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获得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玛丽•居礼一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士的奋斗 (转载)

获得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玛丽•居礼一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士的奋斗 (转载)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获得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玛丽•居礼一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士的奋斗
(原创作者:艾芙-居礼〈法国〉 编写转载::蒙恩夏生)
序:
爱因斯坦说:“在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人物中, 居礼夫人可以说是唯一一位漠视名利, 也不会被荣誉所顛倒的人。”姑且不论爱因斯坦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牺牲自我、不为名利所动的圣者不止一个, 但这是一位科学巨人对另一位科学巨人的赞词, 就居礼夫人本人来说, 她的所作所为表明她确实轻淡名利和荣誉, 而且拒绝富贵。最后把自己的生命也奉献给了科学, 她不愧是科学界的女中豪杰。(居礼夫人的全称是“玛丽-居礼一斯可罗多夫斯卡”,其中居礼是她丈夫的姓,所以一般多称为“居礼夫人”。)
她的一生可说是奋斗的一生, 她的求学之路非常艰难, 当她在巴黎留学的时候, 每月仅靠她父亲寄给她的四十卢布维持一切。因此经常发生生活开销上的脱节, 例如有一次月底,她的生活费已用完, 有两天时间仅靠吃点樱桃支撑着,,如果没有她已在巴黎工作的姐姐及时发现, 很可能饿死在她的斗室之中。她就是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创立了伟大的事业。
不要荣誉者偏偏有许多荣誉、头衔和奖金送上门来, 这一切都是世界各国有关机构、科学界和学校等部门主动授予的, 想推辞都推辞不了。现在, 不妨先把居礼夫人一生所获得的奖金、学位和荣誉等记录统计一下,或许可以这样说: 她是世界上获得奖金、荣誉、学位……最多的一人。
上卷(伟人的诞生、成长及初恋时代)

第一章、居礼夫人所得奖金、荣誉、学位

一、奖金
1898年 盖格内奖金 , 巴黎理科博士学院。
1900年 同上 , 同上。
1902年 同上 , 同上。
190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04年 奥西利奖金。 巴黎报业辛迪加。
1907年 阿克同尼安奖金, 大不列颠皇家研究会。
1911年 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1年 埃伦-理查研究奖金。
1924年 阿让德依侯爵1923年大奖金 。国家实业促进会。
1931年 卡麦伦奖金,, 爱丁堡大学。

二、居礼夫人所得奖章
1903年 伯特洛奖章。
1903年 巴黎市荣誉奖章。
1903年 戴维奖章, 伦敦皇家学会。
1904年 马特奇奖章, 意大利科学学会。
1908年 克尔曼大金奖章, 利尔实业会。
1909年 埃利约特-克瑞生金奖章, 佛兰克林研究院。
1910年 亚尔伯特奖章, 皇家艺术学会,伦敦。
1919年 西班牙阿尔丰斯十二世大十字勋章
1921年 本杰明-佛兰克林奖章, 美国哲学学会。
1921年 约翰-斯考特奖章, 美国哲学学会。
1921年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院金奖章, 纽约。
1921年 威廉-吉卜奖章, 美国化学学会, 芝加哥。
1922年 北美放射学学会金奖章。
1924年 罗马尼亚政府第一等奖,有金质奖章和证书。
1929年 纽约市妇女俱乐部联合会奖章。
1931年 美国放射学学院奖章。

三、居礼夫人所得名誉头衔
1904年 莫斯科皇家人类学及人种学学会名誉会员。
1904年 大不列颠皇家研究会名誉会员。
1904年 伦敦化学学会外国会员。
1904年 墨西哥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1904年 墨西哥理科学博士学院名誉院士
1904年 华沙实业及商业促进委员会名誉会员
1906年 阿根廷科学学会通讯会员
1907年 荷兰科学学会外国会员
1907年 爱丁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08年 聖彼得堡皇家科学博士学院通讯院士
1909年 日内瓦大学名誉医学博士
1909年 捷克科学文学艺术博士学院外国联合院士
1909年 克拉科夫科学博士学院现任院士
1910年 智利科学学会通讯会员
1910年 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1910年 瑞典皇家科学博士学院外国院士
1910年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1910年 伦敦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1911年 伦敦心理研究学会名誉会员
1911年 葡萄牙科学博士学院外国通讯院士
1911年 曼徹斯特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12年 比利时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2年 圣彼得堡皇家试验医学研究院合作会员
1912年 华沙科学学会实任会员
1912年 华沙摄影学会会员
1912年 雷姆堡工艺学校名誉博士
1913年 阿姆斯特丹皇家科学博士学院特殊院士(数学部及物理学部)
1913年 伯明翰大学名誉博士
1913年 爱丁堡科学及艺术联合会名誉会员
1914年 莫斯科大学物理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4年 剑桥哲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4年 莫斯科科学研究院名誉院士
1914年 伦敦卫生学研究院名誉会员
1914年 费拉特尔费亚自然科学博士学院通讯院士
1918年 西班牙皇家医药电学及医药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19年 西班牙皇家医药电学及医药放射学学会名誉会长
1919年 马德里镭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1919年 华沙大学名誉教授
1919年 波兰化学学会会员
1920年 丹麦皇家科学及文学博士学院普通院士
1921年 耶鲁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芝加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西北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斯密士学院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维尔斯利学院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名誉博士
1921年 哥伦比亚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1年 匹兹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1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1年 北美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美国博物学博物院名誉会员
1921年 克列斯提阿尼亚博士学院院士
1921年 诺克斯艺术及科学博士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1921年 美国镭学会名誉会员
1921年 挪威医学放射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2年 巴黎医学博士学院自由联合院士
1922年 比利时俄国博士学院组名誉院士
1923年 罗马尼亚医科水理学及气候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3年 爱丁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4年 华沙市名誉市民
1924年 华沙波兰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4年 克拉科夫大学名誉医药博士
1924年 克拉科夫大学名誉哲学博士
1924年 里加市名誉市民
1925年 波兰罗布林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 巴西圣保罗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26年 巴西科学博士学院通讯院士
1926年 华沙工艺学校化学部名誉博士
1927年 莫斯科科学博士学院名誉院士
1927年 苏联科学博士学院名誉院士
1929年 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29年 格拉斯哥市名誉市民
1929年 圣劳伦斯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1929年 纽约医药博士学院名誉院士
1930年 法国发明家及学者学会名誉会长
1931年 日内瓦世界和平联合会名誉会员
1931年 马德里纯物理学及自然科学博士学院外国通讯院士
1932年 哈雷德国皇家自然科学博士学院会员
1932年 华沙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32年 捷克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933年 伦敦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及伦琴学会名誉会员

