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救救孔学

救救孔学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新编《论语》详解
侯工 编著

救救孔学
——前言

一看题目,有人会感到奇怪:“孔学要救吗?危言耸听吧?”如果你感到奇怪,那才真的奇怪呢。

请问你在全國的书籍、报刋、杂志、电视有看到过“孔学”两字吗?可能你会说:“不是有人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吗?再说儒学不就是孔学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某人将孔学定为“秕糠”,不是要将孔学往死里整吗?

再说,以儒学代替孔学,不正说明孔学已经奄奄一息了吗?那还不赶快抢救,更待何时?

说到國学,当然要从孔学说起。孔学就是孔子学说,是纯正的孔子思想。儒学决不是孔学,儒学是大杂烩——历代所谓大儒的著作多有违反孔子思想。道家也不能代表國学,道家坐而论道,退隐山林。其它学派更是等而下之了。所以代表國学的只有孔学,因为孔学是道的延伸,是现实的承担。

挽救孔学首先要正名。名不正言不顺。长期以来,孔学连个名字都没有。孔学存在不存在还是个问题,又如何教人学习呢?这正是孔学最要命的地方。如果从现在开始,有关部门再不给孔学正名,孔学将永远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永世不得翻身。

除了给孔学正名外,还要重新编排和注解《论语》。在下不才,勉为其难。但在反孔恶浪面前,为了挽救孔学,“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了天道人心,我只好豁出去了。

我以前读《论语》,觉得文章布局混乱,时而说仁,时而说礼,突然又说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难理清头绪。

后来在网上看到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大受启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对他关于儒家的观点不敢苟同。缠中说禅认为孔子是儒家杰出代表,窃以为孔子不是儒家,孔学也不是儒学,因此对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仅存的70篇文章加以改编,其余皆为鄙人所作,取名为《新编<论语>详解》。

鄙人认为孔学核心是道,孔学以道贯彻始终,正如孔子对曾参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有了道这条主线,我们对孔学就可以提纲挈领,融会贯通了。历代儒家完全无视孔学中道这一主线,因而步入歧途,误导国学2000多年。

最早提出道的是9700年前的伏羲(号太昊,公元前7774年3月15日—公元前7706年5月12日,属鼠)。在他的著作《易》里,道是以八卦的形式提出来的。

道是指自然规律。伏羲通过长期观察天地万物的有序运行,特别是通过追踪候鸟大雁的定期迁徙,发现了自然周期变化的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育苗,什么时候该施肥……由于万事事先都能有所准备,因而取得卓越的成效。

于是伏羲将其总结成爻辞,连同八卦图就是最初的道。

孔子年轻时候就学习并精通《易》,对道耳熟能详,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
孔子多次说到说:吾道“一以贯之”。在《论语》有70多处论述道。

孔子强调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示终身守道弘道行道,至死不渝。

但是,由于历代 帝 王和其御用文人的有意隐藏和忽视,曲说孔学的核心是仁,使广大瓜民以为道是道家的专利,并不知道孔学是以道一以贯之的。

有网友说,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學《易》,可以无大过矣。”就误以为孔子50岁才学《易》。其实这里“學”是校对、验证的意思。“五十以學易”是将前半生的人生经历以及思考的心得与《易》校对、验证,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就“可以无大过矣。”将白话文的“学”当成古文的“學”,是读书不求甚解。

孔学博大精深,早就传遍世界。14世纪孔学就传到欧洲了,18世纪普及到全世界,大受各國欢迎,反而在中 國受的伤害最大,使其他國家感到诧异。

在中 國,反孔浪潮有明有暗:明的就直接像秦始皇,烧孔书,活埋孔学者,再如批 林批孔,砸孔庙,挖孔坟;暗的如汉和汉后 帝 王以及大儒董仲舒、朱熹之流,口头上拥孔,暗中反孔。瓜民最容易上 帝 王和大儒们暗中反孔的当。

其中特别是宋朝大儒朱熹,他为了迎合 帝 王的需要,挖空心思故意曲解《论语》,然后 帝 王又将朱熹的错误解释钦定为科举必修课和考试的标准答案,致使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以前多种版本的《论语注解》,或缺乏逻辑性和哲理性,或断句不当,对《论语》的解释往往自相矛盾,或缺乏孔子的胸襟,不能达到孔子的思想境界,因而歪曲了孔子的原意。

更主要的是,由于注解者或受了 帝 王的招安,故意曲解,存心贬低,一概假装不知道孔子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圣学,而是将其归于“小人儒”的儒学;更有甚者,注解者故意装糊涂,误人子弟,败坏传统道德文化。

他们将孔子当作挡箭牌,有意让孔子遭受唇枪舌剑的攻击。他们以宵小之心度君子之腹,将孔子庸俗化,将《论语》贬义化、反义化,使广大民众无法理解孔子深层次思想,对孔子和他的学说产生误解,从而产生厌恶情绪。

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法家思想,将孔子编撰的《春秋》篡改为“大一 統”,又将孔子的《论语》篡改为为君主服务的“三纲五常”。

吾必欲倾尽全力以使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重生,因此,只有廓清寰宇,对中 國思想界第一书《论语》按照孔子原意重新排序、断句和注释,才能正本清源,还孔子本来面目,挖掘出中華传统文化之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新思想——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原理。

还有人觉得,直接引进西方新思想不就得了,何需这么繁琐?

