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求出版:唐诗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长安古意》

求出版:唐诗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长安古意》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以故事,叙述唐代那个最璀璨时代的名人、趣事
全书写了唐代仅60位诗(名)人,共计18万字,已完稿,求出版。
————————
目录

唐太宗:得之兰亭,失之兰亭
王勃:滕王高阁后,人间无少年
杨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卢照邻:长安古意,写尽大唐
骆宾王:出名要趁早,半生都潦倒
王绩:神仙童子,斗酒学士
李义府:人猫宰相,咏乌求官
李贤:黄台之瓜,瓜熟子离
杜审言:杜甫祖父,狂到没边
苏味道:模棱宰相,苏轼先祖
宋之问:北门学士,寺遇高人
刘希夷:因花而名,因诗而亡
贺知章:大唐锦鲤,一生高光
陈子昂:营销先驱,慷慨任侠
张若虚:孤篇横绝,压倒全唐
张九龄:唐室无双士,岭南第一人
苏颋:父子两宰相,燕许大手笔
张旭:颠酒草狂,笔下见真章
王之涣:七绝圣手,大唐神探
孟浩然:一诗断仕途,一饭断性命
王湾:一诗两版本,大唐诗界标志
晁衡:生于扶桑,长于大唐
祖咏:终南余雪,渔樵自终
王维:大唐诗佛,宠弟狂魔
崔颢: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李白:诗仙的3段精彩人生
杜甫:诗圣也酗酒
韩干:以梦为马,以马为梦
张继:夜半钟声,江枫渔火
元载:莫欺少年穷,贵后欺负人
萧颖士:南梁皇室,恃才傲物假名士
李泌:开挂的人生,你想象不到
戴叔伦:硬核书生,怒怼大唐废青
张志和:渔隐始祖,开启宋词先河
韦应物:问题少年,魔童原型
戎昱:因姓遭误解,曾被迫改名
刘叉:大唐废青,从游侠到诗侠
李端:现场打脸某才子,宴上抱得美人归
李益:传奇才子,倚马可待
韩翃:清明寒食,章台有柳
孟郊:春风得意时,看尽长安花
贾岛:一生爱碰瓷,敢与皇帝争诗稿
顾况:乐府先声,红叶传情
王建:宫词圣手,诗中有画
韩愈:谏毁佛骨,智驱巨鳄
白居易:长安居,因诗而易
刘禹锡:前度刘郎,桃花新贵
崔护:人面桃花,专坑舅舅
牛僧孺:牛党领袖,讽刘禹锡
张祜:得似张公子,诗轻万户侯
李贺:诗风鬼气,形似魑魅
杜牧:十年扬州梦,杏花酒中情
温庭筠:花间派始祖,婉约派源头
卢储:第一仙人许状头
皮日休:因茶而生,因诗而死
郑谷:芳林大哲,一字之师
崔郊:侯门似海,萧郎路人
朱庆馀:自比新妇,探问功名
黄巢:菊香落长安,满城黄金甲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唐太宗:得之兰亭,失之兰亭
姓名:李世民
时间:598-649年
籍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
荣誉:皇帝
别称:唐太宗、天可汗
名字来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能济世安民
爱好:文学与书法
代表作:《赐萧瑀》
名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社会履历:
四岁,因相面书生谶言,改名世民。
十五岁,娶长孙氏为妻。
十七岁,参军,营救隋炀帝。
十八岁,随父出征突厥。
十九岁,随父反隋,秦国公。
二十岁,担任尚书令,进封秦王。
二十八岁,发动玄武门之变,登登基为帝。
五十一岁,因服用长生药,暴毙。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宰弟禁老爹,登上皇位,开启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
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铁血武者、治世明君,却忘记了他文艺的一面。
他设立了文学馆,招募了虞世南、苏世长、陆德明、孔颖达、颜相时、李守素等当时的文学名士。
他自己也写诗,《全唐诗》中留诗近百篇,其中以写给赋萧瑀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最为知名。
他更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尤其崇拜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
他像是现在很多的狂热粉丝一样,为了表达自己对偶像的支持,唯一的方式就是,买买买!收收收!
他将王羲之所有书法作品都收进皇家内库,并请虞世南和褚遂良等书法家辨定真伪。
结果发现,自己居然还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幅。
那就是号称“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手稿。
这可真遗憾!
吃饭没有肉,院里没种竹,鲥鱼刺太多,海棠不太香……唉,太遗憾了。
经过多方打听之后,终于知道了这件绝世珍品的下落,原来到了一个在浙江湖州永欣寺出家的辩才和尚手里。
这辩才和尚也是一位风雅之人,平日里也能吟诗作赋挥毫泼墨。
他得到这件《兰亭序》,那可真是当成自己的命根子。
为了守护好《兰亭序》,他甚至还专门在自己的厢房梁上凿了一个洞,用来珍藏。
只在夜深人静之时,才取出欣赏一番。
他听说唐太宗请他进京献宝,便冲着宣旨的太监连连摇头,并写了一首诗让他带给皇帝。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赴太宗召》: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留空碧嶂间。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在白云间。”
意思是,要《兰亭序》没有,要命根子有一条。《兰亭序》已在丧乱中丢失,不知所踪。
唐太宗当然不信,接连召见了他三次,辩才和尚都一口咬定自己没有兰亭序。
对付这样的惫懒和尚,唐太宗知道,只能用同样惫懒的方法,于是,萧翼出场了。
这位萧翼也是位妙人,他出身南梁萧家,是梁元帝的曾孙,时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跟唐太宗关系不错,平日里就当是个好哥们儿处的。
唐太宗对他说:“朕梦寐以求右军兰亭帖,你若能用计从辩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赏。”
萧翼也不客气,说,我能把《兰亭序》给陛下弄过来,但是呢,陛下得让我以私人的身份去弄,而且,你还得给我几个王羲之的其他几幅真迹,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王羲之弄不回兰亭序。
唐太宗摆摆手,只要能把兰亭序弄过来,你想让朕给你擦屁股都行。
得到皇帝的允许,萧翼出发前往永欣寺。
他一身儒生打扮,走进永欣寺。
他沿着寺中长廊观看壁画,边看边点头,像是称赞,然后又摇头,像是不满意。
寺里的和尚看到了,感到奇怪,就上前问道:“施主从何而来,为何点头又摇头?”
萧翼说:“我是本地人,但长久流寓在外,今日返家,正好路遇永欣寺,见寺内壁画精美异常,便驻足观赏,看到得意处便点头,不不喜欢的笔触便摇头。”
和尚点了点头,便将这事禀告了辩才。
辩才知道这位是个雅人,便让小和尚将他邀请进厢房,亲自以茶待客,与其攀谈起来。
正所谓行家出手,便知有没有。
两人越聊越投机。
辩才问,施主可会下棋弹琴?
萧翼一副金城武的表情,答道,略懂,略懂。
于是,辩才邀请他进行手谈。
几局下来,辩才自愧弗如。
萧翼却很有分寸,在收官时,巧妙地卖了一个破绽,让辩才得了一个先手,赢了自己。
辩才虽然跳出红尘,但赢了这位“高手”还是很高兴的。
他又邀请萧翼抚琴作赋。
萧翼也不推辞,亲自抚了一曲《高山流水》,辨才听得如痴如醉。
不到一天,两人就成了知心好友。
晚上的饭局上,两人有开始对诗。
辩才和尚指着桌子上的素斋,说:“来来来,吃菜。”
萧翼夹了一口菜,让辩才和尚以“来”为韵脚,赋诗一首。
辩才想了想,赋道:“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从最后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辩才对萧翼的欣赏。
这两首诗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你精辟的谈吐和学识,又有谁能照亮我这死灰般的心呢?
萧翼抚掌称赞。
辩才高兴地招手,让小和尚给萧翼倒上素酒,然后又以“招”为韵脚,邀萧翼作诗一首。
萧翼端起酒杯,抿了抿,道:“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虽然偶然相逢,却承蒙你这样盛情的款待,共度美好的夜晚,你我虽天各一方,但很快就像老朋友一样,看来我们离的并不遥远,新酿的酒中的酒渣倒掉了又重新放上来,就像我的心一样躁动不安。多年来我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苦于随风漂泊,可有谁来联系我呢?
辩才听后,很感动,真诚地对他说,人生难得一知己,你若不嫌弃,就先在寺中住下来,你我再盘桓几日。
萧翼自然满心欢喜起身,大礼相谢。
从此,萧翼就在寺院里住了下来,每日与辩才和尚吟诗作赋,=过得好不快活。
二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有一天,二人偶然谈起书法。
萧翼说:“书法方面,我最欣赏的是王羲之的楷书,也曾为之倾家荡产,买得几幅真品,愿与大师共乐。也请大师为在下一鉴真伪。”
辩才一听,正中下怀,说道:“愿请施主让老衲开开眼界,一饱眼福。”
萧毅便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那几幅从皇帝的内库里带来的王羲之的杂帖。”
辩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下,说道:“施主,这几幅墨宝,倒是王羲之的真迹,只可惜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萧翼问道:“莫非大师还有更好的不成?”
辩才和尚压低声音说道:“贫僧确实有一幅‘书圣’最为珍贵的墨宝。”
萧翼忙问:“是什么?”
辩才说:“施主,实不相瞒,是《兰亭序》。”
萧翼听后,哈哈大笑着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大师可别骗在下了,我早就听人说过,此帖早已毁于战火之中,大师手中的也许是摹本吧。”
辩才并不介意,只是说:“今日时辰不早,咱们用过斋饭后再说此事吧。”
萧翼装作一副并不在意的样子,好像是笃定辩才手里的就是临摹本。
他也不追问,随辩才一同去用斋饭。
晚饭后,辩才请萧翼到自己的厢房中叙话。
辩才左右判定无人后,便搬来梯子,爬上梁去,从上面的暗洞中取出个红绸包裹,然后,将它端端正正的放到桌子上。
他又用清水,将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这才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袱,取出那幅价值连城的《兰亭序》,递给萧翼观看。
萧翼接过来,看了许久,故意说此帖是假的,真迹早已毁于战火之中。
辩才就和他争辩,并将自己如何得到《兰亭序》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这《兰亭序》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与友人在会稽山集会时的酒后即兴之作,共二十八行,总计三百二十四字,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本人对这件作品是相当满意。
他死后,便把其当作传家宝传给后世子孙,一直传到了第七代。
这位第七代孙看破红尘,到永欣寺出了家,法名智永,便是辩才的师父。
智永圆寂之前,又将《兰亭序》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
听辩才讲得有鼻子有眼的,萧翼这才信以为真。
几天后,辩才有事外出。
萧翼便偷偷来到辩才的书房,偷走了《兰亭序》,然后跑进当衙门,从怀中掏出圣旨,宣旨让县令派人护送自己返回长安。
唐太宗拿到了朝思夜想的王羲之真迹后,非常高兴,兑现先前的承诺,加封萧翼为员外郎,升为五品,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个,玛瑙碗一个,并装满珍珠。
除此之外,还赐他良马两匹,大宅院田庄各一处。
而对于辩才这老和尚嘛,唐太宗并没有因为他欺瞒自己而处罚他,甚至还赏赐了他帛三千缎,谷三千石。
在辩才看来,这不是“赏赐”而是侮辱,又惊又气,没到半年就死了。
而那幅《兰亭序》也被唐太宗下旨随葬墓中,从此不复存世。
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王勃

