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初探唐诗宋词作者的官职与职业生涯研究

初探唐诗宋词作者的官职与职业生涯研究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初探唐诗宋词作者的官职与职业生涯研究 】

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是每个普通人的追求,其对现代人而言,个体通过职业满足达到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个体也通过职业为单位为舞台,替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但对古代读书人而言,学而优则仕,追求仕途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就是他们创造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我们从唐诗宋词作者的生平介绍,看到了他们毕尽一生不懈的努力求取功名,为官一任造福百姓,留下许多传世不朽的诗文,但其中也有怀才不遇或在官场拼搏斗争中被贬被流放,少数自艾自怨,但多数因而写下光彩辉煌充满人生宇宙哲理的篇章,他们就像打开的每颗饱经磨难的贝壳,晶莹闪亮的大颗珍珠如热泪从蔚蓝的眼睛中淌涌而出。

在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收录了77家诗人,共311首。而《宋词三百首》最流行的选本就是由晚清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共收宋代320年间88家词人的三百首词作,它是从一千五百名宋词名家的两万余首宋词中选出。

这77家诗人+88家词人=165位,是我们喜爱和敬仰的隔着时空时常对话的唐诗宋词的作者,他们几行文字的生平介绍(包含官场职位)总在我们眼前浮现晃来晃去是有一段好长的时间,但我们也没搞清楚他们一生做过什么官,担任过什么职务,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司马官是什么官?” 我们都曾经好奇过,仅此而已。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是白居易在担任江州司马时写下名垂千古的《琵琶行》的诗句,据悉仅在中唐时期,除了白居易之外,由于“永贞革新”严重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官僚集团的利益,其中柳宗元就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人还没到位,又被加贬到更遥远的永州(今湖南零陵)担任司马,其好友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王建被贬陕州司马;人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被贬睦州司马;后来名噪一时的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等等。在唐朝,司马这个官职的职务就是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但是更多的只是个虚名,没有任何职权,它几乎成为了唐朝的朝廷贬官的一个代名词。实际上我们也知道,这些被贬的司马们并非什么奸佞之徒,相反地,其中还不乏谦谦君子,但他们的正直在庙堂上得不到重视也无法立足,被抛弃到蛮夷野地,任其自生自灭,但这群人顽强的生命力的坚持,从政治领域转向了文学领域,以生花妙笔,直抒胸臆,他们的诗文唱和,苦中作乐。一千年后,翻开中国文学史,不经意间却发现,这些被贬的司马们的名字,竟然个个都历历在目,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

至于同音的真正的司马光(1019年~1086年)又担任过什么职务呢?他的《破瓮救友》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我们小学的启蒙课本里,他算是一位比较成功的读书致仕的例子,历任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朝廷官。宋仁宗时中进士,出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一年后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自己辞掉华州判改任苏州判官。26岁时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以及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33岁时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两年后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一年后他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任郓州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之后改任并州通判。三年后重回中央朝廷,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之后又担任擢修起居注、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五年期间,前后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44岁时擢为知制诰,但他不愿就职,认为这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一年后朝廷任他为龙图阁直学士,不久又任御史中丞。三年后擢升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自随,继续编撰《资治通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这时他已66岁,司马光的人格在历代文人当中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待续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其中为我们熟知苏东坡被贬到职业生涯最低潮的是《团练副使》,话说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经此灾难也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并在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苏轼也担任过《大理评事》即大理寺的属员,掌审理案件,宋为正八品官职,与司直详断疑案。他还担任过《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大致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办公厅主任。

唐宋的朝廷官职
唐朝后期,在正常行政机构、职官之外另设机构、派官掌管的现象很普遍。宋朝开国,太祖用赵普为相时以及太宗时期都没有做整齐划一或较大幅度的调整,故而宋初制度很乱,例如,兵部之外有枢密院侵夺了兵部的职权,并升为中枢机构;唐朝吏部、兵部分别主管文武官员的铨选,此时另设审官东院管文铨,审官西院管武选;户部尚书、侍郎职权,已由三司取代,其权位仅次于二府,在礼部之外有礼仪院;刑部之外有审刑院。元丰改制,一律恢复唐朝前期制度,以《大唐六典》为准,权归六部。除枢密院保留外,其他机构、职官一律废除。从此,结束了唐末到宋初官制上的混乱状态。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不相通气,对军事指挥不利,于是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兼职没有形成制度。到了南宋,一些权臣如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都曾以宰相兼任枢密使,但还不是定制。宁宗以后,宰相兼枢密使才成为定制。宰相不能兼枢密使,是防止大臣权重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任两职,确实曾使皇权受到影响。

