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活在世上,总有些要说的吧

活在世上,总有些要说的吧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世界即叙述。
主角即世界或叙述本身。如此,你我他则连配角都不是。那又是什么呢?叙述的材料?
无论如何,我们总会在意并把玩自己的存在,所谓足迹啊,感觉啊,意义啊,价值啊。这是免不了的。
就像少年时期读英雄小说,常误以为自己就是那个主角,代入感嘛。我们不是活在这里那里,而是活在故事里。每一个卑微的存在,都不会甘心,都希望以“自己与世界”这一对应关系来建构自己的叙述。
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活得久了,有些体验,如此而已。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
这么多年下来,终于不得不承认一个朴素的谬论:读书是没有用的。
(注:此处指非相关从业性阅读,尤指阅读文艺社科类读物。)
因应的辩解无外乎这样的模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俺也会这样辩护,只不过认为,太过空泛,没有说服力。现实中的俺们,知道生活到底是个什么境况。不用多说。
而且,俺还真有点怀疑这类说辞。读史能使人明智?阅读了某人解史的牛书(或者足够聪明,自己解史),就能增强处世的智慧能力?有什么样的实际收获能证明?现实如此细碎、复杂并宏大无情,怀着刚刚阅读来的道理和情感的余温,一投身生活洪流,又被淹没。
不要天真地认为改变了自己的心境和处世手段,就能改变自己所遭遇的世界。有些手段和抱负,必须在你握有了相当的社会资源的情况下才有施展的可能,是否能成则是另一回事。
何况,改变自己虽没有改变世界那么难,但也差不了多少。

俺现在认为,阅读更多的是个人的爱好,个性化的需求。
或者还是那个词:精神需求。
人在世界中,被世界设定并限定。人又终归是不满足的。我之为我,必有疏离于现世的某种内容。
有无数个聪明的人物在前面探索和思考,形成的精神生活传统,也算是一个时空。阅读,大概就能与这种智慧交流,学习并获得慰藉,或者更多。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2
有时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出生,折腾,消亡。
折腾的过程或内容可以有很多。各种,各种折腾。
为钱,为功名,理所当然。
求偶,学习,工作,处理各种关系,理所当然。
锻炼,节食,各种自律,为了健康;或者放纵,为了快乐。
为爱痛苦,再想法子努力释然,为了不寂寞努力晒自己,为了不俗气又努力克制自己。
或者苦苦思索,或付诸行动,去修个行,期待修出个大能,或虔诚奉行某种教规教仪,撞另一种大运。
都是理所当然的,折腾出来的生活内容。当然还有被折腾,被各种折腾。
然后呢?仍然消亡。

化用一下凯撒的名言:他来了,他折腾了,然后他又莫有了~~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3
源于对上古史的兴趣,购有社科出版社十一卷本《商代史》。非常值的一套书,满满的都是干货。这几年断断续续地在读。
商代不是中国文明的形成期——这时间还得大大地往前推。
为了言说方便,就算是文明初期吧(实际上商代文明非常成熟)。审视这些初期文明,俺发觉一个现象:文明或者说作为整体的文明,就是全部。
几乎是没有个人的。
个人完完全全笼罩于这个文明形式之下。上战场,或作为人殉、人祭,是随时可能降临的命运。即便商王,大小事都得问鬼神。鬼神在上,商王在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只有大事。个人隐没于大事之中。

总的说来,文明越发展,私人领域越发达。
我们在乎的是个人的完成。
对比一下红楼梦的细腻悱恻就可以了。想象一下,把宝玉钗黛诸人扔在商代……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4
在公园里读书,一只蚂蚁爬进了裤管,被俺给搓死了。
搓死一只蚂蚁,对还是不对,俺也不知道。
在路上踩死一只蚂蚁,那倒是很容易的事。蚂蚁的生命短暂,不被俺们踩死,也随时可能牺牲。
一只蚂蚁死了,俺们还能见到其它蚂蚁,就感到欣慰:蚂蚁还在。蚂蚁的存亡,是以种群而计的。
我们说恐龙灭亡了,而不说某一只(或某一头?)恐龙灭亡了。

