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旅游休闲 >  意大利赏古览今行

意大利赏古览今行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有很多古迹可赏,一直是我很想去的一个地方。

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意大利的历史并不长,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开始算,到现在也不过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如果从古罗马算起,那可就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了,而且如果考虑到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那就可以说意大利这个地方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因此,意大利这个地方聚集了很多文化古迹和历史名人遗迹,一直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排名第一的国家。虽然现在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排名第一,而且其中的文化遗产有41处,这个意大利却有49处文化遗产。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比较晚,再加上老外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很多中国文化古迹还没有包括进这个文化遗产名录;比如四川三星堆遗址就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那可是三千年以上的古迹,比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悠久很多。
要是按照历史年代系统地探访西方文化发展,应该从埃及开始看,埃及文化对古希腊是有一定影响的;然后是希腊和意大利,也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一直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后期的文化遗迹。古罗马特别是古希腊历史的很重要一部分是在现在土耳其那地方,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文化。这个时期不能忽略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文化遗迹,虽然已经很少有大将汉尼拔的痕迹,但是北非穆斯林文化在伊比利亚半岛可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对意大利的古代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还有大航海时期的文化遗迹,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可是比意大利还多。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的重心逐渐离开亚平宁半岛,这就要去看法国,哥特时期、巴洛克、新古典、印象主义和后来的新艺术,都要去法国看,法国到现在仍然是世界艺术的中心。这次去意大利之后,我倒是把西方文化艺术历史就都给看了一遍。从公元四百年东西罗马分裂开始,古罗马文化的另外一支就向东欧方向发展了,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东正教地区文化,这个要下次再去看。
意大利这个地方最早的人是谁已经不可考证,虽然西方人认为非洲智人大迁徙肯定是要经过这里,可是这些野人好像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从现在可以考证的记录来看,意大利这里的早期土人肯定是古希腊人,一部分是公元前十三世纪小亚细亚地区的吕底亚人,他们住在爱琴海边;还有一部分就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特洛伊战争时期从战区逃出来的难民,也是爱琴海边的居民。这些古希腊人在亚平宁半岛挖坑住下之后,当然就把古希腊习俗带过来了,他们在这里聚集在一个叫做伊特鲁利亚的地方,大家就管这段时期叫做意大利历史上的伊特鲁利亚文明,最强盛的时期是公元前六世纪。记住这个伊特鲁利亚,这是古罗马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源头。公元前十世纪,相当于中国的西周时期,又有一批人来到亚平宁半岛,他们居住在叫做拉丁姆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和战斗。后来,有战斗力最强的两兄弟赢得了地盘,兄弟推墙最后获胜的是叫罗穆卢斯的那个大哥。罗穆卢斯当上了部落首长,他们从相邻的萨宾人村子抢来不少女子做太太,罗穆卢斯自己也挑了一位做夫人。罗穆卢斯风光无限,就说他这里是一个国,自封为王,以自己的名字做王国的名字,这就是罗马城的来历。萨宾人被抢走了女人,当然就要来和罗马人打架,双方打架的结果是靠这些在罗马生了孩子的萨宾女人决定的,她们选择大家一起搭伙过日子,萨宾人并入了罗马王国,这是古罗马的第一次扩张。这个过程被法国新古典派画家大卫描绘在《萨宾女人的调停》那幅画里,我上次在巴黎卢浮宫看到了这幅画,这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旁边也是大卫的画,就是那幅《拿破仑的加冕》。罗马人和萨宾人合流之后,开始了古罗马的王政时期,第一个国王就是罗穆卢斯。罗马王政时期经历了二百四十年,到了第七代国王小塔克文便塌了,这就到了公元前509年。在中国是春秋时期,孔子已经进入不惑之年,要开始周游列国了。
罗马百姓驱逐了小塔克文,建立起罗马共和国,统治机构是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元老院是贵族机构,相当于议会上院;部族会议是平民选举,相当于议会下院;执政官由元老院从贵族中推举,大概齐是这样,不完全精确。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开始了军事扩张,到公元前395年把最近的伊特鲁利亚占了,成了亚平宁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随后几十年抵御住了北方南下的高卢人进攻,到公元前330年占据了亚平宁半岛北部。从公元前264年开始,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北非的迦太基大将汉尼拔;到公元前200年,收编了地中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同时,罗马又向马其顿开战,到公元前146年征服了马其顿,占据了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大片领土。此时,罗马已经占据了地中海沿岸,成了霸主。公元前82年,贵族出身的苏拉成为古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者,公元前72年爆发了斯巴达克斯起义,苏拉走上前去镇压之,侥幸成功。苏拉死后,公元前60年克拉苏、凯撒和庞贝结成前三头联盟,阴险狠毒的凯撒笑到了最后,他干掉了那二个同盟者,当上了终身独裁官。这个时候在中国是汉元帝刘奭时期,也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时期。凯撒风光了没几年,因为搅和了贵族们饭碗里的奶酪遭刺客谋害。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一去兮没复还;一百六十年后,古罗马荆轲成功刺杀罗马秦王凯撒,看来古罗马荆轲刀法更炫。后来,各国都有人学荆轲去刺王,美国的那个肯尼迪就是被美式荆轲弄死的。凯撒死时说是指定19岁的屋大维接班,屋大维选了另外二个古罗马人结成了后三头联盟,结局还是一样,屋大维把那两个盟友干掉了。
时年19岁的屋大维从元老院租来一个“奥古斯都”的牌子,建立了元首制,成为国王,古罗马开始了罗马帝国时期。这时在中国是汉元帝之后的汉成帝刘骜,开始了外戚乱朝,而且他有个美人儿叫赵飞燕。屋大维一开始大力扩张,向西征服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向北一直扩张到莱茵河。屋大维之后有一个国王叫尼禄,很有名,因为他是暴君,而且杀死了耶稣的高徒彼得。在屋大维之后继续大力扩张并且成功的是图拉真大帝,他的扩张使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最大,向东一直到达波斯湾,向南占据了阿拉伯北部,向北占据了英格兰。图拉真的继任哈德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修了一道墙,就是所谓的哈德良长城,其实就是几块石头堆起来的,不怎么样。到公元293年,戴克里先开始实行四帝共治,设立二位凯撒和二位奥古斯都,分设东西罗马帝国。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东西罗马,成为唯一国王。这个时候在中国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永昌二年,是司马懿孙子的三孙子,还是司马懿家族掌权。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赦令》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合法化,基督徒不再受欺负;又召开尼西亚会议,确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这两项举措是基督教在欧洲占据宗教统治地位的基础。393年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时候,把东西罗马帝国分别传给二个儿子。公元五世纪开始,北方来的西哥特人开始攻击西罗马帝国,并且于415年在现在法国的图卢兹建立了西哥特王国(空客的总部和工厂在图卢兹),西罗马帝国走上了衰落的阳光大道,已经完全乱套,只能苟延残喘。到了476年,叛军将领奥多亚克宣称效忠东罗马皇帝,还把西罗马的国徽快递给了东罗马皇帝芝诺,从此宣告西罗马帝国崩盘解散。这个时候在中国是南北朝时期,在北魏是孝文帝的延兴六年;在南朝是刘宋后废帝刘昱的元徽四年,场面也是非常混乱。
西罗马帝国崩盘之后,意大利进入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时期,帝国解体,在原来帝国的领土上建立起很多城邦国家,包括北部的伦巴底王国、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和佛罗伦萨共和国等等。这些城邦国家都是东西哥特人、日耳曼人建立的松散的行政区,没有什么实质的国家意义。这给古罗马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教会在统治中起到很大作用。中世纪的意大利北部不断被法兰克人、神圣罗马帝国占来占去的,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产生了一个意大利统一运动,1861年成立了一个意大利王国,都城设在佛罗伦萨,地盘还仅限于意大利北部。1870年的普法战争给意大利王国带来了好机会,拿破仑三世把住在意大利南部的军队调回法国,意大利王国趁机拿下了意大利南部,并且在1871年统一了全境,然后把首都从佛罗伦萨搬到了罗马,这就是现代意大利的雏形。二战意大利战败后,在1946年经过老百姓投票废除了王政,改变成为意大利共和国,这就是现在的意大利。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米兰,米兰当然是很古老的城市,就是前面所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的那个地方,当时的米兰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米兰是一个很有文艺范儿的城市,我们到米兰看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


这座歌剧院起初建于十八世纪,首演是在1778年8月3日,上演的是和莫扎特同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的《重建欧洲(Europa Reconoscluta)》。传说莫扎特是被这个萨列里下药害死的,现在萨尔兹堡莫扎特故居还在出售这份药剂,叫做“毒药巧克力”。斯卡拉歌剧院是意大利歌剧的象征,由于意大利歌剧在世界歌剧的中心地位,这座歌剧院当然就也是歌剧的象征,在音乐领域具有崇高的地位。斯卡拉歌剧院这个地方是原来的圣玛丽亚斯卡拉教堂,所以这座歌剧院也叫做圣玛丽亚斯卡拉歌剧院(Santa Maria alla Scala)。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尼从1898年开始担任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指导,他把这座歌剧院推上了世界顶峰。二战期间,托斯卡尼尼拒绝在歌剧开场前演奏法东西斯国歌被撤职逃往美国。二战期间,歌剧院被盟军炸毁,战后又重建,托斯卡尼尼还捐了一百万里拉。战后首演时,托斯卡尼尼出任指挥,演出了罗西尼的《摩西在埃及》和威尔第的《安魂曲》,轰动全世界。自从有了这座剧院,所有的歌剧作曲家都以自己的作品能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为荣,因此,有超过三百五十部歌剧是在这座歌剧院首演的。而且,所有的歌唱家都以能在斯卡拉歌剧院登台为荣。你听说过的所有世界一流歌唱家都曾经在这座歌剧院唱过至少一个演出季的意大利歌剧,包括男高音卡鲁索、斯苔方诺,女高音卡拉斯、苔巴尔蒂。帕瓦罗蒂1961年在伦敦作为斯苔方诺的B角上台后初露头角,而其后1964年在斯卡拉登台演出《波希米亚人》中的鲁道夫一举成名。中国有一位女高音陈素娥曾经在斯卡拉歌剧院学习和演唱,演唱剧目待考。总之,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是爱乐人心中的圣殿之一;斯卡拉歌剧院的合唱团、芭蕾舞团和乐队都是世界顶级,现任音乐总监是意大利指挥家夏伊(Riccardo Chailly)。我们来的这一天上演威尔第的《弄臣(Rigoletto)》,意大利著名男中音莱奥努奇唱弄臣利葛莱托,这是唱威尔第男中音最牛的,就冲着她,这场歌剧就可以说是顶级的了。演出晚八点开始,我们肯定是不能介入观众席了。
这座歌剧院的建筑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正立面二层是不带凹槽的科林斯柱支撑的托斯卡纳框架,顶层是带有浮雕的三角楣。三角楣浮雕上是坐在四驾马车上的太阳神,那四匹马叫做火马,那辆马车叫做日辇,太阳神的名字叫赫利俄斯,不是阿波罗。日辇后面拉着车在飞的是赫利俄斯的女粉丝,叫做海洋女神克吕提厄,她追求太阳神未果,只好每天坐在地上看着太阳神驾着日辇从东跑到西,她最后变成了向日葵。
斯卡拉歌剧院对面的街心花园里有一座达芬奇纪念碑,为什么是达芬奇?原来达芬奇早年是在米兰上的大学,那所学校叫做意大利理工大,肯定是属于211或者985系列的。所以,米兰是一定要竖起一座达芬奇像的,而且要站在斯卡拉歌剧院对面,常能听到美妙的音乐。达芬奇的这座雕像是意大利雕塑家马格尼(Pietro Magni)的作品,下面基座上的四座小雕像是马格尼的四位学生的作品。下面图片中的这座正面小雕像的作者是马格尼的学生叫奥吉奥诺(Marco d'Oggiono),雕像下面写着他的名字呐。


从这座斯卡拉歌剧院走向米兰大广场,以往经验肯定要在某些深窄的小街中钻营一番,这次可是不介,这次是经过一座大型购物中心叫做埃马努埃尔二世长廊。


说是长廊,走到中心的时候你就可以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座希腊十字形建筑。东西南北每个方向两边都是高楼构成的廊道,廊道的上方是玻璃拱顶。十字中心的上面是玻璃穹窿。


建筑的墙上装饰的有罗马方半柱,上面是爱奥尼科柱头;一层门窗上面是拱券,二层窗户上是巴洛克涡卷山花;角楼顶上有拱形山花,山花里面不是浮雕,而是一幅画。长廊拱顶是摇篮式,中央穹顶是古典式,都是金属网架玻璃结构。十字中心地上有马赛克拼成的四个盾形徽章,它们代表了当时意大利王国的四大资产:都灵、佛罗伦萨、罗马和米兰。
广场的名字叫做埃马努埃尔二世长廊,这个埃马努埃尔二世就是十九世纪发起意大利统一运动并且得逞的那个人,他也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意大利王国的国王宝座。埃马努埃尔二世当上国王以后,他就让人在这里修建这么一座购物中心,以便召集各路富商来此开店做生意。现在这里充满了大牌奢侈品专卖店、餐馆和旅店,是逛吃睡的好地方。
这座拱廊建于十九世纪中叶,确切地说是1861年设计,1877年建成,建筑师是猛哥你(Giuseppe Mengoni)。这个建筑形式是当时新兴的一种商业建筑形式,类似的还有建筑师威尔(Samuel Ware)于1819年在伦敦建的伯灵顿拱廊街,那座拱廊的玻璃拱顶不是摇篮式,而是连续尖拱顶。还有布鲁塞尔的圣胡伯尔拱廊(1847年),圣彼得堡的帕莎拱廊(1848年)和拿波里的翁贝托一世拱廊(1890年),以及中国北京的蓝色港湾。这些拱廊都是购物中心,但是米兰的这座埃马努埃尔二世长廊是规模最大的,也是最漂亮的,因此享誉世界。虽然它连接米兰的两个著名广场,但是这座拱廊本身也是米兰的地标之一,所以导游要牵着我们经过这座拱廊从斯卡拉歌剧院广场走向米兰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的中心当然也要有埃马努埃尔二世的铜像,就是那种典型的骑大马拎大刀 的样子。


这个大广场最早建于1330年,当时的米兰领主阿左内下令在两座中心教堂之间修建一个广场,那两座教堂都没能坚持到现在,一座倒塌了,另一座改建成了现在的米兰大教堂。这个中心广场从十四世纪不断改扩建,最后一次大规模扩建就是十九世纪由建筑师猛哥你主持的,他盖了一座拱廊,还在1896年竖起了上面这座雕像。其实,猛哥尼并没有真正完成整个建筑,1877年他在监督施工时因为被被塌方的脚手架准确击中而殉职。整个建筑是后人按照猛哥你的设计完成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心广场上最重要的建筑是米兰大教堂,应该叫“米兰天主教堂(Milan Cathedral)”。它的全称是“米兰圣母升天大教堂(Santa Maria Nascente)”。


这座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不在意大利;它也是世界第五大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教堂,也是我特别想看的一座教堂。
十二世纪初法国圣丹尼修道院的苏热院长向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建议重建圣丹尼修道院教堂,这座教堂于1144年完工,这就是起源于法国的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建筑对于之前的罗曼式的改进主要有三个目的:更大的门、更高的建筑和均衡的空间。圣丹尼教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堂建筑风格引起了轰动,并且在始建于1163年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得到了完美体现,所以巴黎圣母院是第一座完整的法国哥特式教堂。在十二世纪初这个时期,世界美术的中心仍然在意大利,意大利还都是罗曼式教堂。高傲的意大利美术家们当然看不起法国土包子,就说他们那个圣丹尼教堂是野蛮人的糙活。意大利人还是很文明的,他们不说圣丹尼教堂叫做“糙教堂”,而是称做“哥特式”,哥特当然指的是哥特人,相当于中国人说的胡人。中国古代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大利人也是对哥特式建筑很不屑,就不理睬他们,不让他们过阿尔卑斯山。但是法国胡人的哥特还是“得道多助”了,最先学习法国哥特的是英国人,建筑师德桑斯于1175年开始重建坎特伯雷大教堂,就把它改造成了哥特式。我们几年前去看了坎特伯雷大教堂,虽然经过后来的多次改扩建,但仍然保留了哥特式构造风格。法国哥特除了传播到英国,也开始向北传播,最典型的是1248年开始建造的科隆大教堂。我在十多年前去看过科隆大教堂,被它高耸入云的钟楼惊到和累到。科隆大教堂的尖顶钟楼已经不同于早期法国哥特那样的平顶,比如巴黎圣母院。看到哥特式建筑在整个欧洲都得到推广,高傲的意大利艺术家才开始逐渐接受这一风格,但是时间已经到了十四世纪,不仅比圣丹尼教堂晚了二百多年,比巴黎圣母院建成都晚了三十年。其实这个时候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尝试。
米兰大教堂是典型的意大利哥特式教堂,和法国哥特有很大不同。你看它的正立面,两座钟楼并不是突出的,而且每个钟楼上边有两个大尖顶。法国哥特横向是三跨,也就是在中间的正厅两侧各有一跨侧厅;米兰大教堂横向是五跨,两个侧厅之外还有两跨,是不是把法国露在外面的飞扶壁封闭在内部了?其实不是,飞扶壁从来就没有在意大利出现过。这里也没有法国哥特招牌式的大玫瑰窗。再看它的上面。


巨型镂空的三角楣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这就是意大利哥特的招牌,叫做“燃烧的哥特”。正立面有十二座大尖塔,每座塔尖上都有一座耶稣门徒的立像。教堂中央穹顶之上的尖塔上是一座镀金青铜圣母像,就是金色圣母像Madonnina。


屋顶上的大小尖塔一共有40座,密密麻麻像树林一样,非常花哨。尖塔和立墙上到处都是哥特式瘦长的人像柱,这些都是基督教圣人像。墙上布满卷叶装饰,这也是哥特风格。




进去看看。先看看正厅。




哥特式连续尖拱顶。枝肋都是落在立柱顶上,而不是沿着立柱一直落到地面;立柱都是凹槽罗马柱,而不是法国哥特式束柱。立柱的上端别出心裁地装饰了一圈人像,他们是圣人、先知和圣经里的其他名人。正厅高于侧厅的侧墙上开了很多高窗,加强采光,这是哥特风格中从罗曼建筑延续下来的元素。看看中间十字交叉的祭坛和穹顶。


祭坛后面的华盖。


再看看侧厅。


果然是有两层侧厅,侧厅立柱、顶部结构和正厅一样。侧厅里没有法国哥特式教堂中的盲楼和暗窗。
看看侧翼,这边是上下两扇窗户,上边是一排柳叶窗;下面的窗上彩色玻璃画是圣母升天。


看看侧厅里的雕像们,某本堂主教的墓,古典主义风格。


另一位本堂主教的墓,巴洛克风格。


圣母堂后面的大彩色玻璃窗,都是圣经里的人物和故事,这是西方人宣讲圣经的主要招数之一。


一回身,发现墙上挂着的是十七世纪著名的佛兰德斯巴洛克画家凡戴克的一幅画《狄奥多西一世到达米兰》,这里的狄奥多西一世是东西罗马分裂前的最后一位罗马帝国皇帝。


本堂最有名的雕塑是《被剥皮的圣巴塞洛缪》,内容无法描述,马克阿格拉特(Marco d'Agrate)作于1562年。


出来的时候看了一眼正面彩色玻璃窗,左边这幅是《三博士来拜》,右边那幅是《圣母受胎告知》。


米兰大教堂从1386年开建到1965年最后一扇大门安装就位,前后经过了五百多年,这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这座教堂建筑中各种建筑艺术风格混杂在一起。我来看米兰大教堂主要是为了观赏法国哥特在意大利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在米兰大教堂体现得最明显的。楼顶林立的小尖塔,镂空的三角楣这些都是意大利“燃烧的哥特”风格,遍布各处的瘦长人像和内部的连续尖拱顶是法国哥特风格。可是也有很多完全不同于哥特风格的结构和装饰,首先一个就是没有飞扶壁,这是哥特建筑为了盖得更高而增加的一种加强支撑结构,米兰大教堂没有飞扶壁,而是增加一座侧厅来支撑主厅的高度。米兰大教堂的正立面上没有罗曼式传到哥特式的内凹大门,更没有大门侧墙上那些招牌式的人像柱;再看正门上面写有“圣母升天(Maria Nascenti)"的罗马门框架,这些都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元素;内部还有很多巴洛克元素,包括凡戴克的那幅画也是巴洛克。这种混杂的艺术风格看上去确实有点驴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因此,在美术界,评论家们对米兰大教堂的评价并不高,有人说它“偷窃了世上各种艺术风格,也破坏了世上各种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评价还真是挺贴切。

看完了米兰大教堂我们的米兰游还不算完,我们还要去看一座古堡,叫做斯福尔扎古堡。


这座古堡是十五世纪时的米兰大公佛朗索瓦斯福尔扎在十四世纪米兰领主维斯孔蒂(Galeazzo Vesconti)的一座要塞上修建的,后来又经历过修葺和扩建,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是欧洲最大的古堡要塞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最近一次是在二十世纪初由贝特拉米(Luca Beltrami)大规模重建后的结果。
上面这座塔楼是1452年由费拉莱德设计建造的,就叫做费拉莱德塔。
虽然这座城堡建于十五世纪,可是它的整体造型和装饰体现的却是典型的罗曼艺术风格,特别是瞭望台下面的那一排连拱装饰。这个罗曼风格正是十一世纪开始在米兰所在的意大利北部伦巴底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看来伦巴底人还真把这个艺术风格坚持了好几百年。大门上方有二幅浮雕,是米兰大公佛朗索瓦家族二代公爵的形象。上面的那幅高浮雕两边是家族的形象画“恶龙吃人”和遁形徽章。
看看城堡的外墙和墙角的瞭望塔,墙外有护城河。


外墙上也是罗曼风格的柳叶窗。你如果注意看房檐下的雉堞,它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像开放的两个花瓣。


墙角瞭望塔上还有一个下面这样的浮雕,是集成在一起的佛朗索瓦家族形象和徽章。


从塔楼下的大门走进去,可以看见墙上还挂着几座雕像,不用说,肯定是佛朗索瓦家族先人的遗像。


进来之后再回头看一眼塔楼的背面。


看见上面那个大窗了吧?典型的罗曼风格内凹框和带有叶形拱的柳叶窗,墙上还有很多叶蔓装饰画。看看后门。


后门外,看见一圈护城河遗迹。


转过身一看院子里面,让我想起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桃金娘庭院,特别是对面的那个拱廊。


但是这里没有阿尔罕布拉宫里的穆斯林装饰,而都是罗曼风格。


这个内凹窗的风格应该叫做曼努埃尔式。下面这个楼角也是曼努埃尔式。


这座城堡很有特色,表现了伦巴底罗曼建筑风格的样子,还是挺好看的。
在米兰有一个遗憾,没有去看圣母玛丽亚感恩教堂,那里有一幅达芬奇非常有名的壁画,就是那幅《最后的晚餐》。据说因为这幅画,那座教堂要提前很长时间预约,我们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游客肯定是进不去的。达芬奇在米兰的时候颇受斯福尔扎大公器重,因此有机会在这里完成了这副名作。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从米兰出来向东走差不多二百公里,那里有一座老城叫维罗纳(Verona),这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座古城。维罗纳这个地方属于意大利最古老的地区,最早是传说中优加内人的一个村落,公元前五百年的时候被北方来的高卢人占了去。这些高卢人又继续南下去侵袭刚和萨宾人合流的罗马王国,却在公元前三百年被人家罗马人给灭了,从此开始,维罗纳就一直都是古罗马的领地了。古罗马军队中的高卢军团就是维罗纳这些地方的高卢人组成的,要说这些高卢人也挺悲惨的,被罗马人占了老婆打了娃,还被人家抓了壮丁去替人家打仗。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之后,维罗纳这里也就陷入混乱,东哥特人、日耳曼人、法兰克人、波拿巴、奥匈帝国都在这里搅和在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不断更换大王旗。维罗纳这一段历史像一团乱麻,差不多有一千年,别说了,越说越乱。一直到来了埃马努埃尔二世的那条船,维罗纳人爬上了那条船,被老船长拉着去了意大利王国。因为维罗纳从公元前就被并入古罗马,所以这里就有一些古罗马残余建筑什么的,意大利就把它鼓秋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不过,维罗纳还确实是挺有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提香的学生委罗内塞就是维罗纳人,委罗内塞本人也是绘画大师。

我们来到维罗纳的时候,先要过一条不见白帆的大河。


这条河叫做阿迪杰河(Adige),它是从北面的阿尔卑斯山顶下来的,据说冬天偶尔有在山上滑雪的人被崩下来的雪花给带到这条河里漂流到维罗纳来。我回头得告诉我们那些常来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朋友,再去滑雪的时候要办好意大利签证,否则从法国那边被雪花崩到河里漂下来是上不了岸的,再往下游漂就没有法国的海关了,一直会漂进亚得里亚海。
突延,看见一段不明不白的城墙。


当地土人说这是中世纪(Medieval)城墙,但是中到到底哪个世纪?他们也说不清楚了。
本城现在最古老的可见建筑是古罗马剧场(Roman Arena),公元三十年完工。


看看它的大门立面,有三层。


从外面的招贴画上看,这里近期要举办“维罗纳剧场歌剧节”。
在英文里,Arena就是这样的圆形剧场,也叫竞技场,没有顶棚,像一个碗。像茶碗那样有顶棚的剧场叫做Theater,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剧院。维罗纳还有一座古罗马剧院(Roman Theatre),比这座剧场还古老,是公元前一世纪的。我们没有看到这座古罗马剧院,因为它塌了。上面这座古罗马剧场的外部还在不断修复加固,但是没有重建。这是意大利第三大古罗马剧场,第一大是罗马的竞技场;第二大的在意大利南部拿波里附近的卡普亚。圆形剧场这种建筑是从古希腊学来的,典型的建筑形式就是这样,外圈是拱券柱廊,上面有一层装饰。维罗纳的这座剧场柱廊外墙没有看到装饰柱,那些拱柱外面是应该有装饰用的半柱的,就是通常见到的一半埋在墙里、上面有不同柱头的罗马柱。这里的外墙没有装饰,直接就可以看到大石头。古罗马还没有水泥,也没有中国古代的砂浆,他们的石结构都是大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的,连拱券都是这样垒起来的。所以古罗马的垒石工艺相当高级,垒得不好的就都坍塌了,只有垒得好的才能让我们看到原样,就像这里的大门正立面。这个剧场最上面的装饰层基本都坍塌了,只剩一点残迹。大门只剩下了一层门廊,上层就只有正立面的竖墙,还可以看出来有三层,也可以看到三层装饰的大概,剧场三层应该也是这个样子。这个大门就是圆形剧场的一个凸出部分,有点类似于中国建筑的抱厦。你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大门竖墙下面和上面的石头好像不一样,我估计当时的古罗马人还是很懂行的,他们在下层一定是用了质地坚固致密的石头,增加承重力;在上层用轻体石材,减轻整体重量。考虑到维罗纳在十二世纪初经历过一次大地震,这座古罗马剧场能保留下来还真是不容易。古希腊的圆形剧场通常是靠着一面向南的山坡,他们那时候肯定有中国来的阴阳先生给算风水,所以才会选择坐北朝南、背靠高山的宝地。我们在土耳其帕姆卡莱的古希腊希拉波利斯古城看到的圆形剧场就是靠山朝南的,就是棉花堡上面的那座古城,现在那里每年都会举办帕姆卡莱音乐节,类似于这里的维罗纳古剧场歌剧节。我们在特洛伊古城遗址看到的小剧场也是靠着一片山坡。维罗纳圆形剧场就是直接建在平地上,附近既没有山,也没有坡,这是古罗马人对希腊圆形剧场的创新。
这座圆形剧场旁边好像还有一座古建。


原来,因为这个广场上有两座互为犄角的大型建筑,所以叫做“胸罩广场(Plazza Bra)”。看看旁边这座建筑。


这是市政厅,导游说上户口的就在这楼里。这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十八世纪开始,欧洲已经开始厌烦了洛可可的那种艳丽的靡靡之音式的艺术风格,出现了回归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思潮,各路艺术家蜂拥到罗马去研究古代艺术。德国考古学家温克尔曼研究了一大通古代文物后,在1764年出了一本书叫做《古代艺术史》,这成为随后艺术回归古代的理论指导,也就是开始时兴返璞归真,这就开始了引领风骚上百年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宏伟庄严,摒弃繁琐的装饰,大量采用古代的柱式结构。这些特点在这座维罗纳市政厅都有完整的体现,正立面巨大的一排立柱和上面的三角楣,外墙上的半立柱改成了全立柱,从下到上一通到顶,外墙上再没有其它额外的装饰。门、窗都去掉了装饰性的框、拱、楣,立柱也都没有凹槽,唯一的装饰就是柱头,采用了科林斯式,而不是更简单的多立克或者爱奥尼科式。看看它墙角的柱头造型。


这座建筑建于1848年,建成于1866年,这个时期正是意大利建国历史动荡期。1848年的时候,维罗纳还属于奥地利皇帝属下的伦巴底-威伦西亚王国,1866年经过意大利统一运动的一场“六周战争”成为埃马努埃尔二世的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这一动荡的状况也反映在这座建筑上,你看它正立面三角楣里的浮雕,没有罗马神话里的人物,而是意大利王国国徽的核心部分,一面盾牌,盾牌的四个部分代表意大利王国最初的四块地皮:佛罗伦萨、罗马、都灵和米兰。
这栋楼看上去确实是宏伟庄严,当然就会引无数美女来拍照。


拍完要立即看一下效果。


现在的手机拍照就是好,立竿见影,立马就可以看到结果,比医院里的X光拍照还快。不过,医院里的X光拍照看得更透彻,去皮见骨,深入骨髓。
看完这个广场上的两座建筑,我们就放开脚步进入古街道开始钻营。顺便欣赏美女们的背影。


再欣赏一下美女们的正脸儿。


美女们一般都会去街两边的各种小店里去钻营,街上仅余失意男。


没有店铺的街上就没有行人,就算有也是下楼出来倒脏土的居民。


这条街里有一所咖啡馆,门口坐着两位吊腿女郎。她们在干嘛?原来是在用手机拍那刚刚走过去的老汉。


钻到最里头就看见一个广场,广场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面站着一匹带翅膀的狮天使。


这个叫做香草广场,最早这里是古罗马建筑,在十四世纪的时候由本地大款斯卡拉家族出资重建。虽然是大款,也有囊中羞涩的时候,而且古代的大款是很节俭的。大款斯卡拉经常下乡收租子,回来路上就会捡点碎石什么的。不是一般魔术师表演胸口碎大石剩下的石头,是大理石、花岗岩那样的,有时候拆欠租人房子上的石头也说不定。除了捡回来碎石,他见到碎雕像也捡。这大款把捡回来的石头都用在这个广场重建工程,还把捡回来的碎雕像放在广场中心的一个喷水池上,当然要先拼装起来,还得把胳膊腿都凑齐了。喏,就是下面这个。


你看那个躯干和头部根本就不是一起的。之后,大款给这座雕像起了个名字叫做“维罗纳的圣母(Verona Madonna)”。仔细一看,那个头部还真是某尊圣母雕像的头部,有王冠;而身体倒也是有女性特征,这个名字还是挺适合。
这个广场旁边有一座钟楼,其实这是古城墙上的瞭望塔,被现代人在上面装了一块表。


这座瞭望塔叫做朗贝尔提塔(Torre di Lamberti),看上去具有中世纪罗曼艺术风格。它旁边的楼应该是和它一伙的,鲜明的中世纪古堡要塞。广场周边的建筑是文艺复兴风格,说明大款斯卡拉之后还有进一步改造工程。


广场边上的人行道足够宽,八个人并排走应该不会太挤。


我们找了一条广场边上人最多的胡同,跟着那些人往胡同深处挤了进去,他们都进了这个门。


门边有一个巧克力色旅游牌子上写着这是“朱丽叶家城堡”,原来这里是朱丽叶故居呀!我再一看门上面的牌子“凯斯特佛罗诺家城堡”,和朱丽叶没嘛关系。
进了门第一眼看到的是这个。


这回看清楚中世纪城墙上雉堞的样子了,我们昨天在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没有看清屋檐下的雉堞就是和这个一样的。然后就要扭头去看朱丽叶的私人阳台。


