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改革迷局:王莽传

改革迷局:王莽传

楼主:沂河泥鳅  时间:2019-12-24 23:02:19
导言
西汉在政治上是个迷茫的时代。
春秋时期,传统的封建制度近于崩溃,孔夫子悲天怜人,不愿看到天崩地裂一般的乱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挽救周朝之既倒,四处奔波,劳累了一生,终叹无奈。
战国末期,荀况之徒韩非、李斯,不愿脱离时代现实,而固守儒家传统的政治教条;他们在老师或明或暗的支持下,决然走到儒家教条主义的对立面,坚决反对封建制度,积极设计、鼓吹与推广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郡县制。
他们的那套主张,被称为法家霸道主义。
秦王嬴政完全采纳韩非、李斯的法家霸道主义,荡平六国,建立起了秦王朝。他自称始皇帝,准备打造万年基业,传之百世千世。
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王朝只存续了十五年,传到二世暴亡。
汉高祖刘邦起于草莽,他与他的同事们从现实主义出发,分析秦朝败亡的原因有二:一在于严苛,二在于彻底摒弃封建。
汉朝开国,为矫正秦朝之弊,相应地确定了两项国策:一是采取陆贾的儒家无为主义,自由放任,与民休息;二是分封部分诸侯,使郡县与诸侯杂陈。
但这两项国策,很快遭遇到了挑战。
首先,诸侯国与中央在政治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一直磕磕碰碰不能有效化解,到景帝时,酿成了七国之乱。
再者,陆贾的儒家无为主义,慢慢演化成了道家的黄老之治。黄老之治,主张彻底的自由放任,它虽然创造了汉朝早期的繁荣,但到汉景帝后期却显露出了它的深层弊端,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政府软弱且小,既不能有效抑制豪强,维护社会秩序的健康运转;也没有能力抵抗匈奴的侵凌,有效保卫国家。
汉武帝执政之初,社会上的改革呼声四起。武帝决定矫正汉初国策之弊,开创一个新时代。
但是,武帝要改变祖上的既定国策——光明正大继承名声不佳的秦朝政治体制,在法家的极端严苛与道家的极端宽松之间找到平衡点——他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此,他三次颁下诏书,向天下士人问策。
广川人董仲舒应对武帝的问询,建议武帝摒弃百家偏狭极端的思想,以中庸的儒家之道为原则,指导现实政治。
同时,他又以《公羊春秋》为依据,指出孔子虽然表面维护周朝的封建制度,但实为不得已。他推演孔子之意,认为:天不变,道也不变;但人为设计的政治体制,却可以根据时势的变化而相应改变。
也就是说,他认为《春秋》一书中所隐含的孔子大一统理想,根据社会现实适当损益,就可以演化为中央集权郡县制。
据此董仲舒建议,汉朝应该独尊儒术,并遵循“改制而不变道”的原则,光明正大继承秦朝的政治体制。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他一方面雷厉风行,颁布“推恩令”,削减诸侯的势力,将内地的诸侯国泡沫化,使它们名存实虚,成为郡县的附属物。另一方面,他又推动政府的有为化改革,积极用政府的有形之手,调节贫富,抑制豪强,并扩军经武,反击匈奴。
汉武帝的积极有为政治,把汉朝推到了极盛。
但物壮则老,盛极则衰,况且,武帝还把有为政治推到了极端。因此,到他执政后期,府库空虚,民众疲困,社会出现了动荡的迹象。
汉武帝醒悟,意识到自己偏离了中道。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封禅泰山后,他对众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同年,武帝颁布《轮台诏令》,向全社会宣布他要改变此前的极左政策。这标志着汉朝政治的在剧烈的右左摇摆之后,又回到了夏、商、周所遵循的道路上,只是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
到这时,按道理新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应当算成熟了,应当让人满意了;但实际上士人们却并不完全满意,他们认为汉朝的政治制度还有一项缺陷,这一缺陷夏、商、周也存在。
夏朝之后,中国的政治进入家天下模式。家天下模式有个重要特点,就是“传子不传贤”;因此,在这种政治模式下,执掌天下权柄的天子,不一定贤能,不一定是成年人,甚至不一定心智健全。
而更让人忧虑地是,在汉朝的政治条件下,皇帝掌握的实际政治权力,要远大于周天子掌握的政治权力;所以如果皇帝幼小或者昏庸,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而难以预测的风险。
