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面抗日战场

正面抗日战场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我们虽然没学问,可是有忠心和信心啊,一定能配合“皇军”,打垮29军,守住通县。
细木点点头。这些是他现在最愿意听,也最想听的。
张庆余接着说下去。
不过呢,现在我们的兵力实在太分散了,既不能攻也不能守。
细木的耳朵竖了起来。
张庆余说,应该把各处的保安队都集中到通县城里来,捏成一只拳头,到时谈攻守才有意义。
说得好!
细木一拍桌子,高兴起来。
打仗不一定都要会看地图,这姓张的看来还是懂点兵法的,说的话在路子上。
细木其实也不希望底下的伪军多能干,太能干了不好控制啊,像张庆余这样的就不错了。最重要的是,张庆余的一言一行都摆在桌面上,没有撒谎,说明对“皇军”的确是“忠实可靠”的。
一激动,细木不仅照准张庆余调兵一处,而且命令将四散的日侨也集中到这里来,以便予以“保护”。
后面这一点,张庆余先前并没有想到,日本人这算是自己倒霉撞枪口上的。
张庆余虽蒙住了细木,却还是被人看出了端倪。
有人忽然拍拍他的肩头,用极低的声音对他说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差点把张庆余的魂都给吓飞了。
君欲反正否?
张庆余的行动极其秘密,因为谁都知道万一失败,是要被日本人灭九族的。现在尚未成行,就被人识破,如何不让他胆战心惊。
细看时,说话之人是伪保安处的一个姓刘的处长。
还好,四周无人。
刘处长见张庆余还急急忙忙要辩白,索性附首耳语。
你预备反正,如何瞒得过我。可是你别忘了,我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岂肯甘作异国鹰犬。
此话一出,便让张庆余放了心。
人家要想告发你,还不早跑细木那里去了,哪里还会再来跟你交心。
果不其然,刘处长是来要求“入伙”的,希望到时能够“追随左右,以襄义举”。
关键时候,还是义人多啊,现在就看29军何时下达作战命令了。
但是这个命令一直没能等到,而张庆余还有一个最难的题目没有解开。
那就是通县驻扎着萱岛联队,一旦交手,保安警察队恐非其对手。
直到南苑血战,正在南苑指挥作战的川岸师团长帮他解开了这最后一个难题。
萱岛联队被调到大红门去了。
萱岛联队一走,通县就只剩下了零零散散几个日本宪兵,而这时候张庆余却从无线广播里,收听到了廊坊被二次收复的消息。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当天深夜,趁萱岛联队还未回归,二张跃然而起,控制了整个通县的交通。
殷汝耕是个政客型汉奸,不会玩枪,于是第一个被抓起来关了禁闭。
细木听得外面枪声大作,料知外面必然有变。可是这时候想逃已来不及了,
死到临头,这厮还想摆他“太上皇”的架子,挥着枪要起义部队“速回本队”,否则的话,“皇军”一到,尔等将立成齑粉。
话音刚落,排枪扫过,他自己成了“齑粉”一个。
日本特务机关易得,西仓兵营难下。
(88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这时候,虽然萱岛联队不在,但这个兵营除日本宪兵之外,还有浪人和日侨武装起来的“居留民”武装,约有几百人之多。
日本在中国的侨民,可不等于中国平民,他们好多手里是有武器的,有的甚至是预备役军人,实际上,无论“九一八”,还是“一二八”,当时都有为数不少的“居留民”混在日军中一道作战,这是日本人自己也承认的一个事实。
这些人虽然没有正规军那么能打,可手里的枪也不是烧火棍,子弹也是能杀人的,加上兵营工事坚固,在冲锋过程中,起义部队就倒下了两百多人。
此时张庆余非常着急。
日军通讯畅通,如果时间耽搁太久,必然会开来大批援军,到时内外夹击,情况就不妙了。
有了,火攻。
正好西仓那里有个汽油库,张庆余就下令把汽油桶搬到西仓兵营周围,每搬一桶赏他二十元。
本来就是不给钱,大家也会去干,现在还有赏格,于是人人奋勇,没多大一会,兵营周围就堆满了汽油桶。
这么纵火一烧,步兵再借势一冲,缺口就被打开了。
据统计,在“通县事件”中,共有223名日人被杀,其中有军人,也确有日侨及平民。这与夜战中难以分清良莠有关,与此战中起义部队遭到较大伤亡,从而由愤转恨也有关系。
但日本人后来却把它渲染为所谓的“通县大屠杀”,这就显得太矫情了。众所周知,当初他们在中国,整村整村地把人全杀光是常有的事,区区几百个人,可以说连“小屠”级别都算不上。
你不可能要求你的部队都是野兽,而别人都是君子吧?
萱岛联队在大红门伏击29军的时候,那个爽啊,他们可能绝难想到,自己一走,老窝也会被连锅端掉。这就叫做因果报应,人在做,天在看。
在获悉通县有异后,香月手忙脚乱,想要调兵,偏巧这时天津之战又开始了,天津自然比通县还要重要,两下一权衡,只好先救天津。
通县无兵可援,便派了轰炸机过来。
这一炸还是有效果的。保安警察毕竟还是保安警察,张砚田和一个团长先吃不消,裹夹着一部分官兵弃械逃走了。
他们这一逃,对整个起义部队影响很大,一时军心动摇。张庆余看这样不行,通县很难守住,就决定率部到北平去与29军会合。
到了北平城下才知道,29军早就撤走了。
从城里冲出来的,不是接应他们的29军,而是日本宪兵队。那时候的北平,虽然大批日军尚未正式进城,但实际已为日人和汉奸所控。
双方这么一打,起义军不仅伤亡惨重,而且装殷汝耕的囚车也被日军劫去了。
前有堵裁,后有追兵,张庆余不得不率部撤往保定。
在那里,他见到了宋哲元。
宋哲元握着他的手,叹息一声:君不负我,我却负君,深觉愧对。
此时的宋哲元,无异于跌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
(88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前有堵裁=前有堵截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就在那份发给老蒋的请示电报中,他说要让张自忠负责和议,这句话其实是很违心的,可是又不能不这样说。
他能把那一天的不堪往事都和盘托出吗?
