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石头记,一个绛珠草还错泪的故事

石头记,一个绛珠草还错泪的故事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真正的神瑛侍者原来是北静王水溶。林黛玉来到荣国府,似乎是识错了人,还错了泪,报错了恩。现在看起来,这个事儿荒唐而悲催,否则书里面为啥要说“满纸荒唐言”捏,小说里不发生荒唐的事,如何能称“满纸荒唐言”?

为什么会识错人?很可能是那块顽石捣乱,又或者是和尚或警幻的恶作剧。 有人说,警幻哪会这么无聊,会搞这种恶作剧?不然,警幻的太虚幻境的正门牌坊上不正书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吗?她想搞恶作剧还需要理由?

贾宝玉的前世,就是那块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而众所周知,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是没有关系的,贾宝玉并非神瑛侍者。可见,林黛玉还错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狗血的剧情呢?还有一种可能,是那对和尚道士在捣鬼。

大家都知道和尚是干什么的?都听说过法海和尚不?法海和尚曾经拆散了白娘娘与许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尚这种角色,就是见不得凡间的美满爱情的。为什么作者要让一个和尚安排石头下凡,他这么写难道没有深意?

和尚把青埂补天遗石夹带进一干风流孽鬼中一起下凡,他想干嘛?就是干那种插足他人情感破坏别人好事的勾当。很可能警幻从头至尾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会履行承诺,让绛株仙子下凡后,长到十六岁或者十七岁的时候见到她的神瑛侍者,但是和尚故意夹带进的一块顽石,从绛株草才六岁的时候就认识她,各种挑逗撩拨调戏,明摆着就是来捣乱的嘛。

按天上的逻辑,这块石头才是插足他人姻缘的第三者,但是人间的逻辑却变成了,强行拆散宝黛之恋的北静王成了第三者。说明天上的逻辑跟人间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我们通常说,人定胜天。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都认为凡人都是斗不过命运的,所以宝黛之恋最终没有结果,会悲剧收场。贾宝玉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从小青梅竹马的爱恋,为何会心事终虚化。

所以《红楼梦》的剧情,会发生多个角色之间的爱与被爱互相之间身份错位的因,导致一些被称之为孽缘的果。石头(青埂补天遗石)爱上了林黛玉(绛珠仙子),但林黛玉(绛珠仙子)的爱却不应该是石头下凡的贾宝玉,所以看似有缘,却最终无缘。神瑛侍者下凡只是为了自己的历世,本不为绛珠仙子而来,他们之间因绛珠仙子需要还泪而有缘,但可能不会长久。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书名:红楼迷梦续补探佚

目 录

一、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线索与证据非常多
二、林黛玉还错泪,真神瑛侍者应是北静王水溶
三、玉在椟中求善价,伏林黛玉会被贾府出卖嫁人
四、贾府林黛玉初长成,红楼梦钗黛非主要矛盾
五、妙玉乃东安郡王穆莳之后,皇家老太妃外孙女
六、贾府欲让宝玉娶妙玉,钗黛均非贾宝玉婚姻之选
七、上元节贾府灯谜谶语,寿怡红夜宴群芳花谱
八、大观园众人放风筝寓各人际遇,六人作柳絮词
九、甄英莲身世遭遇隐黛玉命运,南安王议婚薛宝钗
十、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谶宝黛悲剧,薛宝琴怀古诗谜底
十一、元妃染恙宝玉提亲贾政升官,妙玉听琴辨猗兰
十二、林黛玉拒婚北静王,穆王府罪产连累元贵妃死
十三、卫若兰射圃夺魁情留史湘云,得奇药林黛玉病愈
十四、荐和亲林黛玉报恩贾府,遣嫁探春理事展才
十五、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林黛玉花随水去
十六、五美吟柳絮词,伏林黛玉被北静王抛弃转让
十七、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情极之毒离家出走
十八、甄士隐构陷北静王,白首双星红楼梦大结局
十九、大观园影射圆明园,红楼梦主要人物原型探秘
二十、红楼梦几度成禁书,程高本篡续脂本石头记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一、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线索与证据非常多

(一)石头是石头,神瑛是神瑛,二者不是一回事

郑无极先生对石头与神瑛侍者的关系曾经作过细致的辨析,现将其相关论证简单梳理如下:(见郑无极《关于“脂前程后”的三大铁证以及“程前脂后”说的三大反证!》)[1]

甲戌本第一回,关于“石头”神话的一节,有一段它本所无的文字,共计四百二十九字。我们把包含这四百二十九字的一段完整的情节辑录于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地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哪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哪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甲戌本第一回,划线部分为甲戌本独有文字)//

以上文字,与作者稍后借癞僧、跛道之口讲述的“神瑛”神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链。我们也择其要者辑录于下: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甲戌本第一回)//

以上两段文字,清楚地交代了作者构思的几个要点:

1.顽石与神瑛并非同一个人。
2.顽石虽然性灵已通,却材质粗蠢,需要一僧一道来把它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
3.一僧一道携带已变作美玉的顽石,来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处,夹带在神瑛与绛珠的那一段公案,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方式,投胎下世。

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设计也相当完整,且毫无内在矛盾。

到了其他的脂评本中(如庚辰本),由于这四百二十九字已经遗失,由整理者临时补进了十一个字,于是,以上第一段文字就变成了以下一种情形: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庚辰本第一回,划线部分为庚辰本另外补入的十一个字) //

如此一补,字面上好像也很通顺,但逻辑上却是不通之至。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一僧一道在“席地而坐长谈”的时候,所见到的这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与前文中所叙述的那个无材补天,被女娲氏弃置于大荒山下的顽石究竟是什么关系!给人的感觉,倒像是那块顽石并不粗蠢,它在没有经过一僧一道的帮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变成了那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似的。

程高本的整理者把原文中的“石头”神话和“神瑛”神话合二为一。于是,在程高本中上面两段文字,都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以下以程乙本为例(程甲本略同),相关的两段分别为: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程乙本第一回,画线部分为程高本擅加或擅改后的文字)//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幻化人形,仅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程乙本第一回,画线部分为程高本擅加或擅改后的文字) //

归纳一下,程高本思路的要点如下:

1.顽石与神瑛就是同一个人。
2.顽石自己就能够变大变小,来去自由。他因为曾经到过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处,所以获得了一个“神瑛侍者”的别号。
3.顽石后来又回到了大荒山下,现在由一僧一道带他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号。

程高本的这种思路完全是自作聪明。从逻辑上看,它比庚辰本等版本的写法,还要糟糕上一百倍![3]

首先,程高本说那石头能够“自来自去,可大可小”,而且恰因为“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那么,石头既然能够“逍遥自在”,它又如何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既是“日夜悲哀”,还能“逍遥自在”得起来吗?同样地,这块石头既然能够到“各处去游玩”,又怎么会停留在原地整日“嗟悼”,一直等到一僧一道前来?所以,这纯属自相矛盾!

其二,程高本说一僧一道“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那么,请问一僧一道第一眼看见的究竟是一块巨石,还是一块小石头?如果二位仙师第一眼看见的已经是一块小石头,合乎逻辑的说法应该是先说一僧一道“见着一块的鲜明莹洁的石头,只有扇坠一般大小”,然后再说一僧一道开动法眼仔细一瞧,知其为那块补天遗留的巨石缩成。怎么一上来就是什么“且又缩成扇坠一般”?难道一僧一道正好目睹了其缩小的这个过程吗?如果是,那一僧一道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块巨石了。那么,我们不禁又要问,这巨石为什么一见着一僧一道就要自动缩小?它究竟在害怕什么?可惜,程高本对此却没有半个字的交代!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按程高本的说法,既然那个顽石早已具有了能够“自来自去,可大可小”的特异功能,它自己就可以跑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那里去做客游玩,它要下凡,难道就不能直接去找警幻仙子“挂个号”吗?为什么还偏要先回到原处,再让一僧一道来“携带”它去太虚幻境,“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呢?如此这般费周折,找麻烦,岂不是莫名其妙?这可能是出自原作者之手的原文吗?