综上所列表格,我们可以统计出世界各国和各学术机构, 先后共颁发给居礼夫人的学位和荣誉计有: 院士头衔:18个, 博士头衔:21个, 各种国家级学术会员33个, 荣誉市民2个。还有各种奖金和奖牌,上面已列出, 这里不再重复。 当然. 其中最耀眼的, 是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波兰在世界上是一个小国家, 她的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左右(三十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大约是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三千五百万左右)。在历史上, 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 波兰屡遭强敌侵凌, 特别在1795年, 被沙俄,德意志和奥地利瓜分以至亡国, 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波兰才获得独立。在一百三十年的亡国史中, 波兰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无数的波兰革命者战死, 成千上万的革命志±被处死刑, 有一万多个参加革命的波兰家庭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就是这样一个虽然弱小但不屈不挠的国家和民族, 在科学和艺术领域, 却产生了好几位震惊世界的名人和伟人。

远的不说, 就说近代的吧。在科学领域, 波兰产生了居礼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在文学艺术领域, 波兰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显克维支和著名诗人密茨坎维奇。在音乐界, 波兰有驰名全球的钢琴王和作曲大师肖邦。在政界, 有当代波兰共和国首任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瓦文薩, 有罗马教皇保罗—世……。

这里, 就特别介绍一下居礼夫人。居礼夫人是全世界唯一一位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奬和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她不但是女科学家中的翘楚, 而且就在男科学家中, 达到她这样成就的, 也是凤毛麟角。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二章、,诞生与少年时代
公元1867年11月7日,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即居礼夫人)在波兰华沙诞生。她的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是一位中学老师,后又升任监学。斯可罗多夫斯基早年曾去俄国圣彼得堡大学念书,毕业后回到波兰华沙,教授数学和物理学。玛丽的母亲也是一位知识妇女,是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父亲和母亲,都出生于波兰贵族家庭。

玛丽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也最受父母宠爱。她一头金栗色卷发,眼睛清澄明澈,一张天使般的可爱的脸,但脸上天生透着一股倔强坚毅之气。她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她4岁时被家人称为“神童”,因为她已认识了不少字,而且能看懂哥哥、姐姐们读的某些书。她的童年过得很幸福,因为她得到全家人的关怀。每逢夏天,学校放暑假,哥哥、姐姐们就带着她一起去华沙市郊的农村,住在亲戚家里,上山爬树摘果,下河捕魚捉虾,成天过着无憂无虑的日子。她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亲都靠每月工资维持生活,还要养活五个孩子。但是,她的母亲非常能干,她担任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长,却能亲自动手为孩子们制作皮靴。由于她母亲勤俭持家,一家人也能维持温饱、和和美美地过日子。她十岁前进入华沙一家中学念书,与她的小姐姐同级,这个班级里她的年龄最小,全班同学都比她大两岁,可是她的成绩却始终是全班第一: 数学第一, 文学第一, 历史第一, 外语第一……

玛丽的老师也感到十分自豪, 因为难得碰到天赋如此优秀的学生, 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到了1876年的年初, 在一月分的一天, 玛丽的大姐素希雅病倒了, 她传染了斑疹伤寒。病势十分凶险, 又来得突然, 全家人束手无策。当时尚无治这种病的特效药物,所以过了几个星期, 玛丽的大姐索希雅, 这个美丽的大女孩投入了死神的怀抱,,被从家里抬了出去,躺进冰冷的棺木, 埋入了永恒的地下。

玛丽目睹了这一切。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悲凉。比她大七八岁的大姐素希雅,一直疼愛她并照顾她, 既是姐姐又象妈妈。而今却突然走了, 而且一去不返。玛丽跟她的家人一样信奉上帝, 她不断在心中发问:“上帝, 我的天主! 你为何不保佑我的姐姐?……”

然而,死神继续光临这个家庭。仅隔了两年, 到了1878年5月9日那天,玛丽的母亲一一斯可罗多夫斯卡夫人, 因病去世。有一个手势和一句话永久留在玛丽的记忆里, 那就是她母亲临终时向她的家人用手画了一个十字, 以及费力地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我爱你们”。……
大姐和母亲先后去世, 对玛丽来说这个打击不小。当时她只有十岁左右,虽然还有父亲、哥哥和两个姐姐,但是哥哥和姐姐还需要别人招顾,而爸爸却要招顾全家。原来妈妈和大姐对她的疼爱已经失去,这种疼爱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但倔强的玛丽默默的承受了一切。她虽然年龄还小, 但是她的聪明和智慧使她明白她面临的现实: 她失去了两个母亲!一个是祖 亲, 因为当时波兰处于亡国时期,一个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玛丽又是天生的十分自尊。失去了姐姐和母亲后, 有些生活上的屑事, 她都得自己去料理了。碰到什么困难, 尽量自己想法解决, 她从不诉苦。父亲忙于挣钱养家, 哥哥姐姐忙于学习和照料他们自己, 玛丽等于是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只是她越发倔强了, 虽然每逢星期日还是与家人一起到教堂去, 但她的祈祷没有过去那么虔诚了,,因为她感到天主不公平地夺走了她的亲人, 她的少年时代的幸福。

1883年6月12日, 玛丽在克拉科维大道一所公立中学毕业。当时她正当花季十六足岁。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二章)
父亲参加了女儿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 父亲骄傲而且欣喜地看着玛丽的脸。骄傲,是因为女儿的成绩优秀而获得了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欣喜,是由于他发觉女儿长得越发秀美了,再加上她今天穿着一身全黑的礼服, 紧身的腰间用别针扣住一朵蔷薇, 充分衬托出她白皙的皮肤和窈窕的身材。只是她的笔挺的鼻梁和紧闭的双唇, 永远显示出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父亲不准备让女儿继续深造,而是希望女儿找一个工作,这样可以减轻家庭面临的生活困难。再说,玛丽的哥哥已经进入华沙大学医学院读书,,唯一的男孩已经是大学生,而且是称得上波兰第一大学华沙大学的学生,所以对于三个女儿,父亲认为只要读到中学毕业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奖励读书一贯优秀的小女儿,父亲决定给玛丽放一年假。也就是说:在小女儿寻找工作之前,先让她轻轻松松地到乡下去休闲一年。

玛丽住在乡下亲戚的家里。波兰农村的景色是十分优美的,亲戚又招待得无微不至,玛丽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从下面玛丽写给她的同学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她当时多么的快乐:

“……我们大家一起到树林里去散步;我们玩吊环,玩毽子,玩捉迷藏,还有许多别的幼稚的游戏。这里的野草莓多极了,五格罗齐就可以买一大堆,足够装满一个大盘。咳!这一季已经过去了……恐怕到我回去的时候,我的食量要大得惊人,而我贪吃的程度也会使人感到诧异。

我们经常荡秋千,很用力地荡,尽可能地蕩得高。我们又学会了游泳,到晚上我们带着火把去捕虾……每星期日,我们去作弥撒,完了就到神甫家里去;那位神甫很幽默,说话常常使我们哈哈大笑,我们觉得和他在一起很高兴。