那是自揭家丑。别人或许能,宋哲元这个人永远都不能,一直到死,他始终保持着这份属于他的自尊。
然而要是不讲,所有后果就全要由自己来背了。宋哲元很清楚,老蒋当初要的是守北平,而不是让他搞什么和谈。北平丢了,就是没有达成任务。
所以他在请示电报后面,也特地阐明了自己的责任:“实有亏于职责,拟请予以处分”。
当然,宋哲元也知道,老蒋不会真的处分他。毕竟他还是29军的首领,在国民党军队的体系中,如此的“自请处分”,也往往都是做的表面文章。
可是这一样不能减轻他的痛苦。
实际的情况是,退出北平这件事,不仅使29军的士气遭到很大挫伤,也使宋哲元在军中的权威和他本人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挑战。
更不用说,还有赵登禹的突然牺牲,张自忠的突然背叛,他们都曾是他的兄弟,曾经亲如骨肉,曾经朝夕相处,曾经相约同生共死。
宋哲元的内心,已经恍如被暴风雨扫过一般了。
还有什么脸面再指挥军队呢。
军长一职,也不想要了,他转而授给了冯治安,同时致电蒋介石。
在电报中,他说自己“刻患头痛”,头痛得受不了,所以“亟宜休养”,得休息了。
的确,从这时候开始,宋哲元在精神上就出现了异常,时常恍惚,时常错乱。
他常常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在说什么,做什么。
几天之后,宋哲元再发通电,引咎自责。
在这份通电中,他把责任都担了下来,承认自己“处置失当”,应该受到“国家之严重处分”。
平津失守,必须有人承担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宋哲元很清楚这一点,而身上精神包袱之重,也使他不再幻想逃脱处罚。
但是有人来给他卸包袱了。
此人正是老蒋。
在与宋哲元这个原华北诸侯打交道的过程中,你说老蒋心底里对宋哲元没有恨,没有怨?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很恨,很怨,甚至恨到恨铁不成钢,怨到哀莫大于人死。
可是恨过怨过之后,他又平静下来。
对宋哲元,不仅不能处罚,还要表扬。
为什么?
平津丢了就丢了,可是宋哲元过来,再也不用担心他投日或闹独立了,而且还可以用他来做一个榜样。
老蒋不是曾在华北设想过一个三角模式吗。现在居中的宋哲元是前车之鉴,两翼的阎锡山和韩复榘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如果对日再存侥幸心理,今后将会面临着怎样的严重后果。
这么一算,不吃亏。
一个人有没有大局观,就反映在他究竟喜欢算大帐还是计较小帐上。
当时媒体舆论免不了对宋哲元的责任问题口诛笔伐兼追究不休,平心而论,即使不算北平的失守,先前私吞国防费用、截夺中央税款乃至私自和谈、贻误战机,都是可以给人抓把柄的话题,而宋哲元“擅自”撤离北平一事则首当其冲。
对此,老蒋虽然心里很不以为然,可是他在回答外界质疑时却竭力为之辩白。
(88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我早就让宋哲元离开北平了,他应该在保定指挥军事嘛,怎么能在北平呢。这是我的一贯主张,宋哲元不过是照着我说的做了,而且还做晚了。
说到激动处,老蒋一伸手,索性把所有责任都揽了过去。
我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所有平津军事失败的问题,“余一人负之”,跟宋哲元没有关系。
这些言论都是公开发表在媒体上的。说完了这些,老蒋又让宋哲元到南京来谈一谈。
可是宋哲元哪里敢去。
你说的虽然是好听,我真去了,会不会让我上军事法庭呢。
照例,他得让秦德纯先给探一下路。
当着“秦军师”的面,老蒋着实把宋哲元一顿好夸,说他在华北“忍辱负重”,说他为中央赢得了“抗战的时间”,说得秦德纯都红着脸低下了头。
宋哲元不是把军长给辞了吗,这好办,老蒋大笔一挥,将29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让他去做集团军总司令。
宋哲元完全愣住了。
不久,他亲赴南京,并发表谈话:抗战必胜,拥护“蒋委员长”。
如此一来,老蒋又提前为自己赢了一局,而且以后还将从中得到更加令他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
此时的北平,却正在上演另一幕活闹剧。
宋哲元走人,张自忠认为华北的头非己莫属,但他没想到的是,由于脱离了抗日主旨,此时的他已众叛亲离。
据刘汝明回忆,在刚听到张逼走宋的消息传来后,他如同听到一声晴天霹雳,不由“大为困惑”,搞不清张自忠身上究竟出了什么状况。
当时旅级以上将官的像片都会被挂在部队营房,张自忠身为师长,更不例外,事发后,他的像片立即被愤怒不已的官兵撕得粉碎。
在日本人眼里,他也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眼看离间计已经成功,香月要踢开他,重开一席了。
出马的又是今井和松井这两口“井”。
他们找的人是江朝宗。
江朝宗是北洋遗老,跟段祺瑞、吴佩孚都是同辈人。可是跟后者相比,这人的德行操守实在是不怎么样,日本人把饵一扔过来,他就上钩了。
二“井”此行,是来谈成立维持会的事,他们让江朝宗当会长。
江朝宗也是一老滑头,他赶紧假意推托,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好,干不了重活(“不堪繁剧”)。
当然,谁都看得出,这是托词。真实的原因在下面。
北平“治安”不是有张自忠和他的政委会在那里“维持”着吗,何必再多一层组织呢。
那意思,张某人要是不高兴,撸撸了我们怎么办,那可是一个手上拿着枪的人。
今井嘿嘿地笑了笑,两码事嘛,你以前也有政界经验,不要客气。
江朝宗马上回过味来了,看来日本人是早有准备的。
但是如果不把日本人的底全部探出来,做汉奸还是没安全感啊。
这个底,由一个叫末次政太郎的人主动透了出来。
在民国史中,末次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他跟土肥原他们不一样,不直接插手特务活动,主要是搞各种情报。后来被称为孤本文献大宝库的“末次资料”就来源于他创立的“末次研究所”。
这个人可以说凡是中日的事情,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