时间:650-676年

籍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爱好:学医

家庭关系:爷爷王通,隋朝教育家、思想家

荣誉:初唐偶像组合J4成员、国家划船失败运动员

专辑:《王子安集》

代表作:《滕王阁序》

名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社会履历:

六岁作诗。

九岁撰写《指瑕》十卷。

十岁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跟随曹元学医。

十六岁中举,授职朝散郎。

十七岁C位出道,加入“四杰”组合。

十八岁著《斗鸡赋》,被贬。

二十七岁著传世经典《滕王阁序》,卒。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自幼聪明好学。

他六岁时,便能作文作赋。

他九岁时,便著有《指瑕》十卷,指出汉学大师颜师古所著《汉书》中的错误。

他十岁时,便饱览六经。

十三岁时,他跟随父亲去了洛阳。

东都洛阳的繁华,一点儿不输长安。

每天,他都要到街上乱逛,看到什么新鲜事物,便跟人打听,非要弄个明白。

这一天,他在西街口看到一群人正围着一位白发老者。

这种老者,在唐代是非常多见的。

很多不出世的人物,都是以这种装束出现的。

比如说精于相术的袁天罡、有活神仙之称的孙思邈,以及传奇中描述的有御风而行的各种老神仙等。

年轻好奇的王勃立刻拨开人群走了进去,这才发现,原来这位老者在街心支了个虎撑,正在给把脉。

老者在给人看病的时候,闭着眼睛,并没有去看病人的神色,却将病情病症说得很准。

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老神仙?

王勃向围观的人群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位老者叫做曹元,当时著名的神医,据说一直隐居终南山中,采药为生,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了洛阳城,在街心随便支了个摊子,替人看病。

短短几天,凭借着精湛的医术,治好了很多人。

曹元在街口替人瞧了一天的病人,王勃居然也在一旁认认真真地看了一整天。

天渐渐地黑了。

看病的人都走了,曹元才注意到还有一个小孩子在旁边。

他笑了笑,和蔼地对王勃说:“小朋友,你要看病吗,还是家里有人要看病?”

当时,王勃的目前因为游历慈恩寺时,偶感风寒,有些咳嗽,伴着畏寒、发热、气促等症状。

家里也请了几位大夫,用了苇茎汤、白虎汤等药方,全然不见效。

王勃将母亲的症状向曹元描述了一番。

曹元听后,微微思考了一下,便道:“取鱼腥草、鲜芦根,煎水服用,三天自有见效。”

王勃拜谢。

回去之后,王勃吩咐家人,按照曹元的药方煎药。

服用后,病势果然好转。

王勃立刻前往西街,向曹元当面拜谢。

他冲着曹元深深一躬,道:“先生高义,小子万般言辞,不足以拜谢。”

曹元略略摆了摆手。

王勃又道:“人子不可不知医,知医者,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曹元道:“好一个王子安,果然非同一般。你小小年纪,诗书意境却高于很多人,老夫极为欣赏。”

原来,曹元也爱好文学,他听说过王勃的才名,也曾经看过王勃的诗文。

“自古以来,文学与医学是一脉相通,先生若不嫌弃,小子愿拜先生为师。”王勃说着,就起身下拜。

“不敢,不敢。”曹元连忙将王勃扶起。

王勃一再坚持。

曹元见王勃年轻好学,聪明勤奋,态度诚恳,心中有意收他为徒,但又有些但又,便拍了拍王勃的脑袋,说:“子安,学医可是要吃很多苦的,这不是你这样的小孩子能做的事,赶紧回家吧。”

说完,曹元便收起虎撑,背上药箱离开了。

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曹元并没有将王勃的话放在心上。

没想到,到了第二天,他看见王勃一早就等待自己昨天看诊的地方了。

这次,王勃又是一天没回家,认真地看着他给人治病。

同时,他还问了一些药理和病症方面的问题。

他还勤快地帮着跑前跑后。

就这样,过去了半个月,王勃每天一大早上都在街边早早地等着曹元的到来,同时帮他忙活各种跑腿卖茶买饭送药的杂事。

他学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

看到王勃如此认真,曹元觉得这孩子真是想学医。

而且,他也觉得,自己是该收一个这样好学的徒弟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了。

终于有一天,曹元在替人瞧完病之后,让王勃带着他去见他的父亲。

王勃的父亲王福,时任太常博士,生有五子,分别是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劼、王劝。

王勃是三子。

按照平常人家的传统,王勃应该是最易被忽视的那个。

但是,王勃却凭着聪明才智,成为最为受宠的那个。

有一天,王福问几个儿子:“你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力’字,知道为什么吗?”