阳台的门里不断有大美妞走出来趴在栏杆上含情脉脉地向下张望。


看这房子窗框上的叶形拱,还有阳台下面的伦巴底花边,这都是罗曼艺术风格,说明这所房子是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建筑,也就是法国人崇拜的查理曼大帝时期。房子很古老,应该是公元十一世纪的建筑。再仔细一看窗框立柱,这是曼努埃尔式装饰,得,要往后说四百年,这是最早公元十五世纪的。
莎士比亚有三部作品和维罗纳有关,一部是《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另外二部是《维罗纳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和《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几部戏剧之一,起初写的故事是发生在锡耶纳,后来改成维罗纳。莎士比亚写了好几部戏剧都和意大利有关,可能和他早年在剧团演戏时的巡演经历有关。不过也有人说莎士比亚从没来过维罗纳,很可能也没来过意大利。但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有没有真实的背景没有关系,维罗纳这所朱丽叶故居是不是属实也没有关系,关键是那些戏精们要有一个寄托情思的小阳台。从这一条说,维罗纳地方旅游当局还真是做了一件好事。朱丽叶的小阳台下面还立着一座朱丽叶的青铜像,有人说摸一下铜像的右胸会带来好运,结果青铜像的右胸都是金灿灿的颜色了,让人不忍卒拍,因此无图。
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处好楼。


大门横梁上写着Resurrecturis,这是复活神殿,是维罗纳纪念墓地的大门。这也是一座新古典建筑,上面的一组雕像中间是天使,这个大家都认识。天使左手坐着的是缪斯女神,我们一般知道缪斯女神是文艺女神,其实缪斯女神一共有九位,分别管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位是管历史的克利厄(Clio),手里拿着书卷。天使左手坐着的大家也都认识,这是手持天平和宝剑的古罗马神话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Justitia)。下面拱券中也有一组雕像,中间是一个花瓶,两边是背靠背坐着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代表死亡,另一个代表回忆。
都走到墓地了,行程肯定要结束是吧?我们在这儿爬上大巴去吃团餐,然后回家睡觉,旅行者四海为家。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从维罗纳向东再走一百多公里就到了亚得里亚海边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以水城而著名,它的那些河道和古城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威尼斯的历史相比古罗马晚了不少,甚至比昨天看的维罗纳都晚,人家那里都已经开始盖楼宴宾客了,威尼斯还是赤地千里呐。虽说是赤地千里,可也是有土人居住的,有记录的是公元前十世纪的维涅蒂人,古罗马把他们归为高卢人一伙,就是野人呗。西方那些自认为优种的人把凡不和他们一伙的都叫做野人,要不就是维京,要不就是哥特、高卢、北佬诺曼之类的名字。西方人认可的威尼斯早期居民是日耳曼、匈奴入侵古罗马时从罗马逃出来的难民,这些人当然是罗马人,这已经是公元前450年左右,古罗马已经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些难民躲在威尼斯那些散落的小岛上,陆地上打斗的双方军队都在忙着攻城,没有人搭理这些岛民。他们打斗的结果是罗马人赢了,威尼斯这里都成了罗马人的地盘。到公元293年开始四帝共治的帝国时期时,戴克里先把威尼斯划归在东罗马帝国。公元393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玩儿完,威尼斯处于东罗马帝国的靠近散装西罗马边疆,他这个地方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幽云十六州。这个时候,意大利北部被不同的外族侵扰,西边是哥特人,东部威尼斯这边是有伦巴底人在作乱,这情形有点像中国古时候的五胡乱华,时间也差不多。伦巴底人不仅在西罗马废墟上拆人家的台,还轮着大锤砸东罗马的墙,还就真砸下来一块。伦巴底人在公元568年把威尼斯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分割出来了,这很像中国幽云十六州在后晋时被分割给契丹人,不过那是已经到了辽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中国的幽云十六州比威尼斯晚分割出去四百年,而且四百年后被朱元璋收了回来。威尼斯可没有这么坚强,自打公元568年被伦巴底人分割出去,它就再也没有回归过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反而最终被埃马努埃尔二世并入了意大利王国。
威尼斯的真正发展是从公元十世纪左右,到十四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前,成了地中海上的航运中心之一。有了发达的航运,地方经济就发展起来了,当然文化就也发展起来了。所以,在威尼斯即使看不到像维罗纳圆形剧场那样的古罗马遗迹,但是可以看到中世纪之后的文化古迹。威尼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城市,最著名的要说是在绘画方面,威尼斯画派是和佛罗伦萨画派齐名的文艺复兴美术先锋。威尼斯画派比佛罗伦萨画派稍晚,但是比佛罗伦萨更持久。自从贝里尼创下威尼斯画派基础,到乔尔乔内和提香达到顶峰,特别是提香,他是和佛罗伦萨三杰齐名的,可以称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四大名家之一。之后,威尼斯画派仍然有著名的传承者,像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一直到卡拉瓦乔逐渐过渡到意大利巴洛克。威尼斯还有一批专画威尼斯风光的画家,带头的是卡纳莱托(Canaletto),他们把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到处画到处卖,然后就有大批的人来观赏威尼斯的实景。我在威尼斯住的酒店房间里就挂着一幅卡纳莱托的画《圣马可广场》,就是下面这幅,当然是印刷复制的。


文艺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音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也是音乐之都。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现在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只有晚期的音乐我们还能听到,这是因为直到文艺复兴晚期才出现乐谱印刷。音乐要比美术成熟得晚,十六世纪上半叶的美术已经达到顶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提香他们都已经如日中天了,而文艺复兴音乐才刚刚由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初试锋芒,相差了一个世纪。现在还能听到一些蒙特威尔第的作品,基本都是带有复杂和声的圣咏合唱和几部原始歌剧,一般人欣赏不了。又过了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时候,另外一些威尼斯音乐家把威尼斯音乐推进了巴洛克鼎盛时代。这里面包括了阿尔比诺尼(Albinoni),现在还经常能听到他为管风琴和弦乐作的的《g小调柔板》和几首双簧管协奏曲,其实那首柔板并不是阿尔比诺尼原作,而是后人根据他的某部作品的主题重做的。另一位威尼斯的巴洛克作曲家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维瓦尔第,你如果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那也一定奏过他的作品,就是那个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上次说的维罗纳被莎士比亚用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其它几部戏剧中做了“地点”,莎士比亚也没有放过威尼斯,他的另一部名作《威尼斯商人》就是把威尼斯当作了“地点”。其实莎士比亚是把前人若干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集成在一起写了这部《威尼斯商人》,所以戏剧中的故事并不都是在威尼斯真实发生过的。
无论我们把威尼斯的那些河道叫什么,他们西方人都把它叫做Canal,就是运河。其实这些水道是一片泻湖,里面布满了小岛,这些小岛就是威尼斯人的家园。其中最大的岛就是我们的游览目的地,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岛是丽都岛,那里吸引了无数的电影明星、导演和从业人,因为那里每年都要办一次电影节,就是威尼斯电影节。它的最佳电影会给发一个金狮奖,那是威尼斯飞狮的样子。我们来到威尼斯的时候,今年的电影节刚结束不久。美国导演菲利普斯的电影《小丑》得了金狮奖。中国导演娄烨的《兰心大剧院》参加了主竞赛单元,没有获奖;女主角巩俐在红毯上走了一把。
我们怀着一颗嗷嗷的文艺心,来到了威尼斯大运河的港口,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一面海盗旗!就问你害怕不害怕?


我们坐上了这样一条船,根本不是海盗的对手。一边向前开船,一边忐忑不安地看着周边有没有海盗船出现。


这里停着的是不是海盗船?


这条船有点像啊!


啊耶!这真地是了,他们还真是劫了一条大邮轮,正往外面拖呐。既然他们已经得手了,而且那大邮轮上肯定躺满了各路大款,那我们就放心了。


我们放松心情观赏两岸风光。这是朱代卡岛上的建筑,喜来登大酒店。


那座文艺复兴式穹顶是圣母感恩大教堂,那座高高的钟楼是圣马可教堂钟楼。


我们从总督府附近的码头上岸。码头旁边不远有一座很醒目的建筑。


这个是达涅利酒店。这座建筑最初是威尼斯贵族丹多罗(Dandolo)盖的宅子,是威尼斯贵族盘踞的沙龙,经常搞点社交活动什么的。十八世纪末,这个贵族破落了,一个当时的万元户达涅利(Danieli)先是把一楼租下来自用,后来在十九世纪初把全楼都盘下来,改成了酒店至今。当年酒店开张的时候,门前我们站的地方是酒店的专用地盘,闲人免进的。二十世纪初酒店转手给了阿尔伯吉公司,酒店的正立面改成了现在这个模样。桃色的墙面和白色大理石装饰,既有哥特式的柳叶窗,又有拜占庭和摩尔西班牙风格的柱廊,这个叫做威尼斯哥特风格建筑。这个酒店是本地最奢华的酒店了,住过很多名人,包括德国诗人歌德、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英国作家狄更斯、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英国作曲家布里顿,还有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这个酒店最出名的房间是“10号房间”,法国作家乔治桑和她的情人缪塞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浪漫时光,经常出入于酒店里的“东方咖啡馆”。
离达涅利酒店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威尼斯哥特式建筑,就是威尼斯总督府。看看这座威尼斯总督府。


最初建于九世纪的老总督府已经毁于十世纪的一场大火,十二世纪的时候开始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火烧火燎和重建改建,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十六世纪大规模改造以后的结果,各种风格掺杂在一起,底层就是一个像广州老北京路上的骑街楼,可以看到拜占庭建筑风格。二层是贯通的大阳台,叶形拱和小细柱是典型的摩尔穆斯林风格,说明威尼斯在中世纪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的穆斯林有不少海上来往。三层的柳叶窗是哥特风格,特别是中间向空中伸展的结构和上面简化的小尖塔,都是典型的哥特风格;三层墙面装饰还是有拜占庭味道。这座建筑上威尼斯哥特风格更明显。这座总督府除了是总督府,也是政府办公的地方;东侧白色的二层建筑是监狱。
看看总督府的西侧,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底层和二层的柱廊。现在总督府这里是博物馆,里面正在举办提香和鲁本斯的画展。底层柱廊十四世纪又改建,采用了哥特风格,可以在三楼的柳叶窗看到这些痕迹。1483年又着了一场大火,烧得还挺旺,把这个立面严重破坏了一下。


总督府既然还做政府办公用,那里面就会也办理一些案子,包括刑事的案子。那个年代的总督办的都是大案要案,犯人动不动就被判死刑。总督在判决书盖上手戳,就把死刑犯押到东边楼里的死牢去。两座楼之间虽然有河水,但是架不住威尼斯人会搭桥,他们就搭了下面这座桥。


这个不能叫廊桥,因为是全封闭的,所以叫楼桥。据说犯人被判死刑押往死牢经过此桥的时候都会从那两扇窗户再看一眼外面的蓝天,因为死牢没有窗户。他就会向着蓝天叹一口气,心想“悔不当初.........”。因此,这座桥就被人起了个名字叫“叹息桥”。其实,这就是威尼斯人编的故事,我就不信哪个死刑犯经过这里会叹息,他肯定是要狂呼“我冤枉啊”。
总督府的西面是一个广场,就是圣马可广场,也是电影《茜茜公主》里的一个场景出现的地方。茜茜随同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视察属下的意大利王国时,就是乘船在这里登岸。其实,按照历史时间来算,当时的威尼斯应该是属于伦巴底维涅蒂王国。广场的港口边上有两根罗马柱,一个柱头上是威尼斯的标志飞狮,这是威尼斯的保护神圣马可的标志。另一个柱头上是圣马可本尊的铜像,一手拿着一件传道利器打狗棍,另一手拿着另一件传道利器化缘的面口袋,脚下是化来的鱼。


从正面这两根柱子向北走。


总督宫的旁边就是威尼斯赫赫有名的圣马可大教堂。


这里说的圣马可不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但他一开始就和耶稣以及他的门徒们非常熟悉,据说最后的晚餐就是在马可家发生的。后来,马可成为彼得的助手,把彼得的传教演讲都记录下来,写成了新约中的马可福音,被称为圣马可。圣马可最后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传教,并被害死在那里。公元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亚历山大把据信是福音作者圣马可的遗骸从亚历山大偷运出来,然后葬在圣马可教堂的钟楼里。不是下面这座钟楼,当年的钟楼还很小,下面这座是后来重建的。


圣马可大教堂的全称是“圣马可族长天主教巴西利卡”,一般简称圣马可巴西利卡,我们中国人管他叫圣马可大教堂。一提到巴西利卡,就会让人联想到古罗马时期的长方形木拱顶大会堂。后来的基督教堂就是根据这种大会堂逐渐演变而来的。现在所说的巴西利卡已经不是简单的长方形木拱顶,虽然现在都有了十字型平面,但它的建筑形式还是很接近过去的巴西利卡。现在还叫作巴西利卡的教堂一般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所以都有显赫的地位,通常是地区大主教的座堂,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大教堂”。我上次在法国阿维尼翁的教皇宫见到过一个真正的巴西利卡,那是教皇宫里的宴会厅,为了展现当年的模样,还保留了一半的木拱顶,还是典型的摇篮式拱顶。
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圣马可大教堂那五座穹顶,这让我想起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到了近处这一看,果然,这是一座带有典型拜占庭风格的建筑。这座教堂最早是公元832年建成的总督小礼拜堂,规模并不大,后公元十世纪毁于大火又得到重建。但是这都是早期的历史了,那时这座教堂长什么样已经没有记载。现在看到的是公元十一世纪完全重建的,第一次祝圣是在1093年。1094年,当时的总督在一根柱子里重新发现了那具据信是圣马可的遗骸,也不知道这具遗骸是怎么进入这个柱子的,也不知道这总督为什么去抠那根柱子。这具遗骸被称为是圣马可的遗骸,并重新下葬在大教堂里,然后总督率领市政府决定从此开始威尼斯的保护神由圣狄奥多改为圣马可。随后的若干个世纪中,不同的总督又在这座教堂上不断增加自己的小装饰,以便展示自己高雅的艺术品位,所以在以拜占庭为主的风格中还可以看到其后各种艺术风格元素。最后的改装是在十六世纪。
教堂正门之上的露台上有四匹青铜马,叫做圣马可之马。这四匹马的年代没人知晓,它们原来是在伊斯坦布尔,大家推测这应该是拉着一辆战车的四匹马,战车上应该站着图拉真大帝。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从威尼斯出发的,其间威尼斯总督改变战术去攻击君士坦丁堡,得手之后大肆劫掠,这四匹马就是当时劫来的。真品在教堂内的圣马可珍宝馆,外面这四匹是赝品。
这座教堂华丽的正立面非常少见,这种布满马赛克绘画的正立面是拜占庭风格。正立面最早的砖墙现在都贴上了大理石。上层中间是拱窗,两边的拱券里是圣经故事画,从北往南数第一幅是基督下架,就是耶稣的遗体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第二幅上既有亚当夏娃,又有耶稣神迹;第三幅是摩西出埃及;第四幅是耶稣复活。下面拱形门券上的画更华丽,都是马赛克金底的。南面侧门上一幅是耶稣受审,另一幅是犹太人在埃及受奴役。


下面这是正门拱券上的画,这是末日审判,中间是耶稣,右胸有伤口,他正高举右手,表示最后的审判开始。两边有二位天使,一位是大天使米迦勒在扶着十字架,另一位是大天使加百利在辅助审判。耶稣的右手边是圣母,面露惊恐。耶稣的左手边是圣彼得。天上有天使在吹喇叭唤醒下面的死者接受审判,下面是接受审判的死者们,带着各种表情,有的坦然、有的惊恐。


沿着正门往上看,可以看到一匹金飞狮,前爪扶着一本《马可福音》,这是圣马可的化身形象;再往上看就可以看到最上面的圣马可雕像,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马可福音》,右手在打着演说时的手势,这是在宣讲《马可福音》。
站在侧面看看。


可以看到五座穹顶中的两座,它们的外形既不是古罗马式,也不是文艺复兴式,这是拜占庭式。还可以看到南翼外立面遗存的红砖装饰,这也是拜占庭风格。二楼栏杆是文艺复兴式;可以看到柳叶窗,这是哥特式;顶上的尖塔和人像也是哥特式。
再看看前厅南立面。许多大小尖顶,包括三座华盖上面的尖顶,这些都是哥特式的。但是看那拱券上的花边和个别的柱子,又都是曼努埃尔式。这些小的装饰都是后来逐渐加上去的,从遗存下来的红砖外墙面,就可以看出整个教堂的根基还是拜占庭风格的。


圣马可大教堂大门的对面是市政厅,拿破仑1797年占领威尼斯的时候把这里作为他的行宫。


站在市政厅门口,就可以看见卡纳莱托在《圣马可广场》里描绘的景色。


圣马可钟楼一侧的市政厅南翼现在是商业设施,楼下有咖啡馆,门前有几位乐手奏着施特劳斯和兰纳的圆舞曲,吃客们则是和着拍子悠扬地或吃一口肉、或喝一口酒。


然后我们就看见了贡多拉。


贡多拉的前面有花里胡哨的装饰。


我们也去尝试坐贡多拉,我们的船郎很富态。


他架船居然能钻这个小桥眼儿?


你别说,胖船郎还真是带着我们钻过了诸多小桥下。然后就看到了下列风景:












这贡多拉坐着一点都不舒服,像我们在绍兴坐的小乌篷船一样,乘客不许动,就许船郎动。坐着船看了一会儿风景就快抽筋了,幸亏很快就上岸了。在岸上就钻黑黢黢的胡同。


胡同里开办了各种小旅馆,没准儿哪个房间里就住过来威尼斯电影节走红毯的十八线明星,比如1950年的马龙白兰度。


住旅馆的客人都要坐小船,像下面黑影里的那条船,我倒不是说那是黑船。


水上也有哩啦歪斜的贡多拉,岸上还有阿猫阿狗。


看看街头的雕像,这是威尼斯出身的剧作家哥尔多尼,现实主义喜剧创始人,1707年出生于威尼斯,1793年于法国巴黎,卒。说出他的名字有印象的人不多,但是他有一部喜剧在中国很有名,一说大家都知道,就是那部《一仆二主》。


除了有意大利经典的,当然还要有意大利之外的艺术家的影子吧?瞧瞧这个,血色梵高。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吃吃喝喝。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咦!这座桥边有很多外国人在排队合影留念,我也去排队,俗话说“有队不排傻瓜蛋”嘛。排到我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应不应该和这桥合影?先把它拍下来再说。


这座桥叫做里亚托桥(Rialto)。这个地方最早在1181年的时候有一座浮桥,是横跨威尼斯这条最宽阔水道的第一座桥,桥这边是圣马可区,那边是圣保罗区。有了桥之后,桥边就聚集了很多摊贩,就形成了一个市场,叫做里亚托市场,相当于北京市区内的大钟寺农贸市场,属于早晚要被取缔的。摊贩一多,当然浮桥的通行能力就不够了,捉襟不仅见肘,都见了胳肢窝了。威尼斯市府就在这里建了一座木桥,交通拥堵有所缓解。那桥也是现在这样的单孔拱桥,两边斜坡,中间有一座大理石风雨亭。下面能通行比贡多拉大点的船,让物流公司可以往城里运送猪牛羊肉和鸡鸭鹅蛋。府上还在桥上一侧盖了些铺房,至少有五座,“铺五房”大概就是来自这里;市府用出租铺房的收入作为桥的维修基金。这个维修基金经常能派上用场,原来的木桥曾被天打五雷轰,烧了五次,然后维修基金被征用了五次。1524年,威尼斯搞了一次船队大游行,大批的群众站在桥上给下面的船队喊好,他们肯定是在桥上跺脚了,不然的话那木桥也不会塌,他们也不至于落入水中做挣扎状。后来的几十年,市府发标用石头建新桥,若干建筑师投标递交了方案,差不多都是古典主义的多拱石桥;评标委员们并不十分满意,就邀请米开朗基罗也来参加投标。米开朗基罗最看不上的就是威尼斯,因为那里老是有人和他竞争,就对威尼斯市政府“哼”了一下,叫做嗤之以鼻。没办法,威尼斯市府只好另请高明。现在的这座桥是威尼斯本地建筑师大蹦迪(Da Ponte)设计的,1591年建成。这座单拱石桥在当时的欧洲属于非常大胆的创新,被很多著名建筑师惊叹“Too Danger”,意思是“太悬”。其实在中国比它早一千年就有了单拱石桥,就是赵州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赵州桥大拱的拱肩上有孔,叫做敞肩,便于行洪;这座里亚托桥的拱肩是封闭的,说明威尼斯只有潮汐引起的水面涨落,而没有陆地河流的洪水奔流。现在,这座里亚托桥成为威尼斯的地标之一。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这里排队和这座桥合影?原来这座里亚托桥曾经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是剧中场景之一。哈哈,原来老外旅游也是到处找名人勾连物合影啊?比我们还不堪!
游完城中诸景,我们便去水边的一座铜像下集合,准备乘船观看河上诸景。这也是一座意大利英雄骑大马舞大刀的铜像。


上面的意大利英雄是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位国王埃马努埃尔二世,导游说他是意大利国父,从是他在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来说,把他奉为现代意大利的国父倒也不过分。基座上的铜像是圣马可和飞狮。我们的导游们正在铜像下做出各种麻人的动作吸引我们快来集合。


朋友们到齐之后,我们就登船沿着黄金水道(Grand Canal)向着太阳开去,“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嘛。
下面这是圣乔治马焦雷大教堂(Basil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本笃会教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代表作之一,建于1566年。这里原来有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帕拉迪奥1560年来到威尼斯后,受修道院委托,按照当时流行的风格重建了这座教堂。教堂的正立面是全白大理石,在蓝色海水衬托下非常耀眼。帕拉迪奥把古罗马殿堂风格运用在了基督教堂的正立面,保持了巴西利卡建筑风格的建筑结构,外墙还是红砖的。可以看到高中厅和低侧厅,中厅有高窗。正立面的中厅是四根巨大的罗马柱支撑的三角楣,三角楣内部没有浮雕,而是在顶部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圣马可雕像。正立面两边侧厅上的斜线构成另外一个隐含的三角楣,正立面就像是二个三角楣嵌在一起。正立面这种全白大理石嵌在一起的二个三角楣是帕拉迪奥的符号。侧厅正立面立柱上也有两座白色大理石雕像,一座是圣乔治,另一座是圣斯蒂芬。教堂的平面看上去是中厅长侧翼短,但是十字交叉却是在中间,这个既不是典型的拉丁十字,也不是典型的希腊十字。十字交叉处的顶端是文艺复兴式穹顶。


船再往前走就看到了圣母感恩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简称感恩大教堂(Salute)。中国一般管他叫圣母安康大教堂,这是从英文Santa Maria of Health翻译过来的。1629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大瘟疫,1630年夏天也传到了威尼斯,威尼斯在这场瘟疫中减少了三分之一人口,这场瘟疫是著名的欧洲黑死病之一。在这一年的十月份,威尼斯市政府决定修建这座教堂,但是并不是把它献给保护者圣马可,也不是为了阻止瘟疫,而是把它献给圣母玛利亚,因为政府认为她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保护神。教堂建成后,每年的圣母升天纪念日,威尼斯所有官员都要列队从圣马可广场走到这座教堂,举行仪式感谢圣母把威尼斯从瘟疫中解救出来,还为此专门在黄金水道上架设一座浮桥。这座教堂是一座巨大的八边形大殿,上面有两座穹顶,两个钟楼是在后面,我们在来的时候见到过它的后面那个小穹顶和钟楼。它的正立面是四根巨大的罗马柱支撑着一根巨大的横梁,组成一个托斯卡纳框架。这个框架上有一个小的不成比例的三角楣,三角楣里面是一个圆窗,顶上是抱着基督的圣母像。教堂正面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青铜大门。教堂看上去非常宏伟,各个立面布满各种装饰和人像,八个角上都有非典型涡卷和反向涡卷,还有非典型的Balustrade栏杆,这些都表示这是早期巴洛克风格。圣母两边的雕像是圣乔治和圣西奥多,正面四根立柱之间那些雕像是四位福音作者,上面是圣马可和圣路加,下面是圣马太和圣约翰,其他那些雕像是基督教圣徒和先知们。威尼斯的这座圣母感恩大教堂是早期意大利巴洛克的典型建筑,它的设计者隆格纳(Baldassare Longhera)因此一举成名。这件建筑也成为很多西方艺术史书中早期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范例,我们这次看到了这座建筑的实物。
这座教堂也是威尼斯地标之一,威尼斯风景画家卡纳莱托和英国风景画家透纳(Turnar)的画作中都出现过这座教堂的穹顶,它是威尼斯天际线上最重要的一点。


既然我们的船走的是黄金水道,当然就会在河上看到上面提到的里亚托桥。


顺着水道走下去,看到这样的景色。


是不是和卡纳莱托下面这幅画里一样?


还看到这样的景色,天际线上是圣母感恩大教堂的穹顶。


威尼斯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很值得看一看。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紧游多日后,便当一歇。怎么歇呢?当然就是要饱食终日。中国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其实这个老话是有出处的,它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有一卷《郦生陆贾列传》,其中记载在楚汉相争的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著名的专家学者郦食其向汉王刘邦进言益夺取屯粮之地敖仓,言中便有“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其中的道理很朴素,那就是“有奶便是娘”。中国人对食的重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有丰富的餐饮宝藏,而且有长大的中式菜单。意大利人在欧洲就算是梦醒的比较早的,意餐好赖算是欧式大餐之一。即使如此,意大利最有名的也就是二道菜:一个是披萨,另一个是意面;剩下的就都是兔子菜了。近年来,意大利的经济不太给力,政府就使出了最基础的一招,那就是像中国人那样把餐饮业搞上去,看看意大利人的胃能不能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的导游非要让我们看看意大利政府在推动餐饮业发展上做的功,就和司机合伙把我们拉到一个意大利北部吃饭中心。


这就是一个餐饮大棚,但是特别大。进了大门一看,居然有一个财神爷灯笼站在门口。


里面各种吃物都有,看看这个意大利火腿,他们是生吃这个,幸亏上面没有血。


各种水果,顺便看一下价格。


繁花似锦的意大利糖球。


乐维萨咖啡专柜。


很多各种意大利人在等着他们的吃物被端上来。


我对意大利吃物消化能力有限,我就去找中餐,没有结果。只好在下面这个阿黑哥店里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二个面包。


网上曾经有各种中式英文,有一个很经典的叫做“You share rose get fun”。很多人尝试把它翻译成中文,最有情调的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正确的中文翻译是“鱼香肉丝盖饭”。我们在意大利美食广场没有吃到鱼香肉丝盖饭,然后就登车去下一站歇着。
意大利的工业还是挺发达的,特别是汽车工业。意大利有菲亚特这样的通俗产品,也有玛莎拉蒂、兰博基尼这样的豪华车。我们下一站要去意大利的一个跑车工厂歇着,当然不能到车间里面去,他们只让我们去展厅里歇着。


对,这是法拉利。
先看看早期的车。


F40,1987年。


288 GTO,1984年。


ENZO,2002年。




FXXK,2018年。




太空车




为阿尔法罗密欧代工的8C 2300 Spider。




SF71-H,2018年。


经典老款。




最新款,正在拍广告片。


看着都很漂亮,不知道贵不贵。不贵也买不起,买了也没处开。看看得了。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威尼斯是在意大利东海岸,也就是亚得里亚海滨。从威尼斯向西横穿亚平宁半岛一直到地中海滨拉斯佩齐亚(La Spezia)的某处悬崖边上,这里有一处意大利的国家公园,它是五个悬崖上的村落。这几个村落加上延绵的海岸线和秃秃的山岗被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里就是“五渔村”。
这几个村子周边除了秃山就是岩石,即使有一点土,也都被当地人扫起来装花盆里养花去了。既然没土,它当然就无法结出任何谷米麦粟的果实,就是五谷不丰登呗。那这里的人吃什么?他们下海打鱼吃,然后还把打来的鱼背到城里换饭吃,总之,这里当地人都是渔民。这个鬼地方往北不远就是热那亚,所以古时候肯定是属于热那亚共和国的地盘,但最早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热那亚人在这里发财。估计在后来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和热那亚人打斗的时候有一部分热那亚难民逃到了这里,因为这里与世隔绝,所以这些难民就在这里苟延了下来。这个地方不通公路,只有一条小路走山羊。这些难民也造不出大船,就会砍树挖成独木舟在悬崖下面捞点小鱼。所以他们就搬石头垒点房子当起了穴居人。一直到了19世纪,拉斯佩齐亚盖了一家军工厂,然后修了一条小铁路经过五个渔村中的二个。这下好了,村里走得动的都扒火车脱离苦海讨生活去了,就是坐火车走西口了。如此这般地到了1970年代,不知道是谁发起了旅游农家乐,不对,是渔家傲,五渔村才开始恢复了生机。有人用火车运来了砖瓦,盖起了小房子,然后又运来了各色油漆把房子都刷上色,让人站在海上的船甲板上可以看见这里有五颜六色的房子。慢慢地,有人来观察渔村了,那个还不能叫旅游。后来就有了铁路上的客车,这才真是开启了旅游大业。现在村里的旅游从业者已经没有什么当地人了,都是职业旅游工人,平日在村里接待游客,每年有假期出去散心。现在的旅游火车可以通达米兰、都灵、托斯卡纳,肯定要通到罗马,条条铁路通罗马嘛。沿着海岸也有渡轮通航,人们可以从海上观望几个村子的彩色建筑,还可以咂嘴评论岸边着装和未着装游泳学家们的身材婀娜否。其实最先锋的旅游方式是在五个渔村之间练足,叫做“蔚蓝色足迹”,原来是走那个羊肠小道,现在可以走一条木栈道。目前从一号村到二号村之间的“情人步道”已经关闭,据说有人和隔壁老王共走这条步道,结果被正牌发现追过来,从山上推下来一块大石头把老王给薨了。
我们来的这一天,晴空万里,日头热的能晒死一匹马。人们都站在峭壁阴影的阴凉下看那边没阴凉的岩石。


可以看到山崖栈道上一个人都没有,一来因为太晒了;二来因为那就是“情人步道”。还可以看到海面上有小型轮渡。村办码头在山窝里,外面用石头堆了一段防浪堤。


看看这一小截弯曲的海岸。


像吃东西一样,有人喜辣;有人怕辣。中国人一般都怕晒,晒黑了就惨了。老外都不怕晒,他们就去那边阳面山上吃日光宴。


海湾里有着装的游泳学家,他旁边水里还有一位,不知道着没着装。


除了我们,山崖上还有一架海鸥在观望他们俩。


这里的海水非常清澈。


从这边可以看到山上村庄的边缘。


村口还立着一棵消息树。


老房子刷绿漆。


在这里晾衣物都是在背阴处。


看看,太阳晒着的一面墙上油漆的都已经褪色了。


旅行的画家描绘的五渔村。


村里的平安大街。


大街走到头有一一片空场,不知道当地人是不是把它叫Plaza?


