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姑苏晚报和我

姑苏晚报和我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12-20 20:01:16
《姑苏晚报》创刊二十五年了,而我今年八十六岁。这两个数据表明,我读《姑苏晚报》,给报纸写稿,报上登过我的照片等等等,都是在我退休以后发生的。还表明,时间很长,发生的关系(事情)会比较多,还有年岁渐增,记忆力减退,忘却的事也会不少。
拿到这个题目做作文,就想不谋篇,不布局,就按记得的事写,不记得的只好寄希望于以后会不会记起来或者发现什么地方会有书面的“档案资料”突然出现,以作补救了。
一。写些 什么稿件,写过多少,什么时间段?这一问,简直是一问三不知。只有大概印象,没有准确答案了。只记得,退休以前,给日报写过一些读者投书、简讯之类小稿,因而推想有了晚报,可能也就会试着投稿的。不过退休后的头几年,我和外地几家中学生报刊,少先儿童刊物有联系,写得较多的是一些数学题解法,语文知识,文史故事,理化生物科普等内容,即使会给晚报投稿,也是极少的。不过后来(二十五年的后半),给晚报写的稿件慢慢增多,,近几年是每年总会投不少,能刊出的意今年为例大概平均每月一篇吧。那么二十五年,或许该有一二百篇(或者至少七八十篇)吧。
二。写点什么内容? 有一次我去报社领稿费,那次积了有五六个通知单一起取。负责发稿费的大姐,顺口问我,老先生写的不少,都是写的什么呀?这个问题没有准备,临时想了一想,这次的几篇正好是美食,旅游,园林三个版面的,也是脱口而出,我说无非是吃吃喝喝,各处玩玩吧。这个概括,对那一次的几篇稿,还是符合的。不过如果全年算,几年一起看,,其实除了文字稿,我也投过一些摄影作品,也写怡园副刊的稿,也写读书笔记,读报感想等文字。
三。举例以明之 用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来具体说明,或许会比以上的一般描述有用一些吧。
一篇应征文。那是一九九七,香港回归,姑苏晚报参加全国晚报征文,我写了一篇应征。那时投稿用手写,然后交邮局寄递。后来报上刊出了。不巧我没看见,也没有买。最后得奖了。好像是二等奖,奖金四百元(所谓好像,是因为没有记录,只凭记忆像是如此)。当天回家时买了一玩具枪给外孙,玩了好几年,直到幼儿园毕业,到北京上小学为止。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没有留底稿,写完就寄出,刊出后又没有买。只记得文章用了陆游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句子,还有引用了当年父亲在香港看到大陆小学生带来的历史课本,书中历史人物主要是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等。他写过一句感想,说历史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我用在文章中,后来编辑先生改成历史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
一张照片。上面我说也投寄摄影作品,刊出过一些的。但这里说的一幅是摄影记者拍摄的我的照片,登在晚报上。那是一年的记者节,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一起在园区某个广场办活动,我也去了。原想会不会遇见认识的编辑先生的,后来没遇见,我在一个摊位上,领取了一份免费的当天晚报,就站那儿翻看。一位摄影记者看见,就过来招呼说,老先生照一张相吧。我同意了,就照了,第二天报纸报道这次活动,有多幅照片,我这一幅也在内,朋友熟人有多人看见了,还打电话告诉我。有的还说,你和晚报关系很好的么。其实摄影记者也不知道我是什么人,只不过看见一个老人在那里看晚报,觉得拍一张或许用得上。就拍了,也用上了。这张报纸,我是买到并保存的,不过搬家以后不知藏在何处,一时是不易找的了。
一篇批评稿。 读报中发现有“不对”时,我会写出来寄给报社。有的会得到一个回复,表示感谢,有的会登在报上,也有寄过去后就没有回音的。这里说的是一篇社会新闻,写的一位女子,参加一次晚上的活动,有聚餐,还有酒,后来她出来找厕所,外面照明差,那公厕的粪池有没有盖,不幸跌落池中,抢救不及,去世了。我觉得这篇报道写法不应该,有一句“刚才酒绿灯红,一会儿香消玉殒”(大意如此),写灾难事件的新闻,对逝者要尊重,对死者伤者家人亲人要有同情心。像上面这种句子,岂不是给人伤口上抹盐,触人家疼处。记得此文刊发后,过了几天,晚报上有陆咸先生 继发一文,支持我文中的观点,并且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陆先生是苏州新闻界有影响人物,有了他这文章,我那文的“作用力”显然会提高很多(因此我很高兴,并且因此现在还记得这件事)。
四。三本书。2011年和2018年,我分别在中国文联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三本书(其中第一种《岁晚、大漠、留痕》是四个人文字的合集,四人共同出资,自费出版),这三本书都和《姑苏晚报》有关系——三本书都收有之前在晚报上发过的文章。
第一种《岁晚、大漠、留痕》中我写的部分标题为岁晚学步,所收文字都是退休以后所写,其中《论语里的名言》文后就注明了“原载《姑苏晚报》”(但是没有注明年月日)。这篇讲到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及以下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州出版的《思亲补读录》主要是写读父亲书的 感想收获等等,其中《学术史中的师生故事》中有些段落也在晚报文章《龚自珍诗说苏州人》中收入(这篇《诗说苏州人》并全文收入我的另一本书《七里山塘风》)。
《七里山塘风》是今年出版的。其中除上面已说的《诗说苏州人》外,《玄妙观的题词》《酒法众传吴米好》等都是先在晚报发过后收入这书的,还有《荡口古镇花影桥》则是书已出版后,又在晚报刊登的。
以上列举一些书中晚报文字,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细查,应当还有更多。不过已经可以看出晚报和这三本书的关系,所以就不去细查了。
晚报和我的关系,拉杂写来,已经一二三四四段,,其实没写到的还有,而且除了过去的、现在的,还会有将来的。下次有机会再写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12-20 20:01:16
是晚报有命题征文,所以写以应征的。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12-20 20:01:16
上面说的三本书,其《岁晚》大概就当时印了一千本,几个人分分。外面没有书店卖的。现在书店更不会有,只有或许当初的一千本会有一点流入旧书市场,可能碰巧可以找到几本。另外两种,最近在一些网店见有售,售价一般比原书定价低一些可以买到。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12-20 20:01:16
苏州山塘街和七狸

