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救救孔学

救救孔学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2.26致力于仁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论语•里仁4.6》)

杨伯峻: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钱穆:先生說:“我沒有見到喜好於仁和憎惡於不仁的人。若果喜好於仁了,他自會覺得世上更沒有事物能勝過於仁的了。若能憎惡於不仁,那人也就是仁人了,因他將不讓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真有人肯化一天之力來用在仁上嗎?我沒見過力有不足的。或許世上真有苦力不足的人,但我終是未見啊。”

详解:

先说点题外话。最近有网友讨论:究竟制度重要还是文化重要?这有点类似于母鸡先还是鸡蛋先的“难题”。其实,蛋和鸡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蛋为体,鸡为用,两者只有互相依存,没有先后。

文化与制度也是体和用的关系:文化是体,制度是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能说哪个重要吗?

孔学属于文化,文化对制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人往往感觉不到,但是时间长了,文化就能改变制 度,甚至可以改造社會。

例如,普及孔子的仁道精神,就会尊重人權;落实孔子“和”的理念,就能带来友爱,团结,和谐;遵循孔子的世界大同规划,就能实现世界和平。有人用制 度来压迫孔学,等于用左手打右手,自己打自己。

当然,一旦形成好的制 度,又能促进文化繁荣。

还有人用现代化压迫孔学。有个网友说:“现在都什么世纪了?!在文明世界的今天居然还想用这些低级的孔子学说来束缚和压抑民众的心灵?我只想跟你说一句‘去你的’!”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没文化的人,完全不懂文明世界的根在哪里。他住在99层楼最高一层,居然反对维护底层。如果底层坏了,崩溃了,他在最高层还能安然无恙吗?

下面转入正题。

上面讲了文化与制度的体和用,现在讲仁与礼的体和用,仁为体就是讲个人内心的修养,怎样做到“仁”;仁之用表现为礼,礼是维护人类最高利益的规范。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说自己到达了“仁”的境界后,要有宽大的胸怀,除了不断修正错误,完善自我,还要用“仁心”照临万物,用行动感化他人,使众人皆归于仁。

杨钱二师的解释给人支离破碎逻辑混乱不知所云自相矛盾的感觉。

杨伯峻: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钱穆:“我沒有見到喜好於仁……的人。”孔子不是赞扬过颜回“回也!三月不违仁。”怎么会这样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只要重新断句,去掉“恶不仁者”前的逗号,就解决问题了,因为这样一来,其意思是: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我未见:我没有听说过;好仁者:崇尚仁德的人;恶:憎恶排斥;不仁者:缺乏仁德的人。

——我没有听说过崇尚仁德的人会憎恶排斥缺乏仁德的人。

下文是说明“我未见”的原因:

好仁者无以尚之

——无以:没有;尚:通上。

——一个人崇尚仁德是再好不过的了。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但谁要是为了表现自己“好仁”就厌恶“不仁者”,拒绝与之交往,那么,他的“好仁”只不过是为了不让自己受不仁者的坏影响而已,这说明他不是真正的好仁者,因为真正的好仁者一定能包容万物,宽宏大量,有容人之心,会结交缺乏仁德的人做朋友。真正的仁者还会用自己的仁心来感化、教化别人。联系到2.11章《仁能好恶》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能够正确地喜欢、厌恶一个人)。”这个理解显然最符合孔子原意。

——为:表现;仁:好仁;加乎:影响到;其身:他的身上。

——如果一个人憎恶排斥缺乏仁德的人,那么他所表现的“好仁”——只不过仅仅是不让缺乏仁德的人影响自己罢了。

本章后四句也很好理解,意思是说:“为仁”由己,只要愿意,没有做不到的,追求仁很简单,只要你立志去做,找到仁的门道,就一定能做到(2.13《欲仁仁至》):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能:试;用:致;有谁试过在一天里致力于仁吗?

