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20180604 杂记偶感箱

20180604 杂记偶感箱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此帖记录一些喜欢的随读随摘,属杂物箱系列。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吕:少时特喜李白,今竟喜杜甫及辛弃疾。随着岁月的推移,境况竟发生如许变化。可能以后还会有其他的慨叹。
熊蛰父居楚,有见闻必言,不待王之问也。及其之宋,宋王虽问之,弗言。或曰:“宋王之待先生不薄于楚王,而先生或言焉,或不言焉,无乃异乎?”熊蛰父曰:“子亦尝学乐乎?鼓钟县矣,和之以琴瑟,间之以笙磬,合止棁敔,然后八音谐而箫韶成矣。今有陈筝筑笛缶,间以铙钹,和以羯鼓,虽有鸣球磬筦,其可以杂奏乐?是故雷不鸣于启蛰,而鸣于日至,则天道变;鸡不鸣于向晨,而鸣于宵中,则人听惑。”
吕:昨看许对楚地属的划定,今看熊对楚、宋,言与不言,揣测与两地才寡众有关,古人尚且能识得言与不言。对照偶,呵呵。自嘲吧。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吕:本计划读完许后读洛克,因密尔所谈《论自由》,我还有些迷糊,不知它的背面是什么?洛克和密尔是对事物一正一反的论述。所以想看看。但这几日看书友讨论郁达夫和丰子恺,又有些好奇。这两位我都不是很了解,郁达夫对他的了解很片面,仅陷于王映霞的逸事,未知还有南洋的一段往事。丰子恺只知家学渊源深厚,师弘一大师,其余一概不知。前几日听钱穆讲起南洋,又听许倬云提及历史地理边界,还有余英时,他们三家多次谈起韦伯,又想起郁、丰的境遇,想起韦伯怎么看中国文化和宗教,从他的社会学角度出发去看造成人物际遇背后的东西也有味。
想想我的读书思虑的轨迹,也有意思。我是从奥威尔出发,生出读一读加缪的想法,加缪确实没让我失望,然后又从加缪的文中看到克尔凯郭尔和密尔。当时购得一本《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嫌它碎片化;因以前读木心的《素履之往》虽好,但也是碎片化,不够系统,不知出处。故克尔凯郭尔就放下了,还是很喜他的形而上学,那种魂魄吊在空中的虚无和存在。在费孝通《乡土中国》系列中看到潘光旦的一篇序,爱不释手。一定要找到潘不可。问身边人知之不多,后到书话来,读者不仅多,而且多是深读者,甚喜。于是一头栽进民国,那种广博、养分的多更是不用说。钱、余、许都推崇韦伯,遂生出读一读的念想。实际从克尔凯郭尔到韦伯,是一个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觉从空中落到了地上。
还有,我对小说真的不感冒,基本处于读不懂的状态。读门罗也是硬着头皮读,多谢书友点拔。还有关于《谢谢让我们搭车》,我觉得我对那句话的理解还是有错。现修正认知。毛姆身边也有一套,但看到大部头就头痛,觉得是时间的浪费,只愿读一些经典短篇。我也不知怎么回事?门罗还是要把它读完,工作量很大。韦伯读完了,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对于民国学者书,我怕我迁移知识不够,一直不敢碰,总是从外围入手。但那些书真的很好读!甘之如饴!可能此段时间还是个攻坚期,过了这段时期就好了!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采桑子 黄侃
今生未必重相见,遥计他生,谁信他生?飘渺缠绵一种情。
当时留恋成何济?知有飘零,毕竟飘零,便是飘零也感卿。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吕答树:关于理性与感性的思考,在去年阅读克尔凯廓尔,我就思考了这个问题,世界不能用唯一理性来解释,很多时候只能用感性来解释。然后不管用单一理性和感性来解释世界都是解释不通的。二者是相结合存在的。关于这点思虑在《魔镜》中,我也有体现。
杨的论述有他的道理,可惜他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没真正体察中国文化,没体察到中国文化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东西。现在很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很多。缺陷在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不了解。
最近读了《论自由》和钱穆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对吴的说法不太赞同,颇有以概偏全之感。(吕:读书思考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20180617今天是一个纪念日。值得做一个记号。晴,气温29度。大太阳,热。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兰亭集序 王羲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物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吕:呵呵,第一次抄兰亭集序。)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二陆优劣 郭澄之(东晋小说家,著《郭子》三卷,原书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八十余则。)
卢志于众中问陆士衡:“陆抗是卿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于此!彼或有不知。”士衡正色曰:“我祖父名播海内,宁有不知?”识者疑两陆优劣,谢安以此定之。(吕:人物性格于细微处可见,呵呵)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送桔启 刘峻(462——521年)
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皮薄而味珍,脉不沾肤,食不留滓。甘踰萍实,冷亚冰壶。可以熏神,可以芼鲜,可以渍蜜。毡乡之果,宁有此邪?(吕:从未看过写桔写得如此之好的小文!呵呵)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河渎神 毛文锡(五代十国)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画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吕:无意中翻到这首词,发觉元朝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和这很像。呵呵,很有意思。记录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6月22日《跳楼》(向乔伊斯致敬)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05号归纳总结
