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

红流——红一军团战事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内容简介
严格取材于党史、军史,及各个老帅、当事人的回忆录,通过细化我军战争史实,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红四军――红一军团――八路军115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于建国前的成长历程。
上下两部单独成书,本卷写至红军长征结束,下卷预计主要描写从东北民主联军到第四野战军的战事。
新中国成立不易,我军由弱到强不易,笔者试图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引发读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丰功伟绩的了解兴趣,客观的对待过去发生过的惨痛往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军从血火中趟踏走过,人民共和国自血火中建立,但愿今天及以后的人们,不要忘记共和国的缔造者,不要忘记无数献出了生命的先烈,不要忘记协助毛泽东打出一片新天地的解放军将帅们――哪怕后来犯了错误或罪责。
本卷二十八万纯文字,仅是从军事“发烧友”的角度来探讨红军时期林彪为军团长的红一军团的大小战事,图的是一个轻松有趣,属于纸上谈兵那一类,不是人文学家,恕不涉及政治或沉重的生命话题。
所牵扯到的政治敏感人物林彪,可能会引起争议,不过,这毕竟也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应该是公正的,党中央不是一贯强调实事求是吗?一个政治上折戟沉沙的人,并不妨碍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将帅。
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们都不应该被忘记。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目录
开篇前言:先扯通老总们
一、  违军令一战升连长
二、  人民军队在血火中诞生
三、  战湘南初显身手
四、  雏鹰出世即冲天
五、  开天辟地第四军
六、  会师后初战永新
七、  二打永新与龙源口大捷
八、  八月失败的种子
九、  革命不如发财
十、  死地求生离井冈
十一、 转战赣粤苦难多
十二、 谁持彩练当空舞
十三、 初战闽西运气佳
十四、 前委、军委之间的奥妙
十五、 三下龙岩,再战闽西
十六、 柳暗花明回军路
十七、 峰回路转战东江
十八、 把“铁军”交给了林彪
十九、 转战湘赣的武装大示威
二十、 林彪学摆火牛阵
二十一、无中生有“AB团”
二十二、千古奇冤“富田事件”
二十三、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
二十四、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五、横扫千军如卷席
二十六、蒋委员长亲挂帅印了
二十七、偷来的三战三捷
二十八、关键时刻的关键救兵
二十九、堪恨大祸从天落
三十、 苦难的中国
三十一、彭德怀初率方面军
三十二、攻坚外行的彭老总
三十三、赣州城下血雨飞
三十四、北征路上的林彪与毛泽东
三十五、向北向东之间其实有奥妙
三十六、与战赣州迥然不同的漳州之战
三十七、大捷后的不谐音符
三十八、被毛泽东称为败仗的胜仗
三十九、昙花一现的总政委
四十、 扩展院落等客来
四十一、国军终于盼来了久违的胜利
四十二、一口吞掉两个整师
四十三、陈诚一半的家底送给了林彪
四十四、校长与学生
四十五、人逢得意易忘形
四十六、漂亮的反“五次围剿”开场战
四十七、指挥中国内战的德国人
四十八、天上又掉“大馅饼”
四十九、博古下令:坐山观虎斗
五十、 血与火组成“广昌保卫战”
五十一、林彪在败局已定时的胜仗
五十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国大搬家
五十三、突破封锁线――国军围堵蹊跷多
五十四、湘江战前――红军面临最好的机会
五十五、血战湘江――死守脚山铺
五十六、血战湘江――三个阻击战场
五十七、血战湘江――小诸葛割尾巴
五十八、血战湘江――十年不食湘江鱼
五十九、国民党的税,共产党的会
六十、 改变红军命运的两个会议
六十一、突破乌江抢占遵义
六十二、扑朔迷离的遵义会议
六十三、遵义会议――有准备的夺权行动
六十四、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之地位
六十五、人为制造历史遗患无穷
六十六、一军团奇袭娄山关
六十七、首战川军:土城子战役序幕战
六十八、“郭莽娃”与“郭猫儿”
六十九、土城子战役的高潮:青杠坡之战
七十、 一渡赤水后的两个会议
七十一、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城
七十二、把握战机实施饿狼掏心战术
七十三、中央新决定:赤化贵州
七十四、如同戏剧般的降职与升职
七十五、毛泽东真正精彩的一笔
七十六、渡江之前的幕后故事
七十七、两个军团长为中央纠错
七十八、王开湘、杨成武智取三城
七十九、会理会议:说话的无罪,观风的不饶
八十、 沿着当年石达开覆没的老路进军
八十一、飞夺泸定桥的传说
八十二、飞夺泸定桥说法种种
八十三、释疑红军飞夺泸定桥
八十四、虚实变幻渡天河
八十五、一军团率先翻越夹金山
八十六、张国焘有资格称老大
八十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八十八、政治斗争强于枪杆子
八十九、北进!为生存而战
九十、 面临生存时的民族政策与军民关系
九十一、雷声大雨点小的松潘战役
九十二、草地:红军的生死之路
九十三、扑朔迷离的密电事件
九十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九十五、政治高手推磨产生的强大离心力
九十六、南下北上不同的命运
九十七、命运的转折点:奇袭腊子口
九十八、对张国焘最后的几次呼唤
九十九、张国焘的“滑铁卢”:梦断百丈关
第一百、精彩的收尾战:直罗镇大捷
卷尾后记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一、 违军令一战升连长

现代军队编制中,连长是个极为重要的职务,要在古代,即可称之为“百夫长”,但也是个需要身临最前线去拼命的岗位,在以步枪、轻机枪、手榴弹及少量迫击炮为主要兵器的战争年代,中小战役大多是以步兵连为战术动作单位的,步兵连长,就是这个单位的最高指挥官,是需要高喊“同志们,跟我冲啊!”的角色。

但就是这样一个危险角色也不是能轻易混到手的,也是需要从士兵开始,用自己的血肉作为赌注,经过无数次都碰巧赌赢之后,兴许能轮到你被称之为连长,这个对你个人来说绝对是豪赌的过程中,只要输上一把,你也就永远退出了这个人生大赌场。

从普通士兵到班长,也就是:能当个十来个大兵的头头。需要的主要是勇敢加资历,当然运气最重要,一颗不长眼的子弹就会中断这种资历的积累,这与和平时期不大一样,和平时期需要的是勤快再加上点眼色,一般慢慢熬就能登上这第一台阶。

可是,由班长到排长就不行了,在今天几无可能,你必须先去参加艰难的考试,进入军事院校深造,就是上面有人有关系也越不过这一关,去军校镀金是必修课,走通后门也就是能迈进军校大门而已,还是必须“学而优则仕”的。

战争年代这一关没这么麻烦,你只要在由士兵到班长的进步要素中再加点不那么深邃的聪明,只要你不死,当个排长也能够顺利实现。

上述现象当然也有例外,在有些特殊年代,你只要记忆力过硬,熟背上几段书,只要能被选拔为“学毛著积极分子”,也就看到了被待遇为排级干部的曙光――一般还要喂上半年或一年猪。

林彪的从士兵到元帅之路在战争年代却属和平时期中的正常,从士兵到排长是在军校中渡过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军事最高学府――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不过,林彪考入军校学习时,周恩来已经调任为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这时共产党在黄浦军校中的骨干为被誉为军校政治讲坛上“日月双璧”的恽代英和肖楚女。

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就学步科,被分在第二团第三连,1926年10月4日毕业,1926年12月由中共武汉军委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由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的独立团第3连任见习排长。当时的武汉是国共两党在全国的政治中心,广州的国民革命政府这时已经迁到了武汉。

1927年初,叶挺独立团升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5师,林彪在这次升编中得以被摘掉“见习”二字,成为了一名具有共产党员身份的年轻排长。――林彪于1925年入党,是奉党的命令考入黄埔军校的。

1927年的“四•一二”,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校长在上海与盟友共产党翻脸动刀,武汉国民政府联合共产党决定先期举行二次北伐,然后东征讨蒋,北伐大军与奉军老总先交火了。

双方在河南展开激战,相对装备精良的奉军战力强悍,战局反复拉锯,要地几经易手,双方伤亡惨重,“铁军”碰上了正规土匪军,却只撞了个势均力敌。

两军相逢勇者胜,“铁军”毕竟不是泥捏的,一次争夺战中,“铁军”占了上风,奉军一部被击溃,林彪所在的三连追到了渭河边,奉军兵败如山倒,潮水般退至北岸,身为排长的林彪正待过桥继续追击,却听到了停止追击的军号。

命令是连长发出的,停止追击的理由也很充分,上级的命令中专门交代不可穷追,以免孤军深入,陷入敌众我寡的的局面。

林排长不以为然,认为不应该古板僵化的执行上级命令,敌军士气已散,正是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若一旦回过神来,那将又会是一场拉锯战,最起码奉军稳住后会修筑防守阵地,给以后的进攻带来麻烦,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战机瞬间即逝,一旦奉军炸毁桥梁,在北岸住脚布防,就一切来不及了。”林彪恳求连长继续追击。

违反上级军令?连长不能不犹豫,胜了还好说,万一败了或吃了亏呢?

林彪年轻气盛,一看战机将失,不容多说,大喊一声“冲啊”,便以行动代替命令率领自己排冲向北岸,这下不容连长多想了,其他各排已经尾随其后过河了。

北岸的奉军还就是正在布防,但立足未稳便突遭强袭,一时被打蒙了,在溃败中混乱的指挥系统刚稍恢复立即又崩溃了,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已经跑的筋疲力尽的奉军彻底溃散,纷纷缴械投降。

没经过像样的战斗,便得到了极大的收获,是役仅三连便俘虏敌军八百余人。违令带头冲锋的林彪受到嘉奖,被立即提拔为第25师73团1营7连连长。

此战论规模在林彪的军事生涯中不算什么,而且打得是顺风仗,战果虽然丰厚,但却是违令自行其事,应该说是次有功也有过的战术行动。

但这场小战事却能显示二十岁时的林彪对战术动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机智果断,善于因势制变,遇到战机不轻易放过,有时甚至不惜违抗军令。

也能证明两点:上了战场的林彪是不怕死的;用兵一贯谨慎的林彪也有胆大的一面。一切都根据战势变化决定。

至于日后林总创造的“四快一慢”战术原则,那第四条“快”就是指追击溃散之敌,是否从此时便出现了腹稿?倒不好断定,反正林排长这时是在实践这个第四快。

可以断定一点:林彪对违命求胜并不反感,甚至有些欣赏步自己后尘的手下将领,这从日后逐鹿东北时对待部下五师师长钟伟抗命寻敌求战之事中也可以看出来,此战事咱们以后还要细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铁军”中的连长林彪没能赶上在南昌起义中大显身手,实际上就是人在南昌又能如何?一个下级军官,轮不到决策什么,无非再带头冲锋一两次,也会是跟后来被记载入史的一样:参加了我军的南昌起义――至于领导人还是排不上号的。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虽然日后在共和国元帅的排序中,林彪凭战功被排在了除了军队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之后的首位,但终究没有列入军队创始人的行列。

至于再后来有人撰文,说林彪曾多次心里酸溜溜的、甚至心怀妒意地对罗瑞卿说:“我们的威信不够吧?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的领导人呀!”――这就有些自我揣度已经不能还嘴的林彪心思了,林彪能不清楚自己那年是个刚刚二十岁的小连长?是轮不到“酸溜溜”或者“心怀妒意”的。