当着一众汉奸的面,末次道出了缘由。
(88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别看我们公开场合迎合张自忠,其实内心里恨他恨到剌骨的地步,廊坊之战,天津之战,“皇军”死了那么多人,我们除掉他才痛快,还能让他就职吗(“欲得而甘心,尚敢就职乎”)。
末次还没说“通县事件”哩,要牵扯起来,这跟天津之战又有脱不了的干系,要不是因此缺兵少将,张庆余的“造反”还不早就被抓灭了。
末次其实就是来给这帮汉奸吹风的。
他直接告诉江朝宗等人,就算我们暂时让张自忠呆在“委员长”这个位子上,也不过是几天的事(“亦不过数日事也”)。
7月30日,卢沟桥被日军占领。当天,北平成立“维持会”。
不过江朝宗老奸巨滑,他对张自忠仍有所顾忌,因此一直未正式就任会长一职。
张自忠虽然一时利令智昏,但他并不笨,马上看出情况不妙。
两会并存,说明人家要准备把你抛掉了。
军人的资本就是枪杆子,现在张自忠在北平还有两把枪:阮玄武旅和石振纲旅。
但是日本人既然想架空你,当然不会允许你再拥有枪杆子,何况还有天津之战的前鉴在那里,你这两个旅要是也不听使唤,再反戈一击怎么办。
一夜之间,阮玄武旅竟被日军围住缴械,6000官兵一弹未发,全部交出了手中的武器。
至于这么精锐的部队怎么如此容易就被“解决”,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阮玄武自己提供的,他说是他的副参谋长跟日本人勾结,把部队给出卖了,还有一种,却是说部队落此下场,完全是阮玄武指使那个副参谋长所为,是“里应外合”的结果。
不管怎样,这对张自忠本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其实他早应该知道,一个人如果轻易选择背叛,那这个报应也很快会转移到他自己身上。如此看来,即使阮玄武真的背叛了他,也不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
但阮玄武的结局仍然很倒霉,部队没了,手中空空如也,等待他的,亦只有逃亡一途。
现在,张自忠能够依赖的也许只有一个石振纲旅了。
石振纲旅此时却已是人心惶惶。
阮玄武旅和阮玄武本人的命运就直截了当地袒露在面前,连石振纲都感到,要是再不想办法,日本人同样会对自己下手。
其实,他下面的官兵,特别是刘汝珍和他的那个团,是早就不愿意留在北平了。
一个“广安门事件”,就打死打伤了那么多日本兵,对方会善罢甘休吗。
见石振纲也不安起来,刘汝珍趁势进言。
北平这里环境太恶劣了,我们在这里,只有投降一途,必须马上突围才行。
旅参谋长也赞成刘汝珍的意见,并且表示,如果不这样做,他就弃官走人。
石振纲见众人情绪很激烈,便也点头同意。不过他否决了刘汝珍的另外一个建议。
刘汝珍说,我们突围之前,先干他一下。北平城里不是有鬼子吗,我们杀他个一干二净,反正杀一个够本,杀两个成一双,然后再跑,岂不痛快。
石振纲认为这样不妥。
表面的理由是,不要把这座千年文化城给毁坏了,实质还是怕因此遭到日军注意和围攻,不但突不出去,还得被消灭掉。
最后众人的分歧开始集中到突围路线上。
往南,到保定,这是一开始大家都想到的。
但这条路线有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南苑、大红门的失守,一路上已被日军重兵控制,很难突破。
(88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抓灭=扑灭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出书的速度以及出书过程中的一些不愉快,都是我个人不能完全控制的,只能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我能回报大家的,就是继续多码字,最近起早贪黑,又多码了一些,所以从今天开始会有两更(三更暂时真的是力不能支,希能谅解)。早上更一次,晚上更一次。晚上一般会放在7点左右,但也可能像早上一样或迟或晚,视情况而定。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南既不成,何不往北。
往北,实际上是绕一个圈子,然后到察哈尔去找刘汝明。
这条路线好,可以出敌不意。
8月1日,深夜。
石振纲旅全部上刺刀,悄无声息地出了北平城。
他们此行聪明还聪明在,突围之前,已提前把北平郊外的电线都割断了,等到城内日军发现,却联络不上北郊的日军。
当然,这一路也并非坦途。后面的追兵,天上的炸弹,都会把一些意志薄弱者吓退。身为旅长的石振纲都走到半路了,还是心有不甘,竟然又脱离部队,折回北平去了。
刘汝珍扛起大旗,率部继续前进,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把部队带到了察哈尔。
好了,张自忠现在真的是清汤寡水,没有一兵一卒了。
搞“政治”,他根本不是这块材料,连那些昔日的“把兄弟”,见他已经失势,也赶紧换了一副嘴脸,对他再也不予理会。
所谓的“政委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已经完全被架空,成了光杆司令,再也无法行使任何实质甚至是形式的职权了。
8月6日,张自忠不得不在报上发表声明,即日辞去一切职务,随后避入东交民巷。
从“主动视事”,到自行辞职,满打满算,仅八天时间。当时就有一家媒体报道说,张某只是“拘束地”过了八天委员长瘾,就被日本人一脚踢开了。
一个月后,张自忠化妆潜出北平。
他本意是回老部队的,也与部将联系上了,但是宋哲元明确告诉他,你必须先到济南,不能回部队,这是政府的命令。
话虽然没有全部讲出来,但里面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
你还认为你有资格带兵吗,把问题讲清楚才是首要的。
只有南下。
动身之前,张自忠与家人作了最后一次告别。
据他的弟弟回忆,此时的大哥面黄肌瘦,形容憔悴,见面后,很久都没有说出一句话。
还说什么呢,如今说什么都晚了。
也许只是一念之差,一切却已难以改变。
最终,张自忠终于打破沉默。
你回去吧,以后家里的一切事情,再不要问我了。
他是戴罪之身,所以不得不有上军事法庭的心理准备。此去,恐再不能归家矣。
胡适后来在见到蒋介石时,曾替张自忠辩护。
他说张自忠不应被谴责。
为什么呢?