看动物类节目。狮子猎杀斑马,血淋淋的,很惨。
狮子不来,不必亡命的斑马们又在草地上自己个儿开掐了。也许可以不恰当地称之为内斗。
打斗很激烈,主要是雄性,最狠的一招就是咬对方的小弟弟。
外敌不来杀你,你们自己打来打去。这算什么呀?其实就是生命的常态。
搁斑马身上,那是本能,争夺统治地位,争夺交配权。弱小的斑马败下阵来,受伤,甚至殒命,强壮的斑马就留存下来,获得权力。让最优秀的基因传承下去——从种群的角度而言。
生物的进化以种群为单位,好像是这么说的吧。

搁俺们这儿,有所谓江山不幸诗人幸,搁荒野丛林,则是个体不幸种群幸。
我们很难接受“个人为种群的进化而牺牲”这样的意义与价值。羸弱的身躯,也拥有同样的存在价值。
在乎的,是这个“我”:我生存于世的感受,我的幸福与否,我的爱与哀愁,我的尊严与价值,我的碎碎念。
最好大家一起排排坐,都来关注我、在乎我。
“求关注。”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5
《教父》里,迈克尔枪杀了家族的敌人索洛佐和一个贪腐的警官,被家族秘密送回了西西里。
在乡村的柑橘林旁边,遇见了阿波罗妮娅,“可爱得令人惊叹”,“轻浮得像个异教徒”,迈克尔顿时晕头转向,浑身热血沸腾,内心里涌现出了压倒一切的占有欲。
这种占有欲所产生的力量与理性,使他展现出了强硬的掌控能力,毫不畏惧并彬彬有礼地去她家里拜访。那可是个传统的西西里家庭——他们随时会豁出命来捍卫家族的荣誉。
当他再次见到她,嗅到她的气息时,小说是这么描述他那如痴如醉的占有欲:“此刻,谁要是摸摸这个姑娘,谁要是企图占有这个姑娘,把她从他身边拉去,那他马上可以结果了这个人。他想要占有她,如疯似癫得就像守财奴想要占有金币一样,如饥似渴得就像二地主想要占有耕地一样。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占有这个姑娘。把这个姑娘抓到自己手里,锁在家里,把她当做囚犯一样关起来,整天只陪着他一个人。甚至任何人想要看她一下,他也不愿意。”
总的来说,美国文学是一种有力量的文学。
这些文字说出的是一个男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欲望,占有一份(甚至多份)诱人的美色,彻底属于自己。
经过文明的规制、润饰,以及各种可能的挫折,这种欲望会被极大地抑制,转化,从而表现出温情脉脉的姿态。但本能就是本能,随时可能窜那么一下。
这时的迈克尔就是一头因为占有欲而极具冒险精神的雄性动物。他有背景,有钱,再用一身礼仪和时髦做派作为自己真诚欲望的说客,成了。
用能够表征权势、能力的钱,交换一份年轻的美貌。稀有资源的相互交换,还算公平。
人也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公平的。
由于欲望的暴力基因,造成的后果就是暴力最优者获胜。皇帝就可以三宫六院,可以不断获取年轻的美色。宫里的男人,则一律切掉JJ,以保证皇帝在那方面独断的占有。
公卿富豪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垄断。
资源有限,其他男人会不服。各种不服就造成暴力冲突。
不断地暴力冲突,最终达成妥协。咱还是一夫一妻吧,怎样?
然后以道德说教将这种观念进行心理固化……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6
读道金斯的书,忽然想到,我们以为是人类靠自己智慧创造的文明,其实可能是由我们的生物基础决定的。
比如,人类如果不是两性繁殖,而是自身分裂而繁殖——
首先,爱情不存在了,婚姻不存在了。简爱,红楼梦,阿依达,梁祝……都不会产生了。
不用讨论是否应该相信爱情,因为根本没有的事嘛。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之类说辞会从语言中抹去。剩男剩女,失恋,离异,单亲,婆媳关系等问题统统消弭。
相关的,美容整形产业,好多品类的服装,估计也没多大意义。
套路迭出的相亲情感类节目,喋喋不休的情感导师都没有存在的理由。
话说,没有了这类题材,影视剧该怎么活呀?
家庭,亲情,伦理,由此以致哲学思潮,世界观,都得重塑。
人类的整个文明形态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世界就是这样的,就是分成男人和女人。你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并不需要选择,而是被“选择为”,然后接受。一般人不会为自己的性别苦恼。一般人之外的极少数人,会因为各种原因,为自己的性别定位而痛苦。同样,有女人为自己不够漂亮迷人而痛苦,有男人为自己不够帅气或者混得不够好而痛苦。
你的痛苦,是因为自然设定带来的,或者是因为文明形态的设定造成的。不接受设定,会产生更大的苦。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7
阅读,有时候多少也带点虚伪。我自己在阅读小说时,有过这样的体验。
文学是道窄门,真正的行家极少。所以我一般选择已经熟悉的作家,看他们推荐什么。如有两个我认可的作家推荐了(包括以推崇、赞赏的语气提到了),我就会选择购买、阅读。
当然,有一些作品本来就(在我过往了解的信息里)享有盛誉,也肯定在我的书单之内。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屈从于作品的盛名,心甘情愿。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我的阅读经验也并不总是愉快的。
比如《大师和玛格丽特》,本身并无阅读障碍,但我从头到尾都没多大的阅读收获。比如折服,比如感动,启发,或者沦陷其中,或者在某方面有很得劲儿的感受,或者情节上或情感上的吸引力,这些体验,不是绝对没有,而是没达到与其盛名相符的那个程度。
阅读《喧哗与骚动》则麻烦得多。这本书从一开始就需要“阅读指南”一路跟着,告诉你是谁在说,讲的什么内容,不然你不知道自己在读啥,就更不用提那些大篇幅的呓语成分了。它的一些侧面令我折服,有些地方令我感动,比如昆丁的部分,差点感动得流泪。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它的文体过分了些。能够把它读完,完全是那难以撼动的盛名在推动,并非我自己心悦诚服地愿意读下去。
要我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间选择,我毫不犹豫选择海明威。
举这两本书,是因为它们已经经过验证的荣耀,以说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其荣耀之间的差距。
就文学领域,慑服于盛名而硬着头皮阅读,常有的事。有很多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会越来越接受,并确实会产生“不虚此行”的折服感。另外一些,则除了磨练自己的耐心之外再无收获。
还有一些真正“不堪卒读”的小说,尤其那些实验性较强,又还有些名头的作品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小说写得这么难看这么费劲,你跟读者到底有多大仇?
挑战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一些作者闷着的一股劲,但这种实验并不总是有出色的成果。说到这里,又想到了马原对小说已走向濒危的预言。对了,马原好像也说过,他读普鲁斯特的那部大作就没读下去。

