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石峁古城与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石峁古城与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石峁与其附近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陆续有玉器出土,然多流失国外。据说这些流失国外的石峁玉器的数量达到4000余件之多。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曾有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到石峁农家进行文物征集工作,一次便征集到127件玉器(现藏陕西省博物馆)。之后,又有地方文物考古部门及民间收藏人士继续在石峁地区从事玉器收集和收购,所收亦有五、六百件,现分藏于榆林市和神木县的博物馆,以及收藏者个人手中。从所征集到的石峁玉器看,其器类有牙璋、刀、钺、戈、斧、铲、璜、璧、牙璧、鹰首笄、虎头、人首、蚕形器等,但以牙璋、刀、钺等兵器的数量居多,也最具有特色。石峁皇城台出土了铜器和制铜的石范。

石峁古城全部考察完毕需要100年;经过持续的考古和发现,石峁的纪年延伸到距今4300年。石峁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才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为425万平方米,他们还发现石峁古城的年代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这与黄帝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当,,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石峁就是曲阜
《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
《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
《山海经》中只记载了两个“都”,一个是北望河曲的“帝之密都”,即石峁。一个是昆仑虚的“帝之下都”,即三星堆。所以是宝墩迁石峁,石峁迁三星堆这样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城址不是部落邦国,而是一个王朝的都邑。



石峁古城首先是是一个石材砌成的超大型城市,现在估计面积超过了400万平方米,已经超过浙江的良渚古城。该城不仅有一个中心大城,周边还有约10来个小型卫城,构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超级城邦群体。不仅如此,该城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功能设计,已发掘出三座“马面要塞”,蕴含独特的军事思想。该城石墙也有显著的细节,如砌墙时会有菱形的石块,目前不清楚是装饰作用还是有宗教意义。再有,该城规划严谨,功能分区非常明显





2012年5月至11月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

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一共48个头骨。一处位于外瓮城南北向长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摆放范围外瓮城外侧呈南北向椭圆形,门道入口处的遗迹略呈南北向长方形。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

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说,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部落首领人物死后使用人殉已成为通行的礼俗。但以年轻女性头盖骨用于奠基仪式或祭祀活动,在中国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在陕北地区为首次发现。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这些女性的年龄在20岁左右。

在石峁遗址的众多谜题中,最匪夷所思的便是头骨之谜。这就是石峁古城最令人震撼的发现之一的头骨坑,里面有24个头骨。


这样的头骨坑在外城东门附近目前发现5个,坑中的头骨数量从7到24个不等。头骨的主人多为年轻女性,部分头骨还留有明显的砍斩痕迹,有的枕骨和下颌部位还有灼烧过的迹象。


在2012年发掘的一个土坑墓中,发现一具年轻女性的尸骨,在墓主位置的东南侧,应是殉人。这具尸骨发掘出来的时候仍保持当时下葬时的姿态,侧身面向主人,身体弯曲,呈卑躬屈膝状。





上古时代有一种鼓叫鼍鼓,用扬子鳄的皮制成,是等级的象征。考古专家在神木石峁遗址;清理2座方形地穴式房址和5座墓葬时,首次发现了一块鳄鱼骨板。 这块鳄鱼骨板呈方片状,约2厘米见方,背面略内凹,正面有许多点状小孔,内侧凸起一条脊楞鳄。



在陕西石峁遗址的一个灰坑中,考古队员发现了十几片占卜用的牛肩胛骨,其灼烧痕迹明显,距今超过了4000年。


陕西石峁遗址出土了数千件玉器文物,有一对玉人头像十分特别。不少专家认为,这或许就是石峁人的真实长相。他们圆脸大眼,鼓腮鹰鼻,耳朵巨大,头顶梳着发髻,与《山海经》中的“一目国”非常相似。





石峁铜器,公元前2000年(距今)前后的石峁人是否已经使用铜器



2016年皇城台发掘至门址上层文化层时,铜刀、铜镞、石范等
有“一范多器”和“一范一器”两类,器形可辨环首刀、直背刀、锥。铜刀存尾部,刀背很直。铜镞完整,双翼有銎。



口簧:








石峁石墙中出土了大量玉器,玉器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玉刀、玉面人头像等等。古文献提到的“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石峁古城大量玉器






石雕神面




此石峁古城很多物品,在山海经中得到印证,为了进一步证实山海经的真实性,我国近代自然科学专家兼考古学家王宏琪历经30年的走访和探险,经过诸多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民间探访,最终汇成800多幅山海经地理复原图,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竟然与实相符,从而也表明了山海经并非传说虚构。

