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残荷与睡莲

残荷与睡莲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8:38:47
残荷与睡莲

我对莲花或荷花的感知,最初源自读书时代之周敦颐的《爱莲说》和余光中诗集《莲的联想》,以及唐诗宋词与佛经禅说中零零碎碎凑合而组成的意象。直到后来派驻中国,终于在南京玄武湖第一次看到真实的翠裙粉妆联翩起舞的荷花盛景。还有两次庆幸欣赏到透过画家的视野,更确切来说是透过画家心灵而展示的荷韵莲魂,算是在文字与形体之外,留下内心无可抹灭的感动。

(一)
四年前阳春周末一个不经意夜晚的不经意安排,在苏州一个茶室雅聚上,我听到了韵味十足难得的古琴曲,品茗了用山泉烹煮的普洱茶,还得到天圆(冯晓东)大师赠送的三本油画精装册子。其中一本是残荷/ 禅荷油画系列,虽然是印刷品少了厚重凝聚感,但看后还是蛮有感触,无奈俗人学识浅薄无以言表,只能数语小文还礼为复。



荷者莲也,但何为怜?

诗人有云:“一朵雪莲,在四千米雪域之上,独视青海”。

"维摩诘经,佛道品"有云:“比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仍生此花……烦恼泥中,仍有众生生起佛法”。故有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与莲的对话是文化的,哲学的,审美的,宗教的。一个人走了千年,一朵花开了千载,谁能跨越千年而依然美丽呢?

我们都向往美丽的世界。诗人卡里纪伯伦也说:“灵魂绽放它自己,像一朵有无数花瓣的莲花”。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莲的联想》中有诗云:“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这在海峡两岸广为传诵,都在说人世间莲的美。

实际上可怜的众生,都生活在满是烦恼淤泥的尘世里。金刚经有云“相即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有修身可以得道,就好像淤泥中残梗下升华的莲花。

画家的油画系列,从现实夏天盛开映红的荷花,到油画笔下秋冬肃杀惨败的残荷,再到精神宗教世界里的禅荷,展示着艺术生命深处面对苍冥战栗百回辗转反侧,以及历经千劫万难不死境界的追求。

我以为这不是存在主义说的“我存在,我发觉它的不快”,而是勇于舍弃这一种境界,画家不追求夏荷的美丽,其油画展现了内心以及艺术生命里的纠结与挣扎,湫蘙与寒慘,我仿佛看到大家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隐痛而嚎啕,为百年饱受糟蹋磨难的中国等待新生的欢呼。

画家的残荷也不是消沉的。他好像藕在枯干的滴水深处呼唤莲的名字,他对美好生活的思念深藏在那些枯萎残枝的根茎,等待春天到来时万物的萌动。

油画凝聚的厚重度层次感,它积累了千百回的打锤勾勒挤压,在画册印刷中是看不出来,我想起日本著名音乐作曲家喜多郎电子琴巨作中的系列乐曲,其中有描写宇宙混沌世界开始时不停歇的折腾胶着纠结状态,然后是丝丝晨曦透过层层围剿脱颖而出。我欣赏天圆(冯晓东)油画系列 —残荷/禅荷,从欣赏画再回到人世间,就如黄粱一梦,我没有压抑没有不快,只有云开见月的喜悦。

佛云:“伸足入水,已非前水”,拈花一笑的禅意,溢出画外。

(二)

走近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这位著名的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是来自蒋勋的《破解莫奈的美-用颜色锁住阳光的诗人》这本书,尤其是莫奈别具一格的【睡莲】油画系列,书中是这么总结的:

"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都是一种光。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莫奈引导我们开启了另一种视网膜上的感觉,像是要拯救我们观看的方式。我们感受到黎明破晓的晨雾浮游于水面,一朵莲花静静绽放;感受到雨后垂柳上的水滴,滴入水池,荡漾起一圈又一圈涟漪;感受到夕阳的光和倒影,一片沉静的金黄,像是无限委屈,要诉说什么,却终究沉默逝去”。

这样的感性诗意描述是让人震撼的,也让我意识到艺术的认知,不全然是色与彩、形与相的问题,更是渺小的个体,在时空虚幻之间,面对生命历程的真实感受。

作者写他在法国巴黎橘园艺术馆欣赏莫奈的【四季睡莲】:(几个朋友)静静坐着,好像从黎明坐到黄昏,好像从春天坐到秋天,好像月光初启,耳朵里都是水声,每一朵绽放的花蕊都是星辰的流转。