因为他保住了北平这个城市,避免了不必要的破坏。
此时的胡适还是低调俱乐部的骨干成员,同时他又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化人,议论时事常常免不了书生之见。
他并不清楚29军高层的内幕,也不知道,当初如果宋张团结对外的话,不仅北平有可能守住,华北局面也将完全不同。
张自忠一走,所谓政委会名存实亡,北平完全成了维持会的天下,而汉奸们也更向日本主子争相献媚,一出出伸手乞讨官帽的丑剧如期上演。
有个叫冷家骥的汉奸,见张自忠不在,北平市长一职空缺,便想自己坐上去,可是日本人不同意。
怎么办呢,他便厚着脸皮去找今井拉关系,求后者帮他说动香月。
仍然没消息,冷家骥想做官想得发了疯,索性豁了出去,又让江朝宗帮他去问。
江老头子被他纠缠不过,便去找松井“疏通”,说是你们原先答应过姓冷的,只要进维持会,就给他一个北平市长干干的呀。
松井哼了一声,胡扯,哪有这种事。
不仅没给,还把冷家骥叫过去,结结实实地骂了一通。
归根结底,香肠要由主人给,愿不愿给,何时给,还得让他说了算,这是一条犬就能自己随便索要的吗?
《嗛斋日记》的作者李景铭当时也在现场,目睹了冷家骥的丑态和狼狈之状,就嘲讽他说,国家都到如此地步了,你竟然还在“猎官”,真是无耻之极。
其实李景铭本人也是个官迷,他本来在河南,听到“七七事变”爆发,就急急忙忙赶到北平,进了维持会,并且还从别人那里抢到了一个财政局长的差使。
与冷家骥相比,两人真可谓是五十步笑百步。
(88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形势异常紧迫。
虽然当时全国抗日已大势所趋,但在国内党政界和知识界,仍有一些主和派。
典型的就是所谓“低调俱乐部”,站在台上的是汪精卫。
不过那时候他对究竟是和是战,实际上还是晃来晃去,动摇不定。
宋哲元退出北平那一天,他还发表了演说,题目就叫“最后关头”。
口号还是很响亮的,他说要大家一齐牺牲,就算是国人和土地全部化成灰烬,也不留一点“傀儡种子”,不让日本人得到一点便宜。
可是几天之后,这位仁兄的调子却又变了。
面对日军在华北的迅猛推进和29军的一触即溃,他不要大家“一齐牺牲”了,而是“要说老实话,要负责任”,更具体一点说,就是“不唱高调”。
作为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当时肯定还不能说出,日军来势实在凶猛,我们打他不过之类的话。
公开场合,他只能婉转,唱不了京剧,唱唱越剧。私下里,他对中日之战一开始就是持悲观态度的。
相对于党政界,知识界也或多或少有些“畏战”情绪。
张伯苓是民国年间著名的教育家,早在“七七事变”以前,他所创办的“南开体系”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框架。可是在天津之战中,他的南开大学校却首当其冲遭了难,所有校舍都被冲进来的日军骑兵焚毁一尽。
这位老教授流着眼泪对蒋介石说,如果仗继续打下去,自己的所有学校都将像这样付之于炮火,个人的几十年努力终究还是要毁于一旦了。
老蒋宽慰他说,你不要着急,抗战胜利后,我一定还你一个南开大学。
这些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好打发,最难缠的是胡适。因为此人学贯中西,又一直评论时事,身上颇有点书生意气,常敢言人之所不敢言。
与汪精卫欲说还休不一样,胡适几乎是在向老蒋“苦谏”。
就在国防会议的前一天,他还希望能够“再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
在胡适看来,其时中国军力,尚不足以战。如果战,则“中央军力全毁”,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中央军精锐将尽数毁灭。
这个老夫子始终在一边观察国内局势,虽然他一直口口声声在喊民主宪政,但他清楚地知道,国家“今日之雏形”,根本就不是靠他的那些民主理念支撑起来的,实际就是靠“中央军力”在维系,一旦毁坏,就什么都没有了。
胡适可怜巴巴地说,我们打,肯定是要败的,与其败而求和,还不如现在就着手,以谋求“五十年之和平”。
对胡适的话,老蒋一副置若罔闻的样子,在第二天的国防会议上,他还拿这位全国最著名的教授开了个玩笑,言谈中,“颇讥某学者之主和”。
某学者,影射的就是胡适。
其实这都是做给人看的,以便在国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抗日领袖形象。
内心里,老蒋又何尝想现在就打。他先前即使把中央军派入河北,也只不过是想吓唬一下日本人,以“自己的敢于牺牲”吓退对方的“不敢牺牲”。
(89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没有料到日本这次是动真格的,一个师团一个师团地往关内调兵,而且连取平津等地,以致整个华北已朝不保夕,如此,即使你想收都收不住了。
当年黄郛病重时,老蒋去看望自己的义兄,曾亲口告诉对方,抗战准备已完成了一半。
这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事,以此算来,到“七七事变”,至多才一半多一点。
蒋纬国在自传中披露,他父亲的备战构想,是预定在1939年之前,完成海陆空的全部配备,届时仅陆军就可编训出80个德械师。
然后,再启动收复国土计划,即先主动反攻东北,如果东北能顺利拿下,再趁势提出让日本把台湾还回来。
这是东边,等到这一边解决了,可转而向西,着手收复实际已处于独立状态的北疆广大区域。
晚清末造,李鸿章和左宗棠曾各执一端,一个要保东部海疆,一个要守西部边陲。那是实在没有办法,国力所限,只能顾一头,保得了这个就保不了那个,舍此不能就彼。
老蒋的计划,是在条件成熟后,把李左没搞定的事情打包一块解决。
但这需要时间。
胡适说得没错,现在和日本决一胜负,远未到“成熟”的时候,可是你能不打吗?
左宗棠当年远征西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不是一定要跟他们刀兵相见不可,问题是,你越低声下气,他反而越是盛气凌人,浑不把你放在眼里,以致胃口越来越大(“我愈谦,则彼愈亢。我愈俯,则彼愈仰,无所底极”)。
那是60年前,这位民族英雄针对阿古柏及其背后的“北夷”俄国说的。60年后,“东夷”日本的做派几乎如出一辙,说明“谦”和“俯”都没有用,对方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更何况,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政权其实根本就没有“和”的能力。这一点,胡适后来也看出来了。
“和”也需要能力?