勉强赶上了南昌起义尾声的林连长此后运气不大好,这也不光是林彪一人,整个起义部队其实都陷入了泥潭,惊天动地的暴动,之后的征伐之路极为坎坷不平,而且从开始就注定了惨烈结局。

(请看下篇:二、人民军队在血火中诞生)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二、人民军队在血火中诞生

现在能够搜集到的资料中林彪早期的军事活动记载极少,这倒很容易理解:一个营连级别小军官,能有什么战略意义上的作为?即便有几场漂亮的战斗,也是没有资格被文字纪录的。

南昌起义部队在八月一日那天虽然轻松成功,但战略大局不容乐观,部队迅即整编为三个军后(第九军、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从八月三日便出动南下了,弃守南昌是当时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早就预定的。

但是,此时挥师南下,在气候上对起义部队是绝对不利的:中国南方的八月,正值酷暑,骄阳似火,大军预定的是长途远征去占领广东,但在烈日下长途行军,却是犯了兵家大忌。

当时的几个暴动头头实际上并没有军事最终决策权,上边还有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为: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张太雷,这是自中共七月改组后形成的临时班子, 陈独秀已经辞职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其实不过相当于共产国际的一个中国支部,而共产国际中的老大是苏联共产党,中共此时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小兄弟,中共五大所选举出来的 陈独秀,就是因为不听从老大令其出国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而辞职的,新组成的最高领导班子虽然决定从此开始武装革命,但包括成员周恩来在内,真懂得军事的却罕见,像是一帮秀才在指挥大兵。

而这帮秀才上面是共产国际在发号施令,即便是所掌握的部分武装先北伐后东征讨蒋的军事行动,也是共产国际所决定的,是为了打通与北方冯玉祥所控制地盘的通道,以接受来自苏联的军火援助。
起义胜利的部队被派往遥远的广州,就是为了夺取进出海口,还是为了先前北伐的目的:接受来自国际的军事物资援助。

但是,南征途中的一切不利因素就不是莫斯科所能关注到的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自己的从属地位付出代价,进军广州途中别说给养了,就是连最起码的饮水都严重不足,致使病号骤增,部队严重减员,雪上加霜的是,一刚出南昌,蔡廷锴的第十师就叛逃归宗了,这不光使起义军的士气受到极大影响,还有个名正言顺的旗号问题。

南昌起义部队整编后打得还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号,是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立足的,蔡廷锴的第十师再次倒戈之后,朱德为首的起义部队便成了货真价实的政府叛军,不光被蒋介石称之为匪,武汉的国民革命政府也开始对其视作叛军采取军事行动了。

一点也不奇怪,即便在武汉国民政府的指挥下打通了与冯玉祥国民军的通道,也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汪精卫早在6月10日就秘密的与冯玉祥举行了反共会谈,6月20日至21日,冯玉祥又同蒋介石等南京国民党首领在徐州举行会议,已经决定反共、反苏,实行宁汉合作,以变色龙著称的冯老总可不是什么可以信赖合作的理想伙伴,与之共事没有不倒霉的,包括蒋介石。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夺取南方的出海口现在已经成了华山一条路,再险也要走一趟,没有国际的军火援助,中国革命不可能成功,顺利取得军援后,再伺机北征,摧毁蒋介石刚刚在南京建立起来的政权。南昌部队的军事行动就是为的这个战略设想。

可惜这个设想只是看着地图做出的,与南昌部队的处境不相干,南昌起义部队经过绝大消耗之后,千辛万苦到了广东,别说控制出海口了,就是自身的生存也处在了绝境,

这与具体指挥的起义军首脑自身对战势的判断错误也有关系,9月24日,起义部队占领了广东潮汕,随即作出了分兵三河坝的决定,而此时政府军已经以逸待劳多日,从三面围了上来,分兵更加造成了敌强我弱,众寡悬殊的军事态势愈加严重。

与此同时,与李宗仁、白崇禧并称“广西三杰”的桂系首领黄绍兹亲率两个师平叛,并指挥钱大钧部大举反攻三河坝和潮州。

潮州很快陷敌,三河坝的起义部队立即陷入孤立无援、前后失据的境地,朱德指挥第九军及林彪所在的第二十五师与敌军激战数日,伤亡惨重,被迫撤退,这时林彪所任连长的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一营被令阻击断后。

阻击阵地前面是钱大钧师4个团的兵力,众寡悬殊,阵地前全是黑压压的政府军,嗷嗷叫着往上冲。敌我双方都是熟人,中下级军官多是黄埔同学,许多还曾是一个宿舍的朋友,在惨烈的肉搏时,竟还彼此喊着对方的姓名叫骂。

这种同学之间的厮打拼命其实就是国共两党军事较量的缩影,从黄浦军校建立那天始,就是为双方培养的战争人才,不过国字号的大股东分的多,参股的共产党分的少点。

所幸人才这产品,不是由数量决定盈亏的,一个四期的林彪,不知要抵上多少师兄,以至于蒋校长日后吃了这位学生的大亏以后,愤怒的对身边的其他学生咆哮:“林彪是四期的,而你们是一期的!一期的!”

据说此时的一营七连连长林彪曾欲独自率部撤退,这是当时任林彪顶头上司的营长陈赓多年之后突然回忆起来的。

据说当时的七连已经伤亡达三分之二,被迫边打边撤,陈赓厉声命令林彪:“没有总部的命令不许撤退,你给我往上冲,去堵上阵地缺口。”

林彪不肯轻易放弃自己节节阻击的建议:“陈营长,我们的人太少!”

“你再说我枪毙你!”

按战场纪律,对于不服从命令的下属,上级有权就地正法,林彪这才横下心,操起枪,还是吼了一声,“冲啊!”又率七连投入了战斗,不过据陈赓大将回忆,此阻击战打了一天,也没有再接到上级的任何命令,最后还是自行撤退了。

看来死顶与边打边走也说不清谁对谁错,甚至这林彪临阵退缩的回忆也大有水分,毕竟战后林连长还是林连长,没有影响今后的任何升迁,依陈赓的性格,是不会为部下保密护犊的――此回忆出自林彪倒霉之后的揭发材料。

另一位大将的揭发材料还记载了之后林彪差点当逃兵:8月下旬,由广州退往福建的主力部队又在汤坑恶战,再次战败,朱德所部加上从潮汕撤退下来的官兵共仅剩了二千五百多人,由福建向湘赣边界退却。

部队路过大庾县(后改为大余县)时许多官兵来找已成为全军二把手的陈毅,表示要离开部队,另寻出路,还劝陈毅也和他们一起离队,这里面包括林彪和一些黄埔军校毕业的中、下级军官。

据说当时陈毅表示“我不走。现在我拿着枪,可以杀土豪劣绅。我一离开队伍,土豪劣绅就要杀我。你们要走你们走,把枪留下,我们继续干革命。队伍能存在,我们也能存在。拖枪逃跑最可耻。”
还是后来揭发:林彪曾私自逃而复返,是因为周围民团太多,怕死又回到了部队,部队没有追究林彪的逃兵大罪,林彪还是干他的七连连长,此事一直被上级同志们隐瞒了四十二年才曝光示众。

这事与十几天之前发生的林彪丢失军饷事件稍有矛盾:起义军进入赣南山区后,林彪奉命率七连在崎岖的山路打前站,沿途屡遭效忠国民党的民团袭扰,部队粮饷毫无补充,处境恶劣危险。

还是屋漏偏遇连阴雨,林彪的军需官携款逃跑了,而这位七连军需官又恰是林彪的表弟,这下林彪说不清了,七十三团团长黄浩声闻讯大怒,要枪决军需官的表哥林连长,幸亏被随后赶来的朱德和陈毅给制止了,救了林彪一命。

宽厚的朱德军长教育林连长:“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丢了军饷,就是丢了部队的粮草,弄得不好,士兵们是要造反的。你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重要文件、军饷细软一定要亲自收藏,不要随便交给别人。记住了没有?”

据说林彪感激得涕泪交加。并发誓今后若是碰上表弟,一定亲手宰了他。

岂知数日之后,林连长竟然忘恩负义,准备逃离朱德部队,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尤其是自行归队后没获任何处分,连档案中也没记上一笔,是当时及以后的军纪也过于松弛了?

揭发此事的粟裕大将批林批孔时愤然指责:林彪就是一个“想跑而没有跑成的逃兵”。

不管怎样,这个“想跑而没有跑成的逃兵”的连长职务却稳如泰山,朱德起义军的残部也保留了下来,没有全军覆没。

1927年11月,朱德将部队带到了国民党第16军,其军长范石生与朱德是同学关系,范石生挺够味,允许老同学打出了自己部队的旗号,并且给予军需补充,这使起义部队赢得了一段宝贵的休整喘息时间。

这时的朱德获悉了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已到达井冈山,即派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前往联络,毛泽东也回派何长工来给朱德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朱德当即决定,在湖南举行年关起义后,转部赣南,汇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共图发展。

就像山路起伏,南昌起义残部从此开始由最低谷爬坡,部队的运气看来开始回转。但林彪的运气来得更早,不久便被提升为营长,是朱德在部队复苏时发现了这位战争天才――再不久几年便被国军的蒋总司令称为“战争魔鬼”。

(请看下篇:三、战湘南初显身手)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不对吧?
陈大将61年死的,当时林应该没什么倒霉事吧
怎么会有这句?
=============
“看来死顶与边打边走也说不清谁对谁错,甚至这林彪临阵退缩的回忆也大有水分,毕竟战后林连长还是林连长,没有影响今后的任何升迁,依陈赓的性格,是不会为部下保密护犊的――此回忆出自林彪倒霉之后的揭发材料。”


-----------不错,应该是别人回忆陈大将此语,谢谢提醒指正。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四、雏鹰出世即冲天

朱、陈起义军重占耒阳,林彪七连以一连少数兵力加上千余梭镖农军配合即能即能攻克重围子新市街,这使部队的主要领导有些头脑晕乎起来,认为这桂系国军不过如此,且已经丧胆溃败,应该分散部队去下乡发动群众了。

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人部队首脑全到小水铺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去了,耒阳城内几乎空城,唯有驻扎在小水铺与耒阳之间敖山庙的林彪二营没有分散,小营长新上任,总得抓紧时间熟悉一下部队,也需要让部队官兵了解一下新上任的首长吧。

但是,朱德、陈毅、王尔琢都疏忽了一点:李宗仁的桂军不同于其它杂牌军阀的乌合之众,战力不下正宗黄浦系列的中央国军,耒阳遭袭,李宜煊虽然一时被打蒙,仓皇让出了耒阳,但实际战损并不算大,编制完整,稳下神来首先想的就是收复耒阳。

1928年3月16日,李宜煊命令副师长李力率领两个团从衡南方向重新突袭耒阳,留守的少量起义军猝不及防,被迫弃城退走。

桂军副师长李力也不是个易对付的角色,占领耒阳县城之后,立即自率一团人马留守县城,派出由陈壁虎为团长的另一个团向小水铺方向奔袭而来,此时,唯有林彪所率的三个连屏障在敖山庙。

闻此讯,军部给林彪的命令是:就地阻击,尽量迟滞敌军,为主力集结争取时间。

军情如火,重任如山,但是,林彪手下三个连合计只不过二百七十余人,而敌人是两个团三千余人,总兵力相差十倍有余,就是阻击前来奔袭的一半敌军也几乎不可能。营部紧急会议制定作战计划时,多数人都觉得应该选好阻击阵地,固守待援,等待主力集结。

惟独新任的娃娃营长林彪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提出要全歼来敌,莫不是疯了?

