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这才是刘邦

这才是刘邦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高二的时候,在朋友的推荐下,喜欢上了一部书,便是《明朝那些事儿》。我很喜欢看历史,还喜欢没事的时候胡乱评论几句,甭管说的观点如何,但多少是自己合情合理的一点看法。
可是当我第一次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却也还是有些疑惑。那就是,历史也可以这样看、这样讲吗?说实话,最初的我是不太相信的。因为这和我之前看过的历史书,真的不太一样。可是,我一直看了下去,因为,不仅仅是内心里要一探究竟,同时也是因为那诙谐幽默而又不失严肃庄重的笔法深深吸引着我,是那种对于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深深吸引着我。
后来,我读过了一遍。再后来,我又读过了一遍。又后来,我继续看着那部书。
我觉得,历史可以这样去看、这样去讲。那就是以正史为依据,穿插小说、散文等的写法,将一段历史生动的演绎出来。或者说,以诙谐幽默而又不失庄重的笔法来演绎一段历史。诙谐幽默的是表现方法,严肃庄重的是对于历史的态度,这是最基本的遵循。
其实我相信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大家可以想象,假若一位本就丽质天成的美女又恰好搭配合适的衣装,会是怎么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同样的一个女子,假若衣装并不太合适,可能给人的感觉,就不如之前的搭配。但是,要记住的是,不论其穿着如何,她就是她。不会因为一件衣服而改变。历史便是如此,人们可以打扮她,但是她永远是她,万古如初。
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演绎历史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看历史的,同样也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本来就生动活泼的存在,自然也可以以活泼生动的姿态来被人了解,不是吗?
一卷卷冰冷的泛黄的卷轴、一页页枯燥的乏味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扫去了积久的灰尘、唤醒了尘封的记忆、成为了一篇篇联动的画面、一曲曲古朴曼妙的乐章,也许,会更好。
所以,这种手法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六年前就曾想过,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笔法,也描述介绍一段我所喜欢的历史呢?
可是自古以来,大千世界,模仿者多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我自然也是如此,因此,也就久久搁笔。几年下来,也多少学会了些笔法技巧,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抬头看去,星空之上,大道未央,我觉得,尝试着写出来,总比憋在心里,要更强一些,因为我相信,行文之中也会有着属于我的风格。
我们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行文史据难免会有自己的不太成熟的看法,也很有可能会有出入。但我觉得,我有一颗对于史的敬重的心,有一种对于史的热爱。因此,动笔而作,大胆的写出自己对于一段历史的看法,或者说用自己的话讲出一段历史故事。
希望自己会坚持下去,因为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在写,因为是用心在诠释,用心在理解,仅此而已。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一章 刘家有男初长成
奇特的出生
那是公元前年256年冬月二十四(一说公元前247年)、一个寒冷的时季。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西)一户刘姓人家里,诞生了一个娃娃。一个在五十年后叱咤风云,并成为这个天下的主宰者的娃娃,他、就是刘邦。
那年代人口不仅是战斗力,而且还是地地道道的劳动力。一个男孩儿的诞生,按理说家里父母应该是十分高兴啊。虽然不至于放个鞭炮、全村道喜,但怎么着也得是气氛相当的活跃啊。
但是在这一家里,气氛此刻好像并不太融洽。因为似乎有人并不高兴。没错,就是男孩儿的父亲刘太公。这里咱先暂且放下为什么刘太公不高兴,先来看看刘邦的父亲为什么称之为刘太公呢?可能大家会问,这刘太公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要单独提一下这个问题呢?您请接着往下看。
在当时也是在现在人们对于刘邦之父刘太公、其母刘媪的称呼之所以用太公与媪的看法大致一致。那就是太公和媪与当时的楚地方言以及对老人的敬称有关系。基本上可以类比于今天的刘爷爷与刘奶奶,那么问题便来了,刘邦的父母怎么可能只叫做刘老爷爷与刘老奶奶?
而一向严谨的太史公他老人家为什么在《史记》里这样记载呢?
我们先来看看,对于刘邦的父亲刘老爷子的名字问题,自古以来大概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
据《索引》记载:“皇甫谧云:“名执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太公叫做刘执嘉。
这第二种说法,来自于王符。他说“太上皇(指刘太公)名煓,与湍同音。”就是说据他考证,刘太公叫做刘煓。
这第三种说法来自于梁玉绳。针对刘邦的父亲史书上只记载叫做刘太公,母亲只记载叫做刘媪的问题。他的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下内容,在梁玉绳看来,不论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还是后来写《汉书》的班固等人,他们以汉朝当朝之人的身份记载大汉的国史,怎么可能不知道大汉开国君主父母的姓名?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先不说别的,就拿刘氏诸帝来说,连自己的老祖宗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放?
那么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以及后来撰史的班固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问题?可是二人还是将其记载为刘太公与刘媪,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为了像其他诸帝那样为了避讳而不能直书其名?似乎也说得通。
可是问题又来了,历来都是讳名不讳姓,为什么刘邦的母亲没有记载姓什么呢?这也说不过去啊。
所以,在他看来,太公与媪,都不是真正的名字,而是因为二人身为当时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大概是由于他们的名字并不十分雅观,所以司马迁并没有记录,而是以太公与媪来代之。因此,在梁玉绳看来,几百年后的皇甫谧、王符竟然信誓旦旦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儿的写出了叫什么名字,这、又怎么可信?
好了,到了这里,大家也看出来了,这本来就是一本糊涂账。恐怕知道刘爷爷与刘奶奶的名字的,除了他们本人以外,就只有去问刘邦了。不过千百年来,刘太公与刘媪这个名字大家倒也熟悉了,没有必要计较一二。
好了,接下来咱再来看看,这小娃娃出生以后,刘爷爷为啥子不高兴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按照史书上的说法,他被带了绿帽子。看到这里大家不要吃惊,因为你没有看错,是绿帽子,不是其他颜色的。也就是说,这娃不是他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太公同样不能忍,可又不得不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伟大的先贤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史记 高祖本纪》里明白的写着: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有一天晚上,刘邦的母亲在水泽边的堤岸睡着了,忘记了回家吃饭。刘邦之父刘老爷子颇为担心,便前去寻找。就在这时,大泽上空突然雷雨交加,颇有一副黑山老妖出山的景象。这雷来的突兀、这雨下的突然,这是咋回事儿?
刘老爷子由于担心妻子,便加快了步伐,迅速的来到了泽边。他一下子便看见了躺在那里睡着的妻子,于是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松了一口气。可是突然间,他又瞬间石化在了那里。因为刘老爷子仔细一看,竟有一条蛟龙缠在妻子身上!他揉了揉眼睛,告诉自己没有被雷电吓到,确确实实是一条蛟龙。
而此时,刘邦之母也没有闲着,她做梦与神人结合。就这样,在一场梦幻般的雷雨相伴下,二人都好像经历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醒过后,二人回到了家中。按理说事情到此也就完结了,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可谁曾想,刘邦的母亲竟然怀孕了。
于是乎“遂产高祖”。
就这样,大家也都明白这太史公他老人家记载的是怎样一件事了。此刻刘老爷子心情一片阴霾,想找回场子吧,可对方又是神,先不说来无影去无踪虚无缥缈的,就算是遇到了,自己也决然不是对手。就这样,当他面对着怀中冲着自己笑的三儿子,总是感觉心里像五味瓶打碎了那般。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大家不要奇怪,请看一份档案:
《北齐书 卷一 帝纪一 神武上》记载:
“住居白道南,数有赤光紫气之异,邻人以为怪”
什么意思呢?这段话是说北齐神武帝高欢家选址讲究,似有神灵之气,异常奇特。要么是红光散发、要么是紫气萦绕,那个年代里应该没有雾霾,而这红光紫气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定然是有神仙啊,否则的话便无法解释这一怪异现象。
再接着看下一份:
《隋书 帝纪一 高祖上》记载:
“皇妣……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
这一段话说的是隋文帝杨坚出生的时候,依旧是紫气萦绕。这还不算,还来了一位河东的能人加以指点,果然是非比寻常。
第三份:
《旧唐书 本纪第二 太宗上》记载:
“时有二龙戏于门外,三日而去。”
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出生的时候,两条金龙前来捧场,在门外玩的不亦乐乎,而且还自备食宿,三天而去。
第四份:
《明史 本纪第一 太祖》记载:
“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
此一份讲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他的母亲陈氏做梦神人赐她仙丹一粒。,那丹放在手心上,竟然还闪烁着光芒,陈氏吞服以后,那仙丹就好像益达一样,香气萦绕。更为不得了的是,朱先生出生的时候,整个房间里全是红光,大半夜的多次出现了光芒,邻居们看见了以后,都大吃一惊,以为是哪里着火了。
好了,暂且举到这里。因为实在太多,要是都列举完,估计得几篇子。但是大家都知道了吧,以上的人有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历朝的开国皇帝。而之所以要么有龙出现,要么有香气,要么着火,也全都是为了一点,证明此人与众不同,而且还是具有神力。
为什么呢?
答:政治包装也。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炒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古代的皇帝啊,若是成为皇帝之前本身地位就异常尊贵,倒也还低调一点。但若是出身相对低下来说,那就得更加的神乎其神。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的一大基础。而且这些人的炒作比现在的人强多了。现在有的人,梦想着出名,于是乎弄出个裸奔啦,出轨了等等。名是出了,可是那负面效果层出不穷。但人家古代帝王,动辄与神人挂钩。而且其家人也是异常支持,甭管是绿帽子什么的(实际上他们也不知道),也都玩儿命的帮着孩子造势。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所以说,刘邦的这段出身描述,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添油加醋。但总之,娃娃来了,日子还得过。刘氏一家还要继续跟着时代的步伐,干自己的事儿啊。
娃儿长得不错
转眼间,小刘邦逐渐长大了,这孩子不仅个头高,因为据记载,他身长七尺七寸(秦时一尺约合现今23.1厘米),大约合现在的一米八(净身高差点不多)。而且这个相貌也是极其特别,也就是所说的“异相异像”。典型的安静的美男子。那么,刘邦究竟长相如何呢?
《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说: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长相呢?隆准的意思就是他的鼻梁比常人高了那么一点,很挺。那龙颜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看过动画片或者是电视剧。那里面龙的形象极其巧妙。只需仔细观想龙头部。刘邦同学的长相也就大致出来了。
所以想想下来。刘邦不仅高鼻梁,而且脖子长,眼睛稍大也有可能是双眼皮儿。依照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形象好像很难组合起来,可能给人的感觉是长得有点着急或者是勉强。但是在那个年代,这可就是典型的贵人之相了。更何况这是龙子啊,更是贵不可言。这还不算,接下来是刘邦的“须髯”。
但凡提起须髯,我们大家都会想到赫赫有名的武圣关公。那一副长满腮边的须髯,除了吃饭喝汤时需要注意洒上外。,在古代,这绝对是判断一个人长相和气质的重要标准。给人一副稳成持重的感觉。而刘邦恰恰有着这样一副须髯。(其实也有可能是刮胡刀技术不发达或者是他太懒,不愿意刮胡子。)
所以说,刘邦的这幅长相,不错,真的不错。如果仅仅是长相奇特,那也就罢了。还有一点,那就是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里,刘邦和一群小伙伴去河里愉快的玩耍。就当大家准备洗澡时,一个小男孩儿突然喊道:
“呀!刘季身上有点点儿!”
于是乎大家不厌其烦的去仔细的数数,经过一番科学的论证,大家得出了一个科学而严谨的结论,此点一共有七十二颗。
了不得啊,七十二,大吉之数啊。在这之后,经过路边社的传播,一时之间,刘家小子身负异像传遍丰邑。
大家请注意,刘邦的长相可能奇特,左股也可能有黑痣。但之所以如此描述,与前文出生时一样,同样是帝王们所特有的。尽管长相颇具仙风的人有很多,但是长在古之帝王身上,那可真是不得了。这样,大家就更能信服于他,更加相信他是神的化身。事实上不仅仅是刘邦长相奇特,但凡是皇帝,就都奇特。
如梁武帝萧衍“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又如南齐高帝萧道成“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纹遍体。”凡此种种,殊途同归。总之是不神奇你个七荤八素决不罢休。
不走寻常路
就这样,小刘邦一直带着传奇色彩,幸福的成长着。一转眼,时光飞逝,小刘邦已经长成大刘邦了。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了劳动能力的青年,在那个年代的农民家里,是时候让他承担起先人留给他的责任了。来吧,季儿,拿起你的锄头,奋斗吧!
话说回来,刘邦家中男丁还算兴旺。在他之前,还有大哥二哥,而他还有个四弟。那个年代里,各国之间动辄发生战争,百姓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像刘邦家这样一家人在一起,还有一块地,那就是很好的了。但有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干活。但干农活这件事情上,刘邦又表现出了任性的一面。
《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说刘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妥了,这说明刘邦什么呢?不干一般人的谋生职业农活,对于刘邦来说,很可能就是农活。那年代里,对于自耕民来说,农活是唯一的正务,而刘邦此举也就是所说的不务正业。起初家里人认为他排行小,有哥哥们在,就不用他了。
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啊。刘邦每天在家里要么和一群“公子哥”游走,要么就拿着自己家的东西与人结交。怎么回事儿?
据记载刘邦此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说明了刘邦此人率性坦荡,更是豪放。可谓是广结四方。颇有当世公子风范。
实际上,刘邦这样做,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物相关。便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其中,刘邦最崇拜的便是魏公子,也就是信陵君魏无忌。
战国之际,山东六国贵族为了挽救社稷危亡,广招贤士。使得养士之风盛行。而魏公子的种种作为及人格的魅力深深地影响到了刘邦。因此,自小时候起,刘邦将这种品质逐渐的体悟感会,到了现在,便付诸于实践。他人做得,我有何不可!
