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学术中国 >  上古周易原貌卦爻辞诠解

上古周易原貌卦爻辞诠解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前言

一、深探根源
相信很多中国人,从小就会风水八字占卜气功这些感兴趣,很好奇为什么这些风水八字占卜都说是易学的内容。长大点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上九潜龙勿用”其中有注解[上九潜龙勿用]应读作“上九,潜龙,勿用”。语见《易经•乾卦》。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占卜占到乾卦初九这一爻,时机未到,要做潜伏的龙,不可出头露面,要注意隐蔽,否则就会受伤害。从此就对易经的经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时接受的都是传统的知识,在传统中,大部分人认为,周易的意思为,周指周朝的周,易是日月易,为周文王所作。
从此知道《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神道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买回周易经文,狠读几个月后无果,然后束之高阁,布满灰尘。后高中看《周易参同契》还是没有结果。然后十年断断续续的看了很多关的周易方面的书,如六爻的火株林、高岛占易、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东坡易》、《周易尚占》、《周易本义》、《卜筮正宗》、《焦氏易诂》、《易隐》、《子夏易传》、《大易正宗》、《周易参同契》、《焦氏易林注》、《周易集解》等。好象从来也没有说清楚周易与风水八字有什么关系,那里纵观周易经文,与八字风水没有一点关系,所以也渐渐的认为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行当,只不过认为周易是众经之首,为了把民间风水与八字地位提升上去,就扔进周易这个无所不包的筐中。时至今天,我相信很多人还有这种想法,即使没有这种想法的人,我想问一下,周易真的与风水相关吗,与八字相关吗?在经文中有体现吗?相信各种回答都有,但绝对不会令人满意。
直至2006年暑假,师从河南呼运(润)廷师父,网上自称兑兑的那个,跟从他、追随他,至今转眼已是14年,其中的过程也是曲折无奈,撞撞跌跌,算是爬入周易的门槛,这些是感想吧,多年积蓄的,对于学习周易的感想,也终于解决了很多周易的疑问!本书所说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他老人家的大框架之下所做,其中有些观点略有不同,大同小异,不影响的是大方向。
在这前言里所说的要深入根源,探索上古周易的真面貌,本书所采用的方法是:一经二文三史四神五俗六实践。也就是把周易研究分六个阶段。第一经学层次的解释,确定历史时段知人论世,参照古文,进行注解,也就是通常经学所做的研究,这个就象小学生查字典;第二从经文本身的结构层次、写作手法等入法,从经文中寻找相同结构用法、写作手法,如《诗》从修辞、押韵的角度分析,如从《诗》中的相同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就是“读书千遍,其意自现”;第三步从史学层次上,参照相应朝代的历史文献,考证该时代的风俗、制度、语言习惯等,并与经文加以印证,相当于找材料;第四步神话层次的解释,把周易与传统神话相结合;第五步,俗,从华夏民族的现在还在用着的风俗习惯来解释;第六步利用周易的实用性来作实践研究,如从周易的占卜的角度分析、如从周易的修炼角度等,这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做到这些步骤,里面包含诸多内容,周易时代脉络、图以载道、文以载道,周易神话、华夏智慧,一切都是为了深入根源,探索上古周易的真实面貌,为了把上古周易真实面貌上盖着的厚厚尘埃扫去,掀开一个轻纱小角,让大家清楚的看一下。
二、时代脉络
1、研易现状
周易,由周朝周文王所作的易经,几乎是盖棺定论。
《易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一阴一阳之谓易。”“生生之谓易。”这是孔子在《易传》中表达的“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日月为易”观点。
《周易参同契》:“日月之谓易。”
在周易经文中明夷卦六五爻“箕子之明夷”,认作商代末年的箕子。接着后世周易作明夷的彖中“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然后孔子《易传•系辞》:“《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以孔子的地位一说,几乎是死证。所以后世无所不从,无所不应。
再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伯”即周文王。
在《史记•周本纪》中说:“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在《史记•日者列传》中,司马迁又明确地说:“自伏莪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司马迁肯定《周易》是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时所作,这个观点对后世影响甚大,历代易学大多将文王时代及文王经历作为《周易》的基本历史背景来研究。
至此形成了周易是指的周朝,日月之变的易,由周朝周文王创作的关于日月之变的易。周易,由周朝周文王所作的易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基本上孔子以后成为的主流。华夏上古文化的最大杀手孔子,应该可以这么说的。
至现世之中,时至今天,时代的发展,引入西方的科学方法后,二进制01相当于周易的阴阳。对应上了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所以现在很多人就用这个,上至宇宙,下至人生鸡毛算皮的事,都可以用其解释,周易便成了汪洋大海。
孔子形成主流,到现在周易便成了汪洋大海。足足淹死了无数的人,为周易前赴后继,至死不悔改的人!!!!
2、知人论世
回想小学语文老师教我们读文章,要清楚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先要了解下,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及时代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当时的思想情感等,从作者的视角,考虑作者为什么写,作者通过文本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就要求做到《孟子•万章下》里所说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修养养等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因此只有对作者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作品;“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才能体悟文本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品读的重点内容,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同样的学习周易,也应该是按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研究、来讨论,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周易,必须将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者(们)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学习周易,把我一个数学教育专业的变成了一个语文老师!回到周易上来。
象研易现状所说的研究方法,是做不了相应的“知人论世”,只是把周易看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周易作者不明、时代背景错误了,还能真实的理解作品的原意思吗?应该是不能的。读周易,做不到“知人论世”,明白不了周易文化的真正意义!
本书所用的方法,尽量地做到“知人论世”的方法,这是研易方法的首要问题!
3、时代脉络
有一本巨著,叫《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总结以往朝代兴衰,以资后世治国借鉴,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时间跨度之长,牵涉历史事件之多常人自是难以想象。也因此,编纂人员在编著的时候是取精去粗的,不失关键事件,不多冗余之笔。放在书卷里,一个显赫的家族,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兴起到灭亡通常竟在一页两页之间;一个大有作为的朝代,一场盛世赞歌,也不过几十卷之间;至于皇帝走马灯般换的南朝和五代,更是数卷之间朝代改换,皇族湮灭。
世人不知道的是,上古时更有一本巨著,也是与通鉴相类似,但比通鉴地位更高,它便是周易。它以周易经历的时间为主线,其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为枝,形成周易故事脉络,周易的笔法,更是精简,历史不断的重复,人生百态尽在历史中呈现,总结上古与周易相关的事实,以资后世治国借鉴,从华胥氏(公元前10000年)写起,到夏末商公时(公元前19XX年左右吧,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上微甲灭西王母部落为父王亥报仇,西王母部落落幕而停笔,涵盖上古几千年的历史。这比资治通鉴更神奇的,其时代脉络按周易卦辞爻辞所记录编排如下:
(1)华胥氏选出为士的伏羲作为衣钵传人与女婿。
(2)创作周易(第一次演易时代开天辟地,伏羲创作、女娲补天,第一次演易伏羲、女娲创立《周易》,华胥氏、伏羲、女娲都为此付出生命。)
(3)建立道统(天道宪政:女娲后裔西王母、部落各自为政,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时代,中孚时代)
(4)神农世纪(神农炎帝:政教合一,以西王母为尊、炎黄之战: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而分裂)
(5)黄帝时代(第二次演易时代,黄帝羽化:黄帝羽人部队追踪迁徙的鸿雁、黄帝创内经:在追踪鸿雁过程发明了黄帝内经黄帝访道:收集迁徙的鸿雁的资料、黄帝升天:黄帝去了西王母部落、黄帝演易:黄帝在西王母部落观察天象及演易,第二次演易黄帝演易,阵势浩大,动用千军万马,经历万水千山,其演易形式被后世称作连山易,其演易情形被记述成《山海经》。)黄帝之先,有道者得天下。
(6)五帝时代(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高宗、帝舜德高、帝禹治水)此时隐藏了道的失落过程。尧舜禅位,有德者得天下。大禹之后,有功者得天下。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
(7)夏启世袭(夏启世袭:家天下开始、后羿射日、太康失国、嫦娥奔月、少康中兴)
(8)王亥、王恒盗天机(第三次演易时代。玄鸟生商、天仙配、宝莲灯、甲骨文契、相土作乘马、冥勤其官而水死、亥作服牛、恒作乘马、弼马温恒、牛朗织女,第三次演易带有自私性的,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一个家族得到《周易》,因此也成了一次极具隐秘性、私密性的演易,其演易形式被后世称作归藏易。“归藏”,就是“回去后赶快秘藏起来”的意思,其演易情形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
(9)道失落于民间。上微甲灭西王母部落为父王亥报仇。王国维《竹书纪年》:(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卦爻辞即事件,从卦爻辞讲的的事件材料,就是从华胥氏选出为士的伏羲作为衣钵传人与女婿(履,华胥履大迹生伏羲,),华胥氏的植物历法出过大的过错(大过卦),伏羲、女娲创立《周易》,到女娲后裔创立西王母天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巫觋史书。周易中的晋卦,讲西王母国消亡,明夷卦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应该是这整个巫觋史事的终结部分。
