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面抗日战场

正面抗日战场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老蒋过五十岁生日,号召大家捐飞机。英国、德国、意大利的飞机供应商一听到消息,马上就派自己的飞行员到南京来做飞行表演,以便吸引“中国买家”。
外国人都是生意头脑,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却一向敏感,觉得老外是不是要在我们家门口摆擂台啊,欺咱飞行技术不行是不是?高志航闻讯后,憋着一口气,主动请求进京表演。
老蒋在检阅台上看半天,天上眼花缭乱,穿来穿去的都是人家的飞机,心里自然有些不爽。忽然,斜剌里冲出一架中国人驾驶的飞机,忽上忽下,花蝴蝶一样般地玩动作,把老外都给比了下去,引得地面上人们一阵叫好。
一问,飞行员叫高志航。
老蒋立命召见,并当着众人的面夸奖高志航说,你的技术如同你的姓氏,确实是高,我看快超过世界水平了。
不光褒奖(似乎都有些过了),老蒋还难得地慷慨了一把,将自己的座机“天窗号”奖给高志航自用。
天子把座驾都给你了,这是什么礼遇,你懂的。
原来黄光锐说高志航“东方不败”,影响还只局限在空军内部,现在连老蒋这样的国家元首都作出了表示,那就不得了了。
高志航立马火了起来,红遍全国,其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简单,你困守陋巷,谁也不把你的话当回事,等到你出了名,打个喷嚏,旁边的人都可能要研究半天。
意见分歧迎刃而解,至少在四大队内部,高志航成了绝对的权威,所有训练课目和要求都开始跟着他的步子走。
等到陈纳德来华,两个不同国家的飞行天才在战略思路上几乎一拍即合,高志航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七七事变以后,四大队本来已秘密进驻河南周家口机场,准备从平汉线起飞,对华北日军发动空中突袭。
就在作战计划将要付诸实施的时候,淞沪会战爆发,四大队奉命取消原计划,驰援上海战场。
8月14日这一天,正下着大雨,四大队所属三个中队飞到了笕桥机场上空。一个中队刚刚率先落地,地面就拉响了警报。
日军轰炸机要来了。
这就是预警网络的好处,等于是空军的探马或者了望哨。
来者是日本海军航空队鹿屋航空队轰炸机群。
地面有势力范围,天上也得有。北方是陆军航空队,南方就是海军航空队。这倒不完全是海陆两军互相讨嫌的结果,更多原因是日军在华北有陆上机场,而在华东、华南却没有,轰炸机不是得由航母,就得由日本本地或者台湾飞过来,由此海军就拿到了“垄断权”。
8月14日,你海陆空齐发,人家也是,而且日本海军航空队出动的声势更大。
本来按照第3舰队长谷司令官的意思,是准备从日本、台北以及航母上分别出动轰炸机群的。老天帮忙,那天正好刮台风,日本本土的木更津航空队被台风区挡住了,过不来,而航母上的飞机因为风浪太大和能见度太低,也不敢飞。
剩下能飞的就只有台北鹿屋航空队那一家了。
台北在台风区外面,那里的气象报告显示,天空晴朗,没有问题。
就在高志航率四大队南来的时候,鹿屋航空队18架轰炸机也出发了。
(92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早在“一二八”淞沪会战的时候,海军航空队的飞机六架打一架,却还被肖特的波音打得狼狈不堪,飞行员一死一伤,这件事让日本人很是震惊。
因为在这个飞行编队里面,实际是三架战斗机为三架轰炸机作护航,可偏偏轰炸机还是受到了重创,带队指挥官就是在轰炸机内被当场打死的。
照这样的话,要战斗机何用?
要知道,最后能够击中肖特,只是因为日机数量占了优势,算是从背后偷袭的,那记长射,战斗机打得出,轰炸机同样也行。
日本军方由此认定,只要把轰炸机造得更精妙一些,完全可以取代战斗机,制造后者完全是资源浪费,多此一举。
其实我们看看陈纳德的经历就知道了,当时就连军事科技跑在世界前沿的老美都这么想,日本人有此一念也就一点不显突兀了。
在新的轰炸机上,能够用于自卫的机枪和航炮,上面都有了,这就叫自己做自己的保镖,用不着再另外请人了,还得额外费工钱。
让他们如此自信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此时日本的飞行员很过硬,都是经过残酷的魔鬼训练打造出来的,绝对属于王牌级别。
王牌飞行员驾着王牌轰炸机,分成两个9机编队,分别去轰炸中方在华东的两大机场——杭州笕桥机场和皖南广德机场。
刚才拉起警报,就是发现了日机,不过不是9架,而是6架。
原因是杭州和台北的气候不一样,眼见得天气越来越糟,能见度也越来越低。
那时的飞机员,都是靠一双肉眼保持联系的,视野一模糊,就找不到同伴在哪里了。结果,6架飞到了机场上空,另外3架却不知所踪。
早在四大队南归之前,高志航已提前回到南京。四大队飞机降落时,他正在笕桥机场翘首以盼。
一开始听到警报大作时,他还以为预警网络错把四大队的飞机当作敌机了,跑到指挥塔一问,才知道千真万确,砸场子的来了。
按照一般程序,似乎战斗机要编好组,做好准备才能迎敌,而且四大队经过长途跋涉,机舱里的油料已经不多,急需加油,可是“陈氏空战理论”告诉我们,等你把这一切都安排妥当,对方早就扔完炸弹,回家睡觉去了。
高志航命令刚刚着陆的李桂丹中队马上重新启动,起飞迎敌,同时通过布板、旗语信号,要求陆续赶到的另外两个飞行中队留空拦截敌机。
他自己的座机是由李桂丹中队带回来的。二话不说,上。
上去后不是马上干仗,而是得找,因为上面云层密布,能见度很低,而日机都躲在云层里,投弹时才冒出来。
高志航一马当先,带着两架僚机爬高上去,从3000米云层开始找,没有。
下降高度,结果正好搜索到一架日机。
日机的尾部有一个炮塔,里面的机枪手也几乎同时发现了身后的中国飞机,赶紧瞄准。
可惜他晚了一步。高志航抢先射击了。
(92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霍克上装有四挺考尔脱机枪,火力煞是生猛,这一下就敲掉了对方的后炮塔。
没了后炮塔,等于日机的牙掉个精光,自此不能还手,只能锻炼自己的抗击打能力了。
日军飞行员见势不妙,赶紧往云层里钻。可是,被高志航逮住的,它就不可能逃得脱。
又是一阵密集的机枪子弹,敌机主油箱被击中,引起大火,随后坠落。
这一记远射建功非常重要,大家的士气和斗志立刻都被调动起来,中队长李桂丹和两架僚机合作,紧接着又揍下了一架日机。
半个小时的空战,四大队当场击落日机两架,击伤两架,而中方无一损失。
由于刚刚经过长途跋涉,飞机油量告急,无法再继续追击逃窜的日机,否则鹿屋航空队损失还要大。在最后降落时,大多数正好油尽停靠,秒钟掐得那叫一个准,只有一架因为油少得实在没法接近机场,才临时迫降在了机场附近。
受伤的那两架日机当时虽然逃出了生天,可却仍未能摆脱厄运。其中一架因受伤严重,中途就掉下去,在海面上沉没了。另外一架倒是飞到了自家机场,可怜起落架轮子被击伤,着陆后一偏就偏到了天边外国,刹车都没用,结果人仰马翻,破损得不成样子。