营部参谋们本来就是那“跟着娃娃有奶吃”怪话的发明人,闻此言莫不大眼瞪小眼,只是限于职务,才没有当场反唇相讥。不过,此刻都的目光都投向了刚过二十岁生日的小营长身上。

林彪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不是还有农军吗?”

火速找来耒阳县委,一声令下,耒阳县委书记李天佑紧急集结了一千多赤卫队员及两千名农民自卫军赶到了敖山庙。

敖山庙,林彪观察地形后,将指挥所设在了敖山庙内,命令三个连分作两路,堵住两头,一路埋伏在敖山河的桥头,一路埋伏在敖山圩,耒阳农军则埋伏在道路两旁的油茶山上。

这是林彪首次独当一面,一心打个漂亮仗的心思是自然的,而且任务越重,对手越强,林彪越感到兴奋,但是有一点:林彪战前的兴奋都发挥在了部署慎密上,这点林彪保持了一生,大概唯有最后一次莫名其妙地例外了。

桂军一个团出动奔袭,把主力放在了前面,两个营闷头直进,后面跟着一个营保护着全团辎重给养。这阵势似乎在林彪的预料之中,战前就命令放过敌军前锋,集中兵力专打后卫辎重,敌军后路被抄,下一步还能作甚?

这种伏击战虽具突然性,敌易混乱,并可趁敌未及组织有效抵抗的瞬间大量歼敌,自己的伤亡也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是,打这种仗,既要隐蔽好部队,伏兵又不能距战场太远,否则打响后便不能迅速接敌,使敌人不能就地组织起有效抵抗。

问题是要在眼皮底下把敌人大队放过去,这对部队的素质要求极高,那些没经过军事训练的农军能不能沉住气呢?一旦暴露了目标,则反可能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这只能赌一把了,部署战事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道理,要是计划就能确凿无疑的打胜仗,那就用不着前敌指挥官了,光雇上一帮参谋就能百战百胜,准备需要细心,作战需要胆大,其实颠倒过来也是可以的,胆大细心都是要素,关键在于把握好之间的关系与尺度。

至于对火力进行周密的分布配置,使自己全营火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是军校教程上的必修课,这点林彪游刃有余;谈不上什么火力的农民自卫军也有两大法宝:梭镖利于近战肉搏,另外还有一种独门兵器:松树炮。

松树炮类似于北方的“大抬杆”,射程极近,装药麻烦,但是威力并不小,一炮轰出,三十米内呈扇面状扫过,几乎没人能幸免。从炮口里灌入的火药一般都掺些破犁头、铁沙子,而且声音颇大,能有效的震慑敌胆。

实际战斗的发展几乎完全吻合林彪的设想,奔袭之敌的前锋顺利扑出了伏击圈,后卫营刚全部入伏,林彪就指挥集结的神枪手们一个排子枪干掉了敌后卫营长。

有前面的部队打头阵,后卫营做梦也没想到会遭到突然袭击,营长一阵亡就等于事实上的群龙无首,失去指挥的士兵顿时乱作一团。还没等弄清是怎么回事,林彪便指挥部队发起了冲锋,前后围堵的革命军士兵与手持梭镖农民自卫军一起扑入敌群,开始了梭镖队擅长的白刃肉搏战!

三四百人的后卫营比起林彪的一个营再加上三千农军这个对手来说,居于绝对劣势,又是军中无首,除了零星的抵抗没有造成多大的麻烦,一个营的敌人糊里糊涂地被消灭了。

首战成功,林部士气大振,顺势追打前面过去的敌军,正在急行军的桂军两个营听到后面枪声大作,还能敢继续前进?还没做出该如何反映,后面的攻击到了,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只能绕路撤退,先占领后面大路两边的制高点吧,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

谁知,不明所以的爬山士兵碰到了克星:松树炮!

随着李天佑一声令下,几百门松树炮迎面开火,将国军轰得人仰马翻,那动静硝烟几如满山闷雷!陈团余部调头跑向山下,又与林彪率领的起义军迎面相撞。

双方杀作一团,农民军漫山遍野加入肉搏,不足一个多小时,陈团一千余人竞悉数被歼。

两团统帅李力闻报前方有战事,全军出动接应,却是来晚了一步,赶到战场,只见漫山遍野躺着的都是陈团士兵的尸体,战场上,除了地上的死尸,竟然没有一个活人。

正在李力诧异时,突然间,松树炮像一阵骤风,喷射到面前,数不清的士兵从道路两旁和丛林之中钻出来,三面枪声大作,眼见是朱德的主力部队向他们包抄过来,李力只好急忙下令撤退。

原来是林彪在虚张声势,硬是把李力一个集结完毕的正规团给吓回了耒阳

就这样林彪也未满足,没给敌人从容整顿再战的时间,身先士卒乘势一路掩杀,敌军溃败之势已成,惊慌失措的逃进了莱阳县城。

此时的林彪异常冷静,认为敌人虽然还有一个团的兵力,但刚打了败仗,正值惊慌失措之际,已是惊弓之鸟。桂军来湘南是客军,地理民情不熟。自己手下虽然只有一个营,但士气高涨,关键还有三千多地方农军的配合,趁势吓走敌人再给予击溃是完全可能的。

还有一条:连续作战,等于还是在执行先前的军令,不用重新请示,此战机林彪不想错过。

林彪紧急布置了一千多赤卫队员和两千名农民自卫军由城东,南,西三面围攻敌人,制造声势,混乱敌人,自己则率领全营主力担任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

同时派一部分农军随同李部败兵混入莱阳城,在城内到处放火,李力果然以为红军大部队反攻,仓促弃城逃跑,林彪乘敌混乱,经过一夜激战,重收耒阳。

这还没算完,在巩固城防的同时,又派出了一个连恐吓追击逃敌,在追歼战中又消灭了部分敌军。

三战耒阳,林彪威振三湘!

朱、陈二位怎么也没想到,留在前敌阻击的一个营能把一个师的敌人打的狼狈不堪,而且歼敌过半,朱德没有看错人,林营中的怪话自然也就换了调子。

不过,耒阳战事是否也可能使林彪对朱、陈引起一点轻视?这就不好揣度了,反正后来在朱、陈与毛泽东的争权论战中,林彪毫不犹豫的支持了毛泽东。

砻市龙江书院,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龙江书院胜利会师了,史称“朱毛会师”。这天是1928年4月28日。

这是几乎所有正史记载的“朱毛会师”时间及地点,但是诸多“会师”当事人的回忆录都证实:实际会师的地点为:酃县的沔渡;时间为1928年古历闰二月二十八日(即公历4月18日),一周后在砻市召开的庆祝会师和四军成立大会,也就是4月24日。

在新中国革命史上,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这天,两个巨人把两双巨手握在了一起。

当然,握在一起对敌力量肯定会大些,但是,却也免不了时常较劲。

(请看下篇:五、开天辟地第四军)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作者:sunnyloves1983 回复日期:2009-09-11 14:55:23
楼主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n多回帖会是林粉和粟粉之间的争吵

------不会,暂时还扯不到粟裕大将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五、开天辟地第四军

这时在井冈山“占山为王”的是日后成为开国领袖的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乳名石三伢子,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家境小康偏上,自幼接收的是孔夫子系列基础教育,却是生就的叛逆天性,在接触了传到入中国的马列学说后,如得天书,书生立志报国,却经事实领悟到笔杆子不如枪杆子,于是开始致力于武装革命。

1927年9月,毛泽东被改组后的中共中央委派为中央特派员,回老家湖南发动农民起义,当月组织“秋收暴动”成功,后历经磨难,几经外剿内叛,终于把残部拉上了地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从此如同虎踞深山,已经折腾出了几分气候。

只能称为“几分气候”,是因为从军事角度说,现在井冈山这点武装实在算不了什么:毛泽东上山时仅数百人枪,迎接他们上山的袁文才、王佐部也就是几百以梭镖、大刀为主要武器的农军,合编后虽然号称下编两个团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其实也不过千余人、数百支枪,依仗井冈山地利勉强存身而已。

井冈山地处江西省西南部的罗霄山脉中段,全境方圆五百余里,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进山唯有五个山口(后来彭德怀上山后查明为九个),地形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五大哨口。

清人陈方中有咏井冈山诗句之《鹅岭》:

才说登临便是仙,扶黎屈曲到山颠。
逍遥绛关无多路,睥睨红尘几点烟。
万卷书中探豹略,三生石上试龙泉。
相将砥柱云霄外,撑起东南半壁天。

这位清代人了不起!竟能预言般留诗断言:井冈山将“撑起东南半壁天”!事实上又岂止于撑起东南半壁?简直是撑破了中国的“青天”,戳落了“白日”!

这都源于井冈山中的这粒不起眼的火种。

毛泽东自己形象的把井冈山这点武装比喻为“星星之火”,从27年到28年,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大小百余次武装起义,可谓烽火遍燃华夏,成气候的也有几大股,井冈山也就是其中的一点火星。

可是,就是这点小火星上面也有几位火神爷管着,除了中央那帮仅知道放枪听响有动静的留苏学生、工农代表外,顶头上司还有湖南省委、江西省委,哪家发个指示,这第一师都得执行上面党令。

这是因为井冈山虽地处江西边界,但山上现有的主力是秋收起义的残余部队,而“秋收起义”是湖南省委组织的,领导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也是湖南省委任命的,这些历史原因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使党代表毛泽东一直主要向湖南省委报告和请示工作。

但也别小瞧这千把人,就是这么点武器严重不足的千把人,刚不久前硬是打败了江西政府军两个整团的进剿,现在朱毛两支武装合流,一下使井冈山的军事实力起了不仅于数量的变化。

1928年4月24日(史载为5月4日),朱毛所部举行了会师庆祝大会,由陈毅宣布两支武装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师师长。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有点像是朱德的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部队并吞了毛泽东的第一师,因为合编后的部队也被称作“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而且是根据朱德的提议确定的。

实际上,命名“第四军”是因为“第四军”的名气非同小可!

最早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就在北伐中被称为“铁军”,当时全军前锋为叶挺独立团,该团是共产党首支能独立掌握的正规武装;1927年1月,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十二师扩编为军,还是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林彪所在的第二十五师就是独立团改编而成的。

南昌起义后,转战粤、赣、湘的二十五师战功卓著,后来保留下来的七十三团深得“铁军”三味,已经是朱德麾下主力中的主力,朱德部湘南暴动成功后,全军即改变为现在的名字: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朱德这是为了纪念四军作战彪悍的传统,还是欲保留“铁军”香火,易于今后扩军?兴许二者都有,反正那时的共产党部队都对“四军”情有独钟:不久后来的6月,贺龙在湘鄂西也成立了个“红四军”,即红二方面军前身;再后来1931年的1月,许继慎为军长的红一军与蔡申熙领导的红十五军也是合编成为“红四军”(军长后由徐向前接任),这便是红四方面军前身。实际上红军三大方面军的前身都是称为“第四军”。

也就是说:是这三个“四军”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开天辟地第四军!

