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对话余华:中国先锋文学早就落伍

对话余华:中国先锋文学早就落伍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对话余华:中国先锋文学早就落伍
钟健夫(童天一)

(一)我对中国先锋文学的10条评价

2001年3月26日,我在天涯社区已故论坛“天涯纵横”发表了一个帖子:《我对余华为代表的作家群的评价》。“闲闲书话”版主西西弗先生坚决反对我的观点,并进行了激烈的反驳。原帖早就不见了,我要感谢西西弗先生,幸好他将部分内容转贴到“闲闲书话”而得以保存,今天读者才能看到我的10点评价:

1、他们受到马原那种风格影响,逐渐迷恋上写作技巧,并且由于获得了长期喝彩,成为职业的写作群体。
2、他们因为“成功”而每天关在自己家里作文,与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现实基本“隔绝”,他们并不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或没有这样的敏感和胸怀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
3、他们的写作是就是韩少功所说的那种“技术主义”。这一点很像中国人文学界玩弄术语而将现实忽略的毛病。余华们作品中的苦难是臆想中的苦难。是虚假的,不真诚的。他们是为写作的职业而写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所营造的制度而写作。
4、他们看不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5、他们对20世纪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实验没有反思。
6、实际上,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特别是他们成名的最后10年,中国正在走一条与建国后前30年相反的道路;过去是对的,现在就是错的。但整个行政体制仍然有效地运转。他们感受不到许多人的命运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整个国家、民族失去了明确的方向,人们失去了基本一致的信念。
7、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
8、他们不知道,中国作家的独特性不是由于语言的传统或创新方面,而是独特的文化处境。
9、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到任何真实的生存焦虑。相反,他们时常以(20)世纪末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而自居。
10、但我在苏童一篇文章中,已经看到自我反思的迹象。可惜苏童不敢说出真话,他知道自己这一群人的毛病,却“明智”地表示,人家不说,我也不说。

“新左派”网友新呐喊回应说:“显然,童先生如果愿意谈严肃话题,哪怕几句话,也可以谈得很有份量和深度。不明白的是,如果我没有误解的话,钟网友似乎主张一个思想论坛,应该常摆弄一些‘轻松’的玩意。”
“写作是一种表达自由的方式。过于强调同一性,恐怕对写作并无益处。百花齐放才是春。”天涯社区版主朴素先生说。
新呐喊不同意朴素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当然不应追求观点上的同一性;但是在内容、题材、热点问题的选择方面,是风花雪月,还是不犯‘将现实忽略的毛病’?我觉得这确实反映一个思想论坛的定位、起点和档次。”
西西弗先生的反驳最为激烈:“这难道是讨论?完全是一派毫无根据的谩骂而已。写评论文章主张有论点有论据,你凭什么说他们是受马原影响?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描写的苦难是虚假的?就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请教:以余华为代表——是谁?你连他们名字都不能提供,就一网兜兜下,一闷棍打死。难怪读着像是在批评空气而不是批评文学。我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所谓文学批评价值要瞠目结舌了。”
我从不在网上使用谩骂语言,相反,在公共空间我一直倡导实践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理性。当然,话语对抗的存在也非常重要。公共论坛是开放的。网友发帖,可以先抛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跟帖和回应中逐渐提供自己的依据。我迷上公共论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先哲们思辨式的“对话体”写作又回来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孔子、墨子、韩非子等等,都留下了不朽的“对话体”作品。
开放的“对话体”比结构完整的“文章”更能体现主体间性。
西西弗先生并不知道,1993年6月出版的《先锋长篇小说丛书》是由我的妻子钟洁玲主编出版的,其中包括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北村、吕新等先锋作家的长篇小说。这里面,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格非的《敌人》、北村的《施洗的河》、孙甘露的《呼吸》都是长篇处女作。钟洁玲经常给我介绍中国文坛动态,介绍文学流派和人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这个工科出身的记者最后也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了长篇小说《返祖》,并且为了自费出版小说,1992年下海打工赚钱去了。
我的命运就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天生病弱,父亲却给我起了个“健夫”的名字;热爱自由写作,却只能为他人写作;讨了一个知名的美女文学编辑当老婆,却只能下海打工自费出版小说。而且时间非常巧合,我的《一千万孤独的灵魂》在花城出版社无法出版时,张承志的《心灵史》在钟洁玲手里顺利出版;我下海打工赚钱准备自费出版《返祖》时,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先锋作家的长篇在钟洁玲手里顺利出版。