Plaza上种着金边剑兰。


大街两边的房子,鳞次栉比。


移步平安大街,投身汹涌的客流。


小店里出售从义乌批来的各种塑料海鱼,没见到带鱼和黄花鱼,估计五渔村的厨子就会烹彩色鱼。


老王和小李正在街边渔家傲里吃五渔村厨子烹的彩色鱼。


这里还有不少等号的。


本地的酒吧里都有厨子,所以在酒吧吃饭是正业,喝酒反而成了副业。


顺着平安大街走到另一头,就可以到达胜利的彼岸,那里是一个观景台,各路好汉蜂拥过去,然后向后转。


就可以观赏五渔村的景色。




岸边有很多游泳学家在晒太阳。


我见水里有很多白沫,很是纳闷。后来发现原来有人专门跳到水里去吐沫。


看完男女吐沫,我们就往回走,顺便最后看了一眼路边的野花。


我们这次是旱游五渔村,下次要是有机会,应该尝试一下水游。乘船在海上远观五渔村一定也很漂亮,很多年前有一个英国人就这么看过五渔村,那个英国人叫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雪莱有一首著名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其中第一句是“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金庸的叔伯兄弟穆旦把它翻译成“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雪莱的那个“O”,就是穆旦的那个“啊”,中国现代诗人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啊”。比如那首著名的“大海啊,全是水;骏马啊,四条腿”。
你看,这本来是说五渔村,结果却写到了中国当代诗歌,这就是意识流。不说了,接着再去下一个景点。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离开五渔村,沿着意大利西海岸向南,大约一百公里就可以到达托斯卡纳大区一个古老的城市,很有名的,就是比萨(Pisa)。比萨和披萨(Pizza)没什么关系,比萨读起来重音在后面的“萨”;披萨读起来重音在前面的“披”。比萨人虽然吃披萨,但不是只吃披萨,不吃意面。
比萨的历史说不清楚,它最早的居民有可能是贝拉斯基人、希腊人、伊特鲁利亚人,也可能是利古里亚人,但是多数人还是相信是希腊人建立了比萨城。考古的伙计们发现这里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一座城,城里的居民和希腊、高卢人有生意来往。1991年,那些意大利摸金校尉在加里波第竞技场发现了一群古墓,经过鉴定,说那是伊特鲁利亚人的乱葬岗。古罗马人管比萨叫“一座老城”,古希腊人管比萨叫“神秘的内斯特”,古罗马史诗《埃涅伊德》里说河神阿尔菲厄斯在伊特鲁利亚建立了比萨城;维吉尔人传说中说比萨国王珀罗普斯在公元前13世纪建立了比萨城。虽然众说纷纭,但是有一条很明确,比萨是伊特鲁利亚的一座古老城市,肯定是在公元5世纪之前就已经是一座城池了,历史要比古罗马还早。公元前180年,古罗马人占据了比萨,把它作为一座海港。比萨当时还是一座海滨城市,后来随着亚诺河入海口的泥沙堆积,比萨离海岸越来越远了。作为海港,比萨是科西嘉、撒丁岛和大陆贸易的主要港口;并且和法国南部以及西班牙有贸易来往,地位显赫。西罗马倒台之后,公元7世纪的时候,比萨人积极支持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一起对付拜占庭帝国主义者。公元9世纪,来了一个狠角色,就是法国的奠基者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他打败了比萨地盘上的伦巴底人,占领了比萨。这之后,维京人、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大帝分别、轮流、各自占领了比萨,像西罗马帝国其他地方一样,比萨这段历史也是混乱不堪。因为比萨的海港,它也成为地中海上的海军基地,13世纪中叶达到鼎盛。1284年,比萨舰队在梅洛利亚海战中败给了热那亚舰队,比萨由此走向衰落。最后,比萨是作为佛罗伦萨的一部分并入意大利王国的。比萨虽然很古,但是并没有出过很多名人,最有名的古代人是天文学家伽利略,最有名的现代人是安德烈波切利。
我们坐大巴去比萨,那是个午饭后的瞌睡时光,到达比萨的时候正是梦醒时分。我们的大巴没有进城许可,只好在城乡结合部换乘比萨大1路,一直可以坐到古城门口,你看那城门很古老吧?


像在中国一样,城门口围满了各式商贩,卖的都是中国货。看见我们过来,没人搭理我们,肯定是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宝贝根本不感兴趣。我走到看门老大爷身旁,和他聊了聊。我问他这座城有多少年了?他说有一千多年。我问他里面还有住家吗?他说有。我问他住了多少户?他说这个真不知道,不过他知道有九万多人。我问他你怎么知道九万多人,他说一共发了不到十万张居民出入证。原来如此!我最后问他你知道这里最老的建筑是哪个吗?他说他就知道那段城墙是最新的。


最新的这段墙建于1156年。这是老城的北墙,现在墙下围着的是“奇迹广场”。广场的主要建筑是比萨大教堂和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整个广场,包括其中的所有建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组建筑的核心是大教堂。


公元752年,矮子丕平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他死后,他的儿子征战多年,控制了包括西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土地,并且在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这就是查理曼大帝。加洛林王朝时期由于西欧得到了短暂的统一,以及查理曼大帝在其地域内的积极推动,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艺发展高潮,这就是所谓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加洛林文艺复兴在建筑艺术方面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罗曼风格”建筑样式。查理曼大帝死后,西欧很快又四分五裂,法兰克王国被分成了三块。但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成果并没有被放弃,罗曼风格又在欧洲建筑中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好几百年。罗曼式建筑指的是公元10世纪末在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基础上的创新,借鉴了拜占庭装饰风格。而且,西方教堂大门向西就是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开始的。比萨大教堂建于1064年,正是罗曼风格兴盛时期,可以看到意大利罗曼建筑的显著特点。
比萨大教堂的全名是“圣母玛利亚升天大教堂”,是比萨大主教的座堂。教堂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典型的长方形会堂,这就是所谓的巴西利卡。罗曼式在长方形会堂增加了二个侧翼和后面的圆厅,形成了拉丁十字平面。而且,罗曼式开始在十字交叉处建有穹窿顶。这座比萨大教堂外面的上层布满了小柱廊,有全柱,也有半柱。柱廊的拱券有半圆拱,还有叶形拱。这些都是罗曼元素。但是,比萨大教堂已经和早期的罗曼式教堂有了不小的区别,它显得更加宏伟和高大。看看它的正立面。


中厅非常高大,可以看出来每侧有二层侧厅。由于有强大的侧厅支撑,正厅才能建得很高。墙面上是各色大理石镶嵌的图案,这是拜占庭镶嵌画的风格。正面三座大门都是青铜的,布满浮雕。而且,你看那些柱子,都是不带凹槽的,可是科林斯柱头的雕刻非常复杂。最奇妙的是中门两边的门柱,居然布满了浮雕。这个柱子上的浮雕和连接到两边侧门的横向假过梁装饰一样,都是花卉和草叶,并不是宗教人物。罗曼晚期的大门是内凹的,这里还不是。正厅顶端三角形山花上有一座雕像,那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基督。正厅和侧厅立柱上一共还有四座雕像,那是《新约》福音的四位作者。
看看正门拱形门楣上面的画,这是一幅拜占庭晚期风格的《圣母升天图》,四位天使簇拥着圣母玛利亚正在向天堂飞去,圣母双眼向上望去。右边侧门上的画是《圣里帕拉塔》,这是公元3世纪在罗马帝国皇帝德西乌斯迫害下殉教的一位基督徒。左边侧门上是施洗约翰,正在维护。


看看南翼外部,尖顶上的希腊十字架是比萨城的标志。可以看到正厅和侧厅的屋顶还是木顶,这也是早期罗曼风格。


看看东面的后厅外部,极为华丽的罗曼式装饰,已经有内凹门的雏形,让人叹为观止!


由于罗曼式建筑是基于巴西利卡这样的会堂的,因此,它的教堂和洗礼堂、钟楼都是独立的建筑,并没有集成在一起,特别是在意大利,我们还会看到三者独立的教堂。后来,到罗曼晚期,洗礼池就被放在前厅了;而且钟楼也集成在前厅了,就取消了分离的洗礼堂和钟楼。比萨大教堂的洗礼堂在教堂的前方,也就是西面。洗礼堂、钟楼和教堂距离的远近决定于场地的大小,并没有一定之规。比萨“奇迹广场”的面积非常大,有将近9公顷,因此,洗礼堂和教堂之间就有很大的距离。


这座洗礼堂是献给圣约翰的,也就是施洗者约翰,曾用约旦河水为基督洗礼。看看这座圆形洗礼堂的整体。


洗礼堂的整体风格和大教堂一样,也是罗曼式的,它建的比大教堂晚,是在1153年。你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它的建筑上有不同的风格。墙面、外墙下部的装饰和穹顶都是罗曼式,但是外墙上层的柱廊、尖拱和小尖塔却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原来,自建筑师迪奥提萨维(Diotisalvi)1153年开工建设,直到14世纪都没有彻底完工;后来的建筑师比萨诺兄弟建造了那些哥特式装饰。这座洗礼堂是意大利最大的洗礼堂,如果算上穹顶上面的施洗者圣约翰铜像的话,它的高度甚至比后面的钟楼还高那么几公分。看看它对着大教堂的正立面。


青铜大门每一侧有两根带浮雕的圆柱,这个浮雕和教堂正门圆柱上的浮雕一样。这两根圆柱中间还夹着一根拜占庭式方柱,方柱的一个面上有浮雕。青铜大门上方有二道过梁,下面一根过梁上的浮雕描绘的是施洗者约翰的故事。上面一根过梁上的浮雕是一组人物,中间是耶稣基督,他的右手是圣母玛利亚,左手是施洗者约翰;两边其他人物是天使和福音作者们。过梁之上的拱形门楣里是一座圣母圣婴雕像。
来比萨大教堂最要看的当然是教堂侧后方的那座钟楼,也就是“比萨斜塔”。


这座钟楼真是够斜的,没有人敢站在它倾斜一侧,倒不是怕塔倒下来,我估计还是怕被塔上有人或物跳下来砸着。


这座钟楼开建于1173年,到1372年才把最上面的钟室建好。据说当时盖到三层的时候,松软的地基就开始下沉了,引起钟楼向南侧倾斜过去。包工队因见此塔要倒,便停工站在远处看热闹,这一停工就停了一个世纪,包工队也没结回来工钱。建筑师肯定也没拿到设计费,最后被活活饿死。这个倒霉的建筑师可能是比萨诺,也可能是迪奥提萨维。走近斜塔看看。


可以看出来从下到上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具有统一的风格,和大教堂一样,都是罗曼式风格。不带凹槽的科林斯柱子,最下面底层是半柱,墙上很朴素,没有多余的装饰。二层向上,封闭的塔室外有一圈柱廊,每层都一样。
从远处再看看。


从三层往上,每层的倾斜一侧层高都高一些,最顶上花哨的钟室明显向回倾斜。盖到三层停工之后,比萨就开展了和周边的混战,包括热那亚、卢卡和佛罗伦萨。那个时候正是查理曼大帝死后三子大闹法兰克的大分裂时期,意大利北部又陷于混乱。不过,他们去打仗而停建比萨钟楼的边际效应倒是很有正能量,钟楼下面的地基被三层楼的大石头给压结实了,钟楼停止了继续倾斜,地基稳定了。1272年,钟楼建设重新上马,改变了层高,钟楼看上去就有点歪七扭八。比萨在1284年的梅洛利亚之战中输给了热那亚,钟楼建设又下马了。一直到1319年,工程重新上马,到1372年,终于把第七层钟室盖好了。钟室里一共有七口钟,铸造于不同时期,从1473年到1719年。神奇的是,它们的钟声正好是音阶中的七个音:都来米饭馊拉稀。前景中是一座带有比萨城市徽章的三个小天使雕像,这座雕像原来是在一处叫做“普蒂喷泉”的地方,后来移到这里。奇迹广场上还有其它雕塑,看看下面这个,也是从古代喷泉搬来的,一个大酒杯,上面的浮雕是古代的比萨待业青年。


大教堂的东南角是斜塔,东北角则是一栋楼房,这是大教堂附属的慈善医院。医院门前立着一根大理石柱子,柱子顶端有一尊铜像,是二个小孩在喝狼奶。


这尊铜像叫做“卡皮托林之狼(Capitoline Wolf)”,卡皮托林是古罗马七个小山丘之一,这二个小孩是古罗马城的创立人罗穆卢斯(Romulus)和他的弟弟雷姆斯(Remus)。按照罗马神话,希腊人进攻爱琴海边特洛伊的时候,维纳斯的儿子埃涅阿斯逃出城去了意大利那个叫做拉丁姆的地方,我怀疑这就是伊特鲁利亚人的来历。埃涅阿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王国,其实就是一个部落,叫做阿尔巴。这应该是公元前1200年的事情,因为是神话传说,不可十分当真。这个部落延续十五代到公元前770年的时候,酋长是一个叫努米托的大哥,他有一个小弟叫阿穆略。阿穆略有钱,他继承了祖上从特洛伊带出来的珍宝。这个小弟阿穆略用钱雇了一批刀客推倒了大哥努米托,然后自己扶起倒在地上的交椅坐了上去,当起了酋长。努米托虽然倒了,可他还有一个女儿,战神马尔斯也不怎么就遇见了这个女儿,就看上了她,还让她怀孕了。新酋长小弟阿穆略怕倒下大哥努米托的女儿生出来的儿子找他报仇,就把生出来的一对双胞胎男孩放在一个篮子里扔到一条叫做台伯的河里去了。篮子漂到下游一个弯道的时候就卡在岸边的一个树杈上,这俩孩子一看篮子不走了,就开始哭闹。孩子的哭声引来了岸上的一匹母狼,母狼一看见两个小孩也非常喜欢,她就把篮子拽回家了,把这两个孩子当成宠物养着玩儿,给他们喂奶吃。这边努米托的女儿就到处嚷嚷说我的二个儿子丢了,他们的爸爸是战神马尔斯。这天,一个猎户去打狼,就发现了母狼家里战神的二个孩子,就赶快把孩子抱回了家,给他们起名一个叫罗穆卢斯;另一个叫雷姆斯,猎户把战神的儿子们养大。孩子长大以后,猎户就把他们的身世告诉了他们,他们兄弟俩就去找阿穆略报仇,杀了阿穆略,占了他的地盘,然后把姥爷努米托扶起来继续做酋长。兄弟俩回到母狼的老家去建新城,新城建好之后,兄弟俩也不因为什么打了起来,结果这次是大哥罗穆卢斯赢了,他把新城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然后当起了国王。这就是我在最前面说的古罗马的来历,基本都是传说,不要对我质疑。
这座铜像中,上边的那匹狼据考证是公元前6世纪伊特鲁利亚人所作,下面的二个小孩是16世纪时后人加上去的,属于狗尾续貂。这组铜像的真品现在罗马,这里的这一套肯定是赝品。可是,为什么比萨人立一个古罗马英雄来拜呢?我在旁边找人问了一圈,没人知道,他们都是出来打酱油的。
据传说,比萨斜塔曾经被淘气的伽利略爬上去往下扔铁球。他在钟楼顶上倾斜的一面往下扔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结果它们同时落地,他由此推导出自由落体定律(Free fall law)。不过,伽利略本人并没有记录过这个实验,比萨大学校刊里也没有这个实验的记录,这个故事只能当作故事听。除此之外,传说伽利略还在比萨大教堂里做过单摆实验,他用穹顶上吊下来的的一盏灯做的这个实验,发现单摆的周期和振幅无关,也和摆球的质量无关,而与摆长有关。为了把故事编圆了,比萨旅游局的人说当时做实验的不是现在教堂内的吊灯,而是一个比它小的灯。总之,因为伽利略是比萨人,还在比萨上大学,所以比萨人就尽量编些故事把伽利略焊死在这里。虽然如此说,终归不能否定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奠基人的伟大。
比萨斜塔作为一个斜塔,是世界上最邪的塔,邪在这么斜居然还不倒!但是,整体看比萨大教堂的若干座建筑物,他们是最经典的意大利罗曼式建筑之一,虽然不是最漂亮的,但是已经比法国的那些罗曼式教堂宏伟多了,而且保留了教堂、洗礼堂和钟楼分立的形式,外墙也还是早期罗曼式朴素的样子。真是非常值得看。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从比萨沿着瓦诺河向东一百公里就是意大利乃至世界著名的文艺城市佛罗伦萨(Florence)。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在这里兴起,也在这里达到巅峰。这天晚上,我们到了一个酒店去睡觉,为了让我们预热一下,店家就在房间里挂了美术大师名画。我的房间里挂的不是佛罗伦萨大师的画,而是梵高的《午间休息》,这是梵高向米勒致敬的一幅画。


这个佛罗伦萨是托斯卡纳大区的首府,最早公元前200年已经是伊特鲁利亚人的一个村落,或者你愿意把它叫做部落也行。公元前80年,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的那个苏拉消灭了这个村落。苏拉之后,公元前60年,凯撒在这里建了一个居住点,用来安置退伍老兵和转业军人,成为一个营地。为了让这些退伍军人开心一点,凯撒就把营地建在瓦诺河谷的百花丛中,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佛罗伦提亚(Florentia),就是“鲜花盛开的村庄”的意思。这个地方正好在北方通往罗马的大路上,而且地处富饶的瓦诺河谷,所以很快就发达起来了,在一直到罗马帝国时期都很繁荣。西罗马帝国自行解散以后,东哥特人占据了这里,这里成了东哥特和拜占庭二伙强人大战的地方。然后伦巴底人、查理曼大帝先后拿下这个地盘,到公元1000年的时候,这里是托斯卡纳公爵雨果的领地。从此,佛罗伦萨的艺术黄金期开始了,它的名字也简化成Firenze,就是Florence。徐志摩把它叫做“翡冷翠”,很高冷。1013年在佛罗伦萨最高处盖起了一座圣米尼亚托大教堂(Basillica di San Miniato al Monte),这是一座巴西利亚,后来在1059到1128年被改成了罗曼式大教堂,现在还在,号称是托斯卡纳最有范儿的罗曼式教堂。1100年,佛罗伦萨创造了汇票,方便了银钱上路旅行,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我们中国,最早的官方银票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设立益州银票务,发行官方交子。如果说民间交子,也就是民间银票,那就要再往前100年到北宋初期赵匡胤年代。中国的金融一直都早于西方,不过那个时候的交子和佛罗伦萨的汇票更接近纸币。佛罗伦萨艺术发展黄金期开始于公元1000年,中国这个时候正是北宋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佛罗伦萨发达以后,有钱人就开展了一场反抗贵族运动,运动的结果是1293年的《正义法规(Ordinances of Justice)》。这部法规决定由有钱人组成的长老会掌权,叫做“胖子”的大款在长老会占多数席位,“瘦子”小款占少数席位,平民没有席位。当时最胖的大款是薅羊毛的,毛纺织业是佛罗伦萨最来钱的岗位。进入15世纪,柯西莫美第齐开始了发光发热,这是美第齐家族的第一代。柯西莫特别有钱,他开出来的路不是一条血路,他往路上 ,你想,那后面得跟上来多少人呀,连教皇都跟在后面。他用金钱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和联盟,他的儿子皮耶罗继续照此办理,到他的孙子劳伦佐(Lorenzo)的时候,美第齐家族已经统治了佛罗伦萨。劳伦佐是一个伟大的艺术爱好者、赞助人和保护人,其实就是一个伟大的甲方。他向很多美术家定制各种艺术品,还去佛罗伦萨潘家园淘弄各种真假古董。他去世以后葬在美第齐家庙里,米开朗基罗为他制作了牌位上的雕像,被人称作《思想者》,不知道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那座《思想者》有没有启发。


劳伦佐不仅爱好美术,还喜欢音乐、诗歌,因此被世人叫做“高雅的劳伦佐”。1492年劳伦佐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皮耶罗二世接了班,这小子不争气,居然敢和法王查理八世对抗,结果吃了败仗,还在比萨和人家签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最后,佛罗伦萨人民一起决定开除这个皮耶罗二世,把他流放到科西嘉岛上去了。等会儿,被流放到科西嘉岛的是拿破仑哈?那皮耶罗二世就是被流放到另一个岛上去了。到此,美第齐家族辉煌史的第一幕落下。佛罗伦萨接下来这一段时间很混乱,到1537年,美第齐家族又发作,当上了佛罗伦萨大公,1569年甚至成为托斯卡纳大公,地区内的党政工团妇诸事一肩挑。美第齐家族在佛罗伦萨一直发光发热到18世纪后半叶,因为后代繁殖能力底下,造成断子绝孙,1737年开始终于倒台。此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国波旁王朝、拿破仑等等把佛罗伦萨管来管去,直到1861年被埃马努埃尔二世划拉到意大利王国,还做了一段时间的王国首都。
如果说托斯卡纳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温床,那就可以说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到佛罗伦萨肯定是要看艺术的,而且是以文艺复兴艺术为主。佛罗伦萨现在旅游的人太多,所以大巴车都只能停在很远的地方,然后坐火车到市内的中心火车站。因为只有二站,所以不用坐高铁,矮铁就行。下了火车,被滚滚人流裹挟到大街上去等红灯。


跟着前面的世界各国人民向前进,就走到了一座楼下。这楼角上有美第齐家的徽章。


这个徽章上有六个小球,再加上美第齐的英文是Medici,就有人说美第齐家是做药丸出身的。这个纯粹是谣传,美第齐家族从来都否认这个说法。美第齐家族发达的时候,西方还根本没有药丸,要有也是药水。他们那时候主要是靠放血治病,每个医生家里都养了一池子蚂蝗,随时准备抓两条揣兜里去出诊给人看病。真正的西药都是18世纪以后的事。中国最早的药丸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那里面已经有丸、散、膏、丹、酒的记载。美第齐家族是靠开银行发的财,也就是所谓的钱庄。
一转身,发现我们正站在一座教堂前面。


这是圣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ia of the Flowers)呀!这个地方最早有一座老教堂,到13世纪的时候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于是,佛罗伦萨市政府就拆了老教堂盖了一座新的,吐故纳新嘛。1294年,著名雕塑家建筑师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的作品。迪坎比奥当时为佛罗伦萨设计建造了好几处建筑,包括著名的圣十字教堂和维奇奥皇宫。这座圣母百花大教堂1296年开工建造,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到1436年才最后完工,教皇尤金四世举行首次祝圣。按照佛罗伦萨自己的历法,首次祝圣是在1436年的第一天,对应的公历是1436年3月25日。你看,佛罗伦萨居然有自己的立法,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不阴不阳很神奇。
这座教堂晚于比萨大教堂,但还是属于罗曼式建筑,只不过是晚期。看一下这座教堂的正立面。


它的整体构造还是和比萨大教堂一样的,从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罗曼式。这个时期的西欧已经流行哥特式建筑,但是在托斯卡纳仍然顽固地坚持罗曼式。这座大教堂结构完工后,装饰又继续了很长时间,它外墙上的彩色大理石就比比萨大教堂更加复杂,图案更多,也更华丽。这个正立面有各种风格混杂在一起,但是基本可以看作是二个主要风格。三座青铜大门的门楣过梁往下是曼努埃尔罗曼式,没有罗马柱,都是方形半柱和曼努埃尔麻花柱。从过梁往上是托斯卡纳哥特式,内凹的尖拱形门楣拱券,拱券上的尖拱,分布的小尖顶,三座大门上的玫瑰窗和门两侧的柳叶窗,这些都是哥特式的元素。正立面所有的神龛都是曼努埃尔式,最上层的所有出檐下都有叶形伦巴底花边。这种哥特和罗曼式结合的风格是托斯卡纳哥特式的一个特点。这个正立面最早是迪坎比奥的设计,罗曼风格,曼努埃尔风格也是罗曼时期的一个分支。建造只做了下半部分就停工了,上半部分是19世纪重新设计建造的。
看看正门内凹尖拱门楣上的拜占庭风格镶嵌画,19世纪意大利画家巴拉维诺所作。中间坐的是基督,两侧是圣母玛利亚和施洗者圣约翰;下面两侧站着的是佛罗伦斯大主教和柯西莫美第齐。


两边侧门的门楣上也有镶嵌画,看看北侧门上的画,中间坐着的是圣母,下面两边站着的是红衣主教和劳伦佐美第齐。


看看南侧厅正立面上部。尖拱两侧有哥特式小尖塔,尖拱里金色马赛克衬托的高浮雕是施洗者圣约翰。内凹的玫瑰窗,玫瑰窗前面是玛丽亚的丈夫圣约瑟雕像。下面尖拱券门楣里马赛克镶嵌画里背对观众向圣母行礼的是画家巴拉维诺本人。


看看中厅正立面上部。最上面是曼努埃尔式三角楣,里面的高浮雕是手持圣经的基督,脑后的三角形光环应该是表示神的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角楣下面横梁上的浮雕是佛罗伦萨的十位艺术家,从左往右数,我能认得出来的,第一位是米开朗基罗,第三位是乔托,第四位是拉斐尔,第五位应该是《君主论(The Prince)》的作者马基雅维利,第八位是波提切利,第九位是达芬奇。大玫瑰窗下是一排神龛,最中间是抱着基督的圣母,两边是基督的十二位门徒。


看完正立面,我们就往南面走,去看侧面。


在这里最醒目的是十字平面中间上面的八边穹顶。


我们在比萨大教堂的洗礼堂已经见过一座八角形砖砌的穹顶,那座穹顶建于14世纪。这里的这座穹顶更大。最初的设计是迪坎比奥在1296年所作,他设计的穹顶只建造了侧翼,就是下面图片中的小穹顶,这是意大利的第一座砖砌穹顶。


可以看到小穹顶是一个完整的砖砌壳。中间的大穹顶是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1469年完工。可以看到外面加了八条筋。比萨洗礼堂的砖砌穹顶也有八条筋,但那是圆形的。从教堂的东面可以看到完整的北翼,南翼顶上的小穹顶正在维修。还可以看到教堂平面最后面只有一个圆厅。这个平面是典型的罗曼式布置,在巴西利卡上增加同样大小的侧翼和东翼后厅。


看看教堂侧面华丽的托斯卡纳哥特装饰,亮瞎所有人的眼。这是世界上最花哨的天主教大教堂了!




比萨大教堂开建于1064年,而这座圣母百花大教堂开建于1296年,虽然差了200年,但是它们都是起源于罗曼风格。比萨大教堂完成的时候还保持了罗曼风格;这座圣母百花大教堂完成的时候已经表现出带有哥特风格了。但是圣母百花大教堂仍然保持了罗曼式平面布置,它的洗礼堂和钟楼都是分立的。因为这座教堂是拆旧建新,没有比萨奇迹广场那么大的空地,所以这里的教堂、洗礼堂和钟楼就都挤在一起。看看它的洗礼堂。


八角形洗礼堂完工得比较早,1059年开建,1150年完工。这座洗礼堂还是和大教堂下部一样的罗曼风格。看看它的正立面。


典型的带有拜占庭风格的罗曼式建筑。大门横梁上是一组基督受洗雕塑,中间是基督,他的右手是大天使迦百利,左手是圣约翰。正面的青铜大门是早期文艺复兴美术家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401年的设计,21年后才完成。米开朗基罗称这座门是“天堂之门”。吉贝尔蒂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雕塑的第一人,这座门上有十幅近似于绘画的极浅浮雕,描绘的是《旧约》中的故事。从这些浮雕中已经可以看到吉贝尔蒂对透视的尝试,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过去的绘画只有远近目标的大小之分,从来没有过透视。而且,吉贝尔蒂不是仅仅在一幅作品中尝试透视技法,而是在十幅作品中都采用了透视技法表现人物、物体之间的位置。这扇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开始的标志,在西方美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吉贝尔蒂在制作这扇门期间,培养出另一位早期文艺复兴雕塑大师,那就是著名的多纳泰罗(Donatello)。在美术史中,多纳泰罗甚至比老师吉贝尔蒂名气还大。
再来看看那座独立的钟楼。


1302年迪坎比奥去世以后,大教堂就停工了,直到1334年,才又任命著名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接替迪坎比奥的大教堂建筑师,这时乔托已经67岁。乔托为大教堂设计了这座钟楼,这位画家又成了一位高级建筑师,而这座钟楼也因他得名“乔托钟楼”。


可以看出来钟楼上下的风格完全不同。这座钟楼四角是四根方柱,横向有四层横梁构成五层钟楼。1337年乔托去世的时候只完成了最下面一层。1343年由皮萨诺接替他的大教堂建筑师,皮萨诺继续按照乔托的设计完成了第二层,就是带有神龛的那一层,1348年因为黑死病爆发而停工。再复工的时候,塔伦第接替了皮萨诺,并且按照自己的重新设计在1359年完成了上面的三层。看看乔托钟楼的下面二层。


这二层和旁边的大教堂下层完全一致,和洗礼堂风格也是一致的。彩色大理石镶嵌的几何图案和浮雕装饰,有拜占庭影子的罗曼式,也就是所谓的托斯卡纳罗曼式风格。最下面一层每一个矩形框里有一幅六边形浮雕,都是描绘的人类活动,包括航海、丰收等等,最奇妙的是最右边的一个人坐在那里做作业,这个人是欧几里德。大门上哥特式尖拱上的三座人像是“救世主和二先知”,救世主当然是耶稣基督。上面一排菱形浮雕是人文艺术,包括天文、音乐、数学等等。上面一层是二排神龛,上排是空的,下排有四座雕像。最左边无髯者是多纳泰罗所作,可能是他的朋友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往右是亚伯拉罕、以扫和思想家,都是多纳泰罗所作。这些人像和浮雕都是拷贝的,原作被搬到博物馆去了。
再看上面几层,明显地改变了风格。复杂的雕花,外檐下的伦巴底花边,内凹的柳叶窗,花哨的细柱,这个是托斯卡纳哥特式,和大教堂的上层完全一致。


这座圣母百花大教堂华丽无比,和过去看的那些色彩单调的教堂建筑完全不同。从它外装饰的风格变化,可以看到时代变迁的烙印。总之,很震撼!
接下来就是惯例钻胡同,在佛罗伦萨老城里钻营。佛罗伦萨老城里的房子都老得不行了,需要互相扶着才能站住。


这就走到一座加固后的老房子,这是但丁家。


外墙上有一座小小的但丁胸像。


门口有一个业余爱好者在表演,装腔作势地朗读《神曲》。城管一来,他就得跑,因为他肯定没有在城管那儿买票注册。


但丁的学名是杜兰特(Durante degli Alighieri),简称但丁(Dante Alighieri)。但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他既是中世纪诗人,也是文艺复兴诗人,他代表了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转变的意大利文学。在但丁之前,意大利的文学是用拉丁文写作的,但丁是第一位用意大利语言写白话诗的诗人。他最有名的著作是人所共知的《神曲》,完成于1321年。《神曲》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元代,中国的诗歌从《诗经》、楚辞的文言发展到汉代就有了成熟的白话文了,像《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那中国白话诗歌就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但丁的《神曲》对后人影响很大,他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很神奇,而且他还描写了哪些人才能上天堂,当然都是和他要好的人和他喜欢的人。但丁的作品对薄迦丘、乔叟、弥尔顿、丁尼生这些大诗人都有很大影响。当年,1301年,佛罗伦萨把但丁流放出去,还要羞辱他。从那以后,但丁就再也没有回到佛罗伦萨。现在,佛罗伦萨以但丁故乡为荣,不仅杜撰了一座但丁故居,而且还在市中心的圣十字广场上立了一座但丁雕像。


但丁雕像的后面可以看到一个漂亮的罗曼式柱廊。


这是一座教堂的附属建筑,它后面的墙是圣十字教堂的北墙,柱廊里面都是名人墓。这座圣十字教堂是方济会教堂,据传最早是圣方济各本人所建。现在这座教堂是1294年重建的,就是前面所说的由迪坎比奥设计的。这是世上最大的方济会教堂,也是佛罗伦萨第二大教堂。圣方济各(Sant Francis)是一个苦修僧人,这座教堂也保留了非常朴素的风格。教堂的建筑是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相似的没有后厅的十字型,也叫“T”型十字,外墙几乎没有装饰,最接近原始的巴西利卡。到19世纪的时候,从意大利东部来了一位犹太建筑师叫马特嘶(Niccolo Matas),他按照新哥特风格重建了这座教堂的正立面。


19世纪在艺术上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时期,除了浪漫主义的盛行之外,各种经典的艺术都被拿出来重新演绎。艺术家们热衷于重修经典,模仿其它艺术风格,并且把这个潮流美其名曰“历史主义”,出现了新拜占庭、新文艺复兴等等建筑形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新哥特建筑,这是从英国开始兴起的,代表作是伦敦的议会大厦,就是泰晤士河边大本钟下面的那座楼,叫做英国新哥特。这里的圣十字大教堂正立面是意大利新哥特。英国和意大利的新哥特都还比较四平八稳,最激进的新哥特是高迪修建的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让人瞠目结舌。眼前的这个圣十字大教堂正立面没有改动整体构造,也没有改动彩色大理石装饰,只是在上面增加了小装饰。门楣上的尖拱和小尖顶、正厅和侧厅上部横梁上三角楣两边的大尖顶、正厅上面的玫瑰窗,这些都是哥特元素。正厅上面三角楣里增加了一个彩色大理石图案,这个由二个等边三角形叠加出来的六角形叫做“犹太之星”,这是马特嘶的标志,他要用这个标志为犹太人嘶吼一声。马特嘶曾经申请死后葬在这座教堂里,没有成功。这里葬了不少意大利名人,包括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奥尔蒂斯的最后书简》的作者诗人福斯科洛(Foscolo)、哲学家秦梯利(Gentile)和作曲家罗西尼。你看看,都是大名鼎鼎吧?所以这座教堂也叫“意大利荣耀之庙(Temple of the Italian Glories)”。
佛罗伦萨还有非常著名的几个去处,我们是一定要去看的,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上集说迪坎比奥在佛罗伦萨除了建造了圣母百花大教堂和圣十字大教堂以外,还建造了维奇奥皇宫。从圣十字广场走出去不到一公里就到了维奇奥皇宫所在的市政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市政广场上最吸引人的不是地上的石砖,而是那些著名的雕像,真是美不胜收。最先看到的是海神喷泉。


