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了凡四训》 是改命奇书还是走入另一种迷信

《了凡四训》 是改命奇书还是走入另一种迷信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说起《了凡四训》,相信没有几个佛教信仰者是没听说过的,大从不但听说过,更是喜欢拿此说教。

中国的很多书籍,因为经过战乱等原因,都变得无从考证其真正的出处,如很多易经的书籍都被历代的易学大师讨论其作者的真实度,而对于这本流传很广的民间佛教思想宣传书籍,我相信其是无从考证的。

当然,这在信佛者的眼中,我所说的可能是大逆之言,因为了凡四训根本不需要考证,本就是袁居士所写。

可在我们的易界,虽然写着诸葛亮、邵雍等著作,但依然有人不断提出种种疑问,在追寻其根源所在,而这本大名鼎鼎的了凡四训,其实和很多大名鼎鼎的易学书籍一样。

考不考证重要吗?

自然是不重要的,几千年来流传下来那么多书籍,要是非要考证才读书那不是完蛋了,所以考不考证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内容才是王道。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部分,其第一部分是专讲袁了凡先生的故事,而后三部分讲如何积善修福。我本想进行概括式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述,但写到这儿的时候发现,这实在有点不妥,因为了凡四训的各章节内容不同,综述的方式难免会出现文字表达混乱,再加上我自己所写文字本就混乱,这可是不好的一件事情,思来想去,最终将我关注的段落摘出来,进行单独表述。



一、关于皇极经世
平常本姓自然不知道皇极经世,但你若是遇上一位真正的易学资深爱好者,又哪有不知道皇极经世这本书的。你若是让他用皇极经世为人推演,那就别想了。除去那些传说中的隐世之人外,当今存在的易学资深爱好者,没有一个会用皇极经世推演的,我的朋友杨景磐老先生写了《皇极经世演绎》一书,但终究也不过是演绎而已,未曾将皇极推演的方式破译出(如果知道常秉义的就更不要提他会推演了,他所著皇极之书抄了杨景磐老先生的)。

在了凡四训中,那位慈云寺中的老先生为其推命,何时考多少名,何时会出现何事,可谓是推详至极,没有学过命理的人自然感觉不出来什么,但学过命理学的人,看过古代命理书藉《滴天髓》、《渊海子平》等里面的案例,再与了凡四训中的相对,那绝对的小巫见大巫,变得不值一提,可以这样说,从我现如今所了解到的命理书藉及当今的命理师而言,未有一人能达到了凡四训中十之一二的水准,相信不少的命理师都和我有相同的心境,若能获得了凡四训中的皇极经世内容并推广,则死也足矣。

现摘录了凡四训中的推命内容: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在这段内容中,我来指出让当今命理师或自古以来命理师(书藉案例所列)所难以做到的几点: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在这一段中,其中的各种名次,不学命理的自然不知其难度,但若学过的就知道直接说出其某年多少名、某年多少名其实是非常难做到的一件事,若是能做到如此细的批命,那么双色球就真可破解了,之所以易学无法预测双色球,是因为易学的符号组合会形成非常多的选择,如何从终多的选择中找到对的组合,本身是一件不太可能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完全无法预测,因为命有简易,卦有清晰模糊,这是每一位易学人士都懂得的,若偶遇所推理的内容代表的某些象特别清晰,相对应的数自然是容易找寻,但玩易学的都知道,这,实在是非常难遇的一件事,且在文章中的府考七十一名,这需要很多符号组合,可不是轻易能推算出来的。



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



这段就比较有意思了,这段是对何年会发生何事的推演,因为命理中对官、财、子、禄等有相关符号代表,推演出年份倒不难,难就难在了,推演出了该人何年应发生何事的详细信息,因明朝科举制度的原因,其中这一段大多数内容推演出来都可忽略,唯有当选四川一大尹这句,详细推出了要委派到何处当官,实在可称奇,而且是奇中之奇,哪位若是认为你也可以,那么你且把八字或紫薇学上十年,再说此节中这段是奇与不奇(你说这是皇极经世自然不同,学易学的都知道越是推演细至的应用起来便会越复杂,皇极若是应用起来要比八字应用起来难上不是一点两点的,学易学的你说是吗?)。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我们再看最后这段,在古代的一些奇事异事上,常会有多少岁的几月几日几时,便会发生何事,现在社会的江湖骗子也是这样为别人算命,并指出你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会发生不好的事,并可进行化解,在这里我要对看过的人说,这在算命上基本上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因推命使用了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六十甲子,又用其中的刑、冲、克、害及用神等方式对事情进行推演,推演何年发生何事稍简单,何月发生何事也是可以,但到了何日发生何事这就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更别说定下了何时发生。(最主要的是一口定音的说这个时间发生,而不是多个时间点参考性发生。学佛的也可能从佛书上看到很多大和尚往生时会提前说几时几时,那我想对你说,这都2016年了,你能劝劝他们进行一年365天,且一生一世的修行直播吗?让我们也跟着学学。)

