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有月瘦如刀:走入诗人与诗的境界

有月瘦如刀:走入诗人与诗的境界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有月瘦如刀:走入诗人与诗的境界】

拜读满尘斋主的【临江仙 - 秋情】:“喁喁低头行路,呆呆仰面秋宵。聊将心事付狼毫。有诗清若水,有月瘦如刀。那年秋林独卧,红黄紫绿飘摇。石温日暖懒伸腰。征鸿眼角过,芦花落满袍”。

相信很多读者和我有同感,这是当前天涯部落少有的诗词巨作,境界高远,情深意致,婉约韫绵,其中”有诗清若水,有月瘦如刀“及”征鸿眼角过,芦花落满袍“,更是千古绝唱。

敬仰满尘斋主十年如一日,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诗词朋友,来往无白丁啊,佳作连连,共享华山论剑兰亭唱和的风雅,让后辈钦羡不已。

现且随“聊将心事付狼毫”及”秋林独卧懒伸腰“, 一起和我走入诗人与诗词的境界,享受作为一个读者的快乐。

(一) 有诗清若水

这句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首诗是抒发读书的体会,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又蕴涵丰富的哲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田池塘”不算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镜”和“鉴”是同一意思),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闪耀浮动情态毕见。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之景物描写,给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的美感。接着诗人提出颇有哲理问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 在这里是泛指方塘,而诗人并没有说它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故而能反映“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时我们随着诗人的视角,看到远处“方塘”的源头不断有活水流入,所以它永不枯竭陈腐污浊,永远“深且清”。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切身的读书感受。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得到启发,只有心灵澄明胸襟开阔才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写诗何尝不是如此。故诗人说:有诗清若水

当然“清如水”也是季节景色的描写,如南宋陆游的【秋晚】:“门巷清如水,情怀淡似秋。诗吟唐近体,谈慕晋高流。托命须长镵,浮家只小舟。江南烟雨岸,何处不堪留?”,我们要感谢这些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赞美,使得乍暖还寒的时序转换多了几许暖意,河面上似有若无的淡淡水气,和随风飘散的毛毛细雨构成了独特的烟雨朦胧江南,使江南多出几许诗情画意,而江南的女子则变得更为柔媚娇俏。

在大家熟悉的电视剧《宛妃传》中,福临在化名罗觉对清如说过一句话:“莲子清如水,奈何宛如心”,那是剧中人物引用了《西洲曲》的一句诗写如水之莲不能奈何宛如的心,来慨叹自己的无奈。《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是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也曾引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四句,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这里“青如水”与“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二) 有月瘦如刀

那些熟悉古龙武侠小说一定读过《圆月弯刀》,以及拍成电影的主题曲:“圆月总有一朝缺,弯刀遍历千秋劫“,但说”有月瘦如刀“还是比较少。网上有人调侃问:最消瘦的人能变成什么诗句,那要算李清照的“三廋”了,《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点绛唇>:”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接近“有月瘦如刀“ 的诗句,大概就是蜀绣(又名《芙蓉锦》)里面的歌词:“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催人老。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多逍遥“,这是歌手李宇春为推广家乡四川的蜀绣文化特意演唱,歌词是八零作家郭敬明所写,它通过一个成都绣娘的视角,巧妙地将蜀绣作为成都历史上的城市品牌,极力凸显中国情、成都风。请欣赏歌词如下: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催人老,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

但诗的意境和“有月瘦如刀“比较接近的要算是金代文学家、书画家的王庭筠(1151~1202)的绝句:”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诗文中一个“瘦”字,可谓境界全出,这正是诗眼之所在。点明题旨,竹影、梅花、夜月,情景交融,冷香浓郁而悠长。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这个“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也许是与情侣天各一方,不能互述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是羁旅的思乡之愁;也许是诗人此时此景中的一种朦胧的感受而已。