说明一下:改称红军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28年5月25日决定的,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才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工农革命军学苏联红军也改称红军,可以另后人感觉到当时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的从属关系,连武装部队名称都追求统一,苏共对中共已经不仅是影响的问题了,是通过共产国际以上级领导自居的。

这个井冈山会师后的第四军开始编制为三个师,下辖从二十八到三十六共九个团,12000余人,枪3000余支,仅湘南暴动的农民军就编了六个整团,(大多资料只记载为六个团,经查证,以及根据当时经历会师的老红军回忆,当时的确是编了九个团)随后这些武器简陋的农民军被派回湘南,四军军以下师的番号被撤销,由军部直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四个团。林彪在合编后调任二十八团任一营营长,团长由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党代表何长工。

二十九团也是由湘南暴动的宜章农军组成,是留在井冈山的唯一湘南农军,团长是位叛逆的富家子弟,胡少海,党代表龚楚;三十一团便是以秋收起义军为主了,但是其中的第一营主要是由南昌起义军中调拨来的,该营的大部分官兵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也得到了范石生的资助换装,是该团主力,团长伍中豪,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二团由袁文才、王佐的井冈山农民武装组成,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

朱德经过湘南暴动成功,所部已迅速发展到一万余众,相对毛泽东的原井冈山的第一师,不光人数占绝对优势,装备也不是一个档次,可谓武器精良,就任军长属情理中事,而此时的林彪,虽不过是一位二十岁刚出头的一营之长,但分量却不在于职务。

二十八团是唯一原装的正规军,铁军班底,训练有素,全团不光编有十三个步兵连,还另有一个机枪连和一个迫击炮连。其战力绝非其它各团能比肩,是此时第四军四个主力团中的绝对主力。

林彪就是这个主力团中的主力营营长!

现在的娃娃营长所缺的就是资历、声望,要想在营级干部中脱颖而出,林营长还要在今后的战事中多出彩,唯有胜利能增加这些。

现在的军中提升之路,已经不仅于全军统帅朱德的青睐了,还需要另一位统帅级别的人物认可,那就是党代表毛泽东。

这是一支开天辟地之新型部队:支部已经建在了连上,党代表在实际权力上是排在军事主官前面的(后来改称政委、教导员、指导员、党组组长等),这一原则已经发明并付诸实践――党指挥枪!

能力才是真正的运气,战争只能提供机遇,林彪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了四军真正“一把手”毛泽东的关注,迅速发展成赏识,继而便是令人瞠目结舌的重用了。

(请看下篇:六、会师后初战永新)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作者:62877 回复日期:2009-09-11 23:20:16
老大没三呀。


作者:兰雄 回复日期:2009-09-12 02:09:56
第三章哪?


作者:回收二手避孕套 回复日期:2009-09-12 05:20:11
老大没三呀。
--------------------------------------------------
发出去了,谁知怎么没有?谢谢诸位提醒,补发吧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三、战湘南初显身手

1928年初,朱德率部在湘南再次起义,得到了休整补充的部队连下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

战事如此顺利其实是因为时机、地点选的好,此时湘南并无什么国军重兵,作战的对象主要是当地民团,而政治上共产党在湘南有着极深的群众基础,各地不光有倾向政府的民团,也有大量的反政府赤卫队、梭镖队、农民军,有此天时地利人和,又是以作战经验丰富的正规军拾掇当地民团这些乌合之众,获胜在情理之中。

由于种种原因,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被好似疏忽了,最起码其重要性以及规模被有意无意的弱化了许多,其实湘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大一次成功暴动,风潮波及湘南二十余县,朱德部十数天即由原来的两千多扩张至万余。之后起义的部队与各县随同暴动的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党代表陈毅,参谋长王尔琢。

但民团也不尽是乌合,谭孜生的耒阳县民团就有相当战斗力,又加上在当地地理透熟,与占领了县城的工农革命军打开了游击,有次竞成功的突袭了由林彪护卫的全军辎重,林彪全连伤亡三分之一,辎重全丢。

林彪何曾吃过这等大亏?边战边撤之时却没忘了留下当地农军数人作为暗探,等部队撤进耒阳县城,敌情也随后到了林彪手里:谭孜生民团藏兵小水铺。

林彪立即请示朱德,允许自己计取谭孜生的民团,军长朱德非常欣赏这位不服输的年轻连长,当即颔首。

几天后,一支打着“国民革命军第17军”旗号的政府军向小水铺开来,领头的国民党军官便是林彪,其实原来就是国民革命军,不用化装,挑杆军旗就是了。

第17军将到耒阳“剿”匪是早就通报了的,这也是林彪之所以打他们旗号的原因,正规国军到了,谭孜生这民团当然要迎接劳军,若等老总们自行动手慰劳,谁知道要多搭进去多少本地大姑娘、小媳妇?

再说,刚刚奇袭获胜,也要找个报功的军头呀,奖赏一下,就会不知能得多少枪械子弹了,给点光洋也是说不准的。

谭孜生率队出迎国军,向官长汇报战情时不免洋洋得意,年轻的国军长官听完汇报,对潭团总的主动出击大加赞扬:“谭团总立下奇功,一定上报李宜煊师长嘉奖。不妨下午就先开一个庆功宴会,本人权代师长先行犒赏,务必请参战的有功人员参加。”

潭团总大喜,于下午三时在三公庙召开了隆重庆功宴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谭孜生恭请国军长官致词。林彪笑咪咪的手持酒杯来到宴会大厅中央,将手中的酒杯一摔,大厅中的二十余名“国军”手中的酒杯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二十响的驳壳枪,一齐开火的枪声已经无法以点记,炒豆一般,飓风相似,谭团总及立功的手下被打成了筛底。

此役,全部辎重原璧归赵不说,还拐带了民团的全部家当,数百名团丁也做了林彪的俘虏。

不过,林彪与对谭团总许诺上报李宜煊师长也并非妄语,那17路军的李宜煊师还就是几天后就开到了耒阳。

这次可是正牌的政府军,桂系国军的战力也是声名在外,一经接仗,名不虚传,刚组合的工农革命军抵挡不住李师强攻,被逐出了耒阳城。

参谋长王尔琢不甘就此败退,于当天傍晚指挥部队主力从西门反攻,坚城之下,激战多时,毫无进展。而却不防李宜煊竟然舍坚城出城反击,冲锋的国军兵分两路,直向革命军阵地穿插,王尔琢无此思想准备,竞使其兵锋愈锐,势不可当!革命军被迫撤出攻城阵地。

军部当晚在灶市街商讨对策,与会高级将领都主张暂避敌之锋芒,再觅战机,这时林彪连长越级前来请战,说只需自己一个连,即可击溃李师,收复耒阳,并愿立军令状。

面对各位首长诧异的目光,林彪侃侃而谈:“现在正是我连夜逆袭的战机,敌军不明虚实,以为我军已被击退走。耒阳城内戒备必定松懈,大胜之后的领功请赏之时,绝对想不到我军会退而复返。”

大家冷静下来,思忖也有道理,不妨一试。朱德亲出压阵,指挥林彪的第七连和第六连潜至耒阳西门外,突然发起攻击,顺利突入城内,敌军布防果如林彪所料,异常松懈。

睡梦中的敌军仓促应战,乱成一团。李宜煊胜后骤然间遭到夜袭,一不知来敌多少,二无法组织反击,指挥系统失灵,乱中无心恋战,只得带领残部走为上策,弃城而逃。

耒阳一战,两连新编的工农革命军消灭政府军一百余人,俘虏八十余名,缴获枪支五百余支,适时夜袭大获全胜。

获胜后的林彪却不像李师长那般安逸,立即又找到朱德,建议我军应一鼓作气,乘胜出动,将耒阳境内已经慌乱的敌军全部歼灭。

朱德再次采纳了这位小连长的建议,由林彪率领第七连在李天佑等千余农军的协助下,出击由敌军与当地民团固守不退的新市街,人多势众,将新市街围住僵持了一天,以当时大部是农军的攻围部队,火力却是不足,被围的固然丧胆不敢突围,林彪真正有战力的区区一个连却也不敢轻易突入。

守新市街的大都是些当地民团,其家就在新市,为保镇顾家是能豁上拼命的。林彪一想到民团顾家,不由计上心来,烧掉你的家,你还有心死守吗?于是命令配合作战的农军四面放火,果然,大火一起,防守的团丁、协防的居民担心自家房子被焚,纷纷放下武器,忙于当消防队员去了。

林彪趁机下令南北对进,冲锋号响起,北门、南门同时遭到强攻,守敌无心固守,两面同时开花,新市被顺利攻破。

连三战,连三捷,胜的干净利落!一战巧掏虎穴;二战出敌不意;三战借火逞威,一颗将星开始冉冉升起,林彪沉默寡言的外表下蕴含的才华终于被朱德发现了。

三天后,1928年3月12日,朱德在伍家祠堂召开连以上军官和耒阳县委委员以上干部会议,提拔林彪为二营营长。

不服气对林彪任命的不乏其人,在军界,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资历第一,战功第二,何况首战属先败后胜,功过相抵也就是了,这样破格提拔,让那些资深干部如何心服?

林彪上任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本营官兵的不信任,大家怪话连篇,都说从今以后不愁吃奶了,娃娃营长么!

不过这些怪话没流传几天,仅仅四天后便烟消云散,大家开始变了口风:跟着林彪打仗,就是痛快!

战争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嘴皮子,战争只青睐钻研它的人。

一场胜利比任何解释都灵验。

(请看下篇:四、雏鹰出世即冲天)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六、会师后初战永新

蒋委员长派来井冈山剿共的国军有句有名的口号:“杀猪(朱)刮毛!”。其实毛泽东、朱德自己也常说:朱不离毛,毛不离朱,朱毛不可分。

实际情况更邪乎:两人自从合作,只要分开之时,连个人带全军好像都是在走霉运,直到辞世都是如此,犹如命运天定。

尤其毛泽东,会师之时才算刚刚被恢复党籍。

在这之前,中共湖南省委派湘南特委军事部长、省军委特派员周鲁来到井冈山,传达中共中央27年11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和12月31日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中央竟然指示:开除毛泽东的党籍!