老大王勔说:“是为了统一好看。”

王福畴摇了摇头,面带不悦。

其他几个弟兄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这时,王勃站出来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您是要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有同情心,想着那些劳力的民众,不要以君子自居吧?”

听到这个答案,王福畴不由得点头击掌,开怀大笑。

他对于这个聪慧的儿子,不偏爱都不行。

高宗麟得元年(664)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

小小年纪的王勃便上书刘右相,反对讨伐高丽。

“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氓;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王勃的上书,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刘祥道看后,十分惊讶,赞王勃为“神童”,并上书表举荐。

后来,哥哥王勔、王勮,都考中了进士,做了官。

王勃与王勔、王勮被王福的朋友杜易称为王氏“三株树”。

王助、王颉长大大,也都有文名,“三株树”又变成了“五株树”。

当然,这都是后话。

当曹元去拜见王福的时候,王福先是有疑虑。

但是,在王勃的恳求下,他最终还是答应了王勃跟着曹元出去见见世面的要求。

经过王福的同意后,曹元便决定收下这个徒弟,带他进终南山学艺去了。

真正学医之后,王勃才知道这一行的辛苦。

他跟着曹元到了终南山,每天都要跟着他上山采药。

哪里的山高,就往哪里去。

哪里的林深,就去哪里。

有时候,走的远了,当天不能回去,就呆在山林树上或者山洞里过夜。

山林里经常有野兽出没,很是危险。

而且上山采药还不能按时吃饭。

有时为了果腹,两人只能在山里吃那些野果,或者直接打些野味来吃。

然而,从小生活优渥的王勃,并没有被这种艰苦的条件吓到。

他学医的热情战胜了一切。

每天行走在山林野地,风里来雨里去,乐此不疲。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王勃除了专研文学之外,还潜心攻读医学,撰写了《医语撰要》,并为世人难以读懂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作了注释,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后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写有“事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数”,记下了这一史实。

遗憾的是,王勃后去交趾探父,渡南海溺水受惊而死,使《医语撰要》未能像《王子安集》流传下来,否则,他在医药研究方面必有建树。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雄劲的三秦之地,拱卫着雄伟的长安城,透过那重重风云烟雾,遥望着蜀中五个渡口。

历经沧桑的我们,在宦海中起起伏伏,浩渺不定,此时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

人生于世上,还好有你这个知己,今日暂且别离,纵使他日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心相系,情常在,今生今世,来生来世,永生永世,我们永远是兄弟,兄弟,别哭泣。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堪称唐朝版的《友谊之光》。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这样一个场面:

长安城外,一群别离的人群,王勃举着酒杯,周围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潇洒地唱着这首刚刚出炉的诗,一遍又一遍的。

酒杯空了,再次斟满。

嗓子哑了,告别的歌曲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唱。

——为别离,为相聚,为美好的往昔。

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王勃科考及第的第二年。

他被授予朝散郎,是朝廷中年纪最轻的官员。

他与一位姓杜的县尉交好。

历史中没有关于这位姓杜的少府的详细资料。两人同桌而食,同榻而眠。

后来,杜少府收到朝廷调令,要去遥远的蜀州任职了。

王勃不舍,和平日里交好的朋友们前去送别。

时值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繁花似锦。

王勃在城外十里长亭,摆下宴席。

古时,交通不便,长安与书中间隔着千里。

不仅路途遥远,中间道路非常崎岖。此时一别,不知何时再能相间。

而杜少府一想到即将远离长安城的朋友和亲人,也非常难受,眼角隐隐出现了泪光。

酒宴上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很是低沉。

为了不让气氛过于悲伤,王勃站了起来,端着酒杯,故作潇洒地说道:“各位兄弟,杜兄此次前往蜀州任职,正是施展抱负的好时机。今日,我们不要多愁善感,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大家一起为杜兄他日的万里前程干杯。日后飞黄腾达之日,也好让杜兄照拂一二。”

说着,先干为敬。

大家连连称是。

见大家如此热情,杜少甫连连道谢,跟着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酒席上的气氛跟着活跃起来。

一位友人笑着说,“子安,你的诗名遍传长安。今日这样的场合,你为何不写首诗赠与杜少甫呢?正好,帝都的几位佳人都在,正好谱了曲子,吟唱一番。”

众人纷纷称是。

王勃笑着说,“送给杜兄的诗,我早已打好腹稿。既然诸位现在问到了,那我就献丑了,麻烦这位佳人帮忙研磨。

长安城里最红的那位歌姬命奴婢将宣纸铺展开,亲自研磨伺候。

王勃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提起狼毫笔,左手挽着衣袖,先是蘸了蘸墨,便开始写了起来。

先完成的,便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

这两句,是一副工整漂亮的对仗,让人眼前一亮。

短短十个字,气势逼人:长安城宏伟的城墙,在三秦平原的拱卫下,巍峨壮观。于城楼上遥望,仿佛可以看见险峻的巴山蜀水。虽然烟雾浩渺,犹如别离的心情。

特别是一个“望”字,拉近了长安与蜀中的距离,提升了诗的意境,也为后面的“天涯若比邻”埋下了伏笔。

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王勃又写道:“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四句刚写罢,在场的有人便忍不住大声叫好。

这四句立意高远,意气风发,将天下所有离别时的伤感都一洗而空了。

身在官场,如在海上。万里飘蓬,背井离乡,本是平常之事。

宽慰中,带着不舍的深情,有伤感,却不悲凉,充满着兄弟之间的关怀。

但笔锋一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却让全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知人容易知心难,人生难得有知己。只要能心意相通,心灵共鸣,那么天涯海角仍似相聚一方。乐观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就在众人沉浸在这广阔的诗境中不可自拔的时候,王勃又写出了全诗的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着王勃的这首诗,大家都爽朗的笑了起来。

而身旁伺候的歌姬也早就被这诗境感染。

很快谱好了曲子,在筝和琵琶的伴奏下,吟唱起来。

歌声中,杜少府踏上征程,不再伤感,充满着他日再相逢的期待。

后来,王勃的这首诗被公认为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作之一。

杜少府到了蜀州,有了很大的作为,但留在长安的王勃,官场却渐渐黯淡。

他先是投效在沛王李贤手下,担任修撰之职。

王勃以玩笑的口吻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助兴。

但是,这篇檄文却传到了唐高宗李治手里。

李治看后大怒,认为王勃故意挑逗二王,便命人将他逐出了沛王府。

失势后的王勃,到虢州担任参军。

期间,他又藏匿了官奴曹达,后来怕走漏风声,又将曹达杀死,因此犯了死罪。

但幸亏遇大赦,死罪改成三年有期徒刑,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这件事情,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

王福畴从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出狱之后,怀着羞愧和自责的王勃,南下去探望自己的父亲。

路过洪州时,正逢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阎都督与王勃父亲是旧相识,于是也就邀请了王勃陪坐。