于是,他在外边广交朋友,而所需要的经费自然是从家里拿。久而久之,家里人便有些埋怨,认为他不务正业浪荡成性。但刘邦对此毫不在乎,他依旧整日与朋友出游饮酒,似乎是不亦乐乎。就连同村的人都逐渐的感觉到刘邦这孩子,完了。于是,渐渐地,刘邦在人们心中就积攒了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形象。
可是人们没有发现的是,似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谈论刘邦更多了。也许在他们看来,现在的这种生活是千百年来不可更改的规则,任何人都要遵守,不要妄想着反抗,更不要妄想去更改。,原因很简单,不按照规矩来就没有饭吃。但在刘邦看来,讨厌的东西便没有遵守的必要,更何况是在这弱肉强食的年代。
于是,淡化了耳边的流言蜚语,刘邦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而刘邦本人的名声也是逐渐的在沛县周围响起。渐渐地,刘邦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从起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一群人。
不得不说,刘邦在此时颇有一种黑白通吃的感觉。因为不仅一些乡间人士敬佩刘邦。就连当地官员也是逐渐的延伸着与刘邦成为了朋友。使得刘邦在当地十分有面子,人脉圈也越来越广。
例如日后大汉帝国重要骨干萧何曹参,都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因此似乎只要邦哥喊一嗓子,就会有很多人拼命的感觉。
至此,这个美男子似乎已经颇具领袖气质了。只不过,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也。我将以我自己的方式,来掌握我自己的命运、开创我自己的人生!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一次来煮酒论史尝试连载长篇,内心有点忐忑,因为各位都是史界大能,希望各位大神们多加指正、支持、评价、喜欢。值此新春,祝各位新年大吉,万事如意。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二章 当官了
刘亭长(不是厅长)
公元前221年,来自华夏西部的赢秦统一了全国。古老的中华帝国第一次有力的雄踞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缔造者——嬴政,对此,也是颇为的满意。但,仅仅是颇为。因为他不放心“六国余孽”,他要将大秦之法推行于全国,他要创造一个可传万世的牢固江山。于是他不停地忙碌着。
但这似乎与刘邦并没有太大关系。事实上,当时的刘邦也没时间去管太多。因为,他光荣的成为了大秦帝国众多亭长中的一员、泗水亭(当时沛县东)亭长。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秦统一后天下的行政区划。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他采纳时任廷尉的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初并天下之际,全国共计36郡。此后由于南征百越、北却匈奴,以及从一些以前的郡里分置一些其他的郡,到了秦末,除却秦内史辖区外,见之于史书记载的秦郡,共计48个。
而对于郡县的官员,都由大秦中央朝廷直接任命,可以定期更换。
这其中,主要有三大官员:
郡守为一郡的行政长官,除了所辖各个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之外,一郡的属吏都由郡守从本郡人士里辟举。
郡尉执掌一郡甲兵,且郡尉不是郡守的属官,而是直接受朝廷统辖,接受朝廷的命令。
监御史则负责监察郡内治理情况,也就是郡监,隶属于朝内三公之一的御史中丞,属于中央监临地方的要员。
而对于郡下的县,其长官则有县令和县长之分,这个区别是依据县的范围大小和所辖户口来划分的,大致以万户为标准,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县之下则是乡邑,而后便是亭,亭是秦时对地方村落的管理单位。十里为一亭,十亭则是一乡。所以,亭就是一个大致类似于今天派出所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机构。而亭长自然也就具有了接待官员,巡查百姓、民事调解、缉捕盗贼逃犯,维持地方治安这一权利。
一个亭大概管250户的人家。而且刘邦还有自己的专用办公场所,不论是大树底下,亦或是河边。但总之,他成为了吏,而且是后世所谓的不入流的小吏。尽管这是个苦差事,又没有什么油水。但对于刘邦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职位。从后来看,这也是他的班底草创阶段。
刘邦对于亭长这个职位是投入了很大的心血的。因为他隐隐感觉到内心之中,似乎有着什么,在牵引着他前行。
好了,现在先看看,刘邦利用这亭长职位,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由于职位是亭长,尽管算是吏,但是接触的却都是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都是附近的亭长了、民间的游侠以及县府里的低级官员。接触到这些人,对刘邦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
刘邦一直喜欢像魏公子那样广交宾客。尽管他的地位低,但是互相来往的人都对他十分信任。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称兄道弟便也水到渠成了。所以说,时间越久,刘邦黑白两道混的也就越开。对于亭长缉拿盗贼这一工作。刘邦在兄弟们的帮衬下,处理的游刃有余。因此,在刘邦在任期间,泗水亭也是相当安宁。
顺便提一下,由于刘邦成为亭长,自己手下也是有着一票兄弟的。因此为了配合身份的需要,刘邦自制了一顶官帽。没办法,品阶不够,朝廷不发。但是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倒勤劳勇敢的刘亭长。
按照《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今山东滕县南)治之,时时冠之……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这个刘氏冠不仅制作认真(派手下去薛地制作),而且还引起了潮流,有了自己的品牌。所谓当代名牌不过如此。
刘亭长有了身份标志,便更加全身心的投入了工作之中,可谓心无旁骛也。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史料原话说“亭中吏无所不狎侮。”
什么意思?就是对于手下以及一些吏,让他捉弄个便。可谁让人家是亭长,官大一级压死你。大家也只得在刘亭长的带领下,为大秦帝国继续发挥着光与热。
草创班底
由于前面说过,这一阶段是刘邦班底的草创阶段。可以说,后来的大汉帝国里的许多要员,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奔刘邦的。刘邦利用亭长的身份,在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的同时,还隐隐的确立了在他们之中的领导地位。
前文我们说过,刘亭长此刻所接触的都是当时社会上的中下层人士。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那就是一群混混、无业游民而已。的确,在当时,这些人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十分的显赫,甚至可以说是籍籍无名。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日后那个天下大乱的年代里,展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勇武。那么都有哪些人来了呢?
第一人 、刘邦的办公室主任、大汉丞相萧何也。
作为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之一,太史公他老人家曾对萧何有过这样一个评价:
“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是什么意思呢?大致是说,韩信(淮阴侯)、英布(即黥布)等人全部被诛灭,但是萧何却一直荣宠有加、位极人臣,声明流播于后世,可以与闳夭、散宜生相媲美啊。
淮阴侯韩信以及九江王英布在后文我们会逐渐的介绍到,作为名扬天下的人物,他们的地位自不用多说。那么这闳夭和散宜生又是何人呢?
闳夭、西周的开国功臣之一,西伯侯姬昌的“文王四友”之一。散宜生者,同样为姬周的开国功臣之一、“文王四友”之一。商朝末年、纣王将当时的西伯侯姬昌囚禁于羑里,而散宜生与姜太公、闳夭一起广求天下美女珍奇,通过贿赂纣王的宠臣费仲来游说纣王,并最终救回了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在这之后,他们二人又辅佐周武王姬发攻伐灭商,因功受封而荣宠至极。可以看得出来,太史公他老人家将萧何与他们二人相对比,足以说明对于萧何的看重。
而且刘邦日后成为皇帝时,那句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道、不绝军需,我不如萧何的评价。也足以见出,萧何,非凡人也。而萧何地位的来源,不仅仅源于他的非凡的才能,也还有着他与刘邦亦君亦友的缘故。
萧何,也是沛县丰邑人,说起来还是刘邦的老乡。萧何由于读的书多,通晓法律,很少有人比得上他。在县里担任主吏掾。这是个什么工作呢?大致类似于今天县人事部的官员,管理人事任免以及来往文书。萧何此人,不仅具有政治才干,而且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
据记载,有一次,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郡治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市西北)检查工作,萧何作为县主吏掾,跟随御史属官,配合工作。萧何工作更是勤恳得力,把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得到了好评,还升了官,在公务考核里排名第一。
这样,想不受到重视都不可能了。于是秦朝的御史打算把萧何调入朝中。可是萧何婉言拒绝了。在多少人看来,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可是萧何却推脱了,这让他们很是不解。
但是我想萧何之所以没去,是因为,他敏锐地感觉到,天下,还是那个天下。但,帝王,却不会是那个帝王。因为这天下,似乎不会再那样的平静了。
但此时,萧何的地位高于刘邦,尽管他很欣赏佩服刘邦,可是就目前而言,还是欣赏多了一点儿。不过没关系,这为以后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第二人、刘邦的保镖头子、大汉相国曹参也。
曹参是沛县的狱掾。主管一些刺头人士。大体上来说就是县内安保人物。之所以说他为刘邦的保镖头子,是因为此人异常勇猛。依据大汉建国后,论功行赏时,他全身上下七十余处伤痕这一显著标识,大致可以推算出,这是一个勇武的猛人。每次作战都带头冲锋,是刘邦手下不可多得的猛将。
而曹先生不仅打仗勇猛,治国理政也很是有一套。历史上著名的萧规曹随就是发生在他的身上。而他,在日后也必将是个风云人物。只不过现在的他并不知道而已。
第三人,团队音乐制作人、大汉太尉周勃也。周勃,也是沛县人,依靠编织养蚕工具维持生计。之所以说他是团队音乐制作人,是因为周先生是个鼓吹手。但就是这个人,在刘邦起事后,用太史公的话说,摇身一变,成为了能挽硬弓的勇士。只不过他帮刘邦射的不是雕,而是天下。并且在近五十年后,安定汉家天下的,正是这位团队音乐制作人、挽硬弓的勇士、周勃。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四人,刘邦第一打手、樊哙也。
樊哙,还是沛县人。依靠屠狗为生。刘邦总是去他那里白吃狗肉。可他毫无怨言。并且还与刘邦成为了连襟。在刘邦建立大汉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鸿门宴,勇士风范,显露无疑。此人粗中有细,勇猛绝对不下曹参,甚至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风云际会的年代里,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第五人,刘邦的专业司机、夏侯婴也。
夏侯婴,继续是沛县人,他是县府里的掌管养马驾车的小吏。(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千万不要小瞧养马的,否则大圣那一棍子可不是好受的。)每天都会与刘邦谈论。与刘邦亲密无间。有一次,刘邦与夏侯婴开玩笑,误伤了夏侯婴。被人告发。刘邦坚决说他没有伤害夏侯婴,什么开玩笑,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儿。而夏侯婴自己也说没有这回事儿。后来,夏侯婴因为这件事被打了几百板子。但是刘邦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受到刑罚。这充分的体现了“兄弟”精神。
夏侯先生的作战勇猛度似乎比不上之前的曹先生、樊先生,但是他有一项绝技,那就是驾车。那精湛的技艺简直可以视作秦汉之际的第一赛车手了,虽《速度与激情》的众人都不可能与之相媲美。速度与激情毕竟是电影,可夏侯先生不仅座驾不如电影里的各种豪华改装超跑(他的车是马车),而且更是在真刀真枪的千军万马中穿梭来去、如入无人之境。
每次看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的脑补一下,夏侯先生是怎样完成漂移的,又有哪些高难度的动作呢?
好了,闲话少叙,就是这位专业司机,凭借着过人的、过硬的驾驶本领,在日后危难关头,救了刘邦、更救下了大汉帝国的接班者。
第六人,刘邦的第一好基友、卢绾也。
卢绾,除了是沛县人,他和刘邦还是一个村的。这还不算,他与刘邦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不仅和刘邦一起学习读书似乎还拜了把子,以兄事刘邦。日后的汉阵营里,没有人得刘邦的宠信能比得上卢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幸亏他不是女子,否则刘卢两家,定然结为亲家。但是虽然他是男子,那也不碍事,最起码在人看来,卢绾这厮与刘邦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好基友啊。
好了,以上六个人,在刘邦豪气、仁义的影响下,先后的认同了刘邦。他们七个不是葫芦娃,变不成小金刚,也没有蛇精危害他们。但是他们所干的事业,绝对是名扬千古的。
于是,在现今的这套组合下,萧何曹参属于刘邦官场上、也就是白道的援助,卢绾则负责宣传(到处吹牛),周勃樊哙则是黑道儿上的打手。这一伙人在刘邦的感召下,也是每天“鬼混”。
而刘亭长此时更甚,其中一项就是去人家店里喝酒总不给钱,这一点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们现在往往会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情节,那就是作为龙套人物、而且极有可能是为了突显主角正义的反面人物。这类人物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五成群的,那么既然说是为了突显主角人物的光辉形象,龙套人物应该怎样为主角营造有利条件呢?那就是由他们去找茬,而后主角作为惩治他们的形象而出现。剧情发展到这里,妥了,主角的光环显露无疑,这就是对比的美丽。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去哪里找茬呢?有了,自然便是茶楼酒馆了。于是乎,当他们在一个店里酒足饭饱以后、准备拍拍屁股就走人的时候,找茬就开始上演了。
因为这个时候,店小二出来了。
“客官,您还没结账呢?”
店小二的声音有些胆怯,因为这样的人他应该也明白,就是来吃白食的,可是为了工作,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冲上前去。
路人甲:“本大爷吃饭也要钱?你长没长眼睛?也不看看大爷是谁?”
店小二:“客官,本店是小本买卖,请不起您啊。”
一般剧情发展到这个时候,那蹭饭吃的就该动手了,他们一下子抓起了店小二,举手便要打下去。也正是与此同时,主角来了!大喊一声道:
“住手!”
之后的情节大家也都能想到了。可是这个套路,基本上都是在影视作品里存在,正如当下所说,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的人心啊。但刘亭长却从来不,因为在他看来,啥是套路?本亭长就是套路高手,还敢跟我玩套路?那绝对是酒照喝不误、钱照旧不给,试问老板,你能怎么地?