当今社会的很多人都被这种古代的故事所蛊惑,殊不知此乃江湖败类打着易学的名头骗钱的一种方式,而在了凡四训中的开头这一段,引用了此种骗局的方式讲述推演自己的人生,在我的眼中看来实在是可笑至极,一看便知其写作之人并不精通易理。

且不去争论是否精通易理,我且来问,邵雍之后谁是皇极经世传人?邵雍之后何书有标出皇极经世的推演方法?邵雍之后谁又能用皇极推演的如此之细,且将推演的方式写了一下?

二、不在阴阳五行中
作为一个易学爱好者,我听到佛教信仰者对我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自己念佛了,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算命的是算不准我的事情的。我听到这话,向来都是笑而不语。

闲话不多说,我们再来引用一段了凡四训中的话:



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这里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常人被阴阳所缚,所以我们按照自己命运轨迹而行;但若是行善之人,则因所行善事而改变了命运的运行轨迹,反之行恶之人而因为所行恶事而改变了自己命运轨迹。

这个理念和我常听到的信佛之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有异曲同功之感,但两个又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指信佛后自己将不受三界五行的规则所左右,自己的命运也自然不受规则所左右,所以算命先生为信佛之人算命则无法算的准确。

另一个以善恶为基准,指出了突破命运束缚的方法。

但我们如果细一想袁了凡也活了如此多年了,从他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来看,就知道下的修行功夫也是很深的,人生也是经历很多(袁先生可是和倭寇对过阵的人物),而他的命运却没有跳出慈云寺老先生为他推命的圈圈。如此多年来,难道袁先生就一点善事没做过或一点恶事没做过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里面的这句人未能无心,就值得我们去略想一二了。

若这行善行恶也必须明心见性也才能起到作用,那未能懂得这个道理的善良人岂不是一生的善事都白白付出。

若不需要懂得这个道理,那袁先生这几十年的人生岂不是太过平奇,别人的三年清知府都是十万雪花银,他定然能做到独善其身,变的善恶之事与己无关,这实在是平淡人生中的神奇事。

如果说古代除了有权有势的做一件恶事也许很难,但在当前这个社会,我试问一下又有几个经商之人没有做过恶事?

我们且不说其它,就一个地沟油,从生产到饭桌这一个流程,会有多少人坠入恶之中,那么这些人因为恶事是不是就跳出了命运的规则,而要附加上做过恶事的不好规则呢?那么是不是算命先生为他们算命都不准呢?

我知道有很多佛教大能对这一句有精彩见解,但你且将自己的见解放在你自己的臭皮囊中,勿要拿出来熏着过路的闲人,更不要熏着我这个混蛋东西。

三、富贵功名从此求
我们直接引用原文的一段: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一段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这段话道出了当代中国人烧香拜佛的心中所想,在很多人还在虚假的说拜佛不求什么的时候,了凡四训的云谷同学直接指出信佛不但修的是道德仁义,连功名富贵一样可以修来。

你就想想吧,道德仁义这种口头上的东西,没多大吸引力,但功名富贵就不同了,这可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前赴后继想要得到的,而信佛就能得来功名富贵,只此一句就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信佛的大多数人都不是实践出真知派,而是理论改变一切的一群人,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自然也就对此深信不疑,了凡四训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的热度不减,与这种能改命而得到功名富贵的结果是分不开的。

你也许也听过金刚经中的句子: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而在这里,我们见到的不是舍,而是求,转成句子即是:德尚可求,何况富贵。

我在很多年以前一直在想,那么多信佛的都读过这些句子,难道他们会不明白其中舍的道理?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终于明白,不是他们不懂得这些句子的意思,而是诱惑力太大,一个疯狂追逐功名富贵的人,又怎么会在意其中的真假,他们在意的是求不求得到,用什么方法才能求到。其它的都是次而又次的。

