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20180604 杂记偶感箱

20180604 杂记偶感箱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树:乔伊斯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他的短篇《都柏林人》描写了底层人物理想与希望在现实环境中的破灭。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讲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
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人物内心刻画细致,语言独特但有些晦涩难懂。
总之,乔伊斯是后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关注底层人物,描写日常生活,诉说现实的压迫及内心的苦闷,这是你的基调,与乔伊斯有很多相通之处。还要在人物内心刻划及语言方面加以磨炼。
总之,喜欢是最好老师,我相信你!
这我还真不知道,估计很少,因为他的那些所谓意识流动、潜意识的连缀,与东方人运用感觉含混而传神地抓住本质的方式仍然区别甚大。
王小波的作品我读过,语言方面有点类似,但内心刻划方面还不尽相同。
当然,追随并不是模仿,象语言晦涩就不一是要学,还有意识流等需要本土化。
陈:短篇小说篇幅短,作者和读者间的反应距离很短,稍有疏忽就会被人感觉到,所以文字用词贵精炼准确,影响整体效果,更何况你面对的是专业评委,这是和长篇不一样的。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总结反思 谬思
今天翻了下里尔克,虽然以前友人多次提起过,都没重视。现在读诗太少了。今天浏览策兰,无意中想一道看看里尔克吧。结果一看很喜欢。因为在里面读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味道,也读出了祁克果感性之美,也读出了庄周意味,觉得很神奇。而这部分又是我感兴趣的部分。它的实质就是存在与虚无。世界的存在要靠感性的体会才能真正感觉到。应承认我孤陋寡闻,我不知诗歌里面也能体现这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并且它远超灵魂的范畴,在宇宙的空间里飘荡。我以为这只存在哲学里。没想到用诗歌的语言也能表现出来。
策兰的诗歌要把自己浸在黑暗里才能阅读。我的生活相对来说非常平和。我浸不进去。所以很难体会它的意境,只能读一些表层的东西。2016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一遍遍地抄纪伯伦,一遍遍地抄。在纪伯伦中我第一次知道灵魂是可和躯壳分开的。灵魂它是可以独自在宇宙里自由飘荡。在里尔克里我突然发现原来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这个道理祁克果和庄周都演示过,但都不及里尔克用抽象的文字表现出抽象的意念那么神奇。里尔克虽然是诗,但它对理解事物的原理同样有启示。阅读是一个很神奇的事,它可以把世界上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又产生新的迷人的发现。
门罗对生活复杂性的阐述是你不能参透的。在你细细思索的过程中你发现的不是门罗,而是一个门罗时代。
我承认我没有门罗的剽悍。在这样一个不勇敢的时代,我做不到勇敢。祈求我慢慢地变得勇敢。如果我不勇敢的话,可能永远找不到他。希望上帝赐予我力量。当我想到我有一天会变成废墟,我觉得我应该勇敢。在死亡面前,什么都不是。上帝。
门罗的世界是个体的眼打量着这个不断变化而诡异的世界。乔氏的世界尤如我的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颓废里,时时刻刻准备逃离。那就是我无可逃遁的城。当我看到一片凄凉、一片惶恐,我惊呆了。乔氏的世界好像从来没有离我而去。最恐怖的是乔氏准备了一个布袋,把存在与虚无全装进去,扎紧,丢在汪洋大海里。我恨他把一个残酷的事实告诉我。
关于这个国度里的男人和女人,本来我也想说说。想了想,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以后会用文字表述。
05号的倒数第二段应加上杀、与拆的意象。才能体现它的社会残忍性。思虑不够。一定要学会用乔氏的脑袋想问题。用门罗的脚走路。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在种花06号,纠结了几天,走直线还是曲线?门罗是走曲线,曲线更能显出生活的迷人。曲线里有隐痛和真相,更能反映时代赋予人的伤痛。只是走起来很艰难。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学习谬思
题记:关于自由和民族心理文化谈自己的一些个人切身体会
