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红楼梦,一个绛株草还错泪的故事

红楼梦,一个绛株草还错泪的故事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书名:红楼迷梦续补探佚

目 录

一、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线索与证据非常多
二、林黛玉还错泪,真神瑛侍者应是北静王水溶
三、玉在椟中求善价,伏林黛玉会被贾府出卖嫁人
四、贾府林黛玉初长成,红楼梦钗黛非主要矛盾
五、妙玉乃东安郡王穆莳之后,皇家老太妃外孙女
六、贾府欲让宝玉娶妙玉,钗黛均非贾宝玉婚姻之选
七、上元节贾府灯谜谶语,寿怡红夜宴群芳花谱
八、大观园众人放风筝寓各人际遇,六人作柳絮词
九、甄英莲身世遭遇隐黛玉命运,南安王议婚薛宝钗
十、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谶宝黛悲剧,薛宝琴怀古诗谜底
十一、元妃染恙宝玉提亲贾政升官,妙玉听琴辨猗兰
十二、林黛玉拒婚北静王,穆王府罪产连累元贵妃死
十三、卫若兰射圃夺魁情留史湘云,得奇药林黛玉病愈
十四、荐和亲林黛玉报恩贾府,遣嫁探春理事展才
十五、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林黛玉花随水去
十六、五美吟柳絮词,伏林黛玉被北静王抛弃转让
十七、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情极之毒离家出走
十八、甄士隐构陷北静王,白首双星红楼梦大结局
十九、《石头记》的前世今生,红楼梦主要人物原型探秘
二十、程高本篡续脂本石头记,癸酉本是更晚残续本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一、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线索与证据非常多

(一)石头是石头,神瑛是神瑛,二者不是一回事
郑无极先生对石头与神瑛侍者的关系曾经作过细致的辨析,现将其相关论证简单梳理如下:(见郑无极《关于“脂前程后”的三大铁证以及“程前脂后”说的三大反证!》)[1]
甲戌本第一回,关于“石头”神话的一节,有一段它本所无的文字,共计四百二十九字。我们把包含这四百二十九字的一段完整的情节辑录于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地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哪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哪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甲戌本第一回,划线部分为甲戌本独有文字)
以上文字,与作者稍后借癞僧、跛道之口讲述的“神瑛”神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链。我们也择其要者辑录于下: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甲戌本第一回)
以上两段文字,清楚地交代了作者构思的几个要点:
1.顽石与神瑛并非同一个人。
2.顽石虽然性灵已通,却材质粗蠢,需要一僧一道来把它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
3.一僧一道携带已变作美玉的顽石,来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处,夹带在神瑛与绛珠的那一段公案,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方式,投胎下世。
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设计也相当完整,且毫无内在矛盾。
到了其他的脂评本中(如庚辰本),由于这四百二十九字已经遗失,由整理者临时补进了十一个字,于是,以上第一段文字就变成了以下一种情形: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庚辰本第一回,划线部分为庚辰本另外补入的十一个字)
如此一补,字面上好像也很通顺,但逻辑上却是不通之至。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一僧一道在“席地而坐长谈”的时候,所见到的这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与前文中所叙述的那个无材补天,被女娲氏弃置于大荒山下的顽石究竟是什么关系!给人的感觉,倒像是那块顽石并不粗蠢,它在没有经过一僧一道的帮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变成了那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似的。
程高本的整理者把原文中的“石头”神话和“神瑛”神话合二为一。于是,在程高本中上面两段文字,都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以下以程乙本为例(程甲本略同),相关的两段分别为: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程乙本第一回,画线部分为程高本擅加或擅改后的文字)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幻化人形,仅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程乙本第一回,画线部分为程高本擅加或擅改后的文字)
归纳一下,程高本思路的要点如下:
1.顽石与神瑛就是同一个人。
2.顽石自己就能够变大变小,来去自由。他因为曾经到过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处,所以获得了一个“神瑛侍者”的别号。
3.顽石后来又回到了大荒山下,现在由一僧一道带他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号。
程高本的这种思路完全是自作聪明。从逻辑上看,它比庚辰本等版本的写法,还要糟糕上一百倍![3]
首先,程高本说那石头能够“自来自去,可大可小”,而且恰因为“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那么,石头既然能够“逍遥自在”,它又如何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既是“日夜悲哀”,还能“逍遥自在”得起来吗?同样地,这块石头既然能够到“各处去游玩”,又怎么会停留在原地整日“嗟悼”,一直等到一僧一道前来?所以,这纯属自相矛盾!
其二,程高本说一僧一道“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那么,请问一僧一道第一眼看见的究竟是一块巨石,还是一块小石头?如果二位仙师第一眼看见的已经是一块小石头,合乎逻辑的说法应该是先说一僧一道“见着一块的鲜明莹洁的石头,只有扇坠一般大小”,然后再说一僧一道开动法眼仔细一瞧,知其为那块补天遗留的巨石缩成。怎么一上来就是什么“且又缩成扇坠一般”?难道一僧一道正好目睹了其缩小的这个过程吗?如果是,那一僧一道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块巨石了。那么,我们不禁又要问,这巨石为什么一见着一僧一道就要自动缩小?它究竟在害怕什么?可惜,程高本对此却没有半个字的交代!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按程高本的说法,既然那个顽石早已具有了能够“自来自去,可大可小”的特异功能,它自己就可以跑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那里去做客游玩,它要下凡,难道就不能直接去找警幻仙子“挂个号”吗?为什么还偏要先回到原处,再让一僧一道来“携带”它去太虚幻境,“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呢?如此这般费周折,找麻烦,岂不是莫名其妙?这可能是出自原作者之手的原文吗?
这里就涉及“脂前程后”与“程前脂后”的问题。如果按“程前脂后”的说法,程高本在前,是“原作”,脂评本在后,是“伪作”,尤其甲戌本乃是“民国以后”的书贾“伪造”出来的“劣等假货”,成书得“最晚”,那么,为何甲戌本这个成书“最晚”的“劣等假货”,反而思路非常流畅清晰,且无任何内在矛盾?为何程高本这个“原作”,反而写得自相矛盾,不通之至,完全像是个根本不清楚原著思路的人整理出来的?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所谓的“程前脂后”说,完全是在把前与后、真与伪、优与劣,故意颠倒过来,像编故事一般地戏说!
所以,程高本将顽石不仅看作灵性已通,而且自己就变成了通灵宝玉,并且直接把神瑛侍者与顽石合二为一,添加了“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等文字。
接着又把顽石看作天生来去自由、伸缩自如的异物。据此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在脂本的“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句中的“灵性已通”后面添加了“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八个字(见梦稿本的旁添文字),把曹雪芹赋以顽石与通灵宝玉、神瑛侍者与贾宝玉不同的特点全部归于一统。最后得出“石头=贾宝玉=神瑛侍者=曹雪芹”的结论来。
周绍良对程高本这段改写的评价为:“西方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和警幻仙子之处的顽石,原是两回事,各不相干,如果勉强捏合像甲戌本那样,实在与前面顽石不相照应,程伟元感到必须加以衔接,于是一改再改。但总有不可掩饰的痕迹,终于便留下了令人细想起来不免纳闷的破绽。” 基本上能体现现在红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程高本中添加的这段文字纯属程高的妄改。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二)贾宝玉非神瑛侍者,证据确凿
在现行的脂评本系统中,并无一处文字可以证明贾宝玉即是“神瑛侍者”之后身。无论是小说正文,还是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都从来没有用“神瑛”或者“瑛兄”一类的称呼来指代贾宝玉。相反,小说中倒有不少地方,足以证明那贾宝玉绝不可能是“神瑛侍者”投胎转世。
网友试看金娃对玉郎在其网文《人石两分”说及其漏洞》中对这些问题有探讨,我对其进行一下整理与补充:[2]
《红楼梦》第一回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被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使得久延岁月”,后来修成女体人形,因为还未报神瑛侍者的恩,心里藏了一段缠绵情意。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投胎做人时,绛珠仙子便趁此机会报恩。她说:“我受了人家甘露之恩,但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要做人,我也去做人,用眼泪还他好了。”
根据该段风流公案。“仙葩”是黛玉,只有她的前身是一株来自于仙界的花草,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神瑛侍者是谁呢?过去普遍认为是贾宝玉,此言大谬。贾宝玉非神瑛侍者,有以下铁证。
证据一: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回,就很明显地道出了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书中有这节:
警幻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地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想想看,若是天上的神瑛侍者,又如何让众仙骂作“浊物”呢?本是要接绛珠妹妹的生魂来此,为何众仙子是这样态度对待她们喜爱的绛珠仙子的救命恩人呢?最后还得警幻解说方罢呢。要知顽石所处之境就算是仙境,却也是荒山之处,哪能比得上西方真如福地呢?
这一节就看得出贾宝玉非神瑛侍者。他只不过借了与神瑛侍者一样的相貌转世投胎的“混世魔王”而已。
再往下看:警幻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这里有又两个关键信息,再次证明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