而在中国,将求得道德仁义的事情,变成了假仁假义之人披在身上的外衣,一群群信佛的人聚在一起,说着连鬼都不想听的人话,做着连鬼都不愿看的人事,去求那所谓的功名富贵。

这本是一篇劝善的文字,本想将很多道德仁义善恶的思想与富贵功名命运进行捆绑,但怎知人心又哪会如此简单,他们懂得想获得什么,要避开什么。而这篇劝善的文字,在我的眼中也失去了其本来意义,让本来就迷信的中国人,因为文字中的一些思想变得更加迷信。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四、福薄无子皆因此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这位袁先生,也确实是人才,对自己进行了相关总结,认为自己是一个福薄之人,自己如此福薄是连科弟也不应该得到的。

我学易也有十年时间,面相算是早期学到的一种易学,且开过面相培训班,定然不知道人的福厚富薄是以此而定。

在这段文字里面,前面这段文字说自己福薄之因,而后面这段则说的是袁先生总结了自己无子的原因。我这个命理之人就想问一下九泉之下的袁老爷子,你这无子的原因是根据什么书或何处的理论总结的呢?

我们常说:说话要据理而言,但袁老爷子的这些理论可真是随口胡言,且一胡言就迷住了无数人。

五、且问善事何处为
我们来引入这本书中与当代中国佛教信仰者很相符的一种情况的内容: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公元1581年),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 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者。至癸未(公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公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袁先生在听了云谷同学的一段话之后,感悟颇深,日后自然是行了很多善事,后因一直无子,就许了一个三千善事的求子愿,善事完毕而生得一男孩。

求子成功后,袁先生依然是善事长行,且许了万善心愿,并将自己每行的善事记在本子之中,这却让我想起了近代的雷锋,不知道雷锋同学是不是在那个时代也许过类似的心愿,所以一一记录,与雷锋不同的是,袁先生行善改运的效果比较好,过了慈云老者所说的正寝年纪依然活的非常好。

说起将善事记下这件事,我想起了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中的名句: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当然,这种句子也就是谈笑玩玩,自然是不入学佛之人法眼的。因为学佛者的世界中自有一本善恶单,又岂会出现虽恶不罚,虽善不赏的事情。

想起这两本罚恶单,我自然而然的又想起了一段信佛的皇帝萧衍的故事:

萧衍问:“联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达摩答:“并无功德”

萧衍大惊,忙问:“为什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到现在我还在思考萧衍与达摩这段对话的意思,虽未时想时思,但也是偶想偶思,多想多思少想少思。

但不管如何,这段话中的意思一定是与袁先生所做之事获得的结果相冲突的,也是与中国万千求功名富贵的人有冲突的。

我虽未对其中所讲的万千善事进行一一实践,且以我今世的时间而言,也无法一一实践去验证。但读史以知今,我更倾向于达摩所言的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的回答。

而求金得金,求银得银,求富贵功名得富贵功名的说法,自然被我定义为荒谬之言。

说起行善之事,这自然是值得推广的一件事情,但因传输方式太过偏激且离法甚远,难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众多文化交融汇聚的土地上,各种文化进行着冲击融汇,一种文化一不小心就失去本身的内涵,离自己的本意越偏越远。

而行善之事亦是如此,虽然行善是一件好事,劝人行善也是一件好事,但若用谎言包裹下的行善,终究会失去本身的作用,而变得怪异离经。

我们在众多文化冲击下,往往忽略掉其主要中心思想,而在意那些细枝末节,于是一种不迷信的文化在一个转身后变成了一种迷信的文化,而在后人的推动下,一不小心从一种迷信步入另外一种迷信。

六、佛陀传给我的迷惑
我们先将了凡四训中的一段文字放在下面再讲读佛教书藉带给我的迷惑: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其实在读佛陀传以前,读到过一个故事,指某位修行很历害的人,很多人想要害死他,他都死不了,但因为曾经他踩过一株草,犯下了业障,所以除了草能杀死他外,别的东西都杀不死他。

这是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而下面读到的才是佛陀传中的故事:

佛陀经过很多很多次的转世,且他都记得每一次转世,其中的一次转世佛陀是一颗树,在它不远处是一个小水池,而水池中有一些鱼,在远处有一只鸟想要吃掉池里的鱼……这里省掉N多字……,故事的结果就是这只鸟吃掉了池中的鱼,但是让最后一只鱼发现了他的动机,然后把鸟也杀死了。而在这只鸟想尽办法吃鱼的过程中,佛陀所转世的这颗树因为说不出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只鸟做了这些事情。

我所关注的并不是鸟与鱼的宿命,而是佛陀转世后的树。

这儿要插进一段那位萧衍皇帝的事情,中国和尚完全不能吃肉就是源自这位皇帝的至高觉悟,因为在此之前和尚或按修习的大乘与小乘,又分为完全不吃肉与可吃三净肉的和尚。

但自南朝萧衍后,和尚就变得完全不能吃肉了。在我的眼中这确实是一件极好之事。可不能吃肉,吃素就对吗?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在提倡素食健康文化,我自从读了佛陀传后,我就在想,佛陀即然转生为一颗树,并且这颗树对周边环境是有感受的,这也就是说这颗树一样有五感。那么我们如果吃掉这颗树,那么它会不会和动物一样哀鸣,只是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呢?