我也应该承认,确实有个人阅读口味和阅读倾向的问题。比如《白鲸》,我很喜欢,而有些人的阅读体验就不好。卡夫卡,我喜欢他的大部分作品,一度到了迷恋的程度,但是《城堡》超越了我的极限——我从未将其读完过。
博尔赫斯在教英国文学时,对他的学生们说:“如果一本书使你厌烦,那你就丢开它。它不是为你而写的。但是如果你读得兴致勃勃,那你就读下去。强制性阅读是一种迷信行为。”
这话多少让我感到些欣慰。
现在遇到实在激发不起阅读兴趣的,我会直接放弃。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8
要说书香,俺是真的体验过。
很小时候读的书,纸张的手感和色彩都比较朴实,所谓温柔敦厚。一捧上,就踏实而满足,就私密地拥有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那是真正的纸,好像没有太多添加剂耶,闻着有轻柔然而醇厚的芬芳,甜甜的。
只是时间长了,会泛黄,时间再长,还会变脆。感觉仍然很好。
毫无疑问,今天俺依然忠贞不渝地热爱纸质书。只是现在的纸张都太光亮了,包装性太强,而且现在心境也不一样,怎么也找不到当初那感觉。
当初那什么感觉?
就像恋爱,不过于强烈而又特别享受的单相思,就那种。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9
前些天读到的,大概是这样:岁数大了,季节的更替以及天气变化不再具有任何诗意。
读到这句话就楞了一下。怎么说呢,当年俺也曾经是一枚爱在下雨天激动的少年,嗅着雨水的腥味儿就无限憧憬。
科马克•麦卡锡的《老无所依》中说:“让你意识到自己正在变老的事情之一就是,并非人人都能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你身边的人,也许并不比你年长,也许并不特别熟悉,隔三岔五就可能走掉一个。他们仿佛只是消失于人流中,你或许还不惊不诧。
这个时候,你仍然是幸运的。
但是,“时间并非站在你这边”。

