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两千岁:自秦至清

两千岁:自秦至清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梦落笙箫 2020-06-25 11:57:35
下雨的端午撕芭蕉更配喔,不宜挖坑,歇歇吃个粽子吧。
-----------------------------
端午节安康!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人也杀了,石头也毁了,始皇帝还是怏怏不乐,于是自娱自乐,让博士们创作秦朝好歌曲《仙真人诗》,传令天下吟唱,作为卡拉OK的保留曲目。
秦始皇的糟心事还没完,甚至比陨石事件更为揪心、无奈。这年秋天,有位神秘的使者(这位使者在《汉书》里名叫郑容)从关东来,夜里经过华阴平舒,碰到一位更神秘的使者。那位使者交给郑容一块玉璧让他转交滈池君,又说祖龙年内将死去。郑容一头雾水,打算问“哇也”(WHY),那人却突然消失了。郑容手中的玉璧还在,否则他一定以为自己做了一个梦。
滈池君在神话中是水神,秦朝以水为德,故“滈池君”影射秦始皇;“祖龙”同样是指始皇帝,“祖”为开始,“龙”为人君。秦始皇听了郑容的回报,长时间沉默不语,后来喃喃自语,说山鬼不过知道一年内的事情而已。山鬼正是声称他死于年内,秦始皇不敢掉以轻心,让御史鉴定那块玉璧,赫然发现那是二十八年祭河的玉璧。
这么邪门的事自然是要找人占卜一番,卦象显示巡游、迁徙就能逢凶化吉。于是秦始皇果断下令迁三万户人家到北河和榆中,每户授爵位一级。司马光省略了使者见鬼的桥段,只是说秦始皇迁移三万户。
司马光肯定不相信这个绘声绘色的传说,司马迁为什么会相信呢?大环境使然。当时编排秦始皇的故事太多了——连嬴政的血统都能编,遑论其他?由不得当局者司马迁不信,并且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司马光若生逢其时,也一样会这么干。这个故事肯定是秦始皇死后编出来的,否则就是真的了,那种“真实”谁敢相信?(024)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有病吧? 22、 23又被吞了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黄龙12011 2020-06-27 09:11:10
搞个公众号吧
-----------------------------
太麻烦了,没时间弄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又被吞了,到底为啥?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梦落笙箫 2020-06-28 09:21:11
真的坏掉了
-----------------------------
没辙,唉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又一次巡视天下,李斯和赵高陪同。秦始皇小儿子胡亥想跟着威风的父亲见见世面,请求随行,始皇准了,足见对其宠爱。这也说明了胡亥未被立为太子,否则天子出行,太子必须留守监国。胡亥做梦都想不到,那次出行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不仅跟着父亲巡游天下,还得到了父亲的天下。胡亥这个熊孩子同样是个历史拐点人物。如果他没有随行秦始皇,继承秦朝大业的将大概率是扶苏,那么秦朝的结局必定不一样。
十一月时,秦始皇到达楚国故地,特意去九嶷山祭拜帝舜,接着度山涉水,来带浙江会稽向大禹致敬。最后的操作是“面朝南海,春暖花开”(“望于南海”《史记•秦始皇本纪》),又令人为秦朝和他自己树碑立传,言辞怎么高大上怎么来,现在的奸商做广告都不敢像始皇那么理直气壮,始皇确实牛人一枚。
秦始皇的出游一路顺风,于是满意返航,途径曾在山上刻碑留言的之罘时,始皇用连弩在海上射死一只大鱼。根据术士的说法,此乃大吉之兆,始皇心生欢喜,接着沿海西行,一路上海阔天空,“嬴真人”很想向天再借五百年,那成想,到了平原渡口却突然病倒了。