1.警幻“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结合全文,林黛玉为绛珠仙子。
2.警幻仙子和其他仙子不认识“贾宝玉”,如果贾宝玉是神瑛真身转世,那应该与诸位仙子至少与警幻仙子是认识的。
所以,贾宝玉究竟是谁?实指石头——青埂补天遗石与一具臭皮囊的结合物。
证据二:
关于贾宝玉之皮囊,共有(我这里都是以八十回本为基础进行分析)下面几处:
1.第三回中: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里的皮囊可以借作“外表”,好皮囊也就是好相貌的意思。
2.程高本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看玉这一段有,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里宝钗所看之玉为石的幻相,它“新就”了一具臭皮囊,而这具臭皮囊为世间凡夫俗子之皮囊(只是相貌漂亮而已)。
在脂本中,这首诗的“新就”二字居然是“污浊”,于是,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原貌原来是这样的: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污浊臭皮囊。
这样就是更直接地告诉读者,贾宝玉的臭皮囊,原来就是通灵宝玉幻化而来的,跟神瑛侍者铁定没关系了。
3.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梦中相会那一段:贾宝玉说“……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
与贾宝玉相关的皮囊就是这三处,试想如果贾宝玉为神瑛侍者真身下凡,则上述臭皮囊的语境如何与仙界神瑛侍者扯上关系?
所以,贾宝玉究竟是谁?非为神瑛,实指石头——青埂补天遗石幻化而成的一具皮囊。
证据三: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癞头和尚去给凤姐宝玉驱邪怯病,他见到贾宝玉却不知道他是神瑛侍者: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癞头和尚和青埂补天遗石固然是有缘分的,但如果贾宝玉是青埂补天遗石和神瑛侍者的结合物,那癞头和尚至少也是知晓神瑛侍者的存在的,然前后过程,和尚主要和青埂补天遗石在说话,臭皮囊估计还在床上,在和尚眼里贾宝玉那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绝非神瑛侍者。
所以认为:说贾宝玉是青埂补天遗石和神瑛侍者的结合物是没有道理的。
证据四:
红楼梦第一回里和尚与道士一再称呼那块青埂峰下补天石为“蠢物”,而红楼梦文本里,作者笔下的诸人物,一再被人称呼为“蠢物”的只有贾宝玉。别的人物,就算是贾环薛蟠这样猥琐粗鲁的,也从未有任何人称呼或者暗示过他们是“蠢物”。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听说了宝玉这个人物,她便动开了心思:“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第十七回,贾政骂宝玉:“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第四十一回,妙玉与宝玉玩笑,也仍然是拿“蠢物”二字打趣宝玉:“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甚至,连贾宝玉下意识中,也还是拿这“蠢物”二字来自称: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第二十八回)
贾宝玉再三再四地被作者称为“蠢物”。考察其被称为“蠢物”的原因,无非是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贾宝玉“不务正业”,不通世务。二是相对于那些女孩子们,那贾宝玉大大咧咧,有时候行动说话间显得粗心笨拙。三是那贾宝玉有一股钻牛角尖的痴心牛劲,爱思考问题,却常常参不透,因而表现出一种冥顽不灵的呆性。
巧得很,大荒山下的那块顽石差不多也正是基于类似原因,而自称和被称为“蠢物”的:
1.“石头”因“无材”而“不堪入选”。——这与贾宝玉之“不务正业”,何其相似乃尔!
2.那“石头”生来形体巨大,材质粗蠢。——这又岂不正好对应了贾宝玉时不时地就要在女孩子面前“露拙”“露蠢”的情况?
3.当年,“石头”凡心骤炽,不顾一僧一道的劝告硬要下凡,以至于被二位仙师讥讽说:“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这同贾宝玉的顽钝固执,又是不是一脉相承呢?
那么,作者在这个意义上说贾宝玉是“蠢物”,不等于说他就是那块“石头”吗?
更进一步,我们来看第三回,那贾宝玉出场时,小说中的一首《西江月》又是如何来描绘他的情貌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些评说不都符合那个被正统神灵所抛弃的顽石的情况吗?如果是换了那个在“赤瑕宫”充任“侍者”之职的“神瑛”,我们则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活得如此滋润,又如此风光的男仙,竟然会被人这样恶狠狠地骂作“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反过来,如果贾宝玉并非“神瑛”,而是那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同时这“石头”又被作者视为昔日自己的化身,则一切都讲得通了。“行为偏僻性乖张”也好,“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也罢,这些不正好就是当年那块“石头”——也就是作者自己,其“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的内容吗?
足见,在这些地方,作者完全是把贾宝玉与“石头”(而非“神瑛”),给当作一体来写的!
证据五:
再来看看脂砚斋、畸笏叟这些“圈内人”又是如何来称呼贾宝玉的。他们竟然也多次将贾宝玉其人称呼为“石头”“石兄”“顽石”等。
譬如,甲戌本的第八回,作者叙及“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此处,即有一条眉批云: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是因问包子、问茶、顺手掷杯、问茜雪、撵李嬷,乃一部中未有第二次事也。袭人数语,无言而止,石兄真大醉也。(甲戌本第八回眉批)
按:甲戌本第8回的回目为“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回目上说的是“贾宝玉大醉”,脂批却宣称是“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可知,贾宝玉即“石兄”,也就是当年大荒山下的那块顽石。
同样的例子,还有庚辰本第二十回。李嬷嬷骂袭人:“……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得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此处,有侧批云:幸有此二句,不然我石兄袭卿扫地矣。(庚辰本第二十回侧批)
同回,“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又有侧批云:此系石兄得意处。(庚辰本第二十回侧批)
庚辰本第21回,袭人埋怨宝玉:“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此处,有侧批云:这是委屈了石兄。(庚辰本第二十一回侧批)
庚辰本第22回,湘云嗔怪宝玉:“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此处,又有侧批云:回护石兄。(庚辰本第二十二回侧批)
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写黛玉葬花,吟《葬花词》。宝玉在一旁聆听。此处,还有一条眉批云:“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甲戌本第二十七回眉批)
假如贾宝玉其人并非那块顽石的后身,脂砚斋等“圈内人”竟然如此一次又一次地以所谓“石兄”相称,难道不奇怪吗?
证据六:
有种观点认为,石头与神瑛侍者确实不是一回事,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而石头只是贾宝玉衔玉而生时,口中含着的那块通灵宝玉。可以说,这个“人石两分”观点是主张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论中最主要的观点。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观点的不通之处:
第一,红楼梦第一回,讲红楼梦故事的起因是一件风流公案需要了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赤瑕宫神瑛侍者常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一株,使她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仙,需要随神瑛侍者下凡历世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情。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神瑛侍者要下凡造历幻缘,他最先去警幻仙子处挂号,警幻于是询问绛株仙子要不要趁此机会偿还灌溉之情,从而勾出一群风流冤家陪他去了结此案。请大家注意这个前因后果,这个群体事件,神瑛侍者下凡是因,绛株仙子与一干风流冤家尾随是果。
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和尚与道士欲将石头(蠢物)夹带于这群风流孽鬼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他们将石头(蠢物)带到警幻仙子宫中交割时,这群风流孽鬼“已有一半落尘”。那么,这一半先落尘的会是哪些人呢?公案因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而起,人员已经下去一半,不可能神瑛侍者与绛株都还留在后半段等着那块石头吧?
这群风流孽鬼已有一半落尘,可以判断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至少有一位已经先下凡了,根据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公案的因果逻辑,先下凡的是神瑛侍者而不是绛株仙子。换言之,石头(蠢物)交割到警幻仙子处时,神瑛侍者早已下凡降生了,怎么又有可能衔着这块石头幻化成的通灵宝玉同时来到人间呢?可见,说神瑛侍者携通灵宝玉同时下凡,衔玉而生,这个说法是没道理的。贾宝玉可以衔玉而生,但他只可能是别的身份,绝非神瑛侍者。
第二,人石两分说还有内在矛盾的地方。诸位不妨回忆一下,当初那块“石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央求二位仙师携带它投胎入世呢?那是因为它动了凡心,也要到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去“受享几年”。
按“人石两分”说的观点,那“石头”下凡后,并非贾宝玉本人,而仅仅是一块悬挂在贾宝玉脖子上的充当旁观者和叙事人角色的通灵宝玉。那么,这块通灵宝玉,它无头无身,不阴不阳,上不能饱饕餮口腹之欲,下不能尽男女云雨之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喝、玩、乐,这样的“荣华富贵”,又如何能说的上是“受享”二字呢?难道它下凡一世,就仅仅是为了一饱眼福吗?
就算是这样吧,可当初二位仙师又是如何劝阻它的呢?那一僧一道无非是说人世红尘虽也有些乐处,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既然那“石头”并非贾宝玉本人,而不过只是一名观察者,就算贾宝玉将来“乐极悲生”,甚至是落到了极度悲惨的境地,又干它“石头”甚事?
反过来,看别人家“乐极悲生”,由极富极贵落到极贫极贱,那不更像是在看一场热闹戏文,更能够大饱眼福吗?和尚道士又何至于拿这么可笑的理由来劝说“石头”呢?可见,从“石头”神话的本意来看,曹雪芹也是把“石头”理解为全书男主角贾宝玉的前身的。他之所以要写下这么一大段文字,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小说提供一个观察者和叙事人的角色。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二、林黛玉还错泪,真神瑛侍者应是北静王水溶