只有年少时,永远觉得前面都是时间时间。
大概到了三十岁,就会明白时间并不站在自己这边。有时候会带着点小骄傲,调侃一下:哎,老了。
能够小骄傲地称自己老,是因为知道自己并不真的老,还有资格用“老”来调侃自己或他人。虽有韶华易逝的小烦恼,但多少也是把这个年龄当做一种优势,成熟嘛,仿佛拥有了作为一种美感而存在的沧桑。
其实,真正的衰老随后就到。
所要处理的人事也会随之不同。
大概人生基本上都会有那么一个比较作的过程,之后渐渐就学会接受,逐渐与生活现实达成妥协。也会明白,最热闹的似乎总是最年轻的时段,但生活并不只有一面。真的并不只有那一面。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0
过安检也有趣
以前陪母亲出门,只要是坐地铁,她就不愿带水杯。每次安检人员都要把杯盖拧开检查(虽然也用仪器)。不仅麻烦,还让她产生对卫生的担忧。
现在不用拧开盖了,直接将杯子搁进一凹槽形仪器里,只搁一下,就可以了。

这次从外地回来,在一小站上高铁。
我进过的两三个小站,有个共同点,安检的小姑娘都特别认真。
这次经过时,那女孩儿用苍蝇拍儿似的探测仪将我正面扫了一遍,我就往里走。
那女孩儿跟我说了句什么,像是在强调。我没听清楚,就问她什么。
背后也要安检。她声音有点小。
我又站回去,她扯了一下我衣服,将我背后扫了一遍。
这一来就耽搁了点时间。我的包已经出了安检机,落前面地上。我拿起包时,才意识到插在背包外侧的水杯已经落在了另一位安检小姑娘手里。
她就站我前面,已经把我的杯子拧开了,凑拢了,很认真地往里面瞧——也许是闻了闻,我也说不清楚。
关键是接下来,那小姑娘很不好意思地把杯子还给了我,说:“不好意思哈,把你的杯子打开了。”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1
颈椎的问题,导致睡眠不好,好些年了。
当年失眠最厉害的时候,整夜灯下翻书,一点一点地混那时间。
存有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很早版本的水浒,扉页里记录了我每一次阅读,就像记录了自己走过的岁月。其中一次就提到了“失眠”。
那时的好些体会,现在还记得。读到鲁智深在五台山剃度后,回到禅床“扑倒头便睡”,就好生佩服。“扑倒头便睡”正是俺那时求之若渴的事情。
谁劝他起来坐禅都不行,他心下没那些烦恼事。
“每到晚便放翻身体,横罗十字,倒在禅床上睡。夜间鼻如雷响。”只是苦了他旁边的人。
要解手,“只在佛殿后撒尿撒屎,遍地都是。”说明肯定没有便秘。
能吃能喝能拉能撒能睡,不做纸片人,没有亚健康。
洒家就羡慕这样的人。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2
俺那会儿灯下重温水浒,想到一事儿,一直不解。
好汉们似乎都不好色。好色的,大多是反角或很次的次角。
不好色,跟好酒、有力气、讲义气、敢打抱不平等特质一样,是好汉的基本要素。
好汉们血气方刚,身体健旺,却不好色——这好像说不通啊。

俺想来想去,觉得有一个原因可能比较重要。水浒的世界观(这里指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或者说其叙述者的世界观,是男人的世界观。它用“男人”代表了“人”。
同时潜在地用“女色”代表了“女人”。女色就被当作不良嗜好来处理,跟懦弱、奸诈等词儿混一块儿了。
少有的一些女性角色,要么是易出轨或易出卖的反角,要么是身不由己的配角,要么就是并没当成女人的“丑”角。
如果是这样的话,女人读水浒,会不会不太舒服?