这一组雕像是16世纪雕塑家阿曼纳蒂(Ammannati)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作于1575年。雄赳赳站在那里的海神大理石像是柯西莫一世大公的形象,建造这座喷泉是为了欢呼柯西莫一世建立佛罗伦萨海军舰队。喷泉的周边还有一组青铜像,包括一圈河神、牧神和跃出海面的骏海马。
柯西莫一世这个时候正是钱路宽广、蒸蒸日上的时候,当然不能造一座大理石像就算了。他必须还要有一座像古罗马皇帝奥勒利安那样的骑马像,结果,雕塑家詹博洛尼亚(Giambologna)好赖算是在1594年给柯西莫也雕了这么一座骑马青铜像。大概因为不太情愿,詹博洛尼亚把柯西莫和马都雕刻得有点无精打采。


上面这两座雕像都是16世纪文艺复兴后期的作品,属于样式主义风格。这个广场上最名声鼎沸的当然要说是维奇奥皇宫门口米开朗基罗的那座《大卫》,这一座是影印版,原版的收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冰箱里了。




这座雕像太有名了,关于它的各种大路和小道信息都非常普及,我什么都不用说了,说了也白说,白说谁还说?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在维奇奥皇宫大门的一边,大门的另一边是班迪内利(Bandinelli)的《赫拉克勒斯和卡库斯》,作于1534年。这尊雕像说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逮住喷火妖怪卡库斯的情景,卡库斯正在盗牛劳动的时候,被赫拉克勒斯逮个正着。这个应该是赫拉克勒斯十二大伟绩中的第十次时发生的故事,这时赫拉克勒斯的武器是一根木棒。这尊雕像也是属于样式主义风格。


美第齐家在皇宫门口摆放二座雕像,一座《大卫》代表精神力量;另一座《赫拉克勒斯和卡库斯》代表孔武力量。这是给大家看看: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就是软硬兼施的意思呗。
除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以外,市政广场上最吸引我的就是雇佣军敞厅(Loggia dei Lanzi),这个名字给人没什么感觉。其实它的名字一般叫做“雕像画廊(Sculpture Gallery)。


这座敞厅是1376年由建筑师塔伦蒂建造的,就是前面所说修建乔托钟楼上层的那位建筑师,最早是用来做检阅台的。当时佛罗伦萨实行佣兵制,所以这个敞厅叫做雇佣兵敞厅。这座敞厅一看就是正经的哥特式建筑,是拱券构成的,面宽三跨,进深一跨,这不就是中国乡下的三间大瓦房吗?其实这就是连续的三个哥特式拱顶,这次拱顶的枝肋都顺着柱子落地了,那柱子就是标准的哥特式束柱。落在墙上的枝肋下面也有标准的哥特拱底石。正立面四根柱子之上都有一幅浮雕,这是西方伦理的“四枢德”,也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它指的是坚毅、节制、公正和谨慎。中间一跨相当于是大门,门前有台阶,门两边是佛罗伦萨象征物狮子雕像。大理石雕像敞厅里都是大理石雕像,只有一座青铜的,就是下面这座16世纪文艺复兴雕塑家切利尼(Cellini)的《珀尔修斯》。


珀尔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雕像中的另一个人物是美杜莎。美杜莎是头上没毛长满毒蛇的女妖,谁要见了她的眼就会变成石头。珀尔修斯有一面雅典娜的盾牌,抛过光的,贼亮。他不看美杜莎,而是用盾牌做镜子,在镜子里看美杜莎,然后在雅典娜的教练下割下了美杜莎的头。这座雕像刻画的就是珀尔修斯成功后的那个时刻,他左手握着叫做“剑”的那把刀,右手提着美杜莎的脑袋。切利尼很尖刻,他把美杜莎的脸背对着珀尔修斯,却正对着观众。我也不敢看美杜莎的眼睛,我就举着相机,用相机挡着我的眼,然后把这座雕像拍了一张。珀尔修斯站立的右腿紧绷着、充满力量,左腿弯曲、完全放松,脸上露出得逞之后的喜悦,脚下踩着扭曲的无头美杜莎。这座雕像下面是一个花里胡哨的大理石基座,中国叫露陈台。这个基座其实是一个亭子,里面也有四座小青铜像,也是切利尼所作,这四座小雕像是众神之王朱庇特、兼管旅游的众神使者墨丘利、相当于雅典娜的智慧女神密涅瓦和希腊神话中阿尔戈斯王的女儿达娜厄。
和切利尼的《珀尔修斯》相对的位置是柯西莫骑马铜像的作者、16世纪末文艺复兴后期雕塑家詹博洛尼亚的《强掳萨宾女人》,作于1583年。


16世纪末,文艺复兴进入后期,前面那些大师们的旷世之作成为后人全身心学习和模仿的范本。这个时期的作品让人总会看到起早期大师的影子,美术进入样式主义时期,很多作品都陷入固定的套路。但是,詹博洛尼亚的这座雕像却是一件创新之作。这座雕像述说的故事还是老一套,就是古罗马建城初期罗马男人抢夺邻村萨宾妇女为妻的故事。可是,雕像里的人物按照动作是螺旋上升的,三个人的脸和身体正面朝向不同的方向,身体也是扭动的。虽然整体效果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也就是雕像没有正反面,可是却完美地反映出激烈的运动和紧张的气氛。这座雕像是西方美术史中第一座多人物、多视点雕像。
这座雕像的后面是詹博洛尼亚的另一座雕像《大力神暴揍人头马》。


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就是赫拉克勒斯,这个人头马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中的人物,叫做涅索斯。按照《变形记》中所述,赫拉克勒斯完成十二项伟业后娶了凡女得伊阿尼拉,二口子出门旅行来到奥宇艾诺斯河边,就是冥河。赫拉克勒斯是神,可以直接趟水过河。得伊阿尼拉是凡人,需要人头马涅索斯背过河去。这个涅索斯在这里靠背人过河为生已经很多很多年,有良好的业绩证明他是一个民主公正的好青年。可是这一次太不同了,得伊阿尼拉实在是太美丽了,涅索斯没能过去这一道美人关。赫拉克勒斯过了河回头一看,涅索斯正要强掳得伊阿尼拉,而他媳妇儿正在那里扭曲挣扎大喊救命,就像那个三人雕像里的萨宾妇女。这还得了!赫拉克勒斯从箭袋里抽出一支毒箭,搭上那只画弓,瞄准涅索斯射了他一箭。涅索斯中了毒箭,知道自己立刻就要嗝儿屁超凉,他就使了一个坏。他对得伊阿尼拉说:你老公射了我一箭,我快不行了。我的血是至高无上的,你要是把我的血涂在你老公的衣服上,他以后就会永远对你好。得伊阿尼拉果然用一个烧杯接了一杯涅索斯的血,上岸以后,她就偷偷地把涅索斯的血涂在赫拉克勒斯练功穿的紧身衣上了。赫拉克勒斯穿起紧身衣的时候,涅索斯血液里被毒箭扩散进去的毒药就渗进他的体内,结果赫拉克勒斯中了毒死去。得伊阿尼拉一看这个结果,显然是她中了涅索斯的计,便也一头撞死在南墙下。伟大的、无敌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就这样死去了,一点都不壮烈。这座雕像描绘的不是赫拉克勒斯用箭射涅索斯,而是像在维奇奥皇宫门口对付卡库斯那样,是用一根木棍。那尊雕塑是詹博洛尼亚的前辈班迪内利的作品,可能詹博洛尼亚是用这根木棍向前辈致敬吧?
正门前,也就是敞厅的中央,是一座古罗马雕像,叫做《墨涅拉俄斯抱着普特洛克勒斯》。


这是一座经过修复的公元2世纪中叶弗拉时期的希腊帕加马雕像,在罗马发现的。墨涅拉俄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斯巴达国王,阿伽门农的弟弟,海伦的丈夫。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之后,墨涅拉俄斯和希腊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联合所有希腊英雄向特洛伊开战,发动了特洛伊战争。普特洛克勒斯是希腊军中的美男子战士,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相好。在一场战斗中,普特洛克勒斯穿着阿喀琉斯的铠甲进攻的时候,被特洛伊国王的长子、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尔一箭射死。墨涅拉俄斯冲上去冒死抢回了普特洛克勒斯的尸体。这座雕像说的就是这个抢回普特洛克勒斯尸体的情景。
英雄阿喀琉斯刀枪不入,无人能敌。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要点,就是“阿喀琉斯之踵”,结果在进攻特洛伊时被阿波罗箭射脚踵而亡。阿喀琉斯死后,他的儿子皮洛斯子承父业,参军进攻特洛伊。希腊人使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之后,阿喀琉斯也不通过什么管道显灵说特洛伊国王的女儿波吕克塞娜是他的战利品。阿喀琉斯的儿子皮洛斯杀死了特洛伊国王的小儿子,并且强掠波吕克塞娜为阿喀琉斯献祭。下面这尊雕像就是《皮洛斯强掠波吕克塞娜》,19世纪意大利雕塑家费迪(Pio Fedi)作于1865年。


雕塑中也是一组人物,高高在上的皮洛斯,脚下是被杀死的国王小儿子;皮洛斯左手和左腿夹着波吕克塞娜,他的右边是伤心的母亲要抢回被掠走的女儿。这座雕像的结构反映出当时浪漫主义的特征,虽然人物众多,但却有一条主线从左下角向右上角走去,这种典型的对角线布局在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萨达纳巴尔之死》中见过。费迪做这座雕像的时候,德拉克洛瓦已经去世,而且浪漫主义绘画也已经衰落,印象主义绘画已经开始兴起。在雕塑方面,十年之后,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的《青铜时代》完成。
敞厅的后墙下还有五座古罗马雕像,这些雕像是1541年在罗马发现的,据信是图拉真或者哈德良时期的作品。看看下面这座,五座中的一座,《小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Minor)》,这是卡里古拉的妹妹,尼禄的母亲。尼禄当上皇帝之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小阿格里皮娜。我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还见过一座她的胸像。


下面这座少女雕像据信是《小美提蒂娅(Matidia Minor)》,她的母亲是图拉真大帝的侄女,她的表姐是哈德良皇帝的皇后。五座中的另一座。


这两座雕像都带有明显的古罗马风格。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雕塑的写实风格,更加注重表现细节,特别是衣物褶皱。你看上面那座《小阿格里皮娜》,衣物褶皱已经夸张得不得了。古罗马时期的纺织业根本就没有高支纱,都是麻袋片质量的布,哪里能出来这么多褶子?古罗马时期的人像身体部分解剖更加细致,比例也更加协调,而且对人体的平衡也表现得更加完美。但是,古罗马人像的头部和身体的比例完全不对,每个人都是小脑袋,而胸像又都是大脑袋。给人的感觉好像身体和脑袋不是一个人的,要不就是分别雕出来的。另外一个,古罗马沿袭了古希腊的特点,人都长得很精致,但是没神儿,也就是只注重形似,不注重神似。就因为这一条,有人说古罗马人像是从死者脸上用蜡套下来的模子雕刻出来的。
看完这些美不胜收的雕像,下集去维奇奥皇宫里面参观。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1299年,佛罗伦萨执政当局发出动议:咱们应该盖一座高楼,不仅可以用来宴宾客,而且要显高级,你看人家重要的城市都有高楼。后来在全体代表大会上决定盖一座,而且这座楼要安全可靠、易守难攻,能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让市政首长们有一个坚固的巢穴。然后,迪坎比奥就被请来在乌贝蒂家凡蒂宫的废墟上盖起了一座高楼。被流放的吉伯林党人乌贝蒂当时被人称作是佛罗伦萨的叛逆,在他家老房的地方盖新楼就是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这座楼就是一个中世纪要塞式的城堡,没有什么太多的艺术特点,只不过有二排哥特式柳叶窗而已。后来,15世纪的时候由建筑师米凯洛奇(Michellozi)在柳叶窗叶形拱肩上增加了一点装饰,十字和佛罗伦萨百合花,也没漂亮多少,不注意的话根本看不见。楼顶上的城垛和雉堞也是乏善可陈,人家维罗纳的雉堞不管怎么着还弄点花样,这里就是一个方块。楼顶上的瞭望塔是本城制高点,叫做“母牛塔”,里面曾经关押过起家之前的柯西莫美第齐和代表黑暗中世纪的本城宗教头目萨沃纳罗拉。1540年柯西莫一世得势之后从美第齐宫搬家住进这座宫,后来他又从这里搬家去了皮蒂宫,然后就把这里叫做“维奇奥宫”或者老宫了。柯西莫一世还花钱请美术大师瓦萨里(Vasari)在维奇奥宫、乌菲奇宫和皮蒂宫之间建了一座走廊,叫做“瓦萨里走廊”。一到下雨天,柯西莫一世就在这个走廊里走来走去望着街上,嘴里哼着王梦麟的“哗啦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嘛都在跑”。1865年,意大利王国初起时,维奇奥宫曾做过临时的政府写字楼,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王国临时首都。意大利王国迁都罗马以后佛罗伦萨市长和议会接管了这座楼,所以这里也叫市政厅,现在是博物馆,也是佛罗伦萨地标之一。
进了大门就是米凯洛奇设计的一个天井,周围是一圈拱廊,中间是巴蒂斯塔(Battista)设计的一座小喷泉,水盆上是委罗基奥(Verrocchio)的丘比特青铜像,复制品。


柱子上都是浮雕,拱券里的墙上都是壁画。


这些壁画是描绘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奥地利的城市景观,全都是瓦萨里1565年作品,为柯西莫的儿子佛朗索瓦迎娶奥地利的乔安娜而作。瓦萨里是16世纪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好朋友。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美第齐家干活。作为一个画家,上面这些壁画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而作为一位建筑师,乌菲奇宫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是属于样式主义(Mannerist)风格,也有叫做风格主义的。瓦萨里最著名的是1550年出版的世上第一部美术史书《大艺术家传(The 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出现“文艺复兴”字样,在此之前大家只是谈到艺术的“复活”。瓦萨里也是“哥特艺术”一词的编制人,说明他对意大利艺术的骄傲。这本美术史1550年出了初刻之后,1568年又出了二刻,流传甚广。瓦萨里是一个偏心眼的人,他的这本书里基本上就只有佛罗伦萨艺术家,而没有其他人。二刻的时候,瓦萨里才把威尼斯艺术家增编进去,而提香是最后一位增补进去的,你说瓦萨里他是不是一叶障目?
维奇奥宫里最壮观的是五百人大厅(Salone dei Cinquecento)。


墙上布满了壁画。


这个大厅是1494年被波拉伊奥罗(Pollaiolo)建造的,甲方不是美第齐家族,当时美第齐家族被打倒流放,掌权的是这个甲方,叫做萨沃纳罗拉(Savonarola)。萨沃纳罗拉要在这里召集会议,被召集的要有五百人,所以他要建一座五百人大会堂。后来,1504年,美第齐家族带着还乡团又回来了,柯西莫一世大公把萨沃纳罗拉关进了母牛塔的小黑屋。柯西莫当然不能拾他敌人萨沃纳罗拉的牙慧,他就请人把这里改造一下。这个改造可是很悲惨,因为各种原因,原来墙上的壁画只完成了一部分。现在已经看不见最初的壁画了,丢失的壁画一幅是米开朗基罗的《卡西那之战》,另一幅是达芬奇的《安吉利之战》。达芬奇是一个科学家,他经常有一些技术创新,这次是在材料科学方面做了一些有害的尝试。传说他在颜料里面兑进去一些蜡,可能是想做成中国古画中沥粉堆金的效果。中国元代的永乐宫壁画早于达芬奇300年,明代的北京法海寺壁画早于达芬奇50年,这些沥粉堆金的壁画肯定让达芬奇很震撼,所以他也想学。达芬奇在墙上画了一部分之后,就等着颜料干了继续画,结果这颜料干得太慢。达芬奇是个性急的人,他就喊人搬来好多火盆填入上好的木炭点着之后去烘干墙上的颜料。结果就是那个蜡当然要融化,那些颜料都随着融化的蜡像鳄鱼的眼泪一样从墙上嘀嗒下来流了一地。达芬奇的画就这样半途而废。米开朗基罗把一切都准备好,在墙上也打好了草稿,正要开始上色,罗马教皇朱利斯二世来了一纸调令,把米开朗基罗调到西斯廷教堂去画屋顶上的《创世纪》。米开朗基罗只好背上行囊坐高铁去了罗马,临走的时候他很贴心地让徒弟把墙上的草稿都铲掉了。米开朗基罗这段不是传说。1572年瓦萨里接手大厅的装饰,完成了这些壁画。下面这是瓦萨里所做的《卡西那之战(Battle of Cascina)》,是在米开朗基罗之墙上。


下面这幅是瓦萨里所做的《玛西亚诺之战(Battle of Marciano)》,描写的是柯西莫一世在基亚纳的玛西亚诺之战中打了胜仗。下面覆盖的是达芬奇的《安吉利之战》。




传说瓦萨里接手的时候为了保存达芬奇的残迹,用一面假墙把达芬奇的残画挡住了。后人不断努力想找到后面的达芬奇残画,最后发现没有假墙,瓦萨里是在达芬奇的画上直接作画,这样就把达芬奇的残画盖在下面保护起来了。有人说是在下面马腿黑影的那个地方打了一个洞,然后用X光进去探测,这个就是传说,切勿当真。


除了墙上的壁画,天花板上也布满装饰画,这个在中国叫做彩绘平棋天花。天花板上的装饰画有39幅,瓦萨里所作,描写佛罗伦萨和托斯卡纳大公柯西莫一世的一生。这个属于歌功颂德的连环画,比较肉麻。


大幅壁画之下立着一些雕像,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得胜的天才(Genius of Vectory)》。


1505年,米开朗基罗受托建造教皇朱利斯二世陵墓上的雕塑。这座陵墓原本是要放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来建筑规模压缩,结果1545年最后完成时就放到了也是在罗马的另一座教堂,叫做圣彼得镣铐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米开朗基罗在这座陵墓上完成了他最伟大的雕塑《摩西》,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这座雕像里去了,据说完工之后,米开朗基罗跪在摩西像前对它说“你说话吧”。原计划的陵墓雕塑还包括好几座雕像,摩西周围还有四座奴隶像。但是规模减小之后,摩西身边已经放不下四座奴隶像,而是改成了另外二座稍小一点的雕像,雅各的二位太太拉结(Rachel)和利亚(Leah)。到1524年,那四座奴隶像只完成了二座,《垂死的奴隶(Dying Slave)》和《反抗的奴隶(Rebellious Slave)》,现在卢浮宫。1533年,米开朗基罗做了原来四座奴隶雕像之外的第五座雕像,就是这座《得胜的天才》。这座雕像上面是一位男子,正把他的敌人用左腿压在下面,下面的那个敌人只能看出个大概,好像还没有完成。瓦萨里把它摆在这里,后来曾被搬到巴杰罗博物馆和多纳泰罗的《大卫》放在一起,1921年才又搬回来的。
除了这些壁画,大厅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神龛叫做Udienza。北面的是空的,柯西莫一世可以站在这里接受五百人敬礼,也可以在这里接受外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南面的神龛里有一座雕像,这是班迪内利所作的教皇利奥十世坐像,教皇坐在那里正在向五百个人挥手致意。班迪内利就是维奇奥宫门前《赫拉克勒斯和卡库斯》的作者。利奥十世是劳伦佐美第齐的儿子,后来在1513年做了罗马教皇。


神龛两边都是古罗马雕像,不知道是出土文物还是从古罗马殿堂里拆来的。这些雕像都是男人身、女人脸。




下面是佛朗索瓦一世书房。墙上的壁画都是瓦萨里的作品,作于1570到1575年间。柯西莫一世和他夫人托莱多的埃利奥诺拉的胸像是布隆奇诺所作。




楼道里有一座古希腊雕像,完美的人体。古希腊雕塑的水平是古罗马不曾达到的。从这座雕像的风格看,应该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在此之前的古典主义初期,古希腊时兴了一段时间运动状态的人体,比如著名的《掷铁饼者》。到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开始风靡人体,特别是女人体。追崇弯曲、优雅的体态,以及细腻的肌肤和平滑的曲线。比如雕塑大师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的第一尊女像《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现在已经失传,只有古罗马的复制品。阿芙洛蒂忒是希腊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那尊著名的《米洛的维纳斯》也是这个时期,但是晚于普拉克西特列斯,它是安提俄刻(Antioch)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下面这座雕像是明显的古希腊古典主义中后期风格,已经摆脱了对衣服褶皱的追求,也不是运动人体的力量美,而是令人窒息的女性人体美,非常接近普拉克西特列斯的风格。雕像上有修复的痕迹,原作肯定是残缺不全的,这个应该也是古罗马时期的复制品。


无窗封闭的一个房间,墙上的《圣母怜子图》是瓦萨里作品。


赫拉克勒斯房间里的乌木柜子,叫做“斯蒂波”,和中式古典家具上的镶嵌类似。


站在土星露台上可以看见佛罗伦萨老城区和远处的圣十字教堂。


小祈祷室里祭坛墙上的《圣家庭》,这是波提切利同时期的基尔兰达约(Ghirlandio)的学生达佩西亚(da Pescia)所作。早期文艺复兴风格,玛丽亚和她的妈妈就是邻家大婶儿。


从画中看16世纪的市政广场。


下面这是柯西莫一世的谒见厅。


墙上有一幅非常大的壁画,这是萨尔维亚蒂作于16世纪的《卡米卢斯的故事(story of Furius Camillus)》。在相当于中国春秋时期的公元前750年,罗穆卢斯建立罗马城开创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公元前510年最后一个国王小塔克文被逐,古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是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共和国的第一位独裁官被卡米卢斯获得。卡米卢斯在和伊特鲁利亚人第三次维爱战争中率领罗马军团攻克伊特鲁利亚重镇维爱城(Veii)。伊特鲁利亚人是希腊人的后裔,也可能是特洛伊人的后裔,反正比当时的罗马人强大。伊特鲁利亚人经常袭击罗马,抢他们的粮食和肉,抢没抢女人不知道,罗马人受其苦久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王政时期的罗马就不停地反抗伊特鲁利亚人的袭击,也就是反抗,没有反击之力。到了共和国时期,罗马逐渐强大,开始反击,但还是打不过。前二次反击打到维爱城下也就是摇旗呐喊,然后往城里扔石头,伊特鲁利亚人一出城就把罗马人打得作鸟兽散。到卡米卢斯第三次攻击维爱城的时候,罗马人更强大了,这次罗马人扔完石头还爬上了城墙,其实那个城墙就是土城墙,好爬。伊特鲁利亚人从没见过城墙上的敌人,疑为天神下凡,便纷纷跪地作揖。卡米卢斯进了城便对地上的伊特鲁利亚人说“爬过来吧,交税给尔自由”,罗马人占领了伊特鲁利亚人的地盘,意大利北部统统落入罗马人手中,这是公元前396年。这个时候是中国的战国时期,晋国已经被韩、赵、魏瓜分,战国七雄分立,正是齐秦争霸之时。卡米卢斯虽然赢得第三次维爱战争,但是因为独裁,还是惹翻儿了罗马长老会,长老会罢了他的官,还把他流放到意伯利亚。没过几年,北方的高卢人一看卡米卢斯被逐,便知道自己该出场了。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出发去攻击罗马。没有卡米卢斯领导的罗马人败下阵来,高卢人攻入罗马城进入元老院的时候,发现元老们都在地上坐着,这就是“坐以待毙”的出处。高卢人在罗马屠城十日,把罗马烧成了废墟。高卢人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算了,他们却狂妄地去攻击卡米卢斯被流放的意伯利亚。结果卡米卢斯在意伯利亚组织起当地适龄青年成立了民团,卡米卢斯的民团不仅没让高卢人攻进城里,还搞了几次短促出击把高卢人打跑了。罗马城里那些高卢人屠城漏网的元老一看,这卡米卢斯“尚能饭”,便隔空再次授予他独裁官。卡米卢斯重新整编了罗马军团,开始和高卢人正面开撕,他们成功地打入高卢人总部,然后上上刺刀和敌人肉搏,最后把高卢人打败。高卢人此败之后便远遁北方,把在南方原来的地盘都丢给了罗马人,罗马城自此700年未被外族攻克。此后,卡米卢斯被封为“祖国之父(Pater Patriae)”。卡米卢斯是第一个获得这个称号的,其后还有不少人获得这个称号,大部分是帝国皇帝,柯西莫美第齐死后也获得这个称号。下面这幅壁画里,左边的前景是卡米卢斯被封为独裁官,背景是维爱之战;右边的前景是抗击高卢人之战,背景是罗马城;中间门梁上是卡米卢斯的雕像。整幅壁画非常壮观。


这座维奇奥宫里还有一间地图室,说明当时的柯西莫一世大公是胸怀佛罗、放眼世界的。房间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青铜地球仪,相当科学。


周围是一圈藏宝柜,里面锁着柯西莫一世收藏的各种宝贝,柜门上是分区世界地图。这些地图都是油画,多明会僧人丹迪和本斯纽里16世纪下半叶所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16世纪上半叶,这里的地图已经能够完整地表示地理大发现后对世界地理的认识。而且这些地图已经采用墨卡托投影法制图,这在当时也是最新的科学制图法。中国最早的地图是朱元璋的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不是世界地图,上面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应该是从唐、宋、元积累下来的航海地理发现成果。这个地图室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上是地中海南岸的阿拉伯半岛,古罗马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这里。


你看看,这个柯西莫一世热衷于收集古董,但也积极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确实不简单。从维奇奥宫出来,下一站我们肯定要去看佛罗伦萨游览最精华的乌菲奇宫。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从维奇奥宫出来一拐弯就是乌菲齐宫,现在叫乌菲齐美术馆。


乌菲齐宫的旁边就是让佛罗伦萨人爱恨交加的阿诺河,河上既有故事也有洪水。




上图里的那座最前面的桥叫做老桥,下面一层都是商铺,上一层是瓦萨里廊道的一段。这座桥最早是伊特鲁利亚人建的,14世纪重建,它居然没在二战中被盟军炸毁?噢,对了,墨索里尼认输早。这座桥还是西方第一座弧形拱,也就是弧度小于180度的拱。
乌菲齐宫(Uffizi)最早是瓦萨里在1560年为柯西莫一世盖了做佛罗伦萨地方行政官办公室的,也就是政府写字楼。后期由帕里吉(Pariji)和布翁塔伦蒂(Buontalunti)接手,1581建成。最上面那张图里是乌菲齐宫的庭院,狭长形的,一头通市政广场,另一头通阿诺河边。细长的通道,两边的楼,楼顶和各层连续的的飞檐,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透视感,可能这正是瓦萨里要的效果吧?一层是一个多立克柱廊,类似于骑街楼,多立克柱之间有很多艺术家雕像,都是19世纪作品。


来看看这些雕像。16世纪雕塑家切利尼(Cellini),雕像画廊中唯一的青铜像《珀尔修斯》的作者。


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Mascagni),歌剧《乡村骑士》的作者。


14世纪文艺复兴诗人但丁(Dante),《神曲》的作者。


15世纪文艺复兴最伟大的雕塑家多纳泰罗(Donatello),青铜像《大卫》的作者。


14世纪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乔托(Giotto),圣母百花大教堂钟楼的设计师。


15世纪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da Vinci),《蒙娜丽莎》的作者。太有名了,连卖画的都围着他,希望借他的大名多卖几张画。


柯西莫一世建这座宫是要把他的收藏放在这里展览,一开始只是在一个房间里,后来随着收藏越来越多,被用来做展示的房间也越来越多,就成为著名的美术馆了。16世纪的时候,这个美术馆只对打报告申请的参观者开放;1765年开始对公众开放。现在这里是佛罗伦萨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旅游高峰季节甚至要排队好几个钟头才能进去。我们因为有事先预约,所以不用排队。
进去就直奔三层去看画!这里的画都是按照年代布置的,首先看到的是三幅圣母子像。中间是下面这张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Ognissanti Madonna)》,1310年,蛋彩木板画。


它的两边还有契马布埃(Cimabue)1290年的的《圣三一圣母(Santa Trinita Measta)》,和锡耶纳画派创始人杜乔(Duccio)1286年的《宝座上的圣母(Rucellai Madonna)》。这三幅画属于同一时期,都是祭坛画,就是教堂祭坛后面像屏风那样的画。但是反映出三位作者对宗教的不同认识,杜乔的圣母端庄、平和;契马布埃的圣母显得有点浮躁;乔托的圣母则是略带威严。契马布埃和杜乔是拜占庭风格最后的守护人甚至可以说是掘墓人,前者是13世纪末佛罗伦萨最有名的画家,后者是拜占庭风格锡耶纳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两位已经开始偏离拜占庭传统,把自然主义加入冷酷呆板的拜占庭风格。乔托是契马布埃的学生,他的这幅圣母属于早期作品,还没有完全脱离契马布埃的路子。从他们三位这个时期的几幅画开始,意大利绘画开始了脱离拜占庭风格的过程,乔托走得更快,也更远,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创始人。
下面这是教科书里的画,15世纪弗朗切斯卡(Francesca)的《乌尔班公爵费德里科蒙泰费尔特罗像(Dukes of Urbino)》,1465年,蛋彩木版画。


弗朗切斯卡是15世纪最重要的画家,属于第二代文艺复兴画家。他的画体现出让人震惊的崇高和庄严,背景中山水呈现在清澈的空气中,人物好像在慢慢地移动。弗朗切斯卡在透视方面很有造诣,通过研究和运用,他完成了最早的单点透视绘画《基督受挞图》。他还写过一本透视原理的书,成为后人的指导。
下面这是15世纪乌切洛(Uccello)的《圣洛马战役(Battaglia di San Romano)》,1440年,蛋彩木版画。


这是三幅一组中的一幅,另外二幅在伦敦国立美术馆和卢浮宫。画中描写的是1432年佛罗伦萨和锡耶纳之间的一场战斗,因为规模太小,称不上是战争。战斗虽然不大,也要分出输赢,当然是佛罗伦萨赢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些画了。乌切洛对绘画中的视角很有研究,瓦萨里说乌切洛常常站在画前仔细琢磨透视的消失点在什么地方,他非常注重表现画的深度。其他画家已经转向古典现实主义,而乌切洛仍然具有晚期哥特风格,体现出艳丽的色彩,这在当时多少有点另类。这幅画是乌切洛的代表作,也是早期文艺复兴绘画中线性透视的代表作,画幅巨大,有三米长。
下面这幅是里皮(Filippo Lippi)的《圣母和圣婴》,1455年,蛋彩木版画。


在乌菲齐宫里有很多里皮的画,挂满了一面墙,都是蛋彩木版画。里皮是一位修道院修士,早期追随萨马乔风格,晚期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非常重要的一位画家。他画了很多圣母子像,挂在乌菲齐宫的大部分都是这一类。里皮的圣母子画色彩柔和,玛丽亚的形象更接近世俗人物,没有乔托所画圣母的那种威严,这是文艺复兴宗教绘画中用生活中的形象表现圣人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里皮的圣母子画精致、优美,整幅画又带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越看越有意境,上面这幅画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里皮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他宗教绘画中的这种人文主义风格,而且因为他培养出乔托之后的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那就是波提切利。
所有的教科书里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论述中,都会提到“文艺复兴试验阶段”,也有叫早期文艺复兴阶段的,这个阶段指的是15世纪初从佛罗伦萨开始的一场美术革命。在建筑方面的代表是布鲁内莱斯基建造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大穹顶,雕刻方面是吉贝尔蒂为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所做的“天堂之门”,绘画方面是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这几个代表作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而早期文艺复兴阶段的结束则是以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为标志的,我们在乌菲奇宫里皮画作之后的下一个房间第一眼就看到了这幅画。


波提切利1462年开始跟随里皮学画,他的早期作品都归于里皮了,没有留下记录。这期间他从里皮那里学到了精致、柔和的画风,1470年他出徒后开了一家自己的店,开始自己卖画。即使在这个创业时期,他的绘画已经具有自己的特点,画里的人物看起来就像是浅浮雕一样,都带有清晰、连续的轮廓线,避免强烈的光和影对比,表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15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因为波提切利的成就,瓦萨里称这段时间是佛罗伦萨的“黄金年代”。1486年,波提切利完成了上面这幅《维纳斯诞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不着装的女性人物画。画中描述的是代表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在海上诞生,一出来就已经是成人,但永远保持童贞,这个形象来自美第齐家收藏的古希腊维纳斯雕像。维纳斯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蒂忒,据说最早的阿芙洛蒂忒绘画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阿佩莱斯(Apelles)所作,现已失传。“维纳斯诞生在海边的贝壳里”是永恒的爱神主题。波提切利的人体曲线近乎完美,这也是他的画超凡入圣的因素之一。按照佛罗伦萨柏拉图学派的说法,维纳斯既代表肉体的爱,也代表精神的爱;他们进一步解释说注视美丽的肉体能够使你的思想更好地去理解她美丽的心灵。新柏拉图主义者解读波提切利这幅画时则说:15世纪的观众看着这幅画,他们的思想已经因为神圣的爱而灵魂出窍。波提切利晚期站错了队,上了萨沃纳罗拉的船去反对美第齐。美第齐带着还乡团回来之后没有原谅波提切利,不再向他订画,而且把他之前的画收起来不再宣传。一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重新发现波提切利的伟大。
这幅画的旁边是波提切利的另一幅名作《春(Primavera)》,作于1482年,蛋彩木版画。