(一)贾宝玉与甄宝玉都非神瑛侍者
在脂本中,神瑛侍者是与通灵宝玉互不相干的两个“人物”,通灵宝玉在神瑛侍者与绛珠草下凡之时夹带入世,由此而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而已。
但在程高本中,顽石与神瑛侍者却是合二为一。第一回:
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程高本中添加的这段文字纯属程高的妄改。豆丁网有篇匿名用户的网文《顽石与神瑛侍者关系》对此谈过几点理由,简单归纳整理如下:[3]
1.顽石并不能“自去自来”行走自如。曹雪芹说得很明白,顽石是“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的,独自在那“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经过“入世”“出世”之后仍“复还本质”,回到青埂峰,只是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而已。如果能“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就不至于“日夜悲号惭愧”了吧?!
2.女娲补天剩下的只有一块顽石,在早期脂本中,这顽石(及其幻化的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关系非常清楚——互不相干。然而在程高本中,顽石化成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两个身份,即一分为二。上面程高本那段引文中,那僧一面“袖了那石”并拿出来给甄士隐看,同时嘴里却在介绍另一个顽石——神瑛侍者,并将通灵宝玉附在神瑛侍者身上一同入世,这么一来顽石就应有两块,否则顽石(神瑛侍者)如何将自己夹带其中,这就与补天只剩一块顽石产生矛盾。
3.在早期脂本中顽石只是个“质蠢”的巨石,因而它自己自称,同时亦被僧道称其为“蠢物”,如一僧一道交谈中多次说到“蠢物”,如:“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将蠢物交割清楚”以及甄士隐“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而欲求那僧道一见“蠢物”等。士隐所见的“蠢物”为“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即已幻形的顽石。而程高本中仍保留了这些文字,令人不知“蠢物”何指了。红楼梦小说对神瑛侍者从没用过“蠢物”来形容,而多次被小说称为“蠢物”的只有贾宝玉”。
所以,石头是石头,神瑛是神瑛。石头不是神瑛侍者,和尚将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所以叫贾宝玉,即假宝玉。和尚趁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石头夹在那干风流孽鬼中经历红尘富贵繁华。
《红楼梦》第一回: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第五回:
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仔细看第五回太虚幻境里的诗词,里面都是“古今风月债难偿”,“假作真时真亦假”等语境,与第一回就出现过的诗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呼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为什么风流债难偿?因为在这个真假难辨的“孽海情天”里,根本不知道怎么偿啊,一个不小心认错人,不是一生心血白费了么?预示绛珠下凡还泪,一时没有找到真正的神瑛侍者,最终识错了人,还错了泪,报错了恩。
红楼梦里,“甄宝玉”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这里似乎在强烈提醒,贾宝玉并非神瑛侍者,有人说,神瑛侍者是甄宝玉,顽石是贾宝玉。但是,仔细推敲红楼的细节,说甄宝玉是神瑛侍者的证据似乎也是不足的。而且,《红楼梦》整个故事,也没有更多的线索提示甄宝玉与神瑛侍者有关。
神瑛侍者确因对绛珠仙子有以甘露灌溉之恩,所以绛珠草追随他下凡来还泪,但也可以看出,神瑛侍者下凡不是为了得到绛珠仙子的回报而下凡的,他提出下凡先于绛珠仙子下凡,绛珠仙子在知道神瑛侍者下凡的消息后决定“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至少以上信息显示,神瑛侍者比绛株下凡的时间是要早一些的,但是甄宝玉的年龄却要比林黛玉小,所以可以再一次否定甄宝玉就是神瑛侍者的说法。《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里面讲到甄宝玉当时只有十三岁。《红楼梦》里就算第四十五回说黛玉已经十五岁的说法是笔误,甄宝玉的年纪也不会比林黛玉大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联分别在小说第一回和第五回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中出现。我认为,可以这么看:假作真,说的是贾宝玉;真亦假,说的是甄宝玉。所以,贾宝玉是假的,甄宝玉其实也是假的。不论是假宝玉还是真宝玉,都与神瑛无关,神瑛侍者应该另有其人。
真正的神瑛侍者可能是谁呢?我们从《红楼梦》文本中仔细线索。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舞曲演唱给贾宝玉看入手。
第一首,《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里,怀金悼玉,点明《红楼梦》的主角的是钗黛二人。关于这一点,学界的争议不大。
第二首,《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一回: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里,“美中不足”是大荒山下和尚道士对石头说的一句话,所以《终身误》里面,“美中不足今方信。”显然说的是那块青埂石,不是神瑛。
第三首,《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一回: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里还泪之说,应该发生在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之间,所以《枉凝眉》里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应该是神瑛侍者的视角,而不是指石头。
结论:《终身误》演唱的对象是青埂石,《枉凝眉》演唱的对象是神瑛侍者。二者不是一回事。我们就从《终身误》与《枉凝眉》入手,来寻找真正的神瑛侍者是谁。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二)《终身误》演唱的是宝黛钗三角恋
《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演说的红楼梦里有一首名曰《终身误》的曲子,其词云: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里“美中不足”是大荒山下和尚道士对石头说的一句话,所以《终身误》里面,“美中不足今方信”显然说的是那块青埂石,与神瑛侍者没有关系。
这里,首先还要搞清楚木石前盟是啥。根据石头的来历,肯定不是说的来自前世的一个什么约定,因为石头来到人世前,确实没有跟任何什么人有过什么盟。
石头的前世没有跟任何人有姻缘约定,所以,所谓的木石前盟是啥?绝非来自前世的某种缘定三生,而仅仅是今世的早于金玉良缘的宝黛青梅竹马史,因为黛玉认识宝玉比宝钗早,因此称前盟。
也就是说,不仅木石前盟不是来自前世,金玉良缘也不是来自前世,而只是今生今世的一场夹带、插足。和尚与道士把石头带入凡间,本来就是夹带,插足他人姻缘的。当然,就算是夹带、插足,也未必没有真情。但这是后话。
我们从《终身误》这个标题,可以这么理解,此曲前半截的所谓“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不过是青埂峰补天石贾宝玉的“终身”一“误”!
当然了,对于“终身误”这个标题,读者完全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宝玉未能跟黛玉成婚,错娶了宝钗,此为“终身误”;另一种理解则恰好相反,宝玉错把黛玉当佳偶,一度拒绝宝钗,几乎跟真正的好姻缘失之交臂,这才是他的“终身误”,即在终身大事上的一大错判!
哪种理解是正确的呢?很明显,前一种解读不仅跟脂批里出现的《金玉姻缘赞》《红楼梦引子》相冲突,亦与脂批关于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宝钗夫妻恩爱的提示不符。而后一种解读却完全顺合《金玉姻缘赞》《红楼梦引子》以及脂批的立场、倾向。
故此,《终身误》这个标题恰好说明了,所谓“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正是贾宝玉的迷误之言。这种对终身伴侣的错判,本身就是贾宝玉的“终身误”!
是说金玉原本应该是一场好姻缘,却被木石前盟,这个世外仙姝给误了。根据前四十回暗示,宝钗嫁宝玉后一直过得不幸福,这对她不公平。宝钗不论是品德与才貌,似乎跟宝玉是很般配的,她本应该是贾宝玉的佳偶,但是被仙界来的某个绛株仙草跨界打劫了。
这个绛株仙草一来就认错了人,跟贾宝玉纠葛不清。这个情节很像香港电影里的某些桥段。有部电影叫《秦俑》,里面的女主角也在转世后认错了人,表错了情,直到她要死的时候,她才认出真正的男主角。
结论:所以终身误是谁的误,是青埂补天石贾宝玉一遇黛玉误终身。因为思念黛玉,亏待了宝钗,也没有过好自己这一辈子。
当然,从根本上来讲,这块青埂石转世的石头是不带任何前世缘分的,他来到尘世的本质就是夹带。黛玉对他还错泪,宝钗对他表错情,因为这个石头的介入,钗黛都误了终身。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三)《枉凝眉》演唱的是宝玉黛玉水溶间的三角恋
首先,《枉凝眉》上半段“阆苑仙葩”的“美玉无瑕”这两句应该怎么理解。
“阆苑仙葩”说的是绛株仙草,这个没有争议,那么,“美玉无瑕”说的是谁?是神瑛侍者吗?非也。
赵振东老师发表的关于《红楼梦“两个体系”与“三位一体说”》一文中谈道:[4]
读者不妨先回忆一下,作者给予那“神瑛”的完整称呼是什么。其完整的“头衔”是“赤瑕宫神瑛侍者”。
“赤”者,红也。“瑕”字,玉之缺陷、斑痕也。关于这个“瑕”字,脂砚斋还特别地注明了一笔: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再按,“瑛”,本意为玉之光彩。东晋庾阐《涉江赋》有云:“金沙逐波而吐瑛。”后引申指代美玉或似玉的美石。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从词源的角度看,这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位名唤“神瑛”的男仙,其本相或者说原形,应该是一块带有红色瑕斑的美玉。
然而,小说第五回,《红楼梦组曲》中最为著名的那首《枉凝眉》,在提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所谓“阆苑仙葩”,系指代林黛玉,这应该没什么疑问。所谓“美玉无瑕”,应该说的是贾宝玉了。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前面,作者说那“神瑛”有“赤瑕”。现在,却称“美玉无瑕”。一个分明“有瑕”,一个赫然“无瑕”。如果贾宝玉即“神瑛侍者”,他又怎么能够既“有瑕”,又“无瑕”呢?
我认为,无暇的美玉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从青埂石的来龙去脉说起。《红楼梦》第一回: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石头变的玉是晶莹剔透、毫无瑕疵的美玉。而给绛珠仙草浇水的赤瑕宫神瑛侍者,是有红色瑕疵的那个瑛玉侍者。
所以,有暇的才是神瑛,无暇的绝非神瑛。所以,美玉无瑕,说的是那块青埂石幻化成的假玉,所以才叫贾宝玉,即假宝玉。
第十五回开篇写宝玉与北静王相见的情景:
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请注意,这里对北静王相貌的描写是面如“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对宝玉的面容描写是“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果然如‘宝’似‘玉’”。
两人都是用玉来形容,都与玉有关系。贾宝玉就是青埂石幻化而来的假宝玉,他不是神瑛侍者,假宝玉无暇,意指他对黛玉的爱纯美无邪。神瑛侍者也似美玉,但这块美玉有暇。这是区别。北静王水溶才是神瑛侍者,瑛也是美玉,但根据前文暗示,瑛美玉是有暇的,寓意他对黛玉的爱并没有那么纯美,而是有污点的。
《枉凝眉》里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之句,将神瑛与绛株比作水中月与镜中花。无独有偶,甲戌脂批里也出现了一首诗涉及水与花的比喻: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鲜。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
在这里,花是指谁?水又是指谁?大家知道北静王名叫水溶吗?《红楼梦》,《石头记》,谜底似乎藏得好深。有没有这种可能,水中月就是水溶,镜中花就是黛玉?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溶的名字里恰好有水字;古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之句,溶字写景,总是跟月联系在一起的。曹雪芹喜欢借字或隐字,在这里是用“月”字代替了“溶”字,所以水中月就是“水溶”。
而镜中花。黛玉的前世是阆苑仙葩,葩就是花的意思。林黛玉写《葬花词》《桃花行》,也多次将自己与花相比。《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对黛玉外貌的介绍就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也有寓意镜中花的意思。水月镜花也是指二人的姻缘难以长久。
巧合的是,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一章里,又出现了一则关于花、石与水三角关系的谜语:
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此迷谜底是东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山涛的字“巨源”,意思为拒源。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有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向石边流出来,就是活水源。谜面的最后一个字:冷。水遇冷会结冰,被冻住。把源头流出来的水冻住,就是“拒源”,此迷扣住的是山涛的字“巨源”。