由卦爻辞的内容来看,作卦爻辞不是由一个人做的。周易的卦爻辞由创立至完善,经过四个重要时期,也就是四次重大的演易时期,第一次演易伏羲、女娲创易时期。第二次是黄帝、西王母乾乾联合完善时期,终于完成了《周易》中的“不周”部分,完成了伏羲、女娲先后为之付出生命而未完成的部分,也是一次伟大壮举。第三次是五帝时期,舜既得中,舜帝演易,伯益论卦。第四次演易有两大意义,一是王亥、王恒、织女以“盗亦有道”行为把《周易》从西王母部落取回到世俗社会中来,使周易得以在华夏流传时期;二是完善完成了《周易》爻辞的补写。第五次演易算是现在由呼运廷所带领的演易,就是揭示《周易》的真相,揭示出《周易》到底讲什么,到底是什么,就是本书所说内容。
三、图象周易
《易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中的象,卦象与爻象,指的是没有文字《易经》之前《易经》的图画文本时期的遗存迹痕。《易经》中的象,指向的是一种绘画的图画画面,指向的是图画形式的画像。《易经》中64卦的每一个卦,可能都存在过一幅总的图画画面,即卦象;而每一卦的每一爻,也都曾经是有着相应的图画画面来记载和表述的,即爻象。《易经》中重要的象的概念,指向一种图画画面的画像,而不是《周易》八卦卦符及其自然之象。
在六十四卦中,有个卦叫豫,甲骨文中没有豫字,但可分两部分:予+象。予,甲骨文 (梭子头部) (连着丝线“乙” 的梭子 ),表示上下两个织布梭子相交接 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确认豫字前面的予字在甲骨文中是梭子头部或连着丝线的梭子,其字义用机杼织布相关。象,象 因形体庞大优美,鼻子曲长动感,富于视觉震撼力,古人遂以象借代万物之形,为图象,这里指周易的卦象的图象。整个豫里表示,用机杼织出图象,补充完整:在没有文字之前,女娲后裔西王母所在的天国部落中的织女用机杼(梭子)织出周易的图象布帛(为图画周易)。其中的织女,就是来回摆动梭子织出布匹的女子,周易就是织女的作品,西王母部落当时把所有关于道的知识体系都织在帛上或者画在帛上。织女就是将易的资料织成布的女巫。为《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为仙女下凡中的仙女。豫卦讲的就是织女的故事,讲与织女所织出的布帛《周易》有关联的人物故事,讲织女、西王母、王亥、王恒围绕织女的布帛《周易》展开的获取与拒绝获取。周易中还有另一个织女是先商祖母简狄,她曾经也是西王母部落的女巫,在未下嫁(董永)前,在西王母部落之时,也是织女身份。
在六十四卦的中心位置附近,有一个卦叫做4/5益卦,此卦名也是一个人的名,为尚书《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益,他就是上古起名“以一个人物是做什么的”来起名,但凡把名字放在周易卦名上的,必定对周易作过贡献的人,益这个人,是做了与益相关的事,主要成就,创造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益与水相关,与周易相关,与使四兽相关,因此起名为益。传统有些人认为益是《山海经》作者,《山海经》是图画形式记录上古华夏文明的著作,其中的以画面形式记载、描摹的了很多人物与人物的事件,本书中也多处引用《山海经》原文,在这里也认为,益也是周易的作者之一,而且周易最初也是由图画形式存在的。
中华文明很长时间都是以书画为载体,没有文字,完全是以图画叙事,《周易》、《山海经》都是这样,此时叫做图以载道(西王母是道,坤卦里细说)。所以最初的《山海经》,只有图画不是后人推测的图文结合形式。本书在诠释时,是把这两经相互参考来看待的,因《易经》、《山海经》是同时代的文化产物,而我们认为《山海经》就是传统认为的连山易时代,山连山的追赶鸿雁收集鸿雁生活习性的资料演易时期;里面的《大荒经》就是归藏易时期的内容,没有传统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
在本书诠释时,极重画面感。如“兑”这个字,就明晰地保存了原始图画画面迹痕,上部两点“丷”表示的是鸟的嘴部(带“丷”的字都是鸟字头),中部的“口”在图画中是“○”,不是方形,即鸟类圆形的头部,下部的“儿”,即“儿童”的“儿”表示的是一只鸟,并且是一只“儿鸟”,即雏鸟。兑是一只身子还小、嘴张得很大的雏鸟正在等待喂食时的画面写实。兑字甲骨文 ,图象画面 ;换一个方向的兑字 ,图象画面 ,此是秦简本《归藏》兑曰:兑兑黄衣以生金,日月并出兽□(334)。其中的“黄衣”,有黄嘴角雏鸟的信息透露。
易经最初的形式应是图象画面,是图画叙事,是绘画形式的图书,是画以载道,以画载道。
四、文以载道
1、甲骨文诞生
《易经》的形成,要比文字早得多,早在文字在商代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上古时期的图画画面的《周易》。商祖仙颐简逖当过织女,接触过周易图画,教商先祖契(古同“锲”,用刀子刻)学周易图画,没有布帛的图画周易,只能学骨刻(颐卦),契学甲骨刻字,这是甲骨文的来由,甲骨文之前,没有文字,我们不可能找到早于甲骨文字之前的所谓文字雏形。甲骨文字之前是图画,是以图画作为文化载体。图画线条的稳定性、简约性,是文字产生的前兆。所以文字产生是在图象表达之后,文字产生之后,才实现了以文字叙事代替图画叙事。这不仅是易经诞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整个华夏文化诞生发展的真实过程。易由图画转而为文字之后,产生了新的说法,文以载道。
《说文解字》载:“仓颉之始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是绘制象形的图画,字是在图画基础上的孳生,而后合称“文字”。图画产生汉字,图画孕育汉字。在前面所说的兑字,已经显示出“字在画中”。文字是图画的局部、细节的稳定、简约、线条形态。我们至今通过考察一些汉字字形,依然可以大致了解该字的字义,就是因为摆在我们眼前的文字,曾经是一幅幅图画。本书常用这方法,文字与图画一起看。
2、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传统的释义:过去仓颉创造文字,(惊天地,泣鬼神),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天雨粟”寓意中华民族因为有了文字,变得更聪明,思想更开阔,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大大增强;“鬼夜哭”寓意汉字的产生真正揭开了天地奥秘,使中华民族智慧增强,鬼神从此难以主宰人类命运,因此只能在黑夜中哭泣。
文字的出现是文字文化对图画文化的一次革命。有了文字,人们只要坐在房间内,阅读或写作,就可以编造文化了,就可以掌握文化了,但《周易》时代、《山海经》时代的创易先圣们踏遍千山万水,与鸟兽为伍,观察记录的文化精神、体道精神,由于文字的出现而使得一个文明历史时期结束。
什么是鬼?“天雨粟,鬼夜哭”所讲的鬼,是不是“周人尚天,商人尚鬼”所指的鬼?周王朝崇尚的是天命,听天由命,自周部落而始。商部落崇尚先祖的灵魂,龟卜的内容,全都是向祖先鬼神卜问吉凶。神农尚神,黄帝尚鬼。商代的尚鬼,历经夏代,与黄帝文化一脉相系。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作书而鬼夜哭的鬼,指的是黄帝时期的鬼,指向黄帝部落早期少昊玄嚣、颛顼、帝鸿等人,指向文字叙事时代的开启,指向图画叙事时代的终结。那些用图画开启中华民族文化的先祖,怎么会不哭泣!文字的产生,“造化不能藏其密”吗?不是!偏偏是后世数千年人们再也无法揭示图书之秘。“灵怪不能遁其形”吗?不是!偏偏是创立中华民族文明的先祖们从此被忘却,他们的灵魂,于庙堂中没有栖息之地。
有了文字以后,整理这方面资料的人即不懂画的意思、也不懂真正懂得周易,只是望图生意,造成了意义的曲解,用错误的文字解读方式对易经的解读也是错误的。在图画画面的《周易》向文字文本的《周易》转变过程中,发生过不少画面意义与文字意义上的错解、误解。这也是“仓颉造字,鬼神哭泣”的真正原因,不是仓颉造字文字的力量大,而是因为文字出现造成了文化的断层,使得上古的华夏先祖、创易先圣们都变成了怪兽伏羲女娲,变成了“人首蛇身”,不得归于庙堂接受后代后辈的香火而哭泣,后代不认识自己哭泣,这才是鬼夜哭!
文字是对图画的割裂,是局部、细节的凸显与整体的被遮盖。我们得到了文字,失去了对道的完整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汉字的字音、字形发生变化,字义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越来越繁富,更多的思想、意义附加在汉字之上。作为后世传承文化的信息载体,汉字的功劳是伟大的,它记录了民族的成长历程。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汉字并不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安全方式,更不是唯一方式。自汉字产生之后,知识能够被记载下来,华夏文明,历史悠久,进展缓慢艰难,也是事实。文字的力量非常强大,从甲骨文到春秋史笔,从诸子百家著述,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化的海洋,已经无人可窥见其边沿。“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当初“鬼夜哭”,是否也正是因为预见了文字产生后文化的茫然与无边的荒诞?
在本书的诠释中,尽能力把关键的汉字给予图画复原,以重建上古周易时期人的生活——他们的器用、制度、习俗、观念……,尽量的恢复上古周易的真实面,使得上古创易的这些“鬼”不再“夜哭”,能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进入庙堂,接受华夏人的供奉!!!
2、文体结构
周易经文的文体结构,卦辞、爻辞、象曰、彖曰,四大部分。前面说过《易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像曰所说的是周易图画最直接的描写,所以有64卦的总卦图画画面与386爻图画画面。
卦辞、爻辞是易经的文字文本,也应该是直接出自于“象曰”(象曰所表述的图画画面内容)。
《系辞上》曰:“彖者,言乎象者也。”“彖”即篆书的“篆”,表一种文字书写意义,指“大篆”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在这里指商由契造的甲骨文。“彖者,言乎象者也。”用大篆甲骨文的文字来解说图画画面。是指上古时期图画文本与文字文本更替相承关系上,是画以载道向文以载道的过渡说明了“彖曰”是针对已经先有的“象曰”(象曰所表述的图画画面内容)而言的,就是说,在《易经》中,象辞是应该置于彖辞前面,而不是今本《易经》中的先彖曰、后象曰。所以从周易经文革的内部结构上,也就应该是先有象曰,后有卦爻辞、彖曰。
因易经的发生史经历了由图画样式向文字样式的更替,虽然有所断层,但也使得整个中国原生文化与再生文化得以保持意义上的相同属性与源脉上的一致性。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周易》是唯一经历过起源、诞生过程与后来的转型过程的中国文化原典。《易经》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文化形成于文字出现之前,并且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前,而绝不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后。即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华夏民族已经有过一个漫长的以图画形式表述“道”的存在、发现与应用的文化历史,也即是史前就已经存在过的以图画画面形式《易经》为标志的中国文化成熟期与兴盛期。
从此可以看出周易是由看图写话而成的,是记叙文的形式,兼有说明方法,其中的每个故事情节象,草条那样纵横相错,交织在一起,编积成一张草席,即丰卦里面说的“丰其蔀”。必须代入时代的背景,与时代的事件,卦爻词就是周易的事件。与卦义、卦的位置、卦的作用等都有联系,纵横交错,如织席子,众多的人物事件,交错在一起,织成了周易这部巨著,成了众经之首,解释时不必与传统相比较,要放到时代背景与时代事件中去。
卦爻辞通常分两部分,一是说事件,卦爻辞皆事件,二是相关的吉凶,后人又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如周易经文中“吉、凶、悔、吝、灾、眚、无咎”等,这种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因每卦的彖曰很多内容比象曰的更加远离周易原义,所以在这次诠释中太多不作解释。
3、写作手法
(1)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如《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写法所以受很多同学所青睐。
周易也采用这个手法,乾:元亨利贞。直接把什么是周易,周易是怎样产生的,周易的有什么作用,全都写了出来,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是开门见山的典范。
(2)精辟修辞
丰卦中的“日中见半”,斗指北斗七星,指数目少,即为傍晚见到都是小队很少的鸿雁往北迁徙的飞翔形象。