我启蒙非常晚,直至2016年才开始启蒙。在形成自己的认识时,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然而在与大众交流时,一出言我就发现自己错。犯了一个常识问题,就是在魔堡里并不需要常识的常识。后来,我就沉默了,伪装成魔堡里的常识。而非常识的常识。当然,基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与大众交流。而是在写字时时时被警告,“你被限制权限,不可公开。”而实际所说真的没什么?只是一些看到的真实的事和真实的想法。后来我想迂回曲折地走。只想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当然结果并不乐观。这件事使我非常着迷。我沉溺其中。
我想客观理性、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件事。深入其中的过程中,我发现人所受观念的束缚制约着事物朝正确、光明的方向发展。当然你并不能说这些观念不好。顺应这些观念活,实际在世俗里能生活得很幸福。但(在讲但是之前,我们应看到魔堡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堡,所以它不可能孤立悬挂宇宙之上。任何朝代都不可以。)人性是参差多态,追求参差多态的存在也是最自由的状态。然而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什么是自由;二如何摆脱民族文化心理的不良影响,择优而活。这两个问题已有很多中外哲人已述。我只能浅谈个人的体会。记得有人到欧美后(无崇洋媚外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里我才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幸福。(实际无论你在那里生活,如果你不能调适自己,任何地方都不幸福。)他的这句话传递了这些信息,一魔堡里给予人生存的自由空间少;二拥有自由的生存空间可让人感受到幸福。(从我个人的切身体会而言,深有同感。我的体会不是在物欲的世俗上,而是在精神的思维层面。当我思维的触角向四周伸展时,无形中我发现自己思维的拓展受物欲里不够开阔的民族文化心理群体的抵制、质疑。当然这也使我很受挫败,以至重新调整自己思维发散跳跃的方式。而这种自由对我来说又很重要。记得密尔引用洪堡的话,大意是:在自由和千差万别的环境中才能创造迥异的个性活力与丰富差异。)所以自由的思维空间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在魔堡里这个最基本的常识的常识人们都意识不到。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都是大格局大境界的高人。当然也有,只是很少。
以上是关于自由的个人体会。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同样我也只能从自身体会去探究。实际在2016年未读书之前,我很快乐幸福,是那种无知的快乐和幸福。(实际对于生存来说,那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就像从不知是卡门的世界。但对生命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不敬。不过说句实在话,经过2016,我就是想回到从前,也回不去了。摆在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朝前走。无他出路。而实际我是很想回去。但冥冥中你根本操控不了命运。)关于第二个问题的探究,是在闲闲中大量的碰撞,才使我意识到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一棒子把问题打死。这两种方法都不对。无论是从正还是反的角度出发都是不对的。无论是从古代文化出发还是从现代文明对它定位都是曲解。这个现象很定我好奇。而好奇的结果是我发现我孤鄙浅陋得可怕。而事物的真相也远在你的认知之外。我才意识到詹姆斯所说:“生活有五百万种解释的方式。”(原谅我,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我不想展开说。因为我觉得言说没有一个自由的空间,所以保持沉默。)这五百万种方式正好佐证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从来就不是以单一的方式在民族群体心理进行投影。它是以层垒式、消融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就是来到了现代,(原谅我去的地方少,实地实证不多,而是凭借脑海地图臆测,故为谬思——谬误的思辩)在地理位置的划分上,距政治文明中心的远近,文明开化的程度以政治文明中心为圆心进行幅射。而这个政治文明中心你也要以层垒的方式来圈定,而非只现代文明一个圆点。或者说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你应该要有一个立体的模型,而非平面图。当然无论是立体还是平面,它都有一个深层次的内核。你不能简单地否认这个内核,它能几千年来在民族心理积淀,可以抛开政统对它的影响和作用,或者说它流传积淀下来,和政统关系应该不大。还是和一个民族朴素的价值观宇宙观有关。你很难去动摇它。它已深藏在群体的潜意识里,自己都不知,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某个事件上突然显性地表现出来。自己都大吃一惊。(思虑还不够成熟,原谅我。就说这些。)