实际上是:中央指责井冈山“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批判毛泽东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并且决定开除毛泽东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

谁知因为路上不太平,中央文件没敢随身携带,被这位迷糊的周部长口头传达为“开除党籍”。毛泽东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当然也就做不成了,但部队确实又离不了毛泽东,所以毛泽东只好以“党外人士”的身份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朱德自湘南来井冈山之时,正逢湘赣两省国军对井冈山会剿,毛泽东率部迎击湘军,部队来到酃县中村时,才算接到了中央文件的真实内容:原来将毛泽东“开除党籍”本是误传!这喜讯与朱毛会师之大事件先后来到井冈山,也算是双喜临门。

朱毛会师前,朱德和毛泽东的部队分别面临着湘赣敌军10个师的联合会剿,而朱毛会师时恰爆发了蒋、桂、冯、阎对张作霖的战争,会剿部队主力北调,湘军已退,进攻井冈山的国军只剩下了滇军的杨如轩1个师。看见了吗?连敌人都照顾联合了的朱、毛。

实际上在4月下旬朱、毛回会师的同时,杨如轩便以永新县城为大本营,兵分两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宁冈和大、小五井进犯了。

也活该杨如轩倒霉,大军已动,被剿对象共匪却实力大变,这杨如轩却还是按既定方针办,依旧把所部第81团与79团的一个营分为遂川、七溪岭两路夹击井冈山腹地宁冈。

面对固执的来敌,新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决定集中兵力歼敌一路,毛泽东率三十一团,抢占七溪岭有利地形,阻击敌79团,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在遂川方向迎战杨如轩的第81团,袁文才率三十二团担任对湖南敌军的警戒任务。

首战发生在遂川方向,二十九团三营首先出击,在黄坳同国军81团的先遣营激战两小时,打垮了敌81团的先遣营。

初战胜利后,朱德来了个声东击西,他让王尔琢先率二十八团向下七方向开拔,并通过释放俘虏散布工农革命军要打遂川的信息。实际上林彪所在的二十八团乘夜突袭五斗江而去。

81团的国军主力闻听此讯,不再前行了,放心的在五斗江埋锅做饭,谁知包括林彪前锋营的二十八团好像从天而降,一下打了安心休息的国军一个冷不防,81团混乱之时,工农革命军后续部队四面合围,一团国军无奈玉碎,其实大多溃散。

另一路从七溪岭向宁冈进攻的79团团长刘安华得此消息,不由大惊,却也知道兵贵神速,走为上策,不等师长杨如轩命令下达,便机灵的带着部队绕过师长所在的永新城向吉安撤退了,败势已呈,当然还是先顾自个要紧。

永新的杨如轩手边还留了一个营,前方战况没等到,却在第三天等来了朱德率领的二十八、二十九两个团的奔袭部队,杨如轩此刻还不知道换了对手,命令守城国军出城迎战,但双方一交火,才发现苗头不对:来袭共匪火力又密又猛,哪里还像以前交过手的农民军?

连人数也不对头了,原来,竟然是对方人多势众!出战将士顿时士气不振,只得抱头鼠窜,全线溃败。工农革命军乘胜占领了永新城。

五斗江之战的胜利是朱、毛会师后的首次大捷,全歼一个营,击溃一个团,缴枪三百余支,大振了四军的军威,历史上称之为“一打永新”,朱、毛会师的庆祝大会就是召开在了此战之后。

一打永新中的林彪立功甚伟,两次奔袭,所率本营均为全军前锋,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娃娃营长作战格外犀利。

战后毛泽东亲自行文向江苏省委报告,说明此战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所以不直下吉安者,因采取对内对外都使深入的策略”。并且建议成立湘赣边界特委,全军从组织上实现“党指挥枪”。

中共中央6月4日写了回信,同意成立前敌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书记,但是,对上还是需要同时对湖南、江西两个省委负责。只是这封批示信送到井冈山时,已经是11月了。

首战永新胜利,令党代表毛泽东大增信心,从此刻,他更加坚定了依赖枪杆子必能打下一片天的设想,这就是武装割据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开始,对当时的中央,毛泽东已经不能忍耐这最高领导层的幼稚,甚至对直接上级湖南省委,毛泽东也颇有微词,认为这是一帮既不懂军事又不懂政治的外行在瞎指挥。

这点想法他坦率的公开给了朱德的副手陈毅,目的不用问,当然是为了求得陈毅今后对自己这党代表的支持,不过根据后来所发生的朱毛之争来看,仅是实现了部分愿望,陈老总当时还是担当的和稀泥的角色,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倾向朱德多些。

这些政治上的大问题,这时还轮不到娃娃营长林彪思考,就是在军事上,林彪也只不过从战术上动动脑筋,甚至于大点战术行为还到不了他的脑海中,尤其是在游击战术理论上,出身正规军事院校的林彪此时是不会深研探讨的。

不过不要紧,这点上毛泽东犹如天授,出身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朱德更是堪称大师,朱德在这之前犁坪练兵时提出:“强敌进攻莫硬打,抓敌弱点我猛攻,孤敌疲敌我围歼,常遣精兵骚扰敌。”――也称游击战之经典名言。

那个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真言,就是二人此时在战后总结时概括出来的。

其实这字诀最早出自井冈山的一个绰号“朱聋子”的 “山大王”朱孔阳,这位原粤军连长1921年落草井冈山之后,对付围剿的名言就是:“不需能打仗,只要会打圈。”,这是游击战上升到理论的初级阶段。

共产党员袁文才投身“绿林”后,也是采纳了“绿林”前辈的成功经验,进化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到了朱、毛称王井冈山,才上升到进入教科书的经典理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其实这是在把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战争要求具体化、通俗化,要求弱方斗智不斗力。是毛泽东、朱德把这十六字诀确定为“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

这肯定使没经过“游击战战术”训练的林彪受益匪浅,日后林总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运动战法,便有着浓重的“游击战”烙印,至于把这法宝上升到战略层次,用来对付日本鬼子,那就是毛泽东的独门武功了。

毛泽东自己把它解释为:趋利避害,避实击虚,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逐步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积小胜为大胜,直至最后胜利。

还要说一点:更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此刻面世的,不过那时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是三大纪律也是与后来不同的,那时的三大纪律为:“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说,八项注意后面的两条是后来的林彪加上的:七、买东西要付钱;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老孙在此提醒读者注意:这才是这支军队不断获胜的最关键之处!
政令统一,军纪严明,视百姓如父母的军队无往不胜!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请看下篇:七、二打永新与龙源口大捷)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七、二打永新与龙源口大捷

杨如轩哪里会甘心就此败给穷山赤匪?于五月中旬又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由吉安再次向井冈山攻来,大军开到了沦陷的永新,威风的确八面,朱毛共匪竟然被国军军威给吓的退避三舍,永新城已经是一座不设防的空城了。

这时消息传来:朱德亲自率领强悍的共匪王尔琢部二十八团,以及三十一团一营,竟然溜到了湖南茶陵,现正在茶陵的高陇与湘军交战,杨如轩逢此共匪老巢宁冈必然空虚之时,岂肯放过战机?急令两个团开赴龙源口,企图越过七溪岭,直取宁冈。

却不想这本来就是朱、毛的诱敌深入、声东击西之计,宁冈的毛泽东得知敌军已向宁冈出动消息后,立即写送信给朱德、陈毅,要求其迅速率部奔袭永新。

这是极具游击战术天分的毛泽东临时改变的计划,伏击敌军莫若引敌回救!朱德、陈毅认为这也是一着“围魏救赵”的妙计,当即行动,冒雨率部在崎岖的山路上急行军130里,于傍晚赶到了距永新30里的澧田,岂知奔袭永新也是虚招:实际瞄准的是已经出动的敌军!第二天凌晨,部队已经埋伏在了草市坳地区。

上午,回救永新的敌国军79团走进了红二十八团的埋伏圈,猝不及防之间,遭遇了由王尔琢指挥的二十八团全团的奋勇冲杀,一营营长林彪身临前敌,率部冲锋,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全歼了敌人,还击毙了国军团长刘安华。

红军乘胜直逼永新县城,向守敌发起进攻。枪声响起,时机却选的不是时候:城内的杨如轩师长在麻将桌上手风正顺,一个大满贯给搅黄了,实在令师长惋惜!

由当地士绅陪同打麻将是驻军将领发财的一大法门:笔者的祖辈当时也任同级别的国军将领,曾亲口对我说过:“手风顺时,一夜就能令勤务兵挑回一担光洋!”

本人当时虽然年幼,却也知道常赌必输的基本道理,疑惑的问爷爷:“那要输了怎么办?”

爷爷呵呵大笑:“哪里会输?输了记账么,还有敢向国军长官讨赌债的?本来就是向他们敛钱的,陪他们玩就是给足了他们面子。”

不过老爷子随后神色黯然,叹了口气:“国军不败,天理不容啊!”

还是回到杨师长的牌桌,没办法,“袁大头”毕竟还是没有自己的大头重要,杨如轩只得心疼的又一次仓惶跳城逃命,“跳城运动员”表演时还碰上了一颗不长眼的流弹,使师座光荣为国负轻伤。

此战,杨师座慷慨留下了迫击炮7门、山炮2门,步枪400多支,尤其令人心疼的是还有二十余担光洋!而第四军却照单全收,并且再次拿下永新城。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打永新”。

六月,吃了两次亏的国军再度向井冈山扑来,这次参与进攻的兵力大增,而且分为赣、湘两路分进合击,东西推进。江西方向是杨池生第9师和杨如轩第27师共5个团,湖南方向是第8军吴尚部3个团,实际参展战总兵力已达三万余人,已经倍于红军了。

面对两面敌军,朱德、毛泽东又一次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已经改称红军的红四军主力首先出击湖南酃县,打垮了吴尚部1个团,占领了酃县城。这下赣敌再次上当了:杨如轩带领27师两个团及杨池生第9师1个团,从永新、老七溪岭方向疾进宁冈;杨池生的第9师进占了永新城。

红军这次采取的是半路伏击的战术,主力在确定敌军从永新出发后立即回师宁冈,也是兵分两路,不过这次两路红军瞄准的是一个目标,行军中二杨的三个团,一路打敌人正面,一路打敌人背后。

朱德率领二十九团和三十一团一营阻击杨池生师的李文彬团;陈毅、王尔琢率领二十八团,到老七溪岭迎击杨如轩的两个团;袁文才带领三十二团一部和永新赤卫大队,从武功潭一带侧击干扰来敌。

1928年6月22日(这天正是农历端午节)拂晓前,红四军各部队分别向指定方向开进。同日晨,国军也分别由龙源口和白口向新、老七溪岭开进。当左路杨池生师李文彬团进至新七溪岭时,第二十九团和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已先敌占领制高点。

敌军向红军阵地发起连续的猛烈迸攻,阻击部队在朱德指挥下,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冲击,借地利大量杀伤敌人,终于守住了阵地。李文彬团被迫停止进攻,战斗遂形成对峙。

但林彪所在的第二十八团进抵老七溪岭时,制高点已被敌右路先头部队占领,第二十八团为夺取制高点,;连续对敌发起进攻,但均未奏效,突击队长三营长肖劲重伤,如此拖延下去,战势堪忧。

关键时刻,林彪的一营被委派为近乎孤注一掷的突击队,林彪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后,采取了不断骚扰的佯攻战术,其实真正的突击队一直在隐蔽接敌,午后,久战的国军没能得空战地开饭,终于疲惫松懈了,就在此刻,突击队发起了突然进攻,一举突破了国军防御阵地,制高点到了一营手里。

退下山来的国军仓慌向白口溃逃,第二十八团居高临下,乘胜猛追,歼其后卫一部。右路杨如轩的两个团及第27师指挥所再也支持不住了,一起逃向永新。

而第二十八团并未停战休整,全团迅速经白口向龙源口迂回,与此同时,扼守新七溪岭的朱德阻击部队,则乘势转入对左路之敌的进攻,左路国军仅一团兵力,大势已形成孤立,看到不利再战,于是便向龙源口溃退。

谁知被红军跟踪追击的国军千辛万苦的退到了龙源口时,第二十八团已先占领了龙源口有利阵地,退路被切断,又遭前后夹击,实在无力抵抗了,李文彬团被迅速全歼。

龙源口大捷!红四军乘胜向永新城进击。已败退回永新的杨如轩实在没勇气固守永新城,只得率部撤回吉安,红军第三次占领永新城,此即史载“三打永新”,也称“龙源口大捷”。

红军的龙源口大捷,致使江西二杨第四次“进剿”被粉碎,一个团被全歼,两个团丧失了战斗力,红四军此战缴枪1000多支,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以来之大胜,大捷之后,井冈山流传起这样一首歌谣:“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强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两只“羊”指的就是杨如轩和杨池生。

其实这两只“羊”也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时的同学,这也是国共同学之间的一次较量自残,国军后来败退海岛后,没有跟到台湾的杨如轩写过关于这次首次会剿的一首诗:

“三十年前一梦空,无端附逆乱交锋。
那堪旗鼓未成列,忽报弹花满市中。”

三战永新,尤其龙源口之战,林彪虽然不是战役策划者,但其机智灵活、善用疑兵、并且极具韧性的战术风格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这为林彪在此之后红军中军事地位的急速上升奠定了基础。

按毛泽东自己评价:此战之后,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但是,全盛时期的过程也有低潮时,军事上,红军不久便经历了闻名的“八月失败”,真正进入全盛、步步登高的是林彪。

(请看下篇:八、八月失败的种子)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八、八月失败的种子

三战永新之后,红四军第二十八团进至安福边境,第二十九团进至莲花,第三十一团进至吉安境内,井冈山所控制地盘急速扩大,面积已达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已经达五十余万,井冈山周围数县已经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及被称为“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地方政府。

但是,就这点人口,用来养兵却是远远不够,更谈不上大量扩军了,事实上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变相裁军,那被派回湘南的5个团就是因为井冈山养不起,但是,这些农军多是以梭镖、大刀为武器,回到湘南后很自然的葬送在了装备齐全的国军手中。

但躲在深山里革命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高寒山地谈不上什么物产,农民一般是在山坡梯田上种些红薯、南瓜为生,终年都很难吃到正经的粮食。井冈山周围地区,也大都如此,人民谋生尚且如此艰难,怎能养活一支万余人的军队?

