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读佛经谈随感

读佛经谈随感

楼主:岭上白雲  时间:2020-01-20 13:51:13


常恒志说:“嗟乎!人生数十寒暑,以视前之无始,后之无终,直刹那间耳。而世方争短论长,侷促辕下,背真逐妄,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愿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谁与归乎?”人学佛是为了消除“生不知所自来,死不知所从去”的烦忧,学佛是为了了解死。我想起西方一个谚语故事:一条狗偷了店家一根大肉骨头,过小桥时见河中有一狗也含着一根大肉骨头朝他傻看,于是这狗张口想去抢水中的肉骨头,结果却丢掉了嘴里的大肉骨头。人的一生丰赡美好,就如那根偷来的大肉骨头,人不知足,还要去了解死亡(去咬水中的骨头),虚无缥缈的死亡固然参不透,结果反而丧失了人生真正的乐趣,连带那根明明叼在嘴里的大肉骨头也丢了。

佛祖总拿着一个空碗说法,临窗说这并不意味乞讨,是表示佛祖放下尊严。是啊,吃饭是大问题,佛祖吃饭不愁,因为有人赞助,那么他能也解决信徒们的温饱问题吗?肯定是不能的。佛祖有感于人生一世不免生老病死而遁入空门,试图去解救天下苍生,请问他做到了吗?使人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种种煎熬了吗?毫无疑问他无法做到。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中,人的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饮水、住所,穿衣……,再往上一层是人身安全的需求,人基本需求是必须有持续不间断的经济来源,以保障其生存,且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由生存提升为生活,才能有更进一步的需求。

不论是仓廪实知荣辱抑或是饱暖思淫欲,反正基本需求不能满足,说什么五蕴皆空、梵我合一等大道理就如空中楼阁,都是苍白的。红尘中人为了养家糊口,育儿养老,终日打拼,怕失业、怕生病,想升职、盼加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跟他讲诸法无我,不起妄念,简直不啻是隔靴搔痒,所以说,不要怪市井小民根器太浅,与佛法无缘,实在是佛家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有古人批评严羽《沧浪诗话》的顿悟说,是“目翳者别见空华,热病者旁指鬼物”,佛家避开人生存的刚性需求空谈戒定慧的修行,与之正相仿佛。

所以说,这最基本的需求也像是一个牢笼,一座围城,使万丈红尘中的男男女女升斗小民都困在其中,“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让他们无法欣赏别样的风景。我掩卷之余,常想起我游览过的都江堰,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有李冰父子呕心沥血建造出这样宏伟完备的水利工程,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饮用水等综合效益,使成都沃野千里,惠及黎民并造福后世。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我更想到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乃至开明君主,是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使人类物质生活有逐步提高,人们才有可能站在坚固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去思考人生、追求理想,他们比什么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菩萨佛陀要伟大得多。

小乘佛教常讲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五蕴皆空。所谓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五蕴讲的是色、想、受、行、识。要摆脱烦恼首先追问烦恼何由而来,人的生命构成包括肉体和意识,要命的是人与生俱来就携带烦恼的种子。人活一世,从降落到世上开始,他在思想中和行动中无时不刻都陷入种种执念当中而招致烦恼。 要摆脱烦恼就必须修行戒、定、慧。戒者,是免除行为和思维中的执念;定者,是保持内心平静安详,不生杂念;慧者,是培养智慧和知识,避免因“痴”的无知而作出种种愚行。

然而我以为,人类基于物质需求而从事的生产活动、社会交往都必然产生种种我执,几乎是须臾不可分离。人只有不食烟火,远离尘嚣,不事生产,断绝一切社交活动,才能彻底破除我执,杜绝贪嗔痴。荆三隆先生在《印度哲学与佛学》中讲的更清楚:“他(注:指佛陀)认为如不受外界影响,消灭各种思想,即可获得解脱。实际上这是消灭一切思想感情、意识及一切外界现象的‘反观内照’,直到一切达到寂静时即可获得解脱。这也就是说,从主观开始排斥一切客观现象的影响,直到通过修行达到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境地。这时再反过来消灭情、尘、识,获得纯粹的寂静(涅槃),使精神完全脱离世界的影响,最后又消灭精神本身。这既是彻底的厌世主义,又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所以说句不客气的,我并不看好那种彻悟的精神状态,当人的修行当真做到五蕴皆空,解脱烦恼进入无上正觉时,其实估计也就比死人多口气而已。

