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稽古] 《尚書》“天若”、“天迪”和“民迪”考

[稽古] 《尚書》“天若”、“天迪”和“民迪”考

楼主:下上大神  时间:2019-01-10 15:32:32
[稽古] 《尚書》“天若”、“天迪”和“民迪”考

一、“迪”考
二、“若”考
三、其他



序一


唐人韩退之曰,“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宋人王介甫称,“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民科小白yun(晕):“一把秦火,文脉断了。前有古人,创作莽诰。一场文革,人脉断了。现有 ,引据经典。”


周豫才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民科小白yun(云):“世上只有袁大头好。”



序二


《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民科小白曰:阿拉在这里向党保证,一定让本帖的读者闻到三千年前皇天上帝放的屁,听到三千年前民众的呐喊。如果没有做到,阿拉送每一个读者一个袁大头。如果读帖者闻到了听到了,每一个读者给阿拉送一个袁大头。

民科小白yun(云):敢称帝!阿拉喜欢袁大头。



一、“迪”考



【迪】

(例1) 《尚書•周書•大誥》:“弗弔,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歷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弗] 弗:未,不,没有。否定词。

[造] 造:遭,遭遇。动词。《漢書•翟方進傳》(莽诰):“予未遭其明哲”
[哲] 哲:哲人。名词。
[造哲] 造哲:遭遇哲人。动宾结构短句。

[迪] 迪:知,迪知。动词。
[民] 民:人,民人。名词。
[康] 康:安,安康。名词。西周早期《臣諫簋》(《集成》4237)铭:“隹用妥(安)康令于皇辟侯。”
[民康] 民康:民人的安康。名词短语。
[迪民康] 迪民康:迪知民人的安康。动宾结构短句。

“造哲”和“迪民康”是并列的动宾结构短句,其共同主语是“我幼沖人(周公)”。

“弗”是二个并列短句中动词“造”和“迪”的否定词。

“弗造哲迪民康”断句为:“弗造哲、迪民康”。读为:“弗造哲、弗迪民康”。

[弗造哲迪民康]:(我周公)没有遭遇哲人、不了解民人的安康。


(例2) 《尚書•周書•大誥》:“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

[知] 知:知之。动词。

[有] 有:动词。
[疵] 疵:瑕,瑕疵。名词。
[國有疵] 國有疵:國有缺失。宾语短句。

[不] 不:否定动词。
[康] 康:靜,康靜。名词。西周中晚期《师訇簋》(《集成》4342)铭:“四方民亡不康靜。”
[民不康] 民不康:民不康靜。宾语短句。

“我國有疵”和“民不康”是并列的宾语短句,其共同的谓语是“知”,共同的主语是“天”。

“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断句为:“知我國有疵、民不康”。读为:“知我國有疵、知民不康”。

对照阅读:“(天)知民不康”和“(周公)弗迪民康”

在西周,天是全知全能的,而周公是人不是神。

西周实行分封制,管理多级化。周王负责管理诸侯。周公作为当时西周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摄政),并不能清楚了解全国所有封地民人的安康。民人的安康由各个封地的诸侯负责。

《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叛)周。”

《书序》:“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关于三監叛以及周公平叛,谁是谁非,后人根本没有必要追究。不明白这个道理的,简单的可以去读一下三国曹植的“煮豆燃豆箕”,或者去看一下电视剧《雍正王朝》,王权之争兄弟之争,外人无法评判。


(例3) 西周中期《师才鼎》(《集成》2830)铭:“小子夙夕尃(敷)由(迪)先祖烈德,用臣皇辟。”

[小子] 小子:第一人称(我)的谦称。
[夙夕] 夙夕:日夜。
[尃(敷)] 敷:广。形容词。《詩經•大雅•抑》:“罔敷求先王”郑玄笺:“无广索先王之道”。《尚書•伊訓》:“敷求哲人”、《尚書•康誥》:“敷求于殷先哲王”、清華簡《祭公之顧命》:“尃(敷)求先王”。
[由(迪)] 迪:知。动词。
[尃(敷)由(迪)] 敷迪:广知。合成词。动词。“广泛学习了解、深入掌握”的意思。
[先祖]
[烈德]
[用] 用:以。介词
[臣] 臣:臣事。动词。
[皇辟] 皇辟:主人,君王。名词。
[小子夙夕尃(敷)由(迪)先祖烈德,用臣皇辟。] 我日夜广泛学习了解先祖烈德,以臣事君王。