这些人不明白,中國思想界就像一棵树,已经有九千七百年树龄了——中華思想文化是从伏羲写《易》开始的。伏羲生活在9700年前,说明中華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不仅是中華文化之源,也是世界文化之源。西方新思想不过是孔子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而已。

引进新思想就是新思想回娘家。

大家必须明确的是,孔学是国学代表,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和主流。所有思想都要纳入孔学的主流里。

再说,任何外来思想都必须嫁接在孔学这棵树上才能存活。现在这棵树已经被人糟蹋得奄奄一息了。虽然很多新思想要回娘家,也要找到归宿才行啊!

如果直接引进经过别人改造和发展过的新思想,由于没有依托就如无根浮萍,因而是不可能存活的。近代也曾经引进过不少新思想,多因水土不服而夭折。

有些人对自己祖先的文化还不认识,就去研读什么古希腊。对孔学一窍不通,却在大谈苏格拉底。连古希腊是否存在,苏格拉底是否真有其人都成问题,你相信他能读懂吗?他说能读懂你相信吗?真是放下金饭碗去讨饭,既可悲又可怜。

如今唯一办法是先将有病的古树救活,然后再生出新思想的枝叶,才可以引进嫁接外面的新思想的嫩芽,使中 國思想文化界焕发生机,让中 國思想文化重新引领世界思想文化的潮流。

本次编著是一个浩大工程,笔者希望能够对发扬中 国传统文化尽一点绵力,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有识之士明鉴。

本书分为九篇:一 学道,二 习仁,三 说礼,四 教文,五 思智 ,六 師贤,七 謀政,八 樂观 ,九 余论——将孔子学生和其他人的言论归入最后这篇。前八篇代表孔子在《论语》里的“学习说教思师谋乐”八字学习方针以及“道仁礼文智贤政观”八方面内容。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1惊天地泣鬼神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

杨伯峻: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钱穆:先生說:“學能時時反復 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

详解:

我的老祖宗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侯姓祖先仓颉造文字的时候,惊天地,泣鬼神。意思是因仓颉创作了文字,天地造化已不能隐藏其秘密了,所以上天被感动得下了一场粟雨;鬼魅已不能隐遁其形迹了,所以被惊吓得夜间大哭。还有一层意思,预警人类虽然因此进入文明社會,但同时也将会陷入持久的文字糾紛之中。

按照孔学的理念有下面定义:

道是自然规律。

德是对道的认识、理解和践行的心得,是人文精神的交流和传承。

仁是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代表人类最高利益。仁又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礼是维护人类根本利益总的规范。

乐是对人类启蒙和教化的形式和方法,也是人际和国际关系的融合剂。

义是人类为自己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忠是心于中道,为道真诚。

爱是待人如己的情怀。

恕是爱以及人文关怀的体现。

仪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形象修饰。

廉是善待他人物质和自然资源的态度。

耻是内省的自觉。

刑是礼的补充。

这一章是《论语》第一篇第1章,也是我的《新编<论语>详解》的第一篇第1章。 本章是整部《论语》的开张,分开是天时(对应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地利(对应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和(对应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平台结构,合起就是人类在天地之间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总纲。

學而时 之,不亦說乎?

——學:第一层意思,从乂[yì],半宝盖表示房子,子表示人,上面两边表示左右手,中间两个乂是算筹,整个字表示拿着两个算筹进行校对和验证,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和检验;

——第二层意思,从爻(yao2),爻是由一阴一阳两个算筹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用来记录自然变化,表示人类学习和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也表示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

——谁學?要成为君子的人。學什么?學道。什么是君子?品德优秀学识渊博勇于为民众担当事业有成的人士。

——在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但这也使得相应的理解往往很难把握,容易产生歧义和异意。

——仓颉造字时,本来想一字一义,避免混乱,但是需要很多字,一方面难记住,另方面需要很多龟甲、竹简,房子放不下。后来只好一字多义了,这样,文字纠纷就多了,因此孔子根据八卦原理厘定文字的意义,创建了蝌蚪文字,即隶楷汉字的前身,这是不需要字典的文字,只要运用八卦原理反推,就能明白字义,简体字脱离了八卦原理,所以不能确定字义。

——对于学习《论语》,特别要注重全面、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一个字、一句话的意思是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总体宗旨决定的,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受历代大儒注解的影响而人云亦云。

——对文言文的把握,在方法上不能按照白话文那种西方式思维——首先假设文章的意义是如同细胞之于人体般由字符堆积起来,就如同西医对人体的概念,认为各器官是各自独立的。

——理解文言文必须首先要有整体意识,如同中医对人体的概念,所有器官是联系成整体的。比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要结合有教无类来考虑,断句应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是啊,高智力的聪明人要和低智力的愚笨人结交朋友,这是不能改变的。

上面说了學字,现在说这 字。 :是羽字下从日。羽:本意是一只拍动两翼的小鸟儿。羽加日,指的是小鸟儿在晴天里练飞。蓝天白云,雏鸟展翅,一幅多么生动的图画!