士人们的忧虑并不多余。
武帝去世,帝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幼子刘弗陵,是为汉昭帝。他托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让他们共同辅佐少主;并令画工绘“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给霍光等。
汉昭帝执政初期,君臣无猜,霍光等顾命大臣同心协力,罢多余之官,减不急赋税,政治算是比较清明。
然而没过几年,霍光与上官桀、桑弘羊为争夺对小皇帝的影响力,结怨成仇。
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准备联合窥视皇位的燕王刘旦发动武装叛乱,杀死霍光,废黜汉昭帝。可是他们谋事不周,计划泄露。霍光先下手为强,发兵诛杀上官桀、桑弘羊等人,灭了他们的宗族。
这一血腥件事加重了部分士人对家天下政治模式的担忧,他们很自然地开始怀念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度。他们认为只有恢复某种形式的禅让制,才能避免血腥的权力斗争及改朝换代之痛苦,才能开出百世之太平,让中国社会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
当然,还有一些更喜欢怀旧的儒生,对郡县制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孔子所推崇的封建制,与孔子所赞扬禅让制结合,要好过郡县制与禅让制结合。
这些思潮,为未来王莽代汉,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铺垫。
楼主:沂河泥鳅  时间:2019-12-24 23:02:19
1、虫子嘴里的神秘预言
在王莽正式出场之前,我们需要先交代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应该先从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说起。
这一年,实际离王莽出生还早。但是,这一年发生的几件怪异之事,却与王莽未来的事业,有着隐秘的联系。
这年正月,泰山地区的莱芜山之南突然发出巨大的声响,像几千人在一起喧闹,附近的老百姓感到奇怪,纷纷寻声去看,但见有块巨石自己竖立而起,有一丈五尺高,四十八人合围粗,入地八尺深,另有三块石头似大石的脚。而且,大石站立处,还有几千只白色的鸟叽叽喳喳聚集。
没多久,在离泰山不远的昌邑国(都今山东巨野),社庙中早已枯死倒地的树木,居然又复苏活了过来。
几乎如此同时,关中地区皇家的上林苑之中,一株原已折断而枯卧的大柳树,竟自己竖起,抽枝发芽,重新迸发出了生机。有虫子啃这棵树上的叶子,居然啃出了这样几个字:“公孙病已立”。
这些奇异的事情引起了朝野的议论。
有个来自鲁地的儒生名叫眭弘,当时担任符节令,他根据《春秋》推演这些征兆之意,认为:“石与柳都属阴物,象征下层的百姓;而泰山是群岳之首,为改朝换代后皇帝祭天告代之处。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它们非人力所为,这说明有匹夫要成为天子。社庙中已枯死的树木复生,这表示以前被废的公孙氏一族,可能要复兴了。”(1)
然而,眭弘并不知道这公孙氏所在何处,便说:“我的先师董仲舒曾说,即使有按照法定程序继位而且守文德的君主,也不会妨碍圣人受命于天。汉家是尧的后代,有传国给他姓的运势。汉帝应该普告天下,征求贤人,把帝位禅让给他,而自己退下来,做一个拥有百里封地的列侯,像殷、周二王的后代那样,以承顺天命。”(2)
眭弘把这些话写成奏书,请朋友替他转奏给了朝廷。
大将军霍光管理朝政,看到了眭弘的奏书,非常讨厌,把眭弘的奏书交给廷尉,并上奏皇帝,指责眭弘妖言惑众,大逆不道,随即将他打入牢狱诛杀了。
五年后,汉昭帝病逝,没有留下后代。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在,霍光与群臣商议立谁为新皇帝,大家认为应当立广陵王。
广陵王刘胥力能扛鼎,行为常不合礼法,汉武帝当年不喜欢他,霍光也不喜欢他。
霍光想起了眭弘,想起了五年前昌邑国社木枯而复生之事,他与丞相杨敞等人商量,决定立昌邑王刘贺为君主。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霍光想当然的认为,他可能就是预言中当立的“公孙氏”。
楼主:沂河泥鳅  时间:2019-12-24 23:02:19
霍光错识海昏侯
昌邑王刘贺当年十九岁,青春年少,虽心地善良单纯,却有些不靠谱。
他在封国内恣欲玩耍,没有节制。昌邑国的郎中令龚遂规劝他,引经据典,常说到声泪俱下。有一次,龚遂当面指责刘贺的过失,刘贺大为窘迫,捂着耳朵逃开,报怨道:“郎中令专门揭人短处!”
