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林黛玉品行高洁,贾宝玉对她的欣赏不是无缘无故.

林黛玉品行高洁,贾宝玉对她的欣赏不是无缘无故.

楼主:柳明兰  时间:2019-12-18 16:10:42
林黛玉品行高洁,贾宝玉对她的欣赏不是无缘无故。
有一种观点,认为林黛玉心胸狭窄小心眼,不识大体不会做人,所以导致了贾府上下对她的不满。这根本是误会。我们从以下几件小事情来分析一下。
第一件,周瑞家的送宫花。
红楼梦第七回: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这个段子普遍被人认为是黛玉小心眼不识大体的证据。且不说这时黛玉只有八九岁,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受到下人的轻视无礼的时候,有这样的反应再正常不过。有人替周瑞家的叫冤,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不过只是顺路远近送了来。那么真是这样吗?。
第七回原文: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仔细品读这段文字,关于送宫花,薛姨妈心里是有顺序的,先是三春,接着是黛玉,最后剩下的才是王熙凤。看似随意说出来的,但其实却隐藏着薛姨妈的为人处事之道。三春为贾府尊贵的女儿,对薛姨妈这样客居贾府的人来说,送礼自然先是主家为先,所以先送三春,并无不妥,这是薛姨妈眼中心中之礼,紧接着却是黛玉,因为对薛姨妈来说,黛玉虽然也是寄居贾府,但一则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二则一样也是最尊贵的女儿家,理应为先。
薛姨妈把凤姐放在最后,同样有两层意思,一则凤姐为出嫁的女儿,其尊贵程度自然不及三春、黛玉她们,这一点在原文中随处可见,未出嫁的女儿是最尊贵的,逢年过节她们可以跟贾母坐在一起享乐,但凤姐、李纨等人因是出嫁的女儿,是媳妇,自然得伺候。另外一层,凤姐为薛姨妈的内侄女,对薛姨妈来说,属于自家人,送礼自家人自然要靠后,没有先送给自己一家人再送客人的道理。
所以我们看,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其实是明确交代了顺序的,但周瑞家的偏偏没有按照这个顺序走,而是按照地理位置上的远近,为了方便,改变了薛姨妈给出的顺序,先是送了三春,再是凤姐,把最后两支给了黛玉。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即便周瑞家的的确只是顺路,没有轻视黛玉之意,但她为了自己方便,无形中已经错了礼节。别忘了,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正儿八经的贾府奴仆,对她来说,三春和王熙凤都是自家人,而黛玉则是客了,哪有送礼先送自家人的?
要知道,此时的黛玉尚不是孤儿,他的父亲林如海还健在,且是堂堂的巡盐御史,是正儿八经靠自己科举得来的功名,林家之盛不亚于贾府,不然贾母应该也不会将自己的最疼爱的女儿嫁给林府。也就是说,此时的黛玉,并不能说是完全的寄人篱下,她住在贾府是外祖母念女儿去世,外孙女无人照料,派人来接的,不是黛玉主动要去的,父亲尚在,自己早晚还是会回去的。
所以,周瑞家的送宫花,并不是很多人得出的只是顺路没有轻视黛玉这么回事,首先周瑞家的就错在了礼节上,所以,黛玉不悦并无不妥,而是周瑞家的失礼在先。古时主子与奴才是一种尊卑关系,奴才做事情失礼了,身份如此尊贵的黛玉还不敢吭一声,那她就是贾迎春了。
第二件,林黛玉针对宝钗事出有因,金玉党侵犯黛玉吃相太难看。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贵妃贾元春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同时把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元春赏赐给宝玉的礼物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是否都和他一样,袭人说只有宝姑娘和他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一样只有扇子同数珠儿。
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走一趟。”说着便叫紫绡来:“拿了这个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
但是,这一切真的是元春的意思吗?元春真的在端午来临之际,趁着节日的气氛,赐婚薛宝钗,凑成金玉良缘吗?其实这只是王夫人在无声中酝酿出的一个弥天大谎。首先,我们看送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是什么。平常,大家的意思,不都是认为元妃欣赏宝钗的才干,及其宝钗对于功名富贵的重视,才有意撮合她和宝玉吗?也就是说,元春身上长的也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元春既然是这么一个庸俗之人,为什么在送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之中,却均有一领芙蓉簟呢?