因此,红四军所需的粮食,大都要靠外运,靠部队打土豪来解决军粮,穷地方能有多少供打的土豪?大家上小学的时候大概都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连军长都要加盟挑夫队伍,这除了显示新型军队官兵平等外,也证明了部队处境的艰难。

所以红军还是要打出去,即便是为了生存也要打出去,问题在于往哪打,怎么打。

无疑,背靠井冈山逐步对外蚕食最为有利,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不在井冈山湘赣边界的上级党委不这么认为,在接到了朱、毛数次报捷后,有点晕乎了。

这年7月下旬,中共湖南省委为了执行更上级――中央的指示,派杜修经以“特派员”身份来井冈山传达省委指示:井冈山地险,留当地赤卫队也足可自保,主力部队应远赴湘南作战,以配合湖南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这不仅是当时中共湖南省委的一厢情愿,与中共党内的政治大势也密切相关:中央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已经召开,周恩来已经奉命出国与会,开会要出国?对,这届党代会被共产国际命令在苏联的莫斯科召开,能开出个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一句话:向左向左再向左――极左!

论说“六大”决议对湖南省委指挥井冈山的军事行动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特派员来到井冈山之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在苏联首都召开的日子,表面看不相干。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自我感觉好极了的现象早就播下了种子,开花是大势所趋,“六大”不过是以后加了点催长激素而已。

二十岁的杜修经特派员来井冈山调兵南下,遭到了毛泽东为书记的特区前委、四军军委的坚决反对,第一个回合强龙不压地头蛇,做出了要求湖南省委重新讨论、慎重决定的决议。

但是也埋下了失利的种子:四军中的主力产生了实质上的分裂;上级调部队入湘的事情已经在士兵中公开,整个湘南宜章人组成的二十九团支持南下,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态度暧昧,虽然暂时低头执行军令,但还是做好了回老家的打算。

后来的史料大多归罪于战士思乡,其实并不全面,主因应该还是井冈山的环境问题,及四军两委对下属部队物资分配的政策问题。

这是一支草建之初的革命军队,旧军队烙印极深。朱德所带上山的部队,在湘南驻扎时条件较好,士兵每月每人发12块大洋的军饷;而毛泽东的井冈山部队,每月每人只有3块大洋。这就差着四倍。

军饷之差的现象来到井冈山就行不通了,再说也发不起了,部队实质的统帅毛泽东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狠招:废除军饷,改为供给制,全军每人每日发菜金5分钱,每月共1.5元,另每月每人发零用钱2元,直到今天的义务兵津贴就是从那遗留下来的规矩。

井冈山会师以后,力量是强了,但目标也大了,湘、赣的国军开始“会剿”,即使失败而返,也有收获:来过一次等于将地皮刮干净一次,红军虽胜,但更难筹粮筹款。国军的经济封锁也是有效的,不光粮食,食盐、食油、布匹、药品等日用必需品都极难运进山里。4军官兵们月两元的零用钱逐步减少,后来干脆停发,只保留每日每人5分钱的菜金,通常官兵只能吃到没盐没油的南瓜汤和红米稀饭,官兵一律平等。

不过,人不患贫而患不均,这些还能忍受,就怕的是待遇不平等。

现在的四军各团,以二十八团战斗力最强,二十九团次之。这两个团担负了主要战斗任务,俘虏缴获当然也是全军最多。几次作战几乎形成了固定模式: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团总是担负守山任务,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再加三十一团的一营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三十一团余部则作为助攻部队随时堵漏。

这样一来,二十八团、二十九团战果大,损失也大。但在分配战利品上,毛泽东坚持的是平均分配,这貌似公平的政策却是实质上的不公平,自然就引起了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官兵的不满。当时这两个团普遍看不起三十一团和三十二团的人,认为他们不会打仗只会捡洋落。毛泽东则严厉批评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是本位主义,朱德、陈毅夹在中间,两面为难,这时还轮不到营长林彪说些什么。

对于湘南农军组成的8000余人几个团被派回湖南,让他们回地方坚持斗争,却是实质上形同被遣送下山,甚至在回乡路上就被消灭,朱德、陈毅等人是不同意的,但毛泽东为前委、军委书记,党指挥枪是原则,只得服从。

而二十八团、二十九团部队迭经大战,减员严重,甚至形成枪多人少的局面,不但少有兵员补充,还要将有限的俘虏均分给损失小的三十一团。这种眼看着将现成的后备部队遣送下山让敌人消灭,自己却无法得到补充的状况,两个团官兵们的不满可想而知。

不过倒没有记载二十八团主力营营长林彪有什么出格的言谈与不满,连后来批林批孔时都没有被揭发出什么,不光如此,事实上还是林彪的这个营在磨擦与不满被引爆后的危机中力挽了狂澜。

真正的危机源于杜修经特派员坚持完成自己的调兵使命与国军的无意配合。

恰湘军2个师从湘南向井冈山再次发起进攻,朱德、陈毅率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山主动迎战,仗打的虽然很顺,可在要回师井冈山时出了岔子。

二十九团的官兵对井冈山的困苦生活早就不满,如今好不容易离家近了,思乡情绪被引发是自然的。要命的是:当时红军提倡民主,各部设有士兵委员会,大事小事经常进行民主讨论,部队主官也要服从讨论结果。

二十九团的士兵委员会竟然秘密决定:全团回湘南,不通知长官和党代表!朱德、陈毅得知大惊,一面写信报告毛泽东,一面前往二十九团劝说。劝说没起作用,朱德便断然解散了二十九团的士兵委员会,强令该团回师井冈山。

谁知应了一句老话:犟拗的瓜不甜。部队磨磨蹭蹭往回走了不到一天,二十九团就乱了,很多人乱窜拉老乡,还有人就地开了小差。朱德、陈毅只得停下部队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以求解决危机。

不想会议上特派员杜修经继续提出执行省委指示,坚决出兵湘南,二十九团党代表龚楚也表示赞同。两人提议举手表决,结果参会的100多官兵竞有80多人同意。

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和一营营长林彪等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也没有用,少数服从多数也是党的原则之一。

这下连军长朱德也没办法了,只好表示服从,一面写信报告毛泽东,一面改道向湘南进军。

(请看下篇:九、革命不如发财)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作者:黄亭子老僧 回复日期:2009-09-12 15:31:17
宗仁、白崇禧并称“广西三杰”的桂系首领黄绍兹亲率两个师平叛,并

==黄绍紘?


作者:冷血手无寸铁 回复日期:2009-09-12 15:40:15
等直播了···中间插一杠 留个名···先做事,再看·


作者:冷血手无寸铁 回复日期:2009-09-12 15:42:51
宗仁、白崇禧并称“广西三杰”的桂系首领黄绍兹亲率两个师平叛,并

==黄绍紘?

·~~~~~~~~~~~~~~~~~~~~
应该是黄绍紘~~好像早期德邻好像斗不过季宽,是健生反水才~~
------------------谢谢捧场~应该是黄绍紘,不过,好多文献上也作黄绍兹,实在弄不清准确字眼了。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九、革命不如发财

毛泽东紧急派人送来一封长信,请杜修经、朱德和陈毅重新考虑主力南下决策的利弊得失,建议将主力撤回边界。但此时的杜修经已经有了军委扩大会议决议做后盾,坚持主力南下攻打郴州。

打郴州?其实这决定简直是打朱德的耳光,也是在打共产党自己的脸――郴州驻军现在正是不久前资助并挽救了南昌起义军的范石生部。

就是忘恩负义也不能这么快吧?人家救了朱德残部还不到一年!
党的决议大于任何军令!决议已经做出,谁反对也没有,部队还是向郴州开进了!

毛泽东闻讯大惊,尤其此时湘赣国军已知井冈山空虚,正集兵5个团攻来。毛泽东只得再写一信,这次几乎是命令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紧急返回井冈山。

但是,此时南下军中,党的代表是杜修经,毛泽东的信也好,命令也好,都放不在省委特派员眼里,大军没住脚,7月23日,部队还是到了郴州城下。

范石生的部队与朱德本来早就有互不攻击的约定,朱德怎会背信弃义打郴州?杜修经年轻位高气盛,以党纪相逼,部队只好进行攻城战。

事实上几乎没有什么大战,这里是范石生的后勤供应基地,对有约定的红军几乎是不设防,城内驻军极少,但就是如此,二十九团首攻也败退下来,王尔琢又率领二十八团再次强攻。

上午9时,还是由林彪率领第一营破关夺旗,率先登城,城内少数范部国军撤至郴州城外北郊山下,存有大量物资的郴州被迅速“打”下了。

红四军全军入城,二十八团二营在营长袁崇全率领下担负警戒任务,其余部队就地休整。城内许久不见给养的二十九团部队开始大捞特捞,穷鬼真正发起了“洋财”,军纪大乱,革命不就是为了发财吗?

腰包鼓起的士兵谁还再愿意拼命?但是,也有坚决以死相拼的:吃了暗亏的范石生部发起了反击,正午时分,北郊山范石生部趁二营疏于防备,放松警戒之机,突然间发起猛烈的反扑,二营猝不及防,来不及组织有效防卫,自行退走,致使城内处于休整状态中的主力部队突遇强敌。

此刻的朱德理亏力也亏,只得率二十八团撤退,并且命令二十九团紧跟着撤到资兴。

二十九团官兵此时已在郴州范石生的后勤仓库捞足了,心里开始想起了宜章的老婆孩子,哪里还肯向往回撤?出郴州不远,二十九团一哄而散,下级军官也好,士兵也好,高呼:“走,回宜章!”
“回家了,回家了!”