群体之所以存在认知的差距,我个人觉得不仅在于对自由的真正认识上;还在于没有认清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各自认知上的投影,辨别不出它的优劣处,不能或不肯真实地对待自我和外界事物,以至成谬误的城堡。这种情况不只今日,在往昔也是积重难返。(不展开说,就这样了。承认客观存在的事实。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字。随思维的河流自由流淌。)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题记 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些补充(注:基本是谬思,没半点价值,我只不过把它作为我思虑的演变、进化过程记录下来)
上次讲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层垒式和消融式(我忍不住还是想说,多是谬误,如有冒犯,多谅解。),我解决问题所有的出发点都是自己。都是为自己解惑,而不是站在众人的角度。对于这个问题也同理。当时我生活在现实中,感觉很痛苦,为什么处处都受宗教礼法陈旧观念束缚,我也像大众一样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儒教头上,认定它是罪魁祸手。
然而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前段时间问过这种方法是不是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法,还是今年第一次知道田野调查法,虽然早知道费孝通所写专著是用田野调查法,但我并不知我的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近似田野调查法,并且是我无意识地这样去做的,而它却有一个专业术语名。可能不是,只是近似,因为它毕竟调查后有分析、归纳、总结,而我是随性所欲。)却发现不是这样。也就是说儒教对群体的影响并不是像你在纸页上看到影响那么大、那么深。有些地方根本不把儒教当作为一回事。而儒教的影响也并不像你在纸页上看到描述的,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观察很定我好奇。下面实证举例。(注:实证举例也非常片面,所以多有谬误,不当处多谅解)我发现儒教的传播它有一个远近的过程,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当地文化、经济、地理位置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疏密程度。(在纸页宣传的层面上,可能群体会形成大一统定一的思维,但是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纸页上的大一统定于一这种观念是表层的主观意念,或者说政统要加强的群体心理文化。但在实际地理区域中,各个地理区域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甚至有自己这个地理区域独特的文明生存方式。这一点在表层的纸页上看不到,要深入到地理区域的下层群体中才能发现,这种情况很明显。史杰鹏曾谈过这个问题。他的书我一本都没看过。但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社会学中却很有探讨的意义。在没有看到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现象。当他提出来以后,我才意识到是这么回事。史杰鹏提出的问题大意是:现在群体的生活和二千年秦民生活无二,群体生活没有很大的改变。当然摒除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实际很早之前我也有这种怀疑,特别是在观照社会作用于人的命运时,这种疑惑更强烈。少年时看冯梦龙的三警,冯梦龙的三警写的是当时的社会中人的命运。今日观照现实,魔堡中人的命运还是处于冯梦龙的三警内。因时间有限,冯梦龙的三警一直未再翻。有空还是翻翻。)
继续回到实证举例。(我选择坦诚面对,真的很难做到坦诚面对,呵呵,特别是你知道你是在一个公开的空间。以时间为线索,以我的直觉为准。我是16年开始读书写字,16年之前都属于无意识的大脑活动。所言多是谬误,多谅解。在书话里谈这些,纯属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呵呵,博君一笑哈)12年到北京,很模糊的感觉,(以点代面哈)觉得北京受儒教的影响不深。(现在想来,北京受儒教的影响不深是真切的感受,因为历代京城政统从未把儒教当回事,只不过是操控群体的一个法术,它自己又怎会受到儒教的影响和牵制呢?当今这种形势依然没有改变。)(本来今年想去东北看看,思辩后想想,看与不看差不多,应该说东北受儒教的影响更小。前面谈到一个地方文化和经济,在读欧洲文明史时,看到欧洲基本是城邦小国。