枢密使,枢密副使
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基本上完成了由内廷向外朝的转化,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宋政府鉴于武将骄悍,逐步建立重文轻武的“家法“,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宋朝词人中担任如此高官殊荣的有范仲淹(987~1052),晏殊(991~1055)和欧阳修(1007~1072)。

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词人中曾经担任此职务的有宋朝的范仲淹(987~1052)和王安石(1021~1086)。

侍御史
职务在御史大夫之下,其职守是: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督察郡县,或奉使出外执行指定任务。唐朝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而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御史台之成员。担任此职务的诗人有唐朝的高适(700~765)和李益(748~826)。

尚书(礼部-刑部)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而刑部尚书即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担任过此职务的诗人有唐朝的白居易(772~846)和李益(748~826)。

太子宾客
唐皇朝规定:太子宾客共有四人,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主要工作是为太子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分司东都,就是以太子宾客的名义派住洛阳任职,但太子长住长安,分司的太子宾客自然无事可做,因此它是一个高级的闲官。担任过此职务的诗人有唐朝的刘禹锡(772~842)和李益(748~826)。

尚书省为行政官署
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正额为郎官,为吏中的要职,员外郎为定员外增置之意,唐宋沿此制,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在三级,得以递升。

唐朝诗人中曾经分别担任过礼郎,朝散郎,中书侍郎,礼部员外郎,礼部侍郎,郎中,刑部侍郎,奉礼郎屯田员外郎,尚书部员外郎的有:骆宾王(640~684),王勃(649~676),贺知章(659~744),张九龄(678~740),崔颢(704~754)卢纶(739~799),柳宗元(773~819),李贺(790~816),韩愈(768~824),白居易(772~846)等。宋朝词人有柳永(987~1053),梅尧臣(1002~1060)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 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

宋朝有个制度即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例如龙图阁,就奉藏着“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书籍、世谱”。其后,又建有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及南宋的焕章、华文、宝谟、宝章、显文等阁。诸阁学士之外,尚有一枢密直学士,亦是贴职。宋朝官员对职名很重视,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凡有职名的官员,可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实际上,授予馆阁职称是宋王朝笼络士大夫的一种重要手段。

宋朝的职名甚多,翰林统称,分若干等级,为翰林学士、知制浩与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院其职务为“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其职官为翰林学士、知制诰。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凡他官人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缺,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宋朝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讲读官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

分别担任过翰林,翰林学士,崇文馆学士,修文馆直学士,国子助教,国子博士,国子监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国子监主薄,太学博士,太学正等职务的有唐朝的杨炯(650~693),杜审言(645~708),贺知章(659~744),李白(701~762),韩愈(768~824),白居易(772~846),元祯(779~831)温庭筠(812~870),以及宋朝的宋祁(998~1061) ,欧阳修(1007~1072),秦观(1049~1100),周邦彦(1056~1121)和蔡伸(1088~1156)等等。

知制诰
即起草诏令文书,本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开元以后,设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负责起草“内命”诏令文书,称“内制”。宋代翰林学士人院前须经考试合格始得任命,入院加“知制诰”衔,从而演变成一种职名。中书舍人只负责起草“外命”诏令文书,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称“外制”为正五品上编制。

曾经担任过《知制诰》职务的有唐朝的-韩愈(768~824)和杜牧(803~852)以及宋朝的欧阳修(1007~1072)。曾经担任过《中书舍人》的有唐朝的韩翃,韩愈(768~824),元祯(779~831,)杜牧(803~852),还有宋朝的苏轼(1037~1101)和张孝祥(1132~1170)

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品级仅正八品下级别,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包括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担任过此职务的唐诗人有王维(701~761),刘长卿(709~785),张继和韩愈(768~824)等人。

秘书省或皇帝设置文馆
职务为:秘书省校书郎,弘文馆校书郎,负责掌校勘书籍,订正讹误,担任过此职务的唐诗人有:杨炯(650~693),王昌龄(698~756),钱起(722~782),卢纶(739~799),白居易(772~846),元祯(779~831)和杜牧(803~852)和宋朝张孝祥(1132~1170)等人。

