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千载华表方孝孺!

千载华表方孝孺!

楼主:文化复兴论坛  时间:2019-06-12 10:02:27

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他是明朝前两个皇帝的大臣,是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自幼聪慧,名声远播,但真正让他千古留名的并不是聪慧,而是死:封建社会,一人犯极刑要诛九族,而他竟被“夷十族”,连学生朋友也受牵连,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说起方孝孺,这个“唯一”是谁也抹不掉的!中国人比谁都喜欢将“唯一”风光独占,可就是对这个“唯一”有难及的寂寞。所以,时下标榜纷纭,却很少为方孝孺击鼓传花。
为什么名留气难聚呢?恐怕就是死得“其所”累“吾所”,弄得所有的亲戚、朋友和学生都得跟着殉道。这就好比孟姜女哭长城,有人说哭得好,老天爷都感动了;有人说不好,倒了城墙还得修……
人心都是肉长的,方孝孺到底端的一颗什么心啊,竟能如此地硬骨头?
愚以为得其微管,暂谈三四:
一、他是死知己。
方孝孺秉持仁义王道,与建文治国方略一致。到了后期,建文对他更是言听计从,作为刚正文臣,能受到帝王如此的青睐和信任的,恐怕很少能排在他前面。“士为知己者死”也许只是一种抒发情怀的方式,但到方孝孺这里则成了泰山不移的行动,恐怕当初树立这种高标的,也会因他的真做而目瞪口呆!
二、他是死宗法。
封建宗法中,嫡长子传承是明朝的启政宪法,是宋后礼教的正统思想。按照这种传承,朱元璋之后是朱标,朱标之后是朱允炆,朱允炆之后应是他的嫡子孙……除非这一脉上天断绝,才做旁求。如今朱棣以“清君侧”之名,露久藏之祸心,作为宋濂的“诸弟子之冠”,方孝孺自然与他势同水火。至于封建观念对人浸淫的程度,我们可从清初的“拼命留发”到清亡的“拼命护辫”中管见一斑。
三、他是死气节。
读书人气节,现在我们很难固守,但明朝有两个人行:一个就是方孝孺,我们说他不懂政治,不谙用兵,慷慨死忠乃愚之所及,按时下观念一捋,确实是非兼半;但另一个于谦,则在国术兵胆上雄杰一时,如果他在复辟后能继忠于老皇帝,就算不能畅志也可以活命,可最后也选择慷慨一死,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也是死君吗?实际上怂恿皇帝杀他的是旧主子近臣,人家谗言“不杀于谦,复辟就站不住脚”,而这种尴尬,自下狱始,于谦就已了然于胸。更深层的是,他如果再次倒向旧主子,人格上就成了不倒翁:他于谦也是修习宋明礼教长大的,他立新君是为大明江山,如今再顺旧君则是卸磨忘驴的二臣之为。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曾以写信的方式,真诚邀他回国,信中说学术思想和人品是两码事,不用担心,但他却说,除了文章和思想,他胡适还算什么东西?如果还原到明代,他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想:除了书生正气,除了天理人道,他方孝孺还算什么东西?除了君臣信仰,除了家国大义,他于谦还算什么东西?
四、他是死火炬。
在朱棣起兵攻打京师前,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如果不稍加分析,很容易误为是对方孝孺才学的高度推崇,实不尽然。要知其意,须知姚广孝的身份。姚广孝曾是出家的和尚,却能成为朱棣的第一谋士,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姚广孝吃斋念佛时,仍执兼机天下功利念。无论宋明礼教的精髓是否符合春秋士儒的主张,无论方孝孺的治国之术是否高明,但其政治追求,仍是封建统治者历来标榜的对象;其忠孝仁义,更是封建统治者引“天下读书人”鱼贯入榖的最有影响力的招牌,是国家对待文人态度的风向标。如果杀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信号:忠孝仁义不可执!这个提醒对于一代英武的朱棣来说,自然是一“跪”即晓得,而此后对方孝孺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说明:第一步,得京城后先逮住,防止他到别处制造影响;第二步,听任他在牢哭骂,以显自己的大度;第三步,朝廷上更是以仁义自粉,企图借建文帝师的诏告以正名,呵呵,这个过程有点迫不及待,结果反被方孝孺连将三军,将得他终于凶残毕露,理智全失,义气地做出了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真的来了个“夷十族”,这可真是亘古未有的凶残暴虐啊!
如果有人还认为姚广孝是真的要保留读书人的火种,那么再看下例:
卓敬颖悟过人,读书十行俱下。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除户科给事中,耿直无所避。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天子,他就直接言其弊,受到朱元璋的日益器重,洪武一朝官至户部侍郎。