当然,而且更需要能力,需要这个国家足够强大,才能真正做到所谓的“忍辱避战”。
苏联,面对日本在东北的挑衅,可以一忍再忍,因为他足够强大。
美国,面对日本在远东的胡作非为,也可以视而不见,同样因为他足够强大。
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忍辱”,皆因其内部政权巩固,本身都是重量级拳手,一个个肌肉发达得很,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能置对方于死地。所以,他们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轻举妄动,这样可以准备得最充分,并且能够找到最合适的出击时机。
老蒋可以吗,到现在为止,他的主要势力范围还是那几个省,好不容易借抗日建立起了一点权威,要是一下子又服软坐地上的话,再次从中央沦落到诸侯都有可能,还当什么全国领袖。
所以胡适说的那些,老蒋都明白,可是知道归知道,他却不能去做。
当着众人的面,他把这个看上去“愚腐而怯懦”的老夫子着实奚落了一番,可是私下里两人交谈,说到体己之处的时候,他又承认胡适说的不无道理,只是蒋某人亦有无限之苦衷耳。
(89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胡适你说要“再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那我就要跟日本进行和平谈判,可是你知道吗,如果没有第三国作保人,连谈判的结果都毫无保障啊。
关于这一点,老蒋深有体会,远有“一二八”,近有“秦松协定”,当时都答应得好好的,条件也满足他了,可是刚刚签好的书面协议,日本想撕毁马上就能撕毁。
老蒋的“苦衷”,不啻也狠狠地将了胡适一军。他既然推崇英美,自然对这些国家都很了解,后者号称“民主国家”,民众态度和自己的选票直接挂钩,他们是绝不会为了救中国而冒任何一点战争风险,从而引发选民群起倒戈甚至攻击的。
现在这种时候,又有谁敢跳出来引火烧身,充当你的“保人”呢。
至此,胡适开始从低调俱乐部中走了出来,在对日态度上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不久,他就接受老蒋的要求,远赴重洋,到美国做抗日宣传去了。
临走时,他诚恳地劝告自己的“低调同志”:和比战难,难百倍!所以,只能一战。
可是我们有打赢的希望吗?
按照老蒋自己在国防会议上的演讲,在中日之战中,假如中国能打赢的话,民族自可复兴,但是倘若战败呢,那就不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可以复兴的,有可能要“万劫不复”了。
后果这么严重,眼看两国的强弱对比又是如此悬殊,谁能打包票你必赢呢。
老蒋彷徨四顾,他要的也不是到处都有的“高调”,而是需听一些真知灼见。
大帐之下,忽有一人出班言道:能赢!
此人就是被称为民国兵学第一人的蒋百里。
在老蒋的诸多文臣武将中,杨永泰是比较纯粹的臣子,而黄郛则是亦臣亦兄,朱培德是亦臣亦友。
和他们比起来,蒋百里和蒋介石的关系则更特殊,却是亦即亦离。
民国年间,在国内军事学领域,论资历、学识和声望,几无人能出蒋百里之右。杨杰、白崇禧虽然也在“军事家”之列,可跟他比,还差得很远。因此之故,不光老蒋,当时军政两界的高层,都对这个军事天才不胜器重和仰慕。
据说冯玉祥练兵时,会给老西北军的部将们发小册子,里面都是一些名将的治军格言,比如里面有岳飞曰,曾国藩曰,胡林翼曰。
这都不稀奇。稀奇的是,中间还有一个“蒋方震曰”。
方震是蒋百里的名字,百里为字,可知此君在民国将帅心目中的地位。
既然是名人,自然就会有名人的做派,可却又要在别人下面做事,怎么摆,往哪里摆都是一门学问。
老蒋授给他的官职很有讲究,叫做“军委会高级顾问”。
地位很高,但又不担当什么实责,没空的时候写写书,有空的时候顾顾问问,很适合蒋百里那种有些学究气的个性。
早在“七七事变”之前,蒋百里出版了一本书,正是此书最终奠定了他的大名。
书名:国防论。
(89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对于如何进行抗战,国共两党后来都有一些很精僻的论断,但无论是“用空间换时间”,还是“持久抗战”,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国防论》的影子。
这是一本兵学名著,但仿佛又是一个关于中日战争的预言。
蒋百里认为,中国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
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虽不擅于外侵,却长于自卫,不以武功著称,但战胜强敌的例子亦不胜枚举。
蒋百里不在抗战前沿,从始至终,也未直接指挥过一仗,可他对胜利始终抱有信心。
他曾对人说,不管我们打到什么程度,“输光穷光”都不要紧,五年、八年、十年也无所谓,最后一定能赢。
显然,“蒋军事学家”的理论,曾直接影响了“蒋军事家”的判断、思维乃至斗志,但是后者作为担当实务之人,无疑比前者看得还要远一些。这个我们不妨放到后面慢慢分析。
8月7日,即张自忠宣布辞职的第二天,老蒋在南京主持召开全国将领国防会议。
要把举国诸侯都召集到一块,讨论合在一起打仗这件事,若放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各个山头的武林派别,什么少林武当,峨眉昆仑,过去多多少少都跟你有过那么一点恩恩怨怨,不是一个帖子发过去,人家就肯赏脸,来赴你这个武林大会之约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就连曾称霸一方的诸侯,也不能置之度外。
去,自然要去,但是大大小小的算盘还是要拨的。
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没有问题。
宋哲元即使到南京后还痛哭一场,后悔自己棋错一着,不仅丢了平津,还损兵折将,那惨兮兮的样子,把一旁的阎韩看得心拔凉拔凉的。
唇亡齿寒,再不往前顶一下,后面轮到的就可能是自己了。
广东的余汉谋问题也不大。
他是老蒋亲自扶上马的,“两广事变”结束又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稳,“造反”既无资本又缺胆量,所以只会“月亮走我也走”。
尚让老蒋把握不定的是西南那几个诸侯。
广西李白拿着老蒋“共赴国难”的电报,把桂系将领都召到一块商量。
这份英雄帖,四川刘湘和云南龙云也几乎同时收到了。得知李白那里也有一份,他们赶紧派人来劝阻,说你们千万别去,这老蒋一贯居心叵测,这次是不是想借抗战之名,把咱们这些老伙计都给扣在南京啊。
说得有理。可是桂系的这些人也不是缩在广西“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天天都在观察时势。
如今不比从前,是真抗不是假抗。
广西就跟当年晋东练兵的29军一样,也是把日本军阀作为假想敌的,否则的话,如何动员民兵,又怎样打造“民防建设模范省”?