这还不算,因为如此说来,当时的刘亭长喝酒不给钱,还是欺负老年人。为什么呢?因为他总去的那两家小酒馆的店主一个叫做王媪,一个叫做武负。媪的意思经前文介绍,大家应该理解了。而负也是老妇人的意思,古语有言,老母为“负”。这样看来,刘亭长您就有点儿不地道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
可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依据太史公他老人家的记载,每次刘亭长去店里喝酒的时候,这两家小酒馆的客人就爆满,甚至说都要提前网上预订一样。
因此,每次刘亭长去,两个老奶奶可是乐坏了,她们起初也不明白这是咋回事儿。一次两次的,可能是巧合,可是依照刘亭长的酒量,怎么可能去一次两次?所以说,是每次。只要刘亭长去,那当天的生意一定是相当的红火。难不成是因为刘亭长的个人魅力吸引了这么多人?毕竟人家那副长相摆在那里呢。
就在两个老奶奶疑惑不解的时候,她们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每次刘亭长喝高了以后,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这一睡不要紧,差点没把两个老奶奶吓到。因为刘亭长现原形了(敢情他喝的是雄黄酒)!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刘邦睡着以后,她们眼中睡觉的就不再是刘邦了,而是显化出了龙的影像!这可不得了啊,这不是妖怪吗?
可是短暂的惊慌过后,两个老奶奶平静下来了。毕竟这么大岁数了,什么场面没见过。更何况,刘亭长是龙子的说法早就传遍了沛县,这一次,她们再联系到为什么每次刘邦一来生意就好这一奇怪现象,顿时一拍大腿,妥了,明白了!
这都是因为刘亭长非凡人啊。因此,以后只要刘亭长来就可以了,啥酒钱不酒钱的,不要了。至于之前欠下的酒帐,通通不要了。
这故事听上去很神幻,但不论是真的假的,有一点可以确定,刘亭长的确总去喝酒,也总不给钱。
另外除了这一个问题,还有一点,那就是他的生活作风不是很好(有个私生子)。但他仍旧这样在众人眼中“混着”。
后世的很多人鄙夷刘邦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更甚者,说其为流氓的也大有人在。
但是,请注意的是。萧何樊哙等人从日后的表现来看,其能力堪称一时将相之才。在当时,人们普遍知道刘邦的外在表现时,他们却依旧跟在了刘邦身边。大家各自生活过日子,凭什么跟着你?因为他们相信刘邦,他们相信在这个外表“浪荡的”人的内心深处,有着如火山将要喷发般的沸腾。只不过,时机没到而已。
大丈夫当如此!
在刘邦经营班底的同时,他的人生在心理上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前文我们说过,刘邦同学成为了大秦千千万万个亭长中的一员,可是尽管是亭长,但是徭役还是跑不了的。而正是这次徭役之行,让他再次明白了他想干什么。
当他走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西安市西北)街头时,在感叹着帝都的繁华时,突然,冲出了一队士兵,拦开了百姓,众多的人接二连三的跪了下去,一声都不敢出。
因为,不远处,帝国的统治者的龙架缓缓驶来。作为一砖头下去就能拍到好几个九卿属官的帝都咸阳,一个不入流的亭长,那可真是小到了芝麻的大小了。所以,天子威严在上,刘邦、应该也跪了下去。他看着远去的车队,良久说出了一句: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如今,我跪在你的面前。但终有一日,我会达到你的地位。没有必要为了这一跪而耿耿于怀。这,便是刘邦的可贵之处,变通。敢于创新有大作为的人,都是不拘于世俗礼节的。故赵雍胡服而强赵,勾践尝胆以灭吴。
当随大流的感慨刘邦的成功不过是上苍眷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胸无大志,整日不务正业”的人是如何让众人折服的呢?
大丈夫当如此!我的人生,由我掌控。知道了想做什么而努力去奋斗的,是智者。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上苍的决议。
但去主宰着这个世间,却是我的选择!既然如此,这天下,我掌控了又何妨?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浅水横疏影 6楼 2017-01-30 18:29:00

@年昔逸尘


新春吉祥!万事如意!
—————————————————
哈哈,问好浅水文友,新春大吉!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三章 娶得美娇娘
贺钱万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刘亭长照常去办公室办公(很有可能是满大街闲逛)。怎么感觉今儿的街市比往日热闹许多,看着众多平日里见不到的达官显贵们都坐着车朝着一个地方驶去。刘邦不由得拦住身边的一个人问道
“这位兄台,今日这般,却是何故啊?”
“你还不知道吧,咱们沛县来了个大名人,这些人都是争着去拜访的。”那人说道。
“敢问是哪位贤人?”
“单父吕公。”说完便也随着人群远去。
吕公(一说名文,字叔平),刘邦默默地寻思了一会儿,便也抬步向前走去。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能少得了我泗水亭长(先不说吃点儿)。这个吕公,大家都知道了,便是日后刘邦的老丈人。但是现在刘邦并不知道。
这一路走来,他也是知晓,这吕公本是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学富五车,颇有声望。因需躲避仇家,故而来到了好友沛县令的地盘下混。类似于哥哥我当年帮过你,现在哥哥有点小问题,做兄弟的不拉一把?沛县县令倒也够义气,不仅让吕公在这里定居下来,而且还帮他进行宣传。
吕公由于颇有声望,是一位在当地出了名的贤者。于是沛县的贵族豪杰听闻吕公来了,一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二也是为了看看吕公此人究竟如何。便都一起到吕公府邸进行拜访。这人多了,自然不能光喝喝茶,聊聊天。一桌宴席是必备的程序。
这么多的名人聚集到一起,这宴席的主持自然也不能怠慢了。碰巧的是,这次的主持者就是萧何(主进)。
要说萧大人就是有能力,为了区分出地位高低表达出对主人的尊敬,也为了维持现场的秩序。
萧大人说了: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这样就好办了。谁坐堂上,谁坐堂下,一目了然,不会有差错。这可难倒了刘亭长。一时间不知所措。要知道,刘邦同志虽然是个亭长。但是千钱对他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估计兜里面连俩钱都没有(实不持一钱)。
古往今来,谁出门兜里还不揣两块钱镇镇场子。可人家刘亭长,就是有这等气魄。思来想去,刘邦看着进入吕府的一般人。平素你们自以为是,自诩学富五车,家财万贯、仗势欺人。可在我的眼里,不过是一群虚伪的势力人群。本亭长自有他法!
就在府里面忙碌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记录名帖处有人大喊:
“贺钱一万!”
这一嗓子可不得了。大家都很是震惊,这是哪位大哥出手如此阔绰?上来就是贺钱万?而这人,自然便是刘亭长。
写完刘邦随礼一万之后,他便大摇大摆的走进府中。
大家一看,还以为是谁呢。他呀,就那个刘季。顿时一片唏嘘声。刘邦一眼都没有看那些人,而对于些许嘲笑声音似乎也是完全没有听到。就在众人既吃惊又有嘲笑之意的时候,一个更让他们吃惊的事出现了。
吕公听见有这么一个人,大惊。老头霍然间看向了外堂。
萧何看到吕公如此,便笑着对吕公说:
“刘邦这小子,就爱说大话,这件事肯定是假的。”
但他的内心再次震动了一下。固然不是真的,可是他敢这样做吗?萧何没有继续想下去。吕公听了萧何的话,也没有多说什么。
接下来,他亲自起身,来到门口迎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来到门口,老人家一看,这小伙长得不一般啊。还有这一米八的大个儿,老人家一下子就动心思了(别误会),于是更加敬重他。
紧接着,动心的吕公又做了一件让众人震惊的事。他竟然径直把刘邦领到了堂上坐下。而刘邦更加淡定从容,对在座的宾客投去了不屑的眼神后,径直做到了上座去。一点也没有紧张的意思,该吃吃、该喝喝。而吕公也没有说什么,显然是允许的。
这可气坏了在座的宾客。我们花着钱来拜访,所做的位置反倒不如一个穷混混。
殊不知,此时,在他们的心里,对于刘邦的好奇又是增添了一分。于是酒宴便在一种奇怪的气氛中进行着,刘亭长只顾与人交谈,酒喝得十分尽兴。
就在这时候,他发现坐在不远处的吕公一个劲儿的对他“抛媚眼儿”。刘邦狠狠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挺疼的。于是他确信自己没有喝多,所以说,这吕老爷子确实在对他使眼色。
幸亏刘亭长自幼摸爬滚打,对这一套完全不害怕。否则的话,还以为这吕老爷子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呢。毕竟刘亭长那也算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啊。
只不过,在他的内心里,似乎已经大概知道了什么。但仍旧是喝酒。没办法,这菜太好吃,这酒也比沛县酒店里的味美而甘醇。加之刘亭长酒量还不错,那还犹豫什么?
敞开了肚皮,喝它没商量!
就这样,当刘亭长喝好吃足以后,可能喝的也有点儿多了。准备拍拍屁股走人时,他突然想起了饭局上吕公那频繁地眼色。
于是他走在了宾客的背后,看看到底有什么问题。接下来,我国古代历史上被认为经典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出现了。
这一个大馅饼源于吕公与刘亭长的一番对话。现翻录二人对话如下(对话在史料原文的基础上,经过了本人现代化的润色加工),请大家共同感受。
吕公:“亭长大人,老夫年轻时就愿意搞点儿副业——相面。多年以来,老夫相人无数。可是没有人比得上你这面相,可不得了啊,请你好自珍爱啊。”
刘邦:“呀,还有这么一说呢?您继续。”(非常高兴)
接下来,重磅炸弹来袭。
吕公:“我有一个亲生女儿,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愿意给你做个洒扫的妻妾。”
刘邦:“嗯,没问题。……啊!啥(下意识猜测)?!你说啥!”
当他再次询问时,却只看见了吕公意味深长的笑容。如果说起初刘邦听说自己面相大吉,还是很镇定的。毕竟自己那副龙的长相摆在那呢,他对自己的信心还是很充足的。但当他听说吕公后面那句时,饶是以他的定力,都是猛地震惊了一下。
今天的一连串事情尽管他可能会想到。但这后面的一件还是颇为突然地。他理了理被吕公雷懵的头绪。镇定了下来,平静而有力的答应了吕公。吕公笑了,刘邦,也笑了。刘邦此时笑的是真的幸福的笑。
“白吃白喝”出了一回名,还捡了个媳妇。从今往后,我刘季也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了。
想来刘亭长在从吕府回家的路上,也是一直笑个不停啊。这顿饭吃的,可真是有趣啊。
其实此刻对于刘邦自己来说,他并不知道的是,他这一辈子,算是和饭局有着天大的缘分啊。当真是有缘千里来吃饭,无缘对面手难牵啊。
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历史上那些出名人物,其出名的方式那是各式各样、花样翻新啊。
譬如,有以语言而闻名天下的,例如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以行为方式怪异而著称的,如魏晋之交的刘伶。终日买醉不说,还隔三差五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来个裸奔。这在当时来说,尽管“风流”。但那也可真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了。
可对于刘亭长来说,他出名不仅仅因为他是汉高祖。其实他参加过的几次饭局那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相当有名的。
之所以说饭局,倒不是说刘亭长是个吃货。而是因为别人吃饭,那是为了果腹。而刘亭长吃的这饭局,那是赤裸裸的传奇。
他一生的重要饭局,应该有着两个。第一个便是这捡了个媳妇的吕府豪华套餐。而对于下一次饭局,则在更深远的程度上决定了刘亭长以后的道路。
这再次告诉了我们一个硬道理,吃货亦可奋发自强!刘亭长便是我们光荣的榜样!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结婚后的刘邦
当刘邦迎娶吕公女儿的消息传出去之后,顿时又是一片哗然。听闻吕公有一女,非常贤惠。怎么就能嫁给刘邦呢?不仅众人不解,就连刘邦的丈母娘都是十分不支持。
她埋怨吕公说:
“你总说自己的女儿能嫁给什么贵人,连沛县县令要求亲都让你拒绝了。现在却让她嫁给了刘邦?那刘邦穷光蛋一个,能给女儿什么?”
面对老婆的埋怨与质疑,吕公只说了一句:
“此非儿女子(大家自己理解)所知也”
一句话便止住了老婆。应该说,刘邦还是要十分感谢老丈人的,因为就连丈母娘都是老丈人一句话摆平的。
就这样,最终,吕公的女儿嫁给了刘邦。她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吕后——吕雉(一说字娥姁)。但此时,她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亭长夫人。在她嫁给刘邦时,据说已然是三十岁左右了。可谓是大龄剩女。那年代,三十岁没嫁人,也实属少见。吕公这为女儿寻找贵人女婿,找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在吕雉嫁给刘邦之前,吕公对她说:
“不要因为人家贫穷,就侍奉长辈、夫君不尽心。”
而吕雉嫁过去之后,果然十分贤惠。不久之后,刘邦再次拥有了自己的娃(之前有一个),还是一男一女。这可乐坏了刘亭长。
这回,刘亭长时不时的会去地里劳作。没办法,吃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总之,刘亭长开始顾家了。成为一个既重视事业又重视家庭的人。
就这样,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而刘邦的这一改变,有理由相信,吕雉起了重大作用。婚姻果然是改变人的一大有效措施。但吕雉这个内助,将在刘邦的事业中给予刘邦更加重大的帮助。
往往后世对于刘邦在宴会上“贺钱万”十分鄙视,认为是无赖之举。对于刘邦能娶得吕雉,也多有认为是运气好。
就“贺钱万”来说,当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周旋于所谓的达官权贵中而游刃有余的时候。这,是一种能力。试问?换做是你,敢做否?
