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慕 容 传------素描鲜卑世家(配图版)

慕 容 传------素描鲜卑世家(配图版)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慕 容 传
------素描鲜卑世家(配图版)

声 明


本书的文字作品为大家狼原创,著作权属于作者。转载或用作他途,必须经著作权人同意。违者自负法律责任。作者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书的部分图片为大家狼拍摄。所拍静物要么位于室外公共场所,要么在室内公开展览并呈原有状态、且制造者离世五十年以上。按照《伯尔尼公约》,上述摄影作品可作任意用途。
其余图片是互联网上未明确规定禁止使用、转载或共享的公开图片。这些图片上既未见作者署名,也未见著作权声明。依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为了介绍、说明、学习和研究,本人适当引用以上图片。本人无心侵犯版权,凡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书中的名称、人物和事件源自史籍,或者根本是虚构的。如果跟某姓名、经历、情感、心理有相似之处,纯属巧合。本书无意诽谤、贬低、冒犯任何人,以及任何党派、社团、机构、宗教信仰、种族、职业、地域、性别和社会阶层。
若不作说明,书中人物的年龄以虚岁计算、月份以农历表示、度量衡以当时的计量为准。史料采信顺序为《燕书》《十六国春秋》《晋书斠注》《资治通鉴》《魏书》《宋书》《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其他史籍与编著。如有偏颇,敬请谅解。
基于各种原因,本书将不定时更新。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漏缺点在所难免,欢迎斧正。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自 序

高中时,我在武侠小说里第一次见到这个复姓。当年,慕容无非一个道貌岸然的反派角色。
2004年秋,我拜读了网络文章《参合陂慕容垂》。这才知道,慕容的故事远比小说要复杂得多。该篇网文引人入胜,最难忘怀是结尾部分。作者有一次穿越假设,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因为会写字而躲过大屠杀,以及鲜卑人那白皙的肤色了。
鲜卑是怎样的民族?慕容为什么亡国?慕容的后人在哪里?
带着对这个家族的浓厚兴趣,我开始在史书里、网络上找寻慕容的身影,并希望用全幅画面把他们的事迹呈现出来。
随后也曾写过一些文字,但《慕容传》基本还是构思。蹉跎岁月,一晃十多年了。日子一天天从剃刀边缘溜走,镜中的我愈发想完成未了的心愿。
萧伯纳讲:“想结婚就结婚,想单身就单身,反正你都会后悔。”婚姻难以评议,慕容世家的王图霸业更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从《慕容世家谱》入手,我开始整理资料、编写传记。经过不断地补充,素材越积越多。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史实轶闻不胜枚举:有的可以增加阅历,有的能够拓宽思维,有的可以端详人生并感悟人性,有的我们只能嘘叹世事无常。
俱往矣,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或许,慕容传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我们不一样的看法而已。
一瞬而逝的流星还在光谱仪上留下痕迹,慕容往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此乃初衷。
由是为序。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引 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一曲《临江仙》,站在“大彻大悟”的制高点,用“过来人”的心态总结王朝兴衰。文学家毛纶、毛宗岗父子特地将该词放在《三国演义》的卷首,意图画龙点睛。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群英随波消逝。大江东去,历史潮流送来了晋朝。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晋帝国结束了百年战乱,成功升级为晋王朝;但相比盛世久长的汉、唐、宋、明、清,它更像个中了彩票的暴发户----晋朝海内太平的光景,满打满算也仅有二十年。
短暂的安宁更像“乱世”的中场休息时间,片刻和平之后乃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换句话讲,晋朝的大部分光阴是在杀戮、战争和分裂中虚度的。
晋朝在我国历史中很低调,其统治者因放浪形骸、自相残杀而被指责。虽然他们在文化方面有一些进步,但可悲地丢掉了半壁河山。世人扼腕叹息,两晋的评价甚至不如两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功过成败俯仰浮沉,晋朝同样随大江而去。
即将出场的慕容世家,活跃在公元三世纪中叶之后的一百五十年,差不多跟晋朝重叠。慕容家族在魏末晋初崛起,伴随晋朝的没落而繁荣,随即又匆匆谢幕。二者息灭相差不过十年,一齐沦为故纸堆里的残篇。
可以说,晋朝乃慕容氏兴亡的巨幅背景板,慕容家族也是两晋这出舞台剧的重要演员。
慕容氏原为塞外的游牧者,趁乱占据了辽东地区。不同于其他胡族,慕容政权尽心安抚流亡东北的中原人。冠带有俊杰,草莽多枭雄。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慕容家族全盘接受农耕文化。他们刑政修明、草创国体,成为一隅豪强。
四世纪中,霸占神州的后赵帝国崩溃了。慕容氏把握时机,从辽东进军到了黄河流域。他们前仆后继地缔造了四个以“燕”为名的国家。
可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建立帝国必须一帮人艰辛的努力,毁灭它只要一个颟顸的君主。令人遗憾,慕容王国“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公元五世纪初,慕容燕国全都灭亡了。
幸存下来的慕容族裔失去了王族身份,慢慢在史书里淡去。他们艰难地存活于浊世,一些人甚至不得不改名换姓。他们颠沛流离,他们寄人篱下,倒也开枝散叶遍布大江南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比那些“奈何生在帝王家”的哀叹,慕容氏化入茫茫红尘且幸存至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淳口镇等许多地方还聚居着慕容后人。
一千六百年来,不屈的激情依旧在血脉中汩汩流淌;时光荏苒,他们坚守并延续着鲜卑慕容那份遥远的荣光。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第一卷 草黄马正肥
慕容大帅、莫护跋、木延、涉归、慕容廆的征程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第一章 鲜卑往事----慕容部的根源
(1)躲在席子下的帅哥
北风如刀,满地冰霜。
公元283年的第一场雪,让东北大地银装素裹了。飘扬的雪花犹如柳絮,悠然地飞舞在天空。落雪无声,原野幽谧。忽然,一阵喧闹惊扰了这份冬景。转瞬,只见一匹黄马由远及近。
骏马吐着白气,马背上匍匐着一位少年。少年剑眉星目、身材魁梧,也算相貌堂堂的帅哥。他奋力挥动马鞭,策马疾驰。稍远处还有十几个骑兵,大呼小叫地紧追不舍。
好像惊弓之鸟,帅哥纵马狂奔。一人一马气喘吁吁,急急似漏网之鱼。怎奈天寒地冻,马儿慢慢力不从心;尽管皮鞭挨得越来越密,倒霉的家伙却踉踉跄跄。
眼看追兵步步逼近,少年心如火焚。情急中,他拉拽缰绳飞身下马,几鞭将马赶开。少年一头钻进路边的农舍,企图瞒天过海。房屋简陋又破旧,主人家早不知去向。帅哥慌忙抢到土炕角落,一把拖过炕上的棉席遮盖全身。不久,追兵呼啸而过。
可是,追捕者也不笨。捉到无人的黄马后,他们立即返回寻找。来到屋前,小头目喝令搜查。少年暗暗叫苦,紧握的手心满是冷汗。听得追兵进屋,他只待束手就擒。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居然没人发现躲在席子下的帅哥。搜捕者瞅了几眼,乱糟糟地走了。幸甚至哉!假如少年被抓住,就没有我们后面的故事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逃过搜捕。譬如,汉高祖被楚霸王追得鸡飞狗跳,也曾赶跑坐骑躲在古井里。正所谓劫后余生,通常都有后福。
有福的帅哥叫慕容廆,乃草原上慕容部的少主。慕容部以游牧为生,饿了吃牛肉、渴了饮马奶、冷了穿羊皮。他们赶着牲畜寻觅水草,住在毛毡帐篷里。

暮云旷野时驱马,行辕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天数安逸在幽遐;秋日平原好射雕,狐锦羊裘擅物华;中土天子与玺书,辽东塞外来建牙。
慕容部接受中原王朝的封赏,也有刀兵相向的时候。老酋长风骨峭峻,高大威猛。他统领着数万人马,洒脱不羁。慕容廆现年十五虚岁,正是老酋长的嫡子。
然而雏鸟羽翼未丰,离殇化作天地悲。今年老酋长不幸去世,帅哥痛失慈父。随即,慕容部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丧事期间,头目们聚在一起商量继承人的问题。按照氏族规矩,理应由慕容廆继位。不过,慕容小哥学到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在利益面前,亲戚也是靠不住的。
叔父慕容删宣称慕容廆年纪尚小,强行接管了慕容部----慕容删在《晋书》里写作慕容耐,本文依从《燕书》----事发突然,部族领袖们要么随声附和,要么保持缄默。举例来说,慕容廆同父异母的哥哥吐谷浑就一声不吭。
作为老酋长的庶长子,吐谷浑(谷读音:玉)比慕容廆大了二十三岁。纵使年近不惑,沧桑岁月让他精明强干。吐谷浑已经分户独立,人多势众不容小觑。
慕容部有近万帷帐,几万部众。牧人们大多只有名,没有姓----诸如阿牛阿狗,小三小四。他们追随勇敢的头目,常常用领袖的名号当作姓氏。依附强者,这是生存的法则。
毋容置疑,部内的最强者是慕容氏;但除了本家,还有大大小小的分支。好比,吐谷浑掌握着一千七百个帐篷。他能号令八、九千部众,乃实力最雄厚的旁支。因为慕容部奉行嫡子继位,吐谷浑没能当上新首领。
慕容删抢班夺权,吐谷浑默不作声。群龙无首,头领们明哲保身。见吐谷浑不吭气,大伙也不敢阻拦----反正慕容删也姓慕容,少说一句免得生事惹祸。
马丁路德金讲过: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在慕容删的胁迫下,众人唯唯诺诺。慕容删越发得意忘形,又派人抓捕还在守孝的慕容廆。然而,篡位之举不得人心。有人私下飞骑相告,慕容帅哥连忙南逃辽东。

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辽东依山傍海,土地肥沃。从战国开始,中原政权在此设置辽东郡。慕容廆仓惶奔命,从塞外草原逃进了内地;谁知追兵锲而不舍,竟然越来越近。
慕容廆躲进路边的民居,以席自障逃过一劫。秉承宿命论,史官们对此津津乐道;他们宣扬帅哥遇难成祥,天命所归。可按老狼的看法,或许搜寻的人敷衍了事,甚至故意放水----毕竟慕容删夺权违背传统,实在难以服众。
等追捕者远去了,惊魂甫定的慕容廆慢慢出屋。雪缓缓住了,天地一片苍茫。环顾白山黑水,帅哥却不知哪里是安身之所。良久,慕容廆想到一个人,顿觉精神一振。
此君名叫徐郁,辽东本地人。徐郁一向同慕容部做买卖,常年往返于边塞内外。他用生铁、布匹、粮食、茶叶交换牛马和皮毛。徐郁老成干练、处事公道,头领们皆以礼相待。几年下来,慕容小哥也跟他熟络了。如今万般无奈,慕容廆唯有投靠徐郁了。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徐郁感念以往的交情,收留了慕容帅哥。
善心之外,徐郁更精于商道。他深知不速之客奇货可居,焉有拒之门外的道理。正如吕不韦扶植秦国王孙,徐郁也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一面安顿慕容廆的起居,一面打探慕容部的消息。将来,无论辅佐慕容少主拨乱反正,还是襄助慕容删斩草除根,徐郁已然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慕容廆还要在徐郁家避难一段时间。借此机会,老狼说说慕容部的来历。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2)鲜卑起源
慕容氏为鲜卑人,我们的故事由此展开。
鲜卑是我国历史中的一支游牧民族。历经两千年岁月,鲜卑慢慢融入了其他种族。例如,唐朝的法琳和尚说过,太宗李世民就有鲜卑血统。不单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混血的更多。虽然,现在找不到纯正的鲜卑人了,可我们的身上还流淌着鲜卑的血液。