这里就涉及“脂前程后”与“程前脂后”的问题。如果按“程前脂后”的说法,程高本在前,是“原作”,脂评本在后,是“伪作”,尤其甲戌本乃是“民国以后”的书贾“伪造”出来的“劣等假货”,成书得“最晚”,那么,为何甲戌本这个成书“最晚”的“劣等假货”,反而思路非常流畅清晰,且无任何内在矛盾?为何程高本这个“原作”,反而写得自相矛盾,不通之至,完全像是个根本不清楚原著思路的人整理出来的?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所谓的“程前脂后”说,完全是在把前与后、真与伪、优与劣,故意颠倒过来,像编故事一般地戏说!

所以,程高本将顽石不仅看作灵性已通,而且自己就变成了通灵宝玉,并且直接把神瑛侍者与顽石合二为一,添加了“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等文字。

接着又把顽石看作天生来去自由、伸缩自如的异物。据此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在脂本的“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句中的“灵性已通”后面添加了“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八个字(见梦稿本的旁添文字),把曹雪芹赋以顽石与通灵宝玉、神瑛侍者与贾宝玉不同的特点全部归于一统。最后得出“石头=贾宝玉=神瑛侍者=曹雪芹”的结论来。

周绍良对程高本这段改写的评价为:“西方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和警幻仙子之处的顽石,原是两回事,各不相干,如果勉强捏合像甲戌本那样,实在与前面顽石不相照应,程伟元感到必须加以衔接,于是一改再改。但总有不可掩饰的痕迹,终于便留下了令人细想起来不免纳闷的破绽。” 基本上能体现现在红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程高本中添加的这段文字纯属程高的妄改。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二)贾宝玉非神瑛侍者,证据确凿

在现行的脂评本系统中,并无一处文字可以证明贾宝玉即是“神瑛侍者”之后身。无论是小说正文,还是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都从来没有用“神瑛”或者“瑛兄”一类的称呼来指代贾宝玉。相反,小说中倒有不少地方,足以证明那贾宝玉绝不可能是“神瑛侍者”投胎转世。

网友试看金娃对玉郎在其网文《人石两分”说及其漏洞》中对这些问题有探讨,我对其进行一下整理与补充:[2]

《红楼梦》第一回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被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使得久延岁月”,后来修成女体人形,因为还未报神瑛侍者的恩,心里藏了一段缠绵情意。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投胎做人时,绛珠仙子便趁此机会报恩。她说:“我受了人家甘露之恩,但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要做人,我也去做人,用眼泪还他好了。”

根据该段风流公案。“仙葩”是黛玉,只有她的前身是一株来自于仙界的花草,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神瑛侍者是谁呢?过去普遍认为是贾宝玉,此言大谬。贾宝玉非神瑛侍者,有以下铁证。

证据一: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回,就很明显地道出了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书中有这节:

//警幻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地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想想看,若是天上的神瑛侍者,又如何让众仙骂作“浊物”呢?本是要接绛珠妹妹的生魂来此,为何众仙子是这样态度对待她们喜爱的绛珠仙子的救命恩人呢?最后还得警幻解说方罢呢。要知顽石所处之境就算是仙境,却也是荒山之处,哪能比得上西方真如福地呢?

这一节就看得出贾宝玉非神瑛侍者。他只不过借了与神瑛侍者一样的相貌转世投胎的“混世魔王”而已。

再往下看:警幻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这里有又两个关键信息,再次证明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

1.警幻“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结合全文,林黛玉为绛珠仙子。
2.警幻仙子和其他仙子不认识“贾宝玉”,如果贾宝玉是神瑛真身转世,那应该与诸位仙子至少与警幻仙子是认识的。

所以,贾宝玉究竟是谁?实指石头——青埂补天遗石与一具臭皮囊的结合物。

证据二:

关于贾宝玉之皮囊,共有(我这里都是以八十回本为基础进行分析)下面几处:

1.第三回中: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里的皮囊可以借作“外表”,好皮囊也就是好相貌的意思。

2.程高本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看玉这一段有,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里宝钗所看之玉为石的幻相,它“新就”了一具臭皮囊,而这具臭皮囊为世间凡夫俗子之皮囊(只是相貌漂亮而已)。
在脂本中,这首诗的“新就”二字居然是“污浊”,于是,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原貌原来是这样的: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污浊臭皮囊。
这样就是更直接地告诉读者,贾宝玉的臭皮囊,原来就是通灵宝玉幻化而来的,跟神瑛侍者铁定没关系了。

3.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梦中相会那一段:贾宝玉说“……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
与贾宝玉相关的皮囊就是这三处,试想如果贾宝玉为神瑛侍者真身下凡,则上述臭皮囊的语境如何与仙界神瑛侍者扯上关系?
所以,贾宝玉究竟是谁?非为神瑛,实指石头——青埂补天遗石幻化而成的一具皮囊。

证据三: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癞头和尚去给凤姐宝玉驱邪怯病,他见到贾宝玉却不知道他是神瑛侍者: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癞头和尚和青埂补天遗石固然是有缘分的,但如果贾宝玉是青埂补天遗石和神瑛侍者的结合物,那癞头和尚至少也是知晓神瑛侍者的存在的,然前后过程,和尚主要和青埂补天遗石在说话,臭皮囊估计还在床上,在和尚眼里贾宝玉那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绝非神瑛侍者。

所以认为:说贾宝玉是青埂补天遗石和神瑛侍者的结合物是没有道理的。

证据四:

红楼梦第一回里和尚与道士一再称呼那块青埂峰下补天石为“蠢物”,而红楼梦文本里,作者笔下的诸人物,一再被人称呼为“蠢物”的只有贾宝玉。别的人物,就算是贾环薛蟠这样猥琐粗鲁的,也从未有任何人称呼或者暗示过他们是“蠢物”。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听说了宝玉这个人物,她便动开了心思:“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第十七回,贾政骂宝玉:“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第四十一回,妙玉与宝玉玩笑,也仍然是拿“蠢物”二字打趣宝玉:“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甚至,连贾宝玉下意识中,也还是拿这“蠢物”二字来自称: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第二十八回)//

贾宝玉再三再四地被作者称为“蠢物”。考察其被称为“蠢物”的原因,无非是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贾宝玉“不务正业”,不通世务。二是相对于那些女孩子们,那贾宝玉大大咧咧,有时候行动说话间显得粗心笨拙。三是那贾宝玉有一股钻牛角尖的痴心牛劲,爱思考问题,却常常参不透,因而表现出一种冥顽不灵的呆性。

巧得很,大荒山下的那块顽石差不多也正是基于类似原因,而自称和被称为“蠢物”的:

1.“石头”因“无材”而“不堪入选”。——这与贾宝玉之“不务正业”,何其相似乃尔!
2.那“石头”生来形体巨大,材质粗蠢。——这又岂不正好对应了贾宝玉时不时地就要在女孩子面前“露拙”“露蠢”的情况?
3.当年,“石头”凡心骤炽,不顾一僧一道的劝告硬要下凡,以至于被二位仙师讥讽说:“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这同贾宝玉的顽钝固执,又是不是一脉相承呢?

