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公主的谜语或难题——从《二十夜问》说起

公主的谜语或难题——从《二十夜问》说起

楼主:肖毛  时间:2019-12-20 20:53:09
1
楼主:肖毛  时间:2019-12-20 20:53:09
发帖也要审查?幸亏我发出的是空白。


公主的谜语或难题——从《二十夜问》说起



假如不是只读所谓的国学,提到谜语这个词,你的思绪准会飘向很久以前,忒拜城外的悬崖边:有个怪模怪样的怪兽,坐在那上头,逢人便问:“嘿!什么动物最贵重?”有人说是“麒麟”,有人说是“的卢”,有人说是“十吨重的大象”,结果统统被一口吞掉,比孙小果还惨,连个重头再来的机会都没有。有一天,怪兽遇到了一个中国肉贩子,而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中国猪!”怪兽一听,立刻悲伤地说:“真想不到,我斯芬克斯纵横一世,竟然栽在中国肉贩子的手里。既然如此,不如死了吧!”于是,斯芬克斯大吼一声,纵身跳下悬崖。
这个斯芬克斯出谜语的故事,应该还有另外的版本,可是不管哪个版本,也不管回答问题的是中国公主还是俄狄浦斯,故事本身似乎都在暗示我们:要是猜错了谜语,可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要是猜对了呢?要是提出谜语或难题的不是斯芬克斯,而是一位公主呢?看一看许地山翻译的《二十夜问》就可以知道了。
我知道,你一定读过许地山的散文或小说,比如《落花生》和《春桃》,乃至收入这两篇作品的《空山灵雨》与《危巢坠简》,甚至比较冷门的《中国道教史》,等等。可是你读过他的译文吗?
上周六,网友戈多在潘家园买到一本《太阳底下降》,而那恰恰是许地山译文。出于好奇,我搜索了一下,发现许地山另外还翻译过《孟加拉民间故事》(商务印书馆1929年11月初版)和《二十夜问》,另有部分散篇(散见于《小说月报》与《北京晨报》,但基本见于前者)。其中的《孟加拉民间故事》,贵得买不起。刊有许地山译文散篇的《小说月报》,我有全套的影印本。于是就去孔夫子订购了《太阳底下降》与《二十夜问》,最近刚刚收到。
《太阳底下降》与《二十夜问》都是薄薄的小册子,两本加起来也不过二百页,因为过去的出版社就是那么实在或者说那么傻,没有把它们打造得如同航空母舰那样浩大。其中的《二十夜问》,作家出版社1955年初版;《太阳底下降》,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1957年2印时,出版社署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两本书都是根据英国作家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第一卷译出的,全书共十三卷,《二十夜问》是第一卷,《太阳底下降》是第二卷。
我先收到的是《二十夜问》,打开一看,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由彩色翻印为黑白的插图,画着好些奇奇怪怪的人,他们正在拉着一条黑蛇般的东西,那东西缠在柱子上,柱子底下有个大王八,也不知道是不是赑屃的印度兄弟。然后看到的是许地山的《小引》:
“《二十夜问》,原名《红颜月》(BalataParaKtasarini),意思是月底颜色热红得像少女底脸一样。印度底月也与日一样是男性的。诗人要表示月底女性时,把月轮分做十六部分(kala),其中底一部分是绯红色,像美丽的少女底脸,名‘红颜月’。这部故事是一部较大的故事书《乳海底旋搅》(Sansara-sagara-manthanam)底十六部分。搅乳海是印度有名的神话。……这故事底全部名乳海底旋搅,因为月是从海里搅出来底。书里也像月一样分为十六部分,每部分也用月径底名称。‘红颜月’底取意在‘红’。梵语‘红’也有‘令人热爱’底意思。故事里底女主人渐渐变红热像月被太阳反射时现成绯红一样。故事中底男主人因此也名为‘日爱’。”
接下去,许地山开始简述搅乳海的故事,不过我不必再抄,因为其中的译名与如今的不同,内容也不够详细,不如换上魏庆征在他的《古代印度神话》一书的《古代印度奇异诡谲的宇宙说》一章里的有关介绍:
“所谓‘搅乳海’之说,颇为著名。据叙事诗和《往世书》所述,洪荒时期,众天神与阿修罗(‘群魔’)鏖战不息。经大梵天调解,终于停止争斗,齐心协力搅乳海,以取得可保永生的甘露。
众天神和阿修罗让支撑大地的巨龟(一说为毗湿奴的化身)沉入海底作底座,共同移来曼陀罗山,置于其背上作搅棒,巨蛇婆苏吉(或舍湿)作绳索,缠绕在曼陀罗山腰,众天神曳住其尾,阿修罗曳住其首,不停地搅动大海,一直持续了许多年。
巨蛇忍受着剧痛,毒汁从口中涌出,落在大地上,汇成一条大河,将毁灭众神、恶魔、世人和一切生物。众神和毗湿奴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大神湿婆。湿婆为拯救世界,将毒汁吞入腹中;毒汁损伤了他的咽喉,留下青痕;湿婆因而得名‘青颈’。又说,从乳海中浮现一团足以使世界毁灭的毒药;大神湿婆为了拯救世间众生,一口将毒药吞下,刚咽进咽喉,药性发作,湿婆的脖子被烧成青黑色。海水始而化为乳,后又化为油脂。最后,从中依次浮现;月神(苏摩)、室利(吉祥天女,趺坐于莲座上)、门马优制室罗婆(天神因陀罗或太阳神苏利耶的坐骑)、乳牛、神树(如意树)、宝石‘乔湿图跋’(毗湿奴或黑天佩于胸前),最后是医神檀槃陀哩。又说,最先浮现的为乳牛须罗毗——一切生物之乳母、女神伐楼那尼、神树波哩阇陀——其花之馨香充溢宇宙、天女阿婆娑罗。
为了不让阿修罗饮到甘露,毗湿奴命天神和阿修罗分坐两边,并化作美女婆娑起舞,与好色的阿修罗调情。天神乘机饮用甘露。
又说,众阿修罗为毗湿奴所化美女的姿色所倾倒,甘心情愿听从他的裁决。毗湿奴裁决:由天神饮用甘露。
又说,毗湿奴化作一美女,将众阿修罗引开,众天神乘机饮用甘露。阿修罗回来以后,为争夺甘露,又与众天神展开一场恶战。结果,阿修罗被战败,遁入地下和咸水洋底。众天神将甘露置于一特制的器皿中,交给仙人那罗保管。
一个叫罗睺的阿修罗混在天神中间,偷用甘露;日神和月神发现,禀告毗湿奴。毗湿奴一怒之下,当即用手中的神盘砍下其首。由于饮用了甘露,罗睺的头得以不死。后来,它飞升天宇;为了对日神和月神进行报复,经常咬啮,甚至吞噬日、月,遂有日食和月食。”