鹿屋航空队出发时一共18架轰炸机,当天就毁掉了4架。
空战之前,日方认为他们的航空队百战百胜,横扫千军,在他们眼里,中国就没有空军,或者所谓的空军也无足轻重,等于空气一般。相比之下,中方原先最担心的也是自己的空军,但实战结果却完全颠倒过来。
当时传闻击落日机6架,老蒋在中军帐中得报,乐得都快晕过去了,庐山上听闻“91架”时的那种沮丧和无奈顿时一扫而空。
小子们真给我长脸啊。日本人就会吹牛,说他们的航空队如何了得,看来“倭寇空军技术”也很“劣”嘛,“八一五”一战,可以“寒其胆矣”。
就象在奥运会上许海峰首夺金牌一样,高志航因“八一四”空战而名垂史册,被尊为空军天神,几年后,重庆政府更将8月15这一天正式定名为“空军节”。
中国空军由此打开了胜利之门,他们的不世荣耀,将从此一步步奠定。
“八一四”之后,即有“八一五”。
8月15日,继鹿屋航空队后,长谷又将木更津航空队和航母上的飞机集中起来,以便换换手气。
高老大再次率队出击,迎头先击落一架,接着又咬住一架。
在高志航看来,被咬住的这一架已是自己的盘中餐,击落它不费什么事。可是高大英雄并不想立刻击落它。
咱们缺飞机,要是能俘获到一架,那岂不是比击落好。
逼近右后方,平行飞行,打手势告诉对方:喂,哥们,投降吧,以飞机换小命,还来得及。
日机飞行员哪见过这个,伤自尊啊,一冲动,就拔出手枪朝高志航开了枪,正中高的手臂。
(92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高志航忍着痛,再不言语,直接对准日机,把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打得空中开花,一命呜呼。
主将神勇,部下们也不是盖的。
继高志航歼敌后,又有几个神人浮出水面,首发者为四大队分队长乐以琴。
此前他一直蛰伏在3千米高空的云层中,忽然在谁也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杀出,并且左右开弓,一气打掉对方4架战机!
这不是在玩电子游戏,能一对一已属不易,何况以一击四乎,乐以琴遂被誉为“江南大地之钢盔”。
除了老将,还有新秀,印尼华侨梁添成是新近入伍的中央航校学员,而且是首次上阵,可这小子的胆子比谁都大,运气也特别好,竟然也像大队长那样,一人干掉了两。
返航时,由于过于兴奋,他连降落要放起落架这事都不记得了,结果飞机机腹着地,当场掀了个底朝天。
众人大惊失色,急忙上前准备抢救,却见小梁自己从里面钻了出来,一蹦一跳,嘴里还狂呼:我干掉了两架,两架啊!
飞机翻身,差点机毁人亡的事被他抛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至此,四大队飞行员全都有了击落日机的纪录,一般都是击落一架,两架以上的则进入了中国空军“四大天王”名录。在这个榜单上,四大队一下子就占了三席,分别是:高志航、乐以琴、李桂丹(也有人说是梁添成)。
高志航是老大,老二的位置虚席以待,它在等待另一位天才英雄的加入。
继他们的天神队长之后,四大队人人称雄,被称为志航大队。
“八一五”空战,木更津航空队被击落4架,击伤6架,总共出动20架轰炸机,没想到第一次出击就损失了一半,比鹿屋航空队还要惨。当天,航母“加贺”号也出动了轰炸机共45架,但最后仅有35架返回母舰,其余10架挂的挂,伤的伤,全都没能回得来。
这么说吧,淞沪会战开始后就三天时间,日机总共被击落了46架之多,而且多出自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队。
要知道,这两支航空队都是日本海军最精锐的航空部队,它们原先可都是为应付将来的日美之战,以美国为假想敌训练出来的秘密武器。
虽然日本的飞机很多,但要蒙受这么大的损失,以致华东的天空几乎成为日机墓场,这也令日本人心疼得受不了。
海军军令部当即下达指示,要求“避免与其(中国空军)战斗机交战,尽量利用夜间出击”。
曾经不可一世的鹿屋、木更津航空队再也傲不起来了,他们照此办理,从此改变昼间进攻的方式,组织夜间小编队,打枪的不要,悄悄地出发,以便减少损失。
海陆空三大军种,日本人认为,中国空军是最强的,可以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来形容。
一时之间,空军地位迅速蹿升,老蒋宣布,空军他要亲自统率和指挥,打得好奖励,打得不好也要训斥,后面这事不需代劳,他亲自到机场去开骂。
(92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空军战斗机三个大队,以四大队和五大队最为抢眼,三大队战绩老是垫底,因此三大队的正副大队长挨老蒋的骂也最多。
不过这个或许也可以叫爱之深恨之切,国家元首能跑到你面前训你,这待遇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也算一种激励方式吧。
老蒋演白脸,身为“航委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就扮红脸。空战期间,她几乎每晚都要由人陪同,去宿舍找飞行员闲谈,用以鼓励士气。
据老飞行员们回忆,宋美龄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倒是广东话、上海话、英语说得很溜,所以她最喜欢同粤籍和沪籍飞行员聊天,如果对方碰巧是华侨飞行员,那双方就干脆直接讲英语了。
空军的待遇是最好的,几乎把能收集到的所有好吃的东西都给了他们。什么面包,牛乳,汽水,水果,都是那时最稀罕的玩意,因为知道这帮哥们在天上飞不容易,得消耗体力,没副好身板可不行。
由于八月份打得棒,当月给参战飞行员们发了双工资,并且规定,今后飞行员们的伙食一律由国家供给——放开肚皮吃吧,能吃多少吃多少,只要你们能把日机给揍下来。
在这种万民期待的氛围下,空军勇士们把“尽忠报国”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他们开始把陆军的活也接了过来。
从“八一四”开始,地面上的阵地、黄浦江上的日舰,全都进入了空军的攻击范围。
人的自信心上来,还有什么不敢做,什么不能做的。
8月17日,在轰炸日军军营的过程中,又冒出了一位英雄。
当天,五大队24队所属6架霍克,每架各携一枚五百磅炸弹,向位于天通庵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冲去。
三千磅炸弹全部命中目标。
如果一枚炸弹就有三千磅,弄个两三次,估计那司令部就撑不住了,遗憾的是没有这么大个头的炸弹,投弹时又不可能集中一处,只能分开来扔,所以暂时还奈它不得。
尽管这样,司令部周围的陆战队阵地和陆战队员还是遭了殃。
不幸的是,我们一架飞机也被地面的高射炮打掉了一只翅膀,更不幸的是飞行员在弃机跳伞后,被风一吹,竟然被吹到陆战队的阵地上去了!