山海经里面曾经提到说,黄帝他以前活动的地区在陕北高原带,黄帝的墓,在今天陕北陕西桥山这一带,桥山就在石峁古城的隔壁而已。所以他们讲说黄帝的墓既然在这边上,那黄帝活动的地区也有可能是这一带。后来的史记及汉书,一直根据山海经,都把这一带描写成黄帝的都城——昆仑都城。

石峁古城大量物品跟山海经描述相对应,黄帝之谜等待考古的进一步开发。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限于时间和经历,我只讲述六个跟皇帝有关的古城的一个
新考古都是2012-2018年,考古还要持续几十年,大家需要更新常识了。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转凤凰网的最新报道:
石峁遗址自2011年确认并开展考古发掘以来,每年都以令人震惊的成果引起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2019年,石峁遗址最惊人的发现,便是这个神面纹圆型石立柱。


这个柱子的高度在一米左右,基本上呈一个椭圆形,长径是在50厘米,两边是刻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面目狰狞的一个神面。


放在夹道的中部,是不是就是对当时经过这里的人,起到一些警示的一些作用,威慑的作用。


石立柱就发现于这面石墙之下,它准确的名字叫皇城台大台阶南护墙,如今整面护墙已被囊括在了巨大的充气棚中。截止目前,南护墙下共发现各类石雕60余件,现在有20余件依旧保留在南护墙墙面上,其中有符号,有人面、有动物,有神兽,其余的石雕是在墙体倒塌的堆积中被发现的,如今被保存在陈列室中。

现在我们从发现它的状态,和出土的位置来判断,一个可以肯定,它就是在石峁最辉煌的时期使用的,它不是外来的,不是掠夺来的。也有我们在石峁外城的东门,在发现的时候,发现它也有这样的石雕,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说有一个圆脸的人头的,一个浮雕的一个人脸。那么这个人脸很可能是当时装饰在城墙外侧的马面之上。再加上皇城台有一些从台顶塌落下来,有一些仍然在护墙上砌着,有一部分是带有,我形容它是连环画似的,一个是讲究对称,一个是它有了一定的叙事,它是要图案再连续,再拼接,这样一种方式。


虽然这么多,现在大概有六七十件之多,而且出土的层位是在皇城台的最顶部的大型建筑。这个大型建筑说通俗一点,简单一点,如果有王,那就是王宫,如果有皇帝,那就是皇帝住的,最大的最豪华的使用场所。当然此时不可能有皇帝。从材料来说,就是本地的岩石,我们做了岩相的比对。现在还没有办法去完全肯定它,是不是一被创作出来以后,就放在这个地方,还是从石峁一个,因为石峁毕竟经过了三四百年的利用。是不是还有一个,更辉煌的一个,类似于神庙类的建筑,从那地方,在使用某一个阶段之后,被拆掉,用在这个地方。我觉得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确认它。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站在这片平整的广场上,眼前经历了4000多年风雨的皇城台,看起来依旧巍峨壮观,它的上层建筑虽然毁掉了,但它的骨架还在,这个骨架勾勒出了它的整体轮廓,让人瞬间产生一种穿越感,这里曾经有一座高大的城门,穿过城门和曲折的廊道,便可以到达台城最高处那座神秘的宫殿。
我们在总结石峁遗址的意义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个制度文明,石峁遗址有很多种遗迹,它是能体现中国制度文明的。我们现在已经完整揭露的皇城台的门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外面有一个广场,也就是有这么两道墙,这个广场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在这个广场上,其实也有很多有意思的遗迹,只不过是现在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没有去对它进行完整的揭露。

但这个广场的客观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国的都城的正门带有广场,实际在4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离我们比较近的,我们知道明清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午门就有一个广场,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制度文明,而我们经常在看古装戏的时候,会听到一个词语叫“推出午门问斩”,为什么要推出午门,不去神武门?为什么不去别的门呢?因为午门是整个紫禁城的正门,也是整个明清封建王朝最正统的一个地方,在那里,去把这些罪大恶极的犯人问斩,是昭告天下,明正法典,而这种制度文明,实际上在4000年前的石峁城,我们就发现了。


皇城台的入口是两条门道,两条门道在瓮城后面汇合,然后就可以沿着坡道继续上行。从军事防御角度讲,窄窄的门道,紧接着又是一个相对陡的坡道,是有意形成的一个易守难攻的局面。而爬上这个陡坡,自然需要鞠躬前行,恰恰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


