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唐诗人事》长篇连载

《大唐诗人事》长篇连载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天涯网站这几天怎么了?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就在杜荀鹤后悔不迭的时候,朱温却忽然下令召见他。杜荀鹤来到梁王大殿时,朱温还起身相迎道:“听闻秀才名久矣!”杜荀鹤急忙欲跪拜,朱温摇手道:“秀才不必行跪拜礼!”
杜荀鹤刚坐下,朱温忽然问左右道:“好像下雨了?”左右出去探看后回禀,确实下雨了,而且很奇怪,天空下的还是无云雨。朱温笑道:“秀才见过无云雨吗?我听说这叫‘天哭’,也不知是何征兆?”
左右听朱温这么一说,一个个大惊失色,生怕朱温又要生气杀人。
杜荀鹤也吓得双腿发颤,战战兢兢道:“山人虽未见过无云雨,但山人认为此乃吉祥之兆。”
朱温听了哈哈大笑道:“那就请秀才以无雨云为题赋诗一首如何?”
杜荀鹤立即起身,提笔赋诗:
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
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
意思是说梁王有造化,所以天都下无云雨来表功。这样的吹捧,自然是能获得阴谋篡位的朱温之欢心。朱温看了这首诗后,不仅为他表荐礼部,还赠送了不少财物资助他。
获得朱温的推荐,杜荀鹤果然于第二年即大顺二年(891年)以第八名的位次进士及第,这一年他已四十六岁。或许是他拍朱温马屁的那首《无云雨》诗传到了朝廷官员耳中,诸多大臣鄙夷杜荀鹤的人品,再加上朝局混乱,所以中了进士的杜荀鹤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只得回家闲居。
好在宣州刺史田頵很重视他,便聘他为从事。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联络朱温。结果他到大梁时,田頵就已经兵败身死。留在大梁的杜荀鹤因祸得福,被朱温表荐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
一生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杜荀鹤终于获得了一个六品官职和清贵的翰林学士头衔,可惜的是,他是个天生的苦命读书人,获官职没几天就病逝了,被人调侃为“五日翰林”。

杜荀鹤出身卑微,接触的是社会最低层,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他自觉秉承杜甫写实讽谕精神,关注民间疾苦,为百姓苦难呐喊。但也正是因为出身卑微,杜荀鹤又格外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所以他是在一边批判社会一边巴结权贵的矛盾交织中度过一生的。而他的诗也因此分两大分类,一类是写实讽谕的律诗,一类是巴结权贵的献诗及宫词。
杜荀鹤的讽谕诗很独特,他没有采用乐府诗形式而是采用近体律诗形式,写所见所闻之现实,且语言浅显自然,不用典故,不用藻饰,却能“变俗为雅,极事物之情”(《唐才子传》),这是他对提高近体诗表现力的贡献。如《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这首诗将一个村落衰败到只剩一个老人独倚门的惨景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带婉转地指明造成乡村民不聊生的原因,矛头直指官府,可谓批判犀利。
杜荀鹤留存的三百多首诗中,讽谕律诗占有一大半以上,所以,说他是晚唐末期著名的现实批判诗人并不为过。
杜荀鹤的献媚诗的确没什么价值,但他的宫词诗《春宫怨》却被后人推为“唐人宫词第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如下: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这首诗中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联受到后人追捧,人称“杜诗三百首,尽在一联中”。
对于杜荀鹤的诗,后人评价分歧较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他的诗列为杜荀鹤体,但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他的诗鄙俚近俗,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实际上,杜荀鹤的近休律诗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的,之所以遭后人负面评价,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晚节投靠朱温,壮志清名,中道而废,为时论所惋惜”(《鉴诫录》)。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第六十章“落花无那恨东风” ——大唐四大女诗人
大唐诗人层出不穷,众星闪耀,构成了璀璨的诗歌星空。但前面介绍的大诗人无一不是男性,那么在全民爱诗、全民吟诗的大唐,有没有女性诗人存在呢?据专家考证,在大唐二百九十年间,竟然出现了二百零七位女诗人。其中,以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四人最为著名,后人也将此四人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们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等著名男性诗人那样光芒四射,但也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一、女中诗豪李冶
李冶(?—784年),字季兰,中唐初期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李冶容貌俊美,天赋极高,属于“弱龄早慧”的神童,据《唐诗纪事》记载,她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曾吟《咏蔷薇》一诗,其中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句。因“架”与“嫁”谐音,其父据此预言她“必为失行妇”,并在她十岁时送她出家为女道士。
这种所谓“诗谶”的故事虽有后人编造之嫌,但李冶的一生,也的确可称之为风流女冠(女道士雅称)。
李冶在道观长大后,容姿秀美,神情脱俗,又善弹琴,工翰墨,尤其以诗才敏捷而名闻天下,故当时江南一带名士皆与之交往。其中就有诗僧皎然上人、茶圣陆羽(陆鸿渐)、大诗人刘长卿等等。李冶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情意绵绵,一时间成为江南一带最有名的社交之花。
李冶无拘无束,宕逸纵情,绝没有人们印象中的古代女子的忸怩,所以连刘长卿这样狂傲之人都不得不称之为“女中诗豪”。
李冶“豪”到什么程度呢?
