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火看三国之刘备卷(上)——大意失徐州

火看三国之刘备卷(上)——大意失徐州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孙彦军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抱怨说:他当初真不应该演刘备——背,背!他就是因为演了刘备这个倒霉催的,后来出了车祸,差点要锯腿。话说孙彦军的刘备演得相当出色,我看没有人超得过他,真个是形似神似,把个卖草鞋出身的昭烈皇帝演活了。据孙自己回忆,他演这部耗时耗力的电视剧是“当了三年兵”,“是一群热爱艺术的人在一起忘我地工作”,辛苦得无话可说,精力、体力和感情都严重透支,以致于拍完后一个镜头都不想再看了。然而就连耗费掉人生宝贵的三年光阴、塑造了一个极其出色的艺术形象的演员都后悔演了刘备,沾上了他的“背”,迷信地认为如果他不演刘备就不会被车撞断腿,可见刘备的背运有多么深入人心。人们提起刘备,总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人,刘备刘皇叔,刘背刘狂输!直到遇上诸葛亮之前,都是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地盘超不过一个县;老打败仗,到处投人,东颠西奔。可不是时乖运蹇,点子背么?

然而粗略地研究过刘备一生的履历后,便知这种意见并不正确。至少是以偏概全,被夸大了。且不说他后来的成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州,得西川,夺汉中,建立蜀汉的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是他并不平顺的前半生的成绩也可圈可点。我把刘备三十岁前的履历抄录如下: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刘备出生于涿县楼桑村。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刘备十五岁,母亲让他外出行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公孙瓒与刘备关系甚笃,刘备以兄事之。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三岁的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淘汰,该郡督邮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见,刘备怀恨在心,将督邮捆绑起来鞭打两百下,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时大将军何进派毌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在途中加入,到下邳与盗贼力战立功,任为下密县丞,后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备三十岁,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因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刘备外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刘备当平原相时深得人心,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基本上是对三国志先主传的摘抄和翻译,添加了公元纪年和人物的年龄。古代没有公元纪年,换算不便,史书中经常忽略人物的年龄,这是一个缺陷。人在什么年纪干什么事,很能看出他的性格和作为。刘备以一个平头百姓,小时候读过点书,认识几个达人也没得什么帮衬,穷的时候要靠织席贩履为生,然而二十三岁参军(镇压黄巾),三十岁就当上地委书记(平原国相),他的人生不能算非常坎坷吧!岂止不坎坷,在普通人看来,已经非常辉煌,是祖坟风水好了。

在这段刘备早年的经历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怒鞭督邮”,三国志的记载和演义颇不相同:把督邮捆在树上用鞭子打的并不是性格莽撞的张飞,而是老成持重的刘备!三国志这样写,罗贯中老师做了精彩的改编。这里又显出年龄的重要了,历史上的刘备此时才二十三岁,再是老成持重,毕竟血气方刚,他兄弟力战黄巾立下大功,仅得县尉小官,本已不忿,朝廷竟然还要沙汰,想向上级倒倒苦水求个网开一面,而傲慢的长官连面都不给见就要他兄弟仨卷铺盖,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兄弟三个一起冲进驿站把督邮臭揍一顿出口恶气,合情合理。而小说中二十八岁的刘备也这么干就违和了。所以演义里的刘备不能亲自动手打督邮,不但不能动手,事先都不能知情,只有当莽撞的三弟把那厮打到半死之时出来干预,这才合理。反正督邮都是被打,大哥打还是三弟打,还是大哥三弟(加上二哥)一起打,差别不大。历史有历史的合理,小说有小说的合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历史既是古人的生活,小说家略作加工,只要不伤筋动骨,颠倒黑白,把刘备打督邮说成督邮打刘备,或者像抗日神剧里弄出手撕鬼子之类的神吹,都是可以接受的。


