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英雄项羽为何终归失败

大英雄项羽为何终归失败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项羽不但失去了民心,而且失去了大量的人才。一个团队,如果仅仅靠集团首脑一个人的才智,而不是依靠一个团队的才智,依靠大家的才智,那这样的团队他的能量是有限的,它的规模、发展必然受到严重的制约,肯定发展不起来,因为一个人的才智、能力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双拳难敌四手,能狼不敌众犬,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子。
如果说集团领导人能量级是100的话,那他身边的人的能量级应至少是90以上,或100以上,如果说身边的人能量级都在80、70 、60以下,那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集团是没有前途与希望的。一旦遇到强大对手,则是必败无疑。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千军易得,而一将难求,茫茫人海,人才何处去觅?
《天下无贼》中老贼黎叔说过: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老贼这句话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
靠一个人的才智,开个小作坊,开个夫妻店,开个小店足够了,但要成为集团,立足本地,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就不够了,随着规模的扩大,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
人才是什么?人中之精英也。
昔者,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诸侯,秦穆公得百里奚、蹇叔、由于而霸西戎,秦孝公得商鞅而强大弱秦,吴王阖闾得伍子胥、孙武子而强大弱吴,燕昭王得乐毅而击破强齐,沛公刘邦得韩信而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刘玄德得诸葛孔明而占据荆州巴蜀之地,苻坚得王猛而强大前秦,慕容恪在世以致东晋名将桓温不敢进攻前燕。
真是国以一人而兴,因一人而亡。人才的作用又怎么能小视呢?
儒家先祖、西周王朝的安定者——周公旦,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为国求贤,唯恐失去天下人才(史记 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孔明出山,曹孟德闻听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来不及穿袜鞋,光着脚跑出来(跣足出迎),更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显露出对人才的高度渴望。他们的成功难道是偶然的吗?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项羽阵营本就人才不多,可还是失去了三个重量级人才:韩信、陈平,以及亚父范增。关键是韩信、陈平跑到了刘邦阵营里去了。
因为不重用人才失去了韩信。韩信最早投军到项梁队伍里,无任何建树,项梁失败后,又投到项羽部队。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在项羽叔侄部队里,在不断的征战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韩信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有了具体的结合,他的军事才能有了质的飞跃。但提了多次的建议意见,项羽均不采纳,也就是说,韩信在项羽营中虽有一定职位,但却未得到重用。韩信感觉自己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俗语人挪活,在刘邦到巴蜀上任时,韩信就脱离项羽队伍,跑到刘邦那里。
在刘邦阵营,韩信先是经过刘邦亲信夏侯婴的推荐,但刘邦只是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邦并没有察觉韩信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急于建功立业,但和最高首脑说不上话(职位差的太远),就找到刘邦重臣萧何,毛遂自荐,通过和萧何的交往,让萧何发现自己的才能,从而推荐自己。经过数次和萧何谈话,萧何发现这个小伙子非同寻常,对国际国内形势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谈起用兵布阵更是滔滔不绝,可以说满腹韬略。这样的人物萧何以前还从来没遇到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萧何于是准备向刘邦推荐韩信,可能是事务太忙,萧何暂时还没有顾得上,韩信一看,萧何答应推荐自己了,可这么长时间了,也没动静,估计刘邦不会重用自己,巴蜀地处偏僻地带,生活很艰苦,我何苦呆在这里,于是逃走。
此时,韩信在项羽、刘邦阵营都没有得到重用,但此时能够左右刘邦意见的重臣萧何发挥了关键作用,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并且说服刘邦重用韩信。什么叫做重用?刘邦任命韩信做了自己部队的最高首长——大将军(也即元帅)。(而非将军)