龚遂劝刘贺挑选一些精通经书、品性端正的学者,陪伴左右,坐则一起诵读诗书,立则一起练习礼仪。刘贺应允了,选了十几名学者陪自己一起生活;可没过几天,他又嫌他们碍手碍脚,略施小计将之全部赶走。
朝廷征召刘贺继承皇位的诏书到达昌邑国时,正值初夜。刘贺急不可耐,连夜开会准备。第二天中午,刘贺出发前往长安,黄昏时到定陶,走了一百三十五里,沿途不断有随从人员的马匹累死。
到达弘农时,刘贺感到寂寞,派一名奴仆用衣车偷偷载来美女,供自己享乐。朝廷的使者知道了这件事,责备昌邑国相。龚遂听说后,进见刘贺询问,刘贺抵赖说:“没有这事。”龚遂说:“如果不是大王指使的,那就没必要为庇护一奴仆而破坏礼仪!请逮捕涉事奴仆,以洗清大王的名声。”刘贺没法,只好依龚遂的意见办理。
刘贺抵达灞上,换乘皇帝御用的专车,由龚遂相陪,进城去给汉昭帝吊丧。将到达东郭门时,龚遂提醒说:“按照礼仪,奔丧者看到国都,便应痛哭。前面是长安东郭门了。”刘贺翻翻眼回答:“我咽喉疼痛,不能哭。”
到了内城门前,龚遂再次提醒。刘贺说:“城门与郭门一样,也不需要哭。”将至未央宫东阙,刘贺才下车,步行上前,朝着门阙假模假样伏地痛哭。
当年六月初一,刘贺正式接受皇帝玉玺,承袭帝位。
刘贺当皇帝后,立即把原昌邑国的官吏亲信统统征召到长安,破格提拔任用。他还不顾居丧之礼,天天与近臣饮酒作乐;兴之所至,时而去观看虎豹搏斗,时而乘坐悬挂皇家标志的车子,东奔西跑。
刘贺梦见殿堂西阶之东,有一大堆绿头苍蝇的粪便,便向龚遂问惑,龚遂说:“陛下所读的《诗经》中,不是有这样的话吗:‘营营青蝇,止于藩。恺悌君子,毋信谗言。’陛下左侧佞人众多,像梦中的苍蝇粪。应尽快选拔先帝大臣的子孙,作陛下的亲信侍从。如不下狠心抛弃昌邑国的故旧,专信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必有祸事。望陛下能反祸为福,将这些人全逐出朝廷。我应当第一个走。”(3)
刘贺不听,也不让龚遂走。
太仆丞张敞上书,善意地提醒皇帝:“如今陛下盛年之初即帝位,天下人莫不擦亮眼睛,侧着耳朵,盼望陛下实施善政。然而,辅国的重臣尚未得到褒奖,而昌邑国拉车的小吏却先获得升迁,这是个大过错啊。”(4)刘贺依旧不听。
大将军霍光见此情景,忧愁烦恼,大失所望,他秘密向大司农田延年询问对策。田延年说:“将军身为国家柱石,既然认为此人不行,何不禀告太后,另选贤明的人拥立?”(5)霍光深以为然,开始秘密筹划废黜刘贺。
六月二十八日,霍光召集丞相等百官在未央宫开会,说:“昌邑王行为昏乱,恐会危害国家,怎么办?”群臣闻言大惊失色,唯唯诺诺,谁也不敢发言。田延年离席,手按剑柄说:“今日的会议,必须立即作出决断,最后响应者,我请求将他斩首!”群臣都跪地叩头,表态说:“万民的命运,都掌握在大将军手中,一切听从大将军号令!” (6)
刘贺按惯例去朝见皇太后,刚刚离开;霍光便与群臣一同赶到皇太后的居处,陈述刘贺不能承继皇位的情状。皇太后唯霍光之言是从,立即赶在刘贺的前头,前往未央宫承明殿,诏命各门不许放昌邑国群臣入宫。
这时,刘贺正乘辇慢悠悠返回温室殿,刚一进去,有两名宦者分别抓住门扇,迅速将门关闭,不准随行的昌邑国群臣入内。刘贺不解,问道:“这是干什么?”霍光跪地回答:“皇太后有诏,不许昌邑国群臣入宫。”刘贺不满地说:“慢慢吩咐就是了,何必如此吓人!”
霍光命羽林军将昌邑国群臣二百余人逮捕,全部押送诏狱。刘贺还不知道自己将被废黜,问身边之人说:“我以前的臣属犯有何罪?大将军为什么将他们全部关押起来?”
一会,皇太后下诏召刘贺入见,刘贺预感到不妙,有些害怕,自言自语说:“我犯了何罪?太后为什么召我?”