丰卦中的“日中见沫”,沫指泡沫,指数目众多,即为傍晚见到都是大队很多的鸿雁往北迁徙的飞翔形象。

(3)韵味悠长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由二十八个字组成的小令,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用词极简,画面感极强,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糅合在一起,便绝妙地点出题目中“思”的主题。
但比起周易的卦爻辞,似乎这种凝练的程度还不够。如坎卦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樽酒:樽,盛酒器具;樽酒,一樽清酒。
簋贰: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九大簋,簋贰,贰通腻,肥腻的腻没有月,没肉,指没油水的菜;
用缶:缶,瓦缶。用瓦缶盛着进食,
纳约:纳,纳食;约,简约,简单;简单的吃一餐。
自牖:自,自然;牖,窗户。自然的窗户,地作床天作窗,在野外。
此爻的结果:终,最终、结束,无咎,没有过失,最终结束没有灾祸。
六四:一樽清酒、没油水的菜、用瓦缶盛着进食、简单的吃一餐、地作床天作窗、没有灾祸,没有埋怨。
相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二十八个字,这里只有十三个字,形容黄帝的羽人部队追踪鸿雁在野外旅途中餐风宿露的艰苦生活的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
此实际上是周易画面的描写证据。
五、史料考古
1、史料文献
从历史史事、史实的角度上去研究爻辞,以史解易,古已有之,但走的都以“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为标准的“套周代初期历史事件”的路子,以周初历史解易,是忘了《周易》是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属性。给孔子带偏,上当了,上了孔子的当!至于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于易,则彬彬矣”,不要说五十年,再加他五百年,恐怕也无用。孔子成了一堵墙挡在了那里,挡在了前边,无人敢向中国文化源头上去探索。从今到古,在汗牛充栋的解释周易书籍中,能从周易创作相关的时代背景、相关人物来解释周易卦爻辞经文,从来没有出现过,要求古圣先贤们解释到这个上面来,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
研究《周易》。研究《周易》六十四卦,研究到了其中具体的卦,研究到爻辞,是不能“简易”的,简易不得的。是需要一种深入的,需要一种设身处地的深入或渗透。往往需要首先“设定事件”。不设定事件的爻辞释义,就只能是孔子写《易传》的形式,写《易传》的水平,在揣度、大意、“可能是”的情况下泛泛发挥。“设定事件”就是确认历史、确认史事和史实,就是从历史史事、史实的角度上去研究爻辞,就是要确认一个卦、一句爻辞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件事。从解史的角度去解卦、解爻辞。以史解易,古已有之。关键在于设定的历史事件是否准确、精确。古代的以史解易,走的都是“套周代初期历史事件”的路子,上当了,上了孔子的当,孔子讲:“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以周初历史解易,是忘了《周易》是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属性。孔子成了一堵墙挡在了那里,挡在了前边,无人敢向中国文化源头上去探索。
近代的顾颉刚有了进步,有了一点突破,他在王国维从甲骨文中确认了王恒王亥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周易》中的《旅》《大壮》两卦讲王亥,认识到了《周易》讲到了夏代的史事。王国维的死,是现代中国文化研究的重大损失。顾颉刚呢,1980年去世,实际上,他没死的时候就已经等于死了,1949年以后他已经没有了“古史辨”的思想力度与锐气,对《周易》的上古史研究,仅仅做到了浅尝则止。
所以本书在此诠释周易卦爻辞经文时,很少引用别家之言,只是根据卦爻辞所说的周易事件即是以正确的历史事件来诠解周易,然后从相关相同时代的史料文献(《史记》、《竹书纪年》、《尚书》、《诗经》、《山海经》、《礼经》)等,有大量的内量都是与周易相关的。
2、考古论证
近代以来,很多考古出来,都是周易成书所经历过的时期,有利于佐证周易,故用考古事实作证(仰韶文化遗址、殷墟(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殷墟墓铜器和小屯南地甲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大型半圆建筑基址、陶寺扁壶朱书文字、清华简保训、遂公盨、西周三足乌形尊、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等。
因有些人认为,夏朝及夏朝以前都是不存在,那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这周易是不适合他们看的,如说“中国别牛哄哄的,5000年文明就是瞎扯”的网红医生周张文宏,医术方面他比我好一万倍不止,但在说关于华夏文明这里他就是瞎扯。
六、神话故事
1、神话体系
创世神话,指一个民族的最原始神话,关系到一个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的诞生渊源。作为一个文明存在,有没有完整的开辟文明的创世神话故事体系,似乎已经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先天缺陷;作为正规宗教,如佛教与基督教,都必须有它的创世神话部分,这是一个宗教是否被认定为宗教的重要依据,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却没有完整的创世神话,缺少系统的创世神话,是道教不能够被称作正规宗教的根本性硬伤。所以有“中国有神话吗?有神话故事吗?”这是现代以来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们提出的一个尖刻的问题。西方学者动辄批评中国没有神话,没有完整的创世神话,没有神话原典。1989年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到北大讲学,1996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浦安迪的演讲集《中国叙事学》。他给“叙事”下的定义是:“叙事就是讲故事”。该书把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做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希腊神话是叙事性的,中国神话是非叙事性的。他提出中国秦汉典籍中没有完整的叙事神话,记载上古史的《尚书》中更没有,而希腊有荷马史诗。他认为《山海经》描述了奇怪的地貌、人与神的名称、生物名称等,但没有讲清楚来龙去脉,《淮南子》也没有出现叙事典型,《天问》只是罗列一连串神话人名和事迹,《庄子》和《列子》虽然有叙事成分,但依然形不成系统性。“在先秦两汉的古籍中,几乎找不到对任何神话人物事迹的完整叙述。”浦安迪强调神话是叙事的艺术,没有叙事就不会有神话。他的结论是中国的神话“很少叙事……非叙述、重本体、善图案。”希腊神话会详细讲述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火,怎样受难,讲述一个完整的动态故事,而中国神话只会描绘出夸父追日渴死这样一幅静态的简单图案或情景。中国神话缺乏一种“头、身、尾”连贯的结构原型,中国神话没有这种原型,所以中国神话属于非叙述性模式。这种观点也已经影响了一些东方学者。台湾辅仁大学的钟宗宪就曾经重提这一问题:中国神话有故事吗?日本学者白川静也认为中国没有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只有片言只语式的勾勒。
但这是错误的认识、偏面的认识、狭隘的认识,中国上古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一直都在民间流行着,传播着,而且还写在两部经典中,一是《山海经》,一是《易经》,就是华夏的始祖伏羲的一笔开天、盘古开天、鸿蒙开天,再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立极,女娲后裔西王母建立道统,实施天道宪政的创世神话,这才是华夏文化中创世诸神的完整形象。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神话,中国是一个不产生神话的国度,中国人所相信的是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之所以对人类自身会有这种自信,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女娲在《周易》上所显示的揭示天人关系的巨大的开创性。中国所谓创世神话,都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真实人物与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一些对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件,被后人认为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具足神性,灵魂也有了不朽性,这些人物便上升到了神的位格,他们的事件也被认作神迹。