席间,阎某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出风头,想让他写一篇歌颂滕王阁的赋。

他假意请王勃先来,谁知王勃不推辞直接作赋,写下了极富盛名的《滕王阁序》。

后来,王勃来到了父亲王福畴贬谪的地方,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内心凄凉。

不久,他便辞别父亲踏上了归途,在途中溺水而亡。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杨炯
时间:650年-693年
籍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绰号:千年老二
性格:偏激、愤世嫉俗,“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家庭关系:曾祖杨初为常山郡公,伯祖杨虔威为武安郡公
荣誉:初唐偶像组合J4成员
专辑:《杨盈川集》
代表作:《从军行》
名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社会履历:
九岁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待了十七年。
二十六岁,补为校书郎,九品。
三十二岁,太子詹事司直,成为太子心腹。
三十四岁,因堂弟跟随徐敬业造反受牵连,被贬。
四十岁,回京,掌管教习官人书算工作。
四十二岁,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次年卒。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杨炯,在大唐诗坛上,好像是个尴尬的存在。
提到他,你第一反应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跟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
但要说他写了什么诗,你可能要想半天。
虽然现存有他三十多首诗,但没有王勃、骆宾王那么好的运气被选入中小学课本,所以并没有那么耳熟能详的。
唯一一首《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好像还有那么点儿豪迈和气势。
——别看他的这首诗写得豪迈,其实,他并未从过军,也未到过边塞。
所以,大家很好奇,这个人哪来的勇气,当年居然不服气自己的排名在王勃之后。
甚至觉得,他连骆宾王都不如,起码人家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老幼皆知的“鹅鹅鹅”了。
其实,杨炯也是个神童。
他自幼聪敏好学,九岁应弟子举及第,侍制弘文馆。
小小年纪就实现了经济独立,读书写字拿工资。
王勃那个时候还吭哧吭哧待业在家读《汉书》六经,差点儿入山林做了赤脚医生。
而且,杨炯家世显赫。
他出身于弘农杨氏,西汉昭帝的丞相杨敞,东汉有“关西孔子”之称的名臣杨震,以及三国时让曹操恨得牙痒痒的杨修等,都是他的祖上。
他的曾祖杨初、伯祖杨虔威,都是当世名将,伯父杨德裔为御史中丞。
可谓时代簪缨,可能这也是他虽然没有去过边塞却仍然写出“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这种豪迈之句的根源所在了。
这样的家庭长起来的杨炯,自由他狂傲的资本,也应该一路青云之上的。
但不幸的是,他虽然十岁就中举待制弘文馆,但一待就待了十六年。
弘文馆由唐太宗创建。
这位大唐皇帝重视诗文创作,于是,就召集了天下名士进行集体创作,创制了弘文馆,类似于现如今的文联。
当时的会员都是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各级别的。
地方虽好,但一个地方待个十六年,才被补授为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在怀才不遇的焦虑中,杨炯写下了《青苔赋》与《幽兰赋》,表达了他入仕无门的郁愤与哀怨。
所以,他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越来越清高傲慢。
他甚至称当朝大员们为“麒麟楦”。
唐朝人称演戏时装假麒麟的驴子叫麒麟楦。
《朝野佥载》:“唐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无德而朱紫,何以异是?’”
意思就是说,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没有什么区别。
你说这谁受得了。
让他最耿耿于怀的,是大家对“初唐四杰”的排名: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他实在看不起王勃,觉得老子中举的时候,你个小子还不知道干什么呢,凭什么排在老子前面,老子长得比你帅,诗比你写得好,家世也比你好,凭什么只能做个千年老子,老子实在不服。
但他又对组合里面的另一位,也就是最末的卢照邻比较欣赏,觉得这个小伙子实在有才,排末位实在可惜了。
所以,他才发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感慨。
最终,这位老哥在之后就跟王勃杠上了。
杨炯因为文采斐然,受到了当时的皇太子李显的欣赏,进入了崇文馆。
当时,这位太子爷还是英王,经常与自己的兄弟沛王沉迷于斗鸡,
这位太子爷的斗鸡很厉害,将沛王打了个落花流水。
沛王不服,就让当时自己的属下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出言讽刺。
这位太子爷因为被王勃给奚落了,所以就招了个跟王勃齐名的杨炯,打算对他进行回击。
可是没料到,还没等杨炯把反击的文章写好,王勃就落水身亡,只留下关于《滕王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传说。
尽管如此,杨炯仍然受到重用,被提拔为詹事司直,掌管太子东宫庶物。
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堂弟参与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叛乱中,也许他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怎奈人生没有如果。
这位堂弟叫杨神让,伯父杨德干之子。
他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事件平息之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作为直系亲属,受到了株连。
后来,虽然被赦免,但再未进入朝廷中枢,仅仅被授予盈川县令之职。
见惯了风云变幻的杨炯,倒也没有推脱,安心地去赴任。
到任之后,他爱民如子,恪尽职守。
据说每年农历六月初一,都要到管辖的村里巡视一番。
有一年,当地遭遇罕见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焦,百姓求神拜佛旱情未解,杨炯心急如焚,仰天长叹道,“吾无力救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
为了求得甘霖解救灾情,他甚至纵身跳入盈川潭,打算以自身为祭品,祈求上天宽恕。
或许是上天受到感动,又或者是正好到了雨季。
他跳入盈川潭后,天空立刻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旱情解除。
当地百姓感其恩泽,为其建祠塑像,尊为城隍,长年祭拜。
据说现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民间都要举行“杨炯出巡”祭祀仪式,代代延续。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卢照邻

时间:635-685年

籍贯: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人

荣誉:初唐偶像组合J4成员

专辑:《卢升之集》

代表作:《长安古意》

名言: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社会履历:

十九岁,担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

二十八岁,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三十四岁,因《长安古意》得罪武三思,入狱。

三十九岁,隐居长安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五十岁,因病折磨,投水自尽。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卢照邻,初唐诗坛排名第三,远在骆宾王之上。

他出生在范阳大姓卢家,是名门望族,曾有“望出范阳,北州冠族”美誉。

传说,当时的皇室宗亲为了拉拢卢家,纷纷与之结亲,故有“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之说。

所以,卢照邻自幼便学会大家之范,十岁时便已拜曹宪、王义方学习经史。

十八岁时,卢照邻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

再加上他家世显赫,行事谨慎,所以,很快融入官场和高端的社交圈,并与唐高祖李渊的十七子邓王李元裕相识,从而受邀进入王府,担任“典签”之职。

这是一项掌书册薄疏的文职。

虽然官阶不但,但胜在能够时常陪侍邓王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邓王相当器重他,甚至把他看作是司马相如般的人才:“此吾之相如也。”。

高宗龙朔年,便调任益州新都,从此开始了长达数载的蜀地漫游。

这期间,他人生了一生挚爱,一位郭姓的歌女。

两人相知相爱,相互扶持,相互安慰,

不久,郭氏怀孕了。

还没等没等到孩子出生,卢照邻便接到了朝廷要他回长安重新安排工作的通知。

俩人洒泪而别。

回到长安后,卢照邻没有被授予任何官职。

吏部只是让他等,等着空缺出现。

等待中的卢照邻离开了长安,寓居洛阳。

游历生活,让他感慨万分。

回想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和自己的遭遇,愤慨之下的卢照邻作了一首《长安古意》。

此诗磅礴旖旎,典故肆意,名句频出。

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两句,流传至今,堪称爱情长相厮守的经典。

这首诗直接成为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灵感来源。

结尾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后来被陆游化用为 “花气袭人知骤暖”,最终成为了《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名字。

大唐气象,在卢照邻的笔下熠熠生辉。

其城市面貌之详尽,市井形态之丰富,官贵生活之奢靡都是此前所未有,仿佛诗歌版的《清明上河图》。

此诗一出,名动京城,堪比后来骆宾王的《帝京篇》。

但“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等句,却被武则天侄儿武三思认为是在讽刺自己,便一道令下,将卢照邻投进大牢。

这与王勃一篇《与英王斗鸡檄》被贬是一样一样的,由此可见,年少成名、才高八斗也不是什么好福气。

卢家上下,动用各种关系,再加上邓王李元裕的保释,卢照邻才最终转危为安。

而此时远在蜀地的郭氏歌女还在苦苦等待。

可是,她还是未能卢照邻如约归来与她完婚。而他们的孩子,也在出生不久后夭折。

为了生活,郭氏重新复出,开始卖唱。

有一次,她邂逅了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她向骆宾王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骆宾王很为诗友不齿,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质问卢照邻,我在蜀地孤苦一人,生计无着,你为什么躲在首都不回来践行诺言,难道你是忘恩负义,另攀高枝去了?