——哪怕至力于仁一天,也有一天“为仁”表现。

我未见力不足者

——我未见:我认为不会有;力不足:因能力不足;者:泛指这种类型的人。

——我认为不会有因能力不足而在一天里致力于仁都办不到的人。

——这明显是批评那些标榜自己“好仁”却又不想真正“克己复礼”,而仅仅对于不仁者表示厌恶,或消极地停留于不受不仁者影响,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仁德是一天一天累积而成的。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盖:大概;因为能力不足的人大概是有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

这一章秉承上一章《生不违仁》里孔子主张“终生不违背仁道”的意旨,阐明崇尚仁德的人不要憎恶、排斥缺乏仁德者的道理,同时鼓励缺乏仁德者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仁德的人,从而提出仁的要点——“致力于仁”。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白话文:

孔子说: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崇尚仁德的人会排斥缺乏仁德的人。一个人崇尚仁德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一个人憎恶排斥缺乏仁德的人,那么他所表现的‘好仁’——只不过仅仅是不让缺乏仁德的人影响自己罢了。

“有谁试过在一天里致力于仁吗?我认为不会有因能力不足而在一天里致力于仁都办不到的人。因为能力不足的人大概是有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2.27求仁无怨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7.15》

杨伯峻:

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罢;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

钱穆:

冉有說:“我們先生是否贊助衞君呢?”子貢說:“對!吾將去試問。”子貢入到孔子之堂,問道:“伯夷叔齊可算何等人?”先生說:“是古代的賢人呀!”子貢說:“他們心下有怨恨嗎?”先生說:“他們只要求得心安,心已安了,又有什麼怨恨呀?”子貢走出,告訴他同學們說:“我們先生不會贊助衞君的。”

详解:

杨钱二师都将“为”字解错了,说成是“赞成、赞助”,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这与伯夷、叔齐不愿意继承君位的典故有什么关系啊?——顯然,“為”應該是“想做衛國國君”。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國君衛灵公特别看重他,卫灵公夫人南子也很敬重他,还特意接见了他。卫灵公准备委他以重任,这下子就急坏了卫灵公身边的重臣,令他们深感不安:如果孔子当了宰相,他们就会失宠,仕途不顺,升迁无望。于是他们就心生一计,“爆料”说:“孔子來衛國,是奔國君的位子來的。”這樣就可以離間衛靈公與孔子的關係了。

孔子学生听到谣言后半信半疑。

有一天,冉有、子贡等几个同学就交头接耳地议论开了。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夫子:老师,指孔子;为:做,想做;卫:衛國;君:國君;乎:吗。

——冉有说:“老师真的想做衛國的國君吗?”

——言下之意:这有违老师提倡的仁道,有损老师的名誉啊!

为了弄清真假,同学们推举聪明而机敏的子贡去刺探“情报”。子贡对这个听来的“坚料”也很感“兴趣”,当然也是担心老师行差踏错,毁掉一世英名,于是奋勇地说:

诺;吾将问之

——诺:好的;将:就;问:试探;之:代指孔子

——好哩,我就去试探一下他虚实。

入,曰

——子贡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请教老师说:

伯夷、叔齐何人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國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父亲立下遗嘱要立第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國君死后,叔齐让位给长子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恰遇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

——周武王灭商后,他们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不仁道的事,于是耻食周粟,上山采薇而食。兄弟俩饿死于首阳山。

——对这个典故,子贡耳熟能详,却故意问老师,这叫做旁敲侧击。

——老师,请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见子贡明知故问,估计与最近的谣言有关,于是做引导性的回答:

古之贤人也。

——古之:古代的;贤人也:有贤德的人啊。

——是古代有贤德的人啊。

子贡将刺探情报的高招拿出来了,说:

怨乎?

——怨:后悔和怨恨;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吗。

——他们放着國君不做,却逃到山上,对这样结局他们后来有后悔和怨恨吗?

孔子就抓住这个时机击破谣言,表明心迹,申明自己对卫国君位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因而诚恳地说: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求:追求;仁:仁道;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得:得到;又:还有;何:什么。

——他们追求仁道而得到了仁道,还有什么可后悔和怨恨的呢?

——孔子这样回答,一方面表明心迹,不图非仁之利,另方面教育了学生,求仁无怨。

子贡听完老师的话,明白了老师内心真实想法——以伯夷、叔齐为榜样,为了仁道,根本无心想做卫国国君,于是出来对同学们说:

夫子不为也。

——老师真心不想做滴。

本章通过子贡刺探到孔子内心的真实情况,明白老师真心为追求仁道,不会不择手段谋求不仁之利。这就是仁的又一要点——“求仁无怨”。

重新排序如下: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白话文:

有一天,冉有、子贡等几个同学交头接耳地议论老师。冉有说:“老师真的想做卫国的国君吗?”言下之意:这有违老师提倡的仁道,有损老师的名誉啊!