这个飞行员叫阎海文,时年仅二十一岁,和高志航一样,他也是东北人,一个东北流亡少年。
流亡的隐痛都是一样的。
很多年后,人们或许还能想起当年东北籍飞行员的表现,他们完全忘记了生死的界限,他们只知道要洗刷耻辱,要打回老家去。
本来当天的出击名单上是没有阎海文的,小伙子还只是见习官,是新手不是老手。
阎海文一看急了,不断请战,甚至流着泪请求给他一次杀敌的机会,他要用实际行动为三千万东北同胞雪耻。
分队长拗不过他,这才把他的名字临时放入了名单。
阎海文落地后才发现自己已身陷敌阵。
很快,这个中国飞行员一动不动地卧倒在地,似乎已经死了,至少是晕了过去。
(92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飞哥9 回复日期:2010-12-08 17:36:25

关兄:购的书已经收到,在这里给你提个建议,仅供参考。书的封面关于“正面抗日战场,到了该说清楚的时候。。。。”的这句话我认为不妥,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有可能会因为这句话而影响以后的出版和发行。
——————————————————————————————————
非常感谢您的厚爱,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所有实体书的封面封底均系出版社策划,并非作者本意,以后各书也类同。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催了出版社很多趟,出版社也先后给出了各种各样很多时间。但我想下面这个时间可能是真的,这是我一个朋友在卓越上看到的,放在这里,以告知各位询问第二册何时可出的朋友:

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烽火大地 (平装)

预售商品:将于2010年12月25日有货,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日军很高兴,他们希望对方是“晕”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抓到活的,开战以来,中国空军几乎是把他们给打懵了,如果能够生擒“支那飞行士”,那就太好了。
陆战队员们越走越近,已经能看清楚飞行员那年轻甚至略显稚嫩的脸庞。
忽然“死人”一跃而起,双手各持一把自卫手枪,子弹扫过,五枪打死了五个鬼子(一说为七弹打死七人)。
阎海文是在“装死”。
日军没想到面前这人如此之勇,哪里还敢轻易靠近。
阎海文检查了一下手枪,里面还有最后一颗子弹,而四周围仍然不断响起要他举手投降的叫嚣。
我是不会被俘虏的,也决不投降,永不!
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对不起,我的故土,我的民族,今生再也不能为你尽力了。
就是这最后一颗子弹,令他的对手大为震惊。
日本海军后来专门在大场附近为阎海文建墓厚葬,上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这回不仅日军,就连日本媒体都瞪圆了眼睛,发出了一声哀叹。
“原来今日之支那已非昔日之支那!”
中国不一样了,所以才有这么多勇士。
两天之后,也就是8月19日,作为轰炸机大队的第2大队自广德机场出发,轰炸长江口外敌舰。
分队长沈崇海的座机中弹着火,他本来是可以选择返航,或紧急迫降的,大队长也示意他赶紧离开,但沈崇海和他的轰炸员任云阁却不愿放弃,而是继续前行,逐渐落在了编队后方。
等到轰炸任务结束,人们再也没能找到沈崇海的飞机。
当时地面有观战的百姓,他们告诉2大队,有一架负伤的中国飞机曾向日舰迎头撞击,以致粉身碎骨。
查对下来,这架飞机只可能是沈崇海的那架。
我知道,一直有人对日舰有没有被撞沉进行质疑。
沈崇海驾驶的轰炸机载弹量有限,能把偌大的日舰撞沉的可能性确实很低,甚至很有可能,他那架受伤的飞机在还没撞到日舰前,就已被对方炮火击中落进了大海。
可是这个很重要吗?
就算撞沉一艘日舰,对于数量庞大的日本舰队来说也并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其实对手早就告诉你了,他真正害怕的,是你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那种誓与敌同归于尽的无畏气慨。
据说,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有记载误为一二八会战时的白川)在召集部下讲话时,曾训斥这些家伙说,我们过去在日俄战争中很威风,可是现在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到哪里去了呢,我看,都被中国的勇士沈崇海、阎海文他们夺去了!
空军光彩照人,海陆军自然相形见拙,于是短时间内竟然成了人家的配角。
还记得“一二八”会战,也就是第一次淞沪会战时的那艘“出云号”吗?
这破船已经是中国人的老冤家了。当初“美髯公”胡厥文曾组织水手用鱼雷进行袭击,可惜未能得手。
五年过去了,如今,它仍然是第3舰队的旗舰,也仍然是我们擒贼先擒王的首要目标。
(92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空军像个老大一样,首先发话,派出3架轰炸机光顾,炸弹投下去,也打中了,却并没将“出云”给炸沉。
紧接着,海军赶紧出手——再不出手,除了沉船堵水道外,都没什么带劲的可讲了。
不过,这支海军却不是陈济棠的中央海军,后者仍然在正经八百地干着水电工的活哩。
其实更应该算是学校,它的名字叫做电雷学校,又称电雷系。
有趣的是,电雷系并不隶属于海军部,而是归军政部直管,校长就是老蒋自己(当然是兼的)。
在海陆空所有的中央系部队中,对于空军和陆军,老蒋基本都能做到一言九鼎,说一不二,惟独海军,因为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怎么弄都弄不熟,非得拿糖果好话给哄着骗着,有时甚至还得看对方脸色。
到了一二八会战的时候,陈绍宽想不打就不打,弄得舆论一片哗然,老蒋自然也感到很难堪。
儿子还是亲生的好啊。
于是就有了几乎是照着黄埔套出来的电雷系。
就像黄埔军校平时上课,但拉出来就能打仗一样,电雷系也合军队与学校于一身,并且有一个响亮的称谓:海军的黄埔军校。
在陈绍宽的闽系中央海军看来,电雷系的这些人真是土得掉渣,连艘正经的大舰都没有,就只会捣估水雷鱼雷这些小玩意。
更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这个学校教出来的学生简直就是一帮下里巴人,竟然连海军的基本礼仪都不会,船舰相遇,人家给他们敬个礼,他们连怎么回礼都不知道。
那电雷学校练什么呢,简单,黄埔精神!
