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获得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玛丽•居礼一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士的奋斗 (转载)

获得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玛丽•居礼一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士的奋斗 (转载)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七章,“亚历山大奖金”

一八九三年七月考试结束后,玛丽回到了波兰度假。
踏上归乡的旅程之前, 她在巴黎一家大商店面前停留下来, 摸摸口袋里还有多少钱,然后走了进去。这是她来到法国巴黎近两年来的首次。巴黎有很多繁华的大商店,可是她一次也没有进去过。虽然穷,但是逛逛看看总是有趣的,可是她一次也没有逛过, 因为她并不羡慕繁华。她平时散步的地方, 是巴黎市郊的森林。而这一次,她进去了,她决定用完口袋里所存下的所有的钱一一车票已经买好,火车上吃的食物也已经准备好一一给二千公里外的她日思夜想的波兰亲人们, 带上一些有意义的小礼品。

不用带一分钱回去,那里不需要钱。那里有她年迈的父亲,有亲爱的哥哥约瑟和二姐海拉。在他们那里有她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有食物,有温暖,有关怀,有……那里什么都有,因为那里是她的祖国,她出身的家。她只要把自己“装”进火车车厢,“运”回波兰就可以了。

回家的旅程是愉快而又迅速的,至少她的感觉是这样。二千公里的旅程,火车大约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把她从法国巴黎载到了波兰华沙。

车站上等着迎接她的有父亲、哥哥和二姐,还有几位亲戚。他们象迎接公主一般地把她接回了她父亲的家。亲人们审视着她的脸,都说她瘦了,而她的父亲更是关切地问长问短……在父亲家里待了约一个星期,回答了父亲所关切的各种问题,然后就开始拜访各个家庭:哥哥、姐姐、表姊妹们。每个家庭都要住上几天,他们都用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她,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她“餵胖”,至少也要恢复到原来那样……

三个月的假期过得很快,转眼间二个月过去了。从第三个月开始,玛丽开始考虑如何回巴黎继续学业的问题。这需要一笔新的费用:回巴黎的路费,新学年的学费一一在巴黎的二姐虽然会帮助她,但自己也总得准备一些以防意外之需吧?还有就是自己去巴黎后每个月的生活费,过去是父亲每月寄给她四十卢布,难道以后还是叫父亲每月寄吗?可怜的老父亲,为了给她寄每月四十卢布,自己省吃俭用,连最低的消费享受一一如听一次音乐会或上一次咖啡室一一都取消了,每天枯座家里,或至多去公园散散步。要知道,这四十卢布,是老人从他每月的养老金里扣下来的,而他的养老金也至多只能供两个人生存而已。现在给了她四十卢布,剩下的就只够老人勉强糊口了。

这一切,玛丽都看在眼里,她实在不忍心看到父亲过着如此刻苦的生活,她感到心中有愧,她甚至想就此结束学业,不再去巴黎了。她已经拿到一个硕±学位,而且是巴黎的名牌大学颁发的,就凭这,她在华沙的中学里找一个教师的职位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运气好一点,也有可能到华沙大学做一个教授助理。而且,她的父亲也希望女儿不要再去巴黎,一是因为经济原因,这每月寄给女儿四十卢布,已经使他遂渐年老体衰的身体感到有点精疲力尽了。二是玛丽是他最疼爱的小女儿,他不希望与她长期分离。因此,这种种原因,动摇了玛丽继续留学的决心。

但是命运之神自有安排。就在玛丽打算不再去巴黎而准备在华沙的中学或大学里当一名教师时,她的一位在巴黎的女同学来看她,并且带给她一个好消息。这位同学也是从华沙去法国留学的波兰人,在巴黎与玛丽同班。这位同学家境富裕,且与华沙上层社会有一定的关系。她非常尝识玛丽,对于玛丽在法国巴黎艰苦奋斗和勤奋学习的行为非常钦佩。她十分看好玛丽,经常在人们面前赞扬她,一再说玛丽“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前途无可限量”。她知道玛丽家境贫困,因此决定对玛丽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华沙走上层路线,通过种种人事关系,好不容易为玛丽爭取到了“亚历山大奖金”。这种奖金是专门用来奖励在国外留学生中的优秀者。按理说,玛丽理所当然地应当获得这笔奖金,她在留学生中是第一名。但是由于当时的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往往会把这笔奖学金发给成绩并不优秀但却与上层有关系的学生。因此,玛丽能获得这笔奖学金,应该说是这位同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亚历山大奖金”的获得者,可以得到六百卢布的现金。六百卢布!天哪,这是玛丽至少可以过上整整一年的钱。什么开销都包括在里面,对她来说,这六百卢布过上一年也足够有余了。而且,从此开始,她可以不再“剥削”她的父亲,这位可怜的老人,可以不必再从他可怜的养老金中挤出四十卢布来寄给可怜的女儿了。

一八九三年九月下旬, 玛丽又回到了法国巴黎, 继续她的留学生涯。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七章)

玛丽回到巴黎索尔本,继续学习和工作。这时,著名的李普曼教授交给她一项任务:研究各种钢铁的磁性。所以,她终日就在实验室。但是,原有的实验室面积太小,增加了研究任务以后,她亟须一间更大的实验室,否则研究任务难以完成。这时,有一位也是波兰籍的教授,他对玛丽说:“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学者,他在理化学院任物理讲师兼实验室主任,他那里可能有一间工作室,你们不妨先认识一下,可能会对你有帮助。”这位波兰教授所介绍给玛丽的人,是一位法国当地的学者,他的名字是:彼埃尔•居礼。

一八九四年初,经那位波兰教授的介绍,在教授的家里,玛丽和彼埃尔•居礼首次见面。
彼埃尔•居礼先生这时已近三十五岁了。他天生具有一种潇洒的风度,一张平和好看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灵活的双眼。他衣服宽大,脸上的胡须明显可见,显得有点不修边幅。但是,这一点也遮掩不住从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一八五九年五月十五日,彼埃尔•居礼出生在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他的父亲的父亲也是医生,可谓是医学世家。彼埃尔•居礼从小就让人觉得天赋异禀,性格独立又富于幻想,而且智力超群。他的父亲觉察到了这一点,感到学校的传统教育很可能不适合这个孩子,决定不让他进学校,而是先是自己教育他读书识字,打好基础,然后把他交给一个著名的教授巴霁罗先生,由教授来指导他的儿子。这种教育方法果然有效,彼埃尔•居理十六岁就成了理科学±,十八岁是理科硕±,十九岁就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任教授助理。到了一八八三年,彼埃尔•居礼被任命为巴黎市立理化学院的实验室主任。他一边教学,一边作结晶物理学的研究工作,他发明了“对称原则”。后来他研究磁性,又获得一重大结果,这种结果被学界命名为“居礼定律”。

