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面抗日战场

正面抗日战场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为远征军的两大分支,中国驻印军有的时候,滇西远征军也就有了,不过与驻印军不一样的是,滇西远征军在组建之初,双方就有约定,即这支军队须完全由中国军官指挥,美国人只负责训练和提供武器。
如果没有第一次远征,蒋介石不可能想到这一点,现在想到了,也只能限制在云南,而且军官还得由史迪威本人来遴选,没办法,人家手里握着要你命的援华物资分配权呢。
史迪威眼力不错,他看中的滇西远征军首任司令长官是陈诚。
“老乔”倒不是为了投蒋介石所好,陈诚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可以说都是他喜欢并认可的,即使拿“美国标准”来衡量,也绝对称得上是个优秀的指挥官。
不过这下可够陈诚忙的了,有一段时间,他既要顾远征军一摊,六战区那一摊又丢不掉,真个是团团乱转,甚至到鄂西会战,还得飞回恩施去指挥作战,就差没有分身之术了。
和很多长年征战的军官类似,陈诚也有着严重的胃病,如此一折腾,这位十项全能的铁人就真给累垮了,只得请假去重庆郊外休养。
远征军司令长官的位子又空了下来,要说国内能征惯战的将领也很多,可关键是人家史迪威得认可才行,你能让杜聿明、罗卓英去吗?
为了找到合适人选,军政部长何应钦把一本军官名册都翻烂了,终于翻到了一个人的名字。
因为中条山之战,昔日虎将卫立煌跌入了谷底,撤职加革除上将衔的处分,也就比坐牢枪毙好那么一点。
撤职之后,改调军委会西安行营主任。
卫立煌为人非常倔犟,属于“五虎上将”里面最爱说怪话,发牢骚的,有时跟蒋介石都不对付,但事到如今,他也无话可说,短期内就移交完手续,去西安就职了。
所谓行营主任,是一个标淮的闲职,没什么权,去了以后,卫立煌也不愿意一本正经地坐办公室,而是把事务推给幕僚,自己则带着一家子在西安城里闲逛。
每天都是这么打发光阴,卫立煌自此绝口不言军事,就连原先部属求见,他也一概屏绝。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在外人看来,卫立煌是真的想退隐不干了,要不然怎会如此悠闲和清静?
只有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这只虎才会偶尔露出真容。
他经常翻阅报纸,看完之后就长吁短叹,拍案不平。
将军的价值在战场,若久而“髀里肉生”,空长一身肥肉,连战马都骑不了,岂不悲哉?
不言,其实满心都是言,但总不能自己哭着喊着说廉颇未老,一顿还能吃上一大碗之类的话吧。
(150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西安闲逛一个月后,卫立煌再也打熬不住,索性离开西安去了成都。
表面上是彻底退隐,其实却隐含着强烈不满:这么一个闲职,你们不觉得大材小用?
这叫以退为进,然而起初却只能退不能进,一连憋屈两年,到了用人之时,统帅部才想到以前还有过这么一只虎。
在第一次远征军的出国名单里,罗卓英的位置原先就是安排给卫立煌的。
心里那个激动,可卫立煌还是忍住了。
机会再好,该拿的架子还得拿,不然就会让人看扁,认为你被贬如此,怎么上面一声招呼,你就急不可耐要出山了。
要让人看重,就得学会“拿”,这是中国传统官场的经验之谈。
接到征调令后,卫立煌答复:我以前去中条山视察时,乘马受惊,把我从上面颠了下来,因此震坏脑子,所以无法赴任。
等到陈诚病倒,何应钦又想起了卫立煌,名单报给史迪威,“老乔”点了头。
这时史迪威和蒋介石私下里已经势同水火,谁跟蒋介石热络,谁就不讨史迪威的喜欢,卫立煌因中条山之败遭贬,与蒋的关系,已不像其他几虎那样近,他自然没有理由表示反对。
美国佬能点头,就一切OK,可是因为前面那个例子,一个军政部长已经请不动卫立煌了,非得元首去请不可。
1944年春天,蒋介石派专机到成都相邀。
这回要是再“拿”就过了,官场沉浮这么多年,对尺寸所在,卫立煌还是掂量得清楚的。
重庆一行,蒋介石亲自接见,卫立煌正式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并得以恢复上将衔,。
“脑震荡”问题不存在了,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战场上挽回自己的声名。
退隐的那些日子,卫立煌不言军事,某种程度上却是已痛得说不话来了。
那一仗打得实在丢脸,算得上是抗战中期最窝囊的一仗,以致于不提中条山便罢,一提就是一个惨字。
在告别洛阳时,卫立煌特意让司机返回,绕着住处兜了一个大圈子才离开。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今后还有没有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地方。
虽然说是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现实生活中的军人,往往是打了一次败仗就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就像刘峙,号称“常胜将军”,老“五虎”里面属于最牛的,可是因为在保定会战中摔了跟斗,竟然被人奚落成了“常败将军”。
他卫立煌是幸运的,因为还有机会重来。
这次决不能再输。
陈诚在任时,把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设在楚雄,此地离昆明有三百里路远,当时主要是陈诚顾虑军风军纪废弛已久,在无法有效改善官兵待遇的情况下实施的“苦肉计”——要穷穷一块,大家都没话说。
卫立煌把长官部迁到了保山,这回却不是要做样子,而是为了真刀实枪地开练。
保山已接近滇缅边境,离怒江前线不远,便于观察敌情,用兵筹谋。
当年中条山之败,败就在败在麻痹大意上,若是当时能靠前一点指挥,则决不致于败得那么惨。
(150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痛得说不话来了=痛得说不出话来了。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安扎利斯 2011-11-27 11:14:30
抢到沙发了。
顺便问下老关:在亚马逊上看到了《一寸河山一寸血4》,但是出版商辛海峰说最迟11月就能把4、5都推出,怎么现在推迟到了快12月底才有书销售啊?
