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红楼梦是现代作家的老师

红楼梦是现代作家的老师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7-06 09:46:29
与《张岱是现代散文家的导师》相呼应,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7-06 09:46:29
在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中,回看红楼梦的命运浮沉——

唐德刚在《五十年代的尘埃
》中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老实说,在笔者这
辈‘五四’以后出生的‘作家’,它(《红楼
梦》)对我们都是新旧文学习作的启蒙教材
。”这当然是切实的肺腑之言。其实,不仅是
他们这一辈,再长一辈的文人情况也差不多。究其原因,《红楼梦》自身的艺术魅力固
然是根本,而当时社会上的“《红楼》热”
也是很大的推动力。1916年,《小说月报》
刊登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提出: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
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
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
意。”其书一出,洛阳纸贵,四年多时间便印
到了第六版。其立论之奇,有大出常理之外者,如指林黛玉为影射朱彝尊,贾宝玉与
巧姐共同影射废太子胤礽,等等。但越奇
特社会影响越大,这种情况古今一理。虽然
此前关于《红楼梦》的“本事”已有多种
说法,但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出来讲话,
情况就不一样了。何况,他还从方法论角
度系统说明自己理论的“科学性”,更张大了如此解读《红楼梦》的声势。1921年3月,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问世,开篇便
以蔡元培的《索隐》作为立论的靶子。并以
“笨伯”“笨谜”讥之。蔡亦撰文答辩。期间
,顾颉刚也撰文加入论战,力挺胡适。而胡
适在证明自己有关《红楼梦》的见解时,还
通过各种媒介征求文献信息。他作为新文化
运动的领袖,这样做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容低
估的。这种种情况,都使得《红楼梦》成为
当时一个社会文化热点,自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到了1927年,胡适宣
称得到了“甲戌本”,从而把他六年前的“
大胆假设”完全、充分地证实了。又过几年
,更“完备”的脂批抄本“庚辰本”出现,【狡猾的胡适,谄媚的书商,联合脂砚斋炮制伪脂本系列。以迎合胡适主张。】给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进一步提供了文
献支持,也使得“《红楼》热”得以保持着
社会关注的热度。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这
批文化人,对小说的看法深受西方现代文学
观念的影响,不再以“稗官”“末技”视之。而
《红楼梦》中含有的赞美青春爱情,追求个
性解放,批评封建礼教,揭示宗法解体的思
想内容,又与时代潮流相契合,因而更容易
得到思想开明的文化人的青睐。这方面最
为典型的当属林语堂。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7-06 09:46:29
林语堂京华烟云模仿红楼梦
林语堂早年深受西洋文化
熏陶,21岁才接触到《红楼梦》,而此后终
其一生对其热情从无衰减。他两次立志把《
红楼梦》译介到欧美。他所创作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
京华烟云》,其实就是作为英译《红楼梦》
的替代物。对此,他本人毫不讳言。这,
也可以看作是一时风气所致。这一风气,体
现到文学作品中,就是无论雅文学,还是俗
文学,纷纷从《红楼梦》中汲取养分,“才
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
