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第四千三百三十二帖 读《柔石选集》

第四千三百三十二帖 读《柔石选集》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0-04-10 10:20:12
读书破万卷(4332)•《柔石选集》
《柔石选集》,现代中篇小说。柔石著。上海春潮书1929年11月初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二月>(4323)》。
《柔石选集》前有《出版说明》,收入《二月》(包括鲁迅的《<二月>小引》)、《人鬼与他底妻的故事》、《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摧残》、《别》、《死猫》、《上当》、《为奴隶的母亲》、《一个伟大的印象》等中短篇小说小说13篇。《疯人》、《前途》、《无聊的谈话》、《船中》、《爱的隔膜》、《一线的爱呀!》。《他俩的前途》、《船中》、《爱情的隔膜》
柔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革命作家。他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左翼文艺运动奋斗伊始就不幸遭害,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鲁迅先生与柔石情笃谊深。他们曾共同致力于左翼文艺运动,创办“朝花社”,编辑《朝花月刊》,介绍各国进步文艺。鲁迅还为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写了《<二月>小引》,对这部作品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热情地推荐给广大读者。柔石牺牲后,鲁迅先生更含愤忍痛,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尔后,又发表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高度地赞颂了柔石等左翼作家的优秀品质,痛斥反动政府的惨无人道,并亲撰《柔石小传》。这些,早已载入现代文学史册而流传千古。
柔石在短短的文学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作品。这些作品以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展示了人生的多幅画之面,是我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的一枚枚璀璨的宝石。由于电影《早春二月》横遭厄运,株连小说《二月》,乃至《二月》的作者柔石也遭受非议。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了《柔石选集》,《新文学史料》等刊物上也登载了一些关于柔石生平及其创作的资料,这无疑在告诉我们,柔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重视和值得研究的作家。
柔石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的前期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长篇《旧时代之死》,以及中篇《三姊妹》等。这些作品多以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为题材,或表现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移,或抨击扼杀爱情的邪恶势力,比较真切地描绘了这些青年男女犹豫徘徊的心理和苦闷怨恨的情绪,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作品表现的色调比较低沉,含有较多的浪漫主义虚构成分,现实生活的投影显得淡薄。
如果说,柔右的前期作品只是他创作的探索阶段的产物,那么在柔石投身左翼文艺运动并与鲁迅结识以后,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面貌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如上所述,柔石与鲁迅先生关系密切,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以及当年轰轰烈烈的左翼文艺运动无疑地会给柔石以深刻的启示、教育和影响,这些都促使他转而瞩目于更为广阔的人生,毫不犹豫地作了“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努力。自1928年开始到1930年,可以说是柔石创作的飞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他一面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面在斗争中汲取力量,提高自己解剖社会,反映现实的能力,写出了一些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成熟的好作品。新版《柔石选集》收入了柔石后期的十三篇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集《希望》中的部分作品,以及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这些作品大大越出了柔石过去作品题材的狭小天地,抹上了浓厚的现实生活的色彩,明显地反映出柔石努力“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结果,也基木上代表了柔石后期创作的而貌和成就。