谁是最后一个鲜卑?
目前,普遍认可锡伯族是鲜卑血缘最近的后裔之一。2010年人口普查,锡伯族超过19万。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各地,以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人的民间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又以骑射著称,可谓文武兼备。从新闻获知,影星佟丽娅是锡伯族的形象代言人。
据说在古代锡伯语中,鲜卑、锡伯与西伯为同一个字根。因此有人断定“西伯利亚”乃“鲜卑利亚”的异音,表明鲜卑人曾是那片广袤冻土的原住民。遗憾的是,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已经完全消失了。故而,我们只能在史书里凭吊鲜卑往事。

谁是第一个鲜卑?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鲜卑起源的观点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让我们顺着时间线来瞧一瞧:
【东夷说】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
当时成书的《国语》讲,周成王在岐山大会诸侯,东夷鲜卑也被邀请出席。中原诸国自诩衣冠华族,瞧不起蛮夷。他们认为楚国和鲜卑当个勤杂工还算凑合,上台会盟就别想了。于是周成王安排楚国和鲜卑的使者替大伙儿看守祭祀的火堆。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鲜卑为鲜牟之讹,参与岐山大会的乃鲜牟国。比方,明代《四部丛刊》中的本篇《国语》就写作“鲜牟”。说到底,究竟是鲜卑还是鲜牟在替诸侯做苦工?引证《左传》和《史记楚世家》,此处当为东夷鲜牟国。
所以,鲜卑源自东夷尚有鲜牟存疑。我们不能根据某个版本的《国语》就断然主张,先秦时期已存在鲜卑民族了。
【带钩说】史书里再次见到“鲜卑”,乃战国中后期。
楚辞《大招》有“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等语句。这里的“鲜卑”大概是楚语,东汉文学家王逸解释为长袍上的带钩。《大招》用“鲜卑”形容少女苗条的身姿,类似于“蜂腰玉颈”这样的借喻。
《汉书匈奴传》跟王逸的看法一致,其文出现的“鲜卑”也指胡袍的带钩。老狼以为,上述带钩跟民族没有关系。虽然有人据此结论鲜卑起源,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带钩“鲜卑”与民族“鲜卑”不能混为一谈。二者虽然译音相仿但意义不同。如果生拉硬扯,好比“印第安”等于“殷地安”一样可笑。
【山戎说】东汉经学家服虔也对鲜卑感兴趣,他把鲜卑写成山戎的后代。服虔在编撰《史记注解》时说,“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
山戎是我国北方的古老少数民族,分布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县无终山一带。山戎也称北戎或无终,中原人并不陌生。
山戎与华夏渊源深厚,屡见于先秦古籍。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逸周书》就用“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八个字,描述了两个边塞部族进献动植物的朝贡关系。
春秋时,山戎攻击燕国。齐桓公亲自挥师营救,并在无终山大破敌军。山戎战败后逃散,给我们留下了“老马识途”的成语,以及“无终”这个地名。
尔后山戎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罕有相关记载。不知道服虔定见鲜卑乃山戎的依据,我们很难考证二者的籍裔关系。鲜卑来源山戎是孤证。
【亡徒说】东汉史学家应奉认为鲜卑是长城劳工。
应奉读书一目五行,而且记忆力非常好。有个车匠曾在门口露了下脸,多年后应奉在路上还跟他打招呼----这就是俗语“半面之交”的出处。
应奉向皇帝汇报:“鲜卑者,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汉名臣奏》记录得更加详细,应奉还说:“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应奉不仅记性很好,“鲜卑起源于长城劳工”的结论也令人惊叹。问题在于,鲜卑是个外来音译词,不能用汉语直接诠释。应奉的见解,如同“智利是个智慧锋利的国家”一般滑稽。
应奉的儿子应劭在编撰《风俗通义》时替父亲掩饰了一句,“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士犯罪亡依鲜卑山,后遂无息”。既然“后遂无息”,当然无法延续了。
老狼看了地图,很难想象长城劳工们不南逃故乡,却翻山越岭到北方千里之外的鲜卑山,又变成了“兵利马疾”的鲜卑人。所以,鲜卑源自秦朝苦力之说见仁见智了。
【东胡说】鲜卑源于东胡是现在最广泛的看法,没有之一。
《魏书》、《三国志》、《续汉书》、《后汉书》、《十六国春秋》、《晋书》和《史记索隐》等史书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鲜卑为东胡别种,二者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东胡是生活在燕山南北的游牧民族。战国后期,他们屡屡侵扰燕国。既能不劳而获,东胡人也就无心渔猎了。他们攻城略地,不亦乐乎。不久,燕国使臣秦开来到了东胡。他毕恭毕敬地请求休兵停战,详陈利弊。秦开说得头头是道,并自愿留下做人质;东胡见好就收,暂停进攻。
秦开真的叫秦开吗?太史公避讳汉景帝刘启,把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叫作微子开;或许,秦开原名秦启。秦开的孙子比祖父出名,那便是秦舞阳;多年后,秦舞阳跟随荆轲行刺嬴政。
留质东胡期间,秦开广交朋友。他东看看西瞅瞅,每天都在刨根问底。一段时间之后,秦开不见了。再后来,东胡人被燕军出乎意料地击败。牧民们不得不远离燕山,无奈北徙千里之外。
秦开名为人质,实则借机窥探险要。掌握东胡虚实后,他快马南归禀报。燕国兴师北伐,拓地上千里。获胜后,燕昭王设置了辽东郡。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东胡的苦难还没有结束。接下来,他们惹了最不该惹的人----匈奴。
匈奴也是游牧民族,自称胡人;东胡逃到匈奴以东,因而被中原人叫作东胡。
公元前209年是个篡位之年。长城内,秦二世杀光了兄弟姐妹,夺取了皇位;长城外,挛鞮冒顿(读音:峦低莫毒)射杀了父亲,自立为新一任匈奴单于,也就是冒顿单于。

东胡王见邻居换了头目,便连续提出三个要求:要上一任单于的骏马,要冒顿的女人,要两国之间的空地。老狼不知道东胡王是否健忘:冒顿不择手段地夺权,可以杀妻杀父杀弟弟;你想占他的便宜,那不是与虎谋皮么?飞蛾扑火,东胡王自寻死路。
大祸临头了,东胡王反而沾沾自喜。鉴于冒顿痛快地答应了前两个无礼的要求,东胡王还在妄想土地呢!可土地没到手,等来的却是匈奴的铁蹄。
三十六计之十六,欲擒故纵。《道德经》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冒顿单于假装软弱可欺,暗中扩充军力。待到胜券在握,匈奴突袭东胡。
东胡王完全没有防备,因此干净利索地被消灭了。心惊胆寒的东胡残部向东逃窜,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幸好,匈奴大军掉头攻击月氏人,他们才躲过灭顶之灾。
逃亡者在草原东边占山为王,划地为界。盘踞乌桓山的称为乌桓族,依托鲜卑山的叫做鲜卑族。从此,两个民族先后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上。根据史籍,鲜卑起源东胡是最主流的说法。

那么,这两座山究竟在什么地方?有人考证,乌桓山为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群山;鲜卑山即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格罕山,也叫罕山。
涉及鲜卑起源的还有一座山:大鲜卑山。老狼强调,大鲜卑山与鲜卑山是两回事。
大鲜卑山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山麓,即拓跋部的发祥地。为了垄断鲜卑的称号,拓跋氏特意把自古栖息的地方叫作大鲜卑山。
北魏《魏书》讲,拓跋部的先祖曾经在大鲜卑山开凿太庙。位于阿里河镇的嘎仙洞发现了基本吻合的壁刻铭文,从而证实大兴安岭就是大鲜卑山。
拓跋氏不仅被考据了发源地,还拥有令人羡慕的族谱。《魏书》详细记载了拓跋部的世系更迭,有案可稽。这得归功于成王败寇,胜利者的家谱才能以正史的面目存留。

慕容氏没有完整的族谱。老狼从史籍中整理出《慕容世家谱》,于2006年1月16日发表在“慕容冲吧”,现已流传甚广。老狼会把最终定稿的谱系附于书后,以飨各位朋友。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3)塞漠春秋
东胡败亡后,余部退到乌桓山和鲜卑山一带。他们因山为号,演变为两个族群。相比鲜牟、山戎、匈奴等先秦民族,乌桓和鲜卑非常“年轻”----他们诞生在秦末汉初之际。
乌桓也写作乌丸(丸读音:元),跟鲜卑语言相通、风俗相近。乌桓在南,鲜卑在北;乌桓更靠近中原王朝,因此率先出现在史书上。
东汉初年,全球气候转冷。受其影响,草原植被衰退、畜牧减产。乌桓不得不向南迁徙,逐步接近边塞。鲜卑人也慢慢南移,迁居到饶乐水两岸(今西拉木伦河)。除了凛冽的风霜,匈奴人更不好对付。事大尊强,乌桓与鲜卑皆臣服于匈奴。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的霸主,汉王朝为农耕文化的代表。秦时明月汉时关,胡马偏偏度阴山。匈奴多次侵袭边塞,烧杀抢掠;汉军也深入大漠,彰显“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长城内外,两个恐龙般的庞然大物斗得不可开交。

乌桓和鲜卑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醒,他们一致同意:谁赢就帮谁。故尔,我们既看到“三虏连和,卒为边害”的史实,也能找到鲜卑人欺负匈奴的往事。
当冒顿后裔被汉军揍得焦头烂额之时,精明的鲜卑人发现了绝妙的商机。他们用匈奴人的脑袋向汉朝边吏换取钱帛----后来因为首级太重又容易腐烂,遂改为两只耳朵替代。
据说有些鲜卑人连放牧都不干了,专门攻杀匈奴领赏为生。鲜卑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甚至杀死了优留单于。鲜卑人“取其皮而还”,卖了个好价钱。
匈奴很苦恼。战场上屡败于汉朝、鲜卑又四处偷袭,内部纷争也越来越多。为了首领之位,内讧日益加剧。从兄弟相争到叔侄相残,从五单于之战到十五单于共立,强大的匈奴慢慢衰弱。
天灾与人祸形同兄弟。罕见的暴风雪、蝗灾、旱灾接二连三地席卷腹地,益发使匈奴蒙受巨大的损失。作战不胜、内乱不断、灾荒不绝,败局颓势仿若雪上加霜。战败、内讧、天灾犹如三记重拳,打得匈奴人直不起身来。

公元48年,匈奴分裂成了两部分。
北匈奴被迫退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和金微山(阿尔泰山)一带。公元89年至91年,北匈奴被东汉名将窦宪击破。他们不得不向西逃窜,最后从中国史书里消失了。
南匈奴内附汉朝,进入了长城。他们好比折翅的雄鹰,由高飞的猛禽变成了豢养的家畜。入塞百多年后,挛鞮呼厨泉单于被曹操软禁,部民一分为五被迁到并州各地。
看上去南匈奴名存实亡了,但他们的故事尚未结束。再过一百年,南匈奴会起兵造反;他们将推翻中原王朝,创建了一个新政权。这段故事,老狼稍后会讲。

我们来看看乌桓的结局。
乌桓逐步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他们向汉朝靠拢。东汉把乌桓安置在北方边境,又派军队保护。乌桓乐得背靠坚实的后盾,朝廷也将乌桓当作抵御北虏的屏障。
可当共同的敌人消失后,这样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乌桓不甘心继续做汉室的附庸,遂反复攻扰边塞。东汉护乌丸校尉、边疆各郡太守也频频还以颜色。双方打打和和,乌桓迁居塞内。
到了三国时期,盘踞辽西郡的乌桓最为强盛。曹操亲帅大军千里奇袭,击斩其头目蹋顿单于。乌桓由此一蹶不振,剩下的族裔慢慢融入了中原民族。
鹬蚌相争,获利最大的则是鲜卑人。