然后在中国实地考察时我发现一个奇怪或恐惧的现象,大一统定于一这种模式是形成于秦汉县郡制度下,它在今天仍是沿续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好处,利于管理;弊处是不适应各地地理区域文化经济特色,非常僵化。)同年到上海,上海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文明开化与西方非常接近,然后又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底蕴。感觉在西化的过程中善于变通自己,择善而从之。真正做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感觉不一定正确,只是略谈一下自己的直觉感观,多谅解。)14年到香港和澳门,给我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感受。儒教文化浓郁、深厚,从上到下这种感受都有。(一开始我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香港和澳门反而对儒文化这么重视。对于这个问题是在今年阅读钱穆时才知,钱穆的大意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文化——一般多指儒教,有一种在外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怀念追思之情,一般说他们之中儒教反而保留了它原始初衷的本来面目。今天我把这个道理运用到香港和澳门。实际是同理,所以不难理解香港、澳门儒文化的浓郁。)断断续续在广州呆了几年看到的情况不容乐观。(所说谬误多谅解,粤在文明开化中一直不处于前沿,甚至说处于混沌状态,不比东北地区,地处各文明交界处,还有自己独特的文明文化意识,也不比蜀、滇、贵由于地理位置的险恶,儒的渗透很少。儒在粤成了最早接触儒文化的人的肢解,择其利而从之。它不是政统作用于群体,而是群体中的上层阶级的扬弃,扬利于上层阶级的,弃不利于上层阶级的。类似于政统之下的另一阶层的驭民之术。看法多是谬误。多谅解!)16年到蜀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儒在蜀是一种上层阶级的文明,下层群体根本不理会它,也根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下层群体不拘泥,率性而活。(当然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肯定是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特色有关。我也非常理解这种活法。当时想,那我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痛苦,我为什么会受到儒家礼法的约束,我也是下层群体,这是为什么?)然后回到自己的地理位置,认真思辩了一下,以长江中下游为界,以第二阶梯为界,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受儒教文化的影响特明显。实际这有个朝代及儒文化的传播时期与这个地理区域分不开。南北宋时期及宋明儒家理学的传播这是在这个区域。所以在这个区域,从上到下儒文化气息都非常明显,走到那里,你都被这种文化包裹挣不脱。那么这种文化是不是又不好呢?直到17年到浙江看到儒文化的影响,我才有点悟。江浙一带儒文化的浓郁简直面面点点都是。但是也可看到江浙一带人文素养都很高。
(在此不谈儒在政统下的作用)这时我回到我原来的问题。也许问题不在儒教,而在儒教之外的东西。(因为你无法否认儒教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只有另辟磎径。)我才意识到文化的作用还在于群体的接受。而群体的接受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儒教在不同地理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态势。
在明白这一点后,我也在儒教中挣脱出来了。与此同时,又发现在群体的生活中不仅有政统所宣讲的儒教的影响,实际在对于群体无法解决的宿命问题。群体并不求助于儒教。(前面已说,儒教本来面目已泛化,大多数时候成为政统的驭民之术。儒教在世俗的层面更多的体现在入世上,而非出世上。但群体确实有出世层面的精神诉求,这是儒教不能解决的。当儒教不能解决时,个体会觉得很痛苦。但在我的观察中,虽然下层群体的生活很穷乏,但下层群体并不痛苦。下层群体很豁达。这种现象又定我好奇。以前在阅读西方学术著作时,可以把这一下层群体理解为麻木不仁,生活在囚牢而未知。而事实不是这样,西方的哲学并不能解开下层群体不痛苦、不悲伤的症结。或者说西方学说的解释运用在他们身上,尤如鸭背上浇水——无用。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现在我明白了,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并非政统纸页上所宣讲的那样,也非政统高祭于头的儒教——这一驭民之宝剑。群体自有它二千年朴素而简单的选择和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积淀里有儒、道、释、巫、各地方由于地理区域不同产生的不同文化特色等。并且都各自有它源远流长的过程和由来。它支撑了群体的生活,阐释了群体的生活,缓解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心理压力。(它是一个综合复杂体,而非一个单细胞。任何单一、单调、粗暴地解释生活都是解释不通的。文化同理、历史同理。)