我在兹窩拉住了一段日子,那里我们遇到了著名的戏剧演员科塔宾斯基先生,他会唱许多歌,背诵许多诗,而且还会讲许多笑话。……在他离开的那一天,我们用红罂粟、野石竹等开放在田野里的花朵给他作了一个大花环;等那辆载着他的马车启行的时候,我们把这个花环送给他,一面喊着:‘再见……科塔宾斯基先生!……’,他立刻把花环戴在头上,并且后来把它放在一个小皮箱里,一直带到华沙去。啊!在兹窩拉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那里有我的亲戚朋友,而且有你想像不到的自由、平等、独立……”

兹窩拉是一个平静的乡村, 玛丽的一位叔叔就住在附近, 并且拥有一个牧场, 那牧场里放养着五十匹好马。因此, 在堂兄弟们的帮助下, 玛丽也练成了一个骑±。有一天她独自骑马旅行,不知不觉来到喀尔巴阡山附近。当她抬头仰望喀尔巴阡山时,无比的惊喜涌上了她的心头。“多么壮丽雄伟的一座圣山啊!”一一玛丽在心中惊叹着。远远望去,可以见到山顶被白雪覆盖着, 在阳光下显得明亮闪烁。那阴森绵绵的松树林, 令人感到心荡神怡。铺满复盆子的山径, 山里人家住的用木头建成的小屋, 小屋里的木制摆设, 那么富于诗意, 而且每样东西包括屋子本身, 似乎都是能工巧匠的杰作。在山的顶上有一片群峰环绕的湖泊, 湖水呈天蓝色, 清澈冰凉, 这个湖泊有一个童话般的名字:“海之眼”。喀尔巴阡山, 就成了玛丽永久的记忆。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三章, 青年时代(上)
一八八四年九月间,玛丽回到华沙她的家中。十四个月的休闲和漫游,使她的身心都得益不少。但是,一回到家中,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却迫在眉睫。

玛丽的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曾留学俄国圣彼得堡大学。他回国后一直在学校任教,曾一度升为监学。但由于他是波兰人,而监学这个职务则大多由俄国人担任,因为当时的波兰正处于亡国时期,所以他担任监学的时期不长,不久就被无缘无故地撤了职。他一直在讲台上度过一生。等到玛丽这个最小的女儿从中学毕业时,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自从妻子去世后,这个家庭的生活来源一直由他独立支撑着。他已无力完成宿愿:让四个子女都上大学深造,甚至出国留学。因此他曾愧疚地对他的子女们说:“我原想给你们最好的教育,但是我没有钱,我无法帮助你们……而且不久的将来,我还要连累你们,怎么办呢?”

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说得没有错,因为不久他将退休,每月的收入从工资变成养老金,而养老金的数额是微薄的,大约只能维持他本人和一个女仆的生活而已。他的四个子女,将不得不自己谋生。

幸运的是,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的子女没有一个是草包,他们个个都十分坚强和有志向。大哥在华沙大学医学院读书,但业余时间做家庭教师,而且不止一家,常常是这家做完奔那家。玛丽的二姐和三姐也都各自找到了临时性的工作,二姐在一家歌剧院当零工,业余时间在学习音乐,因为她立主要当一个音乐家。三姐也在当家庭教师,她立志存足必须的钱,以备出国留学之用。最小的玛丽,在她十七岁的时候,也去做了家庭教师。从上代到这一代,真是一个教师之家。

但是,当家庭教师是非常幸苦的,因为学生的住址有远有近,如果你住在城东,他却住在城西,那你就得花很多时间在路上,而这路上的时间是没有报酬的。上课的时间得由学生的家长来决定,有时又临时起变化。碰到雨雪霏霏的日子,则更到霉,因为学生可以临时起变化,你家庭教师则不能不到啊,你一次不到,对方就请你今后不用再去了。报酬也极低,规定每小时半个卢布,所有的家庭教师都是这样的待遇。由于工作难找一一特别是象她们三姊妹这样的中学毕业生,因此再怎么艰苦,她们也坚持着这个工作,并且一个人往往教四、五个学生,省吃俭用,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

可是再怎么省吃俭用,这每小时半个卢布的收入,毕竟与她们要升入高等学府或出国留学所需费用的距离太远。杯水车薪,再怎么节约也储不起那么多钱。一天,玛丽的三姐愁得落泪。玛丽却做了一个决定。她问她的三姐:

“你现在已经存了多少钱?”

“存到现在,只够去巴黎的旅费和大学头一年的开销。”

“那不就行了?等几个月后秋季开学,你就可去巴黎医学院报名入学了。”

“你在跟我开玩笑吧?要知道,读医科是要读五年的,我现在只有头一年的钱,接下来四年大学的费用,可一分钱还没着落呢,你叫我怎么去入学?”

“这你就不要愁了。我已经给你想好了办法,你照我的办法去做就行:到秋季开学时,你就去法国巴黎,用你现在的钱报名入学,先缴头一年的学费。到第二年开始,我和父亲两人,每年都会把钱寄给你,直到你在医学院毕业为止。”

“你疯了,我的好妹妹?你如何能寄钱给我?你自己要生活,要吃饭、穿衣,何况,你不是说自己也要积蓄,准备将来进大学读书吗?你还能有什么钱寄给我?”

“首先,我正在想办法寻找一分固定的教师工作,待遇是管吃管住还有四百卢布的年薪。因为靠目前这种半个卢布一小时的临时家庭教师,确实是存钱太慢了。第二,我今年十七岁,可以等,你已经二十岁,不能等。我现在全力支持你,等你大学毕业,做了医生,那时你再来支持我,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嫌多……”

三姐一把抱住玛丽,感动得热泪盈眶,嘴里不停地说着:

“玛丽,我的好妹妹……”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三章)
1885年9月的某日,玛丽来到一个职业介绍所。她穿着一身旧的但洁净的衣服,显得很朴素。她的一头金色的卷发却倔强地从褪了色的帽子底下露了出来一一原本是用发针紧紧扣住的。她先进入一间客厅,然后走进了一间办公室,感到有点紧张。

办公室不大,只有一张办公桌和两三把椅子。办公桌后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个态度还算和霭的中年女人,她面对着办公室的房门。

“你来有何贵干?女±。”中年女人问玛丽。

“我想找一个工作,”玛丽回答,她立即又补充说:“是一个教师的工作。”

“凭什么?你有相关的证明文件么?”

“有!我教过书一一是家庭教师。……这是我的学生家长写的证明信函,这是我的中学毕业文凭,还有学校的奖励证书。”

这位中年女人正是职业介绍所的主任。不知什么原因,她对面前这个陌生女青年产生了一种好感,连她自己也觉得莫明其妙,好象对方的身上有某种磁力似的。但不论如何,总得公事公办,因此她仔细地审阅着一切文件。

显然,玛丽的文件里有什么内容吸引了她,她抬起头来打量着玛丽,似乎对玛丽产生了兴趣或是什么疑问。

“这封证明信里说你精通英国、德国、法国、俄国和波兰五国文字,是真的吗?”