部队大乱,纷纷奔宜章方向逃散。

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竭力喝止,然而无济于事,此刻长官不如东西,继续革命不如现成发财。最后全团竟只剩副营长萧克带的一个连是完整的,一个主力团加起来只剩下了200余人。

破鼓众人捶,危墙众人推,见风驶舵是人类天性!二十八团这边也被波及了,二营营长袁崇全惧怕追究失败之责趁机叛变,一下拉走了6个连的部队。

还好,六连连长李见林、党代表赵尔陆和机枪连党代表何笃才看出了不对头,悄悄带回了两个连部队。

朱德急令林彪的一营紧急追赶袁崇全,此时身为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的王尔琢怎肯坐等?自告奋勇去劝说袁崇全,单枪匹马从后面赶了上来。

黎明时分,疾行的林彪率部追上了袁崇全,遂指挥一营包围了叛军驻地恩顺圩。

袁崇全则命令反包围,眼看双方就要开火,王尔琢赶到了恩顺圩,团长高声喊话:“二营的士兵们不要受蒙蔽,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红军不打红军!”

被胁迫和蒙骗叛变的二营士兵听到军参谋长的喊话,纷纷放下了武器。袁崇全见事已败露,拉走部队已无可能,恼羞成怒,举枪对准王尔琢,王尔琢则还是边接近边高喊:“我是你们的团长,来接你们回去,过去的事既往不咎!”

谁知袁崇全此时已经铁心归顺政府,哪里还会相信既往不咎之类的鬼话?连发数枪,王尔琢饮弹身亡!袁崇全乘机逃脱。

这一仗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红军损兵折将,二十九团几乎全团覆没,仅剩的一个连被编入二十八团;而二十八团则团长殒命――四军也同时丢了参谋长王尔琢。

朱德抱着王尔琢的尸体泣不成声,痛悔莫及;毛泽东得知部队惨讯,顾不得湘赣两路国军扑向井冈山,急忙率留守部队主力下山接应,途中还赶写了一副挽联,痛惜号称红军军中“美髯公”王尔琢的牺牲: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平等便甘心。

而此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了三十一团的一个营外加仅装备梭镖、大刀的赤卫队,这时井冈山的地利显示出了巨大威力,在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的指挥下,竞打了一个漂亮的黄洋界保卫战,击退了国军5个团的进攻!那首著名的“黄洋界上炮声隆”西江月词就是毛泽东事后为此战感慨而发。

简单介绍此战:朱云卿、何挺颖指挥每人不足5发子弹的两个连士兵死守井冈山黄洋界哨口,湖南方向的国军3个团强攻了一天没能突破,傍晚时刻,红军用仅有的南昌义军带来的一门迫击炮发射了仅有的3发炮弹,恰巧一颗落在了国军的团指挥阵地,国军大疑:莫不是红军主力回山了?遂趁夜色苍茫远遁而去!

配合进攻的赣军闻听湘军方面失利,当然也不愿意独自火中取栗,自行退走。两个连击退5个整团,不由得毛泽东不感慨挥毫留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南出郴州的部队之惨痛还不仅于此:事后查明,二十九团回湘南的官兵大部在半路上被国民党军截杀了,真正发了“洋财”的是趁火打劫的国军将士。那个酿成大祸的二十岁小青年杜修经却还是就任了湘南特委书记,后来竞高寿100岁,2007年11月13日善终于湖南常德。――谁说老天有眼?

这个红军军史上著名的“八月失败”,除了死去的红军将士,受连累最多的竟是军长朱德,朱德为此背负了最大、最早的历史包袱,被称为“违背了毛 的革命路线”,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被折腾出来检讨一番。

红四军当然也遭到重创,在此事件中唯一得到好处的只有二十八团一营营长林彪。

二十九团没了,二十八团一支独大,成了红军中绝对的台柱子,谁来率领?为了部队团结,人选当然离不开南昌起义来的部队,而且此人政治上要坚定,成熟倒还在其次,关键的是必须会打仗。

毛泽东思虑再三,终于想起了前些时遇到的一个娃娃营长给士兵的一次例行讲话。

当时娃娃营长林彪在给士兵演讲:“蒋介石凭什么坐天下?就是因为手中有枪,我们红军手里也有枪,今后也能坐天下!”

陪同毛泽东视察部队的朱德向毛泽东介绍:这就是三战耒阳、指挥一个营打败桂军一个师的林彪。

再加上会师后的三打永新林彪骄人的表现,毛泽东拍板了:就是这个娃娃了!

二十一岁的林彪继任了红四军绝对主力团二十八团的团长,不久后的1929年春,红四军出击赣南重新整编,下辖三个纵队,林彪担任了主力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从此与伍中豪、黄公略并称为毛泽东手下的“三骁将”,深受毛泽东器重。

二十二岁的林彪进入了红军高级领导层,英雄自此有了用武之地。

一只“红军之鹰”将要冲天了!

(请看下篇:十、死地求生离井冈)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作者:八卦舟 回复日期:2009-09-13 06:05:07
陈赓与林彪在南昌起义时不在同一支部队,陈赓是在贺龙第二十军第三师工作,林彪在叶挺的11军25师73团7连。陈赓并不是林彪的上级,也没有在同一个战场作战,因此根本不可能指挥林彪。
-----------------------------------------谢谢关注以及指正,不过,广东潮汕之战,潮州被钱大钧攻陷,“朱德留陈赓率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一营在三河坝担任阻击掩护,”好多文献都认可了这段战事,《林彪这一生》、《权力顶峰的游戏》等书中也有这种说法,具体是否属实就不好说了,根据推测,当时仗都打乱了,起义军已经失去了系统指挥,一仗下来,全军还剩两千多人,啥事儿都不好说。论说不是一个师,怎么能跨越指挥?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十、死地求生离井冈

林彪、伍中豪、黄公略之所以称为毛泽东麾下“三骁将”,是因为部队整编后,这三人分别指挥红四军的三个主力纵队,而有关林彪脱颖而出在今天看来,不免令人有些困惑。

因为据毛泽东一年后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显示(此信在48年收入《毛泽东选集》时题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毛会师井冈山后,林彪并不大赞同毛泽东对中国大局乐观的判断,毛泽东在信中直言批评林彪:

“林彪同志,我从前颇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5月18日(28年)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内也没有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

困惑在于:这并没有妨碍林彪被迅速提拔重用。大概这唯有两种解释,一是这期间的林彪战功的确卓著到能抵消与最高领导政治观点不同的地步;二是实际发生的事情证实了林彪并没有说错什么。

事实上,中国革命并没有如毛泽东信中所描绘:“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诗人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对中国革命做了大胆且乐观的预言,但是,这个“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真正分娩出世还是拖到了将近十年之后,这中间红军经历了近乎灭顶之灾的数次临头,都是千钧面临深渊被一发拖住,中国革命之所以最终成功,是多少次偶然形成的必然,甚至包括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1928年时作为一个小营长的林彪,从纯军事角度估计形势,不认同毛泽东所指出的:“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

另外,在党的会议上,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是被鼓励赞扬的事情,大家都若如此,其后哪会酝酿出这么多阴谋诡计?

事实也是如此,林彪不但在“八月兵败”之后被赋予执掌部队主力二十八团的重任,还进一步在整编时就任第一纵队纵队长,尤其是,其时红四军人才济济,一大批红军的主要将领已经聚集到了井冈山。林彪不是在红军无人顶大梁时位居津要的。

28年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余部(九百余人)来到井冈山,12月12日,在宁冈新城召开了红四军、红五军会师庆祝大会,井冈山的声威更大了。

但声威不能顶饭吃,入冬以来,井冈山连下大雪,气候奇寒。而伴随着井冈山地区红军声威渐增的是,国民政府也越发关注这块赤色根据地了,军事压力和经济封锁步步加紧,井冈山地区周围竞出现了国军18个团级番号――军事形势严峻。

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形势:在国军的严密封锁下,井冈山的苏维埃政权以及红军都举步维艰,难以再坚持下去了,当时维持政权以及部队活下去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外出“打粮”,据陈毅后来(1929年9月1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井冈山红军衣服饮食非常困难,又因敌人封锁,红军未能到远地游击,以致经济没有出路。”

全军守在山上是难以维持的,等于坐守待毙。毛泽东在1929年3月20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明确表达:“……离开井冈山,主因是经济无出路。”

也就是说,还是要打出去,这是死地求生的唯一办法。

1929年1月4日至7日,红四军前委在宁冈柏露村召开了四军、五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及边界各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最后决定: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由原红五军部队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不过人们大都还是以红五军相称)及原来井冈山的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彭德怀兼任红四军副军长;由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实施外线机动作战,寻机歼敌,以打破敌之经济封锁。

这次将主力远出,还是为了调动围山的国军,以坚持井冈山根据地,并非单纯为了打出一片新天地。这也说明:经过实践,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已经意识到,坚持革命根据地必须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多大的地盘养多大规模的部队,革命还需慢慢来。

1月14日,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军部、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特务营共约3600余人,由井冈山小荇州等地下山向赣南出击了。当晚,红军一举歼灭大汾守敌一个营,突破封锁线后日夜兼程,不费一弹占领了没有国军设防的大余城。

出击赣南开门红!

(请看下篇:十一、转战赣粤苦难多)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作者:八卦舟 回复日期:2009-09-13 10:22:28
从陈赓关于南昌起义的回忆看,1.说陈庚在此阶段指挥过林,属纯扯淡;2、林所在部队两次解救陈于危难之中。
--------------------------------
不错,陈赓受伤在先,怎么会一月之后又去指挥林?真不知这“传说”如何出笼的,甚至连传记书都采纳了这种“传说”,将来删去这节吧。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十一、转战赣粤苦难多

胜利源自出敌不意,但是,国军也懂得“出敌不意”大法。

尤其这次围追进剿红军的是赣军朱培德的李文彬21旅,兵力多,装备强,下辖 41 团、42 团另加一个归他指挥的 68 团,另外还有由独立 7 师改编的刘士毅独立 15 旅(辖 29 团、 30 团)策应,5个整团,这与当时的红四军对比,其战力是三千多人的红军无法与之相较的。

李文彬旅利用红军初胜的大意悄悄逼近了大余城,这里毕竟是没有共产党的组织、没有群众基础的敌占区,没有人来向红军急报军情,当警戒部队遭到突然攻击后,林彪任团长、何挺颖任党代表的二十八团才于仓促中奉命迎战。

两军迎头相撞于城东不足五华里处。

没有什么可以依仗的阻击阵地,是林彪最不愿意打的火力较量战,红军没有什么便宜可沾,还极容易被兵力数倍的敌人包了“饺子”,勉强支持到下午三、四点钟时,后方已经不存在了,大余城内的军部、机关在紧急撤离时建制已经混乱,三十一团也遭袭溃散,二十八团只能营自为战,夺路而逃了。

刚到手的胜利变成了大败,这遭袭的一仗,三十一团营长周舫、独立营营长张威牺牲,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负重伤,重新集结的部队只好越大臾岭,向粤北南雄方向撤退,撤到了广东乌径。
只是乌径也不是久留之地,赣敌追兵并没有罢手,粤军闻讯也前来围堵,红军仓促再撤,重新进入赣南,重伤的党代表何挺颖牺牲在混乱的行军途中。

日后有人把何挺颖牺牲的责任推在了团长林彪身上,说是由于一团之长的林彪对党代表疏于关心,才导致何挺颖殒命,这有点不合情理,面对追兵,主力二十八团一直处于断后的位置,此时主要的任务是对追兵作战,照顾伤员不应该是团长的主要职责。

也有人于四十年后指责林彪率部迎战时没有详查地形,但是,出城不远即逢强敌,哪来的侦察地形的时间?

