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世上首座长城”究竟始建在哪里

“世上首座长城”究竟始建在哪里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8-19 08:05:23


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既是中国古文明的结晶,又是长期影响我国价值取向的砥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那么长城又是何时由何人始建于何地呢?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哙炙人口,让人们都以为是秦始皇封植了这一伟功,其实在他兴修秦长城155年之前,我国就已有了筑长城的创举。
《史记•赵世家》载:献侯“十(-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今正定新城铺至平乐一带)”;敬侯二(-385)年 “败齐于灵丘”;成侯“五年魏败我怀。六(-369)年中山筑长城。伐魏败龙泽(魏、齐两世家称浊泽即今鸡泽)围惠王。七年侵齐至长城”;肃侯十七(-333)年 “围魏黄(今河南内黄)不克筑长城”;惠文“十四(-285)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廿八(-271)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罢城北九门大城”。
《史记•魏世家》载:文侯十七(-408)年:“伐中山,由太子击守之”;惠王十四(-356)年“与赵会称(今藁城)”。十九(-351)年“筑长城,塞固阳(今河南南乐一带)”廿八(-342)年“中山君相魏”;昭王九(-287)年“秦拔我新垣(今新乐,亦曾名首垣、先俞、鲜虞、有虞、新市等)、曲阳之城。”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姜齐悼公元(-488)年“迁晏孺子于骀(应为有虞国时舜帝封给后稷的“邰”,即今新乐之邯邰镇—见笔者《发祥地》一文。战国属齐)”;田齐威王元(-377)年“三晋乘齐丧伐我灵丘”。六年“晋伐我至博陵(依《太平寰宇记》说,博陵即新乐)”。九(-368)年“赵伐我,取甄(今属无极)。”在这之后,威王才整顿吏治,振作力量“起兵西击赵、卫。……赵人归我长城。”
由此可知:最早应是-369年由中山国的狄族胡人率先发明创建了历史上的第一座长城。之前虽有楚国的“方城”和齐国的“防”可用来做长城,且《竹书纪年》也将齐“防”记做“长城”,可《竹书》曾被人考证是伪书,难做信史。真正被最早正式命名为“长城”的只有这座“中山长城”。后来几易其主,由赵人手上转归齐国又称“齐长城”。至于该长城建于何处,就要依中山国当时的地理区位及其防御对象来分析了。
依据赵、魏、齐三《世家》言综合分析,其时沿新乐的木刀沟以南为赵国;沿灵丘--定州--新乐邯邰--藁城前西关--新河--临西以东为齐国;魏国则在鸡泽、冠陶以南。而新乐中、西部至灵寿、行唐一带才是中山国。(见《长城图一》)
-369年前后,中山国的防御对象主要是赵国。其时赵又是侵齐、又是伐魏,小小中山更是嘴边一碟小菜儿。
中山国于-406年被乐毅的祖父乐羊子帅魏军打败后,成为魏国的一块“飞地”,由魏太子击在此殖民统治廿余年。(虽文候死、太子返国袭位为武候时已准其复国,但其仍是以魏为其宗主国的。且自-406年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一直有魏人乐羊家族在新乐北部之乐里居住至-296年“齐佐赵灭中山”后,乐里被齐军占领,乐毅才逃离此地,至-287年秦拔新垣、曲阳时,仍是被魏人称其为自己属地的)。-369年武候死后,赵国趁机“围惠王”欺负魏国,前一年还在为保护中山败赵于怀(今石家庄南一带。冀中赵国之怀非豫北武陟的郑国之怀—见笔者《谈村》一文)的魏人此时自顾不暇,引起中山恐慌。中山人(为求自保)便在与赵、齐交界的三边地带,也就是今新乐城西至东庄一线,正扼当时赵国九门至中山新市的通衢大道上筑起了防御长城。(其时赵国通中山应主要有两条路,一是赵门至行唐;一是九门至曲阳。至-296年赵“起灵寿”后,才“代道大通”。而今石家庄至保定的107国道当时因处于秦“车同轨”之前,分属晋、齐两国应是未通的。从“赵伐齐至长城”和“赵归齐长城”等说来看,该长城应是在离齐国较近,后归齐国占有的“九曲路”上。九曲路亦可能是魏人为便于控制中山才在原大禹所修古“午道”基础上修筑的唯一一条“晋国道”。道路建设应是随着车辆的运用而发展的,周之前尚无多少用车记录,春秋时才将战车乘数作为国力指标,但至战国末国与国间道路尚未接轨,而赵、魏、中山因同为晋当不在其列。民谣云;“伏羲城到岸城,三孔铁桥藏水中”。足见当时的九曲路等级还是较高的。秦统一后由于“车同轨”打通了井陉至秦皇岛的古驿道,九曲路才逐渐被边缘化了。见长城图二)