倘若不去,平时喊的那些抗日口号岂不明白着是在自欺欺人。
去是肯定要去,问题是派谁去。
以前“两广事变”,白崇禧不肯去,李宗仁去了。大家排排座,怎么轮,也得轮得白崇禧了。
这是一个正名的好机会。
(89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白崇禧便说,这次老婆是坚决支持我去的,抗日时机成熟,正是吾人报效国家之时。
得知白崇禧铁定赴京,老蒋大喜过望,马上亲自派飞机到桂林来接人。
那天正好下着大雨,天气不好,就来了一架水陆两用座机。
估计这水陆机还属高科技,连飞行员都是德国人。飞机起飞后,先到南昌,本来想先下去休息一下的,不料雨下得越来越大,就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机场由于积水太深,连水陆机也没法停。
没奈何,继续往南京开吧。到了下关机场,往下一看,跟南昌没什么两样,也是水漫金山,根本就落不了脚。
这真急死人。幸好,旁边还有一个水上机场,总算是停住了。
白崇禧到达南京,把日本人都惊动了。
早在北伐时期,因为打过一些漂亮仗,白崇禧就有“战神”之美誉,乃至在他抵宁后的第二天,日本有家报纸即予以报道:战神归来,中日战争终不可免。
白崇禧赴约南京,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在国内声誉上率先拔得头筹,如此一来,其他西南诸侯再也坐不住了。
“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川滇两省都曾爆发大规模的抗日请愿游行,尤以四川最剧。人最多的时候,据说军师长的家门口都天天有人在演讲围观。
民国以降,所有国内省份,数川中内斗最为剧烈,简直就是又一个迷你版的“小中国”,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牛鬼蛇神全都出来了,打得那叫一个热闹。
这就让刘湘和龙云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舆论压力:打内战时你们那么起劲,怎么轮到外战(“国战”)就不吭气了?
说到底,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之下,国内无论哪个政治派别或者“诸侯”,要想立住脚的话,都是要以抗战作为自己的政治诉求的,要不然,牌子就很有可能被砸掉。
对于刘龙两个“诸侯王”来说,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此前经过杨永泰等人的不断渗透,川滇从政府机关到军队,都日渐开始“中央化”,两省都有经过整军计划改编的“杂牌中央军”,这些军队可是直接归中央指挥的。
丢了枪杆子意味着什么,刘龙比谁都清楚。
与其坐等人家来“改编”你,还不如主动出击,有了军功,位置反而可能坐得更为稳当。
国防会议当天,刘湘就赶到南京,几天之后,龙云也急急忙忙地跑了过来。
会议开始后,在讨论和战问题时,阎锡山第一个发言,极力主战。第二个发言人就是刘湘,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仅主战,还报出了具体的数据。
一旦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壮丁500万,并供给若干万担粮食。
当着大家伙的面,刘湘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把众人都给震住了,连旁听的孙科都偷偷写纸条,说没想到四川人这么会讲话。
会议结果,凡发言者,一致主战。其中,以“特工王”戴笠的发言给人印象最为深刻,他说猪养肥等人过年,是绝对等不来和平的。
此言一出,众皆叹服。
(89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老蒋说要战,大家也说要战,那是肯定要战了。但这时候国民党内及各派系的主流意见,仍是“以战避战”,或者说是“以战孤敌”,哪怕是战败后再讲和。
不是每个人都像蒋百里那样拥有超人自信的,而且这位军事学家也说得太吓人了,他是要砸破锅底跟人干哪,要知道,自古以来,打仗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最后赢倒赢了,却锅碗瓢盆全砸得稀巴烂,再也无法收拾,那这样的赢也自动贬值了。
毕竟大家不是在打电子游戏,这局结束马上就能重开一局。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战争说到底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没有一件事情比战争对国家和百姓的损害更大了。
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一场仗打下来,战败国固然是一头倒地,即使是战胜国,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实际上很可能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客观地说,“蒋军事学家”和“胡博士”的论点都有一定道理,打是一定要打,而且要抱着赢的希望去打,但如果能够适可而止,“战而后安”,那就得喊阿弥陀佛了。
不过在这之前,一定要像蒋百里说的那样,让对方明白,真的打起来,你也是要皮开肉绽的,那他就不敢再打下去了。
老蒋对国防会议“未有之盛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甚为满意,认为是奠定了抗战“胜利之基”。
与此同时,国共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二次合作的谈判。事实上,召开国防会议时,周恩来、朱德都在应邀之列,且已到达南京,但他们并未出席会议。
这与双方在一些条件和协议上未能达成一致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当时国共合作在国民党内部遭到很大阻力,汪精卫对此尤为反对。
过了一年多后,汪氏脱离重庆,叛国投敌,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不愿与共产党合作”。
若论声望和权威,蒋早已远远压过汪,但后者在国民党内仍拥有一定的支持者。
一边是汪的掣肘,一边是谈判进展不顺,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他为此时时感到头疼,“愤怒甚盛”。
可是蒋之所以能在国民党内成事,就在于他不仅“威”,大多数情况下还能“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此前,他已经不顾汪精卫等人的阻挠,亲自干预“七君子”事件,下令把“七君子”都放了出来,并邀其来南京开会。
这不仅兑现了他在“西安事变”时的承诺,也为国共谈判的顺利进行搬除了又一道重要障碍。
谈判还在进行,只是谁再往后退一步的问题了。
举国都在磨刀枪,举国也都在看华北,而此时的华北,狼烟正在继续蔓延
(89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8月8日,日军举行北平入城式。