西西弗先生并不知道,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林白、北村、吕新这些先锋作家的长篇小说都由钟洁玲编辑出版的,集结在“先锋长篇小说丛书”旗下。

《我对余华为代表的作家群的评价》不仅发在“天涯纵横”,2005年还发表在陈村主持的《小众菜园》,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两次讨论先后参与发言的评论家和作家很多,有李陀、杨小彦、西西弗、叶署明、陈村、余华、吴洪森等等,最后连吴亮也加入论战。2005年6月5日我在写作《先锋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短文时,身在德国的李陀和身在上海的吴亮还在《小众菜园》辩论,他们辩论的焦点是有没有纯文学,对文学是否应该有期盼。
李陀先生应是一位“新左派”。20世纪80年代,他曾任《北京文学》副主编,发掘过不少新锐作家,在中国文学界很有话语权,人称“陀爷”。他是余华、苏童的伯乐和恩师,最早发现了他们的写作天才,将他们推向文学界,后来先锋作家们都成了文学明星。出国之前,李陀给人的印象是个自由派,没料到他出国回来之后,突然变成了“新左派”,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极为推崇。中国自由派与“新左派”的公开论战,从某种角度看来,是因为李陀烧了一把火——1996年12月他在《读书》发表了《让争论浮出水面》一文。
李陀回国后曾积极参与“天涯纵横”论坛的发言,他反对“汽车文明”的观点,在“雾霾中国”的今天看来确有先见之明。李陀在网上看了部分《返祖》内容,他认为节奏太快了,而季红真恰恰喜欢我的快节奏。我当年创作《返祖》时,一直是以电影的方式和节奏进行的,梦想着《返祖》能拍成电影,是由姜文还是由陈道明来主演,我都“规划”过:姜文具有男主角岳秋的野性,而陈道明则有男主角身上的学者气质。谁来担任《返祖》的导演?自然是在张艺谋和陈凯歌中选一个。但在今天看来,有国际知识背景的李安先生最合适,因为《返祖》是全球化时代的小说。

已故北影导演于小洋曾想将《返祖》搬上银幕,可惜未能如愿。这里我不想复原当年的网络辩论,主要是想分析自己的精神症候。在我的潜意识中,因为《返祖》没有像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样拍成电影,我又无法继续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引发了我的侵凌性。

(二)我的“财富恐惧症”

在我看来,《返祖》虽然用了隐喻和换喻的艺术手法,但却没有回避而是直面我们时代的现实。事实上,我比1994年讨论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更早处于“精神困境”。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一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是说,中国的城市经济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商品经济发展到了1994年时,已经过了15年,人文知识分子才反应过来,才讨论“人文精神”。
我生存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参与《南风窗》杂志的创办,经常报道社会新闻,比书斋中的作家和学院知识分子更早感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当“发家致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时,我的疑问是:难道又要回到解放前?而“财富即罪恶”“财富即恐怖”早就成了我的“精神主体”,很自然要追问:那个让我们倍受摧残的“工商业兼地主”身份,今天难道又成为芸芸众生的光荣目标?
我的“财富恐惧症”源自儿时“父亲之名”遭受无情的阉割。在拉康那里,小孩的正常成长必须经过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阶段,并且在第三个阶段,幼儿通过“父亲之名”代替“母亲的欲望”,才能正常建立起“自我理想”,彻底进入“符号界”。其过程如同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名字所说那样——准确来说,应像韩国原版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名字所说那样。
我小时候因为“黑五类”出身,备受歧视,不能认同“符号界”的“父亲之名”,无法正常进入“符号界”。父子真人秀节目在文革时十分流行,主题是阶级斗争,作秀形式是忆苦思甜大会,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代表讲家史,控诉万恶的旧社会和剥削阶级,高潮时声泪俱下,全场振臂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这种真人秀节目对“黑五类”出身的学生来说,绝对是儿童不宜。但学校竟然要我们回家访问父母,写家史,贫下中农出身的写血泪史,剥削阶级出身的写剥削史。
我只能问父亲,解放前怎么剥削人……
父亲其实是当地有名的牙医,被“专政”后无力养活一大家人。本来公私合营之初父亲的工资很高,可他自由惯了,非要出来单干,被取消单干后只好回去,工资立即降下来,我和妹妹便由穷苦出身的母亲抚养。母亲抱怨热爱自由单干的父亲,于是,“父亲之名”无法代替“母亲的欲望”,让我正常进入阶级斗争的“符号界”。
由于接受了“穷人是好人,富人全是大坏蛋”的教育,我自小便发誓做一个穷人,一直害怕“文革”再次回来……下海之后,我有一段时间担任中山大学、人民大学EMBA的兼职教授,有不少发家致富的企业家学生希望跟我合作做生意,有的地产商甚至亲自上我家来,请我帮他推广楼盘,被我婉拒了,因为我有“财富恐惧症”。
事实上,媒体报道的大量改革开放“新生事物”,1949年之前几乎全有,一点都不新鲜。有几位老红军参观深圳特区后非常不满,提出了反对意见。
20世纪80年代我一直研究文化人类学。客家先祖们一千六百多年的迁徙史时常萦绕在我梦中,率先改革开放的深圳特区正好是客家老乡的居住地,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交织。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那条五千多年的长尾应当被彻底斩断吗?
《返祖》中的东方教授,是中华文明的换喻,而长尾是传统文明的隐喻:


“推开那扇神秘的大门之后,我看见东方教授坐在轮椅上一丝不苟地做他的遗传学实验,只见他干柴似的左手握着一把钳子,颤悠悠地从笼里挟出一条白鼠,忽然寒光一闪,教授右手中的不锈钢刀已将它的尾巴斩断,他在白鼠和它分离的尾巴上做个记号,轻轻扔进另一个笼子里……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东方教授研究的课题是:断尾白鼠后代的尾巴是否比它父母短,如果第一代差别不明显,那么斩断尾巴生出第二代,再斩断尾巴生出第三代,再斩断尾巴生出第四代……如此不断斩下去,教授坚信总有一天会有一只白鼠一出生便没有尾巴,因为任何物种的后天获得性状经过不断累积和重复之后,就会成为遗传性状留给下一代。
“东方教授迫切想知道的是,究竟要斩断多少代白鼠的尾巴,才能最后出现一只完全无尾的白鼠。”
——摘自拙作《返祖》


断尾就是拉康精神分析意义上的阉割。返祖情结,对我个人而言,就是“父亲之名”在文革末期遭受“富爸爸、穷爸爸”这种“大他者”阉割后的“剩余快感”,是驱使我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追寻客家先祖的动力。
在我的潜意识中,客家先祖漫长的历史可以掩饰自己被羞辱的“父亲之名”。在小说的《自序》中,我几乎直接借用了钟姓共同祖先“微子启”的光辉形象:


“先祖之梦萦绕不去,我的理性渐渐演化成感觉。
当我第三十次修改这部小说时,一本新版族谱出现在眼前,那是台商送给我的。此前,我对祖先的追忆总是弥漫着千古烽烟止于西晋末年,而这本海峡彼岸印制的族谱却让我遥念起商汤时代。历史的真实已经在似水流年中嬗变为神话,可我坚信商汤天乙之子、纣王之长兄乃我的祖先微子。”
——摘自拙作《返祖》

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见纣王残暴无道,屡次规劝,令纣王十分恼怒,但又不好杀自己的亲哥哥。微子启见纣王屡劝不改,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投奔周武王,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微子启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他被周武王封于宋,爵位是公爵。
在全球世界华人的钟姓族普前面,都有一张始祖微子启的画像。