那么,作者在这个意义上说贾宝玉是“蠢物”,不等于说他就是那块“石头”吗?

更进一步,我们来看第三回,那贾宝玉出场时,小说中的一首《西江月》又是如何来描绘他的情貌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些评说不都符合那个被正统神灵所抛弃的顽石的情况吗?如果是换了那个在“赤瑕宫”充任“侍者”之职的“神瑛”,我们则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活得如此滋润,又如此风光的男仙,竟然会被人这样恶狠狠地骂作“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反过来,如果贾宝玉并非“神瑛”,而是那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同时这“石头”又被作者视为昔日自己的化身,则一切都讲得通了。“行为偏僻性乖张”也好,“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也罢,这些不正好就是当年那块“石头”——也就是作者自己,其“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的内容吗?

足见,在这些地方,作者完全是把贾宝玉与“石头”(而非“神瑛”),给当作一体来写的!

证据五:

再来看看脂砚斋、畸笏叟这些“圈内人”又是如何来称呼贾宝玉的。他们竟然也多次将贾宝玉其人称呼为“石头”“石兄”“顽石”等。

譬如,甲戌本的第八回,作者叙及“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此处,即有一条眉批云: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是因问包子、问茶、顺手掷杯、问茜雪、撵李嬷,乃一部中未有第二次事也。袭人数语,无言而止,石兄真大醉也。(甲戌本第八回眉批)

按:甲戌本第8回的回目为“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回目上说的是“贾宝玉大醉”,脂批却宣称是“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可知,贾宝玉即“石兄”,也就是当年大荒山下的那块顽石。

同样的例子,还有庚辰本第二十回。李嬷嬷骂袭人:“……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得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此处,有侧批云:幸有此二句,不然我石兄袭卿扫地矣。(庚辰本第二十回侧批)

同回,“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又有侧批云:此系石兄得意处。(庚辰本第二十回侧批)

庚辰本第21回,袭人埋怨宝玉:“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此处,有侧批云:这是委屈了石兄。(庚辰本第二十一回侧批)

庚辰本第22回,湘云嗔怪宝玉:“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此处,又有侧批云:回护石兄。(庚辰本第二十二回侧批)

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写黛玉葬花,吟《葬花词》。宝玉在一旁聆听。此处,还有一条眉批云:“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甲戌本第二十七回眉批)

假如贾宝玉其人并非那块顽石的后身,脂砚斋等“圈内人”竟然如此一次又一次地以所谓“石兄”相称,难道不奇怪吗?

证据六:

有种观点认为,石头与神瑛侍者确实不是一回事,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而石头只是贾宝玉衔玉而生时,口中含着的那块通灵宝玉。可以说,这个“人石两分”观点是主张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论中最主要的观点。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观点的不通之处:

第一,红楼梦第一回,讲红楼梦故事的起因是一件风流公案需要了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赤瑕宫神瑛侍者常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一株,使她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仙,需要随神瑛侍者下凡历世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情。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神瑛侍者要下凡造历幻缘,他最先去警幻仙子处挂号,警幻于是询问绛株仙子要不要趁此机会偿还灌溉之情,从而勾出一群风流冤家陪他去了结此案。请大家注意这个前因后果,这个群体事件,神瑛侍者下凡是因,绛株仙子与一干风流冤家尾随是果。

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和尚与道士欲将石头(蠢物)夹带于这群风流孽鬼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他们将石头(蠢物)带到警幻仙子宫中交割时,这群风流孽鬼“已有一半落尘”。那么,这一半先落尘的会是哪些人呢?公案因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而起,人员已经下去一半,不可能神瑛侍者与绛株都还留在后半段等着那块石头吧?

这群风流孽鬼已有一半落尘,可以判断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至少有一位已经先下凡了,根据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公案的因果逻辑,先下凡的是神瑛侍者而不是绛株仙子。换言之,石头(蠢物)交割到警幻仙子处时,神瑛侍者早已下凡降生了,怎么又有可能衔着这块石头幻化成的通灵宝玉同时来到人间呢?可见,说神瑛侍者携通灵宝玉同时下凡,衔玉而生,这个说法是没道理的。贾宝玉可以衔玉而生,但他只可能是别的身份,绝非神瑛侍者。

第二,人石两分说还有内在矛盾的地方。诸位不妨回忆一下,当初那块“石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央求二位仙师携带它投胎入世呢?那是因为它动了凡心,也要到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去“受享几年”。

按“人石两分”说的观点,那“石头”下凡后,并非贾宝玉本人,而仅仅是一块悬挂在贾宝玉脖子上的充当旁观者和叙事人角色的通灵宝玉。那么,这块通灵宝玉,它无头无身,不阴不阳,上不能饱饕餮口腹之欲,下不能尽男女云雨之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喝、玩、乐,这样的“荣华富贵”,又如何能说的上是“受享”二字呢?难道它下凡一世,就仅仅是为了一饱眼福吗?

就算是这样吧,可当初二位仙师又是如何劝阻它的呢?那一僧一道无非是说人世红尘虽也有些乐处,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既然那“石头”并非贾宝玉本人,而不过只是一名观察者,就算贾宝玉将来“乐极悲生”,甚至是落到了极度悲惨的境地,又干它“石头”甚事?

反过来,看别人家“乐极悲生”,由极富极贵落到极贫极贱,那不更像是在看一场热闹戏文,更能够大饱眼福吗?和尚道士又何至于拿这么可笑的理由来劝说“石头”呢?可见,从“石头”神话的本意来看,曹雪芹也是把“石头”理解为全书男主角贾宝玉的前身的。他之所以要写下这么一大段文字,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小说提供一个观察者和叙事人的角色。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二)贾宝玉非神瑛侍者,证据确凿

在现行的脂评本系统中,并无一处文字可以证明贾宝玉即是“神瑛侍者”之后身。无论是小说正文,还是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都从来没有用“神瑛”或者“瑛兄”一类的称呼来指代贾宝玉。相反,小说中倒有不少地方,足以证明那贾宝玉绝不可能是“神瑛侍者”投胎转世。

网友试看金娃对玉郎在其网文《人石两分”说及其漏洞》中对这些问题有探讨,我对其进行一下整理与补充:[2]

《红楼梦》第一回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被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使得久延岁月”,后来修成女体人形,因为还未报神瑛侍者的恩,心里藏了一段缠绵情意。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投胎做人时,绛珠仙子便趁此机会报恩。她说:“我受了人家甘露之恩,但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要做人,我也去做人,用眼泪还他好了。”

根据该段风流公案。“仙葩”是黛玉,只有她的前身是一株来自于仙界的花草,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神瑛侍者是谁呢?过去普遍认为是贾宝玉,此言大谬。贾宝玉非神瑛侍者,有以下铁证。

证据一: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回,就很明显地道出了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书中有这节:

//警幻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地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想想看,若是天上的神瑛侍者,又如何让众仙骂作“浊物”呢?本是要接绛珠妹妹的生魂来此,为何众仙子是这样态度对待她们喜爱的绛珠仙子的救命恩人呢?最后还得警幻解说方罢呢。要知顽石所处之境就算是仙境,却也是荒山之处,哪能比得上西方真如福地呢?