秦始皇很有可能是中风,并且日渐恶化。大臣们都知道始皇忌讳谈论“死”,因此谁都不敢问身后事如何安排。为始皇安排身后事的人是他自己,他自知将一病不起,于是让中车府令赵高起草诏书,让扶苏将兵权移交蒙恬,速回咸阳参加丧礼。赵高见始皇来日无多,他的想法多了起来。他把诏书藏了起来,没有交给信使。(025)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梦落笙箫 2020-06-28 14:48:11
第一个皇帝就是用来试金的,实力演绎立储的重要性,为以后历朝历代留下血的教训。
-----------------------------
秦始皇有点冤,他哪里想到自己在求仙的康庄大道上正春风得意,突然就梗了。他有可能是丹药服多了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赵高通常被当做被阉割的宦官(西汉前的宦官未必是阉人),其实这种看法并没什么像样的根据。赵高有女儿并不能作为他不是阉人的证据,因为宦官认干儿子、干闺女,甚至老婆(“对食”)很常见。《史记•蒙恬列传》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造成误解的是“隐宫”一词,其实“隐宫”乃“隐官”之误。“隐官”顾名思义是一种不那么高大上的官府机构,作为受肉刑者的服役场所,性质有点像以前的劳改农场。赵高的母亲正是因为某种原因被处以肉刑(“刑僇”),后于隐官服役,她的孩子们也就都生于隐官。总不至于赵高几个兄弟省下来都被阉了吧?(“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
《史记》中的笔误相当多,“官”被写成“宫”毫不奇怪(范雎还被写成范睢呢),奇怪的是后人种种不靠谱的解释。最早把“隐宫”定义为阉人的是南朝的裴骃,他在《史记集解》中引用一个不知出处的刘氏言论:“谓‘隐宫’者,宦之谓也”,“宫”被当成“宫刑”。“隐宫”这个名词此前从未出现过,“宦之谓”是刘氏独家“谓”。后来唐代的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进一步发挥想象,毫无根据地“谓”“隐宫”乃宦官做手术之后的隐身之所。司马光也明显将隐宫当做阉人,“生而隐宫”(《资治通鉴•秦纪二•始皇帝下》),那个“而”字为“隐宫”一锤定音,意思是“出生时就被施以宫刑”,否则说不通。司马迁的原文是“生隐宫”,可以是“生于隐宫(官)”。(026)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另外,阉人只能做内侍(宦官),从无入朝为官的先例,而赵高是响当当的中车府令,兼任胡亥的“博导”。无论如何,赵高都不可能是宦官。
秦始皇的浩荡车队缓缓进入昔日赵国时,始皇不久便驾崩于沙丘宫平台。沙丘宫位于河北广宗县西北,梁启超眼中的黄帝之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当年也死于此宫,而且是被活活饿死的。沙丘宫似乎专克大人物,再牛的人死后都归于尘沙、湮于山丘。
秦始皇仓死于途中,李斯担心这个消息传出去,始皇帝的儿子们争位打起来,将导致天下大乱,于是秘不发丧,整个车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内情。
秦始皇的棺材被放在辒凉车中(亦称辒辌,就是那种带窗户的、可以躺卧的豪华大轿,因为秦始皇的缘故,该车成了丧车的代名词,以后再未有人称其豪车为辒辌),原来侍奉的宦官们依旧在右边的车子里陪乘。所到之处,照旧按时奉上饮食,大臣们有事禀奏,跪在大车前奉上奏折即可,由宦官代为批折。
赵高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登上皇帝宝座,于是对李斯威逼利诱,迫使他就范。李斯在泪眼朦胧(“垂泪太息”《史记•李斯列传》),既然不敢慷慨赴死,那就只能苟活性命于乱世,搭上了赵高这条贼船。