描写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苦难和挣扎,是柔石后期作品着力表现的主要内容,在柔石作品的人物画廊里,有傍徨苦闷地探求人生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年迈力衰痛苦无告的讨乞的老枢,有为生存计过早地负起生活重担的孩子;更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善良的劳动妇女。这些人物以他们各自的故事向黑暗的旧社会发出了强烈而悲愤的控诉。
表现劳动妇次的悲惨命运,刻划她们忍辱负重的善良性格,是柔石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选集》中的大部分篇目或以劳动妇女的形象为主人公,或包含着对劳动妇女形象的刻划。
《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描写了一位讨乞的老媪冒着“尖利的北风”,坐在“巍峨古旧的城下”哭诉她不幸的遭遇的情景。作品巧妙地让老妇人的哭诉不断池被各色各样围观的人群打断,始终“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然而正是在这断断续续的哭诉中,道出了郁结在她内心的巨大的悲哀:大儿子被拉去当炮灰;二儿子上山砍柴跌死,三儿子投有人照看被狼拖去,他们的父亲则病得快死而无钱买药。作品通过她的哭诉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姆悲惨情景,表现了劳动妇女沉重的灾难。《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则进一步描写了一位善良而年青的妇人的命运。这个妇人刚刚二十二岁就死了小自己四岁的丈夫,忍受着人世的无理的诽谤。为了求生,她怀着恐俱与希望嫁给了以埋尸为业的仁贵一一人鬼。人鬼人不象人,鬼不似鬼,形貌可僧、性格可恶,哪里还有人的感情和理智?新婚的夜晚,妇人为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想看看这位新丈夫如何,却不料轻轻推他一下竟招来他一阵怪叫,接着是婆婆一番难于入耳的奚落。可是凭着银钱,凭着旧社会强加给妇六的精神枷锁,人鬼轻而易举地娶到了这位年轻的妇人并可以随J已祈欲地支使她,虐待她。人鬼在社会上的地位是极其卑下的,他压迫下的妻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的主观动机无疑是通过“人鬼”这一畸形的人物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抗议,但作品过分渲染了“人鬼”的丑陋、愚蠢和怪异的变态心理,因而在客观上削弱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力最。
如果说,以上两个妇女的遭遇还带有某种特殊性或偶然性,那么柔石1930年写的《为奴隶的母亲》则更典型地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悲愤地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的妇入,她被迫典卖给某秀才地主作生儿育女的工县。在地主的家里,她如奴仆一般地劳动,强忍着精神上的种种折磨,这种拆磨不仅仅来自地主妻子的监视和妒忌,更来自对亲生骨肉的怀念。当她为地主生了儿子不久,典期到限了,地主这里是如愿以偿,欢天喜地,为奴隶的母亲则被迫舍下又一个亲生骨肉返回依然故我的贫困的家,然而她并没有得到母子团聚的安慰,等特着她的是长子的陌生的眼光和永远扯不断的思念。
较之人鬼的妻,《二月》中的文嫂和《摧残》中的妇人,为奴隶的母亲一一春宝娘的遭遇无疑是最悲惨而令人同情的。作者在描述这一悲剧的时候,不满足于表现这个妇女生活上的不幸,而是深入挖掘她深藏在心底里的痛苦,表现她精神上遭受的摧残。能劳善作的丈夫不能养活她,“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也不庇护她,她已经不被当作人而存在,简直是任人宰割的活生生的商品和工具。当她尽了商品和工具的职责后,面临的仍然是深渊似的痛苦。作品的意义在于,通过“典妻”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倍受拆磨,忍辱负重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狡诈。并告诉人们,造成这个妇女个人和家庭不幸的根源不是“命运”或别的什么,真正的刽子手是黑暗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三十年代,曾出现不少以描写劳动妇女的遭遇为题材的作品,如冯铿的《贩卖婴儿的妇人》,鲁彦的《李妈》,罗淑的《生人妻》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为劳动妇女的不幸呼喊,控诉。但相比之下,《为奴隶的母亲》无论是思想意义还是表现手法都堪称这类作品中的佳作。春宝娘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继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之后的又一不幸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读柔石的作品,亦能窥见旧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诅咒。《摧残》写一对穷苦的夫妇,生下第一胎儿子就无力养活,出于无奈,决定先将儿子送到“育婴院”,尔后再让妇人去报名当乳娘,既可得工资又可哺凡子。寒风凛冽,丈夫楼紧孩子走了,谁知半道上竟将孩子闷死。他不忍告诉妻子,待到妻真的去当乳娘时才发现儿子没了。她急于打听,露了马脚,结果被院方诉讼警察局治罪。无辜的婴儿一落地就惨遭摧残,而婴儿的夭折更无情地摧残着生育他为父母,这一切又正是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冷酷的摧残。作品的暴露是何等深刻啊!《死猫》类以一篇简短的讽刺小品,它描写了木匠文土的一桩辛酸的趣事。穷苦的文土靠手艺吃不饱饭,于是梦想发财,求助命运,后来被酒店伙计在半夜三更以死猫充金银戏弄了一番,读来令人笑中含着同情和辛酸。《人间杂记》四则,除《上当》一则写旧中国当铺对穷人的敲榨勒索以外,其余三则均是描写穷人孩子的生活和命运的。这些作品,没有惊世骇俗的事件,撼人心魄的场面,只不过是捕捉了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加以质朴无华的描述,通过这些平常无奇的画面鲜明地勾勒出旧社会狰狞的面目,从而在人们心头点燃起埋葬旧制度的怒火。而寓于字里行间的是作者对病态社会的揭露和诅咒,以及对穷苦的劳动大众的深切的同情。