华夏民族文化中的诸神,都是道的体现者与探索者,所有神话故事围绕道的发现、推演发生和延展。道是中国神话的主线,《山海经》与《易经》是它的脉络。《山海经》与《易经》是它的脉络。二者同样具有的多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神话叙事在内容、结构、方式、手段、风格和功能等与西方的神话不同。
2、不言怪力乱神
中国叙史,有人说是从《尚书》开始的(实是从《周易》、《山海经》开始),《尚书》是被孔子给删削过的。孔子这个人,极端理性,“不言怪力乱神”,对于上古时期一切牵涉神巫的史事一概给以否定,给以删削,孔子可能给后人非常彻底地删削了上古时期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一种历史现象,即五帝之前,谁要做华夏部落方国之共主,是要获得西王母这个掌握道统的天国部落作出认证的,认证的内容就是“证道”,就是“合符”,通过“证道”、“合符”,看这个共主是不是掌握了天道,是不是有资格做天下共主,否则就不被认定,不被授予“天命”。由于这段历史牵涉西王母,而在孔子时代,西王母已经是神话人物,在孔子笔下,凡是牵涉西王母事件的历史,便遭到无情删削,创世的神话当然也包括在内。
孔子对鬼神之态度:《为政》:“祭乎?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礼记•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左转•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这是假途伐虢事件,第二次假途伐虢后,晋国灭掉虞国,灭虞国后,“修虞祀”,“归其职贡于王”,
研治先秦史者莫不熟谙“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一語,然而,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商末、西周宗庙遗址出土占卜记事刻辞甲骨,有些研治先秦史者对“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一语产生了莫大疑惑,起因是在周人的发祥地周原,今凤雏村一带宗庙遗址中出土了祭祀成汤、大甲等殷先王的甲骨刻辞。
孔子要设法避开事实、隐藏事实,从中引申出儒家道德义理。经过孔子的改造,史巫之书《周易》,才得以在《易传》中变身成为儒家的道德经典。
3、两经互证
《易经》与《山海经》互证,是我们的方法。《山海经》与《易经》合参互证,就可以发现中国神话有完整的叙事,只是这个完整的叙事,不是写在一部典籍中,而是写在完整的易经体系中;《山海经》与《易经》合参互证,可用《易经》可以实证《山海经》具有的深层文化意义,可《山海经》可以实证《易经》中的哪一项文化成果由中华民族哪一位先祖所创造,在哪一地,有什么具体内容;《山海经》与《易经》合参互证,是恢复华夏民族文化真相的有效方法,是弥补2000年文化缺陷的有效方法,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提准备。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包括我们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在《山海经》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上古巫师的活动,同时,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毕竟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有黄帝氏族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易经》与《山海经》,两部典籍,合参互证,才能够摸索到中国文化的根脉,才能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才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真实意义与内涵到底是什么。在中国,要研究《易经》,就必须要同时研究《山海经》;要研究《山海经》,就必须要同时研究《易经》。《山海经》中一条条片言只语式的神话、神迹勾勒,这是神话提纲。具体故事,动态的故事,逼真的细节,都在《易经》中,在《易经》的使用方法中体现出来,在《易经》64卦每一卦的爻辞中详细记载着。《易经》64卦的爻辞,讲的全是故事、全是古史,全是古史真相。《易经》与《山海经》互证,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儒家把《易经》列为经典,而把与《易经》本为一体的《山海经》割裂出去,这就使得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缺失了一种方法。一种方法的缺位,可能导致文化研究乃至整个文化进程永远走不到一个可能有的方向、研究层面与研究境界上去。把《易经》与《山海经》割裂,就解释不清楚《易经》爻辞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是谁的故事,就不可能有完整而准确的易经易理释义与事件释义,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易经学术。同样,也就解释不清楚《山海经》中诸神故事的动态情节,以致造成两千年间我们把中华民族文化神圣的缔造者们作为怪力乱神看待。
4、周易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神迹,无不是出自《周易》,全都是出自《周易》,也即我们讲的“中国神话出《周易》”,离开《周易》,就不会有系统的中国创世神话,离开《周易》,中国创世神话就会失去系统性,就根本无法贯通,就会显得是一盘散沙,是一个个偶然事件。在《周易》中确认中国创世神话的系统性,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缺少认识,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和意识。
周易里神话的内容广泛,它把从盘古开天、鸿蒙开天、一画开天这些神话故事,到(由燧取火人)的上古到商即燧人氏、有巢氏、华胥氏、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三皇五帝、夏启、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玄鸟生商的简逖、契、冥、王亥王恒两兄弟盗天机,至商祖上微甲的兴衰全写了的书,就是周易。周易记录了或隐藏了有很多相关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伏羲画卦、鸿蒙开天、燧人取火、有巢构木、雷泽华胥、兄妹成婚、夸父追日、龙马负图、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炎帝耕播、西圣王母、吴刚伐桂、精卫填海、炎黄大战、刑天断首、黄帝战蚩尤(涿鹿之战)、风后指南、玄女赐书、黄帝之离、玄嚣运动、黄帝乘龙、黄帝访道、黄帝羽化、黄帝升天、黄帝造鼎、黄帝内经、黄帝演易、黄帝遁甲、八戒娶亲、绝地天通、火正祝融、黎民百姓、共工触天(共工怒撞不周山)、杞人忧天、羲和御日、常羲沐月、东圣王公、麟狗盘瓠、鲧挖息壤、唐尧仁政、皋陶造狱、虞舜孝行、湘妃斑竹、大禹治水、神龟载书、涂山女娇、石猴出世、夏启世袭、天仙配(董永葬父)、玄鸟生契、宝莲灯(沉香救母)、二郎神、后弈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西游记里的女儿国、西游记里弼马温原形象等故事。
周易就是讲故事,卦爻辞皆故事,我们认为是传说中的故事,无论是历史上的故事,还是神话故事,其实在周易中都是真实中的历史故事。通常我们讲故事,都会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前因、后果,讲得人可以绘声绘色,然而周易中把重要的人物、时间、地点都省去了,又因后世以图画图画理解的偏差,以至于后人对周易的经文解释全无头绪。
《周易》不是史书,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周易》创作,不存在人为地、外在地去要求“忠实于史实”。正如安阳殷墟甲骨中的刻辞,本身不是为了记录历史。也正因如此,反而使得《周易》与甲骨刻辞中记录的相关历史事件一样,更存有它对历史史料的绝对真实性。伏羲、女娲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记录在《归妹》卦中,大洪水的华胥氏牺牲发生记录在《大过》卦中,《夸父追日》神话原来是《乾》卦发生的事件,实质是伏羲演易中追赶候鸟。《女娲造人》是对山川大地自然能量的认知与应用,记录在《萃》卦中。《女娲补天》壮举是女娲继续伏羲追赶观察候鸟南迁,记录在《夬》卦中……