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赵高伙同李斯立胡亥为太子,又以始皇帝的名义给扶苏下诏书,加了一堆罪名,比如多年来无所作为,不能开疆拓土,还让士卒大批上王;因为不能回归朝堂做太子,心生怨恨,屡次出言犯上。扶苏作为儿子不忠不孝,理应自裁以谢罪。将军蒙恬明知扶苏的阴谋,不仅不劝阻,还参与其中,也当自裁以谢罪。(027)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这份假诏书很搞笑,虽然给扶苏加上罪名,但并未说明扶苏到底有什么阴谋,那蒙恬又如何共谋?这就是“莫须有”。赵高想除掉扶苏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干掉蒙恬呢?不是因为蒙恬是扶苏的人,而是赵高与蒙氏有仇。蒙恬的弟弟蒙毅曾处罚过赵高,赵高一直怀恨在心。
扶苏是个老实人,接到诏书后,哭泣着走进内室打算自杀。蒙恬怀疑其中有诈,他说皇帝让他领军三十万镇守边陲,扶苏为监军,这是何等重任,怎么可能突然让他们双双自杀?那军队还不乱套?蒙恬建议暂缓自杀,派人去朝廷核实一下再说。
蒙恬虽然多个心眼,本质上还是太实诚——既然诏书已至军中,那就说明来自当权方,再去核实有什么用?这就像在一群瘟鸡中挑另外一只一样。
赵高的使者根本就不给蒙恬上诉的机会,不停地催促他们赶紧了断。扶苏是个乖孩子,他对蒙恬说,父亲让儿子死就该死,还核实个屁,于是自刎。蒙恬不愿自杀,被使者抓了起来。蒙恬干得不彻底,既然不相信诏书有不愿自杀,何不干脆杀了使者,起兵“抗议”呢?倘若蒙恬的三十万大军逼宫,赵高一定“高”不起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赵高的使者往北,始皇帝的尸体一路向西,当时气温挺高,又没有空调,“嬴真人”的尸体毫无品味地发出恶臭。赵高等人听机灵,买了一担鲍鱼放在车上,以腥味掩盖尸臭。可怜威风盖世的始皇帝“真身”竟与死鱼同车,实在是莫大的讽刺。(028)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黄龙12011 2020-07-01 23:35:40
扶苏这人也太单纯了,起码核实个真假再自杀也不迟,这种人即使做了皇帝也干不出什么大事来,最多是个守成之主。
-----------------------------
他跟春秋时晋国太子申生挺像。无论如何,他做皇帝肯定比胡亥那个变态强。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尸臭中,赵高迎来了北方的喜讯:扶苏死,蒙恬囚。所有的障碍都不复存在,车队到达咸阳后,赵高迅速搞了治丧委员会,表示“嬴真人”真的死了,在沉痛悼念的同时,热烈欢迎胡亥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的陵墓极其讲究,现在虽未挖掘,看看兵马俑就知道有多么气派。皇陵在骊山,以铜汁封住所有缝隙,以防进水。墓穴内放了众多奇珍异宝,又设置了各种机关,确保盗墓者成为配藏品。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和大海的模型,供“嬴真人”闲暇时御览。兵马俑都不算啥,秦始皇所有没有生育的嫔妃全都陪葬。秦国的国君一直酷爱陪葬,想必他们坚信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地下人生的开始,非如此,不能解释为什么其他诸国都放弃陪葬的陋习,而秦依然执着于此。为了防止工匠泄露机密,可怜的工匠也被活活封于墓穴之中,成为陪葬。霸道的秦始皇(在《赵正书》中,嬴政自称霸王)临死都要抓一堆人给他陪葬。
胡亥成为霸王二世后,在赵高的怂恿下,决定除掉蒙恬、蒙毅兄弟。胡亥的侄子子婴规劝叔叔三思而后行,因为蒙氏兄弟是国之重臣,杀了他们,影响极坏,将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的将士也将人心涣散。