柔石的作品不只是一味咀嚼不幸人们的种种不幸,被压迫者的觉醒和斗争在其作品中亦有所表现。《夜的怪眼》写一个静寂的,披着月亮的寒光的夜晚,宝城里秘密处死了一对青年男女。这一对死囚犯了哪条“王法”文中并未直说,何必说明呢?宝城就是旧中国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人心惶漂而不敢作声的”。作品的矛头直指反动军阀的血腥统治,侧面反映了人民的反抗和斗争。《别》里的年轻的丈夫即将出走,为社会、为事业去斗争。作品描写一个阴雨绵绵之夜,青年与妻难舍难分而又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的感人的一幕,形象地反映了那一时代无数热血青年,为追求生存,改革社会,不顾生离死别的献身精神。如果说以上的描写已经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和感情,那么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则更加明确地表现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歌颂和信念。这是作者1930年5月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后以刘志清为代名发表在同年九月十日创刊的《世界文化》月刊上的。这次大会由李立三主持在上海召开,左倾路线明显地左右了这个会议。柔石主要是报道这次大会的实况,表现与会代表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的热情、阶级的情谊以及对革命理论的渴求,对那些“左”的观点和情绪,作者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并未加以批判。后来,柔石在上海就是因为参加反王明的左倾路线的集会被捕的,足见柔石后来对左倾路线是有认识的,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因这篇作品而给作者加上鼓吹左倾路线的大帽子。
柔石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已经初步崭露了这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文学才华,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值得学习的艺术经验。
柔石的作品结构朴实,从不追奇猎巧。整个选集的十三篇作品,基本上采取的是自然平直的结构。《二月》是选集中较长的一篇,人物较多,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由主人公肖涧秋的身上引发的矛盾线索有几条:肖涧秋资助文嫂所引起的非议;肖涧秋与陶岚的爱情纠葛;肖涧秋与钱正兴的情敌关系等等。小说除对人物身份的介绍略有穿插外,基本上采取了顺叙的写法,有条不紊地处理了这些复杂的矛盾,让几条线索交叉前进,既使情节发展舒缓有致,又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丝毫看不出刻意雕琢、追奇猎巧的痕迹,却又不失为结构严谨,情节引人的好作品。
纷繁的景物描写,在柔石作品中亦不多见,即使有,也决不会是多余笔墨。如《二月》中写肖涧秋雪天初访文嫂,作品是这样描写的:“雪上的脚印,一步一步地留在他底身后,整齐的,蜿蜒的,又有力的,绳索一般地穿在他的足跟上,从校门起,现在是一脚一脚地踏进她们门前了。”他返回学校的时候作品又这样写道:“肖涧秋在雪上走,有如一只鹤在云中飞一样。他贪恋这时田野中的雪景,白色的绒花,装点了世界如带素的美女,他顾盼着,他跳跃着,他底内心竟有一种说不出呜微妙的愉悦。”前者,以雪地上沉重的足印来反映主人公沉重的心情。
他执着地信守着自己为人的准则,他想实施自己悲天怜人的人道主义,而他终将被这根“绳索”绊倒。那雪地上“蜿蜒”的足印仿佛预示着他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后者则表现了肖涧秋如释重负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他以为自己从此便可在这“世外桃源”获得拯世救人的机会,一种自豪的,清高而超脱的情绪跃然纸上。小说中还有若干处关于雨,雪,天气变化的描写,它们都恰到好处地起了渲染环境,烘托人物的作用。和结构的朴实一样,柔石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真实、自然,可感的。作者从不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地夸张人物的性格,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回荡着生活本身的旋律。《为奴隶的母亲》在深刻而细腻地刻划春宝娘的形象的同时,也相当生动地刻划了几个次要人物的形象。比如对秀才形象的描写,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极端残酷的恶人,让他干出通常概念中的地主所干的恶毒的,不堪入耳的坏事。