芙蓉簟有问题吗?当然有问题啊,要知道红楼梦给出的大观园群芳花谱,林黛玉才是芙蓉花,而薛宝钗是牡丹花。《红楼梦》中只有黛玉配叫芙蓉,便是宝玉作了一首《芙蓉女儿诔》,脂砚斋也指出那是借晴雯以诔黛玉。而簟指竹子制作的席子,黛玉雅号潇湘妃子,出自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典故,兼黛玉所居潇湘馆载遍竹林,故而竹子与黛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芙蓉和竹子,可以说是黛玉的某种象征。
况且,也只有牡丹花代表着富贵,芙蓉代表的是高雅。既然元春要为宝钗赐婚,应当送牡丹簟才是啊,他们要的不是花开富贵吗?实事就是,那凉席上不是牡丹,而是强烈指向林黛玉的芙蓉花。可见,这芙蓉簟根本就不是送给的薛宝钗的,而是送给林黛玉的。
我们再看另一个蹊跷。袭人说,宝玉的礼物是单独放在贾母那里的,是她从贾母那里拿来的。而其他人的礼物,都是放在一起,一份份地拿出来都,为怕弄错,上面都写好了名姓。而这么多礼物不在贾母那里,自然就是在王夫人那里。
既然元妃有意凑合金玉良缘,为什么不将宝玉宝钗二人的礼物放在一起,都放在贾母那里呢?那样的暗示岂不是更明显吗?岂不是更加的有着成双成对的意思吗?如此将二人礼物分处两地,又是为了凑成姻缘,就甚是不合逻辑了。对于两个的姻缘,也不够吉利。
如果说元妃要支持金玉良缘,又怕贾母不同意,所以不敢将暗示赐婚意味的礼物放在一起。但是如果她真的知道贾母反对金玉良缘,她应当就就干脆不会赐婚吧。所以,唯一的解释,那两份相同礼物,都是应当是要送到贾母那里去的,而不是独独将宝玉的礼物送到贾母那里去。之前,贾府大家都有共识,都知道林黛玉自到贾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倒要靠后。所以元妃给贾府姊妹送礼,宝玉黛玉的一样才正常。
元春初见宝钗、黛玉时候的评价: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及至看完了大家的诗,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此时的宝钗和黛玉已经引起了元春的注意,但这时候薛、林二人在元春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然而,四个月不到,礼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元春这么快就弃黛取钗,要给年仅十三岁的贾宝玉指婚媳妇了?
有人说,宝玉是元春的弟弟,元春为弟弟的婚姻大事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有替弟弟选妻的想法也不奇怪。元春和宝钗、黛玉都只有省亲时在公共场合的一面之缘,对她们二人的了解实在有限,回宫之后要知道她们二人的更多信息,只能是他人的转述。众所周知,王夫人并不希望黛玉嫁给宝玉,她心中的理想的儿媳妇人选是宝钗,在向元春介绍的时候自然会偏向宝钗一些。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元春选中了宝钗,端午节赐给宝玉宝钗这份暗藏玄机的节礼,表明元妃已经是把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摆在明面上了,站在了自己的母亲和薛姨妈这边,同意成全这段金玉良缘。
这说不通。贾府能够进宫见到元春的,有两个人,贾母和王夫人。元妃既然要给宝玉选妻,除了会向王夫人打听钗黛二人的情况,居然不会向贾母提一声?元妃这样身份的人做事情会这么轻率?