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大量作品或得其
神,或仿其形,从而为这一文学活跃时期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对《红楼梦》的模仿几乎达到亦步亦趋
的程度。作品的前两卷是小说的主要部分,
占了全书篇幅四分之三以上,其中大部分人
物和情节都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林
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写道:“(《京
华烟云》)重要人物有八九十,丫头亦十来
个。大约以《红楼》拟之,木兰似湘云,莫
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其
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
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
,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
远胜宝玉。”可见其模仿的程度以及其自觉
性。不仅人物的设置、类型大量模仿,就是
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场景的描写也近于“
克隆”。兹举二例,其一“红玉似黛玉”,而
红玉死于情感失落,死前尽焚诗稿与黛玉之
死也颇为相似:
第二天,甜妹来见莫愁说:“三
小姐,您应当过去和她好好儿谈一谈。昨儿晚上她晚饭后去散步,回来的时候儿,眼睛肿肿的。过
了一会儿,少爷去看她,她不肯见。我问她出了什
么事,她不理我。他俩一定又拌嘴了,因为她在床
上躺了半点钟,她让我打开抽屉,把她的诗稿儿
拿出来,然后叫我去拿铜脸盆,她把那诗稿儿扔
在脸盆里,点了根火柴烧了。然后大哭起来,转过
头去。三小姐,我跟她怎么说话呢?看见她,我就
伤心。今天早晨她起得早,起来就咳嗽。我细看
那痰里,有一块鲜血。我去叫她母亲,她母亲和
她父亲一齐过来,去抓了一剂药。可是药有什么
用处呢?昨天晚上的事情,我不能告诉她父母。
都是二少爷!年轻的男人那么不可靠……我恨他。
据林语堂讲,他写到这里
,自己被感动得不得了。不过,实在地讲,这
段文字比起“黛玉焚稿”了,除了故事梗概
相似外,艺术水平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其二
经亚挨打一节:
她赶紧跑到院子里,用身子
挡住孩子:“打死孩子以前,你先打死我!这么个
小孩子,你打得那么重!”老太太也来了,叫儿子
住手:“你疯了?孩子若犯了错儿,有我还活着呢,
你应当先告诉我。你不要为别人家的孩子打起我
孙子来。”父亲扔下藤子棍儿,转过身来毕恭毕
敬的说:“妈,这孩子现在若不教训他,将来大了
还得了?”……撩起经亚的衣裳,看见他背上打
了几条印子,又红又紫。曾夫人一见,心立刻软下
来,不由得哭道:“我的儿!遭罪呀!怎么就打成这
个样儿?”桂姐转过脸儿看她的小女儿爱莲,用力
在她头上打了几下子,这是给曾夫人看的,因为
经亚的挨打都是爱莲的话引起的。桂姐说:“都是
你嚼舌根子!”
熟悉《红楼梦》的人会惊讶
于作者此时创造力的贫弱,因为整个故事就是“宝玉挨打”的缩写,甚至连小老婆的孩
子多嘴多舌的细节也照搬不改,变化的只
是文字简略的同时失去了原作的神采。当
然,整体来看,《京华烟云》对《红楼梦》
的模仿与借鉴,给林语堂的写作提供了一个
高标,使得作品的框架宏大,同时注重文化含
量的丰富以及思想蕴含的超越性。不仅是《
京华烟云》一部书,严格地讲,林语堂的
大部分小说和相当多的散文,都有取自《红
楼梦》的成分。如他的几部长篇小说有一个
共同的框架,就是男主人公深陷情感纠葛之
中,他的身边皆有两个女性,其一偏重于理
想、精神境界,其一偏重于现实、生存境界
。如同贾宝玉身边之林黛玉与薛宝钗。他对
此有一套理论阐释:“宝钗和黛玉相对的典
型,或者依个人的好恶,认为真伪之别,但却
不是真伪二字可了。飘逸与世故,闲适与谨
饬,自在与拘束,守礼与放逸,本是生活的两
方面,也就是儒、道二教要点不同所在。”
于是,他就把这一来自《红楼梦》的钗、黛
“双姝”在文本中造成的“二选一”困境,以
及由此衍生出的情感张力空间,百分百地“
平移”到了自己一系列作品中。如《京华烟云》中孔立夫身边的木兰与莫愁,《红牡丹
》中梁孟嘉身边的牡丹与素馨,《赖柏英》
中新洛身边的韩沁与赖柏英。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7-06 09:46:29
巴金借鉴红楼梦