水向石边流出冷,此句诗出自《时古对类》,且看此句的前后文: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野人忙。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水向石中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这段诗的特点是一直将花与石作对偶,考虑到下首谜语里有草化为花的典故,让人不能不联想起红楼梦第一回里讲述的绛珠还泪与补天石的神话。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草,她曾多次写诗以花来自喻,所以诗里的花就是指林黛玉,而诗里的石,应该指前世为补天石的贾宝玉。因此可以将这段诗看成宝黛之恋的谶词。
谜语“水向石中流出冷”,谜底的意思为拒源。即石头想保护花不要被流水带走,所以要反抗源头的水。那么诗里面的水是指什么?有无可能是指北静王水溶呢?是否是说,贾宝玉(石)所爱的林黛玉(花),最终被北静王水溶(水)抢走,导致“细水浮花归别涧”的结局呢?
所以《红楼梦》第三首曲子《枉凝眉》,似乎涉及了两段恋情。
《枉凝眉》前半段: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这半段,应该说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阆苑仙葩,是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贾宝玉的前世原是那块青埂补天石,由于被和尚夹带进入红尘,与黛玉有了感情纠葛,看似有缘,其实最终无缘。
《枉凝眉》后半段: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半段,应该说的是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水中月,就是水溶。镜中花,就是指黛玉。水溶与黛玉的姻缘,是绛珠草与神瑛侍者最终相遇。虽说有缘,但是神瑛侍者下凡并不是为了绛株仙子,而绛株仙子还完泪就该离去,所以绛株与神瑛的姻缘如水月镜花一样并不长久。
所以,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真正的神瑛侍者原来是北静王水溶。林黛玉来到荣国府,似乎是识错了人,还错了泪,报错了恩。现在看起来,这个事儿荒唐而悲催,但《红楼梦》就是一部悲剧,不这样,怎能得到更震撼的悲剧效果呢?
为什么会识错人?很可能是那块顽石捣乱,又或者是和尚或警幻的恶作剧。 有人说,警幻哪会这么无聊,会搞这种恶作剧?不然,警幻的太虚幻境的正门牌坊上不正书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吗?她想搞恶作剧还需要理由?
贾宝玉的前世,就是那块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而众所周知,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是没有关系的,贾宝玉并非神瑛侍者。可见,林黛玉还错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狗血的剧情呢?还有一种可能,是那对和尚道士在捣鬼。
大家都知道和尚是干什么的?都听说过法海和尚不?法海和尚曾经拆散了白娘娘与许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尚这种角色,就是见不得凡间的美满爱情的。为什么作者要让一个和尚安排石头下凡,他这么写难道没有深意?
和尚把青埂补天遗石夹带进一干风流孽鬼中一起下凡,他想干嘛?就是干那种插足他人情感破坏别人好事的勾当。很可能警幻从头至尾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会履行承诺,让绛株仙子下凡后,长到十六岁或者十七岁的时候见到她的神瑛侍者,但是和尚故意夹带进的一块顽石,从绛株草才六岁的时候就认识她,各种挑逗撩拨调戏,明摆着就是来捣乱的嘛。
按天上的逻辑,这块石头才是插足他人姻缘的第三者,但是人间的逻辑却变成了,强行拆散宝黛之恋的北静王成了第三者。说明天上的逻辑跟人间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我们通常说,人定胜天。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都认为凡人都是斗不过命运的,所以宝黛之恋最终没有结果,会悲剧收场。贾宝玉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从小青梅竹马的爱恋,为何会心事终虚化。
所以《红楼梦》的剧情,会发生多个角色之间的爱与被爱互相之间身份错位的因,导致一些被称之为孽缘的果。石头(青埂补天遗石)爱上了林黛玉(绛珠仙子),但林黛玉(绛珠仙子)的爱却不应该是石头下凡的贾宝玉,所以看似有缘,却最终无缘。神瑛侍者下凡只是为了自己的历世,本不为绛珠仙子而来,他们之间因绛珠仙子需要还泪而有缘,但可能不会长久。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四)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的缘分纠葛
1、许多线索表明林黛玉的真命天子非贾宝玉而是另有其人
在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一曲《枉凝眉》将后来要发生的事作了重要预示。传统观点认为这是说贾宝玉就是林黛玉还泪的对象神瑛侍者,这其实说不通。
《红楼梦》早在第一回就说得很清楚,宝玉的前身只是一块女娲补天剩下来的石头,他苦苦央告僧道两个神仙帮他投一次胎,去富贵温柔乡里享受几年。那两位才作法把这块巨石真身幻化成一块扇坠大小的玉石,正反面都刻上字来抬高他的身价,称呼他为“蠢物”。这块石头的故乡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和仙界差了十万八千里。
第五回,宝玉初次随警幻去太虚幻境时,几个仙姑还抱怨警幻:不是说去接绛珠妹子吗?怎么把这“浊物”接来了?和那两位僧道对他的称呼类似。如果他真是神瑛侍者,那几个仙姑见是故人来,何至于会那么嫌弃?
可见,贾宝玉从来不是什么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另有其人。但高鹗后来显然弄错了,在篡续的第一一六回,他写贾宝玉回到太虚幻境,仙姑们称宝玉为“神瑛侍者”。大错特错不说,还误导了后来者。
还泪的对象都搞错了,关系当然难以自圆其说,各种解释都似通非通,引出不少口水仗,专家们考证的、索引的忙着各说各话,不断派发各种新的论断,连刘心武先生都加入进来,他认定了这曲子写的不是宝玉和黛玉,却认作妙玉和湘云。难怪《红楼梦》后四十回大结局研究就此陷入迷宫,怎么都找不到出口。
最靠谱的研究也许应该是“以本为本”,认真读原著。书中种种其实都在不断暗示读者:北静王水溶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转世,人家才是林黛玉的真命天子。所以,林黛玉的姻缘对象也肯定不是贾宝玉,而应该是北静王水溶。《红楼梦》前八十回多次暗示黛玉会嫁给王爷,成为妃子。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太多蛛丝马迹。
黛玉住的潇湘馆院子里遍植翠竹,她又爱哭,探春便给她起了个雅号“潇湘妃子”——“潇湘”与“水”有关,“妃子”是只有嫁予王室的女人才能用的称号,连缀起来就是“水氏王爷的妃子”。而潇湘馆的原名偏偏叫“有凤来仪”,只有皇族的妃嫔才能称之为“凤”。所以脂砚斋在这里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
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则取义于: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然后探春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凤凰乃祥瑞灵鸟。又是后妃的象征,这个“凤”字自然喻元春;又传说中凤凰喜食竹实,此处恰有千百竿翠竹,自然是“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然而,潇湘馆后来为黛玉所居,这里面未尝没有深意。到了二十六回,宝玉来到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用这八个字形容满院翠竹,不是相当奇巧吗?
《红楼梦》小说文本,前面以凤比喻林黛玉,后面又以娥皇、女英比喻她,且又号曰“妃子”,这种种迹象不都在暗示黛玉日后将与一位王爷有着很大瓜葛吗?
2、林黛玉与北静王水溶的两次间接联系,有点惊心动魄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北静王和林黛玉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有两次间接的联系。
第一次,红楼梦第十五回,在秦可卿出殡的路上,贾宝玉碰到北静王。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北静王遂将一串鹡鸰香念珠送给了宝玉。后来,贾宝玉又将鹡鸰香念珠转赠林黛玉,哪料到林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而这一段后有一句脂砚斋夹批更令人深思,“略一点黛玉情性,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
第二次,《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唯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与这两个段子能形成对比的,就是宝玉曾转送蒋玉菡的东西给花袭人。
第二十八回:宝玉听说,方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口里说不出来,只得笑道:“我赔你一条罢。”袭人听了,点头叹道:“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起混账人去。也难为你,心里没个算计儿。”……袭人忙一顿把解下来,说道:“我不稀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
请注意,这里花袭人一开始也不肯接受蒋玉菡的东西,还骂他是混账人。但是,在宝玉的劝解下,花袭人接受了宝玉的转赠,这跟黛玉一开始不肯接受北静王的东西还骂他臭男人何其相似。但后来当贾宝玉准备第二次提议要送北静王的蓑衣斗笠送给黛玉时,至少黛玉的表现已经不是很抗拒了。
贾宝玉转赠了蒋玉菡的东西给花袭人,红楼梦里花袭人的判词就预示了花袭人最终嫁蒋玉菡。同样的道理,贾宝玉两次要转赠北静王的东西给林黛玉,究竟预示着什么呢?很可能预示林黛玉与北静王日后会发生感情纠葛,甚至成就其姻缘。
黛玉和袭人,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在冥冥中,竟由他自己的手,以一种雷同的象征手法,转交给了所结交的两个男人,这剧情够狗血而残忍。当所有的结局尘埃落定,再回望来路,不免令人目瞪口呆,充满了荒诞感。
“分离聚合皆前定”,命运不为所动,没有因为宝黛之间生发了真情而网开一面,依然按照原先的剧本一步步上演,北静王赠珠便是这不动声色的开端。宝玉不会知道,他糊里糊涂间竟然向爱人传递了他人信物,做了一次媒人。而黛玉更不会知道,她嘴里的这个“臭男人”,正是她未来的夫婿。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五)脂批线索中较大的一处争议
为了方便大家看清脂评前后语境,我将甲戌脂评第一回相关内容全部复制过来: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蒙侧批: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蒙侧批:作想得奇!】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蒙侧批:所以别致。】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蒙侧批:“度脱”,请问是幻不是幻?】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蒙侧批:幻中幻,何不可幻?情中情,谁又无情?不觉僧道亦入幻中矣。】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甲戌侧批:若从头逐个写去,成何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在此。丁亥春。】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请大家看这些脂评,有一段相当令人疑惑纠结的内容: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
脂评在这里确实提了木石前盟。但这能说明啥?有人说这就是说明神瑛还泪缘就是木石前盟,木是指绛株,石是指神瑛侍者,因为瑛为玉,也是石。
我认为,如果排除这个脂评是过录过程中被人伪造的可能,也只是说了神瑛也是石,但神瑛石与青埂石应该不是一回事。也许正是因为神瑛也是石,才给了和尚机会,以青埂石这么块假货被夹带进去,因此青埂石投胎后名叫贾宝玉,即假宝玉。
记得《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与北静王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对北静王容貌的描述是,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对贾宝玉容貌的描写是,面如春花,目如点漆。
谁是真玉,谁是假玉,一目了然。
也有红学家指出,脂砚斋将这段话批在正文的旁边,明确地点出了书中的所谓“木石因果”,实乃是“绛珠”与“顽石”之间的男女之缘,这里的顽石,只是那块青埂峰下补天石。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耶?(甲戌本第1回眉批。)
在脂砚斋看来,作者设计出贾宝玉、林黛玉这么一对绝世情痴的所谓“木石前盟”,就是“以顽石、草木为偶”,“以泄胸中悒郁”!
按“人石两分”说的观点,“神瑛侍者”是贾宝玉,而“石头”只不过是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宝玉。可如今曹、脂等人口口声声,所谓的“木石前盟”就是“以顽石、草木为偶”。这么一来,不就成了林黛玉同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玉谈情说爱的荒谬局面了吗?
无论如何,这个脂批目前争议很大,不能作为木石前盟就是绛株还泪缘的证明。而且,对照前文看,有暗示这个木石前盟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
脂评在这里为何要说恩怨不清?而不说恩怨未清?是说这个绛株草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具有一定的轻率性,盲目性,这就为她下界后认错还泪的对象埋下了伏笔。因此说,趣甚警甚。就是既有趣,又值得世人警醒的意思。警醒世人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时要带眼识人。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三、玉在椟中求善价,伏林黛玉会被贾府出卖嫁人