她的朋友皎然和尚是位唐僧式的人物,长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她第一次见到皎然时候,就对他动了心,然后对他以诗词挑逗,但皎然却是个真正出家人,心静如水,对李冶的风情万种视而不见,还写下了《答李季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如果女冠挑逗和尚还不能说明她的“豪放”,那么我们再来看她和刘长卿开的一次玩笑,看看她到底“豪放”到何种程度。
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记载这么一件逸事:(季兰)尝与诸贤集乌程开元寺,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乃诮之曰:“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
什么意思?作者都不好意思解释明白!
解释一下重点:“阴重之疾”用现代医学术语解释,就是男人的疝气病。李冶与刘长卿说的都是陶渊明的诗句,其中“山气”与“众鸟”是重点,你们自己去品味。
品味明白了,是不是有种瞠目结舌的感觉?一个女冠与一个大诗人说荤话事小,还荤到这种程度,但表面上却又显得那么文雅,真是服了!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李冶早年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一个出家人却写这么一首勘破夫妻关系的诗,又不得不令人咋舌。
当然,作为女性诗人李冶写情写相思的诗更多,也更加动人。如《相思》: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如《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夜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写情写相思写得奔放,毫无小女儿家的羞涩之态,这才是刘长卿称之为“女中诗豪”的真正原因。
李冶在江南一带的名气太大,终于传到特别喜欢诗词的唐德宗耳中,唐德宗居然毫不犹豫地将她召入宫中。
泾原兵变时,乱军占领长安,唐德宗仓惶出逃,朱泚称帝。德宗逃的匆忙,宫女们没来得及撤出,李冶便被叛军捕获。
这次叛乱中,张掖君王段秀实、严巨川等大臣也都被堵在长安城内。朱泚拉段秀实支持自己,结果被段秀实以笏板击得头破血流,朱泚一怒之下只好将他杀了。严巨川虽然被迫臣服,却写了首诗:“烟尘忽起犯中原,自古临危贵道存。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他以这首诗表达自己内心不甘和忠于唐室的决心。
李冶为了保住性命,也写了一首诗,不过这首诗是献媚朱泚的,其中有“九有徒口归夏禹,八方神气助神尧……闻道乾坤再含育,生灵何处不逍遥”之句,居然将朱泚比作禹与尧,马屁拍得实在肉麻。反过来说,如果朱泚是禹尧,那么德宗岂不是夏桀之流了?
难怪唐德宗平了叛乱回到长安时,看到这样的诗句大怒,他愤怒责备李冶道:“你纵然不能学段秀实,总可以学严巨川吧?为何献媚逆贼如此悖逆不道的诗呢?”责备完,唐德宗命人将李冶推出去乱棍打死。一代名媛就此玉消香殒!
在无力反抗的胁迫之下,沉默可以被谅解,但高调献媚确实令人不齿。
李冶曾有《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高仲武评论她说:“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还说:“上方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清代诗评家对她的评价相当高,说她“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二、女中文妖——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除了被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外,她还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据《名媛诗归》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可见其才思之敏捷。其父闻后,除了讶异她的才华,更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恐其女今后沦为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
薛涛父亲薛郧原是一名京官,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遥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那时的官员们往往都是科举出身,文化素质高,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不仅需要美貌,更需要才艺、辞令和见识,而这正是薛涛的长项。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在这份名单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坛领袖。薛涛一生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收于《锦江集》中。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韦皋看罢,拍案叫绝,对她大加赞赏,薛涛籍此声名鹊起。从此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她很快就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这些事对于薛涛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仍然感觉大材小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
“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韦皋对薛涛是极其宠信。但薛涛红得发紫后,不免有些恃宠而骄。前来四川的官员为了求见韦皋,多走薛涛的后门,纷纷给她送礼行贿,而薛涛“性亦狂逸”,你敢送我就敢收。不过她并不爱钱,收下之后一文不留,全部上交。虽然如此,她闹出的动静还是太大了,这让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下令将她发配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以示惩罚。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兵荒马乱,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薛涛内心非常恐惧。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将那种感触诉诸笔端,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西川。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薛涛与元稹一见面,就被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尽管她已经步入中年,但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便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池上双凫》,完全一副柔情万种的小女子神态: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幸福总是最为短暂,这年7月,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那时薛涛已经四十二岁,芳华已至秋暮,元稹只有三十一岁,又是一个放纵多情的人,聪明如她,是明白她和元稹之间的关系的。露水情缘,朝生暮死,何必恩恩怨怨反复纠缠?