匈奴和乌桓相继离去,草原上出现了势力真空。鲜卑人乘虚而入,染指大漠。他们成群结队,从大兴安岭和西拉木伦河出发。他们跋山涉水,甚至不远万里抵达了河西走廊。他们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像浓墨那样渗透了漠原这张宣纸。鲜卑,大漠草原的新主人!
朔漠的游牧民族----包括留下来的匈奴人----不得不依附新来的强者。他们跟鲜卑通婚、归并、混血、融合,繁衍出形形色色上百个部落。譬如,《魏书刘虎传》写铁弗部是胡父鲜卑母的后裔,而拓跋氏则有胡母鲜卑父的血统。胡,匈奴人的自称。
世事变化,盛衰无常。哪怕叱咤风云的匈奴,也不得不改头换面了。加入鲜卑的匈奴人,超过了十万顶帐篷。时间不长,大漠草原的游牧者全都自号鲜卑。
黄头鲜卑入洛阳,赤髯碧眼老鲜卑。我们从唐宋诗词发现,鲜卑人具有黄发、红胡子、碧眼的相貌。《草原文物:内蒙古东大井汉代鲜卑人容貌复原报告》介绍,鲜卑人颧骨宽大、颞线发达,眉弓、乳突和枕外隆凸均比较发达。史书中,一些鲜卑人还被称作“白虏”。
那么,鲜卑是白种人么?老狼不这样认为。
首先依据《中国民族史》,从人种起源和语系划分来看,作为鲜卑的主体----即发源于鲜卑山和大鲜卑山的牧民----并非白种人。其次,不排除有白种人跟鲜卑通婚,或者以鲜卑自称。
因此,当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他们不再是单一血脉的民族。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杂居后的鲜卑类似于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乃我国各族人民的总称,既包括汉族也有俄罗斯族。同理,鲜卑是当时草原上所有部落的统合。
故我们只能说,一些鲜卑人具有白人的显性特征,但并非鲜卑即白种人。
正因成分复杂,鲜卑没有形成集权制度。他们犹如一盘散沙,为了牧场和人口相互攻击;他们各自为政,也没有长远的对外策略。好比,鲜卑诸部跟汉朝的关系就反复无常。他们既抢掠汉地、杀害吏民,也有一百二十个邑落跟中原做买卖。无疑,混乱状态限制了鲜卑的壮大。
东汉中后期,鲜卑历史的第一个伟人出现了。他有勇气更有智慧,他把鲜卑人纠集在自己的麾下,他用联盟吸纳草原各个部落,他控制了广阔的塞北大地,他洪亮地宣告了鲜卑的崛起。
他就是檀石槐。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4)檀石槐
檀石槐诞生在匈奴、鲜卑交替之际。他来自一个普通的牧民人户,完全靠自己一步步出人头地。没有家族势力可以借助,因为檀石槐是个私生子。
檀石槐名义上的父亲叫投鹿侯。从军三年,投鹿侯回家发现多了一个儿子。他怒不可遏,妻子却振振有词。投鹿侯的老婆描述了一个违反生理规律的奇迹:某个白天,她放牧时电闪雷鸣;正当她抬头观看望,有一团冰雹掉进了嘴巴,于是怀孕生子。
这个鲜卑女人的口才肯定比不上汉高祖的妈妈。同样雷电交加,刘媪(媪读音:袄,老妇)跟龙孕育刘邦的故事让司马迁深信不疑,而檀石槐之母连她戴绿帽子的老公也骗不了。投鹿侯不肯“喜当爹”,无奈的女人只好悄悄把儿子送回娘家抚养。
檀石槐自幼在外祖父的部落里长大。在他十四、五岁时,一伙强盗把部落的牛羊抢走了。得到消息,檀石槐二话不说跳上马就追。所向无前,他驱散敌人夺回了全部牲畜。老狼记得,年轻的铁木真也有相同的事迹。只不过铁木真依靠朋友完成了任务,而檀石槐单枪匹马做到了。
勇气是当领袖的基本素质,维护集体财产的行为更受人尊敬。部众格外佩服檀石槐的胆量,于是推举他做了大人----按照王沈编纂的曹魏《魏书》,鲜卑部落的首领称作大人。作为一把手,檀石槐制定了严格的族规。不患贫患不均,这套公平的族规赢得了众人归心。
类似于其他部落,檀石槐也带着弟兄们抢掠汉朝边境,史称“数入塞杀略吏人,无有宁岁”。不同于其他部落,檀石槐慢慢明白:一支支微弱的鲜卑势力只会小打小闹,不能从实质上对抗庞大的汉王朝。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把漠原上的鲜卑人组织起来,拧成一股坚强的力量。
檀石槐把牙帐设在弹汗山(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青山)与歠仇水(歠读音:绰,今兴和县东洋河支流鸳鸯河)之间。此处靠近汉地。他以无所畏惧的决心,想要跟其他部落结盟。然而鲜卑人被汉朝分化,他们要么彼此争战,要么叛降不一。这个愿望还真不容易达成。

檀石槐有自己的办法。首先,他把族规扩展为部族间的法令,对新老加盟部落一视同仁。
其次,鲜卑部落遇到困难的,檀石槐都想法解决。有的缺少食物,那就俘获东边的汙人(《后汉书》作倭人,据《三国志鲜卑传注引魏书》为汙人,汙读音:污),命令他们捕鱼来弥补肉品的不足;有的缺少工具,那就用马匹从汉地换来铁器;有的缺少幕僚,那就聘请流亡的汉人为谋士;有的缺少脑花,一再拒绝加盟,那就只好动武。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就叫智慧。
智勇双全的檀石槐纠合鲜卑人,他用魅力和武力吸引其他部落。好似滚雪球,抱团的鲜卑人越来越多。数年间,草原上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表示服从。
时机成熟,檀石槐宣布成立鲜卑部落联盟。檀石槐颁布律法,无人胆敢违犯;盟主振臂一呼,诸部尽皆响应。鲜卑人聚集在一起,有序地分配领地和牧场。因为减少了内耗,鲜卑渐渐强盛。
接着,檀石槐指挥鲜卑人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抄汉边、北逐丁零。鲜卑部落联盟垄断了从东北森林到西域戈壁的广大地区。牧马人聚沙成塔,鲜卑大一统时代呼啸而来。
根据语言学的音韵嬗变关系,学者朱学渊认为檀石槐系“成吉思汗”的古异音----老狼无法确定这个推断。不过檀石槐团结鲜卑人的杰出贡献,足以比肩成吉思汗的辉煌。
鲜卑部落联盟的辖地实在太大了,“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檀石槐割地统御,把领土划成东、中、西三部分,设置了十二个大帅分别管理。
老狼解释下鲜卑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就知道大帅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了。

【落】鲜卑最小的组织单位叫落。老狼把“落”理解为帐篷,或者是一户人家。
【邑】管理落的是邑,又名邑落。邑落的头目称作小帅。多少落为一邑,中外学者的看法从数十到数千不等。另外,小帅的鲜卑发音可能为俟厘(俟读音:四,古音为伊)。
【部】管理邑的是部,俗称部落。部落的领袖叫作大人。由于部众不等,每部包含几百至几千落。鲜卑兴盛之后,一部往往可以接纳上万落。
当时,大多数鲜卑部落实行公举制。那些有胆识的、有威望的、能够公平处理纠纷的,部落民众就举荐他们为大人。大人亡故或失职,部众再次选举新的大人。
鲜卑部落此前互不统属,大人就是部落的最高首领。檀石槐在大人之上设置了大帅一职,委任实力雄厚的大人管理更多的部落。十二个大帅趁机扩张,他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了,大帅们都听命于檀石槐的直接领导。
鲜卑部落联盟并非合众为一,也没取缔大帅们原有的统治。鲜卑人只是联合起来在贸易、祭祀、军事等方面采取一致行动。我们必须看到,盟主檀石槐是维持部落联盟的唯一纽带。
联盟成立后,大帅们全都决定用世袭取代公举制----从今往后,大帅们只传位给亲戚了。世袭制让一些鲜卑家族得以兴起,他们将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另外在檀石槐死后,鲜卑大帅们又恢复了大人的名号----盖因大帅这个称谓是檀石槐独创的。

那么,大帅的辖区有多广?《三国志》介绍了他们的领地范围:
【东部】从辽东地区到右北平郡为东部,大致为今天科尔沁草原、西拉木伦河中下游与老哈河等区域;东部大帅叫素利、弥加、阙机和槐头,管辖二十多个邑落。
【中部】从右北平郡以西至上谷郡为中部,大概是今天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大草原等区域;中部大帅为柯最、阙居和慕容等,统率十多个邑落。
【西部】从上谷郡以西到敦煌的沙漠为西部,大约即今天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高原等区域;西部大帅乃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和宴荔游等,执掌二十多个邑落。
请注意,在鲜卑联盟的中部地区,有一个大帅名叫慕容。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5)慕容氏的先祖
我们的慕容氏闪亮登场了。
史书上首次见到“慕容”,便是鲜卑联盟的中部大帅。慕容大人能够位列大帅,不仅仅为部族实力的体现。究其原因,慕容大帅显赫的身世也值得考量。
按照《十六国春秋》的注释,慕容大帅的祖先唤作乾归(《晋书斠注》和《述异记》作乾罗)。某天,乾归身穿镶金嵌银的襦铠,骑着有金马鞍、银嚼子的白马,从天而降。鲜卑人以为他是神仙,便推举为君长。当然了,这是典型的始祖神话,寓意君权神授。

草原各地均存在始祖神话,一些传闻相当有趣。例如,拓跋氏讲他们的先辈曾跟天女生子,突厥人更说自己是狼的后裔。这些传闻都不能用现代科学解释,但可以推敲一下渊源。
老狼认为,拓跋氏乃鲜卑与匈奴的后代,所谓仙女姐姐无非某匈奴贵族的女眷;突厥肯定不是狼人,只不过他们把狼作为图腾,然后又神化到了祖先身上。这些传说代表着统治的权威性,虽有夸张但并非无稽之谈。
那么,乾归的传说是真的么?我们需要了解乾归的身份,以及世袭制可能提前吗?
乾归的身份不难揣摩。依据《晋书斠注》,乾归大概出现在东汉初年。从服饰看,他明显是个领军人物。当年,匈奴和乌桓常常被汉朝打得四处逃窜;老狼推测,乾归是个败亡到鲜卑领地的头目。毕竟那时匈奴和乌桓要发达得多,孤陋寡闻的鲜卑往往把他们当成神仙----拓跋氏不就碰到了仙女么?正如玛雅人误把欧洲人看作神灵,鲜卑人也把乾归误为神君。
第二个问题,世袭制度不是檀石槐之后产生的么?
应该说,虽然鲜卑大人多为推举产生,但同样存在着世袭的部落。好比,宇文部便奉行世袭制度。宇文氏乃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私有制的觉悟要积极得多。还有,拓跋部也坚称世系罔替几十辈。诚然,拓跋祖先的数量见仁见智,但我们不能否定其较长的世袭传统。
随着阶级分化和私有制的完善、随着权力与权威的确立,鲜卑大人们都会私相传授。那些由匈奴、乌桓演变而来,或者拥有绝对权势的鲜卑部落,最早形成了世袭制。
是以,慕容部有可能提早实行了亲族传位。乾归被推举做了大人,或许从此给慕容部带来了世袭制度。试想,神君乾归要传位给子孙,部众会不同意么?老狼认为,乾归就是慕容氏的鼻祖。乾归之位一脉相传,直到这位名叫慕容的部落大人。