满尘斋主的“有月瘦如刀“ 显然隐喻岁月如刀,但又见诗姿如刀。

(三)征鸿眼角过,芦花落满袍

再看满尘斋主的【临江仙-秋情】:“征鸿眼角过,芦花落满袍“ 字句中的”征鸿“和”芦花“的意境。

清代纳兰性德<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古代诗词中的征鸿即征雁,多指秋天南飞的大雁。如宋朝陈亮的《好事近》:“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

若单从字面上来看,这阙《菩萨蛮》是一曲烟雨塞外的乡关客愁,身在塞上而心念故园但“征鸿”尚可春来秋往,而诗人作为随君王出征却无归期,遂令眼前之景皆化作愁人之思,情与景偕伤感之至。上片是写景,依稀可见孤城之外万山丛中立马远眺,湿云吹雨暮霭沉沉唯不见乡关。下片是抒情悲秋更兼乡愁,愁的深处是更不能言尽之愁。偏僻之地,荆棘丛生,满眼荒芜,触入眼底,让人心生苍凉。南飞的征雁,亦不会因时常触动人的思乡愁怀而停歇,眺望远方,视线落处,凉云冷雨,故园遥不可及,更在远方的远方。愁丝缕缕心欲碎,清泪似是为悲秋而洒,人在他乡,更让人泪流不止,然而即使返家之时又能怎么样呢。

再看诗人何以芦花落满袍?有什么寓意呢?

作家冯冀才曾评价芦花说“没有一种花能比它更飘洒、自由、多情,以及这般极至的美!也没有一种花比它更坚韧与顽强。“

至于古代诗人又是怎样描写芦花的呢?谨摘选几则如下:

南唐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南唐冯延巳《归自谣》:”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唐朝岑参的《楚夕旅泊古兴》:“独鹤唳江月,孤帆凌楚云。秋风冷萧瑟,芦荻花纷纷。”

元朝白朴的《念奴娇》“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

这一丛深深密密的芦苇像湖边的篱笆,秋深了,叶子也渐渐地变黄,那开出的芦花像鹅毛像雪花随着秋风摇摆着。但人若没有走入芦花深处,又何以芦花落满袍呢?唐代诗人李中有诗云“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意思是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

现代作家亦有如下精彩的文字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雁过长空,影沉水寒,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载满了多少风花雪月,当踏碎一径秋霜走进湖岸,任由芦花落满眼眸,片片花瓣随着长发轻舞,在茫茫秋水里迂回,但再也无法荡开一苇芦花的思念。伫立回眸,风过,那桨声烟波里清新响亮的涛韵,每响一次,都溅飞数朵梦花,一朵植入眉心,静看菡萏悄绽,一朵植入心房,静听思潮绵绵。茫茫的在水之湄,几度芦花飞雪,轻烟似梦。你涉万水千山而至,我用芊芊柔丝做弦,轻拢慢捻之间,曲音脉脉,弦音静缓,纤指在寒风中葱笼出一方无边的春色,盛开百转千回的等待,在静水深处婉约出明媚洁白的笑靥,将低婉的曲调缤纷成流淌的芬芳,留在纤指撩拨的弦韵之间。

或许满尘斋主,抬眼看到的是几行征雁,羽翼载伏无边芦花秋影,细数着花开花落的轮回,摇曳水一方。像白居易《琵琶行》写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样,只有对秋的深刻感触,才会觉得芦花落满袍,而真正走入【临江仙-秋情】。

(四)

补读满尘斋主 的【西江月-秋晨】:

昨夜一天风露,今朝满地秋霜。沧海横流五花江,流涌波洄溯浪。
岸边樗叶如火,坡下野菊正黄。长岛历历似龙骧,直叫心驰神往。

满尘斋主自号渤澥渔郎,是土生土长蓬莱人,喜欢在秋晨漫步看海,笔触视野重复由近到远如拉动的摄影角度,其中婉约豪放两种格调来回轮替,既拓展营造了开阔的境界,也抒发了豁达的情怀。