彼埃尔•居礼虽然已近三十五岁,可从过去到目前为止,他还从未谈过恋爱。至所以这样,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彼埃尔•居理早就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他在独立求学时期和担任教职以后,他专心致志于他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而从未把心思放在与异性谈恋爱上面。其次,彼埃尔•居礼一直认为,要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女性很难,因为他认为:女性中爱科学的不多,而象他一样热爱物理学研究的女性更少,所以他干脆不去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而现在,彼埃尔•居理已是一位学有所成的学者,他的名气,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大。他不仅仅是位学者,而且是个非常正直而有个性的人。

比如说,有一次有一个较高的职位空缺,有人建议他乘此机会去请求候补,但是他拒绝了。他说:“升职与否听其自然,由上级决定。而自己为了地位主动提出请求,我认为是可耻的,而且简直是伤风败俗.我不干这种事。”

又有一次,学校因他的发明要授他勋章,他向校长表示谢绝。并且婉转地对校长说:“在平时工作上,你已经给了我种种帮助,使我工作顺利,这比授我以勋章更实在,更有益,我真是感激不尽。所以,勋章就免了。”

他虽然是个科学家,却也喜欢文学,而且会写诗歌。他平时不大关心政治,但一旦从报上发现什么不平之事,他也会表示出他的正义感。例如德雷福事件,他就曾积极地参加到申援者的行列中。他赞成非暴力,反对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他平日在生活和工作中,从来不发脾气,对一切采取平和但不缺灵活的态度。可是他意志坚定,一旦决定了的事,从不轻易放弃或转变。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八章、恋爱与婚姻

不知什么原因,头一次的见面,彼埃尔•居礼已经对这位来自波兰的斯可罗多夫斯卡女±产生了兴趣。她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像。从介绍他们认识的波兰教授那里,他已经得知了她的大概情况:她出生于一个波兰知识分子的家庭,但家境清贫,她基本上是依仗自己的努力才来到法国留学的,她已经拿到了物理学硕±学位,再过几个月,她要考数学硕±的学位……生活艰苦朴素,作风严谨,深得教授和同学们的好评。

不用说,彼埃尔•居理绝对乐于协助这样的一位来自异国的同行。他立即腾出一间堆放杂物的空闲着的实验室,让玛丽可以尽快地把她的一切仪器、工具搬了过来。这间实验室比她原来的那一间大多了。从此,玛丽的学藉和人事关系虽然还在索尔本的大学理学院,但由于实验室在市立的理化学院,因此,她就必须天天去理化学院。这样,她和彼埃尔•居礼见面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在几个月中,他们俩前前后后总共大约见了十多次面,每一次见面,似乎都拉近了他们俩的距离,至少对彼埃尔•居礼来说是这样的感觉。他们俩都是学物理的,每次谈话当然会以物理为中心。但彼埃尔•居理无论谈到那一个层面,那一个领域,玛丽都显得反应灵敏、准确,有些是玛丽尚未学习到的,但一经彼埃尔•居礼略一点拨,玛丽也能立即顿悟。这使得彼埃尔•居礼无比欣慰,他认为他碰到了一个同行加知己,这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也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记得有一次彼埃尔•居礼提出要去她的住所拜访,玛丽对他说:

“寒舍既陋且小,你去了会感到不舒服的。”

“不会的!我是去拜访你,不是去看你房子的大小。”

玛丽给了他住址,他如约前往。玛丽在那间约七八平米大的小屋子里接待了他,显得友善但又谨慎。她用煤油炉烧的茶招待他。彼埃尔•居礼亲眼目睹了这位异国同行的贫寒情况,心中感慨万千,但对她的敬爱之意油然而生,比原来的敬意又加深了几倍。因为他看出,显然这位波兰女±并不以清贫为耻,否则的话不会同意他来。不以贫寒为耻的一个青年学者,辛勤学习,辛勤工作,没有大志向者做不到这一点。没有坚强的毅力和纯洁的品质也做不到这一点。彼埃尔•居礼望着玛丽的脸,美丽的、坚毅的但又略显憔悴一一这是由于辛勤学习和工作造成的一一的脸,默默无语……。

几个月下来,他们互相尊重,他们的友谊也日益加深,相互间的信任也越发增强。彼埃尔•居礼过去有时也会懒散一下,但在认识玛丽以后,特别是在交往几个月互相熟悉以后,在玛丽的鼓舞下,他一扫那种偶而会爆发一下的懒散习气,居然一口气发表了几篇杰出的学术论文。不知不觉之中,彼埃尔•居礼已经完全折服于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这个波兰女子。
到了夏季,百草叢生,百花齐放。某个休息日的中午,彼埃尔•居礼与玛丽在森林中散步,他们谈话的中心依然是他们学问上的事。接着,他改变话题,开始向他叙述他家里的亲人,他的双亲,他的兄弟,还表示欢迎她去他家里与他的家人们认识,突然,他像是突然想起来似的,对她说:“你不久要回波兰度暑假了,过完暑假,你还会回来么?答应我,你一定会回来的!你如果留在波兰,就无法继续研究了。你不能抛弃科学!”

静默了许久。玛丽完全明白这位法国学者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能抛弃科学”这里面其实还包含一层意思,那就是“你不能抛弃我”。如此聪明的玛丽如何会觉察不出对方焦虑的心情。只是这个问题太难以回答。她来法国留学的初衷,原本没有打算留在法国,至多学 ,拿到两个硕±学位以后就回到祖国波兰。她的祖国还在黑暗中,正需要所有热爱波兰的波兰人一一包括她自己一一去为之奋斗。但现在怎么办?她能一口回绝面前这位使她对他的好感日益增强的法国人吗?