梁漱溟说佛教相比西方哲学奋发向前勇于探索,它是翻转向后的思想。佛家并不去解决实际困难,只是解决自己的思想。比如肚子饿了,不去收个庄稼,做成粮食,填饱肚子,而只是尽力忘掉肚子饿这件事,即使肚子早已打鼓。佛家要求戒除妄念,就好比在平地里,他不鼓励人爬山,艰难辛劳,又平添风险,自然认为这是妄念,下到平地来,闲庭信步,方显晏然自得,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可是当人攀上险峰,登凌绝顶,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与满足,又岂能是平地上的人所能领略?

佛教谈智慧,“慧”字很重要,但佛家的智慧并不以知识为基础,文盲老僧讲起心得,虽有妙语,却无关乎任何知识。佛教是反对学习各种知识的,世上每个人都成了佛教徒那会是什么样的世界?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会进入文明社会。佛家的智慧跟悟性差不多,是达到破除我执,消除妄念的能力,所以这种智慧往好处说就是能够觉悟的内在潜能。佛家讲的悟,太过于玄虚,人在现实中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开悟,靠平时阅读的积累,生活阅历上的磨炼和长期的敏锐观察思考,如此从量变到质变。佛家讲的悟,其本身具有潜能,只在一瞬间就像开香槟酒一样激发出来。

佛家讲明心见性,意思人人都有佛性,依照驱散云翳,自然一片光明。本来嘛,人选择一种宗教信仰,一朝开悟,就应该像走上了一条林荫大道,自然顺畅,一劳永逸,不必再耗费心神,充满困惑,否则人信仰宗教何为?可信了佛教并不是如此,佛教讲明心见性后,如何自在快活,心无挂碍,可实际上为了克服杂念,破除我执,人无时不刻地陷入慎言慎行、斗私批修的自我改造之中。戒定慧三字背后简直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时时都经历着一场场精神大搏杀,披荆斩棘,惊心动魄,相比之下,佛家夸耀的不起妄念后的那种大自在真如空中楼阁一般。

证得无上正觉又如何,这并不像围棋手争段位,一朝通过资格审查,就一辈子头顶着九段棋手的头衔。参佛其实很辛苦,因为我思故我在,而佛家就是处处要跟这个“我”做斗争,随时要破除我执,不起妄念。佛家时时念佛,就为了降服心魔。所谓五蕴,指的是色、想、受、行、识,表现为感官信息、肢体动作、语言、思维,佛教要在这几个方面全力遏制住妄念,这身体仿佛就是一片战场,处处都是刀光剑影。佛家常提到勇猛精进,好像很有些英雄气概,其实这倒跟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愚不可及,最终按下葫芦浮起瓢。人终究是个活物,除非进入深睡眠,否则大脑都处在活动之中,心中动念可谓瞬息万变,夸张一点叫做心猿意马。就像河流不息,总不免波澜起伏,就好像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无风也呈袅娜之姿,你要流动的河水不发出声响,让大树枝叶不动,这怎么可能呢?要断绝心念,那就是相当于过去所说的狠斗私字一闪念,苟日新日日新,每时每刻都要震慑心魔,这对于人的身心其实未尝不是一种负累。就好比是日本古人剃的那种月带头,明明头顶上长有头发,偏偏要剃了去,刨个精光,然而这脑门顶上自然而然都是要长头发的,那只有隔段时间再刨一遍,当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佛家讲不起妄念,就如此常陷入西西弗斯的无效劳动,周而复始,那真叫一个累。





楼主:岭上白雲

字数:2880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20-01-20 14:34:37

更新时间:2020-01-20 13:51:13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