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全网群嘲的“高考满分作文”,我想点个赞

全网群嘲的“高考满分作文”,我想点个赞

楼主:孙明展  时间:2020-08-11 15:47:16
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刷屏,总之我的朋友圈里非常热闹。

经过这么多天的讨论,这篇文章的优劣,已经被广大网友、老师、学者都扒过皮了。这的确不能算是一篇绝对意义的“好文章”,好的文章应该接地气,让普通人都看得懂,同时能够传达深刻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它当然不能算是好文章。

孙明展也持这种看法。

但是,我的看法有点不一样,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就备感亲切,甚至想点个“赞”。这是为何?我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

本文作者:胡屏

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资深媒体人,长期关注教育,“广州亲子乐”(公号)主理人。







1 我也曾很“厌恶”这种文风

这篇文章令人不适之处,已经很多人谈过,我全部同意:生僻字、外国哲学家、作家的名字过多,引经据典太多,生涩,形式或许大于内容。。。总之,大部分讨论这篇文章是因为看不懂,看得懂的人则觉得TA太“装”。

我也是反复看了几次,才理清楚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明明可以简单表述的事情,为什么表达要如此繁复?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人,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

时光回到1995年,我刚刚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我来自于一个三线城市,出身普通家庭,阅读量很少,中学时全部受到的是应试教育,中文系是我的第三志愿。

中大有一个文学社,我在文学社结识了人类学系的曾同学。刚接触的时候,我真的烦透了他——之前我不知道如何描述这种感觉,现在我知道了,就是有人天天在你面前说“满分作文”那套话,天天跟你讲福柯说了啥、海德格尔在某本著作中说了啥,尼采又说了啥。。。还有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话语体系。。。他的术语可比这篇千字作文多几十倍啊!

我当时的感觉,就像今天的网友,直接怼:你能不能好好说话,不引经据典你就不会说话吗?

其实,我内心是抓狂的,这些名字和术语,我一个都没听过。可以说,我的学术启蒙,是从曾同学那儿开始的(捂脸)。

这个人,后来成了中大南方文学社的社长,而我是秘书长还是副社长,我忘记了。你们懂我的“痛苦”吗?足足4年,我的亲密社团伙伴天天给我“灌”理论和术语。

这就是我觉得“亲切”的原因之一,这篇文章让我回到了青涩的学生时代。

当时在中大校园里,像曾同学这样“狂人”很多——

总是歪着头走路、若有所思的姚师兄,第一次发言就把我镇住了;

从中大南校园晚上徒步到白云山的物理系师兄,总是喜欢刻意往文章里塞术语,而我内心总在嘲笑他很装;

还有一个人类学系的郑“诗人”,有几句诗让我终生难忘,大概是这样的——“我有病,夜里蝙蝠倒挂,血液里流着颓废的菌”,完全颠覆了我对诗的想像。你想想,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的诗是什么?《我的母亲大堰河》、《天上的街市》。。。

不知道为什么,我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好朋友,宵夜时听他们高谈阔论,嘴里说着我没听过的哲学家的名字,翻译过来的艰涩的术语。

2 我的嘲讽其实是“自卑”

当我开始写论文了,当我也开始接触很多文学理论,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时,我开始渐渐反省。我对曾同学的嘲讽,或许是一种“自卑”。

那种远超出我认知水平的聊天,对我而言是折磨,我不知道原来同样是在中山大学,我的校友比我懂得多那么多,他的阅读量是数百倍于我。

毕业多年之后,曾同学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县城的一个工人图书馆关了,二哥建议父亲把图书馆里的书盘下来,估计有几千本书,堆满了家。他们几兄弟和身边的朋友,经常抢书看,当中还有汉译学术名著、未来丛书,这些启蒙一代知识分子的艰深的理论著作。

曾国华说起当年家里的小图书馆,这里是他学术的起点。

在大一之前,他已经看完了我至今没有看完的社科人文类理论书。

他长期阅读这类书籍,他的理论水平已经和教授直接对话,他对我们这种“小白”说话时,满嘴都是理论,就可以理解了。

前两天,我把这篇作文发给北京的曾同学,他后来继续在学术界深耕,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读了博士,现在在中国社科院工作。

我说,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特别像当年的你。他说,“是的,我也觉得”。

我问,“那,你有什么看法呢?”

3 “我希望他的运气好一些”

(以下是曾同学的回应)

的确,我一看那个文章,就觉得他的状态和我那时候有点像。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能写成这样,的确显示了很好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多数生僻词语、学术专门用语用得是准确的,整个文章也的确围绕着主题分层次一步步推进,明显没有采用很多考生会采用那种套路(点缀式引用名人名言,文章篇章的结构化套路等),可圈可点。

但是,这篇文章的缺点也很明显,其实不是意不胜辞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完全不支持这样的阅读和思考,所以他的文章呈现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野蛮生长”气息,即读了很多书,但是对这些书和知识缺乏系统性、层次性(或者说谱系性)的把握。

例如,文章中经常引用某个作者名字,并将这个作者和某个观点对应起来,比如海德格尔的xx、卡尔维诺式的xx等等,实际上,这些作者对同一个主题的表达,观点可能也非常复杂,如何在引用中准确地考虑到原作者和自己文章的情境匹配,是一件很需要功底的事情。