吕:有点难过,很伤心。我不知道里面要有故事。不知是我阅读的直觉有问题还是什么?如果要有故事,好像不是我出发的初衷。坚持自己的观点,擦擦眼泪上路。我的外号叫小强。
在阅读完门罗后,我都没下笔。是在看完乔伊斯的《死者》,我一个激灵,像冲破了天门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实际那天在看俞平伯,准备沿着俞平伯的轨写成散文。因为门罗还是不能让我整体把握,但看到乔伊斯我突然知道应该怎样把它们黏合在一起。
通过这次认真阅读门罗和书友交流碰撞及在实践中反思,还是获得很多。例如以前根本不知什么叫内部结构?什么叫内部结构的严峻?还有结构上的回返往复,以前都不知怎样去照应?还有每天阅读书写后,下笔的速度明显比以前快。以前一天只产出一千字,现在一天能产出四千字(在没其他工作的情况下),这些都要对自己进行表扬。笔熟练很多。
在写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以前的情况前面严谨后面松散。思虑不能一贯到底。在实践中感觉写比读收获大。写可以反馈自己接受知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门罗最令我着迷的是她进入生活的途径,这点最令我着迷。前段时间闲话里说到小说的真实性问题。我觉得不是小说与生活的真实性。而是小说写起来、读起来比真实的生活还真实。这实在是小说的技巧性。帕慕克也讲过这个问题。门罗已用小说成功地做到了。我个人觉得门罗在表现生活的真实性时,她抛弃了表面的生活,而是沿着生活的某个主题(即帕慕克所说的一个中心),把与之相关联的千丝万缕的生活用丝线收拢来。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细节围绕了这个生活的主题,只是我做不到像门罗样抽丝剥离把这个内核与之相连的生活的丝线握在手中。我甚至找不到与内核相连的各种丝线。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
还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为什么乔伊斯会让我产生灵感?或者说乔伊斯和门罗的合力让我产生灵感。结尾借鉴了乔伊斯。前面进入叙事的空间是门罗式。在行文里注意了一下内在的结构。(这在以前是根本不会去注意,觉得无从把握)但写下来,粗糙感是没有,但感觉还是有些幼稚。然后在一遍遍的检查过程中,发现自己地方语比较多,语言不够顺溜。唉,慢慢来。还有我在现在的阅读中,关注的大多不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是小说中,生活进行的方式,在行进中要达到什么目的。还有在阅读时对细节推敲得少,所以自己在实践中也往往把握不住。这点也要注意。
还有一事,在写字时是选择顺从还是选择独行?选择独行。如果独行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呢?还会坚持吗?坚持。无求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只愿走自己的路。
乔伊斯里到底有什么?有点好奇哈。下次读读。
06 清明 也是由来已久。
自言自语心情倒好了些。呵呵,明天继续读书。写字是件重体力活。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吕:《死者》百分之七十处,戛然而止犹如一扇关上的门,把舞会上所有人关在了门外,只由加布里埃尔和格莉塔两人在门内谈关于死亡的对话。存在和虚无在这突兀。我承认今晚我被乔伊斯震到了,有哪一个构思能够把所有的生活推向死亡——虚无之门内?这要一个最强大脑。乔伊斯的结尾是那么穆美,白雪之美让灵魂沉静,又孕育生机。对!一石兄读得对,门罗的《死亡时刻》是向乔伊斯致敬。我记得我读《死亡时刻》时,结尾处门罗描述的雪,印象特深。门罗用意和乔相似,但远不及乔伊斯意境深远。因为乔伊斯开篇是从大场景入手,结尾也是从大场景(整个都柏林的幽灵)静默。乔伊斯对都柏林的爱和怅叹有多深。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要进入一个作家的灵魂处,才算读懂了些吧。乔伊斯的阅读让人窒息!他和博尔赫斯完全不同,博尔赫斯在时空里把历史如魔方般拧动,世界在他的叙述中如科技馆的模拟宇宙。乔伊斯是平面,乔伊斯是把弄平面的高手,时折叠时放平、时高耸时低湍,叙述如水流漫过一山一川,遍布你我的城池和全息影内的人性皲裂。乔伊斯给我太多太多。。。。。。使我从阅读门罗发生转向。。。唉!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吕:刚重读《死者》第二遍,很想敬问哪位书友知道中国作家里那位作家写过和乔伊斯在第一场景——舞会上的描写相似的描写?诚望读过的书友支援,作家名?作品名?诚谢!!!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吕:我也觉得05号失败。虽然……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吕:坐在dh听kaihui,突然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我们有没有门罗笔下的人的命运,人内心的冲突导致的命运变化?这是真实无比的。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不仅有人内心冲突导致的命运变化,更多的是作为提线木偶无法摆控的命运。这不仅在内陆省份,它的操控性如秦汉县制样,控制力无所不达。好像我们的命运从来没有走出这样的魔堡。提线木偶。就意味着自由、命运被控,它不是被上帝之手,而是天帝之手。所以中国的神话和西方的神话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上帝即我。天帝即他。呵呵,真有意思。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中文名
格式塔心理学
外文名
gestalt psychology
别名
完形心理学
诞生时间
1912年
创立人
韦特海默
起源地
德国
代表人物
考夫卡、苛勒
学科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所以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科学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学的“场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作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希望用它来对心理现象和机制做出全新的解释。因此他们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如考夫卡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多个概念。