——这个 字,充满活力和朝气,如诗如画,包括了天地精华和所有生命的精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篆书误把日写成白,将错就错,一直流传下来。

——然而,简体字文字太简单了,变成“习”,原来蕴涵的意义也随之喪失了,变得索然无味了,所以汉字简化要慎重,有的字宁愿不简化。

——學而 ,就是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像小鸟儿试飞一样以蓬勃生机在现实社會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纠错进步,从而得到提高,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展乾坤。

——君子是从小人中培养的,小人就是普通民众;小人就像那练飞的雏鹰,君子就像那高空的雄鹰。学习圣人之道是小人能够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历代腐儒贬低小人,目的是制造人群分裂,从而分而治之。

其实,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对整部《论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整个孔学的关键,是孔子讲道之始,也是学生学道之始。明白了这三句话,整部《论语》就豁然开朗了。整部《论语》是以道一以贯之的。

当前,首先必须弄清楚《论语》究竟在说什么,澄清过去的所有误解。过去,腐儒将《论语》说成是教人做 官的敲门砖,有的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将《论语》说成帝 王治 國之术,这些都是误解。其实《论语》是一部一般人学习圣人之道修行自身,激励磨炼而成为君子的教科书,不是教人做 官,也不是治 國之术。

孔子志存高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这么庸俗。

这一章开宗明义阐明《论语》的宗旨——闻见学行道,并且以道一以贯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之论,何尝不是惊天地泣鬼神?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2人不知而不愠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學而时 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 之,必然离不开时。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 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 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主动把握机会,天就会给你机会,天助自助者,因而做事顺利。

—— :实践;之:代指前面的學;說(shuo1):本意是言以(行)兑付——将思想、理论、创新学说付诸实践,言到做到,言行一致。古人一个“說”字就搞定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后人却将言和行分开了,这是智慧退化的表现。“說”与“學而时 ”的区别是:“說”之言,主要指的是自我创新出来的理论、學說,而“學而时 之”的學主要是學他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學說。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 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 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白话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这样做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2人不知而不愠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學而时 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 之,必然离不开时。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 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 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主动把握机会,天就会给你机会,天助自助者,因而做事顺利。

—— :实践;之:代指前面的學;說(shuo1):本意是言以(行)兑付——将思想、理论、创新学说付诸实践,言到做到,言行一致。古人一个“說”字就搞定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后人却将言和行分开了,这是智慧退化的表现。“說”与“學而时 ”的区别是:“說”之言,主要指的是自我创新出来的理论、學說,而“學而时 之”的學主要是學他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學說。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 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 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白话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这样做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2人不知而不愠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學而时 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 之,必然离不开时。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 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 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2人不知而不愠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學而时 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 之,必然离不开时。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 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 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2人不知而不愠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學而时 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 之,必然离不开时。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 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 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主动把握机会,天就会给你机会,天助自助者,因而做事顺利。

—— :实践;之:代指前面的學;說(shuo1):本意是言以(行)兑付——将思想、理论、创新学说付诸实践,言到做到,言行一致。古人一个“說”字就搞定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后人却将言和行分开了,这是智慧退化的表现。“說”与“學而时 ”的区别是:“說”之言,主要指的是自我创新出来的理论、學說,而“學而时 之”的學主要是學他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學說。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2)时机,机会——學 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 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主动把握机会,天就会给你机会,天助自助者,因而做事顺利。

—— :实践;之:代指前面的學;說(shuo1):本意是言以(行)兑付——将思想、理论、创新学说付诸实践,言到做到,言行一致。古人一个“說”字就搞定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后人却将言和行分开了,这是智慧退化的表现。“說”与“學而时 ”的区别是:“說”之言,主要指的是自我创新出来的理论、學說,而“學而时 之”的學主要是學他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學說。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 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 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白话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这样做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 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 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 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白话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这样做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 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 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白话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这样做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3大道无言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17.19》)

杨伯峻: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道:“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钱穆: 先生说:“我想不再有所言说了。”子贡说:“夫子不再有所言说,教小子们何从传述呀!”先生说:“天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时在行,飞潜动植百物在生,天说些什么呢?”

详解:

一般人以为,是老子最先提出道的,其实不然。那么是谁呢?是伏羲。9700年前的伏羲在中国最早的经典哲学著作《易》里就提出了道。

《易》也称《周易》,是专门论述道的。 “文”是指最初的象形符号;“字”是将“文”演绎成为音形意体系。

伏羲八卦称之为“古文”。最古老的“天”文就是乾卦、“地”文就是坤卦、“雷”文就是震卦......“文”还具有修身行道文化的内涵。

有人以为《周易》是周文王写的,所以叫《周易》。其实周是周期的周,不是周文王的周。“易”是变化,“周易”是周期变化规律。

伏羲是用“文”写《周易》的,而周文王是将伏羲的《周易》的“文”演绎成“字”,后来再由孔子修定为《易传》。

老子只是用《周易》的道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而已。

有一条要记住,评判真理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人类的最高利益。孔子的道是符合人类的最高利益的,所以风靡世界,被誉为圣人。

人类要遵循的主要有三个天意:

第一个天意是施仁政。背离道的政权是暴政。实行暴政的秦朝只有14年。不仅秦始皇开创的帝业被颠覆,而且连秦始皇的嬴氏集团也被灭全族,漏网之鱼也都纷纷改姓。

秦后中国历朝历代为什么总是不能长远,就因为行的是秦政,不在道上,违背天意,不符合自然规则。

第二个天意是现代人类发展不能太快,要悠着点,欲速则不达。太快必然发生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竞争过于激烈而败坏道德、恶化生存环境,人类反受其害。