“是真的,夫人。有一点要说明,就是其中英语略为差一点,但我能教学校规定的课程。我毕业时,还在学校里得了一个金质奖章。”

“哦!不错……你在工资待遇上有什么要求?”

“一年四百卢布,并且管吃和住。”

“四百,……你的父母都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的父亲是中学的教授,我的母亲曾经是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长,不过她已经去世。”

“好罢,就这样。我们要按规定对你的情况作些调查。如果给你找到一个职位,我们会通知你。”说到这里,这位主任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她问:“嗯,你今年几岁了?”

“十七岁,”玛丽红着脸回答,她立即又补充一句:“再过一个月,就十八岁了。”

心中似乎没有什么把握,玛丽向那位主任道别,默默地离开了职业介绍所。

到十一月初,玛丽收到了从职业介绍所寄来的函件,通知她已为她找到一个职位,是到一个律师的家庭任家庭教师,年薪四百卢布,管吃和住……。

在律师家里做家教没有做长,经过一位朋友的介绍,玛丽到一个乡村的家庭做教师,那个地方虽然比较偏僻,但待遇较好,那个家庭愿付给年薪五百卢布的工资。玛丽现在抱的是谁给钱多就给谁干活的态度,因为她不仅仅是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一个她对三姐的承诺,她必须存下足够的钱,帮助三姐完成五年制的医科大学的学业。这个承诺是必须兑现的。这时她的三姐已经前往法国巴黎医学院学习,而晚上就住宿在巴黎市效的拉丁区。这个拉丁区是贫民区,也是一些贫穷的留学生的居住地。

1886年1月1日,玛丽向她的父亲道别,把自己要去工作的地方的地址留给父亲,就在严寒中起程了。她去的地方名叫普鲁克,距离华沙约一百公里,在维斯杜拉河的旁边。

玛丽去任教的家庭,是一个工厂厂主的家庭,开办着一家制糖工厂,而当地正是盛产甜菜的地区。厂主告诉玛丽:只要称呼他为G先生就可以了。G夫人是一位脸色苍白的女±,她为G先生生育了七个子女。七个子女中有三个在华沙求学,家里还有四个,最小的还不满一周岁(六个月)。玛丽所教的对象是七个子女中的两个: 十六岁的布朗卡和十岁的安霁亚。每天工作七小时,其中四小时教安霁亚,三小时教布朗卡。

这家的男主人白天一般都在工厂,所以玛丽接触多的是女主人。G夫人通情达理,而且待人宽厚,她一开始就给玛丽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几个子女的素质也不错,安静而有礼貌,这使得玛丽感到是一种很大的幸运,她最害怕的是碰到那种刻薄自私或粗鲁蛮横的人,但在这个家庭里没有这样的人。而且,安排给她的一间卧室也使她感到安静、宽大而舒适。总而言之,这个家庭的人与环境还是使玛丽感到比较滿意的。

唯一使人感到有点难堪的,就是这里的农村风光与别处有所不同,这里四周都是种植甜菜的土地,还有就是一家冒着浓烟的制糖厂,没有湖泊,没有高山,没有森林……但是这里的制糖工厂里却有一间图书馆,里面有书报杂志可以阅读并外借,这对玛丽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因此,她经常往来于家和图书馆之间,借阅了不少文学、哲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书。当然,这时候的玛丽,对于将来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她现在只想挣钱,每个月寄给在法国的三姐二十卢布,同时也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去法国留学,但仅仅是希望,希望能否成为现实,连她自己也无把握。这时候她喜爱的是文学和哲学,至于物理学,是她后来才喜欢上的。

她所教的两个学生,厂主的女儿布朗卡很听话,而且由于年龄相近,两个人既是师生关系,而且又成了朋友关系。十岁的安霁亚不大欢喜读书,但生性忠厚,在玛丽亚耐心而不断的督促下,也能基本上完成作业。日子过得还算顺利。日子久了,玛丽发现这个地区四周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这里的农民子女几乎都是文盲。玛丽认为自己在力所能竭的基础上,应该去邦助这些不识字的波兰孩子。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去找G夫人商量。她向G夫人提出:自己在完成每天的七小时工作之余,另外抽出一个半小时来教那些农家子女,地点就在G夫人家的客厅。她的任务是扫盲,教那些一字不识的孩子们基本上能达到小学的程度,丢掉“文盲”这顶帽子。G夫人很爽快就答应了,只是提出每逢星期日不能来上课,另外,到了放暑假,在华沙读书的孩子们要回家,那时家里就无法接纳那些农家孩子了,所以答应先办半年,到暑假为止。玛丽当然也只能同意。

从此,玛丽每天在教书生涯中忙碌着。教完了布朗卡和安霁亚,就去教那些农民的孩子。来就教的农民的孩子从最初的五个增加到二十个。最小的是八岁,最大的有十八岁,但他们都在同一起跑线:都是文盲。所以无需分班,在一起上课,一起下课。玛丽每天教他们识一定数量的字,布置简单的作业。有时布朗卡也会跑来帮助她一起教那些学生。那些农家孩子都很朴实听话,他们中间有的聪明,有的愚苯,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老实听话,也愿意学,因此,玛丽感到欣慰并且有信心。

玛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她每天工作完毕,吃过晚饭,与G夫人或其他人聊上一回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卧室,静下心来,拿出笔和信纸,给父亲或姐姐、哥哥、表姐、朋友们写信,她经常写信,因为这时正是她与亲友们倾诉衷肠的最好时光:宁静,安谧……。如果不写信,她就看书,看杂志,这些书和杂志都是她从工厂图书馆借来的。她那里知道,她写出去的信,只要是收信的人保存着的,后来都成了珍贵的文件,甚至进了国家历史博物馆珍藏……。玛丽每天都很晚睡觉,但她并不感到累。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四章, 青年时代(下)
时间过得真快,似乎只是一瞬间,半年光阴就过去了,暑假来临。

G先生和G夫人在华沙读书的三个孩子,回家来度假了。他们的长子卡西密尔,在华沙大学读书。其他两个孩子在华沙的寄宿中学住读。卡西密尔长得英俊,而且性格温和,为人开朗,人们都喜欢他。玛丽的出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这位家庭女教师有很多特点:虽然外貌不能说十分漂亮,却也可以说得上很秀气,特别是那嘴唇轮廓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特点,还有金色的卷发,白皙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再加上玛丽跳舞跳得极好,会划船,能滑冰,机敏,果断,举止优雅……卡西密尔感到自己遇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他爱上了玛丽。

玛丽对卡西密尔的出现,也不能说无动于衷,她觉得这个青年人並不令人讨厌,而且外表英俊,性格脾气也容易相处。但也仅此而已。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好感遂渐有所加深。

到了第二年的暑假,卡西密尔又回来度假了。这一次,他向玛丽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意,並且很礼貌地征求玛丽的意思:是否能接纳他的爱情?玛丽考虑了一下,表示可以接受对方的爱情,她表白自己也爱对方。她当时还不到十九岁,而他只比她大几个月。

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而且他们不想隱瞒任何人,所以他们计划着尽快结婚,而且要立即告诉父母。

这对刚刚开始恋爱的青年男女,想法都很单纯。玛丽感到自己各方面没有什么配不上对方,自己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己有良好的学校证明,自己的品行大家有目共睹。而且,G先生和G夫人平时对自己也很亲切,甚至很尊重,她和这个家相处很融洽。卡西密尔的看法也同样如此,他认为他的父母不会反对他娶玛丽的,玛丽是如此优秀,他们怎么会反对呢?