(三)断尾实验的隐喻与换喻

东方教授的断尾实验,当然内含一系列的隐喻。祖国——motherland,则是“母亲的欲望”的换喻,改革开放后进来的西方文明,是符号界的大他者,正在阉割抹除东方文明这条长尾。西方文明作为外来的“父亲之名”,是否应当代替“祖国的欲望”?是否可以成功地代替“祖国的欲望”?
弗里德曼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一次演讲中说:1993年我曾经和弗里德曼教授一起拜访当时的四川省长。弗里德曼建议省长先生说,如果你想把老鼠的尾巴砍断,不要一截截地砍,一下砍掉就行了。
省长请教说,教授先生,您知道我们中国的老鼠是不同的,它们有很多不同的尾巴互相纠缠在一起,您先砍哪一根?
弗里德曼耸耸肓,没有回答。张五常说,我是有答案的,但我当时没有说,我的答案是,把所有的尾巴一起砍掉。
《返祖》的主角岳秋要“打破倒行世界纪录”,是一个意义深长的隐喻。大家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双脚向后迈步前进时,我的前方就是我的后方,我的左边就是我的右边,是一个“反十字”。这样的混乱正是我们的生存处境,没有人知道正确的方向。后来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说明,迷茫不是我个人的精神状态,是所有思想者的共在。
岳秋有一段时间“倒行在红军长征路上”。
郭文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他读完《返祖》后十分惊讶,他对我说:你的感觉非常好,很先锋。他还复述了他认为很棒的细节:

“傍晚是倒行者感觉最混乱的时刻,你分不清自己的运动方向,举步维艰,因为这个时候你不能倒行了。你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的背后就是后方,我的正面就是前方,否则,你就会摔倒在地,或总在原地打转。”

《我对余华为代表的作家群的评价》发表在2001年,正是我预言“中国社会将在2000年崩溃”失败后的第一年。中国的现实问题更加复杂,自由派与“新左派”的论战已经公开化,作为中国文学代表的先锋作家们,你们正在想什么?既然你们在全球读者面,以中国文学的代表自居,为什么身处如此巨变的时代,思想仍然这么麻木?
2013年12月22日,腾迅网公开发表视频对话:《余华对话陈菊红:现实比小说更荒谬》。“现实比小说更荒谬”是腾迅网总编辑陈菊红的观点,余华不过是表示认同而已。陈菊红曾在《南方周末》和《南风窗》任职,她每天编发新闻都要面对不可能凝视的“真实界”,现实大大超越了人的想象力,当然比“符号界”的小说更荒谬。而我早在1994年出版的《返祖》自序中就说:“生活比神话更荒诞……生活比艺术更荒诞。”
有意思的是,这段视频开始介绍余华——“是被《时代周刊》盛赞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尖锐无人可匹’的著名作家。”
李陀当年参与了《我对余华为代表的作家群的评价》讨论,他不认为有纯文学,说当年推行纯文学——先锋文学,是想用“文学性”来反抗“政治性”,虽然不太自觉。就这样,脱离现实的先锋文学成了反抗“政治性”的文学,李陀不愧是文学推广高手。
我当然不认为有纯文学。纯文学是一个幻象。余华为代表的先锋作家们用自己编织的符号幻象屏蔽了“真实界”,被太洋彼岸的媒体称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掩饰了正在发生巨变和冲突的时代。
中国先锋文学早就变成“落伍文学”。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西西弗先生并不知道,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林白、北村、吕新这些先锋作家的长篇小说都由钟洁玲编辑出版的,集结在“先锋长篇小说丛书”旗下】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我的命运就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天生病弱,父亲却给我起了个“健夫”的名字;热爱自由写作,却只能为他人写作;讨了一个知名的美女文学编辑当老婆,却只能下海打工自费出版小说。而且时间非常巧合,我的《一千万孤独的灵魂》在花城出版社无法出版时,张承志的《心灵史》在钟洁玲手里顺利出版;我下海打工赚钱准备自费出版《返祖》时,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先锋作家的长篇在钟洁玲手里顺利出版。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草桥关 时间:2014-11-22 23:59:41
中国先锋文学早就变成“落伍文学”。
——————
无所谓落伍不落伍吧?它们存在于它们的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时代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锋作家们在思考什么?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朴素 @郑午然 @草鱼子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2013年12月22日,腾迅网公开发表视频对话:《余华对话陈菊红:现实比小说更荒谬》。“现实比小说更荒谬”是腾迅网总编辑陈菊红的观点,余华不过是表示认同而已。陈菊红曾在《南方周末》和《南风窗》任职,她每天编发新闻都要面对不可能凝视的“真实界”,现实大大超越了人的想象力,当然比“符号界”的小说更荒谬。而我早在1994年出版的《返祖》自序中就说:“生活比神话更荒诞……生活比艺术更荒诞。”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西西弗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石中火 时间:2014-11-23 09:53:56
上个世纪末成名的作家很少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基本不在网络论坛露面。
这个时代的公知都不是作家,他们专业知识深厚,有参与社会的热情,怎奈文采不够,吵架都不好看。其实我很希望看到余华,苏童,莫言这些弄文字的大腕儿经常在网络上为了什么事意见不和互掐起来,像鲁迅,胡适,梁实秋他们当年在报刊上论战那样。那多好看!