正由于一夜风露,诗人心想今朝一定是秋霜满地。诗人虽然总是这般怜香惜玉,但不像唐宋诗人那样轻易陷入哀伤的情怀。诗文中作者开始向前看:海天一片气象万千波涛汹涌壮怀激烈,自己就像“岸边樗叶如火,坡下野菊正黄”,再次远望长岛似龙骧巨轮如历历在目的“业绩和志向”,不觉间又开始心驰神往。整首作品境界开朗明快,让人无限愉悦奔放。

让我们回望唐宋诗人:

宋代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想的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柳永在《归去来》:“一夜狂风雨。花英坠、碎红无数。垂杨漫结黄金缕。尽春残、萦不佳“。欧阳修《玉楼春》:“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个性更独特的是朱敦儒在《如梦令》中说“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 在面对“一夜新秋风雨。客恨客愁无数”感到 “难住,难住”而“拂袖青山归去”。

还是唐朝的岑参开朗一点,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画面里西北突来早雪,风雪漫天。“忽如一夜春风来”,接着“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这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满尘斋主【西江月-秋晨】在下片提到“岸边樗叶如火“,或许蓬莱确有如火的樗叶。

根据网上资料介绍樗叶树为落叶乔木,常栽人行道两旁;其叶子是单数羽状复叶,灰黄色小叶互生,狭矩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边具浅钝锯齿,齿缝处有透明的腺点,下面灰白色粉霜状。圆锥花序小而多,淡青白或白色。花序顶生,多花无梗;萼片及花瓣均5片;花瓣亦有淡黄白色,分果瓣淡红褐色,干后淡灰或棕灰色,顶端无芒尖,种子棕黑色,有光泽。

说着说着,我印象中浮现曾经看过齐白石在画中自题诗,有这样的叹问:“千仞余霞山,杜鹃花蕊繁,春深一夜雨,红过那边湾“;又云:”西风吹袂独徘徊,短短秋篱霏草衰,一笑陶潜折腰罢,菊花还似旧时开。枫叶轻霜耀赤霞,篱边黄菊正堪夸。潇湘秋色三千里,不见诸君说蓼花。

诗人赏花就是这般执着。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问好 @洗闲阁 谢谢雅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messiyun 曾经读过明朝张岱的《陶庵梦忆》,提到他的书房,取名不二斋,大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院子植有梧桐、蜡梅、芭蕉、方竹、建兰、茉莉、菊花、水仙、山兰、芍药,更有图书四壁、鼎彝尊罍,释卷之暇,可以玩古物、赏幽花。文章是这样写道“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这屋里放满了书,从墙角一直堆到了床上,各种摆设品也合适各自安放地方...。每到夏天,建兰、茉莉的香味四处飘散,连衣服上也有它们的味道;到了重阳节,又在北边的窗下种上菊花,分上下五层摆放,看上去颜色秀丽。到了冬天,看梧桐落叶,闻腊梅飘香,体会太阳温暖的晒在窗前……

对于中国的文人而言,拥有这样的书房,自然是“寒暑未尝轻出”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messiyun 在17楼引用《狂鼓吏》提到三国狂士祢衡击鼓骂曹操,惨遭杀害。

据说后来唐朝李商隐有次从桂林回长安路上经过荆州城(江陵城),听到叠鼓声(小槌快节奏击鼓),也联想起三国时代的弥衡不被曹操重用,反而做击鼓小吏,为他鸣不平。写了《听鼓》:“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曹操这个人不喜欢儒家礼仪,而弥衡却敲古鼓曲《渔阳掺》并裸体骂曹,曹气得不得了,故意把他送给荆州刘表借刀杀狂士,后者虽不容但又不敢杀名士,再送江夏武夫黄祖,弥衡不得志在此作《鹦鹉赋》有牢笼之感,后被黄祖所害。作者同病相怜于弥衡而作此诗〈听鼓〉(按:李商隐一生仕途就夹在牛李党争之中而不得志)。诗中提到〈渔阳掺〉到底是什么鼓曲?据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说:“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座为之改容”,在中国民间曲艺中“渔阳掺挝”(或称“渔阳掺”)是一种鼓曲的名称(挝是敲打的意思),以其愤怒激昂的格调闻名,弥衡击鼓骂曹是中国小说与戏曲中的传统题材。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问好@messiyun 兄台留言多次提到张岱和徐渭以及红楼梦,勾勒出其中共同情感关联性,知识渊博,可读性高,富有赏读乐趣,为本帖添彩增色。