(例4) 《尚書•周書•大誥》:“爽邦由(迪)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

(例5) 《尚書•周書•君奭》:“亦惟純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

(例6) 《尚書•周書•立政》:“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籲(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

[迪] 迪:知,迪知。动词。
[知] 知:迪,迪知。动词。
[迪知] 迪知:合成词。动词。


“迪知上帝命”、“迪知天威”、“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

在《春秋左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國語》、《戰國策》,以及一系列写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迪”这个字竟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大概可以说,凡是有“迪”这个字的先秦文本,文本最早的生成年代,一般都在西周。

所以,二千年来,我是第一个提出,“迪”和“知”可以互训。

后面我还有一系列发明,都属于二千年来第一次,或者说第一个。

楼主:下上大神  时间:2019-01-10 15:32:32

(例4)《尚書•周書•大誥》:“王曰:嗚呼!肆哉。爾庶邦君、越爾御事。爽邦,由(迪)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

[爽] 爽:變,爽變。动词。西周晚期《散氏盤》(《集成》10176)铭:“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余又(有)爽變,鞭千罰千。”
[邦] 邦:诸侯國。
[爽邦] 爽邦:变来变去的诸侯国。指参与叛乱的诸侯国。动宾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迪] 迪:知,迪知。动词。
[哲] 哲:高明远见。名词。《尚書•洪範》:“視曰明,明作哲”。
[亦] 亦:递进连词。连接“爽邦”与“惟十人”。后一项表示在前一项的情况下更进一层。
[惟] 惟:助词。表示强调的语气,相当于“惟有”。
[十人]:《大誥》上文的“民獻有十夫”,也就是十个殷人族群。
[爽邦由(迪)哲亦惟十人] 乱邦,也还有十个殷人族群具备高明远见。

[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 《漢書•翟方進傳》(莽诰):“迪知上帝命、粤天辅诚。尔不得易定。”

[爾時罔敢易法] (莽诰):“尔不得易定。”《莽诰》里“法”训为“定”,约定的定。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
《左传•昭公九年》:“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

西周所谓的建侯树屏,就是周王授命、授土、授民,诸侯受命、受土、受民。

诸侯存在的意义就是“蕃屏周”,保卫有周,保卫王室。

现在诸侯叛乱,试图推翻周王,就是:叛乱的诸侯爽變与周王的约定——爽约。

周公称爽约的诸侯国为“爽邦”。

《大誥》诘屈聱牙,或者说整部尚书诘屈聱牙,很难读通,很难读懂。

但是,研究国学的学者们,或者还有新儒家们,将尚书的每个字,与出土的西周文献材料,比对一下,对照阅读,这不困难吧?


(例7)《尚書•周書•無逸》:“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

[茲] 茲:代词。
[茲四人] 主语
[迪] 谓语
[哲] 宾语
楼主:下上大神  时间:2019-01-10 15:32:32
【更正】:所以,二千年来,我是第一个提出,“迪”和“智(知)”可以互训。



巷底臭椿老师好!


西周晚期《毛公鼎》(《集成》2841)铭:“矧其唯王智(知)”

只有周王敢称自己“智(知)”。


西周晚期《大克鼎》(《集成》2836)铭:“肆克智(知)于皇天”

大贵族膳夫克,朝廷重臣权臣,号称自己能够“智(知)于皇天”,如果放在现在的电视剧里,他不敢称九千岁,起码也可以称三千岁。


1、
在西周金文中,有“智”字,没“知”字。“智”通“知”。
也就是说,在西周的文本中,“迪知上帝命”应该写成“迪智上帝命”。

2、
春秋晚期《□叔之仲子平鐘》(《集成》172~180)铭:“圣智恭良”
《文子•道德》:“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在春秋,“圣”、“智”并举。

3、
战国早期《魚鼎匕》(《集成》980)铭:“下民無智(知)”

4、
“啟迪”就是“啟智(知)”。
你对“啟”字的理解不完全。
我在后面的插曲中,多介绍一些相关的西周金文资料。
楼主:下上大神  时间:2019-01-10 15:32:32
[爽] 爽:變,爽變。动词。西周晚期《散氏盤》(《集成》10176)铭:“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
【有爽,實余】

[爽] 爽:變,爽變。动词。西周晚期《散氏盤》(《集成》10176)铭:“余又(有)爽變,鞭千罰千。”
【又(有)爽變,鞭千罰千。】

楼主:下上大神

字数:337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1-08 08:21:37

更新时间:2019-01-10 15:32:32

评论数: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