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其特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中主要有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马赫认为感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而这些感觉与其元素无关;物体的形式是可以独立于物体的属性的,可以单独被个体所经验。马赫的这些理论,尤其是反元素主义的观点,直接被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吸收和利用。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马赫的理论,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学派的整体观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这种理论也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
发展历程
学派诞生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来描述这种现象。这一般被认为是格式塔理学学派创立的标志。[2]由于这个学派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所以有时又被称为柏林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韦特海默,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学派发展
学派成立后,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继续发展格式塔理论。1913-1920年,苛勒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的腾乃那夫岛任普鲁士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主任,并在那里做了著名的猩猩实验。1911-1927年,考夫卡一直任职于吉森大学,并进行了题为“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的系列实验研究。1922年考夫卡发表于《心理学期刊》的《知觉——完形说引论》引起了强烈反响。[3]1921年,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联合精神病理学家库特·戈尔茨坦和汉斯·格鲁尔一起创办了刊物《心理研究》(Psychologische Forschung),不久就成为格式塔学派的喉舌。它一共发行了二十二卷,于1938年暂行停刊。[4]格式塔学派成立后,影响越来越大。到二战前,已经成为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学派。[5]
移师美国
1924年考夫卡来到美国,先后到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自1927年起在史密斯学院任教,直至1941年去世。1933年韦特海默接受邀请到美国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直至1943年去世。1934年苛勒来到哈佛大学任威廉·詹姆斯讲座教授,1935年到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担任心理学教授。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初步接纳时期(1921—1930),格式塔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初步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接受。第二个是迁移时期(1927—1945),在这个时期,格式塔学派的三位创立者和他们的一些学生相继移居到美国,都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担任教职并从事科研工作。第三个是艰难的综合期(1945年以来)。尽管美国心理学家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接纳很缓慢,但它还是吸收了众多的美国追随者,他们发展这一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了一些新的领域。[6]
持续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格式塔心理学诞生地的德国,由于有了适宜的政治和文化气氛,这一学派又有了复兴的趋势,有一些心理学家发展了格式塔理论与研究的一些主要的概念和方法,开拓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课题。格式塔心理学对日本心理学界的影响也很大,且这种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最显著,并一直持续到60年代。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在前苏联、意大利和中国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7]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和贡献
韦特海默
通过似动研究确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基础;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并主张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了伦理学问题
苛勒
把格式塔原理应用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了顿悟学习;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化
考夫卡
明确认定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系;在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行为。