作者另在英国伦敦国家艺术馆欣赏到莫奈的巨画【睡莲】感觉眼前:看到的就是一件抽象画作品,一圈一圈的鹅黄色浮在粉蓝色中,一缕一缕的笔触,交错迷离,像是垂柳,像是水波,像是闪烁的光,物象彻底被解体了,还原成色彩和笔触,不再有任何联想。



莫奈最著名的作品要数【日出印象】,那是当时工业革命时代,对光,对速度,对瞬间之美最早的礼赞,从狭窄的框框中突破藩篱,创立了划时代的【印象派】。

我更欣赏的是莫奈的多幅睡莲和垂柳的大型巨画,水中垂柳的倒影与向上生长的莲花,形成真实与倒影交错迷离,如镜花水月,这看似因画家白内障视力病变的紊乱,但也可能是年老画家一生长达四十年与庭院风景对话的丰富结果,又如同贝多芬凝视着那喧哗无声的世界,喧哗却如此寂静,或许那就是最接近天籁的声音了。

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艺术家带领我们走向自然,感觉阳光,感觉风,感觉云的浮动,感觉水的荡漾,感觉每一朵睡莲花瓣上的光,感觉无所不在的光,让我们领悟到原来光就是生命本身,光一旦消逝,就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生命。金刚经偈语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或许也是莫奈一生的领悟。

画家眼中的睡莲有含苞绽放的,有凋零一瓣一瓣坠落水中,在眼前化为一缕光一线光,最后消逝无影无踪,留下的是心灵上缤纷璀璨的视觉记忆。

我们虽然没能真实看到这些作品,而是通过画面欣赏,但亦能感受到扑面而来之跳动的笔触,线条的旋律和深邃的色彩。无边谧静里,微风吹拂,阳光普照,生命在泪光中微笑,幸福永恒凝聚在那一刻。

刚离开学校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踏入社会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千帆已过: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但是:我们在诗画中读到看到想到的荷韵莲魂,是不是也有前面说的见山见水的三个阶段?这红尘世界的镜花水月,还待吾等参悟。

整理于2015年7月30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8:38:47
莫奈有几幅画都超过12米。其中一幅命名为【清晨】:描绘清晨薄雾,在初日的微光里,以多一点睡莲正在含苞待放,一片一片莲叶浮在水面,含苞的睡莲带着鲜艳湿润的红色,在大片水蓝的光里特别醒目。



另一幅命名为【云影】:也是以大片粉蓝底色,一朵一朵的白云倒映水中,使得粉蓝与白相互对话,绿色的莲叶和红色的花都成为画幅边缘的点缀。



莫奈的作品事实上就像放大了中国长卷画的规格,让观众真正走进画中。而睡莲不再是固定时间里的睡莲,而是四季里经历日月晨昏变化的睡莲,经历盛发到凋谢的循环,经历生与死,经历繁华与幻灭,莫奈最后的作品不再只是绘画,而是把绘画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

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元朝至正七年画到至正十年,三年之间叠叠布置还没画完。我想他画的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条河流,而是山与水在时间里记忆的总和,中国画长卷的左右浏览,暗示时间的无限性。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8:38:47
印度睡莲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8:38:47
毛里求斯(Mauritius) 睡莲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0-05-19 08:38:47
通往鸢尾花的小径,莫奈和梵高创作的鸢尾全然不同,来自两双完全不一样的眼睛,又是同一流派下的各自变调。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条通往鸢尾花的小径,从幽暗通往光明,从平凡通往绚烂,从蹒跚通往轻盈与自由。

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 1926年)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莫奈像个隐士,有时有很强的孤独感。这一方面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生性沉默寡言,喜爱思索: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印象派中的先行者,当他不得不单枪匹马奋力前行的时候,自然有一种寂寞寥落的感觉。莫奈说“我像小鸟鸣啭一样作画”, 那些激动人心的光与色,那些属于心灵与眼睛的合作,终于像小鸟一样被唱出来。



在莫奈所有的晚期作品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绘于 1924-1925 年的《黄色鸢尾花》



鸢尾作主题在莫奈的画中不算太少见,少见的是它的取景的方式。这幅画呈现出一个大仰角,除了右上角占据画面约四分之一的天空之外,全是从贴近地面的角度描绘的巨大花茎,越接近根部颜色越深,扭动也越有力。

黄色鸢尾花被视为法国的国花。在法国皇室纹章上的百合花其实是鸢尾,鸢尾和百合花是十分相似的,一眼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只要你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鸢尾花只有三枚花瓣,其余外围的那三瓣乃是保护花蕾的萼片,只是由于这三枚瓣状萼片长得酷似花瓣,以致人们把它看成了百合花。

楼主:薛依云

字数:340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5-14 09:12:23

更新时间:2020-05-19 08:38:47

评论数: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