玛丽抬起脸来,用她那双大而明亮的双眸注视着彼埃尔•居礼,然后回答说:
“我想你说得没有错。我也愿意回来。”
然而她回答的口气显得有点犹豫不决。

七月初,玛丽胜利完成了来巴黎的第三学年的考试,拿到了她第二个硕±一一数学硕±学位。然后,与彼埃尔•居礼告别。告别时,玛丽答允他,愿意与他保持友谊。除此而外,玛丽没有对他作任何承诺。因此,彼埃尔•居礼是怀着十分失望的心情,看着载着玛丽远行的火车渐渐开走的。

他的心已不再属于他自己,他的心已跟着玛丽一起走了。玛丽走后约近两个月没有给他信,他度日如年。但到了八月中旬,他突然收到玛丽的来信,信中向他问好,并述说了自己回波兰后的生活情况,以及如何陪同老父去瑞±旅行,等等。他欣喜若狂,写下了下面这封可以说能永留史册的回信:

“……对我来说,世界上已没有任何比收到你的来信更使我感到快乐的事。我受了近两个月的折磨,因为你有将近两个月没有给我片言只语。

希望你尽可能吸收波兰田野的清新的空气。那里是你的祖国。当然,为了你,我也可以把她当成自己的祖国。

我不到任何地方去漫游。我天天坐在我房间的开着的窗户面前,或者至多去乡间公园里散散步。我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希望你于十月间回到巴黎来。

我和你已经相互答应至少成为好朋友。相信你会与我一样遵守诺言。但是,人是不会受诺言的束缚的,这种人类感情上的事,更是无法勉强。我抱着一种希望:你不会改变主意。我还抱着一种希望:我们如果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努力着创造我们的未来一一你的学业上的追求,我们共同的对于人类福利的理想,我们共同的要为之奋斗的科学梦……。这一切多美好。不过,如果没有你,这一切可能都无法实现。

我们没有改变社会情况的力量。假若我们具备这种力量,我们又如何知道该怎么去做?我们是搞科学的,我们可以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一点成绩。这个成绩不论大小,对人们总是有益的罢?

你已经同意作我的好朋友,但如果相识一年你就匆匆离去,而且不再相见,那么,这样的友谊岂不比柏拉图更柏拉图?我自信,如果你能同我在一起,一切都会变好,我绝对不会使你失望。但如果你不同意这种看法,也千万别生我气。说内心话,我自知各方面都配不上你。
一定要回来,在十月份,我请求你!

你的忠实的朋友。
彼埃尔•居礼”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八章)

每隔六、七天,彼埃尔•居礼就发一信给玛丽,总之,在近三个月的暑假中,玛丽收到了十多封信,而且每封信都写得那么情真意切,都恳求她一定要在十月份回到巴黎。对于玛丽来说,她本来确实是在犹豫之中,她需要认真考虑一下。这牵涉到她要改变自己的初衷,要离开祖国,要定居异国。绝顶聪敏的她,何尝不知这所谓的“好朋友”究竟意味着什么。彼埃尔•居礼仅仅只要求她成为一个“好朋友”吗?他信中的字里行间已经真情毕露了。所以,尽管自己对对方也不无好感,而且这种好感与日俱增,但是对她来说,这就是祖国一一波兰,与她的异国男友一一彼埃尔•居礼两者之间的选择。而玛丽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所以才迟迟没有给他肯定的答复,绝不是故作恣态,玛丽可不是一个故作姿态的女性。

在彼埃尔•居礼不断的恳求之下,意志坚定但心地善良的玛丽,终于被对方所感动,于十月份回到了巴黎。对于某些问题,她也开始想通。正如她哥哥约瑟所说,离开祖国到异国定居,既然是由于爱情,仍迫不得已,因为是不同国籍,总得有一方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不能说抛弃祖国更不能说背叛祖国。身体虽然离开,但内心乃向往祖国,在实际行动上仍可为祖国服务。玛丽觉得哥哥说的一番话十分有理。再说,既然在友谊上一一姑且不说爱情一一和事业上,她和彼埃尔•居礼已很难分离,那为何不走到一起呢?

对于玛丽的回到巴黎,彼埃尔•居礼感到十分欣慰。

玛丽回到巴黎后,不再住在拉丁区,而是在她三姐布罗妮亚的诊所旁租借了一间屋子。她决定在法国再待上一年,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再说,当初也曾当面答应过彼埃尔•居礼,她是愿意回来的,现在她回来了,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但是是否在法国长期待下去,她还没有拿定主意,她初步打算是再住上一年。至于和彼埃尔•居礼的关系,她同样没有作最终的决定,她准备再看一看。

但是,彼埃尔•居礼却展开了执着而热情的追求。这个一贯对女性不甚注意的男人,现在却对玛丽表现出了巨大的关注。在某一个休息日,当他和她在花园中散步时,他直接了当地向她求婚。他向她表示,她是他理想中的女性,也是他生平中唯一的机缘,他不能失去她,因为一旦失去,他决不可能再碰到第二个象玛丽似的女性。她问他为什么对她感觉如此好?是不是对她的评价过高?她说自己对自己觉得很一般。他说这真是她与众不同之处,明明自己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很普通。通过她在学业上的努力,她的艰苦朴素,她的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现,不但称得上优秀,而且简直是伟大……。彼埃尔•居礼把“伟大”一词都用上了,这些话确实是出于他的内心。

玛丽知道,如果她一旦答应对方的求婚,就意味着她将在法国永久定居。虽然她与他的哥哥约翰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她觉得还需要想一想。所以她当时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她说让她再考虑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一定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彼埃尔•居礼似乎猜到了玛丽的内心,猜到了令玛丽犹豫不决的最主要的障礙是什么,所以,有一天他对玛丽说:

“我已经作了决定,如果你不肯在法国定居的话,那么就让我去波兰定居。我这样的人,在波兰当一个教师总是可以的吧?你当教师,我也当教师,我们甚至可以在同一所学校当教师。这样不是很好吗?”