凭借实力及出身,慕容大人获封大帅的称号。大帅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控制着广袤的草原。鲜卑十二大帅究竟为何许人?事实上,他们的年纪相差很多,阅历各不相同。
为了方便比较,老狼以盟主作为标杆。檀石槐生卒于公元137至181年,处于东汉中后期。
东部大帅素利、弥加、阙机的年纪最轻:檀石槐过世三十多年后,他们仍在请求中原开放边境贸易。另一大帅槐头或出自宇文部,他应比盟主小了二十来岁----老狼以后会说明这个问题。
中部大帅柯最、阙居的事迹不详,而慕容是我们的主线人物。关于慕容大帅的年龄,老狼倾向比檀石槐年轻十岁左右。这样,其后裔的生存年代便跟史书吻合了。
鲜卑联盟里,西部的地盘最广、大帅最多,甚至连盟主的牙帐亦在西部。
假设西部大帅置鞬就是《后汉书》里的鲜卑大人其至鞬,那他早在公元120年便出场了。据载,其至鞬进犯过代郡----代郡恰好属于西部的地盘。所以,置鞬起码年长檀石槐三十岁。
倘若对比宴荔游,置鞬又是年轻人了。如果宴荔游即《册府元龟》里的鲜卑大人燕荔阳,那他远在公元107年就被授予鲜卑王的印绶了。因此荣膺大帅之时,宴荔游肯定为耄耋(读音:帽碟,意为八九十岁)老人了。
西部大帅落罗,老狼猜想乃西晋凉州鲜卑叛将若罗拔能的祖先。果真如此,落罗家族根深叶茂。还有两位大帅,他们泾渭分明:日律不知何许人,推演已有结论。
有学者称,推演跟推寅是同一个人,即拓跋部的推寅;她考据说,推寅叫拓跋邻。依据北魏《魏书》,拓跋邻的孙子生于公元174年,故推演应与檀石槐年数相仿。
综上所述,鲜卑十二大帅,有的饱经世故、有的年富力强、有的轻锐果敢。这帮老老少少要么资历极度深厚、要么家族源远流长、要么实力冠绝一方。

人以群分,一叶知秋。同事们英明神武,慕容大帅也绝非等闲之辈。
慕容带着部众加入鲜卑联盟,注定从此不再默默无闻。但是,中部地区的牧场最小。每当蒙受天灾或者物资不足,慕容部便积极抢劫汉地。这一习性,即使他们入塞后也多年未变。
掠边之举跟盟主的夙愿不谋而合。得到大伙的支持,檀石槐愈发雄心万丈。他率领大帅们频繁地攻打边塞,试图撬动庞大的汉朝。烽火连天,战线跨度长达两千多里。鲜卑人袭击沿边的幽、并、凉三州,烧杀掳掠史不绝书(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当时没有雍州和平州)。
檀石槐攻势如潮,汉王朝穷于应付。桓灵二昏君高高在上,文官如泥,武将如鸡;奈何边陲再三报急,朝廷内外风声鹤唳。哀叹之下,鲜卑从疥癣之疾变成心腹重患。
东汉君臣额外头疼,却又束手无策。来软的吧,无论封王还是和亲,皆被檀石槐拒绝;来硬的吧,数路汉军出塞皆大败而归。其中来自高柳(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汉军遭到了慕容大帅等人毁灭性的打击,他们丢弃符节和辎重仅仅逃回数十骑。

檀石槐高贵冷艳,汉王朝手忙脚乱。面对其咄咄逼人的威势,难怪大文豪蔡邕哀叹“称兵十万才力劲健,兵利马疾过于匈奴”。然而没过多久,蔡邕便长舒了一口气。
正当鲜卑联盟如日中天的时候,死神悄悄来临。
公元181年,檀石槐不幸去世;盟主享年四十五岁,亡故原因不明。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假如再有十年光阴,即便不能媲美成吉思汗,檀石槐至少不逊色冒顿单于。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6)轲比能的雄心
相比成吉思汗,檀石槐仿若无名之璞。他不为世人所知,其鲜卑联盟也寂寂无闻。一来天妒英才,檀石槐过世较早;二来后继无能,其继承者比蒙古黄金家族差太多了。
檀石槐的长子槐枞生性孤傲,做事不得人心。弟弟和连笼络诸位大帅,趁机霸占了盟主之位。然而和连缺少父亲的谦虚和公正,尤其贪得无厌。他嫌常去的汉地油水不足,想要开辟新的劫掠方向。和连孤军冒进,在北地郡廉县(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中弩箭身亡。

两任盟主相继归天,鲜卑人乱作一团。
檀石槐的孙子们为了夺位大打出手,鲜卑联盟渐渐土崩瓦解。长年混战,十二大帅及其后人不再俯首听命。鲜卑联盟分裂成大大小小的集团,一时之间风起云涌。
檀石槐的孙子步度根在争斗中胜出,他控制了联盟的西部地区。东部仍旧被素利等人掌握着,他们各自为政。至于慕容大帅所在的中部,则被后起之秀轲比能霸占了。
轲比能出身一支弱小的混血部落,俗称小种鲜卑。当时该部落还是公举制,刚正勇敢的轲比能被推为大人。一支小部落如何由弱变强?新任大人找到了办法。
轲比能裁定了公平的战利品分配方案,深得年轻部属的信任;他学习汉人的兵法谋略,用军旗和皮鼓号令部众;他招徕中原工匠制作戈矛铠盾,故而部将彪悍好战。令行禁止,上下齐一。几年里,轲比能兼并不少部落,拥有了上万骑兵。凭借武力,他占据了中部地区。
轲比能以檀石槐为榜样,志在翦灭诸部。拿下中部之后,他盯上步度根等人。首先,轲比能袭杀了步度根的哥哥扶罗韩,侵吞了几万人马。其次,他拉拢边塞的乌桓人,借以壮大自己的声威。万事俱备,轲比能发动了统一鲜卑的战争。
公元224年前后,轲比能向西东两部开战。他大举进攻步度根,摧枯拉朽般攻入其领地。势如破竹,轲比能将步度根逼退到雁门、太原一带。随即掉过头,他又去侵犯素利等人。轲比能宣布素利私自卖马到汉地,应予惩罚。鲜卑骑兵风驰电掣,一路杀向东部。
素利可是檀石槐时代的大帅,爷爷辈的人了,照样被追得鸡飞狗跳。慌乱中,素利向中原政权呼救。鲜卑怎么会向中土求援呢?原来,魏帝国已经取代了汉王朝。曹魏政权把主要精力放在西蜀和东吴身上,故对鲜卑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怀柔政策。
魏帝国册封步度根、轲比能、素利、弥加等人为王,希望他们和平相处。然而,轲比能的雄心在于统一大漠,坚决不肯止戈息武。面对素利的告急,魏国出面调停。曹丕又打又哄,这才安抚了双方。轲比能见魏军强大,不得不暂时停下合并鲜卑的步伐。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慕容大帅在哪里?
作为檀石槐的助手,慕容大帅吸纳了许多邑落加入自己。部落得到壮大,部众之多犹如众星捧月。可惜时光荏苒,慕容大帅寿终正寝了。根据史书,鲜卑部落“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慕容部,很可能便来自这位名叫慕容的大帅。也就是说,在慕容大帅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以慕容为姓氏的部落。
如今,慕容大帅的孙子莫护跋继承了大人之位。莫护跋形成了以宗亲作骨干的族群,即慕容氏。以慕容氏为主,聚居在一起的牧人便是慕容部。慕容部在草原上过着信马游缰的生活,天苍草绿、山青湖蓝、碎花遍野、牛羊满地。
可当轲比能崛起后,老牌部落不断受到冲击和打压。相对来说,慕容部的实力已经弱于轲比能。为了避免被其吞并,莫护跋带着部族来到草原东面的饶乐水(即今天的西拉木伦河)。饶乐水是鲜卑人传统的聚居地,慕容部很快安顿下来。

回过头,轲比能继续着任性的征服方式。
公元233年,轲比能找步度根联姻。他巧舌如簧,说服步度根一齐反叛魏国。步度根头脑简单,以为两家结亲就算尽弃前嫌了。二人率众袭击魏国边境,却被魏军击败。在退兵的路上,轲比能凶相毕露。他杀掉步度根,兼并了其部众。
先后得到檀石槐两个孙子的部属,轲比能“控弦十余万骑,从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叱咤风云,漠原的新领袖即将成为第二个檀石槐。
麾下(麾读音:灰)的鲜卑人越来越多,轲比能不由妄自尊大。因此,他与魏帝国的关系也反复不定。双方既有朝贡、册封、互市等往来,也有掠边掳民和兵戎相见的时候。总体说来,鲜卑人再次表现出浓浓的敌意。
战场上,鲜卑骑兵跟魏军互有胜负;政治上,轲比能串通了诸葛亮。蜀军北伐岐山,鲜卑人南下遥相呼应。魏帝国意识到,已经必须解决轲比能了。譬如,才高八斗的曹植用“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幻想方式,暗示曹魏对其恨得咬牙切齿了。

最后,魏帝国耍了阴招。
公元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指使勇士韩龙出塞,前去拜见轲比能。
大帐之内,韩龙突然出手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的亲卫被突如其来的巨变唬住,竟然手足无措。韩龙宣布轲比能的罪行,声明只究首恶不查余党。接着,他让轲比能的弟弟接任大人,令其统率部众。无奈之下,部落耆老只得惟命是听。之后,鲜卑对曹魏俯首称臣。
轲比能及其雄心皆幻化成泡影,鲜卑联盟复兴的筹谋彻底破灭了。大漠一体的鲜卑时代,犹如夕阳一般殒落在草原的地平线。从此,鲜卑各部离散,更有数万人被魏帝国迁徙到西北用以防范蜀汉。史书记载,“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
同时,一些鲜卑家族即将兴盛。他们会把波澜壮阔的鲜卑历史,带向群星辉映的璀璨时代。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7)西拉木伦河
轲比能覆灭了,慕容部乐得逍遥自在。他们在饶乐水两岸放牧,尽情修生养息。
饶乐水也称弱洛水,现在叫西拉木伦河。西拉木伦是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江河(西拉为黄色,木伦是大江)。饶乐水在古书里写作潢水,恰巧印证了上述说法。西拉木伦河在峡谷和平原中穿行,中下游富含泥沙呈现黄色。

饶乐水两岸是鲜卑族传统的聚居地。来这里不久,慕容部的大人莫护跋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儿子木延有了男性后代。因为这是莫护跋的第一个嫡孙,木延请父亲为婴儿取名。望着缓缓流去的河水,莫护跋用“黄色”为孙子命名:奕洛韩。
为什么说奕洛韩即黄色?这是老狼根据阿尔泰语系的音韵嬗变而得出的推论。
阿尔泰语系由蒙古语和突厥语等构成。查阅资料,饶乐水的古蒙语发音为sarakha。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词,sarakha不仅仅为姓氏,同时也是地名。
譬如,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有个亚裔教授姓Sarakha;俄国画家尼古拉罗维奇描绘了一位叫Sarakha的西藏喇嘛。里海岸边的卡尔梅克共和国是蒙古人缔造的俄罗斯加盟国,该国图格通市以西有个Sarakha的小镇;泰国东北的玛哈沙拉坎府(Maha Sarakham)盛产黄色的岩盐,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有个信仰佛教的村庄叫Sarakha。
上面的例子说明,sarakha本身有明确的词义。也就是说,饶乐水的古译音sarakha也有特定的意义。那么,它的词义是什么呢?饶乐水是黄色的河,因此sarakha即黄色之意。
蒙古史学家沈曾植说过,蒙古语的部分词根来自古代鲜卑语,二者相去无几。老狼注意到,奕洛韩与sarakha的发音很相似。如果把两者关联,不难猜想奕洛韩为黄色。

孤证难以服人,老狼再提供一个佐证。
我们先看看三个前提:
首先,把《十六国春秋》、《魏书》等史籍所载的鲜卑语跟古突厥语进行对比,书中的人名及代名词几乎完全相同。故,鲜卑语和古突厥语有类似的名词词根。其次,在叶尼塞河与鄂尔浑河谷附近,考古学者发掘了公元八世纪的突厥语石碑。经考证,古今突厥语的变化有限。再者,维吾尔族属于突厥语系民族,说现代突厥语。
通过上面的关联,我们可知:鲜卑语跟维吾尔语也有近似的词根和音韵。那么,黄色的维语发音为sirik,这跟奕洛韩有关系吗?有!慕容奕洛韩在《晋书》里叫作慕容涉归,他们是同一个人。由此看来,涉归也即黄色之意。所以,老狼推断奕洛韩的本名是黄色。
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个汉语译音?要知道,奕洛韩是《魏书》和《宋书》的叫法。老狼猜想,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朝代的汉字注音可能产生了差异。