(注:我不是进行学术探讨,也无能力进行学术探讨,仅仅是自我解惑,为自己寻出路。其中多是谬误,如在谬误中有冒犯多谅解。本可孤芳自赏,但还是渴望能求得些碰撞。故选择贴出。如有冲撞之处,多谅解!多谅解!!)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睡不着。今天认识了两位朋友,一位开朗乐观得要命,堪称思想行为前沿;一位生活糟糕得连我都想骂,结果大吼骂了一通。生活是什么?16年前我也不知是什么。后来F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颠覆了我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现在生活就像翻开的花球,让我着迷,寻找它的中心。可以说是门罗告诉了怎样去看生活。我个人认为现代小说和古典小说最大的区别是现代小说的功用更多在于表现生活。如果它不能达到展现生活的目的和功效,站在我个人的立场上,我也没有读没有写的必要。不能给你真相,仅只能给你感官刺激的东西,谁爱谁拿去,反正我不喜。欧美说门罗小说是畅销小说,一点都不假。这段时间由于加强了对国外文化、宗教、历史、族裔、价值观等的了解。门罗的小说真不难读,越读越让我有新的体会,越读越让我看清我的生活是什么,有什么,也能很快地进入我的生活。生命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我从未想过我的生命中会添加这些。我坚信我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路会越走越远。有时对自己越来越自信。S说过,你不需要别人肯定与认可,你认可你自己足矣。当时无信心地说,我不认识我自己。在这半年来,自己获益颇多。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在人的一生中能做一件自己喜欢愿意去做的有意义的事真是一种幸福。感谢F在我生命中出现。20180715于鄡城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07号喜乐 我不知李泽厚的“乐感”,赵焰表达过乐感,当时甚喜这种认知。维特根斯坦说的:“凡被掩盖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兴趣。”这句话可作我们民族的写照或脚注。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关于阅读乔氏和门罗,在想书友说的话。乔氏里不是激动,而是激情,在阅读时能感觉到那种血液膨胀贲门而出的激情,在每个人物中身上都能感觉到,包括文中的物品里。通遍至尾都有。书友读书的禀赋实在是好。不提醒,我的这种潜理解没唤醒。这确实是一个很深入的问题。我只看到乔氏表层的东西。还要深入领会。
门罗在亲爱的生活中也有特色,就像书友一样她把生活肢离破碎之后又能复位。实际门罗的复位是依据它的内在逻辑思维,这点在第二遍阅读时还是能感觉到。就像一石兄以前说过它内部结构的严峻性。在这本中更明显。还有就是门罗的叙述,书友说是她的技法,但在这本中,好像看不出明显的技法。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她在叙述中,已把内在逻辑性放进了叙述里面。由叙述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性,让我看到一个立体的故事和人物。不然不知怎么讲。很平凡平庸的生活却让门罗看到了生活之外的东西,并把生活之外的东西表现了出来,确实需要高超卓越的技巧。我还要多琢磨。
清明还存在问题,人物形象不够个性、鲜明、立体。这是确实存在的硬伤,还有所谓的炫,实际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小说的炫是什么?有两位朋友谈到小说的炫,但我还是没弄明白,是小说在阅读时没有激动人心的张力吸引阅读者读下去,还是小说写得太平实,没有像过山车样紧扣人心。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倒能明白坐过山车样的激动、咚咚直跳的心,也就是说它没有张力、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位朋友说过就是一件很平凡的事,写得好的话,同样可振奋人心。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我愚钝得很,要想好久才能明白一些道理。清明写得拘紧,人物没有展开,多是线条化。写时非常痛苦,耗时也长,二十多天,纸撕了一本,天气又热,思维总不得集中,总想快点结束,所以在人物的刻画上确实少琢磨了。如果要拖缓脚步,慢慢来,可能要一个多月。(然后出来后,哪里少了笔墨一目了然。懒不得半点功夫。人物刻画我应不是好差,但炫方面,真是弱项。慢慢来,不急。日子长着呢!)
