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孙坚被杀去世的时间简考,及张纮与孙策建立高格局人生规划的对话

孙坚被杀去世的时间简考,及张纮与孙策建立高格局人生规划的对话

楼主:小A斯蒂芬  时间:2019-08-16 09:48:52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二)丧失所怙
文:小A斯蒂芬
关于孙坚被杀去世的时间,在历史上是有过争议的。大致看来是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根据《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中的记载“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三国志》作为一部正史,其中的记载也大多被学术界所采用,而且《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支持了这种说法。所以初平三年的说法也是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之一。
第二种是《英雄记》中的记载“坚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精确到了某天的概念,这是其优势所在。之所以《英雄记》能够将这一概念精确到天,是因为其作者王粲曾经在其十七岁“西京扰乱”的时候投奔到刘表的手下。据考证这一年应该是初平四年,距离孙坚去世的时间并不遥远。而且孙坚是在征讨刘表的时候被黄祖手下所射杀的,所以作为当事人的荆州刘表一方,应该还是会清楚的知道孙坚被杀的时间。这样看来这种说法也是拥有一定可信度的。第三种说法出自《张璠汉纪》和《吴历》中,以裴松之的口吻说道“并以坚初平二年死”的记载。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得到了裴松之的首肯的,其理由是依据《吴录》所记载的一篇孙策给朝廷的表文。全文是这样:“臣以固陋,孤特边陲。陛下广播高泽,不遗细节,以臣袭爵,兼典名郡。仰荣顾宠,所不克堪。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吴郡曲阿得袁术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将军;至被诏书,乃知诈擅。虽辄捐废,犹用悚悸。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诚无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将弱冠佐命。臣初领兵,年未弱冠,虽驽懦不武,然思竭微命。惟术狂惑,为恶深重。臣凭威灵,奉辞伐罪,庶必献捷,以报所授。”
在这篇表文中,孙策自己说道“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怙这个字本来是依仗、依靠的含义,后引申为父亲或者父母。也就是说孙策自己承认自己的父亲孙坚,是在自己十七岁的时候去世的。裴松之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孙坚是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去世的,而孙策则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去世的,当时孙策二十六岁。从这一年来倒推到孙坚去世的初平三年,共计八年的时间,而以孙策去世的二十六岁年龄减去八年,则应该是十八岁。也就是说在初平三年的时候孙策十八岁。但是在这篇表文里孙策却清楚的说道父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是十七岁。按着孙策这篇表文的这种说法,《三国志》中孙坚死于初平三年的说法就是错误的,而《张璠汉纪》和《吴历》中孙坚死于初平二年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年孙策正好十七岁。这种观点后来被司马光所继承,在《资治通鉴》中孙坚被杀的时间也是在初平二年的年底。
所谓《张璠汉纪》就是魏晋时期史学家张璠所编撰的三十卷《后汉纪》,由于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所以流传不广,很早就已经开始出现散失。
而《吴历》则是吴国天纪年间中书令胡冲所编撰的私制史书,其父亲胡综历佐孙策与孙权,是吴国初期的重臣之一,也是见证了孙策去世全部过程的人。同时胡冲也是在吴国末年,劝说吴主孙皓投降晋国的重要人物。后来在晋国时期,胡冲又先后担任尚书郎和吴郡太守。据史籍记载《吴历》共计六卷,虽然它和《张璠汉纪》都已经久佚,我们也已经看不到其原貌。但是由于其作者胡冲所处的这种身份背景,《吴历》应该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可信度的。所以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的时候对其引用多达三十六处之多。这样看来,孙坚死于初平二年的这种说法似乎更具可信度。
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对一件事的真伪做出判断,也就是《吴录》中所记载的这篇孙策所写给朝廷的表文的真伪。
《吴录》的作者张勃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父亲张俨是吴国著名学者,官拜大鸿胪。所以张勃可以算作是东吴遗民。在西晋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社会上产生了对东吴历史的研究热情,由此也诞生了许多私人编撰的史书,包括环济的《吴纪》、胡冲的《吴历》、虞溥的《江表传》、陈寿的《吴志》等等,张勃的《吴录》也是其中之一。
《吴录》这本书与其他东吴研究类史书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试图建立以吴国为正统的吴国历史观,这是他作为东吴遗民的一个朴实的心里诉求。但是这样就产生了其中的内容难免有美化粉饰吴国历史的情况发生。在《吴录》中所记载的孙策写给朝廷的这封上书的表文中,先是撇清了孙策与袁术的从属关系,然后又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算是建立吴国正统的一个基础讯号。由于有着这种背景因素,所以这封表文的真伪是值得怀疑,有待考证的。
那么,是不是说这种初平二年的说法就一定是假的呢?也不能完全这么理解。毕竟我们现在拿不出反驳这段记载的强有力证据。所以,在没有挖掘考证出证据之前,这种说法还应该是最具可信度的说法。
另外,孙坚死于初平二年的说法,还有一个较为偏门的佐证。就是孙策为父亲守孝的时间。
孙坚死后,由孙坚的侄子孙贲扶送灵柩返乡安葬。据《三国志吴书孙坚传》记载“坚薨,还葬曲阿”。
“还葬”就是还乡安葬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孙氏家族的祖籍是吴郡富春县。但是,在这里孙贲扶送灵柩返乡安葬的地点明确记载是曲阿而不是富春县。
富春,始置于秦朝,东晋时期为避东晋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名讳,更名为富阳,也就是今天浙江省杭州市的富阳区。而曲阿就是今天今江苏省丹阳县的旧称。
