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人为什么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我今年55岁了,人生过了大半。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生该经历的很多都已经经历了,未来的人生估计不会有太大的起伏,天命已定,不会有大的改变了。回顾过去的一生,自己觉得不太好也不太坏。肯定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也没有实现童年的梦想,但肯定也不是最坏最悲惨的状态。像大多数人一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一普通人。生活不欠你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没有谁规定你必须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知足感恩,自己安慰一下自己,所谓知足常乐。
有时候晚饭后漫步在林荫道上,眼望四处鲜花盛开,我常常想:假如人生可以重来,生活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那些错过的、失去的机会和曾经犯下的错误,假如再给你一次机会,是不是就能够做得更好?回想这些问题,我的感觉是不一定,犯过的错误可能重犯,失去的也可能再失去,不是因为命中注定的命运,而是因为人性和各种机缘巧合。那些说“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下辈子决不结婚”的人,当人生真的可以重来的时候,一定还会选择结婚,只是不和这个人结婚而已。在没有结婚之前,面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怎么可能放弃未知的幸福呢?当然,经验教训一定要汲取,重大的失误一定要避免。那么,对于下一代,有什么可说的呢?
也许一个成功者在这里谈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代更有吸引力。毕竟人家成功了,说不定有些独门技艺和经验,学习复制了就能成功。然而,很多成功者都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特质,别人是复制不了的。成功也需要特殊的环境和运气,不是每个人复制一下成功者吹嘘的经验就可以成功的。正像有人说的:猪在风口上都会飞起来。猪会飞不是因为它是猪,仅仅是因为它在风口上而已。最重要的是:人生不仅仅是成功。成功虽然重要,但远远不是生活意义的全部。人性决定了成功者只能是极少数,大家都能成功也无所谓成功不成功了。如果只有成功才有意义,那么大多数不那么成功的人的生活岂不是没有意义?所以,也许听一个普通人讲讲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不犯人生中常见的错误,比成功者的经验更有意义的,因为大多数人到头来终究是普通人。
我所说的只适合这个时代,只在这个时代才是有效的。如果换一个时代,我所说的可能都是废话,或者早就被别人说过了。也许中国还没有完全进入这个时代,但也将很快进入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这是追求全民幸福的时代。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幸福,不仅仅是成功者幸福,不仅仅是中上层人士幸福,而是所有人、每一个人都要幸福,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的人生目的。过去的历史只关注上层,下层百姓是没有人关心的。即使到了近代,人们所关注的也是大多数人的幸福,甚至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牺牲少数人的幸福。只有到了现代,人们才开始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而不仅仅是大多数人的幸福。
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很多人生来就是不幸的,不论是残疾、贫穷、还是卑贱。我觉得这世上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是感觉不幸福的。幸福是在人与人比较中产生的。社会底层的人应该是觉得不幸福的。然而,既然追求幸福(Happiness)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标,那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使所有的人都幸福。如果个人的力量由于天灾人祸过于微小,就应该发挥社会的力量。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所谓的主义就是至上的意思。社会主义就是社会至上,以全社会的幸福成为国家的目标。这只有在现代才有意义。在过去很多人吃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让所有人幸福呢?在现代,大规模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生产,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所有人幸福的目标才不是空话。
人生活在地球上,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万事万物都臣服在人类脚下,却有人痛苦地不幸地生活着,实在是不应该。地球就是人类的天堂和伊甸园。在茫茫宇宙中,人类至今也没有找到第二个像地球这样适宜人类美好生活的地方,然而却有人不幸地生活着。人类自己管理自己,却没有完全管好。如果上帝创造了人类,上帝也会失望的。如果说以前生产力不够发达,那么以后就应该向人人幸福的目标前进。幸福不仅仅是吃饱肚子,具有远远超过温饱的含义。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我所说的并不是空话,而是现代条件下的目标,衷心希望下一代所有人能够幸福。这就是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天资聪慧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人要幸福,愚笨懒惰没精打采的人也要幸福。当然,这很难。
所有这一些都是我人生经验教训和思想的总结,希望人们读了以后明确人生的方向,认真思考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最终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一 人生的目的
1985年的时候,我不到20岁,正在一所风光秀丽的名牌大学里上三年级,风华正茂,却突然因为童年经历爆发,得了抑郁症,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我怎样努力,无论是考上研究生,还是毕业后参加工作,我都无法摆脱抑郁症的痛苦,终于在无法克制的大约八年以后,走上了自杀的绝路。当然,我没有死,最后也治好了抑郁症,但在我想死的时候,我却无法避免地像尼采一样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抑郁症使我想死去,但当真正去死的时候,人还是很恐慌的,毕竟人都是有求生欲望的,何况还有父母、恋人、事业等等牵挂,我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使自己相信活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才能决然采取行动。或者,我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活下去。真是活也难,死更难!