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但为了和构造主义心理学有所区别,于是就用“直接经验”来表述。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当时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即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把握到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观刺激并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接经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是行为。格式塔心理学把行为分为显明行为和细微行为,前者指个体在自身行为环境中的活动,后者指有机体内部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是显明行为。
研究方法
整体观察法
格式塔心理学把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通过观察来发现,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观察法。但由于直接经验中也包括一种类似于意识的东西,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必须依赖于主体的内省,但是内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来观察。不管是观察还是内省,格式塔心理学要求都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
实验现象学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以直接经验(有时也称现象经验)和显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该流派在具体研究中除了使用整体观察法,还运用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所运用的实验法主要是实验现象学方法。
主要理论观点
同型论
同型论(或同机论)(isomorphism)指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心物和心身关系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为地区分为元素;自然而然地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完形,完形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结构,并且本身含有意义,可以不受以前经验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也有完形的性质。正因为心理现象、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完形性质,因而它们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不论是人的空间知觉还是时间知觉,都是和大脑皮层内的同样过程相对等的。这种解决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的理论就是同型论。
完形组织法则
完形组织法则(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它阐明知觉主体是按什么样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真实的自然知觉经验,正是组织的动力整体,感觉元素的拼合体则是人为的堆砌。因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或相加,整体不是由部分决定的,而整体的各个部分则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所以完形组织法则意味着人们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有五种完形法则:图形-背景法则、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和连续法则。这些法则既适用于空间也适用于时间,既适用于知觉也适用于其他心理现象。其中许多法则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动物。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完形趋向就是趋向于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组织完形的一条总的法则,其他法则则是这一宗的法则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习理论
以组织完形法则为基础的学习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顿悟学习、学习迁移和创造性思维构成。
(1)顿悟学习(insightful 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顿悟学习,就是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的关系而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和解决问题主要不是经验和尝试错误的作用,而在于顿悟。
(2)学习迁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对于产生学习迁移的原因,桑代克认为是两种学习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于共同的神经通路的结果,而格式塔心理学家则认为是由于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于对整个情境中各部分的关系或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的领悟。例如,在笼中没有竹竿时,猩猩也能用铁丝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这就是相似功能的迁移。
