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文子》11卷上义1本立道生诗解

《文子》11卷上义1本立道生诗解

楼主:琴诗书画情易医  时间:2020-08-02 08:10:01
《文子》11卷上义1本立道生诗解

题文诗:

至学至情,情通天人,至情能明,天人之分,

至情能通,治乱之本,澄心清意,见其终始,

反其虚无,可谓达矣.仁义治本,法度治末.

人之所生,至本至情,其所不生,末也有形,

本末一体,其两爱之,性达形畅,神清体和.

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

法辅仁义,重法弃义,贵其冠履,忘其首足.

重仁义者,广仁崇义.不益仁厚,张广者毁;

不广义基,增高者覆.不大其栋,不能任重,

任重若栋,任国若德.人主有民,犹城有基,

犹木有根,根深本固,基厚上安,上仁下义.

事无道德,不可为经,言无先王,不可为道.

便说掇取,一行一功,一时一事,非天下道.

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齐辑辔衔,

正度胸膺,内得中心,外合马志,取道致远,

气力有余,进退还曲,莫不如意,诚得其术.

今权势者,人主车舆,其大臣者,人主驷马,

身不可离,车舆之安,手不可失,驷马之心.

驷马不调,造父不御;君臣不和,圣不能治.

执道御之,中才可尽,明分示之,奸邪可止,

物至观变,事来应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

至治自治,自治治心,心治治本,至治真情,

真情自然,自然而然,得自然道,万举不失.

卷 第 十 一上义

老子曰: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其虚无,可谓达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重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犹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经,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便说掇取,一行一功之术,非天下通道也。

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也,齐辑之乎辔衔,正度之乎胸膺,内得于中心,外合乎马志,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还曲,莫不如意,诚得其术也。今夫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身不可离车舆之安,手不可失驷马之心,故驷马不调,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圣人不能以为治。执道以御之,中才可尽,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万举而不失矣。

分段释解:

老子曰: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其虚无,可谓达矣。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重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犹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经,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便说掇取,一行一功之术,非天下通道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凡学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於虚无,可谓达矣。唯夫体清,明反虚静,故能明天人之分,究纷始之际。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人之生也,精神为本,形体为末。故太上养神,治其情性;末世养形,恣其嗜欲。治性则神清,纵欲则身害。夫神清体和,本末相济,乃全身保神,不亏其真,凡修摄有方,禀受不一,故有君子小人之异。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治国者先治於仁义,然后法令以齐之。重法令,遗仁义,是遗首足而贵冠履也。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楝,任国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犹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根基犹道德也。夫根深基广而见毁拔者,未之有也,道高德盛而万姓不崇戴者,未之闻也。故事不本於道德者,不可以为经;言不合於先王者,不可以为道。夫事不师。古,不遵道,不可为国法。便说棳取一行一功之术,非天下通道也。恢怪谲诡之术,非天下之大道。

参考译文:

老子说:凡是学习治身、治国的方法的人,如果能够明确的了解和分别天地人的异同,通透的知道治乱之间的转化关系和背后的原因,然后平心静气不带偏见的反复演绎历史发展过程,观察其兴亡成败的成因和趋势,并最终能够找到它们的规律和演化过程,那就是可以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势和道理了。君王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行仁义之举以教化人心,而治理国家的细枝末节,才是依靠施行法律制度以规矩人行。人生于天地之间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修心养性以善生,这是务人生之本,至于佚形而纵欲,好逸而恶劳,则是人生最末等之事;能够将本末结合在一起,并且两方面都可以兼顾到,就是能够通达人的本性,宣畅人性、人情、人事了;能够做到先本后末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那些先末而后本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小人。法令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辅助人能够行仁义,如果只注重法制建设而忽略行仁义的积极意义,就好像只知道珍惜冠和履,那就可能忘掉了实际上冠的作用是保护头,履的作用是保护足的实际作用。行仁义之人,应该不断的广仁崇义,厚德积福,不增加道德仁义的厚度却希望天下人都可以受惠的想法,很容易因寡恩而致人民无所获利,不巩固道德仁义深厚的基础却希望凭借其建立高名隆誉的行为,很容易因寡义而致名声败坏,所以不巩固道德仁义的栋梁,就不能任重而致远,而任重最好的方法就是巩固栋梁,任国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厚德行。人主有了人民的支持,就好像城市有了地基的支持,就好像树木有了树根的支撑,树根深广则树木牢固,地基厚实则建筑安稳。所以建立规矩不是本着为了深厚道德的方法,不是本着用来使人民能够去恶向善的方向,不是本着使国家可以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设计,同时言论与先王治国之本的意图不一致的,不能够用来作为基本而经典的治国方针,无论投机取巧的办法多么有实用性,也只是一时之用,一切权宜之计,不能够作为天下人取法的常规常则。

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也,齐辑之乎辔衔,正度之乎胸膺,内得于中心,外合乎马志,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还曲,莫不如意,诚得其术也。今夫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身不可离车舆之安,手不可失驷马之心,故驷马不调,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圣人不能以为治。执道以御之,中才可尽,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万举而不失矣。

(默希子注)

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也。周穆王时御马。齐辑音集。之乎辔衔,正度之乎胸膺,内得於中心,外合乎马志,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还曲,莫不如意,诚得其术也。今夫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身不可离车舆之安,手不可失驷马之心。故驷马不调,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圣人不能以为治。执道以御之中才可尽;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万举而不失矣。有造父之善御,不忧车马之奔逸;有圣人之至治,不忧黔首之危亡。

参考译文:

老子认为:治理人臣的方法,就好像造父驾驭驷马的方法一样,仔细检查齐一每一匹马的辔衔,纠正适度的松紧调整好马的胸膺,自己调理好自己的气息,再协调好自己与驷马的关系,以使人的意志和马的发力动作做到一致,这样就能使得车马跑得直又跑得远,驭手还可以省心省力,进退回转,没有不称心如意的操作,这真是掌握了驾驭的根本方法了。现在君王掌握的权力,凭借的威势,就是人主的车舆了,大臣官员就是人主驾驭的驷马了,而人主必须与左右亲信协调一致,才能与众多大臣协商解决问题,同声共气治理好国家,因此,如果驷马不调整好状态,即使造父也不能以之行道,君臣上下不和,圣人也不能在内部不团结的情况下治理天下。所以掌握了驾驭的方法,即使一般的人都可以做得很好,明确了事物的具体责任,奸邪不敢越分,这样就可以做到静观天下的千变万化,事情来了自然有办法解决,近处安稳了远处也必能妥善处理,不需要具体的教化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得其所宜,真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了。

楼主:琴诗书画情易医

字数:3392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20-07-30 04:32:13

更新时间:2020-08-02 08:10:01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