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壹]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壹]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117]

相比于对侄子的残酷冷血,李世民对嫂子、弟媳和侄女们则柔情许多。

郑观音是李建成的老婆,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嫂。玄武门之变后,郑观音的人生可谓从最高点跌落到最低谷,数天之内,接连遭遇丧夫、丧子的沉重打击。此时的她年仅二十八岁,正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年纪,却被政治斗争的狂风暴雨彻底摧残。

郑观音也从尊贵显赫的太子妃,同时也是准皇后,变成了终日以泪洗面的寡妇。眼睁睁看着丈夫被杀,儿子被杀,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郑观音除了痛哭,还是痛哭。对于现实,她无能为力。内心的痛苦,除了她,旁人无法体会。

对于这位寡妇嫂子,李世民没有任何非分之举。他将郑观音安置在长乐门,让她和女儿们住在一起。此后,郑观音不问世事,终日只是悼念亡夫,扶养幼女。

就这样,郑观音在长乐门一住就是五十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三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这个不幸的女人却意外获得了长寿。

在古代,活到七十八岁那是相当有水平的,相当于现在的百岁老人。古人曾经曰过:“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八岁高龄更是“稀更稀”。

郑观音长寿还带来了另一个后果,她熬死了李世民。李世民死后,她还多活了27年,也算为丈夫李建成报了仇。

对待大嫂郑观音,李世民妥善安置;可对于弟媳齐王妃杨氏,李世民就没这么客气了,他直接出手,把杨氏娶回家做了老婆。

后来有人以此为依据,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齐王李元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垂涎杨氏美色,想把她抢到手。

确实,论美色,杨氏绝对称得上是美若天仙,天生尤物。史书记载,杨氏长的“玉貌雪肤,眉目如画”,是货真价实的大美女一枚,是个男人见了都会心动。

可要是把杨氏美色和玄武门之变联系起来,那就太小瞧李世民了,李世民可没这么庸俗。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太子之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李世民哪还有心思想着抢女人?

由此可知,李世民娶杨氏为妃,并不是迷恋她的美色,而是看中了杨氏背后的政治势力。杨氏这个女人可不简单,她出身赫赫有名的门阀士族弘农杨氏。

这个大家族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历史上出过很多大人物,每一个都牛气冲天。西汉丞相杨敞、太尉杨震、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曹魏杨修、北魏大将杨播、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越国公杨素等等等等。

可以说,弘农杨氏家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古代中国发展史。 到了唐朝,这个家族依然十分鼎盛。在朝为官者,不在少数,而且好多都是高官。在唐初的政局中,杨氏家族是一股强劲的政治势力,政治影响力巨大。

李世民虽然夺得太子之位,但朝中大臣难免有不服气的。毕竟李世民不是通过合法手段登上太子宝座,而是通过武装暴力。大臣们都是读着孔老夫子的圣贤书长大的, 从小就被灌输“忠孝节义” 的正统价值观念。对于李世民这种反正统的做法,朝中大臣肯定会有所非议。

因此李世民要稳定朝中政局,消除非议,必须拉拢最重要的朝中势力,弘农杨氏就是其中之一。

而要拉拢这股势力,送钱不行,人家不缺钱,也不稀罕这玩意儿;升官也不行,杨氏中人不少已是高官,而且无缘无故给杨氏升官,其他大臣肯定心怀不满。这就不得不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到隋唐时期一种重要习俗——联姻。

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为了扩大和巩固家族势力,积极主动和皇室联姻,皇室为了加强政权,巩固统治,也乐于和门阀士族成为亲家。双方通过联姻的方式,交织出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利益网。双方各取所需,互为依靠,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合作双赢”。

李世民娶杨氏为妃,就是在向弘农杨氏家族集团表明,虽然换成我当太子,但你们不要担心,我不会动你们的奶酪,恰恰相反,咱们还是一家人,共享荣华富贵。以此稳定杨氏家族人心,同时也稳定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安置好大嫂,娶了弟媳,还有一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需要李世民处置。和对待他们的儿子不同,李世民并没有为难这些女娃娃。相反,她们得到了李世民的精心照顾。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李世民还精心替她们选了好人家,日子过的是甜甜美美,幸福快乐。

可以说,李世民真的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看成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无论是照顾她们的生活,还是操心她们的终身大事,李世民都做的无微不至。

好了,处理好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李世民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批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

楼主:雪漫惊鸿  时间:2019-07-13 21:00:46
(长篇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唐朝》[118]

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号亲信,李世民还没说话,他的那帮手下将领就开始嚷嚷着要赶尽杀绝,一个不留。正在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连忙劝阻道:“不可!”