我们还能再进一步推测。
有学者研究,蒙古语跟维吾尔语在发音及语法规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两者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同音词。
老狼发现,蒙语sarakha与维语sirik非常相似。二者都有黄色之意,除了最末一个音;史书里的奕洛韩即为涉归,它们其实也只差一个音。
也就是说,倘若我们把kha去掉,并忽略汉语注音的偏差,那么西拉、弱洛、饶乐、奕洛、涉归就指向同一个阿尔泰语系的词根了----黄色。问题在于,kha是什么?假如把它写成可汗,大家就明白了,鲜卑语君王。
有趣的地方来了。会不会慕容涉归本来就叫奕洛,韩是他的封号呢?我们从史书中看到,慕容涉归确实被晋朝封为鲜卑单于----单于是匈奴语君主之意。
单于跟可汗的分别,不仅仅是匈奴和鲜卑的语言差异,也是二者统治草原的划分点。鲜卑取代匈奴后,牧民们改变了叫法,可汗的称谓渐渐风靡大漠。
或许,中原王朝并没有搞清楚二者的区别;朝廷仍旧一股脑地“单于来单于去”,并把鲜卑称号当作人名载入史书。
老狼揣测:鲜卑人接受朝廷的单于之封,但在部族内自称可汗。奕洛韩,实则对人物功勋的评价。在出生的时候,这个人就叫奕洛或涉归,正是史书里的慕容涉归;后来获得了尊号,他便成了奕洛韩。
综上所述,莫护跋之孙名为黄色,而且奕洛韩可能是个尊号。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涉归,继续来看看莫护跋的故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跟涉归碰面。

含饴弄孙(饴读音:疑,麦芽糖),莫护跋喜滋滋地眺望着饶乐水。
河水在草原中自由地流淌,滋润着两岸的生灵。每年暮春,鲜卑各部都在此汇合,并举办盛大的集会。河岸边,歌声响彻云天;毡包如珍珠,人流如潮水。少年们在河边举行成年的礼仪,青年男女则忙着敲定终身大事。大伙儿围着篝火欢歌劲舞,畅饮达旦。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气候慢慢发生了变化。
公元三世纪属于全球寒冷干旱期,严寒和风沙不断吞噬着草原。能够放牧的地方越来越少,畜牧业受到极大的影响。饥寒交迫,越来越多的鲜卑人赶着牛羊向南方迁移。
公元230年前后,莫护跋也带着部族离开了饶乐水。他们南下渡过乌侯秦水(今老哈河),进入了魏帝国辽西郡的塞北地区。
这是一片新天地,这是华夏政权的边陲疆域。为了生存,慕容部主动接近了农耕民族。
在这里,慕容氏的命运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8)司马懿,还是公孙渊?
就在莫护跋往辽西塞外赶路的时候,孙权称帝了。
魏、蜀、吴的君主皆已即位,标志着他们形成鼎足之势。三个帝国各占天时、人和与地利,瓜分了东汉王朝最后的固定资产。慢着慢着,我们还漏了一个地方政权----辽东公孙氏。
公孙氏垄断辽东,已经祖孙三代了。他们名义上依附曹魏,小心翼翼地保全着地盘。当莫护跋抵达辽西塞外之时,辽东那旮旯的霸主是公孙渊。
公孙渊为人如何?老狼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反复无常。
公孙渊自认为外交高手,能把吴魏两国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是考核能力的一道试题。手段玩得好,那叫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玩得不好,那叫出尔反尔、首鼠两端。
显然公孙渊没有玩好,他向两个帝国轮流投靠、叛变、再投靠、再叛变。这让孙权火冒三丈,也把魏明帝气得要死。
公元237年,公孙渊不玩了。他干脆设置文武百官,自称燕王----独立了。公孙渊给边塞附近的鲜卑人封官许愿,希望他们大力骚扰魏国的边境。公孙渊的想法很天真,可鲜卑人不傻。没事招惹魏国干嘛?轲比能刚死,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鲜卑人不愿当枪使,这个抉择是明智的。第二年,魏帝国四万大军杀到辽东,主帅乃司马懿----他刚刚在五丈原累死了诸葛亮。
公元238年的仲夏,慕容部的莫护跋绞尽脑汁。他面临着四个选择,每一个都有可能改变自己及部族的命运:
第一,接纳司马懿的征召,跟随魏军攻打公孙渊;第二,领受公孙渊的鲜卑单于封号,断司马懿的后路;第三,隔岸观火,等双方分出胜负再介入辽东战局----不过此举将失去胜利者的信任,搞不好还会引火上身;第四,我是鲜卑,关我屁事。
几番深思熟虑,莫护跋不想置身事外。那么,最好在一二之间做个取舍。
司马懿,还是公孙渊,究竟选谁呢?这道选择题并不简单。要知道,魏国不是没有攻打过公孙渊;打过,还打了两次,但魏军都没占到一丝便宜。公孙渊兵多将广,主场作战。从当时旁观者的角度,胜负绝非一目了然。
莫护跋很快厘清思路并做出了决定,跟从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理由很简单,老虎带着几只豺狼,肯定打赢土狗及一群野羊。这个决策改变了游牧小部落的宿命,慕容鲜卑从此上了司马家这条大船。风雨同舟,两者将逾越百年。
<img original=http://img3.laibafile.cn/p/m/314164740.jpg>
燕魏战事一触即发。尽管对手是司马懿,公孙渊不肯束手就擒。辽东兵马在辽河边构筑了二十多里的防线,负隅顽抗。
司马懿声东击西。他一边假意攻打辽河,一边亲率主力扑向公孙渊的老巢----辽东郡的首府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
辽河守军慌忙回援,却直接钻进了司马懿的伏击圈。这招“攻其必救”包含了调虎离山、围魏救赵、以逸待劳等多种策略。辽东军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这就是老江湖与富三代的差距。
莫护跋也没闲着。
游牧民族的骑兵一向很厉害。俘虏乌桓后,曹操组建了号称天下名骑的乌桓突骑。所谓突骑,就是用来冲锋陷阵的骑兵;后来还出现了具装突骑,也就是更有贯穿力的重甲骑兵。
鲜卑的骑术不弱于乌桓,莫护跋肯定不止是后勤大队长。老狼推测司马懿会用鲜卑人打头阵,一来发挥骑兵的威力,二来试探下辽东军的虚实。
鲜卑铁骑如利剑出鞘,莫护跋直插辽东军;来去如风,鲜卑人快速把敌军分割包围。骑兵使用得当,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厮杀中,莫护跋还碰到了远方的战友----高句丽人。
高句丽(句读音:钩)是中国古代的一支少数民族,居住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数百年后,他们迁都平壤,最终被唐朝大军灭掉了。
现任高句丽王叫作东川王,他们一家子被公孙氏欺负得够呛。东川王的叔叔受公孙渊祖父唆使,一度举兵叛乱。东川王的父亲则被公孙渊父亲攻破城池,吓得落荒而逃。高句丽跟公孙政权可谓世仇。东川王派兵响应,趁机报仇来了。
慕容部与高句丽并肩作战,这大概是二者仅有的一次携手破敌。今后,慕容氏将跟高句丽刀兵相向。他们一百六十多年的恩怨,自此展开。
然而,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都帮着魏帝国;公孙渊也有帮手,这就是扶余人。扶余也称为夫余或夫馀,跟高句丽同属一个民族。还记得檀石槐强迫一些人捕鱼吗,他们就是扶余的族人。
扶余在东北建国已经四百多年了,源远流长。扶余王跟公孙氏通婚,两家是亲戚。尽管扶余人全力支持公孙渊,但那点微薄的力量不足以改变局势。多年后,扶余的结局比较悲催。他们两次被慕容氏灭掉,又两次复国,最后却被高句丽吞并了。
闲话稍提,我们回到战场上。在慕容骑兵的协助下,司马懿击溃辽东军。野战获胜,魏军把襄平城围得严严实实。谁知风云突变,狂风暴雨袭击了当地。无论电闪雷鸣还是刮风下雨,魏兵一步不退。雨季过去,魏军造土山、挖地道;他们楼车射、冲车撞,夜以继日地攻城。

公元238年的农历八月,襄平城破。公孙渊父子慌忙逃窜,但被轻骑兵追上杀死。魏军屠城,杀掉了近万人。他们把尸体堆积在一起,筑成京观----京观就是大型坟墓。
老谋深算,司马懿轻松搞定辽东。出发前,他就对战事成竹在胸,并制定了征程时间表。在大师面前,公孙渊仿若按剧本演戏;依照司马懿的指引,公孙氏一步步走向灭亡。战后,辽东地区的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一个接一个被魏帝国纳入版图。
在玄菟郡,魏兵搜到了扶余王寄放的玉棺材。里面有玉璧、玉圭,以及汉朝赐予扶余的“濊王之印”。扶余王肯定怀念这口玉棺材了----由于害怕魏军报复,惊恐之下他敏捷地归天了。扶余大臣们拥立其子为王,不敢再跟魏帝国闹别扭。高句丽报了仇,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当然了,慕容氏得到了封赏。
很明显,司马懿对莫护跋非常满意。他奏请朝廷,封莫护跋为率义王。此前,轲比能被封为附义王,素利受封归义王。率义王则是魏国对塞外民族的最高奖赏,只授予有战功的部落首领。老狼相信,莫护跋肯定还获得了一方“魏鲜卑率义王”的驼钮印章。

不仅如此,慕容部还被允许从辽西塞外迁徙到辽东郡居住。入塞,是农耕民族对游牧人的安抚和庇护。入塞,是游牧民族对农耕者的认可与归附。再有,莫护跋迫于无奈也想搬迁。辽西塞外的鲜卑部落有钱又任性,慕容部惹不起。这个部落是谁?老狼先卖个关子。
莫护跋带部族进入了边塞,在辽东郡的棘城以北居住(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
在此,慕容氏即将谱写波澜壮阔的华彩乐章。从此,辽东成为慕容世家的龙兴之地。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9)慕容姓氏的由来
偶然得知,贺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贺得姓于东汉安帝年间,算起来不到一千九百年的历史。相对而言,慕容是个更年轻的姓氏,比贺姓至少还要晚几十年。
慕容姓氏究竟如何得来?其中有很大的争议,老狼尝试说清楚个中缘由。

【慕德继容】
《晋书》讲述慕容氏乃有熊氏黄帝的苗裔,因仰慕天地二仪之德,继承日月星三光之容,故姓慕容。此说法早在元代就被学者胡三省质疑,认为是慕容氏发迹后的附会。
老狼也觉得此说形而上学,纯粹是为了诠释慕容二字特意生造。在慕容世家的历史中,看不出他们对日月星辰有异常的崇拜行为,也没有发现他们涉及慕德继容的相关言语。况且,慕容很有可能乃鲜卑语译音,不能用汉字意义解释。故,因缺少关联证据,此说存疑。
【步摇谐音】
有人考证,古语中b与m发音可以互通。他举例说,唐朝把吐蕃大臣 zhang btsan ba译为“尚结息赞磨”,通过最后一个字的嬗变得出此结论。老狼以为,这个看法或许对查证慕容根源有些帮助。
日本人白鸟库吉用比对办法,考证“慕容”为满语bayan,意为富裕。台湾学者刘学铫强调bayan为伯颜,系突厥语头目;他推断慕容先祖以伯颜为氏,音讹慕容。如果b和m可互换,以上说法则更为可信;但在证明鲜卑语义符合史实之前,他们的见解仍然只是一种推论。
最流行的谐音观点,莫过于慕容姓氏起源于步摇。

步摇是一种有垂珠的金首饰。女子在发髻上插上步摇,“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秀领,微步动瑶瑛”,极尽美感。步摇冠则是一种有垂饰的高冠,用于束发固髻和修饰仪表。冯素弗墓中有步摇冠的实物。西汉酷吏江充痴迷步摇冠,竟然不顾朝廷礼仪戴着去见皇帝。

《晋书》记载,莫护跋也喜欢步摇冠。他见北方士人大多戴步摇冠,也学着扎起头发插上发冠。别的部落看见了称他为步摇,后来音讹为慕容。
原本,这个说法很荒诞。
莫护跋迁徙到辽东后仍旧过着游牧生活,生活习俗并无太大的转变。鲜卑人对步摇也绝不陌生,游牧民族也有许多步摇头饰。