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元稹有一首《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可惜,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其实这时候元稹与他的原配夫人韦氏感情很好,而且元稹的岳父还是朝廷大员,如果元稹与薛涛再纠缠下去,元稹势必会身败名裂。这时候元稹的好友白居易出面,写了首《赠薛涛》: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白居易这首诗中 "峨眉山势",似引稹用"峨眉秀"喻涛之句。 "欲逐刘郎",引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故事。不曰刘郎逐仙女,反曰仙女逐刘郎,乃讽涛之属意于元稹。然后以“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劝阻薛涛不要再与元稹纠缠。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收到白居易的诗,薛涛就静静地了断了这场情缘。两人年龄悬殊过大,31岁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11岁。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
只是,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人生垂暮,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在当时诗名隆盛,被时人称之为‘文妖’,是作诗最多的大唐女诗人,同时她的书法也受到时人追捧。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得王羲之法,颇有卫夫人之风采。
薛涛命途多舛,除了留下精美的诗句和无奈的爱情故事外,她还留下诸多趣闻轶事与遗迹:

韦令孔雀: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皋镇蜀之初,南越献孔雀一只,韦皋依薛涛的意愿,于使宅开池设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秋,孔雀死。次年夏,薛涛亦卒。一些诗词中提到的“韦令孔雀”也就是指的这段史话。
薛涛井:旧名玉女津,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纸,且以上贡。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三月,冀应熊始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傍。嘉庆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四川总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庙于井左,布政使方积与王启锟等,因建吟诗楼、浣花亭于井右。
薛涛酒:居人汲井为酒,名薛涛酒,甚美。
薛涛墓:位于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旁栽种了桃花、翠竹,以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诗人。其墓的立意布局,根据我国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认为天圆地方,设计以墙界为方以墓为圆,寓意女诗人在天地中安息,永为世人凭吊。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三、女中歌伶——刘采春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有史书记载她要比薛涛小15岁左右,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说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
参军戏本是一种调笑性的诙谐剧,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表演,有点类似于今日的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有如相声的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发展为多人表演,但演员都是男子。
刘采春以一女子演参军戏,这在唐代已属罕见,同时她又打破了参军戏一味以言词相戏弄的旧形式,而以歌唱加入表演。据说,她的嗓音婉转动人,歌声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不绝。这么一说,就很有点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的意思。
刘采春有一个优伶之家,她的丈夫周季崇、丈夫的兄弟周季南、她的女儿周德华,都是职业优伶,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家庭戏班,在江浙一带名声很响,成为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刘采春是当时的"流行通俗歌手",红遍江南。当时吴越一带,只要刘采春的《啰唝曲》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
时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820-829)的元稹,看过刘采春的演出后,对她大加赞赏,写下了
《赠刘采春》一诗: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这首诗不仅夸了她的神态容貌,还特别赞赏她“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啰唝曲》,《全唐诗》录存六首。
至于《啰唝曲》是刘采春自己的创作,还是翻唱的民歌,就不得而知了。相关资料说刘采春唱的《啰唝曲》有120首之多,现在见到的也就是《全唐诗》的六首。所以严格地说刘采春只是一个通俗歌手,列入"四大女诗人"有点凑数。
元稹碰到“举止低回秀媚多”的刘采春,自然是要演绎出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据说元稹将刘采春纳入府中,充当侍妾。但他离开越州升任京官时又将刘采春抛弃。
元稹有个风流癖好,喜欢用文字记录相好的女人。年轻时与表妹偷情,他写了《莺莺传》;与薛涛热恋时,他写了首《寄赠薛涛》诗;再后来与刘采春恋爱时,则写了一首《赠刘采春》。
刘采春在元稹离开越州后就销声敛迹了,有人说她被元稹抛弃后,又遭丈夫及家人嫌弃,被迫投河自尽了,也有人说她流落市井,凄惨终老。
刘采春代表作:
1、《啰唝曲》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2、《啰唝曲》其二
莫作商人妇,金钱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3、《啰唝曲》其三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四、女中诗圣——鱼玄机
鱼玄机(约844—871年),原名鱼幼薇,字蕙兰。出生于长安鄠(读音‘户’)杜县(今陕西户县),父亲是个庶族读书人,推测应该是个私塾先生,所以在鱼幼薇年仅五岁时,便带她至下邽就学。没想到鱼幼薇真是人如其名——蕙质兰心。她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也出落得花容月貌。
可惜的是,在她不足十岁时,其父病逝,她随母流落长安烟花柳巷,在青楼帮人洗衣勉强糊口。但由于她有咏絮之才,经常与逛青楼的文人们应酬唱和,再加上她年纪虽小却已经姿色倾国,遂在文化圈内声名鹊起。
这时候,混迹于花柳巷的温庭筠也闻名而至。温庭筠见鱼幼薇年纪幼小就广受追捧,难以置信,便以“江边柳”为题考校鱼幼薇。
年少的鱼幼薇略一思忖,挥毫写出一首《赋得江边柳》: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读罢此诗大为赞叹:“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文才,你将来的成就定当不在薛校书之下!”