有些事情,知道怎么做却没有做,是空想。知道怎么做特别是别人不能做的而自己做了,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智慧。近代以来,厚黑一词逐渐火热。说白了,厚黑就是用谋略来达到一定的目标。刘邦那个年代,没有这个词汇。但刘邦的做法,却正是符合。
人们往往鄙视于这种方法,可殊不知,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所使用的方法是要根据目标的性质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个目标一定是不违背礼和道义的。所谓阴谋阳谋不外如是。
刘邦“贺钱万”是他自己不屑于权贵,是彰显自己的一种方式。违背了何礼?践踏了何义?而吕公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可贵性,才会将女儿嫁给他。如果这是一种投资的话,吕公稳赚。但在当时,这显然是一种赌博。因为吕公再怎么厉害,他也不可能知晓刘邦就是名传后世的汉高祖。除非,他是穿越过去的。而之所以这么做,依然是一种包装。很显然,刘邦与吕公之间有一种默默地协议。
我已看出你胸有大志。
我知道。
于是,这仍然是一次使得刘邦名声增加的喜事。一个老人的惊天一赌,一个男人的蓄势准备。仅此而已。
相面术
顺便提一下,吕公所擅长的这一副业——相面,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简单的来说,相面是算卦的一种。就是一些“高人”根据一个人的面部长相来推断或判断出这个人的吉凶祸福,事业走向。在现代来说,这种相面术应该是严重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要求古人,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相面大师古来猛人比比皆是。例如汉代名将周亚夫,明朝的王守仁等等。都是接受了某大师的预言,进而后来的发展果然如其所言。周亚夫果真成侯成将,最终饿死。王守仁的胡须到了胸口时,他的心学也果真名扬天下。所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就拿现在人来说。如果某一天你在某一个地点碰到了某人,此人仙风道骨,观你面相,说你定会大吉大利。甭管真假,任谁都会高兴一番的。
而发生在刘邦身上的相面事件还有一件。那是在刘亭长回家务农的一天。家里只有吕雉和两个孩子。这时,来了一位老人,说天气干燥,可否给碗水喝?吕雉赶忙给老人倒了一碗水。还给老人准备了饭食。老人喝过水后,老人家抬头一看,一副吃惊地模样老人说:
“夫人真是天下的贵人啊!”
吕后一听,很是高兴与惊讶,急忙请求老人家给两个孩子相面。老人看了看女孩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说,这也是富贵之相啊。当老人家看到男孩儿时,说道:
“夫人之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男孩的缘故啊。”
而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说完之后,老人便离去了。没过多久,刘邦正巧干活回来。吕后便把这件事说给了刘邦。刘邦一听,这可是个老神仙啊,难不成比我老丈人还厉害?于是,便追赶上去。恰巧老人家还未走远,刘邦恭敬的请求老人为其看相。老人很耐心的对刘邦说,夫人孩子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简直贵不可言啊!
于是刘邦恭敬的道谢道:
“诚如父言,季不敢忘。”
等到日后刘邦成为了皇帝,怎么也找不到这个老人了。
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 高祖本纪》里。事实上,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惹人怀疑。但不论真假,只需要知道,这依然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方式上,这依然是个神奇的故事,知道曾经有这么一回事儿就好了。
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的过着。因为看情况,刘亭长虽然混的还不错,但很可能,他这辈子就是亭长了。但是真的是如此吗?就在刘亭长正为生活而奔走的时候,来任务了。
接到了任务的刘邦,知道或者不知道。就是这次任务,也让得他开始走上了他的专属道路。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四章 风云初涌
送徭役
秦帝国统一全国之后,在对全国各地实行秦法的时候,虽然说不论是文字,还是度量衡全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加在百姓头上的徭役,是不会变的。这不,为了修建骊山(今陕西临潼市东南)陵墓。帝国下令,从全国各地押送徭役来咸阳。沛县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在沛县令左挑右选的情况下,刘亭长光荣的被授予了这个任务——押送徭役去咸阳。可能是由于刘邦的名声越来越大,认识的人多。换句话说,镇的住场子。才选派刘邦担任。但这个职务刘邦愿意吗?很显然答案是不。
因为此去不仅路途遥远,他自己也得干活。更甚的是秦法严苛,万一路上出了差池,那可是要杀头的啊。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暂时的发挥光与热,刘邦还是接下了这桩“镖”(不敢不接)。
在走之前,刘邦告别了家里人。正欲出发时,萧何来了。由于刘邦是以官吏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所有的官员都来送行。有的人送给了刘邦三百钱,充作盘缠。毕竟手下一群人总得吃喝吧。而唯独萧何送了刘邦五百钱。虽然说刘邦因为对萧何此时给他五百钱很是感激,进而更加信任他。但此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想来萧何也没有多说什么。二人对视了一会儿。便各自离去了。不知怎的,这次咸阳之行总有不同的感觉。而萧何那里似乎也是感觉到了什么。
丰西大泽的决定
刘邦带领着一群徭役上路了。路上大家心情沉闷,没有人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此一去,恐怕是不能回来了。秦法暴虐严苛,服徭役的人很少有能活着回来的。岂不见不久之前的长城民夫团。家中还有父母妻儿需要自己,这其中的徭役虽然很少有“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志,但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没有任何事情能斩断一个对前路未知的人的乡情。
刘邦也深知此中缘由。但是他现在也是没有办法。尽管他心中已有打算,但是,还是没有决心。他只知道,他是人,无论怎么出生奇特,他都不是神。在目前的世俗实力差距下,他似乎并没有任何的反抗机会和实力。
古之成大事的任何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因很简单,哪怕他们是九五之尊,也是人。他们会有顾虑、会犹豫。
刘邦此时,也是陷入了这种迷雾里。但,内心深处的火焰一定会喷发的。我的道路,不会仅此而已。
就在刘邦沉思间,有人来报告说,徭役里有很多人都逃亡了。人数已经不够了。按照秦法,无论是日期延迟亦或是人数不足,这都是死罪。但是刘邦对此也没有办法,毕竟谁都不想死。这时,他们来到了丰邑西边的大泽中。刘邦前段时间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便是出现了这种情况。算得上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吗?
寻思了一会儿。刘邦的表情突然少有的严肃认真起来。
召集所有人,我有话要说。
当众人都来到时,看到了摆在面前的酒食。刘邦热情的对大家说要饱餐一顿。大家也都没有什么扭捏,便是一群人聚到一起,大碗的喝起酒来。喝着喝着,刘邦站了起来。众人向来信服刘邦,知道他有话要说,便都将目光投向了刘邦。刘邦看着大家,痛饮一碗后说道:
“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要远远的走了。”
众人惊讶的看着刘邦,久久不语。因为他们不知道刘邦为什么会这样说,又为何会有这种想法,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吗?似是知晓众人的想法,刘邦继续说道:
“我们的人数不足,估计到了咸阳,人也就逃光了。大家难逃一死。不如就此散去吧。”
大家相互看看,显然是都认同这一说法。这就是规则,没有办法。这一刻的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是如此无力,连一点点的反抗之力都没有。随即也都摇着头叹息着走开了,有的想要说些什么可终究是没有说出口。本来逃离徭役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心愿,如今既然可以逃走,可是大家却罕见地沉默,似乎意料之中的兴奋并没有出现。因为他们知道,刘邦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似乎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他们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似乎天生就是受人摆布的命运。这,难道就是命运吗?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逃跑,本身也是一种反抗。
这世间,每个人的命运都绝不是别人可以染指的。
路,无论对错与否,不论结果如何,从来都是自己走的。
就在这时,有十多个壮士单膝下跪,示意要追随刘邦。刘邦看着这十多个人,心头一暖。既然如此,那我刘邦之路就由此开始吧!
大风起兮云飞扬!跑他娘的!
殊不知,不久之后,在远处地带的一群人,依然是面临着这种形势。而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宣泄对秦的不满。
前面说过,刘邦为人很是仁义。但凡古之大人物对部下或是百姓表现出仁义之举的时候,往往都会被冠之以假慈悲,收买人心的帽子。鼎鼎大名的当然是刘备先生摔孩子了。先不管孩子是否摔傻也暂且不论他有没有摔过孩子,咱们先假设他摔了。单单是敢摔,就同样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而刘邦放走徭役,难道不是仁义吗?固然是不放,到了咸阳,大家一起死。放了之后,他作为押送主管,罪责也是比其他人要高的。
有人说,这是刘邦阴谋的体现。但是有没有想过,谋略本身并没有善恶的分别。只是因为动机和目标才能让人知晓。阴谋诡计之说是因为有些动机不纯的人将谋略与智慧运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才让人嗤之以卑鄙之论。但谋略智慧的本身就犹如打仗一样,以战止战,以谋止谋。是为了辅助心中的道义而实施的。
刘邦此举,保住自身是必然有的,这是将智慧与真心依靠这种方式表现出来。没有任何人不热爱生命。因为就人心而言,人总会是有自私的本性,但除此之外,人更要有的是良心。
如果我们观察解读前人的历史,却是怀着一颗自私的心去看待古人。那么,这也许就是一些人所说的历史书、历史典籍都是虚假的来源了。可是仔细想想,我们现阶段所看到的历史,其实质是先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资料是不会详细记录一个人一天都说了那些话,做了什么事。史学家们只会写出不得不写和他们认为要写的,仅此而已。
因此,在观看文字无解的时候,试着去体会人心。假若真的有一刻你的思路通畅,说不定这也正是古人的想法。因为历史允许假设,同样的,历史反对无中生有。
所以,对于刘邦放走徭役,他收买人心确有。但想过没有,尽管他胸有大志,可在那个期间里,他首要的是保命。难道说他就一定知道自己日后会是天子吗?
既然如此,所谓的虚伪又何益于现在呢?所以,人做事更多是凭借本心而做的,真正的仁不是按照书上的定义去判别。而无畏于世俗、无愧于黎民、无违于本心,才是真正的仁。
我们时常争论一些有关于故意或无意、有心或无心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所谓故意或有心,更多的是指当向一方面用心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达到另一方的计划。而对于无心,却是在向着一方发展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收到了另一方的奇效。仁与假仁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况且当时的人自愿选择跟随刘邦,就已然说明了一切。不是吗?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三尺剑 斩白蛇
当刘邦趁着夜色放走徭役后,他与跟随自己的人也要找地方去藏匿。就在这时,前方探路的人神色慌张地跑了回来。刘邦毕竟是领头之人,当时问道:
“何事如此慌张?”
那人结巴的回道:
“前面有大白蛇挡住了去路,还是回去吧。”
这时,刘亭长喝的酒起了作用,加之本身豪气冲天,便对那个人说道:
“大丈夫走路,怕个甚!带我去!”
于是,刘邦来到了那条大蛇前,挥起了长剑,一剑下去,鲜血四溅。大家望去,只见大白蛇已然变成了两段。刘邦没有在意,便径直前行,但由于喝的实在太多了,走了几里地,便就倒地而睡了。众人既惊悚又震惊,更多的是慑服。他们看到了刘邦身上隐约有他们所不具有的霸气。
按理说,路上遇见一条大白蛇,这除了说明当时生态环境良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事情是这样的,当刘邦睡着以后,后面的人跟了上来。
突然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哭泣。大家很好奇,决定去问个究竟,双方对话如下:
徭役:“老人家,您为什么哭啊?”
老妇人:“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故此哭泣啊。”
徭役:“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啊?”接下来,神话般的回答出现了。
老妇人:“我儿是白帝之子,变成白蛇,挡在道路中间,不成想,被赤帝之子给杀了。”
大家一听,不对啊,刚刚刘亭长不是刚杀了一条白蛇吗?你这老妇人是不是故意吓我们?要说这群徭役也是暴脾气,不懂得尊老爱幼,就因为认为老人家是恫吓他们,便欲殴打。就在这时,更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那个老妇人不见了!刚刚还在这呢?这怎么一晃儿就不见了呢!
这可吓坏了众人。赶忙跑去告诉刘邦,而刘邦听他们这么一说,顿时也酒醒了。但他不是害怕,而是暗暗高兴,而且还有些小自负。这一事件就是鼎鼎大名的高祖斩白蛇。
老生常谈,又会有人认为这是刘邦本人或者是吕后的包装。他们认为白蛇要么是秦帝国的象征,要么是项羽的象征。但是是谁无所谓。我依旧相信这个故事。而手段不过是后加的。因为在这件事的最后,还有一句话“诸从日益畏之”。
在当时,确实有一群人折服于刘邦。因此,我相信白蛇刘邦也许是斩了,而白帝赤帝之说,附会无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观看。古之帝王大多会包装的自己与众不同。他们需要让人知道,自己承天之命。这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使自己的名声传的更广。刘邦很显然也这样做了。一介平民之身成就千古帝业,付出的艰辛几人能知?当刘邦以一个农民领袖和以贵族身份起兵的人平起平坐时,甚至是超越他们时,我只能说,刘邦,成功了。
不知不觉间,可能刘邦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一直向往的领袖气质在他的身上正逐渐的浓厚起来。我自豁达,静待天下。
也许有一天,我会威加海内,还歌大风!但现在不管别的,藏起来先。
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刘亭长不见了。因为这期间,有着一位主角来替他点燃导火索。
《周书》云: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大秦从六国夺取了太多,现在,是时候还回来了。隐约的感觉到,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的上空,雷云翻滚。这、是风雨的预兆吗?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五章 秦帝国变了
疲惫的祖龙走了
接下来,请允许我叙述一段教材之类的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举扫六合。结束了战国乱世二百余年的纷争。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且为了维持统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他实施了一系列进步措施进行改革。推动了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对我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
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万事物极必反,天地之理也。秦始皇也是明白这种道理,但他不甘心。他已经感觉到了危机。他预感到自己的帝国可能只是为他人徒做嫁衣。他甚至会不停的反问自己,难道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吗?