但卢照邻并不知道这些。

出狱后的卢照邻从精神和身体上,都受到了极大打击。

伴随着伤心与失落,他隐居到长安太白山深处,开始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那里,他遇到了“药王”孙思邈为师,请他为自己治病。

但他已病入膏肓,药王表示束手无策。

陷入绝境的卢照邻,只好将求生的意念寄托在道家的养生中,开始自己动手炼丹治病。

隐居中的卢照邻,开始回顾自己悲惨的一生。

他想到了自己的不幸,想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遭遇,当然,也想起了那位蜀地曾经跟自己有过海誓山盟的女子。

他怀着思念和内疚,写下了《五悲·悲昔游》: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

他没有忘记,更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只是,他已经身不由己。

因为在丹药的毒害下,他的双脚已经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

后来,又得上了可怕的麻风病,惨遭毁容。

最终,他选择投颍水自杀,时年五十岁。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骆宾王

时间:619-约687

籍贯: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荣誉:初唐偶像组合J4成员

名字来源:《易经》: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专辑:《骆宾王文集》

代表作:《咏鹅》

名言: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社会履历:

七岁,作《咏鹅》。

五十九岁,上书讽刺武则天,得罪入狱,作《在狱咏蝉》。

六十一岁,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后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骆宾王,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数得着的神通之一。

他是婺州义乌人,也就是今天那个最著名的小商品城基地。

他的父亲早年任青州博昌县令,所以,教育骆宾王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身上。

骆宾王的祖父学识渊博,尤其喜欢诗歌。

他常常抱着还不会说话的骆宾王,为其朗诵著名的诗篇。

从小受到熏陶的骆宾王,七岁就能够背诵很多诗篇,有时还会自己原创一些。

一天,朋友来家里小聚,提出想见一见骆家年仅七岁就会写诗的孩子。

朋友相聚本就是高兴的事,大家要对自己的孙子多有恭维,骆宾王的祖父对此当然不会反对。

更何况,他像现在的家长一样,没事就让小孙子出来给人背诗。

骆宾王虽然年龄小,却一点也不害怕,蹦蹦跳跳地走进大厅,学着大人的模样,一本正经地向各位宾客行礼。

骆宾王挽着双髻,脚上还穿着一双可爱的虎头鞋,眼睛炯炯有神。

宾客们没有不喜欢他的。

有位宾客笑着对骆宾王的祖父说,久闻令孙聪明,今日能否冒昧地请他当场作诗一首。

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看向骆宾王。

因为当场作诗比私下里作诗要难得多,对著名的大诗人来说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一个七岁的孩子。

大家都为骆宾王捏了把汗。

没想到骆宾王毫无惧色,大大方方地向那位宾客行了个礼,说道,先生请出题。

骆宾王的表现反倒让那位宾客有些为难,既然验证诗才,题目当然不能太过简单,但因为给孩子出题,又不能太过于艰涩,否则,传出去就好似自己有意刁难孩子一般。

正在局促不安的时候,池塘里传来一阵嘎嘎的叫声。

原来骆家的花园里养了一群大白鹅,它们正伸着脖子对着天空叫唤。

那位宾客见此情景,内心顿时升起一种想法,转身对骆宾王说,就请以鹅为题作一首诗。

骆宾王没有丝毫犹豫,胸有成竹地点点头,吩咐来人端来书案,准备笔墨纸砚。

见此阵势,人们纷纷围到书案旁,看看这个孩子是否如街坊传闻那般有才气。

骆宾王没有因为人们的关注而紧张。

他不慌不忙地往砚台里滴了几滴清水,缓缓磨了起来,随即提笔写道,鹅、鹅、鹅。

三个“鹅”字怎么能算诗呢?

那位出题的宾客忍不住笑了,对骆宾王说,孩子,我是请你以鹅为题来作诗,不是考你“鹅”字怎么写?

说罢,围观的人笑得更厉害了。

要知道,七岁的孩子会写字,着实没有什么稀罕的,而说他会写诗也只是坊间传闻。

看来,传闻到底不可信,这孩子的才气应该是被人传来传去,过分夸大了。

虽然笑声一片,骆宾王的祖父却始终微笑着不发一言。

他从容地抚着花白的胡须,眼光柔和的望着被人群围住的孙子。

而骆宾王也如同祖父一般镇静。

听闻众人的嘲笑,他没有恼怒,也没有紧张,再度蘸笔写了第二句:“曲项向天歌。”

这一句写罢,人们的笑声一下变小了。

这句写得很生动,将白鹅扬头向天的姿态描绘得异常传神,而且在烘托了开头的三个“鹅”字,也有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效果。

笑声最响的那位宾客现在也噤声了,望着骆宾王,看他该如何往下写。

骆宾王稍作停留,便一口气写下了后面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两句是转而描写鹅在水中游动的场景,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呈现了四种色彩:洁白的羽毛,浅绿的春水,红色的脚掌,青色的波浪,加上“浮”和“拨”两个动词的使用,一幅色彩鲜亮的图画顿时鲜活起来。

静动相宜的图画,配上前面两种鹅的叫声,使整首诗显得生机勃勃。

此时围观的宾客再无笑声,而是接连发出一阵惊叹声。

那位出题的宾客满走向将对骆宾王的祖父,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后来,骆宾王果然成为初唐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虽然诗名在外,但并没有将诗歌之才变现,他在政坛上却一直处于失意状态。

十九岁时,骆宾王前往长安参加科考。

诗名在外的他,居然落榜了。

落榜后的骆宾王,虽然心怀愤懑,但最终还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进了道王府内做了一名幕僚。

心灰意冷的他,原本会这么沉沦下去的。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才华的人的。

唐高宗前往泰山封禅时,骆宾王接受邀请,撰写函表,歌颂皇帝的丰功伟绩和大唐的繁华盛世。

骆宾王的一篇《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神采飞扬,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高宗皇帝看罢,龙颜大悦,当即降旨,封他为奉礼郎。

骆宾王就此步入仕途,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历任东台详正学士、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一路升迁到御史台正六品的御侍史。

期间,他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尤其是那首“传遍京畿,以为绝唱”的七言长诗《帝京篇》问世,让骆宾王更是成为大唐文坛一颗璀璨的新星。

由于唐高宗常年多病,武后开始走到台前当政。

已经担任侍御史之职的骆宾王愤愤不平,上本弹劾,却反遭武后当的弹劾入狱。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在狱中写下那首著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后来,朝廷天下大赦,几乎被人遗忘的骆宾王这才有机会走出监狱,重新呼吸自由世界的空气。

同时,埋下了对武后当的仇恨的种子。

684年,武则天窃国称帝。

时任浙江临海当县令的骆宾王大怒,义无反顾地投入在扬州招兵买马的徐敬业麾下,准备杀入长安,重拾李唐旧山河。

为了渲染气氛,发动群众,骆宾王先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并配了一首诗: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文章就传到长安,武则天,居然被气乐,对群臣说,这么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没有为我所用?