“中国驻屯军”(即编制扩大后的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月率领大队日军,趾高气扬地进入北平。
一位中国记者当时正在现场,他说他的心情,只有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才能形容。
德国人打仗打赢了,法国的阿尔萨斯从此将归属德国。
老师于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知道吗,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一定要经常讲,永远不要忘掉。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阿尔萨斯人本身讲的就是德语,小说家只是借此渲泻自己的爱国情绪而已。
可是,北平不是阿尔萨斯。这里的人们一直说的是最标准的中国语言,它也许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可却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
东北人民的苦难,如今开始轮到华北百姓来承受了。《嗛斋日记》记载,北平城里,虽然表面上还是由中国警察在“维持秩序”,但手里拿的却不是枪,也不是警棍,而是钓鱼竿。
北平的“最后一课”,真是充满了悲凉和屈辱。
悲凉需要用行动来扫清,屈辱需要用抗争来洗刷。对于中方来说,和战方略既定,第一步无疑就是要在华北与日军抗衡。
还在平津未失之前,老蒋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宋哲元一退出北平,他马上就把应变方案拿了出来。
他将华北划为第一战区,自兼战区司令长官,帐下召齐“新五虎上将”,除宋哲元外,另有刘峙、韩复榘、白崇禧、顾祝同,以五大集团军的阵容,组成了一道防守屏障。
老蒋把阵势往前一摆,香月就立刻有了压力。
他手上虽有一师三旅团,但仅仅对付一个29军,尚且还感到兵力不足,乃至天津“后院起火”的时候,都不得不向关东军大本营呼救。现在前面呼啦拉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部队,就不敢再等闲而视之了。
不能进,当然也不能退,只能先守。
香月将主力全部收缩于平津,一面防备对手反攻,一面等待援兵,也就是国内动员的那3个师团。
与原先预想不同的是,即将开来华北的,将大大超出上面这个数字。
在这之前,为什么杉山元还觉得有点争不过石原,为什么所谓的强硬派和稳健派看上去还能够势均力敌,不是说大家真的被石原老师的“宏阔远见”所震慑了,而是对能不能在短期内全取平津乃至华北尚无百分百的把握。
可是实践证明,从香月奉旨出发,到平津沦陷,连一个月都不到,这使强硬派的尾巴一下子就翘到了天。
如今的杉山元乐得牙都快碎了,他再也不屑于与那个叫做石原的小年轻去白费口舌了。
(89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军人就得有个军人的样,看看这家伙,一天到晚没个正形,就喜欢靠一张嘴得不得。怎么样,支那有你说得那么难打吗,平津还不是轻轻松松就被我们给拿下来了。
平津一战,使石原身上“民族英雄”和“唯一战略家”的光环大为褪色,后者关于“陷入中国泥潭”的预言在军部也几乎沦为了一则笑谈。
中国军队有什么呢,我们还没花太多力气,他脚下的地就在抖,他身边的水就在流,最后他也必将一无所有。
在日本国内,从关东军到参谋本部,从普通军人到议会政客,从一般国民到皇室成员,都被“胜利的光茫”搞得晕头转向,完全不知西东了。
在临时议会上,一下子通过了军部提出的 33 个提案。这些提案里面,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都有,反正一个目标,都是奔着侵华战争去的。
这标志着此时的日本国内,已由准战时体制向战时体制进行过渡。
作为元首的裕仁当仁不让,自己给自己戴了顶帽子,呼为“海陆军大元帅”,并建立了统帅部。
当然,统帅部只是一个名义,具体操持还得杉山元等人来。
这个时候,近卫首相来找杉山元谈话了。
他此行的目的,不为别个,说穿了,就是想再投机一把。
眼看平津已经拿下,便宜也占得差不多了,这位就想,为什么不趁此时让中国人站出来讨个饶呢,这样又有好处又有面子,岂不乐哉。
跟杉山元一说,后者也频频点头,对啊,我们原来持的就是“不扩大方针”嘛,只要中国军队自己退出河北,见好就收也行。
不过“停战”这码子事,当然不能由“得胜”的“皇军”主动提,得由中方提。
如何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中国人,这是个问题。因为不能通过公开渠道,只能走秘密渠道
平津沦陷之前,近卫曾派西园寺的孙子来华探听风声,这次他决定继续让“民间人士”发挥作用。
出马的是船津辰一郎,时任在华日商纺织业公会会长。看上去是个生意人,不过他以前在上海天津都担任过总领事,实际上有着一定的政府背景,也有外交经验。
根据国研所当时得到的情报,近卫是打算停战与“调整邦交”同时进行。
中方先提出停战:我打不过你,我认栽了。
然后将中央军全部撤出河北,再然后,对伪满予以承认或默认。
这个是实的,是日本准备让中国政府这么干的。后面还有虚的,即所谓“调整邦交”。
什么“淞沪协定”、“塘沽协定”、“秦土协定”,甚至于一纸便条的“何梅协定”,我们都废除,政委会和伪冀东自治政府也全部撤消。
船津秘密来到上海,他要见的人是高宗武。
(89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高宗武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也是“低调俱乐部”中的一位活跃份子。
胡适在未离开美国之前,曾一再叮嘱老蒋,谓外交路线不可断,而从事对日外交的人选,他又属意高宗武。
老夫子这句话不要紧,一下子抬高了高宗武的份量,结果形势这么紧张,蒋汪还都抽出时间分别约谈这位司长,可见期望之甚。
船津到上海的时候,高宗武也在那里。
他在干什么呢?
奉蒋之命,警告日本大使,如果战争在上海爆发的话,中国一定打到底,决不会再中途妥协,跟你签什么“塘沽”或者“上海协定”。
后者答应转报政府。
由于事先得到了国研所的情报,船津还未开口,高宗武对前者身上所负使命已经大致了解。会谈结束后,他即返回南京向蒋汇报。
至此,双方都给对方带了口信。
这两个口信,都互有说法。
先说船津的那一个。
日本要中国停战,并且“不扩大”,把战争限制在华北,这个老蒋信,但他同时也相信,所谓“不扩大”,是其不能也,非不欲也。
日本陆军的常备兵力,仅有17个师团,其中,关东军占去4个,朝鲜军占去2个,那就只剩下了11个。他总不能不留人看家吧,所以这次国内只能动员3个师团来华北。
“不扩大”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早在日本的年度计划里就规定得清清楚楚。上面说了,不能在华北、华中同时出兵,而只能一个个来。比如华北打仗了,那么华中就应采取缓和态度,而不能从华北“扩大”至华中,相反亦然,华中打仗,就不能“扩大”到华北。
已经派了3个师团去华北,在华北战事未最终见得分晓之前,华中等其它地方就应暂时“不扩大”。这才是近卫和杉山元见好就收的真实用意。
另一方面,老蒋对“调整邦交”那个段子则完全不信。
日本人那种性格脾气,尤其是在打“胜仗”的时候,他是肯主动把咽下去的肉再吐出来的主吗?