-----------------------------
好像是因为审查的原因吧,反正被这套书的出版虐惯了,再虐一次也无妨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先得去看看怒江。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曾谈到他为了出师南征,曾“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其中的泸水,据说就是怒江。
怒江源于青藏高原,其河面不宽,旱季水流也不是很急,但是到雨季就像变了个脸,波涛汹涌,真个是犹如天神怒吼一般。
这是一道很难轻易逾越的天然屏障,对西岸的日军是这样,对东岸的远征军也是如此。
1944年4月,卫立煌带着幕僚经过多次察看,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渡江地点,滇西远征军也初步完成了装备和训练。
此时中国驻印军已在缅北发起第二次旱季攻势,孟拱河谷杀声震天,处于亢奋中的史迪威一再催促,要求滇西远征军按照计划渡过怒江,与驻印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就在这节骨眼上,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昆明和重庆大受震动。
蒋介石给卫立煌发来加急电,要他回师楚雄,以保昆明。
捏着两位老大的电报,卫立煌反复思量,觉得按哪一头的意思办都不好。
回师楚雄,就意味着出师计划要泡汤了,可自己出来这一趟算怎么回事,没有战功,到头来罩头上的帽子还是一个中条山,今后又有何前程可言?
若只听史迪威的话,不顾一切渡江作战,到时昆明若有差池,自己一样要吃不了兜着走。史迪威固然不好惹,那蒋介石却也不是好侍候的老板,一个抗命失地之罪就可以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给这两个牛人扛活不容易啊,卫立煌最后决定走“中庸之道”:先抽一部分兵力到贵阳,等局势稍一缓和,再相机发起渡江战役。
1944年5月,眼看进入雨季,到了怒江要大发脾气的时候,卫立煌感到不能再等了,必须像诸葛丞相那样“五月渡泸”。
在怒江岸边已集结五个军,但在渡河前,有个军长突然问工兵部队:渡江之后,假如站不住脚,能不能再把我们接回来?
这话一听,心就一沉。
未渡就想到要回来,跟仗还没打,先找退路一样,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这无疑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
当时国内的中国军队,只有第74军这样的超一流部队可以跟日军硬碰硬,大多数别说攻,能勉强守一守就可以给打高分了,以致于天长日久,大家都养成了习惯,即打仗之前一定要往后看一看,找好退路再说。
更别提盘踞怒江对岸的,还是日军第56师团。
在第一次远征中,有两个师团暴得大名,它们同出于北九州,一个是从正面击退远征军的“菊兵团”第18师团,另外一个就是快速猛插,抄了远征军后路的第56师团。
经过那一战,来自于久留米的第56师团在南洋日军中声誉显赫,号称“龙兵团”,而且自占领怒江以西地区后,这个师团就一直留驻滇西,再未换防,他们天天在那里挖工事,其阵地之固可想而知。
当所有看得见的情况都一五一十摆在面前,担忧和恐惧就会像野草一样四处蔓延。
(150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卫立煌到云南后,对每个军都走访了一遍,跟师长以上军官一一谈话,他知道这种未战先怯的心理不是一支部队有,而是大家都有,不是光军官有,士兵也有。
在这里,卫立煌看到了第53军。
第53军原属东北军系列,从前的老军长是万福麟,也就是保定会战时第一个开溜的部队。
第53军曾接受过卫立煌的指挥,那时还称得上是东北军系统中编制最大的一个军,虽有保定之败,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有四个师六万人,为一般部队望尘莫及。
可当他们再次出现在卫立煌面前时,却已是凄凄惶惶,可怜兮兮。
原因当然还得首先从自己身上找。
第53军人多,武器相对也好,可是战斗力弱,每次作战都和保定会战中一样,没抵抗几下就要败退,以致于战区组织大小战役时,没有谁敢把它放在重要位置,都怕东北军一掉链子,害自己步刘峙的后尘。
别说当初的卫立煌,就算鼎盛时期的薛岳也不敢放胆使用第53军。两次长沙会战,第53军都参加过,可基本上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作用还及不上杨森的川军。
这是个恶性循环,你越怕打仗就越打不好仗,越打不好仗,上级就越不重视你,表彰、补给之类的好事统统无份。
第53军是从湖南走到云南的,这时万福麟已升迁,由副军长周福成接任军长,人马也从四个师缩到两个师,六万成了三万。
部队在一起,能够攀比的就是战斗力和以往的战绩,在滇西远征军里,第53军是毫无争议的“最弱军”,谁也不待见。
不过卫立煌并没有因第53军垫底就将之忽略,相反还很重视,在军营里一呆就是五天。
检查武器,发现步兵连每连只有四门迫击炮,而按美械装备的统一标准,应为六门,卫立煌便让军长周福成把另外两门也拿出来。
周福成不是没拿,而是集团军没发。
滇西远征军分为两大集团军,第53军隶属第20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霍揆章嫌“最弱军”战力不济,觉得给全也是浪费,便自作主张扣下两门,以便其它能打的部队损耗了,还能立即进行补充。
不管霍揆章怎么想,这对周福成当然不公平,只是心里虽有气,上面如果不问,他也不敢多说,就怕你们上头都穿一条裤子,合着伙来欺负人。
现在既然司令长官主动问起,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了:我的所有炮都在这里,没有的两门让集团军给扣了!