读了这些故事梗概,不得不对古印度人的想象力表示佩服。为了寻找“不死甘露”,竟然可以如此大费周章,拿大海当宝盆,拿大山当搅棒,结果搅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宝贝,而其中的第一个宝贝就是月亮。可是,《二十夜问》究竟与月亮有什么关系呢?许地山《小引》开头有关月亮的那些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弄不明白,只好继续往下看。介绍了搅乳海故事之后,许地山又说:
“这书英译本名A Digit of the Moon(The Indian Stories of F. W. Bain Vol.),不容易得。梵本未见,故本译是依英译本重译底。书里故事有些是民间传说底重写,所以不很合小说底结构。其中底疑问,并不甚高妙,有些简直不能算为问题。”
看到这里,还是不太明白。或许该查查这本记载着搅乳海故事的《乳海的旋搅》或相关的印度古籍中译本,但《乳海的旋搅》的原书似乎已经没有了,相关故事则记载在《薄伽梵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毗湿奴往世书》等书里,而它们不是太厚就是太贵,实在翻查不起。许地山在《小引》里提到的英译本即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原文,如今倒是不难找到,尽管过去“不容易得”。
下载到《印度故事集》原文的第一卷,发现其中有两篇译者序,而初版序的前三段为我解决了不少问题,它们的中文大意是:
“这个故事是一部内容更多的作品《乳海的旋搅》的第十六部分。搅乳海是非常有名的印度传说,讲的是众神及其反对者为取得不死甘露而联手搅拌乳海的故事。他们把各种药草投入大海,又用曼陀罗山来搅拌海水,然后获得了不死甘露,当然也获得了其他东西,而其一即经常被称为‘药草之王’的月亮。
在梵语里面,太阳和月亮都是阳性名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如果想用月亮代表女人,印度诗人就会将月亮一词的属性神格化,或者用月亮的一部分来表示阴性。因此,月亮的满月被划分为十六部分,每一部分都叫做“几指宽”(digits),而第十六部分叫做“一指宽月”(a digit of the moon)或者说“新月”,可以代表美女。
收入这个故事的全书叫做《乳海的旋搅》,而这部书也像月亮一样,被分为十六部分,每一部分的标题都按照月亮的不同指宽命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故事的标题是《旭日光芒染红的新月》,而其中的‘红’字,在梵文里还有‘迷恋’或‘恋爱’的意思。换句话说,这个故事的女主角‘被染红’也就是爱上了男主角,而你将会发现,男主角的名字是‘日石’(Sunstone)。”
这几段话的原文比较难懂,其中有关月亮属性和划分的原文,或许有译得不准之处,但更需要在此说明的,是我的翻译理由。
古代印度曾经使用太阴历,每个太阴日被称为Tithi,一个朔望月约有三十天,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个太阴日(即太阴历的上半月)叫shukla paksha(白月),从满月到新月的十五个太阴日(即太阴历的下半月)叫krishna paksha(黑月),所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里说:“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不同的太阴日,自然会有不同的月相,而Tithi一词也可写作Kala,就等于如今的英文中的phase(即月相)。
古代印度人相信,月圆月缺的周期是十六天,也就是说,月亮的满月可以划分为十六部分(如第一部分叫做Amrita,第十五部分叫做Poorna,第十六部分叫做Poornamruta),每部分都有一个对应的神灵,但第十六部分是看不见的。梵语的Tithi,又名kala,可译为digit(古罗马)或者nail(英国)。古罗马人认为,四个digits宽(四指宽)等于一掌宽,一掌宽等于四英寸。既然如此,印度人所说的月亮的十六部分,如果用英文说,就是16 digits of the moon,而其中的第十六部分,用英文说就是a digit of the moon(一指宽月)。前面说过,digit与nail同义,后者可理解为指甲,而指甲根部的白色部分恰恰叫做新月。在梵语里,月亮叫做Candra,新月叫做Candra-kala,所以如果把梵英字典对后者的解释译为中文,就是这样的:“新月;一指宽月,即满月的第十六部分;指甲上类似新月之前或之后的月牙形部位。”
因此,我要把“a digit of the moon”译为“新月”。然后回头再看《二十夜问》的《小引》,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红颜月’底取意在‘红’。梵语‘红’也有‘令人热爱’底意思。故事里底女主人渐渐变红热像月被太阳反射时现成绯红一样”之类,应该译自英文版的初版序。但而单从a digit of the moon来看,似乎看不出“其中底一部分是绯红色,像美丽的少女底脸,名‘红颜月’”的意思,除非加上修饰语,所以原书的全名如果直译是《旭日光芒染红的一指宽月》。不管怎样,这个故事里的“一指宽月”或者“新月”,倒可以算是绯红色,因为贝恩在写完初版序的第三段之后加注说:“翻译此书时,我在印度马哈巴莱斯赫瓦尔城的山上看到,当血红(blood-red)的月轮渐渐沉入黎明时分的小山,太阳正在从对面的山顶徐徐升起——以前我却从没有瞧见过比这更令人惊奇或者说惊喜的现象。”
楼主:肖毛  时间:2019-12-20 20:53:09
上篇图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k4NjM1MA==&mid=2247489014&idx=1&sn=a4afe2524e90c4780563cd403d220c3c&chksm=ea7e8df7dd0904e1e5c1e8696fce45f9bba1f12aefc510d85cd79f2cb4611b56a1c128b48e71&token=1038371978&lang=zh_CN#rd
楼主:肖毛  时间:2019-12-20 20:53:09
下篇图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k4NjM1MA==&mid=2247489036&idx=1&sn=353d494f1f078ff2d72af6579cd2ac19&chksm=ea7e8e0ddd09071b81591d7508676c38e058907b06b4fb465526e1040978cadef11341c11976&token=1358218379&lang=zh_CN#rd