这一节就看得出贾宝玉非神瑛侍者。他只不过借了与神瑛侍者一样的相貌转世投胎的“混世魔王”而已。

再往下看:警幻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这里有又两个关键信息,再次证明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

1.警幻“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结合全文,林黛玉为绛珠仙子。
2.警幻仙子和其他仙子不认识“贾宝玉”,如果贾宝玉是神瑛真身转世,那应该与诸位仙子至少与警幻仙子是认识的。

所以,贾宝玉究竟是谁?实指石头——青埂补天遗石与一具臭皮囊的结合物。

证据二:

关于贾宝玉之皮囊,共有(我这里都是以八十回本为基础进行分析)下面几处:

1.第三回中: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里的皮囊可以借作“外表”,好皮囊也就是好相貌的意思。

2.程高本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看玉这一段有,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里宝钗所看之玉为石的幻相,它“新就”了一具臭皮囊,而这具臭皮囊为世间凡夫俗子之皮囊(只是相貌漂亮而已)。
在脂本中,这首诗的“新就”二字居然是“污浊”,于是,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原貌原来是这样的: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污浊臭皮囊。
这样就是更直接地告诉读者,贾宝玉的臭皮囊,原来就是通灵宝玉幻化而来的,跟神瑛侍者铁定没关系了。

3.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梦中相会那一段:贾宝玉说“……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
与贾宝玉相关的皮囊就是这三处,试想如果贾宝玉为神瑛侍者真身下凡,则上述臭皮囊的语境如何与仙界神瑛侍者扯上关系?
所以,贾宝玉究竟是谁?非为神瑛,实指石头——青埂补天遗石幻化而成的一具皮囊。

证据三: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癞头和尚去给凤姐宝玉驱邪怯病,他见到贾宝玉却不知道他是神瑛侍者: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癞头和尚和青埂补天遗石固然是有缘分的,但如果贾宝玉是青埂补天遗石和神瑛侍者的结合物,那癞头和尚至少也是知晓神瑛侍者的存在的,然前后过程,和尚主要和青埂补天遗石在说话,臭皮囊估计还在床上,在和尚眼里贾宝玉那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绝非神瑛侍者。

所以认为:说贾宝玉是青埂补天遗石和神瑛侍者的结合物是没有道理的。

证据四:

红楼梦第一回里和尚与道士一再称呼那块青埂峰下补天石为“蠢物”,而红楼梦文本里,作者笔下的诸人物,一再被人称呼为“蠢物”的只有贾宝玉。别的人物,就算是贾环薛蟠这样猥琐粗鲁的,也从未有任何人称呼或者暗示过他们是“蠢物”。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听说了宝玉这个人物,她便动开了心思:“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第十七回,贾政骂宝玉:“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第四十一回,妙玉与宝玉玩笑,也仍然是拿“蠢物”二字打趣宝玉:“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甚至,连贾宝玉下意识中,也还是拿这“蠢物”二字来自称: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第二十八回)//

贾宝玉再三再四地被作者称为“蠢物”。考察其被称为“蠢物”的原因,无非是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贾宝玉“不务正业”,不通世务。二是相对于那些女孩子们,那贾宝玉大大咧咧,有时候行动说话间显得粗心笨拙。三是那贾宝玉有一股钻牛角尖的痴心牛劲,爱思考问题,却常常参不透,因而表现出一种冥顽不灵的呆性。

巧得很,大荒山下的那块顽石差不多也正是基于类似原因,而自称和被称为“蠢物”的:

1.“石头”因“无材”而“不堪入选”。——这与贾宝玉之“不务正业”,何其相似乃尔!
2.那“石头”生来形体巨大,材质粗蠢。——这又岂不正好对应了贾宝玉时不时地就要在女孩子面前“露拙”“露蠢”的情况?
3.当年,“石头”凡心骤炽,不顾一僧一道的劝告硬要下凡,以至于被二位仙师讥讽说:“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这同贾宝玉的顽钝固执,又是不是一脉相承呢?

那么,作者在这个意义上说贾宝玉是“蠢物”,不等于说他就是那块“石头”吗?

更进一步,我们来看第三回,那贾宝玉出场时,小说中的一首《西江月》又是如何来描绘他的情貌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些评说不都符合那个被正统神灵所抛弃的顽石的情况吗?如果是换了那个在“赤瑕宫”充任“侍者”之职的“神瑛”,我们则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活得如此滋润,又如此风光的男仙,竟然会被人这样恶狠狠地骂作“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反过来,如果贾宝玉并非“神瑛”,而是那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同时这“石头”又被作者视为昔日自己的化身,则一切都讲得通了。“行为偏僻性乖张”也好,“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也罢,这些不正好就是当年那块“石头”——也就是作者自己,其“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的内容吗?

足见,在这些地方,作者完全是把贾宝玉与“石头”(而非“神瑛”),给当作一体来写的!

证据五:

再来看看脂砚斋、畸笏叟这些“圈内人”又是如何来称呼贾宝玉的。他们竟然也多次将贾宝玉其人称呼为“石头”“石兄”“顽石”等。

譬如,甲戌本的第八回,作者叙及“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此处,即有一条眉批云: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是因问包子、问茶、顺手掷杯、问茜雪、撵李嬷,乃一部中未有第二次事也。袭人数语,无言而止,石兄真大醉也。(甲戌本第八回眉批)

按:甲戌本第8回的回目为“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回目上说的是“贾宝玉大醉”,脂批却宣称是“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可知,贾宝玉即“石兄”,也就是当年大荒山下的那块顽石。

同样的例子,还有庚辰本第二十回。李嬷嬷骂袭人:“……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得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此处,有侧批云:幸有此二句,不然我石兄袭卿扫地矣。(庚辰本第二十回侧批)

同回,“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又有侧批云:此系石兄得意处。(庚辰本第二十回侧批)

庚辰本第21回,袭人埋怨宝玉:“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此处,有侧批云:这是委屈了石兄。(庚辰本第二十一回侧批)

庚辰本第22回,湘云嗔怪宝玉:“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此处,又有侧批云:回护石兄。(庚辰本第二十二回侧批)

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写黛玉葬花,吟《葬花词》。宝玉在一旁聆听。此处,还有一条眉批云:“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甲戌本第二十七回眉批)

假如贾宝玉其人并非那块顽石的后身,脂砚斋等“圈内人”竟然如此一次又一次地以所谓“石兄”相称,难道不奇怪吗?

证据六:

有种观点认为,石头与神瑛侍者确实不是一回事,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而石头只是贾宝玉衔玉而生时,口中含着的那块通灵宝玉。可以说,这个“人石两分”观点是主张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论中最主要的观点。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观点的不通之处:

第一,红楼梦第一回,讲红楼梦故事的起因是一件风流公案需要了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赤瑕宫神瑛侍者常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一株,使她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仙,需要随神瑛侍者下凡历世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情。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神瑛侍者要下凡造历幻缘,他最先去警幻仙子处挂号,警幻于是询问绛株仙子要不要趁此机会偿还灌溉之情,从而勾出一群风流冤家陪他去了结此案。请大家注意这个前因后果,这个群体事件,神瑛侍者下凡是因,绛株仙子与一干风流冤家尾随是果。

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和尚与道士欲将石头(蠢物)夹带于这群风流孽鬼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他们将石头(蠢物)带到警幻仙子宫中交割时,这群风流孽鬼“已有一半落尘”。那么,这一半先落尘的会是哪些人呢?公案因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而起,人员已经下去一半,不可能神瑛侍者与绛株都还留在后半段等着那块石头吧?