起初,老狼以为有人编造传闻嘲笑少数民族孤陋寡闻。可有些学者觉得慕容得名于步摇冠,也不能一概否定。譬如,已故历史学家陈连庆在其著作中论述步摇音讹还是有可能的。
慕容与步摇的读音在当今中国差异很大了。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却保留着这两个词的古音。慕容日语发音为boyo,步摇日语读作hoyou。慕容的日语拟音,居然跟汉语步摇非常近似。这或许是音调巧合,或许表明它们确有渊源。
慕容是否真的为步摇谐音?这个话题已经扑朔迷离了。胡三省等人反对,也有学者支持。公正地讲,史书中的提法自有来源;但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老狼对此说存疑。
【莫护音讹】
国学大师吕思勉提出,慕容二字跟莫护跋有很大关系,乃莫护的转音。历史学教授罗新同意这一推论,认可慕容是莫护的音讹。这种说法还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他们都认为莫护音讹较步摇更为合理。
《太平御览》记载“慕容廆曾祖父慕容跋,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好之”。此处直书莫护跋为慕容跋,似乎正符合莫护音讹之说。
可是,西北大学的高然发现,慕容跋当为慕容莫护跋的简称。这是依照鲜卑改姓习俗而省略称呼的缘故;并且《太平御览》是孤证,其他史籍在此处统统写作莫护跋。
倘若使莫护音讹成立,还有一个问题尚待解决。《魏书》讲宣帝时期就有慕容了。《魏书》的宣帝为拓跋推寅----历史学博士李海叶考据其实为推寅的后人献帝邻。献帝拓跋邻大致生活在公元二世纪中期。
换句话说,最晚在二世纪中叶就出现慕容了。这个时间远远早于莫护跋的时代。
【中部大帅】
公元二世纪中期,正好是檀石槐部落联盟的初期。鲜卑联盟的十二个大帅里,有人名叫慕容----正是我们熟悉的慕容大帅。据王沈《魏书》记载,部落联盟之后“大人世袭,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慕容大帅的子孙掌控着部落,也应以他的名字为姓,最后演变成慕容部。
关于慕容起源的史籍里,王沈的《魏书》成书最早,并且很系统地介绍了鲜卑等少数民族,其可信度较高。所以,慕容得姓于鲜卑联盟的中部慕容大帅,这是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认识。
老狼也相信,慕容姓氏来源于这个名叫慕容的中部大帅。
【其他说法】
关于慕容氏的出处还有很多观点。例如,慕容源自慕容廆、慕容是木伦(江河)的谐音、慕容有独角兽的含义、慕容为蒙古语狐狸等等。此类看法见仁见智,老狼不再赘述。
其中有个特立独行的主张,认为慕容乃寺庙命名。
老狼发现,这个误解源于殿本的《魏书》。所谓殿本,就是武英殿刻本。它在记录中部大帅时写作“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这句话被臆断为“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
这样断句肯定不对。
联系上下文,东部与西部大帅皆为数人,中部怎可能只有一位大帅。历史学家马长寿更指出百衲本的《魏书》把慕容寺写为“慕容等”,与后面的西部大帅“宴荔游等” 互相对应。百衲本又叫配本,是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籍。
此外我们再来看一看,那时的草原上可否有寺。
汉朝时,祆教(祆读音:先,拜火教)与佛教分别传入西域和中土,但尚未在大漠草原兴起。当时鲜卑人的信仰是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以祖先祭拜、自然敬拜和图腾崇拜为宗旨。萨满巫师用口传身授的方法嬗递职位。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书典籍,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没有统一的宗教教义,甚至没有固定的创始人,因此也没有寺庙。
汉朝书中的寺,意为官署。譬如太常寺、光禄寺。同时代中原政权督抚少数民族的机构有鸿胪寺、护匈奴校尉、护乌丸校尉等。朝廷的衙门当然不会设置在塞外草原上;檀石槐亦不会允许卧榻之侧有汉朝的官署。
因此在当时,肯定不会有一座叫慕容的寺庙或官衙。慕容寺乃慕容等的笔误,正确的断句应为“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所以,寺庙之说不成立。
综上,老狼归纳下慕容氏的由来。
关于慕容先祖最早的记录为东汉初年的乾罗,乾罗的后裔担任檀石槐部落联盟的中部大帅。这位名叫慕容的大帅,成为了慕容氏的滥觞。他的子孙以其名字作为族名和姓氏。
慕容大概成姓于公元160年前后,距今只有一千八百多年。故而,《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描写赵云枪挑魏将慕容烈,这不符合史实。那时候,鲜卑慕容还在草原上奔波呢。
慕容是中华民族最年轻的姓氏之一。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第二章 乱世枭雄----霸业的奠基者
(10)东征高句丽(上)
搬到辽东没几年,莫护跋就逝世了。
莫护跋是位有魄力的智者,也是慕容世家第一位值得纪念的先祖。他审时度势,把部族带出兵燹困境(燹读音:显);他深谋远虑,又积极投靠司马懿。莫护跋的丰功伟业更在于迁居辽东,他是慕容郡望的创立者。
莫护跋的儿子木延继承了大人之位,木延带着氏族在辽东游牧骑射。
公元244年初秋,一支魏军路过慕容部的领地。细查旗号,这是幽州的部队。公孙渊覆灭后,辽东地区归属幽州管辖。幽州刺史,正是最高军政长官。
还记得么,前任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了轲比能。现任刺史毌丘俭也是一个牛人(毌读音:贯,毌丘是复姓)。他曾跟随司马懿参加了辽东战役,累积战功封侯。
倍道兼程来到辽东,毌丘俭想起了以前的战友率义王。于是他召见慕容部的头领,要求随军出征。木延询问敌人是谁?毌丘俭宣布戡乱高句丽。

辽东战役打垮了公孙氏,高句丽趁虚独霸一方。东川王不仅欺负扶余等少数民族,对辽东郡也垂涎三尺。高句丽攻打西安平县(今辽宁省丹东市),试探魏国的态度。
为何选西安平县?因为此地扼守鸭绿江的渡口。一旦占领西安平县,高句丽便可阻断辽东至朝鲜半岛的通路。这样一来,位于半岛北部的乐浪、带方两郡便孤悬海外了。
说干就干,高句丽强占了西安平县。

胡作非为,激怒了魏国。历史中,曹魏政权一直很强势,岂容番邦在太岁头上动土。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幽州军奉命前来平叛。毌丘俭拉拢慕容鲜卑,要求木延出兵。
略加思索,木延同意参战。毌丘俭大喜,立即封木延为左都督,并报请朝廷加爵为左贤王。
左都督是行军打战的指挥官,表明木延归属魏军的战斗序列。
左贤王是匈奴和乌桓的贵族称号,仅次单于为二把手。毌丘俭的另一个身份为护乌丸校尉,负责管理边境的少数民族事务。所以,他有权请求敕封木延为左贤王。
木延这个二把手,隶属乌桓单于寇娄敦的麾下。寇娄敦定居幽州右北平郡,被魏国封为讨寇将军。此番他跟随毌丘俭来到辽东,准备教训高句丽。
山雨欲来风满楼。东川王大惊,连忙放弃了西安平县。毌丘俭不依不饶,下令继续攻打。
幽州军共有步骑约一万人,由七支部队组成:毌丘俭的直属战队,本地辽东、玄菟、乐浪和带方四郡的兵马,寇娄敦的乌桓突骑,以及木延的鲜卑骑兵。
万事俱备,尚缺一些粮草。毌丘俭命玄菟太守王颀(颀读音:齐)向扶余国要军粮。扶余权贵派人到郊外迎接王颀,如数提供军粮。
公元244年农历八月,金风送爽。幽州军厉兵秣马,从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东川王亲率两万步骑至沸流水(浑江支流富尔江),在梁口迎战魏军(今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大泉源乡江口村)。

战役的胜负没有异议,过程却有两种说法。
《三国志》记载:“(毌丘俭)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一句话,东川王连续战败并逃走。可是《三国史记》持另一种看法。需要说明,《三国史记》跟《三国志》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一部记述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个国家的朝鲜史书。而且,《三国史记》比《三国志》晚了八百多年。
《三国史记》记载:“魏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将万人出玄菟来侵。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余级。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不如我之小兵;毌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王以一千余骑,奔鸭渌原”。
朝鲜史书处处模仿《三国志》,还把魏军说得非常励志:一万兵马损失过半,然后他们背水一战,杀掉一万八千敌兵,打跑了东川王。无论史实怎样,东川王的狂妄和惨败跃然纸上。
老狼说一说毌丘俭的秘密武器,即上文转败为胜的方阵。
此方阵不是长矛如林的马其顿方阵,而是中国古代特色的车阵。守军把战车围成屏障,用弓弩和长枪刺杀来犯之敌,再放出骑兵追杀溃军。一百七十多年后,南朝的刘裕把这种阵法玩到了极致,步、骑、车、船多兵种配合,可以击败十倍的敌军。
言归正传,幽州军与高句丽在梁口决战。毌丘俭以方阵迎敌,把东川王杀得大败。老狼相信,木延的鲜卑骑兵发挥了追击作用。东川王率少数残军渡过鸭绿江,逃往南沃沮(今朝鲜东北部)。幽州军趁势包围了高句丽的丸都城(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的丸都山城)。
丸都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山下不远处是高句丽的府都----国内城。两城互为犄角,彼此援助。和平年代,贵族与百姓住在国内城;战争时期,全民搬入丸都城。多年前,国内城曾被辽东公孙氏攻破,城中人麻溜地逃往丸都城避难。

听说魏军杀来,群龙无首的高句丽人又躲进了丸都山城。山城筑有宫殿、兵营、仓库、水池、点将台、烽燧和关隘等等,真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路难行,幽州军必须用长绳把战车和战马拉上山。丸都难破,幽州军围城月余没有进展。十月的某天,偶然见西北陡峭而守兵不多,毌丘俭心生一计。
他一面佯攻山城正门,一面选派士兵偷偷爬上西北峭壁。敢死队杀散守军打开城门,幽州军内外夹攻占领了丸都山城(在此,谨向用同样方法血战张古峰的抗日英烈致敬)。
毌丘俭俘获了八千高句丽人。他效仿司马懿屠杀了数千人,又把剩下的数百户押回了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起初,高句丽大臣得来苦苦相劝不要侵犯魏国。东川王不听,得来悲愤自杀。毌丘俭网开一面,命令不许骚扰得来的坟墓及家人。幽州军在丸都城驻扎了半年多,穿壁引水、整顿休息。
公元245年农历五月,毌丘俭率木延等诸将凯旋。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11)东征高句丽(下)

然而,战事还未结束。
先前,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随毌丘俭出征。朝鲜半岛中部的百济国见两郡空虚,趁机掠走了一些居民。刘茂回来后很生气,遂与弓遵一起攻打高句丽的属国岭东濊貊(读音:惠末,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岭东即今朝鲜妙香山以东)。
这次军事行动造成了三个结果:第一,岭东濊貊的不耐侯降服,开始向魏国称臣朝贡;第二,百济立即归还了抢去的全部百姓;第三,东川王如惊弓之鸟一样从南沃沮逃往北沃沮(今图们江以北的俄罗斯远东地区)。