但世界上的事很难预料,往往会产生出于意料之外的结果。

当卡西密尔滿怀信心告诉他的父母:他和玛丽相爱,并且请求父母同意他们结婚时,他所看到的反应,真正是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卡西密尔的父亲G先生大发脾气,而G夫人差一点昏厥过去。G先生说卡西密尔完全可以在当地找一个门第高而又有钱的女子,为何要娶一个穷得一文莫名的乡村女教师?如果不穷,又如何会远离华沙来这里当家庭教师?

是的,玛丽出身于一个知识家庭,有教养,聪明,名誉也好。但是,归根结蒂,她是一个贫穷的女教师,其它什么都好也无济于事。还是金钱是关键,贫穷成了玛丽和这个家庭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她目前无法摆脱贫困,因此她也无法融入到这个家庭中去。卡西密尔的父母对儿子作了斩钉截铁般的回答:“不能娶女教师”!

卡西密尔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不敢违忤父母的主意,虽然当时的波兰也没有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可以自主的。但卡西密尔还是顺从了,他不敢反抗父母,决定放弃,所以暑假尚未过完,他就闷闷不乐地返回学校去了。当然,关于此事后来还有段尾声,虽然他最终还是不能收获玛丽这颗明珠。

通过这件事,等于人生又给玛丽上了一课,尽管她自己是一个教师, 但人生是所有人的教师, 而且是学无止境也即所谓“学海无涯”的教师。人生所教给人们的,往往是学校里学不到但又必须学的知识和经验……平时多么亲切, 多么尊重, 又显得多么通情达理, 多么有知识, 但这一切, 竟然会倾刻之间全然变化, 丧失殆尽了。“人生啊, 金钱真的那么重要吗?”一一玛丽自己问自己。金钱如果不重要, 那她又为什么为了每年五百卢布来这个陌生之家呢?但金钱如果重要, 那么为了金钱就可以弃之不顾这珍贵的爱情吗?……玛丽很痛苦, 反复地想着这些问题。最后她决定: 忘掉卡西密厼, 忘掉这段短暂的初恋, 用忍耐和沉默来应付目前的处境。她和这个家签了为期三年的合同, 这剩下的日子, 总还得过下去。下面的一封信,是玛丽写给她的一位朋友的,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觉察到玛丽当时低落的情绪:
“ ……你不要相信我快结婚, 这是毫无根据的。这个谣言传遍了乡间,甚至于传到了华沙;虽然这不是我的错,但是恐怕要给我引起许多麻烦。

我的前途计划很有限:我只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能与我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我很思念我的父亲,他是个可怜的人。他希望我回家,他来信说他极为想念我。如果可能,我愿意用我的一半生命来换取独立生活和一个住处。有了独立的住处,我就可以接父亲来一起生活。

因此,如果可能,我要离开这里一一还要过些时间才能办到一一到华沙去,一定要在一个寄宿学校寻找一个教师职务,再另外教课以补充所需的钱。以上是我目前的全部希望,人生惨淡,不过如此,不值得我们过于为之操心。”

1889年6月, 玛丽结束了在G先生家的家教工作, 与G先生一家人告别,双方都显得很礼貌、很“亲切”。三年多的在G家的生活一告结束,玛丽如释重负,感到自己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她乘车回到华沙的老家,暂时与她时时怀念的老父亲住在一起。她的父亲已经退休,但是另外又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儿童感化院担任管理员。他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资助在巴黎留学的三女儿布罗妮雅。

过了不久,经过朋友的推荐,玛丽在华沙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华沙大实业家F先生家里任家庭教师。F夫人长得漂亮娴雅,为人活泼又善于交际。她对玛丽极有好感,称呼玛丽是“不平凡的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并且逢人便称赞她, 还邀她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茶会啦,舞会啦……忙得不亦乐乎。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四章)

玛丽在F先生家里待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由于他的父亲辞去了管理员的工作,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玛丽决定回家倍伴父亲。她只在离家附近的地点做些家教。正在此时,她的三姐布罗妮雅从巴黎来信,信中说:“我将面临结婚,对方是一个刚刚开业的医生……他已三十四岁,我今年二十四岁,我可以等,但他不能等,所以我虽然还得等几个月才毕业,但我决定与他举行婚礼了……”。信中又说,希望玛丽做好准备,无论如何明年一定要去巴黎留学,吃住都在姐姐家里,而玛丽只要准备几百卢布作头一年的学费之用,因为头一年她姐姐刚结婚,姐夫刚开业,姐姐目前尚未毕业,因此头一年无法资助她,但从第二学年开始,她姐姐发誓说一定会帮助她解决的,直到她毕业为止。

三姐的来信,说明玛丽的希望一一出国留学的希望,有可能成为现实了。过去几年来一直是她资助姐姐,为了姐姐她搁下自己的目标,甚至远去他乡,在说苦燥也不苦燥,说不苦燥也苦燥的家教的生涯里,默默地支撑着。如果不是她天生具有坚毅的意志,智慧的头脑,恐怕她早在那些不大不小的生活的磨难面前一一特别是那一次失败的初恋一一退却了。但是她并没有退却,而是在不断勇往直前。不过,在决定是否去巴黎之前,她还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她还想与卡西密尔会见一次,最后谈一次话。她的心中还留着卡西密尔的位置,她感到心中对他还有留恋,因此还必须作一次谈话,以决定自己今后的去向。当然,卡西密尔也是同样的情况和意思。

1891年9月初,玛丽在喀尔巴仟山附近的的扎克巴尼市度假,就在该地她与卡西密尔相约会面。

卡西密尔还是老样子:忧柔寡断,犹疑不决。他不断地申述自己的困难处境:如果果断地和玛丽结婚,那就可能冒与父母断绝关系之风险,而这一点又真是他所最恐惧的。但如果听从父母,与玛丽一刀两断,则又是他所不愿的,因为他爱她……他感到进退两难,无所适从。他向玛丽征求意见。这样的话,几年来他已经不知说过多少次了,玛丽都听厌了。

玛丽何尝不知道卡西密尔的处境?问题是爱情是应该由自己决定的事情,这样患得患失,还谈什么呢?父母的话当然应该尊重,但在尊重的基础上还得分析一下父母的意见是否正确。现在卡西密尔的父母反对的唯一理由就是嫌她穷,而对她本人的人品则没有任何非议一一实在也提不出任何非议。而卡西密尔本人并不嫌她穷,因此,这件事情就应该由卡西密尔自己决定。但是,他却决定不了。