(待续)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数数刘备从二十三岁到三十岁任过的官职,先后是:安喜县尉,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令,别部司马,平原县令,平原国相。按照古今行政级别的粗略换算,差不多是从副县级一路做到地市级,不能说官运亨通,也算是稳步前进,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干部政治生命的上升期。刘备任官和升职都靠军功,上任以后,外御贼寇,内施仁政,礼贤下士,深得民心,连对头派来杀害他的刺客都被他感化自首,证明刘备确实是一名贤良亲民的好官吏,如遇治世,有一条公平的仕途,他可以被提拔到更高的职务上发挥光和热。可惜刘备身逢东汉末年,国家即将土崩瓦解,在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强者为王,丛林法则的局面下,想靠政绩赢得仕途通达的愿望几无可能。他无法做一名治世之能臣,只有效法曹操,做一个乱世之枭雄了。而对天分高超的人来说,显然混乱比秩序带给他的机会更大。

再来看刘备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十年间的履历。

《三国志/先主传》云:“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三国志未写明刘备去徐州的年份,根据史料记载的年代换算,刘备191年当上平原国相,在平原地区地委书记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年,194年出兵助陶谦,195年当上徐州牧,从地委书记一跃升为省长级的封疆大吏,与各路诸侯平起平坐。刘备生于191年,此时刚满三十四周岁,论虚岁也才三十五,三十五岁当省长的人,运气顺不顺?太顺了。顺得过了分。刘备凭什么这么顺?凭他的为人。

污蔑刘备的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那是说荆州。刘备得荆州时是哭了几回鼻子,他得徐州时哪里哭了?哭的是陶谦好吧,是陶谦老爷子哭着喊着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还不受!看过这段记载就知道,小说里著名的“三让徐州”并非空穴来风,都是有谱的。三国志没有写三让,只写了陶谦临终前的一让,那是史书的简洁。试想,平时没有让的愿望及行动,怎么会临终前如此郑重地托付呢?三让是个虚数,表示多次。几次不可知,一定是让过的,起码对刘备或部属流露过让的意思,绝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突然开窍,到生命最后时刻才想起接班人的人选。他不给儿子,不给部属,却给远来做宾客的刘备, 本地干部不选拔,选拔南下干部,而部属们也就遵从他的遗愿,拥戴刘备做了徐州牧。他们为什么不争一争,都是有实力的人,既然“彼州殷富,户口百万”,“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自己人不做,非要让给一个外来的平原国相?就凭他一个可疑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吗?人品啊!刘备的人品太好了。

大家都知道曹操攻徐州的原因,是陶谦的部将张闿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起兵为父报仇,扬言要杀尽徐州百姓,所过之处鸡犬不留。这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记录:太祖(曹操)为报父仇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魏以晋代,晋朝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对曹操的行为褒多贬少,尚且如此,足见是真实的。迁罪无辜,滥杀百姓,此人神共愤之举,虽残暴者不为。而刘备和陶谦一无交情,和曹操二无宿怨,闻说徐州百姓有难,便不顾自己兵力单薄慨然来援,这份急公好义怎不令人感激?救兵不止刘备一路,还有孔融和田楷两支军,但别人畏惧曹军势大都在观望,唯独刘备恐城中缺粮难以久持,率先领兵突破曹营冲进徐州,极大地鼓舞了孤城的士气和民心。这些细节虽是小说演绎,却属合理。难怪陶谦老爷子在城楼上望见“平原刘玄德”的红旗时,高兴万分,直赞刘使君是仁人君子,徐州百姓有救了。刘备才一入城,便捧出徐州大印当见面礼相送,虽说急了点,也足见刘备此举对徐州人的情义,是雪中送炭,是及时雨。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在乱世里,老百姓真难活。徐州人民和曹操无冤无仇,因为徐州牧陶谦和曹操结仇,就要被全体株连杀头。曹操在会盟诸侯征董卓时,看见昔日繁华的东都洛阳被兵火焚尽,周围几百里寂无人烟,曾十分伤感地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何等悲天悯人的情怀,可是一转身为了发泄私怨便对徐州人民举起屠刀。人之言行不一,可见知易行难是世间的至理。