人为什么活着?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当这个问题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你出了问题。人活着其实就是靠本能,人天生地本能地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人知道该干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你问他这个问题,他答不上来,但他却本能地知道该怎么活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什么活着不是问题,怎么活着才是问题,就像胡适说的“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我思考这个问题,说明我出了问题。每天忙忙碌碌追求这个追求那个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每天上班下班,无聊透顶,生活没有一丝乐趣。工作不能使人忘我地投入,反而使人无比的疲乏。每天感到难受,活着太累,累到已经走不下去了。
除了像我这样生活出了问题的人以外,实际上历史上的哲人们早就系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答案。翻翻哲学书籍就可以知道古希腊哲学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在其目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实践中存在着某种因其本身而被追求的目的,一切其它的目的都是为了它。这样一种目的就是善。幸福是行动所追求的一切善的制高点,是最高的善,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的话有点绕。他的意思是说:我们做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比如,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我知道很多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但赚钱至少是目的之一),赚钱是为了能买东西。我们工作不是为了工作本身,而是为了钱。我们赚钱也不是为了钱本身,而是为了买东西。有一种就是为了其本身的目的,其它目的都是为了它。比如生存,我们追求生存就是为了生存本身,而其它的目的,比如赚钱都是为了生存。这样一种目的就是好(goodness)。人人都追求好的东西。而幸福是一切好的最高点,是最高的好,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它,所以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英国哲学家边沁也说过,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有些人可能口头上会说不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却是这样行动的。弗洛伊德也说,人类生活的目的无疑是追求幸福——消极地说是消除痛苦和不快,积极地说是获得极其快乐的感觉。正因为幸福在人生目的中极其重要,以至于有一门叫幸福学的学科,专门研究幸福和如何获得幸福,并以此来衡量人生是否成功。
既然幸福是生活的目标,经过将近八年的挣扎,寻求各种治疗方法无效反而副作用很大,我越来越感到对幸福的绝望。我越来越感觉到不快乐很难受,只有死亡才是我痛苦的解脱。我的父母对我的思想不太关心。我说了他们也不当一回事,而且我也不敢给他们说,生怕别人发现我的异常。我害怕我的离去带给他们悲伤,希望我死于意外的事故,比如车祸、溺水,可是我没有勇气去实现。我那时还有深爱我的女朋友,可是我却不敢和她一起面对未来,怕辜负她对我的期望。既然幸福已经绝望,那就毅然死去。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曾经的痛苦挣扎使我思考过人生意义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现在仍然深深地相信幸福是所有人生活的最高目标,虽然不同人对幸福的含义理解不同。有的人注重物质享受层面,而有的人注重精神心理层面。西方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虽然提出过各种主义和思想,但终归没有跳出人生目的是幸福的范畴,只是在幸福的含义上从最初的物质享受和理性节制,发展到精神层面的自由并且更加重视非理性的需要。“幸福”一词是被人鄙夷过,但被鄙夷的是庸俗的享乐,精神追求从来没有被人放弃过。后面我将讲到精神追求与幸福并不矛盾,恰恰是幸福的一部分。用肉体的痛苦换来精神的快乐并不意味着幸福论的错误,而是意味着幸福含义的扩展。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希望有深深理解人生意义在于幸福的父母,把孩子的幸福当作孩子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人生不是为了上名牌大学,不是为了找好工作,不是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不是升官发财,不是光宗耀祖,不是为了有出息,当然这些和人生幸福并不矛盾,但这些只是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手段,不是目的本身。有太多的人毁在追求这些具体目标上而达不到目的本身。我希望父母不要总是只关心我的学 是关心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几名,总是让我们学这个学那个,而要关心我是不是快乐,关心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帮助我克服困难和挑战,而不是不断地督促我鞭策我,给我天大的压力。
就我个人的特殊情况在童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被各种人欺负,心理上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以至于后来上大学时导致了抑郁症爆发,丧送了一生的幸福,特别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我的父母当时既漠不关心又无能为力。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如果父母真的关心孩子爱孩子,如果真的关心孩子的幸福,就要关心孩子的遭遇和对心理的影响,或许人生就不一样。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什么快乐不快乐,小孩子就知道玩,玩了就快乐,不玩就不快乐,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学习怎么上好大学怎么找好工作,将来怎么可能幸福?是的,教育是获得幸福和良好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过重的学习压力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教育是带给孩子幸福呢还是摧毁孩子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本来应该是快乐的,为什么要搞得如此痛苦?
