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什么?

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什么?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谈到中国近代史,必然绕不开的一个时间段就是晚清。而谈到晚清,又不可能不谈到曾国藩。
曾国藩本人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我这里不想谈。因为这些方面,中国研究的人非常多,高水平的文章和言论比比皆是。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纯社会性质的成功,中国社会历朝历代都不是特别缺乏。因此,如果想要了解这些方面,天涯有的是好贴,不用到这里来看。
而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核心功绩,则是击败了太平天国。当然,这个过程中,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北方的僧格林沁等人,也都有优秀的表现,但实际对抗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还是曾国藩。
而众所周知的是,曾国藩本人并不是一个以武事起家的人,而是靠正常的科举之路,走上为官之路的普通人。而且,曾国藩本人,不同于明末的洪承畴孙传庭之流,并非显示出过人才能的人,而是以所谓“守拙”为核心的。无论为官还是作战都是如此。而且,以曾国藩的生平履历来看,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原本也是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普通官员,努力一辈子,在清朝的官员任用机制下,最后获得一个三品甚至二品顶戴退休,仅此而已。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在我看来,曾国藩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赶上了一个好的形势。
有人说了,你刚才不是还写道“曾国藩本人并不是一个以武事起家的人,而是靠正常的科举之路,走上为官之路的普通人”吗?怎么现在话风一变,又成了“赶上好的形势”了呢?这两者的逻辑难道不矛盾么?
这两者还真不矛盾。原因在于,这两个“形势”说的不是一回事。
曾国藩的正常为官、生活,所赶上的形势,确实是不好的。那个年代,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煮酒的帖子当中,都有不少的介绍。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军事入侵+经济掠夺的殖民战争;清廷zz腐败,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底层民众生活日益困苦,清廷的主力八旗军与绿营军的无能,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曾国藩所面临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雪上加霜的是,太平天国又爆发,而且很快就席卷了东南各省。这一切的内因与外因,对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国藩来说,确实都是不利的。
很快,在太平天国波及到了湖南的时候,作为本地人的曾国藩,尽管内心里可能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比如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的担心,对莫测的前途产生的恐惧,对可以调动的资源以及社会认可程度的忧虑等等,但他已经没有了选择。作为本地人,如果不能主动响应清廷的号召,组织团练武装,面对太平军就无法自保。因此,1853年的时候,他最终决定出山,名义上是为国效力,实际上当时仅仅是自保。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不管曾国藩(当然那时候这样去办团练的人太多了,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创办的团练武装力量本身是否强大,是否有前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人员、物质和组织。
曾国藩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从本地人当中选拔招募。这一点与其说是他目光超前远见卓识,我觉得不如说是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的最简单选择。毕竟本地人来源要容易一些,而且本地人的组织管理难度也比外地人要低。在此基础上,年轻的、四肢发达的,服从指挥的优先。不要市井无赖,不要兵痞和兵油子,不要战时贪生怕死的人。至于将领的选择,主要是四条:有文化能安民的;不怕死的;不贪功近利的;能吃苦耐劳的。