他回忆到自己以天下为棋局,诸侯为棋子,展开了一盘空前的对弈。只不过,在这盘棋局上,无猜先之说,更无执黑先行之论。有的只是以实力来定胜负,胜者生,败者死。因此,这盘棋毫无悬念,因为黑子掌握着一击必杀的实力。对于那个男人来说,规矩是弱者的协议,他,根本不需要。
在他看来,虽三皇五帝,功绩未必如他。公元前230年,当他发起统一全国之战的时候,不到十年的时间。吞三晋,灭荆楚,定燕齐,之后更是南征百越,北却匈奴,四海服威,九州同颤。古老的中华帝国第一次这样有力的雄踞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他的功绩。大秦自孝公任商鞅变法以来,逐渐由封闭落后而臻于强盛。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法家思想运用到极致,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正常。
但是当社会继续行进到一个新阶段时,主流统治思想也必然要相应完善。而大秦的做法显然不是如此,他们依旧将法家思想积极地运行于全国。可久而久之,秦帝国的统治者却隐约感觉到,这种做法不仅效果甚微,而且负效十足。这并不是说法家思想不适合运用在大一统的国家。只是不论什么事物,运行于世必有其规律,极盛而衰,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可当时的祖龙他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自已已然统一天下,若有不服从者,当以铁血手段镇压之。于是,书同文,车同轨,销兵锐,捣金城,焚书坑儒,迁压旧贵。
可是,这些还不够。因为当他站在咸阳宫殿俯瞰天下时,虽然他见到了所有的白棋全都安分于黑棋的刀枪之下,但他隐约感觉到那些白棋尽管孤独林立,却似乎终究会联系在一起。这不是他所希望的格局,可是,却也不得不保持这种格局。因为他越向南方看就越感到不安,他一刻也忘不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刻也忘不了玉玺失而又得,忘不了那些预言“今年祖龙死”,这一系列怪诞的事另他不知所以。
长生,只有长生,只有我拥有无限的寿元,才能保住我的帝国。可是想归想,但事儿还得做。
于是,这个渴望长生的皇帝不得不利用他有限的精力各地巡视。似乎结局已经注定了。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病逝于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沙丘,还曾埋葬了一位英雄人物,赵武灵王雍也。也许两个人在这里碰面,也不会太过寂寞。
但我想,嬴政是不甘心的。不久后,这个梦寐传万世的帝国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他并不知道,也许,他又是知道的。但历史终究是前进的,因为推翻它接替他的两个男人,所创造的辉煌并不亚于他。但总之,祖龙 去了。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领,驰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隗。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其三)》李白
有个人叫赵高
当始皇帝怀着复杂的心情走的时候,他既担心又充满了信心。因为他把江山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扶苏。虽然扶苏因为多次谏言,触怒皇帝,被他派到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监督军队。但这何尝不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历练?他相信这个长子最终会理解他的苦衷,接替他的事业。武有蒙氏,文有李斯。大秦基业万世永固。可他没想到的是,问题一大部分出在了丞相李斯的身上。因为,有一个人,叫做赵高。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认为赵高,是赵国的没落贵族。但也有的人说,并不是这样,因为那个赵不一定是赵国。还可能是赵氏。理由很简单,赵国被灭之前,赵高已经在秦王宫里了。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为了伟大的事业,不远千里从邯郸来到咸阳。最后,成功的成为了宦官。当然,这只是猜想,因为关于赵高身世之谜实在是无法理清。毕竟记载的就那么多。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人提出了一些想法,赵高不是宦官。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女婿,这有女婿自然有女儿啊。可是,赵高的女儿何里来的?明代的大阉宦魏忠贤就有女儿,因为他未进宫之前,有过一个女儿。照此说来,赵高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得而知。
西方的神话里总爱吹牛,说他们的神多么厉害。尤其是天使,长着两支翅膀,有着一点点能量,就嚣张的了不得。可是说白了,也就是个戴着头套的鸟人而已。相应的,其实我们只要知道。在秦末历史里,赵高也是个鸟人,办过一些影响历史的事情这些就可以了。至于他到底是不是宦官,还是哪里人士就留给热爱赵高先生的人们去探索吧。而本人鉴于他所干的一系列事情,武断的下个结论。他,一个阉宦无疑。
话说回来,当秦始皇驾崩时,赵高就在他身旁。时任中车府令的他,负责掌管皇帝的专车和皇帝玉玺。当他看到始皇帝封好了给扶苏的诏书便驾崩而去的时候,他意识到,一个机会来了。
因为到目前为止,这封诏书还在他的手里,并没有送出。况且这件事没有几个人知道,只有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以及几个亲近内侍知道。而且李斯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认为,皇帝在都城以外病逝,又没有明确的确立太子,万一走漏风声恐怕皇子们和各地趁机作乱。因此便秘不发丧,而皇帝的日常用度一概不变,以免露出破绽。
就这样,面对巨大的权利诱惑,这个阉宦动心了。这些年来,他每天都在秦始皇的身边,对他那种怒目一视,便伏尸百万的威权所深深吸引了。他也想拥有那种权利。但显然他自己当皇帝是不可能的。先不论你是不是拥有男人的能力(这是个问题),就算长子不即位,咸阳城里公子多了去了。更何况秦国上下众大臣得知,还不活剐了他。但好在身边有人啊。只要将诏书改动一下,大事可成。
你不说,我不说。天知地知而已。
想到这里,他便去找到那个他意欲扶立的人。那个人便是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赵高由于通晓法律,秦始皇便派他作为胡亥的老师教导胡亥。通过长期的观察,他也是逐渐的明白了,胡亥只不过是一个乐于玩耍永远长不大的白痴皇子。假若事情成功,扶持胡亥成为皇帝,凭借他和胡亥的关系,朝中大权的掌握舍他其谁?
于是,他找到了胡亥。当他对胡亥说出了自己的主张,胡亥的回答着实让他大吃一惊,敢情这主压根儿不想当皇上啊!简要翻录对话如下:
赵高:“皇帝死了,但没有明确立太子,只赐给你大哥扶苏一纸诏书,扶苏一旦到咸阳,就立马会成为皇帝,你连丁点儿大的土地都没有啊,这怎么办啊?”
赵高引诱着说道,他本以为胡亥会说,是啊,怎么办呢?可他错了。
胡亥:“本来就是这样啊。”(此话一出,赵高满头黑线。但紧接着,他便继续忽悠胡亥。)
赵高:“现如今天下就在你我和丞相的手里,你说,是被人统治好还是统治别人好啊?”
赵高本以为他这么说,他的这位笨学生就会上钩了,但是他又错了。因为胡亥例举了一些例子来驳斥赵高是大逆不道的,是会自取灭亡的。本着孝子的原则,他是不会同意的。但老奸巨猾的赵高还听到了另外一句话:
“天下人也不会服从的”。
他就知道,在绝对权力面前,任何人都会心动。否则,若是他面对的是扶苏,那么现在的他早就被车裂了。可他现在依然好好地站在这里,不是说明了什么吗。于是他再接再厉,让胡亥感觉到自己这么做不仅有大大的好处,还不违背道义。终于得到了胡亥的那句话:
“怎么好麻烦丞相呢?”
赵高阴险的笑了,他知道,他的计划已经成功了大半了。当安抚下胡亥后,二人谋定,赵高便决定去找到李斯。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忠心败给了爵位
李斯在当时官任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当他为皇帝的驾崩而心烦意乱时,赵高来了。李斯也很是纳闷儿,值此多事之秋,你不守着皇帝,来我这里干什么。但多年的宦海沉浮告诉他,此时赵高前来,必有大事。当下也赶忙正色起来。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赵高一进来就恭维李斯说:
“皇帝驾崩,无人知晓,立谁为太子只是你我一句话的事啊!”
刚刚听到赵高如此说的李斯,立刻便火爆了起来。
李斯怒道:“你怎么能说这种亡国的话!休得胡言!”
赵高早就知道说服李斯不可能像说服胡亥那么简单。紧接着他又问李斯,在能力、功劳、谋略、人心、与扶苏的关系上与蒙恬相比如何?
李斯没好气的道:“不如!但你也太苛求了(你有病吧)!”
赵高缓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如果扶苏即位,必然会任用蒙恬担任丞相,你还能长保爵位衣锦还乡吗?”
这是一剂重磅炸弹,赵高深知李斯对官位利益的看重,当年的士子,所谓的不就是公爵加身,名留青史吗。但他受皇帝恩德,忠诚可嘉,不然也不会成为帝国宰辅。可以说,这是赵高的一句试探。果然,在听到了这句话后,
李斯斥责道:“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我只知道执行皇帝遗诏,命由天定。别跟我磨叽了。”
赵高听此,不怒反喜。因为当他再次说出了这句话时,李斯并没有盛怒般的处置他。他便是知道,这位精通法家思想的帝国丞相内心的防线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赵高继续说道:“向您这样在安危面前犹豫不决,是圣明人的做法吗?”
李斯劝说道:“您别再说了,不要让我也跟着犯罪。”
并告诫赵高说,是人怎么能参与这种阴谋呢?至此,李斯的口已经松了。
似乎他的思维已经与赵高逐渐的吻合。赵高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时机,便又继续进攻。搬出了胡亥,说明他怎么怎么好,实际上李斯也是知晓,既然赵高敢这么来,就一定是得到了胡亥的首可。而赵高也是想让他知道,是公子让我来的!紧接着,赵高眼看着李斯一步一步溃败在自己的进攻下,便投出了最后一击。
赤裸裸的说道:“您听从我的,便会长保爵位。不听我的,一定会殃及子孙,您想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更是一个赤裸裸的威胁。赵高相信,此话一出,李斯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要么死。但另一方面,这也是赵高的一次豪赌,李斯毕竟为当朝丞相,不得不谨慎小心。可这个阉宦他要的就是逼迫李斯做决断。因为他相信,人,是有私心的,更何况,他面前的人,是李斯。
过了一会儿,李斯泪流满面的叹息道:
“唉,生逢乱世不能以死报国,将向哪里寄托我的命运啊?”
大家请注意,李斯的这句话可就真的非常好笑了,他说了什么?“生逢乱世”,没错,你绝对没有看错。这位当朝丞相在始皇帝刚刚驾崩的时候,便突兀的说出了一句“生逢乱世”。可以说,当时的天下,虽然孕育着反秦风暴。但最起码就当时来说,大秦的威势那还是响当当的。李大人竟然一口预言出了“乱世”,真不知他是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还是哪个现代人穿越过去的。
所以说,这是他为了掩盖自己良心的谴责同时也是为了找个借口,所胡说八道的托词。但不论怎么说,看到这样的李斯,赵高内心笑了,他回到胡亥的住地。看到了焦急的胡亥,他对胡亥说道:
“臣奉的是太子殿下的明令,李斯敢不听吗!”
胡亥内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也算落地了。
至此,结局已定。在这一刻,不单单是李斯个人的结局,似乎就连大秦的结局也已然注定了。
之后,胡亥李斯赵高篡改诏书,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利。扶苏死了,大臣们唯唯诺诺。胡亥很惬意,赵高很得意,李斯已经无意义了。似乎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大秦,已经变了。
沙丘之谋,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是存在着无限的偶然性。但仔细观察,这一切似乎又都是必然发生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帝国的创建者对这次事件负有很大的责任,尽管他已经驾崩了。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秦始皇在临死前给公子扶苏的诏书是这样写的: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封诏书固然提出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但秦始皇英明一世,却又犯下个严重错误。那就是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立谁为太子,在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名分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大事宫廷政变上,不正名则充满无限可能。所以说,尽管扶苏是始皇帝的长子,负责回咸阳处理丧事,但你毕竟没有太子的名分。咸阳城里公子众多,谁的势力大,谁就有可能登上皇位。
也许在秦始皇看来,扶苏身为长子,理应继承皇位。况且他自认为大秦江山永固,臣下忠勇,自可万无一失。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问题就出现在他自己的身上。那么秦始皇为何迟迟不立太子呢?这一问题,千百年来,不知道多少人参与其中尽心讨论。
基于前人的观点,可能有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源于他的自信,或者说是他的心理。自一扫六合,统一八荒以来,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对于他自己的虚荣心也是很大的满足,面对着无限的权利,任何人都会心动,都会贪恋。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持续的保持稳固自己的地位呢?
似乎只要有嬴政在,大秦就可万无一失。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仙人的寿命。若想要长生,他自然不可能去修仙,就只好走个捷径,吃丹药,派人访仙山。因为无限的自信使得他自己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到。既然我可以长生,既然我在大秦就在,那么太子什么的自然也就不急着确立了。凭借着无上的权威,所有的事情还不都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就这样,直到他的身体垮掉的那一刻,他似乎醒悟了。可他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他的这一“自信”给了那个阉宦一个机会。客观上,这为赵高胡亥篡权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帝国,始于嬴政、毁于嬴政。
因此,可能有三句话比较适合概括一统之后的嬴政。
《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三略》有言:“莫不贪强,鲜能守微。”
祖龙已去,可他的帝国,也终将紧随其后。因为,雷云过后,雨就不远了。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六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及时享乐的胡亥
沙丘之谋的成功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但若是处置得当,何以三年内宗庙被毁,国君身死人手呢?相信一看,你就明白了。
胡亥即位以后,就是后来的秦二世。他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赵高便借着胡亥的宠信,逐渐的掌握了大权。至此,这个阉宦终于实现了他的目的。虽然不能明目张胆的操纵政权,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半公开。而在被推到政治核心的时候,胡亥也充分的展示出了他的平庸。有一次,胡亥把赵高召进宫里。看到胡亥一脸的不开心,赵高也许也很是纳闷儿。这位这是又想到了什么?别急,胡亥都会告诉你的。
“唉,人生在世就像驾着六匹骏马从缝隙间穿过一样短暂,我现在君临四海,能不能满足一切欲望,享尽一切乐趣而又江山永固呢?”