山塘街,据说是全国有名的一条名街。始建于唐朝,白居易太守任上,而且有诗为证,就在《全唐诗》白居易卷中。
山塘街,是写在路牌上的正式名称。在文人的诗文中,民间的口语里,又被称为“白公堤”“七里山塘”“七狸山塘”等等。这其中第一个,是因为白居易在杭州西湖留下了白堤和苏堤媲美,苏州人就想和杭州媲美,而把山塘街称为白公堤了。第二个“七里”是街的长度,第三个“七狸”则是利用谐音创造的别名,据说七里长街上,曾有过七座石狸雕像,故名。
民间学者徐文高,写了一本书《山塘钩沉录》,其中就有两篇《七里山塘》和《山塘七狸之谜》,二文中都有关于此七狸的记述,而且还提供了每一石狸的名号(狸以桥名,每一石狸都建在长街侧畔跨河的桥梁对面;如通贵桥那里的石狸就叫通贵狸)。还记载着民间不同传说,有说镇压山塘河龙脉风水的,有说是厌胜鼠患的,有说相当于泰山石敢当,设于桥对面的(也是风水作用)等等。一九四九年以后,一九六六年以后,这七狸就逐渐被废被毁,消失了。
上述图书是十多年前出版的,文中说到了石狸消失,仅存于文字档案中,和老人记忆中。没有照片,也没有提及修复重造之说。
近在微信朋友圈中这七狸的相片颇为流传。七个雕像各不相同,都标有名号,而每一相片,石狸头边,都有一真人的手,想来是作为对比,可以看出石狸的大小吧(好像比记忆中旧时的大)。我趁便去山塘,走了一段,没有从头到尾,看到了两个石狸,也照了相片,发在朋友圈。并且写了几句,我说,不是很威武,好像不足以胜任弹压厌胜的任务。也不显得妩媚萌达,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可怜相,缩在高大的桥下,角落里。体量虽不小,但和桥相比,太显渺小。
有朋友,老三届的大学生,小时候住山塘街,她评论说,小时候所见,是在桥对面,不像现在新做的放在桥堍河边,是青石的,不像现在照片中像花岗石的(这两点对过去的描述,和上引书同)。还有,旧时的是上半身在外,下半身埋土中,不像现在的放在地面上(这个上书中自然没有讲到)。   我自己回忆,旧时青石的比现在重做的或许更小一些,没有现在的粗壮。但显得自然,比现在。不过年份太久,记不清了。 ©

以上是我给《姑苏晚报》写的,不过时间较晚,未能收入《七里山塘风》一书。可惜了。

楼主:毕明迩

字数:323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12-18 19:34:07

更新时间:2018-12-20 20:01:16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