所以说,周易本身就是说这些神话的内容,诠释周易就不能脱离这些神话,离开了这些神话就不是周易,在本书诠释中甚至会把神话传说直接引用,加以佐证。
七、华夏智慧
1、风俗习惯
“风俗”的“风”,则来自伏羲女娲风姓,说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风俗的习惯的制定者;“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习俗。“风俗”,即指风姓伏羲女娲制订的中华民族必须遵循的生存法则,受到鸿雁启蒙而创立的候鸟法则。
伏羲之伏字,就指周易伏藏在风俗习惯之中,华夏文化更着重于风俗文化中,智慧藏于民俗中,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风俗习惯,如俗语上,神话中神话与现实往往是沟通的,神话里曲折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生十日”的“生”,不要理解成、想象成“生孩子”的“生”,太阳不是哪个妇女生下来的,没有哪个妇女有生下太阳的本事。“十日”更不是十个太阳,而是指民俗中天干地支的十个天干,上古之人称做十日。“生”是研究、创作、创造的意思,更准确地讲是“升”的意思,是树立、确立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帝俊的妻子,名叫羲和,在汤谷那地方创造、树立、确立了天干地支中的天干。“浴日”的“浴”字,不读“浴”,读“风俗”的“俗”。初有文字之时,文字较少,一字多用的通假现象非常普遍。“浴日”的“日”,同指十个天干,“浴日”的意思,就是在温盘峪这地方普及、传播一种天干地支知识,使之成为风俗、民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生月十有二”中的十二,指十二地支。“此始浴之”中的“浴”也作“俗”字。“此始浴之”讲的是从此有了干支纪年的风俗规定。
所以想要了解华夏文化的根源,一定要从周易入手,周易中隐藏了很多文化根源、风俗习惯。反过了,想深入了解周易,也同样要从华夏民族的风俗习惯入手。如饮食文化之中的馒头代表丘、馄饨纪念混沌、舞龙代表风水中的龙脉、龙戏珠中的珠代表丘。聊天的来由、中国的来由、华夏的来由、万年历的来由、负心汉的来由、熊孩子的来由、不共戴天之仇的挖祖坟等风谷习惯。
2、生存智慧
周易创立之时,是大洪水之后,伏羲发现候鸟鸿雁差不多是整体躲开了这次天祸洪灾,受到候鸟鸿雁的启发,伏羲观察鸿雁的生活习性,创立了天干文化体系的候鸟生存法则,伏羲女娲创易的目的,华夏人的生存是第一位,就是使华夏民族能渡过大洪水的灾难,使华夏人丁不绝,文明不断,这才是周易指的生生不息。体会的是华夏人的生存智慧。
整个世界上的人类社会存在两大文化体系,一个是遵循丛林法则的文化体系,一个是遵循候鸟法则的文化体系。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丛林法则,强者为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鸿雁所守的候鸟法则不是这样,鸿雁中作为雁王的家族,应该说是自从天地间有了鸿雁这个生命物种,直至今日,雁王依然是某一个鸿雁家族所特有,是“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雁王家族。“万岁万岁万万岁”不是庙堂上依据口号,是写在《易经》里的易经知识。是“命”,是“天命”,是利用大地某一种地理形状、地理特征形成的一种自然权利,在地理风水应用上的操作方法,就是传统说的出帝王的风水宝地。候鸟法则文化体系是中国仅有而后世接近于湮灭的一个文化体系。中国复兴、中华文化复兴,根本在于《周易》的复兴。复兴《周易》,所要复兴的,就是伏羲、女娲发现、创立和流传的候鸟法则。候鸟法则,才是华夏文化道统的实质性内涵,才是华夏文化法脉。
侯鸟法则生存第一,集体制;与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适合者生存。2020年东西方文化大冲激最为激烈的一年,新冠状病毒对人类的考验之下,更显得侯鸟法则下的生存第一,集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弗洛伊德被“虐杀”事件所凸显出来的种族歧视与冲突,也让“美国黑人无法呼吸”正是“弱肉强食,适合者生存”的丛林生存法则的体现。
八、诠释应用周易
1、周文王作易
从写作手法知,写周易的人,是个文章高手,后世中很多的写作手法均在其中,但不足的是,此人对周易是不熟悉的,才会将伏羲追逐观察候鸟的“君子终日”写成是一整天一整天在勤奋工作;将留守家门将伏羲的观察记录整理绘制成册而未曾去追逐候鸟的女娲的“不终日”写成是工作不待日落;“士刲羊无血”,将伏羲的名字“羲”描述成宰羊不见血,“女承筐无实”,将女娲的名字“娲”描述成女人扛着空筐子;紧邻陶寺遗址这个西王母天国,为盗天书而来的王亥的旅居地“焦”,被描述为鸟窝着火了;“月几望”,陶寺遗址由黄帝亲手留下的半圆打型演易台“不周山”,被描述为月亮快圆了……有一个共同点,《周易》中凡是牵涉到神话传说的,全部都被爻辞作者所歪曲。由此,我越来越相信今本《周易》爻辞是出自周部落的文王之手了。只有完全不懂《周易》创立者仰观俯察什么的人,不懂远古华夏神话传说原型的人,将一部图画形式的《周易》改写成文字形式的《周易》的人,才会弄出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周易爻辞这个样子。
周文王之所以都称文王,其中现在流传的周易卦爻辞是其功劳,这个是他应得的称号。
2、诠释与应用周易
本书在诠释周易经文时,按前面所说的:一经二文三史四神五俗六实践,诠释时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了周易作者们各时期的时代背景、神话故事、历史史实、卦位、卦符与卦义、考古论证等综合一起,在某些字的字义诠释会用到甲骨文。从周易经反推图画这是在此所用的诠释周易卦爻辞经文方法。六实践是指运用周易来解决人生问题,本书不将这话题展开,点到为止。
注意这里不是用解释,而是用诠释。诠释一词来源于赫尔默斯,赫尔默斯本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亦称“快速之神”,过去德国火车站常有他带上翅膀的鞋作为装饰,他的任务就是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让人们行动有指引与准则。学易也有这样的方面,易经中的卦辞爻词,在传统中很多与现在的意思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诠释辞词,我们至少要把握它的四个方面的意义,即理解辞词、解释辞词、应用辞词和实践辞词的能力。
以下是上古华夏先祖们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创易故事,在本书上古周易原貌卦爻辞诠解中将一一呈现于大家面前!请耐心细品。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天际斗牛星 2020-06-15 20:44:45
周易记录了或隐藏了有很多相关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伏羲画卦、鸿蒙开天、燧人取火、有巢构木、雷泽华胥、兄妹成婚、夸父追日、龙马负图、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炎帝耕播、西圣王母、吴刚伐桂、精卫填海、炎黄大战、刑天断首、黄帝战蚩尤(涿鹿之战)、风后指南、玄女赐书、黄帝之离、玄嚣运动、黄帝乘龙、黄帝访道、黄帝羽化、黄帝升天、黄帝造鼎、黄帝内经、黄帝演易、黄帝遁甲、八戒娶亲、绝地天通、火正祝......
-----------------------------
从此可以看出周易是由看图写话而成的,是记叙文的形式,兼有说明方法,其中的每个故事情节象,草条那样纵横相错,交织在一起,编积成一张草席,即丰卦里面说的“丰其蔀”。必须代入时代的背景,与时代的事件,卦爻词就是周易的事件。与卦义、卦的位置、卦的作用等都有联系,纵横交错,如织席子,众多的人物事件,交错在一起,织成了周易这部巨著,成了众经之首,解释时不必与传统相比较,要放到时代背景与时代事件中去。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很多人认为,乾坤两卦为易之门,
==============
乾坤其《易》之门,语出《周易•系辞下》。《易传》作者为了说明乾坤两卦在易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孔子语把乾坤比作《易》之门户。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六引荀爽说:“阴阳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门’。”唐孔颖达疏:“《易》之变化,从乾坤而起,犹人之兴动从门而出。”(《周易正义》卷八)