第三个天意是科技不可乱用,一切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特别是核能,凡是使用核能,不管用于战争还是和平,最终都会灭绝人类——或灭绝于核战争,或灭绝于核污染。

替天行道固然不对,天人合一也是错误的。人只有依天道而行,而不可能天人合一。如果天人合一了,那么人不变成天了吗?人定胜天就更荒谬了。

所以只能是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不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听天由命”,而是人主动地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被动,也不僭越。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41章》)——这是老子关于道的描述。

大白:非常洁白;若:选择,引申为对比;辱:黑;大白若辱:与黑对比才能显出洁白;大:广大;方:宽阔;大方:广大宽阔;隅:城墙;无隅:没有围墙,引申为没有边界;器:人造物体;大器:巨大器具,引申为伟大事业;大器晚成:完成行道的伟大事业需要足够的时间。大音希声:巨大的声响但是听不到;大象无形:巨大景象但是看不见。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道是洁白的,它必须与黑对比才能显示;如果道辽阔宽广,必然没有边界;要在践行道的事业上取得成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道发出巨大声音但是听不到;道有巨大景象但是看不见。

在这里,孔子以天无言来比喻大道无言,与老子论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加具体,更加形象。

孔子在这章,通过动植物按照一年四季有规律的周期变化来说明道的奥妙——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虽然大道无言,但是以其对世界的排布显示威力,使万物都能循道而行。

子曰:“予欲无言。”

——予:我;欲:想;言:从丶从一从二从口,指有条理的阐述。言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阐述思想、理论,这里特指说道。无言:不再说道;如果像杨、钱解释的“说话、言说”就不通了,难道孔子不再说话了吗?而不再说道是可以的。

——杨、钱解释来自朱熹,这里可以看出朱熹在装糊涂,目的是隐去“道”,使孔学成为无道的胡说。朱熹将无言解释为不说话,是在污赖孔子言而无信,因为孔子总是要说话的。

——孔子说:“我想不再说道了。”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孔子,老师;如:如果;则:那么;小子:我们学生;何:如何;述:循也——《说文》,遵循;焉:呢;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道,那么我们遵循什么呢?”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请注意,根据上下文,在“天何言哉”前面应该加上“述天焉(遵循天道啊)!”原文因其意不言自明,故省略,今人悟性稍逊,翻译时应补上。

——何:什么;言:说;哉:吗;四时:四季;行:运行;百物:指各种各样动植物;生:生息繁衍;

——孔子说:“遵循天道啊!天说什么了吗?四季在运行,动植物在生息繁衍,天说了什么吗?”

孔子开头就说:“予欲无言。”是为了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欲擒故纵。他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大道无言,万物循之。

孔子的意思是说:过去我说的这么多,都是在传道布道,而你们却当作耳边风,我也不想再说了;在天的面前,我说得再多也相形见绌。你们只要看看天是如何运行的,动植物是如何遵循天道的,一切奥妙都在其中了。

你们要遵循的不是我,而是天道啊。

天是至高无上的,道也是至高无上的。

这一章孔子通过以天来比喻道——大道无言,充分证明孔子是精通《易》的,而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从学生笔记的《论语》分析,孔子是在30岁前精通《易》以后才招收学生授道传道解惑的,否则会有人跟他学习道吗?

本章孔子通过以天比喻道,使学生明白大道无言,万物循之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像伏羲那样善于观察自然,发现自然运行规律,然后依道而行,才能成功。

断句如下: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白话文:

孔子说:“我想不再说道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道,那么我们遵循什么呢?”

孔子说:“遵循天道啊!天说什么了吗?四季在运行,动植物在生息繁衍,天说了什么吗?”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4唯道为大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8.19》)

杨伯峻:孔子说:“尧真是了不得呀!真高大得很呀!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够学习天。他的恩惠真是广博呀!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够美好了!”

钱穆: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高大呀!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

详解:

有人认为现在提“历史上历代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孔子学说的肆意篡改和糟蹋”是违背了孔子的中庸思想,統 治者與被統 治者的对立正是孔子极力反对的,这是“一分为二矛盾对立”极端思想的产物,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审视历史,就会陷入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统治者也不是铁板一块,秦始皇和隋炀帝并不能代表唐太宗和隋文帝。

其实“历史上历代統 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孔子学说的肆意篡改和糟蹋……統 治者與被統 治者的對立”是既定的歷史事實,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也不會因为出了唐太宗和隋文帝而改变,这只是程度轻重上有不同,而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这是因为当國 家政 權由周朝的分封制转变秦始皇式帝 王專 制后成为一人独大,權力過分集中,又不受制約,而權力是最强腐蚀剂,任何人都经不起腐蚀。

年轻时李世民为了奪取最高權 力,发动玄武门政變,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满门抄斩,寸草不留,以武力要胁李渊交出皇權,已是不孝不悌,残忍至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帝 位完全没有道德底线,给后人开了个坏头,以后宫庭内互相殘杀层出不穷,使最高權力机关成为絞肉機。

晚年的李世民照样逃不掉權力的腐蚀,暴露本性,声色犬马,追求长生,服食丹药,结果中丹药之毒而死。这就说明,統 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是不可能遵行孔学的,而“統 治者与被統 治者的对立”也是由統 治者對被統 治者的壓迫和剝奪造成的。虽然也有处于缓和时期,如汉朝、唐朝、宋朝的初期,但是不能抗拒權力的腐蚀,往往在中后期因政 治腐 败而变得风雨飘摇。