刘贺伏在太后面前时,才知道霍光与群臣连名奏劾了他,指责他仅即位二十七天,就犯了上千件过错。皇太后不与刘贺啰嗦,颁下诏书,同意群臣废黜刘贺的请求。
霍光命刘贺站起来,拜受皇太后诏书。刘贺说:“我听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霍光说:“皇太后已下诏将你废黜,岂可还自称天子!”随即抓住刘贺的手,将他身上佩戴的玉玺绶带解下,献给皇太后;然后扶刘贺下殿,从金马门走出皇宫。
刘贺出宫后,向西方叩拜道:“我太愚蠢,不能担当汉家大事!”然后起身,登上御驾的副车,由大将军霍光送到长安昌邑王官邸。霍光致歉说:“大王自绝于上天,我宁对不起大王,也不敢有负于社稷!望大王自爱,我不能再常侍于大王左右了。”言毕洒泪而去。
霍光指控原昌邑国群臣失职,致使刘贺陷于罪恶,将他们二百余人全部诛杀;唯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因忠直数谏,被免去死罪,剃发罚为“城旦”,白天守城,夜晚做工。
朝廷下诏,命刘贺回昌邑居住,赐给他二千户人家作为汤沐邑。同时,撤销昌邑国,改为山阳郡。
后来,朝廷改封刘贺为海昏侯。刘贺前往自己的封国豫章(今江西南昌),于神爵三年(前59年)死在了那里。他的墓穴2016年被考古人员打开,里面出土的大量珍贵陪葬品,使刘贺一下成了那一年的当红名人。
楼主:沂河泥鳅  时间:2019-12-24 23:02:19
预言应验
大将军霍光匆忙废掉了刘贺,却没有想好新皇帝的人选,他把汉武帝尚在世的儿孙在大脑中过了一边又一边,没想出一个满意的。
正当霍光焦虑之时,光禄大夫丙吉告诉霍光,汉武帝有个嫡曾孙流落在民间,名叫刘病己,现住在长安城的尚冠里,今年已十八九岁,为人正派,性情平和,精通《诗》、《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
霍光大喜,立即派人考察,发现这个刘病己果与丙吉所言。
刘病己的身世颇为曲折传奇。
武帝时,卫太子刘据纳一个姓史的鲁国女子为良娣,生下一子名叫刘进;刘进长大后,娶涿郡女子王夫人,生下一子名叫刘病已,号称皇曾孙。
刘病已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巫蛊事件发生,卫太子刘据被害,他三子一女及其诸妻妾,全部死于非命,只剩下刘病己一人,因为太小,被随便扔进了大鸿胪的属狱。
可巧,负责审理巫蛊案的廷尉监丙吉,是个宽厚之人,他同情卫太子刘据冤枉,对这个落难的曾皇孙深为哀怜。他想保住这个可怜的幼儿,遂利用职务之便,暗中挑选胡组与郭征卿两名女囚,令她们精心哺养。为防止出现意外,他每日前去探视两次。
巫蛊案连年不能结束,曾皇孙在丙吉的小心呵护下,长到了四、五岁。
后元二年(前87年),武帝患病,有一次往来于长杨、五柞两宫之间时,有个观望云气的方士说,长安监狱中有一股天子之气。武帝敏感多疑,随即诏令京中各官府,登记监狱中在押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处死。
使者郭穰夜晚来到大鸿胪属狱传达武帝的诏令,丙吉闻讯,关闭监狱大门,不让郭穰进入,说道:“皇曾孙在此。其他人尚且不应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郭穰也深知此事重大,没有强闯,待天亮返回,向武帝奏明此事,并弹劾丙吉。
武帝本就对卫太子被杀之事悔恨,听说还有个曾孙在世,心中高兴,大赦天下,说道:“是上天让丙吉这样做的。”
曾皇孙出狱后没有去处,丙吉想送给他的外婆或舅舅抚养,却没有找到;但在寻访过程中,找到了小孩祖母史良娣的母亲及哥哥。丙吉将刘病己送到史家,交给他的太外婆抚养。他的太外婆虽年纪已老,但见女儿的孙子如此孤苦,极为哀怜,便答应亲自抚育。
病情危重的武帝听说后,诏命宫廷出资助养皇曾孙,并令宗正为其登记皇族属籍。
掖庭令张贺(酷吏张汤的儿子)具体负责照应刘病己,他曾当过太子刘据的宾客,感念太子旧恩,对皇曾孙小心奉养,还资助他读书。
张贺见皇曾孙渐渐长大,想给他成个家室,打算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但因为弟弟张安世反对,只好作罢。他听说暴室(宫廷里的染织作坊,属掖庭令管辖)啬夫许广汉有一个女儿,秀丽端庄,便摆下酒席,向许广汉提亲。许广汉答应下来,将女儿嫁给了刘病己。
自此,刘病己便依靠许广汉兄弟及史家讨生活,慢慢长成了一个颇具阳光气的青年。
霍光联想起当年上林苑虫子们所预言的那个“公孙病己”,意识到这个皇曾孙可能才是真命天子。
当年秋七月,霍光与丞相等人联名上书,建议皇太后立刘病己为新皇帝。朝廷派宗正刘德来到尚冠里,侍奉刘病已沐浴,更换太后所赐御衣,迎到宗正府斋戒。二十五日,刘病已进入未央宫,拜见皇太后,由群臣奉上玉玺、绶带,刘病己正式即皇帝位。
刘病己当上皇帝后,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清楚上林苑虫子们啃出的预言,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天命,专门为眭弘平反,征召他的儿子担任郎官。

楼主:沂河泥鳅  时间:2019-12-24 23:02:19
作者:北冥真君2Lv 2 时间:2019-12-23 23:41:44
无为而治怎么成儒家了?作者这个都搞不清楚?黄老无为是道家学说,而不是你想的什么没有作为就是无为,无为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寻寻渐进水到渠成,而不是进功急利!
————————————————————-
其实,儒家与道家都讲无为而治,《论语》中孔子就推崇。陆贾的无为而治与黄老之治有本质区别。
我们的思想史与哲学史都很片面,误导了大家。
楼主:沂河泥鳅  时间:2019-12-24 23:02:19