陈:但我个人感觉在冲击力方面还是弱了点,稍平淡些。还有作为小说,虚构的力量小了些。虽是生活琐事,但写得好同样能给人心灵一震或一颤的深度。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谬思
今天看了两篇当代小说,作了语言的对比,觉得还是有古韵的文字阅读起来看得舒服。阅读中多看中国本土作品,恐怕比看翻译作品好处更大,通读诗经论语、左氏春秋、唐宋古文家的作品和历代诗词曲。看样子阅读还要有广度。为什么先读翻译体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找不到灵魂。中国作品相对而言思想不够广博,还停留在讲故事阶段,这是我不能容忍的。但说到语言,真的还是要回归到本身语言上来。可能这需要二三年的翻译作品量才能回归。看中国作品几乎不能给我启智。而这个世界已进步到我们跟不上的程度。如果你的思想也跟不上世界的进步,那你的观念就是落伍的。而现实并不因为你的落伍而不进步,它依然在不停地前进,如果你没有超前的意识,你就根本看不清它微妙的进步,也看不见现实。所以说此段时期阅读翻译作品,看作品的文笔不如说更多的是关注它写小说的表现技法和它表现出来的世界观。这才是最主要的。记得《小说面面观》也讲到小说发源于西方,它讲故事就比中国早很多年(现代小说,说得不对,见谅)。所以此段时间的阅读应是一个接轨阶段吧。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用自己的文化阐述自己的事。但思想却是世界性的。因为我们还是不能弃世界而孤立存在,那样永远不得进步。什么时候找找莫言的短篇小说读读。记得读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给我非常震撼,当时是和贾的《油月亮》同时阅读的。主题都是写饥饿、死亡。但莫言就写出了民族的那一丝气儿,写活了。并且民族的那一丝气儿,并不是很容易就捉得住。它在我们之间游魂般荡,但我们并不一定能捕捉得到。这就是李泽厚所说的“乐感”民族。不知是李泽厚先说“乐感”理论在前,还是莫言写《透明的红萝卜》在前?如有哪位书友知道,可告之下。敬谢!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读小说
读了两三本小说后,读小说才稍稍开了一些窍,知道读小说是读什么,对读小说略微提起了一点兴趣。开始有点热爱读小说了。原来阅读小说就是阅读生活、审视生活。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生活也跟你敞开了大门。说句实在话,人很难认清自己,更难认清生活,总是活在局促的观念和痛苦的生活里。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认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所以阅读是一件有趣味的事。而生活更是有着你未知的需探究的迷人魅力。阅读让我更热爱生活。让我更能看清生活的细微处。我的阅读发生质的转变是从乔氏和门罗《亲
爱的生活开始》,我相信与更多的阅读相遇,我的世界之窗会越来越开阔,生活会越来越澄清,澄澈到庄子之御。阅读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请问那位书友读过李维屏著的文章?致谢!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完整、和谐和辐射”的美学原则。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乔伊斯一下子帮我把阅读小说的大门打开了。一些以前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彻悟了。怪事。在读李维屏著《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把我的世界又往前推了一步。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论小说的可能性(谬思:即谬误的思辨)
好像再说这样的话就有点矫情。但事实如此,我是不过实诚对待自己。
在2016年时,有人问我:你想做什么?我说我想写短篇小说。那时,短篇小说一个字都没开头。天知道短篇小说长什么样。就只觉得其他体裁承载不了我的生活和稀里古怪的想法。但小说是什么,茫然不知,只是粗鲁而野蛮地走着。
实际我对生活是什么?也一无所知。在未阅读门罗之门,我以为生活是一地碎鸡毛。在阅读门罗之后才知生活是由一地碎鸡毛鑲黏成了一件彩衣。它是那样的光彩夺目,没有一根鸡毛的浪费。它们各自有透气的细骨杆,流淌着空气,顺着思维的内在逻辑缝成一件件成衣。当你的阅读面扩大后,你会发现生活自有它的内在联系,从形而上到形而下,自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是你参透不了它的组合方式。你只觉得很神奇、奇妙,让你着迷。这种组合的方式和技巧在哪里?让你琢磨不透。当然门罗告诉我时,我承认我没看懂。我只看到生活的本身。而镶嵌的方式,我不知道。