这幅画被人称作“西方艺术中最通俗的画”,也是“被人议论最多、最有争议的画”。大家都认为画中描绘的这一组草地上的人物寓意春天来到时大地苏醒、万物开始生长。这幅画和上面的《维纳斯诞生》都是美第齐家的收藏,最早是瓦萨里看到的这二幅画。因为本身没有题目,瓦萨里把这幅画称做《春天》,并且说它们很可能是美第齐家族某人结婚时向波提切利订做的,我在卢浮宫见过美第齐家南娜结婚时向波提切利订做的一幅壁画《维纳斯和三美神给某女青年送礼》。专门研究波提切利的人在上面这幅《春》里数出来500种叫得出名字的植物,其中有190种花卉。有人把这幅画说成是“一个关于世界迅速增长的生产力的复杂的神话寓言”。其实这幅画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六卷长诗《罗时记(Fasti)》第五卷中的一段。从右往左看:美丽的林中女神克洛里斯吸引了西风之神泽菲罗斯代表的春天第一缕和风,泽菲罗斯追逐克洛里斯,奔跑中,花朵从克洛里斯的嘴里洒落,克洛里斯变成了花神弗洛拉(Flora)。奥维德说自从有了弗洛拉,大地才变得多姿多彩五颜六色。 中间的女神是刚在海边诞生的维纳斯,她穿上了衣服站在桃金娘树丛前俯视着花园,她身后树影形成的拱门表示这是罗马十二主神之一。树上的果子是美第齐家族的符号,就是所谓的”药丸“。维纳斯身边有美惠三女神陪伴,她们戴着美第齐家族特有颜色的珠宝,天上的丘比特正在用弓箭指向她们。最左边是众神的使者墨丘利带着节仗守护着花园不受乌云的侵扰。
再看几幅波提切利。下面这是《帕拉斯和人头马(Pallas and the Centaur)》,1482年,蛋彩画布。


图里是帕拉斯在薅人头马的毛,帕拉斯就是希腊神话里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因为画上没有标题,所以现在对画中的女神到底是雅典娜还是卡米拉没有定论。卡米拉是维吉尔(Virgil)的古罗马史诗《埃涅伊德(Aeneid)》中沃尔西大王的女儿,是她爸的得力干将,干架的好手。
下面这是《圣母加冕》,1480年,蛋彩木版画,祭坛画。


上半部分是上帝在给圣母加冕;下半部分从左开始是福音作者圣约翰、圣埃洛伊、圣杰罗姆和圣奥古斯丁。
下面这幅是《圣母子和六天使》,1487年,蛋彩木版画,装饰画。


画面中的所有人物都显得非常平静、安详,圣母也没有那种庄严,基督也没有祝福的手势,而是很简单地在向观众打招呼。基督手里的石榴象征受难。
上面那些祭坛画都是单幅的,其实也有多幅的祭坛画,中间一幅大的,两边的像门一样可以向内合起来。做弥撒的时候打开就像三扇屏风一样立在祭坛后面,弥撒结束之后,把两边一合上就关闭了。下面这是一组三幅格斯(Hugo van der Goes)的波尔蒂纳利祭坛画(The Portinari Triptych),1476年,蛋彩木版画。


对,这一组祭坛画虽然是三幅连续的,可是不能合起来,它只能老是开着摆在祭坛后面。这是格斯为圣埃吉迪奥教堂的祭坛所作。格斯是15世纪末最重要的弗兰德画家,这一伙弗兰德画家中还有凡艾克、韦登、梅姆林和鲍茨。格斯带来绘画上的创新,包括新纪念碑风格、新的色彩和肖像的个性化。上面这组波尔蒂纳利祭坛画是他的代表作,体现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中间一幅表现的是耶稣诞生和牧羊人崇拜,右上角背景中有天使向牧羊人告知耶稣的降临。两边的男女人物是埃吉迪奥教堂的施主,左边上面远景中是玛丽亚和约瑟前往伯利恒;右边远景中是向三博士告知耶稣的降临。
前面这些房间展示的都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的作品,之后要经过楼道前往下一组房间。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楼道里摆放了很多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像。下面这个是《丘比特和普绪克》,公元150年。丘比特爱上了凡女普绪克,但是凡人不能看见神祗,丘比特就晚上去会普绪克。普绪克受人唆使在丘比特睡着后点灯去看,导致丘比特离开。普绪克到处寻找丈夫,上苍受到感动把她变成了神,最后和丘比特重新团圆。


这个是拿着金苹果的女祸神厄里斯,苹果上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人”。在珀琉斯国王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上,众神之母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洛蒂忒(维纳斯)请帕里斯裁判,把厄里斯带来的金苹果给三人中最美丽的。结果帕里斯把苹果给了维纳斯,这惹怒了雅典娜,最后导致特洛伊之战。这是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其实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希腊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要占特洛伊的地盘,因为特洛伊的战略位置很重要。


这个是赫尔墨斯(就是众神的使者墨丘利)和他的女粉丝,他有很多女粉丝,包括阿芙洛蒂忒(就是维纳斯)。


因为盗火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岩上的普罗米修斯。


艺术女神缪斯。


喜欢排箫的牧神潘。难道牧神还喜欢小鲜肉?这个以前没听说过。


战争之神雅典娜。


下面这是古希腊名作《拉奥孔》,大概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特洛伊战争时,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告诉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里是危险的。为此,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放出一条大蟒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二个儿子给缠死。这座雕像1506年在一个葡萄园里出土,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请米开朗基罗参加了挖土和整理雕像。原作应该在梵蒂冈博物馆,这座肯定是复制品。


还有很多是没有任何说明、也没看懂的。








看完雕像从旁门进入下一套房间继续看画。
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后,从1495年到152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兴旺期。这一时期比初期的时间短很多,真正的大师也少了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地域从佛罗伦萨迁移到了罗马,因为有一个爱好艺术而且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在罗马,他把佛罗伦萨的优秀艺术家都花大价钱召集到罗马给他建教堂、凿雕像、画壁画,反正是把罗马弄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时期的艺术中心。
像契马布埃一样,这个文艺复兴初期到盛期的过渡期也有一位转折人物,这次是基尔达兰约(Ghirlandaio)。我们来到新的展厅看到的第一幅画就是他的《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37年,蛋彩木版画。


基尔兰达约属于所谓第三代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画家,和波提切利是同时代的。基尔兰达约的这幅画构图宏伟,明暗对比非常棒,透视非常精准,色彩艳丽又不显夸张,一眼看上去,是密密麻麻的人,仔细一看,每个人都不是多余的,而且站的位置也合乎常理。瓦萨里说基尔兰达约仅凭肉眼画透视,其后的测量说明其非常精准,说明他的数学非常好。像契马布埃有一个出色的徒弟一样,基尔兰达约也有一个出色的徒弟,就是米开朗基罗。
看看米开朗基罗的下面这幅《圣家族(Doni Tondo)》,1507年。


这是世上仅存的一幅米开朗基罗的蛋彩木版画,上面师徒二人这样的圆框画在当时一般是作为家庭装饰用的。画的前景是玛丽亚、约瑟和耶稣一家,背景是五个不着装的男人,前景和背景之间是施洗约翰。圣母玛利亚占据了画面的中心,而约瑟站在跪在草地上的玛丽亚身后,他的位置高于玛丽亚,这种构图是非比寻常的。施洗约翰是佛罗伦萨的守护神,佛罗伦萨画家在画圣母子时通常都要带上施洗约翰。这个画框是最初原装的,非常华丽,上面居然还有五个人头浮雕。画面中明亮色彩的并置、衣服褶皱的加强、细腻光滑的皮肤就好像是大理石雕像一样。玛丽亚的衣服是画面上最强烈的色彩处,使得观众第一眼就看到的是玛丽亚。
佛罗伦萨另一位著名的老师是委罗基奥(Verrocchio)。委罗基奥是15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我们在维奇奥宫一进门的天井里已经见过他的雕塑作品,就是喷泉上的那座丘比特青铜像。委罗基奥在佛罗伦萨开了一家美术厂,广泛接单为客户制作美术作品,而且都是绝版孤品,不做临摹仿造。委罗基奥在工厂里收了很多徒弟,一般都是充当小工。委罗基奥生意兴隆,他经常忙不过来,所以就自己打底稿,然后指导小工上色。这些作品都只注明出自委罗基奥美术厂,但不署作者的名字,委罗基奥全由自己完成的画作并不多。这些小工徒弟逐渐就掌握了涂脂抹粉的技巧,有一些徒弟出徒后就自立门户。其中最有名的徒弟叫达芬奇,后来成了大师,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出自委罗基奥美术厂的《基督受洗(Baptism of Christ)》,1475年,木板油画。据说这一这一幅是委罗基奥的底稿,达芬奇上色。


在当年的意大利,艺术画一般都是用蛋彩,油彩只用在日用品或者工业品上。后来,来自荷兰和弗兰德的一批游方画家把油画技术传入佛罗伦萨。上面这幅画是佛罗伦萨的早期油画,还是画在木板上。从此开始,意大利画家开始了油画时代。
下面这幅《天使报喜(Announciation)》是达芬奇1472到1475年之间的作品,蛋彩油彩结合木版画。


这是描绘的路加福音中的情节,上帝派大天使迦百利告知玛丽亚她已怀孕,会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名字叫耶稣,被称作“上帝的儿子”,他的统治将永远不会结束。这个故事在佛罗伦萨很流行,很多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过。这幅画进入乌菲齐美术馆之前是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所女修道院里,乌菲齐美术馆收藏此画后,艺术史专家鉴定其为达芬奇还在委罗基奥美术厂时期的作品,很有可能还是他和师傅合作完成的。这幅画在那所女修道院的时候一直被认为是基尔兰达约所作。
再看一幅达芬奇的半成品《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年,木板油画。


达芬奇从一个修道院接到此画订单,但是第二年,1482年,就被米兰大公召走,这幅画就遗留在这里没有完成。他在米兰期间先是完成了著名的《岩间圣母》,现在卢浮宫,挂在《蒙娜丽莎》左手的墙上,我在卢浮宫看过。所有人都挤在《蒙娜丽莎》前面,只有很少的人在看《岩间圣母》。达芬奇这次去米兰还完成了他最富盛名的《最后的晚餐》。上面这幅画的前景上有抱着耶稣的圣母和跪在地上朝拜的三博士,是典型的金字塔构图,我们在上面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里已经看到这种构图,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常用构图方式。后边围了半圈人,最右边站着的是达芬奇本尊,你看他当时多年轻呀!左边背景上是一座异教建筑废墟,上边好像还有工人正在拆除或者维修,那可能是古罗马的马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Basilica of Maxentius),古罗马最大的会所。右边是一群人在山下骑马打架。中间的那棵棕榈树有圣母玛丽亚符号的含义,因为《圣经雅歌(Song of Solomon)》里唱过“你庄严得像一棵棕榈树”。另一棵树是角豆树,古罗马用这个树上结出来的豆子计算财富。这棵树在这里隐喻王冠,表示耶稣是王中王。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开始在维奇奥宫创作壁画《安吉利之战》。这一时期,他完成了《蒙娜丽莎》。没等完成《安吉利之战》,达芬奇就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调往罗马,一同前往的还有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尤利乌斯二世死后,达芬奇在罗马没有那二位受继任的教皇列奥十世溺爱,很不得志。1516年十一过后,达芬奇受法国弗朗索瓦一世皇帝之邀移居法国,住在香波堡附近的克洛吕斯堡,三年后在那里去世。达芬奇随身携带的《蒙娜丽莎》成为法国皇家收藏。
除了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三杰中还有一位拉斐尔(Raphael),我们当然要看乌菲齐美术馆里收藏的拉斐尔。看看下面这幅《金翅雀圣母像(Madonna del cardellino)》,1506年,木板油画。


拉斐尔是三杰中最新一杰,就是最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出生的时候,达芬奇已经23岁,是米开朗基罗的长辈;而拉斐尔比米开朗基罗有小了18岁,是米开朗基罗的晚辈。你看他们仨差不多就是祖孙三代了。1519年,67岁的达芬奇去世;第二年,37岁的拉斐尔去世,英年早逝;又过了44年,1564年,89岁的米开朗基罗去世。
上面这幅画看上去非常鲜艳,这是因为2008年刚刚修葺过。整个画面从下部大地的暖色过渡到上部天空的冷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幅画里的三个人物玛丽亚、约翰和基督也是达芬奇式的金字塔构图。画里的玛丽亚年轻美丽,像拉斐尔其它圣母像里一样。玛丽亚的服装也是典型的红和蓝,红色代表耶稣所受的苦难,蓝色代表教堂。画中的施洗者约翰和耶稣基督还都是孩童,约翰手里握着一只金翅雀,耶稣正在伸手去抚摸。背景是宁静的山水,衬托前景中的平和气氛。传说耶稣受难时飞来一只金翅雀,它从耶稣头上的荆棘花冠上叼走荆棘刺,耶稣的血溅到金翅雀身上形成了它身上的红点,因此金翅雀代表耶稣受难。玛丽亚手中的书是《上智之座(Sedes Sapientiae)》,表示玛丽亚坐在王座上。
看看下面这幅《伊丽莎白贡萨加肖像(Portrait of Elisabetta Gonzaga)》,1505年,木板油画。


画中的女子贡萨加是乌尔比诺大公吉优多巴尔多一世(Guidobaldo I)的太太,是一位早期女文青,爱好文学和艺术。她穿着一件缝了好多补丁的黑裙子,黑色是最容易染也最不易掉色的染料,所以古人多穿黑裙。那个年代有身份的女子有一个专门的首饰,这位大公夫人也有,就是脑门上用绳子拴着一只蝎子。她这个发型也是当时最酷的女发,蒙娜丽莎也有这么一个发型。你要是觉着这大公的夫人怎么没有维纳斯漂亮?你再去看看康熙手下的那些王爷,其实他们也没娶到像维纳斯那么漂亮的福晋。这幅画像的旁边是她老公吉优多巴尔多一世的肖像,这位大公也和清朝王爷差不多,不怎么帅,没拍。
再看一幅拉斐尔画的肖像《安吉罗多尼肖像(Portrait of Angelo Doni)》,1520年,木板油画。


下面这幅也是,《梅达雷娜多尼肖像(Portrait of Meddalena Doni)》,1520年,木板油画。


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High Renaissance),因为佛罗伦萨的大师们都移民去了罗马,他们的大量作品都从罗马流传到世界各地,能走回头路到佛罗伦萨的已经很少,因此,乌菲齐美术馆里三杰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而且上面几幅都属于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之前的。
下面这是和拉斐尔同时期的佛罗伦萨画家巴尔托洛梅奥(Fra Bartolomeo)的《圣本笃的愿景(The Vision of St. Bernard)》,1504年,木板油画。


巴尔托洛梅奥也是一位多明会修士,文艺复兴鼎盛期佛罗伦萨宗教题材画家。他和拉斐尔是好朋友,他画中优雅的人物和衣饰对拉斐尔很有影响。其实他们二人互相都有影响,从巴尔托洛梅奥的画里可以看到拉斐尔对光和影的追求。上面这幅《圣本笃的愿景》是他进入文艺复兴鼎盛期风格的代表作。
再看一幅巴尔托洛梅奥的画,《波西亚(Portia)》,光和影以及衣饰的质感非常突出。


1520年之后,文艺复兴进入样式主义。样式主义是说后来的画家热衷于模仿前人的画风,文艺复兴鼎盛之后开始衰落。不过,瓦萨里有一句话说“所谓样式,就是艺术家表达的总特点,而非其它”。在绘画中,样式主义开始将人体扭来扭去、拉长压扁、螺旋旋转,就像我们在雕塑画廊看到的那座詹博洛尼亚的《强掳萨宾女人》。来看一张样式主义代表作,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的《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Long Neck)》,1535年,木板油画。


画中的人体被逐渐拉长,并且不自然地扭动,画板就好像是一张生面饼被拉长。圣母美丽的容貌和迷人的颜色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高雅。
如果说帕米贾尼诺是第一代样式主义画家,那布隆奇诺(Bronzino)就属于佛罗伦萨第二代样式主义画家。来看一张他的《但丁的寓言(Allegorical Portrait of Dante)》,1530年,木板油画。


但丁的上半身在向左转。布隆奇诺是柯西莫一世大公的专属画师,主要画肖像,少量画其它主题。这张但丁的肖像只有侧脸,比较个。
和布隆奇诺同属第二代样式主义的还有萨尔维亚蒂(Francesco Salviati),看到一张他的《仁爱(Charity)》,1558年,木板油画。


柔和的光线,温润的肌肤,画面上的人物都在向不同的方向扭动。
乌菲齐美术馆收藏最多的肯定是佛罗伦萨画家的作品,但是它也没有忽略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要的威尼斯画派。看看威尼斯顶级大师提香(Titian)非常著名的一幅维纳斯《乌尔比诺的维纳斯(Venus of Urbino)》,1538年,布面油画。


这幅维纳斯是所有美术书中引用的例图。提香在描绘不着装的女人方面有特殊的风格,美貌和美肤兼长。提香的维纳斯和波提切利的维纳斯大不相同,提香的维纳斯更加丰满,甚至比古希腊雕像都丰满得多。上面这幅画里,维纳斯侧卧在一栋文艺复兴豪宅大堂的席梦思床垫上,床垫上是一条白床单。维纳斯这样侧卧是有道理的,提香的师兄乔尔乔内(Giorgione)在1510年的《睡眠中的维纳斯(Sleeping Venus)》中就是让维纳斯侧卧的。那张画是乔尔乔内起头,提香收尾。这幅画里,维纳斯没有睡着,她半支起上身望着观众,好像在和观众互动,更增加了诱惑力。维纳斯没有佩戴任何可以显示她美神身份的首饰和配饰,就是用她原生态的美丽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香的这幅维纳斯震撼了无数观众,无论男女。而且也震撼了后世的画家,看过马奈《奥林匹亚》那幅画的人一定会把它和这幅维纳斯焊在一起的吧?
上面这幅维纳斯之后,提香画了若干幅维纳斯,看看下面这幅《维纳斯、丘比特和山鹑(Venus and Cupid with a Partridge)》,1550年,布面油画。


上面那幅画中的维纳斯身下是白床单,这一幅换了一条深色的床单;侧卧的方向也恰好相反。那一幅的背景是宫殿室内,这里是远处的风景,而且可以看到被更斯博罗学去的那种日落之前的光效。从背景看,太阳在树后,可以看到落日的散射光线向这边射来;但是前景人物身上是上方的正光,也是落日的光效,整体色调暖洋洋的,衬托了维纳斯慵懒的状态。提香还有一幅维纳斯,和这一幅基本一样,只是山鹑换成了背对着观众弹琉特琴的男子。可以看到这三幅维纳斯中的模特是同一人。
提香的肖像画也是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上次我们在卢浮宫看到他《戴手套的男子》,里面的男子肯定是有钱人,但不知道是谁。这次的一幅女子肖像是有名字的了《卡特琳娜科纳罗肖像(Portrait of Carterina Cornaro)》,1450-1510年,木板油画,镀金画框。


画中的女子叫卡特琳娜,是15世纪末塞浦路斯吕西尼昂王朝国王詹姆斯二世的王后。当时,威尼斯共和国一直想吞并塞浦路斯,于是就物色了一位威尼斯贵族的女儿,把她嫁给塞浦路斯国王,就是画里的这位女子。这位女子在当年属于天仙级别的美女,詹姆斯二世当然很开心,就同意了威尼斯人的条件,如果没有儿子,死后就把塞浦路斯并入威尼斯。詹姆斯二世果然没有儿子,死后卡特琳娜做了女王,然后在1489年拿塞浦路斯和威尼斯元老院换了一笔钱。这幅画很有可能是卡特琳娜当上塞浦路斯国王之后请提香给画的,作为留念,随后她就退位了。画里的卡特琳娜戴着皇冠,他们说穿着打扮是按照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但是她穿的这明明是土耳其长袍呀?她那个年代奥斯曼刚刚夺取伊斯坦布尔,正在和威尼斯打海仗,互有输赢。这幅画2018年曾经上过佳士得拍卖,乌菲齐可能是在那次拍卖收到的这幅画。拍卖时,卖家和拍卖行都不知道这幅画的底细;乌菲齐得手之后专家鉴定是提香真迹。
提香画那些大公和小公当然是有金币报应的。但是他也画神仙,看看这幅《芙洛拉(Flora)》,1515年,布面油画。


芙罗拉就是花神,她左手扶着要滑落的丝裙,右手捧着一把花;眼睛望着地上,好像在寻找撒花的地方。花神还是提香招牌式的丰满少女,要突出的是青春无敌。提香的肖像多采用这种45度侧光,更能描绘人物的轮廓和面部表情,而且也更能展示肌肤和衣物质感。提香肖像中的光效也是如今肖像摄影师追求的光影。
提香有一个徒弟叫委罗内塞(Veronese)。委罗内塞是画大型宗教和神话题材的大师,我上次在巴黎卢浮宫看过他著名的《迦拿的婚礼》,还有凡尔赛宫的《西门家的饭局》。委罗内塞最著名,也最能反映出特点的基本都是巨幅的,挂宫殿大厅一面墙那样的。当然,他也有小幅面的画,肖像或者小故事之类的。因为小幅面画难以出现大场面,就代表性差一点。乌菲齐美术馆有一幅中等画幅的委罗内塞圣经故事画,就是下面这幅《以斯帖在亚哈随鲁士面前(Esther before Ahasuerus)》,1560年,布面油画。


亚哈随鲁士是一位波斯国王,应该是居鲁士大帝建立的波斯第一帝国的第四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的儿子。史书记载叫薛西斯一世(Xerxes),但是没有考古证据支持。大流士一世在和雅典的马拉松战役战败,回家就生病崩了。大流士的王后是居鲁士大帝的公主,他们生的王子薛西斯就即位成为第四代皇帝。在伊朗历史中,薛西斯带领波斯帝国抗击希腊侵略,是个英雄。上面的这幅画描述的是圣经旧约的一段故事,说亚哈随鲁士是一个暴君,统治波斯暗无天日。他用手里的一根蛇杖和一根金杖随意定人生死,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伸出哪根杖。以斯帖是一位犹太美女,在亚哈随鲁士废了王后的时候,因为温柔美丽而被立为薪王后。在后来有人阴谋剿灭犹太人的时候,以斯帖率领全族共同努力,最后保全了在波斯的犹太人不被灭族。画里的情景是亚哈随鲁士坐在宝座上,以斯帖被带到王座前,亚哈随鲁士向她伸出了右手拄着的金杖,表示接受了以斯帖作为王后。亚哈随鲁士处于阴影中,眼睛盯着以斯帖,面露满意的表情。以斯帖一腿在前向国王行伸手礼,一脸惶恐。以斯帖身后扶着她的宫女望着亚哈随鲁士,纳闷儿他会伸出哪只杖。国王下面低着头的是宰相哈曼,以斯帖的对头,所以委罗内塞让他和以斯帖穿一样颜色的衣服,虽然有光线照亮,但是没有正脸。国王身后阴影里的男官们望着以斯帖,目瞪口呆;以斯帖身后的宫女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台阶的栏杆上还趴着两个看热闹的太监。虽然画幅不大,但是画面上还是人才济济,每人的表情都各不相同,而且能看出他们不同的心理活动。要说委罗内塞画这种画真像是拍电影,他自己充当导演、服装、道具和灯光。正面人物和革命群众都在亮场里,反面人物和坏分子都在暗场里,立场不明的人就连脸都不给露。
贝里尼之后,统治16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坛的伟大三人组就是由提香、委罗内塞和丁托列托组成的。委罗内塞的画非常华丽,色彩丰富。上面这幅画里,他把画面中主角的服装和其他人的服装画成冷暖不同色,形成强烈对比;而光线的明暗也构成另一层对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戏剧性。这幅画原来是在威尼斯的一所教堂里,后来被乌菲齐美术馆收来。
看看乌菲齐美术馆里下面这幅《维纳斯和墨丘利把厄洛斯和安忒洛斯介绍给朱庇特(Venus and Mercury present Eros and Anteros to Jupiter)》,1565年,布面油画。


和上一幅画描绘的是宗教故事不同,委罗内塞在这幅画里描绘的是一个神话故事。罗马神话里说维纳斯和墨丘利相好,然后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厄洛斯,就是小天使。这个厄洛斯一直长不大,维纳斯二口子就带着厄洛斯去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诊所看病。雅典娜就给维纳斯、墨丘利和厄洛斯一家三口号脉,还算了他们的八字。结果,雅典娜说你们要是想让厄洛斯长大就必须再生一个孩子。维纳斯和墨丘利回家一商量,说反正也不限制生二孩儿,那就再生一个呗。果然他们造人成功后就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安忒洛斯。雅典娜的药方还真是管用,这个厄洛斯真地开始长大了。这幅画里描述的是维纳斯和墨丘利二人领着厄洛斯、抱着安忒洛斯到族长朱庇特殿前,禀告说“万能的老大呀,我们儿子的厄洛斯老也长不大,我们听雅典娜的医嘱生了老二了。求你保佑我家孩子快点长大吧。”朱庇特听没听他们说话不知道,因为委罗内塞根本就没把朱庇特画出来,不过,“朱庇特之鸟”倒是认真在听,就是宝座上的那只黑老鹰。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16世纪末,一位天才带来了画坛的革命,这位天才就是卡拉瓦乔(Carawaggio)。卡拉瓦乔早年曾在提香手下学画,因为顽劣而被提香撵出山门。看看下面他的这幅《美杜莎(Meduss)》,1597年,木板衬底布面油画。


卡拉瓦乔的绘画有非常精准的物理和情绪观察,他喜欢在黑暗的背景上用一束强光照在前景人物的局部上,形成非常大的反差,这种激进的光线往往让作品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就像上面这幅画,除了光线的激进、强烈的反差,还有人物激动的情绪,更加强了作品的冲击力。美杜莎就是在雕像画廊里青铜像被珀尔修斯割了脑袋提在手里的蛇发女妖。16世纪开始,美杜莎成了理性战胜感性的符号,所以有人下单给卡拉瓦乔在典礼盾牌上画了这幅美杜莎,并且在1601年献给了当时的佛罗伦萨大公斐迪南一世,象征大公所向披靡的勇气。这面盾牌看上去是凹面的,实际上是凸面的,女妖头像的透视效果好像是她要奔向太空一样。卡拉瓦乔的风格彻底颠覆了从文艺复兴到样式主义的传统,创造了“黑暗派”绘画,在美术界造成很大混乱,很多画家虽然接受不了他的激进画风,却也逐渐跟上了他的革新节奏,意大利绘画走上了巴洛克风格。而卡拉瓦乔是对巴洛克绘画影响最大的意大利画家,也可以说是巴洛克的鼻祖。不过,卡拉瓦乔的私生活混乱不堪,遭到大众唾弃。他死后被人遗忘好几百年,而且意大利美术失去了活力,世界美术的中心也很快从意大利迁移到了法国。
卡拉瓦乔当年在整个意大利都不乏追随者,拿波里的卡拉乔洛(Caracciolo)就是其中之一。看看他的一幅《莎乐美(Salome)》,1615-1620年,布面油画。


圣经中的莎乐美是一个在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角色,既有她美丽的一面;也有残忍的一面。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在耶路撒冷的代理王叫大希律王,是凯撒、屋大维和埃及艳后时期的人物,耶路撒冷的哭墙就是大希律王所建。大希律王死后,他的儿子安提帕做了希律王,莎乐美是希律王安提帕的女儿,很受安提帕宠爱。在一次希律王宴会上,美丽的莎乐美上台跳舞,希律王非常高兴,便说可以满足她的任何愿望。她要求把施洗者约翰的头割下来放在盘子里端给她,希律王果然杀死了约翰。上面画里描述的就是这个场面。
黑暗派里还有女画家,叫做真谛莱斯基(Gentileschi),乌菲齐展出的有一幅她的《朱迪斯斩杀何洛夫尼(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611年,布面油画。


画中的故事出自圣经旧约,说是犹太城市被亚述帝国军队包围攻打,眼看就要玉碎。城里的犹太小凤仙朱迪斯带着一个老阿姨和一坛老酒就出了城,他们来到亚述军队大营,说是来劳军,专门给主帅何洛夫尼献酒,还献歌。这何洛夫尼一看有美女,还可以对酒当歌,那肯定是一醉方休。等何洛夫尼休透了,朱迪斯就把亚述主帅何洛夫尼割了头。没有了主帅,亚述大军自然就退下去了。这个题材被很多画家画来画去,卡拉瓦乔也有一幅这个画,埋没在法国一个老塔塔家的阁楼上,前一段刚被发现。真谛莱斯基是卡拉瓦乔后时代唯一被大家接受的女画家,也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Arte del Disegno in Florance)的首位女院士。上面这幅画是纯正黑暗派代表作之一,在美术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
卡拉瓦乔当时在罗马舆论中是毁誉参半,有一些人一开始攀上他那棵黑暗派大树,过了不久却又从树上跳了下来。雷尼(Reni)就是这么一位,看看他早期学黑暗派的一幅《大卫手提歌利亚的头(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1605年,布面油画。


看出来了吗?雷尼的黑暗派黑得不透。卡拉瓦乔也有相同题材的一幅画,黑得很透彻。但是雷尼的这幅画很深刻,圣经里说身体单薄的大卫终于杀死了巨人歌利亚,所以画里歌利亚的头非常大,而大卫则非常单薄。等一下,大卫头上插着一根草鸡毛是几个意思?
卡拉瓦乔也有不黑暗的,看看下面这幅《以撒的牺牲(The Sacrifice of Isaac)》,1601年,布面油画。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他们的始祖是亚伯拉罕。按照圣经所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的长子,上帝耶和华指示亚伯拉罕带着全家去莫利亚地,然后在我指令的山上把以撒献为牺牲。那时的当地人是有把长子作为牺牲的习俗,耶和华就是考验亚伯拉罕是否真地敬神。亚伯拉罕带着儿子以撒到了那座山上,架起柴垛准备对以撒下手。这时,耶和华在上天对他说,停下吧。我知道你是敬重我了,你可以用羔羊做牺牲。上面这幅画描述的就是这个瞬间:老亚伯拉罕正要下手,手下的以撒恐惧到了极点,天使来到亚伯拉罕身边,右手按住了亚伯拉罕握刀的右手,左手指向前方的羔羊。卡拉瓦乔把恐怖与田园之美结合在一起。在前景中,锋利的刀在以撒胳膊上形成了轮廓。远处是卡拉瓦乔的一幅罕见的风景画,也许是对环绕罗马的阿尔班山的一瞥,卡拉瓦乔的风景画尤其令人赞赏。卡拉瓦乔的这幅画给那些想追随他的风格又画不来黑暗的人指出了一条生路,让他们取便乱画。其实,在这幅《以撒的牺牲》之前,卡拉瓦乔还有一幅黑暗派的《以撒的牺牲》,现在美国普林西顿的皮亚赛拉约翰逊家族收藏。那个版本是相同的故事,但是没有背景中的风景。
顺着卡拉瓦乔《以撒的牺牲》这条路走的有一位佛罗伦萨画家叫比利沃特(Bilivert),来看一张他的《安吉莉卡躲避鲁杰罗(Angelica Hides from Ruggiero)》,1623年,布面油画。


这幅画里的人物源自阿里奥斯托(Ariosto)的长诗《疯狂的罗兰》,这里描绘的是契丹公主安吉莉卡从查理曼大帝的看管处逃入深林正找不到北,鲁杰罗骑着飞马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了安吉莉卡。鲁杰罗看见美女就狠劲儿脱衣服,他那匹象征正义的白色飞马就离他而去,他也就失去了神力。这幅画是当时的红衣主教卡洛美第齐订做的,就是为了揭示人类美德和罪恶的二面性。比利沃特当时画了二幅,这幅是收藏在乌菲奇宫的;另一幅收藏在河对岸的皮蒂宫,那幅画上的安吉莉卡身上有一件纱裙,虽然还是衣不蔽体,但算是着装的;而且那幅画里鲁杰罗左边的天空上有一匹飞走的白马,这幅上没有。《疯狂的罗兰》被很多画家引用,上次在卢浮宫看到安格尔新古典主义的《罗杰拯救安吉莉卡》,也是这个安吉莉卡。比利沃特没有遵循卡拉瓦乔的黑暗,而是向着卡拉瓦乔在《以撒的牺牲》中开创的另一个方向发展,成为巴洛克的主流。
比利沃特有一位高徒,佛罗伦萨画家布拉沃(Bravo),看看他的《阿米达(Armida)》,1650年,布面油画。