而刘备却是乱世中少有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坚持原则,恪守信义,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贯穿了他的一生。难怪陶谦临死要把徐州托付给刘备,糜竺要率州人迎接刘备,陈登、孔融要力劝刘备接受人民的拥戴做徐州之主。他们评价四世五公的袁术:“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言下之意刘备才是谦逊下士、忧国忘家的治乱之主。刘备此前仅有破黄巾的战功,官职不过平原国相,从未经历过大的阵仗,战争和政治经验都很浅,这次来援徐州也未和曹操真正交手,是吕布和陈宫偷袭兖州,迫使曹操退兵回救,才解了徐州之围。真要打,以曹军的战力,陶谦及刘备孔融田楷等各路援军未必是对手。故徐州保卫战的胜利非刘备一人之功,也有相当大的侥幸。但是大家都把功劳算在第一个举着红旗冲进徐州城的“平原刘玄德”的头上,不管这位年轻的地委书记业务水平怎么样,一定要把省长让给他当,不为别的,就为了他为民请命敢赴危难的“正义感”,这份正义感在道德沦丧、人人为己的乱世中太难得了。

屠刀永远架在头顶、随时沦为别人仇恨的牺牲品、缺乏安全感的人们需要一个能保护他们的人,而这人首先得是一个好人,不自私,愿意保护他们。至于他有没有能力保护他们,会不会先连自身都难保,那就得碰运气了。

事实证明,徐州人选了一个虽有品德却能力不足的人,在以后的若干年里,徐州成为了多方势力角逐征战的中心,连年战祸不断,城头王旗常换,人民困苦不堪。他们真心拥戴的保护人没能保护好他们。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三十五岁当上徐州牧的刘备,在“省长”的位置上只做了一年,便因为能力的不足,失去了他靠人品得来的徐州。以下是翻译自三国志的百度资料: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军在盱眙、淮阴相持。这时,吕布偷袭了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回军,中途军队溃散,乃收余军东取广陵,为袁术所败,转军海西,困顿至极,得从事东海麋竺以家财助军。于是向吕布求和,吕布将刘备的妻子归还给他,刘备回到小沛。
不久,刘备再度召募了万余人的军队,吕布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给与刘备兵马粮草,让刘备做豫州牧。其后,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值得注意的是,汉朝的行政单位“州”并不是城的概念,而是省的概念,每个州有一个类似于今天的省会的首府(州治)来管辖。比如徐州的州治是下邳,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徐州城”,荆州的州治是襄阳,也没有荆州城的建制。而在三国演义中,徐州和下邳是两个城,荆州和襄阳也是两个城,显然混淆了州和州治的概念。作者历史知识不足,并不止此一端。小说开头写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便给他安了个“落第秀才”的身份。东汉还没有科举制度,哪来的秀才,还落第?这是常识错误,罗贯中把他老师施耐庵《水浒传》里的白衣秀士王伦的履历搬到天公将军身上了。三国演义硬伤很多,除了作者并非学者,知识有盲区,也是古代获取资料不易,错漏在所难免。再有当时的人并不把写小说看成非常严肃的事,每个细节都要取证,觉得怎么顺手就怎么写,荆州就该有个荆州城,徐州就该有个徐州城,州治和州同名,写起来顺当,读者读起来也方便。当然,这些小错误毫不损伤三国演义的伟大,美玉不怕瑕疵,鹅卵石才必须完美无瑕。

言归正传,刘备在徐州的经历,三国志写得很简略,演义做了许多丰富和加工。大家都知道,刘备得徐州和吕布有关,失徐州也和吕布有关。吕布可能是三国时代品德最差的人,一生见利忘义,从来不讲诚信,和刘备刚好相反。张飞称他“三姓家奴”,太准确了。可当初就是这位三姓家奴听取陈宫的计策袭击曹操的老窝兖州,才解了徐州之围,刘备能当上徐州牧,除了他自己的人品,很大程度托了吕布的福。因此当吕布被曹操打败,势穷前来投奔,刘备不顾张飞等人的反对,慷慨接纳了他,是刘备的善心,也是还吕布一个人情。虽然吕布名声不好,袭击兖州也是为自己的私利,但是他攻打曹操使徐州转危为安,对徐州人民有大贡献,是仁人君子,便不能因为他名声不好将其拒之门外。