30年代的作家
中,深受《红楼梦》影响者,林语堂之外当
首数巴金了。但与林语堂完全相反的是,巴
金在讲到自己创作历程时,总是大谈域外
文学的影响,如托尔斯泰、卢骚、雨果、左
拉、罗曼·罗兰、赫尔岑、屠格涅夫、、高尔
基、狄更斯,以及夏目漱石、田山花袋、芥川
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学习的对
象几乎是遍及世界各国,谈起来如数家珍。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几乎从不肯谈传统
文学,偶而谈及也是负面:“那十几年的生
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梦魇!我读着线装书,
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线装书”竟
然与“礼教监牢”相提并论。可是,作为读
者,人们总是读着《家》而想到《红楼梦》,
因为二者之间的血脉联系太明显了。
巴金在1936年《家庭的环境》一文中写道:“常
常在傍晚,大哥和她们凑了一点钱,买了几样下
酒的冷菜,还叫厨子做几样热菜。于是大家围
着一张圆桌坐下来,一面行令,一面喝酒,或者
谈一些有趣味的事情,或者评论《红楼梦》里面
的人物。那时候在我们家里除了我们这几个小
孩外,没有一个人不曾读过《红楼梦》。父亲在
广元买了一部十六本头的木刻本,母亲有一部石
印小本。大哥后来又买了一部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铅印本。我常常听见人谈论《红楼梦》,当时
虽然不曾读它,就已经熟悉了书中的人物和事
情。”童年是巴金最早接触《红楼梦》的
时期,根据巴金在《我的家庭》中的讲述,这一
时期是在1914年巴金的二姐去世之前,此时巴
金最大也就只10岁。这一时期其认识有两个特
点:一是接受不是来自于直接阅读文本,而是通
过其他人的转述,既然是转述,在陈述的过程中
必然会渗透转述者的思想情感,使得陈述的话
语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陈述的内容也会随转
述者的喜好有所取舍,这都会影响到接受者对
作品的认识,因此,在巴金直面作品展开自己的
思考之前,就已经受到了他人的影响;二是接受
的主要是人物和情节等表层内容。总之,这一时期巴金对《红楼梦》的认识
还处于感性时期,并且主要来自于间接认识,
不过已有了对《红楼梦》的朦胧感受。
(二)欣赏期
1977年,巴金在给周汝昌的信中写道:“关于
《红楼梦》我所知有限,无话可说。十几岁的时
侯我喜欢看它。我最后一次读《红楼》是1927
年1月在开往马赛的法国邮船上,已经是50
年前的事情了。”这一时期的巴金,对
《红楼梦》已经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阅读接受
,并有了自己的思考。喜欢建立在认同的基础
上,而认同是对作品思考的结果。他对《红楼
梦》的体验已由熟悉上升到“喜欢看”,甚至在
去法国的途中也随身携带阅读。从熟悉到欣赏,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巴金在阅读《红楼梦
》中获得了共鸣,这和家庭、时代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第一,巴金在阅读《红楼梦》中获得
了与作品中人物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巴金出
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
,巴金的家族虽不再荣耀,但依靠前期投入的不
动产和股票,生活基本还可以保持革命前的水平,但家族内部却纷争不断,最终使得家族在
没有经济危机,完全是内部争斗下走向了衰败。
这种情形和贾府衰落的情形相似,这也是巴金
在家族中的切身感受。看《红楼梦》,就仿佛在
看一部自己的家族史。第二,巴金的思想观
念与曹雪芹的思想观念有相通之处。巴金出生于
一个封建大家族,从小就耳闻目睹了家族中人
与人之间的摧残与倾轧。在接受了西方民主思
想的熏陶后,他才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封建压迫
,大哥的死,更是让他认清了这个制度的腐朽与
罪恶。他认为旧家庭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是杀害兄
长及一切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魁祸首,所以
巴金说“我要鞭挞的是制度”。在这一
点上,巴金获得了和《红楼梦》的共鸣。他曾说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一部
反封建的小说。”对巴金而言,认识《红
楼梦》也就是认识自己的家族。
巴金对《红楼梦》的接受
直至到了《红楼梦》,内容更加充实,技巧更加
圆熟,叙事模式更加完美,为后来的家族小说树
立了典范。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叙事结构上,
通常以爱情故事作为主线,以一个家族为核心
,串联起其他家族而形成网状的叙事结构,以一
个或若干个大家庭的变迁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和
人情;其二,在主题上,遵循盛衰主题,从对由
盛到衰的整个过程的描写中体现出作者对时代
和制度的反省与思考,这和事物生长的阶段是
一致的,也为后来的家族小说奠定下了基调;
其三,在人物构成上,通常由三代模式,即祖
辈、父辈、子辈的家庭模式构成,呈金字塔结构