电雷系平时理解的黄埔精神,就是抱着雷,嘴里大叫,冲啊,然后不顾性命地往前冲。
听听他们给鱼雷艇中队起的名字吧,一共四个中队,分别以四个好汉的名字命名:文天祥、史可法、岳飞、颜杲卿(与颜真卿同时代同姓氏的一个硬汉子)。
也难怪闽系的“英式绅士”们要耸肩无奈了:你们以为这是在陆地上吗?真够傻冒的。
可是世界上的傻冒者往往是执拗者,而执拗者又往往更出色。
就在“绅士”们只能叮叮当当凿船的时候,电雷系却架起高射机枪,打下了一架木更津航空队的轰炸机。
这是海军打下的第一架日机,却跟中央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在空军轰炸未能得手后,电雷系派出两艘经过伪装的鱼雷快艇,相互掩护,乘夜袭击“出云”号。
由于中央海军在长江口到处沉船,使本来快速精悍的鱼雷艇都受到极大束缚,拐了好多弯,绕过许多障碍,才潜入了黄浦江。
随着鱼雷射出,“出云”猝不及防,尾部受到很大创伤,可是它仍然没有沉。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中国海军第一次主动攻击日舰。有此一举,已足以把“绅士们”给比下去了。
海空军都玩过了,陆军竟然也开始琢磨起了“出云”号。
为什么都要打它的主意呢,其实也没什么不可理解的,因为黄浦江内的敌舰炮对陆军进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孙元良手下骁将黄梅兴就是死在炮火之下的。
如果能将“出云”号给搞掉,不仅可以使陆战队失去指挥中心,而且能够有效地威慑其它炮舰,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冤有头,债有主,陆军的操刀手还是孙元良师。
(92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具体策划者,则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人物——谢晋元(黄埔4期),时任旅参谋主任。
这个时候的谢晋元展示的是出谋划策的水平。
他发现黄浦江还没有被封锁起来,民船照出照进,便想到可以复制当年“美髯公”的民间打法,即弄一只小火轮进去发射炸弹。
方案很好,可惜真正实施时还是出了点偏差。本来是要求离“出云”三四百米的距离发射的,但这东西也没法现场排练,结果距离远了些,并未能打中“出云”,只炸掉了码头上的一些日军设备。
这“出云”能三番五次地逃过追杀,也算是有点狗屎运气。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吨级重巡洋舰,我估计就算是小火轮上的炸弹不偏不倚打中它,充其量也只能像电雷系发起的偷袭行动那样,予以部分击伤,要想完全打沉,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饶是如此,对日本海军陆战队的震憾却不小。
想想看吧,海陆空全都来招呼了一遍,说不定还会来招呼第二遍,第三遍,虽然不一定能把“出云”掀个底朝天,但钻上两个洞还是有可能的。
“出云”是旗舰,一干海军指挥官都在上面,所以不是闹着玩的事,再说老在外面袭来袭去,长谷等人就是涵养再好,也静不下心来研究攻守之策了。
搬家,躲着你们还不行吗,不仅长谷把指挥部给移走了,就连黄埔江内的其它日舰,也跟着转移了位置,惟恐自己成为下一个袭击行动的目标。
这样一来,舰炮也休息了,我们地面部队承受的压力减轻不少。
“出云”现在大部分时间只能停泊在黄浦江中间,因为它如今成了“唐僧肉”,两岸都不敢靠得太近——浦西这边海陆空想“咬”它,浦东那边还有炮弹随时恭候。
此谓“浦东神炮”。
淞沪会战打响后,老蒋随即组建第8集团军,并任命张发奎为集团军总司令,以屯守浦东,守备杭州湾北岸。
张发奎曾经是北伐中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一二八”会战中声名赫赫的第19路军那时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师,而蒋光鼐、蔡廷锴,包括叶挺,都曾是他的部下。
但是给张发奎的兵马实在太少,是苏浙边区军调过来的,一开始仅为一个步兵团加一个炮兵营,不过这也难怪,浦东那里本来也没什么日军,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负责站岗放哨。
浦东原来有海军陆战队的后方基地,遗有粮库、煤库、弹药库和材料库,且门口都有卫兵把守。
等到打仗的时候,浦西的陆战队自己都被逼到了海军司令部楼下,自然没能力再增援浦东,而看仓库的那几个毛人,与步兵团相比,连塞牙缝都嫌不够,所以很快就被干掉了。
干掉了敌人,自己却苦闷起来,因为他们只能隔岸观火。
浦东和浦西虽仅一江之隔,距离却不近,最难受的是没法通过无线电向外联系,更谈不上协同作战。
幸好还有一个炮兵营。
(92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炮兵营拥有12门德造“卜福斯”山炮。按照炮兵自己的统计,“卜福斯”先后击中过20艘以上的日舰,其中,老冤家“出云”是光顾次数最多的,最猛的一次,“出云”推进器都被打坏了,停了三天才修好。
遗憾的是,“卜福斯”毕竟是山炮,而非重炮,它的口径小,火力弱,炮弹炸不穿日舰上的装甲,至多只能在甲板上开花,间接造成杀伤,而不能将其完全击沉。
那么,为什么叫它们是“神炮”呢?
要论火力,日舰上都是重炮,只要一排重磅炮弹落到炮兵阵地上,这些“卜福斯”就得全完。
可是“卜福斯”打得着日舰,日舰却打不着“卜福斯”。
原因就在于这种德制火炮的射程有够远,最多可达到9千米,张发奎的炮兵就利用了这一特点,扬长避短,把阵地设在离江岸较远,日舰够不到的地方,然后想什么时候轰它就什么时候轰它,而自己却始终一无损失。
那这位要说了,你把炮兵阵地搬得那么远,怎么还可能射得这么准?
神,就神在这里。
炮兵营设置了两座观测所,其中一所设在江边一所高楼的楼顶上,楼底下就装着有线电话与炮兵阵地进行联系。
当时浦东岸边的高楼几乎都遭到了日舰和飞机的轰炸,唯独这座高楼独存。
再往楼下面看,你就知道了,那个“出云”舰有时就躲在离此不远的江面上。由于这里是炮兵阵地的死角,它怕“卜福斯”轰它,所以才拿高楼做掩护,孰不知对方的观测所就在自家脑壳上方。
看过“浦东神炮”,我想诸位肯定还是不爽。
陆军,你们得把风头夺过来啊,难道就玩个“小火轮”,隔着江打一下“神炮”?
着急的还有浦西这边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自第一次总攻中途夭折后,他一直在酝酿第二次总攻,但对如何才能取得更大战果,心里也没底。
此时,老蒋给派来了高参,这就是以法肯豪森为代理团长的德国军事顾问团。
如果说美国人陈纳德帮了我们的空军,那么,德国人对陆军的贡献则着实不小,如果没有他们,朱培德等人在整军备战和修筑国防工事上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现在淞沪战场上的88师、87师几乎都是由其一手训练出来的德械师,看着弟子们在前面打仗,德国老师们早就按捺不住了。
我来也。
这些老外打仗是真有一套。他们提出,如果还象先前那样“硬啃”堡垒,可能是费了半天劲,仍然成效不大。
怎么办呢?