玛丽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卡西密尔的意思就是要将此事再往后拖,尽可能努力地争取获得父母的同意。他当然可以拖,因为他和玛丽同岁,再拖上五、六年,也不过三十岁左右。可是玛丽却不能拖,过几个月玛丽就满二十四岁了,如再拖上几年,那就快到三十了,女性一到了三十岁,可就成了问题……再想想这几年来,从十九岁开始和对方相恋,岁月匆匆,一瞬间已过去了五年,这五年中过的是什么日子?除了煎熬、失望、冷落、歧视和默默忍耐之余,这场初恋带给了她什么?她凭什么要为他牺牲一切?当然,为了爱他,她可以为对方作出牺牲,她可以放弃去巴黎留学的计划,她可以为对方作一个贤妻良母。但是,对方却连一个结婚的决心都下不了,而把希望依然寄托在父母的赞同上,而这个赞同却又是遥遥无期的……玛丽终于下了决心,虽然下这个决心她深感痛苦,是“痛苦到几近残酷的地步”(玛丽后来写信给亲友们述及此事时所说的话)。

“看来只能到此为止了,”玛丽对卡西密尔说,“既然你下不了决心,又没有主意,我是不可能帮你想出什么方法来的!”

玛丽终于和卡西密尔分手。两个人都很痛苦,因为他们彼此都爱着对方,然而命运之神似乎不愿意让他们在一起,而爱神之箭虽然射中了他们两人之心,但又收回了它的箭,让他们各自带着箭伤各奔东西,从此天各一方,没有再见过面。

玛丽写信给她的三姐,向姐姐求助并且倾诉内心之痛:
“亲爱的布罗妮亚……今年夏天,我刚刚度过一场痛苦的经历,简直就是残酷的折磨,这可能会影响到我今后的一生。我想只有离开这里,才可能使我重新振作起来……你不是叫我到巴黎来上大学吗?我现在可以来了,我已经筹集了一部分钱,可以缴学费,你只要能供我吃和住就可以了。如果你同意我来,我将立即启程……。”

姐姐立即回信,表示热忱的欢迎。并且,在信中还无微不至的嘱咐在旅途中必须携帶的行李物品,还特别叮咛她:必须把日常的衣物用品能带上的都带上,这样到了巴黎后,可以节省不少开支。玛丽把大件行李先交给慢车托运走了,自己随身带着一只背包,一只网兜一一里面是些准备在路上看的书和一袋糖果,一只折叠椅。

她先把随身携带的东西放上列车,安置完毕,随后又跳下列车,拥抱她的父亲,向她的父亲作别。这天她虽然穿着一件旧的外套,但脸色红润,双眼放出异彩,整个人显得朝气勃勃。她用温柔而又似乎带点愧疚的语气对她的父亲说:

“我们的分别是暂时的,至多两年……三年?我会很快回来看你的,待学完一个课程,考试完毕,我就回来看你,从此不再分离……。”

她再次跳上火车,坐在她自备的折叠椅上。原来,为了节省开支,她坐的是四等车,这种火车票价便宜但设备简单,每个车厢同货车差不多,只在车厢四边各设一条长凳,而中间则是空的。因此,玛丽带的折叠椅派上了用场。

火车渐渐地启动了,然后加快了速度。在汽笛声和车轮的隆隆声中,火车把玛丽送出了波兰原野,驶进了德国,接着又离开德国……法国在望了。玛丽始终蜷缩在她的折叠椅上,这是一次长途旅行,幸亏她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所以她并不感到十分疲劳。玛丽感觉在朦胧中有点兴奋,有一种期望。确实,光辉的彼岸正等待着她的到来。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五章, 法国巴黎

玛丽读过关于法国的历史, 她知道法兰西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法国, 正处于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她也知道法国大革命,正是由于有了法国大革命, 所以才有法国的今天。但是法国的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 经历过几次三番的复辟与反复辟, 雅各宾党和吉龙特党你死我活的斗争, 反革命杀革命党, 革命党杀反革命, 革命党互相残杀……在巴黎的中央广场上, 从一七八九年开始, 竖立起来的断头机天天忙碌着, 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在这上面切下了多少上至国王下至公主王子和贵族的脑袋, 杀到后来, 革命党人自己也上了断头台。像罗伯斯庇尔和丹东这样著名的革命党人, 居然最终也死在断头机下……。时至今日, 终于看到了自由与民主的法兰西。

在法兰西这片热爱自由的土地上, 产生过多少名闻遐迩的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作家?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狄德罗、笛卡儿、李亚尔、柏格森……,以及巴尔扎克、斯汤达、梅里美、法朗±、雨果、大仲马、左拉、莫伯桑、乔治桑、罗曼•罗兰……哪一个的名字不是金光灿烂?

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法兰西历史上也产生过像黎塞留和拿破仑这样的世纪伟人。

在科学界,有物理学家李普曼(190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享利•伯克瑞(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马斯卡、化学家摩诃松(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及生物学家布沙尔、物理学家查理•吉攸姆(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以及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朗子万。有这么多的人才涌现, 是与这片国土所崇尚的民主和自由是分不开的。

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 玛丽听到人们可以自由言论, 想表达什么见解就发表什么见解,而在书店里, 有世界各地的书, 有各种政见不同的书, 反正是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琳琅满目。这正使她既惊且喜, 并且大开眼界。在她自己的祖国波兰, 言论有限止, 特别是政见, 该说或不该说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书店里也只有一种政见的书, 其他各类书籍也远没有这里的多。“原来人们是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一一这位第一次离开自己祖国的姑娘这样想。虽然她早知道法国是一片自由的国土, 但今天身临其境, 才真正感到了自由的幸福。

火车在巴黎的北车站仃下, 玛丽乘上一辆四轮双层马车, 顺着塞纳河畔向前走, 经过一些宽阔的广场, 看到了巴黎圣母院, 还有那些教堂的尖塔, 这一切都使她感到景色十分优美。然后, 马车走上了著名的圣米雪尔大道, 马车放慢了速度。再往前不远处, 就是她的目的地。

这个目的地名叫索尔本, 世界著名的知识之宫, 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马丁•路德也曾经说过:“最著名、最杰出的学校是在巴黎, 它叫做索尔本!”现在这座知识之宫正在改建, 许多老朽的房子正在拆除重建, 因此学生们得经常移动地方, 变换教室。但这并不妨礙它的开学和招生。在大门旁边, 墙上贴着一张布告:“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第一学期,1891年11月3日在索尔本开课”。