当老奸巨猾的赵高听到了胡亥的话后,想必他也是极其惊讶看向了这位当朝天子。这世间难道还会有人问出这等愚蠢的问题?换句话说,这孩子脑袋里天天想的是什么?不过当他看到胡亥一脸认真的神情后,赵高笑了。
结果很明显,这一白日梦般的问题,立刻得到了赵高的首肯。在赵高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啊。我现在正在到处找机会去掌握一切能够掌握的权利,你就把机会给我送了过来。简直是一剂神助攻啊。看来当初拥立胡亥,果然是一本万利!因此在赵高的撺掇下,一些计划自然也就提上日程了。
于是,胡亥开始修建阿房宫,广征美女。大肆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赋税日益加重,兵役和徭役也十分繁琐。弄得民不聊生。并且,胡亥也有了巡游的想法,他对赵高说:
“我岁数小,读的书少、识得字不多,百姓还不一定顺从,先帝当年巡视四海,威势响彻寰宇,现在我在宫里面呆着,别人该以为我无能了,这样没有办法治理天下啊!”
赵高一听,便是明白了。这是要出巡啊,陛下有如此治国雄心,那臣下必须举双手赞成。很快由丞相李斯陪同,胡亥也巡游去了。并且在巡游的过程中,胡亥信从赵高的意见,查办所谓的郡县有罪者,以此来看看他们是否服从。就这样,胡亥诛杀大臣,当朝大臣人人自危。
不久后,他还同意杀死了蒙氏兄弟以及王室公子公主。一来使得沙丘之谋永远不会泄露。二来使得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去享受,再也没有任何隐患。就这样,奋威六世统一全国的赳赳老秦顿时间被搞得乌烟瘴气。大厦将倾,人人自危。
然而忠臣还是有的。他们鉴于民生疾苦,法令严苛,打算谏言。否则他们便是有负皇恩,愧对先帝。一个个老臣想好了进谏稿,便以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去找皇帝。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皇帝不上朝了,这可如何是好?
莫非是皇帝龙体有恙?但是皇帝年纪轻轻,怎么会这么容易生病?他要是病倒了,大秦的江山社稷怎么办?一众大臣都在私下里猜测着。可是当他们得知了皇帝之所以不上朝的真正原因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忍不住会有骂人的冲动。尽管只是冲动,但是也足以见出众位气的不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另得他们如此呢?
几经打听之下,众臣明白了。胡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赵高告诉他,皇帝乃是九五之尊的贤圣,没事儿的时候不能与群臣随便见面,这样不好。
对此,胡亥的答复也许很简单。好的,师傅。我听你的。但是他也是有着疑惑,那就是如果这样办,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天下大势呢?
赵高说道:有我在,你放心。
就这样,群臣可谓是气炸了肺。这不是白痴吗?长此以往,这大秦还不毁在这个白痴的手里?久而久之,群臣便对这位皇帝失去了信心。你不管,老子也不管了。爱咋咋地!而且每个人在退朝之后都会以一种蔑视的眼神来看当朝丞相李斯。因为他有负先帝之托。不仅不劝谏皇帝,反而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势力而迎合皇帝,向他讲述修改过的帝王权术之道、也就是所谓的督责之术。
他曾在奏疏中曾写道:
“节俭仁义的人在朝中任职,那荒诞放肆的乐趣就得终止。规劝陈说高谈道理的人在身边干预,放肆无忌的念头就要收敛。烈士死节的行为受到世人的尊敬,纵情于乐就要放弃。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排斥这三种人。”
法家的思想被他歪曲之后来溜须拍马、李斯似乎也变成了当年自己所见到的那只老鼠。
但是胡亥不这么想,当他看见这封奏疏后,十分高兴。一高兴之下便更加肆无忌惮的增加赋税。因为这次,他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更加的“合理”了。
没办法,丞相说了,向百姓收税越多的官员便越是贤明的官吏,杀人越多的人越是忠臣。致使街道上每天都堆积着刚杀死人的尸体,民众苦不堪言。
而李斯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壮志,感受着众位同僚的眼神,他也就当做没看见。既然如此,那就走一步算一步吧。可他终究位及三公,当朝宰辅。又怎么会有普通人的烦恼?
因此,就在秦庭一片乌烟瘴气的时候。终于有人受不了了。
求道,虽死无憾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处。天下着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放眼望去,数百人躲避在一处,他们衣衫褴褛,面露饥饿衰颓之色,各个愁眉苦脸。似乎这天降的大雨更加使得他们的心情烦闷而沉重。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路、会走向哪里,尽管人们知道他们的身份。可是却又有人知道他们的路、会通向何方,因为他们很明白自己的身份。矛盾吗?并不矛盾。
仔细的看去,在那人群之中,有着两个男子。古井无波,若有所思。他们二人的目光所指,是一些身披大秦军甲的士兵。也许那一刻,那些秦军可以在避雨之地躲避。而他们这一群人,便要在外面挨浇。仅仅是躲个雨而已,是啊,仅仅是躲个雨而已!
这、凭什么?
是啊,这凭什么?
就因为我们是被征戍的贫民?!
他们便是朝廷征调的去防守渔阳郡的贫民。这是一支不小的队伍,有着九百人左右。为了不延误时间,大家连日赶路。怎奈天公不作美,大雨倾盆之下道路已然不通,按期赶到渔阳布防显然是不可能了。大家对秦法心知肚明,一旦误期,杀无赦。但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此刻,他们的心里很是忧虑。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会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多远、又走向哪里、去往何方?也许,此刻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绝路。在这一刻,包括这之前,他们一直仰人鼻息。因为他们的命运一直操纵在他人的手里。命不是他们自己的,更像是替别人而活着的,是被人圈养的容器、工具。久而久之,便习惯了,或者说,麻木了。
但是,又有谁不会珍惜自己的命?!我可不可以尝试一下,不再做容器与工具、可不可以尝试一下自己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也许,当他们的头脑里第一次出现这个想法的时候,仅仅只是存在了瞬间,便是被他们自己立刻抹除掉。
因为这是大逆不道,这更是不可能的,这是要诛九族的!可是,令他们疑惑不解的是,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越是想要抹除这种想法,便越是无法彻底的抹除。它总是自己不由自主的跑出来,游荡在他们的脑海里。那声音时时刻刻萦绕在他们的心田、回荡在他们的耳边。一步一步的牵引着他们的思绪,走向自己内心最深处、最本源的一面。似乎每一次他们越是想要强行抹除,当这种意识再次出现之时,便会比上一次更加的强烈!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走绝路,其结果,无非就是死。只不过,是窝囊的死。
走不归路,其结果,可能也是一死。但是那是站着死,是一条在属于男人的征途上、昂首挺胸,哪怕遍体鳞伤、也要与之决一死战的路!
何谓绝路?期限延误,逃,不免一死。
何谓不归路?反,也是一死。
等死,死国可乎!
好,我也正有此意。
在那一天,有两个男人做出了名传千古的决定。或许当时的他们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决议,居然产生了暴风般的影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件震惊千古的事业在等待着你们,陈涉、吴广。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面对秦王朝的暴虐无道,索性就反了吧!
陈涉吴广虽然是贫苦的百姓,但他们绝不是那种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的庸夫。天子威严虽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但士之一怒,天地变色,何惧天子?他们二人并不是徒有勇气的莽夫,要干、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时间再次定格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当陈涉吴广认定了自己的道路的时候,他们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势。
当今二世胡亥,为嬴政第十八子。本不该继承皇位,皇位应该是那位贤德的长公子扶苏的。
那么,如果要起事,借助公子扶苏的名望是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前楚将项燕,作战勇猛,地位超然,受人爱戴。再加上他的名号,似乎也可以在道义上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帮助。
那就这么定了,我们的队伍便是公子扶苏和大将军项燕的队伍!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支起义军的文化水平和对时政的了解并不透彻,或者说完全不知。为什么呢?公子扶苏为秦人,将军项燕为楚人,秦楚世仇,怎么可能会有他们两个人联合领导的队伍?而扶苏、项燕均已不在,这是个很容易便会被拆穿的幌子。怎么会想出这样的一个招牌?
而我所知的是,在前途渺茫、尊严被践踏的时候,在一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察觉到自己竟然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的这种悲哀的时候,哪怕等待他们的是死路一条,那又如何?因为他们已然决定了誓死也要利用自己所能调动的一切来奋力一搏!
那一刻,心里所想的,不为其他,只为活着的尊严!而这,就足够了。
决议已定,为了使自己的心理在多一层保障,二人便去占卜,寻求神的意见。
事实证明,高手往往在民间。而那位占卜的先生显然是一位世外高人。当陈涉吴广来到时,他便知晓了陈涉、吴广二人的意图。
对他们说:
“你们能够成就功业,然而你们询问过鬼神了吗?”
陈涉吴广非常高兴,并领会了占卜人的意思。这是要我们先树立威信啊。于是二人用朱砂在白绸上写上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了一条鱼的肚子里。
之后,非常“碰巧”的被戍卒买回来。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当人们吃到白绸并看见字样的时候,全都指指点点的望向陈涉。
陈涉没有多余的表情。鱼那么好吃,你们不吃,我吃。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的时候,为了再次为他们的计划添加点儿“佐料”。陈涉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附近的古庙里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首神曲似乎就叫做狐狸叫。看来吴广先生平日里对于自然地观察十分细致贴切,同时相当的热爱大自然和其他生灵。否则也真的难以理解出他一个大男人是如何模仿狐狸的叫声的。
说来也奇怪,难怪蒲松龄他老人家的《聊斋志异》动辄就有某个书生在某个夜晚独自前行,很“碰巧”有一个古庙,更“碰巧”遇到了狐狸美女。于是乎,此处略去些许字数。也就是说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偶然的两个人、办了一件必然的事、产生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看来这一切,都是有传统的啊。话说回来,经过陈涉吴广这一连串的措施。大家都很害怕陈涉,认为他有神的保佑。就这样,威望建立了。
接下来,就继续进行吧!碰巧押送戍卒的校尉喝多了酒,吴广一看,机会来了。便故意多次在校尉面前扬言逃跑,借以激怒他。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校尉们平日里高高在上,根本看不起被他们押送的这群贫民。他们所想的就是赶快完成任务,而顺利的完成任务就是要保证这些贫民都老老实实的听话。可是这个时候,吴广来了,来“调戏”这个校尉。
“哥们儿?”
“干哈?”
“我要跑了。”
“你要咋地?”
“你听不懂人话是吗?我要跑了!”(以上对话系本人推测。)
一般情况下,喝多了酒的人可能听力不太好。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竟敢“挑逗我”?还要跑?!反了你了!老子成功的生气了!吴广笑了笑,等的就是你生气。
吴广平素颇有心计,人缘很好,他故意的激怒校尉侮辱自己,以此来激怒众人。事实已经证明,喝酒不仅不能开车,而且还十分不适合干押运工作。事情发展便可想而知了。校尉大怒,要杀吴广,吴广奋起夺过剑便杀了校尉。这时候,陈涉来了,他与吴广合力,杀死了其余校尉。
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了。陈涉吴广召集众人说出了面临的险恶形式。没有过多的繁琐,因为他知道,面对一堆干柴般的怒气冲天的汉子,只需要一颗火星儿,便足够了。更何况是一枚炸弹!
有人想要我们死怎么办?!
跟他们拼了!
你们怕死吗?
不怕!
为了我们自己的道,死有何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虽死无憾!我等心甘情愿接受您的差遣!
陈胜者,字涉。秦阳城(县治今河南省方城县东)百姓。
吴广者,字叔。秦阳夏(音甲,县治今河南太康)百姓。
历史会记住这一刻,我看到了一群受尽压迫与欺凌,对胆战心惊的苟活再也无法忍受的人们,怒吼着拿起了他们的武器。哪怕是木棍,但就是用牙咬,也宁死不屈。这,是一种气节。
先贤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他们来说,反抗,怒吼、冲破枷锁,虽死无憾!
就这样,起义军都袒露出他们的右臂作为标志。紧接着,用校尉的人头举行了简陋而隆重的祭天仪式。陈涉吴广打着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称号,正式率众起义来反抗暴秦。陈涉自称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这九百多勇士第一战攻克了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境内),紧接着,进军攻克蕲县(县治今安徽省宿州市南)。并派人四处攻打,补充兵力。声势越来越大,四方震动。看着跟在自己周围的兄弟们,陈涉也是豪情万丈。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战他个天翻地覆吧!
张楚王
陈涉起事后,一路率军向前进攻。很快,他就打到了陈(陈郡郡治、今河南淮阳)。这个时候,他的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步卒数万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陈即春秋陈国的都城,春秋后期楚国灭掉陈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大将白起一举攻破楚都郢,楚国曾迁都于此。因此陈不是一般的治所可比,他在当地人心中还具有着特殊的意义。攻打陈城的过程非常顺利,因为当地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郡丞与起义军交战。起义军经过一番激战,便顺利入城。
至此,陈涉所控制的范围以陈为中心,蕲县、苦柘(县治今河南柘城西北)、酂(县治今河南省永城西)等地为外围。已经颇具范围了。陈涉以义军首领的身份居中调度,但没过几天,他就召集了陈城父老,说到底,还是个地位与名分的问题。
前面说过了,陈为楚地,而陈涉的部属也多为楚人。战国后期,各国人的乡土情谊是非常重的。尽管秦已经灭亡了六国,在原来六国的地盘上设置了郡县,但没有人会说自己是哪个郡的,只会说自己是楚人、赵人、齐人。而碰巧的是,陈涉并非楚人,这一点让他颇为忧虑。因此,他召集了陈城有名望的父老虚心请教,没想到当地父老对陈涉说:
“将军您亲自披坚执锐、戎马沙场,恢复楚国的政权,这是称王的功劳啊。况且需要督率天下所有的反秦义军,不称王,镇不住啊。”
陈涉一听,与自己不谋而合。当下便也不再推脱,自立为张楚王。国号张楚,取义张大楚国。不久之前自己还是一个被征戍的贫民,没想到,现在竟然一夜之间成为了王!这简直是神话般的身份转变,陈涉此刻也是相当的陶醉。面对着一群臣下的祝贺,心情自然是相当的好。
但是这个时候,却有两个人明确的反对。陈涉很是生气,如此普天同乐的好事,竟然还敢有人反对?想不想混了?这是看不起我陈涉?谁啊,这么大的胆子!