那个“林彪对党代表不大理睬、独断专行”的指责,也是四十多年后发出的,当时可没见给林团长什么处分;作战方面,林彪独断专行是习惯,倒也没冤枉林彪,其后对历任政委都是如此,偏偏上级还就是支持了林彪这一点,有时竞还干脆让林彪兼任第一政委,来个军政一肩挑。

红军的远征军厄运并未结束,有次竟然连军部都险些被人家给踹了。部队日夜东行就是想摆脱追兵,走到圳下时,林彪的二十八团驻圳下以西,给全军断后,其时军部驻于圳下。拂晓,二十八团按命令要求时间开拔,但圳下的军部却并未行动,这是因为毛泽东习惯夜间工作,晚睡晚起,这天他尚未起床,是枪声惊醒了他,陈毅、毛泽覃则还正在吃早饭。

担任军部警卫的特务营也未及时察觉敌情,敌人便进到圳下,实际上敌人的先头分队已越过了毛泽东的住房;朱德离开住屋时,敌军已近在眼前,警卫员开枪掩护,中弹牺牲,朱德摘下警卫员的冲锋枪,在敌我交错的混战中夺路撤退。

人群奔突于弹雨横飞,朱德同妻子伍若兰被敌冲散。陈毅披着大衣急走,竟然被突然冲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了大衣,幸好机灵的陈毅把大衣向后一抛正好罩住了敌人的脑袋,自己才得以脱身,总算没有成为国军的俘虏。

特务营回过神来全力抵抗,前锋三十一团、已经开拔的二十八团也赶来支援,追兵才算被打退。只是毛泽覃腿部中弹,行军艰难;朱德妻子伍若兰却被追兵俘去,后被押送赣州残忍杀害。

按毛泽东日后给中央的报告:“……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5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长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
可见,当时对于军部遭袭,并没有认定林彪的二十八团该负多大责任,毛泽东及因此战殇妻的朱德至死也没有追究林彪的这一致命“疏忽”,四十年后他人的这种谴责当然也就更可笑了,这还是属于事后旁观者的人品问题。

直到了2月1日,红军才算暂时摆脱了追兵,来到了寻邬境内的罗幅嶂,危机中的红四军前委在罗幅嶂开会,就这支部队的领导体制、行动的方向展开了讨论和争论。

这就是著名的“朱毛之争”的开始。

在井冈山根据地时,边界前委有大量地方工作事务,党需要有军委在部队实现对军队的领导,所以设立了四军军委来处理军内党务,军委书记为从中央派来的军事干部刘安恭。现在暂时没有这些地方事务了,前委可以全力管军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部分人认为不需要重叠机构,四军军委可以“暂时停止办公”,军委的机关可以改为军政治部,由前委直接领导红军。

会议顺利作出决议:红四军军委停止办公,所有权力集中到前委,由毛泽东任前委书记。

另外,为解决给养和宿营困难,会议还决定将红四军所属部队进行改编,出击在外的红军改编为第一、第三两个纵队,一纵队由二十八团、军直属特务营编成,纵队长林彪,党代表陈毅,下属四个支队;三纵队由三十一团编成,纵队长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

这是为了在一旦必要时,军长朱德、军党代表毛泽东能分别率一、三纵队行动。

短短的不到两年,南昌起义时的小连长林彪,竟然与起义后位列部队副帅的陈毅平起平坐了!

关于行动方向,当时决定逐步向东固转进,去寻找在吉安东固一带活动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以便找到一个有党的组织、有群众的休息地,并且能安置一路拖累的伤员;还可以威胁吉安敌军之背,策援坚持井冈山的红军二纵队。

当时三千多人集中行动,目标很大。最大的难点就是吃饭,所以大部分人支持分兵活动,要求前委开会决定。但是,毛泽东不同意立即分兵,认为分兵活动容易遭敌人各个击破。毛泽东也看到了这样一点:如果开会,则分兵可能成为多数意见,就干脆压下不予讨论。甚至对因此而增加的不满情绪也置之不理。

毛泽东的想法也很简单,现在部队最需要的就是一场大胜,以稳定军心,并且能用缴获来补充军需;而分兵则仅是为了避敌求食,与出兵赣南分敌军势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胜利能遂愿而来吗?而实践证明,是林彪的一纵队在毛泽东最需要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送来了红军亟需的一次胜利,一次虽然艰难却痛快淋漓的大胜!

(请看下篇:十二、谁持彩练当空舞)

楼主:子金山  时间:2020-09-03 17:04:55
十二、谁持彩练当空舞

1929年2月10日,旧历除夕,红四军全军到了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可是当地的百姓早已逃避一空,也怨不得群众没有觉悟,那年头,老百姓视兵如匪,没与红军打过交道的大柏地农民,弃家躲避“兵祸”极为正常。

天寒地冻,部队饥饿疲乏,偏偏追敌又尾随而至,部队面对冷灶黑房的春节,实在不愿意再“游而不击”了,自下井冈山,一直在逃窜,士兵们怪话连篇,嘲讽军长无能的有,责怪领导胆小的有,有的甚至叫嚷不如拼了算了。

江西国军刘士毅部看出了便宜,这正是赤匪缺弹少粮的时候,趁年节人皆思乡之时,给予痛击,必可大胜!便指挥国军15旅萧致平、钟桓任团长的两个团追击到了大柏地。

担任后卫的林彪命令一纵二支队于隘前地区阻击追兵,二支队队长萧克、党代表胡士俭率队阻击,谁知这次那刘士毅好像看出了猫腻,竟然不顾地势不利,督军死攻不退,林彪背后即是军部,当然也是寸步不让,双方战局暂时僵持在了隘前,国军虽然暂时前进不得,但二支队的党代表胡士俭却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军部,四军前委会当夜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朱德建议:刘士毅师气焰骄横,必然轻进。应该借大柏地地利伏击该敌。

朱德对刘士毅部队有所了解,刘士毅曾于遂川与红四军交过手,其战力一般,尤其刘士毅本人,对战局极少耐性,那次就是接触便弃遂川溃逃,这次孤军深入,当然是因为了解了红军疲惫不堪、弹药不足,才壮胆前出。

红军虽属疲军,弹药奇缺,但战士们久屈求伸,求战心切,郁闷已经憋屈在了胸中将近一月,士气绝没问题。此地的山谷地带有条件设置伏击圈,应该是最后的战机到了。

前委书记毛泽东最后拍了板:死地求生,决战大柏地!

此时的红军作战,主要是依靠林彪的一纵队,分配给林彪的任务几乎承担了整个战斗的四分之三:三、四支队(特务营)负责诱敌,一支队一部在大柏地以之南西侧山上设伏,二支队主力为总预备队――实际上也就是为的最后一击;伍中豪的三纵队及军部独立营埋伏于山谷东侧,左右两翼的伏军还要还负责迂回前出,一来袭击追兵旅部,二来负责扎口堵住敌人退路的任务。

有一点,部队弹药不足,每支枪不过四五发子弹,这样必然要以山地肉搏战为主,这可是需要强悍的体力的,而红军的战士们却已经忍饥挨饿了几天了,为了让部队有足够体力,前委书记毛泽东亲自批准可以动用群众家的粮食,留下借条,保证日后偿还。――战后老百姓回村见条将信将疑。后红军再次路过,果然按借条归还,这就是后话了。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三十公里,朱德选择的伏击战场为麻子坳、杏坑之间的山谷地带。其地形狭长,两边峰峦重迭,山林茂密,地势险要,追兵只要进入山谷,也就等于进入了墓坑,可是,训练有素的国军就那么听话吗?

这就要看负责诱敌深入的林彪三、四支队如何诱敌了,当然,这更离不开敌人的配合,一个巴掌拍不响么。

2月11日(年初一)拂晓,固执的国军经过一夜的相持,重新调配了火力、兵力,冒着蒙蒙细雨对红军的阻击阵地发起冲锋,还好,看来赤匪经过一夜的消耗已经力竭弹尽了,红军阵地被突破。

可是困兽犹斗,红匪还在节节抵抗,阻击兵力分为两拨,轮番掩护退却,逐步退到了大柏地南的麻子坳附近,阻击火力突然大增,有点寸土不让的味道了!

这其实就是四军给追兵准备的口袋的袋底,国军是戳不破的。

但是刘士毅不服气,认为最后一击的时刻到了,于是便逐次增加兵力,甚至连警卫旅部的兵力都调上了前线,直到两个团全部进入了口袋。

上午九时许,在国军主力基本尽数扑入红军埋伏圈的同时,林彪的一纵队一支队(二十八团一营)从右翼迂回到了茶亭东,15旅指挥部突然遭袭,官长溃退,部队丢在了前方,15旅全旅官兵的退路断了。

与此同时,麻子坳、杏坑山谷两边高地突然枪声大作,阻击的林彪部三、四支队开始返身突击,进入山谷的国军三面受敌,登时慌乱,欲待杀回,后路已断,东、西两侧的红军伏军兵已经向敌后迂回出击,扎住了袋口。

原三十一团组成的三纵队从左翼高地出击了,右边的高地上也扑下了红军,这是林彪的一支队,四面临敌的国军虽然混乱却未放弃抵抗,就地开始了真正的困兽犹斗。

各路红军杀向被围敌军,但是,毕竟子弹太少,火力薄弱,就算弹无虚发又能杀伤多少?战场很快成了用刺刀、石块、枪托拼搏的近身肉搏,这方面国军也并不是一无长处,再加上子弹充足,战局竞形成僵持局面。

最后的时刻到了,作为总预备队的林纵二支队奉命出击,军部直属独立营也于同时投入了战场,各路伏兵也同时冲锋,战况终于开始向一方倾斜。

反复肉搏终于拼掉了四面楚歌的国军士气,看不到希望的被围国军开始成批的把枪举到头顶,激战到中午,15旅两个团大部被歼, 800余人连同团长萧致平、钟桓做了俘虏,800余支(挺)步机枪成了红军的战利品。这是井冈山出击赣南以来的首次胜仗,将士们胸中郁闷终得畅抒,三军尽开颜!

据后来陈毅回忆:这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

大柏地大胜,是红军处于绝境中的孤注一掷,而志大才疏的国军将领刘士毅贪功冒进,致使屡败的红军一胜稳定军心,尤其是此后的后果:军威之下,赖世琮率一个保安团据守的宁都守敌不战弃城而逃,2月12日,红军不战而得宁都城。红军得到了宝贵的短暂休整和少量补给。

林彪部在此战中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林彪本人也身临前敌,指挥最后的冲锋,关键时刻扭转了僵持的战局。

数日后,江西国军李文彬旅3个团急急赶来,这是个令红军吃了大亏的老冤家,可是红军并没有意气用事,还是主动撤离了宁都,由林彪、陈毅率一纵队担任全军后卫,取道兴国继续开向东固。

一纵行至葛坳,遭到众多敌军追兵尾击,林彪指挥果断,迅速突围脱离。四军全军终于在2月19日到达了东固地区。

对大柏地之战,毛泽东久久不能忘怀,三年后的1933年夏,被剥夺了军权的毛泽东重过大柏地,凝望村前墙壁的累累弹痕,无限感慨,写下了(菩萨蛮 大柏地)词一首: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请看下篇:十三、初战闽西运气佳)

楼主:子金山

字数:31191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11 21:40:00

更新时间:2020-09-03 17:04:55

评论数:17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