这群风流孽鬼已有一半落尘,可以判断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至少有一位已经先下凡了,根据神瑛侍者与绛株仙子公案的因果逻辑,先下凡的是神瑛侍者而不是绛株仙子。换言之,石头(蠢物)交割到警幻仙子处时,神瑛侍者早已下凡降生了,怎么又有可能衔着这块石头幻化成的通灵宝玉同时来到人间呢?可见,说神瑛侍者携通灵宝玉同时下凡,衔玉而生,这个说法是没道理的。贾宝玉可以衔玉而生,但他只可能是别的身份,绝非神瑛侍者。

第二,人石两分说还有内在矛盾的地方。诸位不妨回忆一下,当初那块“石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央求二位仙师携带它投胎入世呢?那是因为它动了凡心,也要到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去“受享几年”。

按“人石两分”说的观点,那“石头”下凡后,并非贾宝玉本人,而仅仅是一块悬挂在贾宝玉脖子上的充当旁观者和叙事人角色的通灵宝玉。那么,这块通灵宝玉,它无头无身,不阴不阳,上不能饱饕餮口腹之欲,下不能尽男女云雨之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喝、玩、乐,这样的“荣华富贵”,又如何能说的上是“受享”二字呢?难道它下凡一世,就仅仅是为了一饱眼福吗?

就算是这样吧,可当初二位仙师又是如何劝阻它的呢?那一僧一道无非是说人世红尘虽也有些乐处,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既然那“石头”并非贾宝玉本人,而不过只是一名观察者,就算贾宝玉将来“乐极悲生”,甚至是落到了极度悲惨的境地,又干它“石头”甚事?

反过来,看别人家“乐极悲生”,由极富极贵落到极贫极贱,那不更像是在看一场热闹戏文,更能够大饱眼福吗?和尚道士又何至于拿这么可笑的理由来劝说“石头”呢?可见,从“石头”神话的本意来看,曹雪芹也是把“石头”理解为全书男主角贾宝玉的前身的。他之所以要写下这么一大段文字,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小说提供一个观察者和叙事人的角色。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二、林黛玉还错泪,真神瑛侍者应是北静王水溶

(一)贾宝玉与甄宝玉都非神瑛侍者
在脂本中,神瑛侍者是与通灵宝玉互不相干的两个“人物”,通灵宝玉在神瑛侍者与绛珠草下凡之时夹带入世,由此而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而已。
但在程高本中,顽石与神瑛侍者却是合二为一。第一回:
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程高本中添加的这段文字纯属程高的妄改。豆丁网有篇匿名用户的网文《顽石与神瑛侍者关系》对此谈过几点理由,简单归纳整理如下:[3]
1.顽石并不能“自去自来”行走自如。曹雪芹说得很明白,顽石是“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的,独自在那“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经过“入世”“出世”之后仍“复还本质”,回到青埂峰,只是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而已。如果能“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就不至于“日夜悲号惭愧”了吧?!
2.女娲补天剩下的只有一块顽石,在早期脂本中,这顽石(及其幻化的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关系非常清楚——互不相干。然而在程高本中,顽石化成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两个身份,即一分为二。上面程高本那段引文中,那僧一面“袖了那石”并拿出来给甄士隐看,同时嘴里却在介绍另一个顽石——神瑛侍者,并将通灵宝玉附在神瑛侍者身上一同入世,这么一来顽石就应有两块,否则顽石(神瑛侍者)如何将自己夹带其中,这就与补天只剩一块顽石产生矛盾。
3.在早期脂本中顽石只是个“质蠢”的巨石,因而它自己自称,同时亦被僧道称其为“蠢物”,如一僧一道交谈中多次说到“蠢物”,如:“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将蠢物交割清楚”以及甄士隐“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而欲求那僧道一见“蠢物”等。士隐所见的“蠢物”为“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即已幻形的顽石。而程高本中仍保留了这些文字,令人不知“蠢物”何指了。红楼梦小说对神瑛侍者从没用过“蠢物”来形容,而多次被小说称为“蠢物”的只有贾宝玉”。
所以,石头是石头,神瑛是神瑛。石头不是神瑛侍者,和尚将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所以叫贾宝玉,即假宝玉。和尚趁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石头夹在那干风流孽鬼中经历红尘富贵繁华。
《红楼梦》第一回: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第五回:
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仔细看第五回太虚幻境里的诗词,里面都是“古今风月债难偿”,“假作真时真亦假”等语境,与第一回就出现过的诗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呼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为什么风流债难偿?因为在这个真假难辨的“孽海情天”里,根本不知道怎么偿啊,一个不小心认错人,不是一生心血白费了么?预示绛珠下凡还泪,一时没有找到真正的神瑛侍者,最终识错了人,还错了泪,报错了恩。
红楼梦里,“甄宝玉”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这里似乎在强烈提醒,贾宝玉并非神瑛侍者,有人说,神瑛侍者是甄宝玉,顽石是贾宝玉。但是,仔细推敲红楼的细节,说甄宝玉是神瑛侍者的证据似乎也是不足的。而且,《红楼梦》整个故事,也没有更多的线索提示甄宝玉与神瑛侍者有关。
神瑛侍者确因对绛珠仙子有以甘露灌溉之恩,所以绛珠草追随他下凡来还泪,但也可以看出,神瑛侍者下凡不是为了得到绛珠仙子的回报而下凡的,他提出下凡先于绛珠仙子下凡,绛珠仙子在知道神瑛侍者下凡的消息后决定“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至少以上信息显示,神瑛侍者比绛株下凡的时间是要早一些的,但是甄宝玉的年龄却要比林黛玉小,所以可以再一次否定甄宝玉就是神瑛侍者的说法。《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里面讲到甄宝玉当时只有十三岁。《红楼梦》里就算第四十五回说黛玉已经十五岁的说法是笔误,甄宝玉的年纪也不会比林黛玉大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联分别在小说第一回和第五回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中出现。我认为,可以这么看:假作真,说的是贾宝玉;真亦假,说的是甄宝玉。所以,贾宝玉是假的,甄宝玉其实也是假的。不论是假宝玉还是真宝玉,都与神瑛无关,神瑛侍者应该另有其人。
真正的神瑛侍者可能是谁呢?我们从《红楼梦》文本中仔细线索。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舞曲演唱给贾宝玉看入手。
第一首,《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里,怀金悼玉,点明《红楼梦》的主角的是钗黛二人。关于这一点,学界的争议不大。
第二首,《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一回: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里,“美中不足”是大荒山下和尚道士对石头说的一句话,所以《终身误》里面,“美中不足今方信。”显然说的是那块青埂石,不是神瑛。
第三首,《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一回: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里还泪之说,应该发生在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之间,所以《枉凝眉》里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应该是神瑛侍者的视角,而不是指石头。
结论:《终身误》演唱的对象是青埂石,《枉凝眉》演唱的对象是神瑛侍者。二者不是一回事。我们就从《终身误》与《枉凝眉》入手,来寻找真正的神瑛侍者是谁。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二)《终身误》演唱的是宝黛钗三角恋

《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演说的红楼梦里有一首名曰《终身误》的曲子,其词云: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里“美中不足”是大荒山下和尚道士对石头说的一句话,所以《终身误》里面,“美中不足今方信”显然说的是那块青埂石,与神瑛侍者没有关系。

这里,首先还要搞清楚木石前盟是啥。根据石头的来历,肯定不是说的来自前世的一个什么约定,因为石头来到人世前,确实没有跟任何什么人有过什么盟。

石头的前世没有跟任何人有姻缘约定,所以,所谓的木石前盟是啥?绝非来自前世的某种缘定三生,而仅仅是今世的早于金玉良缘的宝黛青梅竹马史,因为黛玉认识宝玉比宝钗早,因此称前盟。

也就是说,不仅木石前盟不是来自前世,金玉良缘也不是来自前世,而只是今生今世的一场夹带、插足。和尚与道士把石头带入凡间,本来就是夹带,插足他人姻缘的。当然,就算是夹带、插足,也未必没有真情。但这是后话。

我们从《终身误》这个标题,可以这么理解,此曲前半截的所谓“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不过是青埂峰补天石贾宝玉的“终身”一“误”!