一说乾坤的矛盾运动为《易》变之源。宋俞琰《周易集说》卷三十四:“为学《易》,自乾坤两卦而入,非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一阖一闢为易之门,而其变至于四千九十六,皆此二物也。”元董真卿《周易会通》卷十三引徐氏说:“阳画为乾,阴画为坤,门独阖户闢户之义,一阖一闢为易之门,其变无穷,皆二物也。”近人金景芳亦主此说。(《周易讲座》)
==========================
真的吗?!!!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乾坤两卦为易之门,这是真的,如果按以上的解释,却不是真正认识这两卦!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3、写作手法
(1)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如《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写法所以受很多同学所青睐。
周易也采用这个手法,乾:元亨利贞。直接把什么是周易,周易是怎样产生的,周易的有什么作用,全都写了出来,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是开门见山的典范。
=====================================================
前言中,把周易的基本三个疑问解决了!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以下我按前言所说,采六步法(一经二文三史四神五俗六实践)诠释乾卦,在提出疑问前,请再细读几遍前言。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乾:元,亨,利,贞。-------------------什么是周易?周易是怎样产生的?周易的有什么作用?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乾字说出了周易是怎样产生的,与隐含了什么是周易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字“乾”,乾字可分为“龺、人、乙”,继续细折分“十、日、十、人、乙”。日、两十人、乙。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一、日;二、两十;三、人;四、乙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一、日字意义(什么是周易)



日,甲骨文,有两部分,一是其实是外面一个圆圈“○”表示周,为周而复始,指候鸟鸿雁的迁徙;二是中间是一点代表候鸟鸿雁(说文古文里面就象一只飞鸟形象,指的是小过卦中的“飞鸟”),这只飞鸟就是传统所说的太阳神鸟或三足金乌。



这只三足金乌,就是易字。蔡侯申簋春秋时的易字,上面‘日’字,为鸟头。下面‘勿’字,即为“习”字(甲骨文,其实习字的甲骨文就是易字的倒写,下面表示鸟头,上面为鸟的两个翅膀),习是鸟的翅膀,指不时练习飞行的翅膀,是坎卦“习坎”中的“习”。

所以乾卦中的“日”字其实就表示了周而复始地来回迁徙的鸿雁即为周易图画画面,表示了日中金乌,表示了周易。



而丰卦中的“日中见斗”、“日中见沫”为图画的“周易”两字,“日”为周而复始地来回迁徙的鸿雁,“斗”、“沫”都是指鸿雁多(沫为多)与少(斗为少)的问题(丰卦详解)。

在传统中,一直认为日月为易,《周易参同契》:“日月之谓易。”是错“易”下部把“勿”当成月。这是对周易错误的认识(明夷卦论述)。



注:(一)什么叫周易

易字,以下举例几个甲骨文、金文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易”字,完全就是飞鸟之迹。

易字在甲骨文《合·5458》中为,表现母鸟对树上、鸟巢中的幼鸟喂食;《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解释女娲时用到(归妹卦)