王夫人一片私心,接手太监送来的礼物后,对黛玉的礼物作了截留,并调换了宝钗黛玉的姓名,仅仅只是把宝玉的礼物送到了贾母那里。通过此种手段,王夫人从而就向整个贾府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贾元春是支持金玉良缘的。元妃这赐礼虽然不算指婚,但起码让大家觉得,“金玉良缘”已被元春得知,而且还表示了首肯。
元春所赐之礼被王夫人调包,以宣扬“金玉良缘”,黛玉为什么要计较呢?难道是因为嫉妒争风吃醋?要知道黛玉当时只有十二岁,她懂什么姻缘情爱?不过自己的东西被人掉包,宝钗一伙人都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岂有不反击的?
在这件事情上,贾母显然已经看出外孙女受了欺负,于是通过袭人传话,让宝玉进宫见元妃,目的是为了拆穿这个谎言。第二十八回,袭人对宝玉说:
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走一趟。”
贾母自然不能坐看自己的外孙女被欺负,她做出的第一步动作,就是让宝玉进宫谢恩。而宝玉更像是有万般理由要进宫似的“自然要走一趟”,怎能不去,如何也得问问姐姐这送礼的意思啊。贾母接下来的第二步,便是利用清虚观打礁,对宝钗表示拒绝,打压“金玉”一党的气焰,为此宝钗还气得首次发怒横眉冷对贾宝玉,王夫人窝火扇死白金钏。
经过这些事情后,宝玉对宝钗生出成见与防范之心,增加了保护林黛玉的心眼。在各种场合表现出对金玉良缘的不屑以及作出许多亲黛远钗的举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黛玉经常有针对薛宝钗的表示,并非出于小心眼,而是切切实实被侵犯后的一种反击。而很多时候,当黛玉针对宝钗的金玉良缘的时候,宝钗表现的并不接茬,主要是心里有愧。
第三件,相比林黛玉,史湘云才是真正的小心眼。
宝钗十五岁生日,贾府为她搭戏台庆生,贾母赏赐小旦龄官时: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龄官长得像黛玉,得贾母格外垂爱,凤姐说龄官在扮相上活像一个人。史湘云心直口快,看了龄官,听了王熙凤的话,直接将黛玉比作小戏子。
宝玉听了,立马急得不断地给湘云使眼色,但这眼色并不是秋波,而是一种责怪,史湘云当然不高兴了——我成什么人了,我来贾府是看你们眼色,仰人鼻息的啊?当时宝玉意思,别这么样惹林妹妹。贾宝玉当然是好心,她一方面是怕黛玉因此而伤心恼怒,另一方更是替史湘云着想,不想她因此而得罪了黛玉。
谁知,史湘云却一点都感受不到这份情谊。一时散了,回到自己房里,她立马就命翠缕收拾行李衣服。翠缕不明白,史湘云急切地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做什么,看人家鼻子眼睛什么意思。”翠缕只好无言。
宝玉来了,史湘云又向宝玉发脾气,任凭宝玉怎么解释,她都不听,还一个劲儿吃黛玉的醋,说黛玉小性儿,行到爱恼人。要知道,黛玉那一天可没有招惹她啊,却平白无故被她唾骂。宝玉实在听不下去了,也就离开了。
黛玉也为这事跟宝玉生气。宝玉很是不理解,说:“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有笑,为什么恼我呢?”林黛玉却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还利害呢!”