所谓中庸,是按照中道而行的意思,執 政者循道而行称为中庸,过之和不及称为无道。孔子对卫灵公沉迷色相和阳虎的乱 政、暴 政称为无道。可见中庸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

孔子思想,其核心是道。道起源于伏羲的《周易》,继承于尧舜,发扬于商周。孔子以道一以贯之,形成系统,成为中华文化之干。

孔子专门研究了尧舜等先贤对道的传承和践行,特别推崇尧帝。

这一章,就是孔子以感叹诗的形式赞美尧帝的,因为尧帝始终遵循天道,品德高尚,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建功立业,制定了公序良俗、典章制度,成为千秋万代道德的楷模。

杨钱二师将这一章充满激情的诗篇当成一般的聊天形式,根本没有突出孔子内心对尧的真诚崇拜之情,特别是第一句断句,将尧放在后面,实际上就将其贬低了。

正确断句应该是:“大哉尧!”这是“尧大哉”的倒装句式,突出了尧这个人物的高大形象。这不是孤例,在《论语·八佾3.4》就有“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一章以诗的格式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

大哉尧!
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焕乎!
其有文章!

大哉尧!之为君也!
——开头一句是“尧大哉”的倒装句式。尧:(约前2377—前2259年,)中國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大哉:伟大啊!之:代指前面的尧;为:尧的治理作为。

——他命羲和测定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大力发展农业,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开民主之先风。

—— 君:修行端正,品德高尚,功业昭著的典范式人士。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高山状,形容品德;乎:赞叹词;唯:唯一,尊崇;天:比喻道;为:以~为;大:至高无上;唯天为大:尊崇道以道为至高无上;则:动词,以~为准则;之:代指道;“唯尧则之”是“尧之唯则”的倒装句式,即尧以道为唯一准则。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乎:大海貌,形容胸怀;民:民众;无能:无法;名:形容;焉,代词,指尧的胸怀。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巍巍乎:巍峨啊;其:代指尧;有:表示大、多;成:建立起;功:功业,绵绵功绩恩泽后世。

焕乎!其有文章!
——焕:光亮,鲜明,绚丽;其:代指尧帝;有:丰富;文:典章制度;章:通假彰,彰显;文章:昭彰雅化,富有文采,民风敦厚淳朴。

本章孔子通过赞美尧帝,表达了唯道为大的思想。

白话文:

孔子感叹道:

尧!伟大啊!
千古一君!
千秋万代的典范。
发展农耕,仁政爱民!

崇高啊!
那矗立的高山是尧的品德,
他尊崇至高无上的道,
以道为唯一准则!

浩大啊!
尧的胸怀就像那宽阔的大海!
民众对他纷纷赞美,
却无法形容他的关爱!

巍峨啊!
尧建立的丰功伟绩!
犹如山脉一样,
绵绵深恩润泽后世!

绚丽啊!
尧的道德教化典章制度,
昭彰雅化,富有文采,
民风又是多么敦厚淳朴!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敢于不如人 2019-04-30 17:52:23
楼主:敢于不如人2Lv 9 时间:2019-04-29 11:32:53
又能打字了?.
能够控制别人上网打字,是你的勇敢!!
不过,不要妄想能够因此你有能力就予取予求!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告诉你:
你必须要对你的行为负责!
儒教是不会被承认的!
你舅舅是孔子,那也只能是你妈的本事!虽然孔子可能只是个私生子,“私孩子”。是孔子成年以后才给自己找个跌也是可能的。因为孔子要“兴灭国,继绝世,据异民”的,......
-----------------------------
小丑 表演加油!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5持道始终 视死如归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朝闻道,夕 死 可矣!”(《论语·里仁4.8》)

杨伯峻: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 死 去,都可以。”

钱穆:先生說:“人若在朝上得聞道,即便夕間 死 ,也得了。”

详解:

这一章承接1.3《大道无言》和上章《唯道为大》的脉络,前两章解决了什么是道的问题。

道是抽象的,因此孔子借具体的天、天意、天命、天道等来表示道。

本章解决如何坚持行道的问题,孔子又用具体的朝夕和 死 来比喻抽象的持道始终。

因为道由圣人伏羲首先发现,后经黄帝、周文王、孔子等圣人演绎,特别是由孔子编写《易传(十翼)》完善地保留、继承了伏羲的《易》道 ,所以又称道为圣人之道。

然而,这句简单的话,却被腐儒解释成“早上闻道,晚上 死 了也值得”之类莫名其妙的玩意儿。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请问:既然闻道就 死 是值得的,为什么要等到晚上 死?闻道即 死 不是更爽吗?上午中午干什么去了?如果在上午中午 死 去,那还值得不?非要晚上 死 吗?