早在“河北事件”前后,就让他们撤废“淞沪”、“塘沽”两协定,甚至不惜以“共同防俄”来作诱饵,但结果怎样,两协定不但没废,还又多出了另外两个协定,成了现在的“四协定”。
那尚是29军能够控制华北的时候,如今平津都让你们给占了,却说愿意把“四协定”全撤掉,这不明白着是在忽悠人吗?
再说那个什么政委会和伪冀东自治政府,谁不知道你们又弄了一个维持会,到头来换汤不换药,华北只会变成真正的“华北国”。
近卫“诚意”到如此程度,就可想而知他的“船津工作”会有什么结果了。但老蒋为什么还让高宗武私下与船津接触呢,就是因为胡适留下的那句话,“外交路线不可断”,谈归谈,打归打。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高宗武带给日本大使的那个口信,里面究竟有什么玄妙呢?
(89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如前所述,日本原本从政府到陆军都没有在上海再开辟一个战场的打算,老蒋其实早就明了这一点。
可是海军会不会另开一席,这个事情得考虑,因为当年的“一二八”可就是日本海军先扯出来的旗子。
要观察这一点,只要看一个信号。
那就是日侨撤没撤。
我们不能否认,一个近现代国家真正强大与否,还得看它对侨民有没有保护能力。
为什么要说是近现代国家呢?
看看我们中国就知道了。几千年来,古代王朝对不在自己疆域内的“化外之民”似乎都没有什么保护意识。特别是到满清一代,朝廷之上,那些所谓的“主子”,视老百姓个个如“奴才”。别说华侨,即如对待国土之上的民众,又哪里肯负什么保护之责。
在一定意义上,民国是我们进入近现代的一个标志。里面那么多的优秀外交家,对国际惯例是知道也是尊重的。
可问题是,我们想保护,却没法很好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能力很好保护。
“七七事变”后,中国外交部曾一再讨论,要不要对日本宣战,最后的结论是既不宣战,也不绝交。
除了担心一旦宣战,外援军需无法输入外,在日华侨可能会遭驱逐或拘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没有那么多船,没有办法把他们接回来,即使接回来,战火就在国土上燃烧,我们能保护他们吗?
这都是个问题,所以“不宣战”也是对华侨的一种保护。
日本对日侨的保护当然也很上心。
散处长江沿岸的各地日侨,总计有29230人。人多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散,一旦上海这里打起来,直接派兵四处保护,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他只能在动手之前,进行大规模撤侨。
观察哨的任务,老蒋也把它交给了国研所。
根据国研所的观察,截止七月下旬,米内海相都站在稳健派一边,除因为华北局势紧张,把正在台湾海峡演习的第3舰队撤回上海进行警戒外,并未采取任何撤侨措施。
上海的日本海军也一直没有动弹,无兵力增加迹象。
这说明,日本海军不会像“一二八”那样轻举妄动。
可是自7月28日以后开始,情况就不对了。
日侨突然像下雨前搬家的蚂蚁一样,蜂拥着往外跑了。
最早是汉口的日侨。当时本来有一只日本商轮停在那里,准备装着货走路的,忽然接到命令,把货全部卸掉,只装人,而且迅速撤出武汉。
这之后,日侨就像疯了一样,拼命往船上挤,大多数人连身上的衣物都没来得及带,有的人刚刚还在吃着饭,扔了碗就跑。
其惊惶失措之态溢于言表。
真是太让人吃惊了,怎么会这样呢。
这个吃惊的人里面,就包括老蒋。
老蒋吃惊,不单是认为日本有在上海动武的可能,还暗含着另外一个心事。
完了,一个重大的计划流产了。
(89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这个计划,就是一直在酝酿并实施当中的长江封锁计划。
近卫说要停战,老蒋也曾经有此一念,但正如他先前对胡适说过的,这种停战,一定要有调解人或者砝码才能得到真实履行。否则,“船津口信”中的什么“四协定废除”啦,什么“不干涉内蒙”啦,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以前的停战谈判都可以找到调解人,作第三方保证。比如“一二八”淞沪会战的时候,找了英美,最后就实现了停战。
如今调解人是找不到了,所以必要的砝码一定得有。
我们能找到什么砝码呢?
老蒋找到的这个砝码,就是封锁长江航道,将长江内的日舰以及沿岸各地的日侨,全部关在家里,一并俘虏。
好了,现在不是我主动要求停战,而是你要哭着喊着请我停战了。
这么多日舰和日侨,都在我手上,你说怎么办。
我看,华北也不用打了,你们先把日军全部撤出河北再说吧。
这个设想很大胆,但同时也具备很大的可操作性,如果不是中间出现意外的话。
当天汉口日侨急于撤走,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北方正好发生了“通县事件”,日侨及所谓的“在乡军人”多有伤亡记录。
日侨撤离,日舰也在争先恐后地往长江下游溜。
老蒋急了,立即下令给海军部部长陈绍宽,要后者封死吴淞口。
但还是慢了一拍,这几十艘军舰此时已经大部分冲过封锁线,逃到吴淞口外的内海去了。
此后整个计划都失去了执行的可能。
由于人多,船不够用,一直到8月9日,最后一批,约1千人的日侨,才在海军陆战队的护卫下撤至上海。
老蒋怒不可遏。
傻子都知道,一定是计划泄密了。
查,一个个地查,究竟是谁泄露了军机。
负责追查此事的是首都警备司令部外事组。
对于外事组来说,这是个相当棘手的任务。因为知道这一军事机密的,大多是朝中重臣,你怀疑谁好呢。
天下的第一破案高手是时间。
做过贼的人通常都不会只做一次,做了这一次,一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只要等待。
大约一个月后,老蒋到中央军校讲话,警卫在听众中发现了两个陌生人。
这时候的老蒋已成为日本人想暗杀的首要目标,仅仅是几天前,日本为了将其暗杀,甚至不惜动用飞机袭击英国大使的车子,乃至导致那位大使都受了重伤。
原因也在于有人泄密,把老蒋可能藏身车内的情报泄露了出去。
大家立刻进行戒严搜查,但由于军校太大,还是被这两家伙给跑了。
不过事情至此,狐狸尾巴已经露了出来。
二人是坐车进校的,而每一辆进出的车子都必须登记,就在登记册上,前来侦查的外事组看到了一个人的名字。
(900)

楼主:关河五十州

字数:1922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06 22:56:00

更新时间:2020-10-01 11:00:29

评论数:105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