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中国近代屈辱史原因

中国近代屈辱史原因

楼主:在线吴斌  时间:2020-04-28 09:27:00
中国近代屈辱史源于对甲午战败的误判

甲午战败的危害不在于割地赔款,而在于使国人产生重大误判:分析不出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器物层面的路线没有接着走下去,然后是各种主张都试了结果还是落后挨打,每种方法都试过了却全都无效,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扑朔迷离,真正的原因被失败的表象给掩盖了。
五四运动提出两点救国主张:民主和科学。
这两点都不对,民主救不了中国,法国是民主国家却受到专制的德国的入侵,德国不是民主国家,德国不强大吗?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表面是民主国家,实际是天皇专制,难道日本不强大?苏联也不是民主国家,难道不强大?当时的中国极度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而不是象德国魏玛共和国那样软弱无能的民主,中国在武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打赢朝鲜战争,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科学也救不了中国,科学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从抗战开始一直到建国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是有科学无技术,虽然拥有一流的科学家却不能造汽车、飞机、舰船。因为科学是理论形态,技术是实用的物化形态,而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需要多年的时间,中国科学家从出国留学到学成归来最后做出两弹一星用了多长时间,在此之前,中国连大炮都不能造,根本无法与日本的技术物化产物飞机、坦克及航母竞争。
近代中国和日本面对救亡图存的行为差别是中国人去学科学,而日本学的是技术,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但是绝对与甲午战败导致器物层面(即引进制造技术)的道路走不通有关。
可以做个调查,看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留学生在学什么,是进工厂当技工还是学科学?也就是学的是理还是工。
有科学而无技术的中国,抗日战争打的很惨,中国抗战所依靠的还是张之洞引进的那点制造技术(汉阳兵工厂),中国抗战八年死了几千万人口未打败日本,苏联几个星期就将一百万关东军打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技术装备。苏联的装备制造技术很多是引进的,坦克就是引进美国的拖拉机生产线生产的,就是在拖拉机上焊个炮塔。
真正的原因被一败再败的表象掩盖了:科学当然要学,但是技术应该优先,就是洋务运动的引进制造技术的道路,洋务运动不能破产。
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引进装备制造技术这两点才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关键,可惜领导人是慈禧,可惜洋务运动的道路没接着走下去。
为什么中国经甲午一次战败就放弃了技术路线转向科学,就是这次转向导致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为什么一次战败就从技术路线转向科学?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形成重技工的历史传统(贱工商),根据路径依赖或者惯性理论,在历史上就形成的传统会继续流传下去,只经一次失败是难以改变其路径的,而没有重技工历史传统的中国只是临时起意(洋务运动),所有一失败就放弃;以普鲁士为参照,普鲁士战败后洪堡办学培养了大批技工人才(德国崛起的主要原因),因为德国历史上就知道技术的重要性;一个战败后抛弃技工路线,一个战败后培养技工人才。
甲午战败的危害不在于割地赔款,而在于使国人产生重大误判,这一误判使中国从甲午到抗战爆发整整原地踏步了三十七年的时间,与日本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耻辱历史。
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形成重工商的历史传统(贱工商),导致甲午一次战败就放弃技术路线转向科学,看来中国的问题与传统文化的确相关,但是为什么形成如此的文化,有比文化更深层次的原因:制度——从先进的封建制退化为野蛮落后的集权制。


屡屡被历史证实的先进文化皆源自封建制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两个屡屡被历史证实的认识皆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早在两千年的封建制时期就能总结出如此高度的结论,而两千年之后的老大帝国大清却应验这两句话。
由封建制决定的地缘政治格局导致战国文化就是求新求变求强求富,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而与集权制对应的帝国文化保守僵化甚至退化:宦官专权、不理国政和闭关锁国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非理性行为在春秋战国时代会导致亡国,中国在封建制竞争时代就没有这些非理性行为,而在中国大一统之后,竞争压力消失,这些非理性行为暂时不会导致亡国的恶果;却带来另外一个恶果:无力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所以说制度决定文化,这里的制度不是指民主制或专制制度,而是指封建制和集权制;为何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包括脱亚入欧的日本)的竞争中屡屡失败(无论是军事、科技竞争还是经济竞争)?都是因为欧洲起步于先进的封建制而中国起步于落后的集权制。如果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原诸侯国打鸦片战争,会死得很惨,尽管与大清国相比中原处于分裂状态——表面看是劣势,其实是优势。
历史上是战国文化的有明治时代的日本、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和封建时代的欧洲;分别对应的案例是面积很小的日本战胜面积很大的大清、面积小法国很多的普鲁士战胜法国以及面积很小的英国战胜大清并在全球建成日不落帝国。这三个案例无不体现出战国文化求新求变求强求富的强大力量,以及大清和法国帝国文化的保守僵化。日本、德国和英国在崛起之前都是处于分裂的封建制(其中英国是处于分裂的欧洲)。
封建制对集权制的优势在于无法压制人才,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人才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动,压制自由思想的国家反而可能会失去人才,从而在地缘政治竞争中落败;因此才有了人才济济的春秋战国时代(人尽其才),各色人才粉墨登场(百家争鸣)——尤其是在抗战中救了中国的兵家,抗战时期中国没有飞机、坦克及军舰,甚至连大炮都不能造,凭什么与工业国日本周旋?还不是靠兵家。而在集权制下,不仅人不是自由的,连人的思想都受到压制,例如明清两代控制士子思想的八股,清代的文字狱;因此集权制下的中国无法与脱胎于封建制下的西方竞争不足为奇


儒家支持者需要为以下历史辩护(重新争鸣)

儒家思想不适于竞争,这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好多次:1、竞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国家愿意采用儒家思想(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2、中山国推行“贵儒学贱壮士”政策,导致“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很快出现“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3、刘邦对儒生的傲慢态度说明在诸侯争霸的竞争中儒家思想毫无用处。4、清谈误国导致明亡:儒士长于清谈,短于治军理政,导致大明在与满清的竞争中失败难道与此无关,如果蒙元征日时日本不是由武士护国,而是由文人儒士掌权,日本早就完了;5、清末因儒士不适于列强竞争而退出历史舞台(废科举)。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是因为在竞争中战胜了其它思想,即因为实行儒家思想导致国家强大,进而统一六国;而是大一统后的汉朝在竞争压力消失后选择儒家。

楼主:在线吴斌

字数:2645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4-28 03:48:16

更新时间:2020-04-28 09:27:00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