卫立煌的目光转向霍揆章。
霍揆章满脸通红,但当着周福成的面,他又不能说出“最弱”这些理由,只好解释说,扣是扣了,不过是准备今后补发的,因为担心第53军一下子用完,坏了没法再补。
这点小伎俩当然骗不了卫立煌,他随即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集团军里的其它部队都发全了呢?
霍揆章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150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dgjc69 2011-11-28 14:40:05
一直在天涯、新浪追随关河五十州。<<正面抗日战场>>连载结束后,望能告知新作<<骇涛孤舟>>刊登的地点及出版时间,以便在第一时间追随、购买。
-----------------------------
咦,dgjc69兄怎知有这个的,当然要的。不过名字有所出入,而且能不能出版也说不定呢。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卫立煌扳起面孔:少发两门迫击炮,就会减少火力,这可是自己配苦药给自己吃啊。
霍揆章赶紧诺诺连声:明天就发,迫击炮都在仓库里存着呢。
卫立煌把第53军的军官集合起来训话,明确承诺:请大家放心,今后会对第53军平等看待,装备和补充一律按司令长官部规定,不得克扣。
谁要是不听命令,必受处罚!
由于战绩劣,名声差,第53军到云南后一直都是夹着尾巴做人。从周福成到最基层的东北军军官,最担心的还不是克扣武器,而是怕遭到缩编乃至“吞并”。
如今终于有人肯帮着撑腰和说话了,而且这个人还是最高长官,能不激动加感动吗。
卫长官为什么会对我们这么好?
有人说,卫立煌本身就是“嫡系中的杂牌”,人家靠的不是裙带和学历,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功,因此才会对所有部队做到一视同仁。
这似乎也说得过去,就象卫立煌在训话中所说的,要“平等看待”。
可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第53军的想像,卫立煌对“最弱军”表现出的,还不是“平等看待”般简单,那已是一种异乎寻常的重视和关照。
强渡以前,卫立煌将制定好的作战方案和计划予以下发,但各军一拿到手,就引起了议论纷纷。
第一个焦点,是第11集团军成了防守部队。
滇西远征军有两大集团军,无论战斗力,还是对滇西敌情和地形的熟悉,第11集团军都要胜过第20集团军。
大兵团作战,尤其是这样关键性的反攻,远征军全扑上去都嫌不够,还要留人防守,就算是要防,也应该让第20集团军防,结果却是第11集团军成了主攻部队。
第二个焦点,也是争议最大的焦点。
第11集团军主攻也罢,使几乎所有人都想不通的是,第53军竟然被安排为主力之一。
那个“最弱军”,也能成为主力?它有多强的战斗力,能打这样的硬仗吗?
周福成自己都不知道梦中抽了哪支上上签,让卫立煌这么关照自己,想来想去,也没别的好解释,只能从人情脉络上瞎联系。
兴许是当年受过卫长官指挥,所以他才把咱们当亲生儿子了吧?
意外得宠当然是好事,不拼命打也肯定是对不起领导的,可问题是第53军能力就这么一点,连他们自己对能否强渡成功都心中无数。
有数的人,是卫立煌。
吸取中条山的教训,卫立煌对这次远征准备得非常细致。他在隔江观察时,发现第56师团采取的其实是死守要隘战术,即守住高山据点,而没有沿江部署重兵。
卫立煌立刻意识到,渡过怒江其实不难,难的是后面,在地形复杂的大山里与“龙兵团”作战,那才真叫难。
知道为什么要让第11集团军主守了吧,守是假,留着最强的部队,随时投入后续攻击才是真。
把第53军列入强渡主力,则出自于卫立煌的另外一个盘算。
(150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第53军是“最弱军”不错,对此卫立煌也不是不清楚,可是本来也没指望它第一口啃的便是硬骨头,关键是给信心,让它认为自己很行,特别是装备美械之后。
不但如此,还能给各军以示范:你瞧,“最弱军”都渡江成功了,我们还怕什么?