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富春县和曲阿县在当时虽然同属于吴郡,但是相距较远,所以孙贲这次返乡安葬孙坚,实际上等于并没有完成任务,因为他在走到曲阿的时候就将孙坚安葬在了这里。
孙贲为什么没有继续前进,返回富春再将孙坚安葬呢?个人猜测,可能是跟吴郡此时此刻的混乱局面有关。
当时的吴郡不但盘踞着以严白虎为代表的山越各路豪强,还有像许贡这样的本土氏族势力,孙贲很难说能够平安的到达吴郡富春,而且即便是到了富春,孙坚的儿子孙策以及他的家人们也都不在富春。所以折中考量之下,孙贲就做出了安葬曲阿的做法。这样也比较方便日后孙策一家人从江都赶来祭奠孙坚。
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孙策为父亲孙坚守过孝。但是按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亲去世之后,必须有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活动,表示哀悼的守孝行为。一般理解这个时间限是三年,但其实也就是两年零三个月,即二十七个月。
据《三国志》记载孙策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投奔的袁术,而孙坚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2年)的年底去世,再加上孙贲扶送灵柩到曲阿安葬孙坚的时间过程,应该正好是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正好可以满足守孝期二十七个月的时间限。所以这可以在侧面证明孙坚死于初平二年年底的可能性。
那么是陈寿《三国志》中“初平三年”的记载有误吗?这个恐怕也不尽然。个人分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三国志》的流传过程中,出现抄写错误的情况发生。另一种是陈寿还有其他的史料可以支持这种说法。只不过我们现在不知道这段史料的来源。另外,虽然按着裴松之的方法一孙策去世的年龄倒推到初平三年,孙策的确是十八岁,但是这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证明孙坚去世不在初平三年,因为也有可能孙策偶然间用了一次类似于周岁的算法而写下了自己“臣年十七,丧失所怙”的话。虽然这种意外出现的几率不大,但其发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那么,对于孙坚去世的历史时间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将初平三年和初平二年的说法相兼并存,都作为正确答案。孙坚很可能是在初平二年和初平三年之间,相交错的时间段里。所以,你说他是在初平三年去世没有问题,说他是在初平二年去世也算正确。
孙策在守孝期满即将投奔袁术之前,去拜访了江都县的张纮。当时的张纮也正在为过世的母亲守孝。孙策对张纮说出了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希望得到张纮的建议。
孙策说:“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孙策这番话非常的诚恳,可以说是要与张纮推心置腹的交谈。但是张纮还是比较谨慎,不肯向孙策吐露真心。张纮说:“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
“衰绖”读作( shuāi dié),就是指服丧期间人们腰间和头上穿戴的麻布和麻绳,也特指丧服。张纮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平素没有什么本事,心中空无一谋又是个比较顽劣的人,今天又处在服丧期间,更是没有什么好的谋略可以送给你。”
张纮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一种套话,我们一般人互相交流出主意的时候,往往也都会这样来为自己所出的主意,在日后出现什么纰漏的时候进行语言上的预先开脱。
不过孙策还是依然表现的非常赤诚,他说道:“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於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
史书记载孙策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因涕泣横流”,但是其“颜色不变”,也就是说孙策是哭着对张纮说这番话的,可见其是真心希望张纮能够给自己一个指导性的思想,并且也说了“今日事计,决之於君”的话。
孙策的这种表现实际上是感染了张纮,他也看出孙策的这一番真情流露是出自于真心。毕竟在任何时代“男儿有泪不轻弹”都是对男人的最底要求,一个男人当着另一个男人的面前痛哭流涕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他是将这个人当成了可以推心置腹的至交好友了。于是张纮也就因为“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而吐露了真心话。
张纮说道:“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在这里我们看,孙策对张纮所说的话中,是有一番发展规划的,就是首先去投奔袁术,先要回自己父亲曾经的兵马,然后再去丹阳郡投奔自己的舅舅吴景。吴景当时正在担任是丹阳太守。然后,孙策要建立一个割据政权成为拥护朝廷的藩镇。
而张纮的规划就完全不同,他不建议孙策去投奔袁术,而是建议他直接去到丹阳投奔自己的舅舅吴景,然后以吴会为基础,统一荆州和扬州,据守长江匡辅汉室,建立像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功业。
虽然两者的发展步调大体一样,但是格调规划却完全不同,张纮在层次上要远远高于孙策的规划。虽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番空话,但是无论是作为个人或者是一个集团,格调规划的高下,往往决定着他在日后的发展能不能走出瓶颈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切都还要看日后孙策的努力以及命运使然。
经过这一番交谈,孙策也应该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于是他又对张纮说道:“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于是,孙策就在将自己的老母弱弟委托给张纮代为照看以后,离开了江都。正式踏上了人生的征途。这一年兴平元年,孙策十九岁。
那么,孙策之后去了哪里?他的征途是否一帆风顺呢?
请看下一篇,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19年8月16日。

楼主:小A斯蒂芬

字数:43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8-16 16:02:44

更新时间:2019-08-16 09:48:52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