有人说出生是不可以选择的,父母也是不可以选择的。人生重来本来就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只是表达一个愿望,希望下一代能够更健康地成长,真正达到幸福的目标。所以这本书不光是给下一代的忠告,也是给下一代的父母们的忠告。
有的人对幸福论不以为然,如果人生的目的是幸福,那些生下来就残疾的人怎么办?就不活了?我认为幸福的标准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残疾人不能享受普通人能做的很多事,自然就不一定能享受普通人一样的幸福。但生下来就残疾的人仍然有可能幸福。国家要提供社会保障满足残疾人的所有基本需要,否则如果活得很凄惨被饿死,那确实不如不活。生活质量高于生活数量。幸福高于生命。抑郁症如果治不好,我也觉得确实不要活了。生不如死,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安乐死现在越来越被广泛地接受。有时候,人虽然在痛苦中活着,但仍然有希望熬过困苦,就应该坚持下去,并在战胜苦难的过程中和之后得到快乐。幸福是人生的总目标,不是一时的快乐或悲苦。
有人说人活着哪里有什么幸福,人活着就是受苦,人生就是苦海,就是要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有人主张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就像余华在小说《活着》的前言中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觉得,即使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苦难,人生也不是为了这些苦难而活着。坚强地活下去,即使幸福可能不可得,但目标仍然是幸福。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幸福,有时候却需要忍耐,活着就是希望。希望的目标仍然是幸福。现实虽然无奈,却不可以放弃理想。虽然理想看上去似乎很遥远,但总是努力奋斗的目标。而且幸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幸福的含义是可以变化的。只要满足了所有的基本需要,人就可能达到基本幸福。当然你如果想不通,也可能永远不幸福。
还有人说,我不是为自己活着,我活着就是为了父母或者是某个最爱的人。在这里,父母或者最爱的人就是你的幸福了。还有就像当初有人批评我那样:你不要老想着自己,你要想着你的父母失去你会多么痛苦,你为了父母也要活着,你还有女朋友,为了她你也应该好好活着,你不要那么自私。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也曾经使我顾虑重重忧郁再三,可终究还是撒手而去,因为人不可能完全为别人活着。人首先顾及的是自己,当人不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怎么可能顾及别人而完全为别人活着?每个人被造的都是首先为自己负责,因为这正是生命自主的含义。坚强忍耐地活着是不错,可总有个限度,总要让人能看到希望。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其实当时若不是先至于死地,也不会有后生。
反正不管怎么说,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就像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所说的:“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到理性主义,到后来的唯意志论,再到存在主义,虽然一直在变,但所变的是幸福的内涵和侧重点,其本义一直没有变。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避免痛苦,都是为了满足欲望,满足需要,实现个人的存在价值。这些都是幸福的涵义。现代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比如好大学、好工作、有钱、有很多很多钱、豪宅、豪车、美女帅哥、想干啥就干啥、当官、当很大很大的官、环游世界、事业有成、解放全世界、拯救全人类、等等等等,不都是为了幸福吗?