“恐日病”,或者说是恐第56师团的病铁定不治自愈,也就不存在军长脑子里都在想“我还能不能回家”之类的事了。
前提,当然是大家都以为怒江很难渡。
说到底,强渡怒江,其实是一次心理战,或者说恢复信心之战。
名将的思维皆有相通之处,卫立煌的这一战术,与南昌会战时的冈村宁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就是用“最弱师团”打头,才挽回了日军的士气。
5月11日拂晓,滇西远征军揭开渡江战役的序幕。
渡河部队乘坐的是一种前尖后方的帆布船,一只船可以运送一个班,然而使用起来却极其方便,不用的时候折叠放在背包里,一个人就可以带走,要用的时候只须拿气囊充一下气。
美式后勤配备真是世界一流,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可是乘客们的心却仍然悬在半空中,好半天落不了地。
眼睛一闭下了船,眼睛一睁上了岸。
想像中的恶战没有发生,因为卫立煌已经用特种部队为“最弱军”铺平了道路。
强渡之前,远征军在岸边建立了炮兵阵地,一水儿的榴弹重炮,往那里一摆,日本人的炮够不着,它却可以准确无误地完全摧毁日军江岸防线。
经过火力清除,当强渡正式开始时,岸边已没有什么日军,第一批渡江部队仅两人伤亡,就顺利地攻占渡口阵地。
滇西远征军由此士气大振,“恐日病”也一扫而空。
滇西反攻正在朝着卫立煌预计的轨道走,即先易后难,越来越难。第20集团军过岸后,就被高黎贡山挡住了去路。
第56师团算准了你要从这里过,因此在险要处修筑了很多据点群用以阻击。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山高路隘,到处都是陡坡,爬坡尚且不易,更别提展开兵力了。
令人头疼的雨季又雪上加霜,连绵阴雨使得山路既陡且滑,大部队只能喊暂停。
不停还好,一停困难更多。
负责后勤支援的美军联络组起初认为,可以用空投来代替兵站补给,可是没想到山地气候十分复杂,说变就变,山高雨大,飞机往往看不见地上的空投标志,无法准确实施空投。
空投不行,能进入深山的,便只有骡马,而那些山路,人既难行,骡马也强不到哪里去,于是补给时断时续,难以为继。
进攻中,要想打破僵局,最有效的手段无疑是迂回包抄,而对于迂回路径,卫立煌早就选好了。
反攻滇西之前,他就在找一条绕过高黎贡山的秘道,但这在现有的中国军用地图上找不出来的,大概日军地图上也不会有。
(150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今天突然帖子上不来了,有网友以为是又被封掉了,我开始也这么以为。刚刚才知道是天涯抽风,虚惊一场。看来,写这个帖子的,和看这个帖子的,其实都担着同样一个风险。不过相信这么长时间以来,大家的内心都会越变越强大,什么场面都应该hold得住!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怎么办呢,卫立煌想到了空中侦察。
以前是没有这种条件,如今不一样了。在提出申请后,远征军航空队即飞到高黎贡山上空进行拍照,那时尚未进入雨季,视界没有障碍,结果仅仅两周后,一张高清地图便绘制而成。
在这张高清地图上,隐隐约约真的有条山路隐藏其间。
幕僚去民间查证,查证的结果,却是从来没有人走过这条路,年轻一辈没有,年老一辈,甚至上上几辈也没听说过,只是在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故事里似乎有这条路的踪迹。
卫立煌认为有门,少数民族缺乏文字记录的技术手段,嘴巴里传下来的就是历史,而且从地图上看,这条路沿途并非绝地,是可以通过的。
选定路径后,卫立煌便通知远征军航空队,要求不再派飞机在那一带飞行,以免引起对方注意。
迂回部队,选定的是第53军,那支原先大家眼中的“最弱军”。
世上没有天生的废才,只取决于你会不会用。南昌会战后,第106师团不仅摆脱“最弱”恶名,而且还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冲破了四个中国军组成的防线,薛岳被迫调上第74军才得以稳住战局。
到了第53军身上,道理也是如此。
过了江后,“最弱军”夺得首功,精神头马上大不一样,脸上再无忧愁颓唐之色。
明知迂回是项受苦受累的活,全军也高高兴兴地接了下来,军长周福成派先锋师前去开路。
这一走才发现不是一点点受苦受累,那竟然是整个滇西反攻中最为艰苦的行军。
沿途地滑坡陡,更有甚于其它地方,一路行去,就没有能直着腰走路的时候,唯一的好处也许就是荒无人烟,连日军也想不到它。
在翻过标高4千米的高黎贡山主峰后,先锋师来到了山后。
但这时他们却又犯了过去常犯的那种毛病,发现山后日军据点很坚固,师长软了一把,又退回主峰。
这一退不要紧,几乎把第53军推到了覆灭的边缘。
经过一路行军,官兵把身上带着的粮食都吃光了。山顶云雾满天,飞机没法空投粮食,大家只好跟第5军过野人山时那样,挖野菜和竹根充饥。
滇西山上山下的温差很大,强渡怒江时还汗流浃背,在主峰上却如临严冬,就算穿着厚棉衣都冷,一下雨更要命。
从保山出发时,官兵穿的都是单装,顿时冻得浑身直哆嗦,有的人外面套了一层美式胶皮雨衣,但是雨衣潮湿后贴在皮肤上,同样冷若冰霜。
高山顶上,先锋师先后冻死饿死达数百人,周福成得知情况后非常焦虑,担心部队随时会陷入崩溃。
他当即报请卫立煌,将负有责任的师长撤职,同时将另外一个师也跟上去,以整军力量投入进攻,终于将山后据点一击而破。
迂回包抄的成功,意味着解决高黎贡山守敌不再成为问题,只要在你的掌握之中,有的是时间慢慢削,反正左一茬,右一茬,直至把据点群削完为止。
驻守高黎贡山的第56师团非常顽固,主动投降的不多,战后山上遍地是日军的死人死马,血浆与雨后的泥土相拌和,竟然重新生成了一种殷黑色的泥巴。
夺取高黎贡山是为了打开通向腾冲的通道,那里是“龙兵团”的战略据点。
(150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半路书生2009 2011-11-29 20:50:41
感觉老关这下半年写得有点快了,以前写重组29军写得那么详细精彩,现在大战役写得都草草结笔,不知道是不是书商催促的缘故。既然老关认为此书是生死之交,那就不必那么赶时间,精工出细活。好好写,慢慢写,写出一部当代的《史$记》来。若是经济拮据,哪位老友可挂老关的银行号,我们一帮死党一人出点也可包你安稳写完这部书。

每次看这本书,忆起当年的国#军,不由安然神伤,甚至多少次在无人的夜晚热泪盈眶。.....