同学们推举聪明而机敏的子贡去刺探“情报”。子贡也是担心老师,于是奋勇地说:“好哩,我就去试探一下他。”

子贡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对老师说:“老师,请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见子贡明知故问,估计与最近的谣言有关,于是做引导性的回答:“是古代有贤德的人啊。”

子贡将刺探情报的高招拿出来说:“他们放着國君不做,却逃到山上,对这样结局他们后来有后悔和怨恨吗?”

孔子就抓住这个时机表明心迹,申明自己对卫國君位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因而诚恳地说:“他们追求仁道而得到了仁道,还有什么可后悔和怨恨的呢?”

子贡听完老师的话,明白了老师内心真实想法,于是出来对同学们说:“老师真心不想做滴。”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2.28仁不用佞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5.5》)

详解:

有一部电影《辐射3》的开头动画,收音机里传来悠扬的歌声:“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我不想把世界 毁于一旦,这是一个政 治家的口头禅。在和平时代,这该是一句多么动人心扉的歌词。然而,几秒之后,畫面就出現了恐怖的戰 爭場面,而且是打的是蘑菇大戰——破 損的公車,破 損的都市,破 損的紀 念碑……

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是啊,世界是我们的家园,有谁愿意让世界毁灭?

然而恰恰是许多人都为世界 毁 灭出了一份力量。

那些發動戰 爭的政 治家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最善於鼓動,甚至地下多年的僵 屍聽了也會一躍而起,拿起武 器跟他們參加戰 鬥。

在政 治家們的口中,戰 爭是多麼神聖,多麼正義!冷血動物聽他們演講後也會熱血沸騰,立即將自己做成人 肉 炸 彈,準備與敵 人同 歸於盡,只是還來不及,一個蘑菇從天而降,瞬間人 肉炸 彈騰空而起,轉化成為輻射體,騰雲駕霧,悠哉遊哉,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有朝一日,這種夢幻可能變成現實……

有人说,每一朵雪花面对雪崩都有责任。一场大國之间的蘑菇大 战,從戰 爭的發 動者,鼓 吹者,附和者,參與者,直至芸芸眾生,有誰曾經say no?當你看到帶 魚先 生的文章時有沒有在心裏豎起過大拇指?當你聽到鷹 派說寧 願犧 牲大半 國 土也要打一 仗決一雌 雄時有沒有雞動的感覺?最後導致一 鍋端了你能逃脫得了責任嗎?

——不過,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還說什麼責不責任?

扯远了,说回来吧。

关于“不知其仁”,杨师说:“冉雍未必仁”,钱师说:“我不知雍是否得稱為仁”,两人都将“知”解错了。古文的“知”通智,不知即不智,不明智。不知后要断开。

要正确理解这一章,必须重新断句: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孔子对于将“人不知(没有智慧的人)”转变成为“人不愠(不蒙昧的人)”的方法是“教化”。

——什么是“教化”?有的人认为“教化”就是道德说教,靠的是口才,无非是能说会道,善于忽悠,不佞(能說會道)怎么行?

——他们认为:人性是恶的,道德说教者本人的道德不一定好,可能是口中说的是一套,巧言令色,口吐莲花,满嘴跑火车,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陽謀,陰謀,抓辮子,打棍子,讓你吃不了兜着走,那怎么能达到教化人的目的?

——特別是經過“批 林批孔”運 動後,更多人將孔子當成了只會誇誇其談道德說教的偽君子。孔子被人強行批鬥,又被人砌生豬肉(粵語:砌:砌詞;生豬是英文charge,落案控告之意,“砌生豬”意為誣告,“肉”是為了順口而加的),死後兩千多年還要受此淩辱,真是苦不堪言啊!

其实,人的本身没有善恶,如果以仁德教化之,懂得礼仪廉耻,有了人性的良知,就是善的,如果缺乏仁德教化,任由兽性泛滥,不仁不义,就是恶的,所以教化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在于如何教化。

有的“教化”是强制性的,动不动就是“XX教育運動”,或者强迫人们参加“XX學 班”,搞“靈魂深處爆發革 命,搞人人思 想過關”,弄得人人自 危,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教化”你喜欢吗?