有人说如果刘备不收留吕布,他就不会丢掉徐州。可如果刘备不收留吕布,他就不是一个仁人君子;他不是一个仁人君子,当初就得不到徐州。这是一条悖论,所以刘备要么得不到徐州,要么得到了又丢掉,这个意外当上的“省长”终归当不长。结果是,刘备将吕布安置在徐州治下的小沛,按时接济钱粮,不久那忘恩负义的家伙便乘刘备征袁术的机会袭取了徐州的州治下邳,并反客为主,把刘备赶到小沛去了。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刘备失徐州第一个要怪张飞。刘备和关羽去打袁术,留张飞守徐州,临走千叮万嘱他不要喝酒,不要打人。而张飞呢,是又喝酒,又打人。打的不是别人,恰好是吕布的老丈人——曹豹,因为曹豹不肯喝张飞敬他的酒,还抬出他的女婿当靠山。张飞最恨吕布,顿时大怒,打了曹豹五十鞭子。曹豹怀恨在心,唆使吕布带兵攻进徐州(下邳)。张飞丢下两位嫂嫂,连夜逃到盱眙去向刘备报告。大家都大惊失色,关羽跺着脚地埋怨张飞,张飞羞愧得要拔剑自杀。小说里写道:

“却说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

这场戏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呈现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刘备和关羽正在商议同袁术作战之事,突然看见张飞浑身是水失魂落魄地出现在营帐外,都大吃一惊,忙问他为何来此,出了什么事——

刘:(替张飞擦拭脸上的雨水)三弟,你不好好守徐州,来此作何?

张:(望刘备,羞愧地)大哥,徐州……

刘:(紧张地)怎么了,徐州怎么了?

张:(跪地大哭)徐州让我给丢了!

刘:(惊怒交集)什么,你,你,

张:(伤心悔恨地)大哥,小弟因你违心负命而去,越想越觉闷气,不觉酒后使性,打了吕布的丈人曹豹,那曹豹与吕布里应外合……大哥,你就按军法治罪吧!

刘:(气得来回踱步,恨铁不成钢地指着张飞)起来吧!

关:(上前抱住张飞肩膀,焦急地)三弟,那二位嫂嫂呢?

张:(垂下头)皆陷在城内了。

关:(猛摇张飞双肩,发怒地)什么,你,三弟呀三弟,你当初要守城时是怎么说的,大哥又是怎么吩咐你的,今日城池也丢了,嫂嫂也陷落了,这如何是好!

(张飞羞愧加惶恐,起身拔剑欲自刎,刘备夺下剑掷在地上,打了张飞一巴掌)

刘:(抚张飞脸颊,含泪动情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可再续。我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丢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且徐州本非我有,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家眷虽陷城中,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相救,贤弟一时之误,何至为此轻生也!

张:(极度感动地)大哥!

(张飞跪地大哭不止,关羽低头拭泪,刘备转过身去,愁苦地望着帐外雷雨交加的黑夜)
……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这一场戏里只有刘关张三兄弟,并无一个外人出现,在三国剧中是充分展示他们兄弟情谊的一场戏,三位演员演得都很到位,演刘备的孙彦军尤其出色,纸面上的台词经他一个字一个字含着感情地说出,当真动人肺腑。兄弟(部将)不听劝告,丢了大哥(主公)的城池和家小,非但不施以军法,连一句重话也不加,还要好言劝解,生怕他想不开,留下心病,这样的大哥(主公)谁不甘心为他效死?