-----------------------------
1、可能后面节奏有些加快了,但只是作者的认知:有如古龙笔下的高手决斗,决斗之前描写得细,真正打斗,一招而已。我可以保证的是,在这方面我是用心的,并非草草,当然战役多了,限于笔力有限,也不可能每战都写得那么精彩,惟尽力为之。
2、与书商催促无关,事实上是我催促他们,书出得很慢,还不是卡这里就是卡那里。出版社大概觉得销售尚可,所以希望我都写到七八本甚至更多,不过我只想写到五本。我写书素来尊重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到那里就结束,就应该结束。
3、我非常感谢我的读者。我不是一个生活要求很高的人,现在出书的一点收入已足够我安稳地写下去,这一切均拜读者所赐,感恩之心常在心中,故一定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对待作品,众兄勿念。
4、现在我在天涯上直接回复的不多,有的是因为其它兄弟已帮我回复了,有的是一时不知如何答复,但绝没有摆架子或变脸的说法。老关永远是那个百无一用但还能写点文字,偶尔搏您一声喝采或笑骂的迂腐书生。
5、抗战之后会有新的作品。如果您喜欢老关的书和文笔,要继续捧场哈,我会努力的。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白天的电筒 2011-11-29 23:02:09
@白天的电筒 2011-11-29 22:55:39
关兄,在第178节中的,“1931年1月18日下午,三友社的工友们正在内部组织军训,突然发现有人从墙外往里面扔石子”。
还有从百度百科里搜,是“天崎启升等五名日本僧人在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的三友实业社外被殴打一人死亡,一人重伤。日方指为工厂纠察队所为,50名日侨青年同志会成员放火焚烧了三友实业社,回到...........
-----------------------------
@白天的电筒 兄,你说的时间是对的。原来是笔误,在新版的《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已纠正:1932年1月18日,由日本特工一手策划的“马玉山路”事件(又称“三友实业社”事件)爆发。至于细节,和百度描述的只是角度不同。归其本质都是日方采取主动。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由于四处受击,日本“缅甸方面军”兵力相当紧张,“菊兵团”第18师团即将覆灭在孟拱河谷,其它部队也脱不开身,能用来守腾冲的只有第56师团的一个联队,联队长为藏重康美大佐。
藏重康美手上的人马不多,所以他放弃江防,收缩要隘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
要隘核心是腾冲,其间有三道关,你过得了第一道,未必过得了第二道、第三道。
所谓第一道,即高黎贡山,这第二道也是山,不过是直接拱卫腾冲的四座高山,相当于腾冲的天然外城墙。
就在藏重忙着往山上增兵布阵的时候,第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突然发来电报,要求从腾冲抽兵,以增援师团主力。
这缺德玩意,我这都快揭不开锅了,他那里还要再抓米出去。
可是师团长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而且还要认真执行,藏重只好调出一个大队,本来不多的守军这下更少了。
干脆,意思意思吧,于是有的山不守,有的山就弄了几十个人的小队在那里充充数,反正死了拉倒。
6月27日,第20集团军首先清除四座高山的守敌,其中三座山很快拿了下来,只有腾冲南面的来凤山无法攻破。
在藏重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座山,因为其山峰比腾冲城墙还高一百多米,可以直接俯视城池。
攻城战中,如果你可以在城外占据一块高出城墙的要地,那对守军来说往往是致命的,经典范例,就是南京保卫战中紫金山或者雨花台于南京的利害关系。
藏重人再少,哪座山头都可以弃,唯有来凤山不肯弃。
他舍得放在外围的精兵都在来凤山上,共建立了4个堡垒群,堡垒里有炮,有机关枪,更有极富山地战经验的老兵。
7月23日,第20集团军对来凤山发起第一次总攻。
集团军总司令霍揆章也深知来凤山的价值,因此不惜把预备师都拿出来,投入四个团进攻来凤山,但得到的战报,却不是捷报,而是接二连三的伤亡报告。
三天,付出了近千人的伤亡代价,竟然毫无进展。
霍揆章毕业于黄埔一期,他有个绰号叫“水牛”,言其性格憨厚,平时极少发火,然而在这种高压之下,也忍不住咣咣咣地朝部下发了通大火。
我问你,如果再发起第二次总攻,你有没有成功把握?
部下实话实说:堡垒太坚固,没有重火力,仍然没把握。
重火力,也就是特种配备,看来“水牛”得把头上的两只角伸出来了。
7月26日,第二次总攻。
这次霍揆章亮出了他的“霍家拳法”:远征军航空队多达57架飞机在上空投弹,目标就朝向一座小小的来凤山,一天光投下的炸弹就多达5千余枚。
来凤山的日军堡垒的确坚固,可也吃不消如此狂风骤雨般的打击,顿时被炸毁了一大半。
当然还有飞机炸弹都解决不了的,这就得用敢死队了。
敢死队员匍匐到达堡垒死角后,把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塞进堡垒枪眼进行爆破。
(150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霍揆章采用车轮战术,各部队轮着上,一刻不歇地发动进攻,为的就是不让日军得到喘息和修复工事的时间。
7月27日傍晚,一部远征军已杀到来凤山和腾冲之间,藏重眼看连山带人都得被全部撸撸掉,只得弃山保人,将残余兵丁撤入城内,山地攻坚转入城池攻坚。
在第20集团军中,真正能打硬仗恶仗的,还是霍揆章带过的第54军。
第54军系“土木系”部队,在“土木系”中排名仅次于第18军,新老两任军长霍揆章、阙汉骞也都是有“土木”背景的战将。论名气,这二位或许比不上黄维、胡琏,但也称得上是一对牛人。
霍揆章这个大“水牛”看上去寡言少语,人家却是武林高手,擒拿格斗样样利落,在黄埔读书时就一身两职,既是学生,又是教员——武术教练。
阙汉骞擅长的则是另一套功夫,那就是书法,其成就甚至超过以写字写得漂亮著称的张灵甫,已自成一派,称为“拨云体”。
除了打仗,阙汉骞的业余爱好就是练字,甚至指挥作战的间隙都不肯放过,不到桌上去写上那么两笔,浑身都不得劲。
即使是淞沪会战时的罗店时期,阙汉骞照样可以在屋里练他的书法,日军炮弹落在屋外的稻田里,旁边人都心慌不已,他却走笔如飞,写完还告诉别人:不用怕,这是扰乱射击。
阙汉骞是湖南人,打仗很猛,做团长时就有扔出一箱手榴弹以稳定军心的纪录,被称为“神臂团长”,连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关猛”关麟征都对之称赞不已。
要说吃亏,还就吃亏在资历上,他跟胡琏一样,都是黄埔4期的,混到师长后,再想往上挪一步升军长,就比较费劲。
到第二次远征前,总算有了机会,史迪威那边要人,第54军奉命前往印度,阙汉骞以代军长身份随行,假如没什么意外,那就是要升成军长了。
可是这个世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史迪威把兵留下,军部退回,不要!