他见鱼幼薇聪明伶俐,不禁心生爱怜,遂收其为弟子,既教她诗文音律,又照顾她们母女生活。
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等到温庭筠被贬出京任任城尉时,已经十三岁的鱼幼薇忽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她体会到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那一刻她才明白自己原来已经深爱上了那个大自己三十九岁的老师。
她寄给自己的老师一首情诗《早秋》:
嫩菊含新彩,远山闲夕烟。
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天。
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
温庭筠读了这首诗讶然失色,他虽风流,却深受儒家的伦理底线的束缚,决不敢逾越师生鸿沟。他回复了一首《早秋山居》诗婉拒鱼幼薇后,便决定给女弟子找一个可以终生托付的男人。
鱼幼薇是个才女,嫁于平常俗人自然会辱没了她,但她又沦落于烟花柳巷,想嫁给一个官绅文士作正妻也几无可能。温庭筠左思右想,便决定将她嫁给青年才俊当小妾。于是,他将鱼幼薇介绍给了当时的状元李亿,让李亿纳鱼幼薇为妾。
李亿是个大才子,与才色俱佳的鱼幼薇是珠连璧合。俩人成亲后由于兴趣相投而格外恩爱。但这却引起了李亿正妻的极大不满。李亿正妻寻衅滋事,将鱼幼薇毒打一顿后,还将她赶出了家门。李亿正妻是官宦世家,家族势力庞大,李亿也不敢得罪,所以只好将鱼幼薇送到咸宜观当道姑。他承诺鱼幼薇,在三年之内做通正妻的思想工作,而后便接她回家。
鱼幼薇出家当道姑后更名为鱼玄机,从此诗坛上就有了鱼玄机的名号。
鱼玄机对李亿一往情深,在等待的岁月里写下许多怀念丈夫的诗,期盼能早日团聚。可是漫长的三年之约到期后,李亿却杳无音信。绝望的鱼玄机愤然写下了《赠邻女》寄给李亿: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鱼玄机通过这首诗愤慨“难得有心郎”,并发出“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的宣言,表明自己将不再为李亿守身,自寻意中人。
这之后,鱼玄机东游寻亲,到荆州,到鄂州,一路上写诗给自己的老师,抒发自己悲苦郁闷的情怀。四处漂泊的温庭筠爱莫能助,只能以诗相和,安慰自己的学生那颗受伤的心。
东游寻亲没寻着,鱼玄机又只好重回长安咸宜观。此时已经不再相信爱情的鱼玄机,索性与文士们谑浪,以致于艳名远播,成了风流之士争相求狎的对象。
几年之后的一天,她在外出回来时,怀疑自己的婢女绿翘与自己相好的私通,愤怒之下失手打死了绿翘,结果被京兆尹温璋抓进了大牢。
温璋是温庭筠的族弟,可惜的是温庭筠在鱼玄机被捕之前已然去逝。咸通十二年(871年)鱼玄机最终被温璋处死。一代才女鱼玄机被处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鱼玄机现存诗五十首,是存诗数量仅次于薛涛的女诗人。后人对她的诗评价甚高,称之为“才媛中之诗圣”,然而到了现代,更多的人对她的生平事迹感兴趣,所以写鱼玄机题材的论文、小说一度成了热门,甚至还拍了专门展现鱼玄机的电影《唐朝豪放女》。

大唐四大女诗人,无一不命运悲苦,她们的结局令人唏嘘。其实,她们的人生轨迹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的命运缩影。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六十一章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大唐诗僧
大唐诗人中,除了女诗人外,还有一个特殊群体——诗僧。这一群体虽为出家人,但由于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对人生对社会有独特的认知,他们以诗为载体,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成为影响甚广的独特的诗人群体。
有唐以来的诗僧中,以王梵志、寒山、可朋、皎然、无可、齐己、贯休最为出名。他们的诗作风格迥异,所以作者按风格划分将大唐诗僧作简要介绍。
一、白话诗僧
诗人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白话诗僧。他们以口语入诗,表达禅意或道德箴言,教戒诸学道者,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风格诗歌的开创者是王梵志。
王梵志,隋末至唐初年间在世,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王梵志的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挪揄,对社会问题也间或涉及。其诗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在当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丽诗风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其原有诗集,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存世,收其诗348首。
王梵志以俗语俚词入诗,开创了白话诗派,在民间流传甚广,之后的诗僧们所作的白话禅诗以及民间的“打油诗”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我们先选其代表性诗作解读一二。
(一)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王梵志的诗大多有感于日常生活琐事,而归结到某种生活真谛,具有禅理式的机趣。这首诗就是从穿袜子说起,凡袜皆有正反两面,外面光滑美观,里面粗糙。通常人们都将问光滑美观的穿在外面,里面虽然粗糙些,但宁可脚不舒服,也要外观漂亮。“梵志”反其道而行之,别人看着漂不漂亮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脚要舒服。其实袜子的作用就是让脚舒服,所以“翻着袜”才是正确的,而那些舍本求末的“人皆道是错”的人才正真错了。以小见大,这首诗嘲讽了俗人图慕虚荣不求效果的为人处事作风。
这么一解释,是不是感觉王梵志的这种的追求自我真性舒放的品性,很契合如今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言论?