可反过来想想,若非当初对兄弟无原则的纵容,让张飞一再和吕布起冲突而不加告诫,最后连吕布的老丈人都敢动手打,又何至于闯下丢失徐州的大祸?还军法治罪,在诸葛亮来之前,刘备军中有什么军法?平时但凡稍微管管脾气暴躁的兄弟,让他有点“军法”可怕,城池家小也不会丢了。不错,妻子如衣服,老婆丢掉两个可能真不在乎,城池丢了还是肉痛的吧?阿Q精神地说句“徐州不是我们的,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也未必就那么容易释怀吧?不忧,干嘛愁苦地望着雨夜啊(最后这个镜头加得好!)鸭子死了,嘴硬罢了。

不过,这句阿Q式的嘴硬倒是反映了刘备当时的一种心态,不单刘备,刘关张三兄弟共同的心态。那就是,对太容易到手的胜利有点飘飘然。不对吗,从平原相骤升为徐州牧,从地委书记一下子当上了省长,还不是自己要当,是人家千请万请地求你来当。这个成绩太好了,搁在谁身上不骄傲哇?刘备是一个仁人君子,可是仁人君子就不会骄傲吗?只要是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就难免会骄傲。这是人性的弱点。仁人君子只是品德好,并不代表他就很容易克服人性的弱点,就能取得成绩而不骄傲。

三国志和演义都没有写刘备骄傲,但是我知道刘备骄傲了,就从他“徐州不是我们的”这句话。这句话不仅仅是阿Q式的嘴硬,也是他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反映——他和他的兄弟们并没有把轻易到手的徐州看得太要紧。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导致刘备失去徐州的直接原因,乃是曹操用了荀彧“驱虎吞狼”之计,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令刘备征讨袁术,好让野心勃勃的吕布乘虚袭取徐州。在此之前,曹操已经用过荀彧“二虎竞食”之计,也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实授刘备徐州牧,同时密信要他杀死吕布,妄图引起二人火并。此计的意图过于明显,饶是刘备政治经验不足,也看穿了曹操的阴谋,不但不杀吕布,还把曹操的信给吕布看,表示自己的磊落,让吕布非常感动,“二虎竞食”之计失败了。

但为什么“驱虎吞狼”之计就成功了呢?首先这条计的意图比上一条计要隐蔽得多。令刘备征袁术,表面上的意思是想借袁术的力量消灭刘备,或者借刘备的力量消灭袁术,主旨和“二虎竞食”相似,只是把其中的一“虎”从吕布变成了袁术;底下的意思才是让吕布乘徐州空虚抄刘备的后路。第一层意思刘备肯定能看到,第二层意思能不能看到,不好说。未必能,也未必不能。毕竟他刚刚才粉碎了阿瞒的“二虎竞食”之计,这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令他征袁术显然没安好心。就算刘备看不到第二层意思,没有把身边那位不义之徒吕布的威胁看得太严重,单凭第一层显而易见的意思,他也不该去征袁术。他不与吕布二虎竞食,又何必与袁术二虎竞食,他跟袁术远日无怨近日无仇,干嘛阿瞒让他打袁术他就打呢?他有什么把握准能打败兵精粮足的袁术呢?显然这是一个不智之举。

刘备的理由是:不是曹操让他打袁术,是汉帝下诏让他打袁术。他可以不听曹操的,却不能不听汉帝的。这是他身为汉臣,尤其是身为汉室宗亲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的责任,是他的忠。

好,大家没话说了,这是刘备的性格,他的为人。他就这么样一个坚持原则、忠心汉朝的人,汉朝皇帝下诏令他征袁术,他就奉命去征袁术,虽然心里清楚那是曹操的奸计,他也必须服从。