有人会说,你光说西方哲学,我们中国古代就没有研究过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吗?还真没有。中国古代哲人不研究“为什么”而直接研究“怎么”这个问题。老子提出人应该无为而治、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儒家提出忠孝仁义礼智信。墨子提出要兼爱。法家提出要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些全部都是要怎么活着,而不是为什么活着。中国古代哲人从来没有说“因为什么什么,所以要这样这样”,而是直接说出要这样这样。没有前提原因和推理过程,直接给出结论。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觉得他们说得对或者不对,来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他们的理论。即使有时候给出原因,也是比喻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的理性推导。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
有的人生活可能根本没有什么目的,走到哪里算哪里,从来没有想过生活的目的。这些人虽然从没有认真想过,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但他们的行为毫无例外地暴露了他们本能的目标。他们的显意识虽然不能意识到,但他们的潜意识却指挥着他们的行动。甚至可能很多人都这样迷迷糊糊地无意识地活着。然而,由于他们没有明确意识到,他们所作所为的结果有可能反而毁了潜意识里的目标。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希望人能够从一开始就清醒明白地活着,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知道为什么生、为什么死,而不要走投无路出了问题了才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因为只有知道“为什么”这个大前提,才能去构建下面“怎么”的具体行为。即使出了问题,也便于找出应对的办法。
没有幸福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幸福,就要努力去改变去争取幸福。如果人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体验过幸福,那么这一生就白过了。幸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未来要幸福,而是现在此时此刻就要幸福。人本来就是应该幸福的,只是人为地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不幸。
有人说,人生就是苦难,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总想着幸福,可能永远也得不到幸福。如果认清人生就是苦难,那么偶尔的快乐也会让人觉得幸福了。这样想也不错。期望值越低,越容易得到满足。期望值越高,越难以得到满足。对生活抱切合实际的期望值,更有利于得到幸福。这实际上是怎样获得幸福的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既然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对于这些问题,有的人可能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毕竟这世上百分之八十的幸福的人正在享受着幸福。我只是系统地整理一下,以便给大家一个清晰的思路。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人人都活得这么明白吗?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二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个有很多含义的词,在不同人那里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同意的是,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大家都可以清晰地表述出来,比如愉悦、快乐、舒适、美好、高兴、满足等等。幸福是有客观内容的,但无论幸福的客观内容是什么,最终都要通过各人的感觉感受到。感觉不到幸福,就没有幸福。幸福感是非常主观性的东西。无论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我也感觉不到幸福,我就觉得不幸福,气死你!要达到幸福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要达到不幸福,可能一个念头或几句话就够了。本来幸福的周瑜就是给诸葛亮几句话给气死的。
幸福是一种感觉。如果对幸福的感受出了问题,就感受不到幸福。像我得抑郁症的时候,整天觉得压抑难受,就是感觉不到幸福。那个时候,你就是给我几个亿,我也最多会快乐一阵子,最后还是不幸福。既然感觉不到幸福,人生目的就无法达到,那我乘风归去就是最合理的选择。我现在还是这样想的:对于治不好的抑郁症,还是让他的灵魂早日安息吧!有人可能难以理解这种对幸福快乐没有感觉的状态。我们做任何事,都是觉得想做就去做。比如打篮球、种花这样的事,做的时候和做了以后,会觉得很舒坦,会觉得快乐。但抑郁症的人总是觉得很难受,就没有任何动力和兴趣做任何事情,就算是做了,也没有任何快感,反而感到疲倦无聊等更多的痛苦。对快乐感觉失灵,对痛苦感觉无限放大,没有幸福感的人生真的是无可眷恋的。