石峁先民在修筑这些高大的石墙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技术,那就是这些紝木洞。砌筑石墙时,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横向地往墙体里插进一根紝木,它可以拉紧周边松散的石墙,使墙体不容易垮塌,功能类似于现今建筑物中的钢筋。这种建筑方式后来在北宋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但是石峁先民比北宋还要早3000年就已经将它应用于实践,实在令人惊叹。



整个皇城台的结构象一个平顶的金字塔,它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大台基,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上面已经发掘出了一部分房屋遗址。


从皇城台使用期间扔下的,就垃圾来讲,我们叫弃置堆积,这些堆积里面出土了非常多的骨器、石器,还有玉器、陶器等各类器物,数以万计,特别是骨针骨镞之类的,数量非常多。还有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骨料,还有废品,那这说明在皇城台的台顶,应该除了王居住之外,还有大型的作坊区,比如说做一些骨器,做一些石器,这种现象呢,在史前时期,在4000多年前,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我们形象的可以把这些作坊叫,官营的造办处。

骨针呢,我们在2018年到2019年的发掘中,初步统计应该不会低于1万枚,接近14000枚,数量非常大。我们现在做的一个大量工作,就是统计,显微观察,通过我们的显微观察,现在知道,石峁骨针的针眼的直径,以0.7毫米,就是700微米为最多,刚好能穿过一根头发。


4000多年前的石峁先民将皇城台选择修筑在这样一个山峁之上,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皇城台所在的这个山峁地势险峻,三面临沟,只有向东的一侧与其他山梁相连,成为进出皇城台唯一的通道。皇城台与远处的外城东门遥遥相对,营造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气场。石峁考古还有许多意义重大的发现,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论坛宣布了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选项目,分别为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洪河遗址、 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青海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
-------
从2012到2019,石峁遗址还在继续考古,不断有分遗址被评为当年考古发现,如果一旦能找到文字性的东西,中华民族整个历史将改写。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石峁遗址在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2019年5月,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2019年度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南护墙处的精美石雕 ,结合2018年的发现,目前共计70余件。这些石雕多数出土于大台基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部分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

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平面型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神面石雕体量最大,雕刻也最为传神,多见对称式构图,以一正视神面为中心,两侧雕出侧视神面,最大者石块长度超过2.6米。

还发现少量立柱型石雕,雕刻风格相似,为两面对称的神人形象,其中一件出土时还矗立于夹道地面之上,地面高度近1米,底部还留有固定石柱的石砌围圈。

平面型石雕应为修建大台基南护墙时有意嵌入,作为大台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石雕应与石峁遗址发现的“藏玉于墙”和人头奠基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而立柱型石雕或已具备“图腾柱”性质。
系列测年显示,皇城台大台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4000年),南护墙石雕的年代也应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考古人员花了两年多时间,拼出了20多个大小不一的陶鹰,最大的尺寸在90-100厘米。孙周勇介绍,这些陶鹰,有可能是放在皇城台登台必经之路或神庙里的东西。爪子、翅膀甚至羽棱都栩栩如生,象征着一种精神崇拜或精神信仰,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通过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开展合作一项研究揭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榆林地区的旱作农业始终是以粟、黍为主。
通过对石峁遗址已有农作物遗存新的量化分析研究,揭示出该遗址粟占据农业生产的主体,而其他同时期小型遗址持续以黍为主。这暗示石峁先民与邻近小型聚落先民在作物选择中存在明显差异,作物呈现“城乡差异”。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石峁遗址出土了23件距今约4000年的乐器——口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周勇研究员关于早期口簧的发现与研究的主题报告,重点探讨“口簧”的辨识,考古实物资料及石峁遗址考古发现引起的思考。他以考古发现、文献记载、民族志资料为依据,将口簧形制的演变,放在世界口弦类乐器发展和传播路径中,认为石峁口簧是近现代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口弦类乐器的祖形,也是中国北方文化因素沿欧亚草原向西、向北影响与互动的重要实证之一和欧亚草原东部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力挽雕弓如满月 2020-06-10 12:35:55
哈哈哈,
这几年没关注石卯,又出这么多。印象一开始,祭祀坑啥也没。
厉害了,我的城。
下次去看下。
-----------------------------
据说要要挖掘100年,出于文物保护,真正启动是2012,2019主要是皇城台;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中国的历史都被疑古派毁了
民国所有有名的历史学家,比如吕思勉等,几乎都是疑古派,建国后因为国情,全部清一色疑古派;

信古派的没有名家,钱穆算是中立的,也忍不住批了疑古派:“司马迁为《殷本纪》序列自契至汤十四世,今安阳出土甲骨颇多为之互证者;马迁《夏本纪》又载自禹至桀十四世,年世略与自契至汤相当。马迁论殷事可信,何以论夏事不可信?马迁记殷事有据,何以记夏事独无据?马迁之所睹记,其不复传于后者夥矣,若必后世有他据乃可为信,则是马迁者独为殷商一代信史以掩其于夏、周之大为欺伪者耶?”