果真如此吗?不见得。刘备不是一个幼稚的人,他如果预见到征袁术的后果是失徐州,管那是汉帝的旨意还是曹操的奸计,他都不会去的。问题是他没有预见到。为什么没有预见到?做出这样一个符合逻辑的判断很难吗?徐州北有曹操,南有袁术,身边还卧着一头饥饿的老虎吕布,强敌环伺,内部不宁,是需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去守卫的,自保尚且不易,怎么敢出兵去打强邻?但凡刘备稍稍把徐州放在心上,珍惜这份天上掉馅饼的大好基业,将它看成身家性命的依托,复兴汉朝的根据,他就不该这般轻忽大意,妄兴征伐之举,让徐州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是,你是汉臣,是汉室宗亲,你不能抗拒皇帝的命令。不抗拒,阳奉阴违行不行?磨洋工会不会?粮食不足,兵力不足,要筹粮,要募兵,要……跟他拖时间,拖上一年半载,“汉帝”也就心冷了,知道“驱虎吞狼”之计也不成了。

刘备再纯洁,再幼稚,到底是三十六七岁的人,官场也混了十多年,对上级这点阳奉阴违的小猫腻不会不懂。他是懒得懂。为什么懒?说到底就因为他没有把徐州放在心上。为什么不把徐州放在心上?因为徐州是人家白送他的,来的太容易了,容易到失去之后还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句“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如果徐州像后来的荆州、西川,是他一刀一枪奋斗多年拼上无数将士的性命换来的,他还会这么轻慢吗?管你汉帝下什么诏,他一定老老实实坚守在徐州,半步也不出。就凭你曹阿瞒那点小奸计他会上当?什么驱虎吞狼!

大意了,不是大意失荆州,是大意失徐州啊!

荆州的失,另有其原因,未必单是一个大意。

而徐州,真正是大意失掉的。
……

火曰:刘备的大意,不是别的,正是一种能力上的不足。什么能力?取得成绩不骄傲的能力,克制人性的弱点,时刻自省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他才能审时度势,量人量己,做出既顾全眼前利益,又符合长久之计的正确决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守住第一份来之不易的基业。雨果说:“自制力是最强者的本能。”显然,三十五岁当上徐州牧的刘备还不是一个“最强者”。所以他一年后便失去了徐州,从此结束了他一帆风顺的青年期,进入到挫折不断的中年期;屡战屡败,艰难辗转,走上了令他成为“刘背刘狂输”、连孙彦军都后悔演他的那条“恢复汉室”的光荣的荆棘路。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三让徐州剧照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葡萄牙月桂 2018-12-02 22:31:05
没有看过原著,就敢评论?张飞打吕布丈人,是为了故意丢掉徐州,这么惊人的见解,而且是不看原著得到的!这不是打石中火的脸,是打罗贯中的脸。(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我不怕打脸,那怕是你偷换概念,把我说的张飞打吕布老丈人的两个理由给外曲了成了故意丢掉徐州,我也不和你计较了!因为有你的那句要写就要和别人不一样的话做激励做鼓足着呢!
唯一有点小遗憾的是我的这个见解一从罗贯中写作角度技巧来看......
-----------------------------

张飞打了吕布老丈人的目的是要跳起战争,这是你的原话,也就是你的观点,我没有歪曲吧?果然如此,张飞既然料到吕布会来袭击,为什么不做防备,任凭吕布得了徐州?他逃到刘备那里去报信,被关羽责备,羞愧得要自杀,莫非也是假装的?千古人称莽撞人的张翼德,竟然是这样深谋远虑的阴谋家?所以你还是看看原著,了解人物的性格之后,再来评论吧。

我写火看三国,只捡我感兴趣的东西写,三国那么庞大的历史和文学,岂能在几篇短短的读书帖子里包含?我的观点也只是一孔之见,如果对你有误导,那我希望你不要受我误导,最好的办法是,看原著。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18-12-11 00:47:54
最喜欢演义第二回的这句话:

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

那回他怒鞭督邮,丢了安喜县尉的小官,还被通缉,逃亡江湖,前途已经无望。后因征讨黄巾余部立下军功,又蒙公孙瓒推荐,朝廷免罪,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新的官职在安喜县尉之上,胜过“旧日气象“。不说胜过,却说重整,这二字用得好。

楼主:石中火

字数:9251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11-11 19:23:43

更新时间:2018-12-11 00:47:54

评论数:9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