(3)创造性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学颇有贡献的一个领域。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来,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各方面相互关系的新的理解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素,而过去的经验也只有在一个有组织的知识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并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创造性思维都是遵循着旧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构建的基本过程进行的。
心理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完形理论应用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行为主义用联结的观点解释学习,而格式塔心理学则用知觉场的改变来解释学习。他们认为,意义的改变就是心理的改变或发展,这是用刺激—反应的联结公式无法解释的。他们认为,行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组成的动力模式支配的。个人操作的场是内部和外部的力积极活动的心理物理场。这种操作的场既可以在物理场的基础上从局部或分子的观点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涵盖经验和行为各方面的整体或大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分子行为应由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来研究,而整体行为则适合心理学家来研究。
人格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把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行为场有两极,即自我(人格)和环境。当一个人的目标(即动机和需要)一经达成,紧张就会消失。场内的力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可以在自我和环境之间形成,从而加强极性(polarity),破坏两极的平衡,造成个人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差异,使自我处于更加清醒的知觉状态;它也可以在自我内部或在环境中形成,然后再导致不平衡。[9]
主要贡献
中国心理学家叶浩生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有以下几点贡献:
批判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以构造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批判。格式塔心理学家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砖泥心理学,也即心理是砖,由联想(泥)粘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构造心理学用内省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元素是人为的,并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
促进人本主义兴起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就曾在韦特海默的指导下学习整体分析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同样,人本主义的几个著名代表人物也都强调对象的整体体验和描述。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从整体上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进行模拟研究,这一点可以说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其次是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如知觉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格式塔心理学卓有成效的知觉研究才推动知觉心理学脱离感觉心理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同样,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很有成就,顿悟说也成为人类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个学习理论。
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场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这一思想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立都以此为出发点。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卓有成效的实验现象学方法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10]
主要缺陷

中国心理学史家车文博认为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陷入唯心主义境地
本来格式塔理论重视自然观察,从接近实际生活而言,是可取的。但是他们认为知觉自身具有完形性质,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于是极力缩小甚至否认过去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使“完形”变成超验的东西。完形心理学夸大了心理的能动性,用先验的模式和主体内在的规律解释心理形成的完整性,其结果是导致先验论和主观唯心主义。
未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
格式塔心理学把整体与部分对立起来,认为先有整体,后有部分;整体决定部分,而部分对整体毫无作用。因此该理论是片面的。该理论只重视质的分析而忽视量的分析。他们认为当时的心理学尚处于幼稚时期,对经验只适合做质的分析,尚不宜做量的分析。其实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只强调质的观察而忽视量的研究也是片面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与行为是场的现象,所以主张当前的事件只受当前情境的影响,而不受现在、未来心理事实的影响。该理论忽视发展的观点和历史因果的分析,也是片面的。