------------------------

余华,苏童,莫言等大腕儿,是作家,不是学者吧?

学者们才可能“像鲁迅,胡适,梁实秋他们当年在报刊上论战那样”吧?

先锋作家受文革影响,学术文化积累不太够。不能寄于厚望。

再加上他们出了大名,不便公开论战。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石中火 时间:2014-11-23 12:10:27
看来纯文学是存在的。纯文学造就了纯作家。除了写小说,别的不管。:)

作家不论战,不是学术水平的事,议论时事并不需要专业知识。原因之一是爱惜羽毛,不想惹事生非;原因之二是年纪大了,思想跟不上时代。

如草桥兄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他们的时代确实过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我跟余华同年,同一代人。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仲达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谁谓尔无羊 时间:2014-11-23 13:51:31
也许和激情有关!
一个作者技术炉火纯青之时也就是激情消失之日!
任何创作如果不再有激情,都难以诞生真正的作品!

——————————————

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

“文革”时自己没受过苦,只能写想象中的受苦。

从未思考过全球化的问题,当然写不出全球化时代的小说。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01:39
中国人的意识里,缺乏精神性、反思性的东西,而只有生存关系、受苦受难、爱恨恩仇之类的东西,所以在中国文学,唯有依靠反映现实、批判社会这种文学大旗。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学是没有深度的,是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到达精神性的层次。

楼主谈的十条,说明楼主也没能跳出中国狭隘的文学意识,归根结底,不过是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不敢骂政府而已。

——————————————

谢谢批评!

我只是在“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不敢骂政府”吗?

能不能站高一些,看远一些呢?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朴素 时间:2014-11-23 19:14:46
钟兄好啊。不知道还在北京不?

——————————

刚从广州回京。

不知老兄近况如何?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53:41
@童天一 2014-11-23 17:40:03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01:39
中国人的意识里,缺乏精神性、反思性的东西,而只有生存关系、受苦受难、爱恨恩仇之类的东西,所以在中国 文学 ,唯有依靠反映现实、批判社会这种 文学 大旗。从根本上讲,中国 文学 是没有深度的,是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到达精神性的层次。
楼主谈的十条,说明楼主也没能跳出中国狭隘的 文学 意识,归根结底,不过是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
-----------------------------
1、他们受到马原那种风格影响,逐渐迷恋上写作技巧,并且由于获得了长期喝彩,成为职业的写作群体。
2、他们因为“成功”而每天关在自己家里作文,与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现实基本“隔绝”,他们并不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或没有这样的敏感和胸怀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
3、他们的写作是就是韩少功所说的那种“技术主义”。这一点很像中国人文学界玩弄术语而将现实忽略的毛病。余华们作品中的苦难是臆想中的苦难。是虚假的,不真诚的。他们是为写作的职业而写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所营造的制度而写作。
4、他们看不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5、他们对20世纪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实验没有反思。
6、实际上,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特别是他们成名的最后10年,中国正在走一条与建国后前30年相反的道路;过去是对的,现在就是错的。但整个行政体制仍然有效地运转。他们感受不到许多人的命运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整个国家、民族失去了明确的方向,人们失去了基本一致的信念。
7、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
8、他们不知道,中国作家的独特性不是由于语言的传统或创新方面,而是独特的文化处境。
9、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到任何真实的生存焦虑。相反,他们时常以(20)世纪末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而自居。
10、但我在苏童一篇文章中,已经看到自我反思的迹象。可惜苏童不敢说出真话,他知道自己这一群人的毛病,却“明智”地表示,人家不说,我也不说。


你这十条,不就是在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不敢骂政府吗?你还有什么别的意思?请赐教。