至于面子不面子,人家不管,他是美国人,不理你这一套。
这个气,还好,军部虽然“退货”,但第54军得以在国内重组,众望所归的阙汉骞也由“代”而扶正。当时的黄埔四期生中,张灵甫和胡琏都是副军长,阙汉骞是晋升上去的第一个军长。
无论老第54军,还是新第54军,以前都是助攻角色,尽管活干得很漂亮,但射不了门,进不了球总是难以让人心甘,何况阙汉骞刚刚当上军长,憋了一口气要证明自己。
第二次远征,终于让阙汉骞和第54军得到了主攻的机会,从强渡怒江,到兵临腾冲城下,攻城拔寨,无役不胜。
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情报资料研究得非常深,连藏重联队长都知道第54军军部被“退货”的事,他对第54军在基本部队留在印度的情况下,还能打得如此勇猛,感到十分吃惊。
(150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一查,原来军长阙汉骞来历不凡,是罗店那血肉磨坊里磨出来的,藏重顿将阙汉骞视为劲敌,并在日记中写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彼真钢将军也!
阙汉骞因此得“钢将军”之名,不过“钢将军”在腾冲城下看到的却是一座“钢城”。
8月2日,阙汉骞沿用山地攻坚的经验,集中全军火炮对着腾冲城墙进行轰击。
按照美械装备标准,第54军直接配备12门榴弹重炮,下面每师还各有12门山炮,这么多炮加一块,那也是气势夺人,半天工夫,便用去了多达3千余发炮弹。
除此之外,远征军航空队还有60架飞机在上空投弹,可是这一立体式攻击方式,却并没有能够达成预期效果。
腾冲城墙据说系明朝南征将士垒砌而成,全部为大青石条,不仅异常坚固,而且表面光滑有弹性,炮弹在上面拉条口子可以,却无法完全轰塌它。
当第54军顺着口子往城里爬时,日军的机枪火炮就突然叫嚣起来。这些火器原先都藏在城头或角落的石头掩体里,炮弹也打不着,它们给登城部队造成了很重的伤亡。
在腾冲战役初期的那几天里,虽然第54军时时能通过口子冲入一部分,但由于地形复杂,火力隐蔽,使得这部分人马根本就站不住脚,并且伤亡剧增。
阙汉骞不得不另想攻城之策:光开小口子不济事,得开大口子,整军进入才行。
要开大口子,就跟从墙根上动动脑筋。
在这方面最早开窍的是太平军,他们在难以攻破对方城池时,往往使用“穴地攻城法”,即在城外挖地道,直通城下,然后用火药炸开城墙。
清史记载,太平军利用此法攻城,“无坚不破”。
太平军当年是以城外民房为掩护开挖地道口的,所以关键是要找到这么一个掩护地点。
看来看去,只有腾冲城南门外符合这一条件,那里原先是百姓赶集场所,开战后,日军只拆除了靠墙三十米内的建筑,三十米外还有很多房屋,其中包括一些两层的老式楼房。
于是阙汉骞在楼房上偷偷地用沙包垒出了二十个掩体,利用晚上集中重机枪对着城头进行扫射。
大炮都奈何不了,我还怕你的机枪,日军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这便让早已潜伏城下的工兵有了机会。
挖地洞,埋炸药,按电钮,一气呵成,现代工兵比太平军的“土营”自然要利索得多。
随着爆炸声起,城墙被炸塌多处,隐蔽在平房内的进攻部队呐喊上前,一拥而入。
当第54军攻进腾冲城内,发现里面已无一间完好房屋,尽为断壁残垣,而这主要是远征军航空队的功劳。
第一次立体攻击受挫后,远征军航空队感到很不得劲,第二次便派上了B—25、B—29。
这些都是二战中最为优秀的轰炸机种,B—29更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一次性载弹量达9吨,扔炸弹就跟下雨一样。
(150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8月13日,几枚重型炸弹恰好命中联队司令部,包括藏重大佐在内的32名日军官兵粉身碎骨,联队校佐级将官至此全部伤亡。
原任中队长的太田正人大尉接任守城指挥官,其实这时换谁守都一样,3千守城兵卒已被打掉一半,何况城外的远征军还在源源不断地涌进来。
想要溜还有机会,可是电报发过去,松山佑三师团长却要他继续死守,说是坚持到10月上旬,就有主力来援了。
信也好,不信也好,除了硬着头皮顶下去,一点退路都没有。
一群困兽发了狂,令腾冲之战进入了最残酷的时期。他们从城内的各个隐蔽角落跳出来开火,一会儿前面,一会儿侧面,让你每向前走上一步都要付出不小代价。
仅仅一天之内,第20集团军就伤亡了三百多人,双方寸地必争,乃至于斗到了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的地步。
为了尽量减少兵员损失,集团军总司令霍揆章被迫采用步步为营的战术,即每至一处,就用炸药将墙垣房屋完全炸倒,以保证所过之处不会再钻出任何一个有威胁的日本兵。
第20集团军连着发起四次总攻,不但彻底挫败了太田时不时组织的夜袭,还将其慢慢驱赶和逼退到城内一角。
到第四次总攻,远征军航空队的战机增加到100架,地面部队向日军发射炮弹达1万5千发。
太田再看他那些兵,已经完全成了“残疾部队”,不是成了铁拐李,就是做了独眼龙。
主力在哪里,天晓得,还是送些手榴弹下来实惠,起码这些残疾人还能扔扔手榴弹。
按照太田的要求,日机冒着被击落的风险,飞向腾冲城上空,并向城内投下了大量手榴弹和医疗物品。
靠着这些手榴弹,残兵败将们又有了顽抗的本钱,远征军的第四次总攻再次归于失败。
腾冲之战迟迟不能结束,蒋介石在重庆非常焦虑,因为同一时间,日军仍在向中国的大后方继续推进,如果滇西反攻再陷不利,等于后背又捅一刀,整个国内局势终将无法挽救。
他向霍揆章发来电报:中国军队的荣辱,真的就决定于今天的你们了。我命令你们务必在九月十八日,也就是国耻纪念日之前,把腾冲城夺回来!