笔者也喜欢徐渭譬如《驴背黔吟图》,图面树枝间所盘青藤纷披垂落,树下一老翁乘驴缓缓而过,仿佛正在吟哦诗句,悠然雅适。评论家认为这难道不正是画家在历经人世浮尘之后所作的自画像?逸笔草草勾勒出人物,笔下的驴从外观上看并不似西画的写实,但却更显轻盈,诺大的山谷中,仿佛能听见驴蹄前进的哒哒作响,表达隐士生活的自由,由此营造出空而不虚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中国文化明明灭灭的长路上,一个叫徐渭的诗人和画家,身跨瘦驴,一脸激昂,跌跌撞撞地走着,他走过的地方,天地动容,风云变色。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谢谢有十位朋友前来点赞,都有短讯一一相告,如曦照映绿意,春满书香浓。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接悉短讯通知,前后有四十位朋友点赞送天涯分,非常感谢你们的赏读与支持。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谢谢来访,从二个月前的十个赞增到六月份的四十个赞,蛮是欣喜,但数日之后剧增加到231个赞,就觉得有点开玩笑了。

当时初读《有月瘦如刀》,确有拈花一笑的惊喜,而决定《走入诗人与诗的境界》。

元朝王实甫(1260~1336年)的《西厢记》有一段写张生口吻戏言:“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当时男一号张生在佛殿初见莺莺,惊为天人,虽然莺莺已经离开了,但张生还是痴痴呆呆地站在那里,只因为莺莺临走之前有意无意地回头看了他一眼,唉,这一看不要紧啊,把个张生就给看呆了。

明末清初戏曲家尤侗(1618~1704年)则引用“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写成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其最后名句是:"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

实际上,同时代的张岱(1597年~1680年)之《快园道古》,也演绎了其中精美的一段。

话说: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
曰: 空门安得有此?
僧曰:老僧从此悟禅。
问: 从何处悟?
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把崔莺莺的秋波,和老僧从此悟禅:就在"临去秋波那一转",巧妙衔接起来,真亏危襟正坐的书生儒道们想得出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messiyun 在楼上引用探春的“造雪而来,扫花以俟”,又补充说“若在夏天,此雪应当为“芦花荡”。寒舍陋室一时误传为红楼观景台。

有261位慕名而来,点赞送天涯分,确是一大奇观,谨嚼言数句拜谢诸君好友。(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谢谢指点,这倒没注意到,会去点击看看。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千仞余霞山,杜鹃花蕊繁,春深一夜雨,红过那边湾“

感谢356位围观点赞的朋友们。(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就在一周内,点赞人数从6-25的40位到7-3的400位,实在让人诧异和惊讶。问好来访和路过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支持和捧场,让这帖子在沉陷中浮动起来,更谢谢有月弯如刀的词作者,还有好友@messiyun 延续的精彩分享。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这二周来点赞人数增加到564人,谢谢你们的支持和捧场,让这帖子在沉陷中浮动起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11-20 09:54:45
非常谢谢1563位朋友来访,另,连续被通知有583人 点赞,赠送 2734.64天涯分,实在受宠若惊。感谢大家的支持。

楼主:薛依云

字数:6580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3-06 23:39:40

更新时间:2019-11-20 09:54:45

评论数:1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