既然可以大致读懂《二十夜问》的《小引》,接下去就可以去读故事本身了。
故事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叫日爱的国王,有一天,他听人说,有一位公主,名叫媚娘(难道是武则天的前生?),许多人都想娶她为妻,但“求婚者每夜须向她发出一个问题,假使求婚者所问底能使她回答不来底话,她便是这问题底奖品,嫁给那个发问底人。假使在二十一夜之内,求婚者不能把她问倒,他便要当她底奴隶,随她底意思处置他。”
看到这里,我立刻知道,日爱肯定去找这位媚娘公主了,但直到最后一夜才把她问倒,娶她为妻。那么,他是怎么把公主问倒的呢?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终于看到了他的最后一个问题:“从前有一个王爱上一个王女,她底可爱就像你一样。那王女有约,说有人能够发一个使她不能回答底问题,她便嫁给他。呀,你这智慧底可爱的化身,现在请告诉我,他应当向她发什么问题呢?”
或许是这个问题太气人了,或许是公主早已被问腻味了,反正她一听就答应嫁给他,这个故事也就有了可喜的结局。
可是,这个故事与公主的谜语或难题又有什么关系呢?直接关系当然没有,间接关系却是有的。
这个故事只是《乳海的旋搅》的一部分,而《乳海的旋搅》无疑源自古印度,就像被贴上阿拉伯标签的《一千零一夜》和《一千零一日》里面的一部分故事。如果说《一千零一夜》是在宣扬男权,那么《一千零一日》就是在宣扬女权。在《一千零一夜》里,故事是每晚讲给国王听的,故事里的女人有如魔鬼,而国王最终不再仇女,与女人结婚。在《一千零一日》里,故事是每早讲给公主听的,故事里的男人有如魔鬼,而公主最终不再仇男,决定出嫁。
《一千零一日》的第二卷,叫做《海莱夫王子的故事》(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出版),其中的“第108日故事”,叫做《丹雅公主的故事》,讲的是鞑靼王子海莱夫听说了有关中国的故事以后,就去了中国。快到京城时,海莱夫王子遇到一个老太太,她告诉他说,中国皇帝有个独生女,名叫丹雅,凡是向她求婚的人,必须回答她的三个问题,要是答不对就要被砍头。于是海莱夫王子去找丹雅公主,却不说自己的名字,只是回答公主的问题,结果把她的三个问题都答对了,公主恼羞成怒,还想再提第四个,他却要求向公主提一个问题,如果公主答对了,他就立刻走人,再不求婚。公主让他提问,而他让公主猜他的名字,公主回答不出,只好说明天再告诉他答案。当晚,公主的女奴偷偷去找王子,骗他说公主想弄死他,不如跟她一起私奔,王子却誓死不逃,还悲愤地说:“公主竟然想杀害我,堂堂的海莱夫,鞑靼国王之子?”女奴看王子不扯她,灰溜溜地走出去,把王子的名字和来历告诉了公主。第二天,王子问公主猜出他的名字没有,公主得意地说:“你不就是鞑靼国王的儿子,海莱夫王子吗?”王子登时傻眼,准备认栽,公主却说:“亲爱滴,你慢慢飞!除了爱你我还能爱谁?”就在公主和王子准备永远幸福之际,女奴出来说:“我完了!我原本爱上王子,想跟他私奔,他却嫌我不是富二代,让我滚犊子。我把他的名字告诉公主,是希望公主答出问题后把他杀掉,结果公主把他留给了自己。既然得不到那个男人,我还活着干什么?我又何必攒钱买房呢?”于是女奴掏出匕首,自杀身亡。出于怜悯,国王下令,把自杀的女奴和N个被杀的求婚者葬在一起,为他们哀悼三天。三天之后,公主和王子快快乐乐地举行婚礼。