每每读到这里,读者们忍俊不禁之外,又何曾真正觉得林黛玉真的是一个无理取闹的角色呢?虽然,表面上看去,宝玉确实没有什么错,他自己也许觉得委屈。但是,他就真的可以委屈吗?宝黛青梅竹马,不是应该早就心有灵犀了吗?可是宝玉却非要化蛇添足——用眼色暗示史湘云。
那时,史湘云话音刚一落口,宝玉心里甚是着急,当会暗自思忖:“林妹妹分明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她恼,谁知……”他也就果断了给史湘云施加以眼色。
细读此话,你立马就会明白,实质上,贾宝玉还没有开口就犯了错误。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吗?别人这么觉得,宝玉也这么觉得?就算多心,林妹妹的多心,真的有那么不堪,需要人人防范吗?但是,宝玉却用他的眼神给大家作出了正面的回答——林黛玉是这么样一个人。
日常生活中,自从宝钗来后,许多人都说黛玉被比下去了,更有甚者说她行动爱恼,小性儿。大家公开的议论,这该是对她的一种多么大的挑衅。而事实上,黛玉和何尝真的如此,用她自己的话说,只不过是老太太多疼爱了她一点罢了,因此而多被大家指责,谣诼不断。
史湘云将黛玉比作戏子,黛玉是可以忍让的,可是你贾宝玉又为什么如此地与大家一样,全然不懂得林黛玉真正的内心呢?贾宝玉的这一眼色,比史湘云的言语更加寒了黛玉的心。直接导致史湘云后来痛骂林黛玉小性儿。那个时候的史湘云是是被宝玉惹恼了,又是在跟黛玉争风吃醋,她当然会口不择言,鹦鹉学舌,拉起人家的话就往黛玉身上堆。
但黛玉生气是因为她本没有跟史湘云计较之心,宝玉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仅激化了矛盾,也是对她品行人格的误判,所以黛玉心里窝火,也气宝玉多事。楼梦写到史湘云的生气,脂砚斋有脂批说:“此是真恼,非颦儿之恼可比。”什么意思?史湘云说林黛玉爱生气小性儿,而在脂砚斋看来,她史湘云才是真的容易生气小性儿,因为黛玉的生气跟史湘云的生气还是不一样的,黛玉是想表达自己对宝玉做法的不满,而史湘云是发泄,是不择对象的人身攻击。
那天晚上,黛玉虽然被史湘云讥笑,却依然欢迎史湘云与自己同住。说明黛玉真的不打算跟史湘云计较,足见她不是小心眼的人。这样一比较,谁心肠硬,谁心肠软,谁爱生气,谁比较达观,是不是就很明显了呢?果真是脂砚斋一语就点破了“与林黛玉相比,史湘云才是真正的小心眼”这一事实。她所谓的阔大宽宏量,也只是因为她大大咧咧的性格而浪得虚名。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次她说话不当被贾宝玉阻止,自尊心早已散落一地,她生点气也就情有可原了。史湘云在许多人心目中,依然是个可爱的女孩子了。
林妹妹与姐妹的关系,其实以史湘云那个直脾气,林妹妹没有真计较过,两个偶尔斗斗嘴,没那么严重。林黛玉针对薛宝钗,实在是因为薛宝钗先侵犯了她,她作出必要的反击无可厚非。为什么黛玉不针对史湘云,后来贾府明确表示想将薛宝琴求娶给宝玉的意愿,林黛玉一点也没有介意。再次证明林黛玉绝对不是那种不辨是非不分场合对象的小心眼女孩。
有人说黛玉性格率真,不适合大家族,认为她没有宝钗那么识大体会做人。其实大家族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怎样的人才能适合大家族?