(二)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这首小诗,乍一看如同是佛家偈语,教人与世无争、息事宁人、消灾弭祸,但诗中用“长伏”与“至死”二词其实是有讥讽当政不公的意思。
(三)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王梵志的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死亡的必然、生命的短暂,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宋代范成大曾将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十分精警,《红楼梦》中的“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也缘于此。
王梵志虽然当时诗名较大,但其生平却无史料记载,民间故事及各种杂谈话本将其神话,称其为林木所生、菩萨化身,所以一度有人怀疑其真实存在。幸而时隔千年之后,于敦煌佛窟竟出土了一篇祭文,不仅证实了王梵志确有其人,而且证实了其籍贯黎阳。
后据胡适、郑振铎、张锡厚等人考证,王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八十有余。他生于殷富之家,幼年时生活富裕闲适,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隋末战乱,导致他家道中衰,仅剩薄田十亩。为家计生活,他农忙种田,农闲外出经商。唐初,繁重的赋税和天灾,致使王梵志家产彻底破败,他穷困潦倒,被迫做雇工、帮工。他还做过监铸官,但任期未满被革职。他育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无着落,甚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被迫沿街乞讨。五十多岁时,王梵志半路出家,皈依佛门,寻求解脱。这之后,他四处募化求斋,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创作了大量的白话诗。王梵志历尽沧桑,饱经忧患,这是他看穿世态炎凉,以诗劝诫世人的深厚生活基础。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直接继承王梵志衣钵,促使白话诗具有更大影响的是诗僧寒山和拾得。
大名鼎鼎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其实就是以诗僧寒山的号命名的寺院。
寒山的诗风与多年前的王梵志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口语体的白话诗。据说他生前写了六百多首诗,留存下来的也有三百多首,被编为《寒山子诗阜》一卷,收录在《全唐诗》中。
寒山的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在诗歌艺术上比王梵志诗提高甚多。如其代表作《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首诗通篇句首用叠字,不但增加了韵律美,也更形象地刻渲染了寂冷的环境,烘托出一个出尘脱俗、无欲无求的得道高僧形象。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因多次投考不第,无颜回乡,三十多岁时寓住浙江天台山,出家为僧,享年一百多岁。据说他隐于天台山寒岩,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欢与儿童嘻戏,言语无度,人莫名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岩维持生活。
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诗僧的诗歌,最早传播者是道士,唐人志怪小说将他写成仙道下凡。到了宋代,却被佛家们认为是文殊菩萨再世。其诗于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来被译成日、英、法文。之后越来越受世人追捧,并广为流传。清朝雍正皇帝将他与他的好友拾得一起封为“和合二圣”,居然成了老百姓膜拜的婚姻神和爱神。更离奇的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嬉皮士们将他奉为祖师爷!
寒山好峰傍唱偈,每有篇句,即题于石间树上。其诗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格,通俗易懂,机趣盎然,正如他自己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至晚唐时期,僧人可朋又汲取了白话诗的精髓,写出独具风格的禅语诗,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诗僧之一。
可朋自号醉髡,丹稷县(四川省中部)人,是后蜀大臣兼著名词人欧阳炯的朋友。与诗僧齐已、贯休交为诗友,互有唱和。
一年夏日,应时任丹棱县令的欧阳炯之邀,可朋至寺外依林亭参加诗会。入得依林亭,但见亭中置一圆桌,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众友寒暄之后便纷纷落座,独可朋双目凝视山外碧野,入神不语。众友疑惑,随其目光望去,只见田野之中有数十农夫正赤着背在烈日的灸烤下薅秧。
可朋回首长叹一声,即赋诗一首,名曰《耘田鼓》:
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
欧阳炯听了此诗,满面愧色,即命随从撤去酒筵。事后,人们还将依林亭改名为“善讽亭”。
可朋一生写诗千余首,这首《耕田鼓》震惊当朝,还被史学家写进了《十国春秋》。可朋原有《玉垒集》十卷,收平生诗作千余首,可惜该诗集已佚,仅四首诗存于《全唐诗》中。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三、豪放诗僧贯休
贯休(832—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贯休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成年后,贯休不仅诗才卓绝,而且书画非凡,晚年因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诗句传颂一时,故时人又称之为“得得和尚”。
贯休生活在大唐末年,当时社会动荡,兵祸四起,为了寻得一方安生之所,在他得知诗友罗隐被吴越王钱镠厚待后,也有了投奔的念头,便写了首诗“投诗问路”,这首诗便是倍受后人推崇的《献钱尚父》:
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勤苦蹈林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时万户侯?