作品中的秀才只是那个社会里的一个普通的小地主,他并不虐待这个“典妻”,相反,在妇人怀孕的时候,他还象爱护工具一样地温存地爱护过她。再如对秀才妻子的描写,作品也没有简单地给她一副黄世仁的母亲似的面孔。由于她受着“三从四德”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支配,对于这个典来的妇女既妒忌,厌恨,又要强颜欢悦、不露声色。作品在处理这个人物时主要的不是写她对这个妇女的公开的欺侮,而是在较多的场合暴露她的伪善的关怀,遮人耳目的伎俩。比如她对妇人说:“我的衣服怎么要你洗呢?就是你自已的衣服,也可叫黄妈洗时。可是接着文说:“妹妹呀,你最好到猪栏里去看一看,那两只猪为什么这样喁喁叫的,或者因为没有吃饱罢……”。在妇人离开时,长工黄妈问她是否照妇人来时一样“叫一顶轿子送她去么?”秀才妻子手里捻着念佛珠说:“走走好罢,到那边轿钱是那边付的,她又那里有钱呢? ……她的脚比我大,半天可以到了。”而且秀才给妇人一些小恩小惠也要背着她的妻。如此等等,这个秀才妻子的伪善的面目暴露出来了。我们不能不赞赏作者这种刻划人物的高明手段。
朴实,并不意味粗糙。在柔石作品中亦不乏细腻的笔触。他很善于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披露人物内心的秘密,刻划人物性格的极有效果的一种描写手段,柔石刻划他的人物常常采用这一手段,使读者不仅能触摸到人物的血肉,似乎述能听到他们跳动的心音。《二月》中肖涧秋劝文嫂转嫁的一段是写得极其精采的。肖本是劝文嫂“转嫁”的,希望她择一位“相当的”“所喜欢”的人。可文嫂听后那“突然跳起来”,“迟疑”的神态又使肖“感到他自己说错了话了”。是的,劝她转嫁岂不是鼓动这贞洁的妇人不守贞洁吗了_在她,是多么不可思议。再则此时此刻的文嫂还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去“择”别人吗?她所“喜欢”的人无疑的就是眼前的曾无私地资助她而此刻还关心着她的青年肖君。未婚的肖君不由地伯文嫂疑心他的动机,于是坐立不安,说话支支吾吾起来,并竭力引开妇人可能产生的“观念”而从其它方面去开导她。最后,证实文嫂确是误解了他的意思并恳求他的收留时,他怀着巨大的同情准备作出牺牲:“假如我要娶妻,我就娶她罢”。
再说文嫂,儿子死后,她几乎搜索不出任何一点办法或理由支撑自己活下去。肖涧秋的劝解和说话吞吐的神态,使她误以为肖有娶她之意,于是她大彻大悟似的“似触电一般,心急跳着•一”悲切地恳求:“你能收我们去做仆役么,恩人?”当她逐渐地听明白肖涧秋木无此意时,绝望的阴云又遮去了她眼前的一切。这一段描写极其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肖涧秋的胆怯,慌乱,惊讶乃至最后的果断都充分表现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嫂由绝望到希望,再由希望回到绝望,她的痛苦达到了高潮,死,对她是势在必然了。他们各人想着各自的心思,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微妙微肖地展示出来了,这也使后面肖涧秋决定要娶文嫂的行动更符合情节的发展。
注重揭示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是柔石刻划人物的又一特色。《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出典前夕的场面描写是极其感人的。作品并没有写她痛哭流涕或责怪辱骂,也没有写她抱住儿子难舍难分,而是侧重揭示她内在的思想感情。作品是这样处理的:“……她却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底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春将完了,夏将到了……可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底父亲一一实在他已经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底旁边,想对他说几句…她大着胆子向他叫了几声……声音在他的耳外,她也就楼下不说了。”她给儿子穿衣服封,再三叮嘱,宝宝好好在家里,不要哭,免得你爸爸打你,以后妈妈常买糖果来……”。孩子不懂事竟唱起来,“她在他底唇边吻了一吻”,又说:“不要唱,你爸爸被你唱醒了。”这段描写把一颗为奴隶的母亲的善良的心捧在我们面前了。她没有怨天尤人,也不去考虑自己今后的遭遇,只是默默地,默默地做着只有一个善良的母亲才会想到的事情,她是母亲,她为儿子奉献着伟大的母爱;她又是奴隶,为儿子和丈夫的生存去出卖自己的身体。她被有钱人视为生子泄欲的工具,但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工具”,她把巨大的悲痛深深地埋在心底里,顺从地忍受着命运的安排。这一切渗透着多么深的悲哀啊!她自己没有哭,而读者看到这里,谁不为之动情呢?作品正是通过这真实而细腻、朴实而简估的描写,委婉地揭示了为奴隶的母亲的内在的思想感情。而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时,又是多么善于揣摹一位母亲时心,体察这位母亲在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啊。
柔石的作品,文字简洁优美,笔墉朴实深沉并以此吸叶着众多的读者。
评:结构朴实不追奇,文章自然又平直。《二月》较有代表性,毫无雕琢之痕迹。
纷繁景物不多见, 细致入微绘心理。文字简洁见优美, 笔触深沉又朴实。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6980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3-11 04:51:27

更新时间:2020-04-10 10:20:12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