用我们的最新成果。
陈纳德有“陈氏空战理论”,德国顾问们则有“闪电战理论”,当然,“闪电战”不是他们的独创,而是当时德国军界上层的普遍共识。
两年之后,德军把这种理论正式付诸实施,在欧洲战场上摧枯拉朽,无人能敌。
这时的日军阵地有如一字长蛇阵,德国顾问说,我们把火力集中起来,“闪击”它的腰,将其拦腰斩断,然后顺势一刀,戳到心脏部位,给它来个透心凉。
如此,敌必崩溃矣。
好计。
张治中决定,由孙元良88师具体负责实施该方案,并定名为“铁拳计划”,同时抽调王敬久87师加入战团。
在淞沪会战打响前,87、88两师都接到了进驻上海的指令,但王敬久师的行动速度更快。
(92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德械师训练过程中,王敬久师是机动摩托化作战的试验单位,所以他们接受过远距离机动训练,说白了,就是会开车。
一接到命令,立刻紧急征用300多辆汽车,连夜开赴上海。
他们驻防的区域为吴淞一带,即“一二八”淞沪会战时的野外作战地点。这里原本有吴淞炮台,可是因为有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大炮都被拆掉了,只留下了炮座的痕迹,所以王敬久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像当年翁照垣那样保卫炮台,而是阻止日军从此登陆。
“八一三”枪声一起,得知孙元良师已经和日本海军陆战队干上了,而他们却只能搓着手,远远望着干着急。
幸好,河南的钟松师来了,总算把他们给置换了出来。
对于这个钟松师,我们应该不陌生。爆发“虹桥机场事件”时,负责驻守虹桥机场的就是钟松手下的补充旅。
早在一周多前,在接到张治中的调令后,钟松师就奉命往上海赶,可是陆军不是空军,这么多部队,却没有那么多车皮可用,就算你急得跳脚也是一样。
为了保证不违军令,大多数部队不得不采用一种折中办法,即优先输送一个旅、一个团,甚至是一个营或一个连,让他们扛着番号到目的地报到,其他部队则在后面继续赶路。
所以,这样的情况一点都不用奇怪:在上海作战部队的序列表上,钟松师老早就榜上有名,其实那就是一个旅而已,大队人马还没跟过来哩。
8月17日,凌晨,第二次总攻开始。
初看起来,两次总攻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孙元良仍把主力用于对陆战队司令部的进攻,“啃”不动大楼,就朝四周边打。
然而,这次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全师火炮都被他集中起来,对着日租界内的虬江路进行猛烈轰击,顿时,日军阵地火光冲天,烈焰熊熊。
毫无疑问,虬江路才是真正的“铁拳”所向。
紧跟着,“铁拳”挥出。
挑选出来的五百壮士,由营长刘宏深(黄埔5期)率领,杀入了日军阵地。
起头很不错,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德国的“闪电战”也不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进行的。
开路的大炮大多准确命中目标,但碰到坚固建筑,仍无法将之彻底摧毁。其实德造火炮性能都还可以,如果抵近直射的话,未必不可以解决问题,只是当时竟然无人想到。
这样一来,通道依然被堵塞,日军照样可以躲在破破烂烂的建筑和工事后面,甚至利用坦克战车作为活动堡垒,向你不停地射击。
“闪电战”的精髓是什么,就是要奇袭,在最短时间把对方打倒在地。
现在奇袭不成,又变成了“啃”堡垒,“铁拳”打在了铁门上。
厮杀之中,刘宏深阵亡倒地,突击队无法再突入,其它区域也被迫进入强攻阶段,其中仅打一个法学院,就损失了一个营。
在此情况下,孙元良师的“铁拳计划”只得被迫中止。与此同时,王敬久师却进展神速。
(93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同为近卫师出身,“德械师”中的王牌,又一道打过“一二八”会战,87、88这两个师明里暗里,一向都有些竞争关系,双方从师长到一般官兵,在内心里也互不服气。
轮到我们给各位开开眼了。
王敬久(黄埔1期)虽未实际参与到“铁拳计划”中去,却也像模像样地组织了一支以团为单位的突击队,孙元良一拳砸向虬江路,他则往北四川路里面钻。
王敬久更具头脑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为这支突击队配备了步兵、炮兵、通讯兵,还别出心裁地安插了一个工兵爆破队,颇有点现代化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意味。
此前,大家都是用步兵去爆破,还真没谁想到过要发挥工兵在这方面的潜能,而这也不是王敬久在临战之时才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战前,孙元良派人侦察上海市区,王敬久也一样,不过侦察重点还有所不同。
孙元良主要考察的是自己的民房,然后在民房里修秘密工事,所以侧重于“守”,而王敬久紧紧盯住的却是日军的据点,他打算“攻”。
德国顾问们没有白训练,王敬久师连以上军官不仅会开车,还会画图。他们穿着便装,分批潜入市区,想办法把陆战队的那些街垒和地堡都一一画下来,然后按顺序统一编号,标志在五千分之一的地图上。
除此之外,又另外编一本册子,在这本册子上,详细说明每个据点通道的位置,射击朝向,有多少兵力,里面可能配什么武器,全都记得十分具体。
这种细活,日本人最喜欢干,而且干得很好,我们如果照此认真做一遍,就知道好处在哪里了。
册子印好后,每个团发一本,平时当小人书翻来复去看。
结果,到“铁拳计划”开始后,反而是王敬久师的突击队更神。
因为突击队只要按照地图和“小人书”操作即可。
他们围住一个地堡后,先用步兵“清场”,解决周边的陆战队员,接着炮兵轰地堡,要是炮弹轰不了,再用工兵爆破队去炸,十八般武器全使上,反正非把你这个地堡清除掉不行。
8月17日那天,突击队一口气打下了近10个地堡,吓得日军都不敢呆在小地堡里了,纷纷缩到大据点里面去,有的连头都不敢露一露,惟恐被流弹所伤。
王敬久还挺鬼,除了听通讯兵报告推进情况外,他要求各部队每占领一个据点,就要将街道门牌号码拆下。
拆这些小零小碎干什么?
作为凭据啊,这跟地堡要编号是一个道理,都是德式训练出来的思维。
最后一块门牌没法交,因为突击队已经打到黄浦江边了!