腾冲日军被打成“残疾部队”,其实现在的霍揆章也接近精疲力竭,经过四次总攻,第20集团军连预备队都已用尽了。
捏着蒋介石的这份电报,霍揆章咬着牙,把本来负责打援的一个师也调入城内。
不管它了,现在是顾注一掷的时候。
“九一八”,如同“七七”,让每一个远征军官兵都热血沸腾,全然忘记了什么叫做危险,什么叫做死亡。
9月5日,第20集团军发起了了入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其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潮水席卷,使残余日军有了一种马上要被吞没或压倒的可怕感觉。
经过这次冲击,日军包括太田在内,仅剩70余人,他们的命运终于走向了尽头。
9月13日,在太田“玉碎”于自杀性冲锋后,腾冲得以完全收复。
这是滇西反攻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当记者进入腾冲城时,不仅找不到一块好瓦,就连青的树叶也看不到一片。
战后经霍揆彰提议,在腾冲专门修建了国殇公墓,内葬牺牲于腾冲一役的几千名远征军将士。
(151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对滇西反攻会先易后难,卫立煌是有预计的,但他确实没想到“难”会来得这么快,光进攻一个高黎贡山就费那么大的劲。
与高黎贡山相比,怒江西岸的另一座山——松山更是易守难攻,所以卫立煌一直把第11集团军留着,名为防守,其实就是为进攻松山至龙陵一线而准备的。
等第20集团军占领腾冲,两个集团军合力对付松山,才会有更大的取胜把握。
可是卫立煌很快改变了主意,因为一个电话,更准确地说,是因为一张地图。
电话是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打来的,问他什么事,对方的语气十分神秘:您得亲自来,电话里面不好说。
去了之后,宋希濂给卫立煌看一张地图,那是一张刚刚从日军那里缴获的军事地图。
卫立煌立刻惊呆了。
它与远征军长官司令部里的作战地图竟然一模一样,换句话说,卫立煌的作战意图和计划已被日军完全掌握。
肯定是出汉奸了,可是两人想来想去,又都搞不清究竟哪里出了岔子。
要知道远征军在保密方面是做过严密措施的,以致于召开军事会议时,都不准与会人员作笔记,更不用说对地图进行复制了。
计划的泄露,却是源自于美国飞机。
卫立煌举行滇西反攻,肯定要把计划报给史迪威,偏巧一架开往印度的飞机因故障在腾冲迫降,携带文件的军官被俘,整个计划也就因此落入了日军手里。
第56师团长原先仅设重兵于松山,在研究卫立煌的进攻计划后,师团长松山佑三赶紧从松山临时调了2千人到高黎贡山,以加强那里的防守。
不管怎样,远征军已无秘密可言,卫立煌如今想到的是将计就计。
既然日军在松山主力到了高黎贡山,第56师团在这一方向上的兵力必然空虚,我何不打它个冷不防?