玛丽要进的正是这所大学一一大学理学院。

玛丽用她平时省吃俭用一一她有多少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 穿过一双新靴子, 她穿的大多数是她姐姐穿过的或特意送给她的。年轻姑娘哪个不爱化妆打扮? 可是玛丽从来不化妆打扮, 她在这方面不肯化一分钱一一半卢布一卢布积累起来的钱, 交足了头一年的学费。她可以在排列着的课程表里选择她所要听的功课。她在实验室里也有了位置, 那里有老师指导如何做实验。她高兴万分, 她终于成了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的学生。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五章)
玛丽在上课以后,发觉了自己面临的困难。首先,她原来认为自己精通法语,但现在来到法国,才发现自己与当地的法国学生有着差距。教授在课堂上如果话说得很快,她往往就听不清楚,而她又不能要求教授说话慢一点。法国学生就能听懂,这就是差距。另外,由于她离开中学毕业已久,几年来一直忙于做家庭教师,因此,在数学和物理的基础上,也不如当地学生,显示出自己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生性倔强的玛丽,绝对不会在这些困难面前低头,她只是加倍的努力。别人用来读书的时间,她也读书,别人用来娱乐的时间,她还是读书。一个时期下来,她与当地的法国学生的差距,遂渐消失。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

白天上课,晚上就居住在姐姐家里。她的三姐布罗妮雅已经结婚成家,而且刚从大学医学院毕业,正准备着做大夫。她的姐夫德卢斯基医生也是一个波兰人,但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夫,他是一个政治犯,而且罪名不小,据说他曾参加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秘密组织,正受着俄国沙皇政府的通缉,所以他既不能在俄国居住,也不能在波兰逗留,只能流亡法国,在法国学医并作了医生。这位德卢斯基外表英俊,生性开朗活泼,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使他感到烦恼之事。他出身于波兰一个富贵之家,父母尚在,,但是他却无法回去,正所谓报国无门,有家难投。玛丽的姐姐知道他的流亡身份,但却爱上了他,他也爱她,双方就结合在一起。结婚后,德卢斯基行医,而布罗尼雅操持家务,她很能干,把一个家安排得有条有理。待到玛丽来到巴黎,他们把她安置在住房尽头的一间小屋里一一这是最安静的一间小屋,因为还有三个小间都离大门近,其中二间白天需要接待病人,另一间是主人夫妇的卧室。二间诊病的小屋,一间是德卢斯基的外科诊病室,一间是布罗尼雅的妇科诊病室。在玛丽来到巴黎后不久,她的三姐布罗尼雅也开始行医了。他们的住房所在地,当时名为德意志路。

姐姐的家里当然是安逸甚至可以说是甜密的,姐姐和她之间可以说是有着无比忠诚的姊妹深情。而德卢斯基姐夫,这个身材高大但和蔼可亲的男人,这个令人尊敬的流亡法国的波兰革命者,待她也很好,就把她当成自己嫡亲的亲妹妹一样照顾。可是,时间一长久,玛丽发现自己不太适合在这里居住,问题就是客观环境妨礙了她,有时使她无法专心致志地用功读书。譬如说,有时晚上,有病人来看病,有时有客人来拜访,有时晚上,德卢斯基要弹钢琴……尽管她的住房在最里边,尽管她紧闭房门,但由于总的住房面积小,无法隔音,那噪声总会传进来,而当她正在分解一个复杂的方程式时,任何噪声都会影响她。

再说,从姐姐家里到学校,费时得一个小时,来回都需乘马车,这每天两次马车钱,也是一个负担。

经过和姐姐、姐夫协商,玛丽决定搬出姐姐家,也搬到她姐姐过去上学时住过的地方一一拉丁区去。那里离开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都近,不需要乘什么马车。

玛丽开始在拉丁区找出租屋,她找的当然是最便宜的房子。最便宜的房子就只有在顶层,也就是所谓的阁楼。好在她只有一个人,而阁楼四壁不会有邻居,不会有噪音,阁楼正适合她。她找到了一间比较中意的阁楼,在一个休息日的早晨开始搬家。不过她的行李简单得可怜,但她的姐姐拖着已怀孕的身子,仍帮她整理捆扎装包,和她姐夫一起送她,换乘了两部马车,把她送到目的地,然后再帮她整理新居,待到一切弄舒坦了,才向她道别。玛丽答应姐姐,会经常去看他们的。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中卷(在艰难困苦中奋斗)

第六章, 艰苦又孤独的岁月
搬到新居后,玛丽开始过独居的生活,几乎每一天,都在寂静中度过。放了学一回家,她就连说话的对象都没有,就象修道院里的修女那样安静与孤独。但是,这一切不正是她自己的选择吗?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她才能安静地读书,不受打扰。她不是为了安静而安静,为孤独而孤独。她是不得已才离开姐姐那甜蜜的家,她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业才出此下策的。在姐姐家,每逢开饭时,她的姐姐或姐夫就会来到她的住房,亲切地叫她去吃饭,顿顿如此。现在呢?一切都得自己照顾自己。茕茕而立,但她不会顾影自怜。

她从波兰带来的积蓄已经几乎用完了,现在,她的父亲每月从波兰给她寄四十卢布。四十卢布约合一百法郎。也就是说,她每天的生活费是三法郎,包括吃、住、穿……等都在内了。在巴黎,有那个青年女子每天的一切生活费只花三法郎的吗?恐怕除了玛丽以外,再找不到第二个。当然,在拉丁区穷苦的留学生有的是,但是他们都各自有办法,有的边读边打工,有的合伙做些小生意。但是玛丽既不打工也不做生意,只是专心读书。她住的地方是十五法郎一个月房租的小阁楼,没有火,没有灯,没有水,什么都没有,一切得自己设法解决。她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间小阁楼里:一张可以折叠的铁床,两条从波兰带来的被褥,一条作垫子,一条作盖被。一只折叠靠背椅,一只煤油炉一一三年的时间,她一直就用这只煤油炉烧饭煮水。一张小方桌,一盞煤油灯,一只水桶。她就用这只水桶天天去楼梯口的水龙头那儿拎水。还有一只蒸锅,三只碟子,一把餐用刀,一把义,一个汤匙,一个水壺和三只茶杯。这就是玛丽当时的全部“财富”。

巴黎的冬天也是比较冷的,家家户户在屋子里烧煤炭取暖。可是玛丽由于没有多余的钱买煤炭,她一个冬天才用上一袋煤炭,这是远远不够的。一袋煤炭也有几十斤重吧,她就一个人扛着上楼梯,她住在七层楼的阁楼,她就一层一层的扛上去,每到一层就放下来歇一歇,一直扛到阁楼里为止。

为了节省灯油和煤炭,每天一开始黑下来,她就往离家不远的国立图书馆跑。这位坚毅的波兰姑娘,她一个人坐在一张长方桌的一头,低着头做功课,一直做到晚上十点钟图书馆关门为止。图书馆里有煤气灯,灯光明亮,而且壁炉里还烧着煤炭,比她家里那小阁楼要暖和。离开图书馆后回到家里,点起煤油灯再继续做功课,一直做到凌晨两点,然后才上床睡觉。几乎天天如此。

她没有一件新衣服,因为她没有钱买。她穿来穿去都是从波兰带来的几套旧衣服,有一些已经磨破和褪色。她就自己动手把破的地方织补好,尽可能看上去没有什么明显的痕迹。衣服虽旧,但总是很整洁,因为她认为:衣服旧不要紧,但必须干净,所以紧常洗涤衣服,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