在加缪中,我同样没看出来。他只告诉我正与反,告诉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看见他在台上拿起一堆材料,分成两堆,很明显的两堆,然后讲叙了一大通理论。我赞同他的理论,但我不知道他的理论和生活之间的根本性的联系。我看不到他在台上的表演。然后他根据他所推理出来的理论,开始在空中进行房屋的构造,有条不紊。我只看见在一个虚无的空间里,他一片瓦一块砖把他的房屋搭建好。一座宏伟的建筑就建成了。这对我的脑容量很说,太难了。我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小说是什么?我既不知道。也读不懂。读小说时我不知道小说说了什么?没有丁点儿阅读兴趣。我可能有十年之久没有读过小说。读不进去,拿起就放下,不知说的是什么?远没有现实生活可爱得多。直到今年碰到乔氏,我才恍然大悟,才知小说是“完整、和谐和辐射”的一个玉质微雕。是一个结构上的闭合,内在的和谐、思想外在的辐射,这样的晶体——生活里提炼出来的结晶体。它是一个个光洁夺目的玉器。我对小说的理想从来没有想过要讲一个故事。实在是心中有太多的想法想表达、表露,而你根本不可能直接去表达、表露。原因有二,一、现实不允许;二、草率地表达、表露存在许多知识漏洞下的谬误(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言行。)。在此基础上,描述你看到的,思虑的东西。小说允许谬差,因为它本身属于虚构,还有你并不解决问题,也不下结论,你只是尽量表述,尽最大的能力去表述你看到的、思到的。至于是什么?可能你已经说出来了,可能你没说出来。这都不是你的事。而是小说的另一功效。阅者和思者的问题了。你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又达到说出心中块垒的目的。当然这个可能比直接叫嚣艰难得多。但有一项艰难的工作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知道我想做的是用“具体的表象表达抽象的概念”。但我一直不知怎么做。直到遇到乔氏,我才知道用“具体的表象表达抽象的概念”是怎么一回事。乔氏是这方面的典型。看到他我才悟得。才知我要的小说是什么?才知怎样去表述。乔氏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我看见他从西方传统文学里走出来。西方一板一式的传统文学已经不适合乔氏时代,同样也不适合我多元文化、多种意识、多种价值观冲突、撕裂的时代。关于人的叙述可能是传统文学的中心。但我个人认为仅仅把人当作叙述的中心、紧扣人而叙述。已远远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西方从乔氏开始,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人本位”(我自造词语)的转变已要让步给意识、思辩、价值。关注人经历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应是经济不发达、科技不够进步、信息不能快速流通时期的产物。如果还关注这些,已经是落伍于时代。人只能是滚滚长江中的一叶扁舟。扁舟下的滚滚长江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扁舟下的那一瓢水。(此言只针对我而言,不针对任何写者。言论自由哈)在此,乔氏为我提供了典范,我才知我要的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去要。乔氏从传统中来,又走出传统。所以乔氏希望的是写者都能走出传统,而不拘泥、刻板。所以我看见许许多多乔氏的变型。可能这也是乔氏给我的启示吧。乔氏给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结构、文本、变型等等。我一时也理不清,就这样。(注:所言全是胡言乱语。一点价值都没有哈。俺是作俺思虑的一个过程记载下哈。)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柏格森的书到了,翻了一下,惊呆了,回过头重新翻了下祁克果,一下子明白自己所处的生存状况,也明白门罗在《亲爱的生活》中所写。西方文化……人类的渺小……这就是所谓螺丝壳里做道场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可能我对克尔凯郭尔念念不忘的原因在此吧。在门罗和乔氏的小说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三种存在。自己在认知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从社会层面的政治解构到求个体存在的哲学诉求最后到化为虚无的宗教出路。对于我这样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竟也有这般心路求索,真是怪事。我觉得s也是如此。)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2016年入川回来后,发生了一件稀奇古怪的事,从此改变了我人生的旨趣;2018年自川回来后,人彻底归于平静。2018年的游记还要写吗?那应该不是游记,而是经过不同的事和物相撞出来的思辩。写吗?如果写,真的要有忠诚自己的勇气。随着事物的深入,我发现我越来越缺乏书写的勇气。我很难做到在一个封闭的房子里直面自己。而这些书写也仅仅只是对粗砺生活的素材整理。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青鸟12345,问好青鸟兄!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一书,兄是否读过?是否公正客观?傅高义第一次听说,冯克利译著看过多本,好!想听青鸟兄讲讲 : )
楼主:吕家严  时间:2021-02-18 02:04:13
《破坏分子》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从这样的角度去描写同性之间的情感,很少见。门罗看问题的角度总是迥异众人。

楼主:吕家严

字数:3322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6-04 17:43:11

更新时间:2021-02-18 02:04:13

评论数: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