批判的武器,终究没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骆宾王写出了第一流的讨伐文章,徐敬业却没有一流的征伐能力,虽然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瓦岗军军师徐懋功。

不到三个月,他们就被武则天派出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徐敬业被部下砍了脑袋,做为升官发财的垫脚石。

而骆宾王,也在战斗中不知所终。

《资治通鉴》说他跟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投江自杀,《新唐书》说他逃跑了,从此不知所终。

对于这样的天才,大家并不满意这样的结局。

唐代作家孟啓在《本事诗》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著名诗人宋之问到杭州的灵隐寺游玩的时候,想赋诗一首,证明到此一游。

但她吟出了首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之后,便不知该如何对出下联。

此时,一位扫地僧走过来,淡淡地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大惊,连连称奇。

当他打算跟这位老僧好好讨教的时候,老僧却了无踪迹。

后来,才询问当值的小和尚,才知那位老僧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故事终究只是故事,骆宾王从此在江湖里消失了,但江湖里仍然流传着他的传说。

唐朝虽然人才灿若星辰,可从没有谁能像骆宾王一样,以其骨气、节操在历史长河中辉映千古。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王绩

时间:589-644年

籍贯:绛州龙门人

绰号:神童仙子

嗜好: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

家庭关系:兄长乃隋朝大儒王通、孙子王勃

专辑:《杨盈川集》

代表作: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名言:良酒三升,使人留恋。

社会履历:

11岁,游历长安,拜见杨素,被称为“神童仙子”

16岁,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

56岁,作《自祭文》一样,卒。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大唐诗人,多如星辰大海。

说起王绩,你可能一脸问号,这是哪位?

可要说起王勃,你可能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诗句。

王绩就是王勃的祖父。

王家在山西是世家,书香门第,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下,王绩跟孙子王勃一样,早早成名。

十五岁的时候,王绩跟着哥哥、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大家王通,前往长安,拜访了越国公杨素。

杨素读过王绩的诗后,连连赞叹,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华,便将他介绍给当时长安的世家子弟。

于是,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王绩就在长安声名鹊起,并得了一个“神仙童子”的称号。

隋大业元年,王绩不负众望,考取了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正式踏入官场。

官虽然不大,但常年陪在皇帝身边。而隋炀帝虽然昏庸,但本身才华出众,对待文人们非常好。

按照这个节奏混下去,再加上哥哥王通的高光加持,估计不用多长时间就能混出个名堂来。

但他为什么跑偏了呢?

因为害怕呀。

隋炀帝那个人,大家都知道吧,又是修运河,又是征伐高句丽,弄得民不聊生,还不让人提意见。

没过多久,王绩就厌倦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终保吉。”

所以,自请到去扬州担任六合县的县令之职。

虽然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天子身边,但做一方父母官,也是件不错的事嘛。

全家人都为王绩高兴。

可刚到任上,他就出事了。

他被人弹劾了。

怎么回事?

原来王绩呀,平生最喜欢的事是喝酒。

他的偶像是刘伶、阮籍、陶渊明。

他曾经仿照这刘伶的《酒德颂》写下《醉乡记》,又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了篇《五斗先生传》为自己画像。

他自认:“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

所以,他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

作为一县县令,他必须处理公务。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极力压制自己的喝酒欲望,每天按时处理公务。

可没几天,就有些受不了了。

有一天,朋友来看他。

朋友来了有好酒嘛,王绩立刻有了喝酒的理由,就带着朋友去了当地最有名的酒楼。

两人许久未见,思念之情都在酒杯中了。

于是,推杯换盏好不快乐。

结果,烂醉如泥,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

巧的是,王绩自上任以来,一直没有什么着急的公务,需要处理的也都是些小事。

可这天,上面却送来了一个重要的公文,需要王绩马上签发。

可是,属下几次敲王绩的房门都没叫醒他,只好焦急的等待着。

但送公文的公差就不耐烦了,开始在公堂上大声斥责,“这么紧急的公文,你们县令老爷都敢拖着不办,也不怕耽误了陛下的大事,看我回去不告你们。”

公差一边大声咆哮,一边将案子拍得啪啪直响。

公差这样一闹,反而将王绩惊醒了。

醒来后,王绩胡乱地穿上衣服,草草看完中文,签了字,赔着笑脸将公差打发走了。

经过这么一闹腾,王绩彻底不想干了。

他不待上级批准,就把自己的东西整理了一下,离开了。

船上,还发出著名的叹息,“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意思是,反正天罗地网已经布下,我知道自己无路可逃,也可以安心了。

转眼间,到了唐武德年间。

王绩又被招录到门下省做了文官。

这一职位,工资微薄不说,日常的工作还非常忙碌。

但奇怪的是,王绩不仅没有抱怨逃跑,反而做得非常开心。

他每天开开心心、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一天,他弟弟王静来看他。

两人闲聊。

王静看四下无人,悄悄地问““大哥,你这次官做得怎么样啊?不会还想逃跑吧?”

王绩笑着说:“公务比较多,我不怎么喜欢,工资也很微薄,但我不会逃走,因为有一件事是我舍不下的。就是在这里为官,每天能喝三升好酒,这就是我留下的真正原因。”

王静听完,忍不住哈哈大笑。

不料,他们兄弟两的私人谈话,被悄悄从窗外经过的同僚给听到了,并且很快传到了门下省长官是陈叔达的耳朵里。

陈叔达也是个妙人,把王绩招过来说:“先生大才,每天只喝三升酒,怎么能够留得住你呢?我特批每天让你喝一斗,你看如何?”

“当然好啊,那我就更不走了。”王绩听闻陈叔达的话后,乐得手舞足蹈。

第二天,王绩真的得到了每天一斗酒的待遇。

而他也真的留在了门下省很久。

正因为如此,他还得了个“斗酒学士”的称号。

转眼间,到了贞观年间。

王绩听说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酿得一手好酒,就天天到吏部去闹,说要调到礼部当当太乐署丞去。

吏部的官员一听裂了嘴,心说,大哥你搞什么呀,一来你五音不全,专业不对口,二来你级别不升反降,不合适吧?

但王绩不管不顾,每天去吏部却死缠烂打:“大爷,您就行行好吧,其实哥这么做已经赚翻了。”

吏部的人被闹得心烦,居然真的将他调过去了。

从此,王绩就爽翻了。

用《亮剑》中张大彪的话说就是,这天天焦革酿制的小酒喝着,胖了好几斤。

他不仅喝酒,还经常跟焦革探讨酒曲配料,醉心于酿酒理论和工艺研究。

不久,焦革挂了,王绩心说得了,看来老子也调回去了。

不承想,焦革的老婆也会酿酒,王绩有高兴起来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过一年,焦革的老婆也死了。

王绩绝望地嚎啕大哭:老天啊,你成心不让我喝上好酒吗?既然如此,老子这破官还有啥当头!

于是,王绩就辞官回家了,开始研究焦家的独门绝技,又多方搜集古代的酒方酿法。

历经数年,终于撰写成《酒经》、《酒谱》二书。

当时的太史令李淳风听到这是,感慨地对王绩说:“君,酒家之南、董也!”

