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只有牛知道

只有牛知道

楼主:理洵  时间:2020-02-27 10:47:05
陈从周《梓室余墨》卷四中有篇目《乡村便桥为何只有一面栏杆?》,他解释说缘由有二,一是便利挑担过桥;二是倘若两边有栏,耕牛死活不会从桥上走。前边的缘由询问农村人,可以得到明证;后边的缘由则是“屡试不爽”。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特别”的桥,不过有人能咨询陈先生,想来在有些地域的乡村,这种现象是应该存在的。一面设栏,挑担的人在桥上周转时能宽绰一些,这个道理能想得通,但倘若两面设栏耕牛不肯走,所以也只好一面设栏,则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事实上就是如此。
耕牛是农耕文明时代主要的劳动工具之一,在我的印象里,牛除了在地里耕地、在路上拉车之外,还会被蒙上眼睛,围绕着磨盘拉杆旋转,辛苦地为人们加工食粮。我们那个地方,经常会用“围腰”,也就相当于现在人们使用的围裙,来蒙上它的眼睛,因为使用起来很为方便,围腰上的系带系于牛颈正好可以固定位置,防止脱落。至于为什么要在旋转中蒙上牛的眼睛,据说是怕牛晕,影响干活。比如人,倘若原地转圈,不要说一整天,就是几分钟,也会晕得倒地,说是牛也会。我还见过用围腰蒙上牛的眼睛后,更为凄惨的一幕,就是宰牛。被蒙了眼睛的牛,笼头的缰绳绑在树上,大铁锤就砸向牛的头部,很为恐怖。要用围腰蒙住牛的眼睛,不知道是不想让牛看到这惨烈的情景还是怕牛给人记仇。
陈从周耽于营造之学,但他对于所有的社会现象似乎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梓室余墨》你就觉得很好玩,“李壬叔因误饮冯了性药酒逝世”、“清代王府多倾家荡产”、“明以前的牌坊皆木制”云云,仅看题目,也会让人忍俊不禁。不过说回来,总有他不能说清的事情,比如就说“乡村便桥为何只有一面栏杆?”这一篇,仅仅只是说到了“牛不走”,但读者自然也想问一个“牛为什么不走”?显然一个“屡试不爽”的回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知《十万个为什么》中有没有这个问题?
是的,陈先生为什么不问问牛呢?也许只有牛知道。
楼主:理洵  时间:2020-02-27 10:47:05
终究民间有高手,有人在微博上就给出了答案,“不是只有牛知道,牛饲养员也知道,因为两边有栏,就同牛栏一样,牛不愿进栏,因为受束缚。”

楼主:理洵

字数:84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2-23 19:32:28

更新时间:2020-02-27 10:47:05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