虽然打到江边,但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堡垒都被攻破了。突击队曾先后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和操场,但对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引翔港镇等据点的进攻,仍然未能得手。
原因跟孙元良师“刘宏深突击队”的情况其实差不多,还是缺乏有效的攻坚办法,工兵爆破队炸小地堡行,对付大一些的据点同样一筹莫展。
第二次总攻至此结束,虽未克竟全功,却也收获不小。
(93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8月18日,英国人跑出来劝架了。
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建议,那就是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由各国向日本担保上海日侨安全,并向中国担保日方不利用公共租界为根据地,在此条件下,中日军队共同撤出上海。
倘若这一建议能付诸实施,等于淞沪停战协定至少部分失效,所以老蒋一口答应。
可是日本人却吃不了这个亏,长谷坚决不同意,而不同意的背后,则是援军的陆续到达。
就在张治中发动第二次总攻的前一天,即8月16日,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向海军军令部连发两份急电,要求速派援军。
那时,孙元良的“铁拳”还没砸过来,王敬久也没撬掉他十个地堡,可是经过第一次总攻的伤亡后,长谷已感得难以坚持。
他在电报中告诉军令部,中方正不断调派援军,如果己方再无动作,恐怕就真的只好撤出上海了。
在军令部之前,其实米内海相已经腆着脸,向杉山元请求陆军支援,后者也答应了。但是往上海派陆军参战,不是杉山元说一声就能过,还是得报统帅部待批。
8月15日,在看到中国军队在上海发动第一次总攻,而陆战队又打得咧咧咀咀的时候,日军统帅部才正式作出决定,向上海增派由2个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
这仍然没有超出日本既定之计划。
按照长城战役的经验,当时只用了关东军的2个师团加3个旅团,还没有全部发挥作用,就把一切都搞掂了。
参谋本部据此认为,即使中日全面爆发战争,所需调动的国内师团也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他只需用2到3个师团占领华北,1到2个师团打上海,再派1个师团奔广东福建,满打满算,6个师团,够得不能再够了。
在“七七事变”发生后的二十天之内,主要还是关东军和朝鲜军在出力,由于前有29军的拒不屈服,后有中央军大批北援,才把华北的份额用完了,接下来就是用上海的了。
但是“上海派遣军”也不可能一天就到达上海,军令部只得自己先想办法。
本来准备用于北方作战的海军被调回南方。陆战队两个大队此前正在旅顺口待命,计划登陆青岛,接到命令后于8月17日出发,18日早上正好赶到上海。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佐世保陆战队两个大队接茬出海,于19日夜间抵沪。
手中直接掌握的陆战队一下子猛增到10个大队,兵力多出2400人,更何况2个陆军师团已在路上,有这么多的牌,长谷自然不肯言撤,不仅没撤,他还扩大了防线。
见日方拒绝了中立国建议,老蒋即刻下令恢复攻击。
如果光从表面上看,此时的淞沪战场形势尚好,起码是我们压着对方在打,可是老蒋的心情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空军虽勇但只能越打越少,陆军无法一劳永逸,海军呢,不提也罢,作用竟然仅相当于几道需要让别人抬抬腿的门槛。
国研所传来的情报则清楚地表明,日本海陆援军即将大举登陆上海,其国内的所谓稳健派已经威风扫地,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有点儿乱,得重新捋一捋。
(93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帮他一道儿“捋”的是陈诚(保定第8期)。
在国民党内,陈诚向有“小委员长”之称,其人的坚忍自律和军政才能几与老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以保定资历出任黄埔教官,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屡立战功,乃至位列早期国民党中央军五虎上将第二位,仅次于卫立煌。
这还不算什么,毕竟这个榜单越到后面越让人大跌眼镜,其中的蒋鼎文、刘峙都掉价掉得厉害,渐渐地不是虎而是犬了。
令人惊奇的还是陈诚中后期的表现,依靠一个第十一师,他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土木系”。这个“土木系”可不是某理工科大学里的土木工程系,而是一个出将星的窝,在它后面,跟着一大串“优等生”的名字——罗卓英,夏楚中,黄维,胡琏,……
之所以被称为“土木”,缘于“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是也。
老蒋是很相信陈诚的,一些觉得老头子偏心眼儿的就在背后说,那是因为两人都为浙江人的缘故,其实老蒋在军政部门的浙江同乡多了,你肚子里要没点真货色,如何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淞沪会战打响时,陈诚尚在庐山,在抗战问题上,他是个积极主战派,甚至跟何应钦都素不相能,常常是针尖对麦芒,所以他索性选择了窝在山里搞训练。
战事紧张,急需用人,老蒋在会战开始第二天即电召陈诚:速来京相商。
到了南京之后,老蒋给了他两条选择,或去华北战场,或去淞沪战场。前者负责指挥,后者前去考察。
陈诚去了淞沪战场。
去了以后他发现,在这一战场上的部队虽多,却还是不够用,看看据点大多被我们包围了,但是包围的密度不足,空隙太多。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人是对方的两倍,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和它打一仗,是他的五倍,就可以攻它的城了,但是攻了半天还是拿他不下怎么办,这时候就要围,而要达成围的目的,没人家的十倍人马通常是搞不定的。
陈诚希望的,不光是十倍,最好是二十倍,三十倍,如此才有把握“围而歼之”。
几天后,他向老蒋进行汇报,一同考察并且汇报的还有时任江西省 的熊式辉(保定2期)。
熊式辉看了战况,说不能打。
到底是老江湖,就算自家部队风头正盛,也知道情形不妙,这仗很难打赢,既然打不赢,为什么还要打呢。
对于这种就事论事的论断,老蒋并不感兴趣,他何尝认为淞沪会战能一定打赢,但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
他扭头转向陈诚。
陈诚说,现在不是能不能打,而是要不要打。
哦,有见的,老蒋的眼睛立刻亮了。
具体说来听听。
陈诚首先提到的却是华北战场。
(93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如今中日双方正在南口对峙,华北战事继续扩大是一定的。一旦战事不利,日军完全可以沿平汉路快速南下,直取武汉。
武汉一失,中国战场即从纵向被剖为两半,那样的话,实在于我不利。
唯今之计,莫不如集中力量,继续扩大淞沪战场的规模,把日本原拟调往华北的兵力一点点诱到上海来,这样尚可收稳扎稳打之效。
陈诚的意思已经放在面前了,“沪战”不仅要打,而且要大打,把全国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到这里来大打,为此哪怕是削弱华北战场的兵力亦在所不惜。
老蒋豁然开朗,只不过并不是陈诚启发了他,而是“小委员长”搔着了“大委员长”的痒处。
陈诚这番论述,集中兵力以“围歼沪上之敌”才是真正的论点,所谓“诱敌南下”、“防敌直取武汉”只是用以支持论点的论据。这是站在一个战将立场上的考虑,
可是老蒋俯瞰全局,要“欲穷千里目”,所以必须想得更为深远一些才行。
在他那里,同样的论述,论点和论据却倒了过来,“诱敌南下”变成了论点,“围歼沪上之敌”反而成了“诱敌南下”的一个饵。
这些天来,盘旋在老蒋脑子里,其实一直是这样一个问题,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只是需要一个人来支持这个答案,坚定他的决心罢了。
所以,在听完陈诚的话后,他才会表现得激动不已,连说了好几个“打!打!一定打!”