易字在《战国·中山王壶》为,表现两只鸟相对飞翔,这“易”字所要表达的鸟类南北迁徙痕迹。

易字在《春秋·蔡侯申钟》为,表示为飞翔中的孤鸟图中,半圆的圆表现的是鸟头,圆中的一点表现鸟的眼睛,略弯的一长竖表现飞翔中的鸟张开的两只翅翼,后面三点表现鸟的尾羽。这个最接近简体版的易字,易分两部分:“日”、“勿”。外圆上部是用圆表示的鸟的头部,圆中的一点(“日”字中的一横)表示鸟眼,下部“勿”是表示“羽毛”、表示鸟类飞翔的“习”字,“易”字的这层原义。所以易字本义为鸟,为鸟的择地繁育、适时迁徙。

什么是周,周字指一周,周为圆“○”,指的是周而复始的一个圆○,指完整,相对的是不周,不完整。

所以“周易”指候鸟鸿雁随着阴阳寒暑春夏秋冬循环往来地迁徙。

(二)太阳神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跋乌。”高诱注:“跋,犹蹲也,即三足乌。”《论衡·说日》也说:“日中有三足乌。”
我国考古发现屡见有远古时代的太阳纹图案。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缸外壁上,刻画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骨匕和牙雕器上,有栩栩如生的双鸟太阳纹。我省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距今5000多年的陶钵口沿周围所绘的太阳纹多为12个,恰与一年12个月的历法观念相合。“金乌负日”的神话在考古资料中也屡有发现。河姆渡文化骨匕和牙雕器上的双鸟太阳纹,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双乌负日”资料。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阳纹的祭坛上站着一只神鸟。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一、日字意义(什么是周易)



日,甲骨文,有两部分,一是其实是外面一个圆圈“○”表示周,为周而复始,指候鸟鸿雁的迁徙;二是中间是一点代表候鸟鸿雁(说文古文里面就象一只飞鸟形象,指的是小过卦中的“飞鸟”),这只飞鸟就是传统所说的太阳神鸟或三足金乌。



这只三足金乌,就是易字。蔡侯申簋春秋时的易字,上面‘日’字,为鸟头。下面‘勿’字,即为“习”字(甲骨文,其实习字的甲骨文就是易字的倒写,下面表示鸟头,上面为鸟的两个翅膀),习是鸟的翅膀,指不时练习飞行的翅膀,是坎卦“习坎”中的“习”。

所以乾卦中的“日”字其实就表示了周而复始地来回迁徙的鸿雁即为周易图画画面,表示了日中金乌,表示了周易。



而丰卦中的“日中见斗”、“日中见沫”为图画的“周易”两字,“日”为周而复始地来回迁徙的鸿雁,“斗”、“沫”都是指鸿雁多(沫为多)与少(斗为少)的问题(丰卦详解)。

在传统中,一直认为日月为易,《周易参同契》:“日月之谓易。”是错“易”下部把“勿”当成月。这是对周易错误的认识(明夷卦论述)。



注:(一)什么叫周易

易字,以下举例几个甲骨文、金文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易”字,完全就是飞鸟之迹。

易字在甲骨文《合·5458》中为,表现母鸟对树上、鸟巢中的幼鸟喂食;《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解释女娲时用到(归妹卦)

易字在《战国·中山王壶》为,表现两只鸟相对飞翔,这“易”字所要表达的鸟类南北迁徙痕迹。

易字在《春秋·蔡侯申钟》为,表示为飞翔中的孤鸟图中,半圆的圆表现的是鸟头,圆中的一点表现鸟的眼睛,略弯的一长竖表现飞翔中的鸟张开的两只翅翼,后面三点表现鸟的尾羽。这个最接近简体版的易字,易分两部分:“日”、“勿”。外圆上部是用圆表示的鸟的头部,圆中的一点(“日”字中的一横)表示鸟眼,下部“勿”是表示“羽毛”、表示鸟类飞翔的“习”字,“易”字的这层原义。所以易字本义为鸟,为鸟的择地繁育、适时迁徙。

什么是周,周字指一周,周为圆“○”,指的是周而复始的一个圆○,指完整,相对的是不周,不完整。

所以“周易”指候鸟鸿雁随着阴阳寒暑春夏秋冬循环往来地迁徙。

(二)太阳神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跋乌。”高诱注:“跋,犹蹲也,即三足乌。”《论衡·说日》也说:“日中有三足乌。”
我国考古发现屡见有远古时代的太阳纹图案。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缸外壁上,刻画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骨匕和牙雕器上,有栩栩如生的双鸟太阳纹。我省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距今5000多年的陶钵口沿周围所绘的太阳纹多为12个,恰与一年12个月的历法观念相合。“金乌负日”的神话在考古资料中也屡有发现。河姆渡文化骨匕和牙雕器上的双鸟太阳纹,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双乌负日”资料。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阳纹的祭坛上站着一只神鸟。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才发现,所有的图片都没有!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二、两个十的意义
上下两个“十”字是飞行的鸟,特指南北迁徙的鸿雁,为鸿蒙开天之鸿,乾字除了读qián,指乾卦,还有另一个读音,gān与“干”同。干,指天干。这两个十便是指伏羲观察南北迁徙的鸿雁得出来的天干地支文化形象表示。



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申、壬、癸原表示鸿雁的身体各部位,用十天干表示一只完整的鸿雁。酉戌亥子丑寅为月份,指鸿雁往南飞的并在南方生活的时间。


同样用十天干表示一只完整的鸿雁。卯辰巳午未申为月份,指鸿雁北归的并在北方生活的时间。
其实乾字的两个十就是表示十天干与地支结合的候鸟迁徙两仪太极图,这是易字在《战国•中山王壶》为 的要点,表示周易之周的意思。

把这两种飞鸟,用上面的天干地支表示

这是传统中所说的凤凰来仪来源,因乾卦指龙,形成了传统中国文化的龙凤呈祥意义来源。这个图也叫鸿图,由伏羲观察南北迁徙的鸿雁得出的天干地支应用方法的图,传统中有一种说法叫大展鸿图,把六十四卦方圆图加进去,就是了,如下图: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三、人
这个人是伏羲,指周易中的大人(本卦后面有大人专论),就是指伏羲(归妹卦详细说伏羲之名的意义)。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四、乙
乙,为归妹六五“帝乙归妹”中的“乙”,甲骨文 是跨步奔跑的形象,与跨步的“丂”相似,即是伏羲的“羲”字“丂(兮音)”,指大畜卦九三爻中的“良马逐”。
乙结合人字“人乙”即“乞”是一个大人在跨步奔跑的 ,就是“夸”字的画面,加上在周易里面乾为父,夸父就出现了,再加上一个日字,夸父追日出现了。
夸父追日为了什么,夸父追日得出“两个十”即鸿雁得出来的天干地支文化。
所以乾字的意义为:伏羲跨步奔跑追赶南北迁徙的鸿雁创造了十天干。这是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的起源。
乾字的图画形象表示如下图: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乾”图画形象,是“○”与侯鸟在前边,奔跑的人在后边。

