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哈军工”导弹工程系五〇二教研室轶事(转载)

“哈军工”导弹工程系五〇二教研室轶事(转载)

楼主:军工院校  时间:2019-10-10 13:32:04
“哈军工”导弹工程系五〇二教研室轶事
作者:哈军工二期学员,原军事交通学院教授李幼雄

1959年2月15日,哈军工正式成立导弹工程系,为保密,对外称“电机系”,院内编制序列为七系。

1959年末,我作为导弹系一期学员毕业后分到701教研室任教,当时701教研室共有弹道式导弹(陆军),防空导弹(空军)和海军导弹三个教学组,我分在海军导弹教学组。

1961年,哈军工原二、四、五系分建出去后,七系改为五系,组织机构也做了调整,设立7个专业,组建了相应的7个教研室,原701教研室的防空导弹与海军导弹教学组独立出来,组建带翼导弹弹体设计与结构教研室对口相应的专业,叫502教研室。

502教研室的任务有三个:1、负责编制带翼导弹弹体设计与结构专业的五年制教育计划;2、讲授该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弹体设计原理、导弹实物构造、弹体结构与强度和弹体制造工艺课;3、负责学员的部队实习、工厂实习和指导毕业设计。
为完成上述任务,502教研室编有:1、弹体设计组,负责讲授弹体设计原理和实物构造课,成员有王承栋、甘楚雄、李幼雄、李瑛、刘玉成、王亨、王庆昌,王承栋为组长(老讲师),甘楚雄为副组长。2、弹体结构与强度组,负责讲授弹体结构与强度课和弹体制造工艺课,成员有唐羽章、裘东里、韩沛然(女)、王祖光、赵士英、杨润柱、商景民、王文峰、秦子增和郭振华,唐羽章、裘东里为组长(均为一期毕业生,“文革”前晋升为讲师)。3、实验室,负责弹体结构与强度有关课程的实验,成员有马有年、吴广煜、王有信、刘集中、谢英魁、王世让、刘克富、赵庆丰、王再南,马有年任主任。

502教研室由郭立夫少校任负责人(因郭立夫当时还是讲师,按国防科委规定不能任命为主任,只能为负责人),杨国顺少校为政治协理员(专职党支部书记)。1966年初,哈军工集体转业前夕,杨国顺调到海军23基地,由58级毕业学员段才正(调干生)任政治协理员。

1966年6月,哈军工集体转业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后,502教研室26名成员基本未变。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时,王承栋调到南京华东工程学院(即哈军工老二系)任教研室“政治协理员”,赵士英调回家乡到石家庄河北水电学院任教。刘克富转回家乡北京市顺义县劳动局工作,王文峰转至哈尔滨地方工作。内迁时李瑛、杨润柱、谢英魁、王再南留在哈军工留守处,后转至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哈军工三系)工作。郭振华调往家乡北京航空学院工作。502教研室多数人员随同哈尔滨工程学院迁往长沙后,随着长沙工学院组织机构的调整都有重新安排,这样502教研室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宣告解体。

502教研室人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业绩比较突出的有:留在国防科技大的段才正、甘楚雄、唐羽章、裘东里、秦子增,调往军械工程学院的王祖光和调往军事交通学院的李幼雄。

楼主:军工院校  时间:2019-10-10 13:32: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陈赓大将担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哈军工”南迁与分建。南迁长沙部分发展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留守原址部分发展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3.9-1966.4)

—>哈尔滨工程学院(1966.4-1970.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0.6-1994.5)+长沙工学院(1970.6-1978.6)

—>哈尔滨工程大学(1994.5~至今)+国防科技大学(1978.6~至今)

楼主:军工院校

字数:1350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19-10-06 23:10:06

更新时间:2019-10-10 13:32:04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