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谈谈元凶之一:语文 中国正在流行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谈谈元凶之一:语文 中国正在流行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1-02-13 06:49:39





中国正在流行焦虑。在教育领域,为人父母者,焦虑地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从宏观看,举国都在焦虑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匮乏。
遗憾的是,探究这种匮乏深层原因的行为却不多,鲜有人去问个究竟。这也是中国的习惯之一,不喜欢追究深层的原因。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力?笔者认为,创造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 在已知世界中,认知未知世界的能力;这种认知,包含全方位的,可以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也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世界的运行秩序就是无形的。
第二, 发现已经世界中,错误的、片面的认知的能力。这一点有时比第一点更为重要,它常常是实现第一点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造成创造力匮乏,原因可能有很多,笔者注意到一个大家不太注意,并且可是一个挺根本的原因。先来看一些例子。

韩寒的文章《求医》中的一节,曾作为中学语文的考试题,韩寒仔细地完成了考题,然而8道题,只作对了3道,最可笑的是他答错了“画线句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他居然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寂静钱钟书》一文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竟然只拿了1分。同样荒谬的是,作者回答“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同韩寒一个命运,他也答错了。他不知道他内心最真实的意图。
《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的《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被选入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他找来试题,“我以为自己写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来得心应手”,“一对答案,妈呀,我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不会分析了!”林天宏估计,这道15分的题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数。
作家周国平的文章经常入选考试题目。有一回,一个初三女生拿给他一份试卷,是以他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文本的测试,她让他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他得了69分。初三女生十分得意,因为她还得了71分呢。无论谁看,69分都不算一个好分数。

对于阅读考试,韩寒有一句话颇有总结意味:“选择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
笔者认为很多人会相信,让那些死去的作者穿越一回,做一做以自己文章拟定的当代语文题,大概率得不到什么好分数。

那么,这些荒唐的现象,和创造力有什么关系?

首先大家需重新认识下,语文课究竟是做什么的。
通常,我们会说语文课的目的是教人认字、阅读、造句、写文章,附带的可以加上文学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也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
我们忽视了语文课另外一些重要的功能。语文课里无数的课文和诗歌,这些是什么?
其实,这些都表现的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一个部分,是世界借由文字,向学生打开的一扇扇窗户。学生在这里,认识世界的丰富多彩与多元可能,展开对世界的想象,其启发性并不亚于数理化对世界的研究。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里,这些窗户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了吗?

上述的四个例子是有代表性的,其实有些学生也能感受到类似问题的存在。我们的教育和考试,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时是有一个预设的角度或者模式的,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和答题,可以得到高分,反之,则很不乐观,所以作者本人往往得不到高分。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即使答题的内容与标准答案类似,但语言表达方式不同,都可能得不到全分或不得分。
我们看到,学生们学到的是什么?
学的是怎样按照预设的模式去理解文章,按照预设的语言风格去表达。而这种模式,有时已经不知不觉偏离了作者的原意。
前文提到的《寂静钱钟书》作者周南事后反思,“这些题目,很多时候考的是高考语文技巧的掌握,却并不一定能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 “因此拿15分和拿1分差距这么大,不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里、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 周南所说的“框架”,其实就是一种预设的模式。
周国平更是专门出了一本书——《试卷中的周国平:对标准答案说不》,历数以自己文章为材料的55篇阅读试题,并附上了出题方的标准答案和作者本人的点评。他认为学生真正的阅读与思考能力一旦超出标准答案的范围,就难以得分。笔者就有疑问,如果学生的理解比标准答案更深刻、更新颖,难道不是好事吗?周国平说:“能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出这些要点就算是理解了文本,这是现行语文测试的一个基本模式,我认为它不但把理解简单化了,而且阻碍了真正的理解”。





回到刚才谈到的语文的价值,学生读到的文章与诗歌,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多元可能,激发学生对世界的想象,但是我们的预设模式却把这些多种可能限制住了。学生只能在模式之内进行感受。
这种限制你不细想,似乎也没有大碍,一样可以学会认字,造句,阅读,阅读也不会出大的问题,只是理解思路比较狭促。对写作则影响很大,这是另一个可聊的话题。这种限制为什么会对创造力产生影响?

首先,造成学生的感知能力受限。学生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会感到一个无形的界限存在,就像一个无形的天花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真的忘记,其实他还可以学习到、可以想到天花板之外的东西。
就像从小教孩子不能触摸火与电,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后,就不会去主动触摸。躲避无形的天花板也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不过,假如真的去碰撞那个天花板,其实并没危险,最多只是学生时代语文考分低一点。

第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懦弱。一个人的思维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其实质是什么?是给思维一个安全模式!使得这个人更有安全感,在这个框架里的思维结果是大众容易接受的,不用去承担因为和大众有不一样的想法带来的压力感。然而安全的代价是难以有新颖的想法浮现,获得突破。从思维的主动性上看,这是一种思维的懦弱。
创造力,它是一种力量,懦弱的思维怎么会有力量?

第三、将既有现实合理化,最终造成思维的沉寂。起初,一些学生和老师们,还是能感到问题的存在,对以预设模式去阅读的方式存在微词。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觉得这样似乎是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去改变。就好比有句话说:“谎言说了一千遍就变成真理。”于是,创新思维从源头上失去动力,归于沉寂。
再想让思维活跃起来,充满创造力,难上加难。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也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就算技术上能找到办法,观念上依然阻力重重。
最近华为的任老爷子也说:“根本问题还在教育”。看来很多人都觉得教育有问题,但具体问题在哪,怎么改变,想的人并不多。虽然我们的教育产业看起来很繁荣,学生们很努力,但问题却根深蒂固。
不过,只要有信心和努力,会有一天,问题终将得到改变。
谎言说了一千遍是变不成真理的,是人们变懒了把它当作了真理。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1-02-13 06:49:39
朋友圈有个神回复:中国学生才牛逼,写作文时:想的是一套,写出来的又是另外一套
删除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1-02-13 06:49:39
不是VIP,不能用表情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1-02-13 06:49:39
多谢大家的交流。
微博与微信公众号:活水的小屋,欢迎交流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1-02-13 06:49:39
@与狼共谋 2019-06-30 09:38:32
在知识人自愿堕落的情况下,国家的投入越多,名利场越大,知识人越是腐败,知识也越遭羞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此乃大学之灵魂”,而从高校现在的文化下行现象,也可以窥探到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危机。
-----------------------------
其实从封建王朝起,知识就一直是一种谋生手段,迎合权贵,鲜有把独立思考,认识世界作为学问的目的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1-02-13 06:49:39
@宋维茜 2019-07-27 15:17:50
好贴
-----------------------------
谢谢
楼主:活水001  时间:2021-02-13 06:49:39
大家新年快乐

楼主:活水001

字数:2959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6-14 01:47:57

更新时间:2021-02-13 06:49:39

评论数:15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