南、董是指春秋时期的史官南史氏和董狐。

可惜《酒经》、《酒谱》没能流传下来。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李义府
时间:614-666年
籍贯: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
荣誉:人猫宰相、词牌《乌夜啼》由来
轶事:修家谱
专辑:《古今诏集》、《宦游记》
代表作:《咏乌》
名言: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社会履历:
二十岁,随侍晋王李治。
二十九岁,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三十五岁,任中书舍人。
三十七岁,任弘文馆学士。
四十二岁,任太子右庶子,进爵广平县侯。
四十三岁,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河间郡公。
四十五岁,兼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四十八岁,任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四十九岁,任右相,后被流放。
五十四岁,卒。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他年少成名,八岁既可作诗。

他是高宗宠臣,又成为武后心腹。

他官居宰相,结党营私,卖官鬻爵。

他就是李义府。

李义府是今河北饶阳人,虽然出身寒门,但少年时就以文章闻名乡里,后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推荐为门下省典仪。

这虽然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但由于它文采出众,再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又先后得到时任宰相的刘洎、马周举荐,改任监察御史。

他的才名甚至还传到了唐太宗那里。

有一天,唐太宗前往上林苑射猎,下令李义府随侍陪驾。

唐太宗是马上皇帝,骑马射箭舞技艺娴熟,李义府便施展他口灿莲花的才艺,对皇帝大家称赞,“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之类的吉祥话连绵不绝。

这些话是他通过极具文采和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很得唐太宗欢心。

恰好,此时唐太宗射下一只乌鸦。

自古以来,乌鸦便被视为不祥之兆,但唐太宗为了试试李义府的才艺,便命他以此为题赋诗一首。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辅佐李治,这首《咏乌》诗就作于这个时候。

李义府想了想,随即便吟道:“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这首诗看似简单,但立意却极高。

首句便引用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三足乌的传说。意思是说,白天乌鸦要在太阳里把光辉和温暖(朝彩)普照大地。

次句引用了词牌《乌夜啼》的由来。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经把彭城王刘义康、衡阳王刘义季囚于浔阳,后来受到姐姐会稽公主以亲情劝谏感召,赦免了这两个弟弟。

在赦免的使者还没有赶到之前,两兄弟在囚室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早上,衡阳王刘义季的家人到囚院门外扣门报喜:“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

不一会,传达赦令的使者就到了。

这个典故流传下来,先是谱入琴曲,慢慢的成为了词牌《乌夜啼》。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夜晚,乌鸦还要为人报喜,这种高贵的品格自有琴音佐政。

前面两句铺陈过之后,自然的引出了后两句,以乌鸦自比,以上林苑比喻朝堂,希望自己能在朝堂有栖身之地。

唐太宗大加赞赏,慨然允诺:“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

意思是说,爱卿有如此才华和胸襟,定成为我大唐的栋梁之材,我要将整棵树都借给你,岂止是一枝呀。

随即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辅佐太子李治。

李治继位后,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又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东宫多年的历练,让李义府已经成为官场的老油子,虽然中间曾经因为遭受宰相长孙无忌的厌恶,但因为懂得察言观色,总能转危为安。

当时,推测出了李治想赐封武则天为后的心思,便第一个公开上书,支持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从此,李义府开始受到李治和武则天宠信,开启飞黄腾达之路。

李义府表面上随和有礼,与人说话,总是和言悦色,但内心褊狭嫉妒、阴狠残忍。

凡是对他稍有触犯者,都会遭到陷害,时人送他绰号“李猫”、“人猫”。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李义府与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结成联盟,攻击、贬杀反对武则天的大臣,最终使得武则天掌握大权。

仅用两年时间,李义府就登上宰相之位。

金钱可以使人迷失,而权势则使人疯狂。

滔天的权势,为他签发了他卑鄙者的通行证。

最具代表性的是“强收美人逼死寺丞”和“逼死乃叔”。

传说,淳于氏素有美艳之名,因罪被收押在大理寺。

李义府贪图其美色,指使亲信——主管大理寺刑狱的寺丞毕正义将她偷偷放出,强逼其为自己禁脔。

大理寺寺卿段宝玄获悉此事,上奏朝廷。

高宗命令收押毕正义入狱,命给事中刘仁轨和侍御史张伦查办此案。

李义府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竟然逼迫毕正义在狱中上吊自杀。

此案一出,朝野哗然,但因为高宗偏袒李义府,反而将弹劾李义府的大臣贬谪出京城。

另外一件事,是李义府逼死了自己的“叔叔”李崇德。

李崇德时任给事中,是正五品上衔,虽然品级不高,但出身“赵郡李氏”,始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兼名相的李牧,门第极高。

国姓李唐出身于“陇西李氏”,当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李渊甚至都要求归在“赵郡李氏”的门下。

李义府虽然也出身河北,但与赵郡李氏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所以,李义府虽然贵为宰相,但并不被赵郡李氏看在眼里,觉得他只是个暴发户。

李义府虽然生气,但又没有办法。

李崇德看在心里,决定帮这位相爷一把。

他决定学郭德纲那一套,那就是重新修订家谱,将李义府列进了自家的族谱里,屈尊李义府成了自己的远房侄儿。

不幸的是,刚刚编修家谱完毕,李义府就被贬到了普州。

这位李崇德也是个妙人。

他觉得李义府此次被贬,恐怕难以返回长安,再没有利用价值,便将李义府又从自家族谱中给删掉了。

谁知道李义府隆恩太盛,没过一年,居然又回来了。

感觉受辱的李义府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李崇德下狱,然后罗织罪名,逼得他在狱中自杀。

为了提升自己的门第,他还试过通过跟世族大家通婚的方法。

但由于他的目的性太强,人品太差,那些高门大户纷纷拒绝和李义府联姻,使李义府更加羞恼。

于是,他就向朝廷上本,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李义府的官路和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

龙朔三年,李义府因为索取贿赂过甚,被人告发,早就对他失望的唐高宗命人将李义府下狱,长期流放巂州。

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但李义府并不在大赦之列。

李义府就此忧愤不已,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三岁。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李贤

时间:655年-684年

籍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

荣誉:章怀太子、摘瓜典故来源

家庭成员:父亲李治、母亲武则天

专辑:《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

代表作:《黄台瓜辞》

名言: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社会履历:

一岁,封潞王。

二十岁,封太子。

三十五岁,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二十九岁,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今天我们来说说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的故事。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极富争议。

武则天出身并州武家,父亲是荆州都督武士彟,少有才名和美名。

她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被选进宫中,赐封才人。

后来因为跟太子李治有私情,又被封为昭仪。

但武则天对此并不满足,她还想当皇后。

她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登上皇后宝座的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被她等到了。

这一年,她诞下一女。

当时的王皇后来探望她,并逗了一会儿小女孩。

王皇后走后,武则天居然偷偷地将女儿勒死,藏在被中。

等到唐高宗前来探望时,打开被子一看,孩子竟然死了。

下人们禀告说:“近日只有王皇后来过。”

从此,高宗开始痛恨王皇后。

武则天趁机大吹枕边风,说王皇后不仅勒死了自己的女儿,甚至还暗中下蛊,诅咒高宗。

高宗大怒,便废王皇后为平民,终身监。

武则天如愿以偿地成为皇后。

随着地位的提升,武则天的欲望也越来越大。

趁着高宗病重的机会,她开始积蓄自己的势力,窥视皇位。

唐高宗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已早早立了长子李忠为太子。

武则天便串通大臣许敬宗,以“子凭母贵”为借口,要求废立太子。

经过一番暗下的操作,武则天如愿以偿地让自己三岁的长子李弘,当上了太子。

李弘天性淳厚仁爱,又有才干,很得群臣之心,身边聚集了不少贤能之士,对武则天形成了威胁。

武则天知道,这样的李弘肯定不甘心做一个受制于自己的傀儡皇帝,所以,便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用毒酒将其害死。

她又立了自己的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字明允,永徽五年,出生于高宗和武后祭拜昭陵途中,自小教育良好,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等书,还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其“章怀注”。

所以,他又被称为,即章怀太子。

乾封元年,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为王府”修撰。

两年之后,李贤和李显斗鸡,王勃助兴而写《檄英王鸡》文。

唐高宗大怒,将王勃逐出王府。

上元二年,太子李弘被赐死于洛阳后,李贤被立为太子,留守京城监国。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召集学者张大安、许叔牙和成玄一等人开始注释《后汉书》。