这首诗写得豪气干云,一点不像出自一个四大皆空的和尚之手。尤其是“一剑霜寒十四州”这句,简直是气冲斗牛,成了现在很多武侠和玄幻作者最爱引用的名句。
钱镠读了这首诗自然是十分喜欢,赞叹不已。不过吟哦良久,他忽然觉得“十四州”气场还不够强大,无法体现其称霸天下的宏伟志向,于是托人传话给贯休:“此诗甚好,若大师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孤必将厚供!”
谁知脾气火爆的贯休听到这样的话后,勃然大怒道:“州既难添,诗亦难改!”并又吟诗一首让人传给钱镠:
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
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
吟罢这首诗,贯休大袖一甩,飘然而去。
或许正是如此,《唐才子传》一书评价他:“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竦,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
贯休离开吴越,辗转来到荆州。荆南节度使成汭一开始对贯休还比较客气,安置他在龙兴寺住。后逢成汭寿辰,祝寿献诗者众,其慕僚郑准因对贯休诗才嫉妒,刻意将贯休献诗评为第三,让贯休倍感屈辱。不久,成汭向贯休讨教书法技艺,贯休借机讥讽成汭,成汭恼怒,将贯休逐出江陵,并解送至公安县安置。此时,弟子劝其入蜀避灾,贯休便又辗转来到蜀地。
前蜀高祖王建对贯休十分敬重,为贯休修建了龙华道场,请他入驻,并频加赏赐,封他为“龙楼待诏”、“明因辨果功德大师”、“翔麟殿引驾、内供奉”、“三教玄逸大师”、“禅月大师”等等头衔,让贯休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贯休一生诗作颇丰,有诗集《禅月集》存世。除此之外,贯休书法比肩怀素、高闲等书法大家,同时他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他的传世代表作《十六罗汉图》,历代摹本众多,最接近原作的宋初摹本现藏于日本皇宫内厅。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谢谢各位贴友的支持!!!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第五十九章 “日落前山独倚门”——皮日休与杜荀鹤
皮日休(约834—约883年),字袭美,一字逸少,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说襄阳人。年轻时曾隐居襄阳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孟浩然也曾隐居鹿门山,但是皮日休并没有追随前辈孟浩然的散淡,却自带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皮日休出身寒微,通过他的诗作看,他甚至亲自参加过农耕,所以他对农民抱有极大的同情。他的早期诗歌就以乐府诗为主,充分反映民间之疾苦,对现实进行讽谕,是中唐乐府运动的继承者。他的前期代表作是《三羞诗》三首和《正乐府》十首,同时他还写作了一批杂文,借古喻今,表现出明显的叛逆色彩。
咸通七年(866年),时年三十二岁的皮日休被州官推荐到京城参加进士科举。他在城东南的永崇里才住上十来天,文名便传遍长安。然而,他为人耿介,并没有四处行卷,没有得到引荐,所以他这次科举考试自然不第。
落榜的皮日休汲取教训,回家后将自己的诗文编撰成文集,定名为《皮子文蔽》。第二年(867年),他带着自己的文集到京城行卷于公卿。
时任礼部侍郎的郑愚读了皮日休的文集后,对他的才学非常欣赏。然而,在主持进士科举时,郑愚在现场看到皮日休本人后却有点失望,因为皮日休长相难看,一只眼皮下耷,让人感觉他只长了一目似的。失望的郑愚当时就当着皮日休的面感憾道:“你学富五车,却怎么就只长有一目呢?”
皮日休立即回荅道:“侍郎大人不可因一‘目’而废二‘目’啊!”这句话很有含义,意思是你不能因为我一只眼就让你失去辨别事情的能力啊!