韩信此前无任何战功,仅凭一席话,仅凭萧何的推荐,刘邦即任命其为大将军,足可见刘邦作为领导人的魄力。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刘邦对手下诸将的了解,确实无大将之才,如周勃曹参樊哙类。二,刘邦善于纳谏。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作为最高决策者,这很重要。所谓不贵自己有谋,而贵善用别人之谋。
所以说,集团首脑尽管很优秀,但他的的身边应该有数个能量级和自己接近甚至超过自己的,并且敢讲真话,这样的决策团队才有更强的战斗力;如果说他的身边尽是阿谀之人,或才干平平,仅凭集团领导人一人之力,恐难以应对复杂形势。项羽集团就是这个特点。
由于项羽军事才能太过突出,已养成骄傲自大心态,对别人的意见就很少听进去,决策班子也就一个范增,既有水平,又讲真话。但仅仅这一个,其他人,不少将军很忠心,但才干平平。而反观刘邦集团,萧何、张良、樊哙、郦食其都曾提过和刘邦相左的意见,而可贵的是,刘邦最后都听从了这些意见。
最后,刘邦用大将军职位留住了韩信这个世上罕见的人才。(至如信者,国士无双。——萧何语,意思天下找不出第二个。)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2019-12-19 22:44:09
写的真好,感谢分享。
-----------------------------
谢谢您。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因为狂躁虐杀逼走了陈平。在反秦大起义中,陈平先是到魏王咎手下做事。显示出一定才能,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经常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这时有人又说他的坏话,为避祸,陈平只好逃离而去。过了多时,项羽打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后来楚汉战争爆发,刘邦的汉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派项悍任命陈平为尉,赏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官吏(估计是殷王又投降了刘邦,项羽认为前期派出进攻殷王的将领冒功领赏,欺骗了他)。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羽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羽,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渡黄河,船夫见他一个美男子单身独行,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定当藏有金玉宝器,就盯着陈平,打算杀掉他。陈平很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船夫知道他身上一无所有,才没有下手。
陈平两次逃跑,显示出他的特点:机智,机敏,灵活,终其一生,陈平更像是一个投机者,在乱世中用高度的智慧保护自己,同样是谋士(后世评价高水平谋士,常用良(张良)、平(陈平)之谋,来比喻),其在境界、层次、战略性、原则性、忠诚度方面都无法和张良相比,这一点,有识人之能的汉高祖刘邦很清楚。
项羽阵营已经无法待了,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那一次,陈平等七个人接受大老板刘邦召见,刘邦赐给他们饮食。刘邦说:“吃完后,到客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有要事前来,所说的话不能拖过今日。”于是刘邦就跟他交谈并喜欢他(於是汉王与语而说之,说,悦也)。刘邦问:“你在楚军时担任什么官职?”陈平说:“做都尉。”刘邦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其中中护军、中领军、中都护等职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
陈平知道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后再与集团最高首脑见面谈话的机会不多,机不可失,于是抓住机会,在老板面前展露自己才华学识,获高官职位,得以如愿以偿。陈平机智,反应迅速,可见一斑。
以后陈平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出谋划策,成功离间了项羽与范增、钟离昧等项羽集团高级将领的关系,迫使范增辞职离去,钟离昧等不再受信任,在刘邦危急时刻,使用计谋使大老板刘邦成功脱险,为大老板刘邦最终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如此人才,项羽一不能发现,二不能使用,三还要杀掉,迫使其跑到自己的对立阵营,与自己成为敌人,项羽真是昏聩之极。
强与弱,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谓此消彼长,如果经营不善,强者最终会成为弱者。
再说一下项羽欲杀平定殷地的将领一事,(若无此事,陈平暂时不会跑到刘邦阵营,从而使刘邦成为更难对付的敌人)。
殷地失守,和此前平定殷地的将军无关,项羽不调查研究,偏听偏信,却归罪于他们,将要诛杀他们,表现出无知愚昧狂躁暴虐。历来擅杀大将,亲痛仇快,是自断手足,取败之道也。
昔者,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无形中帮助皇太极除掉一大隐患,做了皇太极想干但没有干成的事,从此满清一路西进,再无后顾之忧;崇祯帝擅杀熊廷弼、袁崇焕,从此再无守边之人;连一向贤明的诸葛孔明,也犯了擅杀高级将领马谡的错误,蜀军本就缺乏人才,以后更是无人。(实在想不通诸葛亮杀马谡有什么道理,估计另有隐情,无论如何,这是孔明犯的大大的错误);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楚成王逼杀主将令尹子玉,晋文公大喜:今后没有人危害我了。