对幸福的感觉每个人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有的人感觉幸福,有的人就没有什么感觉。对幸福的感受取决于头脑中的某种机制,可能是某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导致极端地无力和无助。这种感受是客观存在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可以遗传的。有的人生来就幸福感爆棚,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快乐,对幸福要求的标准低;而有的人生来就比较苛刻,不那么容易高兴,对幸福要求的标准高。这两种人都有进化上的优势。幸福感爆棚的人一般比较常有积极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评价较高,通常身体也比较健康。幸福感低的人一般比较严谨认真,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求比较高,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幸福感高的人容易感到幸福和更多的快乐。幸福感低的人不容易感到幸福,但一旦达到他们幸福的标准,幸福感可能会更持久。在任何一个国家中,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的国家、发达还是不发达的国家,都有幸福感高和低的人,但有的民族天生的幸福感高的人会多一些。
虽然人对幸福的感受有内在机制,但外界因素也是起很大作用的。如果人对幸福的感受生下来就一成不变,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啰嗦了,人类所有的奋斗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幸福感。在讨论怎样可以增进幸福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幸福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幸福的感觉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描述:
幸福 = 快乐 × 美好 – 痛苦
幸福(Happiness)是一种总的感受,其可以分解为快乐(pleasure)乘以美好(good)减去痛苦(misery)。快乐就是愉悦、舒适、高兴、开心等感觉,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在每一个欲望和生理、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都会感觉得快乐。比如,有钱可以买喜欢的东西,住大房子,开好车,看好电影,人都会感觉很快乐。一般人想到幸福的时候,首先都会想到快乐,甚至幸福快乐这两个词可以通用。在英语里,当你问一个人“Are you happy?”,就是问他是否快乐,当然也有幸福的意思,我们中文翻译过来就是问“你快乐吗?”而不是“你幸福吗?”。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然而,仅仅快乐并不完全代表幸福。快乐所代表的是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通常是即时性的。除了快乐以外,幸福还需要你对快乐状态的确认,确认你所享受的快乐是好的、是正当的、是应该的、是对的。如果你的理性觉得这样的快乐是不应该的、不好的,你可能就不会觉得多么幸福。比如,你生活无忧,每天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天天倒也快活,可是你觉得整天无所事事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你还会觉得幸福吗?你可能会觉得空虚、恐慌甚至无聊,似乎生命缺少了意义。再比如,你太胖了想减肥,但当你看到美食时又控制不住大吃特吃。虽然吃的时候感觉很好很快乐,但过后体重增加了,你又会整个感觉不好,有负罪感。这种理性要求的感觉就是美好,就是好的(good)、对的(right)、正当的、合理的、应该的感觉。
如果你觉得什么事情是不应该的,即使你可能享有快乐,你的幸福感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在幸福里快乐和美好是乘积的关系。如果一件事的快乐是零,那么再美好你也不想长期去做。如果一件事的美好是零,意味着这就是一件坏事,那么再快乐你也不会去做,除非你能说服自己这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一件事快乐和美好都是大大的,生理、心理、精神需要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你的幸福感就是大大地加倍了。为了幸福,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快乐,还必须同时追求美好。只有在美好的确认下,我们的快乐才是有价值的。
美好的重要性可以在一个假想实验中得到证明。假如有一个快乐机器,可以模拟一切快乐的感觉,就像毒品一样,但比毒品更真切,你会愿意在这个快乐机器中度过一生吗?如果现实生活十分艰难的话,可能会有人愿意。但如果人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快乐,大部分人都不会愿意。原因很简单,因为快乐机器里的一生不真实,是虚假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样度过一生是美好的。当然,这取决于个人看法。如果你认为这种快乐就是你想要的,就像有人沉湎于毒品一样,你也可能会选择快乐机器的一生。
过去人们把幸福当作庸俗的快乐,佛家就十分鄙视世俗的所谓幸福。实际上佛家只是追求不同于常人的幸福罢了。所有的禁欲主义者鄙视常人的快乐和幸福,其实不过是注重“美好”而抵制“快乐”而已。所有在精神领域的追求都是追求幸福,只不过由于快乐太少,单纯的精神追求已逐步被现代人所放弃了。有很多苦难的事业和追求,因为过于苦难,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挫折,尽管看上去很美好,也会被人放弃,但一旦成功了,可能幸福感也非常大。