孔子教化的方法是领导以身作则,注重行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孔子最反对能说会道光说不干的伪君子。孔子在2.23《巧言令色鲜非仁》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花心思讲好说话,尽量装出让别人喜欢的和善脸色,难道这样也能称之为仁吗?

孔子又在2.18《色仁非达》谴责“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所谓图虚名的人,是指表面上以仁德为形式而掩盖违背仁道的行为,还以仁者自居却不感到惭愧。)”的人,指出这种人是靠巧舌如簧来骗取名望的,大家要善于识别他们。

雍是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出身贵族。孔子称其“可以南面”——可以当國君。可见冉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物,而偏偏他的口才不怎么好。对一般人来说,由于仁德修养不够,只能看到“佞”带来表面的好处,却看不到“佞”带来不讲原则的恶果,因而把“佞”当作值得拥有的才能,而对不“佞”的人表示惋惜。

在这里,就有人以此为标准来评价冉雍,因为从表面上看,冉雍是一个不善于言谈的人,其实他只是深思熟虑谨言慎行不轻易表态和许诺而已。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或:有(《小尔雅·广言》),有人;雍:冉雍;也:助词,表示停顿,相当于啊;仁:仁德,有仁德;佞:口才好;不佞:口才不好。

——有一天,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仁德不错,可惜口才不行。”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哪里 ;用:需要;御人:应付人;以:用;口给:应答敏捷,善于词令,花言巧语;屡:多次,往往;憎:厌恶;知:智;其:代指冉雍;仁:仁德,引申为用行动作示范以身作则来教化。

——孔子回答说:“哪里需要口才好?用花言巧语来应付人,往往令人讨厌,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冉雍仁德修养好,他用行动作示范以身作则来教化,哪里还用口才好啊?”

在这章,孔子用了两句“焉用佞”来强调反对只用口头说教而轻行动的作风,同时强调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教化的重要性,体现了孔子以道一以贯之的原则,从而提出仁的要点——“仁不用佞”。

白话文:

有一天,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仁德不错,可惜口才不行。”

孔子回答说:“哪里需要口才好?用花言巧语来应付人,往往令人讨厌,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冉雍仁德修养好,他用行动作示范以身作则来教化,哪里还用口才好啊?”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2.29仁民水火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15.35》)

杨伯峻: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钱穆:先生說:“人生有賴於仁,尤甚其有賴於水火。吾只見蹈火蹈水而死了的,沒見蹈仁而死的呀!”

详解:

周朝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一直到公元前256年,持续了800年。是什么原因使它保持这么长的时间呢?其中,坚持仁政是主要原因。

周朝的稅 率只有10%,加上当时崇尚仁德,反对戰争,因而处于长期和平状态。
在和平环境下,民众安居乐业,全力生产,物质丰富,带来市场繁荣,同时促进了文学、哲学、科学的兴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根据当时的资料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乐》等文献。

生活好了当然会有追求娱乐享受的乐趣,因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

孔子年轻时曾经陶醉于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也曾将当时流行的民歌蒐集成《诗经》,传颂至今。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周朝再长,也有结束的时候。孔子刚好面临着周朝开始解体的时代,仁政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呈现在孔子眼前的景象是一片混乱:礼崩乐坏,戰火不绝,各國統治者窮兵黷武。為了應付戰争,稅 率已经超过30%。
民众既要生产,又要打仗,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为此孔子发出了“苛 政猛于虎”的呐喊,随即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各个國君能夠克制膨脹的私欲,恢復周朝的仁政,停止掠奪和戰爭,降低民眾的稅 率,救民於倒懸。

本章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孔子在回答卫灵公关于仁 政问题时说的话,所以这里的仁是特指仁政。

在仁政缺失的情况下,才显得仁政的重要性。杨钱二师都没有说到要害。按照二师的解释,孔子说的是一般仁德,并不关心民众疾苦,就是现在说的鸡汤,只是在一旁唱高调而已,这样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

二师解释源自朱熹,可见朱熹有意贬低孔子。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有一天,孔子和卫灵公讨论國家政治。一开始,孔子就以水火的重要性来比喻仁政,说明仁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民:民众,之于:对于,联系下文,包含有需要的意思;仁:仁政,与卫灵公谈论國家政 治,自然是仁政了,仁德还排不上号;水火:日常生活用的水和火;甚于水火:比水和火重要、急切。