我时常问我自己,即然不能吃肉是不是也不应该吃素呢?一滴水中含有万千微生物,是不是不应该喝水呢?

后来偶读到慈悲二字,使得明白,吃与不吃本就不是重要的,若能因吃与不吃的这一念生起自己的慈悲心,则吃与不吃都是一样的。

虽然,现在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但终是自己胡思乱想下的结果,待得一日,说不定又想成其它答案。

自己这些无用的东西写了这么多,原了凡四训中的文字又只字未提,其实我写的这段文字与了凡四训的这段话有相通之理,只能看客们自己去思考了。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七、牛、鬼、蛇、神共相存
我接触过的佛教书藉中,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种不提牛、鬼、蛇、神的是非常少的,其它的基本上都充斥着牛、鬼、蛇、神在里面,而整个佛教好像也是依靠这些牛、鬼、蛇、神支撑着自己一样,虽然不一定是主要支柱,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下面这一段文字,借用了周易里面风水改运的方式: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段文字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其中包含了阴宅风水改运。在我们易学老师之间流传着一句三年寻龙十年点穴的话语,指阴宅风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最难就难在了寻找好的龙,寻到好的龙之后点出好的穴更是难上之难。

很多我听过的江湖故事都是某某风水师走到某地,说此处是好地葬后必福荫后代,而后有人在此下葬后,后代必发达的传奇故事。 或者风水师因为某人对他有过恩德,所以为了报其恩德而为其择一风水宝地,旺其后代。

但此书中的故事又不一样了,此故事中直接就是一仙化道来人间,为了验明老夫人的真假心而三年如一日的在此考验,后因老夫人善心恒久,所以为其指点了一处风水宝地。

这种神仙化身为某种人来到世间渡化世人的故事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我也是听说过很多很多,何尝不想遇到个渡化仙人,不求渡我一二,就是他飞身而去之时那飞身之象看上一二也就足矣。

你可能也读过很多此类故事,并且故事里很多仙人降世都是不显真身的,我又何尝的没有读过,但我对这类不显真身的不感兴趣,你若感兴趣,自己收好即可。

说完仙人降世,我除此之外还想吐槽一下这位仙人,功力也实在太弱,最多也就是位见习仙人,连个凡人的心看不透,还需要三年考验。若是仙人不过这样,不当也罢。

八、真善与假善 阳善与阴德
我们把了凡四训中的句子贴上: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这两段并不是在一起的,但相关性太强,所以两段放在了一起。

第一段讲的是真善与假善,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现象,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这句话本意中的“为”是指修身养性之意,但被我们这些只读片面意思的中国秀才一解读,完全将为己变成了为了自己。

可这一变味之后恰恰符合真善与假善的本意,因为我们太重利,所行的很多善事也皆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像现代社会流行的放生,很大一部分人不是为了真正的放生行善,而是为了获得放生后的功德,而组建放生的人又恰巧能从中获利,一拍而合的事情就这样天经地义的发生,放生的人放的欢欢喜喜,满嘴的功德善事,组建放生的人更是财气双收,捧的放生之人好像做完这件事之后就功德圆满,就万事大吉,就无往不利一样。

可那些被放生的鱼儿、鸟儿的生死则无人再去料理,放生任务已经完成,谁又会在意他们的生生死死呢?除了他们生死未知外;那些被放生蛇后受到惊吓的人们以及被打死的蛇,这冤家结的也实在是有点冤。

第二段的本身就很有意思了,将善分为了阳善与阴德。这可真是惊死当年看完译文的自己了,这阳善可真是玄乎其玄的一件事情,因为做完阳善后并不是不起作用,按译文所解依然是起作用的,但又不像阴德一样稳定。结果也就是我们无法辨明做完阳善后经历的吉凶与阳善的关系。你说作为一个求证者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不过对于大多数不追求对事物求证的人来说,善的阳善与阴德自然没有任何区别。对于那些口若悬河,一张口就已经行善百千万的人来说,这阳善与阴德更是极为不重要的事情,所以看过本文的同学也不要太过在意,只是我个人比较在意而已。