一个法国人,居然肯为了一个波兰女子放弃自己的共和国公民身分,去到当时尚处于亡国时期的波兰生活,而且是永久性的。这是一种牺牲。这使得玛丽深为感动。当然,玛丽不会接受这种牺牲,她认为自己无权要求对方作出这种牺牲。

一个星期后,玛丽如约给了彼埃尔•居礼一个肯定的答复:接受他的求婚,愿意作他的妻子,并且同意在法国定居。但结婚必须在十个月以后,因为在未来的十个月中,玛丽要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业。彼埃尔•居礼当然依从她的主意。

一八九五年七月廿六日,彼埃尔•居礼先生与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女±在法国梭镇一一巴黎附近,彼埃尔•居礼的父母亲居住地一一结婚。

婚礼很朴素,但也有点别具一格。没有白色的结婚礼服,没有互赠金戒子,甚至没有牧师到场主持宗教仪式,因为彼埃尔•居礼是个自由主义者,而玛丽也早已忘了宗教规则。但是,这依然是一场很隆重的婚礼。这一天,玛丽穿着一身新的藏青色的毛料衣服,内穿一件有浅蓝条纹的蓝色衬衣,加上她天生的一头金发,显得非凡的飘亮。这身衣服,可是她姐姐布罗妮亚请裁缝师傅做的。可怜的玛丽,由于对穿着打扮上从不讲究,结婚时居然找不出一件新衣服,她姐姐才临时去给她做了这一套结婚礼服。彼埃尔•居礼到玛丽的住所去接她,他们乘车到梭镇去,在灿烂无比的阳光之下,他们乘坐的双层马车经过圣米雪尔大道,向梭镇的方向不快不慢地前行。在梭镇,在彼埃尔•居礼的双亲的住宅里,在住宅的花园里,玛丽的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二姐海拉,已由华沙来到这里。三姐布罗妮亚和姐夫德卢斯基也早已来到,还有一些大学里的朋友也来参加了这场婚礼。而彼埃尔•居礼的双亲,老居礼大夫和老居礼夫人,则是兴高采烈,忙于应酬和招待来自各方的亲友……。

从这一天开始,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女±成为彼埃尔•居礼夫人。(由此往后,对“玛丽”将改称为“居礼夫人”一一作者注。)

婚礼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居礼夫妇就各自骑着一辆自行车外出旅行,在以巴黎为中心的四周森林和乡村漫游。自行车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交通工具,是朋友们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他们俩各自在自行车后面的架子上绑着一个旅行包,包中放了几件简单的衣服,好在正值夏季,衣服不必多带,但却各自带了一件雨衣,因为夏季多雨,还有就是一些吃的食品,如面包、干酪、樱桃等。除此而外,他们还带了一些必须的工具,如挂表、指南针和工具刀等。然后就出发了。

夏天的森林里真是美极了。林中百花齐放,芳草遍地。走累了,可以躺在林中空地的苔藓上,望着森林的上空。那碧兰的天空,使你忘记人间一切憂患与操劳。森林中有清澈的小池塘,池塘周围长滿了芦苇。夫妇两人来到池塘边,居礼夫人躺在池边的石块上休息,可是彼埃尔•居礼却精力旺盛,他天性欢喜小动物,而森林中的池塘正是各种小动物的聚集地。池塘里有青蛙、蝌蚪、各种小魚,池塘上空飞舞着蜻蜓、蝴蝶,池塘边上的石头缝里还会出视壁虎。而在池塘旁向水面斜着的树杆上开放着奇花异葩,在水面上飘浮着浅色的睡莲。这一切,他都欢喜。他不去惊动他那位正在躺着的夫人,而独自一个,一会儿去抓一个青蛙,放在手掌上观察,抚摸青蛙的身体,然后又把它放回水里,一会儿爬到斜长着的树杆上,采下那美丽的花朵,或捞上那些睡莲……他可是忙得不亦乐乎。他是个物理学家,但对生物表现出如此大的兴趣,倒像一位生物学家。

晚上,夫妇俩就走出森林,借宿农户的家里。那些农民都好客,而且出租的房钱很便宜,还提供饮食。到了第二天早晨,他们又继续漫游,目的地还是森林和村庄。因为在平时,他们居住在巴黎这个大城市,天天和城市接触,而现在,他们趁这个放暑假和结婚的日子,他们要好好享受这个假期,要“享受孤寂的幸福”(彼埃尔•居礼语)。确实,森林中是孤寂的,除了他们夫妇两人以外,见不到其他任何人。但是森林中的孤寂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在这里处于真正的两人世界中,两个彼此深深相爱又相敬的人,直接与大自然接触,阳光、清新的空气、林中景色、鸟声宛转、花香芬芳、清凉甘甜的泉水……还有什么比这一切更美的么?大自然是慷慨的,只需要你去享受和欣赏,而不会向你索取什么。

居礼夫妇就这样度过他们的蜜月。也是与众不同的蜜月。

一八九七年九月十二日,居礼夫人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很美丽的女儿,取名为绮瑞娜。这位绮瑞娜,长大后也成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并且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一个家庭中有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也是举世无双的。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九章、釙和鐳的发现

到一八九七年年底,居理夫人已经有两个硕±学位並且考取了在中等教育界任职的毕业文凭。虽然生了女儿,但刚刚复元,她就继续工作。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考博±学位。
要考博±学位,当然要选一个研究题目。她对于物理学家柏克瑞的一项研究科目很感兴趣。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伯克瑞就在研究与X射线类似的其他射线,是否是“螢光性”物质在光照下发出的。伯克瑞在检查鈾的盐质化合物时,意外地发现鈾盐自动地放射一种性质不明的射线,不用受光线照射。把鈾的化合物放在黑纸包裹的照像版上,它透过黑纸,在版上有印像出来。这种新发现的鈾射线,和X射线一样,把空气变成了导体,使检电器放电。伯克瑞发现了“放射性”的现象,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放射性”的真正来源。
居礼夫妇决定把伯克瑞发现的射线作为他们的研究项目。鈾质化合物的射线究竟来自哪里?这种放射线究有何种性质?……这真是绝佳的研究题目,如果研究成功,岂不又是一篇极为合适的博±论文?!而且,这个题目还是属于刚刚开发的园地,因为当时在欧洲所有的实验室中还没有人对鈾射线作过深入研究,关於这方面的所有知识,也只有伯克瑞的报告,而伯克瑞的报告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发现了“放射性”,但他没有结论,也就是说他还不明白其性质和来源。所以,对于居礼夫妇这两位富于探险精神的科学家来说,正想深入进去研究一番,来回答其他科学家尚未作出回答的问题。