公元246年农历二月,仲春时节杏花开。毌丘俭获知东川王的去向,吩咐玄菟太守王颀追击。王颀(颀读音:齐)再次带队经过丸都城,然后转向东北直达北沃沮。
面对一望无际的沧海,王颀询问当地的老人:“大海东面还有人吗?”
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啊!有啊!那年有个渔夫出海被风浪吹走了,十多天后漂到了一个小岛。岛上的人说话听不懂,却在七月份把小女孩丢进海里。后来,也曾有小船随海浪漂来;里面有个人,讲奇怪的方言。好笑的是,他的脖子上有张脸。因为不吃我们的东西,他饿死了。”
对照地图,老狼估计沃沮渔民漂流到了日本海;他运气好,碰上了渡岛虾夷(日本海里的古代土著)。至于夏天人殉的习俗,大约是在祭祀海神。
漂来的人脖子上有脸,或为某种纹身。《三国志》说倭国“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今倭人好沉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纹身在日本一脉相承,至今仍被崇尚。
那么,东川王呢?东川王一溃千里,王颀追赶不及。《三国史记》讲,高句丽人以诈降计行刺魏将,打败了追兵。老狼认为这就不可信了。
首先王颀本人不可能被杀。稍后他改任带方太守,甚至作为天水太守参与了十七年后的灭蜀之战。王颀颇为长寿,官运亨通到了晋朝。
其次,假设王颀的部下被杀,那么远道而来的魏军岂肯善罢甘休?王颀继续向北追赶东川王,一直追到了肃慎的疆界(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如果发生敌情,他怎会半途而废呢?事实上,王颀四处打探,正愁没有高句丽人的消息。
找不到东川王,王颀只得领兵回玄菟。路过丸都山城的时候,他刻碑纪功。历经一千六百年的悠长岁月,这块石碑于1906年在吉林省集安被发现。可惜石碑残破不全,仅存了上半部。石碑被命名为毌丘俭纪功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毌丘俭纪功碑正面镌刻隶书汉字,端庄厚重、刻工精细、古朴遒劲(遒读音:球)。根据碑文,慕容木延可能担任魏国的威寇将军、都亭侯;如若属实,这将弥补史书的缺漏。残存的碑文还记载:正始三年高句丽反,五年督七牙门讨句丽,六年五月旋师。

然而毌丘俭班师后,战争并未停止。
魏军还攻打了高句丽的属国不耐城,逼降了不耐候;第二年正始七年,王颀又穷追东川王到了北沃沮及肃慎疆域。铭石刻碑完毕,王颀返回了玄菟郡。至此,东征战役彻底结束。
公元244至246年的毌丘俭东征,由梁口丸都战役、二郡伐濊貊、穷追东川王三部曲组成。
毌丘俭东征是稳定东北边陲的有力举措,魏帝国及时消弭了潜在的危害。此后几十年,高句丽再不敢入寇辽东了。
岭东濊貊的不耐城原为西汉的临屯郡,一度被中原所废弃;东征之后,该地重新划入乐浪郡和带方郡的管辖。魏帝国的势力远达朝鲜半岛中部,以及今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
征东战役后期,魏军在不耐城、肃慎南界、丸都山城刻石铭功。目前仅有丸都山城的半方石碑被发现,朝鲜妙香山、俄罗斯边疆地区的两块石刻一直杳无音讯。

老狼再说说三位主角的归宿。
东川王小心翼翼地返回丸都城,但见残垣断壁。他修复山下的国内城,勉强居住。两年后,高句丽王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东川王的野心不小,但能力有限。他自取其辱,最后凄凉地落幕。
在东川王病死后的第七年,毌丘俭在淮南举义。他忠于曹魏,坚决反对司马氏篡权。可惜对手太强大,毌丘俭兵败被杀。壮志未酬,一颗将星轰然坠地。
慕容木延参与毌丘俭东征,加强了同中原政府的联络。他不仅巩固了双边关系,更呈现出积极介入辽东事务的姿态。木延用实际行动宣告,慕容部是辽东地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在此之后,慕容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史书上。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12)东夷校尉与东北三族
木延东征回来后,辽东发生了两件大事----它们直接影响着慕容部与魏国的隶属关系。
首先是行政区域的变化。
魏国把辽东郡沿辽河一分为二:辽河以东改称辽东国,治所在襄平不变(今辽宁省辽阳市);辽河以西新设昌黎郡,治所在昌黎县(今锦州市义县)。慕容部等入塞鲜卑在昌黎县游牧,属于幽州昌黎郡管辖。所以,我们称之为昌黎郡的慕容部了。

其次是组织机构的变化。
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管理,魏国开设了一个新的外务单位----护东夷校尉,简称东夷校尉。
东夷校尉管理少数民族,其职责包括接纳贡奉、册封首领、批准互市交易、以及保护归附部落等事务。作为对接边境民族的窗口,东夷校尉不仅为行政机关,更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机构。东夷校尉有兵权,这点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
东夷校尉乃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官秩(官员的俸禄)等同并州的护匈奴中郎将、幽州的护乌丸校尉、凉州的护羌校尉,但官职小于护匈奴中郎将。东夷校尉以武力威慑边夷,谋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胡萝卜加大棒,当说理不管用时也只好动手。
东夷校尉驻守襄平,乃慕容氏打交道的主要对象了。实际上不止鲜卑,东夷校尉管辖东北三大古代民族----东胡、肃慎和濊貊。老狼简要说说他们的情况。

【东胡】东胡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被匈奴击败后分解为乌桓与鲜卑。
二者有少量的农业,也会酿酒。妇女能够在皮革上刺绣,编织毛料品。男人可以制作弓箭和马鞍,冶炼铜铁做兵器。乌桓与鲜卑的陋习乃娶后母为妻,并与寡居的嫂子私通。他们的毡房向东开门,面朝太阳。人死后,他们用棺木收殓尸体;二者皆存在悲哀哭泣的丧礼,下葬时却歌舞相送。同商朝一样,东胡有殉狗的习俗。
乌桓南下进入塞内,鲜卑人占据了漠原。乌桓败给曹操,终至湮灭;相反,鲜卑越来越兴旺。魏晋时期,鲜卑分成三大部分:东边以慕容氏、宇文氏和段氏为主;中部是从大兴安岭走向漠原的拓跋氏;西面乃盘桓河西一带的秃发氏、吐谷浑、乞伏氏等部族。
东夷校尉管理东部鲜卑,主要同慕容、宇文等大小部落交涉。
东胡之后,还有柔然、契丹、室韦、蒙古等民族能够追溯至鲜卑。

【肃慎】肃慎善于射猎和捕鱼,也有一些畜牧业。
尽管活动在长白山至黑龙江下游地区,但肃慎很早就跟华夏文明交往了。《竹书纪年》告诉我们,远在舜和禹的年代,肃慎便向中原进贡楛矢石砮了。
楛读音“胡”,就是盛产于东北的桦木。桦木树枝硬而直,是做箭杆的理想原料。肃慎人更用一种轻质黑石磨成箭头,并以此进献。直到清代,桦木箭仍是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献给朝廷的例贡。肃慎弓矢了得,就连孔子都知晓这个远离中土的民族。
《国语》说有飞鹰跌落在陈惠公的庭院里,身体还带着桦木箭。陈惠公非常诧异,便请教孔子。孔子说大鹰来自遥远的北方,身上残留的乃肃慎族的箭杆。
肃慎生活在森林湖泊地带,以狩猎和渔业为生。当食物不足时,肃慎人也会坐着船只,沿江而上去抢劫。上游的沃沮人瞧见江中木船,便吓得往山洞里躲藏。当东夷校尉出兵调节时,肃慎人早顺流而下无影无踪了。
肃慎的后人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一系。
【濊貊】濊貊也称为秽貊,分布在松嫩平原至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被檀石槐抓去捕鱼的部落,便是秽人。除渔猎之外,濊貊还有中等规模的农业发展,因而人口最多。
濊貊(读音:惠末)的主体是扶余。秦汉之际,扶余人就在秽城建国了(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至东团山一带)。扶余是奴隶制国家,有约定成俗的律法。
扶余的法令很严苛:杀人偿命且没收家产,盗窃要按赃物的十二倍进行赔偿,通奸与嫉妒都是死罪,谋反者先施以火刑再枭首。
每当遇到军国大事,扶余人便杀牛祭天,然后根据牛蹄的状态进行抉择。扶余用活人殉葬,丧期与日常都穿白色的袖袍,停灵长达五个月。扶余盛产良马与貂皮,珍珠如酸枣一般大小。
扶余的分支诞生了高句丽和百济----哥仨同为濊貊族系,语言习俗相似。
沃沮则是濊貊和肃慎的混血后代。尽管大伙有着族裔渊源,习性却判然有别。《三国志》评述,扶余人体格粗大、缜密宽厚;沃沮人豁达质朴、顽强勇毅;高句丽人性情凶猛、喜欢抢掠。
查阅史料可知,扶余基本与中央王朝保持着稳定的臣属关系;高句丽则表现出好战的脾气,经常出兵蚕食边郡。所以,高句丽是东夷校尉重点关注的目标。
数百年后,高句丽吞并扶余,却依然跟百济一样被唐军灭国。从此,濊貊人在史书中消失了。顺便说一句,大唐平百济国碑,至今还屹立在韩国忠清南道扶余市的定林寺内。

东胡、肃慎、濊貊三大古代民族在辽东地区生衍不息。
他们盘根错节,他们枝繁叶茂,他们各有各的精彩。东部鲜卑是我们故事的主角,肃慎太远几乎不会再提及,扶余和高句丽偶尔还会来客串几把。
由于东夷校尉的调停,魏末晋初的三大古代民族没有发生较大的冲突。我们的慕容氏,因此也平平安安地享受着游牧生活。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13)宇文部
慕容部安稳地度过了几十年光阴,九州之内却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动。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政权,创立了晋帝国。老板换了,行政部门也变了。
公元276年,幽州十三个郡国里分出辽东国、昌黎郡、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设置平州。慕容部的这片辖区,隶属晋帝国平州昌黎郡了。
平州首府为辽东第一大城襄平。除此以外,境内还有哪些大城池?昌黎郡的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名列前茅,因为它曾是汉朝西部都尉的治所。

柳城位于白狼水(今大凌河)河谷中。这里山峦起伏,峡谷相间。白狼水横贯西东,冲积出肥沃的小平原。十五英寸等雨线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文明的分水岭,柳城大概位于此线附近。丰富的历史遗迹表明,这里是草原帝国和农耕王朝反复争夺的焦点。
柳城曾归属汉朝的辽西郡。
百年前的檀石槐末期,鲜卑人攻打柳城。他们俘获了太守赵苞的母亲和老婆,勒令其投降。赵苞舍弃私恩大破敌军,亲人却遭到杀害。泪眼望坟茔,赵苞吐血而亡。
七十年前,强悍的辽西乌桓进占边塞。首领蹋顿单于扼守柳城,屡屡侵入幽州各地。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曹操远征乌桓。
曹军翻徐无山出卢龙塞(今喜峰口),经白檀(今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大屯乡)和平冈(今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城关街道安杖子村),路过鲜卑牧场(今朝阳市喀左县),到达距离柳城二百余里的白狼山(今葫芦岛市建昌县白狼山)。
白狼山在白狼水之畔,又叫白狼堆;居高临下,在白狼山上可以俯瞰平地。
实际上,这一带的白狼山非常多。究竟哪一座才是曹操登上的白狼山,如今已含混不清了。不过,曹军这一路走得让人看不明白:出卢龙塞后反方向去爬险峻的白檀,故意绕了一大圈;好容易找对了路抵达平冈,又不直趋柳城反而南下去了白狼山。
在向导的指引下,曹操潜军诡道而来;可他陡然惊觉,大批乌桓人已在山下列队迎战。逆境中,曹操发现了出奇制胜的战机。见对手军容不整,他命令立即从白狼山发动突袭。
一场激战,曹军格杀蹋顿单于。群龙无首,乌桓人全面崩溃。曹操趁势占领柳城,收降胡汉二十多万人。平定乌桓后,曹军走海边返回。归途中,曹操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千古名篇。在曹军离开后,柳城仍旧不断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