意大利诗人塔索1579年出版有一本长诗《耶路撒冷的解放》,讲的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故事。这部长诗是西方很多文艺作品引用源泉,阿米达是长诗中的异教徒女大神,十字军的大神叫里纳尔多。有好多歌剧叫《阿米达》,海顿、罗西尼、德沃夏克都写过。也有很多关于里纳尔多和阿米达的画,上面这幅画里描述的是阿米达正在向十字军做法。
卡拉瓦乔虽然被意大利人不齿,但是他开创的巴洛克却向整个欧洲扩展,随后的美术大师不断从北方涌现。真正追随黑暗派的主要代表是伦勃朗,明亮派的代表人物则是鲁本斯。
伦勃朗画了N多自画像,能和他相比的也就是莫奈的《睡莲》。在很多博物馆里都可以看见伦勃朗的自画像,乌菲齐美术馆也有,1669年,布面油画。


伦勃朗的风格和特点有大把的介绍,不用多说,就一条:黑,真黑!
鲁本斯的没看见,可能是我眼拙。再往下看都是没有什么名气的意大利画家了,本来就是,后面就是别人的天下了。从契马布埃1290年那幅圣母开始算,到卡拉乔洛1620年的《莎乐美》,意大利引领风骚三百多年。这次来意大利最重要的景点之一就是乌菲齐美术馆,在这里看到了这三百年意大利所有大师的真迹,看到了文艺复兴初期、盛期和晚期,也看到了巴洛克早期。不枉此行。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从佛罗伦萨前往罗马正好走到半路的地方,这个地方刚好在意大利的差不多最中间,这里有一座古镇叫阿西西(Assisi)。说它是古镇是因为它确实是古镇,就是古老的市镇。有多古老呢?公元前1000年有野人住在这里,这里属于台伯河谷,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属于土里种什么都长庄稼、河里捞什么都是鱼的地方。这些人在公元前450年被伊特鲁利亚人撵走,公元前380年第三次维爱战争之后,伊特鲁利亚人又被罗马人撵走。罗马人公元前二百多年开始在这里建造起繁荣的村镇,就是阿西西的雏形。阿西西现在还有古罗马建筑的痕迹,据说这座城门下面的老城墙是古罗马的,城门叫圣彼得门。


站在城门外就可以看见一座罗曼式建筑,好像是修道院和一座教堂,那是著名的阿西西圣方济各大教堂(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d'Assisi)。


这座教堂像法国圣米歇尔岛一样,是西方基督教朝圣的热门地,所以来膜拜的西方人不少。


城里有很多老房子,看上去都是大石头垒的,古罗马风格,其实可能就是外面贴了一张石头皮,那也很有年代感。


因为是建在山上,城里的道路很陡峭,比重庆还那个。去往景点的路上不能跑,否则还没到景点就喘得不行了。喝咖啡的都得歪着身子坐在斜坡上,看上去不像是休闲,倒像是锻炼身体。你看那白胡子老头,一腿弓一腿蹬,好像功夫很深,其实功夫最深的是能在大下坡翘二郎腿的大妈。西方人对咖啡的追求真是比我纯真多了。


看看老街,墙上的新画仍然保持中世纪拜占庭风格,和街道、建筑的风格很协调,说明人家镇公所对办旅游还是很上心的。


老街上的店铺也都打扮成老样儿,卖的货色肯定是新进的。门框上敬着衣食父母圣方济各的画像。


街上的酒馆,门口站着本馆的小二儿和小三儿,眼巴巴地看着走过路过的游客们。招牌上写着“来尝尝酒尝尝油,尝尝熏肉和酪球”,我探头看了一下,那个酒是本店私酿的红酒,那个油是山下菜园里轧的橄榄油,那个熏肉就是火腿,生猪肉,那个酪球看不出来是不是山下老农家自己做的奶酪。


圣方济各教堂是在小镇边的山岗上,过去叫做“地狱岗”,就是相当于小镇的菜市口。1228年,方济各死后被追封为基督教圣人,当地员外买下这片地贡献给教会盖起了这座教堂,此后这里就改叫“天堂岗”了。这座小镇是方济各的原籍,他生于斯、长于斯也葬于斯。一进教堂大院,首先是一条罗曼式拱廊。广场上摆开了架势,不知道是大型弥撒还是小型演唱会。


晚期罗曼式大门,富丽堂皇。


仔细看内凹的门楣,非常漂亮,罗曼晚期风格华丽的装饰,已经带有哥特风格,毕竟13世纪这个时候已经满欧洲都哥特了。你看门楣上那个华丽的玫瑰窗,这是典型的哥特风格,纯罗曼式的这个地方应该是一幅画。这个玫瑰窗绝对是世上少有,教堂的人自豪地说“这是全世界最漂亮的教堂之眼”。这座大门的风格明显和朴素的罗曼式教堂外观不符,肯定是后来重建的。


仔细看看门扇上的木刻,介绍说是我不熟悉的翁比利亚当地艺术家古比奥(Gubbio)的作品,应该是圣方济各的事迹。从上往下:圣方济各的徽章;然后是圣方济各的光荣;下面是圣方济各在独木桥上给牛讲经;再下面是圣方济各勇戏二龙并给二凤布道。圣方济各给小鸟讲经布道是确有其事的,但是比我们战国时公明仪对牛弹琴晚了一千四百年。


看看墙上的壁画残留,这些是本堂最老的壁画,属于罗曼晚期,明显的拜占庭风格,典型的托斯卡纳壁画,还是干壁画。


这个耳堂叫圣尼古拉耳堂,里面是13世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墓。墓龛上面的三联壁画出自乔托之手,中间是圣母和基督,圣母的左手是圣方济各,右手是尼古拉三世。画中的人物更接近世俗人物。哥特式彩色玻璃窗上是圣尼古拉的事迹。下面镜框里是尼古拉三世的僧袍,粗布,补丁摞补丁,这应该是他的常服,不是礼服。唐僧也是这样,路上骑马的时候就是穿常服袈裟。礼服袈裟叠起来收在包袱里让沙僧挑着,去谒见女儿国大王的时候才穿上。


看看祭坛后面的彩色玻璃窗,三联祭坛画是乔托的师傅契马布埃的作品:中间是圣母和基督,左手是圣方济各,右手是施洗约翰。画中的人物还没有乔托显露出的世俗风格。


看看其它的耳堂,都很漂亮,里面的雕像都是本地著名艺术家的出品。




出了门左手有一座楼梯。


上去看看。哇,原来上面还有一座教堂呐!


原来刚才那个是楼下教堂,这个是楼上。这很像我们的大同上下华严寺,不过这里是真正的楼上楼下。上面这座教堂是早期意大利哥特风格,没有米兰大教堂繁杂的燃烧式风格,但是大门、上面的玫瑰窗都是哥特元素。特别是侧厅,在楼下教堂的侧厅顶上支出来有支撑拱,虽然不是真正的哥特式扶壁,但是很像,作用也一样。再看那座高高的钟楼,虽然外立面很简单,却也不缺哥特式柳叶窗。正面右侧厅顶上有一座文艺复兴小钟楼,这个是后来加上去的,不说是画蛇添足也差不多是那个意思。
进去看看,只有正厅,没有侧厅。侧墙上也是契马布埃的壁画,耶稣受难苦路。


因为没有侧厅支撑,正厅的侧墙就必须做成实心的,提高承重能力,否则承担不起石拱顶。看看交叉枝肋尖拱顶。


多边形后殿的上部。


侧翼的上部。


侧翼和正殿结合处的枝肋结构和束柱,还有哥特式盲楼。可以看出来这座教堂的平面也是“T”型十字架布置。


西端大门内部,上面是大玫瑰窗。玫瑰窗两侧的壁画非常少见,左边是“基督降临”,右边是“耶稣升天”。


这些壁画大部分是契马布埃的作品,可以看到都有大面积的破损。当时契马布埃的年代是干壁画,而且颜料里含有氧化铅,这样的壁画遇到潮湿空气就会褪色或者干脆脱落。这座教堂外面很淳朴,里面却很奢华。极度花哨、色彩丰富的内装饰是典型的罗曼晚期风格,在这座圣方济各大教堂看到了原装的这种罗曼晚期实物。而且教堂里重要位置的壁画全部出自契马布埃美术厂,当时乔托还在厂里学徒,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契马布埃风格,包括乔托早期学徒时的风格,浓厚的拜占庭晚期味道。
从教堂出来,我们顺着老街走向本镇中心。一边走,一边观看路边的风土人情。看看,卖杂货的大娘和卖无奶拿铁的姑娘好像在吵架。


阿西西理工大,相当于我们的乌镇大学。


嬉皮笑脸的女生。


从楼缝里远眺,可以看见意大利基本农田,地里好像有一年一枯荣的植物。


餐桌摆在马路当间儿,是让客人去碰瓷?


漂亮的巴洛克小阳台。


这里怎么会有摩尔柱廊?


哥特式钟楼,上面居然是维罗纳式雉堞,这个叫“人民塔”。


我靠,这是古罗马神庙呀!


这是密涅瓦神庙,密涅瓦是希腊神话里的智慧和战争女神,相当于罗马神话里的雅典娜。从这座神殿的结构看,应该是公元2世纪的,就是罗马帝国图拉真大帝之后的哈德良时期。六根带凹槽的科林斯柱支撑着一根巨大的横梁,横梁之上是三角楣山花,这是典型的古罗马柱廊。看看那些柱子,也风化得相当严重。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柱子不是大理石或者花岗岩,而是古罗马混凝土的。古罗马的混凝土主要成分是沉积的火山熔岩粉末和石灰。沉积的原生态火山熔岩其实是松软的,做成熔岩砂浆经过一定处理后就变得坚硬了,成了火山岩。古罗马这种没有钢筋的非预应力混凝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这种柱子用混凝土浇筑非常方便,我曾经在西班牙的塞尔维亚大教堂见过专门浇筑柱子的木模。


走上台阶,到了门口一看,原来这里已经改造成密涅瓦上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看了一下介绍,改成教堂这件事发生在公元4世纪基督教取代多神崇拜成为古罗马国教的时候,最近的一次装修是1990年代初。


进去看看。


内部并不大,祭坛后面的巴洛克式神龛十分华丽。神龛里是一幅圣母像,没有怀抱基督,头上的光环是实际发光的小灯泡。再看看屋顶。


这是原来密涅瓦神庙的摇篮顶,改装成了巴洛克风格。屋顶画的中心位置是上帝耶和华,可是周边都是希腊神话中的各路神仙,其中有密涅瓦,也就是战争女神。大概表示这里原来是她的殿堂。再看看大门内部。


保留了一部分老墙,但也不是古罗马原装的了。在墙上装了一架新古典风格的小风琴。
出了这座古罗马神庙改造的教堂接着往前走,回头看了一眼,还可以看见那高高的人民塔和里面的大钟。突然想起来,这些天在意大利看见很多教堂都有钟楼,可是没见到一座鼓楼。我们寺庙里都有钟鼓二楼,一到傍晚日落时分,钟鼓齐鸣,就好像是琴瑟和鸣,那是何等的雅致!西方人就没有这个情调,可能进化的路还是不大一样哈?


小街上有一家卖出口转内销服装的小店。


小店旁边居然是一座小教堂。


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这个是巴洛克早期风格,正立面是简化的三层柱式框架,框架上的飞檐横梁之上是框架支撑三角楣山花,框架两边是典型的巴洛克正反向连接的涡卷,十字交叉上面的铅皮覆盖穹顶是文艺复兴遗产。从外面看,这座教堂很小。进去看看。


内部一看,确实很小,摆放祭坛的后殿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耳堂。祭坛神龛上挂着基督和圣方济各画像。 穹顶下部券底墙上也画着圣方济各事迹图。看看北翼和正厅的连接处,后殿和两翼都是拱券门结构。北翼是圣母堂。


抬头看看穹顶。


这个穹顶是学习罗马万神庙的,也是混凝土蜂窝结构,中间有孔采光,而且穹窿内干干净净没有绘画,非常复古。这个穹顶和内部的巴洛克装饰反差真是太大了,巴洛克穹顶通常都是布满了绘画,有可能是教堂的甲方无力招标找到合适的画家。这座教堂叫“新教堂(Chiesa Nuova)”,这个地点上已经失踪的老房子是圣方济各的家,他父母的房子在这里,也是他出生和出家前的居住地。
你别看这个阿西西是一座小镇,还真是挺有历史的,所以被列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镇里从最早古罗马建筑开始,经过中世纪建筑,还能看到巴洛克建筑。虽然这些建筑都不大,可是很有特点,而且风格明显。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从阿西西向南再走一百多公里就到了罗马。

罗马这个地方很神奇,按照考古来说,这里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地底下挖出来过一些石器,也就是挖土的家物什儿。考古的有一个挺有文化的词汇叫文化层,罗马的旧石器文化层上面还有新石器文化层,里面挖出来过煮意面的陶罐之类的。但是神奇之处是这些个家物什儿不仅和现代罗马人没嘛联系,就是和古罗马人也没关系。最早在罗马地盘上挖土、煮意面的那伙人已经消失了。这一条和我们的新石器时期不一样,我们的新石器时期是和三皇五帝连在一起的,能连到夏商周和傻小子秦二世。我们消失的是北京猿人,至少是五万年前的人。按照后来人的神话和其它记载,罗马人应该起源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这个主要还是根据荷马史诗的线索,其实荷马是一个盲人,他就是走街串巷说书的,他不过是把前人说的故事重新编了一下。所以,荷马史诗就是瞎子编故事,但总是比没有线索好一点。按照神话和荷马史诗所说,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在公元前12世纪打了一场大仗,最后是希腊人获胜,攻下了特洛伊城。特洛伊战争之后,有二伙人离开了战场,一伙人是荷马史诗里说的奥德赛领导的希腊人。奥德赛打完仗就去了海上漂流,最后回家成功。荷马没说奥德赛的家在哪儿,只是说他在海上漂流,那个海应该是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我估计奥德赛肯定没有家,他是带领手下去了另外的地方,应该是亚得里亚海另一边的亚平宁半岛。特洛伊城破之后,除了玉碎的那批人,还逃出去一批瓦全的人。按照神话所说,这批逃出来的难民是埃涅阿斯为首的,埃涅阿斯是维纳斯的儿子。埃涅阿斯带领的特洛伊难民也逃到了亚平宁半岛,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估摸着,这个奥德赛带领的人很有可能是后来那个伊特鲁利亚人;而埃涅阿斯带领的人很有可能是后来的罗马人。按照目前说法,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0年。在此之前,那里的部落应该就是埃涅阿斯的人。这么一说,古罗马人应该是特洛伊人的后代。虽然他们的先人败给了希腊人,但是他们后来打败了希腊英雄奥德赛的后代伊特鲁利亚人,也算是报了仇。特洛伊在哪儿,特洛伊在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海岸上,就是现在土耳其恰纳卡莱爱琴海进入黑海海峡的那个口子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按照罗马人自己认账的说法,喝过狼奶的罗穆卢斯在台伯河畔的山岗上建立了罗马城。罗马编年史把罗穆卢斯建立罗马城的日期确定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这个日子离愚人节并不远,所以我估计他们自己也是说着玩儿的,咱可别真信。这个罗穆卢斯把他的罗马城建在什么地方了呢?说是在帕拉蒂尼山丘上。近一百多年罗马人一直在城里的一个山丘上挖挖挖,他们相信这里就是最早的帕拉蒂尼山丘。


罗马人用大栅栏把这座山丘围了起来,里面算作是一座考古公园,就是让大家进去看看,表示我们古罗马的发祥地就是这里呀。公园有一座像模像样的巴洛克风格大门。


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搭起来的古建残骸,瓤子可能是挖出来的,外皮是后来贴上去的,但它是那么个意思。




现在还在挖那山丘附近的地,说挖出来的都是罗穆卢斯家灶台上的土。喏,就是下面图片里废墟的那个地方。要买票才能进去看罗穆卢斯家灶台,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我就站在栅栏外面踮脚拍了这么一张。现在还能看到凯撒会堂(Forum of Caesar)和维纳斯神庙(Temple of Venus)的遗迹,公元1世纪。


罗穆卢斯建了罗马城当然不能白建,他自己先钉了一把椅子坐上去当了初始化的国王,这就开始了我们前面说的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这个日子是罗马编年史的国王罗穆卢斯元年,没有年号,他们不会玩儿这个,这就是古罗马正式开始了。按照中国编年史,公元前771年西周破、东周立,公元前753年是周平王十八年。公元前763年,秦襄公亡,秦文公继。公元前753年,秦文公设立史官,中国开始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看看现存最早的古罗马王国时期建筑遗址,叫做马克西姆斯竞技场(Circus Maximus),也叫大竞技场,这是古罗马一直到帝国时期最大的公众娱乐场所,就在帕拉蒂尼山下。可以在这里比试谁的马儿跑得快,其实是马拉两轮战车大赛。看看当年的赛道。


出发设施和做指挥台的炮楼。


现在这里是公共场地,坐在树下吃盒饭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在赛道上玩儿命跑。


我上次说古罗马王国有七代国王,经历了244年。最初的国王是拉丁人和萨宾人,最后是伊特鲁利亚人。公元前509年,最后一位国王伊特鲁利亚人小塔克文被罗马市民拉拽下马撵出城门。罗马建立了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不是现代意义的共和国,它属于寡头共和国。共和国上层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其实这些平民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那些小业主和富农。对外,共和国持续不断地处于战争中。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和三次马其顿战争,古罗马建立了地中海地区霸权,在占领区设立了诸多行省,包括了西班牙、希腊、马其顿和非洲行省。
这期间,为了改善民生,罗马开始了一些市政建设项目,比如引水渠。我们上次在西班牙塞戈维亚见到过相当完整的古罗马引水渠,这次在罗马也见到一段,叫做克劳蒂娅引水渠(Aqua Claudia)。这一段引水渠是经过维修的,而塞戈维亚那个是更接近原生态的。


这个时期在罗马还盖起若干神庙,当时古罗马引进了希腊神话,然后消化吸收编出了罗马神话,属于多神崇拜时期,光是奥林匹斯山主神就有十二位。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盖的不是教堂,而是神庙。我们走到台伯河边的时候,看见这么两座神庙。


左边那座圆的是胜利者赫克勒斯神庙(Temple of Hercules Victor),建于公元前2世纪,过去人们把它误称做灶神庙。别看这座神庙规模不大,可是它的规格可不低,它外面那一圈科林斯柱在当时属于很高级的。看上去那些柱子上直接装有柱顶过梁,屋顶就是搭在这一圈柱顶过梁上的。内殿的墙是大理石的,屋顶的椽、梁不知道是不是原装的,但那些瓦肯定是新的,瓦是要不断更新的。这座赫克勒斯神庙是罗马现存最早的大理石建筑,二千一百多年。
它旁边的那座巴西利卡是波图努斯神庙(Temple of Portunus),波图努斯是钥匙神和门神。文艺复兴以来这座神庙经常被称作幸运女神福尔图娜神庙(Temple of Fortuna Virilis)。这是古罗马保存最完整的神庙之一。这个地方古代是进入罗马的水路咽喉,所以门神波图努斯在这里是把守城市大门的意思。它最早建于公元前3世纪,现在看到的是公元前1世纪重建后的遗物。我们从这边看到的是它的背面,看上去这是一座中规中矩的古罗马神殿,正面应该是我们在阿西西密涅瓦神庙看见的那种柱廊大门,我管它叫古罗马大门。它大门上的三角楣是和坡式屋顶贯通的。这座神庙的柱子都是爱奥尼科式,比旁边的赫克勒斯神庙规格稍低。一百年后尼姆的方形房屋和这座神庙简直是一模一样,说明这个建筑形式是非常典型的。
公元前60年,凯撒、庞贝、克拉苏三人结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44年,凯撒最终赢得前三头之争,成为终身独裁官。在帕拉蒂尼山丘凯撒会堂遗址旁边的马路边,看到好几座不同姿势的凯撒铜像,基座上都写着“凯撒—敬爱的终身独裁官”。




凯撒没捞着好果子吃,当上终身独裁官次年便被不服的元老们杀死。凯撒把遗产和权力的大部分留给了屋大维,还把自己的名字“凯撒”也传给了屋大维,屋大维编织了一个“后三头同盟”。屋大维赢得后三头之争后,公元前29年成为实质上的皇帝,次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称号。屋大维开启了古罗马帝国时代,在上面马路边的凯撒铜像旁边还有一座屋大维铜像。这座铜像是仿制品,原作是一座古罗马大理石雕像。


为了夺取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屋大维和他后三头同盟的安东尼伙同埃及艳后组成的联军打了一仗,就是公元前31年被称作“共和国最后一仗”的阿克兴海战,屋大维的舰队赢得了这场战役。屋大维的舰队司令叫做阿古利巴(Agrippa),回来之后肯定是受到了屋大维的嘉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手奖励。阿古利巴用这笔奖金就在战神广场大兴土木盖楼,先在南面盖了一座澡堂,很奢华的那种古罗马浴池。然后在北面盖了一座海神庙,海战得胜肯定是要给海神还愿的。最后,他觉得还是必须把众神都感谢一下,就在前面两座建筑中间盖了一座万神庙(Pantheon),Pantheon的意思是希腊诸神。


这座万神庙到底是谁建的还有一些争议,现在能看到的文字记录还是说“阿古利巴修建了万神庙”,哈德良时期又得到了维修而不是重建。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把它称作哈德良万神庙,我把它归纳在共和国末期和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公元14年;哈德良时期重修,公元126年。
万神庙是一座带穹顶的圆形大殿,前面带有一个巨大的柱廊,应该叫柱厅。柱廊和圆形大殿之间是一座门厅。看看正立面。


据说最初的万神庙是有台基的,台基正面有台阶上去,类似于中国古建台基上的踏跺,但是中国的踏跺只有一段,不贯穿台基。现在这里的地面抬升了,基本已经和台基上平面平齐,因此已经看不到台阶。正面是八根巨大的花岗岩科林斯柱,得有十一、二米高,科林斯柱头是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的白色大理石和我们的汉白玉是不同的石头。这些柱子一共有三排,后面的二排减掉了中间二根,形成中间宽大的通道。据说这些柱子的花岗岩是从埃及挖来的,阿古利巴的舰队打败了埃及艳后,成了占领军,他就可以随意挖埃及的王屋山。八根科林斯柱支撑着一根巨大的横梁,横梁上写着“卢修斯的儿子马库斯阿古利巴建于第三次入选执政官”,说明了万神庙的来历,确实是公元前27年开始建造,公元14年落成。横梁之上是三角楣,三角楣里原来应该有涂覆,而且是有装饰浮雕的,还可以看见浮雕的安装孔。请诸位记住这个正立面,这是文艺复兴后建筑家们美术设计的灵感来源,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先贤祠、柏林国家博物馆的正立面都是这个样子;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也是来自这个罗马万神庙的正立面。我们刚刚在阿西西看见的密涅瓦神庙正立面也是这样的,不过那是和罗马万神庙同时期稍晚时间的,也说明古罗马建筑正立面的共同美术特征。看看柱厅屋顶的内部。


立柱上的柱顶梁组成一个框架,但是只有纵梁没有横梁。上面屋顶的木制梁枋椽都直接落在柱顶梁框架和支撑柱上,这个和比它早三、四百年中国秦汉时期民居的斜坡顶基本一样。看看内殿大门。


花岗石门框,上面有飞檐装饰。门厅两边有带凹槽的科林斯方柱装饰,上面是弧形拱顶。青铜门扇肯定是后装的,比原装的门框小,只好加了一个内门框。门框两边有浮雕壁龛,弧形山墙上应该也有浮雕。作为万神庙,这里应该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最推崇的三主神:弧形山墙上应该是众神之王朱庇特;门框两边应该是天后朱诺和智慧女神密涅瓦,也就是雅典娜。因为罗马当时最大的朱庇特神庙在卡皮托山岗,那里就坐着他们仨,所以这三位神也叫卡皮托三主神(The Capitoline Triad)。也有人说这里三座浮雕可能是尤利乌斯凯撒、奥古斯都凯撒(屋大维)和阿古利巴,我觉着这个不太靠谱,阿古利巴哪里敢把自己和凯撒、屋大维放一起?他还玩儿不玩儿了!
看完外面,被众人推举进入圆形大殿。


这座万神庙圆形大殿最神奇的是它的穹顶。


这个圆形穹顶也是古罗马水泥浇筑的,为了减轻壳体的自重,做成了蜂窝结构,既有粗壮的网状筋肋保证强度,又使得壳体比较薄。我们刚在阿西西新教堂看见的穹顶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它是六边形蜂窝,更科学。这个穹顶在最上面开了一个空洞,我觉着一来是为了采光;二来是为了那里最容易坍塌,就干脆把它掏空。如果古罗马人学会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那这个地方就不用开天窗了,也省得漏雨。为了解决天窗漏雨的问题,内殿的地面是中间高、四周低,墙根有一圈排水地漏。有人测过古罗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是这个穹顶的材料,是其它地方的。测出来的抗压强度数值是20Mpa,相当于我们现在普通民用无钢筋的混凝土,比如楼板、水泥柱。这个万神庙没有窗户,所以光线只能从大门和天窗进来。我们来的时候阴天,暗无天日,只能想象一下,日光从天窗进来照在殿堂内,随着太阳移动,这个光影也在殿堂内移动,是不是日晷的效果?这个天窗和大门一起还构成大殿的通风系统,虽然效率不高,但是总比其它单门古罗马神庙好多了。我们在外面远处看这座穹顶的时候,它的弧度看上去也就是90-100度;但是在大殿内部看这个穹顶,它的弧度却足有160-180度。穹窿壳体内外弧度差距非常大,说明壳体下部的厚度要比顶部的厚度大很多,看来古罗马建筑家对这个混凝土壳体的结构计算还是相当靠谱。请记住这个穹顶,它是文艺复兴后很多建筑上穹顶的灵感来源,比如我们在比萨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看见的穹顶。看看穹顶下的券墙。


古希腊的时候,神庙是神住的地方,公众在神庙外面祭神。到了古罗马时期,开始的时候仍然沿用希腊的习俗。自从有了万神庙,因为有了宽大的内部空间,不但神住得宽敞多了,公众也可以进入神的殿堂祭神了,各种仪式都可以在殿堂内举行。基督教继承了古罗马的方式,宗教仪式都在教堂内举行。在西方,宗教的占领都会包括占领对方神的殿堂,把对方的神撵出殿堂,把自己的神请进来。公元609年,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将这座万神庙改成了基督教堂,把希腊神和罗马神抬了出去。不过,当时被抬出去的都有哪些神?不知道;那些神像搬迁去了哪里?也不知道。当时还没有博物馆,会不会被掩埋了?这种神殿的争夺直到现在还没结束。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改成清真寺,到凯末尔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土耳其天主教徒一直都要夺回来。现在那里是做了博物馆,不再作为宗教殿堂,避免争夺。圣索菲亚博物馆把内部墙上的一部分清真寺镶嵌画剥掉,露出下面原来的教堂壁画;而且还挖地三尺,找到过去掩埋在下面的大理石柱和科林斯柱头。毕竟那是拜占庭帝国最大的基督教堂。
万神庙改成教堂之后叫做“圣母玛利亚与殉道者教堂(St. Mary and Martyrs)。不过,改成教堂后,这座万神庙倒是避免了像其它古罗马建筑那样被遗弃和破坏,比如我们前面看到的赫克勒斯神庙和波图努斯神庙。那两座还算好的,帕拉蒂尼山丘上的维娜斯神庙就彻底坍塌埋入地下,现在挖出来的都只是残砖断瓦了。
看看万神庙的内部。祭坛和上面的圆拱马赛克装饰是17世纪末建筑师斯贝奇(Specchi)的作品,他也是罗马西班牙广场被名人坐过的台阶的设计师。


祭坛左手壁龛里的雕像是圣阿纳斯塔西奥,基督教殉难者之一;意大利雕塑家卡梅蒂(Cametti)1725年所作。右手是另一位基督教殉难者。
看看祭坛,上面摆着金质基督受难十字架,基督的双脚被钉在一起,这是意大利式的受难十字架;西班牙的受难十字架上基督的两只脚是被分开钉在十字架上的。祭坛画是一幅金质圣母子像。


祭坛左手墙柱下面有一幅圣母子像,公元7世纪原作,本堂最老的文物。这是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福卡斯(Phocas)在君士坦丁堡把万神庙所有权转交给当时的教皇博尼法斯四世时,一起送给教皇的礼物,当时的万神庙处于罗马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后的关闭状态。这幅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画色彩已经非常暗,也不知道作者的信息。
万神庙里除了祭坛以外,周边还有很多壁龛和小侧厅,里面有绘画和雕塑。看看这个侧厅。里面的画是基督复活后,多玛不相信,基督让他检验右肋下的伤口。


圣安妮和圣母玛利亚(St. Anne and the Blessed Virgin),高的是圣母玛利亚。


腰带圣母和巴里的圣尼古拉斯(The Madonna of the Girdle and St. Nicholas of Bari)。


圣约瑟和耶稣。明显的,手持权杖的高像应该是耶稣;可是为什么小的那座雕像基座上刻着“IESVS”?