当然了,对于“终身误”这个标题,读者完全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宝玉未能跟黛玉成婚,错娶了宝钗,此为“终身误”;另一种理解则恰好相反,宝玉错把黛玉当佳偶,一度拒绝宝钗,几乎跟真正的好姻缘失之交臂,这才是他的“终身误”,即在终身大事上的一大错判!

哪种理解是正确的呢?很明显,前一种解读不仅跟脂批里出现的《金玉姻缘赞》《红楼梦引子》相冲突,亦与脂批关于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宝钗夫妻恩爱的提示不符。而后一种解读却完全顺合《金玉姻缘赞》《红楼梦引子》以及脂批的立场、倾向。

故此,《终身误》这个标题恰好说明了,所谓“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语,正是贾宝玉的迷误之言。这种对终身伴侣的错判,本身就是贾宝玉的“终身误”!

是说金玉原本应该是一场好姻缘,却被木石前盟,这个世外仙姝给误了。根据前四十回暗示,宝钗嫁宝玉后一直过得不幸福,这对她不公平。宝钗不论是品德与才貌,似乎跟宝玉是很般配的,她本应该是贾宝玉的佳偶,但是被仙界来的某个绛株仙草跨界打劫了。

这个绛株仙草一来就认错了人,跟贾宝玉纠葛不清。这个情节很像香港电影里的某些桥段。有部电影叫《秦俑》,里面的女主角也在转世后认错了人,表错了情,直到她要死的时候,她才认出真正的男主角。

结论:所以终身误是谁的误,是青埂补天石贾宝玉一遇黛玉误终身。因为思念黛玉,亏待了宝钗,也没有过好自己这一辈子。

当然,从根本上来讲,这块青埂石转世的石头是不带任何前世缘分的,他来到尘世的本质就是夹带。黛玉对他还错泪,宝钗对他表错情,因为这个石头的介入,钗黛都误了终身。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枉凝眉》演唱的是宝玉黛玉水溶间的三角恋

首先,《枉凝眉》上半段“阆苑仙葩”的“美玉无瑕”这两句应该怎么理解。

“阆苑仙葩”说的是绛株仙草,这个没有争议,那么,“美玉无瑕”说的是谁?是神瑛侍者吗?非也。

赵振东老师发表的关于《红楼梦“两个体系”与“三位一体说”》一文中谈道:[4]

读者不妨先回忆一下,作者给予那“神瑛”的完整称呼是什么。其完整的“头衔”是“赤瑕宫神瑛侍者”。

“赤”者,红也。“瑕”字,玉之缺陷、斑痕也。关于这个“瑕”字,脂砚斋还特别地注明了一笔: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再按,“瑛”,本意为玉之光彩。东晋庾阐《涉江赋》有云:“金沙逐波而吐瑛。”后引申指代美玉或似玉的美石。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从词源的角度看,这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位名唤“神瑛”的男仙,其本相或者说原形,应该是一块带有红色瑕斑的美玉。

然而,小说第五回,《红楼梦组曲》中最为著名的那首《枉凝眉》,在提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所谓“阆苑仙葩”,系指代林黛玉,这应该没什么疑问。所谓“美玉无瑕”,应该说的是贾宝玉了。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前面,作者说那“神瑛”有“赤瑕”。现在,却称“美玉无瑕”。一个分明“有瑕”,一个赫然“无瑕”。如果贾宝玉即“神瑛侍者”,他又怎么能够既“有瑕”,又“无瑕”呢?

我认为,无暇的美玉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从青埂石的来龙去脉说起。《红楼梦》第一回: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石头变的玉是晶莹剔透、毫无瑕疵的美玉。而给绛珠仙草浇水的赤瑕宫神瑛侍者,是有红色瑕疵的那个瑛玉侍者。

所以,有暇的才是神瑛,无暇的绝非神瑛。所以,美玉无瑕,说的是那块青埂石幻化成的假玉,所以才叫贾宝玉,即假宝玉。

第十五回开篇写宝玉与北静王相见的情景:

//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

请注意,这里对北静王相貌的描写是面如“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对宝玉的面容描写是“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果然如‘宝’似‘玉’”。

两人都是用玉来形容,都与玉有关系。贾宝玉就是青埂石幻化而来的假宝玉,他不是神瑛侍者,假宝玉无暇,意指他对黛玉的爱纯美无邪。神瑛侍者也似美玉,但这块美玉有暇。这是区别。北静王水溶才是神瑛侍者,瑛也是美玉,但根据前文暗示,瑛美玉是有暇的,寓意他对黛玉的爱并没有那么纯美,而是有污点的。

《枉凝眉》里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之句,将神瑛与绛株比作水中月与镜中花。无独有偶,甲戌脂批里也出现了一首诗涉及水与花的比喻: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鲜。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

在这里,花是指谁?水又是指谁?大家知道北静王名叫水溶吗?《红楼梦》,《石头记》,谜底似乎藏得好深。有没有这种可能,水中月就是水溶,镜中花就是黛玉?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溶的名字里恰好有水字;古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之句,溶字写景,总是跟月联系在一起的。曹雪芹喜欢借字或隐字,在这里是用“月”字代替了“溶”字,所以水中月就是“水溶”。

而镜中花。黛玉的前世是阆苑仙葩,葩就是花的意思。林黛玉写《葬花词》《桃花行》,也多次将自己与花相比。《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对黛玉外貌的介绍就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也有寓意镜中花的意思。水月镜花也是指二人的姻缘难以长久。

巧合的是,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一章里,又出现了一则关于花、石与水三角关系的谜语:

//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

此迷谜底是东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山涛的字“巨源”,意思为拒源。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有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向石边流出来,就是活水源。谜面的最后一个字:冷。水遇冷会结冰,被冻住。把源头流出来的水冻住,就是“拒源”,此迷扣住的是山涛的字“巨源”。

水向石边流出冷,此句诗出自《时古对类》,且看此句的前后文: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野人忙。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水向石中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这段诗的特点是一直将花与石作对偶,考虑到下首谜语里有草化为花的典故,让人不能不联想起红楼梦第一回里讲述的绛珠还泪与补天石的神话。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草,她曾多次写诗以花来自喻,所以诗里的花就是指林黛玉,而诗里的石,应该指前世为补天石的贾宝玉。因此可以将这段诗看成宝黛之恋的谶词。

谜语“水向石中流出冷”,谜底的意思为拒源。即石头想保护花不要被流水带走,所以要反抗源头的水。那么诗里面的水是指什么?有无可能是指北静王水溶呢?是否是说,贾宝玉(石)所爱的林黛玉(花),最终被北静王水溶(水)抢走,导致“细水浮花归别涧”的结局呢?