解决了这些问题,下一步就是具体作战的战术问题了。至于战略,那是非常后期,湘军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的事情,短期内还不存在这个问题。而曾国藩的战术,很多人都知道,也就是所谓的“结硬阵,打呆仗”。纵观湘军的整个历史,很少打运动战,只要打,往往都是阵地战。对此,曾国藩对湘军的行军扎营有很具体的规定,无论是择地,布局,还是挑沟,筑墙,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而且湘军的一大特点就是每天一驻扎下来,就开始大修工事,在工事做好之前,不准休息,甚至不准主动作战。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曾国藩采取的战术,与太平军那种侧重运动战的打法相比,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评价,看战绩是不行的,因为双方都有过明显的胜负,而且无论是精彩的还是难看的胜利、失败,每一样都存在。而且,最重要的是,运动战与阵地战本身,也很难说哪个一定就对或是一定就错。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双方部队的结构。
湘军本身,前面已经说过了,是半路出家的总指挥曾国藩,带着大量同样半路出家的指挥官(比如曾国荃、鲍超、李续宾等),统领着从湖南本地征召的以农民为主的新兵。由于曾国藩本身并非僧王那样的军人,而是读书考科举上任的官僚,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国藩都不可能靠指挥才能来与太平军对抗,而只能依靠他的管理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视扎营和阵地战,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这种选择和曾国藩选择本地人作为军队主力一样,当时很难说是他目光超前远见卓识,而是无奈的选择。而且,湘军的编制中,还给每个营专门配备了120人的后勤补给队伍,这样做提高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但也使得部队的结构变得笨重,这一点也同样有利于阵地战而不是运动战。
而太平军一方则不然。前期有石达开这样的名将,也有林凤祥等一批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老将,后期也涌现了不少如陈玉成李秀成之类的青年将领。在作战指挥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明显超过湘军。而且,太平军本身长期采用流动作战,对于占领区的管辖和控制(套用毛 的话就叫“根据地建设”)这方面并不擅长,而且长期征战又锻炼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兵。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军肯定更适合选择有利于机动,并且有利于其实战经验以及指挥能力发挥的运动战,规避长期消耗的阵地战打法。因此太平军选择运动战,实际和湘军选择阵地战打法一样,都是基于自身结构而采取的必然选择,都是合理的。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说到了这里,我的结论就很明显了,曾国藩选择的(不管是别人的建议,还是自己的决策,亦或是无奈)这种“结硬阵,打呆仗”的阵地战打法,与其麾下湘军的编制特点以及具体战斗水平相符合。这种打法本身牺牲了机动性,却换来了火力的发扬。
因此,在实际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尽管一开始由于自身以及麾下将领的能力,以及部队训练水平的问题,在太平军那些久经沙场的优秀将领和老兵部队面前,也吃了不少败仗。但随着世界上的武器装备和战法却又不断革新,这种革新的趋势正好又与曾国藩一开始选择的这条道路一样,因此曾国藩的优势发挥得越来越明显,在围攻安庆和围攻天京时达到了巅峰。
而反观太平军方面,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等一系列内讧,以及太平军后期战略方向的盲目扩张,有经验的老兵部队越打越少,而新征召的大量部队,不仅训练水平不足、作战意志欠佳,又要消耗大量资源。尤其在安庆和天京这两次战役当中,对于狭窄正面的攻坚,这样的部队根本无法发挥兵力和机动优势,反而完全被对方的火力和工事优势克制。两相对比,曾国藩战争太平天国,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说了这么多话,有朋友认为我在吹嘘曾国藩,其实从我的文字当中,我还真的没有看到有这样的话。
我说了这么多的话,其实最想要说的是,曾国藩之所以成功,努力和务实的风格,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什么中国社会的变化,也不是什么曾国藩的天分过人或是名将风范,而是他赶上了好的形势。这个形势,就是我说的这种长期的军事变革。而由于曾国藩本人一开始选择的路线,恰好又与这个形势发展相契合,因此他和他麾下的湘军官兵,才能正确地利用好这种形势发展所带来的优势,进而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没有准确赶上这种变革的人,比如我之前提到的俄罗斯的孟什科夫亲王,奥地利的贝纳德克,还有日本的乃木希典以及英国的黑格等等,当然也包括本贴的配角太平军。无论他们天赋或是努力程度如何,最终都因为无法准确及时地把握这种变革,最后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但是,到了一定的时代,这种变革的结果本身,却又会被新的变革所无情抛弃。曾国藩是相对早地赶上了这次变革,因此他取得了成功。而这种变革的成果,在一战时代发展到了最高峰,堑壕、机枪与铁丝网组合起来的阵地,对于无掩护的步兵,就意味着死亡。然而,随着英国人富勒、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和法国人戴高乐三位先贤所提出,进而被德国名将古德里安所完善和发扬的装甲集群和闪击战法,最终却又把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成果彻底打垮,而同样接受这种变革成果的波兰和法国,则成了其最后的牺牲品。