现场的考生听了皮日休的话,对他敢于在考场怼主考官的胆识十分钦佩。而郑愚因受了皮日休的怼,心里虽然不高兴,但若因此而不录取他,恐怕也会引起学子们的非议,于是斟酌再三后,就以末名位次录取了皮日休。
皮日休中进士后,因其貌不扬,并没有通过吏部的选拔考试,只好东游苏州,在苏州刺史府谋得一份幕僚差事。这时候,他结识了情趣相投的陆龟蒙。
陆龟蒙是官宦世家子弟,先祖是唐玄宗前期名相陆象先。但陆龟蒙举进士不第后却隐居家乡甫里,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等,过着耕读生活。陆龟蒙也是一位诗人与小品文大家,著有《笠泽丛书》,其诗继承了韩愈诗派的博奥险怪诗风,写景咏物、愤慨世事、忧念民生。
皮日休与陆龟蒙结交后,相互诗词唱和,颇具中唐“元白”的意味,所以后世将二人称作“皮陆”。“皮陆”唱和诗主要以歌咏苏州一带山水为主,也间杂着一些借古讥今的怀古诗。
咸通十一年(871年),皮日休入京担任太常博士,不久出任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被俘后加入黄巢起义军。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黄巢兵败后,皮日休不知所终。
皮日休的死因有多种说法,较多的说法是被黄巢所杀。
据说黄巢称帝后,为了宣扬自己是上天授意主宰人间,便命皮日休作一谶语诗用于宣传。皮日休按照黄巢姓名写了一首五言谶诗: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谁知黄巢看了这首诗立马翻脸,因为他头部丑陋,头发难以遮挡住鬓毛,因此他觉得皮日休的诗句“果头三屈律”是在讥讽他,结果在一怒之下,他便命人将皮日休杀了。
《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诸多文集都记录这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很不靠谱,有故意抹黑黄巢和皮日休之嫌。
黄巢并不是个胸无点墨的莽夫,相反,他还是个水平超高的诗人。他曾经也是举子,参加过进士考试,只因屡考屡败,故而愤怒之下组织一批盐民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他写的两首菊花诗,惊世骇俗,不同凡响。其一《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其二《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两首诗无论从气势、格调、用词方面来说,都远远高于那些低吟浅唱的文人诗。黄巢如果真的要作谶诗,以他的文词能力,完全可以自己创作,没有必要让皮日休代劳。再说,真的让皮日休代劳,皮日休会胡诌出那样不伦不类的诗句吗?
显然这种说法是一帮无聊文人为了妖魔化黄巢起义军,牵强符会、故意捏造之词。黄巢不见得仁慈,甚至有滥杀无辜的可能,但绝不会无知到这种地步。
另一种说法是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记载,称皮日休“巢败被诛”。而根据《宿州志》记载,皮日休是在黄巢兵败后,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这两种说法都符合常理。
还有一种说法是皮日休在黄巢兵败后,逃奔吴越,依钱镠“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这是北宋尹洙《大理丞皮子良墓志》中的说法,皮子良是皮日休曾孙。
不管皮日休是被黄巢杀的还是兵败逃亡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加入黄巢起义军,应该是自愿的。他生前留下的诗文都说明他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和战斗性的文人,如他的《咏蟹》: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这首诗借物喻志,赞颂一种敢于蔑视强权的叛逆精神。而对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人,皮日休以《赋龟诗》严加嘲讽:
硬骨残形知几秋,尸骸终是不风流。
顽皮死后钻须遍,只为平生不出头。
皮日休不仅在诗歌中表现反抗精神,在他的杂文中更是大声疼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碎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原谤》),这简直就是在鼓动人民起来反抗和消灭失道君王!
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看出,皮日休与那些虽然反映民间疾苦却只想达到讽谕君王的乐府诗人不同,他更加激进,甚至号召推人民翻暴君,这是有唐以来,唯一一个敢作如此言论之人。所以由此推断,他加入黄巢起义军,与其说是被迫,还不如说是主动。
皮日休与陆龟蒙的杂文比罗隐更进步,两人并不沉溺于自我泄愤中,而是针砭社会丑恶现象,落脚于民生,所以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说道:“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与激愤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是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光彩和锋芒。”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皮日休的身世在大唐诗人中算是够寒微的了,但还有一个出身比他更寒微的诗人,这个诗人就是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荀鹤的父亲杜筠只是长林乡里正(相当于村长),在那个农民存活都不易的年代,在那个至今都还很落后封闭的地方,一个村长能供儿子读书实属奇迹。所以说杜荀鹤的出身不是寒微可以形容的了而应该说是卑微了。
但根据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记载,杜牧在唐武宗会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时,其妾程氏身怀有孕却被杜妻所逐,遂嫁长林乡正杜筠而生荀鹤。也就是说,杜荀鹤其实就是杜牧的儿子。可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就驳斥了这种说法,认为这是编造的谎言。杜荀鹤也一直自言为“寒族”,撇清自己与杜牧的关系,所以,其身世传说仅可故妄听之而已。
杜荀鹤出身寒微却很有才情,年纪轻轻时便名动一方。像他这样寒士的人生最大理想当然是考中进士、挤身官场、光耀门楣。然而在那个腐败黑暗的年代,仅有才情而无势力,要想考中进士,那是绝无可能的。杜荀鹤“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为了跨进官场门槛,他只能卑躬屈膝四处干谒。
杜荀鹤干谒过池州、明州、江州、潭州、衡州这些刺史,也向朝官名流献过诗,这些诗大都诉说自己的才干与所处的困境,歌颂对方功德,希望这些官员提携自己。然而,即便得到这些官员的推荐,杜荀鹤依然是考了好几次都落第。逢黄巢起义之乱后,杜荀鹤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归九华山与罗隐等名士暂时隐居。
待黄巢起义被镇压后,杜荀鹤再度北上干谒权贵。这一次,他汲取之前的干谒教训,跑到大梁,冒着生命危险干谒权势熏天却杀人不眨眼的梁王朱温。
杜荀鹤献《时世行》十首于朱温,他在诗中很天真地提出“省徭役、薄赋敛”的主张,结果是石沉大海。他旅寄僧寺中,一个叫敬翔的朱温部下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于是杜荀鹤又上《颂德诗》三十首取悦朱温。他将颂诗托人转呈朱温时,还表达了想见梁王一面的想法。但是相关官员将他的请求转达朱温后,朱温好像没听到一样,既不拒绝,也不回复。这让杜荀鹤一下子就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地。原来朱温脾气暴虐,他想见一个人,人若不在,便追究有关官员责任,甚至当场杀人,所以杜荀鹤只好呆在大梁僧寺中苦等。他一连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得到朱温的召见。
就在杜荀鹤后悔不迭的时候,朱温却忽然下令召见他。杜荀鹤来到梁王大殿时,朱温还起身相迎道:“听闻秀才名久矣!”杜荀鹤急忙欲跪拜,朱温摇手道:“秀才不必行跪拜礼!”