之所以会出现文章这种状况,除了太年轻之外,主要是由于没有人指导、没有良好的深度阅读讨论氛围和写作讨论氛围所致。

当然,我说的“野蛮生长”并不是贬义,我希望强调的是一种充满朝气的蓬勃生长之意,虽然这意味着没有太多的好的指导。

但是相比起死气沉沉的高考“八股”,我觉得这种写作要更加有潜力一些。如果有好的指导,这样的学生很快会在知识积累、思考、写作上成长起来。

我在国外接触过一些写作上比较突出的本科生,在这些层面明显要好很多,我跟其中一些交流过,感觉成长氛围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现实的情况很可能是,在大学里他也得不到好的指导,需要自己慢慢去突围。我就是一个例子,走了很多的弯路,到了硕士阶段情况才有好转。

自己生长,这个过程往往会很长,在这个过程里面,自负、失望、幻灭等情绪和感觉可能会影响他,很容易让人放弃,从而被人冠之以“我早说了这样不行”的评价。

生长过程中,需要兼具深度和广度的阅读,不断反思,不断将书本知识和自我生活阅历比照,这些都是大概率要经历的过程。

只有很幸运的人可以通过长期的自我努力,又或者遇到好的老师指导,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和视野的谱系性,从而变得具有创造力。

但愿,这位同学运气要比我好一些,也希望他能够保持、不轻易放弃。

能够保持的话,不做学术,这样的阅读和思考经历,也可能对他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优秀人物,并不简单是做事情很老到出色(所谓”情商高“),而是自己有很深的思考以及有将思考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 我给孩子的一点忠告

我记得多年前,曾同学对我说,当他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时,更加有一种难以接受的感觉。

他早就明白了,简单搬弄理论和术语,其实无助于观点的准确、充分表达。

他感慨,如果有人早一点告诉他,该多好。但是,成长就是这样,只能等你有了一定的阅历,回头再思考,才能品出当年的稚气。当然,他最终还是走上了学术之路。

当我们以几十年的经验,去嘲笑这位高三考生时,是否也有一些“求全责备”?

在标题里,我说,我要这篇作文,为这个孩子点个赞,无论是不是满分。

因为我知道,阅读不易,成长不易。

他是一个阅读面广,有思想有情怀的高三学生,正如我的朋友。他早早就渴望去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只是还处于比较稚嫩的阶段。

如果他现在在我的面前,我希望对他说几句话:

第一,我赞赏你的视野开阔;也羡慕你的阅读量;

第二,不要理会他人的嘲笑,他人不懂,不是评价标准。毕竟古典音乐、高等数学,多数人都不懂;你看的都是顶级学者的理论著作、纯文学作品,不懂是正常的;

第三,但是,写文章的方法要注意:

1)文章的观点要更加明确,结构要更加清晰,引用大师观点时力求准确,而不是求多;

2)写文章要明确读者是谁。现在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学院派,这种风格在学术圈子里讨论没问题,反而更有效率;但如果是面对大众的文章,应该更接地气。毕竟,并非所有改卷老师,都看过这些著作;如果遇到一个没看过的,就惨了;

3)其实整篇文章还是围绕《树上的男爵》展开的,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细节描述,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文字的趣味性,超现实的想像,也是卡尔维诺小说最迷人之处。文章有骨有肉才更精彩;

4)炫技适可而止,用简单的语言讲深刻的话。

最后,给大家推荐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当代最伟大的诗人米沃什(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礼物》——

多么快乐的一天。

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的上面。

尘世中没有什么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去妒忌。

无论我遭受了怎样的不幸,

我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窘迫

我的身体里没有疼痛。

直起腰,我看见蓝色的海和白帆。

当然,也推荐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可以去阅读文章中反复提到的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卡尔维诺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超现实想像力,他的哲学思考深度,都把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这几天在微信读书的飙升榜上,可能因为这篇作文的原因,该书已经飙升到了前三名。

这本书特别具有想像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柯希莫,成长在一个老派贵族家庭。成长过程中,柯希莫逐渐形成了叛逆的性格,有一次,他因为拒食蜗牛被父亲怒斥,爬上了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

他爬上树后,看见了不同的世界,与自然界的生物建立了一种迥异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他开始融入翁布罗萨的森林,并从中汲取力量,开拓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理想国。

他将狩猎得来的动物皮毛做成衣服,在树上搭建舒适的房屋、引流泉水来解决自己的饮用水问题,与动物协商获取食物……

这位考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就与这些伟大、有趣的灵魂相知相识,是多么重要的经历。

现在的重点大学的“强基计划”,哲学性、中文系,需要的不就是这一类有潜力的学生吗?他们只要在大学时,能得到适当、负责任的指导,就很有可能成为学术人才。

即使有暇疵,这篇作文也值得更宽容的掌声。

《树上的男爵》,是对人的生存自由状态的可能性,进行大胆想像。让我们也多给这位大一新生一点自由的空间吧。真实、深刻且接地气、有创造力的表达,需要一生去探索,他才刚刚开始。


楼主:孙明展

字数:406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8-07 18:20:33

更新时间:2020-08-11 15:47:16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