(一)钗黛的命运与贾雨村密切相关
由于《红楼梦》八十回以后没有了原稿,很多人的最终结局都成了谜,其中并列第一的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就是其中一个谜。虽然没有明确的结局,但是在开篇的时候,作者就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用谜语的形式告诉了大家。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舞曲演唱给贾宝玉看。
第一首,《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里,怀金悼玉,点明了《红楼梦》的主角的是钗黛二人。关于这一点,学界的争议不大。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中秋高吟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短短两句对仗,上半句含了“玉”字,下半句含了“钗”字,而且出现在开篇第一回,不由人不想,此联中是否隐喻着对黛玉、宝钗二人的谶语呢?
玉在椟中求善价,句出《论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大概意思是,子贡问孔子:要是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好,还是等着有识货的商人出高价卖掉好呢?孔子说:卖吧,卖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呢。
钗于奁内待时飞,是《太平御览》里的一个神话故事。说汉武帝的时候,“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
贾雨村是全书里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贾府和林黛玉的出场就是从他这里拉开帷幕的,这个人在全书里虽然出场并不多,但是却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始末。很多人认为,贾雨村的那首励志诗里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能暗示了故事的两大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最终结局。
玉在椟中求善价,就是将玉珍藏在精美的木盒子中待价而沽的意思。林黛玉本来身处贾家,贾家有什么可利用林黛玉的?显然应在林黛玉的婚姻上,那又和贾雨村有何关系?可能正是贾雨村促成了林黛玉被求聘的关键。所以,玉在椟中求善价,可能预示林黛玉被贾府卖了,卖给了谁?从“善价”二字看,可能卖给了身份比较高之人。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综合各种线索,他被卖给了北静王的可能性比较大。
尽管林黛玉出身好,家世不错,但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嫁给北静王做妾并不算一个很差的选项。北静王得知林黛玉后问及他人,贾雨村作为攀附四王八公势力崛起的新贵,又是林黛玉的老师,还见过长大的林黛玉,都让贾雨村有极大可能促成此事,甚至不排除在其中捞到了好处!至于此举是否害了林黛玉并不是贾雨村要考虑的,以他的功利心,没准还认为给林黛玉找了个好人家!
“待时飞”,因为贾雨村号“时飞”,有人说此句暗谶宝钗后来嫁给雨村,也概括性地揭示了宝钗的生存追求。跟这半句话很相似的有两句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宝钗自己咏出的,意思完全一致,其实这又是《红楼梦》书的一个“前后关合”之处。而且,曹公给宝钗的定语,就有“时宝钗”一词。
宝钗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些不小的追求,有人说她苦心营运、审时度势、借风使力,总想向着高处“振臂欲飞”。而大观园内的这个“女儿高士”薛宝钗,和大观园之外、肮脏世路上的男人枭雄“贾雨村”,其实根若同源、本质如一,仔细想来,真的很像。这也许就是这句暗谶宝钗的联中,似乎是暗指宝钗后来与贾雨村有交集。
黛玉和宝钗两个女孩,尚未出场,其一生经过、内心追索、生存的核心支撑和活着的终极目标,就有一个画外音高声唱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仔细看《红楼梦》,大家不难发现,这个贾雨村跟黛玉和宝钗的关系都很密切,根据前文的许多暗示,似乎钗黛的命运都与这个贾雨村脱不了干系。
首先,贾雨村跟林如海是故交,贾雨村做过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贾雨村跟贾政联了宗,贾雨村为官受王子腾力荐,林黛玉两次进贾府都有贾雨村陪同,可以说,贾雨村跟林黛玉关系十分密切,是林如海的重要的托孤人之一。所以,贾雨村必然在将来黛玉的婚姻中拥有较大发言权,当贾府落难、林黛玉孤苦无依时,他可能充当了林黛玉的一位重要的保护人。他会利用这层关系,谋取自己仕途的飞跃。
我们知道,贾雨村其实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葫芦庙的案子他对恩人的女儿见死不救。林黛玉同样也是他恩人的女儿,他对香菱这样无情无义,自然也可能对林黛玉落井下石。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蓑衣、斗笠还有鹡鸰珠串最终都到了林黛玉这里,这很像蒋玉菡和袭人因红汗巾子结缘的事。因此林黛玉最终很可能会和北静王有了联系,而他们的中间人或许就是贾雨村。“玉在椟中求善价”很可能就是在贾家败落后,贾雨村利用林黛玉来献媚讨好北静王。
其次,贾雨村与薛家的关系,日后也可能很密切,因为他为官获王子腾保举,而王子腾正是薛姨妈的哥哥,薛蟠曾犯冯渊命案正是贾雨村帮忙摆平的。这是贾雨村与薛家早有渊源。
薛宝钗的判词和曲子都与“雪”和“冷”有关系,雪地里埋的簪子,还有刘姥姥雪下抽柴的故事都和薛宝钗最终的结局有关。但是这些也只是形容薛宝钗最终的结局很凄凉,或者是被冷落,至于她最终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情况,却没有很明确地说出来。
所以“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很可能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结局。我们知道贾雨村在官场一直是个投机者,谁厉害他就攀附谁,他和贾家,甚至和四大家族的交情都是在为他的仕途铺路。在他这里,不会有真正的友情。所以贾家败落后,他多半会是那个趁火打劫的人。
薛宝钗是大观园里的一朵牡丹花,她的美貌气质和贤孝才德也是出了名的好,贾宝玉离家出走后,薛宝钗生活陷入困苦,所以这个时候的薛宝钗极有可能会为自己找出路。而贾雨村很可能早就对薛宝钗有所耳闻,在贾家败落后,遇见这样的绝色佳人,他很可能也会有纳入怀中之意。所以“钗于奁内待时飞”很可能就是说,薛宝钗这位放在妆奁内的金钗在等待着贾雨村。
贾雨村原来扶正的那个娇杏姑娘,一开始占尽了“侥幸”的先机,但侥幸终究不会是个长久之计,所以很可能薛宝钗的到来,就是她人生侥幸到头的时候,被薛宝钗替代了。但是我们知道,贾雨村的投机主义其实也不长久,他最终必定还会在官场栽个大跟头,而“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就是他的最终结局。所以薛宝钗跟了他,最后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二)林黛玉婚姻将被人操纵,宝黛最终劳燕分飞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常和为官做宰之人交往,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生气逐客,并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 “混账话”,恰巧被黛玉偷听到,暗喜宝玉引她为知己。这本是一段宝黛二人儿女情长的文字,偏偏蒙府本脂砚斋旁批云: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鲜。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
这“花”自指黛玉,“水”是指谁?北静王名叫水溶,有可能是说北静王吗?但也有人认为这里的水是指贾宝玉。那么,“鱼龙”指谁?在古代,能够被喻为龙的,非帝即王也,是说黛玉的婚恋中会插入了一位非帝即王的人物。
我们不妨先看看关于北静王的文字,再作结论。且看他是如何出场的:
第十五回开篇写宝玉与北静王相见的情景:
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两位俊秀脱俗的年轻男子,初相见时都印象上佳,彼此赞叹,这般情景连旁观的者都会觉赏心悦目,气氛和美,但正是在此处,出现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批语——靖本眉批:“伤心笔。”
直到八十回结束,我们也没见到宝玉与北静王之间有何值得伤心之处。 于是不妨大胆假设:若日后宝玉与北静王之间因为林黛玉有重大变故,导致悲剧性结局产生,再回顾这初见时和美景象,岂不伤心?
蒙府本脂砚斋在“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一回旁批道: 宝玉见北静王水溶,是为后文之伏线。
可见后文中水溶自有重头戏。在他的重头戏里她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呢?水溶在第十五回中虽然只出现了几分钟,但却惊艳绝伦,气度不凡,言辞高妙,给了宝玉一串御赐珠子当见面礼。《红楼梦》有个特点,但凡肯舍点笔墨来描写外貌衣着的人物都一定极其重要,水溶怎么会只露一次脸?可惜高鹗不懂,将这个人物写丢了。
宝玉转赠串珠是这部小说走向惊心动魄处的起点,曹雪芹用心良苦,一点一点,正在把故事慢慢堆织。北静王将一串鹡鸰香念珠送给宝玉,贾宝玉又将它转赠林黛玉,林黛玉不收,脂砚斋在后面批道:“略一点黛玉性情,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
可见一定有后文。曹雪芹从不写废话,思维缜密处处伏笔,每一个人的出场都不会无缘无故,每一句话的道出都不是空穴来风。关于水溶,曹雪芹一定会浓墨重彩地写。
宝玉将蒋玉涵所赠汗巾系在袭人腰里,由此牵出日后蒋玉菡与花袭人的一段姻缘。而黛玉却两次拒绝宝玉转赠的北静王的东西。这两个转赠一正一反,一明一暗,一喜一悲,不正符合了雪芹“一喉两声,一手二牍”的写作风格吗?写袭人下嫁蒋玉涵正是为了暗示黛玉日后拒嫁北静王。这里又有一条脂批为证,请看蒙府本二十四回末:眼中心,言中意,三生旧债原无底。任你贵比王侯,任你富似郭石,一时间,风流愿,不怕死。
这篇评语写得似乎是,造成此悲剧者是个“贵比王侯,富似郭、石”的人物。这里提到石崇,只是借他来形容此人的富有而已。然后借阅过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小说为题的绝句中也用了这个典故。黛玉的《五美吟》中还用了这个典故。
众所周知,石崇因不肯将绿珠拱手让人而获罪被拘,绿珠不负石崇坠楼而死。因而,在世人眼中,绿珠是位以身报主,以死徇情的烈女。何以著书人曹雪芹,阅书人明义皆用此典,只能有一个解释:书中女主角也有着类似绿珠的遭遇。
回过头来再看水溶,他在前八十回出场寥寥,除了第一次正式亮相以外,均是由宝玉口中提到而已。但他被提到的几次几乎都与黛玉有直接关联,只有凤姐庆寿那一次例外。宝玉出城偷祭金钏,回来撒谎说:“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
这时戏上演的曲目是什么?恰恰是《男祭》!《男祭》是《荆钗记》里的一出戏,演的是宋代名士王十朋,贫贱时与钱玉莲以荆钗为表记订下终身。后来王十朋考中状元,当朝宰相欲招其为婿,王十朋不忘前盟断然拒绝,被贬至潮州。钱玉莲则因富家逼婚投水自尽。这部戏的关键之处在于钱玉莲被富家逼婚一幕。你瞧曹雪芹是如何巧妙地把水溶祭亡妃、宝玉祭亡友、女主角被逼婚这几个虚虚实实地情节联系在一起!
无独有偶,元妃省亲时,曾由龄官带出一部与《荆钗记》十分雷同的戏《钗钏记》,提及这部剧时,脂批点明此戏隐后文风月。若如此,这“后文风月”应与以上《荆钗记》脉络大致相同。龄官眉目与黛玉相似,性格也是一般的多愁善感,恃才傲物。若说《钗钏记》隐后文风月,由龄官带出,可知多半与黛玉相关。
再看《钗钏记》内容:书生皇甫吟与史直之女碧桃有婚约,因皇甫家日渐贫寒,史直悔婚,欲将碧桃另嫁他人,碧桃不从,暗遣侍女芸香去皇甫家,约皇甫吟中秋夜至花园相会,面赠其金银首饰,使之早日前来迎娶。此事为皇甫友人韩时忠知悉,心生歹意,故一面阻止皇甫吟赴约,一面冒名去史家花园诓取钗钏。碧桃因久不见皇甫吟前来迎娶,再遣芸香至其家催促,皇甫恰巧外出,芸香讨钗而与皇甫母亲起争执。碧桃以为受骗,愤而投水……
《钗钏记》与《荆钗记》,从以上两部戏可梳理出如下脉络:才子佳人缔结婚约——小人作祟,家长生嗔,奸谋变祸殃——逼女另嫁——女愤而不从,投水自尽……
至此,黛玉的遭遇已初露端倪,她的婚姻,将如前面剧目中的主角一样被人操纵逼婚,宝黛之恋被人生生拆散,劳燕分飞。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三)解读红楼梦里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是什么意思?
关于黛玉的判词,我认为罗伊先生在他的《黛玉的结局推测》文章里面谈到的一些观点很有道理。简单辑录如下:[5]
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翻开金陵十二钗正册,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其下有一首诗: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几乎所有读者都知道,“玉带林中挂”与“金簪雪里埋”分别隐含林黛玉与薛宝钗之名,多年来对其中深意的猜测众说纷纭。个人觉得比较离谱的说法是,宝钗是冻死的,黛玉是吊死的,而且还是用玉带自挂东南枝而死。
如果简单到只须以字面意思理解,那就不叫“寓意深远”了。词的画里将玉带以实物形式呈现,就表明这个玉带有其象征意义,不仅仅只是谐音那么简单了。玉带在古代是品阶身份的象征,韩愈有诗云:“不知官高卑,玉带垂金鱼。”像黛玉那样的普通官宦家庭在室女是不可能有玉带的。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何为“玉带”。
玉带始见于北周,最初是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为围绕带面缀镶一圈镂雕花纹的片状玉块,成为身份的特殊象征。
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明皇开元初,敕百官所服带,三品以上听饰以玉。”
宋初“亲王皆服玉带”,至神宗“熙宁元年,玉带不许施于公服”,若赐大臣玉带,是“以示异恩”。熙宁六年,收复熙河二州,神宗赵顼御紫宸殿,宰臣王安石率群臣称贺,神宗遂解自己所服玉带赐王安石。熙宁八年,岐王颢、嘉王頵进言:“蒙赐方团玉带,著为朝仪,乞宝藏于家,不敢服用。”神宗不许,命工别琢玉带以赐之。颢、頵固辞,在神宗仍不从所请的情况下“请加佩金鱼以别嫌”,神宗遂下诏以玉鱼赐之,宋亲王佩玉鱼自此始。
到了仍沿用玉带制度,又与小说历史背景最接近的明朝(清废玉带制,改以顶戴示品阶),亲王以上配玉带,官员中正一品赐玉带,“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明史•志第四十三》),但这种特赐是很少见的,仍是向功臣示异恩的方式。