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曾国藩之后的60年,中国又崛起了一支和曾国藩的湘军类似的军队。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战法,都非常相似。整个民国期间,他们雄据一省甚至几省之地,成为贯穿整个民国期间的为数不多的几支武装力量之一。而且他们比曾老先生更进了一步的是,他们在自己的辖区内部发展了国内为数不多的独立的工业体系。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这支军队中相对能打的一部分,后来脱离了他们,在华北长期保持难得的对PLA的胜利,最后付出一定代价之后,选择了和平解放,成为了新中国的一部分。而这支军队中其余的部分,则最终在他们的发源地被消灭。
这支军队就是以长于阵地战和防御战著称的晋绥军。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很多人看晋绥军战绩不好,就觉得晋绥军差。实际上,晋绥军最拿手的绝技就是修工事,1946——1949期间的坚城,除了排名绝对第一的满洲长春以外,第二名的太原、第三名的临汾和第四名的天津,都是晋绥军实打实地修出来的。而实战中,由于长春是长期围困拿下,而上海由于炮火使用少因此打得相对困难以外,就属太原临汾和天津的攻城难度大。至于有些人说的什么济南之流,在这三个面前只能往后排。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可以看到楼上地图上一坨一坨的蓝色,解放战争后期,国军的永久工事修筑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晋绥军这种没事干就喜欢挖工事的部队。
晋绥军一向以善于守城著称,可以看出阎锡山围绕太原城修筑了非常之多的工事,工事环环相扣,这对于重武器不多的华北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太原最后还是要靠从平津缴获的重武器来解决问题。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21楼的图片,显示的是阎军修筑工事的范围。而这张图显示的,则是阎军具体的阵地形式。21楼的每一个蓝圈当中,都包含若干个数量不等的这种碉堡群。
阎军的碉堡群,分三层铁丝网,第一层铁丝网外面是水壕、梅花粧、地雷。然后第二层和第一层之间是开阔地,用于重机枪发扬火力,每个高地一个母碉堡,母碉堡下若干子碉堡,每个母碉堡中都有独立的弹药库,积水槽,屯兵所。碉堡群后方为水泥掩体中的野炮,提供火力掩护。太原附近山地到处都是这样的碉堡群,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没有炮兵的有力支援,只是依靠步兵爆破。每一个这样的碉堡群都将消耗巨大的兵力和时间。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我最重要的2层被吞了,重新简单说下。
我说的曾国藩遇到的好形势,主要是指的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一战的军事技术革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打法彻底改变。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军事变革(当然现在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变革的次数并不太统一)。但除了我的偶像之一拿破仑以外,所有的变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先有武器装备的革新,进而带来战法的根本性变化。
而曾国藩当时,就处在这么一个形势下。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这次革新,时间非常的长。过程当中的标志性事件也非常的多。典型的包括:米尼弹的使用,后膛炮火的广泛应用,高精度后膛步枪的广泛使用,长身尖头子弹的使用,以及自动武器的使用等等。而且,由于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跟上这种革新的过程,因此很多国家都吃了一些亏。
第一个吃亏的是俄国,1854-1856的克里米亚战争,密集纵队突击的俄军遭到法军的打击,损失惨重,最终导致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第二个是曾经的欧洲列强奥地利,1866年的萨多瓦(又称柯尼希格雷茨)战役,在普鲁士总司令毛奇分兵的情况下,奥军以2:1略强的兵力优势打击其一路,结果在使用德莱塞撞针枪的普军面前惨败。日俄战争的旅顺口,日本第3军面对俄军的机枪和混凝土永备工事,损失惨重,后来在奉天会战中,日本迅速改进,以俄军5倍的机枪密度打败了俄军。一战的英国陆军总司令黑格保守,不愿意多配发机枪,结果英军在索姆河等战役中损失惨重。
楼主:埃斯林亲王  时间:2020-04-14 12:50:21
这次革新导致的变化,主要就是传统主流的打法,慢慢地由拿破仑时期的运动战,变成了阵地战为主要打法。而这种主流打法,恰恰与曾国藩一开始选择的打法,不谋而合。因此我才说曾国藩赶上了一个好的形势。

楼主:埃斯林亲王

字数:361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4-09 17:30:01

更新时间:2020-04-14 12:50:21

评论数: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