一般武将都喜欢喊打喊杀,文臣都喜欢保人性命。然而此时这位挺身而出,救人百命的仁兄却并非一名文臣,恰恰相反,他是一员武将,还是一员打仗特别玩命的猛将,他就是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认为,现在当务之急是稳定局势,一味地追杀下去只会令局势恶化,甚至引发新的动乱。所以,赦免这一百多号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亲信,比杀死他们结果要好得多。

尉迟敬德的看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稳定压倒一切!”的确,一场政治风波过后,维护稳定确实是重中之重。如果一味将政治斗争扩大化,只会令局势更加动荡,不利于社会稳定。

李世民采纳了尉迟敬德的意见,当即发布命令,赦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老部下。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命不是李世民说赦免就能赦免的。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人就是他们的转运符,是他们升官发财,走向荣华富贵的工具。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他们的很多部下逃亡到了民间。他们原以为躲到茫茫人海里就平安无事了,毕竟李世民要从茫茫人海里找到他们是相当难的,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可他们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是严重的政治犯。捉住他们,绑送官府可是能换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

这么好的买卖,谁不想干?大家都想干。于是乎,无数人争相告发这些太子党和齐王党部下,争相捕捉他们,移送官府。没多久,各地官府纷纷向长安上供送礼,送的正是这些逃亡民间的政治犯。

这些人万万没想到,自己没有被官府的人捉拿,却栽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李世民的赦免令也无法阻挡人民群众渴望升官发财的脚步。

李世民也一下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不是让刚刚当上太子的他失信于天下吗?为了挽回信用度,李世民急忙下了一道死命令: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发生时间)前与前太子和齐王有牵连的人一律不准告发逮捕,违令者,以诬告治罪。

这道禁令发布下去以后,沉重打击了这群投机倒把分子的热情。告发和逮捕的事情日益减少,被抓的人也被无罪释放。李世民的信誉得到了维护,政治局势也稳定了下来。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高层之间的政治斗争,并没有波及地方政府。但有些地方政府还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受到了影响,还差点引发出一场地方武装叛乱。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益州道大行台仆射窦轨十分高兴。但他不是为李世民的胜利高兴,而是他终于有了一个充足的理由去杀掉他的政敌。他的政敌不是别人,正是一个机关上班的行台尚书韦云起。

两人关系向来不好,窦轨是个暴脾气,又是武将出身,动不动就要打人杀人。可韦云起不是无名小卒,想杀就杀,杀人如家常便饭的窦轨深知其中厉害,不敢轻易动手。

玄武门之变后没多久,窦轨就收到一封朝廷的诏书。诏书里写的什么内容,史书里没提,我们不得而知,具体内容恐怕只有窦轨清楚。但无论里面写的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封诏书是可以利用的。

窦轨将诏书藏在怀里,然后找到韦云起,当面通知他说:你勾结李建成谋反,现有朝廷诏书在此,命我捉拿你!

窦轨这么说纯属诬告,但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虽然韦云起根本没有勾结李建成,但他的弟弟韦庆俭、韦庆嗣却为李建成做事。这就让人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两个弟弟都是李建成的逆党,韦云起能干净的了吗?

韦云起一听这话就炸了,他高声质问窦轨:“诏书在哪里?让我看看!”窦轨哪肯给他看,当即命令手下逮捕韦云起,并发挥其雷厉风行的一贯作风,当场将其斩首。

窦轨得知玄武门之变的反应是高兴,而另一个地方长官得知此事的反应却是害怕,恐惧。害怕的发抖!恐惧的肝颤!

楼主:雪漫惊鸿

字数:21962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2-01 22:34:05

更新时间:2019-07-13 21:00:46

评论数:1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