这些解释流传千年,却无人质疑,个个呆若木鸡,真把《论语》当儿戏,将孔子当傻缺了,这明显是和孔学、《论语》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由于古文都没有标点,因此断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断句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随心所欲吗?不能。可以按照字面望文生义吗?也不能。
正确的方法应该依照孔子的原意来断句。孔子原意是有迹可寻的,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以道一以贯之的,不可能自相矛盾。

有人以为,古文没有标点,后人可以随便断句,各取所需,又有人以为古文没有一定意思,完全是垃圾,这些都是错误的。

原来的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错在哪里?错在把“【死】”真当【死】将《论语》给搞【死】了,又把“朝、夕”真当早、晚,将孔子的博大精深的圣人之道萎缩成为渺小的个人私道,继而将孔子个人的直面担当弱化成为为了个人心灵的满足,最后将孔子振聋发聩的经典之论做成了庸俗的心灵鸡汤。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朱熹的意思是:如果能够闻道,即使在朝夕这么短的时间内【死】去,也没有遗恨了。

于 丹将孔子思想的真谛简单归结为“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就完全否定了孔学“道”的精髓。

这就是古往今来腐儒们的拿手好戏——古有朱熹,今有于 丹。

旧式断句就错在这里。所以断句和理解起码要在孔子心胸境界的高度上,不在这个高度上,就是贬低了孔子,那还不如不解释。

朱熹如此乱解,千古以来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正确断句应该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一层意思,一喻抵千言。朝:一日之始,比喻一段时间的开始;闻:接受到,以耳朵、鼻子等器官接受信息,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首先要闻其道,再见其道。道不闻不见,则无由学与行。

——道:自然规律;夕:一日之终。比喻一段时间的终结;“朝、夕”不是指早晨、晚上,是比喻手法,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到最后,空间上的由近到远,社会上由此及彼。可:可以。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就是从闻道始就坚持道,至【死】不变的意思。

——第二层意思,道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包括了哲学命题: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朝闻道夕死

——朝:一旦,闻道:明白了人生之道的真谛,夕:某一时刻;死:结束生命。

——一旦明白了人生之道的真谛,在任一时刻结束生命,

可矣

——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孔子关于终身固守于道之理念在本章的阐述——持道始终,视死如归。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朝闻道夕 死,可矣!”

白话文:

孔子说:“君子从闻圣人之道开始,自始至终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此道之行,直到成就不愠的大同世界而不动摇,一旦明白了人生之道的真谛,在任一时刻结束生命,都是值得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6一道贯之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4.15》)

杨伯峻: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钱穆:先生说:“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曾子应道:“唯。”先生出去了,在座同学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之道,只忠恕二字便完了。”

详解:

关于孔子的“一以贯之”,两千多年来争论不休,但多以曾参的解释为正解,殊不知这是以讹传讹。

孔子的学生们,多是自作聪明。孔子去世后大都自立门派,被称为八大派系:
颜渊成为孔学传承人,因早逝而未能形成派系;

曾参成为儒家创始人;
子夏成为法家创始人;
子贡成为商家创始人;
子路成为武家创始人;
有若成为愚忠派的创始人;
子张成为墨家创始人;
公西华成为纵横家创始人;
冉有成为政事家创始人;

这些孔子弟子都各有所长,其中曾参被帝王们排在第一,实际上是利用他来代替孔子。

曾参26岁的时候,因为一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为祸神州2000多年。

本章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其中情节,却与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的故事相类似。

由于孔学的道与法家的暴 政直接冲突,所以历代 帝 王千方百计都要掩盖孔子的光辉思想:

首先是将孔子儒化,说孔子就是儒家,而且是儒家创始人。但是自董仲书后,儒家已经被 帝 王招安,儒家实际上已经成为法家的代言人。历代 帝 王执行外儒内法政策,按 帝 王的骗术,孔子成为儒家的代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家的代言人了,那么孔学也就被扼杀了。

其次将孔子学生的观点、理论说成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承,用来代替孔子思想,这样就架空了孔子,孔子也就名存实亡了。

第三是由 帝 王钦定几个大儒,规定只有大儒(如董仲舒、朱熹等)才有权解释孔子,而且将大儒的解释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官 僚们就只知大儒而不知孔子,于是孔子就被挤出历史舞台了。

第四是对孔子封的名头越来越高,什么“先师”、“先圣”、“至圣”、“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给人一个尊孔重圣的假象,但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使孔子实际上成了挡箭牌,帝 王和法家因而能安然无恙,这样孔子就躺枪了。

孔子是顶天立地的圣人,他的学说自成一派,而且远远超出儒学,根本不需要借用儒家之名。历代 帝 王硬是将孔子说成是儒家,是为了阉割孔子学说中道的核心,遮蔽孔子思想的光芒,从而达到打着孔旗反孔子的目的。

帝 王们偷天换日,偷梁换柱的手法非常有效,他们通过科举选拔那些经过大儒洗脑的知识分子到各级机关任职,保证官僚集团完全愚忠于帝 王,全面贯彻帝 王“外儒内法”政 策,死心塌地为执行法家路线的帝 王效劳,这样帝 王们就能名正言顺地延长他们残 暴的统 治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参:曾参;参乎:曾参啊;吾:我;道:讲的道,是伏羲《易经》里的道,是圣人之道,不是孔子自己的道;一以贯之:闻见学行,贯彻始终直至将来。
曾子曰:“唯。”

——唯: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子:孔子;出:离开,出去;门人:同学;谓:意思;何谓也: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老师;夫子之道:老师的道,曾参将孔子讲的道误当成孔子自己的私道;忠恕:这里按曾参的意思:忠:是指尽已之心以待人;恕:推己之心以及人;忠恕而已矣:只不过是忠恕而已啦。