乾字另一种写法或为“○”与侯鸟在上边,奔跑的人在下边,就成为了“夸父追日”的原型。


这就是真正的乾字含义。意思伏羲跨步奔跑追赶候鸟鸿雁,发现和创立的候鸟法则,开创了天干地支的文化知识系体,建立了华夏文明,华夏从此开辟了新纪元(建立候鸟法则文化体系,是中国仅有而后湮灭的一个文化体系。中国复兴、中华文化复兴,根本在于易经的复兴。易经所要复兴的,就是伏羲、女娲发现和创立的候鸟法则。而西方国家的是丛林法则的文化体系:弱肉强食,强者为王)。
乾卦的象就是对伏羲、黄帝与他的羽人部落追逐鸿雁收集鸿雁的生活习性资料的说明。
周易有什么作用?其实在乾卦中,周易经文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就开门见山地说出了周易的作用,就是周易的三个要义四个要点,也是创易目的与创易的作用。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注:丛林法则与候鸟法则的比较
森林的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为王的规律法则。丛林法则为西方所用的法则,丛林中兽为王,兽类对知身边的事感知较为灵敏,所以注重人权;兽类丛多,强者为王,故标准容易重复,双重标准产生的根源;林子大了,啥兽都有,兽类感知能力较弱,感应距离较短,思想力度弱,故西方人较直接、坦白。
鸿雁的候鸟法则是自然界里的候鸟鸿雁方面的强帮扶弱、团结互助(在我国地区与地区间、地区内都有这样的关系);一起进步、共同生存(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天命王者的规律法则。候鸟法则是伏羲女娲从自然界里的候鸟鸿雁的生活习性上总结出来适合华夏人生活习惯的方式,候鸟法则仅从候鸟身上得出的,候鸟感知能力较强,感应距离较长,思想力度强,思想上较有深度,故华夏人较含蓄、委婉。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元,为始,新纪元之元,指某种具重大意义的新的开始,新历史阶段的开端。这里指伏羲开辟了华夏的新纪元。乾卦之乾,乾为天,卦符三画,指三个,乾卦就是讲了这三个开天故事的内容:元,为始,新纪元之元,指某种具重大意义的新的开始,新历史阶段的开端。这里指伏羲元,为始,新纪元之元,指某种具重大意义的新的开始,新历史阶段的开端。这里指伏羲开辟了华夏的新纪元。乾卦之乾,乾为天,卦符三画,指三个,乾卦就是讲了这三个开天故事的内容:一笔开天、盘古开天、鸿蒙开天。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注:开天创世
中国的创世神话,存在于民族传说中(这是伏羲女娲风姓,风俗习惯就是由他们那时开始的),存在于周易里(周易是天书),存在于《山海经》内(山海经现在被认为是一部怪诞无比的神话传说,把里面的人描写成为了怪兽,而西游记则是把怪兽描写成为了人,孙悟空这只石头里出来的猴子最后也成了佛,这也是华夏文化的怪诞之处,西游记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周易里面来的)。
中国的创世神话,创世,当然就是开天辟地了,华夏关于开天的传统故事有三个:盘古开天、鸿蒙开天、一笔开天。
开天就是开创天干地支的候鸟历知识体系,制定了候鸟历,使得人们过日子时不再是不知今日是何日,使日子不再混乱,不再混沌。记录这系统知识的是天书,什么是天书,传统一直说周易就是天书,周易是什么?
1、一笔开天
一笔开天或一画开天,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画之第一画,乾为天,故指“一画开天”。始时,第一次开天演易正式开始。天圆地方,天圆,圆为○,一笔“|”开天,成了“ ”,甲骨文兮仲鼎 字即是“中”字。一笔开天即为中孚卦之中,中孚之名,是说周易“中” 是使人信服的(中孚卦细说)。
传统说法在伏羲首创太极八卦,就是的易经。易经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它以图画纪事,结束了上古长期的结绳记事。它定四时,纪年不乱,纪月不易;定方位,明四级;分阴阳、划太极,是人类首次对日月阴阳能量作出的理性探索与思考。伏羲之时,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研究生命与万物发生根源及其关系,从中找出规律,用八个符号乾、坤、坎、离、艮、兑、震、巽、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自然界八种事物,并相互组合,形成著名的易经64卦,成为中华名族文明之肇始。
2、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开天的故事。因里面有很多弯弯曲曲一下子很难说清的,我只在这里说个大概。在《四书五经》里面关于上古史,每部书的开头都是稽古,审查古代人怎么样。民间老百姓不用这么文言的说法,将“稽”改成了盘。所以盘古的盘字与盘点的意思相类似,也跟中国民间非常盛行的巫婆神话对口供的盘道相类似,盘是稽查、审查的意思,盘古就是查一查过去的事情,所以道教里的盘古大帝这个神是不存在的。盘古,大家有空时坐下来,打开话题说前说的一句话,咱们来盘盘古吧!说一说古时代的意思。盘古开天就聊一聊古代的开天伏羲一笔开天的事情,渐渐转变谈天说地,这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聊天来由。
盘古开天聊天的内容是有关二个问题。
其一是自然卦象的问题: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结合下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日、月、震为雷、星辰、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差不多可以一一对应的。这是自然卦象的问题
其二是女娲造人(即风水造人)的原理: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盘古化身自然(盘古)身上的寄生虫,被风吹过以后,,反过来就是自然成人形,就变为人类!是风水仁术的体现,仁指二个人。生的人、死的人,生的人与死的人的关系,仁还指花生仁这样的仁,花生仁种在地里,可以生根、发芽、开花、地下结果。人也是,把祖宗的骸骨埋在好的地里,就是得出好的后代,这是阴宅风水原理,也就是,女娲把人生的问题解决在了出生之前,而不是在出生之后才来解决。把人生的问题解决于出生之前的是风水仁术,这里女娲造人的根本,让善的人出生,拒绝恶人出生!
这是盘古开天所隐藏了的华夏文明的两个秘密,一个是八卦自然卦象的问题,一个是风水造人的问题!
3、鸿蒙开天
鸿,同洪,洪水的洪。包括了创世神话中伏羲开天时代是个大洪水的时代,兑卦时代,兑易时代,现在的兑易时代,也正是兑易重现的时代,这是兑易出现的时间基础。
鸿,有一种候鸟叫做鸿雁。
鸿蒙开天,鸿与洪同音,在大洪水时代,伏羲受鸿雁这种侯鸟的启蒙而开创了天干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大洪水时代伏羲开创关于时间文化的天干知识体系的事是受到鸿雁的启蒙而来的。
鸿儒,指大儒,儒家的来源(需卦)。
鸿蒙开天所含的意义,就是就在大洪水时期,创易先圣伏羲受到候鸟鸿雁南北迁徙的启蒙,开创了天干的侯鸟文化体系,制定了天干为主日历(侯鸟历),让人们的生活不再混沌。
鸿蒙开天,传说在盘古在昆仑山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盘古是不存在,所以也就没有鸿蒙元气。现在有些修道的人在以寻找到鸿蒙元气为终极目标,是多么可怜的事情啊!而鸿蒙时代的混沌是指在伏羲没有开天之前,世界是过着不知道是什么日子的日子,不今天是何日,这样不知混沌的日子。
华夏文化是有记忆的,根深于民族文化的之中,风俗习惯里面,为了记忆开天之前的混沌日子,我们的饮食文化中就有混沌(馄饨),记得我们在吃馄饨时不要忘记了创易先圣们的劳苦功高,可惜的是现在从来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真义。
鸿蒙肇判,风气始开。鸿蒙肇判,伏羲受鸿雁的启发,建立候鸟法则文化体系,开始评定使用历法(侯鸟历)后,女娲风姓,风气,民族的风俗习惯才开始真正的实行。
综上所说,三个开天,其实就是一个内容都是关于开创天书周易的内容,只不过一笔开天着重点是创卦,盘古开天重点的是卦象与风水造人,鸿蒙开天是受到鸿雁的启蒙开创了天干侯鸟法则的知识体系,制定了日历的事情。三个开天传说是一体的,其实都是同时指个两字个,“乾:元”,伏羲受鸿雁的启蒙,创造了八卦与侯鸟法则的天干文化知识体系,开辟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亨,甲骨文 像祭祖的庙宇。金文 、 、篆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在祖庙摆放祭品供神灵祖先受用。进入庙堂里接人们的祭祀供奉。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时间:2020-12-02 16:27:41
元亨,因为伏羲开辟华夏的新纪元,进入庙堂里接人们的祭祀供奉。

楼主:根子道人吕坤东

字数:101791

帖子分类:学术中国

发表时间:2020-06-15 23:59:28

更新时间:2020-12-02 16:27:41

评论数:4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