——————————————————

“7、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这是“不敢批判当下现实,不敢骂政府吗”?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20:11:17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53:41
@童天一 2014-11-23 17:40:03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01:39
中国人的意识里,缺乏精神性、反思性的东西,而只有生存关系、受苦受难、爱恨恩仇之类的东西,所以在中国 文学 ,唯有依靠反映现实、批判社会这种 文学 大旗。从根本上讲,中国 文学 是没有深度的,是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到达精神性的层次。
楼主谈的十条,说明楼主也没能跳出中国狭隘的 文学 意识,归根结底,不过是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
-----------------------------
@童天一 2014-11-23 19:46:50
1、他们受到马原那种风格影响,逐渐迷恋上写作技巧,并且由于获得了长期喝彩,成为职业的写作群体。
2、他们因为“成功”而每天关在自己家里作文,与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现实基本“隔绝”,他们并不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或没有这样的敏感和胸怀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
3、他们的写作是就是韩少功所说的那种“技术主义”。这一点很像中国人 文学 界玩弄术语而将现实忽略的毛病。余华们作品中的苦难是臆想中......
-----------------------------
“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不就是“当下现实”?

你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就是指这个?

————————————————

“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你可以说是“当下现实”,但不等于要求他们“批判当下现实”吧?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20:38:54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20:11:17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53:41
@童天一 2014-11-23 17:40:03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01:39
中国人的意识里,缺乏精神性、反思性的东西,而只有生存关系、受苦受难、爱恨恩仇之类的东西,所以在中国 文学 ,唯有依靠反映现实、批判社会这种 文学 大旗。从根本上讲,中国 文学 是没有深度的,是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到达精神性的层次。
楼主谈的十条,说明楼主也没能跳出中国狭隘的 文学 意识,归根结底,不过是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
-----------------------------
@童天一 2014-11-23 19:46:50
1、他们受到马原那种风格影响,逐渐迷恋上写作技巧,并且由于获得了长期喝彩,成为职业的写作群体。
2、他们因为“成功”而每天关在自己家里作文,与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现实基本“隔绝”,他们并不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或没有这样的敏感和胸怀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
3、他们的写作是就是韩少功所说的那种“技术主义”。这一点很像中国人 文学 界玩弄术语而将现实忽略的毛病。余华们作品中的苦难是臆想中......
-----------------------------
@童天一 2014-11-23 20:33:38
“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不就是“当下现实”?
你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就是指这个?
————————————————
“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你可以说是“当下现实”,但不等于要求他们“批判当下现实”吧?
-----------------------------
全球背景下,中国人有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这是当下现实。但是你说余华们“感受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由于余华们没有去批判这种现实呢?

你要求他们“感受到”,对你来说,只能是他们去批判这种现实,否则即便他们感受到了,你又怎么知道?

——————————————

1、我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不行吗?如果老兄说,我感受到了,那么,老兄能否指出来看看?

2、我感觉到“全球背景下,中国人有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对我来说,为什么要要求“他们去批判这种现实”呢?如果他们在作品中有思考和关注,也很好啊。

3、余华作品“是被《时代周刊》盛赞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要求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作品中有思考和关注一下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要求很高吗?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21:12:55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20:38:54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20:11:17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53:41
@童天一 2014-11-23 17:40:03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17:01:39
中国人的意识里,缺乏精神性、反思性的东西,而只有生存关系、受苦受难、爱恨恩仇之类的东西,所以在中国 文学 ,唯有依靠反映现实、批判社会这种 文学 大旗。从根本上讲,中国 文学 是没有深度的,是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到达精神性的层次。
楼主谈的十条,说明楼主也没能跳出中国狭隘的 文学 意识,归根结底,不过是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
-----------------------------
@童天一 2014-11-23 19:46:50
1、他们受到马原那种风格影响,逐渐迷恋上写作技巧,并且由于获得了长期喝彩,成为职业的写作群体。
2、他们因为“成功”而每天关在自己家里作文,与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现实基本“隔绝”,他们并不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或没有这样的敏感和胸怀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
3、他们的写作是就是韩少功所说的那种“技术主义”。这一点很像中国人 文学 界玩弄术语而将现实忽略的毛病。余华们作品中的苦难是臆想中......
-----------------------------
@童天一 2014-11-23 20:33:38
“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不就是“当下现实”?
你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就是指这个?
————————————————
“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你可以说是“当下现实”,但不等于要求他们“批判当下现实”吧?
-----------------------------
@童天一 2014-11-23 20:54:10
全球背景下,中国人有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这是当下现实。但是你说余华们“感受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由于余华们没有去批判这种现实呢?
你要求他们“感受到”,对你来说,只能是他们去批判这种现实,否则即便他们感受到了,你又怎么知道?
——————————————
1、我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不行吗?如果老兄说,我感受到了......
-----------------------------
思考和关注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也属于反映和批判现实。你非议余华们感受不到“全球背景下,中国人有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还是认为余华们不能批判当下现实。