接下来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居礼夫妇必须有一间工作室,也就是实验室。经彼埃尔•居礼向校长请求,最后只得到一间原来的貯藏室,地点闭塞,地下冒水。但是居礼夫妇把它清理了一番,把所需的仪器都放了进去,居然也弄得有点样子。平时就只有居礼夫人一个人在这里工作,而彼埃尔•居礼则要给学生上课。这间屋子是“冬凉夏暖”,当时又没有空调设备。每逢秋冬,室内最高温度有时只有五至六度,这对居礼夫人的工作和身体,都有影响。潮湿和低温,对各种仪器很不利,而对居礼夫人的身体也有妨害……。但是,居礼夫人却每天競競业业的在这里工作,虽然她对这间工作室的环境很不满意。

在那样差的环境里,居礼夫人不屈不挠地工作着。经过无数次对矿物的试验,她先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矿物里如果含有鈾或釷,就具有“放射性”,如果不含鈾和釷,那就没有“放射性”。于是,她就对不含放射性的矿物进行排除,集中精力测量含有放射性的矿物。在不断的测量中,她在某个矿物中,发现该矿物的放射性强度,竟比预先已经知道的鈾和釷的放射性强度要大得多。这说明什么?居礼夫人假设:该矿物中含有一种新的化学元素,这种新的元素具有强大的放射作用。而这个元素尚是未知的。优秀的科学家往往具有假设的勇气。

彼埃尔•居礼利用休假日也来帮助夫人一起工作,他们锲而不舍地找寻这种新元素。他们发现,这种新元素在矿物里含量极少,用精密的化学分析也难以发现。最后,他们发现这种放射性强的元素主要集中于鈾沥青矿的两个化学部分里面,居礼夫妇认为新元素不仅是一种,而是有两种。一八九八年七月,居礼夫妇首先宣布发现了两种新元素中的一种。
居礼夫人把她和丈夫发现的这种新元素,定名为“釙”,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因为“釙”的字头和波兰的字头一样。

一八九八年十二月, 居礼夫妇在理科博±学院的“报告书”上宣布, 他们在鈾沥青矿里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他们给这种新元素取名为:“鐳”。

但是, 当他们先后两次宣布发现了“釙”和“鐳”这两种新元素之后,有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质疑。种种疑问之中,有一种是最明确有力的: 就是居礼夫妇到目前为止只有各种理论和数据, 却拿不出实物。人们要看实物, 你说元素中有釙和鐳, 那你就把釙和鐳拿出来给我们看。没有实物, 确实难以服众。科学家们说的不无道理, 如果没有实物, 又如何确定这种元素的性状? 又如何解释该元素怎么会自动放射? 因为在此之前, 尚未发现有何种元素会自动放射。还有重要的一点, 就是元素的原子量。没有实物, 又如何测定原子量。你说有鐳存在, 那么鐳的原子量是多少? 回答不出来, 那就说明鐳并不存在。科学家相信的就是“眼见为实”,你可以有设想, 可以有推理, 可以有各种分析, 但是如果你要下结论, 那么, 对不起, 先慢下结论, 请拿出实物来。有了实物, 才能证明你的设想、推理和各种分析是准确的。没有实物, 那么, 设想、推理和分析, 仅仅是设想、推理和分析而已。

居礼夫妇是二位真正实干的科学家。他们对别人的质疑不但不反驳, 而是表示同意。他们表示决心: 继续努力, 一定要提炼出实物来, 也就是说, 一定要把纯釙和纯鐳这两种新发现的金属提炼出来, 把实物放在人们面前。

为了这个决心, 居礼夫妇又苦干了四年。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九章)

他们已经知道釙和鐳这两种元素隐藏在鈾沥青矿里, 而且含量极少。因此,他们必须提炼大量的鈾沥青矿,才有可能提炼出釙和鐳来。但是,鈾沥青矿是一种贵重的矿物,购买大量的这种矿物来使用,绝非他们的财力所能负担的。可是夫妇俩有的是智慧,智慧不仅能创造财富,而且智慧的力量往往远超过财富。他们俩想到了一个非常聪敏的办法:购买经过提炼后的鈾沥青矿的残渣,而不是原矿。因为人们开采鈾沥青矿的目的是鈾,提炼出鈾后,那残渣就所值无几了。而人们尚不知的釙和鐳肯定就在那残渣里。因此,他们只需花不多的钱,去购买经过提炼出鈾以后的鈾沥青矿就可以了。这样,他们的财力也就可以应付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到什么地方去购买这种提炼后的鈾沥青矿?买到后,又如何运回来?要知道,这不是几十斤或几百斤能解决的,而起码也需要几吨甚至十几吨。另外,在什么地方进行提炼?也就是说,工作室以及堆放矿物的场地是必须的,这一切又从何而来?
首先是由彼埃尔•居礼去找他任教的学校校长商量,校长愿意协助,给了他一间工作室和一小块空地。这间工作室是一间木板屋,原来是医学院作解剖尸体的地方,屋顶是玻璃的,有的地方已经破損。屋里地板也没有,只是覆盖着一层沥青。可以说不会有人愿意在这种地方工作。不是校长不肯帮忙,他实在也腾不出其他屋子了。好在这间木板屋与居礼夫人原先的工作室都在一个院子里,这样,居礼夫人也算是有二间“冬凉夏暖”的工作室,再加上院子中的一小块空地。她的工作地方总算解决了。

经过多方查询,他们又得知在奥地利有大量的鈾沥青矿,既然有这种矿,那么,提炼后的矿渣必定也不会少。经过彼埃尔•居礼在奥地利的朋友的活动,维也纳科学院向奥地利政府请求,奥地利政府很爽快地就答应:立即把一吨鈾沥青矿的残渣赠送给法国的居礼夫妇。如果需要,今后还可以优惠供应。这不奇怪,因为奥地利政府正愁没有地方发落这些无用的残渣,现在倒好,有人主动上门索要,那就赶紧拿去吧。果然,奥地利政府后来又向他们提供了四、五吨经过提炼的矿物。当然,托运及运输这些矿物,都是居礼夫妇自己花钱办理的,手续很麻烦,各方面都要联系好,先要把矿物送上火车运输,到了法国,再从火车上卸下装载马车运送,直接送到居礼夫妇的工作室。