建文初,他就暗中上书:“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可惜建文心无灵犀,没放在心上。
朱棣即位后,把他绑上朝堂,以离间骨肉为名责怪(可笑吧)。卓敬厉声道:“惜先帝不用敬言耳!”朱棣虽怒,犹怜其才,命系狱,使人讽以管仲、魏徵事。敬泣曰:“人臣委贽,有死无二。先皇帝曾无过举,一旦横行篡夺,恨不即死见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犹不忍杀。姚广孝故与敬有隙,进曰:“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乃斩之,诛其三族。
敬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成祖尝叹曰:“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看见没有,如果说方孝孺当初是别人举荐,有南山捷径之嫌,那么卓敬则是硬邦邦的国士;如果说方孝孺无军事和政治灼见,那么卓敬则处处有真知;如果说方孝孺书生唯有名可取,那么卓敬可是国家三十年才一士。但是,出家礼佛的姚广孝,仅仅因为“故与敬有隙”,竟借刀杀人,那么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的种子”与其说是对才学的推崇,倒不如说是狗奴一样的远忠!
面对如此凶残的暴君,我们今天反倒更怪方孝孺的死心眼和“自私”,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拖累亲戚朋友甚至学生八百多人!但当时这八百多人是怎样看待方孝孺的抉择呢?简单举几个例子:
其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其师兄弟楼琏承朱棣之命虽不敢辞,但傍晚自经。
子宁被燕王缚,出语仍不逊,磔死。子宁从子大亨,官嘉定知县。闻变,同妻沉刘家河死。里人徐子权闻子宁死,恸哭赋诗自经。
陈迪与子凤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既死,人于衣带中得诗及《五噫歌》,辞意悲烈。苍头侯来保拾其遗骸归葬。妻管缢死。
黄魁,不知何许人,为礼部侍郎,燕兵入,不屈死。
朱棣攻下京城后,于金川门入,御史连楹叩马行刺,被杀,尸植立不仆。
胡闰在建文时先出右补阙,后至大理寺少卿,京城失陷后被朱棣召见,也不屈,与子传道俱死。四岁女郡奴入功臣家,稍长识大义,日以爨灰污面。洪熙初,赦还乡。贫甚,誓不嫁……
看到没有,这些至亲朋友中,有许多都是未受刑而死节的。死者中,有男人,也有烈妇;存者中,有义士,也有节女。依据这种情状,当城未陷之前,方孝孺就不是孤身坐败,在他的背后,有慷慨赴死的亲戚、朋友、同学和学生:建文的仁义虽然于权谋上稍显幼稚,但留给民众的则是忘我的追随。当朱棣以“夷九族”来威胁的时候,他们的魂魄早已奔向“华表柱头千载后”的熊熊火炬!
这是什么样的火炬呢?
这是春秋士儒的火炬,为了这火炬的熊熊燃烧,方孝孺秉持勇毅,傲然面对朱棣的撕嘴之怒与凌迟之恨!
这是仁义和平的民众火炬,因为身后大多是义不苟二的同学、同僚、学生和亲朋,所以方孝孺了无牵挂,自信满满,视死如归!
呵呵,这时候,您这个“燕贼”就是夷二十族又能怎么样?顶多是在您这“篡逆”的身上,再增添更多凶残暴虐的斤两!!
当然,人心都是肉长的,孝孺也有流泪时,那就是在刑场上,在面对胞弟受刑前,泪如雨下,为自己的信仰愧疚自责,但胞弟的赋诗则让他更坚信人间正气的其道不孤:
阿兄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回家山。
方孝孺的生前问题确实沉重:他能在强敌逼京时,借史说服建文守城死国,却未能在当初削藩上,借史说服建文帝采纳高巍的建言,致被靖难之祸;他自己死义不说,还株连了“十族”,使八百多人因他的硬骨头而白白流血!
但是,方孝孺的死后意义更大:他的“夷十族”的家国大义,使得身后的于谦有了更加明亮的灯塔,使得再后来的海瑞被关进天牢还苦口婆心骂皇帝,使得百年后的袁崇焕在家国危难关头舍生忘死……一句话,他用无二的勇毅和“十族”的慷慨赴难,完成了民族正气的千年传递!

楼主:文化复兴论坛  时间:2019-06-12 10:02:27
恳请各位网友,给个比较开明的网站。
我在这个地方落脚不是为了出名,只是为了和网友们交流一下思考,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集思广益,呵呵,有点不自量力了!
既然这个地方有点问题,那烦请告知,有没有更开明的地方啊?
从这只见统计不见回复的两次失误看,我觉得应是人为造成的。

楼主:文化复兴论坛  时间:2019-06-12 10:02:27
有些时候,人的内心也真奇怪,想想上面两条,如果不是自己署名,恐怕还要鄙视呢,不过就这也得鄙视,鄙视自己的过于功利和促狭。

楼主:文化复兴论坛

字数:342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0-09-18 19:35:00

更新时间:2019-06-12 10:02:27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