《论语》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恭己:字面意思有两重,一是恭敬自己,自爱自重;二是,使自己对人、对事恭敬,即处世有礼。
一言蔽之,可理解为:修身而达礼。刘宝楠《论语正义》云:“恭己者,修己以敬也。”
2、南面:代指君王。古以坐北而面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白话试译: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修己达礼,端正地临朝听政罢了。”

疏解:
一、
很多人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专利,其实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儒家讲的无为而治与道家讲的无为而治,既相通,又有明显的差别。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讲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有一纲二目:
其纲要为:
他认为天道秩序最为美好,人若顺天道,尊自然,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
而怎样才能做到顺天道、尊自然呢?老子认为,首先需要寡欲;只有寡欲,心才能清净;只有心清静,人心才能与道心相通。所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
其二细目为:
1、施行富民、愚民政策,使民富有,但无知无欲。《道德经.第3章》云:“.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主张小政府,简政事,尽量不干涉。《道德经.第57章》云:“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儒家的无为而治,其纲要与道家一致,也推崇天道,孔子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也认为寡欲,才能清净;清净,人心才能复归道心,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在细目上,儒家赞同富民,但不赞同愚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儒家原则上赞同“简政事,不干涉,放任自由”,但有条件:
条件一:时机要适合。
条件二:各种礼乐、政治、刑罚制度健全
条件三:用人得当,贤人在位。
条件四:君王本人需要清心寡欲。
因此,儒家虽然推崇无为而治,但同时认为无为而治境界太高、太理想化,并不容易做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修己达礼,端正而坐,临朝听政罢了。”
古人注疏本章语录,各有侧重,但都不脱离这几个条件。例如:
何晏站在用人得当的角度论无为而治,他说这章语录:“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论语集解》)
刘宝楠赞同何晏,他在《论语正义》中引《大戴礼.主言篇》中的话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又引《新序.杂事四》中的话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邢昺则从君王需清心寡欲的角度讲,他说:“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
朱子从君王的德行与用人两个角度讲,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
魏征则从用人与制度健全等角度,理解无为而治,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皇侃另有不同,他从时机等方面论。他引用蔡谟的话说:“尧不得无为者,所承非圣也;禹不得无为者,所授非圣也。今三圣相系,舜居其中,承尧授禹,又何为乎?夫道同而治异者,时也。”(《论语义疏》)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 武帝下制书,向天下士人问策,其中一问说:“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廊)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ze)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董仲舒对答认为,舜承尧帝的善治,天下太平安定,又有贤臣辅佐,故能无为而治。他说:“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而周文王时,天下多事而乱,故他不得不勤政,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他说:“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楼主:沂河泥鳅

字数:818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2-16 05:45:49

更新时间:2019-12-24 23:02:19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