理论不太严谨
格式塔心理学忽视生理基础的研究;有的概念比较含糊,没有十分严格地规定出它们的科学含义;有的实验缺乏足够的证据。同时该流派在自己的理论中使用了大量的数理概念而不加特别说明,许多概念有被滥用的倾向,这使得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过于晦涩深奥,使人难以理解。这一切都影响了格式塔心理学完善学科建设,使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11]
参考资料
[1]  叶浩生. 心理学史(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53-158.
[2]  Hergenhahn B R, Henley T 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M]. Cengage Learning, 2014:439.
[3]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9-420
(吕:记得在读门罗《快乐影子之舞》导读里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对心理学书籍的阅读,才能对自己有所了解和顿悟。然后我说门罗的阅读量惊人,所写是冰山一角。当我看到格式塔时,笑了,这证实了我的猜想。还有中国学人对外国作家的剖评基本处于自说自话的境地,很难找到一句实地的话,远不如民国学人的一句评语。无他也,只因涉国不深。三俩朋友一直告诫我,不要和他人辩论,只管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字,但我总做不到,天性如此。呵呵。我个人认为众辩比单辩更有益大脑的发育。但有时左脑搏右脑也有意思。记得木心言:大脑即上帝与魔鬼相争之地。当时就笑了,木心,一戳就是实处。呵呵。关于格式塔我还有话想说,等我理理再说。今天出去逛了一圈,头脑清醒些。)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吕:说到格式塔心理还得从门罗小说谈起。读了整整一本小说,写了约三万字的笔记。结果仍是一句话:看不懂。根本进入不了门罗的内部结构,不是你不懂生活,也不是你不懂门罗的生活。而是你根本进不去,在门罗的小说中你根本形不成连续的画面,它就是连续的碎片,你根本不能把它缀起来。用“时空”这个术语也不管用。直到看到乔纳森.弗兰岑说“契诃夫之后,在展现某种人生方面,门罗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追求格式塔式的完整性,且更有成就。她总是有着培育和打开顿悟时刻的天赋。”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在阅读门罗时走了一条错误的路。
“格式塔”何为“格式塔”?这是第一次听说,呵呵,孤陋寡闻得很。一查,原来是一心理学。心中一顿,意识到这才是解开门罗的密码。
记得阅读加缪时,是从阅读《正与反》开始,《正与反》是加缪早期(二十来岁)的散文集。但里面充塞着许多哲学思想,一眼就能看出来。加缪是学哲学的。接着阅读《西西弗神话》,本来依我的阅读习惯是不喜作家无自己的思想而与掉书袋的,但加缪在《西西》中抑不住自己的情感一而再,再而三表达出祁克果的倾慕之情,阅读时我对祁克果的观点也非常赞同。后在看《局外人》《鼠疫》中阅读都非常愉快,能理解作家在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出路和境况。
所以这时我突然想到祁克果。祁克果对阅读加缪来说是把钥匙,那么格式塔对阅读门罗来说应也是一把钥匙。
现在我明白了祁克果对加缪的解读在宗教、哲学的出路上。而格式塔对门罗的作用不在表达主题的功效上。而是在文本(人物、事件)在格式塔心理铺展的方式上。就像不断向上伸展的树枝杈样。这才是格式塔对我的意义。
关于心理学,孤陋寡闻的原因,知之不多。偶然得知格式塔,才知心理学流派远不只荣格、弗洛伊德所谓潜意识,在西方有很多研究类型(以门罗为例,我甚至觉得在西方这些心理学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学说,并不像在中国样是放置高阁的学问。呵呵。我臆测)祁克果原来也是一种宗教心理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等等。所以想追问格式塔和荣格的异同。
关于阳明心学。我也是一知半解。从阅读中了解到,中国并无心理学。只不过我在迁移理解的过程中,犯了一个潘光旦式的错误。总认为中国也有。突然想到阳明龙场悟道。而事实龙场悟道和心理学说根本没关系。如果硬要说有一点关系,就是龙场悟道者本人在贵州龙场悟道时的“顿悟”心理。
时明朝刘瑾“去衣行杖”,王守仁贬贵州龙场,在极端反差的境地悟:“朱子:得君行道”对否?反思顿悟:“阳明:觉民行道”。这个过程是不是也可称格式塔?
关于格式塔、荣格、祁克果、阳明心学,这四个无交叉的思维就是这样来的。呵呵。
还有一个问题,下次再说。(关于中国人心理学)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总结反思
吕:这几日在看门罗、乔伊斯,为什么要把两本小说集放在一起看呢?就是为了给自己思维的碰撞。说句实在话,也确实给了自己很大的思维碰撞。不仅是小说,小说的作用是一极。还有就是西方经典的阅读在思想上、道德上、人性上,给自己的碰撞。实际还不是。可能是在与书友的交流中更多地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在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即认识他人就是认识自己。如果我不阅读西方经典可能我对小说不能很好理解,或者说有误读误解。而事实我仍处于误读误解的境地,只不过不断地通过阅读和反省来达到修正自己认知的目的。
很想问问书友是不是西方的一些例如契约、自由、对宗教信仰等等的思想,都会投影到文学上,以小说人物和人物思想表现出来呢?在阅读中发现乔伊斯和门罗俩人思考的问题完全不在一个时代。虽然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构思,但思想性完全不同。上次和书友探讨思想性的问题,书友也显得很迷茫,那么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无思想无文化无文学呢?(别误会,这是一个特殊、有限制性的情境)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有它的艺术性也要有它的引领功效呢?连门罗那般客观理性的作家都在她的作品中赋予这一功用。而你不知住真理的路、门朝那边开,你又怎能达到引领的目的呢?这可能就是我阅读西方经典和中国经典所在吧。实际在中国,我们对西方文学存有很多误读误解。(纯属个人主观臆测。)甚至读不懂,因为用中国文化、心理、道德、价值观去解构西方文学中的文化、心理、道德、人性、价值观,纯属一种主观上的绑架。(纯属个人主观臆测,见谅!)