一看,是张耳、陈余。
二人找到了陈涉,张耳对陈涉说:
“秦国无道,毁人宗庙,占人家园,掠夺财物,暴虐之极。现如今将军凭借您的威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来替天下的百姓出去暴秦,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可是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这不是急着对天下人表现出您的私心吗?倒不如暂缓称王,派人拥立六国后代,增加自己的党羽,分散秦国的力量。这样,不仅我们压力减轻,还可以号令诸侯,那时候,大业可成。现在称王,恐怕诸侯就会懈怠不从了。”
陈涉寻思了一会儿,他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依旧选择了称王。
他固然豪气冲天,敢于反抗。但似乎对于权力的诱惑,也是无法自拔。更何况,这种感觉,之前他从不曾拥有。甚至说,他根本都没有想过、不敢想过去拥有。所以,陈涉拒绝了张耳陈馀的建议。
看着眼前的陈涉,难道他还不是可以依靠的人吗?张耳陈馀想了想,二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便径直去了。
至此,陈涉起义的第一步已经确立。接下来,第二个目标便提上日程了。那就是推翻暴秦。就在这一过程里,张楚内部出现了问题。可现在还没有显现,此时的大家,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反秦运动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东大地上,反秦的火星儿四处传递,渐成燎原之势。它要烧掉暴秦的一切。
而在一阵大火过后,各地便又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许多嫩苗,反秦,由此始也!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七章 那就开战吧
讨伐暴秦
陈涉起义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各个郡县忍受不了秦朝暴政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反抗,借以响应陈涉。一时间各地起义军多的不计其数。陈涉转眼间,也就成为了各路义军的名义首领。
可以说,现在的形式对于起义军非常有利。六国故地的人们不仅思念故国而且早就对秦朝的暴虐怀恨在心。他们一直在酝酿自己的反秦怒火,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现如今陈涉等起义不久就有了如此的影响,自然便是他们眼中的最佳时机。因此,原山东六国的人民此刻也都是准备揭竿而起了。
与此同时,鉴于目前的良好局势以及部队的高昂士气,陈涉打算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派出了几路大军四处讨伐。
第一路、以吴广为代理王,督军向西进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现成东北之古荥镇)。
荥阳战国时期是韩国重镇,粮草、军器储存充足。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此设置三川郡,并且在广武山囤积大量粮草,派重兵把守。而且荥阳人口众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整个秦末历史阶段里,荥阳的上镜率可谓极高。因此一旦攻下荥阳,必然天下震动,对于起义军有着莫大好处。而陈涉对此也是非常重视,故而派遣吴广前去。
第二路、命令武臣、张耳、陈余率军攻占赵国原来的土地。借以开辟、经略北部地区。
第三路、派遣邓宗攻占九江(秦郡,郡治寿春、今安徽省寿春),既拱卫核心腹地,又可以创造声势。
第四路、派遣周巿攻占原来魏国的地盘。
至此,四路大军几乎同时出击,全面开花。一旦战事顺利,便是能够在扩大战果的同时扰乱、分散大秦的注意力。而且起义的地方越多,秦朝的压力便是越大。相应的,陈涉如果多了更多的朋友,那么势必能够替他分担一些压力。在当时,天下越乱,便是越有利。 所以,陈涉对着几路大军也是投入了相当的心血。
可以说,他的这几路军队布置的倒也合理。但事在人为,各地却又出现了不同的局势。
问题首先就出在了陈涉的左膀右臂吴广的身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吴广督率大军围攻荥阳时,这位代理王一直热血的心却突然间遭遇了一盆冷水。因为,他啃到了硬骨头。
当时荥阳守将正是当朝丞相李斯的公子三川郡(郡治洛阳、辖今河南西部黄河、洛河、伊水交汇地带)守李由。李由此人,倒也不是整日啃老的公子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见到起义军来势汹汹。便利用城中储存粮草充足这一优势,依托坚固的城墙,拼死抵抗。碰巧外面的吴广也是十分配合,因为尽管吴广兄人缘很好,但从他的表现来看,似乎对兵略之道,并不是如何通晓。打仗光靠人缘显然是不顶用。因此,荥阳城久攻不下。
尽管对于吴广大军的数目并没有一个详细的数字。但既然敢去打荥阳,那么必然相对于守军来说,还是要有优势的。可优势归优势,吴广的大军被阻隔在荥阳城下就是没有进展。兵报传回,可急坏了陈涉。他紧急召集国内的豪杰贤臣商量对策。
这时,一个“能人”出现了。
占卜的元帅
就在陈涉为荥阳战事持久而烦闷时,一个陈地有名的贤人来了。而在听闻了这位大贤年轻时的履历后,陈涉决定,必须接见。似乎两人也是没有交谈太多,陈涉便是相当高兴起来。因为这位大贤说了:
“大王不必烦忧,有老臣出马,必扫天下。”
此人是谁啊?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口气?但是不管怎么说,陈涉信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贤者,周文也。如果大家都愿意看电视剧的话,《雪豹》里的周卫国原来就叫做周文吧。人家不仅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而且还是中央军校毕业的。这还不算,他还是柏林军事学院的留学生。无论是文采,还是领兵作战,没的说。可是,此周文、非彼周文也。看一份档案介绍:
周文、男,年龄不详(应该是老爷爷)。年轻时曾经做过赫赫有名的楚国令尹春申君的门客。后来在楚将项燕军中效力。官职为占卜望日官。意思就是占卜此仗吉凶,天气如何。
其实此刻在陈涉的眼里他干什么工作已经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他曾经跟过的那两个人。春申君黄歇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在楚国国势衰颓的情况下,能够暂稳国势。可以说,还是有着相当的实力。而另一位大将军项燕就更不用说了。周文竟然跟过这两个人,那想必也不是泛泛之辈。
妥了,感受着陈涉对自己的信任。他对陈涉说,我熟悉兵事,如何如何厉害。陈涉一看,贤人啊,立马就授予了他将军印,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进攻路线,直接西进,捣灭暴秦。
在当时看来,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战略很难成功。出意外的话,更不可能成功。配合的是,意外还是有的。因为轻敌,陈涉高估了自己部下的实力。与此同时,他也看错了秦朝的实力。如果我没有算错的话,里外相加,陈涉集团心里优势成倍增长。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他们还不知道。因为,那个猛人还没有出现。
于是,决议已定的陈涉任命周文为西征大军的元帅,直接西击暴秦!
领命的周文也是不敢大意,在他看来,暴秦还有一定的实力。那么自己应该如何与之相抗呢?
想来想去,他便是有了自己的办法。现如今各地风起云涌,而他作为张楚王的西征大将,如果利用这一名号招揽士卒,是否自己也会拥有一支大军?到了那时,自己的手底下有着如此多的军队,灭了秦国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因此,这位周先生一路走一路招揽士兵。不得不说,周先生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秦二世元年九月,当他到达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三门峡市西南)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上千辆战车,数十万士兵了。并且一群人就这么蜂拥而入,打进了函谷关,驻扎在戏亭(今陕西省临潼市东,有戏水流经其下而得名)。
可能有人会疑问,山东这么大动静,胡亥呢?
别急,胡亥在这呢。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帝国的策略
这时候,秦都咸阳内。胡亥面对着一群狗马禽兽,拥抱着美女在尽情的娱乐。这些狗马都是下诏从各地搜罗来的。并且,胡亥认为,由于新增调了守卫,咸阳的粮食怕不够用,便又下诏从郡县征集,并顺带着宠物的饲料。他为了“节约”,对转运的官员说,你们要自备干粮,发扬勤俭精神,在咸阳四百里之内的范围不要动用征调的粮食。就这样,胡亥极尽享乐。
与此同时,负责查探山东的使者回来了。这位使者还是具有相当的敬业精神的。他要把自己所查探到的一切消息汇报给当朝天子。于是,他向胡亥报告了山东到处都是反叛的人,天下大乱。意思是陛下您赶紧拿个注意吧。
可是当他说过实情以后,却发现听过后的胡亥,当时小脸就不高兴了。
胡说吗这不是!朕刚即位不久,怎么可能啊!定然是你这厮危言耸听,来人,处理他!
于是他下令把这名使者交付有司处理,好好长长记性。
后边的使者一听说,当时就吓出了冷汗。因此当他探察山东回来时,面对胡亥同样的询问。使者回答道:
“陛下,我大秦国泰民安。所谓的反叛,那只不过是一群盗匪而已。各地郡守正在督促捉拿,已经全部抓获了,宽心,宽心奥。”
胡亥一听十分高兴。都记住了,那只是盗匪。面对着一天比一天恶化的形式,帝国的领导者说,那、是盗贼。
悲哀的李斯
眼看着山东局势一天一天的恶化,尽管皇帝不见大臣,但是秦帝国的大臣们已经不能不有所作为了。而身为帝国丞相的李斯也是坐不住了。
自沙丘之谋以来,他暂时保住了爵位。他自认没有人知道,可不知为何,每天上朝时,他总会感觉到同僚的眼神很是怪异,尽管他们仍旧对他还是那么尊崇。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着,李斯感慨于自己的所为。到了现在,他已经有些后悔了,他后悔当初听赵高的话。现在的赵高,权势冲天。而他也因为受到赵高的坑骗。本来想要尽忠却又赶上皇帝享乐时,惹得龙颜大怒。
因此,李斯虽有丞相之名却十分不受待见。但现在关外局势严峻,他也顾不得了。于是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这一般元老联名进谏,指出当前严峻形势,并说出是因为百姓太苦了,官府太苛了。请求暂停阿房宫的修建,体察百姓疾苦,减少戍边徭役。满心期待的三位老臣却是没想到,当奏疏送上去之后,他们得到的不是胡亥的醒悟,而是他的勃然大怒。
老子享乐享乐,你们咋这么多事儿?!
大怒的胡亥质问他们:
“这样做,既不能报答先帝,也不是为我尽忠,你们还凭什么身处高位呢?”
实际上,当时的胡亥身居宫中,所有政事便都经由赵高之手。而这封批示,很有可能出自赵高之口。随后,便把三人通通下狱,交付有司处理。
将军冯劫身为大秦元老,他虽然是武将,可是对于朝政、对于此刻的大秦,那也是看得相当的清楚。他怎么会不明白朝中妖孽作祟?在看到自己的劝谏于事无补后,也是十分的感喟。
“将相不能受辱!”
身为武将,他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一个老臣、忠臣的心志!当他在狱中时,明知赵高用事,却还妄想着用辩术来证明自己的忠心,真是可叹。
果然,赵高不仅诋毁李斯、以沙丘之谋来做文章,而且还秉着斩草除根的原则,顺带捎上了他的儿子。就这样,李斯的结局已然注定。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处以腰斩。这里先提前让李斯下去休息吧。没办法,这时的他已经没有作用了,老人家岁数大了,该休息休息了。
从当年李斯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看到不同的老鼠后,说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也,在所自处耳”这句话后,他的人生信条便与功利分不开了。当他感慨于自己一门从一介平民转变成皇亲国戚(诸男皆尚秦公主)、朝廷重臣的时候,当他感叹“物禁大盛”的时候,似乎是早就对自己的结局有了预料了。
谁曾见,上蔡士子,孤身诣秦。谏逐客、佐君王,一扫六合、位极人臣。
可曾记,阴谋诋毁,残害同门。贪权势、无作为,沙丘风雨、难称人臣。
就这样,山东依然乱着、大秦依然乱着。最兴奋的莫过于胡亥,最高兴的莫过于赵高。可高兴归高兴,周文先生已经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帝国最后的将星
面对周文的大军,胡亥也是慌了。因为他知道,继续这么下去,他就无法享受了。毕竟戏亭附近好几十万大军已经过来了。他们可没有兴趣参观参观秦陵兵马俑,他们要的,是自己的命。大惊的胡亥紧急召集群臣商议。
怎么办?
只见殿中一人出列道:
“盗贼逼近,人多势盛。仓促征调兵马,显然来不及了。不如赦免骊山大量的囚徒,赐予兵器,前去迎敌,或有可为。”
胡亥看向了眼前这个人。实际上,他很有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人现在担任的是什么职务。但是在胡亥看来,这个时候能够有人挺身而出,那自己长久享受的白日梦就有可能持续下去。大喜的胡亥,立刻应允那人的建议,并赐将军印,领兵出征。
那么此人是谁呢?秦人章邯也。
章邯,字少荣。时任少府,负责掌管国家渔政税务。别看他只是一个收税的,但就是此人,在秦末之际,一度令诸侯闻风丧胆。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
其实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章邯为什么会建议胡亥赦免大量的骊山囚徒呢?他不怕那些囚徒趁势作乱使得乱上加乱吗?