痛苦在幸福公式中的作用是一目了然的。痛苦很多的人肯定是不幸福的,除非快乐与美好远远大于痛苦。人的行为通常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也有人主动追求痛苦的,那是因为他所追求的美好使他感觉到的快乐远远大于痛苦,都是由于精神因素。那些禁欲主义者,那些革命者,都是如此。还有些精神痛苦者会采用肉体痛苦从办法来寻求解脱。我抑郁症很严重的时候,感觉很难受很痛苦,就试图以自伤的办法来解脱,最后自杀也可以看作自伤的极端行为。但是人一般是逃避痛苦的。
人的欲望不被满足都有可能带来痛苦。任何欲望不满足都有可能痛苦。不是所有人的所有欲望都能够得到满足,那么是不是所有人的幸福是不可能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是不是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欲望因而不可能达到幸福?不是的。有些欲望背后的需要不被满足会带来必然的痛苦,这些需要必须要满足,否则人就不可能幸福,除非得到其它方面快乐的补偿。这些需要都是基本需要。一个现代国家和社会应当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才有可能构建幸福的社会。只要所有人的基本需要都被满足了,就可能让人人都幸福。哪些需要是基本需要将会在后面谈到。除了基本需要以外,还有很多很多非基本需要。非基本需要不满足并不带来必然的痛苦,关键在于人的理性怎么想、怎么解释“美好”“应该”“本当”。所有获得幸福的技巧都在这里。幸福的人并不是满足了所有欲望的人。甚至皇帝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和需要。只要人们能够客观理智现实地看待非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可以人人幸福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欲望无止境的危害,反过来也说明人的欲望是可以有止境的。
幸福就是快乐乘美好减痛苦。多增加快乐尤其是美好,尽量避免痛苦和伤害,想通了,想开了,想透了,人就可能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并取得成效是幸福的关键。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幸福与意义
——写给下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们
江上飘浮的云

本书简介
本书大约7万多字,分为25章,以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思考讲解人应该怎样生活,包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对生活有正确的认知、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主要观点为:所有人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就是欲望和需要的满足;人主要有十二种需要;当所有基本需要都满足了以后,就是基本幸福;幸福感主要来源于非基本需要的满足;我们应当为已经满足的需要而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构成了从动物到上帝这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过去的经历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在轻松适当的压力下生活;既要有理想又要尊重现实;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要做有意义的事。本书主要写给下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们。

作者简介
本人笔名江上飘浮的云,毕业于浙江大学,从事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现居住在加拿大。曾经出版作品《生存的困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读者定位
高校学生和年轻的父母们

本书特色
本书不是学术理论书,而是通俗的励志书或生活指导书,指导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尤其是对下一代年轻人思考人生之路的时候,特别有帮助。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夹杂个人生活故事,读起来不乏闷。读完以后对个人生活应该帮助很大。

联系方式
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者微信:flying123eagle






目录

一 人生的目的
二 什么是幸福
三 欲望和需要
四 温饱需要(Needs for survival)
五 健康需要(Needs for health)
六 娱乐需要 (Needs for entertainments)
七 安全需要(Needs for safety)
八 性需要(Needs for sex)
九 自由需要(Needs for freedom)
十 归属需要 (Needs of belongingness)
十一 爱的需要(Needs of love)
十二 尊重需要(Needs of esteem)
十三 成就需要(Needs of achievements)
十四 自我需要(Needs of ego)
十五 理性需要 (Needs of reason)
十六 基本幸福
十七 不同类型的幸福
十八 感恩
十九 生命的意义
二十我是谁?