好的倒是,水浒有对雄性外形的赞誉。不亲近女色的好汉们个个生龙活虎,身强体壮。
相较而言,古代艳/情小说的审美则比较怪异,男性外形往往偏阴柔,偏女性化。
这种反差俺还想不出为啥。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3
俺那会儿失眠,灯下重温水浒,常觉得一些情节非常影视剧。
武二郎打虎之前就处于“跑路”状态。原来在清河县,二郎经常酒后斗殴。一次醉了,跟一公务员杠上了,“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以为打死了,就出来跑路。这不就是古惑仔吗?
武二在当地社会青年中靠打架打出了名头。武大也说,二郎在家时,没人敢来放个屁,二郎不在了,武大就受欺了。

二郎斗杀西门庆,把时代环境改编一下,典型的古惑仔剧情。

快活林一段,看看这些基本要素:
快活林,经商要道,主要是旅店业、赌场和当铺。这些行业背后必定有盘根错节的势力。
小管营施恩,当地黑恶势力,使唤囚徒,在快活林强买强卖,收保护费。
另一黑帮大佬蒋门神,通过火并获得了快活林的控制权,其背后势力是张团练。
施恩又用恩惠与义气请来了狠角色武二郎,夺回地盘。
古惑仔的剧情。

后续,张团练和蒋门神又想办法翻身,拿回快活林,还要除掉武二。又一部的剧情,是为续集。
话说,这些情节还很像美国的黑帮电影。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武二从此走上了江湖不归路。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这是一部经典警匪片:
一位落魄的特工被政府部门召了回去。
官员告诉他:有一批价值连城的宝贝,要运到中央银行。我们将抽调几十名精干的特勤人员武装押运。但我们仍然不放心,你知道,有好多坏蛋盯着这批货呢。所以我们找到你,因为你是最有经验的。我们希望你来负责这次押运。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特工接受了任务,为了前途和荣誉。
与此同时,匪徒们开始了积极而紧张的筹划。几名核心人员组织人手,找来了各具特长的悍匪,结成同盟,踩点,精心策划行动的步骤与细节。
押运的过程中,危险一步一步逼近。
特工发觉,他只是独自一人在与不知道何时出现的匪徒们较量。因为,他还与内部的掣肘势力发生了冲突。那些生瓜蛋子不相信他的经验,不相信他对于危险的判断。他最终只能用赋予的特权来暴力胁迫,这进一步恶化了他与下属的关系。
手下人在另一名颇有声望的头目的组织下,开始与他闹情绪。矛盾越来越大。
最终,到了临界点,他不得不让了一步。
匪徒这条线的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押运一方对于事前计划以及警惕性的逐步放松,终于交汇了。
剩下的,就是匪徒们的精彩表演。
孤独落魄的特工,再度步入绝境,最后也只有跑路……

好莱坞有好些类似的大片,银行劫案,珠宝或文物大劫案。也许它们在情节设计以及精彩程度上都比不上这一部。
对了,片名叫做《智取生辰纲》。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4

每个人都活在二元状态里,现实的日常生活,以及理想中的生活。
理想中的生活,或曰理想世界,乃是对世界背景以及运行规则进行了自己的设想,但也并非彼岸世界。
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这是他在现实中的日常生活。他修习多般武艺,结识江湖上好汉,挥霍钱财赒人之急、扶人之困,这就是在经营理想中的生活。
流行的武侠小说一般是把现实架空了,呈现出的是理想、想象中的“江湖”。水浒则是两个平行世界共同运行。江湖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个人在这两个世界游走。
好汉们与作为背景的人物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并与之发生冲突),过得得意或不得意,总是向往并努力维系一个江湖世界,那也是好汉们的精神世界。
酒后谈论些拳脚棍棒、四海见闻,是起码的江湖生活内容。努力维持这一世界的存在,要靠仗义疏财,靠凶强侠气,靠打抱不平,还要靠自觉对理想世界规则的遵循和维护。
宋江,武二,鲁达……好汉们推崇理想世界的价值观与规则,亲身实践,在日常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共同体,来去自如。