除了基督、圣母和圣家属们的雕像之外,还有几座基督教殉教者雕像,祭坛二侧壁龛里各有一座。下面这座是圣安格尼丝。这些殉教者手里都拿着一支基督教百合花,象征殉难。


万神庙里还有一些名人墓,下面这是翁贝托一世墓,意大利国父埃马努埃尔二世之子。


最有名的墓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墓,网上的图片和介绍海了去了,我就不赘述了。其实,万神庙的重点不在内部。
这座万神庙是我在罗马要看的最主要景点之一,它是文艺复兴之后建筑艺术的审美基础。在文艺复兴之前,拜占庭和罗曼建筑是对古代的发展,它们已经脱离了古希腊和古罗马那种雄伟、庄严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初期,已经看不到完整的古希腊建筑,而罗马万神庙却是一座完整的古罗马建筑。它还具有古希腊的柱廊结构正立面和圆形穹顶,并且距离住在托斯卡纳的那些文艺复兴初期美术家们非常近。所以,文艺复兴要重新发扬的就是这座罗马万神庙的美学风格。文艺复兴之后的每一个从历史寻找创作灵感的建筑风格都要借鉴罗马万神庙,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都是这样。那些对万神庙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建筑家甚至直接复制万神庙,比如英国曼彻斯特的中心图书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圆形大厅。所以,如果有机会,看西方建筑应该看看它们审美的来源,就是这座罗马万神庙。文艺复兴雕塑是要复兴古希腊的雕塑,雕塑家们模仿、复制、发扬古希腊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包括希腊古典主义早期的肌肉型和褶子型到后期的身体曲线型。文艺复兴绘画可是有大不同,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流传下来的绘画太少,可借鉴的样例太少,所以文艺复兴绘画是对古希腊艺术审美观的复兴,从拜占庭时期描绘宗教返回到古希腊时期描绘神话和日常,从描绘神圣到描绘俗人。
出了万神庙大门,咦!对面还有好东西,这是埃及方尖碑呀。


这个地方叫做战神广场,古代罗马人遇到外敌来犯,便在这里哨聚一堂,然后排队去抗敌,从古罗马共和国初期便是如此这般。罗马有很多埃及方尖碑,可能是世界上方尖碑最多的城市。古罗马人攻克埃及之后,就造了方尖碑母舰,先把抢来的方尖碑沿着尼罗河运到亚历山大港,然后跨海运到罗马港,再沿着台伯河运到各个地方立起来,这些苦力活都是那些埃及抓来的俘虏干。古罗马人从埃及运回来至少八座方尖碑,叫做古埃及方尖碑。然后又在埃及订做了至少五座,叫做古罗马方尖碑。最神奇的是,1937年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的时候,从埃塞的阿克苏姆劫回来一座方尖碑,叫阿克苏姆方尖碑。2002年,一声春雷震天响,阿克苏姆方尖碑被雷劈了!然后,意大利在2007年把被雷劈碎的阿克苏姆方尖碑残骸又还给了埃塞,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里的这座是古埃及方尖碑,最早是在埃及赫利奥波利斯。赫利奥波利斯有好多方尖碑,那里挨着尼罗河的山坡上有特别大块的石头,可以用来刻方尖碑,我去埃及的时候曾经被导游带去那里看方尖碑工厂和山上的方尖碑半成品。古罗马人给每座方尖碑都起了一个名字,根据说明,万神庙前面这座方尖碑名字叫“马裤特奥(Macuteo)",看我的中文这就是特落伍的一条马裤,它最早是埃及法老拉莫西斯二世建造的。这座方尖碑的基座是一个喷水池,18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巴里基奥尼(Barigioni)的作品,晚期巴洛克风格。
从公元前27年阿古利巴建造万神庙,到公元126年哈德良重修,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这150年间,先后有朱立亚克劳狄王朝、四帝内乱期、弗拉维王朝和安敦尼王朝,有十几位皇帝排队掌握印把子。这一百多年间,有几次旺季,罗马城市发展就快一些,房地产也增长得快。对我们来说就是可以看到一些古建。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暴君尼禄,他的暴政引发罗马四帝内乱,他自己也只好自裁。其后,军官出身的维斯帕先(Vespasianus)在混乱中捡走了罗穆卢斯的传国玉玺,坐上了王位,开创了弗拉维王朝。为了让社会安定下来,他就搞了一些民生工程,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公元70年开始修建一座圆形剧场,这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弗拉维竞技场(Flavian Amphitheatre)遗迹。


罗马人也管这座圆形剧场叫做科洛塞(Colosseum)。到公元80年,维斯帕先的儿子提图斯皇帝主持了启用仪式,并出席观看首场演出。和过去希腊人的圆形剧场都是背靠山坡不一样,罗马的这座圆形剧场是建在平地上,这是罗马的创新。我们在维罗纳看到的那座圆形剧场是这座科洛塞之后的,沿用了科洛塞的建筑形式和材料科技。这座科洛塞有三层,每层外面都有一圈拱廊,外墙差不多有50米高,很壮观。它的墙是用石灰岩方块垒起来的,石块之间没有水泥焊接,而有像订书钉那样的铁钉互相连接,起固定作用。中国过去的石结构建筑也有这样的铁器,叫做铁蝴蝶,我在赵州桥上见过。现在看到的科洛塞损坏不是自然风化,而是古代罗马的几次汶川大地震导致的。你看那外墙上有很多整齐的安装孔,说明最初的外墙是有装饰的。装饰的是什么呢?可以看看遗留较多素材的西大门正立面。


原来每两拱门之间的墙上都有装饰半柱,一层是多立克柱;二层是爱奥尼科柱;三层是科林斯柱。三种不同的柱头,复杂和美观程度越往上越高。这个科洛塞外墙上的罗马柱是最标准的柱头,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学建筑的学生都要来看。这个大门可以看出来是有三层,最上面还有一层不带拱的外墙,可能是露台。外墙上的那些孔说明最初是有装饰的,可能是浮雕板。这座科洛塞是世上最大的圆形剧场,最多有将近八万个座位,一般可以装六万五千观众。罗马官员有自己的看台,贵族也有自己的看台,平民也可以入场坐平民席。他们看什么呢?什么都看,凡是观众多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比如斗兽表演,角斗表演,模拟海战,模拟巷战,模拟神话大战,这些都是娱乐项目。当时很可能没有团体操表演,古罗马人不会翻花。除了娱乐项目,皇帝也在这里发表对公众的演讲,甚至在这里开公审大会,最后放进来一群非洲雄狮把判了死刑的犯人吃掉。这个科洛塞圆形剧场一直是世界上圆形剧场的楷模,到现在都还在建造。不过,我们现在圆形剧场就只是用来举办体育比赛了。你别看现在体育场的外面各种各样,其实里面还是和这个科洛塞差不多一样。你会觉得古希腊的剧场岂不是比这个更古老?我告诉你吧,古希腊的剧场不是圆的,而是半圆的,观众坐在圆弧的看台上,直径那条直线上是舞台,那是真正的剧场。科洛塞是世界上第一次把两个希腊剧场拼在一起成一个圆形,所以它是第一座圆形剧场。Arena说的是剧场,一般是露天的;而圆形剧场用的词是Amphitheatre,看台上可以有遮阳棚。
古罗马还有著名的凯旋门,这是古罗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类型,它是打仗获胜后的纪念碑,不是我们可能想象的班师回朝走的门。其实北京的德胜门也不是凯旋门,它是出师门,从这座门出发去打仗获胜的概率高一些,这可能和周易、星象有关。打仗得胜班师回朝走的是安定门,意思是说从此天下安定。古罗马的凯旋门最早的来源已经无考,记载中可见的最早凯旋门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196年的,有一个罗马将军斯特里迪努斯,一气儿盖了两座,那是为了庆祝他在伊比利亚打了胜仗。那两座早就灰飞烟灭了,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是下面这座提图斯凯旋门(Triumphal Arch of Titus)。


这座凯旋门虽然叫做提图斯凯旋门,其实是公元81年提图斯死后由他的继任图密善皇帝修建的,为了纪念提图斯的若干次胜仗,包括围攻耶路撒冷获胜。维斯帕先、提图斯和图密善三位皇帝形成了弗拉维王朝。这座提图斯凯旋门是一座拱门,有科林斯半柱装饰,拱肩两边的浮雕是带翅膀代表胜利的仙女,中间拱顶石上的浮雕是一位罗马战士。拱顶梁上也有很多浮雕,都是提图斯英勇事迹。最上面的横碑上写着“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将此献给提图斯奥古斯都”。拱门两侧墙上原来应该也是有浮雕的,现在已经灭失。巴黎拿破仑凯旋门很有可能就是以这座凯旋门为样板的。
在帕拉蒂尼山岗下,还有一座凯旋门,就是下面这座君士坦丁凯旋门,紧挨着弗拉维竞技场。




这座凯旋门是罗马元老院在公元315年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战胜马克森提乌斯而建造的,这是罗马最大的凯旋门,也是最后一座罗马凯旋门。和前面那座不同的是,这座君士坦丁凯旋门有三座拱门,中间一座大的,两边各有一座小的。构成三座拱门的四根拱柱上都有科林斯半柱装饰。中间大拱门的拱肩上还是传统的浮雕,拱肩两边有代表胜利的带翅膀仙女,拱顶石上有君士坦丁大帝肖像浮雕。其它浮雕也是根据传统描绘君士坦丁大帝的胜仗。每座小拱门上都有一对圆形浮雕,这些不是新作品,而是一百多年前哈德良时期的,可能是从某座哈德良凯旋门上盗来的,都是哈德良狩猎图。圆形浮雕板下面有绕凯旋门一圈的裤腰带浮雕,学名叫中楣浮雕。这是建造这座凯旋门时候的新作,描绘了君士坦丁大帝战胜马克森提乌斯的义大利安战役,从出发开始,经过围攻维罗纳,一直到击败马克森提乌斯的米尔维安大桥之战。拱门顶楼中心的碑文和提图斯凯旋门差不多,无非是罗马元老院和人民把此凯旋门献给伟大的君士坦丁大帝之类的酸词。顶楼四根柱子的顶端有四座人像,这是达契亚人雕像,来自图拉真时期的什么地方。征服达契亚人是图拉真大帝(Trajan)的丰功伟绩之一。四座人像之间的浮雕来自马克奥勒留皇帝时期,分别描绘了奥勒留皇帝俘虏了敌人首脑、大批敌人官兵被抓获、皇帝在做战前动员和得胜后的祭神仪式。这座凯旋门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最著名的影响就是柏林的勃兰登堡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上有来自图拉真大帝的浮雕,公元100年时期的图拉真是罗马帝国最牛的皇帝,到处扩张,使帝国版图达到最大,东面到美索不达米亚,西面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面到黑海北岸喀尔巴阡山脉,南面到北非撒哈拉沙漠,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海。图拉真大帝在罗马城建方面也有成绩,现在还能看到他留下的图拉真市场。


图拉真时期只有下面二楼,上面那些都是中世纪以后加上去的,毕竟商业越来越发展了嘛。那座高塔叫做“民兵塔(Militia Tower),属于防御工事,一方面不许顾客哄抢商家的货;另一方面也不许商家强卖;兼防外贼骚扰。
图拉真大帝之后的罗马皇帝是哈德良,他最著名的建筑是哈德良长城。那座长城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和中国的长城作用一样,都是边界上的防御工事。中国最早的长城是西周时期,只是一段一段的,就是“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地点。秦统一中国后的长城算是正式连续的长城,大约是公元前210年修建。图拉真扩张时期在英格兰攻城略地,哈德良接手之后继续在这里向北攻击,但是打到这里就打不动了。为了巩固边防,也是为了确定罗马帝国最北的边界,哈德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修了长城,以南算是文明人,以北的苏格兰人算是野蛮人。哈德良长城大约修建于公元127年,不仅比秦长城晚了很多,规模比秦长城差了很多。哈德良长城在英国,我游历英伦时见过,那里远离意大利,站在罗马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因为地球是圆的,按照地球的曲率和可见光直线传播的特性,眼力价儿最好的人也就是能往前看50公里,英国离罗马可不止50公里。
不过,哈德良在罗马还是修了建筑留下来给我们看的。哈德良当皇帝的时候,秦始皇已经灭亡很多年了。那个时候媒体不是很发达,快递也不发达,秦朝的报纸要很多很多年以后才能到罗马。哈德良知道了秦始皇给自己修了一座陵墓,很伟大,他就也给自己修墓地。不仅他自己死后把骨灰葬在这里,他的老婆孩子也葬在这里,连同后面一直到公元217年卡拉卡拉皇帝共十位皇帝的骨灰都葬在这里。这座陵差不多就是古罗马的十三陵,他们还是挺节俭的,这么多皇帝共用一座陵墓。中国的明朝从永乐皇帝朱棣到永历皇帝朱由榔十三位皇帝一共活了三百年,古罗马十位皇帝活了才一百年,要说这古罗马人的平均寿命比中国明代差距还是很大呀。对了,明代离古罗马时间太远,来看看时间差不多的东汉,从光武皇帝刘秀到孝冲皇帝刘炳,十位皇帝活了一百五十年。西班牙皇帝也是共用一座墓,在埃斯科里亚尔的皇宫修道院里。台伯河边的这座哈德良陵墓还一直保存下来了,就是下面这个。




看上去很素净是吧?那是因为公元400年的时候这座陵墓被充作了军事要塞,把外面那些装饰都弄丢了,其实就是被敌人攻城的时候给拆掉了。当时霍诺利乌斯皇帝修了一圈奥勒良城墙,这座哈德良陵是城墙上的一座堡垒。公元410年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洗劫罗马的时候,这里的古罗马皇陵被破坏。皇帝们虽然没有被拉出来鞭尸,那些骨灰倒是都被撒入台伯河。最早的时候,这座建筑顶上有像柏林勃兰登堡门上四驾马车那样的青铜像,公元537年东哥特人攻击罗马的时候把那座铜像也给毁了。后来,为了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还把哈德良陵的柱子都给拆走了。传说公元590年罗马瘟疫的时候,四大天使之一的米迦勒持剑出现在哈德良陵顶上,他挥剑斩断了病魔的脖子,罗马瘟疫得以终止。从此,这座哈德良陵就被叫做“圣天使堡(Castel Sant' Angelo)”。巧的是这一年在中国是隋炀帝的开皇十年,中国史书上记载开皇十年长安也爆发了疾疫。1536年,在圣天使堡上竖起了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家孟特鲁普(Montelupo)的圣米迦勒持剑大理石雕像;1753年,弗兰德雕塑家维沙斐尔(Verschaffelt)做了一座圣米迦勒青铜像代替了已经损坏的大理石像,我们现在上面图片里看到的就是这座青铜像。这座圣天使堡还被教皇国当作监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里也出现过这座城堡,歌剧最后一幕中卡瓦拉多西被关押的监狱和行刑的天台就是这座城堡,托斯卡也是从这座城堡的天台上纵身跃下的。这里现在是一座博物馆。
圣天使堡对面的台伯河上有一座古罗马大石桥,这是最早和哈德良陵墓同时建造的。


这座桥最初当然是叫哈德良桥,现在当然叫做圣天使桥。自从有了敕建彼得寺,从城里去寺里点蜡烛的教徒就要从这里过河,因此这座桥就也称“圣彼得桥”。从公元6世纪开始,格里高利一世教皇把这座桥和哈德良陵一起都改成“圣天使”,并且开始收过桥费。教皇用收来的过桥费付给雕塑家们,让他们出工出力建造圣彼得大教堂门前的基督门徒雕像。这座桥上每个桥墩之上都有二位天使雕像,一边一座,这是贝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做的收尾工程。这些天使手里举着的是基督受难时的刑具,一共有十位天使,贝尼尼自己只完成了其中的二座。看看下面这座手握扎枪的天使,基督受难在十字架上被一个罗马士兵在右肋扎了一枪。


君士坦丁大帝很厉害,他废除了他爸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东西罗马帝国,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他还和一直反抗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势力达成妥协,发布《米兰敕令》立基督教为国教。但是,罗马的政局还是不稳定,元老院不肯放弃几个世纪的权利,基督教势力还没有完全退后。为了重起炉灶,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设立新都君士坦丁堡,由此开启了罗马城的衰落。君士坦丁死后,东西罗马再次分裂。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这导致罗马这面破鼓被众人捶,后来又有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洗劫罗马,最终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正式覆灭。这之后,罗马被东哥特人占领,东哥特人和拜占庭之间的战争导致罗马又被洗劫好几次,城市发展陷于停顿。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的矮子丕平国王把罗马送给教皇,成立了教皇国,罗马成了教皇国的中心。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按照圣经记载和传说,基督受难以后,他十二门徒中的西门勇敢地站出来成为牵头人,这个西门就是后人所称的圣彼得。彼得穿上僧袍走四方,一边走一边传道,这就来到了罗马。罗马当时的领导是帝国皇帝尼禄,尼禄非常反对彼得躲在一个地窖里对罗马人传道、让他们放弃罗马诸神皈依耶稣基督。尼禄就把彼得抓起来让他殉教。相传彼得是被倒着钉在十字架上殉难的,这是公元64年发生的事情,地点是在尼禄竞技场外的一座埃及方尖碑下。这座方尖碑是荒诞的卡里古拉皇帝在公元40年运回罗马的,现在还在,叫做梵蒂高尼方尖碑。彼得死后就被葬在方尖碑附近,然后在地上放了一块红色的石头表示彼得葬在此处。古罗马帝国压制基督教的时期,很多基督徒在尼禄竞技场殉难,他们临死前都申请葬在彼得旁边,这里就成了殉难基督徒墓地。几年后,这里盖起一座神庙。1950年,考古发掘这座神庙残骸的时候,挖出来一个绣金边骨螺紫色法衣包袱,里面有骨殖。随后,当时的教皇庇护十二世宣告发现了圣彼得的墓。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324年发布《尼西亚信经》,把基督教立为国教。在《尼西亚信经》之前的公元318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了一道旨意给当时的罗马教皇西尔韦斯特一世,把尼禄竞技场旁边的小神庙赐给教皇,包括那片基督徒墓地,让他在那里盖一座教堂作为他的座堂,这就是老的圣彼得大教堂,可以叫做“敕建彼得寺”。敕建彼得寺是一座典型的巴西利卡,一座主厅加两边的侧厅,祭坛后面有一个小拱顶。因为这座小神庙是彼得下葬的地方,彼得又是基督十二门徒之首,算作基督教第一任教宗。而且彼得生前极力推动建立基督教堂作为基督的圣殿,所以这座教堂就以圣彼得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敕建彼得寺”是大门朝东的,现在西方的教堂基本都是大门朝西的。而且盖这座敕建彼得寺的时候,有意把彼得墓的那块红石头作为祭坛的位置,也就是说彼得的墓在这座教堂下。敕建彼得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而且敢于和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拼一把,不过还是稍小于后者。结果阿尔忒弥斯神庙位列世界第七大奇迹,敕建彼得寺没能挤进七大奇迹的队列。

进入中世纪后,罗马教廷的势力逐渐加大,开始不服拜占庭皇帝。而这时拜占庭自己也开始衰落,西罗马那些地盘逐渐都被伦巴底人抢走,伦巴底人开始威胁罗马城。没办法,教皇斯蒂芬二世只好另寻粗腿去抱,这就出现了法兰克王国的矮子丕平。矮子丕平刚刚推翻了墨洛温王朝,正急于找人承认自己的王位。他和斯蒂芬二世教皇正好各取所需,教皇承认矮子丕平的政变合法,还给矮子丕平加了一个冕,就是把法兰克国王的皇冠扣到丕平脑瓜顶上。这次事件的结果就是从此以后所有的法国国王都要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拿破仑也玩过这么一出。反之,矮子丕平把罗马周边的大片土地送给教皇,还帮教皇把那些土地上的伦巴底人消灭,这是公元756年。

到了公元1053年,拜占庭牧首弥格尔挑起事端,结果是罗马教廷和拜占庭互相开除对方。基督教分拆成天主教和东正教,罗马教廷少了一半资源。罗马教廷本来想着这回算是安生了,内部的分家主义者被清除了,外部有强大的法兰克保护,谁也不敢拿他怎么样。没想到,这法国人也有欺负教皇的时候。到了14世纪,法王腓力四世要筹办军饷和英国干架,便对教皇在法国征敛宗教税不满,他对罗马说:你可以对法国的神职人员征税,但是不许向法国老百姓征税。这一下,教皇的收入在分家少了一半的基础上,眼看就要又减少九成。当时的教皇布尼法斯八世当然就会跳脚反对,然后他在1303年的一场混乱中可能被人下了黑手,就暴病而亡。临时上来一个代理教皇叫本笃十一世,他更倒霉,腓力四世对他说,法国老百姓交的税归我花,法国神职人员交的税你可以拿走一半去花。他一看,好家伙,腓力四世这是变本加厉呀!就说这个真不行。嘿!没几天,本笃十一世1304年就也暴病而亡。腓力四世说,你们教廷赶快大选吧。结果法国扶持的克莱芒五世当选新教皇,他上台当然同意了腓力四世的要求,因为他的竞选资金都是从人家腓力四世那里融来的。而且他厉害,他上任以后不去罗马,他要去教皇国在法国的一块飞地阿维尼翁。腓力四世又给他融资在阿维尼翁盖了一座教皇宫,这就是阿维尼翁教廷的来历。

教皇不在罗马,敕建彼得寺当然就被疏于管理和维修。枢机团去了阿维尼翁,留守处当然就会在彼得寺里到处翻跟头,这敕建彼得寺就日渐萧条。阿维尼翁教廷换了七任法国人教皇,经历了70年。到了1377年,腓力四世已经死了半个多世纪,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听人说罗马那里有暗流涌动,时局不稳,便急急忙忙把教廷迁回罗马。结果,他刚回到罗马不久就得了慢性病,这个慢性病中速发作,格里高利十一世在第二年也去了。你看看,这个教皇们玩起招数可都是真玩儿命呀。

这座敕建彼得寺从公元360年落成,到1447年教皇尼古拉斯五世上任的时候已经一千多年,而且又经过阿维尼翁时代撂荒70年,老楼肯定是破落了,根本就不堪大用了。为了重新树立教廷的威风,尼古拉斯五世就打算要么盖一座新教堂;要么彻底重建老教堂。但是这个尼古拉斯五世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日杀万鸡,到他1455年去世的时候终究一事无成。不过,他干了一件大事,他让人去挖科洛塞的墙角。还记得科洛塞吗?就是那座弗拉维圆形剧场。到尼古拉斯五世去世的时候,他已经从科洛塞拆下来二千多车石头,都是准备用来盖新教堂的。这回知道了吧?那座圆形剧场的命运和我们很多古建差不多,都被附近的老乡拆了回家垒鸡窝去了。尼古拉斯五世之后,儒略二世决定要把自己的墓建在新的教堂里,而且要请米开朗基罗给他雕一座像。但他也是壮志未酬身先去,其后是佛罗伦萨美第齐家族出来的利奥十世做教皇。他发标招设计师,并且在乌菲齐美术馆展示所有设计方案大PK。这回出了钱的问题。上次是敕建,有君士坦丁一世出资。这次没有哪位皇帝肯出资了,怎么办?有人出主意说咱们像过去那样卖去天堂的机票吧,这样就可以融到资了,这个机票有一个官方名字叫“赎罪券”。当时站出来一位德国神父叫马丁路德,他说:不可!然后就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95条论纲》,这导致了天主教的继续分拆,最后出现了新教。因为没有皇家出资,新教堂当然不是敕建,新教堂的名字最终确定为“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宏伟建筑。在儒略二世举办的设计师招标中,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最著名建筑家勃拉曼特(Bramante)胜出。他当时很受儒略二世的欣赏,最出名的作品是蒙特利奥圣彼得教堂里的“坦比哀多(Templetto)”,就是下面这个。


这个坦比哀多一直到现在都随处可见,还有各种变形,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标志之一。

1506年举行了新教堂的奠基仪式。最初的平面布置设计是一个巨大的希腊十字,中间是巨大的穹顶,周围有四个小圆顶,灵感来自万神庙。1513年儒略二世去世,1515年勃拉曼特去世,拉斐尔接替了设计。1520年拉斐尔去世,佩鲁齐接替。1527年,罗马城被查理五世洗劫一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也就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是当时欧洲最牛的国王,说打谁就打谁。此后,新教堂完全停工。又经过几次断断续续的变化,1547年,教皇保罗三世请已经70岁的米开朗基罗担任新教堂的总设计师兼项目经理。米开朗基罗没有推翻勃拉曼特的最初设计,而是做了一些改动,仍然遵循前面设计师的目的,就是要有一座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盖的那种大穹顶。1564年米开朗基罗去世时,大圆顶已经完成。教皇庇护二世请来了瓦萨里监督后面的工程,确保遵照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新的圣彼得大教堂一步一步建成,直到1626年底算是主体结构完工了,新教堂比老教堂大了很多。

严格地说,圣彼得大教堂不是罗马城的一部分,但它仍然是罗马城天际线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圣彼得大教堂巨大的中央穹顶和周围的小圆顶。


走到近处看看。米开朗基罗的大穹顶,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是八边形的;米开朗基罗是圆的;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是露砖的,米开朗基罗的是有铅皮覆盖的。从这座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建成之后,这个米开朗基罗穹顶就成了标准,后人无不争相学习。凡是有这种铅皮覆盖圆形穹顶的,你就基本可以把它归为文艺复兴晚期、巴洛克、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那座方尖碑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谓圣彼得殉难的见证物。


再走近一点,看看它的正立面。


从勃拉曼特到米开朗基罗,这座新的教堂都是希腊十字平面的,也就是十字型的四条边一样短。1604年,教皇保罗五世指派建筑家马代尔诺(Maderno)担任新教堂的建筑师。马代尔诺是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先驱,他在之前一年刚刚完成罗马的圣苏珊娜教堂。那是一座小型的教区教堂,它是意大利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建筑,也就是巴洛克示范工程。这座圣苏珊娜教堂的正立面打动了教皇保罗五世,保罗五世强迫马代尔诺修改米开朗基罗的设计,马代尔诺只好照办。他把原来的希腊十字平面加长正厅成了拉丁十字平面,然后设计了宏伟的正立面。他还别出心裁地在正门上方建了阳台,教皇每到重要节日就可以从中间那个出来,站在阳台上给教民们祝福,然后接受大家的欢呼。这个改动也有一些遭人非议的结果,你看,很明显地,站在我这个位置看不见完整的大圆顶,而且根本看不见它周围的小圆顶。不过这不能怪马代尔诺,保罗五世拄着权杖站在他身后,他做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其它选择。

正立面的结构是一个三段体,这是最早的三段体建筑,中间是四根巨大的科林斯柱支撑的柱顶横梁,横梁之上是一个三角楣,里面的浮雕是教皇的徽章,徽章上有两把交叉的钥匙,那是基督升天之前交给彼得的天堂之门的钥匙。这个中间部分的灵感就是来自万神庙的古罗马大门。四柱正厅大门两侧延伸出去每侧二根圆柱,但是往后错了一截;然后再往后错一截,角上是方柱;每边往后错的这二截是二个侧厅的正立面。再往两边延伸出去的是两座钟楼,这里的钟楼是和正立面一体化的,如果不是上面的大座钟,你根本体会不到它是钟楼。一直贯穿钟楼的柱顶横梁之上有一层顶楼,顶楼上有一圈Balustrade,就是所谓的屋顶栏杆。那个钟楼很有意思吧?钟楼里面有卡西莫多的大钟,老教堂的遗留,1288年出品。钟楼上面还有巴洛克式大座钟,那个是电动的,1931年开通运行。马代尔诺设计的正立面柱子都是有用的,也是有数的,这些柱子都一通到顶,和屋顶栏杆柱相通。每一个栏杆柱上都有一座雕像,加上最中间大门顶上一共有十三座雕像。这十三座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这肯定没得说,两边可不是十二门徒,而是十一位门徒加上施洗约翰。彼得的雕像在别处,站在基督右手第一位是施洗约翰。


贯通的柱顶横梁上写着“为纪念使徒之王子而建。1612年,罗马人教皇保罗五世伯格赛在位第七年”。这个正立面体现出一种节奏感,立面一层一层向外延伸,形成一种平面节奏;加上一层独立的顶楼在纵向形成节奏;而两边的钟楼和正立面融为一体,却在最下面可以看到通透的拱门,这又在横向形成节奏。

进了大门之后是一个巨大的前厅,横向一直贯通,上面是桶形拱顶。拱顶上布满石膏装饰和浮雕,下面是抛光的大理石拼画地面。这个前厅是马代尔诺的得意之作。


每一座外大门都对着一座内大门,看看青铜浮雕内门扇。这是中间的门扇,从老的敕建彼得寺传下来的。


看看正厅。


米开朗基罗原设计只有一跨,马代尔诺把它拉长之后现在是有三跨。可以看到从对面大门往这边数的第二和第三跨之间巨大的壁柱上有二根装饰柱,这两根柱子之间就是米开朗基罗和马代尔诺设计的分界,往大门那边是马代尔诺加长的部分。这些巨大的壁柱都是米开朗基罗的设计,马代尔诺保持了这个设计。这个主厅非常之大,难以言表。

看看侧厅的上部,下部看不见,都站满了人。因为空间巨大,已经无法用罗马柱支撑上部结构,所以采用了大理石墙柱的形式。为了保持庄严感,墙柱之外用科林斯柱作为装饰。


看看南翼。


看看穹顶。这个穹顶的高度虽然是世界第一,但它的直径是“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第一是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第二是万神庙。


穹顶上肯定要有万神庙那样的天窗,这回天窗上有一个圆亭,这是勃拉曼特学习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防止漏雨。除了天窗,侧墙上还有一圈十六个侧窗。侧窗之间的墙柱对应穹顶外面十六根筋,穹顶内部也是对应外部分成了十六片。穹顶每一片的下面都有一幅画,正对着正厅的中间是耶稣基督,他的右手是圣母,左手是施洗约翰。然后是十二门徒分列两边,左手施洗约翰接下来是彼得。耶稣基督正对面看不见,因为要走到后殿去才能看见,而后殿不让过去。正厅和侧翼的四根立柱之上也有四幅画,这是四位福音作者。可以看见南北侧翼上的桶形拱顶。

1626年,当时的教皇乌尔班八世将大教堂的内饰品工程交给了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家雕塑家贝尼尼(Bernini)。1629年,他又接替马代尔诺担任大教堂的建筑师,这个岗位正是贝尼尼梦寐以求的,他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50年,成绩斐然,成为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家和雕塑家。贝尼尼当学徒的时候跟着老师来过大教堂听课,当时他就想“我要造一个彼得的宝座”,这回机会来了,他真就造了一个使徒的宝座。但不是在上面那张图下部刚露尖尖角的那个东东,来看看这个东东的全貌。




贝尼尼一上岗就开始他心里早就构思好的这座祭坛青铜大华盖,就是那个青铜的亭子,它就在穹顶之下,祭坛之上,这是教堂内最核心的位置,也是最重要的装饰品。这座教堂太大了,多高的东西到了这里都不显个儿,这座青铜华盖正经有30米高呐,再加上祭坛的高度就更高了。你看,它立在那里一点都不显大,要是再小一点的话和这个空间还真就不匹配了。据说这座华盖是世上最高的青铜雕塑。华盖是教堂里的一个礼器,它在祭坛上形成一个神圣空间的象征,华盖下是圣餐台,台子上摆放装着圣餐的餐盒。通常的华盖是白色大理石,带有彩色石头镶嵌。我们在米兰大教堂看见的华盖是八根白色大理石科林斯柱支撑着一个青铜圆顶。我在法国教堂里没见过华盖,在英国也没见过。在西班牙只是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有华盖,它没有柱子,就是从上面吊下来的一个棚子。贝尼尼华盖的构思一部分来自于帝王出行时头顶上那个真正的华盖;一部分来自于古罗马的柱廊。贝尼尼的四根柱子是拧着上去的,远看好像我们的龙柱,就是柱子上盘着一条龙。他们说这是来自君士坦丁大帝捐给耶路撒冷的神殿里的柱子,我还没去耶路撒冷,下次去看看。贝尼尼的柱子上盘的不是龙,而是月桂树叶和野蜂飞舞,据说这是象征他的甲方,就是乌尔班八世教皇。再往华盖的上面看,它的上面那不是非典型巴洛克正反连接的涡卷吗?四角有天使,她们都拖着一条凤尾。每面的弯曲横梁上都坐着一个小孩,或者骑木马或者在玩耍,这些都是乌尔班八世家的孩子,这有溜须拍马挣大洋的痕迹啊。这座华盖矗立在穹顶之下巨大的空间中成为一种视觉上的填充,但又不阻挡视线,因为它是空心的。它的材质不同于周边的其它材料,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调,即形成审美的对比,又形成一种建筑的节奏。这座华盖绝对是神来之笔,因此让贝尼尼揪心掏肺地要把它第一个做出来。华盖下面是摆放圣餐台的,这里还有互相呼应的装饰。圣彼得大教堂中间有一座大圆顶,周围还有四座小圆顶,看看下面这张图,这是其中一座小圆顶的穹顶画,天使正在发圣餐。


下面这件装饰品是贝尼尼接下来的第二项工作。


这是后殿里的小祭坛。中间那把椅子就是所谓的“圣彼得的宝座”,原来的那一把传说是彼得亲自坐过的,但是经过考古研究发现它是12世纪的产物。贝尼尼施工的时期,亚历山大七世教皇要求把圣彼得的宝座供起来,防止它继续破损。贝尼尼做了现在这把巨大的青铜椅,然后让青铜的教堂四博士抬着这把宝座椅。四博士是谁?圣安布罗斯和奥古斯汀代表拉丁教堂;亚他那修和克里索斯托代表希腊教堂。后面的金色木刻叫圣灵之光,中间的鸽子当然就是圣灵之鸽。鸽子和它圆形的光芒圈其实是彩色玻璃,后面有一扇窗户进来的光线照着它。贝尼尼的“圣彼得的宝座”放在这里以后,那把真的椅子就在1666年被亚历山大七世收藏起来了。

看看侧翼的拱顶,金碧辉煌。


圣彼得大教堂少不了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当属圣彼得青铜坐像,13世纪雕塑家坎比奥(Cambio)1293年作品,原在敕建彼得寺就有。


最有名的、大家一进门就要去看的当然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像,也就是所谓的《圣殇》。


1448年,法国红衣主教毕赫雷斯(Bilheres)向当时名气并不大的米开朗基罗订做一座雕像,用于将来自己的墓上。很有可能是这位红衣主教得了癌症,他来佛罗伦萨是找美第齐家买药丸的,结果发现美第齐家根本不做药丸。他知道法国医生只会放血,治不了他的癌症,他肯定时日不多了,因此才向米开朗基罗订做墓上的雕塑。圣母怜子是说基督受难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玛丽亚抱着基督的遗体为他擦干血迹。这个题材当时在意大利并不用,而是北方的法国人经常用到,在法国常常可以看到这个题材的绘画和雕塑。这座雕像还是文艺复兴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人物的比例不是很协调,因为要照顾到一个成年男子躺在一个女子腿上的位置。玛丽亚的身体基本都罩在衣袍里,二个人物的位置关系、重心布置都很自然。因为要用右手扶起基督沉重的躯干,玛丽亚的上身自然向左倾斜。基督受难时33岁,玛丽亚应该已经50岁左右,但是米开朗基罗把玛丽亚描绘成美丽的年轻女子。为什么会这样?有各种推测,米开朗基罗自己也说过一些话,我就不多说了。总之,雕像中的基督面露坦然,玛丽亚则是安详,米开朗基罗把基督受难描绘成一种升华,而不是悲恸。