所以《红楼梦》第三首曲子《枉凝眉》,似乎涉及了两段恋情。

《枉凝眉》前半段: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这半段,应该说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阆苑仙葩,是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贾宝玉。贾宝玉的前世原是那块青埂补天石,由于被和尚夹带进入红尘,与黛玉有了感情纠葛,看似有缘,其实最终无缘。

《枉凝眉》后半段: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半段,应该说的是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水中月,就是水溶。镜中花,就是指黛玉。水溶与黛玉的姻缘,是绛珠草与神瑛侍者最终相遇。虽说有缘,但是神瑛侍者下凡并不是为了绛株仙子,而绛株仙子还完泪就该离去,所以绛株与神瑛的姻缘如水月镜花一样并不长久。

贾宝玉非神瑛侍者,真正的神瑛侍者原来是北静王水溶。林黛玉来到荣国府,似乎是识错了人,还错了泪,报错了恩。现在看起来,这个事儿荒唐而悲催,否则书里面为啥要说“满纸荒唐言”捏,小说里不发生荒唐的事,如何能称“满纸荒唐言”?

为什么会识错人?很可能是那块顽石捣乱,又或者是和尚或警幻的恶作剧。 有人说,警幻哪会这么无聊,会搞这种恶作剧?不然,警幻的太虚幻境的正门牌坊上不正书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吗?她想搞恶作剧还需要理由?

贾宝玉的前世,就是那块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而众所周知,青埂峰下的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是没有关系的,贾宝玉并非神瑛侍者。可见,林黛玉还错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狗血的剧情呢?还有一种可能,是那对和尚道士在捣鬼。

大家都知道和尚是干什么的?都听说过法海和尚不?法海和尚曾经拆散了白娘娘与许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尚这种角色,就是见不得凡间的美满爱情的。为什么作者要让一个和尚安排石头下凡,他这么写难道没有深意?

和尚把青埂补天遗石夹带进一干风流孽鬼中一起下凡,他想干嘛?就是干那种插足他人情感破坏别人好事的勾当。很可能警幻从头至尾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会履行承诺,让绛株仙子下凡后,长到十六岁或者十七岁的时候见到她的神瑛侍者,但是和尚故意夹带进的一块顽石,从绛株草才六岁的时候就认识她,各种挑逗撩拨调戏,明摆着就是来捣乱的嘛。

按天上的逻辑,这块石头才是插足他人姻缘的第三者,但是人间的逻辑却变成了,强行拆散宝黛之恋的北静王成了第三者。说明天上的逻辑跟人间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我们通常说,人定胜天。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都认为凡人都是斗不过命运的,所以宝黛之恋最终没有结果,会悲剧收场。贾宝玉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从小青梅竹马的爱恋,为何会心事终虚化。

所以《红楼梦》的剧情,会发生多个角色之间的爱与被爱互相之间身份错位的因,导致一些被称之为孽缘的果。石头(青埂补天遗石)爱上了林黛玉(绛珠仙子),但林黛玉(绛珠仙子)的爱却不应该是石头下凡的贾宝玉,所以看似有缘,却最终无缘。神瑛侍者下凡只是为了自己的历世,本不为绛珠仙子而来,他们之间因绛珠仙子需要还泪而有缘,但可能不会长久。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三)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的缘分纠葛

1、许多线索表明林黛玉的真命天子非贾宝玉而是另有其人

在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一曲《枉凝眉》将后来要发生的事作了重要预示。传统观点认为这是说贾宝玉就是林黛玉还泪的对象神瑛侍者,这其实说不通。

《红楼梦》早在第一回就说得很清楚,宝玉的前身只是一块女娲补天剩下来的石头,他苦苦央告僧道两个神仙帮他投一次胎,去富贵温柔乡里享受几年。那两位才作法把这块巨石真身幻化成一块扇坠大小的玉石,正反面都刻上字来抬高他的身价,称呼他为“蠢物”。这块石头的故乡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和仙界差了十万八千里。

第五回,宝玉初次随警幻去太虚幻境时,几个仙姑还抱怨警幻:不是说去接绛珠妹子吗?怎么把这“浊物”接来了?和那两位僧道对他的称呼类似。如果他真是神瑛侍者,那几个仙姑见是故人来,何至于会那么嫌弃?

可见,贾宝玉从来不是什么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另有其人。但高鹗后来显然弄错了,在篡续的第一一六回,他写贾宝玉回到太虚幻境,仙姑们称宝玉为“神瑛侍者”,大错特错不说,还误导了后来者。

还泪的对象都搞错了,关系当然难以自圆其说,各种解释都似通非通,引出不少口水仗,专家们考证的、索引的忙着各说各话,不断派发各种新的论断,连刘心武先生都加入进来,他认定了这曲子写的不是宝玉和黛玉,却认作妙玉和湘云。难怪《红楼梦》后四十回大结局研究就此陷入迷宫,怎么都找不到出口。

最靠谱的研究也许应该是“以本为本”,认真读原著。书中种种其实都在不断暗示读者:北静王水溶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转世,人家才是林黛玉的真命天子。所以,林黛玉的姻缘对象也肯定不是贾宝玉,而应该是北静王水溶。《红楼梦》前八十回多次暗示黛玉会嫁给王爷,成为妃子。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太多蛛丝马迹。

黛玉住的潇湘馆院子里遍植翠竹,她又爱哭,探春便给她起了个雅号“潇湘妃子”——“潇湘”与“水”有关,“妃子”是只有嫁予王室的女人才能用的称号,连缀起来就是“水氏王爷的妃子”。而潇湘馆的原名偏偏叫“有凤来仪”,只有皇族的妃嫔才能称之为“凤”。所以脂砚斋在这里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

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则取义于: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然后探春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凤凰乃祥瑞灵鸟。又是后妃的象征,这个“凤”字自然喻元春;又传说中凤凰喜食竹实,此处恰有千百竿翠竹,自然是“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然而,潇湘馆后来为黛玉所居,这里面未尝没有深意。到了二十六回,宝玉来到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用这八个字形容满院翠竹,不是相当奇巧吗?

《红楼梦》小说文本,前面以凤比喻林黛玉,后面又以娥皇、女英比喻她,且又号曰“妃子”,这种种迹象不都在暗示黛玉日后将与一位王爷有着很大瓜葛吗?

2、林黛玉与北静王水溶的两次间接联系,有点惊心动魄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北静王和林黛玉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有两次间接的联系。

第一次,红楼梦第十五回,在秦可卿出殡的路上,贾宝玉碰到北静王。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北静王遂将一串鹡鸰香念珠送给了宝玉。后来,贾宝玉又将鹡鸰香念珠转赠林黛玉,哪料到林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而这一段后有一句脂砚斋夹批更令人深思,“略一点黛玉情性,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

第二次,《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唯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与这两个段子能形成对比的,就是宝玉曾转送蒋玉菡的东西给花袭人。

//第二十八回:宝玉听说,方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口里说不出来,只得笑道:“我赔你一条罢。”袭人听了,点头叹道:“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起混账人去。也难为你,心里没个算计儿。”……袭人忙一顿把解下来,说道:“我不稀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

请注意,这里花袭人一开始也不肯接受蒋玉菡的东西,还骂他是混账人。但是,在宝玉的劝解下,花袭人接受了宝玉的转赠,这跟黛玉一开始不肯接受北静王的东西还骂他臭男人何其相似。但后来当贾宝玉准备第二次提议要送北静王的蓑衣斗笠送给黛玉时,至少黛玉的表现已经不是很抗拒了。

贾宝玉转赠了蒋玉菡的东西给花袭人,红楼梦里花袭人的判词就预示了花袭人最终嫁蒋玉菡。同样的道理,贾宝玉两次要转赠北静王的东西给林黛玉,究竟预示着什么呢?很可能预示林黛玉与北静王日后会发生感情纠葛,甚至成就其姻缘。

黛玉和袭人,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在冥冥中,竟由他自己的手,以一种雷同的象征手法,转交给了所结交的两个男人,这剧情够狗血而残忍。当所有的结局尘埃落定,再回望来路,不免令人目瞪口呆,充满了荒诞感。

“分离聚合皆前定”,命运不为所动,没有因为宝黛之间生发了真情而网开一面,依然按照原先的剧本一步步上演,北静王赠珠便是这不动声色的开端。宝玉不会知道,他糊里糊涂间竟然向爱人传递了他人信物,做了一次媒人。而黛玉更不会知道,她嘴里的这个“臭男人”,正是她未来的夫婿。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四)解读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是什么意思?