例如尤氏。尤氏这样的滥好人真的适合大家族么?作为大家族的管家奶奶,识大体会做人的尤氏,看她把宁国府管成什么样子了。
第七回://吃毕晚饭,因天黑了,尤氏说:“先派两个小子送了这秦相公家去。”媳妇们传出去半日,秦钟告辞起身。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尤氏秦氏都说道:“偏又派他作什么!放着这些小子们,那一个派不得?偏要惹他去。”凤姐道:“我成日家说你太软弱了,纵的家里人这样还了得了。”尤氏叹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
秦钟在宁国府逗留到天黑,尤氏吩咐派两个小子送这秦相公家去,媳妇们把话传出去半日还没分派好,最后分派的却是一个功勋老仆焦大,尤氏与秦氏都指出放着这些小子们,那一个派不得?结果最后还是由焦大送秦钟。焦大不满乱骂人,还酒气熏天。
//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样他,更可以任意洒落洒落。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像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 //
老迈的焦大黑夜送秦钟回家,一众小厮却都在丹墀侍立。焦大不平,先骂管家,最后连主子也骂了,说出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样的话来。也许扒灰是指秦氏与贾珍通奸确有其事,而养小叔子是啥?根据脂砚斋的暗示,是指凤姐与宝玉曾经同乘一车,凤姐与宝玉姐弟亲密无间,焦大骂她养小叔子就过分了,显然是攀诬。
说明当时秦氏与贾珍的关系,在众人看来,跟焦大攀诬凤姐的性质差不多,不会有人真信。但宁国府管不好下人的嘴巴,断送了秦氏改过的机会,最终酿成秦氏之死。尤氏作为宁国府的管家主妇,不能规劝丈夫不要胡作非为,也不能管好仆人蜚短流长,宁国府日常事务无规则无秩序,怎一个乱字了得。宁国府的管理,尤氏完全失去掌控局面的能力。
滥好人管家对下人松散没有原则,尤氏不仅管宁国府管不好,荣国府让她过来管几天,搞的大观园佣人吃酒赌博作奸犯科最终闹出香春囊事件,直接导致抄检大观园。这样的滥好人其实很自私,没有担当缺乏责任心,在其位不谋其政,牺牲家族的利益自己收买人心,让别的家庭成员去当恶人。脂评里说尤氏后来也要被休,王熙凤恶名在外固然该休,但说到对家族的伤害,广有贤名的尤氏的做法比王熙凤严重得多,最后落得被休的下场她其实不冤。
薛宝钗性格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很有成为尤氏这样的人的潜质。我们看到她天生有很强的远离是非是的能力,一有坏事儿麻烦事儿跑的贼快,例如滴翠亭事件,本来是她偷听了小红的隐私,却要让人觉得是黛玉偷听了去。她特别擅长躲麻烦,转嫁麻烦对于宝钗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这是她的处世之道。其实说嫁祸就太过了,因为这本身能叫做祸患?一个区区小红而已,但是潜在的一丁点麻烦宝钗都不愿沾身,所以除了明写的滴翠亭之外,她在生活中也一定在不断的使用这种所谓的嫁祸的招数,因为避免麻烦的聪明之道就两个方法,一是回避,二是引流。从滴翠亭之事也可以看出宝钗使用这些手段非常自然熟练。
都说红楼梦里平儿是好丫头,是真的吗?王熙凤呕心沥血为贾府操劳管家,执行家规家法严格点,奴才们才不敢懈怠各司其职做好本分,贾府的各路主子的需求都照顾妥帖,王熙凤却当了恶人。而平儿作为王熙凤的丫头,却净去做那种权衡利弊收买人心的好事,恶人都让主子去做,丫头反倒去充好人,阖府出现许多希望王熙凤死了把平儿扶正的声音。
最后说说袭人,这种温柔和顺的人看似很适合大家族,但对大家族真的有多大好处吗?如果你是主人,你愿意伺候你未成年儿子的丫鬟都是像袭人这样的好人,成天算计着偷偷跟你的儿子上床谋求当姨奶奶,还是愿意有个心无邪念一身正气,有魄力敢得罪人的人将一屋子或想动歪念头或有偷摸扒窃恶习或是偷懒躲乏之辈不停地监管约束着?强干如探春的也需要侍书这样的丫头去跟王善宝家的去斗斗嘴,迎春出嫁后在夫家被奴才骑到头上欺负,如果当时她身边还有一个司棋这样得力的丫头帮他张罗张罗,情况可能会好些。
古时大家族家长都会注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培养出有担当的帮手。大家族管家是一门学问,主子的身边没有得力的帮手时常帮你吆唤着,岂不累死自己?没见到贾府的下人常常玩忽职守赌博饮酒作奸犯科监守自盗吗?必须要整肃家风,难道每次都需要主子劳心劳力去当恶人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晴雯的性格是个可造之材,贾母把晴雯放宝玉房里可谓用心良苦,王夫人与贾宝玉但凡有那么一点点善于用人的智商,就会珍惜晴雯这样的丫头,将她培养成有用的帮手。

楼主:柳明兰

字数:7867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12-15 04:49:09

更新时间:2019-12-18 16:10:42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