他当然不怕,因为他知道,他也了解,那些囚徒才是大秦真正的依靠,尽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时间回到胡亥刚刚即位,那时候胡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赵高的建议下,“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这样一来,大秦皇室以及一些掌握军团的老秦人等大为恐慌。有的人被处死、有的人被迫逃走。因此,相当部分的大秦正规军被迫解散。而且有着大量的士兵因为连坐全部成为了罪犯,被派到骊山去修陵墓。据说,总人数能够达到七十余万。所以,在这危急时刻,章邯主张赦免这些“囚徒”,让他们变成往昔的虎狼!
很快,办事效率极高的章邯整顿集训完毕。看着漫山遍野的黑袍大军,似乎又看到了二十年前那支所向披靡、纵横千里的军队。此刻的他,虽然未经战阵,但是却是信心满满。
除却对于自己的信心,更是因为眼前的大军让他激动不已。身为一个秦人,他永远不会忘记。百年来,大秦锐士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虽魏之武卒、齐之技击、赵之胡服铁骑都不能阻挡其丝毫。这一支军队虽也是临时拼凑,可远远不是那关外的临时拼凑的军队所能比拟的。因为他们的骨子血脉里,有着属于老秦人的尚武血性!
记得当年看秦陵兵马俑时激动地自己。此后多方查阅,以及观看大型的历史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所受到的感动、学到的知识。我愿意相信,当年的秦军,抛除战争冷酷血腥的一面,绝对是勇往直前的铁军!
看了看自己手下的大秦锐士,再看着函谷关的方向,章邯一动不动。
东方、我章邯,来了。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第八章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彼可取而代也
就在陈涉集团四处征讨,大秦帝国手忙脚乱时。千里之外吴地会稽,两个人一前一后的站在庭院中。
复楚时机已然成熟了。
叔父,我知道了。
还记得当年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有一人说道:
“彼可取而代也。”
此人者,后世之西楚霸王也。西楚霸王谓谁?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项籍也。
项籍,字羽,楚大将军项燕之后也。与叔父项梁俱隐于吴中。项梁者,楚大将军项燕之子也。项氏家族因为世世代代居住在项地,所以就姓项。前文的刘亭长与这位羽哥(本人的敬称)便是日后的两大主角,只不过现在他们两个还都不认识对方。
好了,先不说刘亭长。因为他老人家还在“隐居”,得过一段时间才会出现。
这里先说羽哥。羽哥,典型的贵族之后。只不过留给他的既没有家产也没有爵位,而是逃亡。没办法,因为秦统一了六国,羽哥是楚将的后代,自然不能放过。
于是项羽便和叔父项梁过起了逃亡生活。期间有一次,项梁因为被人出卖,在关中被逮捕入狱。好在有关系,托付了好友曹咎向当时的负责人司马欣说情,才被放出来。
可后来,项梁又杀人了。没有办法,便和项羽一起“隐居到”吴中,因为这里毕竟曾经是楚地。
要说,这项氏一族不仅胆子大。敢藏在关中(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而且还十分不安分(总犯法)。大概这就是做武将的传统吧。因此,羽哥从小便在这种环境中张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气质和体格。
据记载,项羽身高八尺余。折合成现在来说,那是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儿(秦时一尺约合今日的23.1厘米)。而且,据太史公他老人家说,羽哥还是重瞳。这可了不得啊,因为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人是重瞳,那就是舜帝。这位想必大家都知道。
这一点,丝毫不比刘亭长的赤帝之子来头小。不仅如此,项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而这可是地地道道的将那大鼎举起来,比羽哥大近100岁的嬴荡先生当年也很热衷于这项活动。只不过可惜的是,他没有举起来鼎,而是鼎结果了他。因此,羽哥这神力若是放在现在,加以系统的训练。奥运赛场上我国举重一定包揽各项金牌。
就这样,吴中子弟全都惧怕他。少年项羽已然在众多人心中树立了英雄形象。而在这之后的乱世风云里,他以他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形象。
“顽皮”的少年
在人们小的时候,不外乎会调皮捣蛋。尤其是男孩子,生长在乡村的孩子,感受着质朴的气息。由于物质生活水平不算太高,孩子们的玩耍乐趣自然便是以自然事物为主。例如上树了,抓蝈蝈啦等等。对于大人的告诫总是充耳不闻,偷着出去该玩玩、该闹闹。
而项羽少年的时候,也是个“顽皮的”少年。只不过,“顽皮的”很“任性”。小时候叔父项梁曾经教他读书写字,小项羽起初还能在项梁的督促下学习。项梁看着心里这个高兴啊,这就是他项氏一族的希望,毕竟再苦不能苦教育。可是时间长了,项梁发现,小项羽不学了,反而对剑术感兴趣起来。
项梁也没有多说什么,若是本具文韬,又兼武略,那岂不是更好?没有多想的项梁便找来一位剑术名师,传授项羽。这回小项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项梁也是抚须笑了笑。可是没过多久,小项羽又不学了。
这可气坏了项梁,正欲训斥,项羽却说道:
“写字儿!能够用来记名字就够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就学万人敌的本事!”
项梁很是吃惊,他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就那样怔怔的看着自己的侄子。自己的侄子说出的话竟一下子令他的内心很是不平静。起初他以为这小孩子顽皮,但现在看来,此子似乎不可以常理论之。于是项梁便亲自教导项羽兵法。这一次,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却也依旧没有耐心,只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大意便又不学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 项羽本纪》以及《汉书 陈涉项藉列传》里。后人往往通过这件事来指责项羽办事不能求尽而无恒心。而本人之前也是有着这种观点。但是观项羽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仅他的武艺绝伦,而且用兵之道也是鲜有人及。所以说,这件事也仅仅只能看出项羽的个别性格,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勇武和兵略。
项羽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故国灭亡在秦人手里,因此,他要复仇。而上苍,也是会满足他的要求。这一世,必将被他搅得天翻地覆,霸王之名也必将声震古今!
正式起兵
当陈涉起兵的消息传来时,项梁便意识到,机会来了。多年以来,他在此地渐渐树立了威望。并暗地里培植了一批复楚势力,而且早已分辨出可塑之才。这一刻,他已经等得太久了。
秦二世元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有感于当时形势,很是心慌。因为他总能收到一些类似于某某郡郡守被起义军蒸了煮了的消息。这可吓坏了他的小心脏。万一哪天也有一支起义军打到会稽,那该如何是好啊?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在此地素有名望的项梁。这位一向足智多谋的楚将之后,会不会有什么好办法呢?
“项梁公,大江以西全都反了,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节奏啊。做事占得先机便可控制别人,落后一步便会受制于人。我打算起兵反秦,请您和桓楚统领军队。您意下如何啊?”
当时的会稽郡大概管辖着今浙江省大部分江西、福建一部分。土地广阔,人口富足。自春秋末期被楚国征服以来,几乎没有遭受战乱。与中原相比,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会稽郡守殷通手底下控制这样一处地盘,想要起兵,为什么还要找项梁商议呢?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都知道,项梁有一个十分给力的背景,那就是他是大名鼎鼎的楚将项燕的儿子。战国之际,楚国自怀王以后,一代君主昏胜一代。到了末期时,面对秦军的进攻更是节节败退。
当秦始皇派遣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第一次伐楚时,楚国上下一片惊慌。就在这时,项燕出现了。他带领楚军,前往迎敌,最终大败秦军。使得秦军第一次灭楚宣告失败。
一时之间,全楚国都倚重项燕。就好像赵国人敬仰李牧那般。可是好景不长,很快,秦始皇派遣老将王翦率军六十万再次伐楚。楚国倾尽国力,凑足四十万大军交由项燕前去迎战。但在大势已定,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项燕败在了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手。最后项燕自杀殉国。
虽然项燕马革裹尸,但是楚人都记得他的英勇。对于他的后人,自然也是十分尊敬。
身为名将之后,恰恰项梁还十分有能力,在吴地很有声望。而殷通只不过是朝廷派下来的,会稽在战国时期自然也是楚地。面对这些楚地的民众,他感觉到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便想要拉拢项梁。
另一方面,他深知项梁素有声望。这一招,也有试探之意。一旦项梁过于急迫,那么,殷通的伪善就该撕破了。可他低估了项梁,项梁早就看出个中缘由,因为桓楚根本就不在这里。提出桓楚只不过是个幌子。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十四年来他日日夜夜都在等待一个机会,在等待着起兵复楚的机会。现如今,天下大势动荡,正是实现他计划的好时机。起兵是必须的,只不过这支军队的统领只能是他项梁。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殷通,就算现在你不找我,用不了多久,我便是会来找你。既然现在你找到我了,那我这就可以告诉你真正的答案。
而这便是此刻的项梁内心真正的想法。他对殷通说道:
“桓楚现在在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只有我的侄儿项羽知道。”
项梁进一步将计就计,因为他知道,实现他计划的时刻到了。于是,他便找个借口转身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等候。然后便进来和殷通说道:
“请让我把羽儿叫进来,让他奉命去找桓楚。”
“好吧。”
当项羽进来以后,脸色很是平静。也看不出来什么异常,他先是应承着殷通。似乎在那一刻的项羽看来,殷通,能多说几句就多说几句吧。以后,你就没有这机会了。
就这样,没过多大一会儿,也不知道项羽与殷通到底说了什么。只见得项梁对着项羽使了个眼色,项羽便立刻会意。于是他瞬间拔出宝剑砍下了殷通的人头,动作干净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
很显然,这一幅场景他和项梁不知想象了多少次。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在整个秦末汉初,使眼色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段。之前的吕公对刘亭长便是。而且在这之后关于他们二人的“使眼色”还有很多。如果是近视眼的话就不好办了(我就是近视眼)。
干掉了殷通之后,项梁径直走了过去。他拿起了郡守的大印,配挂在了自己的身上。而后手里提着郡守殷通的人头,出门来到了外面。
“殷通已死,想活命的,就听我项梁的!”(此话系本人猜测)
这一刻,郡守府里的所有人都是愣在了那里。怎么回事儿?不是说郡守大人请项梁议事吗?这怎么反倒让人给结果了?
难道,项梁叔侄要反了!
这么想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此刻的郡守府里一片混乱。毕竟你们叔侄二人干掉了郡守大人,就这么放过你,那岂不是白领工资了。所以,短暂的安静之后。逃命的逃命、抓捕的抓捕,郡守府一片大乱。
面对着围堵过来的甲兵,项梁的神色并没有一丝的慌张。因为这一幕不仅多次的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更重要的是他的身边,有着他的侄儿。
这个时候,项羽再次出现了。只见项羽手提宝剑,直接杀向了那群郡守府里的兵士。一米八的大个,力能扛鼎的神功,这是任何人都胆颤的存在。鲜血不断地四溅,哀嚎声也是响彻在郡守府。
不久之后,场面平静了。因为此刻的郡守府内,似乎仅剩下了两个人还在站着。一个是单手抚须的项梁,一个是浑身被血迹浸透的项羽。此刻的他手提宝剑,像是一个战神一样站立在那里。仿佛连空气都是停滞了一样。
已经无法具体得知项羽究竟用了什么招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一连杀了百十来人!那可不是砍瓜切菜,那可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被项羽一人全部解决掉。
回想当时的情景,尽管血腥暴力不能被推崇,但是处在那种古代的特定环境下,项羽的勇武还是可见一斑的。
就这样,整个郡守府里的人全部都吓得趴倒在地上,没有一个人敢起来。没办法,对面手提宝剑那位爷太生猛了。
于是,项梁趁这个机会,召集一些早就联络好的豪杰以及一些与他交好的官吏,正式发动当地士兵。并且派遣人员安抚地方,征调地方精兵,把他平日里早就物色好的人员安排在适合的岗位。
在这之后,项梁自领会稽郡守,以项羽为副将,正式开始了复楚的征程。
古剑腐锈兮悲鸣招魂。
纵横回首兮几度年轮?
遥望天际兮黄沙翻滚。
忆我国殇兮铁马凌云!
这一刻,尽管命运的交织似乎已经注定。但可以推动的,只有自己。
对于项羽来说,改不改变似乎是无从重要的。因为此时在他的心里,那段久久不愿提及的故国记忆,再次浮现出来。
此刻、他的梦,战火中、重生!
是时候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楼主:年昔逸尘  时间:2019-06-11 09:57:10
四处开花
当武臣看着陈涉西进的命令时,大臣们各抒己见,一致认为,武臣称王,非陈涉本意只是迫不得已,一旦赵国辅助陈涉灭秦,那么陈涉第一个攻打的肯定是赵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赵国北进攻燕,只要攻下燕国,利用广大的土地和险峻的地势,即使陈涉,也得在攻打我们之前仔细的掂量掂量了。而且,一旦灭秦,赵那时候必可得志于天下。计议已定,赵国并没有真正的西进,而是北上。很快,攻取了燕地。但发生在陈涉身上的无奈同样发生在武臣身上。
同年九月,武臣派去攻打燕地的韩广用着武臣逼迫陈涉的方式自立为燕王,燕国复国。
这个时候齐国也复国了。因为在陈涉派遣周巿攻掠土地时,他被一个人打退了,就是田儋。
田儋是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是战国齐王室的同宗,和堂弟田荣田横在当地势力很盛,深得民心。这一点也不奇怪,战国时期田齐自取代姜齐后,对于当地民众还是不错的,尽管秦灭齐国,派遣官吏,但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便是这个道理。在周巿打过来的时候,狄县固守,而田儋假装要杀死有罪的家奴,便前去拜见县令,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他杀了县令并且以自己是齐王同宗而自立为王,于是击败周巿,一统齐地。
接下来魏国在周巿的力请下陈涉同意立魏王后代宁陵君魏咎为王。至此,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左右,六国除韩国外全部复国。华夏大地上再次陷入混乱之中,但不久以后,便会重新一统,破而后立,便是此理。

楼主:年昔逸尘

字数:7181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1-29 15:40:00

更新时间:2019-06-11 09:57:10

评论数:75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