上章《持道始终》孔子用具体的朝夕和死来比喻抽象的持道始终。本章孔子对曾参明明白白地说“吾道一以贯之。”——意为以圣人之道《易》道自始至终直至将来一道贯之,是上一章的具体化,但是曾参并不能正确理解,或因生性鲁钝,或因自作聪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曾参有了错误开头,以后就与孔学越离越远了。

重新断句、分段如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白话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所讲的道是一以贯之的。”

曾参说:“是。”

孔子出去。有同学问:“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曾参回答说:“老师的道,只不过是忠恕而已啦。”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7学道专一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15.3》)

杨伯峻: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钱穆: 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详解:

撇开历史恩怨不谈,今天日本经济上的成就和进步,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在文化上,两国有尊孔学孔的共同基点。日本文化一开始就拜中国为师,主要学习和践行孔子学说,推崇《论语》,做到谦谦君子,彬彬有礼;在改革开放时期,给予中国大量资金、物质和技术支援。

看街上跑的汽车,家里用的电器,大多是日本技术中国生产的。其次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来往密切,交流更加方便,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中国与日本,两个作为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大国,必须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相得益彰,才能体现大国的智慧。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他认为,《论语》是“工商之本”、“商业圣经”。孔子《论语》讲述的道,也是企业经营之道,企业经营同样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他根据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将孔子提出的将道一以贯之的原则运营到企业经营管理,打破了官尊商卑的陋习,创立了500多家企业,并成为日本孔学商用的旗帜。

在文化方面,日本保留了更多的中国文化道德传统,今天仍然表现出古中国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的遗风,真正将孔子在《论语》的教导落实到人际交往和各行各业中去,既保证产品质量,又保障环境清洁优美,国民素质长期被评为世界第一。
而我们经过54和66,古中国仁义道德礼仪廉耻几乎丧失殆尽,这令孔子故国的我们情何以堪?难道我们还不需要补回孔子《论语》的课程吗?

至于历史恩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前人的过错不应由后人负责,只要双方以诚相待,以文化为纽带,加强官方以及民间沟通,一定会收到双赢效果的。

在上一章《一道贯之》里,我说:“道是伏羲《易经》的道,指的是自然规律。”有网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道意为道路,道理,在这里是动词,引为行路,与后面结合,译为治理。”

窃以为这样理解是对道的贬低。什么“道路,道理”都不可能一以贯之,只有自然规律才是从古到今,穿透历史的。可见这个“道”字是指孔子学说的核心——自然规律。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这章是孔子第二次说以道“一以贯之”了。第一次是上一章孔子在开导曾参时说过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上章《一道贯之》孔子是在实践方面强调以道一以贯之。为什么这章,孔子在回答子贡“然,非与?”的问题时,仍然回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呢?
因为这一章孔子是在理论上强调道的重要性,在看书学习方面也要以道一以贯之。

原来,上章孔子对曾参说的侧重点在实际践行道时,要依道而行,是针对曾参在实践时不能领会道的真谛说的,而这章的侧重点在学习方面,是针对子贡在学习上读书杂乱无章不得要领说的。

一以贯之,专一不二,心无旁骛。可一者,必是始终不变的原则。而符合这个原则的只有道——自然规律。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道,就如火车离不开铁轨一样。

对于现实中的人:一方面,第一需要是实践,实践的依据是道(自然规律),离开道就没有方向,没有准则,很有可能胡作非为,最后必然失败。犹如火车脱轨一样,所以实践一定要以道一以贯之。

另一方面,实践需要理论指导,那么理论也离不开道,离开道就会受到邪说的迷惑。

然而,无论实践还是理论,都需要学习。

学习当然也离不开道,离开道就将杂乱无章一事无成。

比如读书,书籍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有正道的也有邪说的,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应该如何取舍?

有人说“开卷有益”,这就是子贡的做法,结果是书读得不少,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就是不能以道一以贯之。如果能够以道一以贯之,什么书是符合道的,就选择之,什么书是不符合道的,就放弃之,这样就不会走邪路,而且事半功倍。

孔子发现了子贡的问题,就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开导他。因此就有了这一章记录在《论语》里。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子曰:孔子问;赐:孔子学生子贡;女:通汝,你;以:以为;予:我;为:因为;多学:指读书多而杂;而:所以;识:学识,这里指得到指导实践的智慧;之:代指道;者:的人;识之者:指具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智慧而得道的人;与:疑问词,同欤。

——孔子问道:“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因为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才具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智慧而得道的人吗?”

对曰:“然,非与?”

——对曰: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吗?”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在读书和学习的时候以道一以贯之罢了。”

本章,孔子以自己的经验开导子贡,使他明白学道专一,在读书学习方面也要以道一以贯之的道理:符合道的取之,否则弃之。

胡乱看书,一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可能误入歧途。“开卷有益”是对青少年的误导,在他们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开卷有益”很有可能变成“开卷有害”。

孔子在这里不仅是谈经验,更重要的是强调道的重要性。然而,杨钱二师因囿于朱熹的误导,根本没有说到孔子“以道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而是解释为“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有个一来贯通着”,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均属于曲解之列,这也是朱熹装糊涂的惯用手法。

重新排列如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白话文:

孔子问道:“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因为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才具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智慧而得道的人吗?”