这些矿物的外表是灰色的,就像普通的泥土。但是,居礼夫人坚信,这些像泥土一样的东西,里面隱藏着釙和鐳,她一定要把它们提炼出来。

居礼夫人一公斤一公斤地炼制她的鈾沥青矿残渣。好几吨矿物从她的手中经过,她以坚韌不拔的耐心每天这么工作着。在这间木板搭成的工作室里,不论酷夏还是寒冬,她整整度过了四十五个月,将近四年。在这四年中,她既是学者,但又是技师,是工人,甚至是苦力。什么都是她一个人在干。当然,唯一能经常过来帮助她工作的人,就是她的丈夫彼埃尔•居礼,他的帮助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有时还是学识和技术上的。因为彼埃尔•居礼也是一位物理学家,在各方面比她要更有一些经验。这些帮助,对居礼夫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主要还是居礼夫人在具体操作。有时,丈夫看到妻子如此辛苦,实在不忍心,所以劝她放弃,至少是暂时的放弃,等客观条件改善以后再来继续。但是,这种劝告不起作用。居礼夫人目光中所透露出来的性格,说明她不仅仅是倔强,更重要的是坚忍和自信。她绝不半途而废,决不放弃。

居礼夫人在艰苦奋斗了四十五个月之后,到了一九0二年,她终于提炼出来一公分纯鐳,并且初步测定了鐳的原子量是二二五。一个新的金属元素诞生了。

科学家们总于看到了实物,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过的一种放射性极强的稀有金属。他们不得不承认居礼夫妇的成功。

这无异于打了一个大胜仗,而且是场持久战,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原来不胖不瘦的居礼夫人,在经历了这场战役之后,体重减少了七公斤。在艰苦工作的四年将近尾声时,居礼夫人还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一九0二年五月,她的父亲在波兰华沙去世。居礼夫人匆匆赶去,见了她父亲的遗容一一最后的一面。然后怀着丧亲之痛又匆匆赶回,因为重要的工作正等待着她。

鐳这种金属元素,不但具有美丽的色泽,而且会自动发光。居礼夫人把提炼出来的那一小块纯鐳放在玻璃容器里,一到晚上,在黑暗中,鐳发出萤萤的蓝光。夫妇俩一起欣尝着这美丽的萤光,感到无限的幸福。

鐳除了有美丽的外表,极强的放射性,能自动发光,自动发热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彼埃尔•居礼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经过不断实验,发现鐳的射线在医学上有重大作用,它能治療人类中一种可怕的疾病:癌肿瘤。它的射线能杀死癌细胞。同时,用鐳的射线治療皮肤病,也卓有成效。

一九0三年六月,居礼夫人以她的杰出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及令人信服的实践发明,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学位。著名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普曼先生亲自把学位证书送到居礼夫人的手中。

当人们得知鐳在医学上的作用以后,就有很多人到处寻找这些有放射性的矿物。还有不少国家计划开采鈾沥青矿,好提炼出鐳元素。但是,就算开采出来,却没有人知道如何提炼纯鐳的方法,当然,居礼夫人是知道的。鐳成了人们心目中非常神奇的金属。甴于它在矿物中含量极少,居礼夫人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提炼了十几吨的矿物,才提炼出一公分的纯鐳。可见其何等珍贵?它成了当时比金子还要贵上几百倍的金属。据说当时一公分纯鐳,价值七十五万金法郎。

某休息日早晨,居礼夫妇收到一封由美国纽约州的布发罗市寄来的信。

信是美国的一些企业家和工程师联合签署的,信中表达美国准备成立制鐳工业,,所以想聘请鐳的发明者居礼夫妇能给于合作。合作的条件有二条:一,由发明者提供从矿物中提炼鐳的技术(即提炼方法),然后由美方买断其制鐳的权利,付给居礼夫妇一次性的报酬。二,如果不同意第一条,那么,居礼夫妇可以以鐳的发明者身份申请制鐳的专利执照,然后再与美方联系,商谈如何合作开采含鐳矿物,每次开采后提炼出来鐳,居礼夫妇都可以因专利权而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有时可能很大,它甚至体现着巨大的财富。居礼夫妇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申请专利。再说,当时居礼夫妇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根本谈不上富裕。申请专利权,是合情合理的行为。

但是,居礼夫人则坚持放弃专利权的申请。她也坚决不收美方答允的一次性买断的钱。她把她如何从鈾沥青矿中提炼鐳的方法公之于众,毫无保留地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因此,世界上某些国家的制鐳工业能自由地发展起来。而当彼埃尔•居礼问他的夫人为何要这样做时,她的回答也使他感动:

“我们的发现不过偶然有商业上的前途,我们不能从中取利。既然鐳在医学上大有用处,我觉得更不该借此求利。如果我们借此发财,我们就違背了科学精神。”

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伟大的女性!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放弃巨大的“专利权权益”,拒绝金钱交換, 追求并实践真正的科学精神, 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就是伟大。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第一0章、,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皇家学会首次向居礼夫妇表达了敬意,于1903年11月把学会的最高荣誉戴维奖章授给了他们。只有彼埃尔•居礼一个人去伦敦出席了授勋仪式。当他带着一个重甸甸的金质大奖章从伦敦回家以后,夫妇俩人却把它当作玩具送给六岁的女儿绮瑞娜,小女孩可是高兴极了。

一九0三年十二月十日,瑞典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开会时,公开宣布把该年度的物理学奖授给三个人:居礼夫妇和柏克瑞教授,以奖励他们在放射性方面的种种发现和贡献。居礼夫妇与柏克瑞各拿奖金的一半,奖金总数是十四万法郎,也就是各得七万法郎。这七万法郎对居礼夫妇来说可是一笔巨款,他们从未一次性地得到过这么多钱。但是,这对夫妇对金钱却並不趋之若鹜,他们没有亲自去领取这笔奖金,而是去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夫妻两人都任教职,如前往瑞典,势必影响课程,而且两人身体都有所欠佳,不宜在寒冬作长途旅行,因此希望能够延期,待到天气略趋暖和后,再设法前去领取……。最后,还是由法国驻瑞典公使,代表居礼夫妇从瑞典王手里领取了支票(奖金)、奖章和奖状,然后再设法送到了居礼夫妇的手中。