胡亥是个偏执狂,谁劝谏向东,他必向西,一路向西。他先杀了蒙毅,并要内史杀死蒙恬。在《李斯列传》里,蒙恬死于蒙毅之先,切言“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在外”,明显有误,蒙毅从未领兵。于情理亦不通,蒙恬获罪被诛,为啥蒙毅替哥哥做统帅?赵高和胡亥的智商虽不高,但也不至于如此低端。(029)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司马迁真是书呆子气十足,秦始皇倒是很听劝,谁的意见和他相同他就听谁的,否则都得听他的,不仅霸道,还喜怒无常。再说他修仙已经修得走火入魔,跟一个主宰天下的神经病讲道理,还不如对牛弹琴。司马迁接下来的评语相当刻薄:“如此看来,蒙氏兄弟被诛杀,不是活该吗?”(“此其兄弟遭诛,不亦宜乎?”《史记•蒙恬列传》)蒙恬是个悲剧人物,受制于环境,壮志难酬。他是个有血性的人,若仿效李斯的苟且,完全可以风光地苟活,但他选择了与世界告别。
公园前209年,半疯半傻的胡亥总算干了件中规中矩的事,学习前人,登基伊始,大赦天下。
胡亥别的不行,学他父亲始皇抖威风倒是很在行。他也出去巡游,而且沿着秦始皇曾经走过“旅游线”,到达碣石后,沿海南下至会稽。胡亥在他父亲所有刻的碑上都补增了文字,蹭丰功伟绩,还附上了随行大臣的名字。丞相李斯随行左右。李斯这个人本事是有的,节操是没有的,为了活得好他什么都可以做。同学韩非子被他阴掉了,为了迎合赵高,扶苏也被他做掉了。李斯没有骨气,也就硬气不起来。秦始皇死时,他的权力比赵高大多了,拿下赵高十拿九稳。有秦始皇的诏书,立长公子扶苏为太子,在舆论上也立于不败之地,更有蒙恬的三十万雄师为后盾,软硬件全都有,而且扶苏一定不会亏待他。可他偏偏得过且过与赵高、胡亥同流合污。他这个愚蠢、懦弱的选择不仅苦了人世间,也终将害了自己。他可以苟且一时,不能善终一世。他看不清赵高是什么样的人,说明他不是真聪明。也难怪,一个苟且的人如何看得见远方和诗?(031)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蒙恬已经心灰意冷,服药自杀前,愤然说他们蒙氏在秦国建功立业已经三代,如今他是三十万大军的统帅,虽然身体被囚,号召力仍足以搞一场说走就走的反叛。他只是不愿背弃祖先的教诲,并表示不忘始皇帝的大恩大德。
蒙恬那样的牛人要么振臂呼啸,要么决绝死去,没有第三种选择,胡亥那种半疯的蠢货或者半傻的疯子不配拥有蒙大将军。
司马光很搞笑,给蒙恬设置了一个悖论:秦始皇荼毒天下时,蒙恬甘受驱使,很明显不够仁义;蒙恬尽了人臣本分,宁死不渝,值得称道。司马光对名分极为看中,《资治通鉴》的主题歌其实就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谈谈名分”。我还是替司马光着急:“不仁义”的蒙恬到底该不该被称道?蒙恬太难了。在我看来,蒙恬是位顶天立地的汉子:生时雄起,死时壮烈。蒙大将军常年北御匈奴,安定北方,于国有功,于民有德,这样的人当不起“仁义”二字吗?难道要蒙恬和匈奴沆瀣一气,祸害中原、推翻秦始皇?那么五胡乱华的悲剧将会提前五百年到来。
司马迁对蒙恬也多有批评,认为蒙恬不该劳民伤财为始皇建长城、修“高速公路”,当时天下、人心都没有安宁,蒙恬理应极力劝阻,救百姓于困苦,赡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于民生建设,不该迎合秦始皇的穷奢极侈。蒙恬是将军,不是包工头,修桥筑路不是他喜欢的业务,不得已而为之。(030)
(重贴)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梦落笙箫 2020-07-04 15:28:54
到死还想着黄犬逐兔,是个蛮享受安定生活的人,野心可能真谈不上,也就在别人手下耕自己一亩三分地吧,要他站出来力挽狂澜可能真为难了他。
-----------------------------
他临死前蔡蓦然发现最好的人生片段不是封侯拜相,而是平淡的人伦之乐,算是之将死,其言也善吧。他本质上是个懦弱、自私的人。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胡亥尝到l了唯我独尊的甜头,巡游归来后,他“深情”地赵高说人世太短,犹如六匹骏马穿越缝隙(白驹过隙的升级版)那般短促。他拥有天下,打算在有生之年享尽感官之极乐,是否OK?
