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学习笔记:神话与史实

学习笔记:神话与史实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笔记,就是学习别人发现和研究的成果,自己做做摘记而已。
要把从别人那里了解到的东西说成是自己发现的,然后拿出来炫耀,俺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因为真不是。
研究就更谈不上了。俺这水平,学点知识就行了。


主要是以前在这方面有兴趣,零零星星也搜集了一些资料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一】大洪水
大洪水神话几乎存在于全世界各地的史前传说中。
因此也整出了好些幺蛾子,哪里山上又发现了一大船的遗迹啊啥的,咋呼得跟真的一样。
较严肃一点的,认为是末次冰期结束时的洪水泛滥现象在先民记忆中的反映。

此处要说的是“大禹治水”那个洪水。
所有洪水神话中,最出名的是中东系的,因为zong教的原因。
中东系的神话,在结构上都差不多,其实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古代苏美尔的神话。
中国的洪水故事则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1,洪水不是出自神意。
2,没有那条船。
3,人类也没有死得只剩下被神青睐的一家人,再来重新繁殖。不是一个创世的或重新创造人类社会的神话,不是为了解释世界的形成。
4,人类反倒要积极主动地治理洪水。
5,古籍上记载的这此洪水发生的年代并不模糊,也不太遥远。
6,这个故事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在某些典籍上带有神话色彩,而在更多的典籍上是当作历史事件来记载的。

时间大概在4000年前。考古和地质学上的证据其实越来越多。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1)积石峡洪水。
16年曾有一颇为轰动的新闻。多位学者参与的一项研究,证明公元前1920年黄河上游发生过一次溃决洪水,可以支持中国古籍上记载的洪水传说。论文发表于Science。
公元前1920年左右,一次大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在黄河上游青海省积石峡地区堆集起一个约200米高的大坝,将黄河完全阻断。大概几个月时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最终的溃决使得巨量的湖水倾泻而下,造成了惊人的破坏力。洪水可能咆哮着推进了2000公里以上。
这次溃决引发的洪水,并不是一次性的,因为它很可能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天然堤坝,引发了黄河多年的泛滥。

论文中特别提到了距离堰塞湖只有几十公里的喇家遗址。正是这次洪水造成了喇家遗址古文化的毁灭。
关于这个地方地震和洪水的证据,在考古上早就有发现。
《考古》2002年第7期《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提到,距今4000年前后齐家文化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重大在变,经古环境专家对遗址进行了地学考察,在地层堆积中发现了黄河大洪水的遗迹和沉积物。“地层关系表明,遗址区内先遭地震,后有洪水,洪水形成的地层叠压在地震遗迹和地震塌毁的黄土堆积物之上。”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2)黄河改道。

也有人对积石峡溃决洪水跟“大禹治水”的关系提出质疑,因为年代上略有不符,还有,这次洪水发生于黄河上游,到底能淹没到多远,还需要更多证据。
上面说的黄河改道,倒是一条很好的线索。
黄河历史上曾多次改道,历史地理考古研究也支持在距今4600-4000年前黄河曾出现大的改道。这也可能造成多年的洪水泛滥。
相关的资料可以查到很多,比如《中原文物》1983年第四期《试论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古文化的形成》
我在查阅这些资料时,还是感到有些犹豫,一是因为这说的是黄河下游改道,跟大禹治水的区域是否非常的相符?另一个就是,可能需要获得更清晰坚实的证据。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3)龙山文化晚期洪水。
时间上算是比较合适。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突然中断。很多城址发现有被洪水冲毁的现象。
俞伟超认为:中国北方的龙山文化和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一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距今4000年之时,情况忽然大变,出现了比较突然的更替。“4000年前后我国曾发生一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灾难,应该是历史事实。”

这方面可查证的资料,非常多。我准备慢慢贴一些。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资料1: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第11期《黄河流域关中盆地史前大洪水研究——以周原漆水河谷地为例》,
根据对该地古文化聚的地层分析,证明在距今4300-4000年前(龙山文化晚期,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收尾阶段),关中盆地经历了一个洪水期,发生了多次大洪水事件。
该遗址(漆水河谷 浒西庄阶地)的地层关系非常清楚。其中古文化聚落遗址,以龙山文化早期为主,上面则覆盖着古洪水滞留沉积层。
全新世古洪水滞留沉积层可识别出有两套,共分为五组。(最上面的第5组为一套:为先周时期遗存。)
1-4组为一套,第1组则直接覆盖着聚落以至文化层,为最先淹没此地的洪水。由这四组古洪水滞留沉积层所记录的史前大洪水,发生在距今4300-4000年之间的时期。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资料2
《第四纪研究》2010年第2期 《龙山文化末期泾河特大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结合泾河流域所含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年代,揭示出泾河流域在4100~4000aB.P.之间出现一个古洪水多发时期。这个洪水期对应着我国北方在4000aB.P.前后,由全新世大暖期向着全新世晚期干旱期转折过程中的气候剧烈变化。这些史前洪水事件可能对我国龙山文化的衰落和古代华夏文明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影响。