看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二十夜问》与《一千零一日》的间接关系,那就是两者都有向公主提出谜语或难题的细节,而后一个公主甚至还是中国的。倘若碰巧对歌剧有兴趣,现在你就会恍然大悟: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924年作曲的三幕歌剧《图兰朵》,其实就是根据《丹雅公主的故事》改编的,所以才会有类似的情节(但歌剧里提出的都是谜语)。有人考证说,《图兰朵》虽然源自《一千零一日》里的那个故事,但该故事源自波斯诗人内扎米的叙事诗《七个美女》,后者又源自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这些就不详细展开讨论了,因为目前有一个更吸引人的问题:丹雅的名字为什么会变成图兰朵呢?
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音译造成的,而是原文版本不同的关系。所谓的《一千零一夜》全译本,中国已经出版过几种,《一千零一日》的全译本,目前仅有一种,那就是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卷本,而这个十卷本是根据阿拉伯文抄本直接译出的。《一千零一日》的选译本,目前似乎也仅有一种,即中国作家杜渐的《一千零一日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杜渐的《一千零一日选译》是根据法文的选译本翻译的,内容与阿拉伯文抄本大不一样,仅仅收入九个故事,但其中的七个大概都是法国人自己创作的,并不见于《一千零一日》的中文全译本。杜渐的选译本里,有一篇《世界上最慷慨的人》,此即中文全译本的第三卷《阿布·卡西姆的故事》;另有一篇《杜兰铎的三个谜》,这就是中文全译本第二卷里的《海莱夫王子的故事》。至于“杜兰铎”与“图兰朵”的差别,仅仅是由于音译造成的。
奇怪的是,尽管大体内容与中文全译本里的《海莱夫王子的故事》相同,《杜兰铎的三个谜》的故事细节却做出了不少改动,主要是改得更温情了。除公主的名字由丹雅改为“杜兰铎”或者说“图兰朵”之外,王子的名字也由“海莱夫”改为“卡拉夫”。《杜兰铎的三个谜》明确指出,中国当时的京城是北京,而公主让王子猜的都是谜语。当公主决定与王子结婚,女奴出来自白,却没有想到自杀,因为她获得了原谅,那些因求婚不成被抓的男子其实也没有被杀死,整个故事都变得皆大欢喜了。
更奇怪的是,就连《一千零一日选译》里的开头故事,也与中文全译本不同。在中文全译本里,公主死活不愿出嫁,因为她梦见公羚羊掉进罗网,被母羚羊搭救。当母羚羊有了同样遭遇,公羚羊却飞也似的跑了,也不知道当时有没有顺便将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于是公主觉得,公羚羊就代表男人,而天底下的男人都是没良心的坏东西,绝不能嫁给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国王没办法,就派一个老妈子给公主讲了一千零一日,最终促使公主改变了主意。
在杜渐的选译本里,公主在花园里突然遇到白马王子,爱得发狂,王子却突然失踪了。国王要公主嫁人,她却发誓,除了那个失踪的,谁也不嫁,打死也不嫁。为了让公主转移心思,国王派老妈子给公主讲了一千零一日,那个丫头片子硬是浪漫到底,死也不肯换人,而且病得奄奄一息。就在关键时刻,白马王子又出现了,以后的事情你懂的。如果你问我,我一定会说,这种版本一定是浪漫的法国人后改出来的,原文肯定不是这样。