杀降不祥,杀掉己方大将更不祥。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诸葛亮斩马谡应是推卸责任以谢国人无疑。诸葛亮作为权臣,而非皇帝,他的权力、威望无法与皇帝相比(皇帝有绝对的权威,权臣不行),如果他有重大失误,那么大臣们可以向皇帝弹劾他,皇帝可以据此罢免他,或者令其辞职。此事发生在公元228年,223年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宰相,诸葛亮此时任宰相的时间为5年,应该说还没有绝对的权威。此前诸葛亮的最大功绩有二:一是赤壁之战说服孙权共同抗曹,二是平定南方叛乱,稳定局势。其他并无建树,在刘备集团中,显然还存在其他势力如最早追随刘备的元老派,蜀地地方派如排名在诸葛亮之后的李严,还有赵云、马超、魏延等军中将军。北伐这在蜀国是个非常大的军事行动,蜀国国小力弱,经不起这样一个大失败,大败而回,从上到下,国人普遍存在怨愤情绪,如何向国人交代?弄不好,诸葛亮的相位不保(无独有偶,在后来的吴国,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就是在与魏国作战中大败以后,威信大大降低,最终被其他大臣设计杀掉的),没办法,只能找一个替罪羊,就像东晋权臣桓温有一次北伐大败,即委罪于下属袁真,将其免职一样。
诸葛亮非常谨慎,不但杀了马谡,为平息众怒,还自贬三级,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工作更加认真、公平、合理:考察有功将士,连微小的功劳也不遗漏,对壮烈之士,一一加以甄别,引过自责,把自己的过失在境内公开宣布,练兵讲武,准备将来进取。结果:民忘其败矣,大家把上次北伐的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忘记了。(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因为昏聩,逼走了最忠于自己的,像父亲一般的挚友亲人——亚父范增。范增在项羽叔侄刚起兵时即追随项氏集团,一加入队伍,就提出立故楚王后人为王的战略方针,以项梁为首的楚军得以迅速扩大,奠定灭秦大业基础。后项梁令项羽尊范增为亚父。项梁此意是侄儿项羽勇猛有余,稳重、智谋不足,范增之才智足以胜任辅佐项羽之职,让项羽像对待父亲一样尊崇范增,亚父者,仅次于父亲也,真心换真心,让项羽尊范增为父,范增则必然竭尽全力辅佐项羽,则项氏大业可成。
一代枭雄刘玄德辞世时,让儿子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诸葛亮:“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借以更加笼络住诸葛孔明的心。刘备和项梁的用心是一致的。
范增是在项羽营中仅有的既有远见卓识,又忠心不二,且敢讲真话的人,这样的人才真是求之而不得啊。
范增敏锐的发现随着秦国的灭亡,下一步刘邦将成为项羽的最大对手,昔日的战友将会变成敌人,所以极力劝项羽除掉刘邦,但由于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未能成功。
楚汉相争中,彭城之战刘邦汉军大败后,许多诸侯又投向了项羽,此时,刘邦汉军进入最困难的时候。项羽屡次侵夺汉军的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慌起来,请求讲和,划分荥阳以西归汉。项羽想要答应他。亚父范增说:“汉军目前很困难,抓住机会很容易消灭他们,如果现在趁此时机消灭他们让他们逃掉,不予以消灭,以后一定要懊悔。”项王就和范增加紧围攻荥阳。汉王深为忧虑,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和范增。(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在敌人最困难的时候,提出讲和,而“项王欲听之”,项羽之智慧也可以说弱智了,讲和对谁有利,敌人,那为什么还答应,这不是帮助自己的对手渡过难关吗?等到他渡过难关,强大以后再来攻打你吗?如果有把握消灭他就不讲和,如果无法消灭他就可以和他讲和。
春秋吴越相争时,吴国在姑苏大败越国,越国提出求和(愿做臣妾之国),与越国有杀父之仇的吴王夫差想答应,一代贤臣伍子胥用当年少康复国的事规劝夫差,斩草必须除根,一举灭掉越国这个世仇,不留后患,可惜夫差骄傲自大,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同意讲和,结果数年后被越国灭掉。
汉王刘邦危险了,看来不除掉范增,项羽不好对付。于是陈平的小诡计派上用场——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
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前往汉王处,陈平置备了丰富盛大的宴席,命人端去款待楚国的使者,一见到楚使,就假装惊诧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原来竟是项王的使者啊!”随即将酒菜又端了出去,改换粗劣的饭菜送给楚使食用。楚使回国后,即把这些情况汇报给了项羽,项羽果然又对范增大加猜疑。范增想要加紧攻下荥阳城,项羽不信任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范增闻听项羽对他有怀疑,便怒气冲冲地说:“天下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干吧,望能准许我辞职回家!”于是范增踏上了归途,还没有到达彭城时,就背上毒疮发作死去了。
你看,就是这么个小儿科把戏,弱智项羽就相信了。
项羽连自己最亲近的人(亚父)都不相信,不失败就没有道理了。