居礼夫人不是没有考虑过放弃诺贝尔奖。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发生过有个别的学者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事实。但是,有两个原因,使得居礼夫人决定接受诺贝尔奖金。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诺贝尔奖纯粹是一种学术奖,它是用来奖励在文学和科学领域对人类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而奖金来源则是一笔已故私人遗产的利息,不存在任何商业利益。所以说,接受诺贝尔奖,并不违背科学精神。第二个原因,是居礼夫人希望能够减少丈夫彼埃尔•居礼教课的钟点,减清丈夫身上的负担,以挽救他的身体健康。而有了这笔奖金,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果然,在收到奖金以后不久,彼埃尔•居礼就辞去了理化学院的教职。

居礼夫妇自从获得诺贝尔奖金以后,声名鹊起,各种各样的人物汹涌而来。天天有人登门拜访,从学者、教授到普通市民,还有报纸记者的采访。更令人头痛的是,一旦夫妇俩人外出,走在路上一旦被人认出来,人们就会围上来,纷纷要求他们签名。还有就是每天都会收到几十甚至上百封来自法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来信。来信的内容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有要求合作的,有索要照片或签名的,有要求他们介绍自己生活经历的,有诉说自己贫困而求助或借钱的,还有一位美国人,在信中要求他们同意以“居礼”之名来命名自己的一匹赛马的……。总之,宁静的生活已远离他们,使他们深感苦恼的打扰纷至沓来。

应酬活动也日益增多,今天这个协会请他们去出席什么会议,明天一个什么学校请他们去作报告,后天某某组织请他们去出席宴会……。居礼夫妇都是欢喜安静而不愿凑热闹的人,淡泊名利和地位,因此能推掉的尽量推掉,不去出席那些邀请。但有些邀请是无法或不能推掉的,例如有一次法国总统卢贝邀请居礼夫妇到总统府赴宴,居礼夫妇考虑到这是一国总统邀请,不去恐怕不太好,于是只能如约前往。可是到了总统府以后,居礼夫人差一点让总统夫人下不了台。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上宴席之前,来宾们都聚集在一个大厅里三三两两地交谈着,彼埃尔•居礼也正和一个熟人交谈什么,而居礼夫人独自站在一角。这时,有一位夫人走了过来,微笑着向居礼夫人打招呼,并且对她说:“你有兴趣认识希腊国王吗?我可以为你介绍。”居礼夫人一下子没认出来者是谁,就温和但又漠然地回答说:“我认为这似乎没有什么必要。”

来者被居礼夫人的回答惊呆了,木然地站在那里。这时,居礼夫人认出了对方是谁,这不是总统夫人么?自己也吃了一惊。由于只见过一二次面,所以印像不深,但毕竟算得上是认识的,何况对方是总统夫人,主动过来邀请,总不能不给面子吧?必要时,居礼夫人还是善于措辞的。所以她连忙对总统夫人说:“哦,对不起,夫人,一下子没认出你来……当然,对于你乐意为我作的事情,我很高兴也很愿意,而且深感荣幸!就请你引我觐见希腊王吧。”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一0章)

为了安静, 为了逃避种种打扰, 有一段时期居礼夫妇开始外出,过起了“流浪生活”。他们专挑那偏僻的乡村, 在一个村庄住上一段时期, 然后再换一个村庄。有时就住在乡下的旅店里, 用假名字登记。他们想用这种办法来冷却人们对他们的热情。待这种热情冷却下来以后, 然后再回到巴黎, 继续他们的科学研究。但是, 有一位美国记者, 用他的坚韌和灵敏,居然还是让他捕捉到了居礼夫妇的行踪。他在一个漁户家庭的门口石级上,找到了居礼夫人。

居礼夫人正坐在石级上,光着两只脚, 手提着鞋子拍打地面, 因为她的鞋里进了沙子,她刚从沙滩上回来。

记者认出了居礼夫人。报纸上已成百上千地登过她的照片,所以他一下子就认出来了。他为之十分高兴,并且掏出记事本,开始对居礼夫人问长问短。开始他问的是工作问题,大多是关于鐳的发现方面的问题,对此,居礼夫人都回答了,但用的是最简练的语言。记者试图转变话题,问到居礼夫人的生活方面的事,例如个人的经历、婚姻等等方面有关私人之事,希望在这方面得到一点独家新闻。但是,他立即吃了一个闭门羹。居礼夫人站了起来,用一句可称得上经典之言的回答结束了这次短短的采访,居礼夫人对记者说: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

记者把这句话记录下来,后来也在一篇报道上发表了。这句话成了居礼夫人的名言,因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流浪生活”过了一段时期,当居礼夫妇认为人们关注他们的热情有所降低时,便又回到巴黎的住所。这时,居礼夫人已在赛福尔学校担任教职,而彼埃尔•居礼的身体状况不佳,虽然有时还在实验室里忙录着,但也经常不得不在家休息。1904年是这对夫妇感到最不快乐的一年。虽然这时他们的经济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但是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居礼夫人怀着孕,还得忙于工作,她感到生活太累。而彼埃尔•居礼正受着风湿病的折磨。1904年12月6日,居礼夫人产下了第二个女儿:艾芙。

到了1905年,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所改善。自从居礼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他们的名字引起了法国政府上层人物的重视。一九0五年初,彼埃尔•居礼被任为大学理科博±学院院±,时隔不久,又被聘任为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同时由于他申请需要一个实验室,经过再三研究,終于答应了他的要求。又经过坚决的要求一一如果不答应就辞去教授职务,巴黎大学同意每年给实验室提供二万四千法郎的设备费。彼埃尔•居礼明白这个设备费是必需争取到手的,他可不愿让他的妻子居礼夫人,再去那“冬凉夏暖”的木板棚里受几年的罪。这个实验室的名称为“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隶属居礼先生讲座)”,而居礼夫人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年薪为两千四百法郎。年薪不高,职位也不高,但总算是法国教育部给居礼夫人首次正式安排的工作。从此,居礼夫人就专门在这个实验室工作,并辞去了在赛福尔学校的教职。