如今,一支鲜卑部落虎视眈眈地眺望着柳城。他们就是来自紫蒙川(今老哈河中下游)的游牧者,宇文氏。
东部鲜卑宇文氏源自匈奴。他们的语言风俗遗留匈奴特色,有别于其余鲜卑。好比,宇文部“剪发留顶”的发型独树一帜,后来被契丹所继承。至于妇女穿长褂不着裤子、收集动植物做毒药等习俗,则愈发匪夷所思。
鲜卑诸部中,宇文族的世袭传统相对较早。其第一任头领唤作葛乌菟,为匈奴南单于的族裔。同乾归有类似的经历,葛乌菟也因神君崇拜被尊为大人。有专家说葛乌菟即老虎之意;又有人论证其为炎帝后裔,最初叫俟汾氏----炎帝神农尝百草而闻名,俟汾乃草药的译音;还有学者称俟的古音为伊,宇文乃俟汾的转音词,即殿宇。目前,老狼不能肯定上述说法。
我们能明确的是,葛乌菟的后代为普回。
普回打猎时,偶然得到三颗皇帝玉玺。天授君权意味着天命所归,鲜卑首领异常高兴。当地人称天为宇、谓君为文,普回遂改姓“宇文”以示炫耀。
然而匈奴把天叫作“撑黎”,因此“宇文”不似匈奴话;鲜卑把君主唤为“可汗”,所以“宇文”也不像鲜卑语。老狼揣测,宇文一词大概乃草原上的土话。

普回之子宇文莫那(原文为冉+包耳旁,那的异体字),《周书》称作献侯。
普回知著于改姓,献侯以东迁闻名。同其余匈奴族一样,宇文氏本在阴山下游牧。后来,大批鲜卑人陆续抵达。游牧者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大。经过深思熟虑,献侯带着部众离开了阴山。他们向东来到辽西塞北的老哈河流域,这里便是草肥水美的紫蒙川。
紫蒙川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古为茂盛的草场。宇文部在此繁衍生息,实力渐强。多年后莫护跋来到辽西塞外,紫蒙川已成为宇文部的禁脔。无可奈何,莫护跋只得把部族迁去了辽东。

献侯宇文莫那的儿子叫可地汗。
据《新唐书》记载,可地汗号称莫何单于。莫何是什么意思?梵语摩诃为“大”。老狼猜想“诃何”漫漶,莫何单于就是大单于;另外,“可地汗”本身也是封号,等同奕洛韩。汗和韩乃可汗的简写,二者皆为鲜卑族内的尊称。
那么,可地汗的名字是什么呢?《新唐书》说他“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宇文部明明已落户紫蒙川了,怎么可能跟玉门扯上关系?汉魏时期,唯檀石槐的鲜卑联盟才有这般气势。假如可地汗为鲜卑联盟的东部大帅,那就说得通了。
还记得檀石槐的东部大帅么,素利、弥加、阙机和槐头四人。前三人皆有明文记载,只有槐头无闻。老狼推测,可地汗便是槐头。
接下来就好玩了。依据《周书》,宇文部和拓跋部为舅甥之国。也就是说,宇文氏的姐妹嫁给了拓跋部的首领。看到这里,“拓跋氏跟天女产子”的传说浮现在脑海。
该事件发生于公元173年,适逢鲜卑联盟时期。老狼猜想,神仙姐姐或许为可地汗的姐妹。宇文氏带有浓郁的匈奴风俗,在走出大山的拓跋氏看来,不恰好是仙女儿么?虽然这次闪婚以分手告终,不过两个部落因此建立了联系。宇文、拓跋继续通婚,二者常年互为姻亲。
可地汗的父祖皆有明文记载;可地汗的后裔,史书却持不同见解。
从东汉到灭国,宇文部共存九世。最后五世有案可稽,可地汗之前也很清晰,但在可地汗之后有缺漏。所以,分歧在于九世世系究竟源自谁?可地汗的父亲莫那,还是祖父普回?
唐朝编著的《周书》及《北史》讲,九世起于莫那。即,后五世之首为可地汗的曾孙。
然而,北宋成书的《新唐书》说“献侯生可地汗号莫何单于,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孙普拨,普拨生丘不勤。”望文生义,宇文普拔乃可地汗之孙。普拔正是后五世之首。
北宋末年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以及南宋的《通志氏族略》与《路史》皆认同这个观点;它们给出的宇文世系均由普回伊始,可地汗之孙为普拔。
老狼发现,倘若如此,有个问题不符合常识。
可地汗“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他是檀石槐时代的人物;而依据《资治通鉴》及《魏书》,普拔在公元293年成为宇文首领。祖孙俩的活动时间,竟然相隔了一百多年。
事实上,从檀石槐联盟到宇文部消亡为止,慕容、拓跋、宇文拥有相近的世系数。在普拔继位之前,宇文部的世袭相当滞缓----慕容家都六代了、拓跋氏也第五辈掌权了,这边才孙子呢。对比来看,宇文的传承过于闲庭信步了。
老狼以为,《新唐书》摘抄各类史籍,其文“孙普拨”之前应有脱漏;两宋史家照搬照套,延续了谬误。关于鲜卑的记载,唐朝的《周书》和《北史》时间较早,也更为准确。
何况《北史》说得清清楚楚,宇文九世自莫那开始;也就是说,可地汗的曾孙为宇文普拔。
岂独蕃草木,子孙已成林。普拔不是独生子,他还有个哥哥名叫莫槐。
公元279年前后,莫槐大约为宇文部的大人。宇文氏称霸边塞内外,时常劫掠汉地。当莫槐的马刀指向城墙的时候,柳城人对自己即将面对的命运仍旧懵懂无知。
为啥要打柳城?无非没钱、没粮、没女人了。宇文莫槐想象的过程很简单:攻城、破城、抢劫、走人;然后苦主去襄平哭诉、东夷校尉出兵、大兵们来看看还剩点啥全都拿回家;宇文部再攻城,再破城……可莫槐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他的心情马上就要不美丽了。
因为有人将会破坏宇文部的入寇流程。
这个扰乱他的人,就是慕容涉归。
楼主:大家狼  时间:2020-01-06 17:44:07
(14)再见涉归
慕容部的木延谢世好些年了,现今当家的正是其子涉归。
涉归之意为黄色,前文已说过了。慕容涉归风骨峭峻,常年带着部众在昌黎郡游牧。
偶然间得知宇文氏要袭击柳城,涉归不由怒火中烧:宇文部霸占了肥美的紫蒙川,还想染指昌黎郡?人心不足蛇吞象!
柳城人跟慕容部算桑梓之情,涉归决心帮同乡一把。可宇文部兵强马壮,慕容部打得过么?谁说只能正面打来着,慕容涉归带兵悄悄埋伏在路旁。

宇文部一门心思憧憬着打劫,兴冲冲地跑来。可事与愿违,他们在半道上中了埋伏。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毫无戒备的抢匪们被一顿闷棍打跑了。无可奈何,宇文莫槐恨恨而回。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朝廷总得有所表示吧。东夷校尉以保全柳城的功劳,请封慕容涉归为鲜卑单于。为了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晋武帝批准了褒奖令。
涉归接受了朝廷的敕封,成为了《魏书》中的奕洛韩。跟着,慕容部搬家了----史载“迁邑于辽东北”。那么,辽东北在哪里?此处的辽东不特指辽东国,而是辽东地区。因为辽东国的北部为首府襄平,辽东国以北乃玄菟郡;这些地盘鲜卑人都去不了,那是晋帝国的直辖区。
所以,慕容部搬家到了辽东地区以北。从之后慕容氏的行动判断,涉归去了昌黎郡北边的草原。也就是说,慕容部从昌黎郡的棘城(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北迁到了塞外草原(今天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一带)。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里挨着紫蒙川。

慕容涉归究竟在闹哪样?偷袭获胜后,他认为自己可以跟宇文部掰腕子了。为了抢占牧场,涉归主动迁居辽东之北。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二者在草原上交手,慕容部稍逊一筹。宇文部的报复让涉归难以持续,但最令人战栗的却是寒风。公元三世纪属于寒冷的干旱期,风沙侵扰着草原。弱小的游牧部落缺衣少食,寒冬腊月愈发难过。不友善的邻居、恶劣的气候,生存的压力让慕容涉归焦头烂额。
生计,迫使慕容氏沦为了强盗。慕容部决定不做顺民了,涉归要杀回塞内打劫昌黎郡。为何选昌黎郡?这旮旯老熟了,离得也近。再说,宇文部可以抢掠柳城,慕容氏为啥不行?
公元281年的农历十月,慕容部南下袭击了昌黎郡。
这下可闯祸了。头年,晋帝国统一华夏,刚刚升级为晋王朝。兵精粮足,晋朝的国力强盛到了鼎沸。慕容涉归此刻去拍老虎屁股,纯属茅房里打灯笼----找死。
公元282年的农历正月,安北将军张华进驻幽州首府蓟城(今北京市)。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张华是少数还算清醒的人。正因为他的坚持,晋武帝才决心灭吴。
三月,张华派部将严询征讨慕容部。
石头上甩乌龟,双方在昌黎郡硬碰硬。刀光剑影,你死我活。一场大战,涉归惨败并逃回塞外。《资治通鉴》称晋军“斩获万计”,《晋书》说“杀伤数万人”。这样的损失无疑是致命伤!慕容部总共才数万人,面临灭族之忧。存亡之际,涉归打算让儿子代他前去请罪。

涉归至少有三个儿子:三十七岁的庶长子吐谷浑,十四岁的嫡子慕容廆,以及还是稚童的慕容运。斟酌之后,他作出了抉择:慕容廆肩负替全族请命的重任,赶往蓟城拜见张华。慕容廆,便是我们开篇的那位慕容帅哥。
作为胜利者,张华有能力消灭慕容部;他也可以接受和谈,但把慕容廆扣作人质。然而,张华安抚使者,同意停战。张华还勉励慕容廆成为一代豪杰,担当起匡时救难的重任。临别之际,他又把自己的发簪和头巾送给慕容廆。双方友好会面,结为忘年之交。
张华不愿杀一儆百,而是感化游牧部落。在其怀柔之下,幽平两州的少数民族争相归顺;据史书记载,“远夷宾服四境无虞”。张华宅心仁厚,慕容廆也完成了保全种族的任务。
《晋书》和《魏书》称慕容廆字弈洛瓌(瓌:瑰的异体字),《十六国春秋》写作奕洛瑰,《宋书》写成若洛廆。由此可知,“廆”这个多音字应读为瑰。其次,慕容廆的鲜卑名可能为奕洛瑰,继承了其父“奕洛”的名号。
开篇我们说过,慕容廆是个魁梧的帅哥。《晋书》称誉“魁岸美姿貌,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颂扬之词一目了然,但我们不清楚“身长八尺”究竟是多少?
想知道慕容廆的身高,首先得弄明白晋尺的长度。晋朝有两种尺度:荀勖尺和杜夔尺。
中书监荀勖(勖读音:叙)奉命统一国家的度量衡。他考校了历代古尺,裁制了荀勖尺,也叫晋前尺。根据历史文献可知,荀勖尺的长度约合23.1厘米。
然而《晋书》却说,“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荀勖新尺惟以调音律,至于人间未甚流布。杜夔所用调律尺,比勖新尺得一尺四分七厘。”
这段话透露出两条信息:
首先,《晋书》采用的是在当时更为广泛的杜夔尺,荀勖尺只是调校音律的乐律尺----即使这样,按荀勖尺制造的乐器同样被人嘲笑。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说它们发音太高,像亡国之声。
第二个信息是杜夔尺比荀勖尺长104.7%,我们很快就计算出杜夔尺的长度为24.18厘米。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呢?考古文物验证了答案。1965年北京西郊出土了一把西晋的象牙骨尺,经测量合24.2厘米。由此看来,杜夔尺的标长是可信的。

再来计算慕容廆的身高,得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他身长超过193公分。事实上,慕容后裔几乎都遗传了慕容廆的身高----有人甚至达到了210厘米,只差姚明半个头了。伟岸的身躯,这是慕容氏的显性特征。
高大的慕容廆带回了太平,成为首屈一指的功臣。晋军停止了攻击,涉归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可昌黎之战使慕容部元气大伤,他羞愧难当一病不起。
翌年,慕容涉归悄然离世。

楼主:大家狼

字数:6842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2-24 18:25:35

更新时间:2020-01-06 17:44:07

评论数: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