中国文学应该还有一个很大的挖掘空间。就如我们的文明开化样,任重而道远,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然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人文的进步应快于社会整体进步。觉得在先秦人文进步快于社会整体进步,后来后来……。隐绰觉得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好像是如此。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学 结(谬思)
吕:这几日在看乔伊斯,冲击力巨大。心里念念唠唠全是乔氏,想了很多。想起前些日子想看的韦伯及书友的指导。当时书友说了两句话。一句是看韦伯应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看起;第二句是自由是天赋人权。可惜当时愚钝听不懂。想:我只想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儒家和道家。为什么要去了解新教。这几日在看乔伊斯,乔伊斯的每一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活在宗教的阴影和桎梏下,才想起书友所说的话。如果仅仅只是阅读乔伊斯,还是不能达到思维碰撞的火花。然后在门罗中看到西方文明的进步。(和书友探讨过,门罗对一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探索还是不及乔氏,这是另话)这才使我警觉起来。重新思考新教。如果书友能用通俗晓白的话说新教是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中与社会文明教化的产物。书友就是这样讲,我还是不会明白。或者可以说新教孕育了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我还不明白。或者还可以说新教与加尔文教的区别。可以说讲到这里,我才有点醒悟。因为我关注的从来都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加尔文教和“我”(别误会,这个我不是个体的我,而是他国我国的我)的关系。上个世纪前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思想理论大探讨(不仅是我们民国,民国也只是此思想理论大探讨的中国部分),面对灾难,国与人类命运的何去何从?是此探讨中的主要话题。我读书少读书浅,但在浅薄的读书里,在大师们思想的思虑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学人谈到加尔文教时,都用了些批判的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而加尔文教与我们有着很深的渊源。(这里由于某种原因对加尔文教不展开讲)
三四月份看余英时著《士和中国文化》时,曾和书友演绎过马克思的观点。当时得出的是一个与现实理论(主流政统所宣讲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当时大吃一惊,目瞪口呆,也只能作罢。那时是第一次知道韦伯,对韦伯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但对韦伯很感兴趣,即购韦伯儒教和道教,书来翻了下和书友交流很喜欢)真正意识到韦伯是在这几日阅读乔伊斯。才把所有的碎片思虑缀在了一起。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文明传入东方。日本引进的是改进后的新教伦理,中国引进的是未改进前的。(这点要原谅我,因记忆力不好,记得不清楚。意思是日本引进的西方文明比我们引进的西方文明,思想更接近现代文明,我们引进的西方文明还未淬火。这点想请有关书友补充。)所以造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文明开化的差距。(这一点启发是和书友探讨中英版原文阅读上得来的。发现无论是对西方文学类解读,国人有误读。故在引进西方经典时,这种不确定因素也存在,故出现中日引进西方文明的不同。)
在阅读洛克和穆勒时,知洛克和穆勒是关于(我还是不说特定的名词,用概括性名词代替)事物的两个方面的解说。但他们之间的作用不是背向而驰,而是相向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类如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使物体能立得更稳。以此推类韦伯和马克思也是如此。他们也不是背向而驰,也是相向作用于物体,解读社会,使它朝着更趋向绝对真理的方向发展。它们是互斥互补,而非此消彼长。(如果不信,去读一读《资本论》和《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即知。余英时这两本书都读过,但他仍没有找到第三条路。许倬云读过,他占了天时地利人口。余英时和钱穆是一口像谭嗣同一样的热血在胸口未喷出。(不理解也没关系,多谅解我唠叨就行))
对韦伯我就说这些。(说多了,不好。)实际我关注的是乔伊斯。在读乔伊斯时,乔伊斯仿佛帮我打开了西方的大门。一些以前不能理解的东西一下豁然开朗了。
乔伊斯就像一个数学坐标系。他就是原点。纵坐标是民族、国家、思想、人类等;横坐标是写作技巧的无极限探索。好像大多数作家都是沿着他的这个坐标系赛跑。门罗、福克纳、海明威、贝索、鲁迅等等。乔伊斯这个坐标系非常清哳,一目了然。当然也有距这个坐标系作抛物线运动的,例如博尔赫斯、加缪等。但总的来说乔伊斯还是夜空里一明朗的星座。
关于乔伊斯这几日说得太多,反而不知怎么唠唠。就这样了。(以上纯属缪思,经不起推敲,是读书思虑的总结。不到处,多谅解!多谅解!!)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20180707我彻底迷上了乔伊斯,无可救药。他不停地告诉我回到原点,回到原点。

楼主:吕家严

字数:3322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6-04 17:43:11

更新时间:2021-02-18 02:04:13

评论数: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