她吃得很简单。每天三法郎的生活费,也使她只能吃得便宜,吃得简单,每天能够吃饱就已经不错了。她的日常饮食,每顿就是抹了黄油的面包和一杯茶,仅此而已。她从来不进肉铺买肉,因为吃肉对她来说过于奢侈而且太麻烦,烧一碗肉汤得花多少时间和多少煤油啊。上饭店吃饭,她可想都没有想过,一天三卢布的生活费能上饭店吗?因此,她天天吃的就是黄油面包和茶,偶而买上两个鸡蛋,或是一块巧克力,或是少许水果,对于玛丽来说,就等于是在开宴席了。

如果这黄油面包天天能够吃饱,那么对玛丽来说,这种苦难的日子尚未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问题是有时还要面临肌饿。没有挨过肌饿的人,不知道肌饿的滋味,偶而一次因某种特殊原因而少吃一顿,或偶而一次有一顿饭没有吃饱,这都算不上是真正的肌饿。真正的肌饿是长期挨饿,经常吃不饱肚子,这才叫肌饿。玛丽现在就面临着肌饿的经常折磨。一天三卢布的生活费实在太少,生活中总会有一些额外的开支,一旦没有控制好,就会影响到一日三餐,每逢月末,在她父亲下个月的四十卢布寄来之前,她往往要改一日三餐为一日两餐,甚至一日一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这个原来身体健壮、脸色红润的波兰女子,患上了贫血症。有时她从坐位上一站起来,就感到天旋地转,有几次晕倒在家里,然后又自己醒来。她也不放在心里,直到有一天,她在一位同学面前突然晕倒在地……。

玛丽的同学跑到她的姐姐家里,告知了这一情况,姐夫德卢斯基立即赶到玛丽那里。一进入那间阁楼,只见玛丽正若无其事地在做作业。对德卢斯基的突然来访,表示惊奇。德户斯基问玛丽,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去医院请大夫看看?玛丽说自己很好,什么病也没有。德卢斯基敏锐的目光,已经觉察到玛丽的脸色的变化:原来那张红润的脸现在显得十分苍白,脸上的血色褪尽。他心中已明白大半。他又仔细地察看房中的一切,这么小的阁楼和如此简单的傢俱,要察看一遍很容易。竟然不见有任何可吃的东西,没有一匙面粉,没有一片面包,没有任何蔬菜和水果……。他问玛丽:
“你今天吃过饭了吗?”
“吃过了,你来之前刚吃过。”
“吃的什么?”
“吃……哦,很多东西。”玛丽有点结巴,因为她不善于撒谎,平时她说话很流利。
“你别骗我了。你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吃的。你……”

在德卢斯基一再的追问下,玛丽只好承认自己从昨天晚饭开始到今天下午为止,只吃了半磅樱桃,其他什么都没吃,晚上只睡了三小时,今天又到学校去听了四个小时的课,从学校回来就晕倒了。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六章)

德卢斯基两话不说,他叫玛丽拿上下个星期要听课的书本和笔记,又亲自拿了玛丽的外套和帽子,然后用命令的口气对玛丽说:“跟我走!”

乘上一辆马车,德卢斯基把玛丽带回自己的家。马车刚到家门口,德卢斯基从车上下来就喊他妻子的名字,一边扶玛丽下车。姐姐布罗尼雅从里面急忙走了出来,德卢斯基在妻子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布罗尼雅立即向厨房走去。

姐姐和姐夫都是当医生的,当然明白什么叫对症下药。他们知道这时候的玛丽最需要什么药。所以,约半个小时不到,“药”就放到玛丽面前:一盘烤牛肉,一盘油炸土豆片,一盘水果。

玛丽也老实不客气地吃了起来,她正是饿极了。待到她“消灭”了一大块牛肉和一盘土豆片后,她的脸上又出现了红润。

玛丽在姐姐家住了一个星期,由于调理得法,营养充足,所以她的身体恢复很快,体力又开始充沛,贫血现象也消失了。但是,她不能在姐姐家多耽,因为马上要面临考试。她又回到她的阁楼。她答应姐姐,今后再面临困难时,一定会去找姐姐帮助。

但是这个倔强的玛丽,一回到阁楼,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式过日子。

她不但具备着坚强的毅力,而且有着清醒的头脑,这清醒的头脑又充满了智慧。她明白自己不能受外界的干扰,这样才能达到她預定的目标。她的目标有两个:物理学硕±学位和数学硕±学位。拿到这两个学位后再回到波兰去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她拒绝谈恋爱。再说,自从她经历过那次痛苦的初恋后,她当时已下决心不再谈恋爱了。同校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追求她,有也是来自波兰的同学,有法国当地的学生,可是她一概回绝,或是采取躲避的办法。或许她的容貌和形象确实吸引人,所以有那么多人追求她。但是她对追求者故意装出一付冷若冰霜的样子,又使追求者感到她像一个修女。她只和老师一一那些著名的教授们交谈,谈的都是学习上和实验上的事。一上完了课,就立即返回她的阁楼,继续做她的功课,吃过晚饭,就继续上图书馆……。经历过上次饿晕的事故后,她的姐姐或姐夫每逢月底都要来看看她,并同时带来许多食品,以防止她重蹈覆辙。

但是,玛丽也不是一个不懂生活的人。她很会苦中作乐。她虽然每月只有四十卢布,但是她规定自己每月去看一次夜剧一一这是花钱的娱乐,还有不花钱的娱乐,那就是每星期一次到城外森林中去散步,同时采集一些美丽的野花带回她的小阁楼。

一八九三年七月,期终考试开始。在经历了几天紧张、匆忙而焦虑的考试后,就是等待成绩公布的日子。玛丽心中七上八下,没有什么把握。如果这次考试成功,那么,她的物理学硕±学位就不成问题,而且可以放暑假回波兰和家人团聚,如果考试不及格,那么就没有什么暑假,而且到十一月还得重考。

成绩公布了出来,按惯例,凡是成绩好的排在前面,成绩一般的排在中间,不及格的总在最后。第一名的当然排在头一位。大家的目光都看到了头一位的名字是位女生,她的名字是: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名字,确定无疑后,就在大家对她的祝贺声中,迅速溜掉,跑到她的姐姐家里去了。

玛丽在外国来的留学生和当地的法国学生中,期终考试成绩名例榜首。她的物理学硕±学位证书一一而且是法国名牌大学的学位一一已到手。她可以放暑假了,她可以放松三个月一一当时法国学校的暑假是三个月,回到波兰,和父亲、哥哥、二姐团聚了,她真是十分的快乐。但是,,她在暑假后还是要回来的,因为她还要拿第二个硕±学位。果然,到第二年,即一八九四年,玛丽在法国又获得数学硕±学位。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字数:390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2-07 02:13:11

更新时间:2019-01-18 09:21:33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