——民众对于仁政的需要,远远超过了日常生活中的水和火。

——要施仁政,必然要降低稅 率,这就触动了卫灵公的奶酪。卫灵公听到这里脸上显出犹疑和畏难的表情。于是,孔子又将实施仁政的安全性与置身水火的危险性区别开来。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

——是“吾见蹈水火而死者矣”的倒装句式,这里的“水火”,是指自然界的水和火;吾:我;见:看见;蹈:践踏,置身,践行;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死:死亡;者:的人;

——根据前文,此句将“水火”放在前面,一方面强调施仁政解决民众生活用的“水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隐喻如果不施仁政而行暴政的话,民众的不满情绪就会演变成野性的水火,而陷于野性的水火是要死人的。

——我曾经看见有人因陷于野性水火中而 死 去,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未:没有;蹈仁:践行仁政。

——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因践行仁政而死 掉的。

——施仁政犹如满足民众日常生活对水火的需求,而不是陷于野性的水火之中,此水火非彼水火。

本章孔子通过论证仁政的重要性和践行仁政的安全性,提出关于仁政的要点——“仁民水火”,仁政于民众比日常生活的水火重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白话文:

孔子说:“现在民众对于仁政的需要,远远超过了日常生活中的水火。我曾经看见有人因陷于野性水火中而死去,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因践行仁政而死掉的。”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锣鼓一响闪亮登场 2020-01-21 02:08:17
就不救阉割的孔学,害人。
-----------------------------
谁指望你救?你自顾不暇。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hefeiren 2020-01-26 04:45:40
一代更比一代强,今天人超过上一代人!拿着几千年前的孔子当圣人,这几千年的进步在哪里?
-----------------------------
进步在地沟油。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hefeiren 2020-01-26 04:41:37
社会在发展进步,古死了几千年,为什么揪住不放呢?孔子不懂数理化,不会造坦克大炮手机电脑,你从他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
-----------------------------
孔子不懂地沟油。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2.30仁者不疾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8.10》)

杨伯峻:孔子说:“以勇敢自喜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于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是一种祸害。”

钱穆:先生说:“若其民好勇,又恶贫,就易于兴乱。若恶不仁之人太甚,也易于兴乱。”

详解:

杨钱二师的解释来源于朱熹。朱熹《论语集注》是这样说的:“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也就是说:“一个人既好勇又怨贫不安于本分,就一定要作乱。指责不仁之人而使之无地自容,也一定会引发乱子。”

朱熹立场非常明显:将社会动乱的根源归罪于穷人好勇而不安分,而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富人却不能过分责备,否则他们也会作乱。

在这种解释之下,就意味着要时刻警惕穷人,一旦他们具有“好勇疾贫”,就可以带上“动乱分子”的高帽了。且不说这种一竹竿打倒一船人的说法是多么荒谬,甚至连指责“不仁之人”的富人使他们“无所容”也怕出乱子,这样是否意味着双重标准?岂不是说孔子既歧视穷人又保护为富不仁者?如果不仁之人是“贪君污吏”,是否对他们温文尔雅,让其继续贪腐?这显然不符合孔子坚持原则的作风,而且是污蔑孔子。

其实,这一章是两个并列互文的分句,说的是同一种人——缺乏仁德的人,做的是同一件事——攀比妒忌導致動亂: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先分而述之:根据后文,第一分句“好勇疾贫,乱也;”前面省略了主语成分“人而不仁,”孔子指出社会上存在一部分人(并没有特指穷人或富人,有可能穷人,也有可能富人),他们缺乏仁德,喜欢攀比,总是觉得事事不如人,而且对优越于自己的人产生妒疾憎恶情绪。