为何要如此在意呢?因为分不清阳善对吉凶的作用,我也就无法知道某某一生都在做善事的大善人若是出现凶事,那么这个凶事是来自于几世前的业还是来自于现在呢,这实在不好分辨。

若你要问我这种类似于某某善人突遭凶事是何原因,身为一位命理学者,自然会告诉你这是命运的安排,我相信喜欢了凡四训的朋友不太喜欢听,不喜欢听你也给我听着。

九、真是假时假亦真
佛教在中国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职业。对于信仰者,这是一种无上的信仰,知识面广而全,可以满足与解答各方面的问题,更可让自己从感悟中受益多多,所以历史上很多才子都与佛教有关联,如苏东坡的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就给我深刻体悟。

抛开信仰而言,以佛教为基础进行盈利,作为一种职业来看待,它们以佛教为根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还硕果累累呈现在世人面前。

其从业者与信仰者最大的相同之处就在于,都口喧佛号。

可真真假假的,穿着同一样的外衣,又怎是一小小凡人能够轻易分辨,所以明目者自辨,不明目者盲从。

在近代的抗日史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追求革命信仰的人,宁死也不会低下自己头颅的列士。一种是为了能够享受物质生活,而变成了别人的走狗。

在佛教的信仰中,自然不存在所谓的走狗不走狗,但假信真信还是真实存在的,下图的人就是我眼中的假信者,也祈望能有更多真信者看清假信者的面目,而不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看完我写的这篇,可能不少人都想吐糟,而这个世界上从不缺乏吐糟之人,若你能吐的有理有据,我,真是爱死你了。

PS:因本人写作粗心大意,一篇文章中往往出现众多错字,如果发现有错字的欢迎指出,我会在我博客原文中改正,多谢。

臧晏
2016.09.07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mujingyao 2016-09-12 00:02:11
顶一个
-----------------------------
多谢

------------------------------------------------

两处打字错误修改:
1、说起《了凡四训》,相信没有几个佛教信仰者是没听说过的,大从不但听说过,更是喜欢拿此说教。

大从:大多

2、平常本姓自然不知道皇极经世

本姓:百姓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mujingyao 2016-09-12 00:02:11
顶一个
-----------------------------
多谢
------------------------------------------------
@zctv521 2016-09-12 11:02:54
两处打字错误修改:
1、说起《了凡四训》,相信没有几个佛教信仰者是没听说过的,大从不但听说过,更是喜欢拿此说教。
大从:大多
2、平常本姓自然不知道皇极经世
本姓:百姓
-----------------------------
@易哲人 2016-09-14 16:45:38
皇极经世应该是黄金策吧,我记得是易卜老所著,相传说如改动一个字,可得千两黄金。内容主要是对六爻预算作的一些论述,并不感觉很复杂,只是应用起来并不准确,也许是流传下来的版本关健的东西隐掉了,所有卦例分析的都挺有道理,但却无法应用。个人并不喜欢此书,我还是喜欢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较为实用,道理浅显,容易上手。黄金策与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一样,内容不少,方法却讲的很少,重理论。不能知行合一,老哥的易......
-----------------------------

皇极经世不是黄金策,皇极经世是你所讲的宋代易学名师邵康节所著,因易花易数使用方便所以传播速度快,被人知道的广。
但皇极经世不同,其内容不同于任何一种其它易学,所以没有被传播,只能做为易学研究。

黄金策和增删卜易都属于六爻书籍,我想很多学习六爻的都会读一下,不过增删卜易确实更适合阅读学习。

我现在基本上不用QQ了,你有微信的话,可以加我微信:77515712,共同交流学习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SiceyWong 2016-09-16 12:51:02
楼主见解到位。书中还有一些矛盾的点…
-----------------------------
:) 3K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陌上淡茶 2016-09-16 15:43:06

-----------------------------
:)3K
楼主:zctv521  时间:2019-01-17 22:26:59
@dlin112233 2017-01-22 12:52:30
没年够呢,再多讲一点嘛
-----------------------------
这只是关于周易方面的,佛学方面的并没有写出来,我个人计划等最近的这批书看完后,我会去读一下佛教十三经,到时候再进行补充。

楼主:zctv521

字数:1026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08 05:45:00

更新时间:2019-01-17 22:26:59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