秘书省正字
秘书省负责典司图籍,领国史、著作两局,负责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其主官为秘书监。监以下有少监、丞及秘书郎、校正郎、正字等官员。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担任过此职位的宋词人有秦观(1049~1100),晁补之(1053~1100)。

唐朝地方官制
唐代的州府官员属吏的设置精简合理,属官和吏员之间区别明确:所谓“官”是指各部门机关的首长,为流内九品三十级之中的职事官,相当于如今的国家机关公务员;所谓“吏”是指各部门机关办事人员,为有级无品的流外官,相当于如今的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共分以下4大块:

第一级:州(郡):刺史(太守);第二级:别驾、长史、司马;第三极:录事、参军事;第四级即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下属有:县令; 县丞、主薄; 县尉、录事、佐史。之下有乡级的耆老;里级的里正;村级的村正;保级的保保长;邻级的邻长。其他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唐制州领导有刺史、别驾、长史、司马等。上州刺史从三品,低于六部尚书而高于侍郎,所以地位尊崇职权重要,至于刺史,本来是御史台派到地方对一郡的行政进行检查的官职,后来逐渐演变,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后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唐朝的刺史是有固定品级的,每个州的刺史是几品官,就按照这个等级来分,全国除了府外,所有的州分为七级,刺史的品秩也从正四品下到从五品下,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别驾为刺史副职,长史和司马为刺史主要助理,分掌监察军政,这三人“纪纲众务,通判列曹”,年终还要轮流入京,向中央政府汇报一年以来本地的政务、户口和赋役。(正职和副职之间必须保持距离,刺史的副手称“别驾”,意味着两人巡视辖区时不能同行,副职应该“别乘传车”)。下属司曹,暗合尚书省六部职责,相当于如今的部委办局。

担任过刺史这职务的唐诗人有高适(700~765),岑参(715—770),刘长卿(709~785),韦应物(737~792),韩愈(768~824),刘禹锡(772~842),白居易(772~846),柳宗元(773~819),元祯(779~831),杜牧(803~852)。

担任过长史这职务的唐诗人有:张九龄(678~740),王翰,张旭(675~750),元祯(779~831)。

担任过司马这职务的唐诗人有刘长卿(709~785),白居易772~846,刘禹锡(772~842),柳宗元(773~819),元祯(779~831)等人。

担任过《节度使》职务的有唐诗人:高适(700`765),岑参(715—770),崔护,元祯(779~831)。

所谓参军即参谋军务之称。刺史属官有录事、功曹、仓曹、中兵等参军。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宋州官仍有参军,曹名与唐有同异。

担任过《参军》职务的唐诗人有:王勃(649~676),杨炯(650~693),陈子昂(659~702),岑参(715—770),杜甫(712~770),张志和(730~810),孟郊(751~814),贾岛(779~843),元祯(779~831),

担任过《尉,都尉,常熟尉、龙标尉,南浦尉》等职务的有:卢照邻(637~689),张旭(675~750),王之涣(688~742),王昌龄(698~756),高适(700~765),刘长卿(709~785),钱起(722~782)张志和(730~810),常建,李益(748~826),孟郊(751~814)。

左拾遗,右拾遗,左补阙,右补阙
拾遗即指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而补阙乃匡补君王的缺失,引申为弥补缺漏。唐代谏官名,补阙位从七品上,拾遗位从八品上。担任过此职务的唐诗人有:陈子昂(659~702),王维(701~761),岑参(715—770),杜甫(712~770),司空曙(720~790),白居易(772~846)等人。

--待续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
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这主要是在“杯酒释兵权”‘后,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宋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即州一级发出文件,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目的就是要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知州事是从宋朝才设立的官制.州的长官,二品以上文臣担任。

宋朝曾经担任此《通判》职务的有贺铸(1052~1125)和刘克庄·(1187~1269)。

宋朝曾经担任此《知州》职务的有:苏轼(1037~1101),蔡伸(1088~1156),张孝祥(1132~1170)等人。

县一级的官吏,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县尉。知县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担任,也是一种差遣。 担任过《知县,县令》有唐朝的卢纶(739~799),宋朝的张先(990~1078),周密(1232~1298)。