明朝的玉带玉块带板镶在革带上。那《红楼梦》中谁跟这种玉带有关系呢?请看上一节中所引用的对北静王服饰的描写,他腰间系的是什么? 碧玉红鞓带,即以碧玉镶在红色皮革上的玉带。
此前说过,身为普通官宦家庭在室女的黛玉不可能有玉带,那在怎样的情况下玉带才有可能切实地跟她产生联系呢?参见《明史•舆服志》可知,宗室、官员正妻带板质地与夫同,若黛玉有玉带,除非她身为后妃、王妃或一品命妇。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以达官显贵侧室的身份获一品诰封。最后这种情况较少,中国历来尊嫡贬庶,妾获一品诰封,说明其夫之“达”与“贵”已至惊人的程度。
书中亦有与一品诰封相关的暗示。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给黛玉看《会真记》,其后忘情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地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辰侧批: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鲜。〕】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
红楼一书,一语成谶之处甚多,宝玉这句“一品夫人”日后回头再看,只怕未必仅仅是戏言。“玉带林中挂”当然不会是简单地描述把一条玉带挂在树枝上的景象。综上所述,玉带应该是暗指身份,“挂”有施加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可能是说:黛玉被施予一品诰封,做了“一品夫人”。
在雪芹先生书中,“玉带”以实物形式出现,宝玉路谒北静王一节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而曾经身系玉带出场的人物也只有这位北静王。所以,黛玉跟玉带的关系极可能是因他而来。
第十五回,北静王第一次出场,贾宝玉眼中的北静王: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系着碧玉红带,这是第一次出现的玉带,虽然用的是系字,但随后北静王看贾宝玉:围着攒珠银带,这里贾宝玉的腰带银带,用的是围,可见系和围一样。而和画中“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就对应上了。玉带林中挂,不是挂在树上,而是悬围在木的主干上。
贾宝玉没资格围玉带。围玉带的是北静王。所以我认为对林黛玉之死与这个围玉带的王爷有关。
所以,根据《红楼梦》里钗黛二人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结尾脂砚斋甲侧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一句批语有人认为不是生的时候的状态,而是死后的状态。
所以,玉带林中挂应该这么解读,两株枯木,是说己死的双木林,却高悬玉带。玉带乃尊贵之物。玉带林中挂,是表黛玉死后尊荣。根据冷月葬花魂之句,林黛玉死后应是北静王水溶来安葬她,有一场盛大的葬礼,与秦可卿的葬礼遥相呼应。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四)《红楼梦》里林黛玉能否嫁人?
《红楼梦》里,石头是指青埂峰下补天石,跟神瑛侍者毫无关系。贾宝玉的前世只不过是那块石头,不是林黛玉应该还泪的那个神瑛侍者。
其实我研究《红楼梦》都懒得去质疑贾宝玉的这个身份,只是每当我在一些红楼群里提出这样的观点,根据贾雨村“玉在椟中求善价”这句诗,《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结局应该是被贾府卖了,嫁人了,但遭到几乎所有的红友的激烈反对。
我进了十个红楼群,就有十个群的人不肯接受林黛玉后来会嫁人的观点,人们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心目中的这位女神有可能嫁人的选项。下面,将各种反对林黛玉嫁人的观点做个概括。
1.第一个论调,也是最重要的论调,很多人都坚持林黛玉只能嫁贾宝玉,不嫁贾宝玉就只能死,这也许是受高鹗篡续本的影响太深,认为既然林黛玉还泪的对象是贾宝玉,当她还完泪就完成了此生的任务,还嫁什么人。
所以大家都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绛株下凡是为还泪,而青埂峰下那个补天石并非绛株还泪的对象。木石前盟是啥?绛株跟石头有过前盟吗?可见木石前盟只是那个石头意淫出来的,否则为啥警幻要称贾宝玉为天下第一淫人?还特别解释那是意淫?
如果能搞清楚林黛玉还泪的对象不是贾宝玉,而是另有其人,不知道大家这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是不是能够有所扭转。
2.第二个论调就是,黛玉仙女一样的人物,但凡有点敬畏她、尊敬《红楼梦》的,也不会生出黛玉嫁人的想法,这根本是对她的亵渎。林黛玉曾写诗“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如果后来嫁人就不洁了,这会破坏了《红楼梦》一直的美感,也破坏了她的冰清玉洁的形象。
为何嫁人了就没有美感了呢?因为嫁人了就不是处女了,所以不洁,更不美。我很不能理解这种逻辑。想想西方文艺作品,维纳斯露出乳房了还美呢,如果希腊神话里面那些女神没有了各种风流韵事,还谈何美感?
就这些人的愚蠢逻辑,认为一个美丽的女孩只有不嫁人就死掉那才是有美感的。大家心里理解的洁,就是那种变态的处女情节,似乎不嫁人就把自己气死的,那才能叫洁,那才能算美。但真正的洁,难道不应该是一些高风亮节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与情怀吗?与是不是死了也要做处女何干?几乎所有的人都激烈反对林黛玉嫁人,都认为她嫁人了就不圣洁没有美感了。中国的文化,对美感与圣洁的理解,何时堕落到这种程度了?
3.第三个论调,并不强调嫁人而无美感,而是说宝黛情变了,就无美感。宝黛真心相爱,这是有小说文本支撑的基本事实。感情,重在专一,而不是换个人就可以嫁的。所有小说里,有哪个男人或女人真心相爱的,最后却跟第三者走在一起,而能被称赞吗?
嫁人就情变了?如果林黛玉是被迫嫁人呢?古时男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几场婚姻有感情基础?有人说,被迫?你可以选择自杀呀。自杀?宝玉娶薛宝钗,你看到贾宝玉自杀了吗?只不过是到底意难平吧?容许贾宝玉意难平,就不能容许林黛玉也意难平一下?
想想西方小说《呼啸山庄》里,女主角也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嫁给自己所爱的人,但谁敢说这样的故事安排就不美?你可以说呼啸山庄本身是悲剧,可以那样安排剧情,但谁说《红楼梦》就不是悲剧呢?
4.第四个论调,认为《红楼梦》女主角,十七岁的林黛玉在听闻宝玉娶宝钗后绝食而死,体现的是她的一种对爱情的坚贞,不失为《红楼梦》作品的残缺之美,所以后来剧情怎么发展都不可能高过这个立意,所以他们拒绝接受所有其他的可能选项。
这是程高续本安排出来的剧情,影响极其深远,他们灌输给红楼读者这样的爱情忠贞观,可谓根深蒂固深得人心。但《红楼梦》如此煌煌巨著的第一女主角,长到还不到十七岁,就无端因病死掉,造成了《红楼梦》结构与内容上的双从残缺,根本是阉割,谈什么美?
为什么《红楼梦》无法成为世界名著?因为洋鬼子哪能理解我们这些观念。似乎只能像高鹗续写的书里反复描写林黛玉小肚鸡肠,为了一些完全不值得的事情悲泣吐血,人们就满足了,觉得林黛玉就洁了。只是老外看我们这些窝囊思想,可能跟看日本人的某些变态文化完全没什么差别的。
高鹗篡续本将一部辉煌大气的中国文化巅峰巨著的剧情阉割成简单的贾宝玉争夺战,《红楼梦》的主旨内容变成,薛宝钗的德,会做人,感动了,或者迷惑了贾府,这是她在婚姻争夺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林黛玉失败了,她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小说里关于宝黛之情有没有深刻到那种程度,当林黛玉在得知不能嫁宝玉,需要采取绝食的极端方式,用生命来殉情。无论如何,小说里这方面的反映是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的。
第五十七回,通过林黛玉丫鬟紫鹃之口,道出了林黛玉婚姻希望嫁贾宝玉的根本原因:
紫鹃笑道:“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做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称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看看吧,这哪里是出于爱情的考虑?分明是希望自己将来出嫁后有个安稳的归宿,能受到善待。如果不嫁从小相互比较了解又深爱自己的贾宝玉,而随便嫁个王孙公子或世家子弟,很难保证将来有个好的结局,搞不好还会落个贾迎春那样的下场也说不定。
说明黛玉与紫鹃在婚姻问题上是比较冷静的,思虑比较长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林黛玉非常爱自己。这种十分自珍自爱之人,哪天一旦发现自己无法嫁贾宝玉,甚至发现贾宝玉也已经变心负义的时候,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像高鹗续书那样写的那样偷偷绝食殉情呢?还是退而求其次考虑别的选项?
读《红楼梦》,看宝黛之情,不过是一点点青梅竹马,看不出有多少刻骨铭心的地方,而贾宝玉最能感动林黛玉的一句话,居然是林妹妹从来不说所谓的“混账话”。这些细节都说明,林黛玉对贾宝玉,远非那种如飞蛾扑火般强烈极具毁灭性的那种感情。我想,这很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故意淡化宝黛之情,为林黛玉可能发生的下一段恋情做出的铺垫。
另外,薛宝钗在宝二奶奶争夺战中哪有什么优势?支持她的只有王夫人,而宝玉婚姻最能说话算数的,则是贾政。当然,贾政会听贾母的话,从贾母的眼光来看的话,薛宝钗的那种德,会做人,在她老辣的眼光中不过是一些非常小儿科的伎俩,为她在婚姻的竞争中加不了多少分。
事实上,不论是薛宝钗还是薛宝琴,她们都会有同样的命运,即不管她们自己品行如何,主观有多么努力,她们必然会受其家庭名声的连累。癸酉本里,贾政就嫌弃薛宝钗的家庭背景,认为宝玉娶宝钗后,迟早会被薛蟠带坏。而仔细研究,薛宝琴最后也将受其家庭连累,遭遇梅家退婚。
第四十九回薛宝琴来贾府,贾母与凤姐一搭一档当众表演,显示他们对想把宝琴配给宝玉的兴趣,这实际上是表演给贾府众人看的,通过各种途径杜绝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舆论。最终让她们知道她们都已经被排除在宝玉婚姻之外了。更深层次的暗示是,她们如果是懂事的孩子的话,婚姻大事应该服从家族利益的安排。贾母与凤姐能配合如此默契,表明这个想法已经是贾府管理层的共识。
钗黛二人都是聪明人,贾母与贾府大量的直接间接的暗示她们会看不明白?再看看钗黛二人的反应,一点事儿也没有,而且两人关系越来越好,亲如姐妹。说明黛玉对嫁不嫁宝玉,其实没那么执着,她在意的主要还是将来会嫁得如何。
黛玉最害怕的可能是会像迎春一样被贾府给卖了,事实上,真的就是被贾府给卖了。“玉在椟中求善价”,这句诗写得还不明白?林黛玉后来应该被贾府卖了,嫁人了。人们只是受高鹗伪续本影响太深,不能接受黛玉终将嫁人的事实。
5.第五种论调,黛玉的身体素质不支持她有嫁人的资格。
女孩子年幼时身体弱一点很常见。我初中的同学最美的女神就是一位最瘦的,一些女孩子当时很胖的,就是很羡慕她能长得那么苗条,羡慕她有纤纤细腰。我高中时候的同学,最美的是一位成天吃药的,但是绝对是男生杀手,班里面许多男生,都为她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但是这两个女孩成年后也不是很弱了。
中国古代女子以瘦弱为美,不然西施与赵飞燕这种瘦弱病愁的为何被人推崇那么久,只有胡风较盛的盛唐才推崇胖美人。一直到清朝,相信中国主流审美观,还是首推女子瘦弱为美。
现在大家都觉得女子应该健康美,但是清朝那时还不是这样,否则全社会就不会逼女子缠足了,缠足的女子让人看起来就如弱柳扶风,能体现女人的柔弱。
在如此的背景下,《红楼梦》要将第一女主角安排成瘦弱的,第二女主角安排成肥胖的,这种安排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但是现在很多人却以现代人的审美观瞧不起林黛玉,认为林黛玉这么瘦弱的女子都不配拥有什么未来,这是不对的。
笔者有次看到一个美丽的女明星身穿漂亮衣服的照片,那长身玉立的身影,一时惊为天人。可是转念一想,她这身衣服换个略胖点的人穿上试试看。女人对服装的研究稍微深入点的,就知道在商店里看着模特穿着仪态万千的服装,买回家自己穿上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可以说,不瘦的女人,在气质上首先会输人一大截,难成顶级美人。
以前看过几张香港影星关之琳的照片,她曾号称香江第一美女。仔细看,她比李嘉欣,张柏芝都漂亮。看看关之琳有多瘦,笔者是过来人,我们那个时代,多少年轻的女孩,非常羡慕的就是那种瘦成这样的女人。这种女人长得瘦,但穿衣服特有气质,特别好看。关之琳之美不仅美在面庞,而是那种飘逸若仙的气质,这样的气质哪里来?我觉得恐怕与她长得瘦有很大关系,这样看上去显得弱不胜衣,身轻如燕。
同样的,内地的气质明星佟丽娅,仔细看,美则美矣,但看她穿露背装,可知她其实瘦得不象话。而传统内秀型的龚雪与苏瑾们,她们是举世公认的美女,却都非常瘦。再有西方明星奥黛丽赫本与费雯丽也很瘦,可见西方也流行瘦美人。
所以,不要看到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瘦,就认为她没有前途了,也不要看到红楼梦里描写薛宝钗胖,就以为她能美到哪里去。黛玉之美,就如上面诸位瘦骨仙一样,属于那种风流婀娜飘逸如仙型的,加上一副姣好的面庞,站在一堆女孩子中,她永远会是最打眼的那一个。女人美成这样,怎么会没有前途,怎么会嫁不出去?
因此,小说描写黛玉身体瘦弱,无非是想体现千古绝色红颜们的某种共性,因为不论古今中外,不瘦弱的,难成顶级美人。但是现代人眼里受了太多新型审美观的影响,男女都讲究所谓的肌肉健美。若以这样的眼光看古人,则绝大多数曾经公认的美女,怕都是不合格的。所以黛玉之死,绝非什么简单的病死,如果是这样,那么曹雪芹苦心孤诣呕心沥血这么多年,就写一个因病而夭的悲剧?
程高篡续本不仅将绝色美女林黛玉写成因病夭亡,还将这封建家长主导的婚姻悲剧曲解成一场婆媳大战家斗大戏,宝玉的婚姻对象,贾母支持林黛玉,王夫人支持薛宝钗,最后以王夫人胜利告终。其实,有贾母的支持,有宝黛二人之间强烈的个人意愿,促成这个婚姻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下人口中,“只等老太太发话,再无不准的”的姻缘,不会是白说的。
只怕更大的可能是,林黛玉被皇家的人或某个王爷看上了,被强行聘娶,怕是谁也挡不了。第二十五回写薛蟠看到林黛玉: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这里的脂评批语:此似唐突颦儿,却是写情字万不能禁止者,又可知颦儿之丰神若仙子也。这也是一个伏笔,预示丰神若仙子的美女林黛玉将会被一个很有权势的人看到,足以将她从宝玉身边夺走。这人就是北静王。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四、贾府林黛玉初长成,红楼梦钗黛非主要矛盾