——好:爱好;勇:勇武;疾:忌妒;贫:因攀比而感到贫贱;这些人不一定贫穷,只是比不上别人而已;乱也:这样可能引起动乱啊。

——好勇疾贫,乱也:好勇斗狠,还喜欢与比自己优越的人攀比,往往因心理不平衡而产生妒疾,因妒疾而生乱。

——社会上存在一部分人,他们缺乏仁德,好勇斗狠,还喜欢与比自己优越的人攀比,往往因心理不平衡而产生妒疾,因妒疾而生乱。

——第二分句: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人:一部分人;而:表示转折;不仁:缺乏仁德;疾:因妒忌而憎恶;之:代指比自己优越的人;已甚:极其,极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由于他们缺乏仁德,当他们因妒忌优越的人而憎恶他们的情绪发展到极点时,就会爆发动乱。

——两个分句按照互文来解释:有一部分缺乏仁德的人好勇斗狠,还喜欢与优越的人攀比,觉得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妒忌情绪。当他们这种不良情绪发展到极点时,就会爆发动乱。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物质丰富了,然而由于攀比之风盛行,不满情绪反而增长了,主要原因就是人心不足,横向攀比。攀比的不一定是财富。“贫富”不单单是指财富上的,只要有人参与其中的一切社会现象,例如權 力、地位、名誉等等,都会有其“贫富”之相。

——例如某精英团体或个人有某种特长,精英团体或个人外的攀比者就会产生狂热妒忌情绪,甚至发起对该精英团体或个人的攻击,这就是典型的“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当然,十年動 亂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参加動亂的人有的还是管二代呢。

本章孔子批评社會上存在的攀比之風。具有攀比心理的人往往生活在痛苦之中,发展到极点还会造成社會動亂,从而提出仁的要点——“仁者不疾”:有仁德的人不会攀比,不会妒忌。另一方面,孔子告诫富裕的人要顾及这部分人,做到乐善好施,力求缓和矛盾,行善积德以保平安。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白话文:

孔子說:“有一部分人缺乏仁德,好勇鬥狠,還喜歡與優越的人攀比,覺得事事不如人,從而產生妒疾情緒;當他們這種不良情緒發展到極點時,就會爆發動亂。”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2.31以礼兴仁【8.2】

新编《论语》详解•二 习仁
侯工 编著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8.2》)

钱穆:先生說:“恭而沒有禮,便會勞擾不安。慎而沒有禮,便會畏怯多懼。勇而沒有禮,便會犯上作亂。直而沒有禮,便會急切刺人。在上位的若能厚其親屬,民眾便會興起於仁了。在上位的若能不遺棄與他有故舊之人,民眾便會不偷薄了。”

详解:

钱杨二师将君子译成“上位的、上位的人”是不对的。孔子说的君子,是指具有完善仁德修养的人,不一定是上位的人,很可能是个普通百姓。而上位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因为上位的人很可能是“色仁”者——偽君子。

钱杨这种说法,来源于朱熹,于是成为批 林批孔运 动中“孔子主張等級森嚴”罪名的来由。

在孔子学说里,道是指天地运行的规律,循道而行称为礼。孔子的“礼”,不是等级森严,而是社会运行必须遵循的秩序;礼特别是针对統 治者的嚴格要求。

如果統治者不讲礼,就是不讲理,胡作非为无法无天,那么民众就要遭殃。

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是要求“上位的人”要懂礼,出门遇见普通老百姓,都要当作贵宾一样以礼相待。

孔子还要求“上位的人”不要徒有其名,不要做一个“色取仁而行违”者,而应该“质直而好义,……虑以下人。”——诚心修养使品质正直且爱好正义……经常虑及仁德,以谦卑心待人,谦卑心待人也是礼。

礼随道生,依道而行为礼,而礼又可兴仁,促进道的弘扬。

道是人前进的导向,礼是对人行道的规矩和约束。礼的本意是按照规矩即按照天意来办事。因为礼随道进,所以礼涵盖了舊制和新法,意味着不断改革旧制,与时俱进。

孔子提倡的礼,有部分来自周朝。周朝的首領懂得与百姓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國 家的生存和發展,实行“节用爱民”措施,对前来依附的人们分给其土地,采取寬仁撫恤政策。

农夫只是每年到“王田”服一定的劳役即可。每年春耕生产开始,周國國君帶着妻子到田地上举行“饁(ye)礼”,过“农夫节”,表示给农夫亲自送饭,这是國家大禮,將農夫擺在最崇高的位置。

每年農事完畢後,農夫到公堂上飲酒吃羊肉,欢歌跳舞,娱乐升平,过“丰收节”,让农夫们一年的劳作得到慰劳,這也是國家大禮。在诗经上有很多篇章记载了这些事情,佐证在周朝國內普遍實行“仁政”。

