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集邮

集邮

楼主:内蒙古古艾思  时间:2019-12-13 08:48:29
读了马未都先生的博客《攒烟盒——往事之四十二》,使我想起了小时候集邮的事情。
那是1956年我在北京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受同学影响,我也开始了集邮。那时候,邮票是支付邮政部门提供服务的依据:凡是寄信、寄包裹等都必须贴和邮资相符的邮票,邮政部门才提供服务。所以,我们集邮的邮票来源主要是那些用过的信封。我的集邮生涯是从翻垃圾堆开始的,有时候,能够从垃圾堆找到废弃的包裹皮,那就是捡到宝了。
那个时候,本地寄信邮资是4分钱、异地为8分,军邮不花钱,信封上有一个三角形军邮戳。8分邮票大多是红色的炼钢工人,俗称“小8分”,没有收藏价值。我们收集的邮票,大多都是纪念邮票或特种邮票。可是从垃圾堆里捡到的信封,大多贴邮票的都是“小8分”。一天翻几个垃圾堆,能找到几个贴有纪念邮票或特种邮票的信封那就是大丰收了,一无所获是经常的。
后来,我也曾经求过父亲,从父亲单位也收集过一些邮票,不过数量很少。
那时集邮,都是以成套为目标,散票价值不高。
捡到的邮票多了,自然就有重复的,或者是不成套的。于是,交换就开始了。一群小集邮迷们开始了“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最后是“皆大欢喜”。
在第一套人民币使用期间,一万元相当于一元。邮票也是这样,800元相当于8分。对我们来说,那些是更加珍贵的老邮票了。我也收集了一些那个年代的邮票,当然大部分是交换来的。记得有一套“第一个五年计划”邮票,当时印制邮票的用纸非常糟糕。我收集到的这套邮票全都是起毛变软的。
有一次,我捡到了一个贴满半分邮票的信封,高兴坏了。以此为契机,我连平时大家不屑一顾的普通邮票也收集了一套:计有半分、1分、2分、4分、8分、10分、20分、50分、还有一枚是多少面值的现在已经忘了,共计9枚一套,这些普通邮票零散的没有价值,但是能够收集成套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半分的一般人很难收集。
1958年8月,我该上小学六年级时,随着父亲被派“支边”,我们全家随父亲来到了内蒙古。内蒙古的集邮条件远差于北京,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那时,我们的集邮原则仍然是收集“盖销票”,即发挥过“支付邮政部门提供服务”后的邮票。记得1964年,国家发现了纪念建国15周年的国徽邮票。我第一次花钱买了几枚纪念邮票,但随即就请邮局的工作人员加盖了纪念邮戳。因为当时只有这样,邮票才有收藏价值。
1965年,我经过高考,考上了哈工大。当时比较天真,认为上大学了,就顾不上集邮,于是,我把历年来收集的成套邮票连同我自制的集邮册都交给了弟弟,那时,中国解放后发行的邮票我已经收集了一多半。
到了哈尔滨,我发现哈尔滨的集邮环境非常好,学校附近的邮局就卖纪念(特种)邮票。于是我花钱买了几套:一方面是我给家里寄信用,同时在信封里给家里寄去几套,嘱咐家里给我寄信用。但是,到了第二年,文革爆发,我得知我给弟弟留下的邮票全部被上缴了,大失所望,从此我就不再集邮了。
1970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内蒙。后来,发现同事也有集邮的。但是,他们的集邮和我那时的集邮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集的邮票全都是新邮票,即没有“支付邮政部门提供服务的”未经盖销的邮票,花钱即可买到。同时我也发现:邮政部门提供服务已经不需贴邮票了,只是盖上“邮资已付”的邮戳就可以。这时候,印邮票已经等同于印钞票,邮票也成为邮政部门的敛财工具。除此,我再也不知道邮票还有什么作用了。这时,我才明白:什么邮票有收藏价值?完全取决于上面的宣传和导向。
楼主:内蒙古古艾思  时间:2019-12-13 08:48:29
集邮原本是一项高雅的活动,现在已经充满了铜臭,变成为有关部门敛财做“嫁衣裳”了。

楼主:内蒙古古艾思

字数:143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3-12 18:51:42

更新时间:2019-12-13 08:48:29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