现在我们主流疑古一统江湖,比如《竹书纪年》之类的绝对不会作为考古对照的。

中国历史专业风气不正,才造成现在普遍的疑史潮流。而且还个个沾沾自喜以为客观。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1929年深秋,一位名叫萨尔蒙尼的德国学者来到中国。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此次中国之旅,竟然让他有了意外的收获。在当时的北平,他遇到了几位来自陕西省榆林高家堡的农民。他们拿出来几件玉器,让萨尔蒙尼感到眼前一亮,这些玉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斑驳的痕迹给人年代久远的感觉。萨尔蒙尼把这些玉器带回了德国,一时间,世界考古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石峁这个名字对外国人来说,太过于陌生了,而萨尔蒙尼用外文翻译的地名,更是让专家学者们一头雾水,这让石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直到2011年底,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的村民们发现,原本荒无人烟的山梁上突然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好奇地看着这些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些人会在黄土坑里挖出什么宝贝。原来,石峁虽然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但考古工作者其实从未将石峁遗忘。经过细致论证,石峁遗址的探索正式展开。一座四千年前的石头城开始浮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对石峁居民、祭祀坑、陶寺等人的头骨对比,



可以看到,祭祀坑和石峁居民的人种区别颇大,而石峁居民与陶寺比较相近,祭祀坑与更北方的夏家店人比较相近。可以由此推测,
石峁巨大城防体系防御对象可能就是——东北方这些人群。
而石峁和陶寺明显关系更亲近些。(图中后阳湾就是石峁内城区域)




从对人种的分析可以推测
石峁的对手可能就是夏家店(或者和夏家店比较亲近的内蒙古长城沿线居民)。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分布在内蒙古到京津塘的一支早期青铜文明,时间主要是距今4000-3300年前。和石峁有220年时间重叠,和史料中的夏朝基本同时存在。

夏家店主要是农业经济,并且是定居文明(非游牧文明),畜牧业仅仅是作为农业的补充,此文明中发现了海贝货币,证明了贸易经济发达。
而与石峁石城群对应的,夏家店也有数十座石城,如下面图中的石城。
不过,夏家店似乎没有发现石峁规模的巨无霸,主要还是以军事性质浓厚的堡垒为主。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黄帝活动在石峁所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那就是《史记》、《汉书》有关黄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远的陕北子长一带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查《汉书·地理志》,其上郡阳周县下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阳周即今陕北子长县,当今陕西黄陵县以北偏东三四百里的地方。除此之外,《汉书·地理志》上郡肤施县下还记载其地“有黄帝祠四所”,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在子长县北,毗邻石峁所在的神木县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有黄帝的冢墓,还有人们祭祀黄帝的祠堂,则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带活动是无可否认的。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尚书•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砥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史记•夏本纪》对这一段话也有抄录,说明不仅弱水在雍州,昆仑部族也在雍州。“厥土惟黄壤”亦可与黄帝联系。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淮南子》又云“西王母在流沙之濒,乐民、拏闾,在昆仑弱水之洲。”可知昆仑之丘离弱水不远。

《庄子》载“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列子》又载周穆王“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穆天子传》也载周穆王“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不消说,黄帝之宫必在昆仑之丘。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国内对石峁古城业内看法,主流是中立,但偏向是黄帝古城的

但是疑古派又玩弄纸面判断了;明明碳十四都验证了年代,以及人的dna都证明了年代,结果登录在专业刊物上《石峁古城建造年代再探索》的有很奇葩的推理,估计红袖受过辩论洗礼的都能看出推理的荒谬,可见中国历史学者水平之低: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还是《石峁古城建造年代再探索》这篇,知乎看到其否认出土的理由,快把我气笑了: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时间:2020-06-12 09:49:01
顶好贴盖屎贴

楼主:青涩老男人2020

字数:7484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20-06-10 19:34:23

更新时间:2020-06-12 09:49:01

评论数: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