胡亥的嘴脸活脱脱就是一副暴富的煤老板嘴脸,极其没有品位。赵高却逢迎说胡老板的想法只有鲜明的君主能够做到,昏君想都别想。美中不足的是,胡老板尚不能高枕无忧,因为他的各位兄弟和臣僚都还活着,若他们反戈一击,只怕胡老板的人生过得比十二匹马的大车跑得还快。
胡亥惊恐万分,本能地问该怎么办。赵高的主意用一个子就可以概括“杀”。将所有的公子全都杀死,再扶植自己的党羽。
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为了给自己的诸位哥哥定下罪名,不惜修改法律务必将诸位公子及其属臣定罪,将他们交给赵高审讯。这就等于判处他们死刑,他们只剩下如何死的选择。
十二名皇子在咸阳街市上被公开斩首示众,这也就罢了,胡亥连十位姐妹都不放过,不仅杀了,还用割裂身体(矺死)的酷刑。胡亥的所作所为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心智健全的人,在他心里,只要他爽就可以,其他人的死活他不放在心上,他至多会出现在施刑现场,在受难者痛苦的哀嚎中享受快意。(032)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黄龙12011 2020-07-05 16:07:10
胡亥将姐妹也杀尽,封建史上应该唯他一人。
-----------------------------
他是个罕见的人渣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公子与公主们死了,他们的财产尽归胡亥所有,与公子与公主们相关的人也都受到牵连,被抓起来的人不可胜数。秦始皇一共有十八个儿子,算上扶苏,胡亥已经除掉十三个兄长,还有四个待处理,确实地说,是待处死。
公子将闾三兄弟稍后被抓住,囚禁于内宫。这三兄弟确实没有什么罪过,赵高也不知道定什么罪名核实。胡亥的“聪明劲”上来了,给了个笼统的罪名:将闾不尽臣子本分,理当处死。无论将闾怎么解释都没用,使臣实话实说,他来只是宣判结果,不讨论合理性。将闾知道就算把口水说干也没用,绝望地仰天长叹,连说三声“我没有罪”。可怜的三兄弟相拥哭泣,同时拔剑自刎。整个皇族都被胡亥这个小屁孩的歹毒惊呆了,无人不恐惧,不恐惧的都是死人。
还剩下公子高一人。公子高有机会逃亡,但怕株连族人,便主动上书请死——为秦始皇殉葬。胡亥高兴坏了,得意洋洋地把公子高的“请愿书”秀给赵高看。
赵高夸胡亥干得好,说臣子成天担心脑袋在不在脖子上,哪还有心思造反呢?赵高说的也许是真心话,这个酷吏以为酷刑可以震慑天下。酷刑对有些人有用,对另一些人则毫无威胁:既然被逼入死境,何不反戈一击?陈胜、吴广就是这种人。还一种人境界更高: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项羽便是这类人。(033)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21-03-07 11:05:38
第三章天下大乱

胡亥当皇帝的第二年,自以为很安全,所有的哥哥、姐妹都被杀得一干二净,无人跟他争权,又有五万精锐守护咸阳,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也由李斯的亲信掌握。胡亥觉得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紧跟着“六匹马”的步伐,享受人生。然而动乱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出现了,就像蛋壳出现了一道丑陋的裂缝。出现裂缝的蛋无论怎么保养、维修,都只能是逐渐发臭的坏蛋。
秦法本就以严酷著称,到胡亥时,更是“酷毙”了,动辄斩杀。当时朝廷从河南征召九百人去河北渔阳(密云县)戍边。没有人想得到这区区九百人竟然敲响了大秦的丧钟,历史比小说还要不可思议。本来也没什么意外,一切始于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雨一直下,气氛很不融洽,同一个天空下,心在渐渐变化。
那九百人队伍由阳城(河南登封县)人陈胜、阳夏(河南太康县)人吴广为领队,当他们走到大泽乡(安徽宿县境内)时,大雨倾盆而下,道路被淹没,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按时赶到渔阳驻地。朝廷只看结果,不管过程,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就是死罪。
九百人的队伍愁云惨雾比雨水还要凝重,陈胜、吴广俩人开了个碰头会,会议的议题很简单:生还是死?他们比莎士比亚聪明多了,生或死不是个问题,怎样活着才是奋斗的方向。陈、吴带着几个哥们杀了押送的秦朝将尉,然后发表重要讲话:“期限已经延误,俺们都会被砍头。就算侥幸留下一条命,长期戍边,死的概率十之六七。何况汉子就算死也死得轰轰烈烈”,接着说出了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千古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035)

楼主:卢江子

字数:13255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6-04 19:21:27

更新时间:2021-03-07 11:05:38

评论数:6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