的确,中国所谓的纯文学,不是写旧社会就是几十年前的,虽然打着现实主义的大旗,却鲜有对中国人当下生存现状的关注。不过,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倒不见得非得反映、批判现实才是出色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问题,就是对这种狭隘的文学意识与政治环境结合所导致的。

————————————————

哈哈:

1、老兄一定要我承认“我批评余华没有批判现实这件事”,倒是很有意思: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强迫网友认同自己的判断呢?

2、不过,2013年12月22日,腾迅网公开发表视频对话:《余华对话陈菊红:现实比小说更荒谬》,这段视频开始介绍余华“是被《时代周刊》盛赞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尖锐无人可匹’的著名作家。”反而从另一个角度,认同了余华是“敢于批判当下现实,敢于骂政府”作家。有意思吧?

3、关于我的小说《返祖》,后来我在《虚拟现实主义宣言》中回溯性地追认为“虚拟现实主义”小说。注意,不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很失望吧?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高隐 时间:2014-11-23 22:12:03
童兄起的好话题。
不过这十条感觉过于高大上了点。
对某一文学类型不宜这样高要求,只有对一个时代文学整体的本身才可以这么去批评它的缺陷。

——————————

中国先锋文学,长期以来就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所以余华“是被《时代周刊》盛赞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尖锐无人可匹’的著名作家。”

只不过网络时代之后,先锋文学的影响开始下降。

主帖10点评价,是我13年前写的——想象一下,是13年前。

老兄不在文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太了解吧?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谁谓尔无羊 时间:2014-11-23 21:23:11
@童天一

什么叫做先锋文学、纯文学?什么叫做文学?

——————————————

关于什么是“中国先锋文学”,网上可以搜到。

什么是“纯文学”?什么叫做“文学”?网上也有。我不想轻易下定义。

当然,我在众网友合集的《后王小波时代(下)》一书中,发表了一篇《非主流论》的文章,作为该书的《跋》,里面讨论过先锋与主流的关系。只是我人个的观点。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8-12-20 18:44:08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4-11-23 23:24:23

老兄你这么说就是不讲道理了。我指出我所看到的事实,怎么就是强迫你承认呢?你要是反驳不了,无法否认,那便是证明我说的在理,但承认与否仍然是你的自由,我如何强迫得了你呢?

我说你归根结底是“指责余华们不敢批判当下现实,不敢骂政府”,完全是根据你那十条得出的结论,你就是这么说的,我也只能做这种理解。至于其他人认为余华如何,那是其他人的事情。

我不知道你读没读过余华的《第七天》,余华在这部小说还真反映、批判了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不过这小说的文学价值,要我说是不高,当然,《活着》在我看来也没什么价值。

至于你的“虚拟现实主义”,定义是什么?与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

1、如果老兄看到的是事实,我只能说“真理来自误认”了。

2、余华的《第七天》我没有看。但是余华后期的写作多少与我们在网上对他的批评有关。因为他的恩师李陀参与了两次讨论,余华一直在旁听,偶尔还发言。因此,本人批评的是“先锋文学”时代的余华,2001年前或2005年前的余华。

3、事实上,2013年12月22日,腾迅网公开发表视频对话:《余华对话陈菊红:现实比小说更荒谬》。“现实比小说更荒谬”是腾迅网总编辑陈菊红的观点,余华已经表示认同而已。而我早在1994年出版的《返祖》自序中就说:“生活比神话更荒诞……生活比艺术更荒诞。”

4、至于我的《虚拟现实主义宣言》也发表多年,经过回溯性反思,我发现与自己那篇《我就是文化》一脉相承,说明自己最后认同佛学是有根据的。最近因为“全球脑”成了人类未来的“关键词”,我准备写《虚拟现实主义宣言2》。

5、有空我把旧文《虚拟现实主义宣言》贴出来,供大家批评。这是旧文,是过去某一段时代的“自我”。

楼主:童天一

字数:5096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4-11-23 04:35:00

更新时间:2018-12-20 18:44:08

评论数:1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