二十一 正确的认知
二十二 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二十三 理想与现实
二十四 希望——置于死地而后生
二十五 发挥优势创造意义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三 欲望和需要
人大部分的幸福都是在欲望(Desire)满足之后。特别是当某些梦寐以求的梦想实现了,或者是心想事成的时候,就会感到特别幸福。欲望满足以后,会感到快乐和美好,因而会感到幸福。人的欲望是非常主观的,而且经常变化,每个人的欲望可能都不一样。然而,在每一个主观欲望的背后最终都是客观的需要(Need)。马斯洛说,对每一个欲望进行追溯,追溯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某种需要。欲望的满足实际上是需要的满足。比如,你想有钱,有钱可以买好吃的,吃饱了就觉得有力气就觉得舒服。这实际上是人对食物的需要。有时候,你没有欲望什么,但是风和日丽、春暖花开,你觉得很舒服很愉快,这也是满足了你对温度、阳光、美景的需要。只要需要满足了,无论你有没有欲望,都会觉得幸福。弗洛伊德说,我们所说的幸福产生于那些被深深压抑的需要的满足。
实现幸福就是满足需要。需要的范围就界定了幸福的含义。幸福这个词是由你所有的需要所代表的。如果你有精神需要,那么幸福必定包括精神方面的含义,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和满意。快乐是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美好是精神需要的满足,痛苦则是需要的不被满足。幸福是主观的感觉,而需要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东西很难研究,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幸福是需要的满足,而需要是客观的,每个人都一样的,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科学地研究的。需要代表了欲望背后的原因。需要满足了就有满足感,感觉快乐或者美好。因为需要是客观的,因此幸福不完全是主观的感觉,也是有客观内涵的。通过客观衡量一个人的需要是不是得到了满足,可以评估一个人是不是达到了客观幸福的标准。让所有的人都达到客观幸福不能完全靠个人自己的努力,一个和谐的现代发达国家和社会必须保障每个人的客观基本幸福得到满足。以前说“命苦不能怨政府”,现在命苦就是要怨政府。政府要保障所有人免于饥饿和恐惧,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
人的需要是进化的产物。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需要。越复杂的生物就有越复杂的需要。就动物而言,所有的动物都有生理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为了生存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复杂一点的动物还有心理需要,其中社会性动物还有社会需要,以适应社会化生活,包括社交等等。最复杂的动物,像人类,才有精神需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理性需要,体现出智慧生物的一面。人是半社会性动物,还有独特的个性需要,展现出追求独立个性的一面。
所有人的需要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基本需要。对于非基本需要,不同人侧重点不同。有些非基本需要有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也可以代表没有,但达到一定层次以后,是可能有的。比如,我从来没有滑过雪,可能不会有滑雪的需要,但我滑过以后觉得很好玩,就有了滑雪的需要。再比如自我实现需要,如果人每天为温饱挣扎,可能是不会有的,但是一切基本需要都满足以后,是可能有的。
需要是追溯到最后不能再追溯的为了其本身的欲望目标。比如温饱需要就是为了食物、空气、水、温度、阳光等等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的需要,就是为了生存本身,生存就是最终目标。需要从不满足到满足时,人可以体验到快乐或美好的感觉,但持续得到满足时,倒不一定有感觉了。比如,人对空气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时反而对空气没有什么感觉。
基本需要就是不满足时必然会体验到痛苦。比如,没有氧气时,人必然体验到呼吸困难极端痛苦。非基本需要就是不满足时不会必然体验到痛苦。比如,人对山珍海味的需要,不吃山珍海味人一样可以活也可以感到快乐(每天有饭吃就不错了),不一定需要。但是满足了非基本需要确实可以带来快乐。山珍海味肯定比粗茶淡饭好吃,带来更大的快感,否则人类就不会有这个追求了。基本和非基本需要就是这样定义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出名的,也是得到普遍认同的,但却不是科学理论,是科学无法验证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是符合我们日常的经验,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走的。如果不是听说过,有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自我实现是最高目标。马斯洛的理论中有些是基本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但有些明显是非基本需要,比如尊重和自我实现。从基本需要上升到非基本需要也说得通,但马斯洛的需要远远不是人类需要的全部。事实上,马斯洛的基本需要里面都包含有非基本部分。比如说,生理需要里面对食物的需要。食物是为了满足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是基本需要。那么精美的食物,如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满足了我们什么需要呢?如果不是满足了需要,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呢?为了满足食欲,这显然不是为了其它更高级的需要,就是对食物的需要本身,只不过这是非基本需要罢了。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此帖子不再更新。看新的内容请前往“天涯杂谈”《人生的目的——幸福与意义》

http://bbs.tianya.cn/post-free-6158751-1.shtml
楼主:北方的天鹰  时间:2020-09-02 14:07:35
请前往天涯杂谈看更新的内容:

http://bbs.tianya.cn/post-free-6158751-1.shtml

楼主:北方的天鹰

字数:12515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08-30 03:11:14

更新时间:2020-09-02 14:07:35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