杜荀鹤刚坐下,朱温忽然问左右道:“好像下雨了?”左右出去探看后回禀,确实下雨了,而且很奇怪,天空下的还是无云雨。朱温笑道:“秀才见过无云雨吗?我听说这叫‘天哭’,也不知是何征兆?”
左右听朱温这么一说,一个个大惊失色,生怕朱温又要生气杀人。
杜荀鹤也吓得双腿发颤,战战兢兢道:“山人虽未见过无云雨,但山人认为此乃吉祥之兆。”
朱温听了哈哈大笑道:“那就请秀才以无雨云为题赋诗一首如何?”
杜荀鹤立即起身,提笔赋诗:
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
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
意思是说梁王有造化,所以天都下无云雨来表功。这样的吹捧,自然是能获得阴谋篡位的朱温之欢心。朱温看了这首诗后,不仅为他表荐礼部,还赠送了不少财物资助他。
获得朱温的推荐,杜荀鹤果然于第二年即大顺二年(891年)以第八名的位次进士及第,这一年他已四十六岁。或许是他拍朱温马屁的那首《无云雨》诗传到了朝廷官员耳中,诸多大臣鄙夷杜荀鹤的人品,再加上朝局混乱,所以中了进士的杜荀鹤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只得回家闲居。
好在宣州刺史田頵很重视他,便聘他为从事。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联络朱温。结果他到大梁时,田頵就已经兵败身死。留在大梁的杜荀鹤因祸得福,被朱温表荐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
一生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杜荀鹤终于获得了一个六品官职和清贵的翰林学士头衔,可惜的是,他是个天生的苦命读书人,获官职没几天就病逝了,被人调侃为“五日翰林”。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杜荀鹤出身卑微,接触的是社会最低层,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他自觉秉承杜甫写实讽谕精神,关注民间疾苦,为百姓苦难呐喊。但也正是因为出身卑微,杜荀鹤又格外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所以他是在一边批判社会一边巴结权贵的矛盾交织中度过一生的。而他的诗也因此分两大分类,一类是写实讽谕的律诗,一类是巴结权贵的献诗及宫词。
杜荀鹤的讽谕诗很独特,他没有采用乐府诗形式而是采用近体律诗形式,写所见所闻之现实,且语言浅显自然,不用典故,不用藻饰,却能“变俗为雅,极事物之情”(《唐才子传》),这是他对提高近体诗表现力的贡献。如《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这首诗将一个村落衰败到只剩一个老人独倚门的惨景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带婉转地指明造成乡村民不聊生的原因,矛头直指官府,可谓批判犀利。
杜荀鹤留存的三百多首诗中,讽谕律诗占有一大半以上,所以,说他是晚唐末期著名的现实批判诗人并不为过。
杜荀鹤的献媚诗的确没什么价值,但他的宫词诗《春宫怨》却被后人推为“唐人宫词第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如下: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这首诗中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联受到后人追捧,人称“杜诗三百首,尽在一联中”。
对于杜荀鹤的诗,后人评价分歧较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他的诗列为杜荀鹤体,但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他的诗鄙俚近俗,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实际上,杜荀鹤的近休律诗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的,之所以遭后人负面评价,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晚节投靠朱温,壮志清名,中道而废,为时论所惋惜”(《鉴诫录》)。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节日快乐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楼主:万里风云来  时间:2021-04-05 18:17:41
感谢朋友们的关注,本书已与出版社签约,即将出版,多谢诸位力顶。

楼主:万里风云来

字数:29886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4-23 06:03:25

更新时间:2021-04-05 18:17:41

评论数:12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