蒋纬国在书中记述,在谈到淞沪会战的前景时,他的父亲曾明确地向他表白过:这一仗打起来,上海、南京都不能守。
熊式辉知道的,老蒋也知道,淞沪会战确实不容乐观。
对着自己的爱子,他说出了心里话:中日之战,是老师与学生的对垒!
当年那些在士官学校教我的日本老师们,如今个个身负重任,他们不是在统帅部运筹帷幄,就是在侵华前线亲自统兵。
老蒋在日本真正上完的军校,是日本振武学校,属于陆士的学前班。从那里毕业后,他便进入了第13师团任士官候补生,也就是其津津乐道的“给军马擦身子”阶段,然后正好辛亥革命爆发,他便赶回国内当革命党去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拿到过陆士的毕业证书。
所谓他的陆士老师,能查证到的就是时任第13师团师团长的长冈外史(陆大1期)、联队长飞松宽吾。
可老蒋读书的时候还名不见经传,在部队侍候军马时更不过是个二等兵,长冈、飞松这些人怎么可能给来自中国的二等兵亲自授课呢,更何况,抗战全面爆发时,在前线吆喝的也并不是这些人。
所以老蒋在这里,其实是一种虚指,“日本老师”指的应该是同样出自陆大、陆士的杉山元、板垣之辈,而“中国学生”则包括了毕业自陆士、保定、黄埔、云南讲武、东北讲武,甚至纯粹草根版的那些国内将领。
老蒋对小蒋说,我们千万不能小看“日本老师”,他们对我们国家的战略战史是有研究的,有时研究的比我们中国人还深刻。
所以老蒋说他很害怕。
(93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他怕什么呢,怕这些“日本老师”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照着那上面去做。
历史书上记得明明白白:蒙古灭宋,满人灭明,都是由北向南打。
你在北方那里打也好,在南方这里击也罢,其实都没那么可怕,可怕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这样倒腾。
史为今鉴,实有让人不寒而栗之处。
陈诚担心武汉有失,老蒋却认为,后果可能更为严重,那就是假如南口失陷,日军完全可以沿南口进入山西,再过汉中绕到四川。
知道那是一条什么路线吗?
当年忽必烈进攻南宋的路线!
日本人不是老嚷嚷着要走满蒙的老路,重新“入主中原”吗,他们肯定会研究这段历史,并且照着学的。
倘若日军拿着这张过去元军曾走过的路线图,先从云贵川开始,再往广西那里一抄,我们就彻底完蛋了。
到了那时候,即使能保住宁沪,亦于事无补,只能被日本人赶到海里面去喂鱼。
要让他们无法按这条路线图走,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陈诚的说法,“扩大沪战”,然后再引其沿江西上,届时才有希望拖住或者拖垮他。
在老蒋看来,中日之战,致胜之地不在上海,而在西南。这不是他现在才想到的,而是多年以前就布好的局。
中日必有决定各自命运的一战,二者的强弱又太分明了,所以老蒋曾提出一个很精僻的观点,叫做:强国之国防,重边疆,取攻势;弱国之国防,重核心,取守势。
中国是弱国,不能攻,只能守,而且不能守边疆,只能守核心,他所说的“核心”,就是前期苦心经营的武汉,直至西南大后方。为了筑牢这一大本营,当年自比卧龙凤雏的“首席军师”杨永泰竭尽才思,甚至把性命都抛在了那里,说是抗战的命根子也毫不过分。
老蒋甚至还想到,要是连云贵川都守不住怎么办。
还有西康。
那时的西康省,其区域范围已到西藏东部。“七七事变”前,老蒋让人在那里建了一百多幢房子。
别人问,你们这么大兴土木是干什么用的。
答曰:教育扶贫,办大学的。
其实那就是一个候补的抗战后方基地,准备以后云贵川也顶不住的时候搬过去。
不得不说,如果不是熟读中国古籍,真正领会和把握了吾国史地之长,一般人是根本想不到这么多,这么复杂的。
有趣的是,儿子后来还为父亲的这一国学之策进行过论证。
蒋纬国本人长期在德国学习军事,他从西方战略思想的角度,对“由北向南”和“由东向西”作了比较。
打仗,作为弱势的一方,如果你希望坚持得久,就必须保证后方有一条补给线,实际上也是你的生命线,而要维持这条生命线,最好是与作战正面形成垂直,这样至少你的左右两边是安全的。
最危险的,是与作战正面成平行。
日军由北向南,就跟我们形成了平行线,无论是从平汉线南下,还是从大西南包抄,最后的结果都是把中方压至海边,那样比赛就自动over了。因为海上没有任何补给。
西方战例中,最经典的当属美俄争夺阿拉斯加。
(93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本来打得好好的,可是俄国人撤了,把阿拉斯加廉价卖给了老美。
他们为什么要撤呢,就是因为老毛子的补给线太长,需要从莫斯科运到阿拉斯加,而且与作战正面呈平行状。
那时的战局,美军只要往北边一推,就可以截断这条线,相反,由于左右两边皆有保护,俄军却没法断对方的补给线。
当然,彼时的老毛子还不知道阿拉斯加能冒出那么多石油出来,不然的话,打死也不肯以低价卖出那么一好地。
天下的道理,古今同一,中外皆是。
8月20日,军委会发布作战令,要求“一部集中华北”,以便“持久抵抗”,而主力却“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
这就预示着,接下来,我们对北方采取的将是应战抵抗,对淞沪实施的则是出击制敌。
该指令发布后,长江以南准备开往华北战场的各部队均停止北调,纷纷转向淞沪战场集结,老蒋原先曾计划在华北摆出的“新五虎将”,或称“五集团”一齐上阵的模式才露了个头,就临时取消了。
当时连在旁观战的老美都看出来,中国此举有强迫日本在两个前线开战的企图,换言之,后者的华北战略即将被完全搅乱。
费正清的大弟子白修德,被称为是斯诺之后影响最大的美国在华记者。他评论这场中日博奕时就说,日本本来是期望在北方打,到南方来谈判的,但蒋却有意将敌人引到“长江下游他自己的方寸之地应战”。
南北轴心,即将改为东西轴心。
老蒋已决心集中所有陆军主力,在淞沪战场上与日军拼剌刀了。
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握紧拳头,全力一搏。
两天后,即8月22日,老蒋作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国共合作谈判至此取得重大突破,以后的事更是水到渠成。
9月22日,“国共合作宣言”得以公布。次日,老蒋发表谈话,表示国共要“真诚一致”,共同推进“御侮救亡”。
10月12日,南方八省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项英出任正副军长。在接受改编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别开赴各自所属战场。
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两个曾水火不容的党派及其所属军队终于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合作。
南方部队源源不断地向上海调动,八路军也即将开赴华北战场,一切都预示着,这个古老民族的自卫潜能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激发出来。
可是现在还有难题需要解决。
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分析,陈诚增兵上海的论据中曾潜藏着一个很致命的漏洞,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他说,“扩大沪战”,是为了“引敌南下”,可后面这个目的其实很难达到。
不要忘记,东北还有关东军,长城战役的最终获胜者。
这时候的关东军,在经历过武藤信义时代的“辉煌”后,已越来越趋强悍,所辖陆军师团均为日军精锐部队,在2个混成旅团入关加盟“中国驻屯军”后,仍保留着东京师团等4个师团的常备力量。
(93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干岔子岛事件中,仅仅一个东京师团出面,就打沉打伤苏舰各一,吓得老毛子捏着鼻子落荒而逃,没点实力,谁会卖你的帐?