当然,中山筑长城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魏筑新垣启迪下,将城防扩大为路防、边防。当时之长城,应与后来防御火炮、飞箭的明长城有所不同,当为单纯用于阻挡人力、畜力战车的非闭合性土垣。(中山长城的发明创建,除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外也应与当时该地区的社会发展不无关联,因在此之前,新市当是有“市集”而无“城池”的,至魏占领此地后,才在新市周围圈起了矮墙而更名“新垣”,受此启示,从不屑于筑都城而独具开放性、大防御战略思维民族特性的中山人为滞消赵军战车的机动性,在新垣南面筑起一道非闭合性长垣,而名之长城。今南城西至马头铺间仍残留着一条高出地表半米左右的土道,固然,因其战备功能有限后来亦可能被当作第三道防水堤备用,但它却有着与河道截然不同的走向,且该段水势是向南冲刷,南面河堤至今还在逐年加固而北面的三道河堤却备而无用,已几近消矢殆尽。这最外边的一道土坎应就是当初中山长城的遗存。有人说中山长城是筑在平山至阜平的西缘,笔者认为是不可能的。一是其时赵已迁都邯郸17年,其政治、军事中心也早移此,其主战部队、主攻方向亦在东线;二是时处武灵王“胡服改革”60年前,赵国尚无“骑射之备”,仅善车战,而西线山区是不适战车运动的。舍东线的重点防御目标而去西线进行徒劳无益的防御建设,当为中山人所不取。至于阜平、平山西缘之长城极可能是李牧抗秦时所筑。也有可能是东晋时—即公元390年前后,以定州、新乐为活动中心的后燕慕容氏防御大同一带的北魏拓拔氏所筑。或反之由北魏所筑。396年北魏避开该防线绕到新乐东南包抄,戮灭后燕军斩首九千级才有了《魏书》“北魏皇始元年,魏王硅进军新市,慕容贺麟退阻派水”之记载。).
中山长城在其竣工未竣工之际,就被伐齐的赵军发现,引起了赵人的垂涎。后来就被“侵齐夺甄”的赵国大军一并拿了过去。也有可能(虽无记载但极有可能)此时长城已被驻扎甄地的齐军占据(并将其向北延筑至今内营),所以才有了其后的“赵人归我长城”之说(赵国归齐长城,连同新乐南部及藁城、正定北部一并沦陷于齐也符合了再后来武灵王十七年“出九门如野台,以观齐、中山之境”及“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等记载。因其时齐国虽占据了新乐东部、南部,但其以西及以北地区仍为中山国。故武灵王由九门至野台--即伏羲台应是踩过了齐与中山两国地皮,所谓“观境”,并非只是遥望边界,应是深入其境,实地考察调研,详细观摩了中山胡人的服饰习俗,才为其发动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拿到了第一手借鉴材料。不是说其还曾“诈为使者入秦”亲自窥探过秦国地形和秦王真容吗?依此为政风格是绝不会为了解敌情而在新河建造“野台”的。“齐长城”在新乐还有《楚世家》所载射雁者对齐境之概括:“朝射东莒,夕发沛(浿)丘,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泰山之北举矣,西结境于赵而北达于燕”可为佐证。其时—即-281年—因灵寿已在赵人手中,齐境难达平山,而又绝非仅辖山东的博兴以东。沛丘即《竹书纪年》中说的“穹鱼之邱”—也就是今新乐磁河岸边之褚邱,由此“齐长城”也只能是在新乐。)
魏惠王于-356年,在藁城与赵国盟会之后,顺便也对其属国中山及长城进行了考察调研。并于-351年,征调当初设计建造长城的中山人,在河南的南乐一带修筑了魏长城。之后魏国钦佩中山人的聪明才智,-342年还曾聘请中山国君主担任过其“总理”—即“中山君相魏”。
-333年赵国围攻魏国黄城失败后,害怕魏人报复,也效仿中山国,在今临漳一带修筑了赵长城。40余年后,又出现了“代长城”、“燕长城”。(代燕长城才改土为石防马兵)
秦并六国后,将狄人一律赶至塞北。为防御其再度南侵,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214年整合众家长城之优疵,在代、燕长城基础上,大规模兴建了秦长城(砖城)。又经汉、明逐代重修才成就了如今全球游人趋之若鹜的一大奇观。
鉴此,我们应尽快复原中山古长城(或起码将遗址开发出来申报遗产、保护利用),使之不仅再现“长城之祖”的初始风范,更能成为我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仅据《史记》整理出此文,不知其他文献有无更早记载,期待有人拿出更新的发现,还历史以真实,还后人以明白,还新乐以自豪。)