关于黛玉的判词,我认为罗伊先生在他的《黛玉的结局推测》文章里面谈到的一些观点很有道理。简单辑录如下:[5]

//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翻开金陵十二钗正册,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其下有一首诗: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

几乎所有读者都知道,“玉带林中挂”与“金簪雪里埋”分别隐含林黛玉与薛宝钗之名,多年来对其中深意的猜测众说纷纭。个人觉得比较离谱的说法是,宝钗是冻死的,黛玉是吊死的,而且还是用玉带自挂东南枝而死。

如果简单到只须以字面意思理解,那就不叫“寓意深远”了。词的画里将玉带以实物形式呈现,就表明这个玉带有其象征意义,不仅仅只是谐音那么简单了。玉带在古代是品阶身份的象征,韩愈有诗云:“不知官高卑,玉带垂金鱼。”像黛玉那样的普通官宦家庭在室女是不可能有玉带的。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何为“玉带”。

玉带始见于北周,最初是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为围绕带面缀镶一圈镂雕花纹的片状玉块,成为身份的特殊象征。

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明皇开元初,敕百官所服带,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宋初“亲王皆服玉带”,至神宗“熙宁元年,玉带不许施于公服”,若赐大臣玉带,是“以示异恩”。熙宁六年,收复熙河二州,神宗赵顼御紫宸殿,宰臣王安石率群臣称贺,神宗遂解自己所服玉带赐王安石。熙宁八年,岐王颢、嘉王頵进言:“蒙赐方团玉带,著为朝仪,乞宝藏于家,不敢服用。”神宗不许,命工别琢玉带以赐之。

到了明朝仍沿用玉带制度,与小说历史背景比较接近的明朝,亲王以上配玉带,官员中正一品赐玉带,“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明史•志第四十三》),但这种特赐是很少见的,仍是向功臣示异恩的方式。
清废玉带制,改以顶戴示品阶。

此前说过,身为普通官宦家庭在室女的黛玉不可能有玉带,那在怎样的情况下玉带才有可能切实地跟她产生联系呢?参见《明史•舆服志》可知,宗室、官员正妻带板质地与夫同。若黛玉有玉带,除非她身为后妃、王妃或一品命妇。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以达官显贵侧室的身份获一品诰封。最后这种情况较少,中国历来尊嫡贬庶,妾获一品诰封,说明其夫之“达”与“贵”已至惊人的程度。

书中亦有与一品诰封相关的暗示。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给黛玉看《会真记》,其后忘情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地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辰侧批: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鲜。〕】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

红楼一书,一语成谶之处甚多,宝玉这句“一品夫人”日后回头再看,只怕未必仅仅是戏言。“玉带林中挂”当然不会是简单地描述把一条玉带挂在树枝上的景象。综上所述,玉带应该是暗指身份,“挂”有施加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可能是说:黛玉被施予与一品诰封相类的册封,玉带加身。

在雪芹先生书中,“玉带”以实物形式出现,宝玉路谒北静王一节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而曾经身系玉带出场的人物也只有这位北静王。所以,黛玉跟玉带的关系极可能是因他而来。

第十五回,北静王第一次出场,贾宝玉眼中的北静王: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系着碧玉红鞓带,这是第一次出现的玉带,虽然用的是系字,但随后北静王看贾宝玉:围着攒珠银带,这里贾宝玉的腰带银带,用的是围,可见系和围一样。而和画中“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就对应上了。玉带林中挂,不是挂在树上,而是悬围在木的主干上。

贾宝玉没资格围玉带。围玉带的是北静王。所以,根据《红楼梦》里钗黛二人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结尾脂砚斋甲戌侧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一句批语有人认为不是生的时候的状态,而是死后的状态。

所以,玉带林中挂应该这么解读,两株枯木,是说己死的双木林,却高悬玉带。玉带乃尊贵之物。玉带林中挂,是表黛玉死后尊荣。根据冷月葬花魂之句,林黛玉死后应是北静王水溶来安葬她。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五)脂批线索中较大的一处争议

为了方便大家看清脂评前后语境,我将甲戌脂评第一回相关内容全部复制过来: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蒙侧批: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蒙侧批:作想得奇!】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蒙侧批:所以别致。】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蒙侧批:“度脱”,请问是幻不是幻?】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蒙侧批:幻中幻,何不可幻?情中情,谁又无情?不觉僧道亦入幻中矣。】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甲戌侧批:若从头逐个写去,成何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在此。丁亥春。】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请大家看这些脂评,有一段相当令人疑惑纠结的内容: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

脂评在这里确实提了木石前盟。但这能说明啥?有人说这就是说明神瑛还泪缘就是木石前盟,木是指绛株,石是指神瑛侍者,因为瑛为玉,也是石。

我认为,如果排除这个脂评是过录过程中被人伪造的可能,也只是说了神瑛也是石,但神瑛石与青埂石应该不是一回事。也许正是因为神瑛也是石,才给了和尚机会,以青埂石这么块假货被夹带进去,因此青埂石投胎后名叫贾宝玉,即假宝玉。

记得《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与北静王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对北静王容貌的描述是,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对贾宝玉容貌的描写是,面如春花,目如点漆。

谁是真玉,谁是假玉,一目了然。

也有红学家指出,脂砚斋将这段话批在正文的旁边,明确地点出了书中的所谓“木石因果”,实乃是“绛珠”与“顽石”之间的男女之缘,这里的顽石,只是那块青埂峰下补天石。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耶?(甲戌本第1回眉批。)

在脂砚斋看来,作者设计出贾宝玉、林黛玉这么一对绝世情痴的所谓“木石前盟”,就是“以顽石、草木为偶”,“以泄胸中悒郁”!

按“人石两分”说的观点,“神瑛侍者”是贾宝玉,而“石头”只不过是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宝玉。可如今曹、脂等人口口声声,所谓的“木石前盟”就是“以顽石、草木为偶”。这么一来,不就成了林黛玉同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玉谈情说爱的荒谬局面了吗?

无论如何,这个脂批目前争议很大,不能作为木石前盟就是绛株还泪缘的证明。而且,对照前文看,有暗示这个木石前盟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

脂评在这里为何要说恩怨不清?而不说恩怨未清?是说这个绛株草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具有一定的轻率性,盲目性,这就为她下界后认错还泪的对象埋下了伏笔。因此说,趣甚警甚。就是既有趣,又值得世人警醒的意思。警醒世人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时要带眼识人。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1-09 17:48:17
因为出版的问题,我以下不会全文连载,会捡一些代表性的内容发出来。

楼主:柳明兰

字数:31499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11-04 05:28:07

更新时间:2019-11-09 17:48:17

评论数: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