苏轼《范增论》中说: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的确如此。(范增,是刘邦所惧怕的。范增不走,项羽不会失败。)
项羽逼走范增,和当年夫差逼杀伍子胥一样,忘恩负义,昏聩骄傲,自毁长城,他的结局必然和夫差一样,走向失败、灭亡。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以上五点是项羽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他的个性方面也是一个弱项,作为一个集团首脑、带头人、领袖人物,应该具有较为完美的人格魅力,即感召力,能够值得、吸引更多的人追随他,人们在他身上能够获得价值感、或人们把安全、希望、未来寄托到他身上。那么刘邦就完美吗?也不是。
请看在两个阵营都呆过的陈平如何评价项羽和刘邦:
项王(项羽)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爱护,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刘邦)能够舍得给人爵位、食邑,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你们各方谁能去掉双方的短处,采取你们双方的长处,那么只要招一招手,天下就能安定了。
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
再看在两个阵营都呆过的韩信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
大王(刘邦)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项羽)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了,却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从以上评价来看,项羽待人谦恭有礼,言语温和,关心下属,用今天的话来说,很有贵族范,但涉及到下属切身利益如职务薪级、奖金收入等方面却很吝啬,用人上只是信任使用自己家族里面的人,刘邦恰恰相反,带人粗鲁无礼好骂人,但赏赐起人来,却是毫不吝啬,用人上往往不拘一格,无门户观念,唯才是用。彬彬有礼固然是好,但人们更关心的是实际性、实质性的东西如职务、晋升、收入等,这是人的本性。
在现实社会,人们小则要养家糊口,大则要博取功名利禄,你凭什么让大家都追随你,你怎么吸引住人才,又留得住人才作为集团领导人是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刘邦恰恰抓住了人性中最关键的地方,因此吸引了人才。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时间:2020-11-02 21:00:16
项羽的故事写完了。有几件事还需要说明一下:
1,项羽冲锋陷阵,所向无前,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王不过项,将不过李,古今勇猛之将军,非项羽莫属,另外,项羽擅长阵战、野战,即在两军对垒时,项羽擅长排兵布阵,善于发挥己方官兵优势,尤其是发挥骑兵优势,在拼杀中将敌击败、消灭,这一点有点像李世民,项羽、李世民在战场上很少有人将其击败(强将则兵强,战神级别的大将在战场上,自然,士兵们自然信心满满,强将手下无弱兵是也)。绝世猛将,在强大残暴的敌人面前,没有选择躲避,没有选择后退,而是焚舟破釜(之前历史未有),率领全军以一种无所畏惧、有进无退的勇气,主动出击,一战打垮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主力,一举灭掉横扫六国之强秦,称其为大英雄似不为过。
2,项羽短于谋略,是个猛将,而非智将。这一点和韩信、慕容垂、李牧、王翦、陆逊等善于用智的名将无法相比。当然,将军贵在用智,这一点,随着后世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用智就更重要了。
3,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项羽骄矜自负,骄傲自满,残暴屠城杀降,杀害义帝,烹杀提意见的儒生、不服从自己的老人,何其残忍,已经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才,他已经从一个人民景仰的大英雄蜕变为一个暴君,人们刚刚推翻了一个暴秦,难道还要再拥立一个暴君吗?从王陵老母的话,从刘邦到巴蜀上任,有数万人自愿追随刘邦(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从项羽逃亡时一个农夫故意指错路线,都可以看出,项羽已彻底失去了民心。而刘邦宽容大度,善于用贤,有人君之望,最后取得胜利是不奇怪的。
4,汉楚刘项之争,是一部弱者与强者相争的历史,最终强者转化成弱者,弱者成为强者,最初的弱者战胜了最初的强者,强与弱,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后世汉末袁绍曹操之争,东魏西魏之争也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取得胜利是多么不容易,要保持优势,任何情况下,永远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多么的重要啊。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字数:2569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1-15 22:38:37

更新时间:2020-11-02 21:00:16

评论数: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