居礼夫妇,相互感情至为深厚,相处和睦,结婚以来,连口角都未发生过,可谓是相敬如宾。每逢星期日, 如果碰到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日子, 夫妇两人会各自骑着一辆自行车, 车架上安着一个座位, 载着两个女儿, 到巴黎市郊的农村度假。他们或在森林中漫游,或在草地上休憩。到了中午, 草地上铺上一张布毯, 布毯上摆滿了自己带去的食品, 然后一家四口围坐一起, 呼吸着温馨芳香的空气, 四周景色旖旎。吃完了饭, 居礼夫妇或坐或躺在草地上,漫谈着工作或生活上的事, 而他们的两个女儿在草地上嬉戏, 他们的父母用欣慰的目光追随着她们……到了黄昏, 他们又骑着自行车回到巴黎家中。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待续。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下卷(不幸与成功合奏的交响曲)

第一一章, 厄运突袭
一九0六年四月十九日,一个天色灰黯的早晨,不断地下着雨。彼埃尔•居礼这一天要到理学院去参加一个什么教授联合会的会议,然后还要到科学院去……,这一天的行程摆得满满的,所以他没吃早餐就离家出发了。在临出门前,他向楼上他的妻子打了一声招呼,问了一句话,也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听到,就拿着雨傘,走出了大门。而这时的居礼夫人,正在楼上替两个女儿穿衣服。

中午,彼埃尔•居礼开完会后在一家饭店里与同事们共进午餐。他显得很轻松很愉快,也很健谈,这本是他为人的一贯风度。边吃边谈,午餐结束时,已经下午两点半了。他站起来向同事们道别。走到饭店门口,只见雨还在下着,丝毫没有转晴的迹象。他皱了一下眉头,撑起了雨傘走入雨中。

他走到了塞纳区,要到那里去找一个出版商,商谈出版他的一部书的问题。到了目的地,却没有找到人,于是打算到别处去,他走上多非纳路。这里是巴黎旧区,人口繁杂,交通拥堵,行人须格外小心。彼埃尔•居礼跟在一辆载人马车的后面前行,四周的声音非常嘈杂,不远处正有一个码头,在那里有汽笛声传来,而沿河还有一条有轨电车的铁轨,电车驶过的声音也不时传入耳中。在这些嘈杂声中,彼埃尔•居礼根本无法辨别不远处正有一辆四轮重型马车,迎面从铁轨上向他的方向驶来。而他这时似乎正在思考什么问题,全神贯注,忘掉了走在这样的路上应注意些什么。

如果他始终跟着他前面的那辆马车走,那怕再多走几分钟,他就可以避开这场飞来横祸。如果他过马路时预先停一下,看看迎面有没有车辆过来的话,他也完全有可能避免这场惨剧的发生。

他走着走着, 突然想走到马路对面去。他看不见前面的方向, 因为载人马车的车厢遮住了他的视线,而他又没有停下来看, 所以当他心不在焉地转身离开前面的马车, 向马路对面走去时, 却与迎面驶来的四轮重型马车撞个正着。彼埃尔•居礼被撞倒在地, 马车后面的轮子压过他的头部上端, 压碎了他的天灵盖。一瞬间, 彼埃尔•居礼,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巴黎大学理科博±学院院±, 巴黎大学教授, 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就这样告别了人世。这辆重型马车装载着六吨重的货物。


楼主:蒙恩夏生  时间:2019-01-18 09:21:33

续(第一一章)
人生正是不可预测。人的生命又何其脆弱? 不论是凡人还是伟人, 都是一样。中午还和同事们谈笑风生, 怎么到了下午就遭此厄运? 难道说这是命运? 如果此说成立, 那么命运之神实在太不公平。对于一位正直善良的科学家, 一位事业如日中天, 还可能对人类有所发明和创造时, 却突然使他夭折了, 而且如此悲惨。应该说这不可能是命运之神的安排, 这只是一种巧合, 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 一场车禍而已。上面已经说过, 人的生命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一次偶然性的事故往往会至人突然死亡。但是, 偶然性中又往往包含着必然性。须知,繁杂而车辆又多的马路是个危险场所, 穿越马路时必须左右留意, 这连小学生都知道, 作为一个科学家难道不明白? 不是不明白, 而是一时疏忽了。当时的彼埃尔•居礼, 可能正在专心致注地思考着一件事, 或一个学术上的问题, 或……究竟在想什么,谁都永远无法知道了。由于他思考问题时一贯是全神贯注的, 所以这时也一样, 过马路时忘了应该停下脚步左右看一看。如果这时他身旁有一位亲友与他同行, 就可能把他拉住, 不会让他突然穿越马路, 也就避免了这场车祸。而他又恰恰是一个人独行。思考问题时的全神贯注的性格, 以及对于生活屑事的漫不经心, 是否可以说是这场惨剧的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呢?人生中的某些生活屑事, 是绝对不能不重视的。

彼埃尔•居礼去世时年仅四十七岁。而当时居礼夫人是三十八岁。

警察通过彼埃尔•居礼身上的证件得知了他的身份: 原来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消息一下子传了开去, 连法国总统也被惊动了。总统府立即派员前往居礼夫妇的家, 经总统亲自嘱咐, 去的人必须亲自告知居礼夫人本人, 并代致总统本人的哀悼。可是总统府的人到了居礼夫人的家, 居礼夫人尚未回来, 家中只有彼埃尔•居礼的老父亲和一个女仆在。来人没说什么就告辞走了, 弄得居礼老人有点莫明其妙。过了一会儿, 巴黎大学理学院院长和一位著名的教授又突然来访, 见了面却没有开口, 显出一付不知说什么才好的僵硬的面色。老人见到又来了重要的客人, 却又不说什么, 心中已估计到出了什么大事, 他疑虑地问:
“是不是我的儿子出了什么事?”

来人把不幸的事件发生经过告诉了老人。丧子之痛使年迈的父亲老泪纵横。人生中有很多痛苦和磨难, 在感情上最大的痛苦有两种: 就是幼年丧母和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位须发已经全白的老人不断地自说自话:“他当时在想什么? 在想什么?……”深沉的悲痛之中包含着责问, 责问儿子为什么这样不小心。



楼主:蒙恩夏生

字数:3900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2-07 02:13:11

更新时间:2019-01-18 09:21:33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