书成后,被收藏在皇宫内阁。

唐高宗下诏表扬李贤:“太子自监国以来留心政务,抚爱百姓,于刑法所施也会详细审查。监国之余还能精研圣人经典,领会其中深意,赏赐绢帛五百段。”

李贤为太子期间略有功绩,但是却和武后关系紧张。

武则天的亲信、正谏大夫明崇俨曾经对武则天说:“太子不堪继任,英王相貌类似太宗,相王面向最贵”。

甚至皇宫之中还有流言说李贤是韩国夫人和高宗之子,而非武则天所生。

李贤听闻感到恐惧。

他深知母亲的野心,预感到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便做了一首《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诗字面的意思很简单,其寓意也很明显,是将武则天的四个亲生儿子比作黄台之瓜。

首句是说,您的孩子们都长大了。

二句是说,您杀了大儿子,会使其余的孩子们都有所警惕,都会学好,而不敢胡作非为。

后面几句是说,如果杀死两个,那余下的就太少了。如果全部杀光的话,最终就会只剩下你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李贤深知还让乐师排练后,在宫中时时演唱,希望武则天听后会有所感悟,不再对自己痛下杀手。

但是,这样的诗歌自然很难打动武则天,甚至还让他们母子关系又进一步紧张。

仪凤四年,正谏大夫明崇俨被刺。

明崇俨是武则天的亲信,所以,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

虽然没有证据,却让武则天找到了对付李贤的切入点。

《资治通鉴》记载:“李贤平日颇好声色,养户奴赵道生为男宠,多赐之金帛,东宫官员韦承庆上书劝谏不听。”

武则天便以李贤“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为由,搜查东宫。

经过一番详查,宫人从东宫的马房里搜出了几百套铠甲。

这些铠甲只是李贤为加强自己宫中守卫所用,但武则天热说他企图谋反。

唐高宗不信,下旨宽恕李贤。

但是,武则天却说:“为人子却心怀谋逆,不能赦免其罪行。”

无奈之下,唐高宗只好将李贤废为庶人,贬到巴州居住,改立李显为太子。

即使这样,武则天仍不放心,四年后,派人逼其自杀,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直到武则天死后的第二年,唐中宗才下令将李贤的灵柩由四川迁到陕西,陪葬乾陵。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姓名:杜审言

时间:645年-708年

籍贯: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荣誉:“文章四友”成员,唐近体诗奠基人

家庭成员:孙子杜甫

专辑:《杜审言诗集》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名言: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社会履历:

二十五岁,擢进士第,为隰城尉。

五十三岁,贬吉州司户参军。

六十三岁,卒,赠著作郎。
楼主:林歌作品  时间:2020-08-31 14:31:15
我们现在一提唐代诗人,必称李杜。

其实,杜甫在唐代,知名度仅仅限于他的朋友圈内,外人了解的并不多。

反倒是他的祖父杜审言,鼎鼎大名。

初唐时,杜审言跟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所以,杜甫很崇拜他:“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愁一挥泪,相遇即诸昆。”

意思就是说,我爷爷呀,世界第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杜审言太狂了,比后来的“四明狂客”贺知章还狂,比谪仙人李白还狂。

他狂到个什么样儿呢?

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诗人,一种是他杜审言,另外一种是其他诗人。

他的诗歌,唯有屈原能够与之比肩,他的书法,唯有王羲之能够与之媲美。

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座高山,挡住了所有人的阳光,别人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他不仅编排古人,还编排跟他同时代齐名的诗人,如苏味道。

当时,杜审言在吏部任校考使。

每年,各级官员都要写一份述职报告,交到吏部,详述自己一年来的工作。

吏部则会组织人员对此进行评判。

有一次,他写完了评语,说道:“苏味道这次死定了。”

苏味道的诗虽然与他齐名,但官职却在他智商,时任吏部侍郎,是吏部二把手。

见他诽谤自己的上级,周围的同事一听,吓了一跳,赶紧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

杜审言一笑,说:“彼见吾判,且羞死。”

意思是说,苏味道如若见了我写的判词,自愧弗如,肯定会羞愧而死!

苏味道看在大家都是诗友的份上,听到这话,并没有找他的麻烦。

但心里不高兴是肯定的。

苏味道可以不追究,但不代表其他人能够有此度量。

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因事获罪,被贬到吉州做司户参军。

到了吉州后,他仍旧不该狂傲爱讽刺挖苦人的毛病。

他与同僚们相处得非常不和谐,仍然时常写诗讽刺别人,又得罪了不少人。

这其中就包括他的新上司周季童和郭若讷了。

周季童和郭若讷都是平庸之辈,他们平日里没少受杜审言的讽刺和挖苦,两人恨透了他。

于是,便想把杜审言置于死地。

他们收集了不少关于杜审言的材料报送到朝廷里。

朝廷官员看了这些材料后,立即将杜审言逮捕入狱,并治了死罪,等待秋后问斩。

哪料到杜审言入狱的事激怒了一个人,他就是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

杜并到处打听,最终得知老父亲入狱的原因,便下决心为父报仇。

一天,杜并得知周季童在家中宴请各路宾客,便怀揣一把尖刀,假装宾客混进周家。

周家人都忙着招待客人,没有注意到他。

杜并瞅准时机,悄悄溜到周季童身边,趁他没有防备,一个箭步冲上去刺中了他。

周季童受了重伤,没多久死去了。

再说伤人的杜并当时也没有逃走,而是将刀往地上一扔,认打认罚。

周家的下人一拥而上,乱刀将其砍死。

就这样,杜并替父亲杜审言报仇的事传遍了大街小巷,也传到了皇宫中,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

武则天听后,有感于杜并的孝心,决定将杜审言无罪释放。

之后,武则天召见了杜审言,对他说:“朕特赦你死罪,还决定让你官复原职,你可高兴高兴?”

“当然高兴。”杜审言大笑着,高兴得甚至在武则天面前跳起舞来。

武则天被他逗得大笑起来,说道:“既然如此,何不写一篇诗。”

杜审言便立即提笔写了一首《欢喜诗》献于武则天。

虽然这首《欢喜诗》没有一字流传,不过推想其内容,一定是歌颂圣天子英明神武之类。

天后览之,果然凤颜大悦,赐官著作佐郎,不久又升为膳部员外郎。

为了不在殿前失仪,杜审言兴高采烈地走出皇宫,但心里其实非常痛苦。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条命是儿子用生命换来的,所以,回到洛阳后立马写了一篇文章,祭奠儿子杜并,并将儿子坐在洛阳偃师的杜楼村旁。

景龙二年(708年),杜审言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弥留之际,好友宋之问、武平一前来探视他,问他感觉怎么样。

怎料他回答说:“我被命运坑惨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死了,倒便宜你们这群人了。”

宋之问急忙问为什么?

杜审言说:“你们跟我生在一个时代很痛苦吧?若我是天,你们便是地;若我是神,你们便是鬼;若我是烟花,你们便是尘土。现在,我马上就要死了,而你们就可以从我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唉,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老夫诗学,奈何竟无传人!”

宋之问不服气,说:“先生何必如此悲观。”

杜审言打笑他:“‘楼观’‘门对’二句真是你写的么?”

这个典故出自宋之问的《灵隐寺》。

宋之问被贬至杭州灵隐寺时,随口吟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两句后,便不知该如何往下接了。

有个老僧则点拨他,吟出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个老僧,据说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宋之问悻悻然。

但在杜审言死后,他还是撰写了情辞哀婉的《祭杜学士审言文》,把他与“初唐四杰”并列,称赞他“惟灵昭昭,庶越诸子,言必得俊,意常通理”。

楼主:林歌作品

字数:27298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20-08-10 21:16:52

更新时间:2020-08-31 14:31:15

评论数: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