到了秦朝,“饁礼”就被取消了,“农夫节”和“丰收节”也没有了,农民再也不受尊重。

由于周朝施行仁政,依礼依规,所以有長達800年國祚,而秦朝實行暴 政,違抗天理,只有15年就匆匆夭折了,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我们现在的礼貌、礼节、礼仪,基本上是孔子“礼”的延续。然而,歷代統 治者制定的等級森嚴的制 度和愚忠於皇 帝等“禮制”並不是孔子的思想,只是他們盜用了孔子的名義而已。

魯 迅發表了《狂人日記》,將孔子的“禮”描繪成“吃人的封建禮教”,實際上是對孔子的污蔑和譭謗。他打倒孔家店,在公德方面卻做了配合日本侵華的漢 奸,在私德方面偷 窺弟婦洗澡,搞得兄 弟反目,家不成家,終生冤家。

孔子說:“苛政猛於虎。”真正吃人的是“苛 政”。魯 迅反孔從來不敢正視這一點,正是為了給歷代皇 朝的苛 政洗地,同時將孔子當成替罪羊。

这章,是孔子对决心“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提出以礼作为言行规范的准则,当然也是对“上位者”的严格要求,因为无论君子还是“上位者”,都会对民众起示范和带头作用。孔子在这里阐明了仁与礼相辅相成的关系:以礼兴仁,又以仁教化使礼成。

全章分为两段:第一段说的是君子遵循礼的规范——以礼兴仁;第二段说的是君子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是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仁德教化而礼成。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而无礼则劳

——恭:内心恭敬;无礼:不懂以礼待人;则:就;劳:徒劳,费力不讨好;

——虽然内有恭敬之心,但是不懂以礼待人,就会费力不讨好;

慎而无礼则葸

——慎:谨慎,谨言慎行;无礼:不懂灵活应变用礼;葸:畏缩拘谨束手束脚;

——虽然谨言慎行,但是不懂灵活应变用礼,就会畏缩拘谨束手束脚;

勇而无礼则乱

——勇:勇敢,勇猛果敢;无礼:不懂遵循礼的规范;乱:闯祸招乱;

——虽然勇猛果敢,但是不懂遵循礼的规范,就会闯祸招乱;

直而无礼则绞

——直:率直无邪;无礼:不懂礼仪礼貌;绞:纠缠,较劲,引申为说话直来直去不顾对方感受,刺伤对方自尊心,即话语伤人;

——虽然率直无邪,但是不懂礼仪礼貌,就会话语伤人。

君子笃于亲

——笃:忠厚;亲:亲人,亲属;

——如果君子能够厚待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周围普通民众,

则民兴于仁

——民:民众;兴:兴起;于:在~方面;仁:仁德之风;

——那么民众就会兴起仁德之风,自然就会孝悌礼让;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故旧:旧相识,传统道德礼节;遗:忘记,违背;偷:本意为偷换,将优秀传统偷换掉,引申为违反礼节和规矩。

——如果君子做到不违背优秀传统道德,那么民众也不会违反礼节和规矩。

本章孔子阐明礼的重要性,如果只有内心有仁德但不懂以礼表达,那么内心的仁德就得不到彰显,因此提出仁的要点——“以礼兴仁”,并且提倡君子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白话文:

孔子说:“虽然内有恭敬之心,但是不懂以礼待人,就会费力不讨好;虽然谨言慎行,但是不懂灵活应变用礼,就会畏缩拘谨束手束脚;虽然勇猛果敢,但是不懂遵循礼的规范,就会闯祸招乱;虽然率直无邪,但是不懂礼仪礼貌,就会话语伤人。

“如果君子能够厚待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周围普通民众,那么民众就会兴起仁德之风,自然就会孝悌礼让;如果君子做到不违背优秀传统道德,那么民众也不会违反礼节和规矩。”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outout了 2020-02-01 07:58:02
可能孔子只是独生子——不能说是私生子,
它怎么还有外甥呢?
-----------------------------
宵小之言。

楼主:侯衍锋

字数:173393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9-04-24 00:37:17

更新时间:2020-02-03 11:51:43

评论数:1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