家:首先是
两部作品的整体格局与主要矛盾。《红楼梦》
的叙事格局是一个大家庭为主,适度辐射到
社会上,也就是所谓四大家族,另外用虚笔带
上朝政的蛛丝马迹,等等;而大家庭里,又把相对集中于几对青年男女身上,如宝、黛、
钗是一组,宝玉与晴雯是一组,凤姐、贾琏
是一组等。《家》的叙事格局也是这个样子,
高家自是中心,周围虚写的有冯家,有学校、
报馆等;位于焦点的也是三两对男女,觉新
与梅、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等各为
一组。而两个大家庭的主要矛盾在于父与
子的冲突,冲突的实质都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特别是小辈不肯认同老辈的人生道
路而产生的“天恩祖德”与“不肖子孙”的
矛盾。稍有不同的是,《红楼梦》表现的是
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的直接的冲突;《家》则
有所变形。巴金把父权主要地移到了“祖父
”身上。批判礼教,批判父权,以“祖父”当
之,既便于写大家族,又有符号化的味道。
其次,两部作品另一个可比的、相似的地
方是写大家族中被封建礼法压制的、摧残的
青春与爱情。《家》中这方面的悲剧主要是觉
新与觉慧,而二人所处情境都有《红楼梦》
故事、人物的影子。觉新与梅的悲剧最为刻
骨。梅的故事颇似林黛玉悲剧的意味。表兄
表妹的关系不论,二人思想、性格相投也不
论,只看梅表妹的形象,清高、消瘦、多愁
善感,结核引起的咳嗽,等等。作为她的对
照,则有丰满、“懂事”的瑞珏。这和林黛
玉的形象———包括与丰满、“懂事”的薛
宝钗的对比———何其相似。另一个悲剧是
鸣凤。这个丫环的形象分明融合了鸳鸯、金
钏和晴雯的要素。另外,《家》与《红楼梦
》在叙事态度上也颇为相似。这两部作品叙事态度的共同点在于,写家族的兴衰都有强烈
的感情介入,也就是留恋与批评的混杂。表面
上看,《红楼梦》似乎是留恋与批判兼有,
而留恋多于批判;《家》则是批判远多于留
恋———特别是作者自己所作的声明,几近
于深恶痛绝。但是如果我们撇开那些略带夸
张的批判性言词,深入到文本的具体描写之
中,就会感受到《家》对于家庭日常生活描
写中同样含有温情与留恋。如家宴的描写:
瑞珏等到众人的声音静下去以后,才慢慢辩解地
说:“我为什么该罚酒?你们高兴吃酒,不如另外
想一个吃酒的办法。我们还是行酒令罢。”“好,
我赞成,”觉新首先附和道。“行什么令?”坐在
瑞珏下边的琴问道。“我房里有签。喊鸣凤把签筒
拿来罢,”瑞珏这样提议。“我想不必去拿签筒,就
行个简单的令好了,”觉民表示他的意见。“那么
就行飞花令,”琴抢着说。……觉慧只得喝了一大
口酒。他的脸上立刻现出了笑容,他得意地对琴
说:“现在该你吃酒了。———春风桃李花开日
。”从觉慧数起,数到第五个果然是琴。于是琴默
默地端起酒杯呷了一口,说了一句“桃花乱落如
红雨”,该坐在她下边的淑英吃酒。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淑华想
了想,说了一句“若待上林花似锦”,数下去,除开
淑芬、觉群等三人不算,数过淑贞、觉英、觉慧,
恰恰数到觉民。于是觉民吃了酒,说了一句“桃花
潭水深千尺”。接着觉新吃了酒,说句“赏花归去
马蹄香”,该瑞珏吃酒。瑞珏说:“去年花里逢君
别,”又该淑英接下去,淑英吃了酒顺口说:“今日
花开又一年。”这时轮到淑贞了。淑贞带羞地呷
了一小口酒,勉强说了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数下去又该瑞珏吃酒,瑞珏笑了笑,说了一句“东
风无力百花残”,该觉英吃酒。觉英端起杯子把里
面的余酒吃光了,冲口说出一句“感时花溅泪”。“
不行!不行!五言诗不算数。另外说一句,”瑞珏
不依地说。淑华在旁边附和着。但是觉英一定不
肯重说。觉慧不耐烦地嚷起来:“不要行这个酒令
了。你们总喜欢拣些感伤的诗句来说,叫人听了
不痛快。我说不如行急口令痛快得多。”“好,我第一个赞成,我就
做九纹龙史进,”觉英拍手说,他觉得这是解围的
妙法。急口令终于采用了。瑞珏被推举为令官,在
各人认定了自己充当什么人以后,便由令官发问:“什么人会吃酒?”“豹子头会吃酒,”琴接口道。
……“母夜叉会吃酒,”瑞珏指着觉新正经地回答
。于是满座笑了起来。做母夜叉孙二娘的是觉新,
他为了逗引弟妹们发笑,便拣了这个绰号,现在
由他的妻子的口里说出来,更引人发笑了。……
青年男女痛快地笑着,忘记一切地笑着,一直到
散席的时候。
这里为了节省篇幅,中间删去
了将近一半。从小说叙事的角度看,这样
铺排描写与推进故事无关的场面,实在有辞费
之嫌。而作者之所以这样津津有味地写,不必
讳言,作者对大家庭贵族式的生活还是持有
欣赏、留恋态度的。熟悉《红楼梦》的读
者,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会心之处,因为
这一类的笔墨与《红楼梦》在笔法上、情调
上,实在是太相似了。民国时期作家受《红楼
》孳乳而又坦然承认的,林语堂之外便是张
爱玲了。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7-06 09:46:29
民 国红楼梦热和以张岱为代表的晚明小品热