6月2日,第11集团军也渡怒江奔松山而来。
卫立煌和宋希濂都估计松山日军在调动后,所余兵力至多不过数百,所以只留了新28师于松山,其余集团军主力绕过松山,直趋龙陵。
一个美械师,没有理由解决不了区区几百日军。
然而又错了。
一个月过去,松山仍然动都不动,反而把好好的新编师差点给打到了残,这让卫立煌再也坐不住了。
发起反攻之前,卫立煌曾不止一次地隔岸眺望松山,不过这次他决定亲自过江去看个究竟。
当卫立煌一行来到山脚下时,有日军飞机朝地面进行扫射,随员们不由慌乱起来,但卫立煌视而不见,兀自一人举着望远镜对山上进行观察。
不要怕,这是侦察机,只是恰好经过,射击也是盲目的,打不着人。
跟着过来的有美国记者,觉得眼前的情景简直不可思议:一个战场最高指挥官,竟然可以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作若无其事状。
赶紧拍照,传回美国国内,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牛人,什么叫猛料。
(151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卫立煌满心想着的却是另外一码事。
将计就计,却没能让日军中计。
卫立煌还不知道,当时中国军队的来往密码已全部被日军破译,他的所有电令可以一字不漏地到达对手桌上,第56师团也早就在松山部署了一个大队,计有1300多人。
卫立煌也许不清楚个中内幕,可是他只需根据多年沙场经验,就可以判断出松山之敌决不止几百,而应在千人以上,再观察新28师的攻击情况,官兵们不是不卖力,而是实在没力了。
显然,没力了就得换有力的,可是两大集团军都上去了,无论腾冲还是龙陵,都处在激烈的相持缠斗之中,他们还恨不得再伸手向你要援兵呢。
松山如此难搞,抽少了没用,抽多了,那两边就可能要失血晕过去了。
好在卫立煌可以自力更生。他不像去印度的郑洞国,后者就是一个空头指挥官,门口连站岗放哨的都没有,卫立煌不同,他不仅可以自如地调度两个集团军,还掌握着一支直辖军。
这支直辖军,就是郑洞国出国前留下的第8军,现任军长为何绍周。
何绍周是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虽系高干子弟,却并不纨绔,人家是黄埔和陆士双料生:黄埔1期,陆士15期。
光凭后面这个资历,别说汤恩伯,就连冈村、板垣、土肥原们都得站成一排,喊一声学长兄,您好。
何绍周为人谨慎,尽管叔叔身居高位,自己资历又深,但并不倚老卖老,不仅平时待人接物谦逊周到,在治军作战方面也非常认真。
可是有时候人还是得有点运气才行。
淞沪会战时,何绍周担任税警总团支队司令官,由于美式军团不服黄埔的“水土”,导致开局不利,只得把位置让给了孙立人。
人一下来,上去就不容易。到组织第二次远征前,何绍周总算熬出头,又当上了军长。
从卫立煌那里领命之后,何绍周立即点起五万精兵,把新28师换了下来。
真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不是难,而是太难了。
在第8军发起的首轮攻击中,经过轻重火炮炒油锅似的反复轰炸,日军重火力已经基本被打坍掉了,连遮蔽堡垒的树木都化为灰烬。
但是无论多猛的火炮,都始终奈何不了那些堡垒,就算你知道它们在哪里。
当步兵冲上山,为免误伤,只能使用近战武器,而用步机枪与武装到牙齿的堡垒较量,就如同堂吉诃德挺着长矛剌风车,要多吃亏就有多吃亏。
何绍周组织爆破手,抱着炸药包去炸敌堡,然而没走多远,就被打倒在射孔前。
无法摧毁的堡垒成了进攻松山的最大难题。
在中条山时,苏联顾问曾告诉卫立煌,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防御工事,现在第18师团苦心营造的松山要塞,恰如对这一名词的最好诠释。
(151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松山要塞的大小堡垒均深入地下,上面用多达三四层的树干和泥土覆盖,光积土即有一米多厚,中间再铺钢板,加上伪装巧妙,天上落的炸弹和地上甩的炮弹均难以命中,更不容易予以破坏。
高黎贡山的工事已算坚固,可是仍远远不及松山。第56师团在松山也做了长期固守的准备,地下有小型发电厂,可以提供照明,粮草弹药则储藏丰富,短时间内足够消耗。
“龙兵团”曾放出狂言:中国军队不牺牲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
何绍周的头大了。
他面对的不是几道防线,闭着眼睛冲过去就行了,那是密密麻麻的无数地堡,而不将这些地堡和里面的日军一个不留地全部清除掉,就谈不上收复松山。
战争进展到这种你死我活的残酷地步,“龙兵团”已经歇斯底里,其官兵完全幻化成了一种亦人亦兽的怪物,即使明知山穷水尽,也没人肯举手主动投降。
何绍周的第8军,除在昆仑关一战成名的荣誉第一师外,其它都是黔系部队,和何绍周一样,均为贵州子弟。
在王家烈时代,黔军名声很糟,西南军队如果设一排行榜,它得排在末尾,那是标淮的“双枪兵”,一打就倒。不过在成为中央军后,由于历经淞沪会战等大小战役的考验,加上很多黄埔军官的加入,使得其战斗力已今非昔比。
贵州人是很能爬山的,但此山非彼山,松山之上,大家比拼的是意志和坚韧,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特种武器。
第二轮进攻,何绍周投入了火焰喷射器。
火焰喷射器由一只盛装汽油混合熔液的汽瓶和皮管组成,熔液由皮管喷出后,与空气混合,会自行燃烧,从而形成一条火龙。
由于喷射器的实际射程可达40米,所以喷火兵用不着像放炸药包一样贴近地堡,而只需在步兵掩护下,选一个射程内的适当位置即可。
在将火龙喷入地堡后,堡内立即燃烧、爆炸。
如果日本兵侥幸不被烧死,炸死,那他的下场更惨,在氧气被完全烧尽后,将窒息而亡,有人临死前甚至用手把喉咙都给挖破了。
松山上的地堡非常多,远征军只能用这样的办法让它们从眼前逐个消失。
7月25日,何绍周发动第三轮进攻,经过苦战,远征军终于接近松山顶峰。
与周围极其坚固的工事相比,这里的工事叫做最坚固,与周围极其严密的火网相比,这里的火网叫做最严密。
母堡护子堡,子堡托母堡,轻重机枪迫击炮,加上山高坡陡,第8军连稍微靠近一点都不可能,喷火兵一时也无可奈何。
已经两个月了,松山仍不能克,中印公路也就一直处于截断状态,补给运不上去,已严重影响到腾冲、龙陵两战场的进展。
卫立煌转来蒋介石的紧急命令:限9月上旬克复松山,到期不成,团长以上全部要治罪。
(1513)

楼主:关河五十州

字数:1922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06 22:56:00

更新时间:2020-10-01 11:00:29

评论数:105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