(一)林黛玉的美貌,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形象,作者倾尽了自己所有的感情,竭尽自己所有的想象与才华,来构造这个仙子般的人物,他给了她神秘缥缈的出身,给了她卓越的文思和忧郁的气质,亦给了她绝代稀世的美貌。
《红楼梦》第三回,第一次描写林黛玉的容貌,就用到了西施来作比喻。这种拿古代四大传奇美女来作比喻的情况,在对大观园里女儿的容貌描写中都是少见的。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可知林黛玉的美,美在气质,美在容貌,美在身姿,美在谈吐,美在态度,美在与众不同,美在超凡脱俗。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方位地美入骨髓。随着故事的演进,原文甚至把林黛玉的美提升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传奇高度。
请看第二十六回《蜂腰巧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的一段。
(林黛玉)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愣愣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首诗是说,黛玉独立花影之中,哽咽落泪,不仅花儿为之落满地,鸟儿也因此惊飞。这是花鸟也为之伤感,不忍再听。想想,到底“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是个什么样的美法?这种令花鸟动容的美丽,不就是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意境吗?中国文学里描述一个女人的美,还有更出其右的文字吗?
然而,所有这些描述均不及薛蟠见到黛玉的那一幕令人记忆深刻。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得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薛蟠是宝钗的哥哥,平日里寻花问柳,见的美人数不胜数,远的不说,自己的妹妹薛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美人,侍妾香菱的模样,像极了秦可卿,可见了林黛玉竟会“酥倒在那里”。
黛玉之美,在王熙凤口中,似有恭维,在贾宝玉眼中,似有偏爱,在王夫人心目中,带有偏见,而通过薛蟠一笔则更为客观。
一般人总认为,林黛玉美的曲高和寡,不接地气,俗人凡人们根本欣赏不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原来黛玉之美,不仅令雅至贾宝玉情有独钟,俗至薛文龙也为之酥倒,至雅至俗,正反渲染,才令林黛玉的美更加令人信服。
这是《红楼梦》作者的妙笔,指出林黛玉的美不是贾宝玉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而是真真实实,弱柳扶风娇花照水的美。作者将丰腴的杨贵妃之美赠与宝钗,却将柔弱袅娜的西施之美赋予了黛玉。
中国古代无疑是非常崇尚病态美和轻盈美的,否则一个西子捧心不会在无数文人心中缠绵郁结了数千年,飞燕在手掌中翩然起舞之态,也不会令汉成帝为之神魂颠倒,更不会在民间传诵千古。
很多人都有着一个观点,认为宝钗比黛玉要生得美。他们这个观点最大的缘故是出自书中的一句话:“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但其实我们容易误读这句话,“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并非说所有人都公认黛玉容貌不及宝钗美。相反,红楼书中的主子,大多都曾夸赞黛玉的美貌。但宝钗入贾府之时,书中并未见到任何一个主子对她容貌的赞美。
所以这句话“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侧重点并不在说宝钗的容貌比黛玉美,而应该在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上。
《红楼梦》里喜欢林黛玉的男性可不只贾宝玉一人,另一人就是诨号“薛大呆子”的薛蟠。贾宝玉固然对林黛玉是一往情深,而薛蟠对林黛玉又何尝不是一片痴情。
有一次薛蟠无意中看到了林黛玉,书中的描述是: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这一段文字不多,却写了薛蟠在贾家上下一片忙乱的时候乱中更乱的可笑情境,脂砚斋评语:写呆兄忙,是愈觉忙中之愈忙,且避正文之繁絮,好伏笔[仗]写得出。《石头记》最得力处在此[甲侧,庚侧]。从阿呆兄意中,又写贾珍等一笔,妙[甲侧]!
这里脂砚斋管薛蟠叫呆兄或阿呆兄,却直呼贾珍名姓,显然脂砚斋对薛蟠毫无恶意,却明显透露出对贾珍等不喜和嘲讽。随后薛蟠见到林黛玉酥倒了,脂砚斋又有一条批语,这批语直接写了薛蟠对林黛玉是一见钟情:忙到容针不能,以似唐突颦儿,却写情字万不能禁止者,又可知颦儿之风神若仙子也[甲侧]。
这里脂砚斋并不认同薛蟠这样的人不能喜欢林黛玉,[以似唐突颦儿]就是说,看着像唐突了林黛玉,但其实并不是!脂砚斋用“情字万不能禁止者”就写了贾宝玉可以有情,薛蟠也可以有情,并不能因为薛蟠这个人是个二世祖,不知道珍惜人,就要杜绝这个人动情。
薛蟠对林黛玉动过真情,虽然娶林黛玉彻底没戏,但他对林黛玉的倾慕从来没有死心。哪怕在完全没有希望的时候也并没有放下。《红楼梦》里有以下相关情节。
第一,香菱学诗
薛蟠走了,香菱住到大观园先是求了薛宝钗要学诗,宝钗建议她先不急,邻居家拜访了才好。随后香菱直接就去林黛玉的潇湘馆求林黛玉了。香菱学诗表面是羡慕小姐们风雅,实际一定受到薛蟠的影响,薛蟠爱慕林黛玉,必然常挂在嘴边,香菱作为薛蟠屋里人,就上心了,也要学林黛玉而讨好薛蟠。这从她舍宝钗求黛玉就能看出来,黛玉的诗她更想学。
第二、薛蟠曾花大把银子为林黛玉配药
第二十八回,宝玉问母亲王夫人要三百六十两银子,为黛玉配一料丸药。这价钱,惊得王夫人爆粗口:“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贵还在其次,奇在方子里的药实实难寻。薛蟠再三再四地求了宝玉,搞到了药方子,花了成千的银子不说,还花了大把的时间。甚至为了药方子中的一味药——头上戴过的珍珠,不惜寻到了凤姐那儿。
薛蟠配药的事,宝钗当然知道,但当宝玉让王夫人向宝钗求证时,宝钗却说不知道,这符合他的性格。但随后凤姐走过来说的话更让人相信,证实薛蟠果然照这个方子配药了。最后宝玉说这个药还真让薛蟠配成了。
这个药的药方,薛蟠是从宝玉手中要到的,针对的是黛玉的病症。原来薛蟠费了这么大工夫,花了这么多银子,为的是他心中的女神——林黛玉。只不过,薛蟠此举,只是他一个人的深情,别说黛玉不可能吃他的药,贾家根本不会接受,这件事薛家连说都不敢说的。
第三、薛蟠借妹妹宝钗之手,给林黛玉送她家乡土产
六十七回,薛蟠出去江南一趟,特特地买了两大箱江南土产回来。而这些竟然大多是林黛玉家乡之物。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是从扬州来到贾府。薛蟠巴巴地跑到林黛玉的家乡可能是巧合,但也可能刻意。而他带回来的两大箱东西,都是林黛玉家乡之物。薛蟠一路跋涉千百里,哪里都可以买一些,却偏偏都是林黛玉家乡之物。而这些礼品,是来自黛玉家乡虎丘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而宝钗却“都不理论”。
大家都知道,依宝钗的心性,不喜欢这些孩子玩意儿很正常,薛蟠未必不知道,但他却千里迢迢带了来,为的是什么?宝钗的反应也很怪,送其他姐妹的无非是笔墨纸砚、香袋香坠,“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可见这些个奇怪玩意儿大概是送了黛玉。后面的文字也借宝玉之眼证实了这一点。
林黛玉收到礼物之后,内心感慨万千。约了贾宝玉到薛宝钗房间道谢,说道:“大哥哥辛辛苦苦地带了东西来,姐姐留着使罢,又送我们。”林黛玉此时是真情流露,所说之言自然不虚,她称薛蟠为哥哥,自然是心里已经认同。
第四、薛蟠曾准备求娶黛玉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薛姨妈过生日,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都没去。薛姨妈便亲自到林黛玉房间,恰巧碰到薛宝钗前来,言谈之间,薛宝钗便在母亲怀里撒娇,这让林黛玉流泪不止,于是便出口要认薛姨妈为干妈。薛姨妈很高兴地答应,但是薛宝钗却急急忙忙地说认不得。林黛玉追问之下,薛宝钗说出哥哥薛蟠相中了她。
这一段是这么写的:
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宝钗忙道:“认不得的。”黛玉道:“怎么认不得?"宝钗笑问道:“我且问你,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与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黛玉道:“他不在家,或是属相生日不对,所以先说与兄弟了。”宝钗笑道:“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黛玉听了,便也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他我不依。”
在这里,宝钗恐怕真没有说谎,她的那个呆霸王哥哥可能真的相中了黛玉,正想要求娶她。薛家后来为什么放弃求聘林黛玉?因为正是在这章里宝玉因为紫鹃的试探为黛玉痴闹了一通,薛家应该是是知难而退了。薛家没有贸然提亲,不仅是怕唐突了黛玉,更是惧怕贾母,不敢自讨没趣罢了。
综上所述,薛蟠不仅对黛玉有爱,还把爱落到了实处,这,难道不算真爱吗? 《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刻意用贾宝玉和薛蟠这一明一暗两条线反复铺垫描写了他们对林黛玉的情感,究竟想说明什么?
薛蟠跟贾府来往密切,他有机会看得到黛玉,必有机会看得到探春。但薛蟠爱上的是黛玉,不是探春。同样的情形,贾宝玉爱上的是黛玉,而不是宝钗。不管雅的俗的,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这难道仅仅只是巧合?还是说明林黛玉的绝代姿容,其魅力令人无法抗拒?
众所周知,像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女子,养在深闺无人识,贾宝玉与薛蟠应该是唯一见到过她的容貌的未婚男子,俱无一例外地被她的美貌倾倒。
联想到贾府里的其他成年男子,贾珍、贾琏、贾蓉、贾蔷等,看看他们喜欢过的女人,秦可卿、尤三姐和龄官,加上贾宝玉喜欢过的晴雯,这四个女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长得似林黛玉的地方。这样看来,林黛玉的美貌与魅力,对男人的杀伤率竟然是百分之百的。
薛蟠见林黛玉这个段子,可能还是一种伏笔。日后黛玉无意中又酥倒了更有权势的人,被强娶,例如北静王这样的人。为什么中国古语里会用倾国倾城这个词来形容绝代佳人的美貌,我想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二)林黛玉泪尽而亡,不应该发生在她才只有十三岁的时候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黛玉因又说起宝琴来,想起自己没有姊妹,不免又哭了。宝玉忙劝道:“你又自寻烦恼了。你瞧瞧,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这里黛玉说,今年眼泪比旧年少了些,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很多红学爱好者认为这就是黛玉即将泪尽而亡的证明。才到四十九回哪,四十九回,黛玉才十三岁,这就即将泪尽而亡了?
只能说明,十三岁以后,黛玉已经很少为宝玉流泪了,因为他本来不是黛玉还泪的对象嘛。黛玉在十三岁前经常被宝玉惹得流泪,只是为这女孩子爱哭做的铺垫。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里面讲到甄宝玉当时只有十三岁。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便向李纨等道:“偏也叫作个宝玉。”
第五十六回,甄宝玉十三岁。黛玉跟甄宝玉是同年的。也就是说,林黛玉五十多回的时候也才只有十三岁。四十九回时黛玉的年龄只会小于十三岁,不会比这大。
红学家们说黛玉在四十九回时即将泪尽,即将完成还泪的任务,很快就会走向死亡了,是不是有点扯。
另外,说黛玉即将泪尽的段子在第四十九回,但《红楼梦》七十多回了黛玉还好好的,还建桃花诗社出了那么多作品。只能说明,四十九回以后黛玉已经很少为宝玉流泪,并不是说她真的即将泪尽。
如此种种,我们可以坚定地认为,《红楼梦》第八十回以后,林黛玉根本不是如高鹗所写的那样,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病情恶化,还得了什么痨病。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即将迈向成年,开启自己花样的青春岁月。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三)薛宝钗与林黛玉终成良师益友
关于宝钗与黛玉的关系,有位北方丽人网友的网文《宝钗刻意结好黛玉,是惺惺相惜还是深刻心机?》分析得很到位,这里简单梳理一下她的观点:[6]
因为宝玉的缘故,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大观园中两个最优秀的女孩,在《红楼梦》前半部分都处于一种尴尬敌对的状态。她们表面上谈笑自若,暗地里却是互相较量提防,彼此最是疏远隔膜。
本来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倒要靠后。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史湘云、袭人等更是人前背后一致夸赞宝钗,顿时令黛玉失去群众基础,更觉势单力薄,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宝黛钗三个人第一次在一起时,黛玉就曾经借口雪雁送小手炉,出言讽刺宝玉只听宝钗的话。宝玉自然是让着林姑娘,只笑不语。宝钗呢?她“素知黛玉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她”。宝钗初来乍到,没有接招。她们交锋的第一回合,黛玉占了上风。
尽管宝钗退让,但黛玉还是越来越感到宝钗的强烈威胁。宝姑娘才貌俱佳,为人又和善大方,进入贾府不久,人缘就超过了黛玉。随后,“金玉良缘”的传说甚嚣尘上。端午节元妃赐礼更是微妙,宝玉与宝钗一样,黛玉却与迎春她们相同。如此情形,更是让黛玉格外紧张警惕。这期间,宝黛多次吵架怄气,有好几次都与宝钗有关。黛钗见面时,话里话外也都有着隐隐的敌意。
那一次,黛玉看到宝玉当众将宝钗比喻成杨贵妃,一时间十分得意;宝钗心中“大怒”,随即就毫不客气地以“负荆请罪”的典故反击,讽刺宝黛二人一时吵架一时和好,闹得阖府尽知。这一次,是宝钗完胜。
不料到了第四十二回,作者笔锋一转,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要行酒令,轮到黛玉时,情急之中她一不小心说出了闺阁禁书《牡丹亭》与《西厢记》里的两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别人没注意到,却被宝钗抓了个现行,事后算账,黛玉只好撒娇求饶——这么好的捏错儿机会,换成黛玉,那是断不会轻放过宝钗的。
没想到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非但没有揪住黛玉小辫子,反而跟她推心置腹,告诉她自己小时候淘气的秘密,背着家里大人偷看“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的情形。完后,宝钗还以大姐的口气教导黛玉读书的道理,“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字。
这还没完,宝钗日后来探望黛玉,给她分析病症,建议她将人参肉桂换成冰糖燕窝,还亲自提供,更令黛玉心悦诚服,大为感动,当即对宝钗坦白:“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最后宝钗还向黛玉保证:“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她坐下吃茶,款款地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字。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从第四十五回起,宝钗和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两个人竟是冰释前嫌,成为真正的知己姐妹。宝钗诚意劝谏黛玉,并理解黛玉的为难,还主动赠送燕窝;黛玉更是对宝钗的好意深感惭愧,这个一向骄傲的女子竟是开口认错:“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从此真心把宝钗当成了姐姐,对她的妹妹宝琴也是爱屋及乌、亲如姐妹。
黛钗关系由敌对到亲密无间,毫无疑问,这是宝钗的主动示好,她是刻意地结好黛玉。宝钗为何如此?她是对黛玉惺惺相惜,还是怀着深刻的心机?
我们看到,宝钗处处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排解纷难。金钏儿投井,她安慰因此不安的姨妈王夫人,并主动拿出自己的衣服送给金钏儿;她体谅湘云的艰难,主动帮她办螃蟹宴;虽然邢夫人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但对她的侄女邢岫烟,宝钗亦是主动帮忙,送给她各种家常东西;哥哥出门带给她很多礼物,她分送给大观园的亲友,也没忘记被边缘化的贾环……
她到处帮助别人,博得无数赞誉和友情,不仅是善良的本性,也是生存的需要。而在黛玉这里,因为一个宝玉,她不仅始终无法得到她的友谊,相反还对她满怀戒备与敌意。
这不是宝钗和薛姨妈母女愿意看到的。黛玉是大观园里最出色的女孩,又是贾母最爱的外孙女,与她有良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薛家在贾府生存,也是宝钗在人际交往中的胜利。
黛玉从此对宝钗深信不疑,把她视为最好的姐妹,对她身边的人都极其亲密。不仅对宝琴毫无嫉妒,对薛姨妈也干脆称呼为“妈”,对宝玉亦坦然承认“他竟真是个好人”。仿佛是渴望了很久,黛玉几乎把一颗心全都给了宝钗,从此把她视为自己最好的闺蜜。
从此,剧情发生了180度的转变,黛玉和宝钗的公众关系也焕然一新,亲如闺蜜,令旁人刮目相看。
你看,贾母命惜春画大观园,宝钗亲开画具采购单,林林总总,罗列了一大堆,连生姜和酱、水缸箱子都来了。于是黛玉就悄悄笑话宝钗,“想必她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被探春举报后,宝钗便把黛玉按在炕上,作势要拧她的脸,又禁不住黛玉软声央告,不仅饶了她,还用手替她拢了乱发,其亲厚之状,让一旁的宝玉都看不懂了。
后来又来了一位才貌双全的薛宝琴,深得贾母欢心,不仅逼着王夫人认为干女儿,还命她跟着自己一处安寝,并且吩咐宝姑娘别管紧了,让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这等疼爱,完全是后来者居上啊。宝玉就担心黛玉心中不自在,连琥珀都认定黛玉会气闹。谁知黛玉跟宝钗一样,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真是亲姊妹一般,令宝玉看着只是暗暗地纳罕,心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
得到黛玉的友情,宝钗也很开心,这是她努力争取的结果,是她人际交往的胜利。然而,她生活的内容太多,她对黛玉的友情其实并不比其他女友更多。让所有人都喜欢她,与谁都有深厚的情意——她想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是她对自己期待的“人设”。她千方百计,刻意结好黛玉,不是一分惺惺相惜,其实也没有多么深刻的心机,那不过,就是她的生活与处事方式而已。
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林黛玉襟怀坦荡,跟人交朋友,容易交心,真诚付出。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0-15 21:39:29
(四)宝黛兄妹情多于男女爱,钗黛婚恋均有高就机会