对于“金迷”来说,《一千零一日》里的丹雅公主故事或者歌剧《图兰朵》的公主故事,怎么看怎么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天龙八部》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
在西夏公主招选驸马那一段,每个想见到公主的,都要回答宫女替公主提出的三个问题:“公主殿下请众位来到西夏,原是要会见佳客。公主现有三个问题,敬请各位挨次回答。若是合了公主心意,自当请见。”轮到虚竹时,
那宫女问:“先生平生在什么地方最是快乐?”
虚竹轻叹一声,说道:“在一个黑暗的冰窖之中。”
“先生生平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
虚竹道:“唉!我……我不知道那位姑娘叫什么名字。”
就在众人笑虚竹太傻之际,却不知这场征婚已经到此结束,而他们统统都在淘汰者之列。
接下去的情节,不必再回顾了,回头想想以上这些,是不是与丹雅公主故事或者图兰朵公主故事差不多少呢?
据说金庸是歌剧爱好者。有人考证说,威尔第歌剧《阿依达》里的男主人公拉达梅斯率领埃及军队击败埃塞俄比亚军队以后,埃及法老说可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于是拉达梅斯要求赦免埃塞俄比亚战犯。在《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率军攻破花剌子模都城以后,成吉思汗也说过类似的话,而郭靖的要求是“我求你饶了这数十万百姓的性命”。由此可见,既然金庸熟悉歌剧《阿依达》的情节,也就有可能熟悉《图兰朵》的情节。
撰写《天龙八部》时,金庸应该没有看过杜渐的《一千零一日选译》,因为《天龙八部》创作于1963年,1980年修订完成,而《一千零一日选译》直到1981年才开始出版。
那么金庸有没有读过与《一千零一日》有着间接联系的《二十夜问》呢?
肯定读过。
1956年10月,香港《大公报》的三位编辑决定在该报副刊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每人每日一篇。至1957年1月30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每人各写出28篇,当年五月汇集为单行本,由香港文宗出版社出版,而这三位编辑的笔名是: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
《三剑楼随笔》专栏开办期间,1957年1月13日的专栏刊出了梁羽生的散文《世界最长的史诗》,其中提到:“在中国的旧诗歌中,最长的一篇是《离骚》……把《离骚》的字数与希腊两大史诗相比,百分之一都不到。但……世界自古至今最长的诗是印度的史诗《Mhaabharata》,其次是《Ramayana》,这两诗并称为印度的两大史诗。《Mhaabharata》共分八十篇,包含诗句二十余万行,其字数八倍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总和。”
如果梁羽生下笔前好好想想,或许就不会这样写了,因为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有一百二十多部,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把两部荷马史诗与那两部印度史诗加在一起,也不抵《格萨尔王传》的零头。“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如果按照长度论,与《格萨尔王传》相比,其他一切史诗都是浮云。
看到这篇《世界最长的史诗》以后,金庸写了一篇《谈谜语》,却不是为了指正梁羽生,因为他是这样开头的:
“梁羽生兄曾在随笔中谈到印度的两大史诗,……但除此之外,印度还有许多篇幅相当长的神话,许地山先生所译的《二十夜问》,就是其中之一,这书又名《红颜月》,意思是说一个美丽少女的脸慢慢绯红,表示她逐渐动情。故事简单说来是这样: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国王名叫日爱,最厌恶女人,但有一次见到了一张女人的画像,就神魂颠倒的着了迷。这女人名叫媚娘,美丽无比,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向她求婚。她有一个条件,要求婚者在二十一夜之内,每夜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她回答不出,就嫁给他。所有的人都失败了,日爱王在十九个夜晚之中,提出的十九个难题都被她轻易地回答。媚娘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任何难题都难不倒她。日爱苦恼之极,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她绝对回答不出的问题,媚娘就嫁给他了。
你想得到这问题么?原来问题是这样:‘从前有一个王爱上一个王女。那王女有约,谁能出一个使她不能回答的问题,便嫁给他。现在请告诉我,他应当向她发什么问题呢?’
全世界所有的问题中,只有这个问题才是她不能回答的。那美丽的少女愉快地表示答不出,并且说:‘其实,你想不到这问题也没关系,到了明晚最后一晚,你就是问我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会假装回答不出。’因为她早已爱着他啦。”
从以上可以看出,金庸不但看过许地山翻译的《二十夜问》,而且确实是笔尖煽情的高手。许地山的《小引》里只是说“(月轮)底一部分是绯红色,像美丽的少女底脸……故事里底女主人渐渐变红热像月被太阳反射时现成绯红一样”,金庸却将其改写为“意思是说一个美丽少女的脸慢慢绯红,表示她逐渐动情”,好像在描述任盈盈似的。
如今想来,《二十夜问》里的公主,最后“愉快地表示答不出”,自是因为“她早已爱着他”。《天龙八部》里的虚竹,最后叹息着表示说不出姑娘的名字,却是因为“他早已爱着她”,不管她叫什么名字。这两个情节,虽然各有其妙,藏在其后的情感,却是一样地深。

19-12-18 星期三 18:00 肖毛

楼主:肖毛

字数:913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2-19 05:00:10

更新时间:2019-12-20 20:53:09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