文人们则用另一种方式,诗文交互,半真半假的田园实践,想象的桃花源,营造了自己的江湖。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5
有时候感到惊讶,狗与狗之间相差那么大。个头,样貌以及性情,相差那么大。
街这边的一只猫,与街那边的一只约克夏,相差有多大?看起来差不多吧。然而它们不是同类。
街这边的一只约克夏,跟街那边的一条罗威纳,相差有多大?太大了吧,大到不应是同一物种呀。然而它们就是。
隔着街道,它们立刻发现对方,瞩目,行礼,趋近。

文学与文学之间,相差也是那么大。大得不像是同类。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6
好小说分成三类:一是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二是自己认为从大道理来说应是好的就跟着大家说好的,三是自己虽然不觉得好但是满世界都说好自己不敢不说好的。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7
两则不相干的信息:
阅读一篇介绍明末清初女才子王端淑的文章,她在落拓困窘时仍活在伤时忧世的大境界里,对贫寒凄凉的现实境况也表现出旷达的态度。但是,挡不住一些具体遭遇的侵袭。在她的记录里,有这么一则:“辛卯三月五日,突有某氏之侮,闷气填胸,终夜不寐。”
生活中常有这种恶人恶言恶行,好像在另一条轨道的人事,突然就碾压到你的精神里来。

另一则,今天读到的: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10月22日的学会上发布了一项新研究,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中不同种类的微塑料。
研究人员早就怀疑,微塑料终会进入人体。
微塑料进入海洋动物体内,能造成各种损害。但微塑料是否对人类造成健康威胁,到底造成什么程度的威胁目前尚不明确。

大概是因为不久前的复读,王端淑记录的内容一直存于脑子里。今天读到这个报道,俺竟然神奇地联系到了前者。
想一想,也有共同点,都是伤害,都是无能为力。
前者是对精神的伤害,后者是对身体的伤害。
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恶言恶行伤害,俺们其实也没多少办法。面对塑料,作为个人,俺们又能怎么样呢?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6-13 13:30:19
18
话说,某日午觉醒来,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一切(这个世界)都是可能没有的,然而有了。庆幸之余得问一下,为什么?
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可能要稍稍地费点周折。
首先,世界,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等同于“宇宙”这个词。因为宇宙一词更具有物理学意义,还有什么平行宇宙之类的猜想,那都可以包含在世界的涵义之内。所以用“这一切”或“世界”来表述,指代俺们所知道的或能想到(比如我们永远无法观测到的部分)的一切,包括所谓绝对的精神、道、灵魂等东西。
可能一切都没有。 为什么就有了?

有些答案并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1大爆炸,只是解释现有宇宙的起源,而不是针对所有的“有”。
2循环论,也只是给世界加了个定语——“循环的世界”,但没解释“循环的世界”为什么有。
3神创论,是把想象的神(或者暂且不论真假)从世界分离出来,也就是解释了世界一部分(被创造的宇宙)的来源,但没解释世界另一部分(创造宇宙的神)。因为这里的“世界”指一切。当然,为了避开恼人的因果链追溯,这种理论往往会额外规定,神就是无始无终的。但这只是一种规定,多少有点耍赖。而且漏洞太多。

这个问题的难点以及特殊之处就在于:
一。这是在世界之内,针对整体的世界发问,等于把世界对象化了。无论提问还是回答,似乎都在世界之外,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世界之外是个什么意思?
二。不建立因果链。既然是针对一切的“有”发问,就不能用“有”之内容来回答。而因果链本身就在“有”之类。不能假设“世界之外”的另一事物来解释世界,那样就构成了因果链,至少会有上面第3种回答那样的麻烦:对“世界”一词的使用问题。

楼主:夏螳螂

字数:1918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10-07 07:14:36

更新时间:2020-06-13 13:30:19

评论数:1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