高鹗续书和各个版本的电视剧中,对宝黛爱情的理解,以为始终是“相濡以沫”,仿佛他们两人从没有在感情方面产生任何矛盾,这种描述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也是对曹公笔力的侮辱。实际上,仔细分析前八十回文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一直在衰减,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林黛玉的思想在不断成熟,而贾宝玉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出来。

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评价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因此林黛玉的聪慧绝不仅仅是会点诗词歌赋这种浮于表面的才华,她具有看穿事物本质的思想力量,尤其是在经过“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事后,她很薛宝钗冰释前嫌,并且从宝钗那里接受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

从此林黛玉明白一个道理:即便才华横溢,思想深远,只要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离不开这肉体凡胎,就必须与世俗社会相适应,这才是活着的意义。(具体可参考第四十二回宝钗对黛玉的规劝,着实经典。)

从此时开始,林黛玉便跟贾宝玉开始不是一个境界的人了,“敏探春除宿弊”之后,贾宝玉跟林黛玉描述探春对大观园实行的种种改革,林黛玉听完说:“我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贾宝玉听完笑道:“凭她怎么不接,也少不了咱们两个人的。”书中记载林黛玉的反应,也不说话,转身就往厅上找宝钗说笑去了。

细细品味,可以嗅得出林黛玉对宝玉的失望,但是因为她深知宝玉不喜欢别人劝他“委身经济之道,立足孔孟之间”的大道理,所以她也不去规劝,但这不代表她心里不失望,这份失望直到第七十九回仍然缠绕在黛玉心头。

第七十九回,迎春即将出嫁,黛玉在和贾宝玉探讨完《芙蓉诔》的措辞修改之后,善言劝宝玉,明天迎娶迎春的孙家要来,你得提前做好准备。结果宝玉笑嘻嘻地说:“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林黛玉听完气得一边咳嗽一边劝:“我劝你把这脾气改改吧,一年大二年小......”

此时的林黛玉已经意识到一个危机:宝玉如果一直像孩子般逃避责任,那么他能否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呢?已经第七十九回了,宝黛两人的心意相通逐渐丢失,转而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裂痕。

中学的时候读红楼梦,就感觉贾宝玉不是个男人,没有责任心,当然他也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大学看了,现在重看了一遍,还是如此。明明有出身有地位有钱有小厮,却连几个丫鬟都不能庇护。他最喜欢的晴雯生病了,就不能让茗烟拿钱找人照顾一下吗?快死了都喝不上一口水,哪怕有个端茶送水的也好啊。有时间在晴雯死后为晴雯写那么长篇的祭文,但是当晴雯病的要死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知道该为晴雯做点什么吗?

感觉到宝玉之爱,只能停留在嘴上,他没有什么意识也没有能力为爱付出什么,他喜欢的女孩晴雯芳官,他不仅无力保护,而且不懂得约束她们,只会跟她们胡混,最终害惨他们。他睡过袭人,一个不高兴可以踹得她吐血。他爱黛玉,却连给她配药的几百两银子也作不得主,可怕的是,他也保护不了林妹妹,他婚姻不能自主,林妹妹爱上他只有死路一条。

从这个方面讲,他可能连薛蟠也不如。薛蟠的爱,虽不怎么在嘴上,但在行动能力上,他拿出千两银子给林妹妹配药眼都可以不眨,如果他执意求娶林妹妹,估计薛姨妈也阻止不了。在婚姻自主的能力上宝玉也不能跟他比,只要他愿意,他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喜欢的人。

同样面对自己的女人,宝玉脚踹袭人,跟薛蟠棒打香菱,本质上有何区别?一个下流混蛋,一个斯文败类。薛姨妈在第五十七回里几乎就是明说了,他们家薛蟠配不上黛玉。其实贾母王夫人们又何尝不明白,他们家宝玉是配不上黛玉的,他们甚至有自知之明,宝玉也配不上宝钗。

事实上,从四十九回贾母见到宝钗堂妹薛宝琴的表现来看,贾府实际上已经宣示要将钗黛二人排除在宝玉婚姻对象之外。难道是他们认为钗黛二人配不上宝玉吗?贾母以及贾府,他们未必认为宝玉跟黛玉或宝钗是最合适的佳偶,否则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在钗黛二人面前表达出想为宝玉另寻婚姻对象意向,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薛宝琴来到贾府后,贾母以及凤姐等人都相继表达了想将她配与宝玉的浓厚兴趣。原文:

//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呢?我倒要瞧瞧去。”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宝玉喜的忙问:“这果然的?”探春道:“我几时说过谎!”又笑道:“有了这个好孙女儿,就忘了这孙子了。”//

//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宝钗道:“真俗语说‘各人有缘法’。他也再想不到他这会子来,既来了,又有老太太这么疼他。”//
这里,作者写了一个情节很有意思。薛宝钗知道贾母如此喜欢宝琴,就故意酸了一句我不信哪里不如你,怎么老太太偏喜欢你。这句话历来被当成薛宝钗真酸,但是想下作者给宝钗的定位,宝钗的为人,即使真有此意,会明目张胆的在众人眼前说出来吗?

更有意思的是心直口快史湘云,说姐姐这虽是玩笑话,怕真有人会这么想呢,不愧是湘云,意思很明显,丫头一顿指认指到了林黛玉。但是宝钗说,胡说,黛玉才不会这么想呢。结果黛玉真没有生气,就和宝琴姐姐妹妹称呼起来了,就像亲姐妹,看的贾宝玉一顿懵圈。原文:

//正说着,只见琥珀走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恼的再没别人,就只是他。”口里说,手指着宝玉。宝钗湘云都笑道:“他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又笑道:“不是他,就是他。”说着又指着黛玉。湘云便不则声。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因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又见诸姊妹都不是那轻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故也不肯怠慢,其中又见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宝玉看着只是暗暗的纳罕。//

作者设计这么个细节,对于贾母这么喜欢宝琴这件事,宝钗没有真酸,黛玉也没有生气,反而是孟光接了梁鸿案的契机,好像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此时钗黛均已年过十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的成熟,他们必然对婚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许并不认为宝玉是唯一可以选择的婚配对象。

可见,贾府对宝黛钗的婚恋,没那么多阴谋,男婚女嫁,都希望有好的结局,大家反复建议,反复试探,反复调整,而已。怎么说呢?当时关于宝钗与黛玉的婚事,贾府当时可打的牌是很多的,未必一定要吊死在一根树上,说黛玉不嫁宝玉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宝琴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不管是宝钗还是黛玉,对嫁不嫁宝玉,其实都没那么执念。

红楼梦里大肆渲染大观园里的女子貌美才高尘世罕见,结果他们全都一个个无人求问嫁不出去,非要挤在大观园里为争个天下无能第一的贾宝玉打破头,各种尔虞我诈心机谋略全用上,这不合理。以宝姐姐的美貌才情与青云之志,她犯得着那么处心积虑为嫁个贾宝玉去算计林妹妹吗?不要太这么小瞧薛宝钗。凭薛宝钗的条件,她的志向是想嫁个王爷也不过分的。

薛宝钗家自己在京中有房子住,却为什么要死赖在贾府住着不走?难道真的是削尖了脑袋一心只想嫁宝玉吗?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她是想借贾府抬升自己的身份寻找嫁得更好的机会。而贾母也十分给面子。贾母一直给林史薛们婚姻上被选择的机会,象贾府这样的家族,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进行政治联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南安太妃来了,史黛钗,甚至宝琴,都有见她的机会。

如果是政治联姻,对方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会善待你的女儿。除非是贾赦欠了别人钱用女儿抵债的,才没有好下场。所以史林薛这三人根本就不愁嫁的。所以从四十九回贾母见到宝钗堂妹薛宝琴表现出要说给宝玉的热情,算是把钗黛排除出宝玉婚姻对象外,因为她们也确不愁嫁不到条件不比宝玉差的。


楼主:柳明兰

字数:46775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19-10-14 16:34:42

更新时间:2019-10-15 21:39:29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