五四之际,新文化启蒙思潮不可阻遏(与晚明心 学启蒙思潮暗合),在北大校长蔡元培、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周氏兄弟、郑振铎、施蛰存、林语堂、俞平伯等大佬的推动下,掀起了一波红楼民 国热和三十年代的以张岱为代表的晚明小品热。
这两种热潮不是偶然出现的,二者着种内在的联系。因为红楼梦和张岱,都有着进步的现代气息。在当时风起云涌,民 族主义甚炙的年代,能够打动有识之士。当然,二者根本的联系就是——红楼梦作者是张岱。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7-06 09:46:29
张岱: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

哪里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哪里肯定有张岱;
曲终人散,
风冷月残,
有人吹出一缕悲箫,
那听客肯定是张岱。
——章诒和

张岱,心有白莲花的人。故能保持气节,做彻底的遗民。经受国破家亡,名利诱惑,拒不出仕新朝,劝告儿孙不要赴试,这就比钱谦益、吴梅村、顾炎武、黄宗羲(后辈仕清)强多了。这样的人内心住着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不是像周作人、黄裳(曾向汉奸报刊投稿)、沈启无等即便才气横溢,却有汉奸事实或者汉奸嫌疑的人。有意思的是,奴颜媚骨的汉奸,却对张岱很喜欢。难道是心理补偿的作用。

遗民张岱
心中空索不染尘,水萍山鸟潜著红。
心有莲花佛来住,繁华落尽一场空。
蕉叶覆鹿蕉下客,邯郸梦醒渴旦中。
赤子化蝶追四梦,曲终人尽数青峰。
【四梦:红楼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
渴旦庐:张岱住所。
蕉叶覆鹿:张岱诗文多次化用此典故。
潜著红:埋头著红楼梦。】

楼主:messiyun

字数:684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6-30 07:53:41

更新时间:2019-07-06 09:46:29

评论数: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