这里还有很多教皇的墓。英诺森十二世。


庇护八世。


圣彼得大教堂里有著名的雕塑,当然还要有著名的画。不过这些画都是复制品,根据原画复制的马赛克镶嵌画,可能是因为要根据这里祭坛的规格重新制作;而且原画多不是祭坛画,还要把它们改成祭坛画的外框。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看看下面这幅,拉斐尔的《基督升天(Transfiguration)》,原画在梵蒂冈美术馆。


这幅画是佛罗伦萨红衣主教朱利奥美第齐订做的,本是要用作另外一座教堂的祭坛画的。拉斐尔一直到去世都在这幅画上工作,它代表了拉斐尔绘画的顶峰。这幅画描述的是圣经新约里的二个情景。第一个情景就是传说的基督在塔博尔山升天,有右手的摩西和左手的以利亚来接。左边地上跪着的是加斯特斯和帕斯特,他们是美第齐主教所在教堂的施主。山顶上是雅各布、彼得和约翰在抬头望着基督上升,他们代表信念、希望和博爱,他们衣服颜色和这些符号也有关。画的下半部分是第二个情景,一个小男孩得了魔鬼附身的病,估计是抽羊角风,这些门徒们治不了,正在等待基督回来创造奇迹。这个男孩虽然已经能站起来,但还是张着大嘴,表示灵魂出窍了。下面部分中是二组人物,右边一组是患者家属;左边一组是基督门徒,左下角拿书本的是福音作者马太,他好像正在做着手势让观众等一等。中间跪在地上的女子是这两组人物之间的纽带,她这个扭动身体的姿势叫做“蛇姿”。拉斐尔把这两个情景画在一起是表示升天的基督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画的上半部分仍然是金字塔造型,基督在顶点。下半部分中人物扭曲的姿势和强烈的动感有样式主义的风格,而光线的运用和强烈的对比又体现出巴洛克风格。右边红衣男子伸出的右手旁边可以看到房子,那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西斯廷教堂,这可能是拉斐尔用来表示文艺复兴。拉斐尔在这幅画里既满足了甲方的要求,也表示了向前辈致敬,还为后来的巴洛克风格做出了指引。瓦萨里说这幅画是拉斐尔最漂亮和最神圣的作品。

看看下面这幅,多梅尼基诺(Domenichino)的《圣杰罗姆最后的圣餐(Last Communion of St. Jerome)》,1614年,原画在梵蒂冈美术馆。


圣杰罗姆是一位苦行僧,他将希伯来文圣经翻译成拉丁文,成为罗马教廷承认的唯一译本。之前的圣经是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再翻译成拉丁文的,谬误颇多。上面的画里描绘了因为苦行败坏了身体的杰罗姆的最后一刻,他脚下的狮子是它的标配。杰罗姆曾经为这只狮子拔掉脚上的刺,后来这只狮子就一直跟着他。多梅尼基诺是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博洛尼亚画派。上面这幅《圣杰罗姆最后的圣餐》是他第一幅祭坛画,后人评价此画和拉斐尔的《基督升天》有一拼。

下面这是圣克莱门耳堂里的《谎言(The Lie)》,兰卡利(Roncalli)制作。


下面这是马拉塔(Maratta)的《基督受洗(Baptized Christ)》。


马拉塔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晚期巴洛克画家,深受几位克莱门特教皇喜爱。上面这幅画说是马拉塔所作,可是按照他的风格,画面上不应该有这么多人。

下面这个很特殊,比安奇(Bianchi)的《圣母受孕感知(Immaculate Conception)》。


这是比安奇受克莱门特十二世订单所作,1734年收到定金;1738年还没完成,教皇又给了一笔钱;到他1740年去世的时候还差一点,教皇又在1741年给了他子孙一笔钱,这才把画拿到手。你看看,敢讹教皇的钱,还真是世上少有。现在原画在罗马的安杰利圣母堂。圣母头上的金冠是1854年庇护九世教皇加上去的;皇冠上的的钻石和星星是1904年世界妇联捐赠的。

这些画都画幅巨大,在其它教堂里根本不可能看见这么多大幅的祭坛画。教堂的地宫里是圣彼得的墓,没进去看,但是看到侧厅里也有地宫的装备。看看这个,地宫的通风系统。


每位教皇都要在这里留下点印记,看看下面这个,大理石地面上镶嵌的约翰保罗二世徽章,1978到2005年在位的波兰人。


从大教堂出来,肯定会看见广场中心的梵蒂高尼方尖碑,就是彼得殉难的见证物。公元前13世纪拉莫西斯二世时期的物件。


站在门口一侧身,就可以看见站在岗楼里的瑞士卫兵。关于瑞士卫兵的来历众人皆知。今天站岗的是一位伯尔尼大学神学院硕士。


再往下走就可以看见圣彼得雕像的背影。


大教堂门外是一个圆形广场,外国人管它叫“巨大的”,北京人一般就是把它叫广场。其实这个广场学名叫“圣彼得广场”,这是贝尼尼除了大教堂以外在1656年设计的大教堂附属建筑。他当时的设计要把方尖碑包含在广场内,他就以方尖碑为圆心设计了一个圆形广场,看看下面这个南半圈。


还有就是马代尔诺1613年设计的一座喷水池,贝尼尼又拷贝粘贴了一座,然后把它们放在圆形广场经过方尖碑和大教堂正立面平行的直径上,南北各一座。上面图里可以看见南边的一座。大教堂并不直接连接圆形广场的圆弧,而是从圆弧后退一个小方广场。站在方尖碑附近看大教堂正立面,它和小方广场结合起来就有强烈的立体透视感,给人大教堂正立面收窄了的视觉感受。圆形广场的圆弧上是托斯卡纳柱廊,全部是不带凹槽的多立克住。南北圆弧在大教堂对面并不相连,开口宽度差不多和大教堂正立面一样,柱廊的端头是下面这样一座简单的带三角楣托斯卡纳框架。柱廊顶上有带栏杆的平台,每个栏杆柱上都有一位基督教圣人的雕像。整个广场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这个广场上过去是破旧老屋,让人走近大教堂的时候心情不舒畅,现在的广场让人眼前豁然开朗,也增加了大教堂的庄严感。1870年,意大利王国占领罗马,教皇国名存实亡。1929年,意大利王国和教皇达成《拉特朗协议》,解决了罗马问题。此后,在圣彼得广场外修建了宽阔的马路一直通到台伯河边,各地来访的人民群众从很远就可以看见圣彼得大教堂了。




看完教堂,有点口渴了,果然发现这里有饮水龙头。


水龙头真地有水流出来,意大利的自来水是直饮水,应该可以喝。可是为什么上边有一架路灯?难道水龙头和灯头是连在一起的?这不是坑爹吗!看我观察这个水龙头,旁边围过来好几个老外,我问他们这个水能不能喝,他们都迷惑地冲我摇头,肯定是听不懂汉语。没办法,我上前用手背试了一下那个水,还好,没电;伸头过去尝了一口,既不麻也不酸,咕咚咕咚喝了一个饱。我站直身擦嘴的功夫,那些老外排队过来也喝起来了。还说老外有创新精神?连喝一口水都不敢,还创新?姥姥!

勃拉曼特和米开朗基罗在最初设计新的圣彼得大教堂时,大教堂就是一座封闭的岛屿;而贝尼尼最终完成的大教堂是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后世有人说“没有任何城市能有这么一座宏伟的教堂,没有任何其他建筑家能有如此高贵的设计,这是所有伟大的教堂中最伟大的那一座”。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在罗马大街上走,到处都是人,所有的街筒子里都有大部队在来回走动。


也有街边摆摊的,这位大妈在卖画片儿,不知道是她自己画的还是她儿子画的。


在罗马老城里随时都可以在路边看见老楼。下面这是圣雷多圣母堂。


1500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授意建了上面这座小教堂,建筑师是小桑加罗(Sangallo the Younger)。小桑加罗是佛罗伦萨人,他来到罗马发展事业,做了勃拉曼特的学生。1507年,小桑加罗开始设计建造上面这座圣雷多圣母堂,这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建筑。这座教堂的平面布置不同以往,它是八面型的;有一座八片圆顶,圆顶之上的小亭还带有装饰性扶壁;圆顶的侧墙也有装饰性小扶壁。大圆顶不仅有天窗,还有拱券上的侧窗。整个建筑还是文艺复兴风格。
18世纪的时候,在这座圣雷多圣母堂旁边又建了一座基本和它一样的另一座圣堂,叫做图拉真圣母堂(Santissimo Nome di Maria al Foro Traiano)。


这两座圣母堂就像是双胞胎一样,只不过后面这座图拉真圣母堂外墙是大理石装饰。为什么叫图拉真圣母堂?因为旁边那根立柱叫做“图拉真纪念柱(Trajan's Column)”。除了凯旋门,罗马还有一些这样的柱子,它的作用和凯旋门一样,都是为了纪念皇帝打仗获胜的。这根柱子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在达契亚战争中的胜利,建于公元113年。元老院让当时著名的建筑家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负责建造,他是万神庙第三次维修的建筑师。这个图拉真柱最出名的是它柱身上螺旋上升的中楣浮雕,描绘了图拉真大帝的达契亚之战,这个浮雕成为其后很多纪念柱借鉴的样板。柱顶上原来是一座图拉真的大理石像,1587年被希克图斯五世教皇换成了现在的圣彼德青铜像。柱子内部有旋转楼梯可以上去到上面的观景台,现在不让上了。柱子上还有很多字,应该是元老院给图拉真大帝写的表扬信,类似于中国皇帝陵墓的墓碑上的事迹贴。
古罗马时期有很多圆形剧场,其中一座叫图密善竞技场,图密善是图拉真之前、公元1世纪的罗马皇帝。一千多年后,这些竞技场基本都毁了,图密善竞技场也不例外。在这座竞技场的地址上新建了纳佛那广场。


15世纪末,这座广场上修建了一些巴洛克建筑。到17世纪英诺森十世教皇时期,这里已经是罗马非常重要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区。中间那座方尖碑叫图密善方尖碑,是图密善皇帝在埃及订做的,属于古罗马方尖碑。方尖碑下面那座喷水池是贝尼尼在1651年的作品,叫四河喷水池(Fontana dei Quatrro Fiumi)。大理石雕塑是当年罗马人眼里四条大河的河神: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是阿根廷的一条大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流入南大西洋。
喷水池的后面是圣安格尼丝教堂,安格尼丝是公元3世纪在图密善竞技场殉难的基督教圣女。这座教堂的建筑师是米开朗基罗的高徒博罗米尼(Borromini),1668年基本落成,属于早期巴洛克风格。博罗米尼和贝尼尼,加上科尔托纳(Cortona),他们三个人被称作巴洛克鼎盛期的三个主角。
纳佛那广场的北端也是一座喷水池,叫做海神喷水池。


这是建筑家雕塑家德拉波塔(della Porta)1575年所作。德拉波塔是早于贝尼尼的伦巴底建筑家,是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最早的探索者。大理石雕塑是海神尼普顿在用鱼叉镇压大章鱼,池子边上坐着海骏马和美人鱼。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波塞冬的武器是三叉戟,来到罗马以后力量增大,武器上的叉子就少了二个,不用那么多了。
我们顺着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大路向台伯河边走去。


前边那是一座很新的古典建筑。


这是意大利最高法院(The Court of Cassation)。意大利法律属于大陆法体系,也就是成文法,基于民法(Civil Law)。意大利法律虽然来自罗马法,但它还是受到拿破仑征战意大利时带来的现代法国法律体系很大影响,法国法律体系是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一套适应新时代的体系。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法律体系都属于这个成文法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接近成文法。另外一个法律体系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海岛法,也就是判例法,基于普通法(Common Law)。上面这座大楼也叫正义宫(Palace of Justice),意大利王国初期所建。这种严格对称的三段体结构让人立即想起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立面。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方兴未艾的时候,法国并没有紧随其后,而是平行发展出了另外一种风格就是古典主义。这座正义宫的正立面中间是一座三层框架,两端也是三层框架,其间由三层楼面连接,这是横向三段体。中间三层框架,第一层是大门,第二层是门楣,第三层是顶楼,这是纵向三段体。整个框架的下两层都是多立克住装饰,最上面是爱奥尼科柱装饰。这个不同于通常的一层多立克、二层爱奥尼科、三层科林斯。整体外饰没有巴洛克的那些的拐来拐去的涡卷和弯来弯去的长曲线,而是比较简单的浮雕。这是挺典型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推崇直线、垂直、平衡,追求宏大的剧院效果。这种风格可在法国见到,这是从巴洛克出口到法国又返销回意大利的,典型的学院派(Beaux-Art)建筑风格。
楼顶上是到处泛滥的胜利女神驾着四驾马车铜像。看看二层门楣上的大理石雕像,非典型正义女神,典型的正义女神手持天平。


下面这是一座近代大型白色大理石建筑,叫做国家祭坛(Altare della Patria)。


这座建筑是意大利国父埃马努埃尔二世纪念堂,1885年由建筑家雕塑家萨科尼(Sacconi)设计建造。这是一座新古典风格殿堂,上面宽大的科林斯柱廊借鉴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风格。柱廊两端门楼上各有一座青铜雕像,还是驾驶四驾马车的胜利女神。柱廊前面每侧有二根纪念柱,上面是飞翔的胜利女神。柱廊的下面是大殿,大殿正面的维多利亚大楼梯通往上层的柱廊。大楼梯外面正中间有一战后建的无名烈士墓,墙上都是浮雕。大楼梯前面、纪念堂正中间是埃马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


走到天要黑,看了一溜够,台伯河上已经是一片昏暗。我们去找地方吃伪中餐,然后找一架真床睡觉。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02-01 23:03:36
看完罗马的古迹,我们并没有停下向南的脚步,其实应该说是车轮滚滚继续南下。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是深深锲入地中海的一大片陆地,它的东面隔着亚得里亚海是巴尔干半岛;它的西面隔着蒂勒尼安海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岛撒丁岛和法国的科西嘉岛。从罗马出来沿着意大利西海岸向南,二百公里以后就可以到达一个古镇,叫做卡塞塔(Caserta),相当于我们的地级市。
我们来这里当然不是为了拜会地委书记,我们是来参观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王宫。这座王宫像凡尔赛宫一样,就是按照地名称呼的,就叫做“卡塞塔王宫(Royal Palace of Caserta)”。卡塞塔王宫修建于1752年,当时的亚平半岛上并没有意大利这么个国家,古罗马当然早就没有了,教皇国的地盘也被各方大神切片吃得差不多了。亚平宁半岛上正是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时期。卡塞塔这个地方是属于那不勒斯王国的领地,它有一个国王叫做查理七世,是属于波旁家族。你知道的,这个时候波旁家族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是住在凡尔赛宫的。查理七世是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五世的儿子,15岁的时候就坐上了帕尔马公爵的牌位。1734年18岁的时候,这个帕尔马公爵领着一群兵丁攻占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打跑了这里的奥地利总督。卡塞塔王宫里有一幅壁画描绘了查理七世的维莱特利之战。


第二年1735年,19岁的这个小伙子查理就戴上了二顶王冠,一顶是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七世;另一顶是西西里国王查理五世。这个是典型的官二代,但是人家的地盘好赖算是自己打下来的,甭管帮手是谁。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五世是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而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孙子,所以这个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七世和法王路易十五是表兄弟,路易十五是表兄。
1738年,查理七世娶了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的女儿萨克森的玛丽亚啊玛丽亚公主。这位公主受过良好教育,就是那种皇家的素质教育,很有文艺范儿。查理七世一直艳羡他表兄的凡尔赛宫和他爸在马德里的皇宫,他太太就撺掇他在那不勒斯附近也盖这么一座,他们俩就经常去各处勘探。这一天,他们走到卡塞塔小镇附近去打野鸭子。晚上就在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们一边煲老鸭汤,一边查看周围。原来这里很有凡尔赛的味道,也有这么一座狩猎小屋,也有大片的林地。查理七世和太太商量之后就宣布要在这里盖一座凡尔赛宫那样的王宫。
查理七世请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家万维泰利(Vanvitelli)来做新王宫的建筑师,要求这座新王宫的规模和后花园都要参照凡尔赛宫,他想用一座新王宫开始新王朝。万维泰利做了一个王宫的模型秀给查理七世看,查理七世当场就心潮澎拜、热泪盈眶,说是激动地心动过速差点弯回去。万维泰利是18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建筑家,他的风格是朴素、经典的晚期巴洛克学院派风格,后来直接转化到新古典主义。其实查理七世自己并没有在这座王宫里住过。他的父亲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五世1746年去世后,他的哥哥斐迪南六世接替了西班牙王位。结果斐迪南六世命运多舛,得了和他爸一样的抑郁症,1758年就不能上班了,1759年就不行了。因此,查理七世1759年就接替了他哥哥的西班牙王位,做了西班牙查理三世国王。按照波旁家族规矩,那不勒斯和西西里领土不能并入西班牙,因此,查理七世把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的王位送给了弟弟帕尔马公爵菲利佩,离开了那不勒斯回马德里。下面是挂在卡塞塔王宫里的一幅壁画,描写了查理七世回西班牙坐王,把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位传给菲利佩。


卡塞塔王宫的正面是一大片草地,中间是一条大路。看看王宫的正立面。


万维泰利抛弃了巴洛克凹凸起伏的墙面,他采用严格对称的三段体结构,水平方向感统治了一切。这是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更像凡尔赛宫背面,而不是正面。凡尔赛宫正面金光闪闪的洛可可正立面在这里完全看不到。这座王宫和凡尔赛宫一样也是朝向东面的,凡尔赛宫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座向前延伸的翼楼;这里没有。另外,凡尔赛宫是集皇宫、政府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就是一座城市。而这座卡塞塔皇宫就是一座纯粹的皇宫,更像是行宫,在这方面,它更类似于法国鲁尔的香波堡(Chateau de Chambord)。其实万维泰利起初是要在正面两侧也修建像圣彼得广场那样的柱廊的,这个最后没实现。看看正立面的中段。


下层的石砌面庄严肃穆,上层的罗马大门则是威严宏伟,整体表现的是古典主义的庄严和宏伟。上层中间内凹的阳台带有半圆穹顶,这里是国王的卧室,正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我们来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国王仪仗队训练。大家排成队列,走着无法描述的步子,自由散漫。


还有军乐队伴奏。我在他们指挥的背后向吹喇叭的打了个招呼,然后就举起相机拍他们,结果十个人至少有四个吹走调了。哈哈。


这座皇宫的平面布置是一个“田”字形,有四个内庭院。看看庭院和外墙。




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巴洛克装饰元素,这个凹窗上的贝壳装饰让你想起了什么?是不是提香那幅《海上诞生的维纳斯》里诞生维纳斯的贝壳?


顺着中央通道往里面走。


大门拱券上吊着花篮,“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坐小孩,小孩的名字叫马兰”。


“田”字的中心位置肯定要有一座巴洛克大楼梯,大楼梯的对面壁龛里一定要有一座雕像,这是马德里皇宫的布置风格。


这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他左手拎着尼密阿巨狮的皮。赫拉克勒斯十二项伟业的第一项就是杀死尼密阿巨狮,剥下它的皮。
看看一楼中央大厅的枝肋拱顶。


看看大楼梯。


注意看它前面的立柱,上面是拱顶,拱顶上是交叉枝肋。枝肋落在柱顶,并且沿着柱子落地。虽然柱子是方的,这个还是哥特风格。
站在楼梯中层往下看。


再抬头往上看。


回头看看楼梯中层的装饰。背景墙上三座神像代表威严、美德和真理。


这是典型的巴洛克大楼梯,一直到18世纪,它都是世上最大的大楼梯。看看楼梯上的涡卷装饰。


楼梯大厅之上是文艺复兴式穹顶,立柱是新哥特式束柱,穹顶和大厅之间是拱券连接。




二楼大厅巴洛克式穹顶。这座大厅看上去很是威严,这是万维泰利的得意之作。


二楼多边形新哥特式束柱,旁边还有爱奥尼科柱。


全部都是大理石,不仅柱身是大理石,连柱础都是大理石。


这个古典主义风格的一楼和二楼大厅既宏伟庄严,又美轮美奂。
二楼过道,看看拱顶,布满了装饰肋,中间是巴洛克风格屋顶画,画着神仙打架。


国王套间在二层,楼道里有雕塑,看看这个。


这是亚历山大法尔内塞雕像。这个伙计是16世纪的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爵,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的手下。这座雕像描写的是他16世纪末充当尼德兰总督时镇压了反西班牙暴动,脚下踩着死了的敌人,身后有天使在给他戴上胜利花环。
花哨的白色大理石巴洛克壁炉。


看看穹顶上的花环,不知道奥迪车标的设计灵感是不是来自这里?


看看穹顶画,18世纪意大利新古典主义画家罗西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娶了东方公主罗珊娜”。说是新古典画家,其实我宁可说它洛可可,too pink,桃色太多。


仔细看看新娘和新郎。


洛可可风味的四季厅,丝绒墙布,金色雕刻,胡桃木家具,反正是富丽堂皇。


国王的书房,叫做帕拉丁书房。新古典风格装饰和家具。书房里的显著位置摆着几本书,我只认识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波斯人信札(Lettres Persanes)》。桌上的那张白纸是不知道谁《致万维泰利的信》。


第三间书房的墙上是德国画家福格尔(Heinrich Fuger)的壁画《帕纳索斯山上的阿波罗和三美神(Parnassus with Apollo and Three Graces)》


另一边是《仇富(The Envy and Richness)》


看看书房过道的文艺复兴式装饰,让人头晕目眩。


这里正在举办一个画展,主办方是一个收藏家兼画商,叫西萨利兰博隆蒂(Cesare Lampronti),据说曾过手一万多幅画。神奇的是,这位画商居然把他出售的画从买家手里借出来拿到这里展览。
看看下面这个。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画家科尔托纳(Cortona)的《雅各和拉班立约》,1635年,布面油画,卢浮宫收藏。


下面这个,18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画派画家齐尼亚尼(Cignanni)的《约瑟和波提乏的妻子(Joseph and Potiphar's Wife)》,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下面这个,17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巴洛克画家罗萨(Salvator Rosa)的《圣阿加塔的殉难(Martirio di Sant Agata)》,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下面这个,17世纪那不勒斯巴洛克画家斯巴达罗(Spadaro)的《圣安德鲁殉难(Martyrdom of Saint Andrew),布面油画,私人收藏。斯巴达罗早期常和罗萨一起去那不勒斯画风景,又曾在罗马学习过风景画,因此风景在他的画里都是是很重要的成分。


下面这是18世纪威尼斯风景画派先驱卡尔瓦尔吉斯(Carlevarijs)的《圣马可广场的风景(View of the Piazzetta of Saint Mark)》,布面油画,私人收藏。卡尔瓦尔吉斯早年在罗马学画,经常到蒂勒尼安海边写生,受到卡塞塔皇宫建筑师万维泰利很大影响,后来回到威尼斯专门画威尼斯的风景。


下面这是18世纪威尼斯最著名的风景画大师卡纳莱托(Canaletto)的《斯奇亚沃尼岸边向西望(The Riav degli Schiavoni, Looking West)》,布面油画,私人收藏。卡纳莱托在卡尔瓦尔吉斯之后把威尼斯风景画派推到了高峰。


再看二幅卡纳莱托的威尼斯风景画,都是私人收藏。




下面这是卡纳莱托的学生和外甥、18世纪波兰画家贝洛托(Bellotto)的《坎波圣维托(Campo San Vito)》,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下面这幅是在意大利的18世纪法国画家韦尔内(Vernet)非常有代表性的《罗马路德维希庄园的花园,1749年(The Garden of the Villa Ludovisi, Rome, 1749)》,布面油画,圣彼得堡冬宫收藏。在当时洛可可盛行时代,韦尔内的风景画自成一体,叫做“韦尔内风格”,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细节,特别是大气的光效,然后把这些观察到的结果反映在绘画中。他的风景画里经常会有完整的各种人物点缀其中,取材于自然主题,不带情绪,非常平和。


看看本王宫建筑师万维泰利他爸、德国画家维泰尔(Wittel)的一幅画,《那不勒斯基亚亚河畔(Naples, Riviere di Chiaia),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在意大利画画的除了法国和德国画家也有其它国家的,下面二幅惊悚画就是17世纪丹麦画家伯恩哈德凯尔(Bernhard Keil)的作品。凯尔一开始曾经在哥本哈根跟着伦勃朗学画,后来搬家到罗马,并且在罗马度过余生。凯尔擅长画带有少量人物的日常生活情景,而且喜欢画穿皱衣的老人和小孩。他的画看上去好像寓意深刻,其实主题都非常简单,就是关于感官、季节等等,纯粹就是光、影、色、形的罗列。看看下面这幅《静物西瓜、苹果、无花果、石榴、桃和花,还有受到猴子惊吓的小女孩(The Still Life of Watermelons, Apples, Figs, Pomegranates, Flowers and Peaches, with a Young Girl Startled by a Monkey)》,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兰博隆蒂又找来下面一幅配套的。下面这幅和上面是一样的内容,只不过把小女孩换成了小男孩。


下面这幅是17世纪那不勒斯巴洛克画家斯坦齐奥内(Stanzione)的《知会撒加利亚施洗者的诞生(Announcement to Zechariah of Baptist' Birth)》,布面油画,私人收藏。撒加利亚是犹太王国的先知之一。斯坦齐奥内是卡拉瓦乔派的,但不是黑暗派,而是更优雅。


下面这是17世纪另一位那不勒斯巴洛克画家卡瓦利诺(Cavallino)的《牧人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Pastor)》。卡瓦利诺是17世纪上半叶那不勒斯很有特点的画家,你看他把玛丽亚画的就是一个村姑。你再看他的光效,玛丽亚和基督在强光下,约瑟基本背对观众,其他那些牧人全都在暗影中,这是典型的卡拉瓦乔半黑暗派。整个画面非常具有戏剧性。


下面这是17世纪又一位那不勒斯巴洛克画家弗拉坎扎诺(Fracanzano)的《圣托马斯的怀疑(The Incredulity of St. Thomas)》。这位弗拉坎扎诺的画也非常有特点,特别是早期,通常人物都是半身,然后背景特别黑。这里的这幅就是这样。晚期的弗拉坎扎诺还是画半身人像,但是背景没这么黑了,甚至会有点小风景。


下面这位还是那不勒斯画家,不过是17世纪下半叶晚期巴洛克,叫做乔大诺(Giordano),就是佐丹奴。下面这幅画叫《奥罗拉和刻法洛斯(Aurora and Cephalus)》,奥罗拉是曙光女神,刻法洛斯是一个年轻的猎人。这幅画就是晚期巴洛克,而且已经带有洛可可风格。这个乔大诺画风多变,产量很高,而且他画洛可可穹顶画十分拿手,在佛罗伦萨就有。评论家说他几乎是天才却从来都不是,还说他是提埃伯罗的雏形,用提埃伯罗重新复活了科尔托纳那种庄重的风格。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351.jpg

下面这是乔大诺的《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Hercules and Omphale)》,翁法勒是吕底亚的女王,赫拉克勒斯完成十二项任务后曾经因故给翁法勒做了三年奴隶。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364.jpg

我们前几天在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见到女画家真谛莱斯基的画,她那幅画是追随卡拉瓦乔的黑暗派。在乌菲齐那幅黑暗派《朱迪斯斩杀何洛夫尼》是1610年,这里的这幅是1640年,真谛莱斯基已经不仅画黑暗的,而且是正经的巴洛克鼎盛期风格了。这幅画叫《沐浴的拔士巴(Bathsheba at her Bath)》,布面油画,私人收藏。做为女画家,真谛莱斯基主要画女性题材,包括神话和圣经里的女主人。这幅画里的拔士巴是圣经里的人物,她是大卫王手下一个将军的太太。有一天,大卫偶然见到她洗澡,便看上了她。结局很老套,将军被战死,拔士巴成了大卫的某贵妃,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成材之后就是所罗门王。画里描写的是戏里非常关键的沐浴一折,二个佣人正在服侍拔士巴出浴要不就是入浴。女性形态的华丽和织物的奢侈是这一阶段真谛莱斯基绘画的特点,在这幅画里都有反映。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383.jpg

上面这幅画真谛莱斯基画了二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黄色浴巾,是在这个之后,没有这一幅精致。其实那幅《朱迪斯斩杀何洛夫尼》也是二个版本,我们在乌菲齐美术馆看见的是第二版,朱迪斯穿黄衣;第一版在那不勒斯国立美术馆,朱迪斯穿蓝衣。看来真谛莱斯基喜欢让女主角蓝或黄衣换着穿。
这里还有一幅鲁本斯《正义的胜利(Triumph of The Justice)》,布面油画,私人收藏。鲁本斯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代表了活力、激情和感性,既有对弗兰德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又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风格。虽然鲁本斯有很多风景画和肖像,但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宗教和神话绘画。鲁本斯的巴洛克不是来自卡拉瓦乔,而是受到拉斐尔的影响更多。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390.jpg

下面这幅也是鲁本斯,《圣家族和约翰(Holy Family and Saint Giovannino)》,木板油画,私人收藏。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399.jpg

上面这些画大部分是私人收藏,很多都属于相当有特性的,在各种美术书和画册上都见不到。兰博隆蒂带着其中的几幅刚刚参加完今年的伦敦艺术周,他很有可能是带着一些要出手的作品各处去展览,然后找机会送去拍卖。
王后套间现在是空白的,正在办另一个画展。1786年斐迪南四世国王请了德国画家哈克特(Phillip Hackert)做宫廷画师来画阿普利亚海港,阿普利亚是意大利东南部的一个大区,地图上在意大利高跟鞋的鞋跟那里。哈克特是德国勃兰登堡画家,擅长画风景,主要在意大利生活和战斗。他早年在柏林学习画巴洛克风格的荷兰风景画,到了意大利以后开始画新古典风格的风景画,还尝试浪漫派风景,受前面那位韦尔内影响很大。哈克特和德国诗人歌德是好朋友,他的传记就是歌德给写的。哈克特成为斐迪南四世的宫廷画家后画了一批阿普利亚海景,现在这里展览的就是这批画。这批画属于卡塞塔王宫博物馆收藏,很难在外面见到。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423.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442.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466.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478.jpg

看看第一幅吧,《从维耶特利观望萨勒诺港(The port of Salerno seen from Vietri)》,前景里有牧人和其他人物,背景上有阿勒切城堡和海湾里的小船。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485.jpg

怎么样?特蓝吧?既没有透纳黑色的海水,也没有更斯博罗的血红落日,当然也没有卡纳莱托金色的岸边建筑。哈克特的海景画自成一体。
这座王宫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因为它里面还有一座小剧场。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494.jpg

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到处金光闪闪,BlingBling的。看看它华丽的穹顶和吊灯。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01.jpg

舞台已经改装过,以便适应现在的舞台剧演出,台上摆的椅子还是当年的。哪年?就说是1774年吧。1774年这座王宫完工,装饰和家具也都完成了。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11.jpg

舞台两边肯定要有雕像,那一边的雕像是缪斯,这一边是下面这个希腊神话里的歌星俄耳甫斯。希腊神话里说俄耳普斯会念诗,歌也唱得好,偶尔还拨拉几下七根弦的竖琴。在这里,俄耳甫斯拉小提琴,还是斯特拉迪瓦里琴。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17.jpg

群众是坐池座,领导就要坐包厢。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23.jpg

国王老大直接从二楼进入皇家包厢。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38.jpg

站在金色栏杆前面向全场观众致意,国王致意就是白站在那里,既不挥手也不笑。但是国王一出现就会即使是蓬荜也生辉,发射出五十道金光。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45.jpg

全场男女老少都必须起立,转过身去看着皇家包厢,面露笑容,但不许露齿。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56.jpg

看完楼里的七七八八,还可以从中路往王宫后面走。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63.jpg

王宫背面立面和正面是一样的。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72.jpg

这个王宫背后是一个大花园,种着各种能生长的植物。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77.jpg

中间对着王宫大门有一条阳关道,一直通向那遥远的地方。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88587.jpg

那座山也属于王宫花园,这条大路一直通到半山腰那里的喷水池,距离是5公里。王宫后门有马车,花十块意大利钱可以坐马车到山下喷水池。如果没有十块钱,可以花五块意大利钱租一辆自行车骑到那里。我们问回来的人那里好玩儿吗?他们说不知道,因为走到半道走不动了就回来了。得了,我们就在这里远观一下吧。
这座王宫还是挺不错的,它的占地面积和凡尔赛宫好像差不多,稍微小一点。但是如果算上花园,那恐怕就是欧洲最大的皇宫了。嗯,值得来看看。

楼主:zzz0401

字数:106969

帖子分类:旅游休闲

发表时间:2019-10-07 02:19:26

更新时间:2020-02-01 23:03:36

评论数:1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