资料3
《地理学报》2009年第7期:《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4.5-4.0kaBP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比较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至4100aBP前后,即龙山文化晚期,是淮河流域甚至全球温暖湿润期间,淮河流域处于高水位,洪灾发生的高峰期,这是大禹治水史实的客观前提。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资料4:
2011年第五期 《中原地区4ka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怎么又扯到“伤害”上去了?多大的罪过啊这是?
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把史实神话化,对史实是一种伤害。谁伤害了谁?
神话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的。常金仓说:“神话,笼统地说就是为神灵编造的故事,这些神灵除自然神外,还包括神化了的祖先和在文化创造上有特殊成就的历史英雄人物。”有的神话就完全是创造,却在很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史实。有的神话则就是跟史实纠缠在一起的。这种化,本来就存在。
原始先民,很可能并不是认为那是神话,也不认为仅仅只是“内心史实的艺术化”,而认为就是真实的。
对于某些虔诚的信徒而言,就认为经典上的神话是真实的,你去告诉他们那是内心与艺术,是隐喻与象征,可能真的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相关的研究,有的注重自然派的解释,有的注重神话的文化功能。。。。。。不就一直在互相伤害?
把神捏泥巴造人,说成是史实,在我看来就不仅仅是“伤害内心”,而完全就是扯淡了。
但是有些神话确实包含了历史信息,或者说上古史的一些内容夹杂有神话色彩。
谢里曼正是因为相信荷马史诗的历史功能,才找到了特洛伊古城。
有的把中国上古史很大部分内容说成是神话,这也有点伤害。也有很多史学与考古工作者正凭着严谨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印证和还原这段史实,他们所有的努力不会就只是在伤害心灵的艺术。
神话如此丰富,它的价值也可以有多重体现,对神话的研究和解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这本来就一直在发生着的事。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二】后羿射日

1)有几个“羿”?
归于“羿”这个名下的故事不算少,年代和角色都有些混淆。
很早前就有人辨析出不止一个“羿”。有的说有两个,有的说有三个,或者更多。
综合各种资料,我比较接受这种观点:就一个,不断创造出来的故事慢慢超越了个人的承载力。
我不完全认同顾颉刚的“层累说”,但是用来解释羿的事迹倒很合适。
羿,本来是一个史籍中的人物,夏时有穷国之君(“后”)。其它的故事都是后来逐渐创造附会上去的。比如后来出现的羿之学徒逢蒙的故事,有学者考察了“羿、浞代夏”故事中的寒浞,发觉寒浞的事迹往往与逢蒙相重合。

关于羿的故事,大都跟射箭有关。
从文字本身分析,认为“羿”为从羽之字,“羽”代表箭上的羽翎,有人将“羿”字解释为“箭乘风而疾”。段玉裁对说文中“羿”字释义的注解:“谓抟扶摇而上之状”。
夏史故事中的羿,本来就以善射著称。《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左传·襄公四年》“后羿......恃其射也......”
羿为东夷或先商人,又名“夷羿。”《说文解字》:“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吕氏春秋》也有“夷羿作弓”之说。
如此,将羿的故事进行神话附会,就有迹可循了。《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尤其有意味。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回复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2)“十日”怎么来的?
这则神话的建构里,为什么会想出“十日”?引发了很多推测。
以前读某人的一本书里,说,十日很可能源于“幻日”现象。
百度:幻日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
可能会观察到两个,三个,多的还是五个。



那本书不知道放哪里去了。也不重要了。因为这种说法并不是他发明的。我后来了解到,最早李约瑟就这么说了。那位作者没有说明是从哪儿看来的,直接就当作自己的说法来展示了,有点不地道。
网上一搜,好些地方出现有这种现象。书友郭小米说她就见过三个太阳。
这种解释多少应该有道理,因为古籍上不止后羿射日这个故事里才有多个太阳。
下面我从其它资料里读到的:
《汲郡竹书》夏时:“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我手里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淮南子·兵略》:“武王伐纣,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风雨击于中。”
《晋书》有载西晋“愍帝建兴五年正月,庚子,三日并照。”
还可找到一些。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19-12-02 17:11:47
幻日,日晕,这类天象应该比海市蜃楼常见一些吧。
丁山先生也记录了这种数日并出的天象。以下为其原文的摘录:
【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医士弗兰克(Christopher Fryke)所著东印度之航海及军事纪实第九章言,他在日本长崎港真的见过这种情况。他说:
“当余等离埠时,风势较暴,港中且有坚冰。翌晨,空中现巨虹,其间先出太阳三轮。其二,光不甚强,盖皓皓独明者,乃其真形也。(黄素封译本一七〇页)”】
这种天象发生时,同时会伴有“巨虹”(应该是指幻日弧光)。丁山由此认为,霓虹象征了弓,“天气旱暵了,当时又希望霓神出现于西天射落那流金铄石的骄阳,以早降霖雨。”
“后羿射日的故事,实象征虹霓的弓弧映日成彩。”
这也算是一种推测。
丁山同时还提到了“十日”的天文学含义:在“甲子周”纪日之前,中国古代当有一个纯干纪日的原始历法。这个方面,倒是一种近乎主流的看法。

楼主:夏螳螂

字数:353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1-05 22:29:15

更新时间:2019-12-02 17:11:47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