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在读书和学习的时候以道一以贯之罢了。”

楼主:侯衍锋  时间:2020-02-03 11:51:43
1.8终身行道

新编《论语》详解•一 学道
侯工 编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15.24》)

杨伯峻: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钱穆: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行它的呢?”先生说:“怕只有一个恕字吧!你自己不愿要的,莫把来施加别人。”

详解:

鲁哀公问孔子说:“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

孔子回答说:“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霓,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穆穆:恭敬;纯纯:诚恳。

孔子的意思是:

所谓圣人,他的智慧能够通晓大道,他的才能足以从容应付各种时势、事态的变化,而且能够辨别万物的情性。圣人所通晓的大道,是决定万物都是由自然演变而形成的规律;圣人所熟悉的情性,是事物的是非、善恶的标准,以及决定取舍的依据。所以圣人成就的事业与天地相匹配,他的德泽如同日月的光辉普照大地,又不时掺杂于云霞,经雨露洒落人间。圣人总希望万物都能彼此和谐而共生共存。他的崇高令人无限敬仰,有谁不想遵循呢?就像天道主宰万物,一般人岂能胜任?然而当老百姓觉得圣人平常了,又不知圣人的好处在哪里,这样就可以称为圣人了。

孔子所定义的圣人,应具备两点:一是“知通乎大道”,熟练了解、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奠基和引领思想文化;二是“若天之司”,能够顺修天地万物的秩序,运用自然规律给天下黎民百姓带来仁爱和福祉。

在孔子学生中,颜渊是掌握孔学最好的,可惜逝世太早,不能形成派系,而曾参之流却违背了孔学,跑到儒学那边去了。

本篇第6章《一道贯之》说的是孔子学生曾参,虽然学习勤奋,但生性鲁钝,不能正确领会孔子的学说。孔子已经告诉他“吾道一以贯之(注意:吾道不是指孔子自己的道,而是他平常解说的《周易》之道)。”明说“道”是一以贯之的,怎么变成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参这一错误,就为腐儒曲解孔学埋下了伏笔,别人就以为这是孔子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曾参说的对,并且搬出世界7000学者参加的伦理大会,说什么讨论的结果是公认孔子的“恕道”是唯一道德金律,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与人”为银律。

他以为人多就能说明问题,其实刚好证明他缺乏独立思考而人云亦云。

道是唯一的,包含整个宇宙。仁是道在人类社會的一种体现,而恕只是仁的部分内容,所以不能称为“恕道”,只能称为“恕”。恕包括仁慈、宽容、理解、爱心等内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是“恕”的部分内容。

而“己所欲施与人”更是错得离谱——如果你是同 性恋,难道要别人跟你一样吗?如果你喜欢上一个异性,是否可以上ta呢?还“银律”呢,可能是“淫律”吧。

所以说,孔子学生的观点是不能代表孔子的。子思虽然是孔子嫡孙,但由于他师从曾参,孟子又属子思学派,所以,子思和孟子都不能代表孔子。孔子学说,一切要以孔子说的为准。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钱师认为“言”解释成“字”,杨师认为“言”解释成“句”,这都是肤浅之见。可见其受朱熹影响颇深。其实,这里的“一言”,不在“字句”间,是言而一。言:从、从一从二从口,意为有条不紊说道理,这里引申为理念。

——一:从始至终纯一不杂,没有分岔,心无旁骛,犹如火车之于铁轨,引申为道,而没有“一”,朝三暮四,又何来“终身行之”?行:hang2,连续贯穿。终身行之:终身一以贯之的意思。

——注意,子贡所理解的一以贯之,与孔子所理解的是不同的。子贡也像曾参一样,以为有一种“恕”之类的理念可以“一以贯之”,但这显然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所指。对于孔子来说,只有在现实中的道才是一以贯之的。——“吾道一以贯之。”而道是根本理念。

——有可以终身一以贯之的理念吗?

孔子对愚鲁的曾参采用的方法是耳提面命:“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因为子贡聪敏过人,为了启发子贡,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反问的方式:“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恕乎?”的倒装式。

——千古以来,几乎所有人都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当成了所谓孔子的恕,又将恕代替道一以贯之,本末倒置,这是对孔学最大的误解。其实都是把这句倒装话的意思给搞反了。

——“其……乎”的句式,表示诘问、反问,而不是肯定。“其恕乎?”包含两层意思:(1)这难道就是恕吗?(2)难道恕是终身一以贯之的理念吗?

——孔子言下之意,两者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对孔子以反问形式来回答,是需要有悟性的人才能够理解他的本意的,孔子知道子贡能够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当时最流行的对恕的定义。孔子以反问:“难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吗?”来否定这种说法。

联系孔子1.6《一道贯之》的思想,只有道才是一以贯之的。可笑的是,千古以来,瓜民们竟然被这样一个简单的反问句所迷惑,把孔子的原意完全搞错了。不过,要怪就怪朱熹吧,因为只有按照朱熹这样注解来回答,科举考试才能得满分啊。杨钱二师只不过是转达朱熹的注解而已。

这一章,孔子通过以反问形式回答子贡的疑问,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恕的全部,并且寓意不是终身行恕,而是终身行道,道乃恕之本。

重新标点分段如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话文:

子贡问道:“有可以终身一以贯之的理念吗?”

孔子反问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就是恕吗?难道恕是终身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吗?”

楼主:侯衍锋

字数:173393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9-04-24 00:37:17

更新时间:2020-02-03 11:51:43

评论数:1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