关东军为什么不肯动用师团,说穿了,还是忌惮苏联人,要防着一手。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只要苏联在边境没有动静,他们就能放胆入关。
若假以时日,关东军只以伪满军维持东北,而直接将4个师团尽数派遣入关也不是没有可能。
到时,即使“沪战”扩大,日本仍然可以一手调兵沪上,一手依靠关东军“由北向南”,两不耽误,如此还怎么“引敌南下”呢。
陈诚说过也就算了,统领全局的老蒋却不得不想办法把这个漏洞给补上。
当时更让他发愁的是,上海的中国军队已经很难坚持,这说的还不是陆军,而是空军。
那时日本的飞机数量号称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法国、意大利,到全面抗战爆发时,拥有作战飞机1559架,其中仅海军航空队就拥有38个飞行队,1010架战机。
与之相比,我们的那9个飞行队,223架,或者算得多一些,314架飞机,实在是太可怜了。
比少还要糟的是没有。
这些多飞机,这么些飞行员,都是用完为止,有少无多。
南昌不是造了一座飞机修配厂吗,可是陈纳德早就去看过了,那就是一出产废物的垃圾场。
飞机最重要的部件应该是发动机,于是我们在湖南建了一座发动机工厂。
这不是一般的工厂,巨费钱,偏偏政府又没有钱,于是只得化缘。
老蒋通过捐机祝寿,先弄到了6百万,接着政府再补贴2百多万,几乎是把口袋里的每一块钢蹦都省出来,1千万不到,总算是把这个发动机工厂给搞了出来。
然而还没等发动机造出来,全面抗战就爆发了,结果到头来,仍然是连枚飞机炸弹都得进口。
尽管我们的飞行员都很英勇,但他们也不是个个都是天神,即算能经常打掉人家的飞机,自家的飞机也不可能毫发无损,总是也要受点伤的,又没有零件可换,怎么办呢。
这架缺这个零件,那架少那个零件,得了,合并吧,两架拼一架。
如此凄凉光景,上帝知道恐怕都没办法,只能指望外援。
老蒋最希望这个外援是英美。
从“七七事变”开始,他就不断地会见这些国家的驻华大使,提出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他们能出手对日本进行干预,但不管你恳求也好,呼吁也罢,大家都只想当和事佬,没有一个肯站出来帮我们的。
美国要求双方克制,你们两家都别打了。
英国进了一步,说如果远东局势继续恶化,就不会跟日本搞好关系。
但这些表态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到底,他们关心的是在华老外的生命财产,害怕的是一不小心卷进来,日本人的拳头捣到自个身上。
这位要说了,人家既然始终都不肯帮你,怎么还老喜欢拿你的热脸去贴他的冷屁股呢。
不是老蒋犯贱,而是不得不如此。
(93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二战还没有爆发,但霸主们已经初显峥嵘。他们相当于战国时的秦、晋、楚、齐等大国强国,中国什么角色,不过是郑国、鲁国那样的小鱼小虾。
小国怎样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下去,这是一门学问。
百年以来,凡当国者,必定要先进修此类生存学,特别是在遭到一个大国侵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要另找一个大国作为同盟者。
谁是我们的同盟者?
在逐渐失去德国的军援之后,有人说是苏联,但老蒋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可靠的依恃对象。
他看中的仍然是英美,特别是美国。
诸多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条,也是古人给总结出来的,就是如果你要以夷制夷的话,最好是能做到远交近攻。
苏联跟我们交界,是近邻。在它羽翼未丰时,可能表现较为克制一些,还可能因为自己的需要主动上来拉你一把,然而一旦有机可乘,并不会比日本这个“东夷”好到多少,所谓“祸在肘腋”是也。
太近,一般是很能“交”得了的。李中堂的以夷制夷法,无疑是吃了这方面的亏。
“美帝”却不同。
这个“帝”远在天边,隔着整整一座太平洋,在领土疆域上对我们没有多少威胁。
翻开史书看看就知道,近代以来,“美式侵华”只是要打开门户做生意,并未占去我们寸土,反观俄人,要么不来,一来就跟患了暴食症一样,动辄抢去我们数十百万平方公里土地。
到了民国年间,漫说一个那么大的外蒙了,就连新疆也还处于老毛子的实际控制和影响之下哩。
不过,也正是由于美国人对我们的土地兴趣不大,把它拖下水打仗的可能性就很小,这就叫两难。
现在事急矣,老蒋暂时已顾不得远交近攻之策了,即算饮鸩止渴,只要能帮你挺得一时,那也是好的。
一边是牵制关东军的需要,一边是武器日益匮乏的困难,两个问题被老蒋归并到一处,最后的希望仍然只能寄托在“西夷”身上。
看来还是得跟苏联人好好谈谈。
8月20日,蒋介石电令时任驻苏大使的蒋廷黻,要他加紧接洽苏联政府,希望能跟对方签约。
签什么约是有讲究的。曾经,老蒋最希望签的是互助条约,那样可以把苏联绑到同一架战车上去,可是斯大林滑头得很,他才不想冒主动和日本打仗的风险呢,他愿意签的是互不侵犯条约。
“互助”实在不行,那就“互不侵犯”吧。
老蒋的口气松下来,剩下来就是斯大林一句话。
一直以来,斯大林乐于见到的是中日交战,以便让他少掉一个后顾之忧,但如果日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中国给打败,那这种“后顾之忧”就反而会骤然增加——日本极可能立即转身,进军西伯利亚!
这种时候,就非得拉中国一把不可,这不光是呼应中国的需求,更是苏联的国家利益使然。
这时候中国正在打仗,所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一天之后,也就是8月21日,中苏双方就以闪电速度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的正文很短,只有几条,但是非常实用。
(938)

楼主:关河五十州

字数:1922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06 22:56:00

更新时间:2020-10-01 11:00:29

评论数:105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