补:有关中山长城遗址何在,河北师大的何艳杰等人所撰《鲜虞中山国史(科学出版社2011年)》罗列了四种说法:一是建国初曾任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的山东寿光历史名家张维华撰《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说“以意度之,当在今新乐县境。盖中山之都在今灵寿,赵侵中山内地无论自邯郸而北、或自晋阳出井陉而东,新乐均当其冲,因疑中山长城筑于此。”;二是鲁迅先生的“三味”塾师—寿鹏飞撰《历代长城考(1941年自刊:得夫庐存稿之二)》认为中山长城,盖北起秦山南山,经长城岭纵贯横山。并太行而南下。凡倒马、井陉、娘子、固关皆属之。郑绍宗《略谈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疆域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92-2)》附之;三是段连勤推测:中山长城有很大可能修筑在中山国的南部边境古槐水北岸,即与赵国接壤的房子、扶柳一线,以防赵国对他领土的入侵。夏自正主编的《河北通史.先秦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承之;四是李文龙《保定境内战国中山长城调查记》说:“中山长城分布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总长89公里。”本书—指《鲜虞中山国史》以第四种观点可信,并认为还应包括石家庄西部的250公里,总长达339公里。这和第二种观点是基本相似的。只是史痴以为第二、四种说法最不靠谱。社会公认中山疆域“方500里”,他有必要修近700里长城吗?他有能力修700里长城吗?难道说中山国仅有着长33万9千米却宽不足3百5十米的一条狭窄线型国土吗?倒是第三种观点还符合一点儿推理原则。只是前368年的狄赵边界不是前305年的狄赵边界,不在古槐水一线。即便中山筑长城60年后,中山人占据了封龙、石邑、称、东垣等据点,赵武灵王承认的狄赵边界—“与齐、中山同之”的“河、薄洛之水”也不是古槐水。当时的“河”是今藁城与无极之间的滹沱河,当时的“薄洛水”是今藁城、正定与新乐之间的磁河墓道沟,当时的“扶柳”是今行唐的东、西伏流,当时的“房子”是今平山东王坡。所以,山东的历史大家张维华所提出的第一种观点才是唯一最确切的论断。只是张老先生说的“中山之都”不过是中山弃长城、迁灵寿之后的新都,而其-369年筑长城时的“初都”不在灵寿而在新乐;并且赵攻中山即无需“自邯郸而北”、亦无须“自晋阳出井陉”。从-411年赵献侯“城平邑”到-271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罢城北九门大城”可知:藁城、正定一直为赵国所有。所以,赵攻中山始都--今新乐马头铺,只需由“平邑”—今正定平乐北上4000米、突破磁河墓道沟防线即可。鉴此,中山所筑的中国第一座长城也只能是筑在当初大禹为保卫初生的“第一代中国”所筑的唐虞帝都南面、兹水—玄水—薄洛水北岸的堤坝遗址上。这才使得楚国射雁者把她与大禹所修的“古午道”一同视作了齐赵界标。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8-19 08:05:23
老朽笨蛋!至今也学不会贴图。石家庄有愿意帮忙的高人吗?在下于省戒毒所宿舍奉茶以待。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8-19 08:05:23
@苜蓿02 2020-06-30 09:24:31
中国最早的长城,究竟是楚长城还是齐长城? 中山长城,要是复国后建的,应该不会是最早。
-----------------------------
有记载的“长城”一名最早出现在《史记》上。《左传》上的“楚方城"仅仅是说的在齐桓公侵楚时的“阵前谈判”中,楚使自诩的“方城以为城”。无论是从形态还是从功能上看,闭合性城防工事与非闭合性路防、边防工事都是有区别的。而中山所筑“长城”则是具有发明性、并引发齐赵魏三国共识的轰动事件。所以连千里之外的楚射雁者在教训楚王时,也才把原来中山修筑的“长城”与大禹修的古“午道”两大驰名文物一并当做了齐赵界标。迟早无关紧要,关键是看其“标志性”!您说哩?

楼主:鲜虞郭峰

字数:468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6-20 06:24:12

更新时间:2020-08-19 08:05:23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