担任过《主薄》职务的有唐诗人:王之涣(688~742),王湾(693~751),贾岛(779~843)李益(748~829)。

安抚使
宋朝的府州军监以上的大区称“路”,路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监司和帅司。监司包括:“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其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抚使下设有管军的幕职官和管地方事务的曹掾官。安抚使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权限较宽。为防止安抚使权力过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同时要受到下属的“走马承受”的监视,“走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汇报安抚使的情况。担任此特殊职务《安抚使》的有辛弃疾(1140~1207)。

至于其他唐宋诗人词人的官场职务和命运又和那个时代的官僚体制有什么牵连关系呢,各位可参照以下这个职官图表,或许可能对我们喜欢的唐诗宋词的作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也有很多我们熟悉敬仰的诗人词人们如唐朝的孟浩然(689~740),李白(701~762),常建以及宋朝的柳永(987~1053),晏几道(1030~1106)吴文英(1212~1272)以及张炎(1248~1320)等人他们一生没有功名或担任短暂官职,但这丝毫不曾抵消他们在我们心中伟大的形象。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是个复杂繁琐枯燥的研究课题,唐朝有'品‘的官共分九品30级含360多个职称,宋朝九品19级260多个职称。基本上历代皇帝凭个人喜好采用因人而用的人治理念,但差异中还是有明显的框架轮廓;概括性而言,三省六部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的行政机构,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大家熟悉的大文豪苏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特地把他的官场仕途浮沉列表如下: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唐宋官职:正一品到从四品下】对比一览表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唐宋官职:正五品到从六品下】对比一览表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唐宋官职:正七品到从九品下】对比一览表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这篇文字写于2014年8月。探究165位唐宋诗词作者的职业生涯之官职及其职务是有点繁琐枯燥,我相信很多朋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还好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多年,对职务体制略有涉猎,在喜欢唐诗宋词及历史之余,做了笔记梳理,意在抛砖引玉。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我们从165位唐诗宋词作者的生平介绍,看到了他们毕尽一生不懈的努力求取功名,为官一任造福百姓,留下许多传世不朽的诗文,但其中也有怀才不遇或在官场拼搏斗争中被贬被流放,少数自艾自怨,但多数因而写下光彩辉煌充满人生宇宙哲理的篇章,他们就像打开的每颗饱经磨难的贝壳,晶莹闪亮的大颗珍珠如热泪从蔚蓝的眼睛中淌涌而出。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在唐朝,司马这个官职的职务就是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但是更多的只是个虚名,没有任何职权,它几乎成为了唐朝的朝廷贬官的一个代名词。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有小杜美誉的杜牧(803年~852年)享年49岁,出身于官宦世家,传世名句倍出。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曾三朝为相,著作甚丰,杜牧曾在诗中言道:“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但在二十三年官场生涯,担任不少过11个职务。几乎每两年就被调离职务一次,远走他乡过着漂泊的生活。在唐宋诗词名家中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1)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弘文馆为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行 施事项的官署。校书郎的职务是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虽然是九品小官,但这职务门槛得是进士。

(2)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推官掌刑名,相当于法院政策司处长。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3)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属于正八品下官职。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4)开成二年(838年)为宣州团练判官。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团练即负责方民兵公安事务。

(5)开成四年(839年)任左补阙、史馆修撰。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属于七品上。

(6)开成五年,为膳部员外郎。礼部膳部司次官,属于正六品。

(7)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刑部比部司次官,属于正六品官职。

(8)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即(州)监察长官。唐代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9)四年九月(844年9月),四十二岁,池州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10) 大中二年(848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吏部次官,属于正六品。

(11)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升为吏部员外郎。同年秋天,任湖州刺史。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3-05 05:17:29
今读清朝洪亮吉(1746-1809)撰著《北江诗话》四卷,文中提到“李、杜皆当称「拾遗」。肃宗至德二年,拜甫为左拾遗;代宗立,以左拾遗召白,而白已卒。若甫称「工部」,则剑南参幕曰检校之官;李称「翰林」,则贺知章荐举时供奉之署,皆非实职,故云当称拾遗为是。况皆朝廷之所授也”。谨作补充。

楼主:薛依云

字数:941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8-18 06:18:29

更新时间:2021-03-05 05:17:29

评论数: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